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 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
(三) 生活就是如此,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是平坦,是后悔,是坎坷,有了这些回味,你就会在之后的书页中找到真正值得鉴赏的句子。
(四) 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
(五) 什么是路?就是说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不的。
(六) 人生坎坷,风雨,永不停息。努力拼搏,战胜自我,无怨无悔。
(七)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如何应对人生,是快乐,是悲伤?不能让你的人生去决定,也不是任由命运摆布着你,就应自我把握!
(八) 树立高远的理想,持续不懈的拼搏,支持自我的位置,才会将人生的平衡点不断拔高,才能在人生的平衡点上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九) 人生之路,荆棘遍地,坎坷泥泞不可计数,唯有坚强者才能披荆斩棘,扫平坎坷走到路的尽头。
(十) 困难永远是坚强之母。
(十一) 如果想要人生中的坎坷变少,那么就放平自我的心态吧。人生的际遇,并不是能预料到的。
(十二) 天空虽有乌云,但乌云的上面,永远会有太阳在照耀。
(十三) 逆境能打败弱者而造就强者。
(十四)惟其痛苦,才有欢乐。
(十五) 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十六) 路再长也是会有终点,人生几何,总有些坎坷需要跨越,总有些职责需要担当,不断的跌倒,才有不变的顽强与收获。
(十七)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
(十八) 怕走崎岖路,莫想登高峰。
(十九) 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
(二十) 石阶:同是石头,凭什么我要被人蹬来踩去?佛像:当年你只挨六刀,而我经历了千刀万凿!今天的坎坷,都是为未来塑造着形象。
(二十一) 不走千里路,难知马之力,不经坎坷难,难知兄弟情,富贵不曾相忘,患难互助共帮,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兄弟携手,天涯任走!
(二十二) 逆境展示奇才,顺境隐没英才。
(二十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二十四) 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二十五)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二十六) 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
(二十七) 上天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
(二十八)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这就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价值导向、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而国学教育的精髓也同样是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公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国学渗透凸显重要性。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清朝末年,“西学”随着坚船利炮传入我国,“国学”由此而产生。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体系。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载体,是在五千年文明发展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为促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谋求生存和追求幸福的生产生活进程中创造的一切学术文化的总称,承载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折射出深邃的哲理,闪烁者人性的光辉,塑造了中国人的特质,影响中国几千年。
十七大报告强调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国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 国学教育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由收集整理
学校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新时期的民族精神、重塑伦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谐社会基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国人的公民道德素养,以培养明确的国家民族认同。这需要借助思想品德课堂形式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
思想品德渗透国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和方式。
一、结合教材内容,搜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精选典型案例。根据思想品德内容分热爱祖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守法维权等搜集国学中精粹部分,励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和神韵。
二、诵读经典,感悟道德,陶冶情操。国学中有许多灵活的形式可以为学生记诵,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诗词等语言精炼、语句简洁、格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经典美文,记诵经典名句,耳濡目染,润物无声通过诵读,学生可以从简短的文字中感悟人生哲理,规范自身言行“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增长见解,提高修养,提升品格;让国学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熏陶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感受科学文明的精神和优秀文化的气息经常诵读,在生活中把圣贤的教诲贯彻于生活中,落实到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培育民族感情。
