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钢的琴电影范文

钢的琴电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钢的琴电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钢的琴电影

第1篇:钢的琴电影范文

关键词:《钢的琴》;中小成本电影;人文关怀;歌舞片

后《英雄》时代的中国式大片,在票房和关注度等方面吸引了绝对的目光的同时,也饱受着各种批评,构成了近年来中国电影一道独特的景观。2006 年,宁浩的一部《疯狂的石头》,让中小成本电影又重新开始回归人们的视野。“中小成本电影”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术语,这一概念的使用,更多的是为了同以“大投资、大导演、大明星”为标识的大片区别开来。一般而言,投资额在1000 万元人民币以下,基本没有或只有很少明星加入的影片,基本上可以被称为“小成本影片”[1]。近年来,中小成本电影在培育电影新人、推动中国电影创作的多元化发展、电影产业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已经释放出越来越大的能量。其中《钢的琴》就是一部积极探索中小成本电影道路的电影。与大制作类电影不同的是,《钢的琴》所选择的是直面社会现实,显示了贴近当下社会现实、关怀当下人们的思想情感的艺术追求。在表现手法上也区别于主流商业电影,其中的歌舞形式,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1 不失幽默却又关怀现实的人文气息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下岗职工陈桂林,因为女儿“小元”的监护权要为自己的女儿造一架钢琴,在为了实现女儿的愿望保住女儿的抚养权努力的过程中,在他昔日的工友们也一一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随着情节的不断演进,人物形象渐渐清晰丰满了起来,我们看到了丧偶独身的曾是油工的小学门卫王抗美,敢爱敢恨的乐队歌手淑娴,终日混迹于麻将桌与舞厅的胖头,曾是焊工的“妻管严”屠夫大刘,谨小慎微的木工二姐夫,改邪归正后靠配钥匙的手艺活为生的快手,曾是砂工的季哥,汪工等人。这些人虽然有的在陈桂林开口借钱时,推脱、躲避,在醉酒后偷琴被抓产生矛盾与不悦,但在陈桂林为留住小元而造琴的感召下,还是都聚到了一起。造琴这件事就落在了这么一群人身上,当制作木琴的构想被现实后,制造一架钢制的钢琴一群钢厂下岗工人面前就变得理所当然且无可厚非。虽然其中有很多波折但是最后还是造了出来,可是最后小元的抚养权和陈桂林以及上一代的记忆——两个大烟囱一样还是没有保住。

该片延续了导演在其处女作《耳朵大有福》中对东北底层工人题材的深入挖掘,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背景,将镜头对准了一群自谋生路的下岗工人,用黑色幽默的风格,现实而又不失幽默讲述了对一个时代进行了一番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追忆,向我们展示出的是对一个逝去阶层的悲悯和失落。《钢的琴》从主人公生活的背景,破落的工厂,狭小的房间,还有他们赖以生活的工作——小乐队,从电影里可以看出,陈桂林和淑娴都是热爱着音乐的,但是当爱好成为了一种职业,而且是最为卑微下等的职业的时候,曾经的梦想或许早已破灭成一片片了。不仅仅是主人公,落魄的王抗美,整天无所事事甚至连女儿都被男孩子搞的怀孕的胖头,貌似爷们实则是妻管严的屠夫大刘,还有曾经的快手如今也是配钥匙度日,唯一发迹的也只有陈桂林的老婆,只不过是傍上了一个卖假药的大款。在电影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故事以筑梦——追梦——圆梦为叙事逻辑,陈桂林一群人表面是行是为了留住“小元”其实就如同对陈桂林为了实现曾经的音乐梦想一样,他们在一起更像是为了自己生活而救赎,救赎自己现在迷茫的生活,生活的意义的缺失让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就像被炸掉的两个大烟囱一样,“那它没有用了就只能炸掉”被时代淘汰的产物不能找到自己新的价值就只能被无情地抛弃。钢琴,对于陈桂林来说,既是挽留女儿的工具,也同样是圆自己梦的途径,影片之中陈桂林为了造钢琴忙里忙外,四处奔波,所有人也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着,看似很充实,实则并没有什么意义,就像是一场梦一样,只不过有时候人不愿意醒来,宁愿做着一场美梦,在热火朝天的背后,是无尽的空虚,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放弃,而是完成之后的空洞和茫然,在众人完成钢琴之后镜头先利用中景展示淑娴的无奈,然后切中景到前妻的木然,最后切中景陈桂林满脸的沮丧、茫然和无措。就像是一场梦醒之后的众人相。

时代车轮的滚动,总有一些事物要被淘汰掉,旧的老的事物难免会经历这样的厄运,陈桂林一行人,在从其他途径无法获得钢琴的情况下着手去造一架钢琴,其实也还是抱有原来那种工人阶级无所不能的旧思想,结果琴造出来了,只不过结果依然无法改变,众人的造钢琴其实只是一次无奈的挣扎,正像最终不能留住陈桂林的女儿一样,它并不能改变造钢琴的那个“背景”,不能改变工人集体失败的命运,留下的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实体而已。

2 中国式歌舞片的探索

中国近些年几乎没有人拍摄歌舞片,不是因为歌舞片在中国没有市场,而是因为很少有人去研究它,怕拍摄不出好作品来。《钢的琴》中音乐的使用有很多。影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在突出张力的同时也很恰到好处地接应了某些沉重的情感”,烘托出了强烈的怀旧情绪。“从开头悲伤凄凉的《三套车》,到后来欢快激昂的俄罗斯现代舞曲。配乐总是和人物的情感发展配合得丝丝入扣。”不仅如此,“中国80 年代初流行的如《张三的歌》、《心恋》、《跟往事干杯》等曲目更以点题加诙谐的方式出现在影片的各个段落,令观众看片的同时更过足了耳瘾。最令人意外的是就连《超级玛丽》这样的游戏歌曲也作为插曲出现在了影片中,并且该曲目还十分巧妙地起到了承上启下连接剧情的作用。”[2]

美国和印度歌舞片类型的稳定与成熟,既和批量化的生产规模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得益于其长期以来对受众的研究和培育。歌剧在西方是高雅的艺术,而能到百老汇欣赏歌剧则成为美国观众的一次精神盛宴。因此,百老汇和百老汇歌剧在美国享有崇高声望,其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更为人们所熟悉。美国歌舞片中,有多部都是改编自百老汇歌剧。与美国的《歌舞青春》、《音乐之声》、《雨中曲》不同,《钢的琴》之中并没有大段的音乐来代替台词的作用但是其中的音乐除了类似于交代背景之外的音乐,例如陈桂林一行人聚餐结束后在大刘的松肉车上的歌唱,还有陈桂林和淑娴的婚礼的音乐,虽然只是有很简单的舞步,音乐也大部分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可是不能忽视掉这些音乐的作用。歌舞和表演相合一,两者并不是一个来衬托另外一个,而是仅仅的结合,中国的歌舞片的发展一直缺少高素质的导演和演员,这与已经发展的很成熟的外国歌舞剧来说是很大的差距。所以,对于中国来说,歌舞片并不需要一味的将外国歌舞片的形式全部搬进来,虽然事实证明,中国观众对于外国歌舞片的反应也很热烈,但是一切应该以国情为准,对于我国目前的水平来说,找到会唱歌会跳舞又会表演的演员很难,找到有经验有好的思路并且敢于去尝试拍摄歌舞片的导演也并不容易,所以《钢的琴》的出现其实也为中国电影在歌舞片的发展方向上指明了一条道路,对于观众来说,《钢的琴》的之中的音乐元素不仅仅只是音乐源或者音响,更多的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相融合的一种感官享受,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既然无法成功的打到国际歌舞片的水平,为了避免发生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窘迫局面,倒不如另辟蹊径,找寻一条真正的适合中国歌舞片发展的方向。让那些“中国制造”的美国歌舞片、欧洲歌舞片少一点,多一点适合中国本地特色的歌舞片。

从《钢的琴》让我们看到了中小成本电影创作方面的探索,在资金方面的局限导致了中小成本电影的创作必须要有所创新,但是风险规模的缩小也同样给了中国导演探索的空间,因此中国中小成本创作的前途和钱途都很广阔。

参考文献

[1]黄治. 中国中小成本电影现状综述[J].艺术评论,2008(3)

[2]吴鑫丰. 2011 年度中小成本电影创作态势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5)

第2篇:钢的琴电影范文

[关键词] 《钢琴师》;钢琴音乐;肖邦

一、电影《钢琴师》概述

电影《钢琴师》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影片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这部描写二战时一位波兰犹太艺术家幸存经历的电影《钢琴师》,风靡了欧洲,震撼了美国。它被法国、英国电影协会评为“年度最佳影片”,并获坎城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它又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改编等三个重要奖项。影片取得成功有好的故事情节、演员精湛的演技等是一方面,背景音乐的烘托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影在音乐的选用上可谓是别具匠心,不仅仅是选用了肖邦的部分钢琴曲,还运用了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演奏的肖邦玛祖卡舞曲录音。可见导演在影片的制作上下了很大的工夫。电影中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降 E大调波兰舞曲》《升 c 小调夜曲》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电影《钢琴师》中钢琴音乐的运用

