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北京市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状况
2001年,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第68号令),标志着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正式实施,并允许各单位将缴费基数的4%列入成本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回顾北京市补充医疗保险经营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2年,市场拓荒阶段
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为补充医疗保险的经营产生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各大保险公司面临这一新市场,怦然心动,迅速介入该市场。同时,由于《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刚颁布,各单位对补充医疗保险了解不多,通过北京社保局和保险公司的大力宣传,少数效益好的单位开始投保补充医疗保险,各家保险公司在2002年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经营效益一般都较好,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2002年开始开办此业务,各保险公司主要与北京市各城区社保局进行合作,对客户的争取主要是通过城区社保局完成,而较少直接争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价格战。
2、在这一阶段,由于大客户决策时间较长,承保较少,承保客户多以中小客户为主,承保价格较高。
3、由于从以前的公费医疗体制向社会化管理的方向改革,某些人员出于对未来政策的不明朗而产生囤积药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2002年补充医疗保险赔付率。
4、由于医疗保险在起步阶段有一段“朦胧期”。在这一阶段,被保险人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普遍对补充医疗保险缺乏了解,因此可能出现“患病不就医”、不正当就医行为较少,甚至“就医而不申请理赔”的现象,表面上赔付率低,但此时赔付率是“虚低”。
5,由于理赔滞后,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保险年度和会计年度吻合,大量未决赔款发生在第二年度,导致保险公司在2001年终结算时,账面赔付率较低。
第二阶段:2003年-2005年,抢占市场阶段
各保险公司被2002年补充医疗保险良好发展势头所麻痹,大力抢占市场,在这一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各大保险公司由于2002年经营状况良好(并未意识到赔付率“虚低”和人量的未决赔款),纷纷加大对补充医疗保险市场的开拓,市场竞争明显激烈。2002年各公司承保方案保障范围较小,一般只承保起付线以上责任。但到了2003年和2004年,承保方案保障范围扩大,特别是增加了小额门诊部分的责任,使风险大大增加。
2、一些大企业逐渐加入补充保险。大企业由于自身人数多,公司每年医疗费支出较为稳定,其投保补充医疗保险时多采取竟标形式且对以往医疗费用情况较为了解,而保险公司一方面麻痹于自己的“成功经验”,一方面迫于竞争的需要“血拼价格”,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各大保险公司皆有亏损数百万元的大客户。
3、各大公司由于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经验不足,定价欠科学,特别是平均年龄较大的群体,定价明显偏低,造成较大的亏损。
4、由于补充医疗保险大面积开展,被保险人对保险责任和理赔流程逐渐熟悉,出现厂集中就医和不止当行为增多的现象。
5、各大公司为了抢夺市场,纷纷出台对补充医疗保险有利的费用政策,侧重于对、IL务量的考核,而对赔付率考核较少。各公司为了完成任务指标低价承保,结果是保费越多,亏损越大,完成任务却巨额亏损。
第三阶段:从2006年开始,总体回归理性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实践,经营补充医疗保险多年业务的公司进人了一个调整时期,发展理性化,不再唯规模导向,摒弃劣质客户,更加正确看待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但由于补充医疗保险赔付的滞后性,消化补充医疗保险的包袱将至少需要…—至两年时间。但问进,新加入的一些市场主体,又在采用“价格战”形式夺取市场。
北京补充医疗保险市场经历三阶段,保险公司缺乏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经验,摸索着前进,外部环境也不理想,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思考。
北京市补充医疗保险大面积亏损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社保因素
(1)作为与基本医疗保险完全对接的补充医疗保险,将直接受到基本医疗保险的医疗管理规定变化而导致的政策性风险,基本医疗保险所规定的药品范围、诊疗项目、服务设施和支付标准变化都对补充医疗保险赔付情况产生影响。近年来,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不断增加新的药品、扩大诊疗项目,虽然也提高社保的支付标准,但从整体而言,补充医疗保险的风险逐年加大。
(2)由于北京市的基本医疗保险对于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实行出院社保分割,而对门诊费用则由参保人自己累积,超过起付线(在职2000元、退休1300元)通过单位到社保局进行报销,这导致有大批量的门诊起付线以下的费用和社保分割后的住院、门诊费用到下一年度才到保险公司进行报销,在下一年度发生的赔款占总赔款的比例一般高于30%.在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开办初期,由于保险公司对未决赔款估计不足,导致续保保费往往偏低,甚至出现最终赔付率高于100%而在续保时降价的事情。
(3)由于补充医疗保险与社保完全对接,对于既往症、先天性疾病和慢性病等保前疾病都给予报销,所以对于平均年龄较大和退休占比高的群体,保前疾病占总赔款比重较大。
(4)社保局与各家医院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虽然前者有监督管理后者的权利,但无论是监管手段还是监管力度都非常有限,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某些医院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滥开药、滥收费的现象。由于补充医疗保险与社保完全对接,且作为第三方,无法对医院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对社保的分割单只能照单赔付,加大了经营风险。
2、医院因素
(1)我国医疗机构实行的是“医药合业制度”,医院既拥有处方权,又拥有药品专卖权,医药合营强化了医院药房的垄断地位,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易产生“以药养医”的现象,卖药已经成为某些医院获利的重要途径。在药品流通体制不规范的情况下,又易产生药品“虚高定价”和“回扣促销”等寻租行为,这反过来又推动了“以药养医”之风的盛行。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药品价格高度关注并对药品高价进行打压,“以药养医”现象有所缓解,但“以检查费养医”和“以诊疗费养医”现象却大行其道。
