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状况范文

市场状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状况

第1篇:市场状况范文

【关键词】报摊 合肥

第一部分关于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设计

1、本项调查的目的

①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考察合肥市报业发行零售市场的现状;

②全面廓清合肥报业发行市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把握其可能的“生长点”;

2、调查方法

将合肥市按地区划片,根据抽样原则选择90个报摊、邮亭,以统一问卷、定额抽样、派调查员面访的方式,调查合肥报刊零售市场的流通情况,以期对报刊发行渠道方面的情况等有一个切实全面的了解。本次调查覆盖区域包括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合肥政务文化新区、滨湖新区。具体的样本分布为:

3、调查内容

(1)弄清上摊报刊的种类、数量等(包括全国性综合报刊、本地综合报刊、本地消费娱乐类报刊、外地进入合肥的报刊、周刊类报刊)有关数据指标;

(2)通过报摊采访获取信息如下:

①卖得最好的报纸和刊物

②如何获得报刊:报刊自送、邮局提供、报头发送

③本市报摊所上报刊的折扣率大小

④从报摊零售商眼中看报刊怎样才能“卖得好”

⑤报业零售市场目前变化趋势及现存问题

二、调查的实施质量

1、本次调查的实地访问工作是在2008年11月12日―30日之间进行的。按照设计要求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填答有效的问卷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7%。经过对10%已执行问卷所进行的复核表明,全部调查的访问工作均符合调查程序的规范和质量要求。

2、本次调查数据的意义:鉴于本次调查的样本构成及其性质,本次调查的数据及有关结论对于了解合肥市报摊零售市场的现状具有全面、可靠的描述意义。

第二部分 本次调查的主要发现

一、关于合肥市报摊零售的基本情况

1、本市报摊销售的报刊的种类与数量

(1)调查表明,本市每个报摊销售报刊的平均种类为21.8种。

(2)在每个报摊平均销售的21.8种报刊中,依报刊的产地分,中央级的报刊平均为2.1种,占销售总数的9.6%;本市的报刊平均为8.6种,占销售总数的39.4%;外地出版的报刊平均为12.1种,占销售总数的51%。

(3)在每个报摊平均销售的21.8种报刊中,依报刊的出版周期分,各种日报平均为3.9种,占销售总数的17.9%;各种周报及月刊平均为14种,占销售总数的64.2%;不定期出版的报刊为3.9种,占销售总数的17.9%。

2、本市报摊所上报刊的来源构成

目前本市报摊所上的报刊超过八成是由“邮局提供”的。占全部销售报刊的80.5%。此外,由“报刊社自送”的报刊占11.2%,由“报头发送”的则仅占8.3%。由此看来,在目前的情况下,邮局仍是控制报摊发行的主渠道。

3、本市报摊所上报刊的折扣率大小

目前本市报摊所上报刊的折扣率绝大多数为八折,占全部销售报刊的86.6%。此外,七折的报刊占3.3%,六折的报刊占2.1%,五折的报刊占1.0%,五折或五折以下的报刊占7.0%。

4、退报率

目前本市报摊所售报刊的退报率绝大多数是很低的,其中,新安晚报和安徽商报的退报率最低,仅为0.3%,其他退报率低于5%的报刊依次为:南方周末(退报率为0.8%)、安徽广播电视报(退报率为1.3%)、参考消息(退报率为3.4%)、文摘周刊(退报率为2.9%);退报率相对比较高的报刊分别有:生活与消费服务类报刊(退报率为18.4%)、证券类报刊(退报率为20.1%)、体育类报刊(退报率为13.2%)。

二、从报摊零售商眼中看报刊怎样才能“卖得好”

1、本地的报刊好卖还是外地的报刊好卖?

调查表明,超过四成摊主认为“本地的报刊好卖”,有不到三成的摊主认为“外地的报刊好卖”,还有三成多摊主认为“都差不多”。这表明,在现阶段,本地的报刊较之外地的报刊在合肥报业零售市场上占有明显优势,在报刊摊主看来,目前最好卖的报纸和刊物为: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安徽广播电视报、文摘周刊。

2、一天当中哪一时段报刊最好卖?

调查表明,在一天当中,有两个时间段报刊明显地比其他时间段更好卖,它们分别是:下午4:00以后(占50.6%)和早上7:00―8:00(占27.8%)。其他时段按报刊好卖的程度依次为:下午1:00―4:00(占7.6%)、早上7:00以前(占5.1%)、上午8:00―11:00(占3.68)、中午11:00―13:00(占2.5%)。此外,还有2.5%的被访者表示:“什么时间都差不多”。

3、报纸的价格

调查表明,大多数被访者认为现阶段一份报纸的最高定价以不超过1.00元为宜(占44.9%),但也有1/4左右的被访者认为报纸“最多可以每份1.50元”(占26.9%)。其他还有少部分被访者提出了从0.40―2.00元不等的报纸零售的最高价位。经综合测算,本市报纸摊商所认定的一份报纸的最高价格平均为1.27元。

4、报刊的类型

调查表明,在大多数报刊摊商看来“贴近生活、实用性很强的报刊”最好卖(占46.8%),也有1/4左右的报刊摊商认为“抨击时弊、题材重大的报刊”最好卖(占27.4%),还有“轻松有趣、可读性很强的报刊”最好卖(占15.4%)。此外,有10.4%的被访者对此表示“说不清”。

5、目前本市报刊销售量与往年相比情况

超过五成的摊主透露,“现在卖报纸明显不如以前”,而三成的摊主认为“现在卖报纸和一两年前差不多”,二成的摊主(多为高校报刊亭)透露“现在报纸比以前卖得好”。

第三部分 本次调查的基本结论与分析

第2篇:市场状况范文

艺术的生命是通过流通实现的,“秘不示人”的艺术品是僵死的东西,缺乏真正的活力,因而生命也不能长久。流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文化式流通,也就是交流。非赢利目的的艺术展览、艺术陈列和艺术沙龙等就属于这一种。另一种是商业式流通,即通过买卖造成艺术品占有权的转移,从而达到艺术品传播的目的。具体来说,艺术市场的本质特征就是交换、调节和竞争。

现代社会艺术市场在展现与推动艺术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起作用的社会里,艺术市场是使艺术品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重要普遍的方式。通过经济方式的交换,艺术品的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可以现实的发挥出来。艺术市场使艺术受众的范围扩大,它使更多的人可能得到艺术品,获取享受艺术、欣赏艺术的机会,打破了艺术为少数人服务的局面,占有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利。艺术市场使艺术变得更加丰富,更有活力,市场杠杆的作用,促进艺术品种类、风格的多样化,以适应市场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艺术市场从经济、商业的角度检验、确证艺术家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推动艺术家的创作。另外,艺术市场使艺术家增加了向社会亮相的机会,对于艺术展览、学术性展览等非商业化方式具有一种补偿机制。

艺术市场一方面扩大了社会各界与艺术的联系,使人们对艺术发生了更深的兴趣,另一方面,它又拉开了艺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引起了艺术创造的客观化。也就是说艺术市场天然的具有两重性,它的正面效应是艺术受众范围的扩大,依据金钱的条件,新的渴慕者就可以经常的拥有艺术品,把艺术从神圣的殿堂拉向了世俗人间。它的负面效应是它制约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消费,并且常常是不正确、不公平的对待艺术品审美价值。艺术市场的买卖很多时候把艺术品当成了只具有交换价值的东西,艺术品的本质属性、根本属性,即艺术作品满足人们特殊精神需要的那种属性,在市场交换中不一定处在它应有的决定性地位上,而是取决于特定艺术家、艺术风格或种类在艺术市场上的经济价值。

总的来说艺术市场在中国还不成熟,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市场运作的各个环节还没有做到相互配套、协调动作。此外,不仅不少艺术消费者的市场知识和市场观念尚不明确、健全,而且许多艺术品生产者对艺术品商业价值,经济内涵的认识和态度也还不明朗、不够正确,尤其是艺术品经营者们,出版商、画廊经理、艺术经纪人等他们整体素质和作为这一行业从业人员应有的总体水平和素质都还不如人意。艺术市场存在一些无序状态,艺术品和原创作品不分,随意定价,假货泛滥,人为哄抬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我们既要遵照国际艺术市场的基本规则,又要从中国现实以及当代艺术品的现状出发,否则难以真正健全和发展中国的艺术市场。

