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英语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英语专业导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专业导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英语专业导论论文

第1篇:英语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开放教育;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22-01

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根据开放教育本科英语(教育方向)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员在基本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后,进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主的集中实践环节。但目前来看,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论文整体质量。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思考与分析,更好地解决它们,使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2学生写作目的不明确,写作态度不端正。

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训练。它既是教学过程的需要,更是培养目标的需要。可是,这种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充分理解和重视。相反,有的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马虎应付,存在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有的学生则存在惧怕心理。因为除了完成一般毕业论文所要完成的各个环节以外,英语专业的学生还需用全英文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但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成人业余学生,没有能力用英语来写论文,因而缺乏相应的自信。

1.2 论文观点不明确,叙述多,论证少,类似经验总结。

由于外语专业毕业论文既要检查学员的语言水平,又要考察论文内容,因此对学员论文的新颖性要求不高,但一定要求观点明确。有的学员在Introduction 部分写了不少的字,但不知道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例如题目为"O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in the High School"的论文,作者在开头部分讲了"In a word, English read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middle school. I will discuss i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ccording to my teaching experience."看了这些内容,大家认为他下面要写的是经验和心得体会,至于主要观点是什么,读者依然不明白。这种不能明确论点的论文,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不符合规范的。

针对以上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2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教育方向)学员所写的毕业论文除了具备学术性(scholarly)、创新性(original)、规范性(formal)这几个毕业论文的基本特征外,还具备了英语教育方向的独特性:即职业性(professional)和过程性。

具体来看,本科英语的毕业论文设计分为问题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项目报告几个阶段。学员的研究必须针对其课堂中确确实实反映出的问题;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要求;实施阶段必须严格监控,保证有一个月的实施时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要如实评估;项目报告,也就是最后的论文必须符合论文的写作规范,要体现指导过程。

3改进和加强开放教育英语本科阶段论文写作实践环节的措施

根据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及学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措施。

3.1进一步提高本校指导教师、外聘教师及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3.2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为依据,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

开放教育英语本科阶段针对论文写作环节有一本专门的指导书《论文项目设计》(顾曰国主编,外研社出版),但是以往由于各种原因,我校都没有开设这门课,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的方式。笔者建议应该由专门的老师系统的讲授这门课,让学员了解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论文的特点及特殊要求,从而避免把普通高校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与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的毕业论文混为一谈;同时,通过讲授这门课,让学生熟悉英语论文写作流程,明确英语论文写作规范,少走弯路。

3.2加强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写作水平必须从基础抓起。学生在平时的自主学习中要加强基础语法与句型的训练,加强词的词性、用法、搭配等的学习。辅导教师则可以通过加强对《高级英语写作》这门课的面授辅导,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同时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等涉及语言文化课程的面授辅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的思维方式和写作习惯。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案例(《跨文化交际》这门课中就有很多)把母语和英语进行比较,找出两种语言的差异,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结语。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极其艰辛的实施过程,改进和加强开放教育学员毕业论文写作的措施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综上所述,只要指导教师能帮助学生端正论文写作态度,明确写作的目的,建立积极的撰写心态,同时合理地指导学生选题,安排论文撰写时间,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开放教育本科英语阶段的论文写作的质量一定能得到大的提高,电大开放教育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宗旨,也一定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第2篇:英语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 少数民族学生论文

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人才需求等诸多因素影响,原本是高职教育中属于热门专业的商务英语,新疆地区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却遭遇了招生缩水的冷遇。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招生人数从原来90人的班级规模已逐渐缩减到40人。在保证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学院正逐步探索民汉合班的教学模式。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自然要与其他地域生源学生在同一班级接受同等专业英语水平教育。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基础是在高中时期才开始接触,学习英语时间短、底子薄。加上民族母语的沟通障碍,对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带来诸多的影响。从近年教学情况来看,最终的结果就是商务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在毕业时提交的毕业论文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水平有限导致英汉理解能力、英文写作能力差。我院的少数民族同学多数来自各地州,基础教育模式及成长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对母语依赖程度很高。在进入高职教育阶段,尤其是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母语,汉语,英语常常使得他们在理解方面需要先把英语转换成汉语再转换成母语才能理解其含义,这对于专业学习来说本身就是负担;加上母语的语法规则有异与汉语和英语的语法规则,因此写作成为他们专业英语学习的又一薄弱环节。

2、论文选题基本与专业无关,多以翻译儿童读物,编写小学英语教案为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商务实务操作、商务信函语言特征、商务交际技巧和礼仪、中西文化差异等五个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挑战。为缓解部分学生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大部分学生在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结构形式等方面不做严格的要求。但就论文选题及内容来看,多以翻译儿童读物,编写小学英语教案为主。从论文质量来看,甚至直接抄袭剽窃网上论文,并形成恶性循环。

