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月光曲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堂导入部分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万事开头难。”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导入,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 课堂导入有很多方式,如下几种:
(一)音乐激趣导入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月光曲》一课记叙的是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课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暗线是贝多芬的情感起伏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变化交织而成的。要想讲清这两条线索,体会课文内容的含义,重要的是讲好开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体会。我是这样处理的,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后,立即播放《月光曲》乐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悦耳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此刻,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巧妙点拨激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又点明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导入
在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进入课文的意境。
二、讲授部分
(一)置疑启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抓住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重点讲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小学语文《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最后通过周瑜的话出现的,这是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同时配合使用复合投影片。讲“去借箭时”,推上底片。投影出现一支船队连接向北岸开去。“受箭时”,放下复合片,呈现的是船队头西尾东一面受箭的情景。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时,把投影片翻过来映出,出现的是船队头东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投影的演示,使学生看清了借箭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引读,学生各抒己见的议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谋划,进而体会到,诸葛亮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他运筹帷幄文治武功的经天纬地之才,及其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气魄。
(二)直破难点
例如小学语文《黄河象》一文,属于科普作品,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推理过程。让学生参与科学家的推理过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智力活动,支配、运用已有知识,从中探求真理,发现真知是培养思维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于是我把阅读的思维突破点、结合点安排在假设推测成因结论上。如讲《黄河象》一文,即采用变序式教法,先讲难点第四段(推测依据),再讲第二段(故事过程)。设计制作投影片(刚发掘时象骨架图),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投影,动脑思考:(1)发掘时为什么先发现象牙(2)骨架为什么斜斜地插入沙土里为什么脚踩砾石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大胆地假设推想,再让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各组代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修正,不断完善。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成因及小结:先发现象牙是由于黄河象落水时曾抬头呼救过;从“沙土”和“砾石”可以推测在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曾是一条河;从“脚踩砾石”可以想象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在推测中,学生的头脑进行了一番紧张的比较、分析、判断的逻辑思维活动,直接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关 键 词】 公开课;核心价值;引领作用
我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经常参加各类型的听课活动,在对语文公开课研究探讨的经历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语文公开课的价值与作用,下面从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公开课的核心价值
(一)观摩、思考、创新、提高
执教者通过公开课,展示如何贯彻课程标准的思路与做法,交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让听课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有更具体明确的感受,这种来自公开课的实际感知要比文本的学习和听专家讲座更有价值。
听课的过程也是交流学习的过程,扩大教师们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视野,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如观摩李老师上《观潮》这节公开课时,她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美的感受。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画面、声音、图像、动画来让学生体会潮来时的壮观场面,如亲临其境,感受到潮来时浩浩荡荡的气势,真正感受到潮水的飞奔和澎湃激动的心情,同时她引导学生情感参与,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在阅读课文时配上一些激昂的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的句子,深入理解潮来时的声音,真的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见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呈现精美画面,播放悦耳音乐,提高学生欣赏美和享受美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感,展示电脑的奇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欲望。在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了新的学习环境,活跃语文课堂气氛。让学生爱学、乐学。这样,学生才能以最轻松的心情完成老师交给自己的学习任务,真正地让课堂活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通过听课,我们把李老师上课的理念运用到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扬其所长,提高观摩展示活动的综合效益。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冷静思考,而是要消化吸收学习到的东西,内化上升为自身对本学科教学的理论认识,并用这种理论认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还要结合本校本科的实际条件,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东西,使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更加充满活力。
(二)交流研讨、导向示范
