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第1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农村经济管理;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3.012

1农村经济管理概述

农村经济管理即以当地的经济条件、市场环境、地理条件等进行宏观与微观双向管理,来确定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对生产资料及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调控的活动,从而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济管理向着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2.1 促进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都需要相应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也需要一套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制度下农村经济才能有序发展,没有相应的约束,农村经济发展将很难持续。虽然我国对“三农”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很多农村经济管理条例,但在执行上依然存在问题。一是一些条例、规则虽然在宏观上具有重要的管理意义,但是落实到基层,不会适合每个地区,有些可能不符合当地情况,很难遵守执行;二是由于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消极,没有很好地落实执行条例、规则,导致条例和规则失去了效力,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地区差异,有时也会出现时而经济发展迅速,出现发展停滞的情况。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的管理理念和发展计划,制定出一套适合本地区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

2.2 确保当地劳动力的供给

目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儿童、老人留在农村,这样既不利于儿童成长,老人也无法享受天伦之乐,造成农村社会的不和谐现象。从根本来讲,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无法满足广大村民在经济上的收入,才导致农民出走打工。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农民还是愿意留下来为家乡贡献力量的。同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3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由于我国的农业人口众多,农村的和谐与否直接关乎社会的和谐。我国也一直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农村,因此要重视营造农村的和谐氛围。然而,由于一些诸如集体土地、林地、土地等没有有效明确的界定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包括干群矛盾、农民群众之间的矛盾,甚至演变成,严重影响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应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对“三资”管理更加规范、透明,使农民群众真实看到各种资金、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样就不会引发矛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和谐的建设。

2.4 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目前,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较之前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农村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以前的泥草房已经变成了小洋房,以前低矮的栅栏围墙已经变成了红砖泥瓦,一些村庄已经建设有供村民活动的广场并配备了简单的健身器材,开始注重村庄的绿化、美化。@些都归功于农村经济发展,有了经济基础,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才会不断提高。而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

3 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建议

3.1 提高认识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执行者是基层干部,制度是否能够被有效落实,基层干部是关键,因此要加强基层干部对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召开会议宣传、组织讲座交流等方式,提高认识,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摆到重要位置。

3.2 引进管理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相关的经济管理人才极度缺乏,并存在老龄化严重的状况。很多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农村工作,造成农村管理人才的缺乏。虽然目前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具备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但是没有管理意识,管理方式不及时更新,也会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因此应积极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充实到基层管理队伍中,发挥他们的特长,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3.3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2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国存在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较缓慢的问题,城镇和农村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政府要对农业经济进行科学管理,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大力引进新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

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所以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仍留存于农村经济管理当中,进而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此外,人们也没有意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基层管理人员也没有充分重视土地承包制度,认为对经济发展没有多大影响,而且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表现得也不够积极,很多时候都是敷衍了事。此外,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包含着农村财务和农民负担等内容,在开展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很少颁布相关法规,因此就出现很多因为土地承包引起的纠纷,这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农村土地规模小

当前的农村工作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规模过小,例如我国的丘陵地带,大多是采用零散经营的方式,这样大型机械就很难集中运作,进而增加了劳动强度,农村经济收入也相应会减少。这样不但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削减农民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自从我国提出“支农和扶农”的口号以来,很多农民都不愿将自己的土地转让给承包商,这也是农村土地规模难以扩大的原因,农民也因此损失大笔的收益。

二、现代农业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办法

(一)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

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关系密切,只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和约束,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对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在建立体制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农业发展,这样可以促进农业结构的快速转型,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是利用加工手段来改变外观,拓展其销售市场,丰富产业链,还可以确保生产环节的安全,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

(二)采用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对于农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提供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才能够对农村经济实行科学管理。基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政府的资金扶持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不仅要争取政府更多的拨款,还要想办法从多种渠道去融资,请求社会人士来投资,吸引各种企业提供大力的支持,这样就能更好地推动推动新农村建设,也可以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为生活困难的农民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构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素质对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挑选管理人员的时候要严格把关,对他们进行专业的上岗训练和前期培训,让他们掌握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跟随时代的发展转变管理方式,组建一支高素质、操作能力强、具备责任感的管理队伍。同时,管理人员要时刻了解国家颁布的农村经济政策,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充实自己、完善自我。国家也要多鼓励大学生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其提供合理的薪资和提升机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农村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此外,农村经济管理还可以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扶持和制度保障,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我国应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从多种渠道去筹集资金,并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确保农业经济管理策略能够顺利实行,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01):23-24