首先,应从宏观上规范艺术市场,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加强鉴赏力度,确立具有鉴定权的机构,改变艺术市场混乱的局面。艺术家也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对消费者负责,主动净化艺术市场。鉴赏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鉴赏艺术,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使艺术市场步入有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3篇:市场状况范文

1、样本构成分析

1.1回收问卷的构成比例:

按企业性质和行业化份统计结果如下表:

结果如下表:

生产企业国有企业138.9%生产企业食品2114.4%集体53.4%家电106.8%三资4329.5%电子1510.3%外商独资149.6%电信106.8%私营10.7%日化64.1%内资股份制149.6%服装10.7%小计9062%医药1611.0%商

业国有独资96.2%汽车64.1%集体21.4%其他53.4%内资股份制86.2%小计9061.6%小计2014%商业企业综合副食75.5%物

业国有企业2617.8%百货138.2%集体10.7%小计2013.7%三资74.8%物

业运输21.4%内资股份制21.4%储运2215.1%小计3625%物流128.2%小计3624.7%合计146100%12.7%100%总计100.0%100%

2、物流执行状况

2.1工商企业的物流执行主体

执行主体生产企业原材料商业企业物流执行主体生产企业产成品销售物流供货方46%76.5%全部自理24.1%公司自身36%17.6%全由第三方16.1%第三方18%5.9%部分第三方部分自理59.8%总计100.0%100.0%总计100.0%

调查表明:1、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供货方,占46%,其次是公司自身,占36%,第三方占18%;2、成本销售物流中,24.1%的执行主体是公司,16.1%是第三方,59.8%是采用两种形式;与中国仓储协会1999年第一次调查数据相比,全由第三方的比例上升7个百分点,说明物流专业分工更加明显;3、商业企业物流执行主体76.5%为公司自身,17.6%的企业由供货方执行,第三方参与的比例仅为5.9%,说明商业企业物流社会化程度不高,同时说明以批量小、品种多、频次高、紧急性强为特色的零售企业物流、缺乏有效的后勤支持。

2.2工商企业第三方物流比例及第三方数量

2.2.1第三方比例

比例生产企业商业企业30%以下29.5%50%30%—60%26.2%0%60%以上44.3%50%总计100.0%100.0%

调查显示:生产企业中,有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第三方的物流量占总物流量的比例大于60%的企业有44.3%,30%~60%间的企业由26.2%,在30%以下的企业有29.5%。商业企业各有50%的企业第三方比例在30%以下和60%以上。

2.2.2第三方的数量

第4篇:市场状况范文

关键词:期货市场;起源;发展;职能

一、期货交易的起源

期货交易是贸易形式发展的一个自然结果。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有了生产,有了交换,便产生了商品货币交换关系,产生了各种形式的贸易活动。从总体上讲,贸易活动大体上可分为现货贸易和期货贸易两大类。现货交易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品货币交换。这里所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并不只是指当时钱货易位、货款两清的情况。现货交易既包括物物交换、即期交易(钱货两清)、还包括远期交易。一般来讲,现货远期交易要签订现货合同。现货合同作为一种协议,明确规定了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交易时,双方必须制定细致的条款,来规定交易商品的品质、数量、价格和交货日期等。买卖双方签约后,合同必须严格执行,转让合同须经对方的同意。在合同期内,现货合同的转让非常困难,这给合同双方带来诸多不便。期货交易的优点就在于它的流动性很强,在合同期内,交易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及时转让合同,不需要征得其他人的同意。履约可以采取实物交割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对冲期货合约的方式。这是因为,期货交易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实物商品,而是一纸统一的“标准合同”――期货合约。在期货交易成交后,买卖双方并没有真正转移商品的所有权。

二、期货市场的发展

从1848年到20世纪70年代,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主要是商品期货,他们可以分为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代表的农产品期货;以铜、铝、锡、银等为代表的金属期货和以原油、汽油、丙烷等为代表的能源期货三大类型。从早期的农产品期货开始后的一百多年来,期货交易的对象不断扩大,种类日益繁多,花样不断翻新。有传统的农产品的期货,如谷物、棉花、小麦、油菜籽、燕麦、黄豆、玉米、糖、咖啡、可可、猪、猪肚、活牛、木材等等期货;有金属期货,如黄金、白银、铂、铜、铝等期货,有方兴未艾的能源期货;如原油、汽油等。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迅速崛起的金融期货;如:外汇、利率、股票指数等期货。

上世纪70年代,利率、股票和股票指数、外汇等金融期货相继推出,而美国长期国债期货期权合约于1982年10月1日在CBOT的上市,又为其他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交易开辟了一方新天地。

三、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期货市场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第一个时期:方案研究和初步实施阶段(1988-1990年)

1990年10月,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启动。

(二)第二个时期:迅猛发展阶段(1990-1993年)

到1993年下半年,全国期货交易所达50多家,期货经纪机构近千家,期货市场出现了盲目发展的迹象。

(三)第三个时期:治理整顿时期(1993-1998年)

1993年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开始了第一次整顿。最终确定15家交易所为试点交易所。1998年,国务院又开始了第二次整顿,将15家交易所合并压缩为三家。此次整顿使得我国期货市场架构基本确立,使得我国期货交易所得到治理。

四、期货市场的职能

期货市场在稳定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方面有以下功能:

(一)回避价格风险的功能。期货市场最突出的功能就是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回避价格风险的手段。即生产经营者通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业务来回避现货交易中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锁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预期利润。也就是说期货市场弥补了现货市场的不足。

(二)发现价格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形成的。期货市场上来自四面八方的交易者带来了大量的供求信息,标准化合约的转让又增加了市场流动性,期货市场中形成的价格能真实地反映供求状况,同时又为现货市场提供了参考价格,起到了“发现价格”的功能。

(三)有利于市场供求和价格的稳定。首先,期货市场上交易的是在未来一定时间履约的期货合约。它能在一个生产周期开始之前,就使商品的买卖双方根据期货价格预期商品未来的供求状况,指导商品的生产和需求,起到稳定供求的作用。其次,由于投机者的介入和期货合约的多次转让,使买卖双方应承担的价格风险平均分散到参与交易的众多交易者身上,减少了价格变动的幅度和每个交易者承担的风险。

(四)节约交易成本。期货市场为交易者提供了一个能安全、准确、迅速成交的交易场所,提供交易效率,不发生“三角债”,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五)期货交易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有助于合理利用社会闲置资金。期货交易所能带动所在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繁荣当地经济。

第5篇:市场状况范文

关键词:信用体系;评级市场;评级机构

一、信用评级概述

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部分,信用评级市场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下得到积极发展,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亟须解决。信用评级是指由专业信用评级机构按照相关标准对各类经济主体所负债务还本付息能力和可信任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促进缓解信用产品提供方与需求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矛盾,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提高企业融资效率的过程。

在当前中国企业仍以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为主、社会信用状况普遍不佳的情况下,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有效缓解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矛盾,帮助地方政府、银行甄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从而构建良性银政企关系,并为金融监管提供信息服务支撑。二是有利于社会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企业通过信用评级可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善财务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有效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通过信用评级,可以提升信用等级较高企业的市场形象和融资效率,并促使信用等级低的企业提高信用意识,积极改善自身的信用状况和融资能力,进而有效改善社会整体信用状况和企业融资环境。三是有利于完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提升金融支持经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外部信用评级不是替代银行业内部评级,而是对内部评级的有益补充,银行在内部评级的基础上,把专业评级结果及分析报告作为授信整体判断的参考,能够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更加合理地确定资产结构,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目前甘肃省信用评级市场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处于极不发达状态,其信用评级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民银行认可的相对正规的信用评级机构,主要是全国性评级机构在甘肃设立的分公司。另一类是人民银行尚未认可的评级机构,大多属于协会性质或挂靠协会寻求评级业务。由于目前中国评级市场尚无统一的执业标准,两类评级机构在市场定位、收费标准等方面各不相同。评级业务以信贷市场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为主,业务开展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操作流程制约。相当一部分业务是由分公司承揽下来,然后套用总公司模式做出统一模式的信用报告。有的业务分公司自身做不了,则将企业有关数据发至总公司,由总公司出具信用报告,或请总公司来人指导开展评级工作。总体而言全省信用评级业务开展极不规范,且对今后业务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信用评级市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信用评级机构内部存在的问题