开展公开课活动,并进行探讨,这样做有助于执教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态度从难有作为到大有作为,加强老师们对公开课的认识和重视,更有助于我们充分地挖掘公开课的交流研讨功能。如《月光曲》一文,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月光曲》所表达的主题,而是通过皮鞋匠和盲姑娘听了琴声的联想来表现这首曲子的高妙之处。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讲读,学生便很难体会到课文所展示的意境。在一次听课中,林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音像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讲第四段内容即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月光曲》时,首先出示一张表现“贝多芬借着清幽月光弹奏”的幻灯片并配上时而轻缓时而高昂的音乐,要求学生看着幻灯片听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美妙的音乐仍在播放,学生们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中。接着要求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自己朗读、体会。然后再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月光曲》的理解。这样从“境”入手,依境思意,学生能够体会并说出“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展示的是较舒缓、低沉的音乐,“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展示的是高昂、激越的旋律。
课后,各位听课老师从交流中发现:林老师这节课通过教学设计,促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在最后,再让学生闭目倾听配乐朗诵,再一次领会意境。这样,有利于学生领悟意境,培养审美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体现出这一公开课已经从公开课比赛中的名次转向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起到了导向示范的作用。
(三)经验的升华
公开课是对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具体化的较好诠释,能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抽象的理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操作的教学实践。如赵老师上《月球之谜》时,除了运用视频展示月球之谜,她还给学生简单展示了有关月球的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让学生从多角度去了解月球之谜的探索历程、月球的物质组成等知识——多媒体的超链接和图片等转换功能,使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和综合利用得到落实;更重要的是从浩如烟海的知识库中获得最新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非常有利,为日后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这是其他教学媒体或学习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老师们听了赵老师的讲课,经历了评课的环节,理解了公开课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让听课教师能从“听课”的角度审视、评价、反思教学。从“评课”的角度消化、吸收、借鉴教学。回到自己的岗位上从“观摩课”的角度研究、转化、创新教学。
二、公开课的引领作用
公开课的教学体现的是一种理念、一种创意,展示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还浓缩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更起到“研究——示范——引领——反思——推动”的作用。
——以听课促研究。从听课的视角,研究教学目标如何有效定位,研究如何把握教学重、难点,研究如何科学合理设计教学流程,研究如何进行教材艺术处理和教法分析,研究教学方法如何灵活运用,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多关注学生等问题,达到促进教学研究的开展。
——以示范促引领。公开课展示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方法和艺术,展示的是打破老框框、创建新模式的变化,展示的是可操作、易借鉴的教学实践。作为一种先进理念、一种改革创新的体现和示范,从而引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
——以反思促转化。反思公开课中教学活动的同时,反思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启示,可从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的不同视角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有效迁移、转化到自身的教育教学中,从而改善、提高自我。
公开课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模”与“领”上,其引领作用凸现在“导向”与“推动”上,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则在强化“衔接”与“融合”上。我们应该鼓励老师们按公开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改革、大胆创新,也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有稳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世义. 观摩课:教师究竟该追求什么[J]. 山东教育,2009(18).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备课是每一位教师进行讲课的基础和前提。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有着比较大的差别,所以教学设计中也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即便是非常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存在疏漏。在没有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在教学中所能够使用的备课的资料十分有限,这经常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老师翻阅资料也很难找到答案,给语文课程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音频等,这极大地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果在教学中对这些资源应用恰当,将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网络也为语文教师和同行之间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通过开展经验交流和教学比拼,能够帮助语文教师寻找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这有利于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科学的应用网络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最为主要的动因,学生一旦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仅仅是进行单纯的讲授,这很难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发挥网络海量资源的优势,使得一些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的具体,使得一些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就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感受美和品味美,促进语文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月光曲》这一节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通过音乐导入的方法开展教学。通过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伴随着音乐旋律的不断跳动,屏幕上出现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不断升起。