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马克思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特里尔中学评语,分为:操行、才能和勤勉情况、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1)数学及格(不够用功),古代语、历史很好,德语(语法)特别好。(2)拉丁语、希腊语的翻译和解释能力、理解能力强。(3)作文显得思想丰富,和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4)拉丁语口语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流畅程度,法语口头叙述方面也比较熟练。(5)历史和地理具有相当令人满意的知识。
2.波恩大学肄业证书评语:勤勉、十分勤勉,用心、经常用心。没有参加被禁止的大学生团体的嫌疑。
3.柏林大学毕业证书评语为:报名听讲、报名听讲、听课、勤勉、极其勤勉。
4.博士论文推荐信评语:1941年4月13日,耶拿大学哲学系主任卡尔.弗里德里希.巴赫曼博士给几位教授写了推荐书:“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见识渊博”,“波恩和柏林大学的学业证明(b件、c件)。证件中指出的违反纪律一节吾人可不必在意”。4月15日函授马克思哲学博士学位并发给证书。
二、类似于孟母三迁的转校:因为校风不好而转学,从波恩大学转入柏林大学
1.校风情况,至少有学生酗酒的情况。马克思在波恩大学参与酗酒,其中一个原因是特利尔的老乡比较多。另外,德国人爱喝啤酒是世界出了名的,酗酒应该只是转学的原因之一。同乡或熟人在一起,喝酒的次数和每一次的数量会多一些。得到父母的一定程度的默许甚至是支持,转到柏林大学后,父母还给他寄过酒,“但愿你已经收到了我们寄给你的酒。”
2.马克思受到不良影响的状况。(1)用钱多。应该说,马克思的父亲当律师的收入为他读大学提供了物质基础。马克思的父亲写给波恩大学的同意转学的信是通过马克思转交的,还附有另一短信给马克思,称“我们情愿很快忘记那些经济上的小损失”。值得说明的是,波恩大学时马克思在经济方面没有不良记录,波恩大学时,马克思给父亲寄了附有账单的信,父亲把账给还了,但告诫马克思,自己是一个多子女的父亲,而且收入正在减少。到了柏林大学后,父亲在他大学还未毕业时就去世,他“曾多次被控欠债”,写在他的大学毕业证书上。(2)酗酒吵嚷,携带违禁武器。在波恩大学给马克思的肄业证书别说明:“关于该生的操行,应该指出他曾因夜间酗酒吵嚷,扰乱秩序,受罚禁闭一天;他在道德和经济方面,未发现有什么不良行为。该生事后被人告发,据云曾在科伦携带违禁武器,此事尚在调查中。”(3)父母的抱怨:写信太少。
三、马克思所受的素质教育对我国教育体制和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1.可以在大学之间转学。“1835年10月13日左右马克思离开特利尔去波恩,他想在那里上波恩大学法律系。10月15日他被该大学录取了。”1836年7月1日,老马克思给波恩大学写了同意和要求儿子转学的证明,8月22日,波恩大学出具了肄业证书,可以看出,转学以及柏林大学毕业证书的获得中,老马克思的律师身份都发挥了作用。虽然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毕业时,他的父亲已去世,但毕业证书上还是提到了他是“已故律师马克思之子”。老马克思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以至于马克思去了柏林后,家里还未收到马克思的信,就从朋友的来信里知道了马克思的消息,是表扬马克思的,老马克思很高兴地于1936年11月9日先给儿子写信。之前,10月20日,老马克思为马克思的弟弟海尔曼找工作时,在法兰克福给马克思写过一封信,可能马克思没有收到,也没有保存下来。转学对马克思的影响很大,使他离开了同乡很多、经常和同乡酗酒的波恩大学,来到了作为德国首都、皇家所在地、学术水平更高、学术氛围更浓的柏林。到了柏林大学,老马克思了解到的情况和对马克思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暗示是“尤其使我高兴的是,你所交往的是一些有教养的人,而跟年轻人,至少是你不够了解的年轻人则不大来往了”。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波恩大学的时间不足一年,在转学方面老马克思起了重要作用,转学后马克思在人际交往和学术氛围方面有了很大变化。这里就有了我国古代的孟母三迁的意思。
2.适当的物质保障是必要的,但父母提供的金钱要适度。老马克思要求马克思“你的费用不应超过必要的费用,你得放弃你今后的一切妄想”;“我乐意把一切都办到,但我是一个多子女的父亲,而你又知道得很清楚,我并不富裕,所以除了你的健康和前途所必须的之外,我不想再多给了……除非我碰到特别好的运气,而这样的运气目前并没有。相反,我的收入正在减少。”多子女的情况,从信中看来,马克思有1个姐姐,4个妹妹,2个弟弟,即老马克思有8个子女。马克思的弟弟海尔曼进一家银行的时候,马克思为他“交付一千法郎”,马克思的姐姐索菲娅在附笔中告诉马克思,他们的父亲1837年“整个冬天他都没有事情做,而费用却比往常增加了三倍”。即使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德国,马克思父亲的律师身份在马克思的转学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但不能说,马克思一生的成就是他的父亲身份决定的,因为马克思的两个弟弟却和他不一样。虽然老马克思也承认,自己偏爱卡尔•马克思。
3.理财能力很重要。马克思在大学期间表现出不太会理财。老马克思说:“你自己曾用坚决的话表示,你将来要自给,并为此现在就开始克制自己。”虽然马克思在1864年有过一次炒股的经历,也小赚了一把,但他在大学期间却有账单,而且是让老马克思看不懂的账单,“波恩的胡闹刚结束,你的债务———说真的,数目可不小———刚清偿”。作了一次旅行,多次被控欠债,马克思比其他人都花钱多,“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马克思的父亲表示了谅解和理解。老马克思对马克思寄予厚望,比较偏爱,甚至自认为能够给马克思提供好的条件,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出生的“家庭是是富裕的,文明的”。老马克思开始时有些溺爱马克思,1836年的一封信中说“随信给你寄去一百塔勒,你如需要,还可再寄”。还附笔说明“:目前我不可能再多寄了。日内,你大概会从拉贝那里收到二十塔勒。”
这种自由的恣意挥洒,超乎想象。
“伦敦真的是个好地方,只要你有时间,只要你想,在伦敦你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东西!”黄湘雯讲起自己的伦敦生活,充满了别样深厚的情感。而在伦敦北部英国国立密德萨斯大学生活了六年的长沙留学生魏莱,则是选择了最后4个月花大价钱在泰晤士河畔租下推窗望河的寓宅这样的特殊方式,来铭刻自己六年来的留英生活。
领着“奋领奖学金”留英归来的湖南卫视总编室罗明在伦敦住了两年,找到的那些宝贝东西一定会令你印象深刻,淘自英国BBC节目中国版的《名声大震》和《舞动奇迹》,你不会说自己没有感觉吧。
他说,伦敦就像是欧洲、甚至是全球创意产业的一个集散地,很多来自荷兰、丹麦甚至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好节目、好创意,你都可以到这里找到“成品”。
湖南卫视对这块土地可以说是相当重视,除了高层的频频出访外,他们与威斯敏斯特大学合作,对台里40多名员工进行了三个月到半年的短期培训,与英国BBC电视台进行了互派员工的工作交流。
图书馆一个令人回味的好地方
说起英国的图书馆,你一定就会马上想起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国家图书馆,还有传说中卡尔・马克思先生留在地板上的那个“马克思的脚印”。当然还有好多好多掠自全球的保存完好的古文明……
事实上,英国的图书馆建设绝对是世界一流的,它的藏书数量,管理之先进,都让国内的很多图书馆难以企及。
现在回到湖南大学读国际金融博士的魏莱特别悔恨眷恋的就是学校的图书馆,他说自己“当初懵懵懂懂,没有充分地利用好图书馆,回来才知道密德萨斯大学的图书馆有多棒”!“如果你在国内的图书馆里那本心仪的书被人先借走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次碰到它,也许下次去借的时候,它正好又被别的人借走了。”
但在英国的图书馆,你需要的书可以得到预定,当别人还回来的时候,马上你的电子邮箱中就会收到一份通知赶紧取书的邮件。
所以各位注意了,英国高校图书馆的好处,千万别到了回国以后再想起来,留英期间一定要用好、用足!
论文像一位严谨的英国绅士
在英国读大学最令学生们难忘的肯定是做论文,其严谨与苛刻程度,足令每位留学生印象深刻。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留学归来的谭滇湘,至今难忘那些大小论文对自己的深刻考验,“这里没有任何让人投机取巧的机会,每一句摘引的话来自何处,哪本书、哪一页,都要一一标明。”她说。
在英国学习,也许一周只上10个小时的课,但教授所列出的参考书目你最少要花20个小时以上来自学,才有可能把功课拿下来。
而且学校非常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学生论文中引用他人观点的篇幅,不能超过30%:每处引用部分都需要一个固定的格式在文章中标示出来;论文好歹的评判绝非由自己的导师来进行,除了一个校内的评判团外,他们必须有校外团队参与评分,评判标准十分客观。
为了防止自己的论文和别人重复,魏莱甚至把自己论文的每一个句子都剪贴到GOOGLE上去搜索,怕与别人发生重复。
打工也不能只顾挣钱哦!
英国是鼓励留学生打工的,每周工作20小时以内,受法律保护的底薪是每小时5.35英磅。但这些钱可能还是不够你的生活费,20小时以外的打工是需要交税的。也有学生会选择到中国人开的店里去打工,不要保险和福利的那种,获取每小时3-4英磅左右的低工资。
关键词:道家文化,心理品性,教育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令无数大学生为之努力。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科技的尖端化,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对年轻一代的要求越显苛刻,社会需要更多的是技术心理等综合素质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如何让在校的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借助传统的道家文化思想来教育改造大学生的身心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一、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有幸福,有艰辛,这种体悟在生命存在时才有意义。论文参考。老子书中提到“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 ⑴人是参天地万物存在的,《太平经》中云:“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⑵“人各有志,各自有所念,各有所成,其计不同。各有所见,各有所出生,各有欲有所得,各有其所,心乃了然。是曹之事,要当重生,生为第一,余者自计所为。”⑶这是道家中体现出来的对人最基本的关怀,没有生命的存在,一切都只是空谈,假想,没有真实的意义。因此,人应该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只有活着的生命能感受社会的精彩,接受社会的磨练,提升人生的价值。