3、学生就业压力大,以找工作为理由,敷衍论文写作。就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就业情况来说,近七成的学生选择了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学生在毕业之际,少数民族学生既要面对学历上的竞争,又要克服汉语交际带来的影响。这就导致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为争取到现在的工作岗位,对撰写论文的态度发生变化,不愿意再花更多精力和时间去完成毕业论文(如他们很少主动与指导教师沟通,对专业知识不进行系统化的积累和实践等等)。最终往往导致论文是临到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匆忙敷衍, 相互抄袭现象严重,同样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现象。

4、论文审核较为简单,指导老师放宽要求。指导老师出于对学生就业压力的理解及少数民族学生情况的了解,对其上交的论文,无论从格式规范、内容结构、理论逻辑等方面都适当放宽了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放纵了学生的惰性,学生从而投机地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的机会。

根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根本指导,结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并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构成和层次因素,对以上少数民族毕业论存在的问题个人提出解决途径如下。

1、从二年级起开设写作课,为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通过写作课的强化锻炼和实践,使少数民族学生在面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时增强信心和能力,不再束手无策。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大写作训练环节,通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情景模拟训练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锻炼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综述能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学生“写作恐惧”的现象。此外,在第五学期开设论文写作指导课程,系统阐述论文规范,要求毕业论文任务书在本学期完成,并对论文的选题、提纲、开题报告、研究方法等做出明确的要求,增加论文鉴赏环节,使毕业生论文撰写过程中不合规范的现象得以有效改善。

2、选派对民族生有经验的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论文。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一般老师和民族生在专业论文沟通上存在较大的障碍。指派专业民族老师对其进行指导,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教学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专业毕业论文各个环节指导和质量监督,往往事半功倍。

3、加强实习单位的配合。学生出了校门进入实习单位,生活角色从单纯学生的角色突然转变成社会成员的角色,心理承受了从轻松的校园生活到忙碌、紧张的社会生活转变的压力。加上语言沟通问题,更是有了“工作忙,没时间”等借口。此时实习单位的配合和支持就尤为重要。单位的领导同事此时完全可以充当了指导教师的角色,结合所学专业、选题范围对学生在案例、思路、方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指导,从而有效的帮助其完成论文撰写。

4、以其他方式代替毕业论文。在毕业学习能力考核评审机制中,设置少数民族学生更加适合的方式代替毕业论文。比如撰写指定或自选外文书目读书心得或学习笔记,并最终通过答辩形式予以考核。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运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商务领域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诗颖,刘雪春.加强大学英语“实用教学”改革的途径[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一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 杨萍.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

[4] 王银泉. 万玉书. 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2)

第3篇:英语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湖北某高校2010届266名英专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发现,25%的论文选题是语言学和关于语言学方向。该结果又一次证实了近些年对“英语语言学”教学效果不佳现状的描述。本文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讨论了如何通过撰写语言学方面毕业论文的角度讨论了改善该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1 引言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目录(1998版)和(2003版),“英语语言学”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下英专本科高年级主要课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专陆续开设该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却仍存在教与学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如潘之欣(2002)选取部分南开大学和上海交大在读英专硕士研究生,采用问卷形式,对该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表明:该课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语语言为主的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且学生普遍体会不到学习该课程所带来的乐趣,主要原因有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不当等。吴格奇(2005)反思该课程时也提到,“教师不满意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目的很茫然”是主要问题。本文则从英专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角度出发,试图探讨该课程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缓解“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状况。

2 调查研究

266位2010届英专本科毕业论文是从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学科的电子数据库中拷贝的。该调查属于二手资料研究。笔者根据论文题目、摘要、提纲、主要内容按语言学方向、文学方向和翻译方向进行归类,其中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学文体语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归纳为语言学方向。结论是:58%的论文属于英语文学方向,25%为语言学方向,17%为翻译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语言学”未能引起学生太多的关注和兴趣;其次,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未能引起师生足够地注意;再次,教师在课程内容处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总之这个数据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描述。这与教学、引导不无关系。

3 对策分析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试图在前人创造的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新的认识与发现,并将这种认识与发现以一种可易时易地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因而撰写论文是学用结合的大好时机,从英专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课程教学具有一定说服力。

3.1课程定位

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其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对于林林总总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流派,结合教学大纲和英专学生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对该课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认为语言学目标是宽泛的而非具体的,即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对语言的热爱。而本文则认为既应有宽泛目标,也应有具体目标。“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及其相关对象的人文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理论的和应用的,微观的和宏观的3个对立方面,其任务是描述语言事实,寻找并解释语言发展的规律,发掘语言学理论,总结语言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杨自俭,2002)。”因此宽泛目标是培养理性思维,即对理论的理解、背景、历史贡献与发展不足及实践运用。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语言技能。杨教授定义也明确了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方面的理论成果,对英专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检验作用;在跨学科或横向方面,将语言学相关理论用到英美文学和英汉翻译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英汉对译技巧,形成论文即为具体目标。诚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写论文乃一种尝试。故在介绍理论时,必要补充对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适当抛砖引玉,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故,具体目标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效,宽泛目标锻炼了学生理性思维,既调动心灵又提高素质,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学内容