(2)由于医疗机构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存在着诱导服务的内在冲动。在目前的经营模式下,保险公司没有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机制。医院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给病人多开药、开好药,尽量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给病人作不必要的检查或治疗,致使医疗费用支出大大超过实际需要,而这些费用一部分转嫁给保险公司承担。而保险公司作为商业性的金融机构,既没有对医院进行行政监管的权利,自然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3、参保企业因素
一些客户,特别是一些大客户,往往在承保首年以低于其经验医疗费用找到承保公司,然后通过隐瞒理赔数据等方式,在续保时公开招标,利用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以低价格作为其投保的最主要条件。由于保险公司自身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经验不足,再加上客户的“道德风险”因素,保险公司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在北京市,每家保险公司都有亏损数百万的大客户。
4、被保险人因素
(1)中国医改以前盛行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这种传统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下,养成了职工医疗“大锅饭”的思想,职工费用节约意识的淡薄,直接助长了医疗开支的上涨。
(2)由于外在约束机制较少,对被保险人而言,“一个看病,全家吃药”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那些以前一直享受公费医疗的被保险人,有事没事看病吃药更是成为一种习惯,由于补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高度关联性,因而来自基本医疗保险的风险又会转嫁给补充医疗保险,这对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的经营是颇为不利的。
二、自身因素
1、仓促上马,各方面准备不足
2001年,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标志着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正式实施,并制定了补充医疗保险办法。各大保险公司面临这一新的市场,为迅速抢占市场,仓促上马,各方面准备不足,比如,信息系统。在国外,专业健康险公司都有一套完善的专业系统平台,能在该系统上实现核保、核赔、数据分析等诸多强大功能。而在系统设备上,国内保险公司直到目前,健康险业务还主要依靠寿险业务系统进行管理,相关数据也按照寿险业务的标准进行记录和管理,导致无法实现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的专业核保理赔功能,也无法记录统计补充医疗保险业务迫切需要的各项医疗资料。可以说,没有健康保险的专业电脑系统平台,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无从谈起。
2、保险公司尚未掌握补充医疗保险的赔付规律,费率厘定不够科学合理
与其它大多数险种不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费率取决于诸多因素,主要包括投保人群、职业类别、性别系数、平均年龄、员工年龄分布、退休在职比例、免赔额、赔付范围、赔付比例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而参保企业历年的医疗费用支出状况,以及不同性质企业的医疗保险赔付规律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保险公司由于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时间短,普遍缺少必要的经验数据,很难厘定出科学合理而又广泛适用的费率,而同时,对定价影响因子中年龄影响估计不足。在诸多影响定价因素中,年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从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来看,老年人口的支出远远超过中青年人,根据对北京某单位的一个分析,可以看出,年龄对索赔金额影响非常大,平均年龄在70岁-80岁的人群每个理赔金额是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人群的近10倍。保险公司由于经验数据不足,往往低估年龄对定价的影响,导致平均年龄大和退休年龄占比高的群体收费较低,造成各保险公司的重大亏损。
3、“大客户战略”的失误
承保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很好的提高保费规模、拓展客户群体、继续挖掘其他险种的途径。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除了补充医疗保险外,往往还有巨额的意外伤害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需求,更是成为各家寿险公司竞相追逐的目标。为了争夺或者留住宝贵的客户资源,保险公司不惜一再降低保费,导致恶性竞争。而补充医疗保险市场是一个严重信息不对称市场,大客户对其既往赔付情况相当了解,且其本身议价能力强,保险公司往往处于劣势局面。以某客户为例,在2004年以前,其实行“自保”,每年公司为医疗费支付金额达400多万元,2004年该公司通过竞标投保补充医疗保险,并暗示保险公司只要承保补充医疗保险,其后该公司将选择同一保险公司承保员工补充养老保险,该客户最后承保的价格为300多万元,而该客户2004年度理赔金额达到500多万元,赔付率接近200%,而其暗示的员工补充养老保险至今未有眉目。
4、对补充医疗保险的规律认识不足
由于保险公司经营补充医疗保险时间较短,对其内在规律掌握不足。举例说明:由于2002年补充医疗保险赔付情况相当好,各保险公司没有意识到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潜在巨大风险,为了以更好和更灵活的政策应对市场竞争,一些保险公司将一定的定价权限下放到各营业部,营业部门为了完成业务指标,纷纷用足价格下降空间,虽然使业务发展得到促进,但也为随之带来的高赔付率付出沉重代价。
5、保险公司的政策对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的影响
(1)考核政策的影响。这几年,各公司的补充医疗保险考核政策多有较大调整,从规模导向向利润导向转变。在规模导向时,业务费用是根据业务规模进行比例提取,而对利润考核较少,一些公司为了完成任务指标,不惜实行价格战,结果分公司完成任务也赚取费用,却给总公司留下巨大包袱。而在利润导向时,这一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2)业务指标的影响。我国保险业总体还处于“规模冲动期”,各公司往往给分公司下达健康险的业务指标,各公司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往往降低核保核赔和定价标准,结果是保费越多,亏损越大,完成任务却大额亏损。
外部环境是一种系统风险。从近期看,保险公司应加强内功修炼。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必须要树立科学正确的发展观,要谋求有效益的发展。一方面,要克服以保费论英雄、贪大求快、不顾风险的盲目发展观,旨目上规模,不考虑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要摒弃过度担心风险,一亏俱停,不问青红皂白、主观臆断的“一刀切”发展观,使业务出现大起大落。考虑到目前中国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外部市场环境不理想,保险公司应以谨慎、稳妥、循序渐进的方式发展补充医疗保险,而不宜采取激进的发展战略,同时,总公司不给分公司过高的业务压力。
(二)加强对基础数据的分析
补充医疗保险的经营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严密的精算分析支持。经营补充医疗保险有一段时间的公司应加紧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为定价和续保提供支持;而对于新公司,应加强对自己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并注意收集同业公司的价格信息,而不能靠“拍脑袋”经营补充医疗保险。
