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即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而教师是无形的,作为一个辅助,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是友好关系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堂中,学生要明白的是学习内容和学习的目标,教师要通过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来实现确定的目标,这样,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二)教师敢于放手学生
引导学生勇于实践生活既然学生是主体,教师就要敢于放手,即:在课堂内活泼,但是纪律不乱,虽然活泼,却有秩序。这样学习就是一种外在的活动,而内部是吸收的过程。对于学习外化过程,即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经过头脑加工,把所学的知识“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等等,在通过这样的“实践”,能够把主观、看见的物质能应用在客观、物质的世界里,从而在实践中完成学习的过程。
(三)教师运用策略
学生实现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活动性策略是一种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去挖掘其活动的要素,让其积极、主动、自觉的去参与课堂的活动,在课外环境中,在通过充分的活动,使得学生主动去参与、思考、探索。在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在统一协调,而教学策略,是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得到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时,从课文的开头、分析题,到感知课文大意,再到具体内容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结构,我都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当学生自己不能很好地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教师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其听觉、视觉、注意力、联想力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其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在课堂内,我们必须做到的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求知的极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去实施“自主探索”。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自己设计板书。在运用“实物、投影仪”的基础下,显现他们的作品,大家共同来欣赏、评价。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感受到希望、喜悦,还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
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认识在不断的内化。而主动参与是指:“学生主体去参与,通过自己的认识的一个行为实践,其过程是主动的、自愿的。
(一)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是一些新问题,难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析,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学生小在组合作交流中,通过不断发言、听取别的同学的意见。而在评价中,通过参与、评价,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使得主体性也更加明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来增加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
作为教师,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让学生不断得到进步。而在交互学习中,使得学生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快速的进步。在共同、学习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优势去改善自己的差的方面,汲取同学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总结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而初中生的人生价值观还不够稳定,和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初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入社会相关事件到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来,并对这些事件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剖析社会现象的根源,是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生活化思维教学的实效性,进而运用生活化的思维模式去认识和理解生活和初中政治的紧密联系。例如,在当前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利用初中政治知识,政府在这个问题上采取怎样的措施,鼓励人们见义勇为的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生活化的思维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思维教学的实效性。
2.生活化思维教学的乡土性
通常初中生基本上是本地的学生,学生对社会信息的了解大多数都是源自于本地的生活情况。对于本地的风土人情认识更加深刻,对本地的生活有着别样的情感。因此,在初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紧密联系当地的人文、地理以及风俗习惯,设计富有乡土气息的初中政治课堂。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初中政治的课堂上感受到生活化思维教学的乡土性。例如,教师在讲授“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章节时,江苏的学生可以切身体验到苏州园林的传统文化的魅力;河北的学生可以感受到评剧、皮影戏的风采;东北的学生可以感受到东北二人转和扭秧歌的文化……。学生通过切实的生活体验,并结合政治课本的内容,能够更加深入地对家乡的传统文化做出了解和继承,是初中政治教学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3.生活化思维教学的情趣性
初中政治的教学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远大的政治理想目标,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的内容能够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但是,课本上的有些内容政治哲学意义十分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政治哲学概念。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通过现实生活的举例,将一些情趣性的事例与初中政治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课本的内容。例如,在讲“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时,教师可以例举一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小笑话。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平时喜爱吃的食物例举各国的饮食差异。比如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日本的寿司、生鱼片韩国的泡菜中国的饺子,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理解,尊重各国文化差异。通过现实生活的举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思维教学的情趣性,活跃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气氛。
4.结语
1.是由主体性理论及其根本要求决定的主体性理论是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点,也是其观察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原则和要求。从唯物主义发展形态的进程来看,经历了由客体的唯物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的不同阶段。在费尔巴哈哲学产生前,人们仅仅从客体形式来把握对象的唯物主义,坚持自然本体论的唯物主义,是客体的唯物主义即“纯粹的”唯物主义、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这一唯物主义形态的缺陷是“仇视人”、“使自然和人服从同样的规律”。
2.它是依据认识论确立的认识论认为,从主体出发来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就会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就能从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一切理论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只有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证实的理论认识才能是正确的,此外别无他法。可见,主体性原则对人的一切认识也是适用的,人的一切认识都是有主体性的。所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发展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在尺度出发来规范和建构其理论体系和内容。
3.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决定的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列宁认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而主体性原则正是改变世界、使世界满足人的需要的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从自己主体的需要出发,制订教育计划、方案并实施,使之满足教育者的需要,而且教育对象也要从自己的主体需要出发,通过受教育来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所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满足了教育者的主体需要,还满足了教育对象的主体需要,它是指导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协调行动、共同发展的行动准则。
