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设计 工作室 设计实践 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且综合性极强的新兴学科。它通过设计一种创造性的人为事物,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生活,它是集物质与精神、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造物活动(李砚祖语)。艺术设计专业是我校艺术学院的本科专业,目前该专业的分类有:视觉传达设计、环艺设计、游戏动画设计、服装和纺织设计。在类似专业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各个院校百花齐放、方式众多。工作室教学模式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时效性的一种,我学院亦实验进行着。
“工作室”一词最早源于西方艺术创作领域的“作坊”。它是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授课教师组成学科方向研究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近现代建筑教育中的一种师徒式教学训练模式。”[1]早在1919年,德国成立了包豪斯设计学院并形成了著名“包豪斯教学体系”,一直以来指导着各大设计类院校的教学进程,其中“包豪斯”对设计工作室模式教学的引入更是一项成功的尝试。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等院校便已开始采用包豪斯的工作坊教学,推广至今已有300多所设计类高校,其中成效较好的有上海市政府在同济大学挂牌的“林家阳原创工作室”、中央美术学院第一至七工作室等。
一.实践实训构建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重视实验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和谐氛围。”[2]是针对高等学校所有学科和全部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的要求。
我院亦提出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即如何积极深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如何着重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着力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等教学教改问题研究。以下,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这亦是我院对实践教学的贡献和意义。
1.从“纸上谈兵”到“实践实训”,培养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执行通常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这种漫长和复杂不在于某一教师或者学生的具体执行力,更多是整体思维和实际操作的误区。理论指导实践是的核心真理,但当今教学部分更多的将其执行为“教条化”、“经验主义”等等以更多停留在教材、理论、课堂这些局部思考教学的模式下,简言之,我们教学未能真正的“实践”,即便实践也只是局部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实践”。面对此类误区,工作室模式带给我们的就是更多社会实际咨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不同领域的设计大赛,平面类的主要有“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产品设计、动画设计方向的“中国学院奖”,工业设计方向的“红星奖”等专业比赛,借此让学生完完整整投入到一个命题的设计中,从主题概念到视觉转化再到设计完成乃至最后投出获奖这整个过程,是一个系列性的学习,它让学生的收获远远超过课堂上的“看字解文”。
2.校企合作,培养社会型人才
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亦是一场小型的“商业征战”,所谓“工作室”它必定依托于企业,企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输出”对象,亦是让社会检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对象。那么我们校方就必须与企业搞好关系,与之在某一层面上建立项目合作关系,为避免若校方未能培养出一个合格毕业生的情况,我们更需提前对学生进行“洗脑”,这是一场从思维到身体能力的实战。具体到艺术设计专业来讲,学生面对一个项目首先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思维,即对企业项目要求、对商场基本现状的分析,与客户的沟通是一种感性的机智,对设计的创作又需要专业的知识技术,最后成品的生产到反馈是综合的考虑和处理,这一“战争”不仅让学生赢得了技术和自信,更获取了应得的报酬,甚至可能从此签订了“终身契约”。这些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企业亦或者是学生自己都是双赢的局面。
3.以人为本,培养创造性人才
就人文主义情怀来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带有他们天生的“魅力”,他们充满着个性与张扬,想法独特、行为大胆等更是他们的“骄傲”所在,虽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确实因以上性格在设计领域里收益匪浅。学习中他们都有各自独到的见解,满满的花样和创新,更让教师不忍抹杀掉他们的自我,更多是解放天性,大家一起“动”起来的场面方可以正真的让他们发挥自我创造自我。工作室教学中,我们更可以让他们小组竞争,发表、设计不同的方案,以研讨会、自主自荐的模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工作室模式下的丰富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结合如何加快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将传统课堂教学以教为主改变为以学为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等等问题进行思考,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跳出来,以当下设计青年的身份对创意产业充满好奇和期待,将社会中具有影响力的咨询内容引入课堂。
1.项目入学
将实体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当下设计产业的流行资讯,趋势,寻找挖掘学生感兴趣又与专业息息相关的内容搬入课堂。例如,在学习招贴设计课程中 ,我们可以结合当下春季最流行的时尚主题或者关注话题丰富课堂资源,比如“奥斯卡电影艺术节”期间,我们可以寻找入围或获奖电影海报作品进行主题讨论分析,让这些热门话题冲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又可以享受视觉盛宴,这样无疑会获得一种绝佳的教学效果。还有一种项目就是真正的合作项目,它的是一样商业的搏斗行为,它的文本数据上会有明显的收获,引诱和刺激着学生的主动性和竞争力,拓展身心。
2.以赛促学
设计专业类的大赛目前在市场愈演愈烈,影响力亦是非凡,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设计竞赛提上作业日程,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领略大赛细则,解读命题,参加比赛,这是一种专业上的良性竞争,学生可以体会设计的专业性和学习的重要性,再不会一直沉寂在自己的思维和创作中,让他们拿作品说话,用专业发声。通过个别之间的合作和组织更能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后的企业合作模式。
三.工作室模式下的组织教学方法
“小组教学”模式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式,它强调交互式、互动性设计方案的探讨和驳论,由单一的观点和思维演变成集合的概念,在相互辩论的刺激中进步,在一步步编辑中完成配合,这是小组教学的团队力量。另外,学生在其中完全扮演设计师,踊跃并有逻辑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设计思路,就像企业商业模式下的提案讨论大会,在这里除了必要性讲解的“老板”或“老师”,最主要的是学生设计师的陈述和说服,这更体现出“学生讲、老师听”的“教与学”关系的转换,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充沛的自信心,面向社会。
四.工作室模式下的基础教学基地
艺术设计专业其实就是以实践实训为主的专业,更多的时候它都是需要大量的动手,而能满足学生实际动手的配置和设施就更显重要了,像不同的设计课程需要不同的训练场地,平面专业的有“计算机房”“印刷工作室”、“摄影棚”等,动画专业的就需要“多媒体互动工作室”,产品设计需要“陶艺作坊”,服装设计则需要“缝纫工作室”“化妆间”等等,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少不了学校的投资,往往在这方面就会有一定的不足和欠缺,我们学院目前计算机房相对完善,印刷工作室和摄影棚也正在筹划中,但迟迟不见效果,这方面就需要建议学校做出相应的措施,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另外,工作室教学的基地还有一种要求,就是能有一个固定的教室场所,艺术设计的学生创作比较随性,相对熟悉和固定的地方对专业探讨和激发也是有促进作用的,同时固定的工作室才能发展的更完善、更成功。
五.结语
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应利用发展的眼光,从真正意义上为艺术教育的多元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针对学科特点,注重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和我校立足东盟的定位,我们建设“服务东盟”这一艺术设计校内实训基地,并引入实践教学,既深受学生欢迎,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策划与东盟各国艺术院校举办大型写生活动,或共同举办艺术设计展览,带动我校与东盟国家的发展,为今后广西与东盟各国在艺术设计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契机,同时今后也有望形成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桥梁的东盟国家文化交流新局面。我们艺术设计实训基地应积极寻求东盟地区以外更高层次的高校学者来我校座谈,同时建立东盟国家雕塑、服装、陶艺等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工作室,丰富学生视野,拓宽办学思路,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操等,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2]杨超,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科技,文艺教研。
[3]李建军,构建艺术设计实训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第2012(2),31卷第2期。
[4]陈教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初探[J],艺术百家,2012,(2)。
[5]宁绍强等.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10)。
[6]穆荣兵等,转型期的设计教育管理[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
注 释
