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针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代医疗理论与技术是高职学院学生学习当中的核心部分,主要课程是以内外妇儿为主,而中医课程课时所占比例较少。作为传统医疗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针灸,它要在跟上世界发展的速度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独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和创新教学的改革。那么我们在对学生们在学习中式医学的针灸学习中怎样去吸引他们呢,还有要想给学生们以后学习中做好铺垫也是我们每位老师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一、 针灸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针灸学习是临床学科,它包含了所有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知识。我们都知道针灸教学的根本任务包括经络腧穴篇,他主要是教给学习者针灸的基本理论,其次是刺灸,着重教学基本技能。再就是治疗篇了,主要是讲针灸的方法和实践。现在我们学习针灸的方式还主要来自于课堂知识。在这种持久不变的模式与理念中,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实践的少。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抽象的去演练,这种方法只能让学生去记住针灸的知识,在实际的实践操作中并不能很好的去掌握针灸的主要精髓,这也导致了学生对针灸失去了兴致,形成不了学生们自己积极主动去学习,所以说我们这针灸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二、 针灸教学改革的方法
教学过程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教学模式的变化,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也越趋减少,可是在这种现状下不但要让学生对教材中繁多的教学内容熟记,还要求学生们能有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是很矛盾的。这样也就对教师的素质进行考验,授课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对知识进行斟酌筛选提精,同时也要从学生对学科的兴致和临床实践能力做苦功夫。以下是我对针灸教学的改革几个方面的分析。
2.1 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每个学习临床的学生在学习针灸之前都对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学习和认识,可是这些跟西医的学习相比,这些只是知识表面的学习和认知,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致。所以我们在教授第一堂针灸课时,应该跟学生讲授中医针灸的发展历史和在世界上对各个国家的影响,告诉他们许多国家的医学教学中也着重讲授中医的针灸学,以提高学生对针灸学习的兴趣和针灸在中医学中的必要性。用针灸是真实案例使学生们正确的了解针灸的治疗效果和实用的特性。同时也可以告诉学生们现代的针灸实验成果和现代针灸的发展方向,让同学们知道针灸学的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学生们对针灸学习的兴致。
2.2 注重教师综合素质培养 促进成熟教学风格形成
教师教学都需要有自己的风格,这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特色,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体现。如果教师都能从内容的理解到教学方式都有自己的思想,去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同时融入自己的独特风格,形成成熟的教学理念来传教于学生,效果会非常好。
2.3 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要一改针灸传统教学的模式,要从被动教学转变成主动学习模式,这样可以最大化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尤其是在针灸医学学习中,我们的教师可以把自己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运用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可以把真实的实践治疗病人的例子,让同学们模拟推演治病的经过,老师就在演示过程中起启发,讲解,让同学们手脑相结合的学习。是同学们对技能知识和实践都熟记下来。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2.4 合理选材,优化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医学学习中,我们的时间是非常紧迫的,学习的医学内容却是繁多的,所以要把书本上每一个穴位都详细的学习到位是不现实的,这样就要让我们学会剔除糟粕汲取精髓,拿重点的教学知识为主。同时在针刺的手法上要着重掌握,因为在腧穴的内容中,挑出那些对治疗疾病效果非常好的穴位进行着重教学,并在穴位的定位和实践操作手法的规范性上也着重学习。结合着教师多年的临床禁言和现代实验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快速准确的掌握知识。同时在处方原则和处理方法等在临床应用上也要特别注意。
2.5 改革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多媒体教学,这种技术在我们医学的教学中也广泛地应用了,它在我们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都有了很大的变革。也为我们针灸医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充分的基础。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我们的课件中的教学内容更具有生动化了,同时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更具有系统化了。多媒体课件不但包含的内容齐全,同时学生们也可以自主的通过链接找到自己想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了。还有就是在穴位的讲解中,幻灯片可以突出穴位点,让同学们看的更清晰明了,加深学生对穴位点的记忆。
2.6 加强临床基本技能练习,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为了实现中医学中针灸教学的教学质量,我们才实际讲解中一定要和学生的实践操作相结合。在针灸法中,对进针,行针,运针方法及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的学习更要系统着重的教学。在腧穴定位准确时针刺部位产生的酸麻胀和传导反应也要让学生们了解熟记。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综合练习。使学生们快速的将理论知识转到实践应用当中去。让学生们大胆尝试,互相取穴练习,教师在边上指导教学,让学生们熟练掌握针灸的实践技能。
三、 总结
我们只有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推出创新的,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而使学生们更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让学生们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以后临床实践当中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综合分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董勤.刺法灸法操作技能实训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J] .中国针灸,2009,29 (12):1013-1015.