[2]武卫敬.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02):57-58

第3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优化管理

引言

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应结合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减少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积极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应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1推动农业发展创新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当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现代化的农业必然是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旨在推动农业发展模式的改革,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速度。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各项资源,科学利用农业生产力,可以有效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限制。同时,优化农业经济管理还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创新,在当前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与传统模式,而是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可以推动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农业科技的创新,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1.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市场经济下,农村不仅仅局限与发展农业种植业,同时还可以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甚至于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势必会大幅提升农业经济的效益,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2.1人才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直接管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农业经济管理需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做支撑,如果无法有效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很难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人员普遍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较低,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有局限,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管理人员很容易出现缺乏行动力、知识滞后等问题。虽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诸多惠农、助农政策,但是难以在基层贯彻落实,因此,农村经济发展受人才因素的影响,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2.2农业生产单位发展能力较低

1)我国农业生产活动长期受限于个体活动发展模式的影响比较深远,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个体与个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规模与发展形式单一,获取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不仅导致农业生产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偏弱。2)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大型企业的整合资源的支持,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之间不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导致各项生产要素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发展。

2.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及,促使诸多行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缺乏相关软硬件设施,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此方面的意识,尚未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现代化农业必然是依赖于高科技手段,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将逐渐被淘汰,因此,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势必会限制农业经济的发展。

2.4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逐步发生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正在被逐步淘汰,农业生产正在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发展,这表明我国已初步走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的资本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极大的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但是仍然无法有效改善当前的现状,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加强人才培养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需要依靠大量的专业人才方能得以实现,因此,培养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优化农业基础硬件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大人才储备,建立强大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才能为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以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有深刻的了解,为此,要加强对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组织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优化和创新当前落后的农业技术,积极与相关高校建立联系,定向培养人才,扩充农业经济管理储备人才队伍。

3.2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模式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整体而言效益不高,缺乏发展的潜力。对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小农经济模式下,个体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发展规模化农业,还有助于机械化作业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以机械化作业代替人工劳作,还可以全面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多元化就业。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史,规模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已有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积极发展。

3.3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推动了诸多行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创造出了更高的效益,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要积极尝试,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加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以及学习等方方面面,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不仅可以拓宽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能加快农业生产信息的流通,以高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生产。通过互联网可以精准了解市场需求,进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推动农业的精准化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积极转变自身的认知,接受并掌握互联网发展模式,并积极进行实践。3.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以完善的金融体系作为保障。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在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助农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完善,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首先,政府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适时优化以及调整各项政策方针,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各项便利的条件,推动本地区特色农业项目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其次,要积极引导当地相关企业与本地区的特色农业项目建立联系,推动双方建立合作机制,通过二者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第4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 人才培养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97-02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是在1998年由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整合而成的。目前,全国共有54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其中绝大部分为农业院校,偏重于农业经济管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呈现出了十分活跃的态势,实践中也出现了多姿多彩的模式。但是与新时展需要相比仍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专业人才缺乏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因而十分有必要对高等农业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吉林省重点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具有本、硕、博三级学位授予权,该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农林业经济理论与实务方面的专业人才。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被调查对象是吉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6份,问卷有效率为97.33%,回收问卷后利用Excel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对现有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认同感的学生占71%,其中3%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非常合理的;3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比较合理的;3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合理的。但是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学生仍然占29%,其中22%的学生认为不太合理;7%的学生认为非常不合理。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的设置仍不满意:(1)53.25%的学生认为没有形成独有的教学特色;(2)44.16%的学生认为课程门数太多;(3)37.66%的学生认为各学科间的联系程度不够紧密;(4)19.48%的学生认为不同课程的内容有重复和交叉;(5)54.55%的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太多,实践机会太少。

2.专业课授课内容及实践性调查。专业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以及日后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专业课授课内容看,认为授课内容陈旧的学生占51.37%,其中认为授课内容很陈旧的学生占5.48%;认为授课内容与实际相符的学生占43.84%。从专业课授课内容与实践结合程度看,认为所学的专业课具有实践性的学生占60%以上,认为专业课的学习对今后的工作会有所帮助的学生占55%以上。

3.教师授课方式及学生参与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较为喜欢的授课方式有互动式、讨论式和问答式,喜欢教师单向传授方式的学生仅占27.40%。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明显看出,有90%以上的学生愿意配合互动式、讨论式和问答式授课,表明学生课堂参与意愿很高,在课堂上希望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

