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范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理素质

第1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对策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科)研究课题《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MFD-143)的结项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3日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

随着大学生慢慢的接触大学、社会,大学生会对大学、社会有一定感知能力,并且会逐渐地去适应,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大学生生活的外界环境、内部环境-个体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各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能否适应学校的生活,能否适应社会的要求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不仅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也有很多。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1)社会竞争的压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行业的不断增加,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且,大学生入学率在逐渐增加,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有很多高校盲目扩招,使得招生人数的增长远远高于就业机会的增加,所以使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比如,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优先考虑社会有经验的人才,而不愿意接纳刚刚就业的大学生,就是有些单位愿意接纳应届毕业生,但是都会选择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进行培养。因此,这对当前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制度时,对大学生培养实行的是“订单培养式”,很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有就业单位接纳,而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方式,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时候是单位选择学生,而不是学生选择单位,这样,使大学生的“天子骄子”的优越感备受冲击,还有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的不正之风等都使大学生感到很迷茫和失落,这失落感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2)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错误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推进,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有对大学生有激励性的信息,但是也有很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不利的信息。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现在大学生几乎有70%左右拥有电脑,所以在接触有利信息的同时,也会接触地很多不良信息,而由于大学生自我约束力还比较薄弱,老师又很少直接参与大学生业余生活的指导,这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从而使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而不思进取,但是这又使得大学生感觉到很矛盾,觉得自己整天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感到自责,但又不能自控,这种自我心理的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问题。

2、家庭环境的影响

(1)父母期望的压力。在当今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子女升学,诸如考入大学、考取硕士研究生、能够出国深造、甚至考取博士研究生,许多家长可谓是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这种父母的殷切期望,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无形中给进入大学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种长期的、无形的压力,很容易给大学生带来心理问题。

(2)家庭条件的压力。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现在城乡差别还比较大。因此,由于家庭条件不同,在高校中,学生家庭收入悬殊问题也比较严重。尽管高校学生都不愿意被别人认为是“贫困生”,但是他们却无法逃避这样的事实:从吃穿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有很大差别,他们为了使自己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尽量赶上大城市的同学,他们除了努力学习以赶上、甚至超越大城市同学的之外,为了能够负担起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因此很多学生还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这样,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承受的心理负担远远超过了别的大学生,从而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3、校园环境的影响

第2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结果;对策分析

一、我国贫困大学生的发展状况

我国长久以来就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习俗,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更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格外重视,贫困地区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可以上大学了。我国近几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使一大批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子女实现上大学的愿望。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居多,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少数民族的家乡大都不富裕,孩子的上学问题成了家庭的大事。国家对少数民族家庭的优惠补贴政策真正地使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孩子得到极大惠顾,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二、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结果

1.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我国高校的很多贫困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以贵州少数民族的贫困大学生最为普遍。这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走出的大学生怀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带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进入坐落在繁华都市的大学校园里,首先带给他们的是新奇感,其次是沉重的自卑心理。他们或许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们自己是充满自卑心理的,这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学生的学业,影响了他们正常、健康成长。

2.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周围环境影响大

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有很多是大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不仅同情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相当多的是轻蔑与看不起。这些学生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很多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初次来到大城市,言语、习惯上的差异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很多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甚至受到个别同学和老师或善意或恶意的嘲笑,这对他们的心理素质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

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还不充分,很多高校由于自身实力不足,缺少专业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很多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疏导,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国家对心理咨询行业的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不难看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与有效心理咨询疏导的关系。

三、解决对策分析

1.倡导高校师生尊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

少数民族同胞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是我们亲密的好朋友、好伙伴,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语言风格、处事习惯等,对待他们态度要亲和,不能做出损害民族感情的事。不能使他们受到来自学校与同学们的伤害,要让他们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要帮助他们及时适应学校及本地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帮助他们尽快赶上高校的学习、生活节奏。

2.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

根据相关规定,国家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展开部署,倾斜少数民族学生,注重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疏导,尽可能地避免恶劣事故的发生,尽可能地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要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进行专项的研究工作,对涉及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种因素都要考虑到位,针对具体的实例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小结