老师此时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是谁创作的呢?”在简单的问答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这样的情境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得学生很容易就能够产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动机,明确自身学习的目的,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习的内容上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正确地应用网络资源,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利用互联网信息丰富,传播快捷的优点,能够很好地拓展学生阅读的渠道,使得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能够得到很好的拓展,增强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语文科学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内容覆盖的面也比较广泛,经常是文选、图集、识字等知识一并出现,这使得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顾此失彼。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递的手段,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使模糊的语文知识变得更加清晰。通过网络资源开展阅读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文本,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学习《万里长城》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通过搜索“长城”这一关键词,就会发现大量有关长城的图片和资料,甚至还有赞颂长城的歌曲。这样,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阅读和学习,阅读水平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四、结语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培养;提高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准确深入解读文本,优化文本使用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好的设计和好的教学过程,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台。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二、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三、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教师在正确深入解读文本后,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定或规范课堂师生行为的指南。设定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弄清楚一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将这一问题具体化,转换成可以评价的指标,还应当是关照了整篇课文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后再确定教学目标。如《一株紫丁香》的教学目标若设定为“懂得尊敬老师。”显然这样的目标比较模糊,检验的可操作性也不强,若改为“知道老师的辛苦和对学生的疼爱,并能说说自己要怎样尊敬老师。”这样的目标就更为具体,也容易检验。
“阅读教学提效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教师在教学前应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出教学内容。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或实际教育意义及培养价值。
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很丰富,也很单纯。“默读”和“浏览”可以使小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知,激起他们的独特的感受;“细看”与“朗读”可以使小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情感,了解文章。当然,前提是小学生要在文章中投入情感;“品读”和“活阅”是一个高境界的阅读水平了,小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感受,或是喜欢,或是疑惑,或是憎恨……小学生还小,还难以辨别什么是“美”,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激励学生寻找美,感受美,追求美。
倘若教师只是一味的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就只能是被填鸭似的接受知识,学生没有融入自己的想法,没有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解决“阅读”这方面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提高。“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在阅读教学上,与其由教师直接分析文章、推出答案,不如教学生如何自己如何“阅”,如何“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简而言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与“读”相辅相成,“阅”与“读”是不可分割的。
五、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六、夯实字词基础策略
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元素是字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以字词基础夯实与否。没有字词的基础就不能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就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更谈不上准确生动地进行语言表达、遣词造句,也就从无进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谈。因此,夯实字词基础对进行阅读文章的实践活动和运用字词表达的实践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有效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增进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课堂上通过动作表演对“翩翩起舞”“上下翻飞”“团团围住”等词的理解、表情朗读“大声嚷”“怒吼”等词、扩大词汇理解如“五彩缤纷”、想象画面理解如“寒潮降临北风呼啸”、表达运用如“斯杰潘、一无所获、扫兴”等对字词的概念展开扎实有效的实践性学习。最后,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创造性思维。
七、以生活为源泉,丰富阅读素材
生活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而生活中的东西也更能引起小孩的兴趣。《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篇课文的主题应该说是呼唤和平、世界大同的,但这些比较崇高的理想我们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让孩子们展开讨论收到的效果往往会更好。比如我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就是以前段时间热播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来讲解的,同时在结合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乞丐向孩子们提问:同样的年纪,同样的青春,为什么他们却比我们要承受如此之多的苦难!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就会被打开,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许许多多可怜无助的人,于是在这样的感情基调下更能理解课文的深意。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孩子们去乡下、农村的小学实地看看,看看教学环境相差有多远,在这天壤之别的差距中来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总之,我们只有给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我们的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蓝天下翱翔。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 媒体 运用
