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利信息化范文

水利信息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利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利信息化

第1篇:水利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水利自动化 水利信息化 水利规划

中图分类号:TV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349-01

一、引言

在2003年我国正式的颁布了水利信息化的具体规划,对我国水利信息化的指导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该规划的,众多专家都认为其不但定位准确,而且体系科学。水利规划的制定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充分考虑到水利业务以及水利事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也是我国今后在水利信息建设的根本依据。本篇文章是作者通过对水利自动化以及水利信息化的调查研究分析,对两者作了详细的叙述。

水利信息化的规划与我们一般的水利工程规划不同,它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做详细的规划。在规划中明显的提出了对于我国目前的水利信息建设存在的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信息资源明显不足,换句话说就是虽然我国的水利信息资源很丰富,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采集技术很落后。而水利自动化技术是水利信息采集最关键的手段之一,本片文章对规划做了详细的解读,对于怎样认识水利的自动化和水利的信息化两者的关系做了一些讨论。因此抓住机遇,快速发展,通过水利化信息来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再带动水利的信息化发展,这样才能我国的水利自动化赢得更大的发展。

二、水利信息化具体的综合体系结构

在我国的水利信息规划,对水利信息化的概念作了明确的定义。即水利信息化是指能够充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水利资源的信息能够得到深刻的开发和应用。正确处理好水利信息的在采集、传输以及处理和服务这四个过程,进而保证我国的水利事业效益能得到提高。

信息化的保障环境包括六大要素,包括水利信息的标准化、水利信息的建设及管理、水利设施的安全体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资金的运行和维护、专业人才的队伍培养。我国的水利信息建设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以及数据中心。而数据中心在数理信息的存储和汇集着两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为数据访问提供服务。水利信息的业务应用则是由用户应用以及支撑应用两部分构成,其中支撑应用主要是指公用业务的处理逻辑,所有的东西都是由数据中心做统一的管理。而用户应用则是在实现非公用的业务处理的系统来表示。

三、我国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水利信息的建设目标在规划中做了明确的制定,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即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以及远期目标。首先近期目标是指我们要对水利的信息资源做广泛的开发,使信息网、设施的安全体系以及水利的数据能基本建成,打造全方位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期目标则是在信息化建设的运行管理方面,我们需要对其的标准规范做统一的制定,重点坚强人才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水利信息的保障环境。该阶段要将重点的工程基本建设完成,其他业务的应用也要做适当的部署,最终达成水利信息化的综合体系的建成,为资源不足以及资源共享两方面的问题提供解决措施。远期目标则是我们要保证所有的水利水利业务都有高标准的信息化,进而使水利的行政管理效率得到提高,要力争使我国在水利部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完成水利信息化。

从规划目标,我们可以得知我们水利的重点是信息的采集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依托各种业务对建设作出科学的规划,使水利信息采集的范围以及内容做一个统一的部署。根据现有的系统做充实的整合,使综合的信息采集尽快建设完毕,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业务应用的信息采集。最终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齐全的内容和有效的管理系统。

四、水利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

我们对信息化理解一般只是停留在表层,即认为信息化是我们发展智能工具的一个代表,代表一个新的生产力的过程。而实际上,水利化信息归属于行业信息的范畴,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个概念。自动化则是一项技术,水利自动化属于一个技术体系。他的主要特点是应用自动测控制盒监控等技术手段,完成水利信息。尤其是在水纹要素的采集过程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如今自动化技术被归入广义的信息技术中,因此,水利的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涵盖现代水利工程的自动监控技术以及水文信息的自动采集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实现水利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务必要将水利自动化的技术研究与自动化系统的工程建设融为一体。

五、水利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当前我国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的是三个即信息资源的不足,信息的共享存在困难以及应用的基础很薄弱。首先信息资源的不足在时效差以及种类不齐全和内容不够丰富这三方面有很强的表现,导致信息资源的开发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而信息共享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阻碍了信息之间的交流。当前水利自动化的技术体现了一个专业性,进而使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加合理有效。

我国的水利自动化技术过去主要是应用在防汛信息上,特别是在采集上有了突出的优势,能很好的处理水文信息的传输以及处理。所以,我国的水文测报技术相对来说还是很成熟的。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的通讯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对于水文信息的采集以及传输方法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更新。不但组网的能力增强了,而且信道也变宽了,使网络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我国水资源的管理决策主要是支持水资源的评价以及预测决策等。而这些决策的主要由水文的信息、水利工程的信息、生态环境的信息和社会经济的信息这几方面的支持。水土保持的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两者都主要是由现代的信息技术来支撑,以过去的水文技术作为其基础,进而完成每种水土的保持监测的信息处理。我国的水质监测和其评价的方向都是在同步的,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所以对于突发污染事件的监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六、措施以及展望

众所周知,我国的水利业务在管理对象方面涉及到很多,而且他们分布在各个空间,这就需要我们的信息要分布广泛、种类齐全。对于水利信息化技术的采集以及传输有以下几个方面,蒸发、河道的变化、水质以及水污染等等。对于上述这些信息的采集都是由不同的业务部门去做,这就造成要在每个部门都设立一个采集系统,因此导致了很多部门的重复建设,引起了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在我国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全方位的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的积水标准仍然是一个很低的水平,规范都比较落后,要完成这些系统的综合整治,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困难。这就需要水利的自动化技术能为其提供一个相对应的技术方案,包括硬件和软件这两方面。否则我国的水利系统不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也不能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开放的思维。可以说信息化的思路就是一个开放共享的思路,他的实质是资源达到高度的共享,所以我们必须有一种开放的思维进行研究。

(2)技术的升级。我们要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去研究自动化产业的软件。尤其是在系统的控制这方面,必须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充分的利用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优势。

(3)人员的培训。我们都清楚人才在技术发展中占有不可代替的位置。所以我们要对水利的研究开发人员做定期的知识培训,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好技术的核心。而对于用户来说,这些培训可以使其掌握好最新的功能,使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七、结束语

水利的自动化对于水利的信息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其看做是水利事业的一部分,使自己能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为水利信息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要武.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朱启贵,李建阳.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第2篇:水利信息化范文

