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药药理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装饰是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概念,本文旨在探讨现代艺术观念与装饰观念的结合,研究装饰教学中需要解决的装饰观念问题和装饰形态及语言两个关键性问题,对增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作能力将有所帮助。
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平台,装饰艺术的设计和创作是从事各类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构建“大装饰”的理念,对培养学生设计意念、设计素养和原创能力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从人类艺术诞生之时,就没有离开过“装饰”这个名词。人类的艺术起源与原始的装饰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关系。著名的美术史学者沃尔夫林·沃林格认为“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史”。装饰在原始社会是艺术的审美核心。各种彩陶纹样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标本。装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不但是审美的形式,而且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它不仅是“装饰性”的,从秩序、线条、形式、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以审美愉悦,而且是“文化性”的,从文化、理想、象征、历史等方面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
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说到:装饰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民族的艺术意志在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最纯真的表现。装饰艺术必然构成了所有对艺术进行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装饰对于现代设计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从装饰的角度出发,可以清晰的看到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在当今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有关后现代装饰语意的教学,应当从以下二个方面人手,才可确保“‘大装饰”思想富有艺术设计的当代性。
一、装饰的观念问题
把握后现代的艺术观念,是确保艺术设计当代性的根本因素。后现代艺术是当代艺术及艺术设计的热点,它泛指现代工业社会大工业流水线生产以后西方出现的一些艺术思潮和观念,是当今西方学者对当代文化研究所做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生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些现象正越来越多地带有后现代的特征,而后现代艺术观念也正在被国内学术界接受与认同。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而装饰几乎是后现代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最有力的武器。后现代艺术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全然屏弃的古典主义异常关注,他们不搞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将各种历史主义的动机和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和细节作为一种隐喻的词汇,采用折衷主义的处理手法,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者宣扬文化多元论及其差异性、开放性与变异性,强调设计的个性和民族特征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一部分,而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又表现出古典的回归。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这里即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哥特式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纪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卡通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运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综合甚至是戏谑或嘲讽。汉斯·霍莱恩设计的玛丽莲沙发就综合了古罗马、波普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同时作为一种更加具备人性倾向的设计观念,后现代设计致力于消除工业生产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使设计更加富有温彩。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通俗化特征将轻松愉快带人日常生活,使每天的行动不再像举行宗教仪式般严肃刻板。现代主义是设计的理想主义,而后现代则强调人们生活在“现在”,后现代设计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物质的特征。享乐主义高于一切,快乐是最重要的原则,“好的生活比好的’形式更重要”(1945年以来的设计)。与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设计中大量运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甚至是卡通形象,唤起我们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后现代给我们带来的是有价值的东西:生活,真实而感性的生活,不是高尚的品位。因此学生面对装饰观念的学习和把握上,不妨采取“两端深人”的方法,即一端深人研究传统的古典样式,详尽地了解东西方在装饰领域的不同艺术思想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另一端深人研究当代文化时尚的发展趋势,用兼具时代性和大众性的艺术眼光来审视和评析当代艺术和设计的审美取向,建立具有前瞻性的装饰观念,并具备引领和培育大众审美走向的能力。
二、装饰的形态和语言问题
在后现代设计中,装饰是通过材质、肌理、声光、色彩以及运动等综合手段传递信息,对所装饰物进行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审美创造活动。装饰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饰语言中的形态表现。因此,现代设计越来越重视对装饰形态的研究,其中包括形态的基本特征的研究和形态与设计表现关系的研究。
1.形态的多维性。作为装饰表现中的形态语言,不论设计图(或模型)是怎样的,设计的形态都是多维性的,也就是说,设计的形态至少是二维或三维的。从人的生理与心理来说,还有四维或五维的可能性。所谓四维构形是以四维空间观念组构装饰形象的方法。“四维空间”借鉴了西方现代画派中“立体派”的艺术观,指在三维度造型空间中加入时间因素。形象的四维空间揭示了时空综合体中时间与空间的相互依附关系,因而使用假定的手段把不可视的时间过程理解为可视的细小空间组合,把不可视的时间形象变化为可视的空间形象。因此更重视物象的运动变化及全方位、多视角观察过程。五维构形是根据意念将客观世界中不相邻的物象与不可能相邻的物象在同一形体中进行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装饰形态。五维构形使各种物象摆脱了在客观世界中的固定位置和本来机能,并以某种崭新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探索和表达了客观物质世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特殊感应,唤起读者某种情感律动与理论飞跃,散发出浪漫新奇的装饰异趣。对装饰维度的拓展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审美视野的不断扩大,也反映出现代科技媒体的不断发展对装饰艺术的新要求,这种要求既是范围上的,也是观念上的。
