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范文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导论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业导论课程总结

第1篇:专业导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英语语言学导论》 研究型教学 范式 步骤

1.引言

高校英语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划分成三大板块: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英语语言学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课程属英语专业知识课,是必修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近年来,有关英语专业技能类和复合类课程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对英语专业知识性课程的了解相对较少;与此同时,英语专业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以《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为例,按照大纲要求,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从该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并未达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潘之欣(2007)对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26所高校在读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调查统计,学生很喜欢这门课程者为0%,比较喜欢者为13.3%,感觉一般者为66.7%,不太喜欢者为13.3%,不喜欢者为6.7%。调查对象反映,任课教师往往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知识灌输模式,即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内部动力。

《英语语言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引起了一些一线教师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对该课程教学的研究可以分为3类:一种属内省反思性质的研究,研究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若干教学建议,如改革教材内容,改革上课方式等(熊学亮,2007;吴格奇,2005);一种属调查问卷式的研究,研究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情况,从而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来自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的调查数据能给研究者提供最真实的教与学的情况,让研究者看到教师眼里的一门课程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眼里的这门课程又是什么样子(蓝纯,2008;江晓红,2009;张铭涧、李忠善,2009);最后一种属以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改革研究,如姜晖(2010)以社会建构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对语言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构建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在《导论》课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和培养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黄源深,2010)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将研究型教学引入《导论》课堂能打破过分侧重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把教学由教师的灌输变为共同思考、相互交流、协同合作、思维碰撞的课堂。本文在简要介绍研究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将这一教学模式引入《导论》课堂的具体做法。

2.研究型教学模式简介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在美国布鲁纳的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综合构建而来的教学模式(范惠林,赵思宏,2002)。其基本内涵是:①教师把研究的理念、方法和研究成果引入课堂;②教师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改变传统教学法中按照知识的逻辑组织课堂与教学内容的秩序;③让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之中,在研究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④在研究过程中建立民主、和谐、文明的师生关系(李福华,2004)。朱桂琴(2003)认为,与被动的灌输型教学相比,研究型教学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生活化的特性。推广研究型教学有助于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

3.《导论》课堂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基本范式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们将《导论》课堂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基本范式分为大部分:①《导论》课研究型教学目标;②《导论》课研究型教学实施步骤;③《导论》课研究型教学评价。

3.1《导论》课研究型教学目标

我们将《导论》课研究型教学目标分为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我们将能力目标置于首位的原因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部分从事教师工作和继续深造,因此强记《导论》课中抽象的术语和知识点对学生的日后发展并无太大帮助。在当今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情况下,语言学涉及的许多理论和基本操作方式,对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其他方面都有借鉴的作用或功能,语言学对拓宽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及提高学生的总体思辨能力非常有用(熊学亮,2007)。因此,我们将研究型教学引入《导论》课堂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总体思辨能力。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3.2研究型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3.2.1引导―准备

我们把研究型课堂教学理解为两个部分:课堂教学环节和研究型实践环节,两个环节作为有机整体存在,不可分割。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根据班级人数采用自由组合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分组时教师应要求团队成员间分工明确,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引导阶段的目的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其与学生已有认知产生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浓厚愿望和兴趣,并发挥自身的智慧才能,强化其投入研究型学习的主动性(朱桂琴,2003)。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语言是如何产生的?”“语言有何功能?”此类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各种可能性。当学生给出不同的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扼要介绍若干当前说法,突出两者间的重合之处,从而增强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的信心或者给出不完整的,没有语境说明的对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出不同的情景,解读对话语意(陈新仁,2007)。

3.2.2指导―实施

此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思考教学进程、探索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步骤。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教学、英语辩论会、案例教学等形式(王体,2011);在任务教学中,教师设计新单元的教学任务,并分发给各团队,由团队成员通过协作方式完成这些任务;教师也可结合单元内容或社会热点设计辩论题目,让全班同学进行辩论;将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在教学中呈现给学生,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型实践活动则包括如下步骤:(1)信息查询: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研究资料,比如图书馆,学术数据库或互联网搜索引擎;或者布置信息查询作业,比如寻找文献作者的背景信息,就同一主题寻找不同文献(陈新仁,2007)。通过以上工作,学生既可以初步掌握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又可以弥补语言学导论课时不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2)资料整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并综合判断其价值,将判断得出的结论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3.2.3展示―评价

在最后一个阶段中,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仅要评价研究成果与态度,过程和方法,还要引导反思(朱桂琴,2003)。课堂教学成果可以通过论文写作的方式展示:教师可以给每个团队设计论题或者让学生参与论题设计。论题可以是单元主题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英语话题。学生完成论文后在小组内交流,互改互评,并分享写作体会和心得(王体,2011)。研究型实践展示的形式可以结合教材,布置若干研究课题。课题内容应结合教材中相关理论具体分析生活语言。各研究团队以课件的形式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并在展示结束后上交一份研究报告(朱春发2010)。

3.3课程评价

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应遵循多样性、全面性和人文性的原则,既要包括对学生语言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又要将学生课堂参与和表现及自我学习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姜晖,孙永君,2010)。课程评价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前者为主,后者为辅。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定期布置课外作业如文献查询,材料归纳等方式,考核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4.结语

《导论》作为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深入了解语言本质,而且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开展研究型课堂教学,可以使《导论》教学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强化其学习的主动性(陈新仁,2007)。此外,研究型教学能明显地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仁.本科生“英语语言学导论”教学法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39-42.

