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几个主题,分别是:
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
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
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
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3个主题。
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的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又高又大的苹果树,树上结满了果子。
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天天到苹果树下,他爬上去摘苹果吃,在树荫下睡觉。他爱苹果树,苹果树也爱和他一起玩耍。
后来,小男孩变成了个少年,不再天天来玩耍。
一天他又来到树下,很伤心的样子。苹果树要和他一起玩,男孩说:“不行,我不小了,不能再和你玩,我想要玩具,可是没钱买。”
苹果树说:“很遗憾,我也没钱,不过,把我所有的果子摘下来卖掉,你不就有钱了?”
男孩十分激动,他摘下所有的苹果,一个也不留,高高兴兴地走了。
然后,男孩好久都没有来看过它。苹果树很伤心。
有一天,男孩终于回来了,但他十分不开心。树问他:“你怎么了?”男孩说:“我的朋友们都成家立室了,我却连房子都没有,新娘也不愿意嫁给我。”说完,就在树荫下哭起来。
“抱歉,我没有房子,”苹果树说,“不过你看,我的树枝又粗又大,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统统砍下来,拿去搭房子”。
于是男孩砍下所有的树枝,高高兴兴地运走去盖房子。看到男孩高兴起来,树感到好快乐。
可是,男孩比以前更久不回来了。
这棵苹果树再次陷入孤单和悲伤之中。
一年夏天,男孩回来了,树太快乐了:“来呀!孩子,来和我玩呀。”
男孩却说:“我心情不好,一天天老了,我要出海,轻松一下,你能给我一艘船吗?”
苹果树说:“把我的树干砍去,拿去做船吧!”于是男孩砍下了它的树干,造了条船,然后驾船走了,很久都没有回来。
树好快乐,但不是真的。
许多年过去,男孩终于回来,苹果树说:“对不起,孩子,我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给你了,生不出果子来了。”
男孩说:“我的牙都掉了,吃不了苹果了。”
苹果树又说:“我再没有树干,让你爬上来了。”
男孩说:“我太老了,爬不动了。”
“我再也没有什么给得出手了,只剩下枯死下去的老根。”,树流着泪说。
男孩说:“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我感到累了,什么也不想要,只要一个休息的地方。”
“好啊!老根是最适合坐下来休息的,来啊,坐下来和我一起休息吧!”男孩坐下来,苹果树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文中的树就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什么都给于了我们。
可是我们却常常讨厌爸爸妈妈的唠叨,不喜欢他们管住我们。哎,骂是爱,打也是爱呀。
我看了于丹老师的节目,感到好对不住爸爸妈妈。
关键词:小学语文;唤起需求;互动交流;体验生成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此时孩子们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摒弃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论絮说,从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出发,落实从唤起需求到互动交流再到生成体验的主动性学习模式。鉴于此,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课堂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唤起学生需求,让他们主动通过交流和体验去迁移知识,生成能力进行讨论与分析。
一、唤起需求
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只要我们能合理开发,就能唤起认知需求的潜在动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整合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的认知需求,如此方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有效驱动孩子们去积极主动地认知和探索。这里联系一线教学实践讨论两点唤起学生学习需求的方法:
1.以趣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认知初期的小学生,我们应该通过趣味教学来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才是唤起学生学习需求的根本方法,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元素来唤起学生学习需求。实际上,现行教材也收录了诸多让小朋友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一年级的《小壁虎借尾巴》《司马光》和《称象》;三年级的《孔子拜师》《陶罐和铁罐》等就是立足学生认知初期,选用了有趣的故事来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乐于阅读,有了阅读的积累,语文认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2.以用驱动
常言道:学以致用。语文是最切近生活交流的科目,所以,为了让孩子们乐于学语文,我们可以以用来驱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学语文的用途,促使其主动去探索、去学习。
比如,人教版新教材每单元都有“口语交际”和“小笔头”。在春意盎然的季节,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踏青,顺着学生的认知让大家说一说踏青的所见所闻,然后转换成书面的形式进行表达。这样设置以用为驱,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让他们产生深刻印象,让孩子们完善语言组合,生成口语和表达技能。
二、互动交流
交流是拓展认知的必由之路。萧伯纳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相互交换还是每人一个苹果,你一个观点,我一个观点,相互交换就每人两个观点。”其实,学习也需要在这种互动中交流扩散,让学生将各自的想法进行讨论交流,这样的话,学生的认知就会更加全面了。
实际上,课堂教学不止是教材知识传递和监督学习的过程,还是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完善知识生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笔者就提示学生筛选经典状景句子,然后讨论认知修辞手法:(1)几百里练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2)几百里练成一片,到处都是绿色的树木……学生经过对比、交流和讨论,认识到(1)句运用了比喻,能使句子更生动、更形象。这样就强化了对比喻句的认识和理解,潜移默化生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让知识相互碰撞,生成创新思维和能力发散的火花,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
三、体验生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一定要摆脱传统教学耳提面命、搞理论灌输的桎梏,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大家感悟、体验和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样获取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是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遵从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变封闭课堂为开放课堂,这样让学生通过探索开放问题,体验知识生成,从而产生深刻印象,使课堂从说教场变成学生探索知识、展示自我和合作创新的平台。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只要我们能创造激活学生的适宜的平台,我们就能让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迁移知识。例如,针对孩子们比较容易混淆的字词,即便到了高年级依旧困扰着许多同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孩子们通过体验知识生成过程来完善形象认知,比如,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黑得看不见眼睛了;针对“喝、渴”的区别,孩子们这样说:“喝水”离不开口,因此带口字旁;“渴”是特别想喝水,只是想还没有张开嘴巴,所以不用口只用三点水来表示水就可以了。可见,只要我们敢于放手,孩子们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就会很有创造力,对提升认知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评价反思
评价反思是对学习过程及结果的点评及弥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为学生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除了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法外,我们还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鼓励性评价来激励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反思弥补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缺失及知识漏洞。
比如,写作课上,刘××用“饱经风霜”来写一位老奶奶的脸,这样恰当的用词我们就要进行表扬和鼓励,这不但肯定了刘××的词汇积累,更激活了全班学生积累词汇的热潮,有效促进教学效率,让课堂得以可持续良性发展。
上文是笔者联系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知识四个认知环节的讨论与分析。概括地讲,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这样才能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符合班级实际学情的教学关键节点,才可以让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意义
人格是素质之基,是创造之源,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有无健全人格是直接影响个体创造性发展、幸福感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各种人格特征相互协调、全面发展;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待人接物;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用在学习上[2]。
1.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生在校求学期间,他们的人格尚在形成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个体开始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他们会面临种种困惑与不解,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如自暴、自卑、逆反心理和妒忌等。他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回视,慢慢地走向成熟。此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与消除心理问题的滋生,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2.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自我调适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效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3.培养21世纪优质人才的需要
不同的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不一样,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一个人除了具有优良的专业素质、高尚的品德修养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一个人若具有自信、自强、较强的耐挫力、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校重“智育”轻“心育”
目前,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言必谈中考、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好百好,学习成绩似乎决定一切。至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往往被忽视,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评估,做做表面文章,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更别说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基本上是空白。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严重