“媒体(media)”又称媒介、媒质,是指通信的中介手段。所谓“多媒体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为此,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课堂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背景
1.社会进步的需求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年代,是一个充满生机但又具有激烈竟争性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希望但又具有危机的时代。这个时代以信息传播为特征,以创造性决定成败。在这场竞争中,谁能最快的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谁最具有创造力,谁就能赢得胜利,获得成功,否则将会被历史所淘汰。随着知识、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普及和进步,多媒体的应用已成为人们日渐习惯并信赖的有意义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手段。
2.教师发展的需求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教育的传播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线教育工作常见的教学模式。现如今,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教师必备的一种职业技能。在1996年北京召开的“21世纪教育及多媒体技术研讨会”上,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负责人明确指出:“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逐步对教师进行辅助教学方面的培训,使其逐步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知识和技能”。原教育部长陈至力曾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一文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3.学生学习的需求
当代的中学生知识面很广,所接触的社会日新月异,色彩斑斓。如此发展让音乐教学中那种“一张嘴、一架琴、一本书、一台录音机”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和学生新知获得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改善教育环境的一次科技浪潮,是教育程序动态的理想途径。
二、音乐课堂引入媒体辅助教学的具体价值探讨
1.节省音乐课堂教学时间
教学实践表明,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能节省大量不必要浪费的时间,深化教学功能,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在节省时间方面,可举一个例子来说。众所周知,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一定的板书和教学设计。教学前,如能将这些内容事先设计于投影片或课件之中,具体教学时则可减少课堂上板书设计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同时,媒体所呈现的板书设计更清晰,并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探讨,有效增强音乐知识学习的趣味性。
2.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来自于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事物的好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借助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使学生的视线不再单纯地固定在黑底白字的黑板上,使课本知识都动起来,让音乐从书本中流淌出来,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教学《游击队歌》一曲时,教者首先通过故事的导入,媒体的演示,让学生了解了游击队战士勇敢机智、乐观豪放的音乐形象;接着让学生在欣赏时想象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与精神面貌。通过故事导入,媒体演示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学生学唱的基础上,教者还可利用课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在全班播放供同学们欣赏。如此安排不仅使学生享受到了参与音乐活动的,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再如,笔者教学《京剧基础赏析》一课,进行导入时,首先为学生播放韵味十足的京调音乐,接着屏幕上呈现出色彩丰富、形态各异的京剧脸谱。同学们目不转睛地关注着屏幕,焦急地等待好戏开演。如此短短几分钟的开场白氛围营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促进音乐课教学内容理解
教学实践表明,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计算机媒体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能有效强化刺激,直观显示知识重难点,深化学生对乐曲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例: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时,随着舒缓的音乐旋律的变化,视频画面得以不断展现: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月亮正在缓缓上升,微波粼粼的水面上,顿时洒满银光。随着月亮的升高,海面上突然刮起了大风,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不断地朝岸边涌过来……本节课的教学中,如此形象直观设计,把形象与音乐进行完美结合,使学生产生了如临其境之感,并通过教者的教学引导,学生轻松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当学生欣赏完音乐,学生已自然对乐曲的作者、曲子的旋律以及乐曲的主要内容形成了清楚理解,较好地理解了歌曲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再如,一位老师教学欣赏《杜鹃曲》、《百鸟朝凤》时,一改过去单纯用模拟的手法进行景物描绘的欣赏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软件”所展示的音乐及画面来欣赏和分析音乐作品。如此启发学生在充分想像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既能让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又能提高音乐欣赏力和感受力,从而让学生在自由的审美陶冶天地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
三、音乐课堂引入媒体辅助教学的具体问题注意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具体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多媒体的运用要适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要精巧;要避免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出现一味赶潮流,为使用而使用的现象;在媒体的使用中,还应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切不可出现因媒体过度使用而出现师生间情感交流淡化的现象。如此才能更好地让媒体使用为我们的音乐课堂“增值”、“增效”。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1992.
[2]方玉梅等.关于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双主”教学模式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10).