[2]范惠林,赵思宏.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2(11):46-48.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39-42.

[5]姜晖,孙永君.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3-124.

[6]江晓红.“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广东某高校的调查报告[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03):80-83.

[7]蓝纯.本科生“语言学导论”课程的评估与反思(英文)[J].中国英语教学,2007(06):83-92.

[8]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型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

[9]吴格奇.“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知识体系的反思[J].国外外语教学,2005(02):32-37.

[10]王体.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思考[J][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70-71.

[11]熊学亮.本科生语言学教学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05):18-19.

[12]朱春发.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的研究型教学[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17):119-122.

第2篇:专业导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中职 导论 教学改革

计算机导论课程在中职院校的开展,主要是针对目前社会的发展状况与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要求而设立的。教师向学生讲授计算机方面的各种知识、概念和技能,使学生在系统的接受知识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提出学习要求,以利于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不断进步。

一、中职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1.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呈现实用性和先进性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区别,即追随时代脚步,技术革新速度快。教师在基础性教学本方面是让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的各种原理和概念,清楚计算机使用的方法和技术,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生学习更复杂的知识打下了基础,同时基础课程的学习还能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计算机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指教师在讲完基础课程以后,给学生足够的锻炼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学会教师所讲内容的实践。学生只单纯的听讲是完全不能达到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机基础内容,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实用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必须遵循实用的原则,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并且将日常学习与工作中的实用习惯带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良好的使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先进性又被叫做是前瞻性,计算机科学技术革新换代速度快,因此学生所学的知识必须具有时代意义,不能出现学过以后无法使用的问题,把时代性和先进性融入到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是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2.积极建设注重基础、提升能力的培养目标体系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提升能力可以被总结为一个基础两个能力。一个基础主要是对计算机基础内容和基础知识的教学。两大能力主要是指,中职学生毕业以后在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和软件运用能力。计算机导论课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对其他知识的教学起到基础作用。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学科的的不断发展,信息量逐渐增大,这就给计算机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必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师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着重提升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导论科教学改革

1.中职院校计算机导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第一,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先进性知识进行有机融合。计算机导论课程中基础知识是主线,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必须全面清晰地进行理解和把握,因为这是其他内容学习的铺垫。教师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秉承扎实稳定的教学原则。例如,让学生对数制、码制和数的定点表示进行进行掌握,然后再进行后续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课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知识,这样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对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一一解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比较有新意的电子产品作为课程导论部分,让学生了解新产品的同时学会新知识,另外,这种教学方法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对非基础性知识要注意引导。非基础性知识还要注意引导,但是不做深入的分析与探究。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数据库的应用时,需要涉及到软件知识,但是教师只需要求学生能够讲出自己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即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知识只要做到简单的理解即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为学生增加想象的空间,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利用讲座或者演讲的形式,请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为学生讲解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和在实际中能够应用到的技术方法。利用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努力学习方向性,让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更加顺利的进入工作岗位,与其他人有竞争优势。

第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导论课程拥有自主学习平台,这种自我学习平台能够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导论课程自主学习平台有以下几种作用和环境,分别是良好的交互学习环境、有问必答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环境以及对学生学习进行激励评价的环境,在这种学习平台下,学生需要事先抽取习题进行做大,然后系统根据学生的答案给试卷评分,再根据试卷分数状况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分析,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让学生对自己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定位,让学生利用平台资源进行再学习。如果网络平台中现有的信息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要求,那么学生可以给老师留言,教师看到留言后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处理。

第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的运用。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离不开多媒体,因为多媒体可以利用有声图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记忆,同时缩短课堂实践,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例如,教师在对计算机结构这些知识进行教学时,可以用图形和框架来揭示计算机的各大组成部分,让学生能够紧跟教师思路进行学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在中职院校的改革中涉及到多方面,往往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切入点,重新划分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计算机导论课程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基础课程,也蕴含多种内容,所以教育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跟随时代脚步,及时地更新计算机知识,改革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董荣胜.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J].计算机科学,2011,36(4):50-52.

第3篇:专业导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专业导论课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成绩评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24-02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普遍面临着专业学习的迷茫与困惑,导致缺乏学习目标与动力。在经过几年的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后,不少学生依然对所学方向及其未来发展定位缺乏清晰、完整与系统的认识。在这种背景下,专业导论课陆续走进了高校的课堂。起初,专业导论课程被部分高校视为“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教育方法”,[1]后来,很多高校将专业导论课作为专业基础课而更加重视。有教师对于专业导论课的开设情况展开了调查,调查的结论是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开设是持非常支持的态度的,反应是很热烈的。[2]从笔者主讲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两年的情况看,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期待是非常高的,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然而,要讲好这门课所需的教材、教研成果等还比较缺乏。因此,笔者总结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期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同行对于专业导论,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教学的重视。