“马加爵事件”等虽然发生在高校,但从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来看,其心理的隐患在进入大学前就已埋下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正确有效的帮助和引导,日积月累,最终引发恶性事件。追根溯源,中小学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在我国约3.4亿的l8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6.1%~32%[3]。北京市中学生体质调研组对数十所中学的学生所做的心理卫生调查也表明:中学生中常感孤独的占11.3%,有时感到孤独的占65.7%,想远离亲友而单独生活的有37%,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的为13%,信心不足的为25%[4]。
3.学生人格缺失
人格缺失主要由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及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所引起,中小学生人格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缺失。
(1)价值观倾斜、以自我中心
当今的中小学生思维敏锐、求知欲强、勇于探索、知识面广,但不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观突出“利益”二字。有的学生甚至道德品质低下,若任其发展,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
现在的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他们从小独享父母及祖父母的关爱,会使得幼儿期的自我中心一再受到强化而固着下来,成为一种人格缺陷,并泛化到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如果不及时加以克服,往往会在社会交往中碰壁而痛苦不堪,重则可能引发人际冲突,甚至诱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2)自制力较差、心理脆弱
自制力是一个人控制自己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特征。不少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主要表现在:虽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但却难以控制自己的行动,不能专注学习;很多学生沉迷电子游戏,不能自拔;遇事不冷静、爱冲动等。
心理脆弱表明心理活动强度低,心理承受力及耐挫力较为薄弱,在面临强大的精神刺激时往往难以承受,会诱发过度的应激反应。现在的学生因为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好,就像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没经受风寒,一旦遇到挫折,易走极端。如有些学生因学习压力大,不堪学业重负,跳楼自杀。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策略
根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需从人格教育、优化心理健康教学等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学生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
(1)加强认知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认为: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不良的认知。认知疗法的策略,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人格实质上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外演”与展现,是个体调控行为的最高层次的参照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立是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一项基层性工程,有了它,健全人格的形成就有了基础。因此,应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报告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理性教育和认知训练,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人格教育中如能很好地解决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
(2)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促进学生自我肯定
人格健全的人具有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逐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调控自我、教育自我,悦纳自我。
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学生往往不能对自己作出如实评价,有的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缺乏“自知之明”,甚至狂妄自大;有的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自信不足,甚至自我否定。老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评价自己,知己所长也知己所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坦然处之,正确悦纳自己。
其次,不断增强学生积极的自我体验。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激励和推动学生去获得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逐渐克服和消除他们人格结构中的自卑、懦弱、不敢进取等消极特征。
另外,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控能力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自控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终身用力,特别要在行动上下真工夫。老师应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模式,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只要目标在,就一定做到做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3)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人格的发展完善是个体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取决于个体人格自我建构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人格的明确要求和强烈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人格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人格教育才会真正起作用。
人格的塑造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体心理结构的“自组织”过程。教育者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使他们懂得健全人格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自我建构的有效方法,促使学生不断反省自我,发掘自身弱点,选择有效途径去弥补完善不足,“再塑”自我。教师可选择有针对性的名人名言、座右铭来激励和督促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指导学生以写日记、周记方式来反省自我、自剖人格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的设想和措施;组织学生以“人生的价值”等为主题开展讨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知行统一,健全人格的形成才有保证。
(4)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拓宽学生心理空间
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是社会的人,健全人格的养成离不开人际交往,离群索居必然导致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互不沟通往往滋生焦躁心理和对立情绪。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中小学生社会化的起点,人格教育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交往学习。丰富多彩的交往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从中增强他们主动社交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锻炼其社交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胸怀,增长见识,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2.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要求。
(1)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考核评价标准和课时要求,学校可组织相关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合本地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分层次地确定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实施途径,预先制定好教学方案,进行课程设置。如对低年级的学生侧重进行学习适应性教育等;对高年级的学生侧重进行自我调节方法、青春期教育等。另外,围绕校本课程,学校可组织教师和相关人员编写校本教材和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等,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真正落实并取得实效。
(2)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作用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中心,主要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展开,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的参与。学生在参与活动课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并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练习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反应范式,以作为实际生活中类似情景的参照,并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内容包括协助学生建立起理性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自我观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表现力、增强自控力和耐挫力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心理调控方法和手段,从而化解消极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
3.建立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单靠某一种途径、某一种形式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途径和方法应多样化,既重视课堂教学又重视课外辅导,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辅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信箱及热线电话;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作为独立职能部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各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网上心理辅导中心等,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2)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理品质的催化剂,学校应开通多种渠道,加强与家庭的合作交流,与家长齐抓共管,共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如组织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家长开放日和亲子活动等,向家长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指导家长用健康的心态更有效地对子女进行心理辅导,为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
(3)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文化环境
学校要在校园努力创设和营造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墙报、宣传栏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排练心理剧等,让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下、愉悦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陶冶心理品质,养成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常做常新。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其真正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3).