(三)加强风险管控
补充医疗保险的风险管控应融入销售、承保、保全、理赔、日常管理等环节之中,通过全方面的风险管控,降低赔付率,提高经营效益。但最重要应加强承保和理赔的风险管控。
l、对于承保环节,保险公司应实行集中报价,逐单审核,严把人口关,坚决不参与市场恶性竞争。
2、对于理赔环节,保险公司应实行集中理赔,加强对理赔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保险条款及特别约定中对理赔事项的相关规定。
(四)对客户的选择
1、通过对客户资源进行分析,可以将投保补充医疗保险客户分为理性客户,从众客户和不受欢迎客户。理性客户坚持双方互惠互利,本着公平合作,长期双赢的理念来投保补充医疗保险。此类企业要求医疗服务的外包、员工的满意,人力资源管理的便捷和服务的附加值,对价格敏感度差,对服务品质要求高。从众客户通过近几年的保险获得了保障,基本接受补充医疗保险的理念,谈判比较容易接受。但是,由于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他们将保险公司的赔付率90%左右视为其心理价格,如果保险公司赔付率较低,他们会交涉降价问题,使价格降为其期望区间才可以承保。不受欢迎客户利用了目前市场激烈竞争和保险公司经营不足的现状,四处询价,经常隐瞒其真实历史理赔情况,以低价格作为其投保的最重要条件,较少考虑服务质量。保险公司应尽量选择理性客户,根据客户综合效益适当选择从众客户,远离不受欢迎客户。
2、鉴于目前不利的外部环境和市场竞争情况,保险公司经营补充医疗保险应以平均年龄较小、规模适中的中小客户为主,此类客户议价能力较弱,客户关系维系较容易,容易以较为理想的价格承保。而对大客户、特别是平均年龄较大的企业,由于其议价能力强,多以竞标方式投保,承保价格一般较低,经营风险较大,应谨慎承保。
3、从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来看,老年人口的支出远远超过中青年人,而且老年群体重大疾病和慢性病患病率大于高于年青群体,现存风险和潜在风险都较大,对于平均年龄较大群体,建议谨慎投保。
(五)建立与赔付率挂钩的销售政策
为鼓励业务员从源头控制投保单位业务质量,积极参与客户的医务管理,保持和提高客户续保价格,充分发挥业务员控制风险的主观能动作用,建议对业务员的风险管控工作给予奖励。对于经过公司审核同意的价格和条件进行承保的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承保后,给予业务员的佣金为该笔业务保费的一定百分比,对于保险年度理赔结束后,赔付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业务,给予业务员一定的奖励。
(六)从承保方案上控制风险
在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下,容易诱发被保险人发生道德风险,保险公司可以从承保方案设计上控制风险,保险公司应根据客户需求、风险点、年龄分布、行业类别等方面为客户设计保险方案,而不仅仅是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报价,如对于平均年龄较大的群体,尽量设置较高的门诊和住院起付线,赔付比例应尽量不高于85%.
(七)加大服务投入,提供优质服务
保险公司应为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重点服务,为大众客户提供标准化的优质服务。保险公司应针对高端客户对价格不太敏感,但对服务品质要求很高的特点,加大服务投入,为高端客户提供更多附加值服务,比如为其安排年度体检、疫苗注射、协助建立医疗室、提供小药箱等,以进一步提高客户忠诚度,尽量避免价格战。
(八)实行第三方管理模式
第三方管理模式有利于保险公司积累经验数据、培养专业人才等,且保险公司本身不承担经营风险,在目前补充医疗保险风险高、经验数据少的情况下是保险公司、特别是新公司经营补充医疗保险业务比较好的选择。
在矿井的成本构成中,除了工资、材料费、租赁费、电费属于可控成本外,其它支出基本上都是不变的。要想保证职工工资不降低,只有在其它三大费用上严格管理,进一步降低成本支出。
1.狠抓物资管理,减少材料浪费严格材料计划管理,定期召开物资管理例会,每月材料消耗情况都由经营科列出详细清单,由经营矿长和矿长审批后才能执行,否则一律不准发生。强化物资采购、验收、入库、发放以及加工等环节管理,实行物资配送制度,减少物资流失浪费。加大对单项工程和重点工程材料使用的跟踪管理力度,确保材料投入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实行物资采购计划与战线材料费、材料费与区队工资、物资回收与区队产量进尺、物资消耗定额与区队材料费挂钩考核,严格奖惩兑现,坚定不移把材料费控制在指标之内。建立井下物资回收站,加大回收复用和修旧利废力度,凡是井下投入的工字钢、轨道、水管、坑木等物品,能回收的一律回收,能修理后重复使用的一律重复使用,尽量减少新品的投入,切实做到能利用的绝不放弃,能检修好的决不换新。
2.规范设备租赁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由各基层单位明确一名设备管理员,对本单位施工区域内的所有设备建立管理台帐,注明使用地点、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等情况,并及时更新,设备台帐与现场实物必须对照。凡是工程结束后或更换的损坏、报废设备,设备使用单位在15日内必须回收入库,回收手续交到设备管理部门销账。逾期不回收的,每超一天,按同型号新设备月租赁费或设备原值10%进行罚款,以此类推,并停发该单位设备,杜绝出现闲置设备现象。加大设备退租力度,凡闲置不用的设备,一律退租,减少租赁费支出,提高设备使用率和周转率,发挥设备最大效能。严格租赁费考核,凡是完不成退租指标的单位,按所欠比例的一半扣减责任部门负责人、战线副总、战线矿长的工资。
3.加强电费管理,减少电力流失进一步完善电费指标分解和考核体系,将年指标电费分解到责任部门,由责任部门具体负责细化分解到下属各单位,实行主管科室(区)归口管理。同时,实行电费与工资等额挂钩考核,对超计划指标的责任单位,按超支电费全额扣减单位结算工资,对责任部门按所属单位当月合计费用每超一个百分点,扣减其0.5%的结算工资。合理调整检修时间,矿井或采区检修,原则上安排在电网尖峰和高峰时段,在消耗同等电量情况下减少电费支出。井上下皮带运输系统采取顺煤流方向开车,并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设备功率,减少大马拉小车现象。对查处违反运行管理规定的单位或个人违章用电的罚款,由财务科、企管科设立专项账户进行管理,切实提高电费收缴率。
二、强化两个关键环节管理,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煤质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收入的关键,煤质差的产品不但销售价格低,同时市场需求少,要想提高盈利水平,就必须多生产优质煤、高价煤。另外,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人工成工在总成本中的比例最高,人力资源浪费和工程浪费一样,也是最大的浪费。因此,在煤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狠抓煤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两个关键环节,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全面促进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加强煤质管理,实现提质增收针对井下煤层厚度不稳定,毛煤灰分偏高等困难,我矿树立“像抓安全一样抓煤质”理念,狠抓煤质源头管理,实行干部包采区、检查人员包头面,对出现地质构造影响严重的回采工作面实行24小时现场盯岗,井下生产实行分采、分储、分装、分运,必要时宁可少出煤也要保质量。强化环节管理,重点加大提升、运输、煤楼拣矸等环节管理,对煤楼选矸实行以量计资、以量考核,确保选矸率达到90%以上。充分发挥动力煤洗煤厂的作用,改进洗选工艺,提高洗选质量和煤质质量。做好外运煤、入洗煤、落地煤优化配置,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
1.1苗木的选择确定品种后,苗木要选择根系发达、含水量高、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苗1年生扦插苗,在15cm处截干,假植备用。
