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小学科学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科学知识

第1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一、课前精细准备

1、教师精细准备

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熟练的把握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做好相关器材的准备,课前教师要试做一遍,并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好弥补方案,设计好实验记录表等各种实验所需材料。

2 学生精细准备

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搜集好第一手资料,引导和教会学生在试验中观察、测量、记录、统计和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大胆推测可能出现的结论、制定实验步骤、选择方法、准备好相应的器材,设计好相应的表格和设想安全措施等。

二、课上巧妙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新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如在教学六年级的《杠杆的科学》时,教师让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先让学生运用省力杠杆很容易将一捆作业本撬起来,然后教师改变支点,变成费力杠杆,再让这位学生撬起这捆作业本,这时他会感到非常吃力,甚至撬不动。让学生说出其缘由,引入本课的学习,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

三、精细实验过程,提高课堂效果

1、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中,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让水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说明空气是存在的。如果只是为实验而实验,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只会让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是不会获得科学知识的。

2、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会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实验目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3、明确实验的规范性

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精细地设计操作过程,选定基本的实验方法,注意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注意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如教学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这样让学生养成规范的科学实验的习惯。

4、加强小组合作实验的有序性

小组合作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和调控:

①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

②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的情况下向同伴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③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用讨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

第2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本质;本质观;现状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50-01

小学科学学科是初中物理、化学学科的基础阶段,对于学校来说,要重视这个阶段的教学,对于科学教师而言,要做好这个阶段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本质观,提前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本质观是科学教育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在科学教育别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本质观的重要性,而我国在最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对这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过,若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本质观,首先教师自己必须要对科学本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解。鉴于这点,本文调查了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现状调查

科学本质的定义有很多,最常见的定义是科学知识发展的内在价值观与假定。本研究以科学本质观量表为主要理论依据,编制了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主要包含了七个项目共29道题。以城市分级为分类标准,采取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共对100名小学科学教师发放了问卷,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然后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最后,抽取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与课堂观察。

1、总体发展水平

调查中发现,小学科学教师的整体科学本质观平均评分为103.71分。总体来说,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本质观方面比较弱的几个得分项分别是:科学方法的多样性、理论与定律的联系与区别、科学的负载理论本质;而最高的得分项则是:科学包含观察与推理。这表明,小学科学教师对传统科学本质观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而对现代科学本质观的理解较为不足。

2、各维度的平均分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本质观各个项目中的主要得分分布情况,笔者根据其平均总分和标准差而将其划分为五个水平等级:水平一(81分以下,很差)、水平二(81-97分,差)、水平三(98-112分,中等偏下)、水平四(113-128分,中等)、水平五(128分以上,良好)。调查发现,在100名小学科学教师中,处于水平一的共有5名、水平二的共有16名、水平三的共有68名、水平四的共有11名、水平五的共有0名,各占总数的5%、16%、68%、11%、0%。由此可见,处于水平三的小学科学教师的人数最多,而没有教师达到水平五。

3、在各维度上的具体分析

分析发现:①在“科学知识的相对性”这方面,多数小学科学教师都认同这一观点,不过仍有36%的教师保持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知识就是绝对的真理。其次,传统科学观与现代科学观的并存不仅表现在小学科学教师群体的两级分化认识上面,同时也表现在教师个体内隐的观念中。抽取个别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发现,虽然有的教师也认同科学知识具有相对性,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却仍然向学生强调课本知识的唯一准确性。②在“科学是基于实证的”这方面,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都认同这一观点,然而具体到对观察、实验及测量的理解上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抽取部分教师进行访谈与课堂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观察、实验及测量的个人化理解比较模糊,对其目的与使用要求认识不足。③在“科学的负载理论”这方面,小学科学教师的总体得分较低,仅有50%的教师认识到了“观察是受观察者心中的理论所指引”,54%的教师赞成“在科学研究的每个阶段都需运用想象力”。④在“科学包含观察与推理”这方面,小学科学教师总体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仍有部分教师对科学推理的方法理解不足。⑤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方面,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都理解较好,能够认识到“科学研究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和标准的”,也能够认可“无论使用何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都必须进行反复验证”。⑥在“理论与定律的联系与区别”方面,多数小学科学教师的理解都比较缺失,尽管能够认识到定律和理论是分属不同类型的科学知识体系,但却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⑦在“社会和文化对科学的影响与渗透”这方面,多数小学科学教学都比较缺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对其的研究也相对不足。