2.具象形态与意象形态。具象一般是指客观存在的形态,如人物、动物、植物、风景、静物等。意象形态(或抽象形态)是装饰造型的意象化、理想化样式,它是在装饰艺术传统中长期积淀形成的。是主观意念程式化的装饰形象。具象形态与意象形态相互依存,貌似分离,实为一体。因为许多抽象形态本身就是具体物的形象,只不过在人们的视觉经验中缺乏体验而已。了解这一点,也就可以明白有些抽象形态虽非具体物之形象,却可以使人会意或联想到某种事物。表现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意象形态和具象形态是相互交替转换的,永远共存的。意象来自于具象形态在主创者头脑中的长期积累,以及对具象美感的归结、冥想等等,是形象思维以及造型艺术的更高级形态。认识了抽象形态与具象形态的辩证关系,能使我们艺术设计者在面对意象物与具象物时,有着更多的选择与组合的自由。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发展
【Abstract】Thepsychologicallyhealthyeducationisthestudenthealthydevelopmentfullscaledevelopmentneed,shouldbringtohighlytheattention.Thefamilyandthesocietymustprovidethegoodeducationenvironment,theschooldealwiththestudenttocarryonthepsychologicallyhealthyeducation,enableseachpeopletoreceivethegoodpsychologicalqualitytheraise,hasthehealthpsychologyandthegoodpsychologicalbearingcapacity,adaptstheintensesocialcompetition.
【Keywords】Youngpeople;Psychologicallyhealthy;Socialdevelopment
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后果。
本文对这个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
1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青少年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否则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2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青少年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有些青少年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等。
3应试教育,是孩子心理不健康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使他们逐渐失去自信。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比如,用远大的理想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总之教师要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细节决定成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培养未成年人良好道德品质要从细节开始,因为道德体现在细节里。细节是我们生活中的点滴行为。当这些行为慢慢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时,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习惯与品德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好的道德品质,自然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反之,如果一个人具有了良好的道德习惯,那么他的道德品质也会稳定下来。所以,各种稳定的、良好的细节或行为,既是德育追求的目标,也是评价德育水平的重要标准。
5青少年要有道德准则我国城乡青少年大多存在社会体验不足的缺陷。一方面,我国城市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较过去有很大变化,但是这些知识的获得大多来自书本、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广播等,是间接的。虽然父母们常常苦口婆心地对青少年说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讲卫生容易生病、要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等等,但对青少年来说,父母的话仍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要让青少年们形成良好品德,道德实践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6尊重青少年的主人地位尊重青少年的主人地位,还要深入了解他们,根据青少年的天性来教育他们。如果不能对青少年有足够的了解,德育教育很容易走弯路,走错路。明明青少年的性格是内向的,非要培养成一个外向的人,这是比较难的,也是违背青少年的本性的,形成了心理障碍。
1.1中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目前,我院中药房中药剂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普遍偏低,现有中药专业毕业生两名,却从事着西药调剂工作。而从事中药调剂工作的全是非中药专业的,虽然有些人因多年工作取得中药师资格,但几乎没有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与工作密切相关联的中药专业基础知识[1]。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仅能达到调剂配伍的目的,在审方核对和解决患者对中药使用中的问题时往往无法满足患者需求。而对中药的研究,用药咨询,质量鉴定,临床药学等重要工作,只能望尘莫及。
1.2中药饮片鉴定水平下降
随着中药材市场的发展,传统的散装饮片被固定规格的小包装饮片代替,饮片的直观性下降。加上工作态度问题,不像以往那样能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传统经验鉴别饮片真伪[2]。有一技之长的老药工又陆续退休,有着悠久历史的学徒传统也丢之贻尽,采购进来的中药材,质检员如果水平有限或者不严格把关,只是依靠外包装上的名称剂量验收并填写记录,调剂人员在调剂工作时只是照方抓药,长此以往,调剂人员的饮片鉴定能力逐步下降,甚至出现不会辨别饮片真伪,质量好坏的情况,这样在工作中根本发现不了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
1.3继续教育不完善
医院每年都有一定名额的医生到省内外进修培训,增强业务知识,而中药调剂人员一不培训,二无进修机会,知识得不到更新,业务水平不可能提高[3]。医院虽然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开展继续教育,却只是形式化,脱离实际工作。每年交钱答卷了事。实际上只是为了晋升职称或考试获得学分,对工作实质没有任何帮助。
2改进中药房药剂师能力现状的思考
2.1为药剂师创造条件提高业务能力
中药房在医院属于医技科室,大多数医院领导重视不够,常被认为工作简单,重复性强,技术含量低,只要不发错药就行,这种观点是极其危险和错误的。应在医院管理者重视的基础上,一方面由医院为药剂师创造脱产进修学习、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对中药调剂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中药队伍后继乏人,医院不仅要引进专业人员,更要充分利用好、培养好现有的人才资源,更不能浪费,同时开展业务与学术交流总结,通过增加药剂师查房、会诊、病例讨论等实践锻炼,为药剂师创造产于临床用药的机会,使其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工作氛围不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药剂师自身也应重视自身专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以局时俱进的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学习中药药理、药性、性能等药学理论基础,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学习中药的购进、验收、养护、申领、调剂和鉴定知识。药剂师应密切关注药学发展得新信息、新动态,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归纳与更新。中药的储存环境对于温度、湿度等要求较高,一旦中药吸湿而发生霉变、潮解,就会大大降低其有效成分,因此必须加强中药在库管理的学习。
2.2提高药剂师岗位责任意识和用药安全意识
