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素养范文

科学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素养

第1篇:科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 科学素养化学教学科学教育

“科学素养”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现在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乔恩・米勒(Jon Miller)教授对科学素养的定义,他认为科学素养包含三个维度:对科学规范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对主要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的理解;认识并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乔恩・米勒认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有以下能力:

(1)能够从各种观点中分辨出哪些是科学观点。

(2)能够认识到几乎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

(3)能够区别科学和伪科学。

(4)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5)知道如何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并从中获取知识。

(6)知道在个人和社会背景中的问题可能无法用对错来回答,尤其是当问题中包含伦理、司法和政治行动时。

(7)认识到何时在解决科学-社会问题时会牵涉到文化、伦理和道德问题。

(8)他对世界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调查:1996年的调查表明,在理解科学术语和概念方面,我国在15个国家中排最末一位;在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方面,我国的水平低于美国10.7%,低于欧共体国家6.3%。2001年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统计人数比例为1.4%,2003年提高到1.98%,呈良好的增长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我国已经推出宏大的“全民科学素养计划”,准备到2049年,我国全体公民中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100%。

那么,在初中化学教育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教师的道德修养、心理素养、思维模式、性格情感、人格气质及生活态度等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影响学生意识状态的因素有:学生的心理或生理疲劳程度、学习动机或需求、原本基础或能力等;影响教学氛围的因素有:生动鲜活的情境创设、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步步紧逼的逻辑推理等。化学教学与人文素养、情感世界紧密相连。如果说感觉、思维、知识是属于智商,那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性格是出于学生的情商。IQ只决定人生的20%,而EQ决定了人生的80%。所以课堂的化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化学,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化学从生活、生产、社会、科学、实验和自然界中来,使化学教学更贴近自然、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更贴近学生的心灵。

研究证明,只有学习被镶嵌在运用知识的自然情境中,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很重要。情境教学能诠释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强调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的重要,使学生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重视情感的熏陶,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

情境的素材来自生活,生活中的素材经我们的匠心独用,能有机地整合起来,成为导入新课、引发思维、激起共鸣、展开教学的亮点。情境素材可以来自史话、新闻、图表、实物、音响、数据、魔术等。对化学史话或事例教师不能直白地介绍,而要展示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模拟角色,身临其境,感受困惑,提出种种假设,感受科学家是怎样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在讲授“原子结构”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看不见的原子有个更加直观的了解,我模拟了卢瑟福的实验:假设教室是一个原子,在教室中间有一个铅球,它就是原小核。把玻璃球扔进教室,会出现什么时况?让学生想象原子的结构。学生得到了这样一些结构假设:原子的中间有个“核”,就像葡萄中有葡萄籽,苹果中有苹果籽一样;原子中有很大的空间。当我把卢瑟福的实验假设结果展示给学生时,学生很是兴奋、开心、激动――他们也当了一回科学家。自信也写在了他们的脸上。接着,我又趁热打铁,介绍了原子的发现史,介绍了卢瑟福这位“原子之父”,使他们感受到了伟人的人格魅力,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素养品行。

科学的进步表现为不断否定、不断批判和不断取代的永无止息的过程。科学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简而言之,科学探究就是“一个对问题作出假设,然后用实验堆假设进行证明的过程”。科学探究体现了科学的价值和特点。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能源、材料、生命等重大问题均与化学密不可分。因此,化学正在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加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把生命科学中的化学问题、绿色化学、药物合成、新型功能材料、化工生产和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前言学科和人类面临的危机等对学生作适当的介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社会观、价值观、道德观,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终身学习的迫切感。

第2篇:科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探究活动;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1]科学素养是指个人要掌握科学概念,对社会、科学等各方面问题拥有科学的态度,在树立科学素养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拥有稳定的情绪,拥有科学素养的人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自主对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论证,进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本文笔者就如何运用课堂教学,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探究。