[1]王操等,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2]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Z],高校[2005]8号文件。
[论文摘要]文章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工艺专业方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路及过程为基点,对高职校企合作办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育人才的模式内涵进行了总结与思考,提出了凝练特色、提升层次、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陶瓷工艺专业建设途径。
高职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着立足地方办专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以下简称江职院艺术系)于2006年设立了陶瓷工艺专业方向,培养区域急需的陶瓷工艺专门人才。在专业方向建设初期,采取传统学科体系结构的课程设置。虽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但是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割裂,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技能训练与企业应用的脱节。学生即使完成各课程的学习,也不知道如何在岗位实践中去应用它们,更无法覆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应用标准,达不到毕业生走出校门就是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力推动下,我们与陶瓷行业的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一起,以地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大环境为背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组建能力分层、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平台,实施专业教学和职业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这种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把教学、求知、做事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陶瓷工艺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现象,需要总结和调整。
一、教学改革的先行条件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的先行条件就是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的组建。该平台能够涵盖陶瓷工艺制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所涉及的核心能力与关键工作过程。包括:校内的陶瓷工艺车间、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陶瓷作品展示厅和学生作品销售门市;校外的陶瓷装饰集训营,以及在景德镇、江门、佛山、潮州等多家陶瓷企业所建立的多间校外实训基地。
其中,校内的陶瓷工艺车间近300平方米,内有拉坯机、燃气梭式窑、模具车床等多种设备和制作材料;按照企业生产流程来划分和设定室内空间。能够实现从“泥料配置、釉料配置、装饰造型、模具制作、装窑烧制”等陶瓷设计制作的整个工作环节。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三维扫描仪、学生电脑、多功能一体机等设施,配置平面、立体设计软件及数据管理软件,满足数字化教学与设计训练的需要。能够承接花砖腰线图案设计、景观陶瓷设计等多个项目工作。学生作品销售门市主要为学生小组活动提供场地。在近50平方米的工作室范围内,由学生自主筹谋策划与接洽、自主搭配人员组成项目小组,全权负责店面的方式和氛围设计、作品的摆放与销售计划设计。而校外的综合装饰集训营则为合作企业内设的实训工作室,地点邻近景德镇陶瓷学院。通过完成限定的综合装饰项目设计任务,使学生在具体而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陶坯雕刻、施釉上色、青花等综合装饰技法,了解装窑烧制的陶瓷产品整体制作过程。同时利用景德镇“瓷都”的优势,开展渗透式的专业考察和行业调研。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对景德镇的陶瓷行业、高校进行考察,使学生了解陶瓷工艺及造型特点,感受行业顶尖发展趋势及其辐射面,使认知、体验和实践三位一体。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的各个项目工作室在能力培养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能力分层且优势互补:校内的系列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行业通用的陶瓷工艺基础知识、岗位核心技术能力以及跨行业职业能力。突出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培育,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特别突出培养学生将设计构思具体化、最终转化为现实产品的过程实施能力。校外的多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则主要培养学生面向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是校内项目工作室教学的有力补充。强调利用企业真实的实践环境和行业氛围,促使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行业发展规律、职业岗位能力点相结合,在任务目标的要求下,积极地实践、参与、探究和创新。
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的搭建,使陶瓷工艺专业方向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融合为一体;使一系列特色教学项目的实施得以融会贯通;使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呈现职业性和开放性特征,为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先行条件。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及重点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本土经济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把真实的设计任务引入教学,并将由此衍生的学术成果投入商业运作,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为师生提供实战训练的机会。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学习和专业认知实习之后,马上进入将“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核心能力、专业知识”融入其中的项目工作室教学与实训。主要包括:建设“双师结构”项目教学团队、改革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
1.校企共同组建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项目教学团队。包括艺术设计类导师、陶艺大师、企业技术骨干等,分别负责项目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使学生同时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教学中,由陶艺大师或企业专家亲自授课,与学生进行互动和座谈。通过行业大师的亲自传授与指导,在专业领域、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方式针对性强且具有亲和力,非常适合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色成长。同时,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到关联企业挂职,参与企业项目设计和产品开发推广,这样既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又利于新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2.设计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实的、典型的项目任务的引入和承接,是陶瓷工艺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关键。在项目引入之前,项目教学团队就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和全面分析。首先确定该项目工作与学生阶段能力培养的适应性,再将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学习内容、个性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化处理,并设定对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强调通过教师的信任、尊重、鼓励和引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发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自信、主动地学习。在项目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一件能够代表自己设计意念的、与主题切合的产品,并能阐述设计思想和构造机理。同时分工合作完成作品推介、展览设计、场地布置等相关后期工作。2006年以来,陶瓷工艺项目工作室先后承接了省内外多个项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碉楼旅游纪念品设计项目的承接和实施。
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江门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碉楼文化中外闻名。以雕楼为题材的本土旅游业也随着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成功申报而蓬勃开展,并带动了一系列的建设项目,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就是其一。这种特定的地区文化和习俗,往往就是支撑优秀设计的基础。获讯之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敏锐的市场触觉,迅速地联系商榷,开发设计本地旅游纪念品的项目。