4.学生能力培养状况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理论教学中,学生希望学校侧重专业技能培养和逻辑分析能力培养(见图1);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应侧重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见图2)。

图1 理论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

图2 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

5.师资素质满意度调查。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主体。吉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5人,从职称结构看,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从学历学位结构看,100%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0%。本次调查中,93.15%的学生对专业教师的素质是满意的,其中专业教师的责任感、专业学术背景及个人魅力三个方面最令学生满意。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萎缩,是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普遍面临的困境。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经专业培养的人才大都从事与“三农”有关的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构的相继改革,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基本都进入非农行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并无太大差别。近年来,虽然一些高校在农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南京农业大学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了本硕连读强化班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就整体而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竞争力较弱,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结构属典型的“三层楼”构架,即最底层为公共课,中间层是专业基础课,最上层是专业课。目前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现象。从本次对吉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可见,学生感到课程涉及面很广,但缺乏深度;课程安排的太多,连续上课的时间太长;课程设置跟不上现实社会实际需要的步伐,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慢;不同学科领域结合或交叉的新兴课程开设较少;专业课程设置上以知识传授型的课程为主导,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方式、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课程及实践环节相对较少,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等。

(三)实践基地不足,可持续利用不够

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往往处于薄弱环节,其原因一方面与该专业具有农村和农业经济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展后,大多数企业和事业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有关。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使得教师理论课程工作量较大,实践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比例过低。基于本次调查的结果分析可知,虽然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但受到实习基地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机会仍然不足,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有效与实际相结合,制约了其专业素质和原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建议

(一)拓宽专业内涵,确定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大增加了对各种微观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较快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懂经济、会管理、高素质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带头人”,这些都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国际发展趋势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农经专业开始逐步分化,或是向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方向发展;或是向应用经济管理方向发展为涉农企业管理、食品经济管理等,这些发展趋势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定位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专业所在学校自身的定位和优势也不容忽视,要抓住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和人才需求的特点来定位。总之,要坚持“注重基础理论、强化能力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熟悉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建设现代农业服务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意做到四个转变,即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宏观管理向侧重微观管理转变。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增加学生自由选课的空间。构建基础课、专业属性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扩展课四个课程模块。以基础课保障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以专业属性课突出专业培养特点,以专业扩展课拓展学生视野和沟通学科间的知识联系,以专业技能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建立并运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原创能力

加大实习和实训时间,以校内校外相结合,村社与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建立并实施基地依托式、科研参与式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学生能力分解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按课内实践、课外实习(实训)、综合性生产实习三个层次,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实施“三段式”实践模式。第一种模式即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单科实践,在课堂上突出案例教学,依托课程实践环节,利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引导学生学会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有目的的到农村参观考察,目标在于对某一课程的相应技能的培养;第二种模式即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进行走访、调研,学会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目标在于认识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知识及其相应能力的培养;第三种模式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实岗锻炼,依托毕业实习,学生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直接参与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启迪学生主动思考,激励学生开拓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奚祥华,于新刚,曹奕菲.21世纪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2]颜华,郭翔宇.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

第5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也关乎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十以来,中国的粮食生产依然保持上涨趋势,与此同时,出口和进口食品也在增加。农业是民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来源,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本文就?r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站在经济管理的理论高度,在新农村时代的背景下,对我国农村经济进行探讨,行文如下:

一、农业经济管理弊端

(一)农村基础建设水平悬殊巨大

尽管中国早期的农业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些许成绩,但不同地域之间仍然千差万别、参差不齐,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

(二)农业管理服务人才缺失

农业管理思路逐步转向现代管理模式,农村治理人员综合素质薄弱,可能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和收入的减少。农村的老龄化速度过快,大多数年轻人已经在城市里面工作了,农村劳动力显然是不够的。

二、新农村建设环境

关于新农村建设,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这不仅为我们新农村的建设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也指明了方法,针对农业、农村、农民,从新产业、新村镇、新设施、新农民多个角度给予了指导的意见。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调整适应地方条件,不断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是中国新型农村农业健康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农业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不仅使许多农民重新审视自己的资源,而且也使农业管理体制的管理与经验的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使许多贫困家庭富裕,也发挥了社会保障的稳定作用。

三、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的建议

(一)资金保障

要确确实实的加大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引入人才和科技等方面的投入,要有政府专项的和配套的政策性资金支持,并通过政策等各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并有相应的监督机制。