三、开发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校本课程,弘扬民族精神。国学是我国古代对人进行人文、道德教育的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至今仍值得借鉴。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3]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校本课程要求把经典名言名句名段、经典美文、古诗词欣赏、励志故事、国学常识等分类辑录编订,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补充,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道德教育素材,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道德行为形成上各种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的需要,这样不仅使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真正使道德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林之木,而且又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熏陶和人文教育。
经典台词暗含的冷幽默意蕴
《蜗居》台词轻松流畅,“笑点”频生,令人或捧腹或会心,堪称“烦恼人生的幽默集锦”。我们通常所说的幽默是运用双关、比拟、谐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示生活中的有悖常理之处,或是把本来正常的现象善意地荒诞化,以表现某种情趣,这种幽默是乐观向上的。然而仔细玩味,《蜗居》台词的幽默意蕴非同一般。作者用戏谑的手法调侃剧中人物,因其嬉笑怒骂中带有无可奈何的情愫,悲剧性与喜剧性又难分难解,我们可称之为“冷幽默”。提到“冷幽默”,不仅令人想起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可以说从语言“冷幽默”这个角度出发,《蜗居》的语言艺术和《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对于“冷幽默”,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说笑》一文中这样解释:“一个真正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①《蜗居》台词吐露的幽默意味正是这种既不滑稽,又不一般的平淡粗俗,而是略含苦涩甚至还带有哲理意蕴的“冷幽默”。这种幽默效果的产生是和作者纯熟运用修辞手法分不开的。
修辞手法妙用产生的冷幽默效果
修辞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方法,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语法运用的,也可称之为修辞格。②说话和写作中恰当地使用修辞可以增强言语表达效果。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实例中的机智特点不属于它的思想,那么它就一定存在于词语的表达形式之中。”③也就是说,一句话所以显得机智而令人发笑,或者是因为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或者是因为这句话表达的形式即修辞的技巧,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但无论如何,修辞技巧是形成幽默效果的重要手段。《蜗居》经典台词正是使用了大量精妙的修辞,增强了文本的幽默意味。考究起来,经常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仿拟。仿拟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语句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这种故意仿拟某种既成形式的修辞手法通常能取得滑稽嘲弄的艺术效果。《蜗居》经典台词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
1.别说生米煮成熟饭,你现在就是生米煮成爆米花,人家要跑照样跑掉。(老李)“爆米花”仿“熟饭”而来。
2.此处不留奶,自有留奶处。(郭海藻)来自熟语“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3.衣服有价,青春无价。(旁白)仿自“黄金有价,青春无价”。
曲解。曲解是指对某些词语的意思有意地进行歪曲的解释,以满足一定的需要。运用曲解,或以增加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或以达到辛辣嘲讽的艺术效果。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而对事物产生千差万别的看法,《蜗居》台词人物的语言个性凛然,正是借助这种曲解概念的修辞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举例如下:
1.婚姻是什么?婚姻就是元角分。婚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婚姻就是将美丽的爱情扒开,秀秀里面的疤痕和妊娠纹。(郭海萍)
2.爱情是什么?你知道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男人骗女人的鬼把戏,什么我把我的心交给你,你就永远拥有我。他那是什么都没有,所以净说些甜言蜜语,有什么用呢?说这些有什么用?你要真有本事,一个男的爱一个女的,什么都先别说,先送上一沓钞票,让这女的有安全感,然后送上一套房子,至少在你爱上了这个女的以后,虽然她的心失落了,可是身体有着落。这才叫男人,这才是男人办的事。要不然你结婚干吗?还吃不饱,那娶媳妇干吗呀?那媳妇跟你一块儿受累?受苦受累就叫爱情了?那这种爱情我宁愿不要。
3.文学?文学就是鱼上的香菜。有鱼香菜才好看。没鱼,一盘香菜你吃得下去吗?(郭海萍)
这是郭海萍在饱经感情、婚姻、生活的磨砺之后,对这些概念的再认识。言语尖酸犀利渗透着郭海萍对生活的感触。
4.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筷头上的肉丝。(小贝)纯情清贫的小贝对幸福的要求相当简单。
5.这个世道真是他妈的不公平,男人做事漂亮不漂亮是一回事,说话一定是漂亮;女人做事龌龊不龌龊是一回事,举止是一定要文雅的。这就是生存法则。(宋太太密友)看清世事之后,宋太太密友出语惊人,令人发笑的同时无奈之感油然而生。
双关。双关是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修辞格的使用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并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举例如下:
1.“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不假,4万还是“我妈”,6万就成了“咱妈”了!幸好这钱拿回来了,否则估计你嘴里就是“他妈的”了!(苏淳)
这是《蜗居》中相当经典的一句台词,是苏淳对海萍得到钱后态度起伏变化的感慨,苦笑之余,极具嘲讽意味。
2.人情债,肉偿啦。(郭海藻)这是《蜗居》中最当红的一句台词,也是引起争议最大的台词。这里的人情债“肉偿”指的是女色。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也叫对照,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例如:
1.海藻其实很想加一句:我觉得很羞愧。可这句话她说不出口。她为什么羞愧,她自己知道。前几个月,还纯洁清高地站在这儿,大义凛然地将钞票还给人家。可没几天,又低着头爬过来,抱人家的腿。人哪,既然迟早有一天你得放下身段,为什么不早点儿做出副哈巴狗的姿态呢?(旁白)
这是郭海藻找宋思明借钱时,前后行为相反的对举,语言色彩非常辛辣,引人发笑的同时颇具反讽意味。
2.原本光鲜亮丽之后,就是衣衫褴褛。国际化大都市,就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焦点,都会聚集在镁光灯照射的地方,观众能看到的,只是华美壮丽的一面。可这光鲜照不到的地方,即便是有灰尘,甚至死耗子,谁又会注意呢?(宋思明)
这句被称为“血淋淋”的经典台词是饱经世故的宋思明对国际化大都市华美与丑陋的深刻认识。
层递。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这种辞格叫层递。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句表达效果层层深化,用以加深读者印象或强调某种感情。
1.这男人的占有呢?就像是打仗的阵地,一旦占用了,就是得到了。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撤退。而女人的占有,那是细菌的蚕食,蜘蛛网的扩张,棉花糖的膨胀,那是经年累月的,一点一点的,直到最后把你完全占了,让你彻头彻尾无法逃避地被吞并掉。你要是见过铜上的锈,就明白我的意思了。男人是铜,女人就是锈,最终,锈会把铜的颜色,全部覆盖,阵地全失啊。(苏淳)
这是苏淳对小贝抱怨自己感情生活的感触。
2.做女人就是得对自己好点,吃好,喝好,玩好,万一一个不小心出了意外,别的女人就用咱省下的钱,住咱积攒的房,睡咱节省用的老公,打咱心疼的娃。你说咱克勤克俭地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心为家,有什么意思,总有些硕鼠来偷咱积攒下来的粮食,与其别人花,不如我们自己花。(宋太太)
宋太太论及小三儿时,愤恨厌恶之感溢于言表。
比喻。大量精妙又别具一格的比喻是《蜗居》经典台词的最亮点,且多数会引人发笑,这些比喻达到了“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十分深刻鲜明的印象。
1.海萍对刚出生不久的冉冉:“奶粉要进口的,尿布要名牌的。进出都要钱,你整个儿一双向收费,比中国移动还狠啊!”(郭海萍)
这个比喻很跟得上时代潮流,嬉笑怒骂四味俱全。
2.她明知道会发生什么,却逃不开。这种奇怪的关系像一块磁铁,让你在正面相对的时候,拼命抗拒;而在背身过后,又期待被拽入磁场。(旁白)
这是郭海藻无法抗拒成熟宋思明的最形象最贴切的比喻,人物心理活动展露无余。
3.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大课堂,能把一片空白变成一大染缸哈,十八般武艺全部都会。(郭海藻)
海藻感慨姐姐的炒菜技术,形象生动。
4.换了你,你也不离,因为你不舍得把自己蚌壳里忍半生疼痛磨出来的珍珠挂在别人脖子上炫耀。(宋太太)宋思明爱人谈离婚时的说辞。
警策。警策是含意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现代学者陈望道在其《修辞学发凡》中这样解释:“指语简言奇而含意精切动人的,名为警策辞,也称警句,以能像蜜蜂,形体短小而有刺有蜜,为最美妙。文中有了它,往往气势就此一振。”④《蜗居》台词中的警策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的是不同人的生存经历感悟,耐人寻味,感慨颇多。
1.人之所以慷慨,是因为拥有的比付出的多。(宋思明)
2.通往精神的路很多,物质是其中的一种。(宋思明)
3.当人选择了向上的阶梯之时,就要丢弃很多细枝末节。(宋思明)
4.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新欢变成旧爱,把冲动变成习惯。(郭海藻)
5.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地雷,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和平年代更是如此。(苏淳)
《蜗居》人物对生活的不同感触,话语间充满智慧和哲理,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可能从中联想到自己,这种耐人寻味之处,就是其经典语录的成功所在。幽默之中又可让人体会到潜藏于后的悲剧色彩。
换算。写文章有时会用到列数字,但有些数字较抽象、难懂,如果能使之形象化、明确化,就会增强表达效果。这种使数字形象化、明确化的修辞方法,叫做“换算”。换算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它能把难识的或需要特别强调的数量变得使人易于接受,能把抽象枯燥的数字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举例如下:
1.每天晚上,我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灯光,我就会在想:这城市多奇妙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别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郭海萍)
海萍对每天生活成本换算后的结果,令人倍感沉重,印象深刻。
2.海藻:佛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前世1000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年的今生的一次有缘相见,你说咱俩现在能躺在床上,能有多少次回眸啊?小贝:咱俩上辈子啥事都没干,就光顾着回头了。(小贝)
面对海藻深情的感慨发问,小贝换算后的回答相当轻松幽默,引人发笑。
结语
综上所述,大量修辞妙用制造的幽默风格是《蜗居》台词备受关注和推崇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非同一般的冷幽默效果,不仅令人发笑,而且其所暗含悲凉意味能引起人们深沉的思考。因而这是一种绝佳的台词艺术,也是高超的语言艺术。
注 释:
①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②弗洛伊德:《机智与无意识的关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经典诵读 中学语文教育 人格修养 学科意义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86-01
“经典诵读”的活动已经风靡全国。诵读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经典著作,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以诵读辅经典,以经典助诵读”的模式,把诵读与经典紧密联系,即我们所说的“经典诵读”。
一、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意义