二、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确立和发挥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中,主体性原则首先要求教育者即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努力探索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的规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运行的内在规律,促进其形态的科学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同时,要尊重并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因为教育对象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的教育接受者,他们的知识、智能和思想道德品质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形成和完善。但是教育对象绝不是被动机械地受影响的客体,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有其不同层次的需求、信念,并会形成动机、展开自觉的活动,他们对教育者的作用常常会给予有选择地反应,而这种反应的性质和方向都会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进程和结果。所以,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必须在承认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发展。
2.尊重和满足教育对象的主体需要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不仅要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更要以尊重和满足教育对象的主体需要为出发点,深入研究教育对象的主体需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外在制约化,即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别是思想道德对人的外在制约作用,而忽视思想道德品质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体自身的内在要求的倾向。注重研究在从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信息传播方式向双向信息交流、注重心理和情感沟通的方式转变过程中,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作用的方法理论,包括合理借鉴西方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内容;借鉴现代传播学和沟通理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内容等。总之,需要在不断地探索人们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需求规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和形态,推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发展。
(一)教师要把握最佳教育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求、去创造。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积极愉快的政治学习环境中国提升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初中政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要多加鼓励,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创造性的见解,让学生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多元化理解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答当中去。
(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学中培养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创造性运用知识的目的。在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如果指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解抽象的理论,尽管教材逻辑性强,但是趣味性少的特点也会让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更不用说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学中培养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八年级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闻轶事、案例、名人典故等进行补充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也自然愿意在政治课堂上进行思考以及创新。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初中政治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化枯燥为感性,运用多媒体课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有些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照本宣科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未成年人保护》的讲解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几组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漫画。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当教师出示问题的时候自然愿意加入思维训练中来。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让枯燥的政治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掌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陈丽杰(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榆关学区初级中学,河北秦皇岛066300)摘要:在初中政治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初中政治教学,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5)01-0310-01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思维能力。
(二)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政治课的时代气息,让学生的思维与时代接轨
在政治课本上,很多与时俱进的新闻是看不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政治课的讲授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课本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新闻,让学生在视频的展现中感觉到政治学习的趣味性,缩短了距离感。如教师在讲授九年级下册的政治课本时,可以补充一些“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等节目片断,不但可以增大学生所接受到的信息提示,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政治课堂的立体化。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就变得容易多了。
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思维
(一)教师可以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政治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如果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不善于独立思考,那么学生的政治思维水平也不会提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动手动脑分析可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空间,让学生有独立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知识成长点的基础上获取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思维
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当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思考。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通过“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练习提高思维能力,也可精心选择典型案例,采用“案例滚动法”,逐层分析,步步深人,推出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要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课堂上的重要位置,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指导。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必然是今年中考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政治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教材内容虽然很多,但其“精华”却是主要的政治理论观点,譬如初二教材的“一条规律”、“四个原理”,以及私有制、阶级、国家、科学文化等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涵义、产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初三教材的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的人口问题、法制问题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初一教材的有关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体内容的概念、必要性及行为要求,均属教材的主体内容。我们在教学(或复习)中,必须紧紧把握这些内容,力求弄懂、弄通,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地“照本宣科”、“死记硬背”。
二、题目灵活多变是近年中考试题的主要特点,也是今年中考应认真对待的一大难题。