这一富含本土文化创造特征的真实经济项目的承接,使陶瓷工艺专业师生全面地参与到社会和市场的运作当中。首先开展的就是市场调研。在导师的带领下,陶瓷工艺专业学生对江门开平雕楼四大村落、立园等展开调研考察。了解雕楼文化,收集专题资料,分析主题,研究和构想多种新颖的设计方案。根据方案,结合各种工艺造型手段与技术,进行物化效果制作,最终把造型与传达糅合成一个整体。在此期间,导师根据学生创作的进程和需求随时提供必需的指引、帮助和解答。学生通过大量的整体与局部的试验,来丰富和实现造型,进而把握到自我独特的设计语言。经过多层次社会行业各类专家的投票评选,陶瓷专业师生所创作的碉楼工艺品在一系列设计中脱颖而出,成为打造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首要选择。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展专业教学的区域影响力。陶瓷工艺专业推行“逐步、递进”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制度,先后开展了陶瓷雕刻工、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美工等技能工种的鉴定考证活动。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特点,选择考取适合、实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逐步把行业企业的要求深化到项目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完成限定工作任务并达标之后,能够直接获得合作企业工种的高级岗位资格证书。还尝试与江门二轻联社等下属企业联合举办雕刻技能培训班,为关联企业的员工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设计能力提供培训辅导,拓宽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发展之路。
4.形成帮扶政策,确保校企合作有效运作。为了更好地拓展专业教学在地区的影响力,陶瓷专业教师积极争取学院、政府和各界社会团体的鼎力支持,并促成相关的帮扶政策。例如:学院的各类设计项目优先考虑由陶瓷项目工作室来承接和完成。而完成的各类项目业务,可作为学院的科研课题进行立项申报。经院内外专家评定考核后给予相应级别的科研奖励。几年来,我们与江门、佛山、潮州等多家陶瓷企业、学校、文化宫、培训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安排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历练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支援企业生产。并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对学生的生产及生活各方面进行管理,以确保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顺利进行。此外,校企双方还联合编写了《陶瓷工艺专业概论》《拉坯》等培训教材,联合开发多项新产品、定制产品等,逐渐形成校企互动双赢、共同成长的良好态势。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成效
江职院艺术系陶瓷工艺专业方向通过校企合作,把工作室体制与项目教学融合为一体,把原有的学科课程结构转化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引导的优化创新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和模仿性设计转化为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性学习和创造性设计,最利于学生“工作流程中的关键性岗位知识能力”的培养。校内教师、专家技术人员作为项目经理和项目指导,不仅要精心设计好每一条利于学生成长的项目实施路线,以及小步迈进的步阶,更要对每一次挫折都进行预计,甚至设计一些需要超越常规才能达到的远近目标,同时提供大量信息资料、案例范本帮助学生分析排解,推动学生在历练与体验中融合基础知识,熟练专业技能和多角度的定义问题答案。在给予学生极大的艺术创造空间的同时,给予学生广阔的行动空间、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真实的博弈空间,使学生不仅体验设计过程,也更直接地体验设计的应用价值。2006年以来,陶瓷工艺项目工作室先后承接了广东省教育博览会参展作品设计、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参展作品设计、江职院礼品设计、陶瓷文化墙设计等系列项目。师生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设计大赛并连续荣获奖项。学院每年均举办学生陶瓷作品展览和设计大赛,参与者众,形成了相当的影响力。
四、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
陶瓷工艺专业的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陶瓷工艺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现象。例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陶瓷专项技能训练,而放松了学生在综合设计能力方面的发展,使学生专业面偏窄,专业能力偏于单一。虽然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但初次就业就进入核心技能岗位的毕业生比例不高。仍然有学生坚持把薪金待遇列为首要条件,宁愿选择并不对口但待遇高的实习和就业岗位,等等。因此,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科学规划,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既重视培养学生专项职业技能的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建设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教学平台的建设,更重视二个平台之间的有效衔接和交叉融合,有效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共同提升。在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尝试在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岗位能力点,增设大区域范围内应用性强、能够对原有专业能力形成支撑的模块化菜单课程,为学生就业提供多项选择。
2.完善管理,确保项目工作室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与企业磋商,共同研究在企业化的项目工作室教学环境中,校企共同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形成良性的校企双重管理机制。例如:建立相对应的生态竞争机制和监督评价体系来进行深层次制约。由院内外专家组成督导组,从培养学生的实际效果、社会声誉及专业影响等方面进行质量考核与评估。再如:建立项目工作室教学的定期检查机制,建立畅通的师生意见反馈渠道,及时聆听建议和解决问题,促进项目工作室教学形式更为自由和开朗。
3.提升层次,合理提高项目教学团队的职教能力与水平。应针对专兼职教师的不同背景和特长,设立合理的职教能力提升机制。例如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曾出现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特别是一些新进的高学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和实际的教学经验,不能够熟练掌握职业能力分析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影响了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教学方法的实施的现象。对于这一部分教师,则应强化下企业挂职实践的制度要求,尽快提高其职业经历和专项技能水平。而对于从企业引进的专业课专任教师和聘请的技术导师,则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适当开展教学能力和技巧方面的帮扶与培训。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项目工作室教学机制,促使不同类型的人员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影响和服务。
4.强化特色,以特色优势拓展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首先要发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的优势,从工艺技术、网络宣传、素质培养、思维训练等诸角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规划建设陶瓷艺术中心网站,研制教学课件,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开设全院性选修课程,使该平台成为不同专业学生发展个性、表现自我、乐于学习和实践创造的艺术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训练的场所。其次要发挥江门五邑地区唯一的陶瓷专业技能鉴定考证点的优势,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陶艺制作技能培训和比赛;为陶瓷企业员工及需要培训的社会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5.创新创业,促进部分学生创造性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创新创业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发展理念。陶瓷产业更是新形式不断涌现,岗位内容及职业结构不断变迁。陶瓷工艺方向教学也要结合这种现状及时做出转变。加强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专业建设特点,与时俱进。在突出实践主体地位的同时,实现职业定位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统一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专业教学设计;项目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平台;实训教学体系
一、把握专业职业能力的“四个特征”
1、“动手”与“动脑”。在“动手”与“动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多的表现在应具备“动脑”能力。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和策划的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
2、“管物”与“管人”。如果说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大多面对的是材料和设备等有形物品,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因此,勾通、协调、组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不管是在什么职业岗位上,其所处的环境都是千变万化的。即使是按照固定的管理流程、标准和程序实施管理过程,但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这就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4、“单体”与“协同”。从管理的组织原理看,绝大多数的管理项目不可能是“单体”作战,管理的层级组织注重的是协同效率。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的职业素质。
二、抓好课程体系开发的三个环节
1、界定行动领域。行动是指职业人在特定职业岗位上根据职业行动目标所进行的职业活动。行动领域是一系列职业行动的集合,其载体是来自企业的工作项目(任务)。界定行动领域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基础,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织研究小组,在企业第一线进行深入调研。确定行动领域应重点考虑业务范围的一致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信息传输的便捷性、业务流程的范例性、经营目标的统一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职业能力的聚合性和产品流动的增值性等原则。
