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舆情监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校舆情 网络环境 预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02
College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Mode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XI Yunpeng, HU Ye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new university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 of th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on how to effectively monitor and guide the growing social worker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concern and atten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ublic opinion institutions universities, team building, work program mode and online media utilization of university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 explored.
Key words college public opinion; network environment; warning mode
互联网及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大学生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职业选择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智能终端的普及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的影响越来越亟需关注。高校学生作为一个接受知识的群体有着独特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这就决定了他们具有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和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薄弱的特点,他们有激情,易冲动的特点使得高校学生难以对迅速扩散的舆情做出冷静正确的判断。相反,如果失去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介入往往会让高校舆情变得更加复杂。
1 高校舆情概念及其研究目的
所谓的“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人们对于社会中各种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对于“舆情”,目前尚无公认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舆情包括主体、客体和载体等三个要素,舆情主体包括个人或者社会群体,舆情客体包括各种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活动等,载体则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要素。
高校舆情是指高校师生对于他们所关心的或者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要研究高校舆情,就必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和舆情规律,从而有效监控和正确引导舆情,具体来说,高校舆情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对当前的热点问题或者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和意见。其次,就是要研究高校舆情的特征和规律,要对高校舆情的特点进行分析,剖析各个要点,对于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掌握其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程度。另外,要及时监控和引导高校舆情,采用多种科学合理的途径,及时获取舆情、分析舆情、判断舆情和引导舆情。
2 高校舆情监控模式
由于高校学生的一些特点,高校舆情信息在整个的产生、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有其内在规律。而对高校舆情的研究,就是要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而让学生的身心健康良性发展。高校舆情监控离不开高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重视,也离不开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应该要根据当前时代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效监控和正确引导高校舆情。高校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建设舆情监控模式,包括设置相应机构,建立舆情监控队伍,建立相关管理程序制度,形成沟通渠道及保证渠道的畅通等,只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高校舆情监控模式,才能真正做好高校舆情管理,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2.1 舆情信息工作机构的层级管理模式
高校要实施舆情监控,就必须要及时掌握学校的舆情信息,而舆情信息的获取需要从各个层次中获得,具体来说,要建立一个舆情信息管理系统,这个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划分为学校、学院、系、社团和班级五个层级。高校领导应该要重视舆情信息中心的建设,要由宣传部门的领导来牵头组建,由党政工团、学生会、信息专家等组成。
高校的舆情信息管理系统中,学院的舆情信息站是指各个学院的舆情信息管理组织,系舆情信息站是指各个专业系中党政工团和学生会参与的信息管理组织,社团舆情信息站是由各个社团或者学生自发组织的收集舆情信息的群众团体。在高校的舆情信息管理系统中要设立绿色通道,从而确保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上报到学校的舆情信息中心。
2.2 舆情队伍建设模式
高校的舆情信息的主体是学生,真正要做好舆情信息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涉及高校的各个方面。因此,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舆情队伍,就必须全方位着手。在这个舆情队伍中,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校领导应该要领导舆情队伍,宣传部门、学工部门、团学会和学生社团要紧密配合。
教学系统和行政系统中的各个部门都要参与其中,特别是教学系统中的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和心理教育教师都应该主动关注大学生的舆情,并且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引导舆情;学校的保卫科也应该要根据学校或者主管部门的安排,及时收集舆情信息,并对其进行预警或者应急处理等工作。
高校的教师和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他们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状态了解最多,对于学生面对敏感问题的反应也都十分清楚,因此,教师们应该要做好学生的舆情引导工作,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也要及时向舆情信息组织反映相关问题。
而大学生的群体组织,包括学生会和社团组织,也应该在高校舆情信息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学生会下属的宣传组织要在各类活动中宣传正面舆情,传递正能量;其次,各种社团应该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利用相关舆情或者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舆情引导。