药剂师的责任和安全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会直接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因此,提高药剂师岗位责任意识和用药安全意识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当务之急。可通过加强医德修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尤其是重要岗位必须专业人员把关,严格制定并执行处方制度,对处方需严格审查,为避免错误给药,应在确定患者姓名、剂数后方可给药,尽量做到一人审方调配,一人核对发药。准确无误的处方调配是保证药效的前提,因此药剂师在配方时需按处方所列药品顺序调配,不得混堆、挑味,以避免错配漏配,对于方中某些特殊药材的煎煮方法还需向患者说明使用方法及用量。药师应能灵活应用中医专业知识于工作中,尽自己的能力为患者提供了优质药学服务,不仅要清楚地说明药品的使用方法和禁忌症,还应指出处方中药品的非常规用量,提示患者要进一步咨询医生药剂师。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患者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孕妇及儿童,更应根据其体质特点正确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对出现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处方,应及时与医师沟通并在反药畏药处签字方可调配,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需特别提醒患者注意事项和服用药物的方法。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现状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10-0128-03
Abstract:
Keywords:
自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新编的中药专业教学计划中正式列入中药药理学课程,80年代中期第一本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王筠默主编的《中药药理学》教科书出版,中药药理学科正式形成[1],至今,中药药理学学科已走过近40年的历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由于其发展历史尚短,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方法学上的问题,如中医“证”的实质尚不清楚,病理机制不明,成为复制理想的中医“证”的病理模型用于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最大的瓶颈,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中药功效的认识,也造成了中医药院校在开展《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相继开展了大量关于《中药药理学》课程改革的探讨,这些有益的探索推动了中药药理学科的发展,也为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笔者对近12年来(2005~2016年),《中药药理学》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了梳理。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平台,以“中药药理学”为主题词,并含“教学改革”,发表时间从2005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进行精确检索,获得文献169篇,剔除与《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无关的文献后,纳入分析的文献有100篇。
1教学改革数量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入,《中药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均已明显跟不上学科发展的前沿,因此,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近12年《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数量变化趋势(详见图1)可以看出,数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12年,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应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各中医药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及要求,对《中药药理学》课程进行了内容广泛的改革,2013年教学改革论文数量呈井喷式的升高,论文的内容涉及了教学方法改革[2-3]、实验教学内容改革[4-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6]等多个方面。
2教学理念的改革是主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对教育理念的革新,通过改革,让教学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式传授知识、学生“填鸭式”被动接受的过程。通过对近12年这100篇《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的分析笔者看到,无论是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其核心均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形成,大量教学一线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毫无保留地介绍了自己在《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经验、对现状的分析,经过这10多年的思想碰撞,使中药药理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整体的、较大幅度的提高。
3教学方法改革是重点
在这100篇教学改革文章中,以教学方法改革为主的文章超过80%,提示,近年来对《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大量新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到中药药理学的教学当中。其中,关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研究最多。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一种逆向学习方法,首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穿知识点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教学,而增加了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7]。在《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本门课程是一门与多个学科紧密联系、中西医药高度结合的新兴学科,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生理学、西医病理学等基础科目掌握程度不佳,缺乏中医思维,而且中医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普遍存在过度依赖老师的问题,造成在学习困难。采用PBL教学法,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化和更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提出问题,带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内部动机,发展他们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训练出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8]。在PBL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中药药理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有衍生出了许多高效的教学方法,如“多元化互动式教学模式”[9]、“CBL+PBL”双轨教学模式[10]、TBL团队学习模式[11]、案例教学法[12-13]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承担《中药药理学》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钻研业务,拓知识面,及时把握本学科的研究前沿,提高业务素质,对学生来说,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这对于培养具有较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论文摘要: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上进行了探索,分别从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思维的培养、声像教材及双语教学的开展等几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专业沟通能力。