2、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学习领域是经过教学论加工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即是课程。在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中,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不是。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应保证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行动过程的连续性、行动目标的指向性、行动内容的多维性、工作过程的典型性、知识和能力的相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普适性。
3、学习情景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并不排斥职业能力分析,而是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学习情境设计原则包括七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相容性、能力目标的特殊性、能力结构的层次性、职业行动的针对性、学习和考核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适应性以及职业领域的拓展性。
三、正确处理项目课程教学的“五个关系”
(一)工作过程、工作项目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关系
通常,只做职业岗位分析所带来的问题是,大多数职业岗位因其所具有的多变性和复合性的特征,而不具有同一性和代表性。同是物流企业,不同规模和经营范围其职业岗位设置的差异是很大的,因此,单纯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的课程体系构建就缺乏充分的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分析并不排斥职业岗位分析,而是二者应做到有机结合。它的具体表述应是:一个具备职业能力的职业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而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项目。这样职业人通过完成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就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是链条与结点的关系。工作项目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而工作过程和其过程目标的实现则要求具体工作项目的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构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
(三)工作项目中“大项目”与“小项目”的关系
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中,有的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比较明显,如会计、市场营销专业等,由此,应首先明确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项目;而有的专业,如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不明显,则首先应确定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的实施排列工作过程,而一个具体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通过“小工作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才能实现其项目目标,这就出现了在课程开发中“大项目”和“小项目”的关系。
(四)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在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对应关系。其中,应把握的要点是,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工作任务应和课程相对应,有时一门课程可以对应多项工作任务,但不允许一项工作任务对应多门课程。如果出现此情况,就意味着应对该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如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仓储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和运输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分别体现在仓储业务操作和运输业务操作两门课程中,出现这种情况就应经过整合独立开设“物流设备操作”课程,从而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同时应明确完成该任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从而为制订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奠立基础。
(五)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应以兼职教师为主”,这样的要求无疑是经过认真调研,是科学、可行的。但是,应注意的问题是,在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同讲一门课程,依据同一个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因此,专、兼职教师必须彼此熟悉,相互沟通,双方的合作应作到“零缝隙”,否则专、兼职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各自的专长,但偏离了课程标准,则不可能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其教学效率也将大打折扣。
四、构建校企合作的“六个平台”
1、专业建设平台。在专业建设平台上的合作项目应包括: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开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评估、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实施等。对此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优势,依据行业标准,聘请企业领导和专家实实在在参与上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2、课程开发平台。在课程开发平台上的合作项目重点应围绕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是示范专业的主要建设项目,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上述项目的建设必需有企业深度参与。
对此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选择并深入典型合作企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其中包括: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共同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依托企业选择真实的工作场景、开发企业管理案例、广泛汇集企业真实的制度等有关资料等。实践证明,离开了企业的支撑和帮助,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也很难做出示范。
3、实训教学平台。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应占实训教学时数的80%以上”。根据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生产性实训应体现在生产过程、生产场景、生产对象、生产方法等方面。在实训教学平台上,校企可以通过课程内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场景和职业岗位上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逐渐做到校内教学与企业真实的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并逐渐过度到“订单培养”,同时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4、项目研究平台。项目研究对于校企双方是双向的。一方面,在示范院校和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教学研究项目,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课程标准、教学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等。上述教学研究项目只有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研究成果才能具有真实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大量的需要研究的项目,企业可以充分借助院校教师所具有的科研能力优势,结合企业需要,真题真做,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5、专任教师培养平台。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普遍缺少企业经历,从而不具备“双师素质”和“双教能力”,这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瓶颈。在专任教师平台上,院校的青年教师可以有目的、带项目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是教师团队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6、培训与服务平台。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收益往往包括需要院校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及项目咨询等。在培训与服务平台上,校企双方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共同开发员工培训和服务项目,共同制订培训大纲和实施方案,通过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院校教师接触企业实际,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极好机会。
五、实施“五个环节”,建立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
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是指:根据认知规律,构建以“单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即“点——线——面”为一体的技能训练系统。
其中,“点”是指岗位单项能力,即在职业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单项操作技能,其载体是工作任务链的节点,单项能力尚不能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全部技能操作。“线”是岗位能力,即在特定岗位上,履行职责,根据工作过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备的技能,是单一工作任务链上相关技能的集合。 “面”是指专业综合能力,即适应轮岗、转岗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务链相关技能的集合,也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点、线、面实训教学系统的实现方式为:
岗位单项能力=课程实训+综合实训
岗位能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专业综合能力=顶岗实习
六、建设具有“七个结合”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1、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内的实训是指,在该课程中的学时范围内,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应安排的实训环节。其形式为企业参观+校内计算机软件模拟+沙盘模拟演练+相关设备操作;综合实训是指,学生在已经完成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所进行的综合训练,其实现方式应是在真实场景下的生产实训。在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力求符合生产性实训,学时应占总实训学时的60%-70%的基本要求。
2、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仿真模拟实训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形式之一。从目前看,仿真模拟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模拟实训和沙盘演练模拟实训。仿真模拟实训利用其理念和方法虚拟了企业真实的经营环境、条件、流程、数据和管理,符合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中关于“建立虚拟工厂和虚拟车间”的基本精神。由于仿真模拟的实训过程体现了企业的真实场景和真实的经营过程,尤其是符合经管类专业“实训应设置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基本要求,因此仿真模拟实训应视为生产型实训。但是在高职经管类有的专业中,实训过程只依靠仿真模拟是不够的,应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进行设备操作,接触到真实的合同、凭证和单据。在项目课程教学中应围绕一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将仿真模拟和实际操作训练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
3、“动手”与“动脑”训练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培养体现了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特征。在这里尤其要强调注重学生“动脑” 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国内有的公司开发的“沙盘模拟演练”以及课程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与研讨,典型案例分析等应当在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中给予充分考虑。
4、课程教学与技能取证相结合。“双证融通”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已经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在经管类专业中,许多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充分体现了行业标准,因此双证书教育既是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取证在学生的知识和素质培养以及技能训练中,其内容和方式具有一致性。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所具备的实训功能和开出的实训项目也应当与专业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相吻合。
5、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由于条件所限,经管类专业有的实训项目在校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两个基地”在实训教学中各自发挥优势,开发不同的实训项目,并且互为补充,以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
6、校内实训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示范专业在建设中必须发挥其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实训基地建成后应做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一方面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开放也可以进一步搞活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7、政府投资与企业共建相结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融入企业资金,做到校企共建将会改变实训基地的性质,使其具有双重属性和不同的服务功能,这对校企双方是双赢的。经管类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积极吸收企业资金,逐渐使实训基地和企业环境做到“零距离”,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参考文献:
[1]黄克孝.“中等职业教育多元整合式课程模式的开发”研究报告[g].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教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项目成果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教育是求实创新、跨越争先的基础工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描绘教育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访牡丹江市教育局局长、党委副书记关强
为实现林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伊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兆君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讲话摘要
全省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摘要)
新闻纵横
小小的冰场 大大的梦想——记七台河市新建小学校长李苏华
边疆教育的“领头雁”——记绥滨县忠仁镇中心校校长张尧运
汗水化甘霖 爱心织彩霞——记七台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晓霞
因为爱——记七台河市第一小学教师丹
幽兰飞香远 浓情润心田——记七台河市茄子河区新富小学教师王立丽
阳光下的微笑——记鹤岗市南山小学音乐教师刘亚茹
教育无小事——记青冈县人民小学教师蔺英兰
24年,爱润无声——记双鸭山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师宋其兰
用爱心与智慧耕耘——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局直小学教师李燕
不急开药方
我们教语文,我们在教什么?
刍议阅读教学中的“多”与“少”
“重叠问题”教学纪实与反思
作业也是一道风景
真正的成长,始于真正的反思
教育部“七彩语文杯”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赛程介绍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纪实与评析
痴恋 历练 锤炼——参加“七彩语文杯”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感悟
躬行修省自觉浅 重剑无锋斯有真——南京参赛话修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整理复习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如何定位三角形稳定性”教学的网络研讨——黑龙江省小学数学第二届网络教研合作体说课大赛网络研讨片段撷取
系列活动 深入研究 有效推进——鹤岗市小学语文学科“典型课例”课题研究活动
开放课堂 激活思维——北师大版“简单分数比大小”教学中的亮点与反思
《锡林郭勒草原》教学设计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四法
激活数学课的前3分钟
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植根于学生心灵的生命与感情教育
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有效策略
转化“差班”的几点措施
高质量的教育与名优教师团队
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校
凝心聚力 任个性张扬——哈尔滨市经纬小学语文团队成长侧记
执著、快乐、幸福——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数学团队成长侧记
情动辞发 文以入情——《一夜的工作》教学纪实与评析
轻轻松松地教 快快乐乐地学——《美丽的丹顶鹤》教学纪实与评析
创设开放的课堂 闪现思维的灵动——《桃花心木》教学纪实与评析
《生命 生命》教学纪实与评析
品语言 悟情感 促体验——《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教学纪实与评析
训练扎实 有机延伸——《小壁虎借尾巴》教学纪实与评析
让生命绽放光彩——《军神》教学纪实与评析
设疑激思 逐层深入 促进学生“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广角——解决问题”教学纪实与评析
动中感知 乐中体验——“找规律”教学纪实与评析
活动中思考 操作中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教学纪实与评析
把握算法优化的时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纪实与评析
运用多种感官 促进学生数学化学习——“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评析
激发自主学习 融入生活实际——《I Like Spring》教学纪实与评析
巧设情境 联系生活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In the Bathroom》教学纪实与评析
关键词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Circumflex in the Primary Chinese Language
CHEN Yanli
(Gong'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the text, you can find many articles have used the circumflex law, or would like to raise the first suppression, suppression, or first praise. This article will be the primary language textbooks classification method using the circumflex, and make interpretation on four classical lessons.