1.可全面培养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能力,必须依靠读、写、说、听全面结合,并且各种能力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诵读其实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对于读、写、说、听每项语文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推动作用。语言文字作为中华传统经典的载体,经常诵读,细细品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慢慢积累语文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在听说读写中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全面提高语文的素养。
2.积累素材,模拟内化,提升写作水平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语言素材的积累对于提高中学生语文作文能力是多么必不可少,积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经典的佳作名篇,掌握好文章的结构技法,丰富词汇语句,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会文思如泉,很多符合自己表达的内容、结构方法以及情感语句都会呼之即来,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下笔如有神”。
3.承接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健全人格
健全学生的人格与构建学生精神文化这时传统经典教育的目标之一。
中华传统经典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其是中华文化血脉与道德理念的载体,是五千年文化的浓缩,凝集了古代圣贤对于人生、世界的体验与思考,蕴含了道德准则以及精神品质,就算在现在也发挥其价值与意义。坚持实施,可以使得学生耳濡目染,在交往过程中注意言行举止,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净化心灵。
二、在语文教育中经典诵读的实施
1.建立校园人文环境,铸造书香校园
学校作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经典的魅力。
①从精神文化方面建设校园书香气息
学校的灵魂与核心可以说是精神文化,其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首先,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形成一种读书氛围,力图举办“读书节”活动,鞭策学生诵读经典,再将诵读成果进行交流与展现;又比如举办主题为“中华传统经典”的辩论赛,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个性化诵读的效果。再者,倡导与发扬古典文化气息的校训,这最能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让学生可以经典中找到指路明灯。
②从物质环境方面建设校园人文气息
学校可以在教室、饭堂、宿舍、校道等悬挂或张贴相关的经典名句名言,让经典随处可见,在什么时候都可铭记于心,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学校也可开放、拓大建设图书馆,让学生可以翱翔在书籍的海洋中,扩宽学生诵读的视野。除此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广播播放通俗易懂的经典诗词,例如王菲演唱的《幽兰操》、《明月几时有》等。用流行歌曲的方式传播中华传统经典,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外,还能达到背诵的预期。
2.整合经典诵读的资源
中华传统经典是历史长河中的珍宝,不能独立出来单方面教学,而是要适当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诵读变成一种生动、立体的教学活动。
3.充分利用语文课本这一教学资源
课本教材作为语文教育最基本的载体,里面含有大量的经典诵读篇章,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是中学语文教育中最关键的环节。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魅力。中学语文课本里所收录的古诗词、文言文都是具有不同风格与体裁,文辞优美,语言简练,富有韵律感与节奏感,具有强诵读性。学生可以从诵读中,发觉经典作品的魅力,感悟经典的美;其次,要从多角度领悟经典。“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于经典的领悟也是各有千秋。如果教师一味用乏味的语言、标准的答案去解说经典,这样自然会约束了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敢于说出自己的简介,这样思维碰撞、互相学习,才会有进步的空间。
三、结题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血脉与灵魂,经典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沉淀,它就像是营养物质,为我们补充精神和智慧。经典诵读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快餐式文化”,而是一种放眼于青少年人文素养的积淀与积养、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精神品质以及道德素养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使得青少年站在伟人、先贤的肩膀上眺望世界,展现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发明.论近50年来的语文教育性质演绎及学科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
[2]赵海艳. 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的当代价值――韦志成语文教育思想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3]刘玉红.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12)
最喜欢独自一人在午后,坐在躺椅上,随手拿上一本书,细细地品味,尽情地享受着此刻的惬意。徜徉在书的海洋里,让身心完全地放松,留下的只是无限的欢愉。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书的,只是依稀记得,第一次拿到书的那一刻,我的心便已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对它是爱不释手。从此,不厌其烦地请妈妈给我读书中的故事,哪怕临睡前,也喜欢在书香的伴随下进入梦乡。渐渐地,我开始长大,拥有的书也开始多了起来,然而每一次得到时都如第一次一样,内心充满了欢愉与喜爱。对于每一本书,我都如对待情人般温柔,对待珍宝般小心,生怕它们受到一点损伤。人们说我爱书成狂,我却丝毫不在乎,潇洒地笑笑,继续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贤士。