贵州少数民族多,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多,如何缓解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有必要,只有妥善处理这个问题,才能对社会的热点有一个基本回应,满足民众期待。我们所做的调查与分析就是为了帮助贵州少数民族贫苦大学生改善心理素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的社会秩序、民族关系会更加和谐有序。

参考文献:

[1]陈耀辉,陈颜,李晓刚,胡期丽.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及应对措施[J].亚太教育,2015

[2]陈嵘,秦竹,杨玉芹,马定松.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第3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范文

题目:网络境遇下大学生身心素质与个性心理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给大学生的生活、恋爱、学习以及择业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多重压力,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现实问题和人生挫折,如果大学生缺乏自我调控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周遍人群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关怀,进而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出现各种不测的问题和严重后果。如今,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心理问题介入对象的重灾群体,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情感教育拓展训练,打造大学生强健的身心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日渐成为现实高等教育的一个主题。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情感教育

微时代以来,特别是微信的开通,学生有了更多的网络阅读的机会,而不再局限于在学校接受知识的传授,同时在课堂上也会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领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因为教师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使者,更是传授学生社会道德的先行者,特别是现今的网络社会,诸多教育方法和手段都是面向主体学生,并且是按照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既定需求对学生进行群体教育,以便最大限度保证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兼顾个别学生身心发展,调和个体的差异和满足情感需求,现阶段,在我国在高等教育中,依然还是以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着力点,而对大学生能否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否适应社会和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另外,旧有的体制造成的评价标准往往体现在考试分数及其能力的高低上,就是说所有的学习理念都服务于文化知识的提升,这种狭隘的教育目标势必会对学生形成较为枯燥的教育氛围,或者说将会不可避免地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忽视必然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网络高速公路的开通,负面的公共舆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较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特别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加剧造成大学生的独立竞争意识也随之增强,个体自我调节能力的不足使大学生追求的人生目标趋于功利性,变得更为实际,对社会主流大众文化和人文氛围表现出相对淡漠的态度,所有这些消极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日后走向。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2015年公布的关于大学生心理调查数据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17.37%,有某种单一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44.9%,并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持续上升,大学时期是人生最为美好阶段,大学时光总是给人带来无比的留恋和无尽的人生回忆,大学期间的个性心理也日间趋于成熟,与此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上情感较为丰富,情绪多变化,人格相对不够稳定的时期。

对调查结果做横向质性分析,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绪化严重,遇事易兴奋,易暴怒,大学校园里可以经常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放松大学生的焦躁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便会使大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大学生从不成熟向成熟阶段的过渡,青春期极易产生兴奋冲动,遇事缺乏周全的思考,常常会有情绪失控行为。二是习惯性抑郁。大学阶段通常会感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使得自身心理压力超负荷,比如学业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常常会使他们感受到外界压力而在学生内心产生抑郁的不良情绪,甚至会出现厌恶、痛苦、自卑,郁郁寡欢,觉得生活苦闷。三是嫉妒心强。高中阶段的佼佼者,自进入大学以后,遇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才俊们之后,自己的失宠状态使自己陷于孤立,可能产生嫉妒的情绪,若不及时调整心态,会使大学生的人格变得尖酸刻薄。四是易焦虑。焦虑想必是每个大学生经常会有的情绪体验,如考前对自己信心不足,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忧,生活中无法适当与人正确沟通,与同学相处产生误解和摩擦等都会使得他们产生心理焦虑,身处群英聚集的大学校园里,如果过于轻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偏颇心态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同样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或者社会问题。五是冷漠孤独。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对大学的期望值过高,会使得大学生感到落空,进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日间变得冷漠,得过且过,感情淡薄,外加大学生普遍都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和亲朋,对外界环境的陌生感,对家庭和父母的深深依恋,也同样会使他们感到孤寂,这些心理问题必须通过适当的心理拓展训练才能有效地解决。