玛河水利信息化工程实施后,使供水管理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投入运行后,系统在灌区防洪抗旱及灌溉供水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有效地改善了工程的运行状况,提高了水情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反馈时间,为灌区防洪抗旱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使调度决策相比以前提高了一倍,为灌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二是改善了工作环境,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灌区供水实际就是水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以前由工作人员到现场实地采集、分析、计算、决策过程变成了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使得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大大缓解和减轻。三是工程设备有效使用率得到较大提高,工程安全供水保障得到改善。四是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后降低了人为因素计量误差,增强了灌区用户对水量计算的信任度,同时提高灌溉保证率1.5个百分点。水利信息化系统自建成后经运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同设备生产厂家和软件开发单位,使用的数据格式和标准不尽相同,使得各子系统相对独立工作,系统集成难度大。二是设备长期稳定可靠运行的比例还不高,防雷设施还有待改进,维护人员、运行人员技能素质还需提高。三是对于一条流域要达到中长期的水情预报和灌区农作物的需水墒情,还需要建立山区雨量站和灌区农作物需水墒情监测点,这就使得编制整个灌区信息化建设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实现标准统一,相互兼容。

发展方向探讨

经过玛河水利信息化运行现状,在今后建设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内容。(1)系统组网应优先考虑采用光纤,今后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不但要传输数据还要传输图像,实现各种数据实时传输,占用的带宽非常之大,所以采用光纤组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从而有利于系统的升级和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要最大范围地使某种产品的“专用性”降到最少,最大可能地相互兼容集成使用,还要根据用户自己的需要,满足继续二次开发,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扩充问题。(2)遥测点应具有可靠的防雷能力,并具有通话功能供用户选用,对接收到的水情数据建立本地数据库并同时送入数据库服务器。在Internet上和通过GPRS短信互动是以后发展应该考虑的问题,实现异地信息交流。(3)做好玛河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通过灌区灌溉和农作物需求、墒情降雨、上游来水量和下游需水量等的信息采集和控制,实现灌区闭环的监控、管理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建立5个信息管理子系统。一是建立山区水文遥测站和山区气象雨量遥测站水情预报子系统。二是升级完善现有的防洪供水水情自动遥测子系统。三是升级完善玛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子系统。四是建立流域内各骨干分配水工程闸门联合自动控制子系统。五是建立灌区各主要用水单位的农作物种植需水墒情情况的地理信息网络子系统,利用多种通信方式传输信息。如根据特殊的地理位置条件,采用卫星和公共传输网(有线、GSM/GPRS等)。最终组成能覆盖玛河流域主要测点的有线/无线混合组网的通讯传输方式,形成玛河灌区防洪抗旱会商预报系统,并留有和灌区各用水单位及政府职能部门的通讯接口,传递防洪抗旱等各种数据信息(其结构如图1)。

第3篇:水利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水利信息;水利现代化;发展;推进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信息化时代使得知识、信息、科技正通过智能整合和运用而转变成高效的生产力,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已经兴起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已经开始从传统的有限资源管理模式向资源共享的整合发展模式转变,而水利信息化就是不断提升水利事业信息化程度和改进的发展模式。

1 水利信息化建设对水利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指信息及知识逐步成为水利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逐步成为整个水利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水利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的过程。

1.1 实时汇总信息

水利信息化能够实时汇总和分析工程的各种信息,在工程工期进度中,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先进的数据处理功能完成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促进工程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的目的,在节省人力物力和降低成本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1.2 科学管理与决策

水利信息化可以实现科学的管理与决策,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是建立在全局各方信息资源的有效分析与处理的基础上。信息系统为决策者不仅能够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资源,还能通过其先进的数据挖掘功能为决策者在大量信息中分析提炼出重点,这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

1.3 实现水利现代化

水利信息化可以满足水利现代化的需要,实现水利现代化主要是为了防洪安全问题得到保障,使水污染防治达到更高水平,还要有效控制和减少水污染,创造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水环境。另外,水资源利用必须合理科学,水资源的配置手段必须达到现代化的水平。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是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和科学地制订方案的依据,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技术基础。

2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信息化与网络化的不断发展,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确保水利信息安全及各种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引入安全技术及技术人才,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构建水利信息化的各种安全及管理体系,以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管理效率。

2.1 构建水利信息管理体系

2.1.1 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平台

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开发设计技术的应用才能满足大量水资源环境监测,汛情信息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需要。因此,水利部门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确保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开发更新。

2.1.2 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软硬件建设

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软硬件建设,应加强各种先进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水平,构建大众易于操作,维护简单的信息系统,同时加快硬件设备的更新,保证软硬件设备的共同发展,协调兼容。

2.2 信息化安全的保障措施

信息化安全是保障水利信息系统重要网络和应用软件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采取更加安全的技术防护,保证不受病毒的入侵。

2.2.1 完善水利信息标准和规范化体系

为了实现水利信息化的互通和资源共享必须要加强水利信息化的规范性。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增强信息传输效率发挥了信息的最大应用价值。因此,在水利业务发展中应越来越多地引入全新信息技术成果,提高系统应用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但是目前水利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不够健全,急需尽快完善。而水利信息化应用系统,硬件基础,信息传输,网络安全也缺乏统一标准。

2.2.2 加强建设水利信息标准体系

加强水利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就要认真执行现有的水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逐步统筹规划和进一步完善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积极探索和建立可操作性强的体制和制度,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统一性。统一计算机硬件设施,加强基础软件的共享利用。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基础软件方面要加强统一部署和共享利用,逐步构建相对统一,运行可靠的基础硬件运行平台,打造统一的基础硬件环境。

2.3 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方面缺乏专业的系统建设和管理人才,造成现有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2.3.1 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

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T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大量应用,对人才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技术人员既要精通信息技术,还要掌握水利专业知识。要根据现有技术人员特点,对不同领域的人员进行细化,分门别类进行专门培训,尽快了解,掌握,吸收相关的专业知识。