(二)人才保障

农业管理人员应具有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要做好每一项工作,不能杂乱无序,要专业不能自由散漫,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要了解相关的国家政策。农业管理者应该拥有,与人沟通的能力,特别是与职业经理人交流的能力,可以分享信息,交流资源,学习他人的工作,把精华带进公司,通过改革不断改进创新,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结交相应的社会资源,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

(三)思想宣传

提高农民对发展的认识,号召其共同做好服务,进行资源整合,增强各部门合作意识,促进农村工业化建设。在公共事务中,创新越来越重要,重视农业管理的创新,促进农业的进步与繁荣。

(四)体制创新

在这里之所以强调体制上的突破,是因为农业尤其现代农业的发展已发生了诸多变化,传统农业增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新的发展计划和目标的指导下,有新的想法和对策。这就需要我们突破自身局限思维,要有改革精神,对国家政策保持高度关注,在许可的前体下敢于突破壁垒、大胆尝试,在充分的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下,探索新路子。

(五)制度创新

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国家宏观调控和控制体系的制度保障,才能更好促进农业经济、提升抗风险能力,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腾飞。在发展的道路上,要有效地消除障碍,就要加强农业各方面特别是支持经济制度改革,只有如此,才能够从制度上和根本上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提供有力可靠的发展保障。

(六)产业化建设

采取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战略的相应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在中国农业相关政策条件下,各种类型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相关的中介服务组织取得了快速发展,受利益的驱使,各种各样的组合和个人也进一步参与进农业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经济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水平。例如,土地流转政策驱使下,企业进入农村,与村民签订流转协议,实现农产品的规模效益,吸纳农民就业,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的农业经济管理。

(七)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网络对社会的进步的有效实施和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大数据在农业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信息化的过程,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确保农业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引进一批技术设备,带进一股新思想潮流,学习一批新的管理手段,培养一批信息化管理服务队伍,以技术为突破点,带动农村经济各影响要素全面提升,最终实现管理效果。

第6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培养模式;德国

农业经济学是以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社会学科。虽然古代中国和欧洲都出现过一些农业经济思想,但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则是伴随着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调整,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相应变化。早期农业经济学主要关注农业生产状况、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区位配置等问题,从20世纪早期开始,农业经济学开始关注农场经营管理如农场主如何调整生产方式以获得最大利润问题,这个阶段农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大量优秀的、懂得农场经营管理的农场主。在经济起飞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产业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而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转变到以农业政策为核心,即研究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抑制食物价格上涨,通过榨取农业资本以促进非农产业扩张(于晓华、郭佩,2015)。在“食物问题”解决之后,农业又面临城乡收入扩大的“贫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农业经济学科培养出大量农业政策研究人才。进一步,当城市化、工业化结束之后,如何减少农业政策对市场扭曲,同时调整农业经营方式,拓展农业环境生态、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成为政府面临的新问题,即“农业调整问题”(YuandZhao,2009)。在这一阶段,市场对农业政策研究人才的需求下降,但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开始向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倾斜(周应恒、卢凌霄,2009)。当前中国正处在通过各种政策补贴解决农民收入过低的“贫困问题”阶段,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会持续下降;随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贫困问题逐步解决,如何调整农业生产功能,缓解政策对市场的扭曲,减少政府财政支农负担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新的研究重点。研究对象和重点的改变要求学科的培养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否则必然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趋于萎缩。当前中国的农经学科正面临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而欧洲的农业已经进入最后的产业调整阶段,农经学科也经历了大量的调整重组过程,通过研究他们农经学科的培养,有助于帮助我们设定农经学科的改革方向,缓解学科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有鉴于此,本文首先总结当前我国农经学科的特点与挑战,之后以德国几所开设农经学科点的大学为例,简要介绍德国农经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借鉴。

一、当前我国农经学科培养模式与挑战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农业经济学学科培养模式依然以为政府相关部分以及高校等科研机构输送政策分析执行人才为目标,培养内容与方法也注重宏观政策问题、忽视具体农业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农业信息化等市场亟需人才,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熟悉体制和政策等宏观问题,但管理实务和操作技能极为缺乏(毛迎春、黄祖辉,2006)。相应的,科研工作者也大多关注劳动力、土地制度、粮食安全等宏观问题,而对农场经营、农产品营销、食品消费等具体现实问题不太关心(冯开文等,2014)。受培养模式的限制,当前我国农经学科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萎缩,市场对以擅长农业政策分析的农业经济学毕业生需求不断下滑,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此导致农经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于晓华、郭佩,2015)。其次,传统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正不断被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显学挤压(张露等,2016),而这些学科拥有更完善的培养模式和更广的就业市场,农经学科缺乏特色,丧失竞争力。