目前,美国高校在大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干预教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一挡节目叫《生存者》,于200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最受欢迎电视节目,节目通过其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情节设计以及高超的拍摄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借鉴,而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拓展训练来说,实为一部好教材,对我国各校正在开展的入学新生军训加入拓展训练项目的编排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告别虚弱,而且精神层面的健康也同样重要,所以健康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况良好和道德评价体系健康。因此,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紧迫任务。

特别是对大一新生而言,经历了十几年寒窗苦读和紧张的高考,其社会适应能力显然会比其他高年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逊色一些,好的一面是进入大学之后便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都试图去努力地做大胆尝试,较为自信地解决实际问题,再加入学心理教育的介入,都会使新生在新环境下尽快适应新环境,充满自信地迎接人生新的阶段,然而,有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偏差一些,原因就是能够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大多都是高考分数较为理想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相对比较强,但是,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和成长经历往往也不尽相同,同时又普遍都是从小就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特立独行的个性比较强,规范自己独立生活的自律性较差,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没有社会责任感和缺乏担当精神,自我约束上表现不佳,没有危机意识,对未来的人生走向缺少规划而且选择不够明确,在遇到困难时随即表现出的就是不知所措,有时会选择逃避现实。心理咨询网络平台的开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依赖心理健康资源,网络信息的内容涉及面广,丰富和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通过网络可以使各个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新多媒体技术,采用多样的信息呈现手段,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心理变化情景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网络世界是个虚拟社会,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去网上冲浪,可以使有心理疾病者通过网络平台毫无顾忌地倾诉,以达到心灵沟通和心理平衡,同时,网络社会又在某种程度上说存在着真实性,在虚拟空间里的人们反而更容易倾情流露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说,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洞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剖析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从多维度思考,比如家庭教育是否缺失、学校教育是否健全、社会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性格成因等因素做综合分析,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往往承担着最基本的教化功能,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体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家庭环境是个敏感而又重要的因素,如父母的知识和阅历、家庭经济收入以及住房面积等都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健全,家庭的和谐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完整培育,诸多家庭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活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外的研究数据表明,在信息高速公路未开通之前,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尊重了孩子的主体行为选择,并且鼓励和积极地去引导其思想的正确表达,并且耐心地听其倾诉,而且求同又忍异,以此方式为媒介将会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打开一扇开放的沟通桥梁,着往往使孩子们在追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有效地抑制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促进他们向健康化轨道发展。相反,如果父母教养方式是以娇纵子女的手段去溺爱,这往往和子女的沟通经常告别使用处罚和拒绝等手段去无条件满足,这只会给子女在社会适应能力磨练上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思想侵蚀,而且较少得到家长的关注,大多家长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提升上,这更容易导致孩子身心发展陷入不健全境地,扰乱了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历练并且直接影响其日后的人生走向,笔者在韩国留学读博期间,以自己在国外的亲身经历对中韩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做了横向比较分析,韩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的经历基本都有,而国内的孩子上大学之前的勤工俭学经历基本很少,甚至说是没有。

参考文献

[1]夏和国。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第4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范文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趋于成熟阶段,保持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对促进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心理知识,注意防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积极培养良好性格和心理调试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但体现在对于大学生个体的意义上,对于群体和整个社会它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调查和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存在不良反映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有所上升,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将其作为开发大学非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通过开展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等,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哲学社会科学课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课堂心理健康教学必须结合实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多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开展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群体,心理特征相对统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实行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课堂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但由于高校教育时间有限,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尚需在课外进行。课外教育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如开设系列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可充分利用学生会、社团组织,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必须建立新的工作体系。当务之急应建立测评体系,研究制定符合我国社会文化条件、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测评标准,并认真组织测评工作,设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工作的预见性。应建立心理问题高危人员的预防和干预体系,做到尽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体系,在学生工作系统设立专门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必须下力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下力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同时,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应该由多方人员组成。除了一支由德育、心理、医务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外,全体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建立由校、系、班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在校领导的协调下,组成一支由德育教研室、学生工作部、团委、心理学教师、辅导员、医务人员和学生等组成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承担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数量,又要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