一、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专业导论课程的地位决定了其主要授课内容。笔者经过广泛查阅资料与调研,将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的内容确定为四个大方面:一是关于专业的一般性知识,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所属学科门类、专业发展历史等与专业相关的一般性知识;二是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习实践等及其之间的关系、年度教学安排与学校所提供的实践条件与特色;三是专业的就业与择业问题,包括专业最近几年就业的大体状况、主要就业领域与职业大类、主要职业的市场需求特点与晋升通道、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主要通道介绍等;四是专业人才的主要素质能力构成、要求与专业学习方法等。通过上述四个方面内容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比较清楚地认识工商管理专业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前景、为什么要设置这些课程、哪些课程是本校的专业特色、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主要能力素质要求是什么,以及学生该如何在大学四年里安排好自己的目标等。

在还没有开始专业导论课之前,学院每一年都得花很多时间来零散地处理和解答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及其前景的质疑。学生们最大的问题与担心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泛而不精,虚而不实,我学来有什么用?未来我拿什么去就业?进入社会以后我能够干什么?怎样去干?”等。通过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之后,类似的质疑明显减少了很多,学生们普遍认识到了该专业存在的市场价值和自己未来的主要努力目标。

二、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导论课程在我校是放在大一年级上学期开课,16个课时,每周安排2节课,共连续安排8周。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一代,在经历了应试教育的折磨,进入大学以后,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方式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教师不能够有效的传授知识,调动课程的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他们就会上课睡觉、玩手机或干些与课程不相关的事情。专业导论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门专业课,如果讲得不好,不仅影响该课程的学习,更影响到学生的专业信心和后续的课程学习,甚至四年的大学生活,因此需要教师多下工夫。

第一,讲授内容要重点突出,形式多样,最好请一些企业管理人士现场说法。笔者的具体做法是:专业的一般知识、课程体系、部分就业择业内容都是由自己讲解,大概共讲解12节。其他内容聘请外校人员来进行讲座互动,安排2次,共4节课。一场讲座是请本地一位企业家或中层以上的管理工作者来做,另一场是请本校本专业毕业的几位从事管理工作的毕业生来与学生们进行圆桌交流。企业人士与师兄师姐们进入课堂,更能够带来一些真实信息,特别是关于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能够说得具体、全面。那些毕业学生既十分熟悉大学校园,又有社会工作经历,他们的话学生们觉得更加真实可信,更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而且,毕业生自身的工作单位与能力素质展现本身也具有良好的榜样效应。

第二,以启发式教育为主,从身边或最近发生的一些社会问题、企业现象引发问题讨论,引出教学重点内容。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见多识广,资讯搜集能力强,特别熟悉或关注企业品牌、产品和企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新闻。所以,尽管他们只是大一新生,但是他们的一些表现令人惊讶。因此,每一个重要内容最好都是从启发式提问开始。如在讲到专业课程及其之间的联系时,先问学生:“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它往往会碰到哪些问题?为什么?”从学生的思考与回答中,引出《管理学原理》、《税收》、《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济法》、《财务管理》、《会计学》、《统计学》等课程,这样学生就好理解了。

第三,广泛搜集资料与学生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长期搜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经典文章复印给学生阅读,下载一些比较经典的与工商管理或学生就业相关的视频在课间播放。如将《职来职往》等节目的视频剪辑播放给学生看,非常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再介绍一些工商管理的经典书籍、企业家传记、相关电影等给学生,并请一些学生来共建资料共享平台,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第四,注意教师的身体力行与以身作则。90后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断增强,对于教师的PPT,甚至是教师的整体着装形象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与集体评价。教师的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也成为影响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授不仅要注意自身形象,还要注意将PPT做得美观大方,简洁漂亮,有自己的特点。

第五,充分鼓励学生利用答疑时间与教师展开深入交流。大一新生从以应试为主的中学学习环境进入到以自主性为主的大学学习环境以后往往很不适应。在这个过渡阶段,更需要任课教师的热心帮助与扶持。专业导论课本来就是一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课程,在学生的学习适应阶段发挥着独特作用。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答疑时间,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与教师开展深入交流,开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大门。

三、成绩考核与评定办法

该课程通常就考查课,但根据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也要给出充分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依据。笔者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定为各5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程论文阅读、课程表现和课后的资料分享等环节;期末进行开卷考试,让学生回答几个大问题,主要考核他们的专业认知能力和对未来的专业学习目标与主要措施的认识程度。

总的来说,专业导论课很有开设的必要,但是要上好这门课,帮助学生完成大一的过渡阶段和对于专业的基本全面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更多的优秀教师关注该课程,献智献慧,共同谱写新篇章。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善林,潘轶山.专业导论课――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1-3.

[2] 李鸿昌,龙肖毅,赵建军.对专业导论课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大连学院学报,2010,(1):88-91.

[3] 宋育红.如何给大一新生上好专业导论课[J].价值工程,2012,(3):246.

[4] 高海霞.工商管理类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心得[J].科技视界,2012,(7):34-36.