2.3.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调整和转变人才引进方式,对于急需人才的引进,要做到不拘一格。吸引更多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积极投身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来。

2.4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

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应通过市场运作的途径,大胆利用资本市场,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

2.4.1 扩大水利投资渠道

水利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水利部门的职能也在发生转变,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拓宽水利融资渠道,健全投资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

2.4.2 提高科研项目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水利信息化资金除了利用自身和资本市场外,还应在信息化科研建设的同时,发挥科研项目和建设项目的双重身份,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更好的服务水利信息化建设。

3 结语

第4篇:水利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水利;决策支持系统

一、水利信息化发展分析

水利行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其信息化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

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主要表现在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二)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三)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当前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表现为:(1)从事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相关人员对IT技术发展把握不够深,大量信息化应用建设刚刚完成就成了落后产品。此外,整体性规划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利而导致各个系统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畅,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设的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2)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本身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在水利系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

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数字水利”是一个以空间信息为基础,融合各种水文模型和水利业务的专业化系统平台,是对真实水文水利过程的数字化重现,它把水活动的自然演变搬进了实验室和计算机,成为真实水利的虚拟对照体。它是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三、水利信息化的实施

(一)数字水利应用系统组成

数字水利应用系统主要由采集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接口层、支撑层七个部分组成。1、采集层。水利信息化系统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而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和措施;这些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措施以及相应的采集点就组成了采集层。2、网络层。网络层为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提供基础,网络的建设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公网和专网相结合的方式。3、数据层。数据层通过建立所有与水利相关的数据的模型或结构,使应用层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各种水利信息,产生各种水利应用。4、应用层。应用层建立在数据层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各种应用模型如洪水演进模型、排水模型等,提供水利行业的各种应用功能。如水利信息服务、统计分析、虚拟仿真、预报决策等。5、表示层。表示层以浏览器为载体,直接向从事水利的各级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功能或信息服务。6、接口层。接口层通过向各级水利系统提供网络接口、数据接口和系统接口使各类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各级水利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数字水利”。7、支撑层。支撑层通过相关的标准体系以及最新的技术,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

(二)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水利工作的实际情况,水利决策支持系统包括:

1、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保障防汛抗洪工作有效和科学的前提条件,可以利用遥测数据、遥感图片等进行相应的暴雨预报、洪水预报、洪水调度等工作,提前为防汛抗洪工作做出指导性的预报、预警措施。洪水不仅是灾害,其调度使用已成为水资源研究的新课题,是“资源水利”的重要组成。

2、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有两类数据源,一是遥感数据源、另一类是旱情监测站采集的旱情信息数据。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在遥感图片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同一时期内大范围的土壤含水量信息以提供第一手的辅助决策资料,同时,也可以根据地面旱情固定、流动监测站采集的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土壤温湿度等数据,作为区域遥感数据校正的参考。

3、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资源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资源量、预测水资源量、对水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科学调度。

4、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环境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质、预测模拟水质变化、计算水环境容量、控制规划污染物总量。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重要依据。

5、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是建立在水土流失数据库和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水土流失评价及治理数学模型技术,采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思想建立水土流失模型库,为水土流失的评价及预测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该系统与实时水保监测系统的集成将为保障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科学性,并指导水保工程的规划和实施。

第5篇:水利信息化范文

在对水利信息化项目进行后评估的实践中,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备、可靠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水利信息化项目特征的深入分析,建立构建后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水利信息化项目不同于传统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系统专业特征显著。归属水利工程项目纳入其管理体系之后,除了具有建设项目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几点特征:a)缺少定量的项目目标。水利信息化项目因其自身特征在项目启动时只对项目的建设目标进行了定性的、较模糊的描述,建设目标难以量化,以至于无法详细、清晰地描述项目成果的特征。b)事前难以准确定义项目交付品质量[2]。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不仅要求拥有项目管理经验,还要求双方具备广泛而深厚的信息化专业知识和相关水利业务知识,往往在项目启动前难以进行深入的调研,因此无法准确把握项目交付品的质量。c)绝大部分无法达到“交钥匙工程”[2]。水利信息化项目不是水行政管理单位(或部门)(甲方)对各承建单位(乙方)撒手不理的“交钥匙工程”,甲方在整个项目的参与程度与其项目完成质量的高低,甚至项目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甲方在信息化项目中的支持越大,参与项目实施的人员越多,特别是业务部门的支持越大,就越有利于项目的成功。d)受项目外其他信息系统影响。信息系统的信息源往往部分来自其他信息系统,因此信息化项目本身能否正常发挥预期的效果并达到设计的效益,通常受项目外其他因素制约;同时,本系统的信息能否顺利为其他系统所共享,间接实现项目的关联效应,同样存在不确定性。e)经济效益难以精准计算。水利信息化项目属于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纯公益性建设项目,项目的财务经济性等要求主要在项目的前期阶段和招投标阶段落实,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涵义广泛,既包括直接经济效益,更大程度上是产生的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由于缺乏足够的基础统计数据支撑,因此,水利信息化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难以精准计算。f)需大量借助外部技术力量。受到机制体制的限制,水行政管理单位(或部门)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往往注重对信息化项目运维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缺少足够的信息人才和经验,因此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各个建设部分都需要借助外部技术力量的支持。充分结合水利信息化项目的特殊性,以全面、准确地反映项目建设的完整情况及其效益和影响为目标,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应贯彻以下构建原则[3-5]:a)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根据水利信息化项目后评估目的设计的后评估指标,在理论上必须有科学根据,在实践上必须可行有效。确定后评估指标体系中任一单项指标,都应考虑此项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所反映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征,科学地确定该指标的名称、涵义和口径范围。但是各项指标并非单纯的理论探索,而是要能切实发挥实际作用,因此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可收集的信息,对不实用或难以收集数据的指标不必采用。b)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要比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特征。因此,构建水利信息化项目后评估体系时,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把整个系统的建设过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又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系统。在保证完整性地原则下,充分考虑系统建设的全局性因素,选取能反映项目与社会经济资源结合的特点,与信息化发展、水利现代化进程相结合的、能考虑到项目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的各种因子。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估体系真正地反映项目建设中及建成后带来的各种影响。c)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为了能够全面细致地反映本项目情况,选取的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为了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问题,把定性指标量化,把数值运用到指标体系中,最终得出定量的结论。d)项目完成过程、项目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原则。水利信息化项目通常是一项覆盖范围广、涉及专业多、建设历时长的系统工程,大体上分为项目建设过程(包括前期、设计、实施、试运行、验收等各个阶段)、项目效益(包括社会效益、财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管理效益等)和可持续发展三大部分。项目建设后评估的目的,在于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后项目建设的开展实施。项目的质量及效益如何,是检验项目决策及建设成绩的标准。项目效益是决定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整个项目后评估的核心内容。项目后评估的开展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项目后评估的评估内容、方法的研究和指标的选择都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因此,只有将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全面、客观的评估本项目。e)联系性和动态性原则。在后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单项指标之间,都必须是相互衔接且相互联系的;同时,反映静态水平的指标与反映动态趋势的指标相结合,要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的静态水平和动态趋势才能做出合理的评判。根据水利信息化项目的特征,基于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对水利信息化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采用流程遍历分析方法[3,5],即首先对评估对象的建设过程和可能对项目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对项目各阶段和具体环节展开详细分析找出关键因素,组成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建立指标体系包括以下3个阶段:a)系统分析评估对象。在建立后评估指标体系时,必须首先对评估对象(项目)进行深入系统的综合分析,确定评估项目的目标、任务、特点、关键问题、影响范围等要素。b)初拟各项评估指标。在对项目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目标按其内在因果、隶属等逻辑关系进行项目目标分解,并对分解产生的各层次项目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初步构成项目评估指标的层次结构。c)筛选并优化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上述内容建立起来的评估指标体系,应进一步筛选和优化,并综合采用合并、剔除、替换等手段进行优化设计,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广泛征询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并综合运用各专家的意见、建议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后,最终确定项目的后评估指标体系。