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

但笔者认为,各高校层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统一规定教学内容不足取。近5年教学实践告知以微观语言学为主,即语言学内部分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如在处理词形学时,适当介绍词的研究现状,对象我校这种以师范专业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专学生而言,无论是提高职业技能还是英语水平都相当重要。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添加西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研究,如方言特点、语言迁移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也应在绪论部分增加语言学史和语言哲学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及语言与哲学的密切关系。此外适当介绍结构、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这三大学派的相关内容也有必要。总之,就像百货商场的陈列员,教师将所有商品分门别类、有条有理地展示,学生自然会依据具体情况取舍。教师侍机提供论文命题,使学生的探索与发现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而深化。著名学者赵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级生》就曾列出了20个作为语言哲学研究对象的话题,且认为是“震撼灵魂”,不可能不为之心动的命题。

3.3教学方法

该课程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有关研究一致认为必须改进该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建构语言及语言学知识。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动典型例子,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讲解理论要点和难点;王扬(2004)主张采用传授型和讨论型相结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张研究型教学模式,“设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总之,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努力激发学习动力。启发式和发现式方法讲解基础知识和理论要难点;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务(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大课堂讲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步骤;小课堂任务分配型方法,使教学达到“鱼”、“渔”兼授效果。如语言学绪论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个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时间准备15分钟ppt陈述,5分钟小组同学共同回答相关问题,并建立QQ群,随时联系。教师仅为任务的布置者、监督者、帮助者和评定者,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推荐给学术期刊,或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如一组学生在讲“语用失误”时,列举了电影、小说、校园、网络等许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够透彻,教师可适时适当加以补充、提示和参加讨论,既融洽了气氛和师生关系,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

让学生随时记录和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事情,并联系到语言学理论,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词新语收集,以讨论词的构词理据。虽在探索中有难度,可介绍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源;也可大胆与相关领域的教授或专家电邮寻找答案。为形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打下了基础。这些都说明:语言学课程的终极目的不是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能意识到语言现象的存在,能对之产生兴趣,并发表自己一定的见解,使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语言研究的大环境中去。

4 结束语

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方面,适当有效地联系到学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能改善单一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学习,也达到了教学大纲能力培养的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是提供一次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做学问”的机会。将课程教学与论文写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素材,这也是学习思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实践,相对于借助他人的文章获得二手资料而完成的毕业论文来讲,学生的获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体现学生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外,这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更会为学生走向社会,诚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郁,英语本科语言学教学的重新定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8):36

3 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语言学:它的历史、现状和研究领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14-24

5 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6 吴格奇,“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知识体系的反思[J],国外外语教学,2005,(2):32—36

第4篇:英语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1 改革专业教育体系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体系大多分为三个层次,即专业教育层次、通识教育层次以及综合教育层次。专业教育主要包括英语专业技能课程;通识教育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和基本原理等课程;综合教育包括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以及体育达标之类的课程。对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体系改革应把重点放在专业教育体系方面,如加大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的分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教育分成三个阶段来完成。1年级为第一阶段,传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开设基础英语、语音、听力、泛读、口语和英语语法等英语语言文学主干课程,加强学生基本功。第二阶段从2年级开始,在夯实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通过教授学生语言理论等研究方法潜移默化地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此阶段可开设传统的英语语言学导论、词汇学、文体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等专业理论课程。第三阶段在3~4年级,建议开设实践课程,包括英语语言测试、科技英语翻译、英语教学法以及统计学入门。尤其统计学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这一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增强有意在英语专业发展的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若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多地学习一门技能。

与此同时,对于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英语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文化素质和修养。因此可开设英美概况、英文文学作品选读、欧洲文化入门以及希腊罗马神话等课程。并且,考虑到学生毕业后要作为语言中介角色进入社会工作,所以不仅要了解西方文化历史,更应该了解中国语言文化内涵,所以这阶段应同时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当代文学以及民俗研究等有关中国语言文化课程。

2 加强实践环节

培养外语应用型人才与其他专业一样,也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要课程除了开设毕业论文、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等,还应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如英语角、口语协会、翻译协会、外国语言文化艺术节、语音训练小组和自主学习中心等,以及举办各种英语竞赛,包括英语戏剧、英语配音、英语演讲和英语写作等,并开展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外事接待、社区志愿者家教或到工厂翻译实习等机会。除了第二课堂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以外,还应有适当的社会实践。外语专业学生可以在二年级下,或三年级上安排2~3周停课社会实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一方面检验所学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另一方面也在实践中找出差距,促进后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针对性。此外,学校应该为外语专业学生创造条件,直接与相关语言国家进行学生交流或访学,锻炼学生的实际语言技能,体验所学语言的文化,开阔视野。

3 实行供需结合培养模式

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紧密合作。现今,很多院校试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一些高校与企业携手,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企业提出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并提供学生实践实习机会,高校按需组织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阶段不仅有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同时在就业前就已经了解企业文化、生产流程等方面内容,节省了企业培训时间,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这样,为企业和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方案,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各企业提供了很快能进入“角色”的优秀人才,一举两得。