1.机构规模小,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信用评级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其不仅要掌握金融、会计、财务、评估等专业知识,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专业分析能力。但从甘肃省现实看,一方面机构人员少,评级机构人员多则十余人、少则二三人,基本的信用评级业务开展上难以保障。另一方面评级工作人员大多未从事过信用评级业务,自身对评级、银行信贷等业务不够熟悉,致使信用评级质量难以保证。

2.评级报告质量不高,缺乏公信力。由于评级市场刚起步,大多数评级机构尚未建立自己的企业信息数据库,难以全面掌握企业信息,评级的依据仅是企业近年的财务报表等常规资料,然后套用固定的评级计算公式,得出评级分值。评级报告模式也较为单一,报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部分评级报告中存在数据陈旧,对企业风险揭示不够等问题,信用报告质量不高,对企业和银行而言决策参考价值较低。

3.评级机构未建立信息数据库,获取信用主体的信息不全面。评级机构由于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尚未建立自己的信息数据库,没有正常、稳定的信息获取途径,信息收集不连续、不完整,一些信息是通过私人关系获得,而不是通过正规渠道获得,且信息更新不及时,因此难以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信息主体情况,评级活动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撑。

4.评级机构自主开拓市场动力不足。一方面,由于企业等市场主体对信用评级的意义认识不够,加之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质量不高,决策参考价值较低,市场对信用评级的认可度较低,信用评级内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甘肃省大部分评级机构承接业务后,将企业信息资料送往总公司由总公司进行具体评级,或由总公司派人进行评级,评级机构多定位于“业务承揽”或“守摊子”,等靠思想严重,业务拓展和创新动力不足。

第6篇:市场状况范文

关键词:宋代;蹉象雕牙业;象牙雕刻品;消费群体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1-0103-05

宋代是中国象牙雕刻业的转折期。虽然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已出现了“双风朝阳”饰板和鸟形圆雕匕等象牙实物、河南安阳殷墟也出土了商代象牙雕兽面纹嵌绿松石等象牙雕刻品,但这只是象牙雕刻艺术的萌芽期。至周代“周礼百工饬化八材,谓珠、象、玉、石、木、金、革、羽也”,象牙作为重要的手工原料位居“八材”之中,象牙雕刻才初步发展为手工业中的重要行业。到汉代,象牙雕刻进入低迷期,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代开始复苏。迨至宋代,象牙雕刻业逐渐趋向繁荣,成为其时重要的手工业。

就目前研究来看,有关象牙雕刻作为一个行业及其产品的市场消费状况的研究,学术界涉及较少。而宋代作为象牙雕刻业的重要转折期,在象牙雕刻制作、管理、市场和消费群体上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容忽视。有鉴于此,本文旨在对该问题做—历史考察,不当之处,敬祈斧正。

一、象牙雕刻业的作坊及其从业者

“八材,虽有自然之质,必人功加焉,然后可适用。”中国古代工匠利用原料自然质地及形制各异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制作技巧,“珠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木曰刻,金曰镂,革曰剥,羽曰柝”,加工“八材”为器物,象牙雕刻业因此也被称为“磋象雕牙”业。

自周代“天官”之大宰以“百工饬化八材”、百种巧作匠人“变化八材为器物”始,历代政府对象牙雕刻业的管理初始是设置官方象牙手工业作坊。迨至宋代,随着官方作坊运作规模的逐步扩大、商业的繁荣、城市居民的剧增、象牙雕刻品需求量的扩大,私营作坊有了较大的发展,二者的结构和比重发生了变化。

(一)官方作坊及其从业者

象牙雕刻品历来都是具有等级象征意义的,作为上层社会追求的奢侈品倍受青睐,因此官方作坊的存在和制作规模的拓展是满足皇室、贵族阶层生活所亟需的。

“文思院”是宋王朝设置的一个大型官方手工业作坊,太平兴国三年(978)置“掌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隶少府监……领作三十二,打作、棱作、银作、渡金作……犀作、节条作、捏塑作、旋作、牙作”。“少府监”的职能之一就是“凡金玉、犀象、羽毛、齿革、胶漆、材竹,辨其名物而考其制度,事当损益,则审其可否,议定以闻”,为文思院大规模、细分工、技术精的生产作准备。“作”相当于民间一个中型或大型作坊,有数十人或百十人不等,其中“牙作”即象牙雕刻作坊。文思院是少府监中最大的一院,分上下界,上界“分掌事务:修造案,承行诸官司申请,造作金银、珠玉、犀象、玳瑁等”,贵重材质产品的制作归属于文思院上界。据资料而论,广义上,文思院是宋代象牙雕刻的官方作坊;狭义上,象牙雕刻品的制作属于文思院上界的“牙作”,因此文思院的章程和规定适合于“牙作”。

文思院的组织十分繁密,“上界监官、监门官各一员,手分二人,库经司、花料司、门司、专知官秤、库子各一名。……库经司、花料司,承行计料诸官司造作生活帐状,及抄转收支赤历。专知官,掌收支官物、攒具帐状,催赶造作生活。秤子,掌管秤盘,收支官物。库子,掌管收支见在官物。门司,掌管本门收支出入官物,抄转赤历”。从这则材料可以看出,文思院各级官员职守明确细化,原料耗损、资金出纳及产品生产等都有具体官员管理,有力地保证了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官营手工业作坊的管理组织是十分严密的,官方象牙雕刻作坊的管理也必定遵循此例。但是,面对众多的工匠,为数有限的官员不可能对工匠进行时刻有效的管理,这就需要把工人有效地组织起来,建立以匠管匠制,于是就有了作匠、作头等名称的工匠。

官方象牙雕刻作坊的产品比较精致。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规格,一般来说,在制作之前,“授以法式(图样)”,然后工匠

按照程序加工,产品制成后刻上工匠的姓名、制造年月、器物色号,表示对此物负责,“交付作匠(作头)”检验质量,合格者才送交仓库收储。

文思院所需劳动力有两个来源,一是官工,也被称为“官奴”,是工役制下各种名目的工匠;二是雇工和募工(即募征的工匠),即来自私营作坊的匠人。据《宋会要辑稿·职官》记载:文思院“牙作”的产品“除分擘官工制造外,所有合行和雇钱,欲乞下户部限日下支给和雇,趁限造作”。“牙作”的雕品生产,依照文思院的“院规”,除大部分由牙作官分配给官工制造之外,少数由雇佣和招募的工匠限时制作,并支付一定的报酬。其原因在于官工不同程度地受超经济强制,劳动积极性不高,而雇佣工匠虽只是官营手工业劳动力的一小部分,但自唐代至宋代,在官营手工业中的比重却逐渐增加,生产积极性也较高。

文思院对工匠的管理严苛,有严格的门禁制度。门阙由步军司派遣十一名厢军兵卒把守,每月一轮换,工匠出入受到监视与“搜检”,如有工匠偷窃,许人告捉,告发者可得奖励,“支赏一千”或“支赏钱二千”不等。对工匠防范容易,但文思院监临官的营私舞弊、贪污腐化极为普遍,且难以制止,因此官府工匠生产积极性不高。据《宋会要辑稿·职官》记载:宋初,文思院“牙作”的工匠“所支工钱低小,其手高人匠往往不肯前来就雇”。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把对工匠生活为害最甚的“即日对工除豁”支付工钱的方法,调整为“立定工限,作分钱数与免对工除豁支破工钱”。淳熙九年(1182年),上界也曾改由临安府内的“百姓工匠”承揽“牙作”雕品制造,以期调动技术高超匠人的生产积极性。

“牙作”受雇工匠和募征匠的劳作虽仍有“徭役”的成分,但政府另需支付给一定的“雇值”,即“雇工食钱并给一色钱会支散”,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工匠偷窃的弊端。虽然文思院内工匠的劳动时间有明确规定,“人匠各令送饭,不得非时出作”,但据《宋史·食货志》载,工匠也有休假制度,一般是“每旬停作一日”。