第4篇:专业导论课程总结范文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课程涵盖了整个时装工业内各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历史、特征和相互联系,并揭示了纤维、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商、零售商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课程介绍了从时装材料,到设计、生产、销售各环节,以及服饰品、化妆品、内衣、家纺、时尚媒介等相关行业和部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区分整个时装工业内有哪些相关行业和部门,各行业和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能够掌握和正确使用时装行业的相关术语;能够识别各行业和部门的业内机构;了解时装工业的入门职业。

鉴于服装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为达到教学效果,课程不仅在工作室进行实验性教学,还直接到服装企业进行实践。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查阅各类期刊等资料,而且要求接触市场,进行市场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观看法国时尚台(Fashion TV),以加强学生对于时尚传播、时尚组成和时尚的原则有更直观了解;要求学生到产品开发实验室进行模拟产品开发,以巩固学生对服装产品开发过程的认识;安排学生参观服装企业,主要了解服装公司的运作模式、产品种类以及企业现存的问题;对服装市场进行调研的实践性环节,要求深入观察零售市场,对产品的种类、规格、色彩、面料、价格、陈列方式、销售渠道进行重点调查,撰写市场调研报告并演示。通过以上实践性教学的实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理念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全球时装工业的知识和运作模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观念的人才,课程是我国首次从国外引进。课程使我国传统的服装教育有了新的尝试和创新,也使“时装工业导论”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特别在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实践创新、教材采用和网络课程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了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队伍,在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全球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始终贯穿素质教育和

全球化服装产业链的观念

为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时装工业导论”的课程内容和实践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教学中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精选、重组和优化,充分体现时装工业是一个从时尚原理到时装销售的综合性概念,其中包括时装的原理、时装的环境、服装产品开发、美国服装工业、配饰品工业、全球市场和零售市场,让学生对时装业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有所了解,使学生全面了解和熟悉现代时装业的发展趋势,更深刻地了解时尚产业的发展。

实践性环节是课程的重要内容

实践性环节是服装专业里非常重要的一环。课程设置各章节的实践性项目,从市场调研到服装品牌的分析。通过企业实践和市场调研的参与,使学生具有更大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近年来的实践显示,培养学生这种自主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创新。

精品课程拉动课程体系的建设

“时装工业导论”课程是我校学生受益面广、课时多、占用设备资金较大的课程,有一套完整的、具有独特功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组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根据课程特点,从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着手,精心编写教案和教学文件,系统地开发、制作和完善各种CAI课件,通过多媒体、网络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程教学生动丰富。在教材建设方面,由于从FIT直接引进,因此根据需要进行采用,而中文版的“时装工业导论”也正在建设中。

教学特色

近年来,随着全球服装产业链的分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服装贸易和消费的重要力量,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服装复合型人才,“时装工业导论”作为特色鲜明的课程,适应了时代的需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悉掌握全球时装工业的知识和运作模式。课程总结具有以下特色:

国际视野,全球化意识

“时装工业导论”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是2000年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学院引进的,在全国服装院校是首次。除了引进国外的教学体系,还实现课程教师互访,迄今已有16位教师赴美进修学习,均能运用双语上课。同时,美方每年定期派教师来我校进行授课。

理论联系实际,校企互动

“时装工业导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在实验室里进行服装设计、生产管理和市场销售的模拟,还到服装公司进行参观、实践和学习。课程学习过程中,始终突出实践性环节,专门制定实验性环节的市场调研方案,加强学生参与服装企业的实践。

信息量大,时效性强,

第5篇:专业导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物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学分制

学分制既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也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自由基础上的一种教育理念。学分制有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之分。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多数实行的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而是学年学分制。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推进的教育体制改革,许多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由以往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自主选择所修课程,因而较学年制有较大进步。为此,临沂大学自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推进课程的小型化建设,并制订相应的本科培养方案。

一、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组成及课程开设简介

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是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其系列课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及《生物技术大实验》等。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生物技术各项技术和成果在发酵菌种选育改良、细胞培养、酶制剂研发、蛋白质改造等领域的应用;熟悉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作物改良、新品种培育、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药研发等领域的重大作用。通过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大实验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专业技能,为以后的专业实践学习及毕业后走向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2004年,《生物技术导论》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首先面向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开设。后来随着学科的发展、师资力量的壮大以及实验室建设的日益完善,2006年,生物技术专业的《生物技术导论》扩展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四门课程,并开设相应的实验,充分体现生物技术及其下游应用特性。而生物科学专业继续以《生物技术导论》的综合形式开课,作为本专业的方向选修课。

二、学分制下生物技术导论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①教学大纲的制定及授课学期的安排。由于生物技术系列课程具有涉及学科多、实用性较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其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一直是非常活跃的领域。学分制下,教学大纲的制定应结合专业特色,将课程小型化、精致化。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我们精益求精,在制定教学大纲前,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共同讨论,集体拟定教学大纲,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定位,结合培养方案,既能体现学科特色,达到培养目标,又避免内容重复。生物技术专业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分别制定,为了突出实验技能训练,各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行1∶1的学时设置,各32个学时(共3学分)。生物科学专业制定《生物技术导论》教学大纲,实行模块化教学,实验方面开设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大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理论学时为48学时,实验学时32学时。在学期安排上,生物技术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必修课《基因工程》及其实验,第五学期开设《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等系列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分情况进行选课。对于生物科学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生物技术导论》和《生物技术大实验》,既能与前面学科衔接,又能为后面的考研、就业提供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训练。②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必须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材质量为核心。学分制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的调整,教材建设需走在前列。本课程在选择教材时优先使用近5年内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以这些教材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编制教学讲义,实现立体化授课,同时指定几本相关教材作为参考书,并利用专业网站进行课外学习资源。