1.2栽植栽植坑挖好,经检查验收后开始栽植。栽植时,先回5cm厚的表土,再栽植苗木,并灌足底水,为确保成活,要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
2采穗圃的管理
2.1适时灌水苗木成活后,因为当年栽植的苗木抗旱能力差,要适当多次灌水。第2年以后,每年可根据枝条生长情况和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当减少灌溉次数,但一定要保证苗木正常生长,否则会影响枝条的质量。
2.2除草松土除草松土可改良土壤,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消灭杂草,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苗木生长。根据圃地情况,适时除草松土。做到见草除净、无草浅松土、雨后松土、灌水后松土,达到圃地土壤疏松无杂草。
2.3合理追肥采穗圃每年割取大量种条,养分消耗过多,土壤肥力降低,应通过合理施肥来改善苗木的营养条件,提高种条的产量和质量。4月中下旬,每667m2施入复合肥25kg;6月中下旬,每667m2施入尿素25kg。追肥不要过晚,否则会引起种条贪青徒长,木质化程度低,降低种条质量。
2.4留条数量每株留条多少,直接关系到种条产量和质量。留条过多,由于养分不足,光照条件差,种条生长细弱,达不到插穗要求标准。留条过少,产条量少,而且由于养分集中,种条长得过粗,又易生长侧枝,降低种条质量,消耗营养物质。一般情况下,1年生留2~5根,2年生留5~10根,3年生以上留10~15根。
2.5采条杨树采条要在休眠期进行。因为储藏的种条成活率高,一般在12月采条(嫩枝扦插除外)。采条时要防止根桩劈裂和斜面过大,不要损伤表皮和休眠芽。采条时根桩高度要留得适当。根桩留得过低,休眠芽少,萌条少;根桩留得过高,枝条发育不良,影响种条质量。一般情况下,1年生根桩5~7cm,以后每年向上递增5cm。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特殊性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经营管理平台各个信息系统的建设,让企业的各项管理都有了一个规范的标准。通过系统建设,理顺和规范业务流程,消除业务处理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实现了业务处理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得企业各项管理也有标准,工作的质量进一步得到保证,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相同标准的支撑下,经营管理平台实现了多个层次的集成,既有同一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环节的业务综合和集成应用,又有财务与业务的集成,还有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数据集成和业务协同,以及总部层面的全面集中与应用。不同层次的集成,不仅实现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实现了同一企业内部多个应用系统的统一,而且创新了企业间的业务处理模式,提高了企业间的业务协同处理效率。各企业根据业务性质,按照统一的标准将相关系统进行集成,为经营决策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支持平台。燕山石化通过ERP系统、电子商务系统、设备物资实时监控系统,以及条码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了协议采购和寄售采购模式的应用,打破了物资跨模块管理屏障,实现了物资全寿命周期的信息跟踪,为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山东石油经营管理平台实现ERP与一次物流系统、应急系统、财务清账系统、油库发货系统、零管、OA等9个系统及视频监控、液位仪的数据自动采集和集成,实现了23个系统的单点登录及OA、邮件等待办事项集成,建立了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油品一次调运、二次配送、营销及非油品主要流程的监控及分析。相关企业间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系统集成,做到业务集成、数据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杜绝了销售风险。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炼化企业与销售企业的集成,炼化企业成品油、化工产品、自销产品等销售业务以ERP系统为主线,充分发挥TBM、IC卡、MES和计量管理系统的作用,支持销售计划、销售策略、销售价格、销售订单、发货管理等全流程业务,与销售企业形成了多系统一元化的集成平台,提高了全流程工作效率。
二、工作更加协同高效了
信息技术的应用,让企业的各项管理互动起来,不再是一个个“孤岛”,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营管理平台启用后,通过系统的应用自动协调各部门的业务,企业的资源得到统一规划和运用,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周转的速度,将各部门连成一个富有团队精神的整体,协调运作能力得到加强。统一的经营管理平台,让管理工作直接关联,简化了管理,提升了效率。生产、统计、销售、财务业务连到一起,销售人员不用再打电话问库存了,统计人员不用再追着销售要销售价格和特殊库存了,财务人员也不用再紧着与统计人员对数了;设备管理工作关联在一起,维修不用再打电话问仓库备件有没有,维修人员也不用各地撒网了项目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也通过经营管理平台融入企业管理的大家庭中,提升了管理的全面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集成实现了薪酬发放、职工信息维护等工作的专业化集中管理,单位间人员调动、人员引进等具体业务的实时在线处理,消除了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中的瓶颈。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从ERP、MDM、EDW等多个业务系统获取供应商、客户、物料等信息和采购订单、销售订单、财务凭证及合同履行情况等基本数据,支撑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通过数据仓库技术,建立合同统计分析的子系统,对系统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多维度、图形化数据分析,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员工更加喜欢用系统了
“一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模式就会相应随之改变。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绝大部分工作改由信息系统来完成,就把员工从烦琐的、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人的价值就可以更多地体现在对系统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等创造性的工作上,这是一个现代化企业提升管理所离不开的。”青岛炼化信息管理中心部长张志海说。经营管理平台的搭建,使得管理人员不用花大量的时间收集与处理数据,从而有更多时间用于管理;业务人员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业务优化与分析,从而提高业务水平。经营管理平台应用后,财务人员不用自己录入业务数据了,统计人员有时间进行深度分析了,销售人员有精力开拓市场了“ERP系统大大降低了我们的劳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率。”这是ERP系统相关模块应用人员不约而同说的一句话。
四、监管不再是“马后炮”了