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任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临床疗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参与中药新药开发,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促进中医药理论发展[1]。中药药理学属于中医药学范围,与中医药学各领域保持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必须与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2]。中药药理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其中实验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3]。它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应与理论教学所学的知识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思维习惯。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以实验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因而在实验课上学生主要依赖教师的示教操作和详细讲解进行实验,无需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造成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4]。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加快实验教材的更新,与科研实际紧密联系
对实验课教材的建设的忽略,会造成教材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且实验方法与现有的仪器条件也不相符合,很多方法目前已少用或不用,而一些新的方法已在科研实践中广泛应用。所以我们教研室老师应对实验教材进行反复的讨论修改,并随着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增添和更新,编写出合适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材,并且每1~2年即对教材重新组织修订与编写。
2 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我校加快了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已有部省共建中药药理实验室,增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步建立整体动物实验室、离体器官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分子药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电教室等。实验课尽可能采用近代实验手段,逐步增加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需要。
3 强化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要求
一般的实验课,是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好营养液及药液,装配好实验装置,学生则是按教师的操作示范和讲义中的给药顺序,机械地重复一遍,很多学生甚至在完全不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的情况下,得出了完全不理解的实验结果。这样也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最基本意义,不利于锻炼独立实践的能力。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加强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3.1 预习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自己事先预习实验讲义,并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弄懂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并用来指导及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同时要求学生自学相关背景知识,以了解该实验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2 实验设计与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实验用液的配制、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等。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从营养液、药液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到实验仪器的调试和实验动物的麻醉等都必须能独立进行。同时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掌控,请学生自主安排实验时间和步骤,教师提出建议和意见,使学生学会掌控时间,使实验能在合理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3.3 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注重中药药理实验的基本规范操作的锻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给药方法、常用手术操作等,提高动手能力,以期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快能独当一面开展工作。
3.4 实验报告的撰写与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科学实验的结果需要发表,需要将成果展示给同行,为自己和他人的继续研究提供积累和可能的思路,因此,科研论文的写作和表达是中药药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规范书写实验报告,更重要的是在实验报告中体现思考的过程。
3.5 讨论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讨论在实验课中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看到最多的是雷同的实验结果,简单的结论,没有自身想法和新意。科研实践归根结底是为解决科学问题而进行的,讨论应与实验研究的问题相呼应,讨论通过该实验是否解决了所提出的问题,若解决了,其成功的因素是哪些;若没有解决,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就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3.6 设计性实验[5]与科研思路的启发
针对中药中有许多尚未阐明和尚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实验课的内容中安排2~3次综合设计性实验。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讨论,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结合实验室条件设计合理的综合性实验方案来解决该问题。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中药药理的兴趣,加深了对中医药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加声像教材与电化教学的利用,拓宽视野
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广泛,涉及内容多,并且可以利用任何最新的分析和检测技术,教学学时内安排的实验内容只能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造成学生知识面不宽,难以开阔思路、举一反三;另外有些实验内容周期较长,学生仅能通过示教教学接触,不可能了解到实验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拟添置或拍摄录像片进行实验的辅助教学,比如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周期较长的实验等。通过声像教材与电化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学会灵活运用药理实验方法及现代分析和检测技术。