二、市场导向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德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工业化的国家,农业GDP占GDP总量不足1%(国家统计局,2016)。由于农业在经济中比重太小,传统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学科设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相关大学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例如,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对奶制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基尔大学据此设置了牛奶生产专业,开设奶制品生产、销售以及产业链管理等相关课程;欧洲居民对养马以及赛马运动尤为热衷,针对这一需求,哥廷根大学在农学院下面设置了马学,除了教授马匹饲养之外,还开设赛马运动以及体育经济等相关课程。此外,狭义农业虽然不断萎缩,但与之相关的食品加工、销售、餐饮产业、农业资源管理、棉纺木材加工利用等生物经济产业则蓬勃发展。部分大学针对这些新兴产业开设了食品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经济等新兴专业与课程。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国农业学科课程设置安排非常广泛,不仅有农业经济、国民经济、食品经济等专业课程,还需要了解企业管理、社会学、法律等相关课程。由于德国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各种课程。

三、德国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德国授予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校较少,最为知名的是以农业科学为主的霍恩海姆大学(Universit覿tHohenheim),接下来我们以该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为例来了解德国的情况。霍恩海姆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agriculturaleconomics)是全英文授课的硕士项目,学习时间4个学期,合格之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MasterofScience)。该项目分成两个阶段,第一年主要是必修课程(compulsorymodules)与半选修课程(semi-electivemodule)的学习,第二年主要是研究方向选修课程(electivemodules)与论文写作。必修课程包括农业与食品政策(AgriculturalandFoodPoli-cy)、应用计量经济学(AppliedEconometrics)、环境与资源经济学(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农场系统建模(FarmSystemModeling)、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等五门课程;另外,学生还可以从农业发展(AgriculturalDevelopment)、国际农业贸易(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Trade)、粮食安全(FoodSecurity)等半选修课程里面选择一些课程。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还要求参与上机操作、小组讨论、学术研讨会以及案例分析等训练。第二个学年学生依然要从一系列课程中选修10门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农业经济学教育,并保证学生能够获得与意向工作相关的训练。硕士导师会对学生的选课和研究方向提供建议。根据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第二学年还必须完成硕士论文的写作。该硕士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视角、跨学科分析复杂系统、交流、谈判、促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就业领域包括政府部门、NGO、国际组织、以及私人企业,具体目标职位包括农业产业的上下游、食品产业链管理、政府和非政府涉农部门、国家与国际涉农组织、研究与教学机构。

四、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培养方案

德国能够授予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学校较少,一共只有十几个,2005年德国开设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几所大学联合成立了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项目(Doc-toralCertificatePrograminAgriculturalEconomics,以下简称PAE项目),联合为农业与食品经济学的博士生提供培训。这个项目通过大学联合开设课程,制定统一的学位要求,组织对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学习来提高农经专业博士生的教育质量与效率。此后相关学校陆续加入该项目,截至2016年,一共有柏林洪堡大学、波恩大学、哥廷根大学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参与该项目,基本涵盖德国境内以奥地利所有能够授于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接下来我们将以PAE项目为代表介绍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培养方案。PAE项目的博士培养要求至少修满30个学分,每个学分相当于30个小时的学习。具体学分主要通过三个模块构成:理论方法模块18个学分(Methodologi-cal-theoreticalmodules),软技术模块6个学分(Softskills),学术研讨会模块6个学分(Colloquia)。其中理论方法模块又包括理论(Theory)、实证(Empirics)、专业课程(Focustopics)三个部分,理论与实证至少需要各自修满6个学分。具体每个模块课程的选择由博士生与自己导师商量决定。课程的开设由各大学相关专业教授自行组织,通过统一的选课网站向所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农经博士生开放,学生注册登记之后会收到授课老师的邮件通知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由于课程由不同大学开设,所以上课地点分布在13所大学,这给全德国农经专业博士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具体课程的设置根据教授的情况会有所变化,以2016年为例,当前一共开设有家庭行为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经济数学等9门理论课程,农业与食品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生产率与生产效率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等15门实证课程,农业部分技术与创新、高级供应链管理、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中的建模模型等6门专业课程。软技术模块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学术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学术研讨会模块则取决于不同学校,以哥廷根大学为例,农业经济学博士毕业要求至少参加18次学术研讨会,并做3次学术报告。每次学术研讨会都要提供一份证明,由导师签字;学术报告则需要事先向学院提出申请,由学院安排时间地点并公告,届时需要邀请导师之外的其他教授做正式点评。修满30个学分之后方能申请进行博士答辩,答辩论文需首先提交学院,自己负责联系包括导师在内的3个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会首先由交给三个评审委员评审,评审委员写好意见之后交给学院密封,答辩前一周告知申请博士生,要求按照意见做好答辩准备,答辩时三个委员会以提交的评审意见为基础提出问题,要求博士生现场辩解。整个答辩持续1个半小时左右。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开闭门会议讨论答辩结果并给出等级,当前的等级包括五个:完美(0分),非常优秀(1—1.5分),优秀(1.6—2.5分),及格(2.6—4分),不及格(4.1—5分)。