钢琴音乐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钢琴音乐在电影中是极其活跃的因素,是情节内容与情绪范畴的产物,反映着多维度空间艺术的历史走向。钢琴背景音乐在音色上虽然没有弦乐群那样丰满,但其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不容小觑。钢琴音乐在塑造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节上可谓是最好的选择。在电影中钢琴音乐的运用非常广泛,可以搭配多种影片风格。可以说钢琴音乐是连接观众和电影主题的重要纽带。电影钢琴音乐不是空洞、单调的声响,其内在价值丰富、感情充沛,在无数优秀的影片中都有钢琴音乐的身影。影片《钢琴师》中的钢琴音乐塑造着主人公瓦瑞和德国军官的心理变化和人物形象,可谓是钢琴音乐在电影中成功运用的典范。影片中的一个个镜头与钢琴音乐交融在一起,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现了钢琴音乐的魅力。影片中三段肖邦钢琴曲的运用更是惟妙惟肖,其不仅仅加强了影片的戏剧性,更加突出了影片的主题。

(一)《升 c小调夜曲》在故事情节中的运用

影片一开始,讲述的是1939年的华沙。德国纳粹进攻华沙,主人公波兰犹太钢琴家主人公瓦瑞在电台演奏肖邦的《升 c小调夜曲》。炮火声将这美好的氛围打断,波兰宁静的生活也被摧毁,炸弹落在电台附近,路人纷纷逃窜,主人公不得不中断了演奏。夜曲的特点就是高声部优美,低声部以和声伴奏作为织体,富于歌唱性。《升 c小调夜曲》是紧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整部作品哀伤忧郁的情绪贯穿始终。这里混乱的场面加上这首《升 c小调夜曲》,更加增加了影片的凄凉之感,突出了“战争毁灭了人性”这个电影的主题。人们在这样的场景下听到这首钢琴曲,不免感到悲伤。影片在选择这段音乐的时候经过了精心的设计,选用了亚怒什・奥莱依尼查克(波兰钢琴家)演奏的录音。

在此后的日子里,由于战乱,主人公瓦瑞不得不卖掉了钢琴,被迫无奈搬进了犹太区。为了生存主人公瓦瑞只能在一家酒馆里弹琴谋生,但是德国人的迫害步步升级,主人公瓦瑞全家只能进入集中营。后来主人公瓦瑞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逃出了集中营。但是他的境遇并不好,一直是苟且偷生、东躲,十分凄惨。主人公瓦瑞感到了无助,他只能借助钢琴凌空的无声弹奏来抚慰自己的忧伤。

(二)《降 E 大调波兰舞曲》在故事情节中的运用

肖邦《降E大调华丽的大波兰舞曲》作于1830~1831年,呈献给狄斯特男爵夫人。分为流畅的行板和波兰舞曲两部分:行板部分令人想起悠闲安静、轻快的小舟滑行在点点鳞光的湖面上,偶尔有岸边的倒影,然后小舟又继续滑行。波兰舞曲部分为3段体,扩大的尾声好像是第四段。第一段,第一主题降E大调、降B大调;第二段,由降E大凋转 F小调、G小调而回归E大调,副主题降E大调、C小调;第三段为第一段重复。

主人公瓦瑞的朋友帮助他找到了一个藏身地,在这里正好有一架钢琴,他坐到钢琴旁开始演奏《降 E大调波兰舞曲》,这是这首乐曲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在肖邦的波兰舞曲中《降 E大调波兰舞曲》可谓是最大型的、最成熟的一首作品。它的伴奏形式是管弦乐伴奏,乐曲的开始就决定了其鲜明的特色:明朗乐观。此时的主人公出现了幻听,他沉浸在音乐之中,仿佛庞大的交响乐队正为其伴奏。这个场景的画面与音乐的交融显得非常浪漫,加上这首《降 E大调波兰舞曲》明朗乐观的风格,表现了此时的主人公向往美好和自由的心情。

《降 E大调波兰舞曲》第二次出现是在影片的结尾部分,波兰人民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乐队奏起了号角般的旋律,阳光普照大地,在这里,主人公坐在钢琴旁,在金碧辉煌的音乐厅舞台上演奏起了《降 E大调波兰舞曲》。交响乐队的烘托使得这首乐曲更加震撼,表达着人们取得胜利的喜悦和自豪。这首乐曲的明朗乐观基调,更预示着人民的心声:让战争远离人类。《降 E大调波兰舞曲》在表现主人公的情绪以及深化影片主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g小调第一叙事曲》在故事情节中的运用

在废弃的楼房里栖身的主人公瓦瑞听到了德国纳粹兵的讲话及汽车的鸣笛声,他吓得躲到了阁楼。此刻楼下竟然响起了钢琴声,音乐运用的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这时的主人公瓦瑞有些按捺不住,他也饿得不行了。于是准备下楼,但是出现了意外。他不小心将罐头掉到了地上,当他捡起时一个德国军官站在了他面前。主人公瓦瑞在集中营经历了很多磨难,他深知遇到德国兵的下场,这个场景观众们都为主人公瓦瑞捏了一把汗。但是戏剧化的一幕却出现了,德国军官却成了主人公瓦瑞的救星。导演在设计这里的场景音乐时,偏偏采用的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柔板,而且是德军军官在到达了这所房子时弹奏的。可以说是无巧不成书,主人公瓦瑞遇到了一个喜欢音乐的德国军官,自己的钢琴艺术救了自己的命,这就是电影的戏剧性色彩。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运用体现了当时的德国士兵也渴求心灵暂时的安详和平静。这段钢琴音乐的柔和,细腻表现了一位军官的内心情感,与当时残酷战争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月光奏鸣曲》在这里的运用也在预示主人公瓦瑞将不会有生命的危险,如果背景音乐换成了欢快的奏鸣曲将会又是另一番的景象。

导演正是通过巧妙地运用钢琴音乐表达了电影的内容,不用台词也能让观众心领神会,这就是电影音乐的妙处。主人公瓦瑞在德军军官面前承认自己是一位钢琴家,可能也是钢琴的原因,音乐无国界,音乐无距离。也正是这样主人公瓦瑞才有了生的希望。

主人公瓦瑞坐在钢琴前时,他忘却了一切,所有的恐惧全部抛在了脑后。那个胆小怕事的主人公瓦瑞不见了,他变得坚强了起来,他扶着钢琴,多年的痛苦磨难、多少的战火纷争都通过《g小调第一叙事曲》表现了出来。肖邦的叙事曲,是受了波兰革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的启发而创作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最为著名的一首《叙事曲》。《g小调叙事曲》两手齐奏一个庄严的曲调,开始是缓慢的引子引出。这首钢琴音乐就是像在讲故事,把我们带进了悲壮的史诗中去。这首钢琴曲的主题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主题。乐曲的开始处是一个余音袅袅的音调。音乐内容表现得很丰富,沉着而忧伤的旋律,仿佛就是主人公瓦瑞内心的独白,时时发出叹息的声音。这段钢琴曲本身的特色就是在讲述一个被奴役的民族的苦难的历史。乐曲的不断发展到了连接部,他把第一、第二主题连接起来。这里有一个短促的音调,表现了主人公瓦瑞焦急不安的情绪。乐曲的第二个主题却是另外的一种情绪。充满抒情气息、明朗、温和,整部作品的跌宕起伏也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瓦瑞内心的变化,对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烘托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人公瓦瑞在这里选择演奏《g小调叙事曲》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反抗心理。影片在这里选择运用肖邦的音乐也是为了体现主人公瓦瑞的爱国之情。肖邦是主人公瓦瑞本民族的骄傲,也充分体现了这位胆小的钢琴家也有伟大和坚强的一面。影片在这里如果不选用肖邦的作品而去选用德系音乐家的作品,会使得全片的魅力大打折扣。主人公瓦瑞坐在钢琴前那短短的那一刻决定选择肖邦的《第一号叙事曲》,正是表示其爱国的重要特征。作为影片的导演在这里的精心设计也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瓦瑞已经决定选择反抗。主人公瓦瑞也知道选择这首钢琴曲可能会被德国人打死,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正迎合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结 语

反法西斯的战争结束了,主人公又回到了电台,继续录制之前未完成的肖邦的《升 C小调夜曲》录音。这时的音乐和之前开场时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战争结束后又一次出现这首作品,仿佛就是电影的主题再现。完美地使影片开始时被迫中断的演奏得到衔接,充分表明影片的统一性。也可以说整部影片就是一部优美的奏鸣曲,曲式结构迎合了影片的发展,通过展开部又回到了“呈示部”。 《升 C小调夜曲》的再现并不是简单意义的重复,而是对故事情节的升华。主人公的人生悲惨经历,启示我们要热爱生活、珍惜和平。主人公那双从德国军官手里接过面包果酱的手,那双捧起漂着死蚊虫的水送向嘴边的手,那双被严寒冻僵的手,那双扒开冒烟残墙的手,那双被砖头磨出老茧的手,再次演奏起肖邦的美妙音乐。音乐化作了力量,驱走一切灾难。

电影《钢琴师》整部电影的配乐蕴涵强烈的民族情结,影片的主旨就是想体现反战、反压迫的情绪。影片中主人公曲折的人生经历与肖邦的音乐相得益彰,肖邦的钢琴曲用在这里更是锦上添花。《g小调第一叙事曲》《降 E大调波兰舞曲》《升 c 小调夜曲》这几首肖邦钢琴曲的运用深化了影片的内容,渲染了影片的气氛,加强了影片的戏剧性,突出了影片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邹丽.浅论钢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11(04).