5 开展双语教学,提高专业交流能力
由于英语在专业领域内是通用语言,我们采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可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提高学生日后的专业文献阅读及与同行专家的交流能力,英文文献阅读是科研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以便掌握最新研究进展;并且随着对外交流的逐渐增多,需要我们具有与国外专家进行学术问题交流的能力。因此在中药药理实验课中,我们拟采用双语教学,有意识地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了解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提高专业交流能力。
总之,中药药理实验课的教学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理论与实验课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应侧重于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尤其是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技能、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
[2]周大兴,李岚.从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论中药特色[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2):68-69.
[3]陆茵,方正.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医教育,1999,18(5):18-19.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专业需求
2009年1月6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最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现行大纲”)。现行大纲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方面,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语文课程的要求,且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笔者发现职业学校各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等内容与“现行大纲”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谋而合,进一步强调了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背后需要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在此,笔者以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为例,在诸多专业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烹饪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工艺美术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适用于职业学校其他各大类专业。
一、“现行大纲”与专业设置要求的不谋而合
在对烹饪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即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而“现行大纲”中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正是落实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这一特点。“现行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上提出: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1.各个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
《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规定了知识结构及要求为:掌握导游服务和旅行社基层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与导游相关的法律、宗教、园林建筑、历史、地理与文学知识;掌握旅游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礼仪常识;了解服务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审美能力。
《职业学校烹饪专业课程标准实施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做了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有一定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中级烹饪技能的人员(即中级烹调师)。
《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对语文教学提出如下要求: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2.具体要求与大纲要求的契合
《职业学校烹饪专业课程标准实施方案》《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中都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与“现行大纲”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相契合。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现今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已成为个人素养、品行、人格、道德情操评价的标准。不仅如此,各行各业也争相比拼企业文化、比拼美的内涵,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笔者以旅游管理和工艺美术这两个本身就是美的代表的典型专业为例,分析“现行大纲”如何有效落实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审美能力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1.旅游即欣赏美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旅行社外联、文秘、票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汉语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的技能外,审美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美学家叶朗说过,“旅游,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在旅游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他们的审美素养直接影响着游客的审美感受。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自身必须具备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能力。只有首先具备审美的情怀,才能自觉地运用审美的情怀,才能自觉地运用审美的规律去讲解景点,用自身的仪表美、风度美、语言美、行为美去影响感染游客。
2.让吃成为一种美丽和享受
烹饪专业亦是如此。“吃”的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本身就具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201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后,美食的制作工艺、生产过程、文化内涵引起观众的共鸣,一夜火爆荧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的氛围下,社会对烹饪的要求由量入精。从2012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协办了两届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大赛最重要的口就是“用最节约的成本制作最精致的菜肴”。全国职业院校烹饪高手齐集扬州,各显神通。选手们制作的每一道菜肴都给人视觉的冲击,色彩的搭配、造型的设计、原料的选取、菜名的由来处处渗透着美的内涵。