[2] 龚东方,李艳慧,庄礼兴.浅谈医案教学在针灸治疗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06,25 (2):78-79.
[3] 马奎元,费孔军,郭子林,等. 浅析教师成熟教学风格的形成.中医教育[J].2007,26 (6):78-79.
[关键词] 中医针灸;头痛;西医;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24-02
头痛在临床及生活中较为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部疼痛、头晕等,主要由于内伤或外感引起。对于头痛患者,临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有研究发现,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头痛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方法简便,预后效果良好。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0例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30例患者实施中医针灸治疗,并与其他30例采用西药治疗的患者作对比,分析中医针灸应用于头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抽样选取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头痛患者,其中,男27例,女33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61岁,平均年龄(34.2±5.4)岁。临床症状包括抽搐、头部胀痛及头部刺痛等,少数患者可伴随不同程度的眩晕、呕吐以及失眠等症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方面无显著差距,不具统计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对于外感头痛患者,主要以足厥阴、通络止痛治疗为主:针刺太阴经穴及足少阳经穴,采用毫针泻法进行针灸,针刺风池、百合、列缺及太阳等穴位,采用艾灸或风门拔罐,点刺大椎直至出血为止;对于内伤头痛患者,主要以痛经止痛、疏泄肝胆治疗为主:针刺少阳经穴及以足厥阴穴,采用毫针泻法,针刺风池、角孙、百会、头维、外关等穴位。采用虚证治法对患者进行滋养脑髓、疏通经络治疗,针刺经穴、足阳明穴以及督脉穴,针刺足三里、风池、百会等穴位,采用风池平补平泻法进行针刺,找出穴位位置,并进行皮肤消毒处理,刺针选择1.5毫针,采用直刺针灸法,针刺深度约为0.5-1.0寸,进行平补及平泻,针头留置5min候气,然后进行捻转,直至局部皮肤出现针刺感,行气结束后,间隔5min再进行针气。头部针灸采用平刺法针灸,天柱及太阳穴可采用直刺法针灸,其余头部穴位均采用补法针灸。针刺风池穴时,应注意控制针刺的深浅及方向,对于急性头痛患者,每天针灸1-2次,留针时间为30min-1h,对于慢性头痛患者,每天针灸1次,或2天1次。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给予罗通定口服治疗,每天3次,每次30mg,益脑宁口服治疗,每天3次,每次4片。两组患者均治疗20天。
1.3 评价指标 若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头痛感,则可判定为痊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疼痛感明显减少,则可判定为显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相比治疗前有改善,且头痛次数较少,疼痛程度及疼痛时间减少,则可判定为有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则可判定为无效。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60例头痛患者经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对照组为%,两组对比有明显差距(P
2.2 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对比 治疗后,经1年随访发现,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3.3%(4/30),对照组为23.3%(7/30),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P
3 讨 论
头痛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外伤性头痛可累及项背,发病急,疼痛感明显。内伤性头痛主要表现为头部疼痛,发病缓慢,多伴随头晕症状,可出现间歇性疼痛,情绪激动及身体劳累时疼痛感可加重,反复发作。从中医角度分析,头痛的发病因素为肝阳上亢、肾水不足、情志失和、肝失条达等,这些因素均是导致头痛的主要因素。采用针灸方法治疗,可有效疏散少阳风热,疏风止痛,痛经活络,平泻肝阳之火,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且中医针灸治疗时间较短,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应注意的是,在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头痛时,应避免使用绣针、带钩针以及折针等,针刺头部时,应采用斜刺或浅刺方法,避开血管,若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加重或治疗无效,应尽快查明头痛原因,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治疗期间禁烟禁酒,并进行适当锻炼,尽量避免精神刺激及身体劳累,确保睡眠充分。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经中医针灸治疗,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为86.7%,两组1年随访复发率分别为13.3%、23.3%,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观察组,但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P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治疗头痛,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易光强,韦林,方洁淼.针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1(04).