[摘要]集约化经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保险业要深刻领会做大做强的战略意义,正确理解做大做强的辩证关系,坚定不移地走有效益的发展之路,从粗放化经营管理转为集约化经营管理。要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必要前提是: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观,以效益为中心,追求内涵式增长。基本方略是:适度控制保费规模,调整和优化业务结构;在产品开发、营销手段和客户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构建风险管控体系,全面提升竞争力。重要支撑是:信息技术;人才。
一、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必要前提
要实现从粗放化经营管理模式到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观。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企业发展观呢?众所周知,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方式。一般来说,粗放型经营管理以企业的外延式的扩张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注重的是速度和规模;集约型经营管理则以企业内涵式的增长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注重的是效率和收益。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规律,在企业发展初期,往往会比较注重企业外延式扩张。这对企业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市场认知度、迅速占有市场、迅速完成原始积累是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就应该将经营管理的方式转到注重企业内涵式增长上来,即在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规模的同时,把企业的效率和收益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正确的企业发展观,就应该以效益为中心,追求内涵式增长。
企业的发展观是否正确,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这是为无数企业的经营实践所证明了的。日本保险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系列破产案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日本的保险业步人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日本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保险业一些潜在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再加上保险公司自身的原因,终于引发了一系列保险公司破产倒闭的事件。那么,是什么原因结束了日本保险业曾经有过的辉煌呢?
其一,是因为泡沫经济导致了巨额利差损的产生和投资的失败。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现象,整个社会都出现了虚假繁荣的景象,保险业也不例外。在日本银行放松了银根之后,日本保险业的大部分资金流向了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和房地产市场。由于货币利率居高不下,一些保险公司在此期间设计和销售了大量的高预定利率的、储蓄性较强的养老保险和个人年金。预定利率最高时达6.25%,并长期维持在5%左右。这样,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利率的一再下调及日本政府随后实施的零利率政策,多家保险公司就出现了利差损。而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使得多家保险公司在房地产投资方面形成了大量的坏帐和不良资产。再者,泡沫经济破灭以后,证券市场股价低落,债券难兑,又使许多保险公司的投资效益连年下滑,难以弥补巨额的利差损和其他损失。
其二,是因为保险公司对保险市场的过度开发破坏了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日本的保险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期,特别是寿险中介人(包括个人营销员及经纪人)的大量涌现和激烈竞争,使得对保险市场的开发很快就到达了极限。这样,到了9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保险市场就开始萎缩。但是,尽管保险市场的可拓展空间已日益狭小,但保险公司仍在拼命扩张。随着保险市场的恶化,保险公司业务来源的减少,有些保险公司饥不择食,一些不该保的也保了,该分保的也不分保了,承保质量急剧下降,增大了保险公司的风险。结果是当泡沫经济破灭后,有些收入低的客户只能退保。如千代田生命在1996年至2000年间,有效保单的持有率连年下降,平均退保率达20%以上。这种在日本保险史上从未有过的退保潮,让许多保险公司一下子陷入了窘境。
其三,是因为日本政府推出的保险业改革方案对日本保险业带来的冲击。1996年11月,日本政府宣布了一项改革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保险公司的生存要按市场经济的原则优胜劣汰;政府由原来的保护保险公司转为保护投保人;要求保险公司信息公开,保险公司必须将经营状况、财务资信评级、偿付能力通过媒体对社会公众公布。这样一来,那些资质较差的公司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由此可见,日本保险公司的系列破产案虽然有着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却是保险公司忘记了稳健经营的原则,一味追求规模而忽略了效益。
回顾中国保险业近1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固然可以为中国保险业蒸蒸日上的发展景象感到自豪,但是我们更应该时刻警惕中国保险业潜在的危机。应该看到,虽然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业务规模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是,中国保险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没有随着业务的扩张而同步提升。不可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有一些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保险公司自身。在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中,的确有不少保险公司心态浮躁,头脑发热,盲目攀比发展速度,刻意追求发展规模,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占领市场是为了获取利润,如亏损经营,那么,已经占领了的市场也会得而复失。
因此,中国保险业在当前及未来的发展中,迫切需要实现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要从注重外延式扩张转移到内涵式增长上来,从粗放式经营管理转移到集约式经营管理上来。而要顺利地完成这种转变,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观。
二、实行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基本方略
(一)要适度控制保费规模,积极调整和优化业务结构