[2] 李伟强,郑燕.健全人格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
【关键词】个别教育 方法及注意事项 成功事例
一、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与集体教育相辅相成,个别好的典范可带好全班,个别差的也会腐蚀和干扰集体,故班主任要因人施教。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重点培养提高,要求要更高、更严,目标要更高。中间学生中的大部分班主任给予适当帮助、教育也可成为优秀学生,至少能保持良好水平,但少部分如受到冷落,就可能滑入后进生。后进生的转化是个别教育工作花力气较多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工作:第一、与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后进生在很多场合均受到冷落、歧视,这也是他们后进的主要原因。当我们用真诚感化他们,使他们愿意交谈,谈真实思想。班主任再向他们提出适当要求,后进生就后将之视为对自己的爱护,帮助和交往而产生感激。这样就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第二,掌握心理特点,调动积极因素:后进生做出成绩,受到表扬和奖励对他们是一种最好的回报,而他们又犯错误,心里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懊悔,有一定程度的改错念头,当这种希望火花得到应有尊重和扶植后,他们矛盾的心理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第三,培养学习兴趣,对学习无兴趣是后进生后进的重要原因,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就业形势对学生知识要求的教育,从而端正态度,有学习愿望。另外也要让其坚信自己的能力,使他们充满希望。班主任应与任课老师联系,为他们补课赶上进度。或安排“1+1”的优秀生带后进生的帮教活动。当他们体验成功喜悦后,学习兴趣自然就成了。第四,正确对待后进生的反复,后进生反复为正常现象,但这种反复往往有一定积极因素,应寻找原因,有针对性,细致地连续转化,不要妄下“屡教不改”断语。
二、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工作的重要性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正确组织班级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职校学生大都处于成长期,他们有一定共性,但由于社会、家庭等的影响,他们的个性各有差异,而且一个班内学生间也是相互影响的集体,它的健全程度反过来又影响每个学生,班主任只有熟悉每个学生和集体情况,才能定出切实可行的班主任工作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好学生,如不这样,仅凭主观判断或照章办事是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
三、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的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个人和集体两方面,个人又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情况、健康情况、兴趣、性格、成长经历及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了解个人基础上再了解集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四、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了解和研究学生,主要可通过一看二谈的方法,一看是指研究书面材料和观察了解,新生入校前主要是通过研究入学登记表,体检表,成绩单等,任教过程中积累的资料是最真实反映学生情况的,但也要注意用全面发展眼光看问题,重视现在表现,切勿抓住过去缺点不放。观察就要求班主任应深入学生学习、实习、班、团劳动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在共同活动中,了解学生学习态度、知识质量、智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意志品质、兴趣及与集体与同学间关系。二谈包括谈话与查访,谈话既可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也可了解学生,在谈话前班主任应考虑好谈话目的、中心内容、方式、时间、地点等,谈时态度要诚恳、和蔼,身份要平等等,消除戒备心理,创造良好气氛,并注意谈话艺术,不能直接的可间接,还要注意将谈话与学生平时对照,勿轻信一面之辞,轻下结论,同时谈话时给予一定教育,提出一定要求。查访与被了解学生有关的人,将了解和研究后的情况分析,及采取措施,按人头作班主任工作日记,为进一步教育提供依据。
五、了解和研究学生成功事例
Abstract:The young people arrive the personality only then finally develops regarding the young people are importan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young people's confusion and the confusedness, conducts the research to the young people personality flaw's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strategy.
关键词:青少年 人格缺失 教育策略
key word: Young people personality flaw education strategy
当代社会是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时代,会给不同的人都带来一定的压力,在现实的压力面前,很多青少年不再相信传统的道德观念,常常在矛盾中不能自拔,不知道如何让做人才是理想的、正确的。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要具有先进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象和成因
1、理想缺失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而当今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却让我们感受到不能承受的沉重:有的学生认为人生无意义,以“游戏人生” 为人生宗旨,有的同学认为“有钱才是硬道理”,小小年纪就盲目拜金,还有一部分过早的追求物质享受,甚至有的女生把“嫁给有钱人”作为人生目标……,多数学生缺乏人生规划,没有理想,盲目度日,只有物质追求而没有精神目标。1
2、道德缺失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从幼儿园到大学生的被调查学生中没有说过谎话的仅占0.48%。孩子的心本应该是纯净的天地,单就上面的数字来看,仅有的一块净土已经被污染。随着年龄的增长,诚信意识变得越来越匮乏;礼仪失范现象也屡见不鲜,上课迟到、早退、在课堂收发短信、随便说话、下课不让老师先行的现象已经变得司空见惯、让人无奈;上网时间过长、访问不良网站的网络成瘾问题也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致他们荒废学业,心理脆弱,甚至误入歧途。
3、人格缺失的原因
家庭原因:溺爱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一旦接触集体或者社会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常常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另外,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给孩子造成过多的压力,促使一些孩子过早成熟,剥夺了孩子的童真;学校的原因:2学校过于重视分数的压力造成学生人格不健全,同时由于对成绩的过分追求而忽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导致知行脱节现象;社会原因: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的侵蚀,同时社会上一些、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的社会现象也使青少年陷入迷茫,失去自我。
二、青少年人格教育策略
当前,有许多国家都把教育研究的重点从原来的“智力开发”转为“人格培养”,纷纷把人格教育作为其他教育的基础。人格健全的青少年才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人格教育应该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发展和完善的受教育者的人格品质的教育活动,它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细致性的特点,他的实施是一项较为巨大的系统工程,实施方法也多种多样,具有多变性。因此,青少年人格教育工作应针对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3
1、激发青少年对人格进行自我构建的意识
根据教育自主性和能动性原则,调动学生的自我选项和自我调节能力。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影响着构成人格品质的种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每个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主动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青少年自身对于人格构建的主动意识,教育者要努力激发青少年其进行人格构建的意识,帮助他们确立人格建设的目标,培养人格建设的方法很累,给予受教育者最重要的帮助,唤起青少年自我教育意识的觉醒。
2、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
构成人格要素的核心是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而这一切都与人的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素质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又是现代人格建设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健全人格的理想前提,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体现着他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同时也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信仰和情感,培根说:“知识塑造人的性格”,4由此可见,人格的教育与塑造必须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基础和前提,尤其是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少年更是如此。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综合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注意教育教学中新思想、新知识的传授以及应用,促使青少年人格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3、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
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格教育也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可以奏效的,要历来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5要想抓好青少年人格建设,就必须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人格教育体系,实现青少年人格教育的系统化和一体化。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努力为青少年的人格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民族责任感等良好的道德修养,逐步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作为教育工作者,玩呢应当深入研究青少年人格发展的规律,优化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搞好青少年人格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志毅. 旅游心理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 成才之路, 2009,(19)