我喜欢徜徉在充满哲理的书海。那一句句富有哲理的经典语句,让我学会了感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成长。在我迷惘时,它们如一阵清风,驱散了困惑的云雾;似一盏明灯,照亮了心中的长空。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它们的陪伴,我能够走得更加稳健,能够自如地应对途中一切的困难,使我的人生之路更为顺利平坦。
一、开门见山说背景
某些经典阅读篇章因写作年代距离今天久远,且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如果学生对其不甚了解,阅读时往往会不明其意,甚至一头雾水。所以对此类文章教师讲授时只有开门见山地说背景,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全面把握人物形象和主旨思想。
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课)一文,学生只有了解了鲁迅先生青年时留学日本时清末衰败、饱受列强欺凌的社会大背景,才能理解文中鲁迅先生敏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依然弃医从文后以笔作枪、战斗不止的爱国心,才能明白在当时这种历史背景下,藤野先生这种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极大地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的精神和行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而使藤野先生潜移默化走进学生心中,逐渐成为学生脑海中一个亲切而感人的难忘形象。
二、感知文意插背景
某些经典阅读篇章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格调昂扬、语言精美,适于吟诵。如果上课伊始教师便直说文章背景,未免太煞风景,不能使学生首感其美,也不利于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所以此类文章适于学生熟读课文、感知文意之后,教师再插叙背景。
如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不仅使学生陶醉于散文诗的音乐美中,而且使高傲勇敢、乐观自信的海燕根植于学生心中,然后我适时设疑:高尔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篇激越豪壮的散文诗的?“海燕”是他闲情逸致下的海边观赏之物吗?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此时我及时穿插其写作背景,不仅使学生深入把握了海燕的象征意义,而且被经典美文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彻底折服。
三、巧用文本提背景
某些经典阅读篇章内容本身就有很强的时代痕迹,是作者现实生活的体现,所以这些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师无需单独介绍,只要巧用文本信息,引领学生反复阅读,筛选出能体现作者当时社会生活的关键词句,然后轻轻一点,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轻松了解了作者写作的社会背景。
如在学习牛汗的《我的第一本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一文时,我抓住文章难点句“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请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童年生活“荒寒”的语句。学生相继找出“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和“我把书撕了一半给乔元贞,一人看一半”等句子,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本文内容只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苦难生活的一个小小缩影,自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四、结尾升华点背景
有的经典阅读篇章运用象征手法,感情委婉曲折,主题别有深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主题,提高阅读的能力,适宜结尾升华点背景。
如在学习巴金的《短文两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一文时,我通过引领学生反复阅读、研讨分析、比较异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认识到《日》《月》都体现了作家巴金对光明的歌颂,对为了拯救人民,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人的歌颂,都表达了作家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至此,本文的课堂教学也接近尾声,于是我适时追问:“同学们知道巴金吗?你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吗?请给大家讲一讲。”然后在学生自主介绍的基础上,我补充说明:本文写于1941年,1940年―1941年正是进行到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全部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使学生的心与作家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油然升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神圣感。
现在想来,当初选择做语文老师还是比较庆幸的,因为我们的生命中会染进许多色彩,平添许多滋味。这人生的丰盈,便来自阅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主人公的一颦一笑,梳理故事的来龙去脉,揣摩作者的写作用意,实在是充实快乐的过程!而闲下来,与一本好书同行,更是人生路上难得的好风景。
作为语文老师,要成为一座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桥梁,细读文本,钻研教材,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现将一些关于文本细读的思考梳理如下:
1 文本细读的好处
准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能力。解读好文本是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但与“钻研教材”所不同的是,我认为“文本细读”少了一些功利性,多了一些人文性和诗意。
著名文艺理论家朱沅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文本细读就是慢慢走,欣赏啊u”把这个“走”换成“读”:慢慢读,欣赏啊。你走马观花,你囫囵吞枣,你风卷残云,你蜻蜓点水,那怎么成呢?你首先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噪,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那才能读出文本的味道来啊!