4 实施多元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要不断探索教学评价的有效方法,改革过去以英语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建立一种由师评、自评、同伴互评等组成的新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评价的多元化,使教学评价真正发挥“规范教学行为、保障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要让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有效执行,教学评价内容就必须改进。评价内容不但要检查教师的教学行为、态度、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模式和评价等教学改革的实践情况,还要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尊重、关心和帮助,与此同时还要关注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效。

第5篇:英语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21世纪,各国在经济、政治、卫生、环保等各个方面的合作和交流越来越频繁,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机会与挑战同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

一、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21世纪,地球已成为人类群居的村落,不同肤终·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像“村民”一样朝夕与共、息息相关地同生存、同劳动。这种变化使得外语学习的目的,外语教学的目标、方法、手段等都发生了变化。人类社会迈人了一个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时代。现在人们可以自由地在因特网上快捷便利地交换信息。据报载,全世界互联网中85%以上的信息,是用英文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注视着中国,中外文化的建立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外语学习的目的,现在是作为交流的工具,为生存生活本身而学。在交际中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双方对中介语的应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容忍度,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如何,当然也包括对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因此,就英语专业学习者而言,其最终的跨文化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我们对英美及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

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80年代中期,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全国统编了几套符合教学大纲的教材,87年开始实施四、六级考试,这些都对大面积的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浙江大学1993年的调查,社会上对本科毕业生听、说、写的要求分别为67.25%、71.11%和61.480,然而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明显滞后。一方面普遍的应试教育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直到大学,有的还进人博士生阶段,总共学习十多年的英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有了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出现问题。

现在学习英语的人数庞大,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感兴趣,各个高校的学生花在学英语上的时间及精力都是相当多的,学生在各种英语等级或水平考试中也屡获佳绩。但是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繁。传统英语学习是一种“应试性”的学习,使我们陷人了纯知识性的记忆和漫无边际的题海,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状,下苦功夫学习的只是能“应试”而不能应用的“英语”。

(一)调查武汉各高校,我们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有:

问题1: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这样不但发出信息的能力很差,就连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

问题2:学习方法陈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受传统方块汉字学习的影响,学习外语也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往往重视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发出。

问题3:尽管许多高校有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化”“跨变化交际”等。这类课程直接系统地传授了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包括历史、地理、制度、教育、生活方式、交际习俗与礼仪等文化知识。但是许多同学都不重视他们的学习,加上这些课程的考卷只是表面上的问题,并没有深人,因此大多数学生只是蜻蜓点水或者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而已。

问题4: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便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因此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危险性也最大。

英语专业学生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人凭常识、按习惯解决文化问题。然而,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语,有的时候套得对,有的时候则会套错。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能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这反映了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

(二)通过分析调查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小组认为主要原因有:

1.缺乏对不同文化差异的了解和理解。

2.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俗称Chinese-English。或把中西文化等同起来,忽略了文化差异。我们往往用本族文化模式来理解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当两种文化表达的方式和意义产生差别时,就很容易用本族文化的模式来理解、思维和表达。因而常常产生误解。

3.缺乏真实的主语。在我国,英语不是我们的第一语言,我们使用语言只限于课堂上,缺乏真的语言环境。尽管老师们告诉我们在寝室里等场所也要尽量用英语交流,但是强调不够许多同学都没有做到。由于受传统教学法一翻译法的影响,我国的课堂教学成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是盲目的记笔记,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他本身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但由于没有给我们创设一种良好的愉悦的学英语的氛围,经调查多数英语专业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淡而无味,从而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4.老师在讲解时对于英美文化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未深人进行阐释。比如老师在讲授词汇时没有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进行有目的地讲解。老师通常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从词典下载的词义解释,很少能将词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介绍给学生。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在学习生词时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所学的词汇成为一组僵化的符号,无法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加以运用。再比如在阅读学习中,老师们致力于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关注的是语音语法词汇句型和翻译等语言学习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阅读篇章中蕴涵的文化信息。即使谈到相关文化的某些内容,通常也不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能力为目的,只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篇章本身。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

80年代初,受国家教委的委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组开始着手起草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有关基础阶段和高年级英语教学的两个大纲经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组审定通过后,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经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后在全国实施。十多年来,这两个教学大纲在规范和指导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鉴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近十多年来的英语教学又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原有的两个大纲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因而有必要作相应的修订。受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于1998年由何其苹、何兆熊、黄源深、姚乃强、吴古华、陈建平、朱永生、钟美荪、王蔷和文秋芳10位教授组成了大纲修订小组,英语组于1999年12月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送教育部高教司审批。在新大纲中提出: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等等。

其中对于英语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则提出了一套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培养方案:

1.文学课程: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的内容可包括:(1)文学导论;(2)英国文学概况;(3)美国文学概况;(4)文学批评。

2.语言学课程:语言学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语言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授课内容可包括:(1)语言与个性;(2)语言与心智;(3)口语与书面语;(4)语言构造;(5)语言的起源;(6)语言变迁;(7)语言习得;(8)语言与大脑;(9)世界诸语言与语言交际;(10)语言研究与语言学。

3.社会文化课程:社会文化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授课内容可包括:(1)英语国家概况;(2)英国社会与文化;(3)美国社会与文化,等。