[2] 田文.《钢琴师》:用音乐寻找人性的光辉[J].写作,2003(21).

[3] 阎美萍.战地琴曲:《钢琴师》[J].当代电影,2003(03).

[4] 孟中.生命体验与人性思考――影片《钢琴师》的剧作分析[J].电影艺术,2003(06).

[5] 张智华.战时心灵的演奏――评析《钢琴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2).

第3篇:钢的琴电影范文

通过将电影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对比可以使我们充分感受到电影艺术在视、听的融合性所带给我们的视觉与心理上的影响。就传统艺术中的绘画艺术而言,其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画面来实现的,但是却缺乏基本的音响效果;而就音乐艺术而言,则由于画面的缺少而造成了没有形象感。电影艺术的出现,尤其是有声电影的出现极大地融合了以上二者所存在着不足的现象,使艺术具有音响与画面的高度融合。电影与戏剧相比较而言,尽管二者都强调动作性,但是在电影艺术中更多的还是强调视觉的动作性,而戏剧则是强调言语方面的动作。电影艺术不仅善于汲取绘画的特点,还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音响和画面的高度融合性,使得形象更为真实、丰满、立体感。

现代电影中声音早已不仅仅限于对话、音响和主题歌,而且成了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以日本影片《军阀》为例,在该电影中有这样一组镜头:美国军队正在四处搜索躲藏在山洞里的日本军人,银幕上一片黑暗,除了能听见微弱的声音以外,什么也看不见,就在这个时候,在人群中忽然传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接着便传来了一个严厉的斥责声:“闷死他,闷死他!”随后,在黑暗中又传出了婴儿的窒息声。在这整个过程中,虽然我们什么也没有看到,但是我们却非常清楚在黑暗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便是声音给我们塑造形象的一种功能。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声音塑造形象的表现力比影像更强。这一点,已经为当今的广大电影艺术家所共识,因而,创造更加完美、表现力更强的听觉艺术形象,也成为当今电影艺术的追求。

钢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地位分析

钢琴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描绘出如画的自然,还可以真实地表达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们既可以用钢琴中美妙的音符来表现波涛惊骇大海的声响,也可以用其来表现抽象的画面。这种表达的实现正是建立在钢琴音乐对音调运用的基础上而实现的,也正是通过这一手法的运用使我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钢琴音乐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之处。钢琴音乐艺术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其关键是在于其具有丰富的蕴含及情感表现,能够用其特有的精神指引我们走入梦想的世界。在音乐中可以使欣赏者充分感受到钢琴音乐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激起欣赏者的想象空间。因此,正确地看待与分析钢琴音乐在电影艺术语言中的作用也就成为我们研究二者结合的重要动因之一,整体而言,钢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情感方面而言,钢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情感的表现。众所周知,电影作品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并通过情感的表达来实现“以情动情”的效果。而钢琴音乐所具有的抒情性特点恰恰符合电影中人物和电影主题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使钢琴音乐在电影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其次,则是从电影艺术中意境的营造方面而言的。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意境的营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不仅能够表现出作品的唯美性,而且还能够加深我们对作品的认识。而意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情与景的融合。目前,在电影艺术中,对意境的营造中,钢琴音乐的运用便是典型的案例,这一类在中外很多的电影作品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原因,在很多电影作品中都选用钢琴来渲染、烘托剧中的气氛,从而为良好氛围的营造做好铺垫。

从以上两点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钢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的重要体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钢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呢?我想这一点更多的应该从钢琴音乐自身的优势中来谈起,下面就围绕着其重要性进行简要的分析。

1.钢琴音乐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广泛的运用,主要是由于钢琴自身所蕴含着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溯源与丰富的艺术感染力所决定的。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内涵为电影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提供了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支撑点。而就音乐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而言,已经不仅仅体现在音乐是电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还体现在音乐能够以自身独特的形式来深化人物形象的作用,从而为电影艺术提供了隽永的意蕴和深厚的文化韵律。

2.众所周知,欧洲是钢琴音乐的发源地,并被人们冠之为欧洲古典音乐,之所以被称为欧洲古典音乐,主要是要区别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的古典音乐,人们对钢琴音乐的喜爱主要体现在他的百听不厌、永久不衰,在对钢琴音乐的欣赏过程中不仅能给予我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化与精神修养。作为欧洲古典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钢琴艺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充分汲取了欧洲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艺术内涵才能表现电影艺术中完美的钢琴艺术魅力。

电影艺术与钢琴音乐结合的内在平衡点分析

从电影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电影不仅是画面的连续性的一种组合,还是一种音乐的艺术。正是这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才使现代电影的表现更加具有内涵与特点。在电影中,如果说画面的主要功能是表现生活的内涵的话,那么音乐则是为人物性格的渲染、剧情的深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毋庸置疑,钢琴音乐天生便具有融合以上二者的优势,他不仅能够很自然的和电影艺术融合在一起,而且还能够为塑造出符合电影艺术自身要求的艺术形式。虽然,电影艺术和钢琴艺术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两者选择同一个主题时,会出现音画合一、音画平行、音画对立的局面。试听的综合感受主要是把电影画面和音乐的音响相结合形成的统一体。把画面和音乐同时展现给观众。众所周知,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是受到影片的限制的,这其中既包括了剧情的需要,而且还包括视频分段叙述对其造成的影响。以作品《海上钢琴师》为例,在这部影片中钢琴音乐始终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牵动剧情,引导着情节的发展。在该作品中,便通过钢琴音乐的运用成功实现了延伸剧情的作用。影片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具有钢琴天赋的孤儿所经历过的磨难,成功塑造了一个集喜怒哀乐于一身的伟大的主人公的形象。而音乐则贯穿在整个影片的始终,特别是涉及二战的画面时,钢琴音乐在其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荡气回肠之情通过柔肠煽情的钢琴音乐巧妙地表现了出来,成功的衬托了战争所带给人们的痛恨之情。当衣衫褴褛的主人公出场的时候,音乐的定位则选择了柔和动人的曲调,而当剧情处在悲怆的时刻,通过称叹叫绝的钢琴音乐则又把影片推向了。此外,2006年出品的韩国电影《为了Horowi-tz》也是电影艺术与钢琴音乐结合的一个典型的作品之一。#p#分页标题#e#

该作品主要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钢琴老师金智秀与音乐神童尹京民之间的一种无法割舍的亲情般的音乐故事。电影中质朴、温馨的画面展现了师徒之间充满坎坷但却炽热的情感。真挚朴实而不失震撼的故事发展情节中渗透着细腻的情感笔触。真实而丰满的人物,富于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片中钢琴音乐的运用更是成为导演独具匠心、精心设计的一个“妙笔”,从对该部电影的欣赏中我们也会发现钢琴音乐与电影艺术内在结合给我们充分展示了艺术的独特魅力。

第4篇:钢的琴电影范文

[关键词] 音乐;电影;《海上钢琴师》;电影音乐

音乐是在自然各音基础上,“以一系列有固定音高的乐音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编排起来,以乐音和噪音为表现媒介和载体的、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现实生活的行为方式。”它不仅是艺术门类的一脉,而且还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或者更确切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活动电影机”, 在公开放映所摄短片,电影始告正式诞生。它是以每秒钟若干格画幅的运转速度,将被摄对象的运动过程拍摄在带状胶片上,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使物质现实的空间形式得以复原,成为一系列动作逐渐变化的画面,制成可以放映的影片。它兼具听觉、视觉的视听艺术特性,又兼具时间、空间的时空艺术特性。作为“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的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将文学、音乐、戏剧、绘画、舞蹈、雕塑、摄影等艺术融于自身,形成一种全新的影像思维的方式,使人类又一次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经验,是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表现手段,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

电影音乐是指专门为影片创作的音乐,艺术本身都是相通的,电影音乐和电影也不例外,也从来不是单独的乐曲,它是与影像紧紧结合密不可分的,一部没有音乐的电影是一部不完整的电影。音乐和电影尤其像,首先,电影和音乐都有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对于电影来说就是故事和节奏,作为音乐的话就是旋律和节奏。扒去表面的表现形式,其实质都是相似的。电影音乐根据影片的特定环境、特定生活场景的需要,把握住具体人物、事物、场景、音响的特征为画面提供声音造型,并对画面的动作效果及影片的时代气氛、民族色彩、民间风格作出补充与阐释。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参与叙事进程、深化电影主题作用,抒情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情感,确定影片风格、说明时间和环境渲染时代气氛,修饰环境造型,等等。