[3]唐韧.高校教师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4,(7).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优点 注意点
随着计算机的日趋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了我们偏远的农村小学,为广大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一
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的便利。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我认为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如下优点。
(一)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运用多媒体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如教学《草原》这一课时,全班学生无人到过大草原,因此对课文所描写的景物非常陌生。在导入新课时,我说:“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去美丽的草原做客,请大家先看幻灯片。”然后给学生播放了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所演唱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配以展现草原优美风光的幻灯片,看完之后,同学们完全被那动听的歌声和优美的草原风光陶醉了,我趁机提问:“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景,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们争相发言,学习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求知欲大大增强,这堂课也因此而顺利完成。
(二)扩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1.多媒体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利用互联网将网上一些图片、视频,以及一些时事新闻、优质资源应用于教学,这样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直观的素材。
2.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由于学生的音乐素养较差,感受能力也较差,因此单纯的读和讲只能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停留于表面,达不到更深的层次。针对这种情况,我从网上下载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并配以展现“海上生明月”的壮丽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同时,对应音乐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对《月光曲》所描述的画面有了感性的认识,课文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渠道,增大了语文课堂的信息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3.丰富的资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将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真正实现了“小课本,大课堂”。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适当地引入了一些生平的小故事,使学生对这位伟人的认识更加立体化,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的伟大人格,这样不但增加了课堂容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明朗。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地球的“渺小”,资源的“有限”,从而在生活中能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是他们根本不能感觉到地球的渺小,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在教学时,我通过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宇宙中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扁舟。再向学生展示地球上人类可以生存的地方。这样学生很容易发现地球和宇宙空间相比非常小,而人类可以生存的地方更是少到了极点。同时,我通过幻灯片给同学们展示了一组因人类乱砍滥伐、随意开采、地球资源被极大地破坏、地球已经满目疮痍的图片,告诉他们: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对地球的保护刻不容缓。运用多媒体,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环保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多媒体技术不但给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材料,而且为学生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里,学生的想象力容易被激发起来,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文时,我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没有狼时鹿的悠闲自在、闲适恬淡的生活,紧接着又播放了有狼时鹿的危机重重、四散逃窜的恐慌生活。之后我提问:“悠闲的生活使鹿的数量大减,而恐慌的生活却使鹿的数量得到保持,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对这个问题有许多奇思异想。生1:因为鹿没有狼时不锻炼身体,所以寿命减少。生2:因为鹿失去了天敌,繁殖太快,森林中的食物不够,所以鹿的数量减少。生3:森林中没有狼,鹿就没有了压力,所以也失去了动力。……整堂课,学生们热烈的发言无不闪耀着创新的火花。
二
虽然以多媒体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也更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但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制作课件时要紧扣课文主题。
同样的教学内容,网络上的资料繁多,信息量极大,信息内容也是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那么如何选择我们真正需要的呢?我的做法是:首先,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然后把他们制作成资料袋。其次,根据教学设计,选择既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与主题紧密相连的材料,将它们制成课件。
(二)制作的课件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影片、音乐、动画、图片、文字等各类信息都可以为我们所用,但是切不可滥用。制作的课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直观认识较强,对动画、图片、生动的儿歌较感兴趣,制作课件时就要尽量选择这方面的内容,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能充分调动起学习兴趣;而高年级学生能将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纯音乐等方面,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文字性的东西可以适当多一些,影片和动画的选择就应该适量,如果动画太多则可能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干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课件的运用要少而精。
一、发挥评价语的作用――激励性
莎士比亚说过:“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小学生都渴望这样的“阳光”,当他们提出问题或问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的回答及表现,及时、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少使用否定性评价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老师对白己充满希望。
课堂上有些学生的问答常常不尽如人意,如:表达不清楚、问答不完整、问答不正确,如果老师这样评价:“他没说清楚,谁来帮帮他?”“他问答的不完整,准来补充?”试想一下:这些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心里会怎样想?(下次会不会都不发言了,免得丢丑。)会是什么样的表情?(他们会羞得红着脸、低着头。)其他同学看了会怎样想?(还是不要发言了,要是回答不正确多没面子。)这样的评价挫伤了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课堂的学习气氛怎么会好呢?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老师的评价应该重情感投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