4.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情况,培养科学精神,并熟悉常用的科技词汇。相关知识课程可以包括:(1)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2)国际金融概念;(3)国际商业概论;(4)西方文明史;(5)中国文化概论;(6)外交学导论;(7)英语教育史;(8)世界科技发展史;(9)国际法人门;(10)英语新闻写作。

第6篇:英语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教学 途径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一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挑战,以期能够发掘影响本课程发展和学生学习的内外因,从而能找到具有针对性的解决途径,达到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的目的。

《英语语言学》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5) 规定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在英语专业高年级中开设了《英语语言学》课程。然而长久以来,语言学课程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尽管教师及学生都认识到此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比较晦涩难懂,而教师又一般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学习的效果都不尽理想。但是也一直有学者或者教师对语言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做探究,并提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尝试性的解决途径,如潘之欣(2002),王扬(2004),白郁(2007),鞠玉梅(2007)等。然而在众多的著述中,除潘之欣(2002)做了调查问卷的实际研究以外,其他的鲜有基于调查或实验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一些内省式的探讨尝试。笔者自2003年起一直担任《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专任教师,在较长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对课程存在的问题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于是笔者在自己教学的两个大学三年级的英语专业自然班中做了一项针对《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专项调查问卷研究,以期能够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对课程存在的问题,目前教学方法的不足,以及学生们的学习预期及学习困难做出全面的了解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64份,实际收回64份。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3道问题,其中1-21奇数问题采用的是选择题,分四个选项;2-22偶数问题是书面问答,分别对1-21奇数问题的选择做出书面的解释,如第1题“经过一年的学习,你认为本门课程_____”a. 非常有用 b. 有用 c. 没有什么用处 d. 说不清楚,当学生做出选择后,会在后面的第2题预留的空白处写出做出上述选择的依据。这种调查问卷的设计方式虽然没有完全按照Likert 五分法进行,但是创新之处在于能直观地获得学生做出某项选择的初衷,从而能最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诉求和认识做出判断。

由于涉及的问题以及分析较多,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其中一些较为关键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当被问及本门课程是否有用时(第1题),约有68%的学生(44人)选择了a. 非常有用和 b. 有用。约42%的学生对课程的态度是非常喜欢或者喜欢,选不喜欢的约占26%。约72%的学生对现在的教材(胡壮麟编《语言学教程》第三版)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不满意者只占9%。约55%的学生对于目前的教学方法感到非常满意或者满意,不满意者占16%。对于任课教师是否胜任目前的课程,约98%的学生(63人)选择了非常胜任或者胜任。约有70%的学生对于设立语言学课程觉得非常有必要或者有必要,只有约17%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必要。对于课程目前的测试方法,约56%的学生选择接受,约33%的学生选择了不接受或者认为应改变测试方法。当被问及课程应该注重哪些方面时(本问题可多项选择),约45%的学生认为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约48%认为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约9%认为应注意新成果的介绍,约5%选择其他。约70%的学生认为课程的课堂教学非常好或者好,约20%选择一般,约3%选择非常一般。当被问及对课程的其他建议时,多数学生认为授课时应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尽量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等。

通过上面对调查结果的简单分析,结合以前相关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困扰本课程的一些主要因素是:

(一)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本次调查中约26%的学生选择不喜欢本门课程,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潘之欣(2002)的调查结果一致。[1]而影响学生对课程喜欢程度的主要因素还是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这个结果与潘之欣(2002)也基本一致。[1]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授课时不仅仅要满足于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解释讲授,而且也要照顾到课堂气氛和讲授的深入浅出,只有让学生听的懂,听的有兴趣,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对课程的认同感。 转贴于

(二)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次调查中约16%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感到不满意,这与王扬[2]、白郁[3、]鞠玉梅[4]等所反映的一致。因此原来那种以课本为主,偏重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要求。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不仅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而且还要充分调动声,光,电等各种手段,给课堂教学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

(三)测试方法。本次调查中约33%的学生对目前单纯书面考试的测试形式表示不接受或者希望改变测试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考察手段,从多方面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就。除了学期末的笔试以外,教师也不妨在平时多让学生做一些小组讨论,课堂陈述或者也可以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小的论文作业,内容尽量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并贴近日常语言的实际,这些活动的结果可以计入学生的平时分,这样的话既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次调查中约48%的学生认为课程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授课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多举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培养用语言学课程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实例的能力。 语言学知识及理论其实都是对日常语言数据和语言现象的浓缩抽象而已,其实质上是来自于生活,现在我们应该要做的就是再把它们还原到生活中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来还原其本质。这样不仅仅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了上述提到的四个因素以外,另外一个困扰语言学课程的困难就是课时设置的问题。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虽然都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中开设了语言学课程,但是一般都只开设一个学期,大约32课时,而课时数的不足也制约了教学。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做较大的取舍,只能选取那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给学生进行讲授,从而造成了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足,教学内容的破碎也制约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总体把握。有鉴于此,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从2007年开始,将《英语语言学》课程的课时数从32学时调整到64学时,即从原来只开设一个学期增至一个学年。这样的设置不仅仅是增加了课时数,使得教师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系统地讲授,而且时间跨度的增长也从另一个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从实行至今,教学实际效果以及学生实际学习的成效来看,这样的课时设置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对语言学课程的认知程度逐年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考取了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