Key words first suppression; first praise; primary Chinese
“曲径通幽”,“无限风光在险峰”,均言宜人的湖光山色或在崇山峻岭之上,或在幽幽峡谷之中。景如此,文亦如此。古人云:“人要直,文要曲”,“文似看山不喜平”,要“尺水兴波”,正是强调文章要有波澜,要讲究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紧扣读者的心弦,引人入胜,取得良好的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的艺术效果。否则,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水波不兴,便会索然无味。语文课堂教学,倘能抑扬回环,亦能多一分节奏感,也更能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层层涟漪,令人犹为回味。
1 小学语文抑扬法的诸多表现
1.1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也就是先抑后扬,它往往不从正面着手,先走反道,欲擒故纵,避免平铺直陈,直至最后才流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如此悬念迭起,自会引发波澜,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达到突出某个人物或某种思想的目的。这样一来,读者就更容易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的印象自然也就更为深刻。所谓“欲扬先抑”,其实“扬”才是最终的目的,而“抑”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是“扬”的先遣部队。
比如《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便是“欲扬先抑”,有意地掀起层层波澜,让文章因波折而动人。文章以抑为先――初到草塘便觉“呆腻了、没意思”,但从课题及文章的中心,可以知道作者的本意是赞美草塘的美丽可爱,其目的是“扬”,而课文一开始却反着说草塘不够可爱,这便是“抑”。作者对北大荒不喜爱的情感直接地在“不习惯”、“没意思”、“呆腻”这些词语中体现出来,这和文章的主题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相互矛盾的情感所产生的碰撞,自然会让人觉得诧异。悬念顿生,促使读者迫不及待地往下阅读,去寻找谜底。紧接着作者通过初看美丽的草塘,聆听春冬两季草塘的迷人景色,亲身经历草塘的无穷魅力,一扬再扬,把作者对草塘、对北大荒的热爱进一步加以提升。整篇课本以“腻、喜、赞、恋”为线索,欲扬先抑,抑扬结合,既明确地阐述了作者内心的变化,又使读者对可爱的草塘加深了印象。
再如《小珊迪》一文,在“我”给了小珊迪一先令后,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小珊迪非常需要用钱来买食物,他需要用钱来御寒,他需要用钱来照顾弟弟,他需要用钱来做更大的生意。他非常需要钱!而那个社会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的事很多,所以“我”一想到这些,“我”感觉我上当了。读到这里,我们的心便不由一紧,亦为这个拥有诚恳面容的小珊迪而感到羞耻。但接下来“我”和小利比的对话,又让我们释怀,小珊迪的诚实,小珊迪的守信,经过这一波折也就更加深刻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1.2 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为了表达的需要,先用真诚的态度或推想的方法去褒扬,尽可能地渲染气氛,形成一个气场,然后再进行贬抑。这时,扬是手段,抑是目的。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扬得越高,跌得也就越重。
很多语言大师都知道以扬来蓄势,从而更显最后的抑。比如南宋诗人林升所作的《题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作者愤恨南宋政府苟且偷生,不思抵御外敌,不去收复北方失地,整日只是过着纸醉金迷、粉饰太平的日子。但是作者并未直接谴责无能的南宋政府,而是大肆地描写临安府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将这种畸形的假象扬到了极点。这时,若再重新喝斥一声:“西湖歌舞几时休?”,恰似猛一鞭子抽在了大家的心头。
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课文的2~4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圆明园当时的辉煌: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极力渲染“圆明园不愧是举世闻名的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这样宏伟的建筑毁于一旦,只留下灰烬时,留给学生的是更多的愤慨、更多的思索……(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32页)
2 小学语文抑扬法经典课例选析
2.1 《丑小鸭》与《母鸡》
《丑小鸭》一课,在初读课文后,学生最大的感受便是丑小鸭真可怜。于是,老师便抓住“可怜”一词,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丑小鸭很可怜,很值得同情的词句――“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太喜欢他。”“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可怜的丑小鸭又冷又饿,昏倒在冰湖上。” 然后,采用多种形式,层层深入地朗读,反复研讨,铺陈丑小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挫折和磨难,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丑小鸭的可怜的境遇,让学生的心与丑小鸭的命运紧紧地相连。这时,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剖析丑小鸭的坚强,在别人都欺负他,嘲笑他的时候,他没有放弃生活,而是勇敢面对困难。因此,课末,学生也由衷地替丑小鸭发出了感慨:“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 课虽结,情犹存……
再如《母鸡》一文,“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老舍对母鸡发自内心的盛赞,“它是一个伟大的母亲,而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更是这位母亲最高的荣誉。但在教学中,老师却先出示“我一向讨厌母鸡”,让孩子们感受母鸡的令人讨厌之处,那没完没了、不分场合的叫声,欺软怕硬的行为,稍有成绩便拼命炫耀的个性,让人没来由地讨厌它。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讨厌之余,再出示“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学生就会问这是为什么?于是,在细读文本之后,大家就知道了它没完没了、不分场合的叫声是在警告鸡雏们有危险来临,赶紧回妈妈的怀抱;是在示意鸡雏有了可口的食物;是在指导鸡雏怎样学会生存的本领。有了这样的对比,再听到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就觉得那已是一曲动人的音乐,是那么的动听,那么的美妙,那么的亲切。
2.2 《一夜的工作》与《小音乐家扬科》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时,先抓住“宫殿”一词大做文章,引领学生畅想宫殿的“豪华”与“精致”。紧接着,话锋陡然一转,“豪华的宫殿”消失了,古董文物、奇珍异宝消失了,柔软的沙发地毯消失了,展现在眼前的只有“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学生犹如从峰尖跌至了谷底,深切地体会了“俭朴”一词的内涵。此设计的巧妙之处就在于 “扬”和“抑”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凸现文章的主旨。再如《小音乐家扬科》一课的教学,亦可采用先扬后抑的方法。课文的前面部分具体描述了扬科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后面部分写扬科的悲惨遭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扬科的音乐天赋,理解扬科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只要我坐在一架破旧的钢琴旁边,最幸福的国王我也不羡慕。”通过海顿的名言,进一步使学生体会音乐能创造幸福、美妙、诗意的生活,然后让学生给扬科祝福。“但是,我们的愿望成了镜中花、水中月……”老师通过导语把沉浸在美妙音乐中的学生一下子推进了扬科的悲惨遭遇中,心灵的地震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学设计过于细密,甚至连细小的地方都设计好了。