[2] 吴轶冰. 浅谈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04)
[3] 陈文君. 非智力因素理论与素质教育[J]. 衡水师专学报, 1999,(01)
【关键词】和谐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
一、引言
学校管理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准,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的高低。为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目标,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原则及方法对学校进行和谐管理。
二、学校和谐管理的现实意义
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主要面对的是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由于工作强度大、知识技能老化等原因而引起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和严重的失落感,如何在高压力的环境中保持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是现代教育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而当前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由独生子女组成,他们知识丰富、见多识广但是同时也有着心理脆弱、责任感低等特点,这些都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难点,因此对学校实行和谐管理,创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对社会、家庭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影响学校和谐管理的几大问题
目前中小学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中存在一些影响学校实现和谐管理的问题,首先在教师管理方面存在下述问题:
1、对中小学教师管得过严、过死,评价体系亟待改进
长期以来,中小学都是以种种规章制度对教师进行管理,力求达到整齐划一,使得教师工作中就像履行生产线上的流程一样刻板。而且硬性的规章制度成了教师绩效考核的唯一尺度,导致教学考核完全数量化,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个体及学科差异等。
2、激励体制不健全,物质与精神不统一、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激励体制很不健全,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对教师进行激励,以种种高尚的教育信念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部分学校管理者则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而忽视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形成本末倒置的奇怪现象。除此之外,更有不少学校把学生考试分数的等级作为激励教师的唯一手段。如果学校领导不能真正从教师的内心需求上给予真挚的理解和关怀,仅仅运用单一的行政手段对教师行管理,必然会使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在心理上产生距离,并可能抑制教师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3、缺少自我发展平台和积极的文化氛围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迫切要求。但由于不少学校经费紧缺、教学任务重等原因,很多教师无法真正有效地进行“充电”,久而久之,使得学校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最终造成人才严重流失。
其次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1)当今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
众所周知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之一,但当今学生多数由独生子女组成,物质条件优越、家长在身后打点好一切,导致超过半数的学生学习缺乏动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2)学生的自制力差、意志薄弱,缺乏坚持性
独生子女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常不能理智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对制定的学习计划常随意更改而不能坚持完成。这种特性导致学校、教师在管理、教学过程中阻力大、效率低下。
(3)现代学生多数缺乏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
由于独生子女学生在家庭里受到父母过多的溺爱加之没有兄弟姐妹的相处经验,导致他们在学校里难以融入集体,给学校的种种管理带来很大困扰。
三、学校实现和谐管理的措施
若想实现学校的和谐管理仍需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分别推进:
1、对教师进行和谐管理的措施
(1)注重对中小学教师的柔性管理
开展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对教师实行以柔性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学校管理者应尽力在学校中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促使教师们共同发展;校方要把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教师自身行为的目标有机地统一。对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做出快捷、灵活的反应。
(2)实现中小学教师的全面考核
在实施和谐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该改革过去同一化考核标准、仅以硬性的规章制度做为教师绩效考核的唯一尺度的做法,重新建立一套能够适应教师自身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可以激发教师工作动力的全面评价制度。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确立一个衡量教师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导向和改进作用。这个标准应是全面的和谐的;其中一是教师考核评价。教师考核评价的依据应该是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明确以教师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二是教师自我评价。学校管理者要引导教师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自我评价能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每位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找出自身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拟定出适合自身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以此来改进未来的工作。
2、学生和谐管理的策略
从学校管理的层面上来看,要实现对学生和谐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
(1)大力开展新时期德育教育、加大人文主义教育,着重树立良好的校风
人文素质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格的基础,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关心精神、主人翁精神,求实精神、自立精神。特别是针对独生子女学生的人格教育更是如此。在现实工作中尤其要注重:一是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切实贯彻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来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二是在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强化思维训练,思维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精髓”,人格的水平与思维能力直接相关;三是要注意传授新思想,用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科技武装头脑,促使人格尽快现代化。
(2)学校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和心理咨询活动,学校要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世人关注的重点,“心理健康教育”也已被列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当前对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仍令人忧虑,因此,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之中,学校教育只有坚持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才有可能消除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
(3)学校应建立建全对学生的奖惩规章制度
对独生子女学生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影响过程,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在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要使各要素有机地形成一股合力,实现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需要靠规章制度来提供保障和导向。通过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和强化那些社会需要的思想行为,制约或惩罚那些超越社会规范的言行,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明确是非,逐步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英语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认知、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一点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英语教材这个载体,认真钻研,挖掘其中的人格教育因素,然后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悟。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会成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的互动过程,成为知识交流、能力养成、灵魂碰撞的过程,从而造就既有理性力量又有人格力量的“完美”学生,实现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教育人格英语课堂高中英语教材健全的人格
人格(Personality)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总体精神面貌。人的认知能力特征、行为动机特征、情绪反应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程度、态度信仰体系、道德价值特征等构成人格。人格不仅控制着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培养健康人格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人格的定义及健全人格的特征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情感反应的特征;人格反映了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是相对稳定、具有独特性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对外界的刺激作出怎样的反应,包括反应的方向、形式、程度等。”因此可以认为,人格是人的素质的基础,将决定个体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在内的总和素质的发展。