2.3 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序控制模式
高校进行舆情监控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建立良好的舆情机制,制定正确的工作程序,实施良好的运行方法,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将高校舆情信息工作分为六个环节。
首先,要及时发现舆情。高校舆情监控机构必须要建立一套快速发现和掌握舆情的机制,各级舆情信息站都必须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有效地发现舆情苗头,准确把握舆情的动向,快速对舆情进行判断并及时向上级组织汇报。
其次,舆情的收集和整理。舆情的收集和整理是舆情引导的基础,只有全面、真实地掌握舆情信息,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及时发现舆情动向,并做出预警。因而,高校舆情监控机构要建立有效的舆情收集和整理平台,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舆情信息并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存储。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QQ是舆情收集的渠道,高校舆情监控机构必须对这些网络交流平台进行监控,从而掌握舆情信息。
再次,舆情的分析和甄别。对于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要进行分类,提取出信息关键点,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数据和信息,从而生成和重组舆情信息,进行做出预测。舆情的分析和甄别是舆情预警环节的基础。
第四,舆情预警和应急预案。高校舆情监控机构在收到对舆情的分析报告之后制定出应急预案,舆情监控机构将应急预案通报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的最终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应该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舆情动态,防止非理的发生。
第五,舆情报送。高校舆情报送包括校内报送和向上级报送。及时的报送是防止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方式和关键环节,只有及时报送舆情,才能及时制定预警和应急预案,确保决策者做正确的决策。
第六,舆情引导教育。舆情引导教育是高校舆情监控的关键,由于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因此,教育始终是学校的根本,舆情有其特殊的地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及时有效的疏导才是化解校园的不二法门。因此,当突发舆情出现之际,高校各部门要在舆情中心的部署下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教育,把疏导放在首要位置。
2.4 网络媒体的利用和监控模式
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将人们都连接到了一起。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利用网络来监控和引导舆情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首先,利用高校校园媒体来把控舆论。校园媒体是高校舆论的主要舆论武器,其对于整个校园的舆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校园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应成为高校舆情宣传的重要阵地。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校园媒体还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引导舆情,把握舆情,提升校园管理者舆论引导力,营造和谐校园舆论氛围的责任。因此,高校舆情监控组织应该要加强对校园媒体的管理,特别是新兴校园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校园网、高校BBS、贴吧等,这些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有些甚至还会影响社会舆论。所以,高校毕业建立专门的舆情监控机构,密切关注校园媒体,对于非理性言论要及时发现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其次,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对大学生运用的各种网络信息工具进行了解,掌握这些信息载体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从而收集相关的舆情信息。比如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网络论坛,能够及时反映高校学生的情绪动态和思想动向;相关新闻网站的新闻及其跟帖;高校学生的微博和博客,是学生反映情感动向的重要平台。这些网络信息工具,是学生舆情信息的载体,必须引起高校舆情监控机构的重视。对于这些网络舆情的研究、管理和监控,是高校舆情监控机构的重点,也是重要课题。高校舆情监控机构应该要利用这些网络信息工具,宣传正能量,引导学生良性的网络互动,控制舆论导向。
3 结束语
网络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给不理的爆发与蔓延提供了渠道和平台。当前,各种社会时有发生,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更为全社会所广泛关注。高校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他们的内心敏感,价值观尚不稳定,情绪起伏波动大,容易偏激和冲动,这些特点容易导致非理的发生,加强对高校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就显得尤为紧迫。因此,高校的舆情监控机构应该要调节舆论内容,掌控舆论导向,实现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从而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葛晨光.高校舆情及其引导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2):78-80.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网络观点碰撞日益激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甚至在无形中改变着当代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通过互联网关注各种社会事件,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展开讨论并引发网络舆情。如何避免大学生受有害舆论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提高高校对突发网络事件的应对能力,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1.1舆情主体的相似性
与其他舆情主体相比,大学生群体具有高度相似性,他们从小在教育系统框架下学习,所接受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都高度相近,在进入高校以后,大学的生活环境、利益冲突、面临的压力都极其相似。大学生由于绝大部分群居在校园,受社会的影响较少,但是地域影响因素强烈,大学生群体内部交流频繁,且形成独特的语言表达文化,相互影响性大。目前在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年龄集中在18至22岁,处于青春萌动时期,思维活跃,心思细密,喜欢展示自我,维权意识重,富有集体荣辱感和正义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接受过系统教育,大多数学生在表达观点时能理性分析,但因为社会阅历浅,他们心思敏感却单纯、心理在逐步迈向成熟过程中,容易情绪化。在这种成长历程高度相似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热衷关注的时事类型、价值偏向也比较接近,一旦遇到感兴趣的热点事件,极容易产生共鸣,形成舆情。
1.2舆情内容的范围偏向性