后评估指标体系框架设计和指标含义

以后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为指导,以流程遍历分析方法为手段,充分结合水利信息化项目的特征,参考国内工程项目后评估的常规做法以及水利信息化评估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1],初步构建较为通用的水利信息化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并明确指标含义。采用可扩展的树形多级指标体系形成后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框架,即一级指标下包含若干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又包含若干个三级指标,等等。下层指标是上层指标的基础,上层指标由下层指标组成,指标层之间有机结合、相辅相承,最终得出本项目后评估的综合结果(即后评估结论)。后评估指标体系共有4个一级指标,即项目建设过程评估指标、项目目标评估指标、项目效益评估指标和项目可持续性评估指标,在一级评估指标下相应地建立二级、三级评估指标,后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图见图1。项目的建设过程是指水利信息化工程项目自前期可行性研究至竣工验收的整个阶段。此阶段是项目人力、财力、物力集中投放和建设成果逐步形成的时期,对项目是否高效稳定运行、发挥效益起着关键作用。项目建设过程评估的目的,在于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在将来水利信息化项目的续建、扩建、改建中进一步提高立项决策、组织管理和技术应用的水平。需要说明的是,项目建设过程评估指标中的项目前期决策评估指标和项目实施准备评估指标适用于大中型的水利信息化项目,对于一些地方上的、小型的水利信息化项目,受到其投资规模、推进路径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指标进行评估。a)项目前期决策评估指标。其包括项目决策过程、项目立项依据、可行性研究的批复意见、项目决策周期变化率等。项目目标评估是对照原定目标(设计报告中确定的目标)去分析和检查项目目标实际完成情况和变化情况,分析既定目标是否已达到,以判断项目目标发生变化的原因和程度;同时对原定目标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目标是否明确。作为后评估的核心内容,项目效益后评估是从效益方面对水利信息化项目实施的影响进行评估,其目的在于考核项目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效益并衡量效益的大小。主要包括:a)财务经济效益评估。项目的财务经济效益评估主要是对收入增长率、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成本降低率等指标进行评估。由于这些指标需要大量财务数据的支持,对于水利信息化项目,不仅获取难度很大,而且由项目本身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难以界定。目前对信息化项目尤其是对水利信息化项目进行准确量化的经济效益评估的成功案例非常少,一般都是定性的评估。因此,对财务经济效益以定性评估为主,以定量评估为辅。b)社会效益评估。社会效益评估旨在调查项目的实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效应,通过分析项目对当地社会生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相关因素进行识别和综合分析,评估项目的社会影响。c)环境效益评估。环境效益评估信息化项目通常是水利建设中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d)运行管理效益评估。运行管理效益评估主要包括项目运行和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项目领导小组情况、项目运行维护规章制度、运行维护人数、运行维护经费、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项目人员构成情况、人员培训情况等三级评估指标。e)技术应用评估。技术应用评估包括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适应性等评估。3项目可持续评估是指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根据项目现状,结合国家的政策法规、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对项目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明确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项目的后续建设是否可以顺利地实施,项目的管理使用单位能否依靠自身能力持续实现项目的既定目标,从项目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等方面评估整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指标包括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评估、人员技术力量评估、运行维护与管理评估等。

第6篇:水利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水利;监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225-01

一、信息化应用于水利监理项目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深入发展,水利监理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也在传统的“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与提升。鉴于目前监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场监理任务繁重,内业监理资料整理需及时准确,与工程同步,这就对监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外业还是内业都要按期高效地完成任务。

水利工程监理信息化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对监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共享的信息为项目监理服务、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它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计划工作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使水利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监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并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实现监理信息化,资料、规范类文件查询简便,系统内自带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技术参考性资料使现场监理人员能够轻松查询使用,同时电子版的技术参考类资料也为公司节省了一大部分成本。更新便捷,能根据工程实际使用情况及时对系统进行更新,保证监理依据准确性。