二、肩负职责,修正自身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合。马克思说:“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⑷这就意味着人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也就成了大学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修科仪戒律钞》中提到“与人君言,则惠于国;人父言,则慈于子;人师言,则爱于众;人兄言,则悌于行;人臣言,则忠于上;人子言,则孝于亲;人友言,则信于交;人妇言,则忠于夫;人夫言,则忠于室;人弟子言,则恭于礼;野人言,则勤于农;贤人道士言,则止于道;异国人言,则各守其域;奴婢言,则慎于事。”⑸在这段话中提出了“十四治身之法”,提出了人在处理各种人之间的关系时所要注意的问题,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为臣要忠于国家,为徒要尊重师长,为兄要亲近兄弟姐妹,为友要团结关爱友人,与他人交往要谨慎谦虚。只有每个人各施其责,各尽所能,对他人关怀与关注,人与人才能和睦友好相处。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学习环境,才会出现社会的和谐共荣。
三、自我调节,积极乐观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正确的认识分析困难挫折产生的原因,给自己合理定位,确立奋斗目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⑥意思即为认识别人的人机智,了解自己的人聪明。智者只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对于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尽力去完成,“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⑺对于受到的挫折,换个角度思考。“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论文参考。孰知其极?”⑻不到最后都不能下结论事情是好是坏,困难挫折也是如此,它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增强人的承受能力。面对困难挫折要学会自我调节,始终保持平静、乐观的心境,对未来充满希望,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四、戒骄戒躁,锐意进取
如何在成绩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到“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⑼以上的道家思想明确反对自我炫耀。资质较好的同学取得成绩后依然保持低调是难能可贵的。俗语说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保持自己浓厚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多获取新知识,接受新观念,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论文参考。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能出状元,立足于自身,不要好高骛远。齐梁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称:“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⑽ 为此,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靠自己去努力。
五、品行高尚,积功行善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书,传道授业解其惑,更重要的任务是育人,培育有高尚情操,会感恩的有德之人。只有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会将自己所学,所得回馈社会,让人人感受社会的温暖,建立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故《太平经》云:“夫天地之性,自古到今,善者致善,恶者致恶,正者致正,邪者致邪,此自然之术,无可怪也。”⑾此正所谓之善恶终有报,劝诫世人及时行善事,积善德:“是故天者常佑善人,道者思归有德。故天者不肯佑恶人,道者不肯附于愚蔽人也。”⑿财富是社会的,无论你积聚了多少财富,你都不可能永远守护的,在你远离尘世时都将空手而去,遗留人间。“此中和之财物也,天地所以行仁也,以相推通周足,令人不穷。”⒀在你努力积聚财富的时候不忘及时回馈社会,让世人共享天地的财物,将所得之财富与他人分享,将会使你拥有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
道家思想是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并仍将产生着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其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及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让我们倡导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道家文化的同时感受先人的睿智,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让传统的道家文化融入现代的学习生活中,使之更具现代气息。
参考文献:
1《老子校释》,102、103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2《太平经合校》,298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3《太平经合校》,613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1页
5《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411页。3《太平经合校》,242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6《老子校释》,146、133 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7《老子校释》,91、92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8《老子校释》,235 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9《老子校释》,97、98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 《道藏要籍选刊》,第9册,400页
11《太平经合校·瑞议训诀》,512页
12《太平经合校·来善集三道文书诀》,326页
13《太平经合校》,242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伦理概念、道德理论和思想观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到了挑战。全球化带来的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抉择、影响着大学生的判断、弱化了大学生的传统美德观念。为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认同。
一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累,其中也包含着重要的传统美德观念。历代圣贤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的美德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集体主义思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天人合一”、“中庸”、“厚德载物”的思想观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都不可能摈弃传统文化而重新开始。固然,传统美德中的部分思想观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因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制度变迁等因素逐步地丧失其合理性,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核、精神仍具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还有慎独修身,诚实守信、中庸内敛的修身之法,这些美德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也是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洗礼和历练出来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凝结了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们的崇高理想。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美德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发扬我国的传统美德,保住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够在全球化的环境下生存并发展,保留住民族之“根”。因此,继承与发扬传统美德对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传承者。中国高等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全球化的今天,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激荡碰撞。全球化有其文化底蕴和思想渊源,全球化反映了西方的思想与精神。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源自于西方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也必然在世界各地推行,全球化也必然导致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使得西方强势文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文化造成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体现在一些行为上,更重要的是在深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以儒家美德伦理规范为核心的一套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它以人的品格为价值核心,寻求的是人们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个体价值、践行社会责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很多优秀特质具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同时,也成为大学生必须的具备的个体品质。