目前的针灸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由于受现代医学的冲击,往往偏向和习惯于运用或单纯运用现代医学之解剖学、生理和病理学知识来指导临床实践和解释针灸的作用原理,因而在临床中常常选取病变局部及其关联部位的腧穴或者是选取经验穴来治疗疾病,科研上常常借助于现代实验方法来研究针灸的作用机理,这种以现代医学“白箱理论”思维模式指导下的临床和科研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针灸医学的发展,并为其科学性提供了部分证据,但同时又使针灸疗法这一古老的、极具中医特色的重要治疗手段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丧失了它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病中的优势。本文试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阐述针灸医学在认识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和治疗疾病过程中所体现和运用的整体思想,旨在引起同仁对整体观念在针灸医学中的重要性给予重新重视和注意。
1何为中医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在唯物论与辨证法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点,也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由此可见,中医整体观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人体本身的统一性。意思是指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人是一个由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所有组织器官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又是相互影响。②人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中医所说的“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同时也包括人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灵枢•邪客篇》明确指出:“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岁露篇》亦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中医学认为,人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所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所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但自然界的气候和地理变化又对人体产生影响,如四季之温热寒凉,土地之高下柔刚,日月之斗转星移,都会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过了人体调节功能就会发生疾病。人与其外界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中医学中的“七情致病”学说认为,不理想的生活、工作环境及经济状况变迁等社会因素均可引发七情致病。
2中医整体观念
在针灸医学中的体现针灸医学中,常运用人与自然界统一性的整体观念来对人体经络、腧穴等生理结构及其功能活动加以说明。例如《难经•奇经八脉篇》第二十七难中曰:“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经文借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来说明奇经八脉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和必然:人们在地面上设计水沟水渠,目的是为了通利水道,以备未时之需;人体亦然,在大自然是沟渠湖泊,在人体就是奇经八脉。又如古人在进行腧穴命名时也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①借用自然界山水地貌而命名人体腧穴:如承山,近于外丘此当其下故曰承山;大陵:劳宫历掌骨有如历丘陵故曰大陵;其它类似腧穴命名还有四渎、外陵、外丘、支沟、阴谷等。②以天象、建筑物而命名:譬如,“天”指上部、“地”指下部,“宫”、“阙”居中,“廊”“窗”居两侧。地机穴因其脉自阴交而上,至此交过肝经之上,如经纬互综故名地机;上星穴因有如星之光上悬故名上星;其它类似腧穴命名还有璇玑、紫宫、玉堂、听宫、步廊、神门、气户、内庭等。将自然界水流比拟为人体气血而从功能特点上命名人体腧穴:如太渊,脉之会也,气之始此为渊海;血海,言其血所生之海也;涌泉,肾为水,此其泉之始达也;类似腧穴命名还有经渠、太溪等。
3中医整体观念对针灸临床的指导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建立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医门法律》在强调中医整体观念时指出:“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服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而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中医处方用药如此,针灸作为非药物治疗方法的中医特色疗法亦不例外。
3•1取穴时强调人体经络脏腑之间的整体联系性由于人体本身各脏腑、形体和官窍之间生理相关、病理相联,因此治疗上就必须在注重局部的同时更应强调整体的调节。针灸医籍中所强调的“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知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及“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素问•五常政大论》)等,足以说明针灸治疗就是根据经络联系的整体性、通过对局部腧穴的刺激来调节全身机能状态从而发挥作用的。例如在具体临床中采用针灸治疗落枕时,有人认为因颈部有手三阳经所过,因此落枕这一局部病变与此三脉有关,临床治疗时除取颈部穴位局部治疗以外,还应当按疼痛部位循经选取手三阳经穴进行整体调整才能取得好的临床疗效。
3•2针灸方法应四时季节变化而变化中医治疗学中所强调的“因时制宜”,就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自然界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结合机体的机能状态,从而采用适宜的防治方法的一种学术思想,也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防治原则。如《素问•疏五过论》记载:“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之阴阳,四时经纪”;《素问•八正神明论》也强调:治疗疾病时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季节变化对人体有一定影响。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冬气在骨髓。”《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可见,季节气候不同,气血分布有别,疾病发生各异,针灸选穴与手法必须“因时制宜”,即所谓“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素问•诊要经终论》)。具体有如《灵枢•四时气》所云:“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府取之合;冬取诸井,必深以留之。”又如《素问•诊要经终论》所记载的“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等等即是。《难经》中也有关于随四季气候变化采用不同针刺手法的论述,如《难经•用针补泻篇》第七十难中分别论述了两类“因时制宜”针刺手法的原理:第一种是“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因春夏气候由温转热,阳气浮而上,人体之气亦渐趋于外,因此在应用针刺手法上,应当浅刺;秋冬气候由凉转寒,阳气沉而下,人体之气亦渐趋于内,因此在应用针刺手法上应当深刺。第二种是“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即在春夏季节,开始下针时要深刺,达阴气所在部位得气后,再将针提举,引出阴气上达阳分;在秋冬季节则反之,以送阳气深入阴分。现今临床延用的在三伏天用艾炷灸或穴位贴敷肺俞及大椎以防治冬季易发的哮喘等肺系疾病,实际上就是依据《灵枢•病传》:“病先发于肺……冬日入,夏日出”而设的冬病夏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同样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整体思想。这种将人与自然界的节气联系起来整体考虑的“节气灸”,不仅从整体角度全面综合考虑机体的正邪关系,更考虑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以及自然环境特殊变化与人体阴阳气血的关系。