五、总结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农业经济学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德国农业经济学学科课程与专业设置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参考。德国经验表明,食品经济、生物经济、农村可持续发展等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农经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涉农企业经营管理、食品市场营销、产业链管理等相关的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Yu,X.andZhao,G.:Chinese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30years:aliteraturereview,FrontiersofEconomicsinChina,2009,4(4):633-648.

[2]冯开文,原正军,王任,李军.改革以来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刊文视角的回瞰[J].中国农村经济,2014,(12):77-89.

[3]毛迎春,黄祖辉.中国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4-16.

[4]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8):89-96.

[5]张露,张越,张俊飚,童庆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前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38.

第7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一、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1、抓好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力动机。截止6月10日全乡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2期,受训2523人次,其中开展乡级实用技术培训8期,受训572人次;村级培训34期,受训1951人次;培训经费开支15572元。培训项目主要有:脱毒马铃薯裁培,新农村建设、优质稻种植,务工基本安全知识等。

2、继续抓好在职人员学历教育

半年来,我校依据《学员学籍管理规定》,加大对在校学员教学及考核力度,二00七级《经济管理》专业中专班学员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考核合格率达100%,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二00九年春季新招《乡村经济管理》专业中专班学员76人,取得学籍74人。

3、抓好联村联户工作

根据县教育局安排今年下达我校联村2个,联户12户。我校结合“866工程”新农村建设,根据实际,对所联挂村委会重点进行经济作物种植,科技联户12户,联系项目累计达7个,重点进行种、养、加方面,预计到年底可创造经济价值近百万元。

4、抓好基地建设

今年,我校加强对原有基地的管理,做到基地有项目,项目出成效。1—6月,我校积极投入资金与农户联合栽植珍稀树木红豆杉30亩,目前长势良好。

5、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

2008年与××职业技术学校配合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招收“动物疫病防治员”73人,通过理论学习培训和技能实践操作培训今年1月经××职业技术学校“214”职业技能鉴定所的测试鉴定,73人鉴定合格,实现就业转移。今年由于受金融风波影响,返乡农民工巨增,对反乡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不仅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而且对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发民展与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我校积极与县职校联系,在“动物疾病防治员”实现就业转移的基础上计划开设摩托车装配工,餐馆服务员培训、计算机操作员、维修电工四个专业的培训,招收学员400名,已通过××职校上报审批。

6、做好资产清理

严格执行××县教育局“5.09”通知要求,积极配合中心学校做好财务清理,办理资产、财务档案移交手续。

二、具体做法

1、抓好作风建设、促进文明发展

半年来,我校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为指导,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思德素质,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紧贴“三农”,牢固树立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积极引导群众走科技致富的道路,深受群众的好评。

2、技能培训,样板引路

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我校积极协助涉农部门,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依靠科技,建大基地,做强龙头,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拉开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帷幕。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大力鼓励农户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高效农产品,蔬菜以生菜,四季豆、辣椒为主,经济作物以生姜、油茶树为主;二是优化农业开局,水草丰盛地方走“科技兴牧”之路,其它地方依照科技,积极发展优质杂粮,优质食用豆类作物;三是构建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户进行生产技术专题培训并进行跟踪服务。