二、结论及建议

针对其他相关研究以及调查问卷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知识水平的持续提高,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方法,改变原来那种照本宣科,只注重书本基础知识讲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更新课程的测试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平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测试方法,利用小组讨论,课堂表达,小论文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考核。另外一方面,语言学教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广泛涉猎相关资料文献,培养对语言的直觉。语言学中所有的理论其实都来自于日常生活的语言数据或者实例,只是抽象程度较高,因此表面上看来较为晦涩难懂。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深入浅出,诙谐活泼的语言和实例来还原语言学的本质,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教学效果,还能从侧面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多互动,相互了解,共同提高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3): 47-55.

[2]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第7篇:英语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单语和多语心理表征研究

精神分析中文翻译的问题

模糊痕迹理论观照下的释意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研究不能“单打一”

控制结构的研究现状、问题和前景

汉语副词和形容词的程度语义研究

“汉语为非格标语言说”献疑

汉语“自己”语链照应机制研究

叙述与见证:多克特罗的历史写作

模糊回指的体现形式与语篇功能

论“幸福”非“日本造的汉语”词

地域文学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奥巴马竞选获胜演讲归一性和情态分析

《夜色温柔》中的父亲伦理叙事

口译语料库的编码与标记:以SIDB为例

《构式语法及其在英语中的应用》述介

外语课堂教学三构件内联建模及例析

对康拉德小说中复仇现象的伦理学解读

场所编码的凸显层级:认知语法视角

钱冠连的反合论思想分析及其意义

情感动词语义成分在其句法运作中的投射

俄语语流重音层级体系和语调结构体系对比研究

唐宋元诗歌韵律式情感意义的态度系统分析

布伊尔新著《“伟大的美国小说”之梦》述评

双向阐释:苏州大学“世界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作者死了”“译者死了”与翻译批评乱象

从幽默话语的使用看英语教师语用能力的培养

扎根理论研究法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本科生军事英语词汇习得调查研究

语篇隐喻体现形式探究——英语小句省略

话语意义建构视域下的汉语条件句语义新探

汉语动词性成语带宾语情况的考察与分析

文学的多元化与国际化:美国现代主义思潮评析

永恒的纪念——写在许国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

农业类硕士论文英语摘要的时态特征及教学启示

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译介模式研究

中国诗歌英译语言特征探析——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翻译与现代汉语对比类话语标记使用的历时变化

“另类”母亲:《大披肩》中母亲身份的伦理解读

汉-英中介语语法中英语存现义虚指结构的实证研究

最简递归之前景探索:生物语言学的优化合并与最简计算

汉英翻译递归性与翻译经验和翻译单位关系的实证研究

布鲁克林的疗伤功能——《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中的创伤复原

论图画书译者的基本素养——以多部引进版图画书为例

现代汉语“被”字句语义特征和结构容量的演化:语言接触视角

翻译与现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基于历时语料库的分析

第8篇:英语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根据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四条《英语语言学》教学设计原则,并对这些原则进行了解析。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英语专业陆续开设了以英语讲授的语言学课程。课程以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为对象,目的是使他们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但是,自该课程开设以来,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并未达到《大纲》的要求。这一现象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和反思,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这些学者在其研究中未能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探究学习是该门课程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今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出路。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基于学生自主探究的《英语语言学》教学设计原则,并对该原则进行解析,以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学》这门课程中的分析、判断、反思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二、基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原则

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和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生总是大胆和独特地表达着对世界的理解和怀疑,将传统教学执着的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转换为一种个体化的生命体验。对于大学生来说,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新意和挑战。

1.重视问题解决的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方式,在问题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也是一种学习目标。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达到所期望的结果时,学习才可以说是成功的学习。以《语言学教程》第八章里的会话原则为例,我们把含有违背会话原则所产生的会话含义的影视作品制作成clips,例如,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Friends中有这样一个对白:“Monica:How did Jimmy d0 his history"exam?Chandler:Oh,not at aUwell。they asked him things that happened before the poor boy was born,“针对这个对白,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Does Chandler violate 0r observe the c0一operahve principle?'…Could you understand Chandler’s intention,n relationwith Grice’s theory?'’这样的clips及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真实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建构会话含义这个概念,使他们对会话原则及其次准则有更深的理解。

2.重视有效的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是一个与情境紧密联系的自主操作活动。有效学习环境的创设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或吸收知识的情境应是反映学习任务的真实情境或现实世界。在这个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的知识背景构成和多元记忆表征方式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就《英语语言学》而言,学习环境包括课程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及任课教师等。学生可围绕着探究目标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搜索、选择、评价和综合。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交往双方体会着对方的思想、智慧,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