二、对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思考

就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小学科学教师仍旧持有传统科学本质观。教师把科学知识当做是客观真理,即以知识为科学的本质,而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术语掌握得不够清晰和全面,同时对科学方法多样性的理解也不够深刻。虽然一些教师能够认识到测量和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但更多的却认为观察是绝对客观的、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这反映出了其对科学本质深层次理解的缺乏。因此,当前必须要加强对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正确的、稳定的现代科学本质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科学教育来说,帮助学生发展适当的科学本质观是其主要教育目标,也是广大教育学家和相关学者所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更是当前科学教育发展的核心思想。由于当前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师大多数都还没有形成现代科学本质观,所以对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要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独立运用科学方法来处理科学问题。而科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年龄及心理成长息息相关,这也是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在科学学习过程中与心理学实验相结合是很必要的。

 

一、小学科学素质教育的拓展

 

小学科学素质教育指的是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端正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不断更新,在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在日后的科技发展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具备科学技能,而不是简单地具备科学知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宏观的操控能力,整体把握“公民科学素质”的推进。

 

二、小学科学教育与心理学实验的结合实例分析

 

小学科学的前身是自然课,对照《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是培养国民科学素质的学科。注重科学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启蒙阶段,到成熟阶段,从接触植物、动物再到整个自然界的生物,发展的变化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而心理学中,结合年龄特点等,与科学学习接轨,辨别科学知识中的真伪科学是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植物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对周围事物都能细心地观察,对掌握植物的特征保留已有的经验,所以,学习中能够唤起记忆,教育者应结合这一特征,应用经验心理学与经典心理学,大胆开拓学生的眼界,不拘泥于教材,为日后的植物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科学素质教育与心理学实验结合的前景发展前瞻

 

小学生对事物的喜好大多数取决于事物的表面,没有良好的科学规律性,学生虽然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但是在生活中能够不自觉地观察,生活中的注意力要比课堂上的注意力更春风化雨。教育者要把握这一特点,对客观事物分析时,使学生获得感知,例如,动物的特征,对动物的特征可以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设计观察的顺序,从外部特征、生殖特点与对外界的反应能力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小学科学课是集观察与实验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未来教育者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利用心理学知识,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必要的。

第4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学生科学素养;主体;探究;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他决定了小学科学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启蒙课程。它具有发展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作用。重视小学科学教育就是重视对未来创新型科学人才的培养。笔者最近随学校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小组,深入到农村小学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随堂听了不同教师不同年级的多节科学教学课,从中得到了启发,同时也深感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下面就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对从事小学科学教育的同行有所启发。

1.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是指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自己动手调查与实验,并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形成研究报告与同学或老师进行表达与交流。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

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教师要转变原有的学生观,准确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备课、教学设计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出能够全面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思路。小学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学会的。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够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其教学方法就不能简单地照搬知识传授的做法,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与书本知识不同,不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或称为经验知识或默会知识。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性操练学会,而是必须习得的。这里的习得是指学生需要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这是直接经验习得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这是科学学习与传统自然学科知识学习最大的不同。

3.教师要充分重视当地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课程资源与科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缺乏一定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课程便无法得以实施。科学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以及科学课程目标的落实与达成程度,一方面有赖于科学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有赖于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