在政治课教学的三大任务中,其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难以学到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中考试题灵活多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既是对政治课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也是规范政治课教学的手段。那么,规范的政治课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呢?那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抽象过程,即从客观事物入手,讲清理论观点。譬如讲国家的概念,首先应从国家的产生过程讲起。为什么会产生国家呢?那就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便随之产生了。这时,一部分人就有可能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于是又产生了阶级。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在不同的阶级中,一些阶级就会凭借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对另一些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但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是不会甘心的,他们必然要起来进行斗争和反抗。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剥削、压迫地位,就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进行统治。这种暴力机关就是国家。所以,国家的概念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国家的概念,而且也便于理解掌握国家的本质和职能,使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同时,它也为理论知识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会是今年中考的重点。
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完成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关键,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在扎实传授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运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才能使政治理论真正发挥其“理论武器”的作用,并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所以,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是对政治课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是在规范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然而,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却既是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又是大家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的“难题”。所谓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是说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政治课教学任务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只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忘记了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所谓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是说大家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不够得法。
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真正把培养学生能力列入教学的过程之中,并持之以恒。其次,要明确所谓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理论知识的运用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这里的“理论”指的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实际”指的是社会实际(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现象、社会热点问题等)、教材实际(教材中的史实、事例等)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指的是用教材的有关理论对具体事物(即客观实际)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一般来说,运用教材理论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可分以下几步来完成,即首先认识客观事物,找准教材的有关理论;其次摆出有关理论;再次找出理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点,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得出结论。譬如:“运用社会发展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必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其分析、认识的思路应该是:第一步认识客观事物,找准应该运用的教材理论。改革是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实际上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运用。可见,分析说明上述客观事物,必须运用社会发展规律。
(一)不能因材施教
在对初中学生培育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生个人的心理以及性格,但是初中政治教师方式不能够灵活变通,基本上不能进行因材施教,不能够根据每个学生具体的个性来实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政治教学,使得初中政治教学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显得事倍功半,让人文精神在给学生传递的渠道上出现了问题,使得传递渠道变得越来越狭窄。
(二)教学模式单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初中政治教学活动大部分是在教室里围绕课本来进行,但是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引导学生提升社会化的文化修养,在教室中进行初中政治教学这种单一的模式,不仅显得僵硬和枯燥,更是让学生降低了对人文精神的感知,让学生在政治教学中逐渐失去提升人文精神的兴趣,很难达到预期的政治教学目的。
二、人文精神培育的策略
(一)活用教材内容
新的初中政治教材和之前有了很大的区别,不仅增添了许多具有趣味性的内容,更是丰富了理论知识,加入了许多的漫画、小故事、实际案例、名言警句、社会现象等,在所有的改变中,增添的人文内涵是初中政治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增加政治学科内涵和外延的重要内容。初中政治教师要能够活用初中政治教材,能够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依据,以总的教学目标为授课方向,以培育初中学生的人文精神为目的,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初中政治教学,把课本以外的内容引入到课堂,拓展课本的厚度和学生的认知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初中政治的积极性。这样经过不断地拓展教材,活用教材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文精神,让课本成为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的载体。
(二)提升教师个人综合素质
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治课本丰富的内容和大量的社会实例来讲解,更需要通过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自身过硬的素质来引导学生。所以我们必须要注重提升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要通过自我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产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作为初中政治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手段,更需要拥有优秀的政治品格,崇高的道德品质,扎实的知识水平。能够在日常政治教学中给学生做到表率,能够以自身的人格感动学生,能够用自己真实的情操感动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态度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政治教师需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政治话题,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实时动态,能够对国际新形势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够研究和挖掘其中隐含的问题,能够提炼出自己看问题中的具有教学意义的政治观点,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世界观,能够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久而久之能够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
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会初中政治理论知识,必须要有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营造出和谐的政治教学课堂,这是学生能够学习人文精神的根本,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到政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能够不断地进行师生间的互动,能够让学生有序激烈地讨论,使学生在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政治知识,把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方式。初中学生感情比较丰富,如果在情感浓烈的课堂上进行学习,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感知能力,能够使得自身的情感得到升华,将会让学生能够进一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思想素质。