大学生好奇心重,个人时间充裕,平时关注的网络内容涉及面广,但并不是所有关心的事件都会形成大学生网络舆情。舆情的形成需要群体的参与,这就要求事件性质能引起广泛大学生关注并且触动其情感,这样的事件多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矛盾以及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对于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矛盾事件的讨论,参与的大学生出发点往往是源于自身的爱国情感以及身为公民的责任感,通过观点表达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不公事的蔑视。较于国家和社会热事,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网络舆情群体性突发事件,学校硬件设施、教学质量、学院安全、管理服务、师生沟通等等都涉及到大学生自身利益,一旦出现突发问题,学生容易惯性地当事人的身份与校方对立,形成负面言论并传播,甚至非理性的借机宣泄各种不满情绪。
1.3传播发展速度快
大学生个体之间有着班级、社团、干部机构等组织相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交际圈,而且大学生群居在校园,由于区域的局限性,舆论极容易传播,随着4G网络和无线通信设备的开发应用,校园信息呈星网状传播,网络的即时性和联通性无限扩大了舆论传播的范围及速度,舆情在极短时间内爆发而难以控制。
2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策略
2.1建立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最活跃的网络群体之一,引起舆情的触发点多样,要做好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就要求信息员能够及时地甄别出容易激起大学生情绪的信息,如具有敏感性话题、煽动性言论、诋毁性谣言等等。高校信息员需要持续且广泛地对大学生日常网络舆情动态进行监控,排查校园内热点网站、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在舆情萌芽期,能够预测到的网络舆情的发展和走向,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新生入学、大型活动、毕业实习、期末考试、国家敏感时期,甚至是周边工程动工期间等,更应该加大监测力度,一旦有突发事件引起群体性舆论事件,要立即采取应急预案。
2.2改变传统的网络管理观念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追踪管理优势正逐步消失,高校传统的网络舆论“封杀”或者搁置等舆情消失的处置方式显得粗暴而被动,在知情权越发被重视的现今社会,这样的管理往往只会激起大学生的不满情绪以及对学校的质疑,甚至导致了舆情危机的爆发。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观念必须要有所更新。2.2.1打造官方信息平台,及时、正面、全面地消息公开全面的信息能提升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度,避免片面舆论影响学生的判断,有利于舆情走向的控制;抢占网络舆论的主导权,能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在往后讨论中都以校方消息作参照依据。2.2.2建立网络时事评论队伍,掌控舆情发展方向随着舆情发生的日常化,“水军”成为了网络热词,正如成语“三人成虎”,出色的舆论公关可以改变整个舆情走向,建立一支有技术、有素养、有写作分析能力的网络评论队伍,可以在消极舆情形成以后进行舆论导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注重宣扬正面的观点,唤醒大学生的素质责任意识。
2.3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教育
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若只靠网络过滤技术和现有管理法规难以控制网络有害信息的传播,必将导致法律实施和行政的成本的无限提高。要在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舆情水平应从大学生的内在素质提升着手,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教育,鼓励大学生响应《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的号召,从自身做起,以积极态度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大学生正义感强,是网络活跃群体,通过爱国教育、自律教育,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感,唤醒他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促使他们成为网络秩序的维护者,能改变网络舆论群体的群体素质结构,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张迈曾.传播学引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危机事件;微博;网络舆情;社会网络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4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110 -03
一、引言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代社会,各类手机app也应运而生。新浪微博也随机成为了当下热门应用,随时随地快速便捷获取海量新资讯。2010年之后,几乎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是微博首发,微博直播。微博用户的渗透率和规模在持续增大,渐渐成为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新闻媒体对于事件的积极传播以及微博用户的“抽丝剥茧”对社会热点问题起到了一个“深入挖掘”作用。在网络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配合下,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
6月1日,新华网在微博上一条有关“东方之星”客轮长江翻沉的消息迅速掀起了网络圈的一阵巨浪。网民利用微博平台,表达了自己对此次沉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评价,随着事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情。如果不及时、不合理应对或者是应对不够到位,网络舆情会在个别民众的引导和利用下,迅速转化为现实社会中的公共安全事件,危害社会的稳定。如何面对汹涌的舆情,减轻网络舆情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就成了政府所要做的重要功课。
二、文献回顾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现有关于网络舆情的文献主要从概念、构成要素、形成过程等角度展开。“网络舆情”一词是由“舆情”衍生而来,所以“网络舆情”的概念也可以由“舆情”的概念演化而来,因此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舆情”。王来华(2003)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就有关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各阶层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李小晖(2011)基于王来华的“舆情”概念认为舆情是指包括个人、集体和组织在内的参与主体通过相关媒介进行交流和交流活动有关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在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方面,陈力丹(1999)在研究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时把“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作为第一个因素提出。李小晖(2011)指出,网络舆情的形成要有网络参与主体、网络载体、倾向性言论、扩散和反馈。一是参与主体通过网络媒介发表个人倾向性意见;二是现实社会对倾向性意见的发表、交流活动的支持程度。刘毅(2007)认为,网络舆情的要素是网民、公共事务、时空因素、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网络舆情的强度、质和量。