意大利电影《海上钢琴师》是以音乐为线索的一部令人震撼的人物传记电影。拍摄于1999年,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成功作品,同时也是他的“三部曲”之一。此片改编于意大利独白剧,采用倒叙插叙的表现方式,以钢琴、爵士钢琴乐为背景,用钢琴的88个键,用场景的切换、用时空的交错、用镜头的完美衔接,酣畅淋漓地讲述了一位“生于船、长于船、逝于船”的传奇爵士钢琴家“1900”的人生。描写演绎了他从辉煌到悲剧的人生历程,再现了曾经风行的爵士文化和爵士钢琴即兴演奏艺术的辉煌,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爵士钢琴的音乐魅力。电影故事浑然一体,自然流畅,没有一丝突兀的感觉,影片音画完美,缠绵结合,交流密切,柔美的伤感和激情的冲动,令人回味无穷。

为《海上钢琴师》配乐的是世界电影界著名音乐人彦尼欧・莫瑞克耐,在音乐界有 “多产”作曲家的美誉。他的音乐作品:旋律质朴、流畅,乐思宽广、极富歌唱性,强大的感染力引起观众的共鸣。此部影片获得了第57届金球奖最佳音乐奖。彦尼欧・莫瑞克耐以钢琴为主,用室内乐和管弦乐组合创作出了优美迷人的旋律,仿如香醇溢满的陈年老酒,沁人心脾,令人醉在其中,乐在其意,回味无穷。主题曲Lost Boy Calling,更是旋律如歌,气质高雅,音色饱满,悠远缥缈,富于内涵,为影片增添几许神秘与沧桑,把浪漫主义风格推向……对影片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本文就电影《海上钢琴师》中成功的音乐运用作一个小小的略析。

一、参与叙事进程,深化电影主题

故事背景是电影叙事的要素之一。电影叙事通过多种方式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信息。电影中将标识某个具体场景的音乐称为背景音乐,音乐本体充当叙事要素,为影视作品特定的主题思想服务、根据故事情节的表现需要,内容情感或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需要,并与其有机结合,从而在内容情感上呈现出某种特定性。只有如此,电影音乐才能够恰到好处地诠释特定的电影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如:影片开始是通过小号手的演奏,带出那张失传已久的唱片,从而引出了“1900”这一生经历奇特而又让人伤感的故事。双簧管的单旋律音乐与摇曳的船、摆动的吊床、叮叮当当响的铃铛声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幸福的家庭氛围的同时却隐隐暗喻着一种看不见的未知的不幸因素。1900第一次听见音乐,被音乐迷人的魅力深深吸引,从此走上了做一名钢琴师的道路,也开始了他流离动荡的一生。……

二、音乐出色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情感 音乐最不善于表现在视觉,但可以把握现实世界中有形的个体。影画擅长表现人物的外部运动,电影音乐被公认为电影的“第二台词”,则可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情绪。在电影中人的情绪、情感的与缓和都可借助音乐得以表现,它最大的长处在于高度地概括人物最内在的心理体验及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用音乐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音画同步”是电影艺术中最常见的音乐描绘手法。它们将电影中每一个或一类人物的出场,以用特定的音乐主题予以宣告,以描绘出不同的人物角色。

一个音乐主题代表特定的人物或事件,使音乐和画面人物或事件相结合,起到音乐主题显现突出、贯穿、点明题意的作用。如:影片的主题配乐《爱的旋律》,当“1900”随兴弹出了一串琶音和音阶之后,偶然间看见一个容貌质朴、秀丽的女孩,从而激发了“1900”的创作灵感。他凝视着女孩,随着键盘的流动,温情的、动人、优美缠绵的乐曲缓缓从他手中而出,观众听到了他发自心底的最温柔、最纯朴、最动人的“爱的旋律”的心声。当主题音乐进入到主题变奏――竖琴独奏的主题变奏里充满了表现向往和渴望的旋律,但犹疑不决音型却描绘出“1900”胆怯的心态。结构简单而又描绘形象深化了此时的主题,并根据故事的情节慢慢深入进去:他想把唱片献给姑娘,但又不知如何表达。伴随着怯生生的音乐,观众看见“1900”拉开了女宾舱门,寻找那个女孩。而当女孩与“1900”吻别,“1900”礼物却没有送出去时,音乐再次传达出主人公无限的渴望、怅惘、失落……整段音乐曲调优美、单纯、质朴、富于内涵,旋律如歌、沁人心脾……正是影片《爱的旋律》的主题配乐与多次的变奏的出现,将观众带入了“1900”和美丽姑娘的相遇――初入爱河――爱情挣扎的内心世界,出色表现了“1900”单纯、敏感、富于艺术气质的形象,使观众留下了惆怅的叹息。

三、渲染时代气氛

不同时期的乐曲从曲调、内容、演奏形式及所用的乐器都有所区别。电影音乐可以根据影片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选用符合时代背景的乐曲、乐器作为影片的主题音乐、演奏器乐,也可以运用这种音乐为影片制造背景气氛,从而达到渲染影片时代气氛的作用。

《海上钢琴师》表现的是百年前的一个人物传记故事,而在音乐运用上也是恰如其分地用了当时风靡的钢琴、爵士钢琴乐,完美再现了当时风行的爵士钢琴即兴演奏艺术和爵士文化的辉煌时代,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爵士钢琴的音乐魅力。

四、场景氛围的烘托作用,传达过程中具有描绘性效果 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环境、角色采用不同风格特点的音乐去渲染和表现。营造某种特定环境的气氛通过相对灵活的设计和处理,使其更好地为增强影视作品的表现力服务。

电影音乐既具有普通音乐的特征和属性,又有其与电影作品相关的独特个性。电影作品通过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加上运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和多变的音乐风格,渲染、烘托不同色彩的影片氛围,则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形象、生动、完整,也可以使影片达到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组合,给观众视觉、听觉满意的双重效果,增加影片的艺术魅力。如:影片是在轻微的抒情拨弦音乐背景下,小号手麦克斯惆怅、失落地站在潮湿阶梯上沉思着,就在这一瞬间由他的思绪把观众引入了那个百年前飘远的年代。那场在暴风雨中他被“1900”邀请弹钢琴协奏曲的戏面,更是如此轻松自如、旁若无人,让人心醉:弹琴的人让富有浪漫气息、高雅的钢琴曲展现于观众面前,听琴的人好像在跳华尔兹似的随着船身倾斜和摇动,而客厅的三角钢琴,也在沉稳流畅的琴声中随着船的摇斜自如地四处滑动,小号手康的晕船,呕吐不止,走路东倒西歪,歪歪斜斜,用大号演奏了好像狗熊走路一样的滑稽、搞笑、可爱音乐音型,配以巴松、短笛等木管乐器,像是刻画了一个笨拙的狗熊,把康这样一个肥肥胖胖的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此时的观众闭上眼睛就可以感受到他当时尴尬的境遇,将船外的暴风雨和舱内两人的尽情嬉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对修饰环境造型也有着突出的表现,为影片局部创造特定的气氛,营造特定的环境、时代等氛围。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如:与爵士黑人音乐家杰里・罗尔・莫顿――一个黑人音乐家的较量,第一回合杰里・莫顿弹奏的“大肥火腿”是一首爵士钢琴独奏曲,一首光彩华丽、娴熟酣畅的作品。而“1900”弹奏的是一支大家熟悉的《平安夜》;第二回合杰里・莫顿弹奏《渴望》,表现了大师的风度和辉煌的技巧,而“1900”却不用费吹灰之力把这曲子重新演奏了一遍;第三回合杰里・莫顿弹奏的炫耀技巧的乐曲“扭断手指”,而“1900”夸张的面部神情,一双灵活飞快的手在键盘上舞动,把一首如火如荼、快得令人瞠目结舌的乐曲带入了所有人的耳朵,使得所有人目瞪口呆,惊叹不已,杰里・莫顿手中的酒杯掉了下来。人们忘记了鼓掌。“1900”用琴体内发烫的琴弦点燃香烟。然后他走向站在一旁、呆若木鸡的杰里・莫顿。“你抽吧,我不会。”他轻轻说,然后把烟潇洒地插在了莫顿的嘴唇上。这时大厅里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带来了强烈的视听效果,带来了一次钢琴音乐会盛宴。

《海上钢琴师》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影片之一,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音乐部分。正是因为电影音乐环节的难以把握,而这部影片中把音乐作为叙述者和情感的功能性代表,本身既是内容,又是音乐,脱离了单独配乐的孤独,增加了电影的丰富性,也正是出色的音乐表现,才会有如此成功,如此优秀的影片,才会塑造出“1900”这一传奇生动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 电影的诞生[EB/OL].club.省略/showthreadm.asp?boardid=192&id=1434536.

[2] 电影起源于哪[OL].wenwen.省略/z/q92051871.htm?ri=2001&rq=169136726&uid=0&pid=w.xg.yjj&ch=w.xg.llyjj.

[3] 李丽宁.从《海上钢琴师》解析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10(13).

[4] 李文皓,周慧敏.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音乐的魅力[J].电影文学,2010(14).

[5] 刘冬昕.《海上钢琴师》的音乐魅力解析[J].电影文学,2010(24).

[6] 杨大林.电影音乐世界的又一巅峰之作――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音乐浅析[J].当代电影,2003(02).