3•3地域不同选择的治疗方法不同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和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我国早在商朝就已认识到地理环境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至春秋战国时便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如成书于春秋战国时的《周礼•大戴礼》云:“坚土之人肥,虚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丑。”指出土质的不同,人体体质存在“肥、大、细、美、丑”等差异。《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区域不同而六之邪则各有偏胜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指出“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素问•五运行大论》亦云:“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意思是说东方风气较盛,南方热邪较盛,西方易生燥邪,北方易生寒邪,中央则易生湿邪;地势高者寒气偏胜,地势低者热邪较盛。人和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因而地域不同治疗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吴颢昕通过对中医巨著《黄帝内经》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认为,《黄帝内经》从人的体质、寿命、性格,以及病邪、病种等多方而详细讨论了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提出了“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为“因地制宜”治疗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中记载了“因地制宜”的具体方法:东方“其治宜贬石”,西方“其治宜毒药”,北方“其治宜炙”,中央“其治宜导引按跷”,南方“其治宜微针”,以及“西北之气,散之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等。
〔关键词〕中医针灸;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肩周炎;临床效果
一般常见的骨伤类疾病,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主要是由于人们气血不足、受寒等引起的机体新陈代谢功能下降,或者是其骨伤部位由于外力折损而出现血瘀[1]的一种现象,可产生关节疼痛、僵硬、肿大等现象,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严重妨碍了患者的基本生命质量。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针灸治疗方式对于三种常见骨伤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收入进行治疗的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骨折患者共149例,其中肩周炎8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1例,且上述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相关骨伤规定的诊断纳入标准[2]。在收治的149例中,男74例,女75例;年龄45~69岁,平均(54.4±2.8)岁;病程3h至1年,平均(5.7±2.2)个月。
1.2方法
所有患者于我院收治诊断后均进行一般常规性身体检查和相应的药物治疗后,患者均采用中医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1)选取诊治过程中所要用的长度适当、粗细合理的针。(2)针灸前对患者进行基本的知识普及以及嘱咐其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以便其更好的配合医师治疗,最大的发挥治疗效果。(3)针灸前对其治疗部位及其周围的肌肉、关节、穴位等进行适当力度的按压,并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对其周围疼痛范围及皮肤现象仔细研究。(4)选取需要针灸的穴位,对使用的针具及其治疗部位、周围进行充分的消毒,以防感染。(5)根据选择部位依次刺入所选穴道。(6)对于针灸部位的选择应通过其患处的解剖结构进行判断,同时注意针刺的使用原理,如先深后浅等[3]。(7)对于年龄较大或者在身体较虚的患者,必要时可通过温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应许注意的是将长艾固定于针柄后应于皮肤适宜距离灼烧,为防止受热过度对患者造成伤害,需选用一纸片进行隔挡。上述步骤均三天一次,每六周半为一疗程,治疗时间需持续两个疗程。
1.3疗效观察指标
根据WOMAC等相关规定对149例患者于针灸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变化程度进行评分测定。治疗效果标准:治愈,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其关节等部位感知、运动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明显改善,运动量大或是节气改变时其关节疼痛等状况有所减轻或者反复无常;无效,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未减轻或者有一定程度的恶化,关节部位的感觉状况并没有发生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评分
针灸治疗后所有患者疼痛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2疗效情况分析
针灸治疗后,治愈79例,有效6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64%,见表2。
3讨论
目前,常见的骨伤类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导致了其新陈代谢能力下降,或者是由于意外等造成的关节损伤等,在临床上尤为普遍[4]。由于患者病情加剧会使其骨伤部位功能逐渐下降,可对患者的基本生活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如行走不便等。因此,越来越多的医师学者关注如何治疗此类疾病。研究发现,除外力导致骨伤的因素外,上述患病的主要人群年龄主要在34岁以上,为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更为有效地治疗该疾病,经研究证明显示,中医针灸的疗法可以更为温和有效地治愈该类疾病。其中,针灸法主要通过针刺穴位的方式进行治疗,其主要刺激部位根据患处的解剖结构进行判断,通过选取长度适当针,充分消毒后,用所选取针刺的主要穴位。上述方法主要提倡自然,可以对患者的气血进行调节,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以肩周炎以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未代表的关节炎,均是由关节炎性病变而导致,同时与患者自身免疫力、感染情况以及代谢紊乱情况存在有必然联系。且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部位肿胀、疼痛等症状。在病症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将导致关节周围出现水肿等情况,进而影响到患者日常活动。若未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将导致患者关节功能逐步出现衰退,严重时更可能导致关节功能丧失。在常规药物治疗中,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关节疼痛情况进行改善,但在改善关节功能方面的治疗效果偏低,无法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本研究通过我院收入进行治疗的149例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的差距较大,改善较优,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96.64%。综上所述,中医针灸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以及僵硬程度,大大提高治疗效果,维持时间较长并且不会带来不良反应,比较稳定可靠,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刘颗星,张耀强,徐火荣,等.针灸疗法对于骨伤临床的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2):166-168.