3、立足本职促发展

第8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在自然界中,人们会感受各种颜色。蓝色,海的颜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给课程赋予色彩,需要依据和判别。蓝色课程的界定,一定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几方面考虑。一定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特点。构建蓝色课程体系,即所有蓝色课程的集合,并以类别和层次区分和联系,使其形成整体,形成合力,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现行的培养计划,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即通识教育层次、专业基础层次、专业层次。三个层次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共同构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蓝色特色。蓝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决定的。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蓝色课程群,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特色突出,定位准确,实现专业建设错位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蓝色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发展、竞争压力决定的。增加蓝色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通过培养方案,教学实践等诸多环节实施,体现,增强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蓝色课程体系调整,是就业需求、服务面向决定的。通过蓝色课程群调整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使之明确专业方向,就业目标,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2蓝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衔接好蓝色课程之间的关系,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2.1蓝色原则

蓝色原则是蓝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海洋与渔业经济管理培养专业人才需要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专业特色。因此,在培养方案中,一定要设置与其他大学相区别的蓝色课程及蓝色课程群,支撑海洋科学和雨夜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2科学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特有的行业背景和内在规律,是一门科学。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本身,既要考量海洋大学的办学优势和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发展状况,又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还要符合专业建设的实际,培养应适应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所以,设置必须科学。

2.3创新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没有现成的东西拿来就用,需要创造,需要创新。创新的目的是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探索出一条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之路,以前瞻眼光,瞄准未来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使特色专业前景明朗,充满活力。

2.4适应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但再好的课程体系也要适应专业特色建设及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应学校发展的定位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适应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整合优化,适应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提升。

2.5协调性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首先要与国家及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要求相协调,其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规格相协调,再次是与海洋大学学科特色优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协调,最后是与学院的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等相协调。

3构建蓝色课程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3.1培养目标问题

解读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是围绕海洋、渔业、食品三大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如何做到蓝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既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律,特色突出,专业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

3.2师资队伍问题

海洋大学的师资队伍肩负着为我国培养海洋、渔业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的重任。在所有学科和专业中,均设置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学内容。承担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人数少,年龄偏大,教学任务较重,亟需调整师资结构,引进和培养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师。

3.3资源共享问题

海洋科学的迅速崛起,对人才的刚性需求大幅度增加,而海洋大学的教育资源则明显身单力薄。图书馆、科研成果、期刊、网络等资源共享问题直接影响到蓝色课程体系建设。试想海洋大学建设一个系统、全面、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实现各海洋大学间的教育资源共享,而且利于蓝色课程体系建设。

3.4教材建设问题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蓝色教材。就目前而言,蓝色教材是缺乏的,加强蓝色教材选用及编写工作乃当前要务。首选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编写具有海洋和渔业特色的蓝色教材,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支撑蓝色课程体系。

3.5课程设置问题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是从课程设置开始的。这些课程包括通识课(含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集中实践四大模块,既有蓝色课程,又有非蓝色课程。如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服务面向设置蓝色课程,并处理好蓝色课程之间及与非蓝色课程之间的关系是较难的。

4蓝色课程体系构建与应用

4.1蓝色课程设置

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依据专业定位,突出特色,完善培养模式。在蓝色课程群设置上,既要科学合理,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有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律。蓝色课程的内容相互独立,但相互衔接合理,优势互补,益于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质量。设置的蓝色课程有: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村社会学、渔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渔村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蓝色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占整个培养计划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的15%~20%。

4.2蓝色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体系的定义,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我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系统。第一系统,为通识教育课程系统:包括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业法与海洋法、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课程;第二系统,为专业基础课系统:包括渔政学、农村经济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课程;第三系统,为专业课系统: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品营销学、海洋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课程。三个系统的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关系,共同构建蓝色课程体系。

4.3蓝色课程体系应用

构建的蓝色课程体系已经纳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始实施应用。从应用的实际效果看,明确了专业对培养目标、突出了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之更趋于科学合理,凸显差别优势。蓝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蓝色人才,不会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需要不断调整、改进、完善,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总结实施应用效果,有必要对蓝色课程群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对蓝色课程的课程内容进行增补和删减论证听证,使之更加符合我国海洋经济、渔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增设蓝色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增加蓝色实践环节,补强蓝色课程体系。

5结语

第9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一、指导思想

(一)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实行平等、自愿、诚实、信用原则。

(二)坚持政府农业产业政策为导向,构筑农业产业化融资平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建立以区政府财政和镇(工业区)财政共同投入相结合,以区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为运作主体,以农村商业银行基层网络为基础,构建有效控制、分散和分解风险的贷款担保体系。