二、水利监理项目信息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监理信息管理手段仍很落后,大部分监理信息还采用手工填写、人工传递的方法,造成填写不规范、附件不齐全、共享性差、效率低的局面。无法满足水利监理的需要。目前,监理信息化应用的范围较狭窄,主要集中应用于项目施工的前期,如招投标、工程造价预算,工程设计等,而在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目前,绝大部分施工企业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水平较低下,大部分只停留在编制计划上。而对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目前,大部分监理单位缺乏高素质的监理人才,对水利工程施工监理的信息化的知识掌握不系统,他们没有足够的监理信息化咨询经验,也尚未具备风险事前预测、规避和事后控制能力等。

三、信息化在水利监理项目中的应用

(一)搞好水利监理信息化建设

1、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水利工程监理企业信息系统应当以监理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指导,以监理规范和监理合同为依据,以监理项目管理为核心,以监理文档管理为载体,以监理项目质量、履行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为重点,以监理知识管理为支撑,并将监理风险管理贯穿整个监理业务过程。

监理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包括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企业对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涉及企业对外官方网站、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知识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系统;企业对项目的信息管理是通过软件系统实现企业对项目在建信息的及时掌控、对项目的指导与检查、规范项目的监理工作等;项目信息管理是指项目监理部在监理工作中运用办公软件、造价软件、进度管理软件、档案资料管理软件等实现监理项目信息管理;上述的信息系统模块与应用软件可根据企业的规模、业务内容、综合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逐步完善,但在系统构架上应当整体规划,留有扩展的空间和接口。

2、提高监理团队的信息化水平任何好的工具应用都离不开人员操作和引导,故而建立一支能开发和运营管理监理网络软件的专职队伍对水利监理单位尤其重要。监理单位高层次决策层的参与,是监理单位信息网络管理成败的关键。只有决策管理层的认可和予以相应的投资,才能从体制和资金及人员到认识上高度统一,为其予以保证的先决条件。招聘和培养监理单位专职和兼职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监理信息技术管理体系,制定信息网络管理人员培训和工作管理制度。建立由监理单位、项目监理部二级专职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由公司专职信息网络资源管理员、项目监理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下的专兼职信息网络管理员体系。推进监理人员综合素质教育体制改革,随着社会信息化扩大,知识更新速度的层几何倍增,监理工程师及时更新现代技能和知识是每一个监理单位亟待解决的课题。监理人员素质教育现在已经上升至全员学习教育和终身教育,建设监理企业文化战略和学习型监理单位,必须建设一个共享的技术平台。因而利用互联网区域网和监理网站建设系统平台,所形成的在线功能是发展网络信息管理的趋势。建立健全监理网络信息交流和互动信息平台。使每一个监理单位人员在工作中合理利用监理单位网站和内部管理系统,及时接受和传递监理项目信息和掌握行业规范和及技术标准。达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互动机制。

(二)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监理

1、合同和信息控制

建设合同是项目建设的基本依据,也是监理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信息化监理中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合同范本的选择、合同内容的审核、工程款支付的阶段划分、项目文档的按阶段提交、测试和验收的标准规范、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有关条款等,是建设合同得到有效履行的有力保证,贯穿于监理活动的始终。

信息管理同样也非常重要,从项目立项开始,无论是需求分析、设计开发,还是部署实施、运行上线,甚至一直到后期培训和维护服务等各个阶段,文档、报告、方案、变更、会议纪要、使用手册等均应妥善保管并及时收集、分类、整编,为信息化建设的竣工验收、资料存档备案打基础。

2、造价控制

水利项目的造价控制工程项目监理实现网络化后,可以实时获得项目中各项活动、资源的有关情况。如随时就可对单项或整个项目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分析对比分析,随时显示并打印出每项任务或者整个项目的费用情况,当发生偏移时可及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及时处理项目出现问题工程项目一般都是由若干子项目组成,有些项目规模很大,甚至需要分解成较小的分项目集合。并且一个监理单位往往同时管理若干个项目,监理单位的成员也同时在管理多个工程项目。实现工程项目网络化管理后,监理人员可以在异地及时地对项目的活动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活动。

成本监理利用包含水利工程计量与具体水利工程款支付的计算机管理程序,监理工程师可以进行价格的调整、费用索赔、水利工程最终结算等业务流程,对人工、材料价格调整进行计算,对变更设计及额外水利工程对合同价格调整的计算,并打印相应的结论表格,同时编制完整的水利工程计量支付表。

3、进度控制

做好信息化监理的进度控制工作,应当明确信息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目标,信息工程监理进度控制的总目标就是控制信息工程项目最终投人运行的时间。另外,进度控制的目标则还取决于项目业主的委托要求。由于信息化监理合同既可能是信息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理,也可能是阶段性监理,还可能是某一个或几个子工程项目的监理,因此,进度控制目标还要视信息工程监理的合同来决定的。

4、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包括各主要分项水利工程和施工工序(或检验批)的质量控制。质量监理制信息化通过信息化软件的各子程序通过对各监理水利工程师提供的材料、检测数据及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数据的分析、测算,判断出各施工工序(或检验批)的质量状况是否合格,提供给监理水利工程师以准确的判断依据。

参考文献

第7篇:水利信息化范文

在2008年、2009年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以水、雨、工、旱、灾情以及相关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相关水利信息化业务系统。系统要求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建设任务

2010年的水利信息化主要建设任务有七项,具体为:

(一)××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2010年建设项目

1.工灾情采集系统

××市范围内建设40个工灾情信息采集站,配置相关工灾情采集设备和工灾情数据整理上报软件。

2.智能图像水文采集系统

××市水利数据中心智能图像分析系统建设,共建设18个重要报讯站点的智能视频监控设备。

3.××县分会场项目

在视频会商系统主会场项目建成基础上,向下延伸,××县视频分会场系统建设。

4.应用软件二期工程

在软件一期工程基础上,启动包括洪水预报系统、山洪灾害预测预报系统、防汛会商支持系统、气象产品系统、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地方电力管理系统等软件二期工程。

(二)水文站网建设

建设中洞等7个水文站生产业务用房、雨量观测场、水位流量测验设施,配置雨量、蒸发、水位、流量、含沙量及通讯设备仪器。

(三)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

建设33座中型、小(一)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维护21座已成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市级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平台。

