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秋赏月的古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诵读古诗词,夯实人生基础
1.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怀。
经典古诗词一般都思想深刻、意境优美,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帮助其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助手。从小诵读古诗词,能够很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
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句,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3.充实小学生的记忆宝库。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及早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趁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词,而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诵读不但可以让古诗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促成其人格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诵读古诗词,要讲究艺术方法
1.熟读古诗,自悟自得。在诵读经典古诗词的过程中,起初不一定要求理解得很透彻,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使学生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从而由熟读、质疑、解疑最终达到自悟自得。
2.适度讲解,交流体会。古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既有诗人对宇宙万物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可通过适当的讲解之后,针对诵读的停顿、语速、语气及感情抒发让学生互相交流,提问题,谈认识,说感想,不断增强诵读的音乐美,感染力。
3.展开想象,悟意明理。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让学生进入古诗的优美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美。并适时写出所思所感,根据自己理解展开想象,信笔勾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诵读古诗词,打造书香校园
1.营造文化氛围,陶冶学生心灵。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精心设计别有格调、清新优雅、健康文明的诗意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诗的熏陶。将诗歌中的名人字画张贴于墙壁、楼栏、楹梁等地方,漫步校园犹如徜徉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百花园,走进了诗词文化艺术的殿堂。
2.编辑诗意教材,丰富学习内涵。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聪慧”。我校动员师生全员参与诵读古诗词活动,紧紧围绕学校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方向,按照师生的不同特点,以适合背诵或理解的古诗词为基本内容,精心编辑古诗词诵读系列校本教材。老师读本选择一些饱含教育思想,富有哲理的诗篇。学生读本充满童真童趣,催人奋进,教人求真,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选择不同内容的古诗文编辑教材。教师读本采用毛笔正楷和行书印刷,学生读本采用硬笔正楷印刷,便于师生诵读及临帖。日积月累,在我校毕业的小学生,课外可学习到不少于300首古诗词。
3.保证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
诵读古诗词重在积累,贵在坚持。诵读古诗词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课题研究中、日常生活中,使学诗、用诗、作诗成为一种风尚。为达到相应的诗文诵读篇目,我校规定早晨早读至少用十分钟时间学习背诵古诗词,中午上课前五分钟为诗文巩固时间。上语文课前拿出两分钟吟咏古诗词,课堂教学适时融入、无缝对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每周一晨会课为新诗推介时间,每周三下午阅读活动为大诵读时间,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为交流欣赏时间。
4.开展多种活动,奏响诗的乐章。
(1)各班结合学习实际,积极开展擂台赛、故事会、手抄报、课本剧等形式的学习古诗词活动。师生们精心布置教室,营造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诗情画意”溢满教室。学校举行书香班级评比,活动中有12个班荣获校级“书香教室”称号,学校也被市、县教育局评为“书香校园”。
(2)开展读诗、画诗竞赛活动。要求每生必备摘抄积累本,记录古诗原文、诗词解释,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或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画成图画,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我校各年级段评出古诗词诵读“小能人”,能背诵课标要求的所有篇目及校本教材中的50首为“小能人”。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灵感,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之功效。
(3)围绕传统佳节开展行之有效的诵读活动。古代的文人志士在节日中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我们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传统佳节,开展行之有效的诵读活动。中秋节前夕我们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赏月品诗”专题课,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寒假里,动员学生搜集有关歌颂春节的诗词、歌赋,将资料整理成册,开学后每班出一期专题板报,并开展了《锣鼓喧天闹新春》主题队会,让孩子们说见闻、唱赞歌、诵诗文;国庆节到来之际,我们举行了《迎国庆诵经典》主题队会,活动中学生们品经典诗词,抒心中豪情,立雄心壮志,发爱国热情。
诗歌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文化遗产中极其珍贵的部分。在静心体悟时,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欣悦。我不揣浅陋,把读古诗词的心得,按赏析辞典条目的格式写出来,以期引起大家对古诗词的进一步的兴趣。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上网检索到解读这首诗的“最佳答案”:……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这可能是教科书里的标准答案,但就字面义上说是错的。
其实,第一句说“寻芳”,找寻山野问早开的野花。草木发芽、野花自放,是春天到来的最早消息,所以,古人叫花草早放为“报春”,“寻芳”又叫“寻春”。寻芳多在“胜日”,胜日就是好天气、晴日,因为早春还很冷,阴雨天去寻芳寒意料峭,没这样的好兴致。朱老夫子寻到芳了吗?他没说,只说“无边光景一时新”。什么是“光景”?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风景,而按“景”的本意,指阳光。(孙诒让《墨子闲诂》按语:“《说文・日部》云:‘景,光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圜)》篇云:‘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这句话是说无边的阳光把眼前景色都涂上一片鲜亮。也就是说,除了好太阳,他没看到什么花草。但他毫不灰心丧气,发挥想象力,想到过些天,等到平常(等闲)东风送暖,大地将开遍万紫千红的花朵。鲜花遍地、争奇斗艳的日子和今天的早春寻芳难觅的日子,终究一样是春天。