二、具体内容

(一)基金构成

首期农业贷款信用担保基金额度400万元,区、镇两级财政各投入200万元,其中各镇、工业区财政各拨20万元。今后根据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再追加担保基金额度。按照担保基金与农村商业银行贷款1:5比例放贷。

(二)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和主要职责

1、理事会人员组成。理事长由分管副区长担任,理事由区农委主任、区财政局分管局长、农村商业银行支行分管行长和各镇(工业区)分管农业的镇长担任。

2、理事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区农委农林办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由区财政局农财科科长和农村商业银行支行公司金融部经理担任。办公室人员配置由区农委、区财政局和区农村商业银行等单位组成。办公室在理事会授权范围内开展日常工作。

3、理事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确定工作重点,如必要时可临时召开会议,会议由理事长负责召集。

4、区农委下设区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具体负责担保项目的受理、审核和办理信用担保相关手续等日常事务。

5、各镇、工业区设立区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业务受理点。业务受理点设在各镇、工业区经济管理事务所内,并由经济管理事务所协助区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三)担保对象和担保条件

1、贷款信用担保对象。符合我区农业产业导向的本市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专业大户、农村经纪组织和一产创业农民等。

2、贷款信用担保须满足条件(对种养专业大户、农村经纪组织、一产创业农民下列(1)、(2)二项条件不作要求)

(1)依法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须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

(2)依法进行税务登记,依法纳税,并经过当年年检;

(3)在当地农村商业银行开立账户;

(4)经营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规范,资产负债比例合理,资信度好,具有连续盈利能力和按期还本付息的能力;

(5)没有任何未解决的法律纠纷,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6)符合我区农业产业政策,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7)凡符合农业保险条件的担保对象必须参加保险。

3、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不予受理情形

(1)没有可行性农业发展项目的;

(2)带动农民创业、吸收农民就业效果不明显的;

(3)与贷款信用担保基金逾期债务关系尚未解除的;

(4)前期在农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有贷款未清偿的;

(5)有不良信用记录及重大民事、经济纠纷的;

(6)经营状况恶化,难以改变经营状况的;

(7)其他不予受理情形。

4、贷款信用担保责任范围

(1)各镇、工业区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业务受理点负责初审意见,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负责审核农业贷款信用担保项目,提出贷款信用担保审核意见。

(2)农村商业银行对农业项目和审核意见进行调查和评估。对符合贷款条件的报理事会办公室办理信用担保确认手续。对贷款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开理事会讨论决定。

(四)信用担保程序、额度及期限

1、信用担保程序。借款单位(或个人)先由所属镇(工业区)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业务受理点申报,并提供相关资料。业务受理点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工作,再报区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提出审核。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再推荐给区农村商业银行审定。农村商业银行一般在10个工作日内,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办理相关手续并报理事会办公室办理信用担保确认手续,并与借款申请单位(或个人)签订《借款合同》。最后由区农村商业银行放贷。

2、信用担保额度

(1)向一产创业农民提供贷款信用担保金额最高不得超过10万元;

(2)向种养专业大户提供贷款信用担保金额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

(3)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组织提供贷款信用担保金额最高不得超过50万元;

(4)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贷款信用担保金额原则上不超过100万元;

3、信用担保的期限

贷款信用担保期限应根据经营周期和预期可还款现金流量合理确定,一般不超过一年。如遇特殊情况,需经理事会办公室批准方可适当延长,但延长后不得超过二年。

(五)代位清偿及责任范围

1、代位清偿条件。贷款信用担保项目借款合同履行起到期届满三个月后,贷款行可向担保基金申请代位清偿。担保项目代偿后,贷款行应协助担保基金继续追讨,收回资金弥补代偿资金。

2、代位清偿责任划分。信用担保贷款发生重大风险时,由区财政承担其70%责任,所属镇、工业区承担其15%责任,农村商业银行中心支行承担15%责任。

(六)信用担保的监督和管理

1、贷款行应履行作为债权人贷款管理责任,加强监查和监管。贷款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移作他用。

2、在信用担保贷款存续期间,贷款行如未按合同规定履行债权人业务的,农业信用担保基金可免除全部或部分保证责任。

3、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各镇、工业区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业务受理点应依据合同对担保贷款的被保证人的经营状况及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监察,保证贷款用于指定用途。要求被保证人按合同约定,按时报送有关报表材料;如发现被保证人未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致使资金流失(损失)或财务状况恶化,影响还款能力的情况,应及时与贷款行协商采取预防风险措施。

(七)借款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