(四)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信息系统

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取水单位取水信息及时汇集;通过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监控、管理水资源费征收情况;建成系统远程管理平台,实现实时、科学、高效的管理。

(五)××市防汛抗旱物资管理系统

建立物资管理数据库,规范物资出入库和调拨流程管理,实现防汛抗旱物资信息化管理。

(六)河道管理信息系统

××市河道岸线规划管理、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河道采砂管理等信息系统。

(七)档案资料信息库

通过研发软件管理系统,将文档、图片、影像等资料分类保存,并根据需要生成档案资料信息库。

三、分解落实责任

(一)××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2010年建设和档案资料信息库项目:××市水利信息化项目办总体牵头负责,防办、局办、××县等相关处室和单位协助。

(二)水文站网建设:××市水文局总体负责。

(三)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市水管总站总体负责,××县协助。

(四)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市水资源管理站总体负责,市水利信息中心协助。

(五)××市防汛抗旱物资管理系统:××市防办总体负责,市防汛机动抢险队协助。

(六)河道管理信息系统:由河道管理处总体负责,市水利信息中心协助。

四、有关要求

2010××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必须按照局党组既定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三统一”原则,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水利信息化的“金水工程”,作为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新任务被水利部列为“十一五”水利十大工作任务之一,××市政府签署的《共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作备忘录》之中,在水利部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工作方案》××市列为西部地区水利信息化试点地区,水利信息化工作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工作,局党组将其作为“禹王杯”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县(××县)水利(水务、农机)局、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市水投集团高度重视,明确信息化分管领导,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专项经费,明确具体工作人员,切实做好2010年各项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明确任务,落实经费

××县(××县)水利(水务、农机)局、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市水投集团按照2010年制定的建设任务,结合实际,倒排工作计划,按照“谁负责、谁建设,谁筹资、谁维护”的原则,逐一落实项目建设及管护经费(详见附件1、2),未立项的信息化工程项目要抓紧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市水利局将本着“谁积极、支持谁”和“急用先建”原则,统筹安排,确保信息化工作有序推进。同时,××市水利信息中心的衔接,××市水利信息化规划和信息化“三统一”原则,切实做到各子项目技术标准、××市级平台相一致,确保资源共享。各项信息化项目(含水文信息化)××市水利信息中心备案。

第8篇:水利信息化范文

1.1水利统计指标的设置

目前我国水利统计部门开展的统计工作主要分为水利综合、建设投资和服务业统计3大统计部分,其中水利综合统计又包含水利综合、灌区基本情况、水库基本情况和中国大坝等的统计年报,水利建设投资统计包含年报和月报,水利服务业统计包含年报和季报。水利统计部门开展的统计工作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套相对完整,较为成熟的统计指标体系。

1.2水利统计信息化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水利统计信息工作开始起步,水利部编制了水利统计软件,并在全国市级以上水利统计部门进行部署,随着10余a的使用和更新,目前软件功能已比较完善,各级水利统计人员也已熟悉软件的操作,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目前大部分地区已将该软件推广到县级水利统计部门。随着各级部门的硬件和网络环境的完善,2012年水利部又开始部署水利建设投资统计直报系统,目前该系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在水利统计部门之外,水务系统其它部门也已建立多个专项的直报系统。

在目前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中,水利统计信息化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在许多功能的实现上都有了新的尝试和突破,其中包括:网络即时性的应用、整体工作的流程化、多部门协作、远程即时进度和工作情况监督和管理、数据审核自动化、和统计软件与空间GIS系统的首次对接等等[2]。这为今后统计信息化水平提高积累了良好的经验,同时也创造了数据基础条件和大好机遇。

2水利系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水利系统各部门指标体系关系混乱

综合统计与业务部门统计分工不明确,统计管理的不统一造成统计结果存在多样性,几乎每一个业务部门甚至业务项目都有1套独立的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而这些统计报表均未经过各级水利综合统计部门的审查和批准,同一指标在多个或多项统计报表中重复出现的现象很多,且各个部门均使用本部门制定的数据采集方法和统计口径,严重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的原则要求,造成数据不统一,严重影响了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3]。

2.2指标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经过多年对水利统计指标的添多减少,目前使用的指标名目过于繁多,有些指标已使用20余a,其中不乏已不适应当前水利建设需要、失去统计意义的老化指标;有些指标逻辑关系不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有些指标收集困难或超出水利部门管理范畴,数据质量难以控制,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有些指标根据其它相关指标即可推算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统计工作量过大,统计人员疲于应付,数据质量低,可利用信息资源量低等诸多不良后果。

2.3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在项目的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编制、建设过程及竣工投产验收和评估等方面,目前基本没有水利统计人员的参与,尤其是在中小型项目管理中,统计的监督职能严重弱化[4]。

2.4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滞后

目前应用的水利统计信息系统及各部门使用的统计软件一般都是单机运行,上下级统计人员、不同部门人员无法共同查看数据,每项统计报表的统计过程独自形成一个串行过程,造成统计周期过长,如水利综合年报和基建投资年报从开始布置到最终的数据公布时间达到半年以上,使统计成果失去了时效性。

信息化建设体制存在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及普及程度都远远不足,水利系统内没有统筹的信息化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有序地进行全局式的建设,大量信息化软件由各个职能部门独立投入大量资金并行开发,决策者对信息技术把握不足,加之从事具体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和开发的相关机构对水利行业情况和信息应用需求理解不深,造成很多软件在开发阶段就已经是落后产品,各个部门间信息系统不兼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还有一些信息化产品易用性和实用性根本无法满足水利统计人员的需求,最终无法推广和应用[5]。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信息条块分割的现状。

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统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异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水利系统内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统计职能未集中到水利统计部门而是分散到各个职能部门,个别项目的水务指标,例如城镇供水相关指标,甚至在水利系统外进行统计。

2.5水利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

水利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水利信息涉及面广、投资大,而长期以来对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视和投入不足,造成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信息源开发十分不足,信息的采集和传输的手段极为落后,在目前互联网技术高度普及的情况下,水利系统尚未形成覆盖全行业的网络信息平台。水利统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维护管理的经费渠道也没有得到保障,致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系统不能得到快速的应用,无法及时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2.6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