【参考文献】

第5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范文

大学生是社会上文化层次水平较高、思维最为活跃、最有朝气的群体之一。他们渴求知识,积极向上,胸怀博大,时刻关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把个人理想和志向同祖国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复兴融合在一起。但是,由于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不能适应困难。

2.自我评价失调。许多大学生都是中学时候的学习尖子,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而进入大学后,这种优势不在,使得他们的优越感受到重创,这时学习成绩稍有波动,就会降低自信心,甚至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3.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由于存在交际困难,同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较,一些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迷恋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

4.就业心理困惑。这在毕业生中尤为普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以很好的心态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确切,好高骛远,一日三变。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

5.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弱。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部分大学生在困难面前感到束手无策,有些甚至承受不了挫折而产生厌学、退学甚至自杀等心理。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1.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2.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1.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的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6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范文

一、大学生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现况

(一)大学音乐教育现况

依据学生需求分类可以把音乐教育现况分为专业与非专业两个层面。

专业音乐教育自不待言,这是成体系的教学系统,非专业音乐教育主要是其它专业学生德育、美育与音乐相关的选修课程。课题追求的是将协同理论应用于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有机联系在一起。

大学音乐教育停滞于专业知识教授是最为值得关注的现况。对非音乐专业生而言,教育目的止步于此,大学生的音乐课程所获实在有限,也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音乐奥秘的动力。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现况

当代大学生具备的综合素质应当如何描述?儒家以“八目”作为君子的一生行为标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主要阐示两个方向,修身与治用。 借用这个体系课题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解是:以修身论,应当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应当有判别事非的自主性,应当有与人为善的良好性格,应当有展示自我的自信心;以治用而论,应当有胸怀天下的大局观,应当有和谐环境的处世能力,应当有自我价值体现的影响力,应当有敢为人先的行动意识,应当有渴望成功的进取之心,应当有不畏艰难的冒险精神。

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挑战的应对方式方法实在令人堪忧。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报复心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概述无一不将目标指向大学生心理素质层面上。社会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如何解决应当引起大学从教者的高度关注。

二、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引入音乐的必要性

音乐已经自成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学科,有着富足的外延与内涵。音乐学既是感性的科学又具有理性的思考,大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以此为依托印证心理素质问题的起源与解决方向。

(一)音乐本身具有调适情绪的心理作用

情绪多由客观刺激引起,是对周围世界的态度体验。情绪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作用。常时间被负面情绪所笼罩势必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重的影响。情绪产生有刺激源,我们无法预知身边出现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事,那么情绪产生的根源是无法控制的,情绪的产生也就无法控制,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控制情绪,或者是调适情绪。

1.音乐调适情绪首先表现在表情与达意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音乐表演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大学生能在音乐的熏陶下展开自由联想,体验情感,表达情感。高校音乐欣赏课目的就在于通过欣赏中外名曲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与情感思维。激扬的《命运》交响曲能给人“挑战与反抗命运”的联想,闲适的《田园》交响曲能给人“放逐自我于天地间”的宽阔。

2.音乐调适情绪还可以表现在诱发与感染

情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情感体验与情感感染他人是人类的特殊属性。音乐就是情感的载体,就音乐的产生而言,《乐论》这样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物而动,故行于声”。借由音乐能激起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3.音乐调适情绪还可以体现在宣泄与释放

心理素质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承受能力,音乐能够最直接迅速深刻地影响到人的内心世界。音乐所搭载的情感正好可以浸润干涸的心灵。节奏欢快明亮的音乐可以解除忧郁,节奏平缓清新的音乐可以镇静安神,节奏激扬亢进的音乐可以坚强意志。

(二)音乐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1.音乐审美作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

音乐的审美功能体现在题材多样体裁各异的音乐作品给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美的氛围。大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对音乐美的认识。

2.音乐立美作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

如果说审美是美的欣赏,那么立美就是美的创作。立美是在审美的基础上构建自身对美的理解。审美偏向共性,立美偏向个性。切实重视立美教育,要将学生培养为审美主体,美自身,通过自身再美人。