1.诚实守信:中华民族历来以讲究诚信著称于世。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诚信被视为“立政之本”、“立人之本”、“进德修业之本”。诚实守信,要求以诚相待,言而有信,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老子说:“言,善信”,意即说话要恪守信用。孔子也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孟子则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的阐述,即是其证。“君子养心莫善于诚。”[1]“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诚。”[2]“不立,不诚不行。”[3]“至诚则金石为开。”[4]等警句格言,就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2.感恩意识:“感恩”是中国传统的美德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古代圣贤崇尚“感恩”,对“感恩”思想也非常认同。古语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知恩不报非君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警句无不透露着感恩思想。“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的格言都体现出感恩的重要意义。
3.进取精神:自强不息,改革进取,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贯彻古今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是一种自主独立、勤勉不懈的奋发进取精神。“自强不息”一语最先出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的运行以其自身的力量,刚健不懈、永不止息;君子以“天”为法,也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努力进取,决不懈怠。自强不息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如《礼记·大学》称赞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
三
在文化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以及意识形态的交织,导致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等思想的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华传统美德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诚信危机: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考试过程中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现在大学生考试,不论是大考试还是小考试,还是国家四六级考试,公务员考试,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手段,甚至冒着被处分的危险。二是在求职过程中,搞虚假简历,过分夸大自我。在简历中“注水”,证书做假等情况已是司空见惯。为了找一份高薪、待遇好的工作,随便写自己的实践经历,把一些莫须有的东西都写上。这些都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的滋长蔓延。三是在助学贷款、还贷问题上,不讲诚信。部分大学生靠助学贷款完成大学学业,但是在毕业之后,却不能及时还贷,有的甚至拖欠贷款,以为拖得久就可以不用还。以上种种表明,大学生的诚信危机亟待解决,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有待加强。
2.感恩缺失: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他人的关爱之中,都应当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近年来,有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但其中一些大学生从不知道感谢,更不知道要回报。恶意拖欠学费、助学贷款等费用,缺乏感恩思想。部分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就业方面,只希望选择那些工资高、待遇好的企事业单位,不愿意回家乡工作,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例如高校每年都有支教西部、服务西部等计划,但是没有人愿意报名参加。家乡的父老乡亲、社会培养了大学生,但是很多学生却不知要回报。“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的道理在某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中早已被抹去。“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就是中国传统美德观念正在慢慢衰落。 转贴于
3.丧失进取意识:现代大学生进取意识比较薄弱,表现在整体缺乏责任感。现代大学生很多都没有责任感,没有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甚至自己走向社会所要担负的责任,更谈不上古代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宏大抱负。这种责任感的消失,就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进取意识,丧失了进取心。很多大学生整天就是上网、打游戏,迷恋于“网游”,认为大学生活毫无意义,学习没有意义,因为任何想知道的东西只要在“百度”上搜搜就可以知道。对于自己的大学目标规划和职业生涯没有一个清晰的计划,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整天不知所云,混沌混日子,出口就是“颓废”。网络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改变,大学生一方面从网络中获取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难免从中汲取了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和不思进取的思想。
四
全球化最先肇始于经济领域,一般意义上的全球化也等同于经济全球化。“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5]在经济全球化的催生下,文化领域也在进行着全球化。“随着世界性的经济利益在全球范围内非平衡或有限平衡的流动,不同民族国家各具特色和水平的物质文明、思想文明、政治和经济关系文明之间的交往和交换也在同时进行和展开”。[6]
文化的全球化引发了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多元化的价值观一方面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价值选择空间;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这种宽松自由多元的氛围,也容易使大学生迷失方向,传统的美德观念在大学生心目的位置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选择的多重性又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美德观念的认同、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抉择。在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思潮的冲击下,他们会认为传统的美德观念已经不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适应于现代的潮流了。认为西方的一些思想才能适应于现在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大学生道德选择上出现了混乱,分不清什么该继承什么该放弃。有的学者形象地称大学生“有智商没智慧,有前途没壮志,有文化没教育,有知识没思想,有青春没热血,有个性没品性,有理想没实践”。[7]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利益格局的不断演变,思想领域的多元促使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确对待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对其价值的认同感,使之内化为传统美德意识,外化为美德行为。
参考文献
[1][战国]荀况.荀子·修身[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宋]欧阳修.新唐书·陆贽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宋]晃说之.晃氏客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5.
[4][晋]葛洪.西京杂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6.
论文摘要: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极大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本文阐释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含义,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发展现状,对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