当我们备课时,最好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放松地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样非功利的阅读以感性为主,对作品的直觉弥足珍贵。而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的课堂的语文味儿才有了扎实的基础。
2 文本细读的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用医生看病来比喻教师解读教材,非常形象――到医院看病,“B超”“彩超”“CT”,等各种高科技医疗器械上阵,而自身“望、闻、问、切”的本领却逐渐退化。华佗再世、扁鹊再生,难了。对教材把握的准确程度,之于语文老师,好比“望、闻、问、切”之于一名医生。对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来说,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教功――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所以文本读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那么如何做好语文老师的“望、闻、问、切”呢?
(1)潜心品味,勾画打动自己的语句,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仔细推敲,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
(2)换位思考,如果学生读到这里,他们是否会停下来品一品,会有哪些独特的思考?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我们大人肯定不同。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让孩子过于早熟并不是好事。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力争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具有童真童趣。
3 以《“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为例,细读文本
本片段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初见面的经历。通过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课文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牲征。一身华服,珠光宝气,十足的豪门贵族气派,但细读之下,还有比这更精彩之处: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封建森严的礼教之下,这位凤辣子可以如此放诞无礼,这是为何?
(2)既然无礼,可老祖宗在那个悲伤的情境下还能戏谑谈笑,介绍“凤辣子”的称谓来历,可见对其宠爱有嘉。
(3)之后:
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于是)笑道……
说着,便用帕拭泪……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又忙携黛玉之手……
悲喜之间风云转换,表面的话语里又藏着怎样的心思?
这些都是文章的精彩之处,也是我们要引领学生细品名著的关键之处。
4 借助导学卡,引领学生细读文本
有了对文本的全面清晰的掌握,接下来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也就是我们这座桥梁如何发挥最大作用。除了以学情为出发点,顺势利导,辅导手段必不可少。针对《“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样的文章,利用导学卡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交流以及课后的拓展,是非常必要的――经典,更需要我们精心去营造一座走向经典的桥梁!
以学生认知为出发点,设计的“我能会读”和“我们说说”意在提醒学生进行整体感悟的同时,要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在:
这篇课文,作者通过 、 、 等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一位 的王熙凤。
把你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和组内同学交流感受。
“我来揣摩”是针对文本关键之处进行设计,意在引起学生关注文本中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充满矛盾之处。
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于是)笑道……
说着,便用帕拭泪……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又忙携黛玉之手……
这样的情绪转变,你读出了什么?
一、朗读,让各个器官参与阅读
朗读就是大声地把文本内容读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发音,更要品味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或丰富的内涵,并通过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语调和神态来反馈自己对所朗读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而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朗读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小细节,以达到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朗读效果的目的。
1. 听说读写能力同步提高。听自己的朗读和老师的朗读,听准文字的音,听出语句中所蕴含的感情。说和读就是要强调学生在吐字发音中的标准程度,而写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识记相关生字的写法。
2. 以情促读,有效提升。我们通过学生的朗读来调动其各个器官的参与,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提升了学生品味文字的思想感情、体会深层内涵的文字分析能力,更让学生在品味文字的思想感情后,通过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停顿、语调、神情、重音等一系列细节来提升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3. 科学合理地区分各种体裁。朗读文本的体裁不同,在朗读过程中的语调和停顿等都是不一样的,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各种体裁的理解和认识,在充分的朗读和理解的情况下,提升阅读和理解能力。
大声朗读在全面调动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的同时,不仅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和激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精读,充分感悟经典和精华
所谓精读,就是通过阅读,充分感悟文章中的精华部分,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咬文嚼字、一丝不苟地读。在精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反复地品读字里行间的语意和感情,斟酌用词用句的精彩,通过认真反复地精读,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章的经典和精华部分,还能进一步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很多学校甚至把“精读”作为学校的文化特色,让学生在精读中丰富自己的生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修养。