一、理解科学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营造科学氛围,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学习,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已有的科学教学资源,从而不断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以及科学实验室等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促进小学生科学课有效性的提升。另外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校要求积极营造科学氛围,学校对此做了诸多努力和宣传。然而目前小学生科学素养意识依然不强,学校与家长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意识不强。实验设备的引进,也会让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增强。师生配合,让科学氛围更浓,科学实践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良好的追求科学的氛围将帮助学校树立校风,打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学校可以配合教师布置学校环境,比如建立小型科技馆等,进行学生制作展览,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以及宣传栏等展示学生的科技作品,为学生颁发科技小能手证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加送你帮助学生进行科技实践,还能够帮助他们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认知水平教师要根据自己对科学学科设计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了解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助理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求知若渴的自主学习态度,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教师帮助学生从提升观察能力着手,让他们的科学素养能够进一步提升。提升学生观察力,将帮助他们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而在科学知识实践中游刃有余。

二、构建科学素养培养探究活动的策略

(一)把握教材,构建有价值、能研究的问题教师应立足教材本身,带着问题去备课,尤其要抓住学生心理,找到适合他们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能够让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在设置问题过程中,需要明确这是一个教学环节,让课堂环节循序渐进。教师要逐步启发学生,保持问题的难易程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范围内。比如学习《蚯蚓》一课,教师会在课堂上带来蚯蚓供学生参观学习,而后不能让课堂陷入混乱的局面,而是要不失时机提出适宜的问题:“蚯蚓是什么样子的,请描述一下?”“蚯蚓都吃什么食物呢?”“蚯蚓适宜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通过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深入研究蚯蚓的外貌习性,把握教材的中心思想。

(二)提供充足材料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气氛轻松幽默将让学生对课堂活动有一探究竟的兴趣,更帮助课堂流程得到有序推进。比如在上《蚯蚓》这堂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蚯蚓更熟悉,可以提前布置预习课本,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让大家购买蚯蚓,在家长的陪同下仔细观察。在正式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对蚯蚓一探究竟,进而提升课堂效率。购买并饲养蚯蚓,将为学生带来亲身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加深理解。

第3篇:科学素养范文

《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的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发挥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科学各种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W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好奇心”本身就较重,再加以刺激就更重了,学生便会乐此不疲。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停留在“好玩”“新奇”“刺激”的水平上,很少深究背后的原因。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引导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究的期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从许多方面入手,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教学《神奇的水》时,我出示等距扎孔水瓶,让学生猜一猜:从哪个孔里流出的水喷的最远?答案众说纷纭。在同学们都迫切想知道结果,要求我马上试一试时,我把粘孔扯掉水珠四溅,结果水珠从上到下依次变远。学生见后,先是感到惊奇,之后纷纷举手发表各自的看法,参与学习的意识极为强烈。

讲故事同样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如教学《水污染》时,我讲了上世纪震惊全球的日本水村事件,唤醒了学生水资源保护意识,激发学生为环保献计献策的兴趣。还有猜谜语、看动画等。

二、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实验进行探求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自己探究得来的东西印象特深刻。如在教学《金属》时,我让学生自己按照实验要求准备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我则一旁进行指导,提供咨询服务。学生由于没有老师的束缚,感到挺轻松,实验完成非常好,印象特深。

三、大力开展讨论、辩论,真切把握现象的本质

讨论和辩论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通过讨论和辩论,加快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例如,在教学《水的浮力》这课时,我出示了一个橡皮泥,先放进水里下沉,做成船型浮在水面瓶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样重的橡皮泥在水中为何一沉一浮?学生根据大量事实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确信物体形状的改变引起了所受浮力的改变。当学生持有不同观点而引发辩论时,教师也不要做裁判,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和训练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参与讨论。例如,在教学《热传递》这课时,我让学生猜想:热怎样传递的?有许多学生认为由近到远,但也有不少学生持反对的意见。我没有给他们作任何判决,而是鼓励他们各人根据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认为由近到远,近处先热,越远的越后热。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则认为由高温到低温,只要有温度差就有热传递。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后终于得到了共识:热传递由高温到低温直到温度相同为止。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使他们锻炼了思维,分清了概念,扩大了交流,提升了能力。

四、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

第4篇:科学素养范文

提高科学素养的方法是积极参加科普科技相关活动或知识讲座、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关注科技时事热点、主动积极学习,杜绝被动接受、利用多媒体夯实科技基础。

关注科技时事热点,了解如我国近年来航空航天、高铁动车、生物技术、化工原理等方向的研发和进展情况,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思想,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崇尚科学的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科学素养范文