哲学中的主体与客体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理论基础,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生成并表现出来的主动、主导、积极能动的性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不只是指教育者的主体性,更为关键的是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网络交互机制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的能动性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发展现状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宽了大学生获取教育信息的来源,也拓展了他们获取教育信息的时间和空间。丰富的网络信息极大增强了大学生自主选择接受信息的可能性。同时,网上各种观点,各种文化和思想的激烈碰撞以及不同思维方式的存在,可以拓展他们原有思维的单一性、狭隘性,使他们从中学会如何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其自我教育意识,网络文化在极大提高大学生群体主体意识的同时也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发展带来冲击。由于网络世界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法律来规范网民的行为,完全依靠网民自己的内心信念和道德素质来约束其网络行为。相当一部分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迈入网络世界后,道德责任感削弱、自我约束力降低和自由意识泛滥。
2 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2.1 培育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常言道:“环境启发人,环境教育人,环境改变人。”可见创设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对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多么的重要。马克思也曾经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中国先进文化导向领航,就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阵地,注重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与生动性,合理配置网站的教育和娱乐资源,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性、娱乐性,增强其感染力和亲和力,将服务性、思想性、娱乐性、和政治性融入一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走进大学生的心灵。总之,要让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自觉地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要营造一种健康、宽松、民主的网络环境。这样大学生就不再只是单纯的接受教育者,也是积极的教育参与者,从而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极大地发挥它的正向效应。
2.2 坚持科学灌输和互动交流相结合
我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法宝就是科学灌输,在现代信息社会,我们要占领互联网这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高点,仍然要依靠科学的灌输。科学的灌输并不是强制性、“填鸭式”的硬灌,而是指给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采用多种方式来启发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如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满足于主动灌输,仅仅把屏幕当成黑板,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势必会大大折扣。互动交流是网络世界的显著特征,我们要运用互动交流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灌输,及时有效地把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输送入大学生的头脑和内心。如在校园网上开展各种调研活动收集思想信息;设立专家热线,开展各种讲座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设立“bbs论坛”,对社会现实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在调动大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以隐性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塑造一种对人切实关心、循循善诱、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形象,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入脑入心,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3 充分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只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因,自我教育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教是为了不教”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志,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落实的归属。因此我们要注重启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引导他们通过自觉参与、自主学习以及反省、反思、自我思想改造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而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着力引导大学生积极地投身网络文化培育,让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通过自觉的内心体验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实现对正确价值取向的认同。教育者要及时把好方向盘,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阵地,我们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群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167.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 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当我们追溯思想史时,就会发现在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洛克那里,已具有了交往理论的初始形态,而后经过18世纪法国哲学家和19世纪德国哲学家,到马克思时已演化出多种形态的交往理论,但国外没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而是在“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旗帜下悄无声息地进行,所以笔者以“德育交往”为主线,着力挖掘教育交往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1.1 德育交往的理论研究
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如何在实用主义教学体系中处理交往活动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协作交往活动是道德发生的前提”,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他一再强调从交往中去寻找道德起因以此抓住道德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根本性起源;美国现代道德认知理论的创立者劳伦斯・科尔伯格强调,个体的道德成长是一种在其自身与社会交往环境相互作用下不断建构的过程,是个体道德经验的不断同化、调整、平衡的过程。
1.2 德育交往的实践研究
就德育教学而言,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所编写的德育教材以“协助个人发展潜能、实现自我、适应环境并进而改善环境的个体社会化历程”为一以贯之的主线,学生得以在与自身、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交往中实现其德育目标。教师在授课时善用澄清法、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乐于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在沟通交流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
就德育活动而言,国外的高校生活更侧重于以情景和活动为中心,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学生在群体交往中实现主体意识的培养。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除了提供学生活动的六百多个俱乐部、学会和协会以外,还提倡学生参加具有社会发展和政治意义的社会活动或者参加公益活动,这些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效体现了思想道德主体性教育的特点。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理论研究