(二)私营作坊及其从业者

早前,象牙雕刻品的制作囿于官方作坊,私营作坊甚少存在。至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市出现了诸多“高赀户”,财富的积聚使他们向往贵族的生活。从而使私营象牙雕刻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种种原因,有关当时私营象牙作坊情况的史料记述不详。只能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史籍的记述中,了解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城中此作坊的概况。据《西湖老人繁胜 载:京都(杭州)有四百十四行,“……茶坊吊挂、琉璃泛子、粘顶胶子、染红牙梳、诸般缠令、修飞禽笼、修骨、成套筛儿、接象牙梳”[8](p44)。其中描述的“染红牙梳”、“接象牙梳”已经成为常见的私营作坊行,与“茶坊吊挂”、“修飞禽笼”等百姓生活所需品的作坊并列。

宋代工匠以户为单位,经常聚居一处,因此相同工种的作坊与工匠自然地组成了一“行”,如《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的“染红牙梳”、“接象牙梳”即是民间私营象牙作坊与工匠的“行”。这种“行”也被称为“团”,其组织的主要动机之一是由于要和官府打交道,“市肆谓之团行者,盖因官府回买而立此名,不以物之大小,皆置为团行”,便于有效地应对文思院的招募和雇佣。

其时,私营象牙作坊的工匠是文思院募工和雇工的来源。淳熙年间,文思院招募工匠的原则改变后,仍无法杜绝贪弊,为了改善状况,上界对“百姓工匠”要求“有家业及五百贯以上人充”,对受雇工匠家资的要求说明当时私营作坊的从业者中家资丰厚者相当可观,使文思院在“雇工”选择时有转圜的余地。此外,雇匠和募征匠必须有都府中有物力的铺户作保,“如有作过人,令保人均陪”,作坊间的互保使私营作坊及工匠间的联系紧密、利益相关。同时,雇、募匠人数不足时,“即令籍定前项铺户(保人)权行隔?e,承揽掌管”,籍定在册的保人承揽工匠不足之数,是“团行”作为“文思院牙作”与“私营象牙作坊”间桥梁作用的体现,有力地推动了民间象牙雕刻业的发展。虽然宋代应役的募征匠和雇匠地位都很低微,但待遇逐渐趋于优厚,“虽差役,则官司和雇,支给钱米,反胜民间雇佣工钱,而工役之辈,则欢乐而往也”。

二、宋代象牙雕刻业的产品制作技艺

今见传世或考古出土的宋代象牙雕刻品实物凤毛麟角,从而使

从实物考察其制作技艺十分困难。通过史料分析知,官方及私营作坊的制作技艺大致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解磋

解即剖开,?通“磋”,意为切磨,是象牙雕刻的基本技艺。如象笏的制作就是运用了解磋技法。“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傅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先将整枝象牙解为两尺六寸长、中间宽三寸的片,再磋为“上圆下方”的形状。据《宋会要辑稿·职官》记载:绍兴元年(1131)政府诏令:广南路市舶张书言“捡选大象牙一百株……赴行在准备解笏……宣赐臣僚使用”。一次性选取一百株象牙解蹉为象笏之举,说明了宋代解?技艺的娴熟,作坊的规模及匠人的数量也是前代无可比拟的。

(二)茜色

茜色亦即染色,因采用植物茜草作染料而得名。象牙色泽洁白无瑕,随着牙雕艺术的发展,牙雕创作题材也日益丰富多样,单一色彩难以表现主题,于是就产生了象牙茜色。从考古发现看,象牙茜色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到唐宋时期出现了染色与线刻相结合的“象牙拨镂”技法,即先将象牙雕刻成一定的造型,然后在其表面染上颜色,在染过色的牙雕表面再线刻图案纹饰,露出象牙本色。据《梦粱录·诸色杂货》记载:诸色杂货“补修?冠、接梳儿、染红绿牙梳、穿结珠子……”其中“染红绿牙梳”就是此技法运用的实例。茜色成了生活中象牙雕刻品的常见技法。

(三)微型雕刻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奇巧之人能事微型雕刻。然象牙微型雕刻,据史料推测最迟出现在宋代,当时已有高不盈寸的立体微雕。据《遵生八笺》记载:宋人王刘九是微型雕刻高手,“寿星、洞宾、观音、弥勒佛像,岂特肖生、相对色笑,俨欲谈吐,岂后人可能仿佛。又如峋壳镌刻观音、普陀生像、山水树木,视若游丝白描,目不能逐发数”。这说明宋代的微型雕刻技法已经炉火纯青,雕品形象日益多样,且雕刻出了不少精品。

(四)镂空透雕

镂空透雕是玉、竹及木雕中广泛使用的技法,但在象牙雕刻中却较特别,最富有代表性的就是镂空透雕象牙球,为宋代首创。据曹昭《格古要论》记载:“尝有象牙圆球一个,中直通一窍,内车二重,皆可转动,谓之‘鬼功??球)’,或云宋内院作者。”“内院”即文思院,“鬼功?隆币脖怀莆?巴?脑病保?且哉?橄笱赖癯隹刹悴阕??娘位ㄑ狼颍?夤畚?桓銮蛱澹?砻婵田胃魇礁〉窕ㄎ疲?蚰蛴写笮∪?憧招那蛄??壮桑??宜?椎拿恳徊闱蚰谕舛硷慰叹?溃?备吹奈剖蜗缘没钇昧鞒?⒘徵缈胀福??椎拿恳徊闱蚓?茏杂勺???⑶揖哂型?辉残摹K未?摹肮砉?隆笔滴锶缃裆形醇?剑?涞窨碳挤ù铀未?院蟮角迩?∫郧耙惨咽Т?

由于宋代对科技和技艺采取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如对技艺高超者诏补官职或不次擢升等,象牙雕刻技艺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父兄子弟相承和师徒传授的技艺传承方式,可能也会使某些技艺失传。

三、象牙雕刻品的消费市场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象牙雕刻品消费市场的拓展突破了前代由官方市场独控的窠臼,民间市场开始活跃。

(一)政府操控的官方市场

宋代象牙雕刻品主要供应的是皇室贵族及官僚这一特殊群体,它的消费市场与官营体制息息相关。

宋代,官营象牙作坊的雕品原料市场主要由政府掌控。太平兴国初,太宗曾下诏广州、交趾:、两浙、泉州的诸蕃香药宝货非出自宫库的,不得私相贸易。其后又诏:“自今惟珠贝、玳瑁、犀象、镔铁、?皮、珊瑚、玛瑙、乳香禁榷外,他药官市之余,听市于民。”象牙作为禁榷品,依据诏令,其贸易由政府操控的官方市场独控。此外,宋初平定岭南后,阁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岁至朝贡,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宋代府库的象牙原料趋于过剩,官方市场供应充足,而象牙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制作成工艺品,说明象牙雕刻品的官方市场需求量是较大的。

另据《萍洲可谈》记载:“象牙重三十斤并乳香抽外尽官市。”描述了政府掌控的象牙官方原料市场的基本情况及选取象牙的标准。由于象牙贸易的丰厚收入,宋代采取了激励措施,宋太宗于“雍熙四年(987年)五月,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出洋招贡”象牙之举说明象牙的原料市场通过另一种独特的途径也掌控于政府之手,象牙雕品的官市消费能力在增强。

以上事实说明,官方象牙雕刻业

原料及产品消费市场本质上而言是一种“超经济”的市场。此外,文思院的象牙原料不足时,“令工部申取朝廷指挥,更不知行市及舶司收买”。此章程也表明:在强权下,文思院可以集中大量人力、资金,在“市场”之外或以权力操纵市场运作。对于政府官方作坊而言,由于消费群体固定,基本无市场压力。

(二)民间市场

象牙自古就是中国境内的特产,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需求的影响,宋代大象的分布已经南移至淮河以南,但是象牙仍是南方诸多地区的土产。据《宋史》记载:广南东、西路有“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产”。虽然宋太宗淳化年间曾颁布法令“民能取牙,官禁不得卖”,法令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私营象牙作坊的发展为民间偷猎获取的象场。鉴于此,象牙雕刻品的民间市场得以存在并有所增多。