(四)创设社会或者生活情境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认为:“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角度,鼓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特别是从美国价值观优越论的立场出发,将西方的社会和文化模式视为全球普遍化的模式,认为西方文明和价值体系是高级的,其他的则是低级的,其出路和归宿将是与西方文明和价值体系认同。”[1]在此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席卷中,年轻的大学生无力抵抗,对西方文化产生很大的好感。现实生活中,《生活大爆炸》、《绯闻女孩》、《老友记》、《实习医生格雷》、《犯罪现场》等都是大学生成为网上追求的美剧,学生从美剧中了解到西方的生活方式,对待事件的处理态度和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不自觉地受美剧价值观的影响。美国的好莱坞在电影产业中占支配地位,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大片式的影响力,借助娱乐业西方文化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让中国的青年学生目不暇接,为其折服。现代的大学生对西方的节日也表现出非常大的热情,尤其是情人节、圣诞节,几乎成为大学生必过的节日,在商家、媒体的宣传下,显得尤为热闹和重要。相反,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甚至春节都表现得很冷淡。肯德基、麦当劳、卡拉OKKTV、桑拿浴、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皮尔·卡丹、XO、人头马……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的某些阶层中风行,也成为部分青少年追逐的目标。年轻一代民族认同感被弱化,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所丧失,并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西方消费思潮也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消费方式。一部分学生爱慕虚荣,在购买商品时都以购买外国货特别是美国货为荣,崇尚洋牌名牌,并把它作为时尚、高品位的表现,盲目攀比现象愈演愈烈。这些不顾个人消费能力的行为,加重学生的家庭负担,使人际关系世俗化,侵蚀着社会风气。本质上,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发生改变。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宣传和打包出售,许多青年人不顾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及具体国情,盲目否定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并对西方政治观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学生的价值观念上西化。西方文化的渗透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西方个人主义思潮涌入中国,使得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个人主义在大学生思想中已有广泛影响。这种个人至上、金钱万能、生活就是享乐的价值观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一代产生不利影响,也对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和道德观带来挑战。西方国家的文化传播也对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淡化。
二、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一词由先生于1997年提出,一般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在历史长河与世界格局中所处地位及未来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大学生文化自觉是指作为一个群体的大学生对自己民族和执政党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化和革命文化的认同和觉醒以及追求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思想文化领域交流日益增多,西方发达国家对优秀人才尽力争夺,对外文化渗透的力度不断加大,利用各种方式来传播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比较中华文华和其他文化的差异,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奋斗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了悠久的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力量,是纽带,在新时期是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东西。只有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才能抵抗西方文化的侵蚀。在高校中,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忽视了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实,思想政治德育课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课应该相辅相成、不分薄厚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的教育活动,文化育人应该是一项隐蔽性的教育活动。文化课是艺术性的课程,它不像思想政治课那样咄咄逼人,目的性、说教性明显,容易让青少年接受教育者,不产生抵触情绪。它可以采取温和多样的方式,生动活泼地把中国文化中优秀的文学、伦理、思想与宗教等和弦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教授给学生。往往文化中的美好爱情、热爱祖国、团结奋斗、孝心勤奋等主题都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其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性与感染力都比较强。也就是说,文化课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刻的思想艺术化,对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往往起着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也只有大量的接触到中国的优秀文化,大学生才会自觉自动地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中,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优秀文化,克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只有建立自己文化心理的防线,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林林总总的时候,才能做到不惊慌、不震惊,守住自己的道德与伦理底线,也有思想武器与其对抗,经得起西方腐败思想的诱惑。
三、要健全大学生的校园网络文化
论文题目(黑体二号,居中);其他填写内容在横线上居中(指导教师不需填写职称),使用宋体三号字。
第二部分:中、英(外)文内容摘要
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在第二页书写,如在一页之内不能书写完毕,连续书写在次页。
内容摘要四个字居中书写(宋体三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空一个中文字符。
书写内容摘要四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中文内容摘要(宋体小四号)。
书写中文内容摘要之后,在下一行书写中文关键词。书写关键词三字时,左缩两格添加冒号;关键词三个字使用宋体小四号加粗;关键词具体内容使用宋体小四号字;在
前后两个中文关键词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即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而教师是无形的,作为一个辅助,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一)教师和学生是友好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堂中,学生要明白的是学习内容和学习的目标,教师要通过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来实现确定的目标,这样,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二)教师敢于放手学生,引导学生勇于实践生活既然学生是主体,教师就要敢于放手,即:在课堂内活泼,但是纪律不乱,虽然活泼,却有秩序。这样学习就是一种外在的活动,而内部是吸收的过程。对于学习外化过程,即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经过头脑加工,把所学的知识“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等等,在通过这样的“实践”,能够把主观、看见的物质能应用在客观、物质的世界里,从而在实践中完成学习的过程。(三)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活动性策略是一种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去挖掘其活动的要素,让其积极、主动、自觉的去参与课堂的活动,在课外环境中,在通过充分的活动,使得学生主动去参与、思考、探索。在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在统一协调,而教学策略,是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得到学习的机会在教学时,从课文的开头、分析题,到感知课文大意,再到具体内容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结构,我都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当学生自己不能很好地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教师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其听觉、视觉、注意力、联想力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其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在课堂内,我们必须做到的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求知的极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去实施“自主探索”。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自己设计板书。在运用“实物、投影仪”的基础下,显现他们的作品,大家共同来欣赏、评价。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感受到希望、喜悦,还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