教学变成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千方百计地牵着学生往一条道上走,来不得一点变通,容不下一丝意外。学生的回答稍微有一点偏差,教师就立即叫停,点拨引导。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探究的时间,也没有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课堂教学一帆风顺却平淡,丧失了其应有的活力和灵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给学生预留探索创新的时空,要创造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宽松环境,让学生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教学环节灵活多变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解题,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正音、正字、解词,然后划分段落,分析课文,概括中心。有些教师每篇文章都这样教学,不肯漏掉任何环节,这样面面俱到、环环不漏的教学,挤占了学生主动创新的时间。因为在这其中肯定有一些内容是老生常谈,学生缺乏新鲜感,听来有耳无心,难以集中思维,难以创新。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教学主线,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特别是要削减那些浅表性的活动,改变教学中的刻板呆滞状态,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只有抓住吸引学生思考的亮点,让学生的思维发散,才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教学《林海》一文时,我着重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观看大兴安岭的风光片,身临其境地感受如今的大兴安岭与文中有何不同?二是找文中点明中心的关键句子,提问其出现了几次?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从而使学生理解人与山的密切关系。三是激发学生想象,领会大兴安岭“兴国安帮”的含义。整个教程设计简洁,主线突出。课堂上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用来欣赏、阅读、思考、质疑、解难,不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得到落实,而且学生学得主动。
二、巧妙安排提问,激发创新思维火花
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针对“烈火烧身时的外表、神态”,“‘我’看到这情景,心里怎么想的”等提问,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因此,在提问这些问题时,引发学生变换角色思考:扑灭烈火有哪些办法?你是当时的会怎么办?是什么力量使这位年轻的战士在烈火烧身的剧烈疼痛中坚强地忍受下来?通过这样对比思考,学生从的动作行为归纳出他是一个严守纪律、意志顽强、视死如归的伟大战士。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慧。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静心听,齐声答,那是我最反对的。这种行为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所发展的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应答”,与我们所要培养的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探究”的人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适当提高解答题的等级,多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提问,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当然,还要提倡学生向教师发问。如教《我的战友》时,有学生百思不解:在烈火烧身时,身上携带的弹药为何没有爆炸?学生众说纷纭,教师适时建议,师生课后一起去找答案……
三、创造时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预留质疑的时间。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些教师一提出问题,巴不得学生能立马回答,这便是“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当一个学生把自己认为还不十分理解的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同时,他已经弄明白了问题的一半;当他把问题用外部语言整理出来的同时,问题本身也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宽松的时间。如教《小音乐家扬科》时,预留十分钟,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学生先后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诸如:“扬科躺在长凳上,人更加瘦弱了。在这奄奄一息之际,他似乎又来到了什么地方,听到了什么呢?为什么这样写?”“扬科走进地主的食具间,仅仅是为了看一下、摸一下小提琴,为何会被打致死?”“扬科死后,为何睁着眼?”“为什么要写白桦树哗哗作响?”“小扬科来到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会怎么样呢?”教师根据不同内容、性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展开,增强解题效果。
2.创造讨论的机会。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例如教《一夜的工作》时,针对文中“吃的花生米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讨论:今晚的花生米到底是增加了,还是没有增加?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明白花生米看上去好像没有增加,其实今晚已经增加了分量;增加了还这么少,平时就更少了。这正突出了生活的俭朴。这样的讨论,对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中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调动感官,初步感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运用感官可以让学生直接地对所要了解的知识有一个初步且直观的认识。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王崧舟运用了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来感知“诗意”。
看过他课堂实录的人一定都忘不了他那抑扬顿挫、饱含深情的男低音,让附在纸张上的文字一下子活跃在了整个课堂。他得天独厚的嗓音和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课堂自然地处在一种浑厚又深情的磁场当中,他每句话都近乎是在将他心底的文字娓娓地朗诵给学生听。独特的嗓音、标准的咬字以及深情的朗诵使得他的声音一出来就“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就像是在宣纸上晕开了一层水墨,给课堂奠定了最初的基调,“诗意”最先从他的声音中流露出来。
音乐是他在营造教学情境的时候常用的手段之一。他曾说:“我觉得使用妥帖、真切的音乐是最好的创设情境的手段。”音乐是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音乐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是单纯的听觉感受,而是整体的感受,加上通感的作用,音乐往往能够引起视觉意象,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引起强烈的感情反应。将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教学情境的营造中,能够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通过音乐转化成视觉意象,展开联想,升华情感。他运用音乐的时机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在前面进行了长长的情感铺垫后,再恰当地运用音乐,来升华学生情感。例如他在执教《荷花》的时候就这样来运用音乐:
师: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来的荷花?
生:(齐答)想!