实验药品长时间保存容易失效;实验器材属于精密的仪器,需要我们经常性地进行维护,如果维护不及时或维护不当在实验中经常会引发各种实验“意外”。比如氢氧化钠溶液长期保存过程中会变质,利用它在教学中和反应的时候,添加稀盐酸的过程就会产生气泡,意外在所难免;又如滑轮组维护不到位,使用时会造成测量结果误差偏大的意外。实验“意外”的发生绝非偶然,它的产生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一时半刻无法弥补的。既然实验“意外”无法避免,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好好利用呢?笔者认为实验“意外”恰恰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如果能针对“意外”找到探究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通过探究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实验“意外”利用的策略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提出,“我们的教学存在‘意外’,而且可能因为‘意外’成为一门艺术”。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一旦出现“意外”,我们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学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1.分析实验“意外”的原因,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科学分析实验“意外”,把“意外”作为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良好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探究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各种意外,比如试管爆裂、还原成的红色的铜又重新变为黑色等。面对这些“意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找寻问题的原因,通过不断改正,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的规范与严谨,从而体会科学探究的不易,培养他们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

2.借助实验“意外”的素材,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而应为学生搭建宽广的发挥的舞台,让学生有创新的苗头、探究的火花,也让教师有自己自由挥洒的空间。在指导学生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有的小组的实验现象并不明显,学生找不到出现“意外”的原因。于是,我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查找出现“意外”的原因。在笔者引导下,学生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中,通过与成功小组的对比,通过分析,他们很快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原来是他们在收集氧气的时候未把集气瓶中的水排尽,造成瓶内氧气不纯,最终导致实验的失败。通过此次教学,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借助“意外”实验的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发挥实验“意外”的功效,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指导学生用盐酸和碳酸钙固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当学生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时,始终没有发现石灰水变浑浊。针对此现象,同学们非常茫然,甚至有学生怀疑是否是教材有错。看到这种情景,笔者立即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结果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提出了多种假设:澄清石灰水已变质;CO2气体中可能还有氯化氢气体。在这基础下,学生设计了进一步探究的方案,实验探究就这样如火如荼地进行了。科学探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学生从实验“意外”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

第6篇:科学素养范文

近年来,各国都加大了对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全国首批的实验区进行试验,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而学生的科学素养则决定着学生在今后的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学生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也是科学教师在课堂上要着手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科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科学课堂要契合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整合,让教师的精力全部用于科学教学,通过有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逐步提高,又将减轻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负担,激发科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有效应用科学资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发展学生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科学课堂不仅要着眼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围绕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科学素养展开深入的讨论。我校针对3~6年级学生特点,提出本校科学课程教学工作内容和目标,为在实践层面开展科学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此,对科学教学如何上好启动课提出新的要求,对今后科学教学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我校利用多媒体科学资源教学《云的观测》上了一堂信息技术整合课。从整个课堂活动来看,学生的情绪饱满,师生活动有效而灵动。学生本来对天气的相关概念是比较模糊的,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极大提高。只有这样,小学生科学素养才能在课堂中不断深化。只有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效,才能有效推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二、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扎实做好实验教学工作,同时抓好常规教学工作。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的乐趣,让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思考。

例如,在一堂《轮轴的秘密》科学实践课中,多媒体科学资源的应用再一次让教师明确了科学教学的基本教学方向。在这一课中,学生将探索一种简单机械――轮轴,并主动推测它的作用:是不是可以省力?实验的方法是研究问题的一个好途径。当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并使之保持平衡时,学生会意识到轮轴比较省力。当他们讨论并对直径差别更大的轮轴进行测量后,学生会更充分地认识到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是有影响的,并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整理,找寻属于轮轴的机械。学生在简单机械这方面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活泼而有序的课堂,大量动画、图片等资源的运用,再次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在学生乐着离开实验课堂的同时,听课教师也兴高采烈地感叹:常此以往,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会逐步提高。课堂上科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确实是一大亮点。

三、运用媒体化解难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要得到提高,就必须在课堂上不断实施潜移默化的渗透教学。多媒体科学资源的运用,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化解科学教学的难点,在潜移默化的科学教学中不断渗透科学素养。如在《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进入实验研究的情景,感知到所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课堂运用多媒体动画的特点,将实验相关事项一一呈现,并配有相应的文字。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使科学教学水到渠成。我校科学教学使用了多媒体来教学,实验的细节问题迎刃而解,整个科学课堂教学严谨而活泼,科学素养的渗透水到渠成。