看一个企业优秀与否,并不是看其规模和市场份额大不大,而主要看其盈利能力。从中国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有些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但盈利能力较弱。比如,中国石化进人世界500强后,虽然1998年的总收入排第73位,但利润却排在倒数第7位,利润率只有1%,与排在第一位的埃克森公司高达6%的利润率相差甚远。可见做大未必就是做强。据专家认为,一个保险公司适度的市场份额应该是10%左右,如市场份额过大,或业务增长率与GDP增长速度不相匹配,保险公司就会有潜在的经营风险。目前,中国的保险公司尽管在规模上发展很快,但与国际著名的保险公司相比,资产盈利能力仍然是比较弱的。比如,2001年中国保险公司的资产利润率一般都不到1%,而世界前20位的保险公司资产的最低利润率为1.76%。因此,中国保险业的业务结构调整工作迫在眉睫。
业务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大力发展有效益的、边际利润率高的业务,坚决退出无利润区,将利润建立在每一张保单上;要将扶持优秀业务和淘汰劣质业务结合起来,大力推出有效益的险种。比如,从人寿保险来说,当前,就是要加大力度发展传统人身险和短期意外险业务,提高保障型业务和传统个险期缴型业务的占比,适度控制分红险业务和万能寿险等投资类产品,特别是对于客户比较欢迎的分红险业务,更要有清醒的认识。2002年,全国寿险分红产品保费收入是1121.7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49.3%,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但是,分红产品的高速增长不一定全是好事。其一,欧美国家的分红产品开发和销售比较多,但是我国目前的情况与欧美不同。在欧美的商业保险市场上,保障型的保险产品已基本饱和,投资理财则成了主要需求。我国的保险市场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广大老百姓最主要的需求还是保障。其二,分红险中,趸交所占的比例较大,有不少老百姓把20年的保费一下子交上了,这样就会带来行业后劲发展的不足。其三,有些保险公司在销售分红险时,片面强调投资效应和收益率,但是,如老百姓一旦发现了更好的投资渠道时,就会出现大量的退保现象。
[NextPage]
(二)要在产品开发、营销手段和客户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
1.产品开发。精良的产品,既能受到客户的欢迎,给客户带来实惠,保险公司也能有较高的利润。目前,保险产品中既受到客户欢迎、又有较高盈利水平的产品并不多。业务结构调整后,保险公司要加快新产品的研制步伐,积极开发内含价值高的新产品,以代替内含价值较低、效益较差的产品,逐渐形成一方面有着人性化设计、符合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又有较高的边际效益、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的产品体系。
2.营销手段。以往,保险公司要增大保费规模,往往只是想到增人增职场,而很少想到在营销方式和营销方法上进行创新。这是走人了误区。近年来,不少保险公司盲目增员,而留存率却很低。营销员的高流失率使得保险公司对营销员的培训始终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状态。因此,在将来的营销策略上,要提高营销员的招聘标准,走精兵之路,并着重在营销手段的创新上下功夫。第一,要妥善协调好产、寿险双方的利益和责任关系,努力推动产寿联动的工作。第二,要加强与银行等兼业机构的合作。要丰富银行适销险种,提高银行点均产能。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与其他兼业机构的合作,如大型商场等。第三,要大力开展网上销售活动。电子商务的开展,对于保险公司减员增效,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客户服务。目前,保险公司的竞争已从价格竞争转为服务竞争。客户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信誉,关系到保险公司是否能持续发展。但粗放化经营管理往往是只追求保费规模,而忽略客户服务,以致于客户投诉不断。这种情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积极构建风险管控体系,全面提升竞争能力
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直接关系到其偿付能力和盈利能力,它既是衡量公司竞争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公司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引进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整合各种风险控制手段,积极构建风险管控体系。
1.要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要加强稽核、财务、精算、单证契约管理、核保核赔、机构管理六大内控系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的内控体系平台。同时,还要拓展稽核深度,加大稽核力度。
2.要积极推进核保核赔体系的建设。实行核保核赔集中管理,有利于风险防范,有利于提高专业化经营水平,有利于规范经营、提高效益。因此,实行核保核赔集中管理是实行集约化经营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当前,就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就是要加快建立适应集中管理要求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加快建立两核中心信息技术支持系统;落实核保核赔人制度,加强培训和考核,初步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两核队伍。
3.要加强对新设机构的风险控制。第一,要严格控制机构数量。新设机构对保险扩大保费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扩张机构虽然能增加保费收入,但短期内不会产生效益。新建机构在当地为抢占份额,成本一定会迅速上升,如果管理不严,就会长期亏损。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险公司要站稳脚跟,做大做强,那么,对开设新机构就得十分审慎。要考虑到投入产出的比例、经营者的素质、成本的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如不能达到盈亏的平衡点,就不能开设新机构。同时,对于长期经营不善的机构,要坚决撤、并。第二,要确保新设机构质量。要从提高新设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人均产能和效益出发,建立责任制和报告制度、健全预算管理、落实稽核制度。
三、信息技术和人才是实行集约化经营管理的重要支撑
(一)信息技术目前,信息技术在保险公司中,发挥着起来越显著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现代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要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就必须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国外的保险公司都十分重视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一般来说,用于信息技术的资金通常占企业运营总成本的10%以上,信息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20%左右。我国的保险公司在实行集约化经营管理过程中,同样应该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抓住全面信息化这一战略目标,以融人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全局为工作指针,加强管理,锐意创新,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
(二)人才