[2]李科全.中医辨证针灸治疗腰脊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9):1398-1399.
[3]陆宏伟.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后顽固性呃逆15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6):177.
关键词: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94-02
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趋势一直持续上升,这种重要部位的退行性病变刺激不断压迫患者周围的神经与血管,引起诸如酸痛、眩晕、瘫痪等一系列症状,对患者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临床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多数以非手术治疗(理疗、针灸、牵引等)为主,加强临床诊疗研究对于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为观察中医针灸治疗腰椎
基金项目:(1)自治区科研机构创新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3002,(2)新疆地产中药民族药新药研发项目,项目编号:XJHPHY-2010-YH
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选取2010年7月―2013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报告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一般材料
选取2010年7月―2013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过临床CT检查和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3-67岁,平均(32.12±4.28)岁,病程1-35个月,平均(14.7±3.9)个月;研究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3-65岁,平均(32.57±4.54)岁,病程3-37个月,平均(14.1±3.5)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推拿按摩、药酒擦揉治疗,研究组实施推拿按摩、中医针灸治疗。
药酒擦揉:选用舒活酒,擦揉患部,每次5-10分钟,以患部发热为宜。推拿按摩:以滚揉法、舒筋活络法和点按穴位法为主,促进患部经血活络,
针灸治疗:针灸穴位主要以患者肾俞(双)、大肠俞(双)、关元俞(双)、秩边(患侧)、环跳(患)、委中(患)、承山(患)、阳陵泉(患)、足三里(患)为主,配合阿是穴[1]。针灸治疗是要做好消毒,快速进针,深度2.5寸,角度30°,以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宜。在患者腰部防治空艾灸盒艾灸,配合针灸,每10分钟运针一次,留针时间30分钟。
3.疗效评价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以治愈+显效+有效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愈:腰腿疼痛消失,活动机能恢复。显效: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有效完善。有效:疼痛减轻,活动功能尚不完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出现加重倾向。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并对其前后腰椎功能进行对比评分。
4.统计分析
临床所得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数标准差以(X±S)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卡方检验验或Ridit分析,以P
二.结果
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情况见表1。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5%优于对照组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椎间盘组织、神经根受压迫有关,患者患部炎性致痛物质渗出,发生无菌性炎性,导致腰腿疼痛等一系列症状。该病在中医中属于痹证范畴,主要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经络不通,腰痛加剧,因此治疗应以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为主[3]。临床研究显示,治疗本症的最佳手段是动静结合,功能锻炼配合治疗效果更加,本次以中医针灸为主,辅之以推拿按摩,通过对足太阳经经脉和足少阳胆经经脉针灸松解肌肉痉挛,并辅助以推拿治疗,以动静结合理念为指导,刺激穴位改善经脉瘀阻现象,减轻患者患者受累情况[4],对其腰椎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效果,且安全可靠,是临床治疗的优秀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安全可靠,适宜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建,熊刚.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2012(2):113-114.
[2] 何月莲,甘志芹,林秋炜,等.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与康复指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20):189-190.