3.音乐的文化传播功能有助于陶冶大学生良好情操

音乐取材于文化内涵,传递的情感正是文化内涵间沟通的信息。音乐的文化传播属性让个人的心理素质培养不再是孤立的事件或者任务,而是在大环境中的一种共同追求与理念,起到相互印证与提高的作用。

三、 音乐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协同

(一)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主要总结并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存在的共同本质特征。作为一门横断学科,它的跨越度空前,为诸多学科相互印证、类比提高架设了桥梁。这为各种学科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也拓展了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和教授方法的空间。

(二)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需要协同

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之间就其本质特征而言确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音乐创作讲求尊重传统但不墨守成规,要有基础地创新。而创新思维正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点。音乐表演讲求展现自我,突破自我。进取心的培养正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难点。

1.音乐协同创造心理

创新是一切发展之动力。音乐教学的内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的追寻,都穿插着体验接受与创新的过程。用心体验音乐会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体验,那么体验者对作品的独到理解就源自于思维的多端性与灵活性,这是创造性心理的发端。

2.音乐协同进取心理

自信心是进取心的后盾,积极进取的结果能够培植更坚固的信心。进取与自信都是心理素质中非常重要的组分。通过音乐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利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激励引导学生进取心理。

每个学生对音乐的领悟理解能力不一致,对于音乐基础差的同学,要寻找突破口为他们建立学习音乐的信心。对于音乐基础好、天份突出的同学,要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最大的兴趣与动力。通过培养学科自信,将进取心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乃至于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去。

3.音乐协同协作心理

音乐是世界的财富,是人类交流最好的语言。音乐欣赏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音乐可以在每个人的意识中形成一幅形象的图画,通过交流可以丰富唯美这幅画卷,并找寻学生彼此的认同感。思想的碰撞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为集体增添凝聚力。老师从旁指导与监督,指导学生观点的指向,促进集体的和谐交流,指引学生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

音乐实践活动是参与感极强的团队合作方式。例如合唱,声部之间的协作,男女声的协作,指挥与演唱的协作。参与这些课外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体会集体的力量,促进同校情谊,增强集体荣誉感。

第7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范文

大学生学风建设是每个高校都在做的事情,良好的学风建设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帮助很大,能有效改善高校学生的学习气氛和健康积极的人生观,能够帮助那些整天躲在寝室足不出户的”宅男“积极走进社会,良好的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学风建设对于培养学生努力进取以及奋发图强的精神有很大帮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学生在经历了九年寒窗苦读,终于走到大学,很多学生就认为可以暂时放下紧张的学习,好好享受下人生。但是大学是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健全人格的场所。因此高校学风建设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并帮助学生建立充足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就能很快发现高校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得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大学生上大学最重要的目的是继续接受教育,强化自身专业能力。大学生学风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狐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动力和方向。通过帮助学生树立目标,鼓励学生不断突破自我,从而逐渐走向人生巅峰,使得大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使命感。学风建设还体现在能够通过兴趣吸引到一批志同道合的学生,并通过相互鼓励、相互竞争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时代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但是到了大学,就会发现到处都是”高手“,就是难免使得有些学生优越感荡然无存,甚至变得自卑孤僻。而大学生学风建设就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育中,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和鼓励,并积极培养学生之间成立兴趣小组,通过小组互助的方式来达到学业的提升。由于大学生处于年轻气盛、不服输的阶段,通过志同道合的同学的鼓励和激励,能够很快刺激学生奋发图强、迎面赶上。而且通过学习小组能够较好的加强学生融入大学生活,从而在人际沟通中加强自身的社交能力,并逐渐完善自身的性格。

(四)减少学生考试压力

由于当前大学考试十分频繁,这对很多偏科的学生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情,尤其是在考英语四、六级中,很多学生就会出现考前抑郁症,很多学生担心考试过不了,会影响学位。这种焦躁、不安的情绪会一段时间伴随学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考试正常发挥。针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学风建设就要积极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在日常学习中的不断的演练和知识巩固,从而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在考试前,就达到了”城中有粮、心里不慌“的良好心态。