第5篇:钢的琴电影范文

[关键词]教学风格。音乐,弹奏效果;音乐表现力

“乌克兰诗电影”成为上世纪60-70年代乌克兰电影的主体创作风格,1964年,一部叫《被遗忘祖先的影子》的乌克兰电影震动了整个世界影坛。这部影片如同一首绝美的叙事诗,充满了独特的乌克兰民族风格和动人的民族音乐。乌克兰是一个极北冰冻却充满艺术气息的国家,在历史上她曾经属于俄罗斯的一部分,虽然现在独立了,但自从格林卡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后。在乌克兰这个充满音乐和艺术的热土上便产生了无数用血肉乃至灵魂来创作和演绎俄罗斯音乐的艺术家。乌克兰将自己的沉稳、苍茫、思想和信仰全部融入音乐中,每首乐曲都像诗一样饱含热情又意义深远。2005年我本科毕业后,选择了去乌克兰继续深造学习钢琴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而我在乌克兰的第一节钢琴课也是从《被遗忘祖先的影子》这部影片中的音乐开始学习的。在乌克兰学习期间。我先后师从于乌克兰著名钢琴演奏家Uogmula Malqevuqu,柴可夫斯基音乐研究院著名钢琴教育家、钢琴系教研组主任Ollza和乌克兰国立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钢琴教育家、博士生导师Tomula,学习钢琴表演及钢琴教学。

在乌克兰这两年多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师从外国专家学习钢琴不仅在演奏水平上有大幅度提高,而且在诠释音乐、表现音乐风格、树立音乐形象上都迈上了一个新高度。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方面进一步开拓了思路、拓宽了视野。结合三位国外钢琴家、教育家的钢琴教学法和我两年来在乌克兰学习音乐的认真探研及细致揣摩,对乌克兰钢琴教学风格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即:严格而富有创意的基本技术练习。独到而富于个性的教学曲目和音乐表现;科学而合理的教学进程和公正的教学评估标准。

在基本技术的练习上,如果一天能有4至6个小时的练琴时间,那么就要保证2个小时的基本功练习。每天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调,练习单音和八度音阶、琶音、半音阶,既有同向也有反向,既有单一型也有混合型。另外,根据所练曲目的不同特点和难点。教师会为学生编出基本技术练习,让学生作为突破难点的辅练习使用。例如:手指伸张练习、拇指灵活练习等。对于弹奏不准确的琶音,教师会主张用两个或三个音一组的变节奏加以练习,而且要求至少保证三遍没有错音。在弹奏时手指摆位距离也要求稳定,以指法的调节作为均匀、流畅、快速、轻盈弹奏的准备动作。此外手指弹奏要有预见性,弹奏时要准确而富有节奏。每节课教师都会对不自然的弹奏状态和多余的弹奏动作加以纠正。而且在弹奏状态上一直强调松弛、自然,手指要有弹性地抓键,手掌则牢固地支撑成桥状。这样通过严格持久的基本练习,使手型坚固,弹奏的音质清晰。

基本功练习的关键在于练习的方法和练习的质量。学生弹奏基本功练习时,大多追求的是声音的饱满,以至于失去了弹性。而在乌克兰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指导学生追求声音的自然,同时也要求他们克服声音不集中的问题。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从示范到讲解,不是只停留在声音的饱满、清晰、快速、均匀的概念上,而是在为学生树立乐音的概念。这样不但为学生乐音音响的树立创造了条件,而且即使学生在技术尚有欠缺、不足之时,也可做到“让音乐带动技巧,让技巧展现音乐”。

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上,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于给学生布置了什么样的曲目,更重要的是这些曲目使学生达到了什么样的弹奏效果,怎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发挥出每位学生的演奏优势,展现他们的个性表演。而怎样有利于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主动加以解决,我的老师――柴可夫斯基音乐研究院的Olika教授在曲目选择上有她自己独到的想法。例如:对于手型不够稳定、手指较软的学生,她主张多练和弦,逐步增强手掌的支撑力和指尖的抓键能力。经过这样的练习,手指在弹奏快速单音时就会随心应手了。对于弹奏速度迅捷、弹奏准确但音乐表现不到位的学生。她会选择抒情性的钢琴小品来让学生演奏,以提高学生从听觉方面的主动感觉弹奏效果的能力。如舒曼的“夜宿”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丁香”等。可以说,她不仅注重发挥学生已有的弹奏优势,而且更注意解决学生弹奏中的问题。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曲目加以有所侧重地练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钢琴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乌克兰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音乐表现力乃钢琴演奏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国外钢琴教授是通过钢琴作品讲解音乐表现,借助音乐表现贯穿讲解钢琴技术。这种因材施教的独特钢琴教学风格,自始至终都在探究音乐表现力。一首艺术作品的演奏是否成功,音乐表现有决定性意义。除技术层面外,还受诸多要素的影响。以下我从三个方面归纳阐述。

一、把握不同的风格

依据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作曲家的钢琴音乐作品,在艺术情趣与音乐韵味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继承或延伸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整体定位和宏观思考,以便深入到作品所表达的作曲家整个内心世界,挖掘最有价值、最“美”的因素。

二、塑造艺术个性形象

音乐形象最重要的是在于它的生命力,学生应当塑造出的音乐形象是生动的、立体的。 而往往被学生忽视的是作曲家在创作时已经将他的思想、情感等一切蕴藏在乐曲之中,只是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它并通过演奏的方式,将无声的乐谱表达出有声的生命去诠释、展现和塑造音乐形象。

三、创造出视听的色彩

教师可以从电影、美术、文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诠释作品。我在乌克兰上的第一节钢琴课uogmulaMalqevuqu教授就是先给我讲解了电影《被遗忘祖先的影子》的故事及音乐,这部影片从视觉,听觉、思想、心理等方面体现出了一个民族的艺术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音乐带有很浓的民族风格,这对于深入理解乌克兰、俄罗斯的民族音乐特点有很大的帮助。她还经常用一幅幅图画给学生讲解音乐内涵。她经常说,“音乐表现是有内容的,有情景和感情的”。但音乐的色彩变幻要依靠学生很敏锐的听觉作为根本保障,在每一次练习中,我们都应该用心去听,主动性的听觉能起到监控的作用。倾听自己的演奏是所有音乐演奏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学生演奏的音乐才能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发自内心的感染力和光辉的生命力!

在教学进程的安排上,钢琴教授Tomula把一学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编定指法、确定练习重点,第二阶段一慢速完整背奏,树立正确的音响概念;第三阶段一运用所有手段精雕细琢曲目,达到音乐演奏的效果。由于教师给学生布置的曲目较多,而且要求相对较 高,所以学生背谱子的磨合期往往要更长,也致使有些曲目在第二学期才能完成第三个阶段的任务。第一阶段常常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只要学生在弹奏中出现失误,她都要先从指法的角度考虑出好几种方案,让学生尝试,从而使学生自己找出哪种指法在弹奏时更适合自己、更为准确、舒适、能够达到所需的音乐效果。在这个阶段,她会先要求学生把难点背出来,以使自己在平时练习时有重点地练习并解决困难。在第二个阶段,对学生弹奏不如意的地方。她会反复地讲解并示范,让学生将应有的效果植根于心里。第三阶段,探讨更多的是踏板的用法和触键方法。她的教学进程更多地为了观摩、音乐会准备,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试中。对于作品的背奏,音乐意境和形象等问题,她会在二、三教学阶段贯穿始终。也正是因为她这样的教学法风格,才能让我深刻地领悟到著名教授朱工一先生说的一句话: “要把锻炼艺术表现像训练技术一样去对待。而且永远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深刻含义。

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时,Tomula教授按照曲目的难易程度,弹奏的完整程度和学生对作品的表现程度将分数分为五档。90分以上的学生为基础好,能够较好地领会教师意图,达到教师布置曲目的要求;80分至90分为能较好地完成有难度的曲目,且练习效果较显著;70分至80分为能够弹奏中等难度曲目的学生,60分至70分为有失误的学生。60分以下为无法完成曲目的学生。她的这种评估方法,克服了以前凭印象或感觉粗略打分的弊端,评估手段体现了钢琴考核的重要环节,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6篇:钢的琴电影范文

[关键词] 电影《海上钢琴师》;音乐作用;漫谈

电影音乐顾名思义就是存在于电影中的音乐,它是依靠电影而存活的,在电影中起到烘托、渲染和补充画面等效果,电影音乐通常包含音乐演奏、电影对白和音响效果三大要素,在电影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电影音乐不仅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内心,另外它还有抒情和深化主题的作用。《海上钢琴师》是出于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之手,其配乐是由莫里克奈制作,他凭借深情飘逸的典雅曲风,又一次虏获观众与乐迷的心,迷醉的音乐配上优美的旋律,使得《海上钢琴师》成为1999年最不容错过的电影原声带之一,而该影片的配乐也获得了“全球奖”的最佳配乐奖。

一、深化主题——电影音乐的本质

在电影中配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部影片都会有特定的配乐,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电影因为有了配乐更加精彩,而配乐因为有了影片更加饱满。音乐比影片流传的途径更多,流传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电影音乐可以加深我们对影片的了解,引发我们观看影片的兴趣。一般情况下,电影音乐都是具有内涵的,因为它本身就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因此歌词或者气氛都是与情节发展相符的,配乐就是画面的补充说明者,所以人们了解电影音乐的含义可以通过歌曲的歌词。根据电影音乐的功能,它在不同时间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例如电影中的背景音乐,它需要将电影的拍摄年代、故事情节、场景等元素表现出来,配乐和画面要起到相互映衬的效果;其次电影配乐的另一功能是刻画人物形象,因此配乐的出现要符合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特点、渲染人物情绪、刻画人物心理;大部分电影中的配乐都具有指向性,它就像某个人物的特定音乐,它会伴随着人物的出场或退场,不同风格的音乐会代表不同的人物形象。