行业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的不足,导致水利行业内相关人员的不足,和对信息化知识推广的力度不足。对人员的再教育往往偏重于水利专业和工程建设知识。信息专业的人才在选拔任用、职称评定时还往往被冠以“专业不对口”的理由被拒之门外,造成对信息技术认识的恶性循环[6]。

3现状问题症结的分析

通过对水利统计诸多问题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发现导致当前水利统计信息化发展整体情况滞后的症结主要有4个方面。

3.1信息化体制缺陷

体制的缺陷是导致信息化建设整体统筹规划和建设机制缺失的根本原因,具体导致了多头重复建设,总体建设水平低和水利统计信息管理职能分散的现状;同时,也是导致系统内信息化人才和资源投入不足的根本原因。

3.2信息化建设水平低

水利统计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低直接造成了水利统计数据采集渠道和获取方式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数据质量和可信度,也造成统计周期过长,严重影响了数据时效性。缺乏时效性和可信度的统计成果必然造成了各设炉灶、数出多门、指标重复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同时也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3.3职能分工不明确

水利统计的统计管理和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职能在基层水务系统内未能得到充分的明确或落实,造成水利统计人员无法正常参与建设项目尤其是中小型项目的前期工作、建设过程和验收评估,严重弱化了统计的监督职能和统计成果的科学决策功能,对项目建设的科学性、投资效益及数据的真实性产生了影响。

3.4指标设置不合理

指标设置过于繁琐,大量靠逻辑关系即可推算的、获取来源不可靠的和行业外的指标的加入,使各级水利统计人员工作量与日俱增,忙于应付,无暇开展科学系统的统计调查,更无法顾及其它职能的发挥,严重影响了数据质量和统计价值的发挥。

4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思路

通过分析,总结出目前水利统计工作存在的症结主要是体制、指标体系和信息化建设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围绕如何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和时效性进行整改,当统计数据具备了真实性和时效性时,水利统计工作将进入良性循环不断攀升的轨道[7]。而目前改善统计数据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来提高数据的时效性,为水务系统提供良好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议通过以下步骤,逐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1)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系统整理水利系统统计指标,明确划分指标层次,合理划分部门分工,建立一套完善、精简、高效的指标体系。统一指标的分类标准和代码,并尽可能与其他行业统一。整体的指标设计应按照图1所示结构,达到不重不漏、层次分明。

2)逐步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在指标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分工和对指标进行统一的分类代码原则划分后,即具备了并行建设各部门信息系统的条件。覆盖全行业的高效水利信息平台建设是一个异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一步到位,要在统筹规划下逐步科学推进[8]。水利统计部门的信息系统作为今后整体信息平台的骨干和核心,应首先着重于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保障数据的时效性,在系统内应向信息的即时共享方向努力。

3)转变水利统计工作重心。随着数据信息的共享和统计周期的缩短,能逐步满足水利系统内其它部门的信息需求,进而促使其他部门主动将本部门信息系统与水利统计信息系统进行互联互通。随着与其它系统的互通,相关数据即可直接进行采集,基层数据采集范围和对数据的审核量逐步减小,将进一步缩短统计周期,实现良性循环,会吸引更多的部门信息系统主动进行通联,最终实现全行业信息的互联互通。水利统计部门的基层数据采集任务全部分解至各项业务职能部门,将水利统计的工作重心从数据收集审核转变为实现水利统计的数据分析、参谋决策、计划执行监督职能上来,真正发挥统计信息价值[9]。

4)转变数据采集方式。数据信息即时性的实现,仅依靠信息系统的完善仍然难以实现,传统数据采集、审核过程依然需要一定的周期,这就需要转变数据采集方式。历史数据可以通过遥感影像、实时监测等现代技术通过GIS系统与部门信息系统进行实时对接;最新数据则要转变采集模式,从传统的定期采集转变为跟踪采集,形成数据变化备案制度,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性,最终实现数据信息的即时共享。

5水利统计信息系统的改进思路

按照整体思路,要对本部门目前的水利信息系统进行完善,以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价值。目前水利统计信息系统为单机运行,逐级上报、汇总审核,周期过长。要缩短数据信息采集的周期,就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工作的流程化、规范化、自动化,减少数据审核时间。在目前进行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应用的信息系统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在水利统计系统的开发中应采用基于工作流模型的信息采集与处理软件,具体架构如下:

1)整体架构前端为IE浏览器,不同操作权限的不同用户发送请求,请求通过信息系统的Web服务器进行处理,并与后端SQLServer数据库结合处理数据的存取,完成请求任务,并将结果页面返回给客户端。

2)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分为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存储层、数据审核层和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提供在线录入和数据导入及与其它系统的数据采集接口。

数据审核层按照系统内置的审核模型,将审核意见与相应数据反馈至用户页面,便于用户对数据的修改。审核层针对不同的角色提供不同的审核方式,各级用户都设置有不同的审核功能和不同的审核关系,从不同角度审核统计数据,保障数据质量[10]。

服务层包括支撑应用层的各种服务中间件,为应用层提供服务和支持,如工作流管理中间件,是基于工作流模式信息系统的基础,可根据实际工作流程制定网上统计报送流程,完成统计网上报送的自动流转。