为了全面提升精读的效果和效率,我们建议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精选精读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考虑到文章的体裁和所要表达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带领学生一起品读这些内容。而在精心品读的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带着学生走进文字之中,感悟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提升对文章的情感价值和语意的深度、广度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将精读的内容用自己的文字或者话语表达出来,提升精读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精读的目的性、层次性的有效训练,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默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默读的方式在中学生的阅读中更为普遍。我们可以对学生的默读方法给予一定的指导,大体可以分成三步,在这三步中逐渐提高学生的默读理解能力。第一步是小声阅读,这个声音很小,一般只有自己能听到,在低声阅读的过程中去获取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第二步是无声阅读,这时是没有声音的,嘴也是不动的,但是学生的声带却在微微地振动,这时的阅读速度比小声阅读要快,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同样能达到领悟文章意思的目的。而第三步,是在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速度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后的真正的默读,这时学生阅读的速度很快,阅读的过程中只有眼珠和脑子在快速地运动,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用眼珠的移动来快速地扫描相应的文字,并快速获取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甚至记住相关重点的意思或蕴含的情感。在这三步有效的训练过程中,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去参与默读训练,可以进行系统化的默读比赛、限时阅读训练等,有效提升学生的默读速度和默读效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不由得暗自沉思:难道他们没有在写读书笔记?于是,我悄悄地走近身边瞧一瞧,十几分钟过去了,本子上新增加的内容不多。怕影响其他同学写作业,将他们叫到走廊仔细询问才知道:不愿意集中去书写,想在自己喜欢的时候抄写。可是检查在即,怎么可以让他们“为所欲为”?不行,耽误了检查怎么办?恩威并施之下勉强完成,质量当然不高。事后我不禁反思:课外阅读本应是孩子们的一件乐事,怎么成为了一种负担?教研活动中我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原来,孩子带着完成任务的想法去读书,提不起阅读的兴趣,可又不得不去做。勉为其难的事不会有多大的效果,最多也只是应付应付老师、家长,完成交代的任务。其次,本次的大量补写,孩子本已厌倦本次的作业已成为他们消极怠工的一个有力的证明。
思来想去,我感觉周围也有许多像我一样唯恐学生的阅读量不够,赶不上其他班级的成绩的老师,总是要求孩子结合课外读物,做相应的摘抄或写读后感。有时还专门为学生配了摘抄本,如《读书笔记》,《经典诵读收获》等,让孩子对课外阅读的内容进行记录,并以做读书笔记的篇数多少来检测孩子课外阅读的完成情况。经过了这件事,我的认识有了提高:无兴趣的读书抄写,这其实是一种对孩子阅读行为的干涉活动。极有可能因为我们的好心而阻挡了孩子的阅读的脚步。为了学生能长久地保持阅读热情。因此,我认为好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行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最重要的内在推动力,而阅读兴趣则是需要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有意识地予以培养的。例如,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读书体会讲明课外阅读的好处;也可以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给本班孩子谈谈课外阅读的经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此外,平时要善于诱发孩子的阅读要求,用图文并茂、装帧新颖的书籍去吸引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教师可采用讲半个故事的方法诱发孩子去读完整的故事;也可用先看电影、电视节目的方法引导他们去读原著;或用先提孩子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从书里去找答案等等。对能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这样在班级中形成一个良好好的阅读氛围。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才能启动思维、激感,才能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想。这样,学生内心才会产生一种想倾诉的愿望,进而自觉地会将它们倾诉于笔端。我觉得这样的读书笔记远远胜于老师看管下的机械抄写。除此外,也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举办朗诵会、故事会、讨论会,或组织表演活动等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孩子的阅读的热情。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即人们常说的“授之以渔”,也就是“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认真阅读,否则就走马观花地浏览一下;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这样的读书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比如:批注法;讨论法;摘抄法等等。
三、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部分学生很容易出现选择性错误,只看漫画、凶杀、侦破等方面内容,对健康有益的读物视而不见。久而久之,阅读就不会带来好的引导。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正确指导对小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认为,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读经典儿童读物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据这些特点,我会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草房子》,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2.读有时代特色的儿童畅销书。可以适当推荐给小学生的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比如,杨红樱的“马小跳”和“笨笨猪”等系列故事,以成为众多小学生梦中的主人公。3.读经典中外名著小学生多读经典作品,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学知识,提高文学修养,也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经典名著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我们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四、“读”以致用,乐在其中
学生在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后,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以致用,摘抄书中优美的语句用于写作,运用读书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日常学习生活。如学生读了有关防震、防火知识类的书,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演练;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就可以让他们分专题作介绍;读了《三打白骨精》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给他们表演的舞台,让他们感到读书的作用大。因此更喜欢读书、读好书。
四、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