3.重视合作背景下的自主探究

知识具有社会性,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建立在于他人合作的基础上的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如上文中针对Friends中的对白所设计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形成的质疑。学习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查找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各小组在全班范围内做汇报,并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和交流,最终达成共识。这种方式打破了以往语言学教学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培养他们互相配合和交往的能力,锻炼他们心智发展的协调性。

4.重视发展性评价

基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基于这种思想的学生评价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重点在于评价知识获得的过程,兼顾知识获得的结果。评价内容从重视知识学习转向重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发展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而是对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让学生经历评价的过程是实现发展性学生评价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发展性评主要作用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增强学生探究信息,激活学生探究欲望。

第9篇:英语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母语迁移;英语语料库;语料研究;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82―03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语言迁移一直在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者们从语言、心理以及社会等角度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语言迁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为外语教学提供依据和启示。

一 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及发展阶段

20世纪40―5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语言和外语教学影响巨大。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产生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习惯的学习,是一个从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迁移的过程,因此新知识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旧有习惯和学习经验的影响。Robert Lado在他的《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1957)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即从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来判断第二语言习得的难度。认为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越大,习得中的难度也就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对比两者的差异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难度和学习者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将之作为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的依据。之后行为主义心理学受到了认知心理学的猛烈抨击。六十年代末由Chomsky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Universal Grammar)对对比分析理论提出了挑战。普遍语法对对比分析理论的难度和错误预测能力产生了质疑。试验表明,通过对比分析所预料的难度并非一定是学习者难以掌握的语言点;与此相反,学习者在遇到那些母语与目的语相似的语言常常容易出现错误。由此说明,差异不一定会产生困难,有些差异反而会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

对比分析是建立在对比分析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的。这一方法认为,外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才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错误。而学生的错误,大部分是由于母语的干扰。

错误分析理论是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建立在外语习得理论基础上的。这种理论认为,既然外语习得过程和母语习得过程相同,那么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所犯的错误可以反映出他们语言习得的水平。语言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可以观察、分析、归纳二语学习者所犯的错误,提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实际所犯错误的情况,通过分析错误,来探寻学习者中介语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出规律并指导第二语言教学。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的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语言迁移的认识。中介语指的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某一阶段学习者使用的语言系统。在这个体系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因此中介语是语言迁移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更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必经之路。

二 母语迁移实例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已牢固建立起来的母语系统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促进和消极的干扰影响,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母语正迁移,消极的干扰影响为母语负迁移。中国学生做中译英是从汉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过渡,但由于受到汉语母语的干扰,在翻译中大量出现汉语负迁移的痕迹,以致转换不能顺利实现。尽管各个高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发现学生们大量的类似错误,但毕竟受到时间和精力有限,错误语料选取的种类和数量有限,语料的选择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充分反映和体现不同类型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和学习的特征、存在的不足和欠缺。

英语语料库(Corpus for English Majors)

《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多语种语料库建设与研究--英语语料库子项目(Corpus for English Majors)》为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7BYY037)。第一阶段的语料采集以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语料为主,语料由作文和翻译两部分组成。其中翻译部分是目前国内外语学习者语料库中的首创,收集了2004到2006年八级考试翻译(汉译英)2000篇。语料库的文本选样覆盖了全国各地的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外语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等,并完成文本的失误标注。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试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其考试结果又对教学有很好的反拨作用。因此通过分析专业八级考试中翻译题的错误类型的实例来看语言的迁移现象对教学很有帮助。对TEM-8(2006年)翻译考试(见附录)450位学生的错误进行统计,使用AntConc 软件对这些译文中标注的错误进行语料分析, 发现考生们所犯错误数量居于首位的便是词汇失误共有2574次,标注中使用符号wd。

现举例分析失误频次较高的四种类型――词类失误、替代型失误、冗余型失误、选用一一对应中文词汇等。词类失误指一定上下文中词语意义基本恰当但词类有误的一类错误;替代型失误是指词类无误但从上下文意思来看词语却使用不当;冗余型失误是指某一词语在特定上下文不该使用却出现;选用一一对应中文词汇是指翻译中使用表面相似的中文同义词。下面将从母语知识干扰的角度加以分析。

1 词类失误(wd2) 出现了51次。

失误比例最高的是形容词当名词使用,其次是名词当形容词,动词当名词和副词当形容词等。

1)…, but never put itself on the top of the every thing.

…whether the painful is strong or not…

2)… less than those in industry one…

People in agriculture society can share things…

3)…because whether the complain is strong or not.

Our depress, therefore, is not as heavy as the westerner.

4)…because they are mildly, quietly and simply…

以上各句中的斜体单词应分别为1) everything, pain;2) industrial,agricultural; 3) complaint, depression;4) mild,quiet and simple。究其原因是学生目的语还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将所学词汇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就会发生误用。大多借鉴了母语的使用,因为中文里“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用得很多;母语中“抱怨”和“苦闷”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

2 词汇替代 (wd3) 有1052次之多。

这类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学生没有能很好地掌握英语词汇,并受汉语影响。

1)China have taken that …

2)Therefore, our dismay is less than westerners.

3)…human beings stand at an appropriate place in nature.

4)Not restricted by goods.