余亮(2013)指出,舆情包含民众、国家管理者、社会事件。除此之外,他还指出,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媒介,网络作为载体,所以互联网也是构成网络舆情的要素之一。国外在网络舆情研究方面大多与政治相关。Stromer-galley J(2003)研究发现这些用户会受和自己观念想法不同的人的影响,他们肯定和接受在网络上其他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和改变自己的观念。DC Mutz(2001)为网络舆情影响民众的观念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政治信息源是影响广大民众形成不同的政治观点的关键要素。M E Wojcieszak(2009)研究了网络舆情对民众观念的影响程度和主要影响的团体,民众的观念会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也有很多学者对网络舆情的应对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马荔(2009)认为法律机制是最重要的治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途径。史波(2009)从管理运行、预警、处置和善后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网络舆情的措施。张玉强(2012)提出引导网络舆情危机,要采取多渠道、多措施的引导策略,坚持一般引导和分类引导相结合。周锋芒(2014)从体制建设、法制建设,应急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网络舆情公共安全方面的对策。
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网络舆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在网络舆情研究方面大多与政治相关。我国在网络舆情研究方面发展势头迅猛,对网络舆情的概念、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随着互联网和各种新兴的信息媒介的产生和发展,网络舆情势态不断增长。特别是,近年来人类旅游规模不断增长,旅游危机事件也频频发生。结合我国国情,汲取国外网络舆情研究的长处,探索出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网络舆情是一个融合交叉公共管理学、传播学等的研究领域,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在研究社会结构的需要而兴起的一种分析方法。简单的来说,社会网络是由无数的点和无数的点之间复杂的连线构成的一个网络,“点”是代表社会中的行动者,“边”是代表社会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分析法主要是分析在一个特定空间范围内,行动者互相间的关系状况,寻找其中的特征来发现对组织的影响。社会网络分析法不但能够测量节点与节点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可以通过ucinet、pajek 等软件工具来进行互动关系的测算。
(二)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是对整体网络结构的测度,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收集统计网络舆情数据,研究网络中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各节点的不同的作用,来为正确高效引导控制网络舆情提供依据。通过社会网络的关系矩阵和网络结构图来构建突发型事件舆情的传播模型。首先选取并确定要研究的节点,搜集和统计数据,运用UCINET软件测算出该社会网络结构的密度和度中心性。
中国行业信息化最具成长力企业奖
中科点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由林博士联合中科院多位搜索引擎领域的专家、社科院博士以及新华社、人民网、经济日报社资深媒体人士,共同组建而成。公司专注于网络舆情行业,研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并提供网络舆情解决方案,
中科点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点击)由林博士联合中科院多位搜索引擎领域的专家、社科院博士以及资深媒体从业人员,共同组建而成。林博士早期曾就职于Google和AOL,是Google和AOL搜索引擎的核心算法工程师。
中科点击公司所开发的软件产品统称为“军犬软件”(英文名:ADSoft,军犬软件为公司的注册商标)。中科点击专注于网络舆情行业,研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提供网络舆情解决方案,所研发的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也是目前唯一能全面监测藏、维、彝、蒙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的软件系统。
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由中科点击自主研发的一套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和网络舆情办公系统,它集成了舆情监测、舆情采集、舆情智能分析、舆情处理、舆情预警、舆情搜索、舆情报告辅助生成、舆情短信自动提醒、动态图表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它不仅能够基于语义自动识别情感、自动分析信息是否为“负面”消息,还能提供360度的舆情专业词典,从各个维度深度透析相关信息。其特有的“舆情漏斗”算法,实现了把互联网“读薄”的目标,大浪淘沙般萃取舆情,并透过图表分析趋势,掌握相关事件的潜在变化规律。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在“第一时间”对境内、境外网站,各种网络载体(如新闻、论坛、博客、微博)进行“一站式”全面布控监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智能分析,系统可以“稳、准、狠、快”地把互联网读懂、读薄。
>> 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探讨 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浅谈医院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应对方法 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新时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控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引导策略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和对策建议 高校网络舆情的把握及其应对措施 论高校网络舆情平复的应对策略 基于网页文本获取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 基于熵理论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探析 基于微博的高校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评价研究 基于微文化传播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对策研究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舆情多维引导对策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李新萌.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与引导[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6):86-87.
[5]王学俭,刘强.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逻辑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17-19.
[6]艾力艾咨询.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R].2012.
[7]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EB/OL]. [2011-07-04]..