在影片拍摄中,导演为了刻画人物内心,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通常会借助各种方法,例如人物语言,使用固定的方言或口头禅;人物行为,使用特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人物形象,特殊的穿着风格或嗜好,其实电影配乐也具有这些功能。电影配乐和影片是相互交融的,它作为电影的一部分是以画面为基础,将情节具体化、定义化,其次它还可以深化电影主题、丰富电影内容。当出场人物比较特殊或者需要重点突出时,可采用特别的拍摄手段,例如《海上钢琴师》中的形象,大海应该是沉默的,1900是孤寂的,而钢琴应该是无言的。在拍摄主人公1900时要抓住他孤独的特点,因为1900是一个被弃的孤儿,一生都生活在游轮上,很少与人交流的他应该是少言寡语不善言辞的,而语言作为电影表现手法中常用的一种,在1900的身上却不能使用,所以音乐就成了他最好的语言,钢琴声就反映着他的心声,因此对音乐的描绘就是对他内心世界的刻画,用音乐代替语言,我们应该将它独一无二的作用发挥出来。影片中1900经常是望着大海,弹着钢琴,看着船上的旅客他开始了幻想,不同旋律的音乐自他指尖流出,向大海倾诉着他内心的猜测,因为影片人们对电影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而音乐也使得电影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二、刻画人物形象——电影音乐的个性

环境造就人物,对1900来说,他一生都生活在船上,直至死去他都与大海钢琴为伴,对他来说这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在《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中,1900是一位无师自通天赋极高的天才钢琴家,而他刚好出生在爵士乐盛行的年代,在爵士乐的影响下,他的钢琴音乐带有爵士风格的味道;1900从小无拘无束,整天与大海为伴的他生性自由,他的音乐也正是他自我生活的写照,独特自由的音乐作品到处都体现着1900的个人风格。当1900八岁的时候,收养他的丹尼·博德曼因为一场意外事故永远离开了他,从那之后1900就被人们发现具有极高的钢琴天赋,无师自通的他可以演奏出优美的琴声,动人的旋律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当他被船长斥责不合规矩时,他用稚嫩的声音说,去他的规矩!这是1900自由的体现,他的音乐也是如此,没有任何限制和规则,也没有什么标准和定义,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音乐、创作音乐、弹奏音乐。音乐对他而言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渠道,声音音乐的创作和弹奏都应该跟着心走,心是自由的,音乐也是自由的。

1900的音乐风格就和他的人一样无拘无束,他的演奏大多数都是即兴作品,就如马克思和1900相识相知的那一场。狂风卷起着波涛,让船一直处于颠簸之中,颠簸的船让小号手马克思从房间一路滚到了大厅,颠簸和动荡丝毫没有影响到1900的弹奏,他依然坐在钢琴面前忘我地弹奏着。波浪是大海的韵律,它随着风在大海中跳动起伏就像美丽的音乐,伴随着轮船的摇晃,一首具有强烈节奏感的爵士乐喷薄而出。轮船的摇晃更加剧烈了,连钢琴也在移动,但1900并没有停止跳动的手指,他的手指依然在黑白琴键上欢快跳动着,旋律时而急促、时而明亮,源源不断。随着颠簸的加剧以及旋律的加快,镜头开始不断旋转,旋转的镜头几乎将钢琴变成了游乐场中的旋转木马,人们的视线也在不断旋转,钢琴在1900的手中仿佛变成了一个表演的玩具,高超的技艺让人们迷失在音乐的海洋,优美的旋律、夸张的情节、电影特技的运用将1900的琴技烘托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将1900的形象刻画得深刻动人。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手段,比起语言,音乐更加深入人心。《海上钢琴师》是利用音乐来表现1900的情感变化的,用音乐来宣泄情绪、用音乐来追求自由,为了刻画一个自由勇敢的1900,他随性自由的个性、崇尚内心情感的行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推动剧情发展——电影音乐的目标

电影的时间是有限的、篇幅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及时间内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及情节浓缩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通常的方法是在电影中加入音乐元素,因为电影音乐具有补充说明画面的效果,它的出现可以代替长篇大论的语言介绍。对于故事情节较长、人物关系较复杂的对话或场景,可使用电影音乐来代替,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可以将情节浓缩起来,因此,电影音乐又具有“音乐蒙太奇”的功能。尽管电影音乐是作为配乐出现,但它在影片中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它会引导观众情绪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符合人物的情绪变化,因此电影音乐可以诱导观众与人物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在《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中,只要有钢琴存在的地方就会有1900 的出现。在轮船的仓库里挤满了逃难的难民,他们衣衫褴褛,可当他们听到1900弹奏的音乐时,他们脸上都露出了陶醉的神情;当一位客人向1900表达他想听家乡音乐的想法时,1900只是稍微思考了一下就即兴弹出了一首带有客家特色的乐曲,灵动的音乐让客人们情不自禁起舞,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表情。尽管在相同的场景下,导演使用了不同风格的音乐演奏渲染出了不同的气氛,表现了不一样的剧情。

写人电影应该包含两个要素,生活和情感,情感无非就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爱情作为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一直都受到人们的歌颂和赞扬。《海上钢琴师》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作为一个弃儿他失去了亲情,作为一个常年生活在游轮上的人他失去了友情,至于爱情也是一片空白。在导演的精心安排下,1900碰到了一位令他心动的女孩,他终于有了情感的波动。心虽乱,琴键上的手指依然稳健,温柔悸动的旋律透露着他的心事,时间仿佛被定格了,他希望时光永远停留在这一刻。即兴的旋律简单而明媚,它记录着1900纯洁的情感,它是一首爱的乐曲。旋律一声声响起,激起了少年内心悸动的涟漪,心动的感觉感染着观众,音乐作为1900的语言,把他内心的情感全方位地展现出来了。

四、渲染氛围——电影音乐的气质

配乐的抒情性在电影中的作用最为突出,另外它对人物情绪的表达、影片气氛的渲染、人物性格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人物内心的描写都有很大的影响。情节不同拍摄场景就不同,同时人物在情节中的情绪也完全不一样,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转变,我们无法使用对白来表现,此时音乐就是最好的语言,它可以将语言和动作都无法表达的内容细腻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对于《海上钢琴师》的拍摄方法,导演使用了倒叙的方式,借助主人公的知己马克思的回忆来引入剧情。马克思在一个静谧的晚上,孤单而伤感地吹着小号,低沉、优美的旋律勾起了马克思对过去的回忆,悲凉的背景音乐为影片蒙上了一片淡淡的忧伤,哀怨的情绪在人们心里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影子。随着马克思回忆的深入,旋律伴随着钢琴的演奏慢慢进入了观众的内心,电影音乐的造势气氛让观众与人物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电影音乐的应用补充了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在抒感的同时也让影片内容变得丰富。在马克思的劝说下,1900终于鼓起勇气准备下船去追求自己的爱情,随着他一步步靠近陆地,他开始觉得茫然无措,终于他停下来,将礼帽扔向了大海,礼帽在镜头下不停地旋转着,随着波浪直至消失,消失的礼帽就像1900的决定,他决心永远留在海上。此时背景音乐是缓慢低沉的,将主人公内心踌躇、犹豫不决的情感表现了出来,而当1900做完决定,踏上轮船后,背景音乐又有了新的切换。托纳托雷导演是一个很细心的人,他会注重电影的细节方面,他用简洁的叙述方式渲染了电影氛围,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色彩。

五、结 语

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讲述了1900传奇的一生,音乐与画面的融合将电影情节推向了,演员的精湛技巧将我们带回了那个久远的时代,让我们感受别样的生活。电影音乐贯穿了整部影片,让《海上钢琴师》成为一部音乐艺术片,导演发挥了音乐的不同作用将1900的随性自由的个性由不同风格的旋律呈现出来。随性的爵士音符随处可见,出彩的配乐细致优雅,特别是表达爱情的那首即兴曲,温婉细腻如喁喁私语,让人不得不承认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崔芸.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音乐漫谈[J].飞天,2010(22).

[2] 喻晓兰.试析《海上钢琴师》的音乐运用对影片所反映主题的思考[J].电影文学,2011(16).

[3] 张阳.钢琴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灵性呈现——以《海上钢琴师》《钢琴课》等为例[J].小说评论,2011(Z2).