第一句应为Chinese,学生未注意目的语中词义的差异,Chinese既可以译为“中国的”,也可以译为“中国人”。第二句应为sufferings。 “dismay”可表失意,与“苦闷”有些差别,在中文中看起来似乎相近,但放到英语上下文中显然很牵强。第三句应为“… man is put in a proportionately reasonable position among all the creatures of the natural world.” 学生把汉语思维翻译成英语进行机械的逐字翻译,母语的负迁移可见一斑。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第四句,“不滞于物”,此“物”不可望文生义,非“goods”而为“material comfort”。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充分读懂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方可落笔,翻译须形神皆备。

3 词汇冗余(wd5)有 127次。

1)The representation in the aspects of philosophy and arts reflects …

2)…in the nature circle.

3)…are much more smaller….

第一句应将将汉语的名词结构转换为英语的动词结构,不显累赘。“在哲学艺术方面的表现都反映出”应译为“The philosophic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all reflect that…”。第二句留有太深的母语痕迹,英语里只说“in nature”。第三句的失误显然是没有牢固掌握好比较级的结构。

4 选用一一对应中文词汇 (co1)有242次。

1)The Chinese nation has never viewed that …

2)That the human being should be the highest over everything.

3)The main philosophy in ancient China was not to be stopped and enslaved by material comfort.

4)…because the intensity of the agony can be transferred according to the intensity of our desire.

第一句中“看作”译为“view”有误,从上下文来看,应选择“regard…as”较为贴切。

第二句此“高于”并非真正的高度,而是表示抽象的等级地位,应译为“a supreme creature”。

第三句“不滞于物”,“滞”此处并不作“停滞”解,应理解为迷恋舒适的生活条件,可译为“overly indulge himself in material comfort”。

第四句的“转移”是主动的,不能采用被动语态。译为“…since the extent of suffering shifts with the intensity of desire and ambition.”

我们的学生想当然,不深究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将信手拈来的中文就写上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另外也反映出我们学生无论是英语还是中文功底都不尽人意,函待提高。

以上我们分析了词类失误、替代型失误、冗余型失误、选用一一对应中文词汇等四种情况,认识到母语负迁移是学习者词汇层面失误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受母语影响很深,他们在语言输入时期便深受母语的影响,汉语先入为主,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从头脑中选取与汉语相对应的英文单词,却忽视英语措辞规律,忽视英文词汇的语法语用意义,生搬硬套了汉语用法。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文化、历史、地理、习俗、语言逻辑思维、语言结构表达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汉语词汇不能一一在英语里找到绝对的对等词,即使是相同的词语,内容也可能不完全相同,存在词汇和词义空缺,英语学习者在具体使用词汇时往往忽略这一点,造成词汇学习上的负迁移。英语是形合语言,有时态、语态、人称、数等多种形态变化,语篇主要是通过并列连词、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等各种语法手段来保持连贯和衔接的,相对较长较复杂;而汉语是意合语言,没有时态、人称、数等的形态变化,主要靠语序和实词来表达含义,句子结构松散、不严谨。

以上是我们学生在英语专业八级翻译中词汇层面母语的负迁移情况。英汉语言间的巨大差异是导致负迁移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应考虑英汉在文化、思维习惯和语用上的差异,从而能比较全面地看待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三 语言迁移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测试对外语教学具有反拨作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部分学生所犯错误及产生的母语负迁移对我们有所启示。对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不仅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更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语言迁移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首先是应将对比分析理论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对比分析理论在预测语言学习者的困难和错误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教学手段来减少母语负迁移。

要减少词汇语义层面的失误,要大量接触和输入目的语,学生只有广泛阅读地道的英语,才能对其理解、记忆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才不致受到更多的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习者的失误经常是由于心理词库中存储的词汇组块较少,在表达时按照汉语习惯生搬硬套。而语料库语言学中的词汇组块教学,可以使学习者避免词汇选择错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程度。Lewis(1993)认为预制语块可在很大程度上使学习者避免语言错误,从而保证交际的正常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突出目的语与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帮助学生来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对语言所造成的差异。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去接受目的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外语教学中应尽量减少负迁移的影响。教师应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多采用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使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有意识地实现正迁移。同时,教师在发现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和错误时,应给予科学的引导。鼓励同学们在课外多和英语国家人士交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里提高语言能力。伴随着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语言迁移现象作为二语习得的重要课题会有更圆满的解决方法。

四 结语

通过对英语语料库的研究,发现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中母语负迁移在词汇层面的表现,说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阻碍了中国学生取得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的翻译能力。在英语教学和二语习得中应充分认识这种差异,采取各种方法大量增强目的语的输入,尽量将语言学习融入真实的情景中,日积月累才能逐渐地学会运用较地道的目的语。

参考文献

[1] 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James C.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29.

[3] 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 [M]. Hove, England: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1993:93-95.

[4] 何安平.语料库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6] 李文中,濮建忠.语料库索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7] 卫乃兴,李文中,濮建忠.语料库应用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8]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 杨惠中,桂诗春,杨达复.基于CLEC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0] 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