[8]McMahan,D.What we have here is a failure to communicate: Link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J].Review of Communication,2004,(4):24-39.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85-02
随着网络舆情在高校范围的发展和渗透,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进行积极探索,认真研究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挑战,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占领网络新阵地,强化网络综合管理,不断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在“建好网”上下功夫,着力扩大网络主流舆论阵地
(一)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阵地
网站建设在形式上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内容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又要突出服务功能,在宣传手段上应多样化,发挥网络“多媒体”优势。坚持理想信念与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相结合、道德基础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主流思想舆论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相结合、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相结合。利用传统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论坛等形式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在网站上引领并设置热点专栏、舆情互动板块、留言板块,增强红色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性,使主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把握网络内容导向,不断加强舆论引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内容,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好网络舆论导向,旗帜鲜明的与错误言论、思潮展开批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做到在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唱响“主旋律”。
(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建设,开放学习网络资源
以生为本,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在学校网站开设校报、校园网络BBS、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板块。开展网上知识竞赛、问卷调查、网页设计、网上警示教育等活动,让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需求,锻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网络参与、网络批评、网络监督,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在“管好网”上出实招,切实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对于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相关条件准入机制,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必要时,可与辖区公安局网络监察处合作,在校园网设置网络数据监控服务器,连接校园网核心交换机,方便公安局远程监控和查找学校用户网络信息访问和情况。同时,不断加强网络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加强绿色信息屏障,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对部分信息进行分级处理,坚决抵制有害和低级庸俗等各类消极、灰色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网络舆情的管理。
三、在“用好网”上建机制,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
(一)完善舆情信息的采集处理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采集和研判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完善高校舆情监测系统。运用科学方法多维度从学习、生活等角度对网络中的舆情信息进行实时“t望”监测,自动挖掘采集、分析、汇总和监视,有效鉴别、合理筛选关键信息。同时,可利用网上搜索引擎,划定一些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在大学生聚集较多的网站、论坛,划分搜索频段,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测和信息采集。二是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上报机制。畅通班级――院级――学校三级校园信息收集舆情信息渠道,发展一批信息员,有的放矢,重点关注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舆情信息和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平台的舆情信息,特别在如“两会”、“”等敏感时期要切实24小时轮流值班跟进。
(二)舆情内容的分析研判报告机制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内容主要关注涉及学校管理、维权、吐槽、泄愤类以及关于国家、政治、社会等复合性舆情信息,这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高校要关注日常网络舆情动态。一是要加强分析归类。对舆情敏锐深入分析,判断舆情事件的真伪、所属类型、发展程度、舆论诉求等细节,将碎片讨论归纳为条理有序的观点论据,总结舆论对于讨论内容的主要态度,统计不同观点的动态比例倾向。二是要综合研判。一方面,对涉及的部门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处理;另一方面,对根据舆情关注的焦点和发展情况提出预测性研判和动态性研判,及时预测事态发展趋势并加以跟进,做出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判断。三是要报告反馈。在对网络舆情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及时“上传和下达”,将有关信息客观、全面、及时上报给相关领导和下达到相关部门,为舆情引导干预做铺垫。
(三)舆情过程的引导干预机制
在深入了解舆情的原因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取“网上疏导”和“网下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一是要主动设置议题。因势利导,精心设计,积极主动营造校园网上热点信息,形成舆论氛围,在加强监控、引导力度的前提下开放舆论通道,“”,让广大学生对事件发展有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必要时邀请校领导做客网络,围绕舆情,从官方角度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权威话语权争取更多学生信任。二是要适时预警。一方面设立高校的预防预警机制,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积极主动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动态。有效了解网民诉求,捕捉讨论中的“敏感”话题,迅速查清舆情的根源和症结,第一时间溯源,与源作者取得联系,寻找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化管理为服务,尊重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设立突发事件的应对反应机制。第一时间掌握态势,了解网民态度倾向,根据事件发展情况制定应对策略,引导舆情,部门联动,统一观点,步调一致,分工合作,避免事态扩大化。三是要及时信息。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和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做到信息准确及时、公开透明,进行跟踪报道、分享和转载,实时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对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更是要有节奏地信息通报,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将舆情的范围和影响控制住,保证事态不升级扩大,避免谣言产生和散布。
(四)舆情结果的评估反思机制
网络舆情渐渐平息后,要做好后续总结工作。一是要撰写舆情报告总结。通过撰写舆情报告总结,层次鲜明突出事件的主要矛盾,不回避问题,尽量客观公正地去揭示舆情事件发生的起因、发展态势、网民诉求。二是要及时梳理经验教训。对整个舆情事件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并进行梳理,反思学校各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状况,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舆情应对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舆情协调应对能力。同时,从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和舆情处理线路图层面提出应对此类网络舆情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供领导的下一步决策做参考。三是要跟踪反馈。对舆情事件的后续态势发展特别是舆论对问题解决情况的态度和可能衍生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跟进,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并及时回应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和质疑,妥善处理好事件的后续工作。
四、结语
面向高校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我们要善于借鉴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论,拓展教育方式,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的技术手段,规范高校网络舆情平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余玉,叶战备.网络舆情管理路径创新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127-128.
[2] 李娜.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62-63.
[3] 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58-59.
[4] 刘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5] 何勇娇.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4:25-30.
[6] 刘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7] 张思奇.高校网络舆情调控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0-22.
[8] 王伟林,丁乐成,程立平.论高校网络舆情有效监督管理[J].计算机安全,2012(5):78-79.