如在学了《修鞋姑娘》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去发现课文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班上平时文静的婷婷举手说:“首尾呼应。”其实她只答对了一半,最重要的没讲出来,此时我没露出失望的表情,而是略带兴奋地说:“噢,勇敢的女孩,你答对了一部分,再想想看,还有什么,别急。”接着投给她期待的目光,她虽然涨红了脸,但发亮的眼睛展示着脑瓜子的快速运转。一阵沉默后,“倒叙。”她自信地答道。此时,我欣喜地称赞道:“非常正确,老师就相信你能行。”她也美滋滋地坐了下来。这样既肯定学生答对的部分,又期待学生能说完整,给学生以信心。教师既称赞学生有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又让学生重新思考,通过思考得出更为准确的答案。教师要用智慧的话语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困惑与尴尬,要用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学生拥有这样一位机智、幽默、细心、博爱的老师,那么他们自然会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自然会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而且在耳濡目染下,学生也会学着老师的做法去评价自己同伴。
二、把握评价语的灵魂――准确性
在今天的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为了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些教师对学生的问答不分对错,一味表扬,对答错的地方也不指出。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又如何能给学生带来启发,促进学生发展呢?因此准确性是评价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言就没有了生命力,无论用词多么考究,语句多么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在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片段:教师指名学生上来朗读,学生一读完,教师也不管读得怎样,就迫不及待地说:“读得真好,把掌声送给他。”或是:“棒、棒,你真棒!”接下来,台下就掌声一片,课堂热闹极了。表面看这是一个教学的,可仔细一想,这种模糊性的评价语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学生身上都行。其实,听了教师这样的评价语,学生也并不清楚自己的朗读到底“好”在哪里。而且有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都错了,感觉全不对了,教师还硬要说好!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质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职责了。
反思这样的环节,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地倾听,关注学生的表现,再给出更有针对性的评价呢?例如:“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嘛读得那么快?慢点再来一次!”“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将自己的理解融入了朗读。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这些都是关于读的评价语,然而教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作出相应地、客观地评价,不仅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而且能让学生一步步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语言流畅。也正是因为这些准确而又得体的评价语,再加上教师明快生动的语言示范,学生们的问答或朗读才会一次比一次好。
如我在执教《瑞雪图》这篇课文中,指导学生朗读“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这句话。我先让一学生来读,竖起耳朵一听,他在“大片大片”和“簌簌落落”这两个地方加重了语气,但是“簌簌落落”这个飘落的感觉没有表达出来。这时我点评道:“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作者巧妙地运用叠词让我们直观地感悟到这雪下得大。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它,来试试。”学生再读,这一次他在这些地方的处理就更完美了,我赞叹道:“这雪确实大啊!”这样的评价语不仅针对性强,能给学生以提醒,能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还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
三、展现评价语的活力――直观形象性
直观形象的语言像欢跳的山泉,叮叮咚咚地流进孩子的心房,又像那和煦的春风,轻轻柔柔吹开他们的一张张笑脸。它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再现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之感。课堂语言的生动、形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如我上《月光曲》一课时,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盲姑娘和哥哥在听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联想的画面。”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我说:“你读得多么深情啊,把老师带到了一个平静的海面上。”第二个读得有进步了,我就说:“哦,这次我看到月亮越升越高了,海面还起了微风了。”第三个情感到位了,我评道:“呀,这下我看到一个波涛汹涌的大海啦!”在这种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语言点拨下,每个学生都读得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又如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时,当我班的云红同学声情并茂地读出杰奎琳对军官说的话时,我说:“多么可爱的女孩,多么稚嫩的声音,让少校想起了自己的女儿。”这样优美生动的评价语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还能使学生亲临其境的体验,变枯燥无味为索然有味,经久不忘。
四、展示评价语的魅力――趣味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唯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我们知道,虽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几经修订,但仍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要求列入其中。的确,无论从语言文字的基本特征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来看,还是从阅读认知心理进行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因此,阅读教学应当返璞归真,注重朗读训练,练好"读"功,体验阅读乐趣。
1.生动恰当范读,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范读,配上适当的肢体语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朗读模式以及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创设氛围。因此,教师自身要提高朗读能力,用自己的声音去征服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如在教学《笋芽儿》一文中,老师范读课文时声情并茂,并加上形象的动作,使学生对"沉睡"、"撒娇"、"扭动"、"钻出"等词语有了鲜明、形象的感知,感受到了笋芽儿的可爱,无形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尊重学生个性,读出自我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文本带有个性色彩的不同理解而采取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从而丰富和扩大文本的内涵。如学生在朗读《五彩池》一文中那段描写五彩池形状的语句"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要慢读,因为作者被这神奇的五彩池深深吸引了,陶醉其中,忘记周围一切,所以要读出那种轻缓又优美的感觉。"有的同学却提出"五彩池形状多,作者看得眼花缭乱、心潮澎湃,所以语速要逐渐加快,读出那种'看不过来'的感觉。"这时在老师鼓励下,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朗读,把五彩池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朗读指导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同时,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恰当而又巧妙的点评能够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因此,在听学生朗读时,教师必须具备异常敏锐的感觉能力,要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会和捕捉他们的感受,促进学生把书读好,读出自己的味道。特别是遇到学生读得不好时,不能急于否定,要善于引导,给予信心。