应用层面向行业各部门实现数据共享,提供数据查询、浏览、分析和数据的,同时包含交流平台,及时将系统问题进行交流和反馈,以便及时的进行维护和管理。

第9篇:水利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信息技术;现实应用

1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业务需求分析

1.1水利工程相关政务以及信息的工作

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不仅和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还关联着所在地区的社会效益,为此在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以及日常维护管理进程中,既要把握好工程项目有关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以及存储等环节的工作内容,还需要把握好信息数据的公开披露、对外等工作环节,并且接受社会广大民众的共同监督。在此层面上农村的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工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借助计算机与网络相关科技把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的数据信息系统定义成为外部网络系统与内部网络系统。借助内部网络能够完成政务相关工作的公开与透明,有助于树立农村水利相关部门的优良社会形象,强化廉政工作建设的具体落实效果。并且也可以借助内部网络作用使得水利工程项目的所有部门间可以实现行之有效的沟通以及交流,针对项目工程管理进程之中的具体状况实施实时的跟踪和迅速的处理应对。水利相关单位能够借助外部网络把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部门和社会广大民众密切联系起来,基于互联网系统搭建水利外部信息网站,既能实现广大民众对于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的进一步了解,并且也能基于相应的互联网技术提升水利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水平,自觉自愿接受广大民众的监督和批评,实现政务公开透明的工作方式,方便广大群众、基层水利主管部门能够应用外部网络设立的政务信息查询系统实施有关信息的查询和调用。水利信息(如中小型水库)的信息查询系统如图1所示。

1.2数据信息的远程申报和统计工作

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所在区域通常距离大城市有较远的距离,其在工程项目的作业管理进程中有大量的数据信息必须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上报,而其施工过程中很多必须进行汇总的信息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工作。这种情况就需要相关的水利主管部门设立一系列健全的信息数据网络处理系统,可以及时地与分散在各个村镇区域内的所有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关联,方便对水利工程项目最近生成的各类数据信息实施第一时间的采集和汇总工作。农业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

1.3地形地貌信息的网上查询工作

借助于先进的电脑科技以及互联网技术,水利主管部门综合本身所具备的水利工程项目的数据库生成了一类专门提供给水利主管部门的内部工作人员查询的水利工程查询管理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相关工作人员借助此网络信息平台查询和调用数据信息。水利信息查询系统包括了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所有业务中生成的数据信息、水利工程地形图等要素,可以非常直观地给查询人员提供图像或是相应的统计表格,用来体现有关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相关的数据内容,并且相关的查询类业务也能够依靠外部网络向广大民众进行公开,群众能够清晰准确地掌握实际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数据,例如河道部分的走势图、灌溉区域的分布图、滞洪区域的分布图以及水闸装置的分布图等信息。农田水利信息管理系统如图3所示。

1.4水利工程资料库的管理工作

因为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事关重大,其建造和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资料信息也非常关键,对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所生成的资料信息实施采集、归纳以及保持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实际意义。不过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数量非常多,因此生成的数据信息资料的规模和数量也相当巨大,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水利工程相关资料库的科学管理,保证农村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以及运营过程中生成的资料信息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除此以外,依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能够达成水利工程资料信息库的行业内共享,便于水利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数据信息实施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现阶段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难点

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属于新时代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关键基础性项目之一,在加速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确保地区的自然生态平衡等层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期伴随着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的规模以及数目的持续增加,怎样实现工程项目应用效果的最优化是现代化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总体目标。在现阶段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工程项目的施工品质和建设目标间还是存在某些差别,造成以上问题的因素除去农村地区的自然地质环境、地理气候因素等外部原因,水利工程建筑技术的相对滞后也给农村地区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品质以及后续运营过程的效益造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这是现阶段国内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有关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水平存在明显距离的关键性原因。

3信息科技在农村水利现代化工程项目中的执行策略

现阶段,结合信息技术相关产业的实际情况,常规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不但无法保证项目建设的品质以及作业效率,同时也会对当地农民的正常生活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把领先的信息科技投入到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之中,是加速国民经济发展进步、保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向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层面发展的关键战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发展进步以及推广使用,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也渐渐朝着智慧化以及自动化方向改变,建立完善的管理工作系统不但能够突出电脑设备的优势,还能够依据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地对工程项目进行响应及决策,信息化技术在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现代化升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现代化灌溉区域的建设应用方面

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不但明显提升了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建造品质以及施工效率,还能为领先的管理方式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点以及重点环节,灌溉区域的建设工作品质以及效率近期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在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中,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灌溉工程的水利使用因数,基层的产业部门必须做好以下的工作内容。3.1.1依靠领先的信息化技术对灌溉区域实施精确的计量操作在水利工程项目灌溉区域的建设进程中,计量作业的精准程度、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对于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品质以及施工效率均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以灌溉区域计量工作信息化以及自动化为焦点,依据整体灌溉区域、整体水渠先主体后局部的总体思路,配套信息化的智能管理平台,实现灌溉区域水利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并且为后续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灌溉系统如图4所示。3.1.2全方位推行试点,提升管理效果基层部门在推进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进程中,可以应用试点作业的模式,即借助现阶段领先的信息化技术来激发相关领域改革的动力,随后在取得相关经验的前提下推行“干渠测量+以管道代替沟渠+水库调蓄+农田管网一体化”的高效灌溉方式,实现优化以及改善产业管理模式,最终帮助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3.2城乡供水系统一体化工程的实际应用

基层的相关部门必须做好以下两项工作:首先,立足于问题的导向,补足工程进行中的短板。农村地区水利工程实际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区域自然环境及气候环境的制约和影响,针对广大群众居住地点比较分散、饮用水比较困难的地区,水利工程建设数量较多,为此相关部门为了从本质上提升水利工程项目建造的品质以及后期经营效益,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模式来弥补工程技术方面的短板,这是目前基层有关部门达成“城乡供水系统一体化”工程建设目标的关键战略。其次,应用现代化互联网相关技术来对城乡供水相关系统进行智能化的监控工作。近年来,国内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在持续进步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供水系统能否顺畅运行对广大民众的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常规的建设技术不但很难对于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实施合理的监管,同时也对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带来了比较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改善相应的问题,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智能监管新体系,应用现代化的物联网技术来进行智能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系统的监控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水利工程项目属于维系民众生产、生活的关键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怎样保持水利工程实际效益的最优发挥成为了相关建筑施工单位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相关科研人员持续实践和攻关,明确了把信息化技术投入到农村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进程中,不但可以弥补常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还能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加速信息科技和水利工程项目的结合,成为目前基层部门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永聪,徐海华,李雯雯.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J].中国标准化,2018,12(10):134-135.

[2]王树成,张建东,.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7(15):133-136.

[3]赵东雅,徐涛涛,陈金国.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2(3):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