此外,皇家作坊所需工匠有一部分来自民间私营作坊,因文思院贪弊不断,“往往关防不尽,致行人匠偷?”,政府作坊的象牙雕刻品有机会流人民间市场,这种方式流入市场的牙雕品带有“黑市”的色彩。

同时,在宋代,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城郭“富民阶层”的兴起使象牙雕刻品在民间市场有了一定的消费群体,民市获得了发展机遇,而“便籴”制度的施行也使象牙通过特定的、合法的途径流入到豪商大贾手中。据《文献通考》记载:“河北旧有便籴之法,听民输粟边州,而京师给以缗钱,钱不足即移文外州给之,又折以象牙、香药。”象牙等禁榷物资在民间市场得以流通,私营作坊的原料也有了保证。另据宋代《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京都(杭州)诸行市有“象牙玳瑁市、金银市、珍珠市、丝锦市、生帛市、枕冠市”等。史料表明,其民间市场多集中于都城,规模可能不大。

四、象牙雕刻品的消费群体

由于象牙的独特性和宋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宋代象牙雕刻品的消费群体主要分为四种:一、皇室贵族及官僚,由于处于权力顶层,是主要且固定的消费群体;二、西南少数民族,由其风俗习惯决定;三、富民阶层,拥有一定财富,象牙雕刻品就成为抬升其社会身份的象征;四、一般平民阶层,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拥有数量极少的象牙雕品。

(一)皇室贵族及官僚阶层

象牙具有神圣的涵义,是权力的象征,一直在皇室及王公贵族的生活中作为体现身份及权力的特殊装饰物倍受青睐,成为难以替代的生活奢侈品的代名词。

执笏朝见作为区分身份的一种方式始于周朝。“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文竹,士竹本象可也。”需要指出的是,诸侯是以象牙为笏,士则是以象骨为笏。宋代“杯酒释兵权”后,“冗员”众多。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宋文散五品以上用象,……武臣、内职并用象,干牛衣绿亦用象。”与前代执象笏的规定相比,宋朝执笏的贵族与官僚的级别和范围有所扩大,且文武官员区分明确,文职散宫五品以上,武官、内职(枢密、宣徽、三司使副、学识、诸司以下,称为“内职”)以及千牛卫皆使用象笏。在官僚阶层中,象笏的消费者激增,但消费群体相对固定。此外,宋代名臣章得象“母尝梦登山遇神人,授以玉象,及生,复梦庭积象笏,因名得象”。这说明宋代象笏已经成为致仕的代称,并在官僚阶层的观念中有所反映。

宋朝南迁之后战事不断,为了嘉奖有功勋之人,政府依据其功劳大小,以象牙牌为凭先后奖励。绍兴五年(1131年),“初置节度使已下象牙牌。其法,自节钺正任至横行遥郡,第其官资,书之于牌……一留禁中,一降付都督府,相臣主其事。缓急临敌,果有建立奇勋之人,量其功劳,先次给赐,以为执守”。在南宋,象牙牌是皇帝赏赐和核实军功以备遗忘的独特凭证,一式两份,主要的消费群体是因战获功的官员。绍兴初,由宣抚使便宜“给札补转”,随着军事形势的变化及时人对象牙牌之上“御书押字,刻金填之”的追求等原因,各都省多有请求,在南宋官僚阶层中象牙牌的数量逐渐增多。

“文思院”上界的“牙作”是官营象牙雕刻作坊,雕品禁止民间市场流通,皇室贵族是其产品的固定消费群体,且对牙雕的需求不断增加。如自宋代始,宫廷乐器中的骨管、牙管、哀笳的制作原料,都以“红象牙”代替羊骨。此外,“车辂院”中的“象辂”也有特定的皇室阶层消费群体。据《宋史,舆服志》记载:“象辂,亲王及一品乘之。”同时,皇帝还时常赏赐功臣象牙雕品。因与西夏交战有功,神宗为“?延、泾原、环庆、熙河、麟府路各

赐金银带、绵袄、银器、鞍辔、象笏”;徽宗时,因李纲辅助有大功而赐象简。

(二)西南少数民族女性

宋代,中国的西南地区多出产象牙,巴蜀之地夔州路下的南州(治今綦江县南东溪附近)“土产:象牙、犀角、斑布”,溱州(治今重庆綦江县南吹角)“土产:文龟、斑竹、象牙”,其中羁縻溱州的象牙为“贡品”。而象牙是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共同崇拜之物,多以其为珍品,服饰中佩戴象牙雕刻品并形成风俗。据陆游《入蜀记》记载:“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在宋代,西南一带少数民族的未嫁女性是象牙雕刻品的主要消费者。如今江西景德镇市郊宋墓出土的瓷俑上,仍可以看到这种装饰的妇女形象。

(三)富民阶层

宋代,富民巨贾萃于廛市,拥有大量的财富,成为城镇中一支举足轻重的经济力量,形成了坊郭富民阶层。富民是平民阶层的一部分,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故宋代又称富民为“高赀户”。但是在政治意义上,富民也是封建统治阶层的一部分。象牙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为了体现其拥有大量的财富和“尊贵”的身份,富民阶层开始执著地追求象牙雕刻品。据《遵生八笺》记载,为了迎合富民阶层的需求,宋代的象牙雕刻品逐渐多样化,雕品形象趋于世俗化,如寿星、观音、山水树木、诸天罗汉经面板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宋代妇女头饰中盛行插梳,象牙梳成为一种时尚。据《燕翼诒谋录》记载:“旧制妇人冠以漆纱为之,而加以饰金银珠翠采色装花,初无定制。仁宗时,宫中以白角改造冠并梳,冠之长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议者以为妖。仁宗亦恶其侈。皇?元年(1049)十月,诏:禁中外不得以角为冠梳,冠广不得过一尺,长不得过四寸,梳长不得过四寸。终仁宗之世,无敢犯者。其后,侈靡之风盛行,冠不特白角,又易以鱼?,梳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玳瑁矣。”据说当时购制一把上好的象牙五色梳子,所需费用达二十万贯,并非普通平民所能承担,惟有城中富民阶层才有能力购得。在敦煌壁画中,宋代都市妇女插梳的形象比较具体,梳子的安插部位一般在正额上部,少则4把,多则6把以上,插时上下两齿相合、左右对称。

综上所述,宋代象牙雕刻品的主要消费者最显著有别于前代的消费群体就是富民阶层。

(四)一般平民阶层

一般平民和富民是相依存的,富民出资,一般平民出力。在城镇,富商大贾往往雇佣了数量不等的生产者(属于一般平民)。据《梦粱录》、《西湖老人繁胜录》等记载,宋代都城汴京、临安的染红绿象牙梳作坊、象牙玳瑁集市的出现,其中就蕴含有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富民多为作坊主,一般平民多为工匠。出于自身财富和经济实力的局限,一般平民极少拥有象牙雕刻品,即便拥有也可能是家族多年的传家宝、通过交换或者其他特殊途径获得的。

第7篇:市场状况范文

一、福建省钢铁工业概述

福建省属于钢铁弱省,钢铁产品总量小、结构单一,关键品种自给率低,产业缺乏规模效应。三钢集团是福建省目前唯一的年产钢达500万t的大型钢铁企业,全国排名在20名以外,其他钢铁企业还包括永大集团、三宝钢铁有限公司、亿鑫钢铁有限公司和三金钢铁有限公司等。此外,省内还有一批年产量大约在10万t~50万t的小型钢厂,其产品定位低、质量差、竞争力弱,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并严重污染了环境。目前,福建省正在按照国家要求,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积极鼓励重组,并取得初步成效。

福建省钢材主要品种是长材(线材和棒材),占全省钢材产量的80%以上。板材品种严重匮乏,无法满足其造船、建筑、机械、石化等下游产业的用材需求。福建省近两年铁、钢、材产量见表1,主要钢铁企业产能、轧制设备及生产品种见表2。

1.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钢铁生产联合企业,其前身为三明钢铁厂,建于1958年,2000年改制成立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月,三安钢铁有限公司与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实现资产联合重组。目前,三钢集团已形成以钢铁业为主、集多元产业并举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11家(其中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集团下属的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国际一流的光电子产业化基地,将来还要在厦门东海岸建成举世瞩目的中国“光谷”。该集团2008年钢产量为506.6万t,占全省总产量的80%。三钢闽光近几年钢材产量及销量情况见图1,2008年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见表3,2008年主营业务分行业和分产品情况见表4。