2.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

①采用多元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要同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及教师自身运用教学的能力联系在一起。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学生多为被动听课。为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根据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的知识采用讲解—教授式,如《基因工程》中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过程、目的基因的克隆和筛选等内容,通过教师的精心编排,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繁杂内容简明化、同类问题规律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而在讲基因治疗时,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启发性问题,运用引趣、设疑、类比、联想等方法能刺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讲基因治疗的作用时,先举一个乙肝病毒的例子,提示例子关键性,提出怎么办,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积极独立地思考,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快提高。翻转课堂是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师生角色转换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结合本组成员的兴趣,自主选择一个主题,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在课堂教学期间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课,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表达沟通能力,增加师生之间的理解互信。对于一些较容易理解的内容,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认知前提较好的内容,先由学生自己看教材,总结笔记,针对普遍问题和教学大纲要求讲解,然后归纳总结,使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受到实际锻炼,掌握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生物技术系列课程内容具有信息量大、抽象、应用性强的特点,如果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学生很难深刻理解这些内容。而使用媒体、影像资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提供给学生最大的知识信息量。如基因工程中限制性内切酶、载体、重组DNA构建、PCR的原理等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在讲授的基础上配以动画演示,把这些要素的应用展示给大家,生动直观形象地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③改革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如科学安排实验内容,根据学生反馈信息,调整实验指导方法、改革试验考查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着重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安排上主要分为3个层次:基础型实验、设计与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通过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掌握基因工程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及操作方法;掌握常规仪器设备原理及应用,培养数据处理和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多实验方法手段综合、多途径信息获取,以及科学分析推理的综合实验能力和独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的进行实验设计,按自定实验方案操作、观察,获得实验数据,正确分析结论及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型实验是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引入科研、教改成果,使实验内容与科研应用项目密切联系,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如综合型实验“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与筛选”中,将以前单一分散的三个实验,按照其内在联系组合为综合性实验,不但使学生学到了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LB培养基的制备、质粒DNA的转化与筛选等3种基本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基本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的能力。发酵工程实验中带领学生亲自操作发酵罐生产酸奶、米酒等产品,既掌握了发酵罐的结构,还体验了生产产品的乐趣。细胞工程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取材,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观察植物是如何从一个愈伤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植株,体会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三、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在学分制指导下,通过对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生物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在酸奶发酵和米酒发酵实验中,学生体会到生物技术并不是深不可测,在蛋白质改造和基因工程药物设计中,在显微注射和动物克隆原理和技术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博大精深。在实验课中,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积极设计自己组内的实验方案,并顺利完成一种植物的组织培养、完成酸奶制作和米酒酿制,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在实验报告的结尾都写出了自己的实验心得,体会收获的快乐。在教学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授自己所撰写的课程论文,通过此环节的锻炼,学生的总结及自我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先后申请了如“创新实验设计探究盐胁迫下纳离子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离子毒害效应”、“低糖保健型石榴汁酸奶加工工艺的研究”、“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抗逆性研究”等多个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实验“叶用芥菜和白菜型油菜之间体细胞杂交体的RAPD鉴定”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三等奖。目前生物技术导论申报校级特色课程,正在建设中。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改革效果良好,并符合新世纪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现代生物技术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江天肃,张洪波,杨军,等.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6):6-8.

[2]戴小珍,王兰,李红《.生物技术导论》课程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166.

第6篇:专业导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 水文气象导论 水文学原理 课程建设

近年来,全球各地出现了很多极端水文气象事件和破纪录事件,包括欧洲和俄罗斯的热浪、美国的卡特里娜(Katrina)飓风、缅甸的纳尔吉斯(Nargis)热带气旋、巴基斯坦的水灾和亚马逊盆地、澳洲及东非的旱灾,以及我国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1]。为解决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种种极端水文气象事件,拥有“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凭借在大气科学方面的雄厚实力,于2011年9月率先成立了大气科学(水文气象)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成为我国首家培养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唯一具有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高校。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成立,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本专业有3届本科生,总人数160人。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奠基性工程。对于年轻的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来说,迫切需要开展课程建设并完善研究。本文就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水文气象导论和水文学原理课程建设和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和观点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1.水文气象导论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1.1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刚进大学的新生对所学专业及就业去向普遍感到比较迷茫和困惑,如果在学习基础课程阶段不及时引导,则会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起来甚为被动,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可能会直接导致4年大学生活缺乏规划,得过且过。因此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甚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背景和基本概念,熟悉专业知识链的构成,掌握大学时期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2]。水文气象导论是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入门课程,它是一门面向大学新生、引导学生了解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入门课程,是解决新生对未来大学生活疑问与困惑的课程。水文气象导论的开设,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大学新生起着启蒙和指导作用,它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1.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及授课方式探讨