(五)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有很多学生虽然学业很好,但是其性格却并不健全,有的甚至比较情绪化,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变得焦躁和不安,甚至还有攻击性倾向。真对这一点,高校学风建设就针对学生具体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缓解学生不安的兴趣,并努力让学生逐渐融入到正常的大学生活中,逐渐和身边同学展开良好沟通,从自闭、孤僻中脱离出来。此外,学风建设还通过开展各项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各种兴趣,学生在参与各种大学社团中逐渐找到更多的兴趣志向,并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

(六)帮助学生避免网络的诱惑

由于当前处于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很轻易连接到网络。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甚至不能自拔。因此,就需要紧抓学风建设,对学生的上课考勤进行严格的检查,同时在学生上课时,使用科技手段屏蔽课堂信号,使得学生无法在上课时玩游戏,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的沉溺度。

二、加强学生建设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学风建设是高校的长期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只有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回报。

(一)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

高校学风建设需要采用各种的手段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由于高校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格,因此并不能像对待中小学生采用课堂教育的方式进行。而是要通过组织各种社交活动、课外活动来进行。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思想品德、”三观正“的学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影响和感染其他学生,使其能够明白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自身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要通过积极的一对一沟通,将学生一些独特的”见解“进行合理解释和纠正,从而完成对学生的”三观“教育。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学习兴趣普遍下降。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学风建设就需要在大一时期将本专业优秀的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员请进学校,并以企业的角度来讲述专业知识对于今后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告知学生如果不能在大学时期掌握扎实的知识体系,就无法在今后的职业生涯获得较好的发展,收入会直接体现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种”现身说法“的教育,从而给学生震撼,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三)开展各种奖惩措施,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由于高校学生都是年轻气盛的青年,拥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并不会轻易服输。因此高校学风建设就要积极开展学习互助小组,帮助学习兴趣差的学生提升成绩。通过各种奖惩措施来不断激励学生,这样就能较好的利用学生的进取心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的提升学习动力。

(四)帮助学生树立成就感

第8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育 心理素质 大学语文

引言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在校期间学习取得的效果好坏,并对其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会在其大学毕业后继续发挥作用,从而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同样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育,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学习和生活上面临的各种困难,是保证大学生正常成长的重中之重。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技巧,而是要全面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而心理素质的培育则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1]在语文教育中如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育,是需要广大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探讨语文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之前,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亦即其需要培育的方面进行相应的分析。就目前来讲,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性格怯懦、意志力薄弱

现今的大学生一般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里父母和其他亲人的百般呵护,因此大学之前很少经过相应的挫折和困难的磨练,缺少面对困难必需的勇气和意志力。当然,这并不是说,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就一定会意志力薄弱,事实上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虽然刚开始因为缺少父母的庇护而出现对困难不适应的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逐渐克服了最初面对挫折时的徘徊和不适,逐渐具备了日常生活和学习时必备的勇气和意志力。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遭遇困难和挫折之后,不敢坦然面对,而是一味逃避和放弃。而这种逃避和放弃又会继续给其带来困难和挫折不可克服的心理预期,从而使其在下一次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时继续逃避,最终养成软弱怯懦的性格。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其将不敢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断绝了自身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在生活上游刃有余的可能;另一方面,怯懦的性格会使其在毕业后不敢去追求更好的但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工作和生活目标,从而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任何成就。

(二)自私冷漠

由于大学校园同普通社会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大学生被形容为生活在象牙塔里面。但事实上,普通社会对大学校园的影响却无处不在,其中很多社会上的不良思潮亦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健康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心理素质的正常培育。在诸多不良思潮里面,拜金主义思潮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日益流行于校园的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潮之一。在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将中华民族传统的互敬互爱、团结互助的优良道德传统置之不理,而一切以金钱所代表的利益为最高评价标准。因此,受拜金主义思潮蛊惑的大学生,根本不在乎同学之间的友情以及亲人之间的亲情,更遑论师生之间纯洁的情感。这些大学生与人交往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取得相关利益,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同任何人都能其乐融融,而在没有利益往来时则对任何人都形同陌路,其可以因为一些蝇头小利而对某些人大肆吹捧和巴结,而对得不到任何直接利益的集体活动却漠不关心。在这样不健康的心理影响下,这些大学生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势利刻薄、自私冷漠。[2]具有这样性格的大学生因为只知道从其周边的人群中获取相应的利益,而不考虑为他人和集体做出相应的贡献,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排斥和隔离,在其遇到困难时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其在学习生活乃至毕业后工作时取得更大成就。