农村学生天天与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各种动物为伍,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充分发挥他们丰厚的感性认识优势来服务于教学,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将《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区别。而《植物的果实》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善学生对果实的认识。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教师在进行自然教学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去上课。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把课堂教学和课外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第5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1、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施严重短缺,政府的教育工作要求与资源配置相脱节。增加教育投资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中央政府曾经承诺,20世纪末政府对教育投资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要达到4%,事实上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教育投资比例不增反减,离4%越来越远。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比例平均值为5.1%,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属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 ]尽管近年来我省教育经费支出不断增长,但占GDP的比例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科学课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来习得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知识。科学课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具和学具,没有相应的教学器材、仪器、设施,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目前迫切需要增加教育投资,使科学实践活动能顺利进行。

投入不足还突出表现为政府推动力度不够,各种媒介宣传面不宽、不深入,难以形成良好的科学氛围。政府推动是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科普阵地建设投入,鼓励支持学校、文化站建好科普阵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通过相关媒体,加强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有效地让广大中小学生处于一个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科学环境之中。

2、农村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成为难中之难。农村教育的发展对于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重城市,轻农村”的配置模式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日益拉大。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迫切需要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和教育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等手段,来实现对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机整合。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只有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政府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缩小与城市教育硬件设施差距,完善教学设备,丰富教育资源。其次,要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针对农村教师专业水平、学历层次较低的情况,教育部门要大力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农村科学教育需要加快形成一支科学教学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的科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由于条件限制,农村学校科学课教师普遍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较低,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不足,在科学课教学中仍普遍采用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需要大力推进科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农村科学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快农村科学教学专业化进程。再次,要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城市学校可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师范院校可以通过大学生教育实习、支教、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学校工作等方式,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

第6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科学实验;作用;运用

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努力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利用学校科学实验室资源去引导学生做好科学实验,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在进入高年级乃至中学阶段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础。

一、小学科学实验的作用与科学教学实验室的建立

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动手,学会探究的重要手段和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小学科学实验中要充分发挥科学实验室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利用实验室现有的物质条件和现代化教学设备,把现代化教学实验和实物科学实验结合起来,更好地去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科学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上好科学课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和对科学追求的梦想。在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好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更好地喜欢科学的学习。

科学实验室是做好科学教学实验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深入发展,小学科学实验室得到了加强和完善,多数小学都配备了小学科学实验室。实验室是小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小学科学实验室要严格按照相关教学大纲的标准配备,对于30个班级中等规模的小学,起码要有两个专用实验室和一口仪器室,每口实验室的实验桌凳24套以上,保证2人一桌,一人一凳;仪器室要有16个仪器柜以上。对实验的设备和物品也应该按教学实验要求去配备,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在实验室和仪器室完备的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有一个实验准备台。

配备专职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也是建立规范实验室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小学科学在许多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观念上认为是一门副科,所以实验室建立起来后,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摆上了实验设备后就没有人去管理,老师在做实验前,要自己找实验用品,自己去准备各种实验用具。老师自己用完实验用品后没有规范摆放,导致下一节课的老师到处找不到自己要用的实验用品,时间长了,许多老师就不去做实验了,小学科学的实验在很多时候流于形式。高兴就去做,不想做也就不做了。有了专职的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提前按照实验计划,为老师准备好实验器材和用品,老师上课时不用自己去准备,做起实验就很方便了。