2.永大集团

永大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5月,下属生产企业主要有凯西钢铁有限公司、凯西不锈钢有限公司、漳州永大不锈钢有限公司和江西永大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该集团是一家专业生产不锈钢薄板、不锈钢型材、冷轧薄板和热镀铝锌合金钢板的大型现代化企业。生产规模为年产不锈钢薄板30万t、冷轧薄板170万t、镀涂层板30万t。永大集团是福建省目前唯一的板材生产基地,其生产的不锈钢薄板和冷轧薄板填补了省内市场空白,冷轧薄板生产规模和产品市场份额在福建均排名第一。

3.三宝钢铁有限公司

三宝钢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具备年产120万t钢的生产能力,拥有国内先进的“三切分轧制”、“控轧控冷”生产工艺的全连轧棒材生产线、特种钢生产线。以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HRB335、HRB400)为主导的建筑用材被广泛应用于多项国家重点工程。

二、福建及周边地区钢材市场潜力分析

我国钢铁企业主要分布在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分布较少,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又是钢材的主要消费区,供需矛盾突出。

福建省作为东南沿海主要省份,其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也与钢铁工业的发展紧密相关。据预测,未来该省钢材市场容量很大并将逐年增长,2010年全省钢材消费量将达到2000万t,其中建筑用钢材1200万t,生产用钢材800万t。这种旺盛的需求必将促进钢材品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从福建省钢材消费情况来看,冷轧薄钢板、宽厚板等品种钢材供给不足。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广东、浙江等省制造业发达,自产钢材远不能满足需求,在钢材结构上和福建省一样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有很大的钢材需求空间。另外,台湾因受环境条件限制,无法发展钢铁冶炼,每年需进口2000万t粗钢。

因此,福建省钢铁企业的定位应是在立足于本省市场的基础上,辐射周边的广东、浙江、江西、台湾和东南亚市场,销售范围可扩大到500km,并可将市场延伸至东南亚地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潜力。

三、新建钢厂优势分析及产品定位探讨

1.新建钢厂优势分析

(1)政策优势。

福建省是国家鼓励发展钢铁工业的地区,钢铁产业将是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产业。在福建省建设钢铁产业基地,不仅可缓解钢材远距离运输的压力,还可进一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

(2)地理位置优势。

优越的海运条件是发展大规模临海钢铁企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海岸线长达3324km,居全国第二,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00多个,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无论是原材料的运输,还是产品外销与出口,都具有优越的海运条件。此外,省内还拥有鹰厦、横南、外福、龙梅等铁路干线及一些高速公路,内陆运输也较方便。因此,具备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发展钢铁工业的优越条件。

(3)市场优势。

从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的布局来看,东南沿海地区钢铁工业薄弱,虽然福建省建筑用材在本省及周边地区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板材严重缺乏,建筑业、汽车工业及一些深加工企业都有相当需求。同时,从福建省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中也可以看出,未来福建省钢材市场容量很大。而且,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产品不仅可销往内地一些省份,还可作为枢纽远销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2.新建钢厂产品定位

根据福建省钢铁行业现状及目前市场情况,新建钢厂的产品方向可以有两个:一是发展目前自给率较低的关键钢材品种冷轧薄板、镀锌板,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满足当前及潜在的市场需求;二是发展用量大的热轧薄板和中厚板,满足各行业需求。

(1)发展目前市场自给率低的冷轧板。

①汽车工业用冷轧板。目前福建省拥有多家汽车生产企业,400多家总成零部件企业。车辆年生产能力约26万辆。2008年,全省各类汽车产量11万辆,占全国的1.17%。到2011年,全省汽车年生产能力将达到40万辆。预计福建汽车及其零部件用钢市场较大。②深加工用冷轧板。福建省板材深加工企业有漳州永大集团、统一马口铁公司和凯冠公司等。虽然目前这些企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不锈钢板和镀层钢板生产能力(预计到2010年可形成热轧薄板50万t、冷轧薄板20万t、镀层钢板60万t、不锈钢板12.5万t的规模),但由于省内及广东等周边省份制造业发达,因此,从市场需求和现有生产能力状况分析,深加工企业对板材的需求将很旺盛。但从目前已投产的冷轧装备来看,福建冷轧板的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福建省只有福建凯西钢铁有限公司拥有1条产品宽度为800~1250mm、厚度为0.15~3.0mm的冷轧薄板生产线。因此,生产满足各行业需求的冷轧板是首选。

(2)大力发展用途广泛、用量大的中厚板。

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国内对建筑用钢的需求不断增加,虽然福建省建筑用材在省内及周边的江西、广东、浙江和东南亚地区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建筑用结构钢板严重缺乏。另外,造船、石油管线及机械用板材等也满足不了需求,大部分依赖省外调入或国外进口。福建船舶工业历史悠久,修船造船业发达。省内拥有福建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及多家民营造船企业,船舶产品远销英国、德国、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即使在金融危机形势下,福建船舶工业生产经营仍呈良好态势,2009年前10个月,福建船舶业交付236艘新船,数量比2008年同期增长55%,利润增长了51%。目前,生产任务已安排到2011年。但目前福建省只有三钢拥有中厚板生产线(三金钢铁公司计划建1条船板生产线)。为满足市场需求,三钢集团的中板生产线实际产量已大大超过设计生产能力。此外,福建省目前有两座核电站正在建设中,2015年将全部投入运行。三钢集团的热轧抗震钢筋等建筑用材已被应用于核电站建设,因此,积极开发其他核电用钢也是当务之急。

第8篇:市场状况范文

多元化战略始于1992年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确立,并成为1994年前后出台的我国“大经贸”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确立为我国外经贸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

贸易多元化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已经产生了一些喜人的变化,在宏观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

(一)贸易多元化,有利于抵抗地区贸易集团对我国外贸的负面影响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地区贸易集团的产生和发展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使得集团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贸易被集团内部的贸易所替代。我国目前游离于各主要地区贸易集团之外,从而成为地区贸易集团负面影响的首当其冲者。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墨西哥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就超过了我国。幸而我国的纺织品在世界其它国家的市场都很大,我国的纺织品出口才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所以,只有推行多元化战略,才能抵抗其它国家结成地区贸易集团对我国外贸的负面影响。

(二)贸易多元化当然也有利于分散风险和促进贸易的长期发展亚洲金融危险爆发以后,尽管我国的外贸环境随之恶化,但我国的外贸仍能取得一定的增长,就是最好的说明。

通过使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对我国实行多元化战略的效果进行计量分析,将使我们对我国贸易多元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二、计量分析(一):贸易地理方向集中化指标

首先,将我国出口地理方向分为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其它发达国家、非洲国家(除埃及)、香港地区、亚洲国家地区(除香港、中东国家)、欧洲国家、中东国家、拉美国家、大洋洲国家(除澳大利亚)15个分方向。分别计算某一年我国对某分方向的出口额占该年我国总出口额的百分比,再求这一组15个百分比的标准差。这个标准差,就是衡量这一年我国出口地理方向集中化程度的指标。在下文中简称为“出口集中化指标”。

同样可以计算我国的“进口集中化指标”。这里计算了1986-1995年中国、美国和日本历年的“出口集中化指标”和“进口集中化指标”,1996-1997年中国的“出口集中化指标”和“进口集中化指标”。计算美国和日本的相应指标的时候,只要将原来中国对美、对日的分方向改成美国对华、日本对华即可。

以往用于衡量贸易地理方向集中化(分散化)程度的指标一般是对前10大贸易伙伴贸易占全部外贸的比重。这一指标并没有充分利用外贸的全部结构信息。而“出口集中化指标”和“进口集中化指标”就没有这一缺陷。而且所选取的分方向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分中归并。

如右图,有以下结论:

附图

以上数据由《世界经济年鉴》引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贸易方向年鉴》。

我国在1989-1993年出口集中化程度曾出现一个波峰;1994年开始呈轻微下降趋势。作为对照的美日同期变化幅度保持在2个百分点内。我国进口集中化程度在80年代末呈现下降趋势,90年代则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96、1997年两年的上升速度最快。美日同期进口集中化程度没有明显变化。剔除我国1989-1993年出口集中化程度的波峰,则1986-1995年3国的进出口集中化程度排序为:日本〉中国〉美。