科学课上如何用好、用精现代化的技术,并且让多媒体科学资源很好地结合科学素养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科学教学时要大胆实践。为此,我校开设了科学研究课《把种子散播到远处》。尽管多媒体科学资源中课件的高级操作还有所欠缺,但实践出真知,这样的研讨课是有益的。很多教师来观摩现在的科学课如何应用现代技术渗透科学素养的教学。实践永远是科学应用的最重要的步骤,我校的科学教学做到了现代媒体和传统科学教学的水融。

四、加大科学课堂信息容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是从一堂科学课的精心设计、一个教学环节的智慧处理、一个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对不同学生教师要因人而异地灵活对待。每一次的成功都是迈向科学殿堂的一个台阶,无数个台阶的跨越会使我们走进科学的殿堂,尽享科学教育教学之无穷趣味。

例如,开设科学研究课――《地球表面的地形》,从地球全景走向地球表面,然后引入高原、平地、峡谷、山峰等科学概念,整个课堂知识量大而又自然有序。在这样的科学课堂上,我们从学生全神贯注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们探索世界的强烈欲望;从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良好的科学实践能力。只要学生卷起袖管,拿起科学仪器,积极去发现世界,创造未来,科学素养就不是一句空话,这样的科学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五、联系生活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第7篇:科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幼儿;家园合作;科学素养;习惯;衔接

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对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需要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合作,更是幼小衔接最有利的“武器”。因此,通过家园合作,能够形成一股有效的教育合作力量,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家园合作――提升幼儿科学素养

(一)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提高家长科学素养,让家长懂得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为了做好幼儿的幼小衔接,在幼儿科学教育上,促使家长能够与幼儿园保持一致的态度,在方法上、理念上都能够形成共识,就需要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我们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座谈会、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强化家园之间的相互沟通,掌握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并且详细地告知家长,家园合作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有何作用,让家长认识到以往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上存在的不足,从而积极地改进教育的方法、改善教育行为,从而促使其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拥有去学习、去探索的欲望,尽可能地配合幼儿园对幼儿开展启蒙教育,担任启蒙活动中的一个角色。

通过教育宣传栏、科学讲座以及推荐科学书目等方式,也能够搭建家园之间的交流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积极地引导家长对于自身科学知识的积累,以此来提高自我素养,让家长认识到自我的教育对于幼儿来说,也是一大资源宝藏。

(二)创设家庭科学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为小学学习做好铺垫

环境属于一项隐性的课程,也是小学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学生发展、智力方面,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对于科学的兴趣,并非是家长、教师的一味强加,更多的是需要创建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和谐、宽松的环境当中能够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尝试,幼儿可以逐渐地去适应小学化的教学模式。

作为幼儿科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为了更好的做到幼小衔接,教师不仅仅是为幼儿创建良好的科学活动环境,同时也要引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是自己最熟悉、最亲密的,对于幼儿的发展,家庭环境的作用不可忽视。良好的家庭科学教育环境的创设,作为幼儿探索激发的催化剂,通过这一家庭环境资源的利用,对于亲子关系也有促进作用,逐渐地,幼儿对科学会产生情感,从而提高探索科学兴趣,从而为了小学生活打下基础。

第一,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没有安全的心理氛围,幼儿就不可能产生主动的学习、探究动机,只有心理上的安全,促进幼儿去探究、去学习,所以,我们不能够忽视在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家长的重要性。

第二,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幼儿在探索科学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情境性的方式产生这种行为。所以,向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就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激情。在科学教育领域当中,物质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精神,也是幼儿去认知周边物质世界、构建物质世界的枢纽。在操作这一些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保持更深入、更持久的探索欲望,感受到科学世界的美妙与神奇,从而获取更多的经验。

(三)亲子科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幼儿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适应未来小学学习氛围