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同时也是大陆最大的涉藏网站,中国网的担心并非多余。2012年2月以来,受到一系列藏人自焚事件的影响,大陆地区一些颇具人气的藏文博客被关闭。青海湖网的藏文博客一度发出公告称:“由于部分用户不按照此博客宗旨发表日志,暂时关闭此博客,敬请广大博友谅解。”
此前亦有境外媒体报道称,著名的藏文博客网站也曾被关停,“原因是该网站发表的诗歌《哀痛》描述了发生在的自焚事件。”
目前,内地基于中文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水平整体相对滞后,监管部门尚没有成熟的软件系统对少数民族文字的网站进行舆情监测,于是,在一些敏感事件发生之后,不得不关闭网站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
中央民族大学等机构正在进行《藏、维文网络敏感信息自动发现和预警技术》的课题研究,或许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简单化的管理方式,也将缓解娜科等网站编辑在内容监管方面的工作压力。
藏文、维文网站是管理重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大陆网民数量已达4.85亿。在公众对中文网络的使用越来越熟练的同时,少数民族文字网站也提上官方管理日程。
赵小兵是中央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同时担任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少数民族语言分中心副主任。据他介绍,目前直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网站并不多,主要有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朝鲜文、彝文、壮文、傣文等9个民族10种文字(傣文包含新傣文和老傣文两种文字)。根据该中心2011年的调查,大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网站总量在389个左右,其中维吾尔文网站175个、藏文网站109个。
1999年12月,世界首家藏文网站在西北民族学院建立,此后藏文网页的数量不断增长,大量的藏文论坛和藏文博客涌现出来。藏文网站从2009年的45个发展到2012年的130个。与全国网民增长速度相比,藏族网民的增速较为突出,增幅达86%,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网络的普及正在改变藏族民众的生活方式。一些藏传佛教寺庙里的佛学院也为修行的学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学习打字、排版和网页设计等内容,并将推出自己的网站。考虑到民众使用藏语文的习惯,也―直致力于藏语言文字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步发展的研究。早在1997年,藏文字符计算机编码就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获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行证的少数民族文字。
1998年,新疆诞生了第一个维文网站――塔克拉玛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维吾尔文网站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2009年乌鲁木齐市发生“7.5”烧严重暴力事件之后,新疆网站数量明显下降。原因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对全区已备案网站主体信息进行人工电话核查,从7月到12月,依据《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注销了包括中文和维文网站在内的4966家网站备案。
舆情监测的现实困境
少数民族网站在境内蓬勃发展的同时,境外网站数量也有显著增加。2008年“3・14”事件发生之后,《环球时报》引述外媒的报道称,在过去几年内,有大量宣扬“”的网站和网页出现,“‘流亡政府’已将互联网当做了一个强有力的吸引藏人对抗中国的武器。”
一年之后,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让官方再次注意到互联网的作用。“7・5”事件发生之前,有些维文网站大批转载广东韶关旭日玩具厂“6・26”聚众斗殴事件,利用网络论坛进行造谣煽动,直到7月4日晚,一些网民在QQ群、维吾尔文论坛和个人空间发帖,响应“世维会”在境外组织的游行示威。大陆学者撰文称,“从‘7・5’事件我们认识到,维吾尔文个人网站已经成为舆情的重要窗口。”“目前有些维吾尔文个人网站论坛转载境外信息,报道不实消息,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维文新闻信息,特别是时政类信息的宣传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2006年6月27日,拉萨,一位年轻的喇嘛在网吧使用互联网。
其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运用本民族的文字,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意见及要求,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许多研究机构和市场主体声称,他们可以为客户提供这类网络舆情的监测服务:其舆情监控系统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新闻、论坛、博客、贴吧等各类网络信息进行汇集、分类、整合、筛选,也可对定制关键词的相关主题进行实时监测,全面分析网络舆隋发展趋势,提供基于网络舆情监测的决策参考和风险预警。
但政府部门对网络中藏文舆隋监控尚处于传统的人工方式,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尽管能够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少数民族语言的舆情报告但也是通过人工检索进行分析,与中文舆情报告相比,欠缺科学的分析工具。
一些商业机构如谷尼国际软件公司,也开发了“谷尼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多语言版)”,支持维文、斯拉夫维文、拉丁维文的舆情服务。中科点击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军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也声称“可有效监控藏文、维吾尔文、蒙古文、彝文、朝鲜文等少数民族语言舆情信息”。
谷尼国际软件公司副总邹鸿强告诉记者,针对少数民族语言舆情监测需求,在“3・14”事件和“7・5”事件后明显增多,客户不仅有宣传部门,还有公安机关和安全部门。
但是,谷尼国际软件公司提供的少数民族语言监测服务,目前仅能实现定向采集与全网搜索这两种监测方式,至于中文舆情监测中的内容情感分析、主题词自动提取、全文检索等服务则无法实现,主要原因是“没有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词库和知识库。”这些都有赖于相关学术机构提供基础性的研究成果。
预警敏感信息
目前大陆开展少数民族信息处理研究的学术机构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大学、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随着少数民族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强烈,大陆近年来明显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投入。