首先,我国1989-1993年出口集中化程度的波峰,是因为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制裁,迫使我国出口用转口的方式取道香港。结果,在那几年间,我国对香港出口占我国总出口40%以上。从而大大提高了出口集中化程度。1993年开始,由于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推行和西方国家对我制裁的基本解除,我国出口集中化程度也就迅速下降。1994年开始的下降趋势则反映了1994年开始推行“大经贸”战略的效果。同期美日出口贸易地理方向集中化程度呈现出轻微上升的趋势;数据显示,这与其对我国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上升有关。总的来说,这一趋势有助于缓解我国与美日两国的贸易争端。

其次1996、1997两年我国进口集中化程度的迅速上升主要是因为我国从日本和香港以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相对(相对于我国总进口,下同)上升,而从中东、非洲和拉美国家的进口相对减少。这反映了多元化战略在进口方面的推行并没有收到太大效果。同期我国从美日的进口都相对下降,这对进口集中化程度的上升多少有一些缓解作用。

最后,3国的进出口集中化程度的排序,一方面反映了美国作为经贸大国,其经济全球化程度相当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为贸易盈余国的日本和中国,其出口分散化受到其它国家购买力等因素的限制。

三、计量分析(二):偏相关系数模型

本节的分析通过计算中国和它国的外贸总额的偏相关系数和显著性,利用逐步剔除法寻找对中国外贸长期发展影响较大的国家,从而找出外贸多元化的目标。偏相关系数是在考察多个变量时,剔除其它变量的影响,仅考虑选定变量相关关系的指标。优点在于能反映出选定变量真实的相关关系。缺点在于相关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所以本节所选取的国家都是1996年中国前15大贸易伙伴(其比重都超过了当年中国外贸总额的1%),所使用变量是各国的外贸总额。

逐步剔除法是每一次计算都剔除上一次计算得出的偏相关系数达不到选定置信度水平,显著性水平由最低的变量,直到剩下的变量都达到选定的置信度水平为止。本文所选定的置信度水平要求α=1%。

第一次选取1950-1996年中国、美国、日本、欧盟5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和西班牙,以下简称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印尼。计算的结果如下:

结论是,在选定贸易伙伴中,美日在1%的置信度水平下被证明与我国外贸发展相关。尽管美国与我国在1954-1971年没有直接贸易,中美贸易的发展也是80年代才真正开始的。但因为美国始终是世界贸易大国,对全球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对我国外贸发展也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即使是在和我国不存在直接贸易的时期,它也有巨大的间接影响。偏相关系数正因为可以通过剔除其它因素的影响,所以能把美国对我国外贸发展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都分离出来加以衡量。

表1简单相关系数

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尼

0.9609090.954540.9380310.9533080.7575380.954704

表2偏相关系数

美国0.50670.57270.60430.59710.5207

日本-0.2519-0.3943-0.3974-0.4132-0.3939

澳大利亚-0.2483-0.3734-0.3583-0.3494-

加拿大-0.2668-0.3067-0.2674--

印尼0.23580.267---

欧盟-0.1781----

表3偏相关系数置信度

美国0.0010000

日本0.1080.0090.0080.0050.007

澳大利亚0.1130.0140.0170.019-

加拿大0.0880.0450.079--

印尼0.1330.083---

欧盟0.259----

表4三国模型*

中国美国日本

中国-00.007

美国0.5207-0

日本-0.39390.9889-

*对角线左下方是偏相关系数,右上方是对应偏相关系数的置信度(参照表1、3)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外贸发展与美国呈正相关关系,与日本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表明我国外贸与美国是互补关系,与日本则是竞争关系。要指出的是,上述结论是以全球国际贸易为背景作出的,并不仅仅考虑两国的贸易和分工。

以上是第一次计算的结论。第二次计算与第一次的原理和步聚相同。不同的是,第二次计算的数据区间是1978-1996年,在变量中增加了韩国的外贸额(见表5-8):

附图

表6偏相关系数

美国0.55470.78530.79330.75650.6042

欧盟-0.5325-0.6186-0.6105-0.6406-0.7129

韩国0.63110.66050.65570.730.6651

澳大利亚-0.5893-0.6296-0.6361-0.573-

印尼0.36510.38360.4247--

加拿大0.14090.1374---

日本0.0315----

表7偏相关系数置信度

美国0.0490.00100.0010.01

欧盟0.0610.0180.0160.0080.001

韩国0.0210.010.0080.0010.004

澳大利亚0.0340.0160.0110.02-

印尼0.220.1760.115--

加拿大0.6460.64---

日本0.919----

表8四国模型

中国美国欧盟韩国

中国-0.010.0010.004

美国0.6042-0.0080.678

欧盟-0.71290.6171-0.017

韩国0.66510.10850.5712-

以上数据,1950-1981年由《世界经济统计摘要》引自《联合国统计月报》;

1982-1996年由《国际统计年鉴》引自《联合国统计月报》。

结论是,在选定贸易伙伴中,美国、欧盟和韩国在1%的置信度水平下被证明与我国外贸发展相关。美韩与我国外贸呈正相关关系,欧盟呈负相关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受到美国和韩国外贸发展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改革开放使我国逐步融入国际市场。与韩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对我国外贸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出我国与欧盟国家是竞争关系。这有两点原因:一是欧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贸易转移效应在起作用,二是反映了近年来我国与欧盟国家之间频频发生的贸易争端。

因为贸易多元化的目标之一就是避免我国外贸发展过于受某一国或几国的支配,所以找出对我国外贸发展影响密切的国家和地区,也就分清了在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时对各个国家所应采取的不同态度。

对其外贸发展与我国正相关的国家,应使我国外贸总额的增长速度快于我国与该国贸易的增长速度;对其外贸发展与我国呈负相关的国家,则应与其展开竞争;其外贸发展与我国无显著相关关系的国家,则是我国发展外贸的对象。

四、计量分析(三):马尔可夫过程模型

首先,我国的贸易地理方向是一个组合。这个组合在马尔可夫过程中,被看成是一个状态,基本思想是研究系统在不同状态间转移的规律,并据此进行预测。假定转移的规律满足齐次马尔可夫过程,即系统在不同状态间的转移(即贸易地理方向的改变)遵循相同的规律,与转移发生的时刻无关。这里,不同的状态用向量表示,状态转移的规律则用转移矩阵表示。

经验表明,经济系统对齐次马尔可夫过程假定的符合是一种长期的符合。因此不能用任意相邻两年的转移矩阵来代表状态转移的规律,而要用最小二乘法对转移矩阵进行估计。具体方法如下:

将我国贸易地理方向分为港澳地区、美国、欧盟12国、其它欧洲国家、其它亚洲和大洋洲国家、其它美洲和非洲国家7个方向。我国贸易地理方向的初始状态向量为X[,0]=(X[(0),1],X[(0),2],X[(0),3],X[(0),4],X[(0),5],X[(0),6],X[(0),7]),其中X[(0),i](1《i《7)表示我国对第i个方向的贸易比重。同理,记k年后我国贸易地理方向为X[,K]=(X[(k),1],X[(k),2],X[(k),3],X[(k),4],X[(k),5],X[(k),6],X[(k),7])。记马尔可夫过程的转移矩阵为P,X=(X[,0],X[,1],……X[,46])[T],Y=(X[,1],X[,2],……X[,47])[T],则P的最小二乘估计为:附图=(X[T]X)[-1]X[T]Y对从1997年开始k年后我国贸易地理方向的预测向量为X[,47k]=X[,47]附图[k]。

将1950年——1997年我国的进出口额数据代入,可得如下结果(见表9-11):

附图

附图

附图

预测的结果表明,如果目前的贸易多元化趋势维持下去,到了2007年,美日在我国出口的份额会明显下降;欧盟12国、其它亚洲和大洋洲国家、其它美洲和非洲国家会略有下降;港澳地区会重新上升,欧盟12国以外的其它欧洲国家所占份额会明显上升。

进口方面,到2007年,美日、其它亚洲和大洋洲国家在我国进口的份额会明显下降;欧盟12国、其它美洲和非洲国家会有所上升,港澳地区也会重新上升,欧盟12国以外的其它欧洲国家所占份额会明显上升。