师:(播放课件,随着音乐和画面旁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什么?仿佛又想做什么?(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音乐响起,生独立写话)
在这个教学片段当中,他伴随着音乐念着从文本引申开来的文字,图画、音乐再加上其近乎朗诵的旁白,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诗意”?在这样“诗意”的场景下,学生通过想象写出的话怎能不“诗意”?他课堂中音乐的运用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在进行了充足的情感铺垫之后再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联想,写出自己想要说的话,既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又在课堂中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安排在他的课堂上并不少见。
就像我们听到《春江花月夜》就会想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听到《二泉映月》就会想到那个在泉水边双目失明却演奏出动人旋律的阿炳一样,音乐总是能让我们想起某种画面,某句诗词,某种情感。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音乐并不是激发学生联想的手段,而是在给学生的情感一个基调,这个基调再结合之前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中,由“所学”产生“所感”。音乐的运用,让漂浮在空中的“诗意”落到课堂中来。
二、反复诵读,潜心感受
拼音文字的字母只有形和音,没有意义;汉字不但有形和音,而且有意义,是形音义的统一体。由于汉字的每个字都有读音,所以在句式整齐划一的时候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汉字还有“阴阳上去”四个音调,使得汉字读来更有音乐美。所以跟其他的文字相比,汉字蕴含着丰富的节奏韵律和语气声调,能够以声传情。要使学生理解这些写在书本上的无声的文字,就必须靠“读”来实现。我国历来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可见诵读是我国几千年来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情感诵读中才能入情,要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真切的内心体验。王崧舟老师在他执教生涯的代表作《长相思》中,就让学生反复诵读。《长相思》的诵读有三层:第一层,字正腔圆,读准字音;第二层,有板有眼,读出句子的停顿与节奏;第三层,附着情感,读出自己的感觉与味道。三层朗读之后,学生对词意已经有了大概的认识,这正是让学生进入文本感情的好时机。反复的诵读,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够把握文本的层次和节奏,将自己投进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当中去。
几乎在他执教的所有课堂上,他都喜欢让学生诵读,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朗读、默读、自读、齐读、轮读、听读、接读等等。他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将文本中无声的文字转换成有声的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韵味。“读”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更快速地深刻感知文本的思想情感。同样的句子,根据诵读状态、诵读方法、诵读质量、诵读内容、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现场氛围、思想认知、文化背景、学习要求、动态变化等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这样反复的诵读,让课堂呈现出复沓的形式,有一唱三叹的“诗意”的美感。
三、张弛有度,深入感知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课堂上对文本的内容驾驭熟练,可收可放,使教学节奏恰当,而不拖沓,如弓之开合,不平淡不夸张,恰到好处。他的课堂总是能够让人感觉到这样的张力,例如在执教《一夜的工作》时,他抓住了“极其简单”这一词语展开教学:
首先依据前面的学生回答中引出的“宫殿式的房子”,告诉猜测这是“有钱的外国人”、“皇上”、“太上皇”居所的学生们,这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摄政王载沣住的,再让学生们根据以前@位居住人的身份联想这间“宫殿式的房子”里应该有些什么,在学生联想了“陈设很好”、“有很多奇珍异宝”“有一种用金子做的床”、“有很多装饰用的钻石”等等之后,再让学生回到文本看“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的极其简单。运用学生们的想象还原场景,营造“曾经的奢华”和“如今的简单”之间的落差,形成一种张力,帮助学生们走进文本中去。
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想象“作为一国的总理,手中握有如此大的权力,肩上挑着如此沉重的担子,他的屋子里应该有些什么”。学生们在想象了认知中一些可以让生活变得略微舒适的普通物件“留声机”、“碟片”、“沙发”、“地毯”、“文件柜”之后,再让学生回到文本看“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的极其简单。依旧运用学生们的想象来还原场景,营造“总理应该有”和“总理实际有”之间的落差,进一步强化前面的落差所带来的张力,学生们终于读懂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
整个过程中由古及今,张弛有度,通过想象、还原、对比,让学生穿越了辽阔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之后,更能体会“极其简单”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极不简单”的伟人人格。“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训练学生去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于是,平淡的文字渐渐现出奇崛的韵味来。
用落差来营造张力的手法在他的课堂上并不少见,《圆明园的毁灭》中也是用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灰烬,曾经的“有”和现在的“无”给学生的心理造成落差,让普通的课堂都有了一种悲剧的美。
正是他很好地把握了课堂的节奏,张弛有度,才使得他的课堂时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时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课堂极致的“诗意”莫过于此了吧。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陈雨薇.王崧舟“诗意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1.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感悟,逐步深入的过程。苍白的语言,单一的情境会将感情朗读陷入一潭死水,显得僵化、枯燥。这样的朗读怎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又怎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与理解?上课伊始,老师应该精心设计导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如教学《精彩的马戏》一课时,先根据课文内容逐一展示几幅连环画,让文章的内容在画面中呈现,也让学生能进入到画面的情境中去,同时让学生朗读相应的段落。然后老师提出:“我们把这几幅连环画看作是一部动画片,谁愿意给这部动画片配音?”这么一来,孩子们的读的劲头马上就来了。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以及浓厚的兴趣下展开朗读,就能读得有声有色了。如在执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可引用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贯穿全文。“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首都亿万人民群众冒着严寒在长安街上等待总理灵车到来的动人情景,总理逝世为什么会牵动着那么多人的心?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总理生前是怎样工作的。”这样一来,不但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而且轻松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课。
2.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引发共鸣。如果再配上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将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寓于其中,那就是范读的更高境界了。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 ,有着其他范读(如录音示范等)不可替代的更大优势。教师要运用范读课文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1 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增加能力。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的冲动,产生一种一读为快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以及朗读技巧、方法的掌握,如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学生在初读与教师范读后的再读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相对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
2.2 以声传情,辅助理解,培养语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的语言文子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中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较低,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优势,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课文反复朗读、体会,做到了然于心,这样方能作好“示范启发”。
3.抓住重点,品词品句,反复咀嚼
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到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读好”的意识:抓住重点词语读,抓住重点语句读,注意朗读能力的迁移。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抓住时机,让学生背诵,课堂上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是一种促进和激励。例如《梅花魂》一课,讲述梅花品格的一段是重点段,我就采用默读、轻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运用“默读勾画――轻读品味――议论表达――朗读反馈”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的示范读、还有欣赏读、学习他人读、帮助别人读等,学生已读得比较“充分”了,但怎样读得更“深入”呢?我就抓住这段中“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有气节的人物”这一句让学生反复咀嚼:你知道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并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句:学生说出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林则徐;举家食粥著《红楼》的曹雪芹、忍受宫刑写出千古绝唱《史记》的司马迁、以身护法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读”的结果,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有气节”,也体会到了梅花的“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积累,也使课内的“读”有了“外延点”。由于学生感悟得深,所以,最后学生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程度。
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和段落的品味和理解,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促进了学生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了训练语感的目的,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结合重点词句和段落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到文本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5.注重朗读的阳光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