在幼儿园当中,可以举行科技运动会、科学开放日活动,让每一位家长都参于到构建科学教育活动课程中去。当今小学教学,要求了家长能够更多的去帮助孩子学习,因此,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家长不仅仅是传统模式中的观摩者,不再是被动的、静态地观看孩子如何去玩耍,而是通过晚班的身份,和幼儿一起参与到科学探索当中去,在父母的陪伴下,幼儿的探索兴趣也能够被激发出来。幼儿在教师的细心引导下,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科学小实验、开展科学小游戏,有利于帮助家长去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过程,这才是科学方法最有利的掌握方式。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科学教育内容的编写上也要建立不同的科学活动手册,将家庭当中所蕴含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游戏挖掘出来,将科学教育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去。家长能够陪同幼儿做实验,在操作中注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善于抓住机会进行各项科学知识的教育,帮助幼儿提升科学知识的兴趣,提升其动手能力,加深知识面。

二、家园合作――剔除幼儿不良行为习惯

(一)不良行为习惯形成会对幼小衔接产生影响

1.家庭教养、教育方式不当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场所,幼儿最早拥有的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到的。所以,如果家长的教养方式、态度不对,就会影响到幼儿的未来发展。例如:家长对于幼儿过于溺爱、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轻视情感,重视智力开发等等都会导致幼儿出现自信心缺乏、同情心缺乏、情感淡漠等诸多问题。这样对于小学阶段的同学相处,学习等都有影响。

2.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够重视

幼儿获得社会性发展中,模仿是最主要的途径。对于幼儿来说,单纯的说教无法起到明显的作用,幼儿主要是对教育者自身的表现的一种模仿。很多时候,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父母、教师都是注重自身有意的教育行为习惯,而忽视了日常的语言、生活举止等对于幼儿的教育影响。从实际上来说,幼儿在体会以及人事社会规范上主要是通过成人的行为表现来进行,并且通过进一步的模仿行为来将其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父母、教师的教育态度缺乏连续性、教育方式的一贯性、言行不一等都会导致幼儿出现混乱的规则认识,更会误导幼儿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果在幼儿园形成了定势,那么在小学再强行让孩子进行改正,就存在很大难度,所以,做好幼儿园教育,有利于幼小衔接。

(二)家园合作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创造幼小衔接契机

1.分享科学教育理念,建立家园沟通互动机制,让学生使用未来的小学模式

第一,从幼儿园方面来说,幼儿园应当尊重家长提出的各项要求与建议,最大限度地谋求家长积极地配合到教育环节来。通过家长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地开展相互交流,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倾听家长对幼儿园提出的建议,并且利用开放日活动、电话、家长学校等,针对个别具有典型的幼儿发展问题,向家长进行教育知识的宣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时地收集家长反馈回来的信息,以此对幼儿园的教学计划进行相应的更新与调整。

第二,从家长方面来说,家长应该将自己的意见、看法主动向幼儿园提出,了解幼儿园现有的、未来的教学计划,能够积极地回应幼儿园的各种要求,并且有意识地将家庭教育目标与幼儿园目标达到水平。另外,对于幼儿的发展,家长也可以请教教师,寻求更多的合作、加深合作,从而促进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科学方法和策略的采用,让学生逐渐地适应未来的小学学习

(1)言传身教法。“教育过程主要是精神成长,等待精神成长到一定阶段,能够作为获取科学知识的一个部分。”幼儿精神的成长一直受到教育者、父母的精神面貌、言语态度等影响。所以,在家园合作当中,教师与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并且以此为基础,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分辨善恶,如此,对于幼小衔接也有促进作用。

(2)情景法。小学生活会涉及到道德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幼儿园学习中,我们就需要注意幼儿不良的品质都会涉及到部分道德问题,例如:撒谎就是其中的一项重点。道德学习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幼儿的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就需要运用日常的生活、游戏等方式,为幼儿创设虚拟的、真实的教育情境,来提升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幼儿体会到道德规范所具有的意义,从而逐步地内化成为自己的规则,剔除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结语

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园合作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家园合作,幼儿成长会更加健康、快乐,让幼儿在自由的蓝天下,尽情的奔跑、尽情的玩耍,有利于幼小衔接。只要能够看到这一点,我们就满足了。幼儿的健康、快乐,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小学生活,不正是我们作为教师、作为父母一直都在追寻、在探索、在思考的问题吗?