3.运用比较朗读,深入理解内容
在理解和感受课文之中,运用比较法进行朗读训练,这样的朗读就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加深对文章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3.1 调整词语进行比较朗读。阅读教学时采用调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朗读比较,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选词炼字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在引导学生理解"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句话时,老师先让学生说说"立刻"一词的近义词,然后通过调换词语进行朗读比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深入理解了文中母亲争分夺秒地拼命挣钱的辛苦,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慈母情深"。
3.2 删减词语进行比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时,在保证句子通顺的情况下,去掉一些重要、生动传神的词语,让学生去体会句子意思的不同,感受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如教学《鲸》一文,让学生读读句子"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然后去掉"必须"这个带点词语,再让学生读读原句和改后的句子,用心体会、思考:"去掉带点词语,句子的意思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这样颇有意味的朗读,会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
3.3 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教师根据句子的特点相应地做些句型变换,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朗读,既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读好原句子,又能促使他们领悟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把文中的反问句"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改为陈述句: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我要的是葫芦。接着,让学生比较朗读这两个句子,从中了解到文中运用反问手法,朗读语气较为强烈,更好体现了种葫芦的人固执和无知。
4.使用电教设备,增强朗读情趣
使用电教设备是一种通过绘画和录音、录像技术把凝固在文字教材中的各种静态美以形象的画面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音乐等形式加以充分地表现并活化为耳闻目睹的视听觉符号的手段。因此,朗读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抒发真情。通常有以下两种方式:
4.1 配乐朗读。音乐富有感染力,能够触碰人内心深处最为柔软的地方。因此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得到良好效果。如,教学《月光曲》一文,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体会钢琴曲中所蕴涵的意境,老师播放这首乐曲让学生去聆听、去感受、去想象,并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随着音乐跌宕起伏,朗读得声情并茂。
4.2 看图像朗读。观看生动的图像,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朗读效果。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文中所描述的异常美丽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少见,此情此景都是学生感悟朗读的难点。因此,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通过电教媒体屏幕,展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入境入情,一边欣赏海水的奇异,珊瑚的多样,一边放声朗读,自然而然把领略到的美融入到朗读当中。
5.指导入情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训练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感情,然后带着感情读课文。其一,赏读、美读课文是一种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情感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或优美的句子进行多层次的朗读,以加深理解、获得情感体验。如教学《荷花》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第二段落时,老师先让学生勾画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反复朗读,想像画面;然后抓住文中的句式"有的……有的……有的……"进行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美丽和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最后让全体学生一边深情地朗读,一边用手势做出荷花的三种姿态,这时学生完全融入其中,朗读得优美动听。其二,表演朗读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最形象、最生动的再现,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感。如在教学《棉花姑娘》时,老师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棉花姑娘、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的头饰进行表演,学生边演边说,再现课文中的情景,又在表演中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学生就直观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加深自我情感体验,有助于朗读水平的提高。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重视朗读训练,同时要潜心研究学习,探索更先进更科学的朗读训练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他们的整体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语文课堂应“瘦身”
新课程理念忽如一夜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语文课堂一改过去的繁琐分析、串讲串问,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对话、合作交流、书声朗朗、情意浓浓……语文教师蓦然发现,语文教学应该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关注与提升。于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每节语文课都追求的目标。甚至,有教师希望,一节课就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所以,在课堂上呈现的是多元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纷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这一切围绕文本展开的语文教学使孩子热情高涨、状态颇佳。然而,一节课结束,学生似乎学会了许多,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真正学会,甚至可能连课文都没读准确、流利,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笔者感到,“臃肿”的语文课堂急需要“瘦身”,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追求简约的教学过程,让语文教学轻装上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做到简明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做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作为语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两个因素,其一是课标明确规定的年段目标,其二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只有知道学生已知,找准最近发展区,才能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但必须明晰一点,学段目标的达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地长期训练。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简明、适当。简明是指在有限的一堂课时间内,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适当是指教学目标要因课而异,因生而异,科学、适当。如:景美情深的课文以赏读积累为主 ,故事性强的课文以熟读、复述、内化语言为主, 写法上有特点的课文以领悟写法,读写结合为主,还可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如某教师执教科说明文《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就设计了非常简明、适当的教学目标,使整堂课的教学扎实而高效。