3.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工艺品
工艺美术专业同样如此。职业技术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主要培养广告、装饰、平面设计等相关产业所需求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工艺美术属于艺术的范畴,所有专业都有着相同的公共专业课程,如素描、线描、水彩、国画等,这本身就代表着美术专业对学生的审美有着更高的要求。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仅要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要将审美过程中形成的美妙的构思自觉地运用技能技巧,进行实际创造,并以物质形式来表现出来,这才能出现诸多具有美的设计作品。
执法理念是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是对法的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是对司法活动的指导原则的进一步具体化。随着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统一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树立现代检察执法理念,既是检察机关正确履行职能的内在要求,也是检察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检察机关要认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按照发展先进生产力、弘扬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目标,结合检察机关的工作实际,树立现代检察执法理念,以新的理念来统领检察工作。笔者认为,现代检察执法理念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严格执法——检察执法的基本前提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一是必须树立法治观。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律基本原则,切实转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以人治国、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建立与现代法制文明相适应、符合现代法治基本要求的正确法治观。二是必须树立司法公正观。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活动的价值追求。检察机关必须以保障实现公平和正义为目标,突出“强化监督,公正执法”的主题,确保法律的严格统一实施,维护司法公正。三是必须树立平等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存在任何僭越法律的特权,这是现代法治的基石,也是执法者应恪守的准则。检察机关要在执法中强化平等保护的意识,平等地保护每一个利益主体,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在检察执法中得到体现。
由于受陈旧执法思想的影响,当前检察机关在执法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重惩治犯罪,轻人权保护问题;重实体,轻程序问题;重打击,轻预防问题;重公正,轻效率问题;重数量,轻质量问题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检察执法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因此,树立“严格执法”的现代执法理念,既是检察执法的基本前提,也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重要保证。
必须树立打击与保护并重的执法理念,切实转变“重惩治犯罪,轻人权保护”的思想。检察机关在履行惩治犯罪职责时,一方面要对犯罪分子坚决予以打击,另一方面也要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在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时,也要保证依法定程序进行,对犯罪分子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要彻底纠正过去那种忽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证人等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陈旧观念,坚决摒弃漠视当事人诉讼权利等与现代民主法制要求相悖的错误做法,自觉地把人权保护贯穿于检察执法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文明执法保护公民的人权。
必须树立实体与程序并重的执法理念,切实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在检察实务中,有的案件存在质量问题,有的证据不被采用,这些都是不严格执行程序法造成的结果。程序法是保障实体法实施的规程和规范,是制约司法人员的执法行为,防止司法腐败,保证案件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检察机关要严格遵守程序法,严格依法办案,保证实体法得到正确实施,使案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必须树立惩治与预防并重的执版权所有法理念,切实转变“重办案,轻预防”的思想。要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通过查办具体案件,深入分析研究犯罪的原因、特点和规律,针对发案单位在制度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的检察建议,帮助发案单位整章建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要结合典型案例,积极开展个案预防,达到“查办一个案,教育一条线,治理一大片”的效果。要不断探索预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实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从分散状态到集中状态的转变,从初级形式的预防到系统全面预防的转变,从专门机关预防到全社会预防的转变。
必须树立公正与效率并重的执法理念,切实转变“重公正,轻效率”的思想。公正与效率是刑事诉讼追求的两大目标。但在检察执法中,有时会因片面追求公正而忽视效率,如不切实际地过分强调事实清楚而使案件久拖不决,案件层层把关拉长了办案周期等;有时也会为了提高效率而牺牲公正,如“严打”中过分强调快捕快诉而影响了案件质量等等。无论是偏重哪一方,都会产生弊端,都难以取得最佳的执法效果。因此,检察机关要确立“效率也是一种正义”的观点,迅速、及时、高效地履行检察职能,降低执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益。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执法理念,切实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数量是质量的载体,质量是数量的灵魂。没有质量,数量只能为零。只追求办案数量,不讲案件质量,必将损害群众的利益,损害法律的尊严。检察机关必须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以质量为本,把案件质量作为检察工作的生命线,在办案中严把质量关,把每一宗案件都办成铁案。
二、文明执法——检察执法的必然要求
在执法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意识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少数执法人员存在特权思想,不尊重当事人,作风粗暴、、刑讯逼供、违法办案等等,这些都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影响了检察机关的形象。因此,树立“文明执法”的现代执法理念,既是检察执法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先进文化的具体表现。
检察机关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切实转变“只讲执法,不讲感情”的思想。要避免简单理解严格执法,把执法活动变成冷冰冰的机械式的例行公事。在办案中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如推行“告知犯罪嫌疑人制度”,搜查时避免未成年人、老人及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在场,搜查时对工资存折和维持家庭正常开销的费用一般不予扣押,采取强制措施时不侵犯犯罪嫌疑人的尊严和人格等。要通过关心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的生活,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达到以情感化。