中央民族大学承担的“藏、维文网络敏感信息自动发现和预警技术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民委的资助;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其研究论文《基于藏文网页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研究》获得了国家863项目“多语言基础资源库研制和共享”的基金资助。
赵小兵介绍说:“藏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与中英文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存在着编码方式不统一、藏文分词技术不成熟等问题,这样将对敏感词的监控以及话题的发现与跟踪造成极大的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舆情监控的质量。”
中央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闫晓东是“藏、维文网络敏感信息自动发现和预警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她告诉记者,该项目到2013年结项,预期目的是能够针对各类敏感信息,提出不同级别的预警方案,“目前能做到敏感词的自动发现和跟踪。”
赵小兵补充说,如果仅仅依靠关键词匹配的方式进行网站管理,发现敏感词就进行过滤的话,非常容易产生误判,也会带来负面效果。“少数民族语言本身的含义非常丰富,它有很多同义词,一个所谓的敏感词放在一句话中也许表达的意思可能并不敏感,同样,一个非敏感词恰恰可以用来表达敏感的意思。这种语言的多义胜与复杂性要求我们的检测软件更加智能,能够从词语的深层含义去判断它是否敏感,而不是简单地抓出一个表面形式上的词。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不能将管理简单化,一定要人性化、智能化。”
西北民族大学研发的舆情监控系统目前据称可以“对藏文网页的‘敏感点’进行监控以及对‘热点’实现预警,有效地解决政府部门以传统人工方式对藏文进行舆情监测的实施难题,为政府掌握藏族地区的舆情状况以及网络文化安全作出贡献。”
另据记者了解,公安部门也在开发一套藏文舆情监测系统,其目的是掌握境内外藏文网络舆隋,从源头上了解境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最新动向,在应对其可能对境内造成的影响时把握主动权。该软件目前已经在公安系统内部测试使用。
由于现有技术手段不够成熟,内地少数民族文字网站普遍面临较大的监管压力,对于用户创造内容的博客和微博业务,一般不会轻易涉足。即使开通了这一业务,也都采用先审核后的办法,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内容风险。
我局成立互联网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何基雄担任网络新闻发言人。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互联网信息工作,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报区网信办备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具体,确保互联网信息工作顺利实施。
为加强互联网信息工作,掌控网上舆论工作的主导权,营造有利于地税工作发展的良好网络环境。我局制定了《__区地税局政务微博管理办法》、《__区地税局涉税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等相关制度、确保互联网信息工作有章可循。同时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主动掌握社会公众、媒体对税收工作的关注点。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及政务公开栏等,以重要税收政策及调整、税务案件、税收管理重大决定为主要内容,及时公布客观、准确的权威信息,避免信息传播失真、失控,化解涉税误解,充分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纳税环境。与此同时,我局还设立网评人员,专职负责网络舆情的收集和上报工作。负责重点监控辖区内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系统内外重大事件的反应,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澄清事实,做好正面宣传和引导。针对网络上发生的国内多起热点舆情进行专题研究,互联网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全体参与进行学习。年初制定互联网信息工作计划,年末进行总结,纳入全局绩效考核。
我局继续深入开展政风行风建设及创先争优活动,从源头上避免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我局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参加对网络舆情的监测、报送、处置的学习并充分掌握,强效保障在网络舆情发生时做到及时响应。分管领导多次参加与网络舆情相关的联系会议,总结相关经验,形成记录。同时,我局大力强化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程序意识,严格执法检查和税务稽查,规范税收执法程序,既维护纳税人权益,又持续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大力提升服务质效,积极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组织单位职工进行互联网信息培训,邀请市委宣传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蒋晓平开展题为《互联网舆情处置与公职人员理性作为》的专题讲座,让全局干部职工对网络舆情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组织应急办全体领导和成员观摩全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视频演练,提高预防和控制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选派办公室信息化工作骨干蔡珊珊参加全省机构单位网络与信息化能力建设培训。并利用每周五政治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学习活动,提高全局网络舆情应对管理水平。
关键词:血站 网络舆情 舆论危机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着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观点[1]。少数网民通过对公权力机关公信力的质疑,流露出冲动、激愤、不满等负面情绪,很容易放大渲染,对民众的思想形成强烈冲击,产生情绪低落、埋怨、激愤等负面舆情。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在群体中,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个体精神被群体精神取代,个体放弃了责任意识乃至各种约束[2]。因而,群体行为可能是突然和极端的,智力过程可能是初步的和机械的,部分网民有时不能看清问题本质, 极易被人蛊惑,导致非理性的言行,甚至被人操纵,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为此,如何更好地认识网络舆情问题,找出当前舆情应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而提出合适的应对策略,营造新形势下血站工作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1.网络负面舆情的特点