水文气象导论课程主要回答学生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干什么的、学什么的和做什么的。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1)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最好的”;(2)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很有用。以问题激发兴趣,以兴趣唤起求知欲,以求知欲带动学习,在一个个具体的水文气象问题案例中引发思索。

目前尚未有正式出版的《水文气象导论》书籍可以直接借鉴。构建水文气象导论课程知识体系时,首先,应通过一个个具体水文气象极端事件案例及前沿信息,使学生深有感触,通过分析和关键问题的延展式探讨,启发学生思索和了解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干什么的及为什么要学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即使学生意识到作为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学生的无比光荣的使命;其次,通过讲述水文气象学的发展简史,引申亟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气象和水文相结合往往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一些工程建设和实际生产课题,并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在此节的讲述过程中,除了讲述水文气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和重要人物及当时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之外,还应当重点剖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科学思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本学科的重大发现激励学生,以学科奠基人的故事吸引学生,以科学家对待实验的态度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下来以现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引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文献,相互探讨教学方法,从而刺激学生求知欲与探索欲,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最后在探讨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对本专业整体框架有一个了解。

2.水文学原理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2.1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水循环要素监测、精细降水预报、可能最大降水、防洪设计标准和水文气象集合预报和流量概率预报。水文学原理主要阐述水文现象的成因和机理,通常涵盖的主要内容有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及下渗过程与机理、土壤水形与运移、洪水波运动、产汇流机理等[3]。水文学原理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和基础特征,是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考虑到本课程对学生前期知识体系的要求(此课程需要开设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水力学等先行课程之后),目前将其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水文学原理起着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作用,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如果不打好该基础,不能牢固掌握灵活应用它,学生就无法学好工程水文学、水文气象集合预报等相关课程,因此,水文学原理在整个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及授课方式的探讨

目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所使用的水文学原理的教材是芮孝芳教授著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学原理》。该教材章节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广,难度相对较高。在教学计划中,本课程计划学时只有48学时,而水文学原理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仅仅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灌输,会使整个课程显得枯燥、乏味。水文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提问及互动探讨授课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上学时的限制,则要求教师除了认真钻研、精心备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准确构建本课程知识体系。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一个新生的专业,构建水文学原理课程知识体系时,不能直接照抄照搬,复制克隆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应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敢于突破,搭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知识体系。譬如第九章地下水流、第十章地表水流第八节湖水运动、第十四章冰雪水文和第十五章水质及河流生态环境章节可以不做讲解;第八章产流机制和第十二章流域产流都是产流部分,可并做一章讲解;第十章地表水流和第十一章洪水演算也可并做一章讲解;鉴于天气学原理、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的开设,第四章降水第二节降水类型及影响因素,第五节雷达测雨可简单带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4]。在每章的讲解中,以问题为先导,带动好奇,然后以好奇带动求知,各章节主线问题见表1所示。

表1 水文学原理课程章节主线问题

3.结语

针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学生,本文给出了水文气象导论和水文学原理课程建设和完善的一些建议。另外,建议教师可以尝试每次快结束时课预留10分钟做Q-A环节(questions and answer)。大部分美国教授讲课,每讲完一个问题,教授就要问“Any questions”?有问题立即解决。在我国则不能照搬,但Q-A环节的增加对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大益处。“石本无火,相撞方显灵光。水本无华,相荡方显涟漪”。

参考文献:

[1]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The global climate 2001-2010 a decade of climate extremes summary report[R].Published by WMO,2013.

[2]李莉.导论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J].集美大学学报,2013,14(2):117-120.

[3]芮孝芳.水文学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4]侯立柱.“水文学原理”课程创新性教学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4):92-94.

第7篇:专业导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学习;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33-01

对于音乐教育专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突出其师范性。师范性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而不是只精通于某一专业课程的学习。高师不能盲目的效仿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一味地追求专业的“精”、“尖”,而是要突出自己的师范特色,突出专业的“全”、知识领域的“广”以及教学科研能力的“强”。高师的音乐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让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之后能够合格地胜任音乐教师这一角色。在《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这门课程对认识音乐教师教育基本规律、提高音乐教学能力,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有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在让学生如何转变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教师,并且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在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一、课程学习体会

笔者将结合着自己在本科与研究生期间的学习,谈谈对本门课程的一点学习体会。

(一)传统观念的改变

记得自己刚上大学的时候,对于音乐学(音乐教育)的概念非常模糊,而且对于音乐教育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几乎根本不了解,所以只能延续着中学阶段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的专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只要钢琴弹得好,歌曲唱得好那就是最棒的,一直以钢琴和声乐作为自己的核心,梦想自己在专业方面能够有所作为,每天都是过着弹琴、唱歌这样循环往复的生活。直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学习了《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忽然明白了自己大学所学专业是音乐教育专业,而不是钢琴或者声乐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对于教学来说,只会弹琴、唱歌是远远不够的,自己之前一直把自己定位到了音乐表演专业,甚至还曾定位到了音乐专业院校,偏离了高师音乐教育的方向。