但不能怪“最佳答案”作者的错解,我们读这首诗眼前出现山花烂漫意象的,可能一百人中有九十九个,一千人中有九百九十九个,甚至―万人中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这错解即是正解,是朱熹希望我们感受到的,面对阳光普照但花草未发的大地,他心目中的新春景象。他心中的意象与他眼前的景象哪个更真实?要说发生过的才真实,心中的意象能说没有发生过吗?这就是诗的魅力,诗使发生在我们心里的变成可感的、可传递的、可共鸣的。诗的魅力就是心灵的魅力,诗人,就是心灵能力特强的人。海德格尔说,人要在这世界上诗意地栖息。《春曰》诗告诉我们什么叫“诗意地栖息”。
这真是,心田春在又何寻,光景繁华总是春。
明月在心头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小序可知,那个丙辰中秋夜,苏轼“欢饮达旦”。但从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得知,苏轼是一个人在饮酒。此句化用李白《月下独酌》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独酌,用邀请明月与影子同饮共舞以化解孤独。但是,苏轼的境地却比李白还要孤独。“明月几时有”,说明圆月还没从云层里露脸,地上的影子当然也没有,只有孤零零独―人,但还是摆出酒桌来赏月。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如结合苏轼处境来理解,天宫指朝廷,人间指地方。贬谪到地方为官,尽管艰苦、孤独,还是比在朝廷轻松、舒心得多。但这样联系诗人的身世遭遇来解读,我总觉得失之穿凿,与“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的解读思路相似。苏轼生前,受“乌台诗案”之累,差点丢了性命,身后,就不要再累他了。
词的下半阙讲月亮出来,那时,苏轼已无心赏月,“照无眠”的月光,更使人感到孤独与凄清。诗人甚至觉得月亮存心跟人过不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极是忿语、伤心语,也极是痴语。物极必反,因此,诗人从消沉的心境中幡然警醒,一跃而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个人的失意凄凉―下子转变为普世的悲怀,这种悲怀大到把高高在上的月亮也包涵在其中,真正是悲天悯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上句联系起来看,表达了两个愿望,一指人,一指月。“人长久”相对“人有悲欢离合”,两情相爱,天长地久,就超越悲欢离合;“共婵娟”相对“月有阴晴圆缺”,只有中秋月亮才是完满美好的,指共同拥有美好生活,因此,这里用“婵娟”指代“明月”,有深意在矣。
序中说“兼怀子由”,这“怀”不仅是怀念,更是关怀,弟弟苏辙想必也是一样地孤独难捱,所以,达观的话不仅对自己说,更对苏辙说、对天下有同样苦恼的人说。一己烦恼上升到普世悲怀,刻骨的孤独转变为解脱的逍遥,千百年来动人心弦。
关键词:月亮;中国古诗词;审美;艺术
月亮,是自然界的普通事物,可是中国古今作家却把它当作一个个艺术典型,披上了美学的外衣,使这个普通的形象显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它上可追溯到神话传说里《淮南子》:“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之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这是嫦娥奔月的美妙传说;而下可延于今天,成为人们抒写“爱情”的意象物,当代流行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因此,月亮成了中国古今作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借代物,是具有文学深度的艺术典型,它丽质而清新的外表,圆而明亮的形态特征都给古今作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综观中国古诗词,赏读有关作品,笔者认为月亮这个典型具有丰富的审美艺术价值。
一、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有许多不同称呼,具有丰富的名称之美
唐代诗人李白《古朗月行》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诗人将神话传说中的仙人、桂树、白兔、蟾蜍生动地再现了出来,创造了月亮朗宛若仙般的美丽景致,让我们想到了中国文化习俗中“把月亮称作白玉盘、瑶台镜、玉兔、蟾宫”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就连封建科举及第也称为“蟾宫折桂”。除此之外,南宋词人辛弃疾《青云案》中颂元宵节盛况词写道:“东风夜放花干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于龙舞。”文中用“玉壶光转”来描写月亮的皎洁、清光晶莹,把月亮美称为“玉壶”。陆游(宋代大诗人)《桂花》:“丹怡绿叶郁团团,消得嫦娥种广寒”,月亮又被称为“广寒宫”,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又有了“婵娟”的美称。晚唐诗人李商隐《霜月》中,把月亮的仙姿仙态写到了极致,显得风姿绰约,晶莹剔透:“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诗中的“素娥、青女、霜冷”又成了月亮的代名词。“宝帘闲挂小银钩”你看,月亮又被叫做“银钩”,一弯新月多象女子弯弯秀眉,人们也称它为“娥眉”……
这些对月亮的美丽的称呼,勾起了人们丰富的联想。在人们心里构起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怪不得古代诗人要日思夜盼月亮,魂牵梦萦月亮。月亮有了这样多美丽的称呼,当然成了诗人们的构作灵魂。
二、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成了友人游子情人相思的寄托物,具有魂牵梦萦的思念之美
我国的中秋佳节,人们都有赏月的习惯,月亮寄写了月圆团聚的意蕴。唐代文学家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中有“一年明月今霄多”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情怀;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文用叙述的形式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月亮为意境烘托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由于月亮是“思念”的寄托物,自然也成了古人表达爱情的媒介,古代诗人把月亮与恋情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了闺怨思妇诗的独有景致。《诗经?陈风?月出》:“月出胶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意思是:“明月皎皎啊,我心上的人儿多美好,她从容闲雅姿态窈窕,我心忧愁又急躁啊。”从比喻角度看“用皎皎来喻妇人的肤色”活画出一个“肤如凝脂”般的美人形象,怎么不僚人心乱呢!而从意境角度来看:把美人安排于月光之下,月光、美人相互映衬,俊美的秀容融入清辉的月色之中,给美人增加了一层神秘感,一种朦胧美。增加了主人公的思念和爱慕之情。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此诗“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深,接着转入抒情“天涯共此时”点题“怀远”。此前有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后有苏轼词《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同构成抒写月亮的名句,而“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此女子随时间推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只得默默对月独寄了。白居易从长相思中有“月明人倚楼”,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些诗词都借明月抒写恋情或相思之苦,形象具体,意蕴浓烈。