检察机关要在执法过程中深层次地把握现代法制的精髓,坚持以人为本,作到法情相融,体现出对人的价值和存在的充分尊重,充分运用法律和政策,将法的严明公正与符合情理的人文关怀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检察工作朝更加文明、公正的方向健康发展。打铁还须自身硬。要将严格执法、文明执法落到实处,首先得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检察队伍。
检察机关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严治检,抓好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并结合“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强化执法教育,实现执法为民”和纪律教育月等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培养“会办案、会电脑、会外语、会驾驶、会调研”的高素质检察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
三、为民执法——检察执法的本质特征
检察机关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就是要解决好为民执法的问题,这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执法行为中的具体体现。为民执法,决定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过程中,必须切实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记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检察干警是人民的公仆,是为民掌权,为民执法,为民服务的。二是要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在检察执法中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牢固树立为大局服务的思想,始终坚定不移地将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检察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严打”整治、“两打一扫”、“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突出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严重影响群众安全的多发性犯罪,依法快捕快诉,严惩各类刑事犯罪,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工作生活环境。通过查办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特别是社会影响恶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要案,严惩腐败分子,保护国家人民财产,鼓舞人民群众,增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通过强化民事行政诉讼监督,切实纠正民事和行政审判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法制的信任。三是要认真处理好群体性上访和公民的控告申诉工作。要继续实行首办责任制的工作制度和程序,强调谁主管,谁负责,对群众反映的情况绝不推诿和敷衍,将问题解决在首办环节和基层。大力开展文明接待活动,继续保持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的形象,热情受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四是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批评、建议和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将“检察长接待日”制度、检务公开制度、执法监督员制度、定点挂钩联系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发挥其作用。此外,要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制定检察院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工作制度,更好地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五是要加大服务力度,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开通“法律咨询服务站”,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检察机关要在执法过程中落实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提出的“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的指示,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满不满意、拥不拥护、赞不赞成作为检验检察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为民执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为民执法,是检察执法的本质特征,解决的是“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严格执法、文明执法解决的是“如何执法,怎样执法”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为民执法”这个根本问题,才能解决好如何执法的问题。只有树立起现代检察执法理念,我们才能在检察工作中减少执法的随意性,避免执法违法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应用
一、引言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国际上著名的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重要创始人,他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即动机理论,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1]。该理论把人类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包括: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课程改革的展开,班级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致力于人的发展,对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学生,有重要影响。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一个班级的内部、外部环境和各种教学设施所表现出的物质文化形态,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2]。由于班级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能感知的,因而能产生感觉器官所特有的“桃李无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特别是对于认知层次较低的小学生而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因此,物质文化建设既要考虑基本需要中的生理需要,又要考虑发展性需要中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一)生理需要的满足
生理需要是需要层次论中的第一级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学校可从下面三方面着手。首先,教室的温度是需要保证的,即教室冬日的保暖和夏日的通风。其次,学生桌椅的配备要齐全,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身高相差很大,因此,桌椅的高低要适合学生的身高。最后,学校需为学生提供饮水,如果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中午不回家,学校还应开设食堂或提供热饭设备。
(二)认知需要的满足
首先,在班级范围内可提供的认知需要的满足途径主要是图书角。书的种类应该多样化,这样才可为不同喜好的学生提供所需。为了妥善保管图书,还应设置图书角的管理人员;为了有效利用图书,教师还可读书活动,督促学生做读书笔记,促进学生间读书心得的交流。