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呢?综合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模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模式、罗杰斯的“充分起作用的人”模式、弗洛姆的“创造型的人”模式、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模式、皮尔斯的“此时此地的人”模式以及埃里克森的“自我整合的人”模式,我们大致可以将健康人格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有意识地控制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被意外的、不能控制的、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第二,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正确地对待;第三,能立足于现实,而不是沉溺在过去的生活之中,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能较快地摆脱其带来的阴影,在现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行动;第四,具有紧张而有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满足于平平淡淡的工作和生活,渴望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经历;第五,能给予爱也能接受爱,热爱学习和工作,并乐于承担义务,情绪成熟健全,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态,生活充满了活力;第六,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乐于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不过分顾虑他人的态度;第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能体谅他人的痛苦,并用各种办法来帮助他人,具有同人类共祸福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社会的需要及教育的目标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经济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崭新的经济时代正在到来,知识经济已经升出了地平线,世界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愈来愈激烈,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占据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制高点,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世界21世界教育委员会曾在总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时,提出了未来人才的七条最重要的标准,即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泛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本领,十一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分析这些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培养民族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是各国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标准。人格一旦缺失就谈不上人才。因此,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不争使命。只有确立人格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的教育才是全面、深入和有影响力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国家教委在《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使中小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审美”,其中“学会做人”被列在首位。由此可知,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健全学生的人格。
三、健全学生人格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密不可分
英语教学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担负着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任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外国语教学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事业和提高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伐纣那个性和特长。”这就要求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而要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而这一点也已经列入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而且有做人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高中生在生理发育方面渐趋成熟,身高、体重等接近成人,神经系统中大脑皮层的结构和技能已达到成人水平,第二信号系统开始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心理上,他们的自我意识日渐成熟,自我教育更加自觉,有一定的自制力,能够用比较正确的观点来观察自己、解剖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个性品质水平。但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在自我控制方面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他们在受到外来刺激时,难以调节自身。因此,良好的刺激会促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仍;劣质的刺激会使他们性格暴戾、情绪失常、我行我素,从而导致人格破损。因此,高中阶段正是他们的转型期、定型期,这一阶段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起着方向性、决定性的作用。
四、激活高中英语课堂,活用新教材,健全学生人格
正如前人所说“光有品性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性光有知识是危险的。知识如果被品德低下者掌握,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只能是罪恶。”陶行知也曾呼吁要“建立起人格长城来”。如何才能在高中阶段塑造的学生健全人格呢?
针对高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激活教材,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从各方面施以良好的、有效的刺激,让学生使用第二信号系统,把握神经过程中的兴奋与抑制的度,对积极向上的刺激产生兴奋,对消极有害的刺激进行抑制,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
为此,教师应当十分注意挖掘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努力将教学内容生动化,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并且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健康思维,从而唤起学生对真、善、美德追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循循善诱、潜移默化,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例如,高一英语UnitOne“Schoollife”,主要围绕高中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展开。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图片及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外国的学校生活及文化。通过让学生讨论自己的梦想中的学校、梦想中的老师及学生,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热爱学习,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良好的思想品质。在整个学习、讨论、知识的延伸及深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他们发现,学校生活就像一颗散着迷人光彩的蓝宝石。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来说,高中生活将是他们生命中最绚烂的一颗。而只有用勤奋刻苦的汗水打磨,他们才能令这颗宝石璀璨、晶莹剔透。
又如,高一英语UnitTwo“Growingpains”,主要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一时髦话题展开。随着高中学生的一天天长大,他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成长的烦恼。许多学生发现,小时那些豪言壮语“长大后,我…”变得如梦幻般不真实。他们渴望自己像大人一样被平等对待,却换来“乳臭未干”四个字;他们想像小时候一样撒撒娇,却被斥为“没有大人样”。他们变得不再愿意向父母诉说心事和烦恼,他们也不愿再对父母言听计从。他们对父母充满了抱怨和不理解。,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关心、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让学生重新体会父母对他们的爱,这一任务刻不容缓。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摆脱对父母的“怨恨”,重拾对父母的“爱”。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Whatdoparentsgiveus?Whatdochildrenneed?”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间发现,原来父母是世界上最关心和爱护他们的人,父母给予了他们一切,父母对他们的爱是最无私的。而他们自己对于父母的要求却是苛刻的、挑剔的、自私的。然后让学生们逆转问题,换位思考,“Supposeyouwereparentsnow,whatwouldyoudo?Whatwouldyourchildrendo?”通过讨论,学生最终归纳出,“关爱父母是每个孩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并且明白,“用爱是可以让成长不烦恼的;用爱是可以填补父母和孩子间的代沟的;用爱是可以唤醒爱的。”
还有,高一英语UnitThree“Lookinggood,feelinggood”,讲述了“健康和美”这两个话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处于生理发展迅速的青春期,许多学生不但对自己的外表更加注意,而且更有甚者,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措施来保持体形。这不仅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帮助,而且对正在发育的身体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教师应当抓住时机,选取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榜样来教育影响学生。身残志坚的“中国保尔”朱彦夫、张海迪、吴运铎,用心血写出了《极限人生》、《轮椅上的梦》、《把一切献给党》等催人奋进的好书;美丽的英国王妃黛安娜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她乐于帮助贫苦的人民,并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敬仰,等等。这些名人坚强的心理品质,崇高的光辉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教师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这些鲜活的人物呈现在学生面前,榜样在学生心田掀起情感的涟漪,名人健康的心理品质深深地根植于学生心中。通过学习及讨论,学生们也总结出,“美丽的青春不是仅靠美丽的外表来显现的,更多的时候,应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积攒知识、增长才干上。青春一闪而过,青春应该用最有效的方式来延续,而不仅只是注意外表。青春不需要刻意地修饰,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的青春色彩,是最耀眼的光芒。看起来可爱,感觉愉快使人人追求的目标。而只有知识丰富,富有内涵的人,才真正迷人。