【关键词】 针灸 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m)由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咽炎、支气管炎或肺炎。肺炎支原体大小为200nm,是自由生活的微生物,比病毒大,比细菌小。
1 诊断要点
1.1 临床表现
1.1.1 春季多见,起病缓慢,有低热、咽痛、倦怠、乏力、纳差。
1.1.2 随后出现咳嗽,渐加剧呈刺激性,咳黏液痰,偶有血丝。
1.1.3 肺部体征很少,偶闻干湿啰音,无管状呼吸音。
1.2 辅助检查
1.2.1 血液检查:白细胞多数正常。发病两周后冷凝集反应阳性,超过1:32支原体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及补体结合试验可阳性。
1.2.2 X线表现早期可呈细网状阴影,代表间质性肺炎期;两天后即有肺泡小叶性实变,呈小片状阴影;4日后呈更多融合性或散在性片状阴影;在病期第7~10日则小片阴影吸收消散。
2 治疗
2.1 体针疗法
2.1.1 处方:取穴分为六组,第一组取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风门、肺俞、厥阴俞、T2~T4夹脊穴等,第二组取胸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等,第三组取位于上肢的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孔最、列缺、太渊、鱼际等。第四组取位于下肢后内侧的特殊穴位,如三阴交、太溪等,第五组取位于下肢前外侧和腹部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等,第六组取单侧的少商、商阳。第一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第六组穴位同时使用,第二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第五组穴位、第六组穴位同时使用。这两种处方交替使用。退热、咽痛消失后去掉第六组穴位。
2.1.2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风门、肺俞、厥阴俞、T2~T4夹脊穴0.6±0.2寸。向下平刺膻中、玉堂、紫宫1.2±0.2寸。斜刺孔最1.2±0.2寸,平刺列缺1.2±0.2寸,直刺太渊0.4±0.1寸,直刺鱼际0.8±0.2寸。直刺三阴交1.4±0.2寸,直刺太溪0.8±0.2寸。
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关元1.4±0.4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穴位用较强刺激手法针刺,捻转幅度为3~4圈,捻转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第四组、第五组穴位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点刺少商、商阳各出血3~5滴。
2.1.3 按语:支气管与肺脏接受来自T2~T4节段的交感神经的支配,根据现代针灸学理论,应当在T2~T4节段及其附近的节段内选用穴位。第一组、第二组穴位是分布于胸部前T2~T4节段及其附近节段内的穴位。上肢血管平滑肌分布着来自T2~T5(或T3~T6)的交感神经,这些交感神经与支配气管、肺脏的交感神经来自相同或相近的胸髓节段,这也是针刺第三组穴位治疗本病的重要解剖生理学基础。取用第四组、第五组穴位是为了调节机体的内分泌、免疫机能。点刺第六组穴位可治疗咽痛、退热。
2.2 电针体穴疗法
处方: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取穴分为六组,第一组取位于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风门、肺俞、厥阴俞、T2~T4夹脊穴等,第二组取位于胸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等,第三组取位于上肢的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孔最、列缺、太渊、鱼际等,第四组取位于下肢后内侧的特殊穴位,如三阴交、太溪等,第五组取位于下肢前外侧和腹部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等。第六组取单侧的少商、商阳。第一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第六组穴位同时使用,第二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第五组穴位、第六组穴位同时使用。这两种处方交替使用。咽痛消失后去掉第六组穴位。
2.3 灸法
多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
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位于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风门肺俞、厥阴俞、T2~T4夹脊穴等,第二组取位于胸部、上肢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孔最、列缺、膻中、玉堂、紫宫等,第三组取位于下肢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太溪。三组穴位交替使用。
2.4 耳针疗法
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支气管区、肺区、肾上腺区、耳尖、耳垂。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皮质下区、胸椎上段。
2.5 电针耳穴疗法
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支气管区、肺区、肾上腺区、耳尖、耳垂。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皮质下区、胸椎上段。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足三里、三阴交、孔最列缺(双侧交替使用)。
2.6 耳穴贴压疗法
多在咽痛消失、退烧后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
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支气管区、肺区、脑干。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皮质下区、胸椎上段、肾上腺区。
参 考 文 献
[1]陶义训,等.《针灸疗法国外文献集锦》.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70.