参考文献:

[1]袁冰楠.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家园互动[J].好家长.2012(Z1):77-78

第8篇:科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青少年;本土资源

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知识是力量,人才是未来。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实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小学科技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大家都知道,大足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并拥有大足石刻、龙水小五金、汽车生产三大特色资源。同时,大足区实验小学拥有科技馆、天文台、生态园等校内活动基地和北山佛湾、长河、天醉园枇杷山庄、荷花山庄、西苑、驻足部队实践基地等校外实践基地。于是,教师可以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结合青少年发展需要,依托本地区及学校资源,创新科技教育活动形式,开展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活动。

1.依托本土自然资源,普及青少年科学知识

科学普及是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它是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1]学校的科技教师对大足的自然资源非常了解和熟悉,他们知道大足区西山森林公园既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珙桐、活化石桫椤等珍稀植物,又有小灵猫、白鹭、竹鸡、青羊、猪獾等60多种飞禽走兽,还有溶洞、温泉、奇石、茶山等自然景观,等着孩子们去探索发现。因此,科技教师可以依托这些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财富,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探秘龙水湖、桫椤园生态环保科学体验活动、走近大足矿产资源等,普及学生的科学知识,树立青少年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同时,激发青少年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挖掘地区特色资源,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2]适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保持青少年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开发他们的创造智能,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学习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大足拥有闻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更有“龙水小五金、汽车生产”现代工业文明对它的格外垂青,科技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地区特色资源,并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课程,如参观龙水五金博物馆、到汽车生产基地实地考察、了解大足石刻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等。在这些科学实践活动中,青少年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他们不断动手、动脑、动嘴,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又增强青少年的对家乡的自豪感。

3.利用科普教育基地,树立青少年远大理想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我国青少年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力的训练,忽视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缺乏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思维死板,缺乏创新。[3]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青少年会面对许多既尖锐又艰巨、既复杂又实际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是对青少年创新思维开发和培养的过程。大足荷花山庄、雅美佳湿地公园、西苑原也农业公司等是市级科普教育活动基地,也是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科技教师可以积极开发这些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定期组织青少年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如:到西苑认识植物、荷花山庄观察太空荷花的生长情况、在学校的科技馆、天文台、科技创新制作室、劳技室等校内科普实践阵地大显身手等。这些基地是科技创新的典范,青少年在参观学习或亲手实践时,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树立科技兴国的远大创新强国梦。

4.联系当地自然现象,激发青少年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技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反映自然科学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引起青少年的极大的探究兴趣,从而真正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如结合重大天文现象2016年5月9日的水星凌日、2014年10月8的月全食、2013年ISON“最美彗星”光临地球等现象进行讲座、观测、摄影等活动,激发青少年探究欲望和对太空的向往;也可以根据一定时期的热点问题,如我国的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宇航员太空授课,物联网、智能家居、3D打印、云计算、4G时代领跑等等作为与青少年交流的话题,既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又使孩子们好奇心得到满足。

我们还可以结合本土科学资源,反映自然科学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如大足石刻启动夜游工程,运用3D投影技术,为大足石刻增添色彩形成了白天游宝顶山、夜游北山,昼夜可赏景的立体式旅游线路……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驱使他们迫切想知道3D投影技术以及相关的新进展。这时科技教师就可以抓住契机,对青少年介绍相关的科学前沿知识。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的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还能使青少年在科技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真实地感受到体验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5.打造优秀辅导团队,保障青少年科技活动

稳定而优秀的辅导员队伍,是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有力保障。仅有了好的活动形式,没有优秀的科技辅导员进行有效指导,也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的。科技教师首先可以依靠本校的科学、科技教师队伍,组成精良的辅导员团队,形成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其次,可以邀请热爱科学的爱心人士组成科普志愿者队伍,利用他们的专长开设特色课程,以弥补师资的不足;再次,科技教师还可以借助科委、科协的力量,聘请一些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特聘辅导员为青少年举办讲座或开展活动时进行具体操作指导,可以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含量和整个活动的质量。总之,要尽可能地与其他科技辅导员形成教育合力。另外,科技教师还应该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与成果展示,确保活动质量,这样既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兴趣,又促进科普特色活动纵深发展。

综上所述,科技教育工作应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目标,以科技活动为抓手,依托本土资源,精心组织丰富的活动内容,细心呵护青少年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他们体会到科学的神奇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科学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务院公报.2002.6.29