二、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科学实验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中叙述最欢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小学科学教学中有许多地方必须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去创设教学情景。在科学实验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做好实验。现代教育技术在呈现方法和效果上,比原始教育技术的实物实验要更生动,更形象,也更容易吸引学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要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曾宝俊老师执教的一节课《力》。当时听得很迷糊,因为导入部分就一个实验活动:用弹弓击倒一堆纸杯。其实我一直在思索,何必花上25分钟去用弹弓击倒?一节课就40分钟,接下来怎么办?后面15分钟做什么?怎么来得及?课上完了,仔细一反思,不由得笑了,原来在这25分钟内,学生通过玩弹弓,已经认识到了力有大小,有方向性这两个最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是在不露痕迹的时候,玩得最开心的时候,曾特就像和他们聊天一样,随口让他们得出了结论,这个环节真如他的讲座所言――“我的课,眼里只有学生,没有后面的听课老师”,是啊,课堂是为了谁?当然是学生,不是说说而已,曾特说到了也做到了。有了这个巧妙的开端,后来的生活应用,学生简直就成了一群科学天才,无论以何种形式去考他们,他们总是能够把力的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做到位,甚至可以做到极致,还有部分学生要不是下课铃声响了,他们也许会自己就开始设计验证一些奇思妙想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不仅学生意犹未尽,我也一样。想想吧,如果是用视频播放,那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好科学实验,要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把视频、音像、录像,图片等各种手段结合起来,几种现代化手段可以“各取其长,融为一体”。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教学的实验教学中,有位教师结合现代化的科普知识的《潜望镜的秘密》,从潜望镜的秘密开始导入课文:先观看一段视频,潜艇中的士兵通过潜望镜观察水面的敌情,然后画面在潜望镜上定格,让学生对潜望镜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组织学生进行研究透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利用潜望镜去观察事物的变化和效果。在学生自主实验以后,再组织学生集体进行潜望镜的观察实验。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让各小组分别使用潜望镜,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归纳总结潜望镜的秘密,教师在巡视之后,使用课件对学生学习略作提示,学生立刻想到了潜望镜可能还隐藏着其他秘密,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老师切换到了另一张幻灯片,原来上面是刚才学生能想到的一些方案的示意图,也有个别没有想到的,学生们一看都很感兴趣,立即在后面的实验中接着进行探究。本节课在这部分教学环节中,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教学结合得恰如其分,既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又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 科学实验要重视教学引导

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尊重科学的态度,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海洋里去探索和追求,实现科学的梦想。在实验过程中,老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做好实验的指导。在实验过程中不是老师的包办代替,整个过程中要以探究活动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只是略加点拨,主要是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和探索,学生自主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就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边做边玩,边玩边学。

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要求学生按规定做实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个方面,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同样是现代化的设备、技术,也不一定什么时候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固然有优点,但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能被我们所用,运用合理的情况下,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可能起到消极作用。对此,还是应该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从长远角度想,结合实际情况,多考虑现代教育技术自身的两面性,然后在实验教学中作出合理的选择。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去做好科学实验,不能因为现代化设备就可以放弃真实现象的观察和实物的利用。

第7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一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全科型教师

(一)小学生的求知欲强烈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感,他们心中有十万个为什么,他们求知欲强烈。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引导不当则可能泯灭孩子的求知欲,或者抑制学生的发展。他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天真而又富有幻想,我们不能用成人眼光和思维浇灭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需要教师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要用童心和儿童的思维,用艺术的教育引导他们。

(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的智力体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发展得快,有的孩子发展得慢。每一个孩子身心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此方面有特长,有的在彼方面有兴趣。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有他天才的一面,当然也有他不足的一面,有的具有语言方面的天赋,有的在数理逻辑方面有天赋,有的在空间方面有特长,有的在运动平衡方面有特长,有的对音乐旋律特敏感。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并给予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相信每个孩子的发展潜力,静待花开。如果一个老师只教一门学科,上完课就离开教室,而不能长时间地观察学生、陪伴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

(三)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模仿学习法

老师是儿童最信任最崇拜的对象之一,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教育,教师能唱会跳,教师的动情朗诵,教师的一笔好字,教师的看书习惯,都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总之,教师的十八般武艺,教师的“无所不知”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维持学习的动力。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奠定做人的基础,奠定求知的基础,奠定精神的基础,奠定生活的基础。教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专业的教育能力,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启蒙和引导作用。这就需要小学教师要具备人文、文学、科学、艺术等全面的基础知识,需要与社会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需要具备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优秀的师德与规范。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有综合的基础知识,需要有专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岗位职责需要全科型教师