综合来看,到2007年,美日、其它亚洲和大洋洲国家在我国外贸的份额会明显下降;欧盟12国会略有上升,港澳地区、其它美洲和非洲国家会上升,而欧盟12国以外的其它欧洲国家所占份额会明显上升。

所以,我国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的效果是喜忧参半的。美国和日本在我国外贸中的重要性在下降,这是良性的。但对非洲和拉美出口比重的降低说明我国还不能大规模地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在这一方面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反观我国外贸发展的历史,在我国的经贸较不发达的时期,选择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初级产品无疑是一种避免与其直接竞争的明智做法。但当我国的经贸逐渐发展起来以后,就应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大制成品出口,这是符合产业升级的要求的,也必然会引起和发达国家地区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显然,我国还没有完成这一转变。

最后,将第二节中提出的“集中化指标”与本节的计算结果结合起来,可得下图:

附图

可以看出,今后几年内,我国的出口集中化程度将轻微下降,进口集中化程度将先降再升,综合的效果是总贸易额的集中化程度将下降。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的贸易地理方向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的状况,始终受美国的影响,从主观上说,是和我国企业的营销习惯和落后的营销技术有关,从客观上说,是和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和避免与发达国家直接竞争的需要有关。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对我国是必要的,所带来的收益远大于付出的成本。

从效果来看,出口多元化比进口多元化做得更好,降低美国和日本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比提高非洲和拉美国家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做得更好。

具体来说,一个市场是否有利于我国进入,主要基于对以下几方面的判断。

经济互补性,最与我国有互补性的,一个是处于发达国家顶端的美国,一个是处于发展中国家底部的非洲国家。贸易保护性,比较有利于我国的应该是发展中国家。购买力,比较有利于我国的应该是发达国家。但这并不绝对,按照“大经贸”战略,对发展中国家可以把贸易和投资结合起来。两国关系是否友好,在这方面,首推非洲国家。所以,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应该是我国今后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的重点。

综上所述,我国今后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需要做好以下的工作:

认请两个误区。第一是贸易多元化不等于出口多元化,还应该包括进口多元化。后者在相当程度上被忽视了。第二是不应该再把香港地区看成是竞争对手。不可否认,香港地区的确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贸易中转环节上收取了不少利润。但香港地区在发展国际贸易上有经验,有渠道,与其进行适当的分工合作,是能够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而且如果贸易多元化只是简单地用低价竞争的手法把原来从香港转口的贸易抢过来,那么得益的只会是其它国家和地区,吃亏则是大陆和香港地区。

加强对贸易的管理。贸易管理的松懈和混乱已经造成了我国对俄罗斯等市场的丧失。而且还会继续影响我国对新市场的进入和贸易多元化战略的推行。提高企业的营销技术,加强企业对新市场的了解,提高外贸竞争的质量,升级产业结构。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却是推行贸易多元化战略的“治本”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1992年、1993年、1995/1996年、1997/1998年、1998/1999年,中国社会出版社。

[2]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1989年、1991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3]《国际统计年鉴》,1995年、199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4]EU''''sTradeandInvestmentandEconomicCooperationwithChina,WorldEconomy&China,Volume9-10,Page44-52,1999.

[5]ForeignTrade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pastperformenaceandfuturechallenges,AsianDevelopmentReview,Volume15,No,1,Page88,197.

[6]潘渭河:《经济计量模型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应用》,《国际商务研究》,第3期,566、67、70页,1997年。

[7]赖明勇、宣家骥:《我国出口市场结构优化研究》,《预测》,第五期,58-59页,1996年。

[8]范慕韩:《世界经济统计摘要》,34-41页,1985年,人民出版社。

第9篇:市场状况范文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供需平衡

一、 研究背景

日前于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中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指出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总量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并存,但是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以前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改变需求的办法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要求,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会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重进行“供给侧”改革,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减少无端和低效供给,扩大有效和中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促使供给和需求不断协调,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劳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血液,对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关注和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是非常必要的。从国家统计局的网站我们了解到,2013年和2014年我国城镇登记人口失业率均为4.1%,失业人口分别为926万人和952万人。目前国际通用的失业警戒线标准为:3%或4%以下为劳动力供给紧张型,5%-6%为劳动力供给宽松型,7%-8%为失业问题严重型。按照这个标准来看,虽然我国的城镇登记人口失业率在近几年大体不变,但是失业人口总数确在上升,目前劳动力市场仍处于供给紧张状况,需要采取措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进行改革,促进劳动力供需平衡。

二、 劳动力市场供给紧张现象产生的原因

劳动力市场供给紧张,劳动力供给小于劳动力需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原因来解释:

(一)劳动力供给过小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全覆盖,也就是说在我国范围内,人们在提供劳动力或者是增加劳动力时以换取报酬或者是得到更多的报酬,就会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或者是缴纳的部分增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增加劳动力时所得到的收入可能会比增加前还要少,那么人们就会选择用闲暇代替劳动,来维持自己效益的最大化,此时,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就会减少。另外,失业金的存在会推迟一部分失业者进入劳动者队伍的时间或者是不再重新就业,因为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金时的生活状态可能会比其就业时更好。最后,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所引起的,没有培养出足够的符合企业要求的,与企业所需岗位密切相关联的劳动者,造成了结构上的不匹配。

(二)劳动力需求增大

我国的经济每年都呈现出一种较快增长的趋势,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尤为迅猛,对于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需求较大。而我国虽然国民素质改善,国民教育提高,但是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劳动力结构和经济结构、企业结构不平衡的现状仍然存在。并且,我国虽然企业数众多,但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小企业和小作坊,这些企业对于劳动力的吸引程度较低,造成了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用部门间的分布不均。

三、 改善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

劳动力市场供给紧张,即意味着供小于求。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此时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更多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这种“优势”虽然有利于劳动者更好的就业,但同时也会造成劳动者的松懈和消极怠工;而企业面临的不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岗位雇佣一个合适的员工的风险也会加大。这样是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合理健康持续发展的,所以要提出办法和措施来协调供需之间的矛盾,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平稳发展。

首先,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我国目前的企业数量增长快速。不同于国家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企业在面临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岗位的流动,将相对富裕的合格人员调往空缺的岗位,在企业内部增加劳动力的供给。这种方法,不仅成本低廉,而且也有助于激励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其次,失业保险制度一方面提供失业保险金保障失业者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增强失业者的再就业能力。失业金可以满足失业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同时也可能会产生“失业陷阱”的现象。即人们在失业期间所获得的资金或物品并不比其工作的时候得到的工资多或者两者相比所差无几,那么失业者就会选择继续失业而不是重新就业。所以,要在劳动力供给领域进行改革,就必须要更加完善失业保险金的相关政策,改变以往的领取方式,缩短保险金的支付周期以及放弃等额领取的方式,刺激失业者积极就业,将失业者转变为就业者,在数量上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另外,也要加强失业保险制度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的功能。目前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过弱。所以,针对目前的这种情况,政府相关机构可以进行策划、组织、实施,扶持一些社会机构来进行这样一项培训工作,增强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使劳动者与就业岗位之间紧密度更高,更加契合,在质量上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第三,在目前劳动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劳动力数量的弹性空间并不大,所以要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在合理和合法的范围内,适当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或者是增加员工的工作量,并相应地提高工资。对于多支出的人工成本,则可以通过员工效率提高所带来的产值增加进行弥补,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第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应该要大力发展教育,将“育人”做为国家的首要任务。目前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该继续下去,加大对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推广职业技术学校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力度,让更多的“高材生”能够成为不仅有知识而且还有技能的人才。

第五,大力推进目前所提倡“供给侧”改革,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首先,开放生育政策,增加人口总量,进而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其次,开放户籍制度,改革外地籍人员的落户政策,使某区域成为能够留住人才的地方,从而改善劳动力的区域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改善劳动力的供给。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观点,目前中国的经济处于“起飞”阶段,要打破原先传统的经济发展局面,要实现经济结构的巨大转变。无论是提高我们的投资增长率还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劳动者这一角色。劳动力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所以要协调好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发展,能够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要求,同时也要能够满足劳动者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