通过对《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懂得作为高师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突出专业的全面比突出专业的精、尖更为重要对于音乐教学来说,自己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包含钢琴、声乐、舞蹈、自弹自唱、合唱指挥、乐队排练等等),更要掌握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一般规律,熟悉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能够独立进行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等等。要走到学校教学一线中去。比如听取高年级学生的教育实习优质课,深入到中小学教学一线观摩优秀教师的音乐课等等,从实际的教学入手,明白一堂优秀的音乐课是什么样的,上好一堂音乐课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等等,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来进行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的改变

对于《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了解到这门课程与以往的课程有所不同,它不只是纯技能或者纯理论课程,它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在大学期间,很多理论课程往往枯燥乏味,老师只是在讲台上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学生也只是简单的在书上划来划去,最后在期末考试前机械背诵,应付考试,从而拿到学分。而对于音乐课来说,应该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对于各领域的教学必须通过多种实践途径才能达到,因此对于音乐教学就要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更加关注教学过程,教学的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分离。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机械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反之,学生就会获得全面而丰富的发展。因此,对于音乐教材教法的理论知识学习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教学方法,以音乐教学实践来引导教学理论的学习。

课下,教师会提前给我们布置好所要预习的理论知识,让我们从书本上获得相应的文字知识。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或者把知识点做成PPT进行讲解,而是通过让我们观看大量的中小学优质课,结合着具体的教学案例,在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来具体分析,如教学设计的方法、步骤,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应变的处理,教材的分析与使用、教师的板书、语言艺术等等。让我们通过看课来检测、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积极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在观课一个阶段之后,教师给定我们一个课题,让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进行教学设计,当堂展示,之后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及进行相应知识点的总结,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使得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变得妙趣横生,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同学们都积极的参与讨论,乐于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把灌输式的讲授变为了讨论,很好地突出了“学生本位”的思想,把课堂的主导权归还给了学生,并且很好地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一名教书匠和课堂的决策者、实施者变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和点播者。

二、对于《学校音乐课程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的一点建议

(一)完善课程设置

现阶段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学校音乐教学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共54课时(有的学校受师资条件的影响,甚至都没有开设)。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约6周时间。而其它关于教育理论或是教育实践的课程很少能够涉及,这对于本应受到重视的音乐教育来说似乎是背道而驰。作为高师音乐教育,本就应该突出其师范性特色,而目前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培养教育型人才的需要。因此,笔者建议高师要完善自己的课程设置,增加一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例如:音乐教学设计理论、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外音乐教育简史、音乐教育文献阅读与写作、音乐教材研读等一系列课程,或者根据学校本身的师资状况,开设一些选修课,从而让课程体系更加全面、系统,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来适应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环境,还要加强学生的技能学习,设置一些综合课程,改变以往只注重单一技能学习的情况。比如,加强学生的钢琴、和声、即兴伴奏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联系,并通过教材上的歌曲锻炼学生自弹自唱的能力;加强学生合唱指挥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联系,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队排练的方法;加强对于音乐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尽量多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把原来的6周实习时间改为一学期,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更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增加自己的教学经验。

第8篇:专业导论课程总结范文

1 转变师生对《护理学导论》课程的认识

《护理学导论》是护理专业课的基础课程,也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护理学导论》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理论性强,相对枯燥,专业术语较多,且较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学时安排少,对学生要求较其他专业课低,所以直接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同时部分教师教学方式也是采用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在《护理学导论》的教学过程中,转变师生的教学观念,充分意识到学科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参与式,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从而形成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1参观教学法

参观教学法是一种根据教学目的,带领学习者参观某一实际场所,使学习者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解《卫生服务体系》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在日常的生活经历中,大都曾以患者的身份去过医院,但是对于医院业务部门的具体工作了解不够深入。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部分内容,我带学生去学院附属医院见习参观,每十个同学为一组,分别进入到门诊部、急诊和病房。这样了解了医院业务科室的设置和布局,同时也更深刻的理解了医院的任务,使这一章节的难点知识简单化,变抽象为具体,同学们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显著。

2.2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以小组或团体的方式,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讲授《护理学基本理论》过程中,在教师先采取集中授课之后,依据所学习的理论,提供多个临床相关病例,让学生据自己感兴趣的理论(如Orem的自理模式、Roy的适应模式、Newman的系统模式)自愿组成小组,对照相应的临床病例进行分组讨论,每个小组由6~8人组成,小组长负责讨论工作。教师深入小组进行讨论,各组在讨论结束后推选1名学生作为本组代表在全班课堂讨论上发言,课后将书面总结报告上交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 教师在指导小组讨论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观点。同时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动机等,做到因人施教[1]。