《宇宙里有些什么》展示的是宇宙神秘的魅力及人类对宇宙奥妙的探索,认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课文提出了一系列不解之谜,表述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截了当提出,有的需要概括提炼要点,这恰是进行概括能力培养的好机会。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第二学段的起始目标,教师应有意识的以文本为依托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于是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清晰说明宇宙的本质特征,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段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的写作特点。此课的教学难点是:作者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清楚地、通俗易懂地说明宇宙的特点。
教学中,又有意识地渗透一些科学的知识,通过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说明方法的介绍和讲解,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自然科学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文常识。学生整节课都在兴趣盎然地读书、感受、提炼,不仅参与面广,而且学得轻松、扎实,达成了预定的目标。试想,如果教学时把目标定位在其它空洞而模糊的要求上,岂不错过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整体把握文意的时机?
教学内容的简约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而许多时候,教师把教材当作了整个世界,面对教学内容,总是认为这里需要讲透,那里需要体会到位。于是,条分缕析、喋喋不休,教学的效果常常是面面俱到而又蜻蜓点水。因此,精选简约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学生的兴趣激发点、知识生长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备课时,需要对整组教材和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确定了简明的教学目标,接下来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地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悟、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只有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如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浙江教师蒋军晶执教的《月光曲》,就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简约而适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以一个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导入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细腻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教者选择了最能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再现穷兄妹俩对话的动人场面和贝多芬觅到知音萌发的创作灵感,有感有悟,情理交融,学生感悟到了盲姑娘对音乐的追求与梦想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感悟到了盲姑娘的善良懂事(因家境贫寒买不起贝多芬演奏会的入场券,担心哥哥为难,而极度地掩饰)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感悟到了贝多芬在茅舍中觅到知音再弹奏一曲的创作激情。这重点段落的反复品读,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的深入对话。
教学环节的简洁
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感言,“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 而我们过去的教学设计,过程繁琐复杂,教师设置重重障碍,零敲碎打地进行提问,学生疲于应对,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受到强烈冲击,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被挤占了,积累运用的实践更是被挤进了角落。这应该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过程简约化。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整合的问题覆盖面一定要广,要有思考的价值,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主动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感受。问题整合了,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积累、运用的时间就会得到保证,教学效率就会提高。笔者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仔细看图,文中图形给我们什么启示;
完整的阅读课文,本文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
作者是如何证明自己观点;
学习本文后,怎样做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人。
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力求简洁明晰、突出重点,以发展学生归纳总结为主线,把概括、想象、品味相整合,使学生充分进行读书与思考。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收到了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简便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里有三个“法”字,如果说前一个“法”,指的是教学的法则、规律;那么后两个“法”,应该指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教学的法则、规律是稳定的,而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自主选择,选用得当的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儿童的世界是自由、天真的,他们所喜欢和乐意接受的是简便的方法和简明的教学思路。所以,选择教学方法应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哪钟方法简便、有效,利于学生亲密接触文本,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就采用哪种方法。
以阅读教学为例,它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在教学寓言《刻舟求剑》时,根据寓言故事内容短小、情节简单的特点,把培养学生学习语言、内化和运用语言作为教学目标。教学中,采用指导学生朗读、变序讲故事的简便方法。课堂上,学生始终处在读故事、讲故事的积极情绪中,他们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不仅发展了语言,而且轻松自然地领悟了故事所隐含的道理,这就是简便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意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