【关键词】针灸;手术;颈椎小关节错缝;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407-01
颈椎中小关节由于外力引起的关节向外侧微小移动并且关节不能自行恢复成正常位置关系,称为颈椎小关节错缝,其临床表现为疼痛和功能障碍[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60例,均为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8月前来我院就诊的患有颈椎小关节错缝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由X射线检查出患有颈椎小关节错缝。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均在17~63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37岁左右。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为单纯活动受限,上肢无力,其中单侧上肢麻木无力者21例,双侧上肢麻木无力者39例。病程均在1~18d,发病后感觉不适就前来就诊的患者33例,1~9d内前来就诊的患者23例,9~18d前来就诊的患者4例,所有患者以往均无其他病史产生对本文研究病症的影响。本次研究把患者按治疗手段分为针灸组和手术组,每组均30例。针灸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在22~63岁之间,平均年龄40岁左右。手术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在17~62岁之间,平均年龄35岁左右。经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使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得出所有患者在年龄大小、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及突出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针灸组和手术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具体治疗方法如下。针灸组:本组治疗方法分成两个大体步骤。先使患者取正坐位坐于适合高度,采取中医推拿手法,力度以稍感疼痛为宜,起到放松患者颈部肌肉并且加快患者头颈部血液循环的效果。然后对患者采取针灸治疗,选择40mm的银针,于患者的肩井、风池、肩骨禺、肩贞、天宗、百会、头维、睛明、大椎、列缺穴位在颈椎两侧依次入针0.8寸~1.2寸,每个穴位针灸时间控制在0.5h左右,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穴位增加或减少针灸,以上治疗一日1~2次,连续一周为一个疗程[2]。手术组:患者取仰卧位于台面,且头部伸出床外,术者左手托起患者头部,右手托住患者下颌,使患者全身放松,微收下颌。术者将患者头部向水平方向牵拉,力量达腰骶部为佳,然后术者将患者头部向右后方牵引转角大约∠45°,给予一个距离小、时间短促并且与牵引方向相同的力量;然后反方向再重复一次,每日1次,连续一周为一个疗程[3]。
1.3 疗效判定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VAS疗效评定标准,对所有治疗患者有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种评价等级[4]。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单纯活动受限症状消失,上肢麻木无力情况消失,颈椎功能恢复,经X线片检查无小关节错缝。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单纯活动受限症状消失,上肢麻木无力情况有明显减轻,颈椎部分功能恢复正常,经X线片检查小关节错缝情况较治疗前情况明显好转。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好转趋势,单纯活动受限症状有所改善,上肢麻木无力情况有所减轻,颈椎功能障碍未消失,经X线片检查小关节错缝情况仅有微小改变。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有加重趋势,单纯活动受限症状无改善,上肢麻木无力、颈椎功能障碍,经X线片检查病灶并无任何改善。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具体数据比较如下表1所示。
表1 针灸组与手术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单位:例,%)
根据以上两组的治疗数据可知,针灸组治愈率为70%,有效率为96%;手术组治愈率为63.3%,有效率为86.7%。根据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数据分析处理,得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颈椎小关节错缝在临床上是种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因头部剧烈扭转或受到撞击导致关节失去原来的稳定性,由颈椎附近韧带、滑膜和肌肉组织出现牵拉反射,导致关节不能回归原位,并且使附近软组织受伤,产生炎症和痉挛症状,损伤处更严重的患者还有颈髓压迫、迷走神经刺激的症状[5]。从解剖学角度上看,颈椎由于关节突较短、关节囊松弛,使颈椎部活动范围大,然而也导致其稳定性差,易错位的缺点[6]。上述表格中所示,针灸组和手术组均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两者之间进行细致比较,发现针灸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手术组,即中医针灸治疗法无论在治愈率和有效率两方面均优于手法治疗。中医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哀晓辉,张伟范,霍明霞.中医针灸治疗30例颈椎小关节错缝的临床疗效观[J].中医中药.2013,11(24):640~641.
[2]王琦,翟佳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48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 ,21(11):1866.
[3]王力群.定位颈椎旋扳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34例[J].吉林中医药.2003,23(5):41.