中国保险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表明,优秀的人才资源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建设国内一流保险公司的重要保证。目前,中国保险业正面临着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如果说粗放化经营往往采用人海战术,更需要的是“人手”的话,那么,集约化经营讲究的是精耕细作,需要的是人才。为此,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保险公司实行集约化经营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中,要建立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要以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积极开展与高校的合作关系,建立完备的人才培训基地;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话、互联网、卫星通讯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开发设计各类应用教学软件,建成远程电视教学和远程网络教学系统;要加强与国外保险公司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有计划的选拔各类重要岗位的人才去国外培训。要根据保险行业的特点,加强各类培训教材的开发,加强讲师队伍建设,实行课程、教务的标准化管理。要以培养和选拔高级管理人员为重点,通过干部交流和挂职锻炼,让干部和技术骨干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2.人才引进。在人才引进的实践中,要尽可能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给人才提供发挥才华的天地,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要通过培训、举办联谊会等方式,尽快使引进人才与本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融合;要将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相结合,通过外聘专家、建立教席教授制度等,发挥智力资源在传播新技术、引进新理念方面的作用。
(一)使经营部门了解公司家底,自觉成为公司当家人
多数人认为公司家底由财务部门或总经理掌握就行了,用钱找财务部,筹资是财务部门自己的事情。我们的资金周会主要参加人是公司收钱(销售)、花钱(物流)和管钱(财务)的部门经理,这些部门也是公司经营的核心部门,通过资金计划的讨论,能让大家更好的认清公司家底,自觉成为公司当家人。在资金紧张的时期,销售部门在制定销售策略时会更加注意价格条件和收款条件的平衡,会主动把收款放在优先位置,而物流采购部门在选定供应商,确定采购批量的时候也会更加关注结算条件,使采购策略与公司支付能力相匹配。大家自觉主动的安排,比财务部门或公司领导强制要求他们去做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加强信息交流,开阔经营思路
在资金计划的讨论中,自然会涉及到销售、采购计划,销售部门会要求物流部门做好材料供应保障,要求降低采购成本,要求采购付款时“消化”他们收回来的汇票,而物流部门也会督促销售部门加快货款收款,保障支付。另外在讨论销售收款时,如果销售部门认为市场将有重要调整,物流部门就会迅速根据得到的信息去采购市场做验证分析,并据此在第一时间做出调整,比如当销售市场有变淡趋势时,物流部就会立即放缓采购计划。同理,当材料供应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时,也能提醒销售部门调整策略,比如当物流部门发现主要材料出现涨价趋势时,销售部门就会采取惜售策略,等待市场明朗。
(三)增加工作协调性
滚动资金计划的编制和讨论能够优化经营策略和工作计划。因为资金计划是工作计划的综合反映,通过资金计划的编制和讨论,能够发现工作计划与公司资源不相匹配的情况,使工作计划更加贴近实际,增强各部门工作计划的协同性。通过资金计划的编制和讨论,还可以增加经营透明度,促进大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减少猜忌、扯皮和相互埋怨,有利于提高团队凝聚力。
(四)增强银行信心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通过每周资金会的讨论和四周滚动资金计划的编制,能够使企业资金收支井然有序,使企业不管在资金紧张的时候,还是在资金宽裕的时候都能确保该付的钱准时付出。银行能明显感受到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因为他们清楚的看到企业既没有多余的沉淀资金,也不会出现到期信用证、到期贷款、到期利息的违约情况,哪怕在2008年出现全球金融危机,企业经营出现暂时性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出现这样的违约事件。因此银行认为企业的收款、付款尽在掌握之中。企业在银行的信用等级自然就提高了。这时候银行是抢着给企业做授信,争着把钱给企业用,而且不需要提供担保,也不需要提供抵押。因为他们相信公司的资金管理水平和还款能力,知道没有风险。中国进出口银行陕西省分行的一位授信处长曾说过:在西北地区,规模比陕西生益科技有限公司大的企业很多,但像你们这样发展这么快,管理这么规范的企业却不多,这就是进出口银行选择你们进行重点支持的原因。
二、结语
1.1领导与全体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
作为医院宏观的财务管理行为,增收节支工作需要全员的参与,加强领导的重视和全体职工的观念更新,才能够促进工作的完成。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目前的部分医院,大多数的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虽然财务和审计制度已经设立,并且相关的整体工作也在进行当中,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还是保持着以往的工作状态,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另一方面,一些医院的管理者虽然开展了相关的工作,但是也没能够重视这项工作的进程,并没有设立相关的工作小组,对工作的进行采取宣传和监督的工作配合。
1.2标准不规范。
对于医院来说,财务工作的情况对于医院经营的好坏有很大的影响。在进行增收节支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建立明确的财务规章制度,并且要不断地进行完善。要建立内部的控制机制,包括会计监督、核算、档案建立和流程化的管理等等,结合审计工作的进行,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成果。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相关的财务管理标准还是处于以往的状态中,存在着客观上的疏漏,医院的经营状态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改善和调整相关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财务标准和体系不规范的情况下,审计的工作也无法更好的跟进,进而影响了两者的结合作用,导致增收节支工作的不良发展。甚至出现很多财务上的漏洞,导致营私舞弊的情况发生。
1.3财务预算的疏忽。
在医院整体发展的同时,医院的原有财务预算体系发生变化。对于医院的支出额度,以一个总额来计算,对工作业务进行考核,也没有调整一些指标。一些职能性的部门的疏忽,导致增收节支工作的难以开展。甚至会出现失衡的状态。比如财务部门的数据信息是比较笼统的,而审计部门根据这个数据反馈的情况,去进行相关的监督和预算的管理,显然无法得到真实的反馈情况,更没有办法得到最准确的结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不量入为出的情况,出现不合理的负债,甚至还会发生盲目投资引起的财务状况恶化风的出现。