月亮高悬空中,俯视人间,多情默视,似解人意,又常成为诗人孤独寂寞的知己,抚慰感伤心灵的佳友,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把天边的明月,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和自己梦幻成三人,举杯共酌,使清冷的场面就热闹了。月亮成了作者形影不离的朋友,慰解自己孤寂的心灵。苏轼《酹江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一场浮空梦,只有你我最相知,你孤独,我也孤独。给月亮斟杯酒寄托自己的情怀。岳飞《小重山》:“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诗人夜不能寐,心事难排,只有月亮为伴了。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是相对于新诗而言的。诗和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类型。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第一,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练的。
2.整合
整合,就是对资源的获取、组合和利用。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相互渗透,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2的效果。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主要是利用小学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古典诗词的魅力、作用,将资源优势互相渗透、融合,协调一致,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人文涵养提高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二、课题简介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形成系列化的方案。
(2)分别设置实验班与对照班。具体研究:①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施途径。 ②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一般模式(课程结构)。③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活动开展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出适合实际情况的一些新思路,便于大面积推广,为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开展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供示范。
(2)提高小学语文诗词学习活动的质量,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职业技能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做好前期调查。在实施课题之前,课题组教师对学校全体学生古诗诵读基础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古诗及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低年级学生限于背诵类似于《 鹅 》《 静夜思 》这样传诵极广的诗篇;高年级学生最多能背诵十来首,但对诗题、作者、所在朝代的认识就没有那么清晰与准确;大多数学生对诗题记忆模糊,对于诗人及所处朝代的认识一片空白。
(2)召开实验班级家长会,营造研究氛围。课题组教师在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后,又召开各实验班级学生动员会,精心准备一些资料供学生阅读和观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真草拟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报告,组织课题组成员反复研讨定稿,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调查学情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各小组的研究方案。方案确定后,制订课题计划,课题研究全面启动。
2.课题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普遍层面上横向展开。
(1)把握古诗词诵读的活动开展。① 区别对待,分层次要求。首先,我们对《 语文课程标准 》规定的80篇诗目分年级要求,努力形成“人人诵读、遍地诗声”的良好风气。其次,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每日一诗”活动,采取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学习形式,力争把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② 创设氛围。各班都要开设自己的“古诗文诵读”专栏,每周抄上一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背;充分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和中午预备铃前5分钟,开展集体诵读活动,巩固诵读成果;板报、橱窗经常刊登古诗词;“红领巾广播”开辟诗词欣赏栏目,广播播放诗词曲赋或诗词音乐,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学校每学期还开设“古诗词诵读日”,在这一天对各班级的诗词诵读活动进行总结表彰,激励先进。
(2)开展形式丰富、生动活泼的诵读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诵读形式、方法、技巧、激励手段等方面勤于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并经常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另外,学校和一些班级也采用夺红旗、争红花、奖贴纸、评明星、光荣榜等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走近古代诗词文化。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一是讲述古代诗人的趣闻逸事,这些故事往往融文化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易于从故事本身领略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靠直觉捕捉古代文化气息。二是撷取古诗中的名言名句,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让学生了解古代的风俗。三是从诗词本身出发,使学生逐步感悟到古诗有咏物、抒情、吊古、伤怀等思想内容,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让学生知道,古诗词是我们生活的另一面镜子。
第二阶段:纵向深化,开展专题研究。
为了把研究细化和深入,研究的后半段,我们把课题定位为一项具体的研究,一个具体的课程,最后选定为“农历诗词课程”。
(1)为什么一定要选和农历有关的诗词?我们生活在空间与时间之中,但很少有人对空间与时间进行反省。从存在主义意义上讲,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空间)中的,生命是一个偶然,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无家可归的,因为一切所谓的家园都是不稳定的。但是,人类必须努力地为自己寻找家园。我们的民族文化与历史,就是我们最后的家园,是谁也掠夺不走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守住我们最后的家园。
首先我们追问自己:作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古典诗词与我们的生命有关吗?古典诗词能唤醒我们的灵魂吗?有人说过,我们的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先人们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中华民族何以伟大?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和千年前的诗人们一同呼吸?才能拥有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