小学教师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不仅启蒙孩子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成为孩子们的人生导师,教书更要育人。以学科知识的教育为本,就有可能导致知识教育为中心,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情操、交往能力的引导和教育。有人说教师能够爱学生就是最美的师德,陪伴学生就是最好的教育技巧,守望学生就是最应遵守的教育规律。小学生们需要了解他们、陪伴他们成长的良师益友。全科教师,能够守着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了解他们的性格和禀赋,便于因材施教。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全科教师的导向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师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与小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学会设计综合性主题活动,创造跨学科的学习机会。职前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设计上,其中学科知识的模块除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设计、学科教学设计等,还包括小学跨学科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标准导向要求小学教师需要具有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从我国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趋势来看,也是如此,对考生的学科背景知识没有要求,只要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就有资格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到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科目一“综合素质”的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心理、文化、历史、地理、科学、社会、音乐、美术、文学、信息技术等综合知识。科目二“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外,还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的能力。

(二)优秀的小学教师具备综合型的教师素质

一线的优秀小学教师,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他们身上具备的共有的素质那就是爱教育爱学生爱钻研,除此之外,那就是深厚的教育基本功。比如流畅的语言表达、优美的板书和简笔画。除此,还有音乐舞蹈的功底、图画及美术欣赏的功底,人文、科学、艺术素养和功底,对小学生心里的把握和调控能力等。特级教师于永正以优美的书法、信手拈来的简笔画技巧、演奏二胡的魅力、娴熟的歌唱技巧,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欢。他能够把逻辑思维、音乐、绘画等艺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上得有理有趣。优秀教师的十八般武艺,也启发我们,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具备多样的能力,在教学和教学组织方面都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的课程特点需要全科型教师

(一)小学生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知识

目前小学课程依然是按照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安排。但是从整体思路上看,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趋向,如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等本身就是综合性课程,而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都呈现综合化的趋势,学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美国贾斯珀的教学研究项目,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是从冒险故事开始。华德福学校所倡导的全人教育是以艺术为手段的教育,用音乐、旋律、节奏和雕刻、绘画等的形式进行语言教育、生命教育和科学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二)从教学组织来看,小学生的课堂更需要多样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

多样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需要教师具有音乐、美术、体育等多方面的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可以用艺术的方式如音乐、图画、故事等模拟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也可以让学生用歌咏的方式学习,也可以通过动作、表演、歌咏、韵律、节奏,或在旋律中学习。组织课堂的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语言、艺术、体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从课程内容来看,每门学科学习内容都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的组成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资源从来源上看,包括校内、校外、社会,包括博物馆、民俗馆、大自然,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科学、地理、历史、文化等综合性的内容,数学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同样也是综合各科知识和多种能力。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自不必说。各国都把小学生的读写算知识作为基础知识,而读写算的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融通的。苏霍姆林斯基开发学生的算术能力,是用阅读的方法,阅读写作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生活本身就是综合的,包括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等。

四我国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呼唤全科型的教师

(一)从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来看,全科教师是普遍现象

发达国家招聘小学教师不以学科专业为限制。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证制度也是如此,只要有大学大专的学历就可以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

(二)目前农村小学还存在布局不均衡规模大小不一的问题

有的村小班级规模只有几人、十几人,年级不全,教师不全。有的村小还存在复式班上课的情况。农村小学教师大都兼教几门课。而村小的存在对于普及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村小的老师具有包班上课的能力,需要有兼教所有学科课程的能力。加之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居多,也是中国“特色”之一,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陪伴。全科教师有条件、有时间陪着他们,关注他们的成长。