第7篇:钢的琴电影范文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 人性美 生命主体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要满足和吸引广大观众.就需要具有不同的审美层次或艺术结构。满足观众不同层次的美感需要,使观众从影片中感受到童话般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感受对梦想的渴望、追求和无奈。只有让各种感情的交织融集到一起,才能使观众不但能审美享受。而且还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导演的《海上钢琴师》是这样一部可以引起观众共鸣并为之思考的优秀影作。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构思与表现手段,讲述了一个被抛弃在弗吉尼亚号头等舱钢琴上的弃婴1900在蒸汽船上成长为一名以海为家的天才钢琴师,并最终殉于海底的故事。影片中浪漫完美空间、唯美精致的画面、哀婉缠绵的音乐的烘托渲染。为我们展现了一段诗意浪漫的人生传奇。看似虚构的一个艺术家的悲剧中充满了人的生存隐喻,留给观众的却是对人的生命、理想和存在的无尽的思考。

一、人群中的孤独

主人公1 900是个被遗弃在来往于欧美大陆之间的维吉尼亚号巨轮上的男婴,被船上的锅炉工人意外发现并抚养长大。他无父无母,没有国家,生日,家庭,严格说来,他从未出生过。由于害怕被发现作为非法移民而只能躲藏底舱的1900看见的却总是舷窗外鳞光闪闪的海面。工友们友善的调侃和爽朗的笑声,大海的涛声和稚嫩的识字声。这就是1900的童年生活。时间改变了一切。将他身边的人带来又带走,却改变不了这藏在心底的随波荡漾的永恒的风景。不久以后。养父丹尼受伤去世。在为死者举行的海葬场景中。从上等舱隐约传来了乐曲声。当1900循着舞会音乐声从底舱走上船面的时候,钢琴和音乐又构成了他生活的世界,这是一个更为理想和浪漫的完美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的脑海中蓄满了兴之所至的旋律、他的指间总有流泻不息的音符。他从来不需要乐谱,因为他有一颗自由纯粹的心。

弗吉尼亚每年往返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总是人来人往,有贵族,移民,偷渡者,医生……,如同一个社会的缩影。镜头里出现的每一张面孔都清晰,带着各自的情绪、身份、梦想奔向自由女神。1900就生活在这样一艘船上,他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一切,用纯洁的心灵去看清人性,看透生活。他从来不需要乐谱,所有的音乐都自然而然地从他那颗自由的心中流淌出来:在颠簸的大风浪中他可以奏出舒缓、安慰的乐曲:也可以在谢利的激怒下弹出如暴风骤雨般的音乐。只要他的双手放上琴键,人们就会在他的音乐才华中沉醉,在其中感受自己那默默的灵魂心声。一次轮船靠岸。人去船空,略显失落和孤寂的1900独自坐在三等舱角落里,在那台立式钢琴上随着思绪轻抚琴键。这时传来一架巴扬(小型手风琴)嘹亮、深情的应和声,一个移民留下来和他谈起了家常往事。妻子和人私奔,全家赖以生存的田地干旱荒芜,孩子们也都因热病死去,只有最小的女儿幸免于难。他谈到了对大海的向往,对新生活的渴望。在这一过程中,1900的琴声一直静静地为谈话伴奏。钢琴上犹如海涛涌动般的沉思曲调,和来自民间的乐器那嘹亮简洁的动机之间,在倾心地交流、对答……人群熙熙攘攘,却没有他的归属。他看、他想、他弹,他的音乐是为弹给别人听的,同时也是弹给自己的。他在音乐中施展他的才华,释放着自我的心灵。他的心随着音乐飘扬在弗吉尼亚的每一个角落.应和着大海的声音在海面上萦绕。

二、难得的友谊

人生的许多机遇都出于偶然。除了马克斯,也许不再有谁知道1900的存在了。在风暴中颠簸不止的船上,马克斯呕吐不止,跌跌撞撞。这时却有人如履平地。来到了他面前,“怎么了Conn,晕船吗?”。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在沉稳流畅的琴声中,三角钢琴带着琴凳上的两人随着船身的摇动和倾斜开始自如地四处滑动。钢琴撞碎了大厅的玻璃,一路撞到船长的卧室。他们两位被罚去锅炉间加煤,躺在煤块上的他们也开始了他们的友谊。

年复一年。客轮弗吉尼亚号已报废并即将被炸毁。马克斯匆匆赶到码头告诉他这船随时会爆炸。但1900始终还没找到。马克斯依然坚信1900不可能离开弗吉尼亚号。他在船体上的每个角落放着那成为绝响的音乐,希望因此唤回他的朋友。当等待没有结果时正要离身而去的迈克斯,回望处,看到躲在暗影中的1900,听到了他悠悠的问候:“怎么了Conn,晕船吗?”在这久别重逢的时刻,也即将成为告别的时刻,迈克斯描述着他们共同的未来,然而1900却向他吐露了他的心声:“……我生于船,长于船。世界千变万化,这艘船每次只载客两千,既载人。也载梦想,但范围离不开船头与船尾之间。在有限的钢琴上,我自得其乐,我习惯那样的日子,陆地?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条太长的航程、是瓶太浓的香水、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间没有人记得我,除了你,麦克斯。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你属于少数,你最好习惯一下。原谅我朋友,我不下船了。”最终康没将1900劝下来,真正的朋友,连死都尊重了他。

最终,马克斯为了填饱肚子决定卖掉小号。他向乐器店老头讲述故事,向负责拆卸弗吉尼亚号的领班讲述故事。贫困不是麦克斯最关心的问题,他留恋的是弗吉尼亚号。想念的是1900。当麦克斯讲完他的故事,走出乐器店的身影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圆圈里消失时,电影留给我们一个真实的结束。一个拥有~技之长的音乐人却在工业文明里成为连生活都难以维系的弱者。正凸现出这个社会的荒唐,也验证了1900当初不选择下船的正确性:这个城市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

三、对爱情的憧憬

在1900的孤独生活中,也许曾有一次生命中的唯一的爱情插曲。

在1900与发明爵士乐的传奇钢琴手Jelly同船竞技钢琴琴艺之后,名声大振。无数各路唱片制造商纷纷前来淘金,打算借此大发横财。他们不断地用甜言蜜语诱惑1900,终于得到了一次录音机会。当1900坐在钢琴前开始录制唱片时,一位清纯的少女无意间进入了他的视野,舷窗外少女的面容在蓝天碧海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纯洁动人。在他30多年的生命里,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感动――对女性的瞳憬。1900凝望着那天使般的面庞,手指问流淌出的曲调也似水柔情。无限惆怅又无限向往。这是发自他心底的一支最淳朴、最温柔、最动人的爱的旋律。这份情感透过美妙的音乐被记录在模板上,这张世上仅有一份的唱片,镌刻了他当时的灵感 进发,记录了他仅有的瞬间,和他生命中永恒的纯真与美好。他说,他不想和他的音乐分开。随后拿起刚刚刻录好的模版matrix就跑掉了。实际上,他想将唯一的这张唱片送给这位让他动心的女孩。但尽管事前他对着镜子演练了几遍,依然没有用,面对这样的女孩,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或许他从来都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音乐便是他的一切。

为了心中那美丽的恋情,他决定走下他从未离开过的船。送别1900的场景很隆重,仿佛是在迎接生命重生,而不是离别。在人们的道别声中,1900穿着马克斯送的大衣,风度翩翩,坚定自己的步伐。突然,他停住了,抬头望着远处的城市,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高楼,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他再也没有向前迈出一步。就如影片的结尾他所说的,“在那延绵不断的城市中,我能看到一切。就是看不到尽头。”,“使我停下的,不是我所见,而是我所未见”,陌生而无穷的世界令他害怕。他知道自己并不适合那个城市。只有在钢琴的88个琴键里,他才拥有自己的有限的世界,才有自己的意义。于是,他只是把头上的帽子拿下,很潇洒地往空中扔了出去,转身回到船上,什么也没有说。

四、坚守生命的乐园

在1900所处的那个年代,工业文明初现端倪,并逐渐渗透到文化当中。1900有机会可以录制唱片。面对唱片机,1900觉得非常地陌生、荒诞和愤怒。因为他不能允许曲子脱离他而存在。他只打算把唯一的录音送给他最心爱的女孩,因为琴声是他的身体的一部分,他无法割裂这一部分。这种拒绝到底就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潜意识的抵抗。

第8篇:钢的琴电影范文

(一)画面与音乐间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谈到电影音乐我们必须要先了解电影中电影画面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用辩证法作为的理解基础,诠释影片中的画面与音乐间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在电影《钢琴师》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剧情画面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客观实际的客体(如人物角色等)是以某种特定的形式重复展现的。我们是通过电影画面中人物故事的发展,间接地揣摩影片作者想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态度和评价。

本片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一生经历坎坷,他出生在侨居巴黎的一个波兰籍犹太人家庭中。在童年时代先后在德国和法国爆发了“反犹排犹浪潮”,此时的罗曼也不幸的遭遇到了这场浪潮的冲击。他的父亲是一位画家,在反犹浪潮的冲击下彻底失去在法国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于是无奈的带着全家人回到了老家波兰克拉科夫。二战爆发后,克拉科夫被德军占领,他的母亲、父亲和叔叔先后被德国人抓进集中营,波兰斯基的母亲惨死于纳粹建造的毒气室内,父亲和叔叔幸免于难。后来的他于1960年3月,从波兰国家电影学校毕业,于是和电影接下了不解之缘,并投身于电影事业。曾有过纳粹集中营经历的罗曼,在《钢琴师》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将影片拍得沉重而又细腻感人,用他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展现了战争的罪恶。而这些所有的观点、态度又是通过电影中斯皮尔曼的人生遭遇来间接阐述。这种故事情节性的画面具有强烈的客观性。这也表明了我们必须通过画面这一媒介进一步的去理解作者的寓意。