后来我们决定带着学生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秋分开始,跨越四季春夏秋冬,直到下一个秋分结束。在这段旅程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结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
(2)课程内容及操作。这一课程是一年漫长的穿越,在这一年中,我们将带着学生穿越二十四个节气,穿越四季。学习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① 节气诗系列。在农历二十四节气当天,以节气特征为主题,带领学生了解节气,走进诗歌。
② 农历节日诗系列。春节、元宵、三月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是我国传统的农历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优秀文化。这些节日诵诗也是农历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③ 季节组诗系列。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诗人的咏物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为每一个季节安排一个季节诗之旅,为每一个节气选择其中一种花来进行吟诵。
④ 走进名人系列。诗歌总是与诗人紧密关联的,在一首首经典的诗词背后,究竟站着一位位怎样的诗人?而这些诗人的性格也如同四季一样各不相同。因此,在每个季节中,选择一位与之气质相同的诗人,走进他的诗词,走进他的灵魂。比如春天——走近陶渊明,“但使愿无违”;夏天——走近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秋天——走近杜甫,“竹石如山不敢安”;冬天——走近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⑤ 实践活动系列。农历节气中有很多传统习俗,让学生跟随节日诵诗,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亲身体会中感受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农历课程,如春风竖蛋,清明踏青,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重阳赏菊。
四、课题实施效果
通过一个实验周期的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验效果。
1.学生层面
(1)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在第一阶段的“调查、整理、分析”阶段,我们从调查问卷中了解到:① 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98%的学生不但喜欢读诗,而且经常摘抄并能记住一些精美的诗句;80%的学生都曾萌发过写作的欲望,并确实有过尝试的经历。② 95%的学生对诗词虽有兴趣,但认识肤浅,兴趣基本由冲动的情绪支配。学习中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随意性。但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越发浓厚。尤其在第二阶段的“激趣、阅读、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在大量的活动引导下,学习到了“欲罢不能”的境地,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2)增强了学生的文学底蕴和阅读、鉴赏能力。在大规模的“阅读、赏析”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对大量的优秀诗作进行解剖、赏析。通过赏析、品悟,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诗歌的特点(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鲜明、饱含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情感等),并通过对诗歌和小说、童话、故事等的比较,对诗歌进行了全方位的评析、感悟与学习。同时,我们还把研究与课堂教学接轨,并利用综合活动时间,大量阅读、品悟、积累诗歌语言。从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和鉴赏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协调发展。我们发现,学生能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都得到了协调发展。其间,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引领学生亲近自然、回归生活、感受真情,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心智得以开启,心灵得以陶冶。
2.教师层面
(1)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载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摆在重要位置,帮助实验教师加深了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帮助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令人惊喜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得到更新,而且逐渐将新理念内化为个人自觉的教学行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能真正被教师内化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课题研究的探索,我们得出结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是教师培训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效模式。在这个模式中,首先,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有教师的参与过程,有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能有效弥补目前大规模教师培训中的种种不足。其次,教师在“研究”中学会了“研究”,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教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2)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显著增强。教育是集体智慧的劳动。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同年级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共同在研究中成长。实践—反思—总结—实践,这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课题组努力营造好研究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主体性,对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集体研究解决。同时,在讨论会上引导教师积极反思。教师对研究中的问题、难题的思考,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过程。
3.教学层面
(1)课题活动开展模式的构建。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小学古典诗词阅读学习的课题活动开展模式。
(2)探索了不同形式的活动专题,主要构建了“农历诗词”课程。
五、课题的思考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古典诗词资源丰富,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可以立足校本进行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题的研究,总结了专题活动形式,为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阅读提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行性。下一步的研究,我们要思考如何构建评价机制,以保证目标的“达成”,真正落实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22