2.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提供给学生某个情境,让学生扮演各个角色并进行表演,其余学生观看,并注意与培养目标有关的行为。如在学习《护士与病人》《护士作中的人际沟通》等内容时,据临床工作经验,创设场景:王先生,48岁,因胸闷咳嗽咯血,左胸闷痛而入院,医生怀疑是肺癌,拟做进一步详细检查以确定诊断,患者非常担心、恐惧。作为他的责任护士,你该如何与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怎样正确运用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技巧与其沟通并收集资料?学生先用10~15 min自由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的要领,然后由3名学生分别扮演责任护士、王先生及王先生的妻子,其余学生观看并给出意见。角色扮演期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不要给予过多干预。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表演者、参与者进行讨论,使之在体验,观察、分析讨论中理解知识和受到教育。可以设置不同的场景,让表演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完成整个表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2.4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就是根据所学内容,把临床典型的案例客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共同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在讲解《护理程序》这一章时,在导课时就引用了一个临床案例:患者,男,50岁,以高血压病入院,主诉头晕、头痛,血压210?M130mmHg,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年,由于担心长期服药会引起耐药性而未按医嘱坚持服药,住院前曾晕倒3次。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学生们认真讨论分析案例,提出计划,最后,我运用这个案例给学生讲解了护理程序的5个步骤,详细讲解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的过程,这样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学生兴趣浓厚,加深学生对护理程序的理解。

2.5 PBL教学法

该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该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使创新性思维得以提高, 使素质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得以实施[2]。如在讲解《健康教育》这一章节时,为了使学生能理解健康教育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的方法,教师给出几个案例,如高血压患者的居家护理、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消除初产妇紧张心理、青春期性与健康知识等,让学生带着案例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而且也加深了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9篇:专业导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CDIO;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3-44-02

0 引言

软件工程导论作为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理论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在现实中存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严重脱节的问题,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十分重要。本文针对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引入CDIO模式,将能力培养模式和方法应用到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和考核过程中,体现以案例开发过程为驱动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教学思想。

1 CDIO模式的内涵

CDIO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团队,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方面,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1]。其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方法,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上进行综合培养的教学模式。CDIO模式是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本质上区别于传统的知识本位的培养模式[2]。

2 CDIO模式在软件工程导论中的应用

CDIO模式在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中的应用原则:①根据软件工程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软件(系统)工程设计为导向,以项目训练为载体,重新设置课堂、实验(实践)和考核模式;②一方面设置小规模实践项目或验证性的项目,加深和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另一方面,选取合适的工程项目案例,将其完整地、前后衔接地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各个教学阶段,使学生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个层面上的系统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思维能力。

2.1 理论教学改革

软件工程导论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内容相对抽象,需要与实践的案例(项目)构建为一个整体,同时为实践教学做好补充、深化和拓展。这就需要改变传统课题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侧重于学习的经验获取方式及技能的训练方法上。

CDIO模式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强调教师团队的指导作用。在理论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某问题、任务或项目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即实现三个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3]。

选择“书店信息管理系统”项目作为教学案例,贯穿整个理论教学过程。将课程项目划分成计划订购管理、书库管理、销售管理和书店日常事务管理等若干个模块,并把每个模块涉及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对其要实现的目标和要求,结合软件工程导论中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测试、维护等方面的理论,进行详细的讲解。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由项目案例中的应用,导入基本的概念和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应用,将理论的应用贯穿于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中,增加学生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兴趣,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概念学习。

2.2 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CDIO模式倡导在“在工程项目中学习”的教学理念,遵循“案例导向、项目驱动”的实验教学模式。结合软件开发的实际场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4]。以团队负责人为核心,组织对员进行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既可分工协作,也可集中完成某一个阶段的任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先由学生间讨论来解决,并制定解决方案进行相应的尝试或验证。在学生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教师指导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肩负着答疑和指导的任务,鼓励学生团队用不同方法完成任务,针对具体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借助这种途径,学生共同参与、协作完成项目,从而锻炼了他们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自学和思考能力、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3 考核方式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单一的考试模式,建立多样性的评价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任务完成后,针对CDIO模式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撰写课程学习报告。指导教师对每个团队及其成员的表现进行点评,对发现的亮点进行表扬和推广。考核不仅仅是关注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借助考核形式,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注重知识学习,积极参与技能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时,主要包括这些方面:①职业素质的考核,考核学生平时的到课率和上课表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②学习过程的考核,在CDIO的四个阶段分别进行考核并给定相应的分数,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项考核是反映和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程度的标志;③综合应用能力考核,以演示、答辩的方式展现学生的劳动成果,一方面可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积极性;④职业所需的理论素养考核,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以笔试的方式进行,侧重于考核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5]。

3 结束语

经过两年多的不断探索,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工程导论课程在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中开展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以验证理论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开设综合性工程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连贯的实践机会和创新能力训练的机会,实现了一个新型的教学设计逻辑思路:以软件项目的现实条件为背景,以软件实现过程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团队写作能力。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软件工程导论课程在理论教学、实验(实践)和考核之间的矛盾,也为计算机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为培养应用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奠定基础。因此,CDIO模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易著梁,黄伟.基于CDIO教育模式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教学实践[J].计

算机教育,2012.13:4661-4663

[2] 毕忠勤,单美静.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建设[J].计算机

教育,2013.8:23-26

[3] 袁磊,黄健,宁彬.软件工程实训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0.22:138-141

[4] 宁彬,龚雄兴,袁磊.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探索[J].电脑知识与

技术,2012.13:4661-4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