[4]章宏辉,孟海滨.手法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4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0):2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简称SSS,是由于窦房结伴有或不伴有)心房的病变而产生心律失常并引起全身、神经系统及心脏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SSS的基本疾病是窦性静止或窦房阻滞,临床以心动过缓为主要特征,有的病例可伴有心动过速的交替出现。急性或慢性冠状动脉闭塞、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是引起SSS的主要原因。SSS的病理表现为窦房结有水肿、出血、变性、脂肪浸润或广泛的纤维化。窦房结动脉由急性变性、坏死、狭窄或血栓形成。房室结则有慢性炎症,可伴鞘细胞增生或纤维化。实际上,SSS病员的窦房结和房室连接处都有病变,心房也有病变。现在推测起搏点衰竭的原理为发放冲动受抑或传导受抑,或两者均受抑制。慢性SSS大多发生于老年及中年人,青年及儿童也可发生,男性约占2/3。
一 体针疗法
1.处方:取穴分为五组,第一组取位于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T1~T5夹脊穴等,第二组取位于胸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等,第三组取位于上肢的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内关、间使、神门、灵道、大陵等,第四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三阴交、阴陵泉等,第五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太溪等。第一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同时使用,第二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第五组穴位同时使用。这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肺俞、厥阴俞、督俞、T1~T5夹脊穴0.6±0.2寸。向下平刺膻中、玉堂、紫宫1.2±0.2寸。直刺内关、间使1.2±0.2寸,直刺神门、灵道、大陵0.4±0.1寸。直刺三阴交、阴陵泉1.4±0.2寸。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太溪0.8±0.2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3.按语:心脏接受来自T1~T5节段的交感神经的支配,根据现代针灸学理论,应当在MT5节段内选用穴位。第一组、第二组穴位是分布于胸部前后的MT5节段内的穴位。因来自T1的部分纤维参入了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形成,所以上肢的部分穴位(即第三组穴位)也可以治疗本病。另外,上肢血管平滑肌分布着来自T2~T5(或T3~T6)的交感神经,这些交感神经与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来自相同或相近的胸髓节段,这也是针刺第三组穴位治疗本病的重要解剖生理学基础。
二 电针体穴疗法
1.处方: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取穴分为五组,第一组取位于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Tl~T5夹脊穴等,第二组取位于胸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等,第三组取位于上肢的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内关、间使、神门、灵道、大陵等,第四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三阴交、阴陵泉等,第五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太溪等。第一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同时使用,第二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第五组穴位同时使用。这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背部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之间,在第三组(胸部的穴位)与第二组穴位、第五组穴位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每次电针6~10个穴位即可。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三 灸法
1.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位于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肺俞、噘阴俞、督俞、T1~T5夹脊穴等,第二组取位于胸部、上肢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内关、间使、神门、灵道、大陵等,第三组取位于下肢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阴陵泉。三组穴位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每次选双侧6~10个穴位即可,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以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每日治疗1~2次。
四 耳针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心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神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每次行针10~30秒。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
3.按语:取缘中、脑干、神门为配穴,目的在于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五 电针耳穴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心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神门。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足三里、三阴交、内关、间使(双侧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直刺足三里2.0~0 5寸,直刺三阴交1.4±0.2寸,直刺内关、间使1.2±0.2寸。然后在耳穴与足三里、三阴交、内关、间使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6±8个穴位(交替使用耳穴),每次电针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
六 耳穴贴压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心区。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神门。
2.操作方法:用王不留行子进行贴压。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固定于选用的耳穴,每穴固定l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隔2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参 考 文 献
[1]杨华元,刘堂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6年10期.
为了促进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内中医学、针灸学方面的学术刊物大都附有由论文标题构成的英文目录。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起到概括全文、吸引读者和便于检索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原作者和刊物的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1标题的语言特点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例1:EffectiveAcupunctureTherapyforStroke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s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AJA)1993;21(3)∶205例2:UsingthePowerofBeliefinAcupunctureandHolisticMedicine:CaseStudies33.标题一般由一个名词或若干并列的名词,加上必要的修饰语构成没有谓语成分。但个别情况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问句。例3:CantheAdditionofMoxibustionDuringAcupunctureTherapyImproveRecoveryfromBell′sPalsy?AJA1998;2633
2标题的写作要求
211主题突出,简短明了标题字数一般在10个单词以内最多以不超过15个词或两行为宜。例4:ConservativeTherapywithAcupunctureforInjurytotheSciaticNerveResultingfromIntramuscularDrugInjection副标题往往用以突出论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数、研究方法、重点内容或连载论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标题较长可以副标题的形式处理。例5:TheDemystificationofChinesePulseDiagnosis:AnOverviewoftheValida2tions,HologramsandSystematicsforLearningthePrinciplesandTechniques
212避免冗余的谦虚套语中医论文的标题常带有表示谦虚意味的词。如“初步分析”、“初步观察”、“初探”、心得体会”“之我见”等。这类句式在国外期刊已不用甚至连Studyof、Investigation、Reportof”等开始的形式也已少见。科技论文应立足于事实材料非实质性内容皆可省略不译而并未影响文章的主题和文献检索。
213尽量避免使用缩略词语,为使读者准确地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使用缩略词有失恰当,特别是疾病名称,应避免非标准缩略词语。如此缩略词已通用且无歧义,亦可使用。例6:DeterminationofSafetyNeedlingDepthviaCT2ScanStudiesofTissueThickness〔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5)∶258〕。例7:DiagnosisandTreatmentof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