第9篇:科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 科学教学 科学素养 习题训练 策略方法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以致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解决实际问题是理解水平的一个新的更高层次。所以学生要真正掌握科学知识,就一定要经过科学习题训练这一环节。科学高效的习题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加强薄弱内容的学习,综合地培养各种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切实改变传统习题训练量多而质不优的弊端,是摆在我们全体科学教师面前的紧迫的现实课题。我在新课程实践中摸索出一些习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精选习题,难度适宜

(一)精编基础题以巩固概念。

例如在初中“密度”单元的教学中,我选编了这样一组题:已知铝的密度是2.7×103千克/米3,铁的密度是7.8×103千克/米3。问:①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质量之比是多少?②同质量的铁块和铝块体积之比是多少?③1立方米的铁块和多少立方米的铝块质量相等?④1千克的铁块和多少质量的铝块体积相等?这道题具有充分理解密度概念的意义,并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有关的计算。

再如在学习电功率时选编了这样一道基础题: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上,第一次连接由两个相同的电阻串联组成电路,第二次连接由这两个电阻并联组成电路,问:①哪一种电路的功率较大?②应用公式P=UI、P=I2R、P=U2/R的哪一个公式得出结论?(若分别应用上面的三个公式,得出的结论相等吗?加以说明。)

这些基础题从不同角度揭示出有关概念、公式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二)精编多变题以开阔思路。

不少科学题解法不止一种,有的条件变化结论随之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求多种解法,研究题目变化的过程,可以将知识纵横串联,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多变题应该列入习题训练的选题范围。

(三)精选来自学生中的问题以鼓励学生自学。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中起来,师生共同分析和探讨,激发起学生自学的兴趣,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他们的课外阅读就会丰富起来。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发挥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帮助、互相勉励的作用。

二、立足能力,有效训练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的能力。

问题和猜想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起点。根据生活现象、科学实验现象等提出科学问题和选择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提出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值得关注的环节,因为它们对整个探究过程起引导性作用。科学教学要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加强提出问题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有机会体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例如2006年泰安中考题:以下几幅图片展示的是福娃小运动健将在进行奥运比赛,请你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运动项目比赛的情景,提出两个科学问题,并对提出的科学问题尝试解答。

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把观察到的现象直接用问题化的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第二,对发现现象的原因,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解释,当解释有困难时,便提出质疑,形成更加具体的问题;第三,对具体问题形成的可能性进行假设或猜想,提出一个可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前者虽然是较低层次的提问,但从平时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也闪烁着批判性思维的火花。后者体现了一种创造性思维。

本题让学生从熟悉和喜爱的体育运动中提出科学问题并作答。素材选择了奥运福娃的卡通画,画面活泼亲切,富有童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有亲近感。设问采用自问自答方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上讲,难度不大,只属于第一个层次的问题。

又如:小明看到滑冰运动员滑冰时,冰刀下会出现一层水,这层水的作用跟油的作用一样,冰刀离开后,水又会很快结冰。又联想到冬天为了避免拖拉机水箱的冷却水在过夜时凝固,常常在水里加一些酒精,这样即使气温下降到0℃以下,水箱内的水也不会结冰。为什么呢?请你帮助小明就以上两个现象提出一个可供小明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问题:( )

分析: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进行提出问题类的习题训练。但是有些教师急功近利,从应试的角度训练学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机械式地在题中出现的科学现象前加一个为什么、怎么样等,例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冬天手摸房外的金属杆为什么比摸木头凉等,这就剥夺了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其实,当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解释有困难时,便提出质疑,形成更加具体的问题机会,对具体的问题形成的可能性进行假设或猜想,提出一个可进行科学探究问题的思维训练。从该题的考查结果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多数学生提出的是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冰刀下的水为什么会溶化?”“掺有酒精的水在0℃以下为什么不凝固?”等,少数学生提出类似于:“冰的熔点与冰面上受到的压强有关吗?”“水的凝固点降低是因为水中掺有酒精吗?”等第二层次的具体问题,只有极少数学生提出:“物质的熔点(凝固点)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符合题意的可供科学探究的科学问题。由此可见,教师进行评价时要适当区别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实验的能力。

为了验证猜想或者探究某一规律就要观察和测量,就要设计和实施科学实验。设计和实施科学实验就是从操作的层面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需要明确探究的要求,分析实验原理,选择实验仪器等。总之,就是将学过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并进行综合运用来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