从上面几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新教材是可以成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可以用来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的好素材。活用教材,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要比死板的讲授更为重要。如果每堂英语课都能有这样的情感教育的渗透或贯穿,那我们的学生就能慢慢地形成崇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的健全人格也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结束语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说,教育的崇高使命在于教会学生做人。因此,人格的培养是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正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而广泛,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人们有健康的人格来应对时代的变化,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英语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要求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康的人格,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2.刘煜,“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中小学英语》,1998年第12期。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several problems;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34-03
0 引言
基础教育,是指高中(含高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教育等,是整个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担负着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提供和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另一方面则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不仅是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而且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桥梁。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在走精英化教育路线,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传统科举教育的“现代版”,又是原苏联教育模式的“中国版”。这种教育模式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牺牲精神的人才,创造过无数的成功和辉煌,但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如教育过早竞技化[1],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及对学生缺乏人格教育等,极大限制了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了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急剧匮乏的局面。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基础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及基础教育与城市化进程矛盾等问题也开始凸显,造成了城乡教育水平两级分化的局面。因此,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进行研究,既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又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1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点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生源以及先进的教学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中,而农村地区教学资源普遍比较匮乏,一些城乡结合部地区不但学校少、设施落后,甚至有些偏远地区根本没有学校[2]。其原因主要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其中包括大量的适学儿童。随着城市学校对农村学生的不断吸收,造成了农村学校生源大量的流失。同时,一些农村优秀教师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也开始向城市迁移,使得本来就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经营变得更加窘迫。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的人才资源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并且存在较大的差距。原因主要是:错误的目标追求和教育制度。受落后的教育观、人才观的影响,社会上许多人把升学与成才等同,把升学率的高低与办学质量的优劣混为一谈,许多家长更是不惜重金纷纷将孩子送进“重点、名校”上学,导致部分学校优秀生源过度集中,造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
1.2 教育过早竞技化 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到现在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与进步,但我国基础教育仍然没有摆脱“考试”这一单一化的人才选拔模式,而且“唯成绩论”和“锦标主义”也成为了这一模式两大特征。我国基础教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一理念似乎与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找到了共同点。“竞技”一词最早出自体育中,主要表现为不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为了在比赛中战胜对手甚至不惜一切,目的只有一个拿到“金牌”。教育竞技化原意是指在某些学科内部存在的大型学科竞赛[1]。然而在今天,教育竞技化一词的内涵已被逐渐扩大,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无限制挖掘学生潜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学生除了在学校要准备周考、月考、会考、期中、期末等各种形式的考试以外,在校外还要参加各种奥数、外语辅导班等进行“加练”,这种大强度的学习负担将竞技体育“唯成绩论”和“锦标主义”演绎得淋漓尽致。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家长不断给孩子报名各种补习班;为了能提高成绩,学校在国家明令禁止学校补课的制度下,依然不断的利用放学、周末、假期等原本应该用来休息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补课,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违规操作,给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期的青少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教育过早竞技化让许多孩子早早就失去童年的美好,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更是“拔苗助长”“竭泽而渔”。
1.3 基础教育与城市化进程的矛盾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3]。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逐年攀升。据相关统计显示,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4],这标志着我国现阶段已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加速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动力需求,导致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涌向城市,出现了农村生源向现有城镇学校集中的状况,激化了城市基础教育与城市化进程的矛盾,这要求政府和学校重新对城市基础教育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以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5]。其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改变了广大农民传统的教育观念,使更多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也必然要求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然而,随着城市人口聚集效应的不断扩展,城市学校面对更加多样化的学生人群,将入学门槛一再提升,使得学生择校变得困难重重。不但城市人不惜代价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农村人表达让子女选择重点学校接受教育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和户籍问题的影响,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今天的城市流动儿童就是未来城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长远来看,帮助这些儿童和谐融入城市生活、认同城市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和学校应该根据城市实际人口数量和教育需求,对现有教学设施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保障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1.4 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进士科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科举制,再到当今国家统筹的高考制度,我国古今教育一直沿用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把知识一味的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共性发展,忽视个性发展。例如,幼儿园的统一排队、统一吃饭、统一睡觉、甚至统一上厕所,试想一下,连上厕所这种生理需求都被无情的集体化、统一化,学生的个性培养又何从谈起。虽然应试教育,也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牺牲精神的人才,创造过无数的成功和辉煌,但也存在着严重缺陷:例如,一味通过静态的考试成绩来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我国学生个性缺失,普遍缺乏创新能力。众所周知,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早日从“共性教育”误区中摆脱出来。
2 基础教育失衡的负面影响