教育交往的研究概述。近几年,先是在教育研究中,一些学者触及到了交往这一视角,相关论著及论文的发表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其中以张天宝的《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2005年)为代表。同期发表的有:蔡春、扈中平的《从“独白”到“对话”――论教育交往中的对话》(2002年),岳伟、王坤庆的《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等,学者们在具体论述德育与交往时,多数集中在德育对交往运用这一层次,主要着眼于两方面:一是把交往作为与“活动”并列的手段,强调它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价值;二是把交往作为对旧式、传统师生关系的挑战,强调交往中的民主和平等。2005年彭未名在其论著《交往德育论》中系统提出了“交往德育”这一新概念,并构建其理论体系,是对我国大学德育理论建设的一个有益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研究概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首次明确谈及交往的应是在张耀灿和郑永廷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版)中。此后,在一些博士论文中也有学者论及交往,认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人类求善的精神交往互动过程。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就交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探讨和分析,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和整体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问题。此外,一些散见的论文更着重于从主体间性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进行研究,而忽视了交往理论的依托,使得目前的研究显得残缺不全。2011年8月由闫艳著述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扬弃的基础上实现的新跨越,作者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往视角进行了深度剖析,还对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系统构建,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推进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改革均具有重要意义。
2.2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实证研究
(1)调查研究的方法。国内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章为数不多,所谓的实证研究也仅仅是对问卷进行的简单处理分析,得出支撑论文写作的数据。杨鲜鲜在其论文《交往-发展理论下的高校课堂教学及评价实证研究》、赵飞在其论文《广东高校德育课基本状况实证分析》中均采用问卷测量法,简单地利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问卷分析。这些研究是对学生德育交往的一般特征的归纳,或者得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批评与建议。
(2)叙事探究的方法。李醒东在其《事件・场景・交往》一书所呈现的德育研究方法实现了相对意义上的创新,他着力以叙事探究的方式来呈现学生社会生活的内容,教育理论在呈现和解释学生社会生活中建构,在进入现场中实现方法与思路的摸索和调整。这是一种生活范式的研究,从具体的事件中引发对学生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思考,进而得出对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反思和理解。
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首先,本课程是在经济类本科中开设的,你将提供给学生的是什么东西呢?学生们以前都学习过那门“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因此多多少少是知道本课程的大致情况的。假如以前学的内容算作初级版的话,现在应当是升级到高级版本了。而此刻已经不能满足于还是过去内容的扩大版,即增加一些内容的事情了;应当是要在新的高地上对内容进行深化,不仅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更要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于是把本课程的重心放在强调“理性思维”,应当是经过升级的高级版本的立脚点。
例如,在说明《资本论》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著作时,要突出阐明这样的意思:马克思从资本地运行着手,整体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而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揭示了这样的事实,即逐利的资本必须依靠吸吮劳动的血汗才能活跃起来,并且那样的劳资关系不断地被扩大及复制出来。显然从“理性思维”的切入点,来谈论《资本论》,会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由于不是什么说教、着实是理论,其分量就有力的多了。而这部著作确实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剖析,本身的魅力就在于此,并且还具有艺术性。现在学生缺乏的就是“理性思维”的思考能力,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地强化很有针对性。
其次,《资本论》的逻辑体系安排,也是要强调的重头戏。马克思在写作时采纳了友人的建议,在体例的编排上采用了教科书式的做法;然而透过这一做法,展示了其辩证逻辑的框架。因而在教学过程之中,不仅要把各卷之间的联系交代清楚,而且要用线条把每卷之中的范畴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拉出来,明晰地展现给学生,使其掌握。例如第一卷里,大范畴有: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范畴之间还有各个概念相互连接、互相转化。如此清晰地向学生展现出来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容易理解的效果。
再次,要原本地把马克思的分析方法教给学生。马克思在阐明什么是资本时,他的方法是全面地进行分析的。例如,货币只是一般地买东西时,不是资本;只有当货币用来购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并且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价值增值的生产时,才算资本;这个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并且是一个具有三个阶段的循环及不断周转的过程。因此资本必须理解为运动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物;而组织经营管理整个过程的投资人才叫资本家。这种全面的分析方法,就是辨证的方法。比简单地从谁拥有什么生产资料,就给他胡贴标签的做法,明显的有说服力。
以上我们从理性思维、逻辑体系、分析方法三个方面,对《资本论》教学应当凸出的方面进行了阐述。
理论联系实际,是《资本论》课程教学之中的一大难点。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为了讲清基本原理,必须要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佐证;其二,要用基本原理来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这两个方面也是吸引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兴趣所在的关键。
就第一个方面来说,《资本论》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它具有普遍性,在讲授时顺着其思路就可以找到合适的例子来佐证,而且俯拾皆是。例如马克思阐释商品经济时,专门就买卖双方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考察;所谈所讲就是人们平时社会生活里的事情,一点也不深奥,都是咱们经常碰到的日常事项。完全可以从中撷取出来例子,来讲清商品经济的规律;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原理、掌握其方法的作用。
就第二个方面来说,运用《资本论》的理论来解析现实社会经济之中的重大事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发生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只有马克思的理论才能从根本上全面解释这一危机。它比其他理论在论述这个事例上,显得力量更为强大。学生们相当欢迎教师对此的说明。另外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也可以用《资本论》的原理来说明的;例如笔者曾经从广播中听到某地农民种植马铃薯过剩的事例,把它作为分析的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效果很不错。类似这种事例真的不胜枚举。
其实《资本论》的道理,本身就是从实际中概括出来的;而且学习的目的还是要回到实际中去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的根本之道。如果说,有些学生没有兴趣学道理,是因为我们在讲授时没有把它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旦与实际脱节,大道理的生命也就终结了,难怪学生会倒胃口。
从以上所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好本课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事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这里不仅涉及怎么备课、教师本身的素质也要提高,两方面亦是相互联系的。
第一,教师必须熟悉的理论;特别是能够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且能够洞悉社会现实。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充电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但要收集、阅读大量的有关文献,还要亲身投入社会调研中去。只有教师本人学会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在课堂上展现风采,才能把课程上好。可以这么说,要做到这点是有难度的;假如这门课程上不好的话,与教师本人的素质是有很大关系的。
第二,备课的过程是个从教学上再创造的过程。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已经充分考虑了一般性的人士能否看懂和理解的问题,并且尽可能地做到浅显易懂。但是由于理论本身的艰涩性以及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使得一般性的人士在阅读时还是有不少障碍很难逾越。于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越发重要,尽管大学生还算是有相当知识背景的,但是还得下一定的功夫才行。
有一种上法是按照著作本身的章节目,根据自然段落来逐段逐句的解释(包括对典故的解释)。这样上固然有其优点,然而平步直序地解释之后,还是要回过头来进行条块梳理。这样上囿于课时的不足和学生的疲劳,不太合适。