例如在初中科学实验中,常常用长方体木块作为实验器材来研究一些问题,现在请你以长方体木块作为实验器材之一,可以适当添加其它辅助器材,设计三个实验来研究或说明相关的科学问题。(力、热、声、光、电均可)

分析:本题不但过程、结论开放,条件也有所开放,只是木块作为必备实验器材,其余器材可以根据需要添加。解答时不仅要知道所添加的实验器材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更主要的是根据自己想“研究或说明的科学问题”而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过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避免了对实验过程的死记硬背,体现了科学探究活动中实验设计的特点――在验证某一种猜想进行实验设计时,没有“现成的”、“成套的”实验器材,而总是根据需要去选择合适的工具。因此该题能比较好地训练学生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评价能力。

反思和评价是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重要能力。无论何种类型的试题,它所设计的科学现象或情景或解答结果,都必须符合生活实际和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否则都是有违新课标理念的。要教育学生不唯上、不唯书本、不唯教师、不唯权威,就要重视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1.从科学方法应用的角度进行反思和评价

例如2006年黄冈中考题:大家都有过玩弹弓的经历,它能把“纸弹”弹出去。弹弓弹射的距离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1)你的猜想是:( )。(本题(3)中猜想除外)(2)写出能验证你的猜想的实验方案:( )。(3)评估交流:若琦同学猜想“弹弓弹射的距离与纸弹的质量大小有关”并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弹弓斜向上弹出质量较小的纸弹,测出弹射距离S1;②用弹弓斜向上弹出质量较大的纸弹,测出弹射距离S2;③用弹弓斜向上弹出质量最大的纸弹,测出弹射距离S3;④比较S1、S2、S3的大小就能得出弹弓弹射的距离是否与纸弹的质量大小有关。请你对该同学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估:( )。

分析:题中给出的是探究“弹弓弹射的距离与纸弹的质量大小有关”的过程,要求学生指出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由于该题所展示的情景是课本上没有的,学生不可能凭记忆回答。从这个角度说,该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的能力。

2.从实验实施过程的角度进行反思和评价

例如2005年大连中考题:为了测定木块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设计了甲、乙两种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不计弹簧测力计的重力。

甲方案:在水平实验桌面上将木板用线拉住,通过弹簧测力计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在木板上面滑动。

乙方案:将木板放在水平实验桌面上,用线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住木块,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板,使木板在木块下面滑动。

(1)从实验操作方面考虑,应选择( )方案,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2)从实验误差方面考虑,应选择( )方案,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分析:该题是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学生比较熟悉。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可以较好地考查学生有没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个实验,因为没有做这个实验或做的过程中没有认真观察与思考的学生是很难想到弹簧测力计在拉木块时木块保持匀速移动和移动过程中读准示数是很困难的,会造成较大的读数误差。可见该题对引导学生重视并积极参与实验过程有积极的意义。

三、练议结合,指导有法

习题课不应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应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相互议学、相互帮助。因此,教师出示题目后,要先让学生审清题意,探索思路,然后解题。做好题目后,学生要彼此交流对问题的认识、解题的依据、收获体会、注意事项及题目的变化情形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中要注意:

(一)练习要有层次,并要求分清主次。

练习的层次是指练习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基础到综合。训练要求的主次是指有的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就必须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解答或教师示范;有的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就必须采用说理选择等形式;有的侧重训练思维能力,就应该着重讨论分析科学过程。

(二)要练中有学,学中复练。

学生解题发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概念不清,对公式规律法则等理解有误,教师发现后要引导学生读课本,分析内容,从而使学生得以纠正错误,巩固知识,此时让学生复练效果会更好。

(三)要总结规律,防止模式化。

科学习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有其共性,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从个性中探求共性,抓住一般规律处理特殊问题。为了防止模式化还应该安排有关习题让学生辨析。

(四)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选题要有两种要求:要鼓励学困生练议,要注意培养学优生在习题课中对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在引到一定深度后,再留有余地,继续讨论和研究题目。

科学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整合,所以在科学课程的习题训练上应该体现出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综合性试题,通过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但要注意不能简单生硬地把科学、化学、生物、地理的知识点糅合在一起训练,应以某一条主线将不同知识点进行科学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体现科学习题训练的综合性,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