2.1 教育竞技化违背了青少年成长规律 竞技化的教育就如同体育竞赛一样,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对抗,通过学科的竞赛和排名对学生进行区别,一切以学生的成绩和排名为重心和依据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造成了学校教育普遍重智育,轻德育、美育、体育的现象。例如,中小学生的书包过重,压的学生小小年纪弯腰驼背;过多的作业负担经常让学生做作业到凌晨,出现严重睡眠不足,甚至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这些现象不仅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加重了家庭的负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青少年成长的自然规律。而在英美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常是采取自主式、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为学生创造了更加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非常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教育过早竞技化,使我国学生长期个性受到压抑,限制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违背了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最终造成我国人才结构严重失衡甚至社会分层的局面[1]。
2.2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父母千方百计地把子女送到城镇学校读书,而一些家庭贫困但子女却有升学希望的家庭则砸锅卖铁也坚持将孩子送进城镇学校读书。与城市孩子同处一校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受户籍条件的限制,则必须要比城市孩子缴纳更多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贫困。而且,在一些学校里,农民工子女经常会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例如被单独编班,成绩不计入学校期末总成绩,剥夺评选 “三好学生”的资格及参加学校体育竞赛的权利。这些现象都使得这些孩子在性格上变得十分孤僻、自卑,经常会产生怨恨父母、仇视社会的不良情绪,给未来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埋下了隐患。
2.3 我国科技依然落后 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学都以“精英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重点甚至教学特色。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入了无休止的分层考试,从学校竞争到班级的选择……然而,这种精英化的培养模式并没有使我们的科技、经济在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高分低能、创新型人才匮乏依然是我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曾说,“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就在前不久,我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然而莫言的成功并不能掩盖中国教育的缺陷,因为莫言只上了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回家劳动,几乎脱离了中国教育体制的培养。而且,在诺贝尔奖项中除了文学奖,还设有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等奖项,但在这些高科技领域里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接受中国本土教育的人。据统计,获得诺贝尔奖的平均年龄为50-60岁,按照我国教育脉络,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研究生最后到博士,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需要将近2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20年的时间里学生一直缺乏个性方面的培养,创新的棱角早已被磨平。因此,长期以来必将造成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局面。
2.4 家庭教育的缺位 现阶段,我国教育的环境整体上处于一个浮躁的阶段,各级学校只是片面追求学生短期内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全面和长远的发展。这种浮躁的氛围正逐步向家庭教育中蔓延,致使家庭教育的方向发生转变,把成绩作为家庭教育的重心,将人格教育放在一边,这种家庭教育的缺位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的道德观开始发生扭曲,滋生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一些学生在考试中不惜铤而走险,通过作弊和抄袭等不良手段提高自己的分数,其目的只是为了躲避家长和老师的责难。这种行为不仅使得考试失去了原本的价值,而且导致学生道德缺失;因为孩子学习压力大,一些家长主动承担起洗衣、做饭一切家务,生怕孩子分心,然而这并没有博得孩子一颗感恩的心,反而使学生自主能力和独立意识缺失;更可悲的是,一些孩子甚至把考试成绩当做向家长索要物品的筹码,家长也把这种行为理解成为理所应当,考好了买这买那,考不好一顿责骂,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似乎成为了一种买卖关系,这种机械、滑稽的家庭教育方式,直接误导了孩子的学习目的,使得孩子认为学习不是给自己学,更多是给家长学。因此,在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引导下,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严重扭曲,严重影响了孩子未来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环境 目标和原则 研究 策略 教育的可用资源教师培训 计算机 互联网。
1、背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使人们对学习的意义、目标、内容、过程和方式的认识,发生了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的变化。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未来社会中的人们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而且必须学会自主地学习。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构成的学习环境,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实现技术和实现方法。研究"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学校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就很有意义。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畏惧心理的环境下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有足够大的自由度的情况下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需要学习的知识,既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
2、 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教学的目标和原则
在当今班级教学制度下,构建一个有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支持的、以“以学生为本”为基本原则的,“平等、民主、合作”的班级。在这个环境中,有可能促成教师和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共同实现教与学过程的改善。从而让传统教育向信息化的教育一点点的靠拢。逐步寻找到一条通往现代教育的较好路径,力争尽量早一点地、多一些地培养出在信息化社会能走在人类社会前列的人才,应该成为当前中小学推进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课堂教学策略加以研究,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是中小学推进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在推进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人本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出发,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本,以帮助学生获取终身的学习经验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的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开放性原则 教学的目标开放:教学的内容开放:面向学生的经验世界,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面向浩瀚无边的网络资源;教育信息开放:教育空间和信息沟通渠道多元化:课堂内外结合、学校内外互补、互联网局域网沟通,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走进网络;评价标准开放:多角度评价,多标准判断,允许幼稚,宽容错误,鼓励标新立异。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自主的空间、选择的机会、体验的环境和表达展现的舞台。
整合性原则 坚持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在适宜的时空下 ,把方方面面的可用教育资源加以合理的组合,不断完善教学系统,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
3、 研究的策略:
3.1 建设技术性资源。
在信息社会中,智能性资源(教育者、被教育者、家长)、知识性资源(教科书、图书馆与影视库、各类知识数据库)、技术性资源(仪器、设备与教学工具、传播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因特网、数据处理及其它工具软件包.....)、环境性资源(政策性、人际性资源、校舍与设施周边环境和社会状况、地域文化和观念......)等是教育的可用资源。而技术性资源是促进教育发展和教学改善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
以我校为例:我校的信息技术资源开发的基本路径是以建设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开发。
2002年,学校的技术资源开发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益”的目标服务,学校建了两间共100台的计算机教室;安装了多媒体的双向控制教学系统;为初一教师配置了工作计算机;进行了全员培训计算机操作技能和cai课件的制作培训。学校开发研制了一批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课件和用authorware集成的知识素材。这些课件和教学素材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了有益有效的工作。然而,这一阶段的技术资源基本上是为方便教师的“教”而设计开发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开发建设不仅为教师的“教”服务,更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逐渐强化。学校增建了计算机教室、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一批骨干教师开始在“主题”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开发了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交互式教学软件,制作了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的复合型的课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的师生交互,同学间合作,使学生的感觉逐渐从“被牵着鼻子走”变成“张开思维的翅膀”,逐渐从被动的思考转化为主动的思考。但是,就这时学校的技术环境来说,还无法满足部分学生快速增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也难以实现的较高教学期望值。我们显然需要一种更新的、更能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于是,建设与lnternet相连的校园网成为深化研究的突破口。