(三)缺乏自信

很多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之所以一直徘徊不前,面对挑战时不能勇往直前,除了意志力薄弱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缺乏信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必要的自信是克服任何困难从而取得更大成绩的前提和基础,在缺乏自信的情况下,哪怕是再小的困难都会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拦路虎。假如意志力薄弱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不能进行必要的坚持,从而等不到最后的成功的话,缺乏自信则会使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根本不相信自己具有将它克服的能力,从而不战而逃。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只有在遇到较大的困难时才能对其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而缺乏自信则会使其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举步维艰。因此,缺乏自信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比意志力薄弱更为严重,它会导致大学生丧失任何追求更高目标的勇气,从而在所有方面一事无成。

二、语文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的主要作用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上存在的意志力薄弱、势利冷漠以及缺乏自信等问题,语文教育均可以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对其加以克服,从而起到相应的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的作用,这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9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高职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4-0015-01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受教育者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社交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心理健康是高素質的重要前提,作为高职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工作,才能收获美好的未来。如何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已经成为高职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实践对提升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但教育效果往往不佳。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程仍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阶段,大学生不感兴趣;开设的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力度有时不够,效果不太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社会实践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受到各高校重视。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高职大学生能够主动了解社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行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观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把社会实践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对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社会实践提升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1)帮助高职大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在高职院校,有时存在两类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一类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受到家人宠爱,养成自私的心理,这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他人感受,处事特立独行,人际关系紧张;一类大学生因为缺少家庭温暖,产生自卑心理,他们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容易错失一些发展的机会。分析产生自私和自卑心理的原因,其实是大学生没有正确地评价自我。他们经常处于接受服务的一方,很少为他人做贡献,接受多于付出,因而很少认识到自我价值。通过社会实践,高职大学生可以从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中走出来,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从而发现自身的价值,体会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样,可以使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改变对自己的看法,让自私的大学生变得兼顾他人、自卑的大学生重拾信心。

(2)帮助高职大学生提升社会能力。高职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接触的对象会从老师和同学变成客户与同事。这种转变,要求高职大学生必须提高社会技能,比如职业沟通技能、市场开拓技能、风险预估技能、市场前瞻技能,等等。如果大学生一直待在校园里,是无法提高这些技能的。社会实践能让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提前了解社会,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相应的社会技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让自己的各项能力更符合岗位的需要,更适应社会的节奏。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检验之前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从而扬长避短,选择最佳的前进道路。

(3)帮助高职大学生纠正问题心理。在校期间,有些大学生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比如迟到、旷课、与同学吵架,并且经常为自己找借口,很少承认自己的错误;有些学生思想比较偏激,非黑即白,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这些大学生如果多参加社会实践,及早发现自己的问题,转变思考的角度,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那么以后进入社会就能很快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4)帮助高职大学生磨炼坚毅的品质。高职大学生多在蜜罐中长大,家庭和学校帮他们挡风遮雨,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走过的路都比较顺畅,很少吃苦,很少经历挫折。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要么是瓷娃娃,一遇到失败就容易崩溃,走极端,要么就是套娃娃,一遇到困难就容易躲起来视而不见。而社会实践,能让他们尝试着走出保护圈,逐渐感受和经历社会生活的艰难曲折,品尝失败的滋味,学会直面困难,解决困难,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变得坚强勇敢。

三、结束语

总之,心理健康是高职大学生迎接各种未来挑战、施展自己才华的重要前提。目前,各高职院校已将社会实践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通过暑期支教、社会敬老服务、社区志愿者活动等,让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实践舞台,使大学生的心灵更加清纯透彻,眼界更加开阔。社会实践锻炼了大学生的思维,磨炼了大学生的意志,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秦喆,杜琼.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1). 

[2]蒋强军.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