其次,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展览,如科技展、书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等,以实物的形式更直接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了解更丰富的世界。
(三)审美需要的满足
审美方面,班级环境很重要。班级规模和教室布置都是影响因素[3]。在班级布置上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以及不同的节日和学习阶段等特点进行调整,努力做到整个教室布置温馨美观大方。窗帘、植物、小动物可以缓冲水泥、木材带来的冷硬感,使学生产生温暖有生气的感觉。淡蓝色和淡绿色能让学生平静,易于消除大脑疲劳,在空白墙上挂一些字画,充分利用教室后墙的美化作用来美化教室环境。教室环境的美易于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在教室布置上要不定期地有变化,如植物的摆放位置、字画内容、板报风格等。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对小学生来说,强化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不但为学生提供了评定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学生时刻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学习[4],因而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马斯洛认为,人有追求秩序安全统一的需要。制度文化建设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序可预知的小世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4]。制度建设既要抓好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更要抓好规章制度的实施。
班级制度虽然具有强制性,但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应奉行民主原则,即制度内容要由班级学生制定,最后形成全班同学的约定,这样既可以增强班级同学的主人翁意识,又可以让学生感到有责任遵守班级制度。通过定期检查评比,营造出鼓励学生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氛围,既可以强化制度的落实,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建设优良的班级精神文化,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属感[3]。这种向心力和归属感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意识更为明显。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满足的是学生爱和归属需要及尊重的需要;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精神文化建设还应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爱和归属需要的满足
爱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即个体与个体间直接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关系[1]。在班级中,这种人际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二是学生和学生之间。而这种关系的最早发起者应该是教师。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任何时候都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用他们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他们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用他们的感情去理解周围事物。
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学习状态都比较容易了解,不易了解的是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此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对班级学生进行日常生活的观察,尤其是学生课后的言行举止;二是可以借助学生日记,在此教师应做到对学生日记不批评不指责。但在学生思想出现明显误区时,需要给予积极引导,在学生遇到烦恼困难时,给予关心,分享忧愁;在学生成功时,分享他们的快乐。
凝聚力的形成、归属感的建立还应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完成。团体辅导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对深化团队情感有很强的促动力。
(二)尊重需要的满足
尊重包括自尊和他尊,他尊是以自尊为基础的。自尊的典型表现是自信,因此自尊的关键是让学生们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是以控制感为基础的。增强学生控制感可以从自我管理中的目标管理着手。目标管理包括:设定目标、制订计划、执行计划、监控行为、意见反馈、调整计划以至最终实现目标。当完成了这一系列的过程后,个体会产生很强的成就感。当自我管理成为一种习惯后,学生自信心就会增强。他尊是自尊的产物,可以促进自尊,从这个角度而言,应该多设立一些学生可以获得他尊的平台。
(三)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自我实现是需要层次中的最高层次,是个体的特点和性格得以表现,是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物,是一种自我发挥和完成[5]。因此,首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虽然每个学生的能力有高低,表现形式、显露早晚等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一定优秀,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自己擅长做的事,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该体会学生的丰富性,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的所在,放心大胆地去做、去尝试,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途径。
五、结语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层次性为班级文化提供了一个一般的建设顺序,即根据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依次上升到自我实现需要进行相应的班级文化建设内容,这个顺序依次为:生理需要对应的物质文化中班级设施的配备;安全需要对应的制度文化建设;爱和归属需要对应的精神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建设;尊重需要对应的精神文化中尊重的给予;认知需要对应的物质文化中图书角等的建设;审美需要对应的物质文化中班级环境的布置;自我实现需要对应的精神文化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马斯洛认为,任何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这一需要被平息下去,一个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出现。另外,还有一些附带的结果:人的价值评价发生了变化,开始注重至今为止一直被忽视的满足物和目的物;认识能力发生了变化,新的兴趣、价值观、注意力、记忆、思维等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这些改变都会对班级文化建设有影响。
参考文献:
[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08.
[2]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卢妍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林葳.试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三明: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41-143.
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止痛中药;药性理论;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5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