笔者采用了另外一种办法。先是根据原著本身的逻辑架构,整理出条块;然后在条块的引领下,阐释丰富的内涵并落实到具体的段落和句子中;这样从整体到部分并且把各个要点连接起来,通过面点结合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这样的做法,就要对原著本身在教学上进行重新创造,把其中的各个要点及其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按照原义另行组合,形成教学纲要并且变成备课笔记。由于现代电子设备相当高级,应用电脑为教学手段成了时尚,于是备课笔记还要转化成PPT来播放,教师还要花费不少精力和时间来制作适合上课的PPT。经过如此的努力,才能说功夫到家了。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进行备课笔记的修改(当然PPT也要修改的),以确保教学要求的落实和教学效果的完全显现。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即学生。平时要经常接触学生、熟悉他们,听取他们的想法。这对于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是绝对必需的。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教学沟通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课下与学生聊天,也是相当有趣的,可以知道许多事情。这些对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帮助极大。
例如,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年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转化时期。我们在讲课时当然要把它们作为物质技术基础来说明的。然而笔者在与学生聊天时发现,他们对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很感兴趣,于是专门印发了有关教学参考材料,还专门布置作业让学生去查资料撰写小论文。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视野提升到最新的科研前沿,当然笔者自己也对此进行了一番研究,学生对此表示赞许。
[关键词] 系统工程;毕业论文写作;霍尔三维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42?04
一、毕业论文与系统工程
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锻炼大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能够以社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汇集知识以解决问题,把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与社会实践结合。毕业论文写作是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社会应用型人才、科技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技能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毕业论文也是对大学生所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其解决问题的水平直接反映着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1]。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毕业论文写作这一教学实践环节,强调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性,在本科教学评估中,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考评环节。从国外的情况看,国外大学生毕业论文成果常常是对一个学生全部大学生涯的一次终结性体现,对于学业成绩的等级划分、学位的授予,以至劳动就业市场上雇主的决定和研究生导师的选择均是至关重要的显性成果[2]。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整体下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探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完善现有毕业论文教学模式乃至学生培养模式,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前急需研究和加以解决的课题。
在大学教学研究中,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水平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CNKI中国知网搜索“本科毕业论文”,2000年以来有700条文献在讨论和研究有关毕业论文的问题,并且呈现研究数量逐年增加、研究质量逐年提高的现象。对于目前大学教育作为一种“国民教育”,毕业论文是一种大学生从学生走向社会的学习阶段检验,对于教学主导型大学来说尤为重要。
作为特定实践范畴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综合集成的实践体系或行动体系。它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与技术,将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工作,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即“系统”,进而针对系统的目标,高效地综合集成各学科、各领域的成果及资源(如法律、制度、标准、人才、技术、设备、信息、文化、艺术、资金等等),认识目标系统的规律,并努力使特定的目标系统变得最好、最佳或最优。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国的神舟载人航天计划等,都是具体的大规模系统工程。毕业论文是针对某一领域问题而探寻规律及解决办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 缺乏研究问题的辨识与界定能力
选题是确定实践问题的内容选择,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写作成败的关键。如果不能够确定一个研究的科学问题,那么后面环节的意义就无从谈起。在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选题环节,目前通常由专业教师依据制定的培养目标,根据现实社会存在的客观问题来拟订,或者由大学生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共同商定,很少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选择题目的。学生不直接参与选题,不是自己去发现现实社会中的科学问题,导致大学生缺乏科学问题的辨识能力。表现在选题时常常是选择的问题只看到表面现象而不明实质,找到一些伪问题来研究,根本谈不上会有什么好的成果和创新观点。如《某产业市场营销战略分析》,学生往往集中于市场竞争战术的分析,对营销手段、广告方式等的分析耗费了大量篇幅,到了“战略”研究,却一笔带过,忽略了企业市场竞争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以及产品创新等竞争战略问题,从而缺乏对问题的辨识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目前,在我国中学和大学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注重理论学习,以学习的知识为中心去找问题,而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为中心,形成为解决问题的理论知识集合,这也是我们常讨论的系统工程,是把社会系统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集合。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我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我们大学生目前恰恰缺乏对实际问题的辨识和以问题为中心来形成理论和知识的集合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2. 缺乏论文的谋篇布局能力
论文结构和问题功能分析是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研究手段,缺乏研究问题结构和功能的分析,不知道“为什么?”谈到论文,很多学生对论文整体模糊不清。缺乏毕业论文问题的实际认识与分析能力。选题意义是什么?问题的结构是什么?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如何定?对这些问题没有“成竹在胸”,所以就不知解决问题从哪里开始。找不到专业知识和理论对问题的解释,更难形成自己应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系统分析问题和科学表达问题能力下降,突出表现在论文谋篇布局上,不知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清楚问题的逻辑结构,无能力进行问题的系统分析,写出来的论文令人无法判断其问题的系统结构,论点与论据偏离,归纳演绎等混乱,立论、本论和结论无法统一等。
3. 缺乏对所研究问题的系统思考
大学教育在理论学习阶段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造成大学生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点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不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不断强化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缺乏针对实际问题来综合集成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是以问题为中心,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发现问题,更不会以问题为中心来综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表现在虽然学生已经获取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常常无法发现现实问题,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够以问题为中心集成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侧重于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没有主观能动性。
4. 缺乏研究问题的建模能力
建模是指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建立起变量、参数之间确定的关系,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建模是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是启迪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成为大学生应用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是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桥梁。目前,大学生对建模的兴趣和热情较高,但由于缺乏建模相关系统理论的指导,集成知识和理论的能力欠缺,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他们没有能力构建所研究问题的模型[4]。