(三)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发展的趋势

第8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实践取向;研究

1“实践取向”的本质

1.1理论滋养:其价值在于实践,是将教育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形成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反省性态度,再经过反省和升华教育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滋养。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虽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是不等于完全离开教育科学知识去盲目的实践。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更加期待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甚至通过这种结合,衍生出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的新经验。1.2知行统一的教育:知行统一是将传统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当下时代变革中,减弱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将两者的差距融合到最小,使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在当下时代变革中获得理论和实践的新生命。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是用实践中各个教育环节,在教育情境中来进行实践,形成一个知和行的师培养体系。并将实践作为培养小学教师和成长的重要项目,加强其课程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达到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新高度和变革。知行统一的教育必然是从理论与现实差距入手,不断的改善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并使得小学教师在进行教育之时,注重实践的运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结合,有机统一,完美体现教育之美,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原则

2.1系统设计原则: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系统设计专业的原则。在对小学课程设置时,老师应用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发展眼光的基础上,以促进小学儿童的全方位学习发展为课程设置,从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课程设置经验入手,注重小学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系统的对小学课程教育内容进行设计,掌握小学教育实践的系统性,便于小学教师掌握教学的本质,围绕实践教学的核心,从多个角度对小学实践教学进行综合评估和系统评价。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系统性,是在逻辑教学基础上,对实践内容的整合。2.2突出实践的原则: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突出实践专业的原则。贯穿于小学教育的整个理论。通过教育实践改变教学的焦点,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设置的高度统一,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激发教师的潜能,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充分的做好教学准备。突出实践的特质,摆脱理论性教学的局限性,构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改革。突出概念原则,以实践知识的呈现方式,突出实践的内涵。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围绕实践教学为核心,发展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模式,便于小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2.3终身发展原则: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终身发展专业的原则。从教师职前的学习,入职后的教育实践和若干年的教育经历来看,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过程,因此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课程设置也要以专业的发展角度来制定。保证小学教育得到终身持续发展,并从实践教育的本质入手,发展小学教师实践教学的思想意识,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教学成果,奠定小学教育课程全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的发展。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价值,在于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不断的将小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创造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取向具有终身发展的原则。

3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议

3.1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的建议。明确小学教师的定位,应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小学教师的身份,并熟悉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授流程和方法,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为了保证小学教育实践取向教育课程的实施,应严格要求小学教师具备教学经验,尤其以多年教育经验者优先考虑。才能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将学科课程、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相融合。平时小学教师还应该相互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学习,长短互补,取其精华,最后提升教育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知识。3.2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专业课程的建议。建议学校、老师,对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改革,老师之间强强联手,互相取长补短,将优秀的实践教师组织在一起探讨学习成功的教学案例,及时反馈信息,将空洞的理论课程,枯燥的教育方式,尽早的摈弃,实现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3.3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构建合作伙伴关系专业课程的建议。有效的合作关系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改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脱节的问题。建立大学-小学合作伙伴关系是小学教育实践取向的重要设置和保障,可以通过大学-小学之间合作培养全面协同的优秀教育者。可通过共同研究课题、参加论坛互动,学校之间相互观摩学习,相互教授课程,进行深度的学习和实践,由单一的教授实践方法转变为多层次的教授实践方法。相互之间都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的素养,为教师专业知识成长提供了一个资源互补的高效平台。

4结论

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育的基础。并通过对小学教育课程进行设置的价值导向的选择,应用实践构筑实践与理论的统一。立足于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教育的内在特性。基于实践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理论诠释。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寻找内在的规定和诉求,构建经验主义情景,支持教师的实践工作。从现实的实践统筹小学教育专业的全局发展。小学教育的实践取向并不是单纯的理论或者是技术的投入,是知行的高度统一,有机结合。从根本上保证小学教育理论的学习、扎实基础以及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国权,刘树仁.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年06期.