网络负面舆情具有强大的舆论宣传作用,被认为是社会平稳的晴雨表,以近期的“郭美美事件”为例,很多市民认为血站是红十字会的下属单位,对红十字会的误解也极大损害了他们无偿献血的积极性。事件发生后,我省献血者比上年同期下降30%-40%。由此,不难看出,是网络放大了网民的质疑,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由于微博、论坛、以及对新闻的跟帖、转帖实现并逐渐加强。微时代网络舆情表达方式更加的快捷、信息更加的多元化,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和虚拟,决定了微时代下网络舆情有以下特点:
1.1复杂性。互联网天然开发,发言者使用虚拟身份,加之目前相关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还较为欠缺,互联网已经实际成为少数网民的发泄情绪空间。网民内容比较广泛,往往鱼目混杂。
1.2直接性。微博、论坛、新闻点评和网站等大多开通了评论功能,网友可以直接回复,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捷和双向化,特别是近来手机上网增多后,舆情、传播呈现出更加方便快捷的态势。
1.3互动性。网络事件能够转化为舆论焦点的主要原因就是互联网开放式的环境,让大规模、大范围的网民能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从而快速推动网络事件白热化,给应对的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
1.4突发性。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在短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形成巨大舆论力量,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1.5偏好性。目前,在网络中,干部、公务员、基层政府等都普遍的受到公众关注,一旦出现负面新闻, 指数迅速升高, 形象会立即受损,公信力也就迅速下降。
2.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主要不足和难点
由于互联网成为舆情的主要载体[3],而网络舆情有别于传统舆情的诸多特点,增加了血战宣传和管理部门合理应对的难度。
2.1舆情处置方式落后。对于网络负面舆情的引导控制,血站相关负责科室非常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培训和实践经验,多数情况下只能对负面舆情进行冷处理,工作较为被动,忽略了对现实发帖民众的正确引导,存在次生舆情危机的可能,甚至酿成网络公共事件,给部门的公信力造成损害,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2.2舆情监控专业人才缺乏。网络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民众面广、不易检测等特点,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敏感性和过硬的网络操作技能。基层卫生部门的网络舆情导控一般都由办公室负责,办公室人员兼职做网络舆情导控工作,这些人员大多没有受过网络传播方面的专业培训,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应对口径不统一,缺乏与舆情导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知识,也不具备对网络上突发事件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如何解决网络舆情监控中的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基层卫生部门做好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关键。
2.3舆情导控缺少配合。目前,虽然部分基层卫生部门配有负责舆情导控的工作人员,但是相互之间缺乏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而根据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实践,每天晚上8 点至凌晨1 点之间是网络舆情爆发最多的时间段。而此时正是非工作时间,并且多数负面舆情都有一定的的隐蔽性,较不容易识别,很容易误判为无害信息而漏过,因此对于网络舆情导控所形成的格局使得舆情导控效率偏低,检测成效不够明显。
2.4主流媒体对事件失声。发生重大的事件时,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由于受到新闻管理方面的一些限制,难以抢先报道。特别是对网络舆情关注的热点,如社会阴暗面等,多数主流媒体经常采取选择性回避的态度,很少有主流媒体组织专家或者以新闻会等方式解释。这就给各种偏激的言论留下了乘隙而入的空间,造成传言远比正面的主流的言论传播的速度快、波及面广的现象。
3.加强网络舆情应当对方式的对策
针对当前复杂的网络舆情现状,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应急处置能力。
3.1加强专业人员培养。舆情信息的采集离不开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但做好舆情导控工作还是需要专业人员来做。因此,要加大对舆情导控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通过专家讲座、经验交流、模拟训练等形式,不断提升舆情导控人员对于舆情的分析和处置能力,做到正确化解矛盾和引导舆论向健康方向发展。
3.2维护自身形象,争取社会支持。当前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广大群众对无偿献血知识的了解的不够。血站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从思想和意识上积极对待网上的各种质疑声,能做到和网友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和沟通。充分尊重网民的意见、观点,与网民平等沟通、平等交流,平时抓住任何一个机会、随时随地进行无偿献血宣传。尤其要注重与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在有影响的网络论坛设置板块,日常参与网友的问答和讨论,并做出解答。
3.3制定科学严谨的网络舆情预案。详细而周密的预案能保证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网络舆情上报制度,一旦危机爆发,必须快速反应,有效迅速地处理,才能化危机为转机。同时,将可能在网络上被恶意散播的、针对无偿献血工作的舆情进行分类,查找相应的政策法规、科学依据,做好详实记录,以备使用。
3.4增加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增加民众现实投诉途径,通过加强接待、报刊宣传和民意调查等方式增加与民众的沟通,积极回应民众诉求,采取不同形式与发帖人进行直接沟通(比如:在论坛中以站内信的形式或邀请网友到血站参观、座谈),畅通途径消除可能产生的负面舆论。开放阳光通道,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辖区内大型网络媒体设置阳光血站专栏,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能够在血站遇到突发舆情时统一口径,避免不利的“传闻”扩散,并全权处理相关事宜。
参考文献:
[1]敖琴,苏丽.浅谈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的政府网络舆情应对[J].湘潮,2011,0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