1.4工作落实的不到位。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在明确的财务和审计制度之下,很多医院在已经确定了改革的制度下,在细化了相关的规定和工作安排,还没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工作落实的不到位。这种情况表现出医院并没有重视财务和审计的结合性作用。财务制度的完善很重要,审计部门的工作则更加重要。任何事情都需要落实到实处,才能够真正的取得效果。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医院在良好的技术氛围和服务氛围之下,财政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另一方面在相关的制度之下,各个部门并没有认真的落实实行,导致了支出情况也在逐渐的偏大,那么显然在改革之后的增收节支工作,还是和以往一样,并没有取得一定的成效。相反来说,如果单一的在加大节约的力度,而没有将技术的研发、服务的提高工作落实到实处,医院的收益没有增加,那么还是会取得一样的结果,没有达到最初的预期,让医院能够得到更加良性的规模发展。
2构建财务与审计合作增收节支的路径
2.1加强收据管理,避免收入流失。
为了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到账,完整地将医院的原本所得收入到财务部门中,财务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收费部门,建立内部的管理控制制度,加强对收据的管理与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把关,具体的办法包括:建立严格执行收据的领用和销号制度:注意保持相关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完善轮班制度,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认真的完成结账工作。以现代化的电脑收费方式为手段,进行组密的结账;重视账单的数据准确性和安全性,避免出现空白收据的截留,更要避免相关收据的仿造和流失。同时审计部门需要进行一定的配合,要对收费的部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审查每一笔退款是否都有医技科室及财务部门收费负责人员的签字,防止利用病人丢弃收据作弊现象的出现。不定期地对现金的库存进行抽查,避免一些舞弊的情况发生。在出现现金短缺的时候,要进行及时的补齐,相反在现金过多的时候,要进行上交。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一些人员的差错进行记录,加强管理力度,也是为后期的监察工作留下伏笔。比如金额不符率超过规定限度,则可以作为进一步审计的线索。
2.2专款专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存。
医院的发展竞争力,取决于医疗服务的技术含量。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科研研究,才能够稳定医院的发展基准。对于财务部门来说,应该严格的控制科研基金的财务支出情况,要保证专款专用,要合理进行使用。财务部门一旦发现支出费用非应用于科研项目当中,则可以直接拒绝付款。而对于审计部门来说,则应该加强对科研基金使用的监督,其监管工作应该是随着科研项目的进行同步进行的,保证实时的监督和反馈,避免在科研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出现财务它用的情况。对于一些不必要或者是与科研基金无关的费用,可以采取叫停或纠正的方式,要杜绝费用的额外开支,不仅要控制其使用的范围,更要监督其使用的额度。
2.3减少浪费,强化管理往来款项。
在医院往来款项的大部分资金,基本上用于设备的采购以及物资的采购,而这部分资金的使用,会影响到整体资金的运转情况。比如物资采购的过程中,过度采购了一些卫生材料、药品和其他材料等,导致物资的闲置情况增多,甚至会出现因期限原因不能够使用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资金的周转,还导致浪费情况的发生。除物资采购部门以外,设备部门也有可能存在着设备闲置和损坏的情况。审计部门应该帮助相关的部门建立相应的采购制度,以科学的发展思路,建立合理的采购计划,通过实际的需求将计划和制度相互结合,反复论证,分析配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随着医院的发展和效益的不断提升,其应收账款也会随着时间跨度而增加,相应的也会出现大量的坏账出现,造成医院资金不足的情况。审计和财务部门共同合作,合理制定加强医疗应收款管理的办法。财务部门要加强催收工作,制定催收指标。在这样的情况下,更有助于增收节支的工作开展。
3结语
提升客户经理管理制度,对于客户经理需要有一套独立的“服务”,使客户经理发挥一切为客户服务的精神。客户经理就相当于客户的“经理人”,不能只想着把订单弄到手就完事。要让客户感觉到客户经理的责任心。作为一名烟草客户经理,多多和客户走动,了解各个商户的的库存以及实际的销售量,将实际的信息反馈公司。及时的作好新产品的推广工作、自己分管的销售商的明确位置等方式挖掘出市场潜力,让销售商对于烟草品牌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客户多烟草品牌的认知度,已达到提高烟草销量的目的。(比如,某家客户,云烟销售量很好,就可以及时的增加云烟的供应量,并且用实际情况通知商户云烟销售趋势,以求达到销售的提高)
作为客户经理,就不能像推销员那样,推销、订货,而是要求对客户的“售后服务”做到滴水不漏。客户经理不仅仅只是对于客户而言,对于管理之下的推销员,也应该适当进行培育工作,如对于某某客户他要求过多,自己应该如何处理,带推销员一起,给推销员作出最合理的“推销”演示。留住客户,是客户经理自身利益的体现,也是公司最根本的目的。客户的价值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客户经理的价值则是维护、促进、改善客户关系。制度下的客户经理,通过自身掌握的资料、能力等科学的引导烟草市场的发展。
二、市场品牌经营管理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存国家和消费国家。烟草已经成为社交应酬、心理调节、消费习惯、模仿、好奇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如何使企业在中国烟草行业占到一席之地,就成为企业的奋斗目标。
1、突出烟草自身品牌
所谓“知己知彼,放能百战百胜”,客户经理首先就应该了解本身产品的内涵,在切合市场,展示给客户本产品的实在价格、高回馈率、独到的经营理念,提高客户对本企业产品的信心。
2、网络操作,树立品牌形象
网络的宣传、销售作为传递给客户认知、认同的大前提,作为客户经理。熟悉网络市场,首先做好产品的信息完善度,提供信息的时候,对介绍一些本产品相关的关键字;其次,做一款适合自身品牌的招牌,左手论坛、右手博客,写出企业的招聘信息,证明公司业务澎泊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最后在不同的相关业务网站,多发信息,从细节做起,以细节取胜。
三、从国家局“532”和“461”中体会品牌培育
在2010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532”、“461”品牌的发展目标。中国烟草品牌的前进的的道路逐渐清晰。对于整个行业来说,“532”、“461”首先是品牌培育能力的全面检验,最终是品牌发展的系统提升。推动着大时代的来临,企业的品牌如果能强势胜出,产品质量、市场表现、品牌的价值都会处于领先水平。中国的烟草产品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高结构产品不成型,低规模的产品又甩不掉。在坚定推动“532”、“461”品牌成长的信心下,深刻理解到品牌培育是销售的第一要素。
1、上柜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品牌销售
从“532”、“461”中不难看出,有大的销量,必定就需要大的“上柜率”。首先,应该减少“库存的宽度”,在品牌销售的前期,客户经理都是不断的在外部寻找烟草市场空白之处,挖掘市场潜力,过多的关注外来流动人员和大型基础建设,而忽略了销售工作的精细化。“增加柜台宽度”的出现,使得品牌培育工作得到提升,主要是通过烟草零售客户的转变来带动烟草市场的转变。主要采用的是,结合销售客户的地理位置、所在的商业范围,增加客户柜台出售烟草品牌规格的宽度,让销售的品牌组合满足到当地消费的实际需求,从而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引导客户在对于品牌烟草摆放上作出更标准、更生动的的形象。
2、明确培育任务,发挥职能,注重激励品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