2003年8月,我校的校园网初步建成。校园网
的/manages/" target="_blank" title="">管理软件,覆盖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财产管理、图书管理……
3.2 开发知识性资源
建构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环境,仅有先进的技术物质环境的支撑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知识性资源。学校还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创新,例如:对构建学科教学主题知识库(主题网页群)和应用知识库(主题网页群)进行教学做出尝试。
(1) 确定学习主题。把学生当前需要学的知识与“以学生获取终身学习的经验为本”的思想结合起来,在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学科教学目标以至对与其相关联的其它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后,确定学生学习的某个主题,围绕学习主题进行阶段(单元)教学设计。这种主题可大可小。有时是学科教材上的某个单元,有时是某册教材中的同类课文,有时是某学科几册教材中的关联部分……。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不拘一格。
(2) 组建主题知识库。以“有利于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意义建构”为目的,创设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景。在制作主题网页时,既注意知识内在
结构的关联性,又注意知识内容的广博和精深;既收集与本校教学任务相关的知识信息,又重视最新科学发现和最新科技成果的方面的信息。同时制作时还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追求网页设计的高品位,制作技术的高质量,表现手法的艺术性等,尽可能地使主题知识网页的每一个接口都很美,都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3) 建设班级、个人网页。班级和师生的个人网页是团队智能的集合,是个人的思想、能力、兴趣、品味的充分展现。也是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
3.3 优化智能性资源。
在各类资源中,唯有智能性资源---人,是唯一必要资源。
(1) 教师培训—- 智能性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
① 教师要率先成为会最学习的人。人,尤其是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重要资源,比任何人都更需要紧跟时代,更新观念。因为我们在昨日受教育,却在今日教育明日社会的主人。之中观念滞后的必然,应该唤起教师更加执着地学习。信息化的教育环境(首先应包括学习环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将校长、教师、学生在知识面前置于平等的地位。教师要成为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必然需要更加关注学习,更加会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素质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最起码的是:需要教师带头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自己学习,体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习过程,然后才能带领学生去学习。在推进学校信息化的过程中,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让教师率先成为最会学习的人。支持鼓励教师博览群书,吸取新知识,涉足新领域,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鼓励教师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以便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② 给教师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
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 第一个层次:全体教师的培训。第一阶段: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和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第二阶段:用powerpoind制作演示文稿或简单课件,用excel管理学生学籍和成绩,掌握互联网上的常用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用frontpage和更多的工具制作交互式课件、网页、进行图片处理……。第二个层次是对计算机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对这个层次培训要求更高:了解it行业的最新成果,掌握计算机市场的行情信息,超前1—2步掌握目前最先进的各种制作平台工具,对校园网进行常规的管理、维护,还能设计开发部分操作平台,移植、改造部分操作平台。一句话,计算机学科教师不仅要承担学校常规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维护工作,还要承担师资的校本培训任务,定期培养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骨干教师,保证骨干教师队伍象滚雪球一样逐年扩大。
③ 给教师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
在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应该十分在意用新的教育价值观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对“主题(单元)教学的评价,应该说,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价值,阶段性的教学过程的质量被主要地表现在“指导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路径”方面的谋略艺术上,而不在于教师的表演艺术如何。“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才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写真”。在评价的过程中,尤其不去计较教师在传播中的一时的缺憾,让教师有一个相对比较大的自主空间。同时,还应该在意让教师自己评价自己。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领导更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因为教师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是在其自主行为的过程与后来的体味中逐步实现的,是在自己越来越重视自己对自己的价值判断的的过程中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有自主意识较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自主意识的学生。
④ 给教师一个既有压力又充满温馨的氛围 信息技术环境下自由开放的言论空间,多条信息沟通渠道,为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人际关系、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学生、家长、教师的网上求助、
青年教师对老教师的期望、教职工对学校的建议、各类人员的留言,有鼓励赞赏,有批评责问……,网络不仅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干群关系,还拉近了家长和家校的联系。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和教师都多了一份监督,工作多了一份压力,人际间多了一份沟通,同时也多了一份温馨。面对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环境,学生、家长、教师、校长都在学习,都在适应,都在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校是没有“栅栏”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民主的学校管理,开放的信息信道,教师们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学习、学习、再学习,少了些盲从,多了些思考;少了些琐碎,多了些大气,一次次实现自我超越。
(2) 教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能性资源的核心
① 分析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学生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在自己教学的全过程中,(包括备课、上课、课余辅导……)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状况、了解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期望、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了解学生周边有哪些促其发展的资源;只有在充分分析学习需求的情况下确定的学习主题和按照主题作出的教学设计,才能够“通教知学”,具有最实用的价值。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在校园网上开辟的师生信道,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老师的水平显现就在于科学地确定学习主题和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很显然,对教师来说,这就是一个研究过程。
② 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在信息技术课和其它一些学科的教学中,尽量早地使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帮助自己学习。计算机和汉字的录入速度,网上查询、获取、整理、处理、储存及表达信息的能力,都是教学中首先解决的问题。无论什么形式的教学,学生只要是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就必须首先掌握上述技能。而学生,也只有在轻松自如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学习技术的状态下,才能真正走进计算机,走进网络文化圈,从而真正感知计算机的神奇和奥妙,感知网络文化新颖和灵动。过去,教师习惯把语文、数学称为工具学科,在研究中教师们越来越感到:计算机学科是“工具的工具”学科。为了适应非计算机学科教学改革的需要,首先需要改革计算机学科的教学,首先教给学生在网上学习所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应该没有严格的结构顺序,教学方法应该不拘一格,现行的信
息技术学科教材很难完全适应各个学校的教学。取多种教材的适用部分进行重新组合后用于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另一方面,学生在使用现代信息工,应该得到的服务包括: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快捷的检索、各部分资源之间畅通无阻的链接等等。
③ 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学习 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改善教学过程,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学习的目的意义,对于某个具体的学生而言,并不在于探索到什么成果,而在与养成好的习惯。提倡“合作研究”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这是一个人在人间生存和参与构筑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学中,教师不仅领着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而且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发现探索知识。
3.4拓宽环境性资源。
在研究过程中,还必须十分重视环境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争取领导的重视、争取政策的倾斜、赢得社会的信任、得到家长的支持,才能使信息化教学的研究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