[2]兰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与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第9篇:小学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实验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

谈到做实验,一定容易联想到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等;谈到学数学,自然会联想到做数学题,题海战术几乎成为数学学习的代名词。难道数学也可以做实验?“数学实验”是为了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思维活动。数学实验一般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注重实测与直观,让数学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所研究的内容“可视化”,让学生从中获得对数、形的观念,并逐步对其适度抽象,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实验”,进而体会数学的研究方法和构成体系,使其在活动中认识并改造着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实验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其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一、数学实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生特点,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实验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激起学生求知欲望。

2.现实性原则。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生动形象的典型实验,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生活数学化,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3.开放性原则。就是课堂实验教学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学生思考空间广阔,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二、如何开展数学实验课的教学

新课标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与传统教材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探究性的内容,而要探究出一些规律或结论,就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去操作,而这些都是数学实验的一部分,在小学阶段只是一些简单的发现,理论性的、操作性的要求都不高,所以这个阶段的数学实验只是穿插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专题让学生去实验,比如:圆的认识,可以用实物进行实验;让学生进行某个专题的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表,进而分析结论,等等。不管什么专题的实验,我认为都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围绕教学目标。实验教学要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有的放矢。问题内容的指向应是教学的重点,切入的角度应该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精力集中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会因无关紧要的问题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2.确定实验的要求。也就是说一次实验中让学生做些什么、怎么做,从中明白要求,给学生指明实验的方向,更好地得出结论。例如在教学五上《铺一铺》这一课时,在活动之前老师说明学习要求:(1)铺一铺,用拼板黄色一面拼;(2)想一想,能密铺的图形和什么有关?(3)议一议,由组长填表。这样老师在活动前把要求明确后,学生就可以按照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避免只停留在玩东西的表面操作上。

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或结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设计表格,让学生动手实验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在教学五上《铺一铺》这一课时,教师这样设计表格,进行实验:

这样设计表格并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实验过程中做好数据记录,做好统计分析,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总结实验。在得出初步的结果或相关数据后,组与组之间通过讨论交流看法,对在同一实验条件下的方法和结果进行讨论,说出各自的思维过程、描述自己的做法。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又可以降低下一阶段出错的可能性,提高学习效率。最后进行归纳猜想,得出结论。

三、开展数学实验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验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玩”。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动手实验的过程又是学生动手实践、互相合作、探索交流的过程,因而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小组合作的意识。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轴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轴对称图形?

生:飞机、衣服、人体……

师:在课件的资料中心给同学们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应用了轴对称图形的实例,请大家进入“资料中心”(网页的资料中心,链接了许多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找一找,并完成搜集表格。

师:要求2人或3人分一小组,合理分工,协作完成。

师:汇报你们整理的学习结果,并说一说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什么好处?

生1: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生2: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中教师贯穿着动手实验、小组合作,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在乐趣中撷取了知识,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2.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演示实验是教师或学生在台上做实验,大部分学生被置于旁观者的位置上。学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人人都想亲手尝试,自主探究。在大力培养创造力的今天,应该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组建实验小组,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在亲身实验中探究新知,获取感性体验,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等方法来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再全班交流,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最后形成规范的数学术语。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宏观调控,耐心指导,并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动手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表面上看,动手实验浪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但它大有用处,不仅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会培养学生敢于主动探究和创新的能力。例如,在“四边形的内角和”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准备了几张形状不同的四边形纸片,然后让学生观察四边形内角和是不是一个定值。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果是,请设计一个数学实验来检验。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设计出四种检验的方法:一是分别撕下每个内角,将它们的顶点拼在一起;二是直接将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分割在两个三角形中;三是把四边形分割成四个三角形;四是在四边形一边上取一点,连接另两个顶点,分割成三个三角形。当然仅仅通过实验还是不够的,教师再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观察,运用归纳、类比等方法得出猜想,最后仍用实验加以验证。学生在实验时,要像一个小数学家那样参与到问题的探索解决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观察、大胆猜想、实验验证、理论证明,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传承走向创新。

数学实验与建立数学模型息息相关,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或到大自然和社会搜集实物和数据样本,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揭开奥妙的心理使他们兴趣盎然,从而达到探索与获取数学模型的目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数学实验的内容和方式也更丰富重要。因此,数学实验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并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中要巧借实验这一“东风”,更好、更快地推动数学教学这艘大船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