画面与音乐既然有矛盾的一面,必然也是二者同时具有统一的一面。这就表现在二者的相互吸引相互补充。音乐欣赏具有主观性,所以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是不确定的,它具有多义性。对于影片中《g小调叙事曲》的理解可以有很多种,我们既可通过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诗歌《康拉德・华伦洛德》中的人物角进行感受理解,也可置身于肖邦的人生经历中来理解,又或者更进一步直接理解成自己的人生经历。这就要求欣赏者要有一定水平的音乐知识素养,并对肖邦的人身经历和《g小调叙事曲》都有所了解。

(二)音画同步与音画对位

看电影是个审美的过程,画面是视觉性的,只有画面的电影审美是单一的;而音乐是听觉性的,它的加入,使人的视觉审美和听觉审美同时得到满足,二者相互补充的同时又相互作用。电影与音乐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音画同步的,用音乐的手段来强调画面中的视觉内容,烘托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这种音乐服务于画面,没有什么新的寓意。另一种音画对位则不一样,音乐和画面在各种情绪、气氛、内容等方面形成对立,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含义,产生一种新的独特的艺术效果。《钢琴师》影片画面中出现的是穿着很破的斯皮尔曼在钢琴上演奏,一边是正在聆听的德国军官,并在演奏过程中了在外面车旁等待军官小兵的画面,背景是黑夜里一座破楼立于废墟之中。音乐中富于豪迈的英雄气概、戏剧性的形象和爱国主义热情的情绪,特别是后面的暴风骤雨似的尾声,和画面形成严肃的对比,这就是音乐和画面的对位。影片进行到这里,我们往往想到的就是关于这位钢琴家的命运。这就是导演安排这个画面和《g小调叙事曲》同时出现的目的。“声音在灵魂中得到反响,灵魂与声音是和谐一致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钢琴师斯皮尔曼弹奏的《g小调叙事曲》打动了军官,并因此使故事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实际上,根据小说《死亡的城市》记载当时斯皮尔曼演奏的是肖邦《c小调夜曲》。波兰斯基在还原斯皮尔曼和军官相遇情景时没有按历史真实而选择了g小调,然而这一改动却很恰当。影片原本一直处于被动、克制的格调,哀而不伤、恨而不怒,如果与此时画面对应的是《c小调夜曲》,这种消极的情绪在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中很难再被打破。比起《c小调夜曲》,《g小调叙事曲》对接下来德国军官给斯皮尔曼的接济与帮助,和对斯皮尔曼命运的改变更具有说服力。厚积而薄发,斯皮尔曼的内心在此也得到了一个情绪上的宣泄,影片也因此进入了部分。

那么《g小调叙事曲》在影片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电影的主人公是个钢琴师,无疑是离不开钢琴曲的,所以,无论是剧中肖邦的《c小调夜曲》、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还是这部将影片推向的《g小调叙事曲》都是电影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推动剧情的发展。所以在影片中起到一定的剧作作用。g小调叙事曲表现的不仅是斯皮尔曼的心理体验,也是导演的主观态度。

(三)人物形象的刻画

音乐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也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密茨凯维奇的诗歌《康拉德・ 华伦洛德》中的主人公,写《g小调叙事曲》的肖邦,还是影片中的钢琴家斯皮尔曼,甚至是影片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他们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都是表达对战争的反抗,和对祖国的追怀的强烈的爱国情操。

第9篇:钢的琴电影范文

电影《钢的琴》未映先红,最大的赢家除了导演,就是凭借此片荣膺2010年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的王千源。

王千源是典型的东北大汉,个头高高的,身材健硕,眼睛有点迷离,然而五官清秀。他语气里透着东北味儿的憨实,又带着点“无所谓”的率性。尽管他与范冰冰同一期分获影帝与影后头衔,但在获得上海电影节传媒大奖之前,王千源的名字仍然有点名不见经转。

对于媒体冠以的“酱油影帝”“失落影帝”的名号,他有点无奈:“顶大天儿,我是个‘失踪的影帝’。”而在获得2011年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之后,他才真正名声大噪。

对于“商业大片”的各种空洞和无厘头,人们似乎已经耐不住反感。今时今日,王千源和《钢的琴》的成功似乎预兆着电影情怀的回归。这股“清流”也是中国电影市场细分下的产物。

“陈桂林”是时代的情怀

《钢的琴》故事很简单,主人公陈桂林(王千源饰)与妻子离婚,为了争夺女儿的抚养权,他煞费苦心。在借钱不成,偷琴被抓后,忽悠了往日一帮工厂里的故人造一架钢结构的琴。这是一条明线,而暗线是,这样一件“唯二”的事件,让曾经的工人又开启了工厂的大门,重拾昔日工业时代的集体情怀。

火车、轨道、烟囱和林立的工厂骨架,在落日的余晖中,辉煌的工业时代成为影像下的回忆。陈桂林和他的工友就是这个时代转换过程中被大浪淘洗的一员。影片的拍摄场地是曾经红极一时的“鞍山红旗拖拉机厂”,导演一眼相中,那种辉煌过后的余韵与落寞正是剧本所要展现的。但主人公所要表现的却是落寞之中的眷恋与激情。

“衣服很大,但你看着觉着他很冷,看着他很坏,但是他眼神很善良,他永远做着不合时宜的事情,但永远让女人怜惜他。”炼钢工人的棉帽子一戴上,陈桂林的形象跃然而出。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颁奖嘉宾翁倩玉说,4比1或是3比2都不算胜利。王千源是5比0,完胜!

东京国际电影节5位评委全票通过,将最佳男演员奖颁给了王千源,给他的评语是,他一个人撑起了全片。整个影片114个场景,仅王千源的就有107个。王千源在戏中的表演细腻、平实,极富感染力。在他的诠释下,剧中主人公陈桂林的生活是那么实实在在,却又那么荒诞不经。有些不可思议,可又顺理成章。在导演张猛眼里,他是堪与葛优匹敌的喜剧演员,将影片中的现实和超现实部分都呈现的非常到位。

一直是名导镜下的小人物

“不像不是戏,全像不是艺。”

如此精湛的演技并非一朝一夕练就。《钢的琴》是他演艺生涯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影视圈磨砺了十多年了。王千源出身于演艺世家,父母都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他从小就在剧院后台长大。母亲对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他在绘画和表演两条路上,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他的母亲成了他的主心骨。最终他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

毕业后,没什么“事业心”的王千源在北京儿童艺术剧团演石头、大树。有一次,他为智障儿童表演,下戏之后,孩子围在他身边,依依不舍地叫着他剧中的名字。那一刻,他被触动了。

他曾被陈凯歌、霍建起、杨亚洲等名导看中,与宁静、巩俐、舒淇、张丰毅、张国立等明星合作,塑造过很多生动的小人物。在《漂亮妈妈》里,他是与巩俐吵架的路人;电视剧《三七撞上二十一》里,他是闫妮可爱的二婚丈夫“翟耀东”;《浪漫的事》里的结巴三女婿、

《空镜子》里一说话便翘起兰花指的娘娘腔……不管是怎样的角色,王千源总是细细品咂,然后自然流露。他常常不按剧本演出,很多细节的发挥都为角色增添了不少光彩。

《钢的琴》是王千源第一次在电影中担任男一号,“这是缘分”,然而也是一种厚积薄发。《钢的琴》的拍摄面临资金困扰,“三天进组,第四天开拍,根本没有时间去体验生活。”王千源对陈桂林的塑造完全是多年表演经验的体悟。

“这部戏并不是我演的最牛的一部戏,却是带给我最多的一部戏。”获得“电影传媒大奖”的当天是王千源的生日,这个奖项由100多家媒体评出,给出的评语是“王千源在《钢的琴》中以充满激情的表演,赋予了陈桂林这个现代社会堂吉诃德式人物真实的内心情感。细腻且极具个性的表演,将一个小人物的悲哀和面对困境时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推掉《借枪》,坚持情怀

《钢的琴》是一部小成本的影片,刚开拍时,导演张猛和制片主任仅揣着7万块钱的启动资金。之后也一直受到资金的困扰,借钱、借胶片,想着法儿让拍摄一条过。但是导演压着不说,演员感觉得到也不说,大家就这么坚持着。中间,扮演女一号的秦海璐看出了端倪,提供了部分资金,成了出品人之一。她说,曾经为电影干过这么一件事儿,值得一辈子回味了。

王千源为了接演《钢的琴》推掉了好几部电视剧的片约,包括大热的《借枪》。在拍摄遇到困难时,很多人劝他放弃,但他仍然选择坚持。“剧组有困难,即便导演不说,也能感觉出来。但是我的戏份重,只想好好演完,不去想别的。”他对朋友说,坚持一下又如何,这一辈子有很多电视剧可以接,但这样一部影片,难找。

张猛,这名新晋的烫手导演,也是《钢的琴》的编剧。整个故事源于他的创作和灵感。拍摄时的各种困难,如今的他觉得已经成为过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