5. 缺乏搜集资料的方法与手段,不会搞调查研究
对于选题的资料收集是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由于大学生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仅仅是通过查阅期刊、借阅图书或查询网络资源等手段获得第二手资料,不注重实地调查,没有第一手材料的支撑,无法形成对选题准确定位,导致论文不符合实际,也无法形成切实的论证,毕业论文既没有理论意义也无实践意义。直接观察法是指对所发生的事或人的行为的直接观察和记录,是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例如,在进行商场调查时,调研人员并不访问任何人,只是观察现场的基本情况,然后记录备案,一般调研的内容有某段时间的客流量、顾客在各柜台的停留时间、各组的销售状况、顾客的基本特征、售货员的服务态度等方面的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的调查研究是论文写作的基石,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占有和文献资料收集是写好毕业论文的重要一环[5]。
三、用系统工程理论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
1. 系统方法论是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论基础
系统论是研究现实系统或者可能系统的一般规律和性质的理论。系统概念已普遍运用于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中,不仅应用于技术方面,而且也被应用于研究社会系统上。系统论的整体性、系统与环境、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分析、系统建模、系统决策等对于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突破思维瓶颈,提高科研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系统工程概念与毕业论文选题的辨识能力
顾名思义,“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就是科学地认识和运用特定事物或问题(即“原型系统”)的规律,使特定事物(即“原型系统”)达到满意状态或特定问题(即“原型系统”)得到满意解决的工程实践,当然也包括这个工程实践全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因素。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往往善于抓住问题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把局部研究的结论等同于总体问题的结论。其实不然,因为局部因素的特征和规律无法替代和代表整体。
在质量管理中,常常用鱼刺图来分析解决问题,产品质量是由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测量六大因素组成。当分析机器对产品质量所产生影响时,我们会把研究中心专注于机器去解决问题,而忽视了产品质量整体因素,机器与人、材料、方法、环境、测量都是相关联的变量,它们的整体才是产品质量的整体。毋庸质疑,整体性的思考才是思考的科学方法,系统概念的整体性和系统工程概念的运用将是我们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3. 系统逻辑思维能力与毕业论文研究问题逻辑
逻辑关系是任何系统中的基本关系之一,逻辑结构也是任何系统中的基本结构之一。思维的逻辑性,是思维的品质之一,指的是善于在思考问题时遵循逻辑规律,如因果逻辑、并列逻辑、时间逻辑等。在人的各项素质中,逻辑思维素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系统工程的这一法则要求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要把握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以及逻辑结构。培养系统的逻辑构造能力或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写作论文时的思维更加缜密、更加流畅。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使表达者思维清晰,语言精练,结构紧凑,具有逻辑性。强化系统的逻辑构造能力或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毕业论文将是一个培养系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系统分析的目的,就是构建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模型。根据系统的关联性,系统内部与外部间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任何单个关联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系统其他要素的变化,最终在整体上影响系统的特性与功能。发现关联性,是透过现象抓本质的重要手段。数据挖掘、预测科学、系统动力学等方法与技术的关键,就是探寻系统内外各要素(包括数据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对任何事物、问题或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时,必须显化并理清其关联性。
4. 系统结构与层次的分析和毕业论文研究问题结构与层次
马克思提到:“系统的结构表示的各要素之间组成的形式。结构是系统的构成形式,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方式,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结构。”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研究问题的对象系统,它有不同的结构,毕业论文问题界定的系统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系统本质的变化,在研究中如果想要系统功能优化,必须注重系统的结构分析。
任何系统组成都有着自己的不同层次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可以成为包括该系统在内的更庞大系统的要素,同样,作为系统的要素也具有内部结构,相对于下一层次它又是一个系统。企业的公司系统包含了人力资源系统、财务系统、生产系统等。人力资源系统包含了招聘系统、考核系统、培训系统等。毕业论文的问题层次也是一样的,我们要善于划分问题的层次,并能够根据问题的层次性来构造和研究问题[6]。
5. 系统工程定量方法的应用
任何事物或任何系统,既具有质的规定性,也具有量的规定性。17世纪,数学研究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人类创造出了变量(变数)概念,得以研究事物变化中的量与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和图形间的相互变换,从而使数学成为描述运动规律和辩证规律的工具。数学理论和方法往往具有非常抽象的表现形式,但正是这种非常抽象的表现形式,极其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人类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和人类活动的所有其他领域,通过构造和运用各种数学模型,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先进手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把握事物或系统,自然比单纯定量地把握系统,更进了一步。正如马克思所言:“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定量化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引入数学方法后出现的新术语,是指将原先只用定性方式描述的问题,也用数学的定量方式来描述。定量化的成果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问题的表述更加科学、更加完整,也是人类科学(尤其是仍以定性描述为主的自然科学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常用的数量化方法有指数法、累积分数法、统计分析法、综合判断法等。定量化革命是在原先定性描述、定性研究基础上质的飞跃。它能够揭示事物发展程度,提炼一些普适性的规律。研究问题只进行定性分析不能准确描述一个系统,只有运用定量化分析方法后,人类对事物或系统的认识才能由模糊变得清晰,由抽象变得具体。
6. 霍尔三维模型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
霍尔的三维结构模式(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又称硬系统方法论(Hard System Methodology,HSM),是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它的出现,为解决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思想方法,因而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霍尔三维结构是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为我们系统思考毕业论文的写作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在时间维度上,我们系统思考学科培养计划和培养过程,分析存在的课程设置、课程教学问题。逻辑维是指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内所要进行的培养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包括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实施7个逻辑步骤,也是我们论文研究选题的逻辑。知识维表明我们研究问题所需要的经济、管理、商业、法律、社会科学、艺术、等各种知识和技能,以问题为对象,形成理论和知识的集合,来解决实际问题[7]。三维结构体系形象地描述了系统工程研究的框架,对其中任一阶段和每一个步骤,又可进一步展开,形成了分层次的树状体系,这给我们思考各层次的论文写作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范式。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见,系统工程理论应该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础。因此,大学本科课程学习阶段应加强《系统工程》理论的学习和系统工程方法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为中心集成理论和知识的能力将是一个提升,能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新厅,付宗堂,周伟,等.本科毕业论文系统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32-153.
[2] 张平,贾伟.建立毕业设计(论文)四阶段三层次全程质量监控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7(01):31-35.
[3] 高艳阳,郭艳丽.强化质量监控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02):88-90.
[4] 曹成茂,李玉洁.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05):113-118.
[5] 江腊生.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跟踪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78(02):18-20.
一、更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兴趣
政治经济学是我国大学生学习的第一门经济学课程。教师在讲授中准确生动地介绍经济学,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概念、新事物,对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将起到启发兴趣、巩固基础、融会贯通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教学中应贯彻中国化的科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政治经济学是的经济理论。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的许多新现象,特别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现实中同时并存、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并未遇到。诸如此类的新现象,都是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题材。其次,合理安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而应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教学应紧密结合教材,并密切联系实际。。最后,教学内容的更新重在知识的灵活变通。在精心研究、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浅适宜。鉴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减少部分资本主义内容,适当扩充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自学并予以指导,大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督促学生课后阅读大量书籍、报纸、杂志,并要求学生每周摘抄一些能说明一定问题的经济方面的文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关注日常经济生活及经济现象的良好习惯。
二、提升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为依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很重要。适用的教学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本着引导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实际知识、能力和技巧的有效宗旨,合理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政治经济学。具体做法是运用幕课、微课、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作业习题等,翻转课堂,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互动,创建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开设在线讨论区,答疑解惑、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等。以课堂讨论、理论研究、单独指导、教学实践、平时作业与测验、期末考试等主要环节开展教学工作; 合理安排各类社会实践,加强实地考察、撰写小论文等教学环节; 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力。
在既有教学成果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应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鲜明。根据课程内容,教师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区进行社会调查实践,引导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经济理论用于认识、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及热点问题。为学生开设必要的专题讲座,介绍本课程最新发展动向及科研成果。把研究进展和科研创新思维写入教材、带入课堂,真正贯彻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注重实施案例教学。利用丰富的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比较分析方法的优势
比较分析方法不仅在理论研究中有独特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经济理论的准确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理论对同一事物的阐述具有不同的层次与深度,从而增加政治经济学在学生心中的可信度。
理论经济学学派众多,观点各异,最适合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同时,在理论经济学的本科教学中,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辩证的、联系的、整体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 一) 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考察更全面。经济理论是从经济发展过程的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总结和概括出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结论。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经济理论由于立场不同和对经济现实考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对于不同经济理论所得出的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应教会学生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辨析,并得出客观的结论,而不是得出非此即彼的片面性的结论。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作的《资本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得出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结论,即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在于其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以资本主义某一特定时期(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作为考察对象而得出的特殊性结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启动有效需求,危机就会避免。实践表明,这一经济理论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确发挥了启动总需求的作用,但效果极其有限,而且如果长期运用凯恩斯政策不仅不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反而会带来生产停滞、价格上涨的滞胀难题。可见,凯恩斯的理论只是一个特殊的理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
( 二) 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问题的探讨更深入。考察问题的角度及范围的不同会影响到其探究问题的深度。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具体原因时,马克思提到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下降,引起生产的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凯恩斯则提出有效需求不足引起供求失衡的经济危机。事实上,这些都是对经济危机发生的具体原因的现象层面的描述,都是从需求方面来说明危机发生的原因。但凯恩斯没有进一步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马克思则揭示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
近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金融危机,表面上看似乎不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是银行信用危机或货币危机,但事实上却与生产过剩的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家为帮助职能资本家解决生产过剩、商品滞销的问题,并从中分割一部分利润,设计出各种金融衍生品,结果造成支付能力欠缺的老百姓在金融衍生品的诱导下超前消费,信用资金链条过长。当这一链条崩断时,货币危机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爆发。所以说,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危机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