1 开展语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学生参与面宽,有利于展示学生的才能。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寓教于乐,启智于趣。教师在活动的安排与设计上要从兴趣入手,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活动课的形式有很多:游戏型、表演型、角色型、竞赛型、演讲型、赏析型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学习的时机,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诵演讲、表演竞赛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比如针对目前学生中存在的过生日互赠贵重礼物、请客等成人化的不良倾向,笔者组织学生召开了“编织生日之花 采撷文明之果”的主题演讲。由于这一活动贴近学生思想生活,所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学生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2 开展语文活动,锻炼实践能力
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亲自实践,让他们自己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体会,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能力。
课本剧编演活动就是一项综合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表演能力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活动。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其中,编写课本剧本的过程又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而表演的过程则是发挥学生的才智,激发他们创造能力和创造激情的过程,学生们会在这项活动中受到很大教益。例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笔者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本剧表演比赛,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表演的学生积极认真,将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观看的学生兴致浓厚,不时发出阵阵欢笑和热烈的掌声。通过这堂课,学生对人物的把握和理解胜过老师绞尽脑汁、费尽口舌的分析。而且,在课本剧整个编排过程中,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各展所长,各有所得。
另外,我们还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手持金话筒学做节目主持人、深入社会采访学当小记者、学办手抄报、试做个人文集……这些都是全面训练语文能力的有益活动。只要我们积极创设情境、精心进行指导,就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其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 开展语文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是新型人才必须的能力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最近,天津市教研室下发了《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导意见》,要求各学校切实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积极发掘创新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许多优秀的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沃土。吟诵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美好的思想情操,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教《水调歌头》一词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赏月”活动,让学生结合学过的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展开类比和联想;还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创造:用我们现代化高科技通讯如何弥补苏轼在中秋之夜不能与兄弟团聚而伤感不已的遗憾呢?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想出了许多方法:利用可视电话、穿越时空隧道、可视网络、乘坐火箭等。
另外,利用实践课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立意构思比赛、对联邀请赛、想象作文邀请赛、广告语策划大家谈、异想天开小发明活动等,都能让学生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 开展语文活动,提高文化素养
以往的教学,教师一只粉笔、三尺讲台“授业”,学生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作文无话可说。实际上,学生写作如春蚕吐丝。蚕在吐丝之前,必须吃桑。学生写作之前,必须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化素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书读百“篇”,才能其“艺”自现。在教学中,笔者认真抓好课外阅读,并切实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一是落实阅读时间。每周至少拿出一节课作为固定阅读时间,再加上课余和节假日,学生便有了时间保障。
二是帮助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实践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科普读物及报刊时文……这些都是极好的阅读素材,都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三是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要求学生“不动笔不读书”,读书时或批注、或摘抄、或剪贴、或札记、或做卡片,且读与思结合,读与背结合。指导学生掌握默读、略读、速读、精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是检查阅读效果。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奇文共赏活动、说成语故事、介绍名人讲故事、名言警句接力赛、成语接龙、古典诗歌背诵、民间谚语汇编等活动,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同时督促课外阅读,检查阅读效果。
采得百花终酿蜜,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必将大大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活动课已经以它独特的魅力抢占了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对语文活动操作的具体指导,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语文活动的学习情境,逐步使学生由知识学习实践向能力演练实践过渡,由外在实践行为向心理内化学习实践转化,真正发挥语文活动课衔接课内与课外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民华.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的丰足之源[Z].
起初的几天,你留给我最多的印象便是拿着讲义夹,匆匆往返于教室的身影,抑或是在讲台上为我们讲开学的注意事项、校规校纪之类的事情。
三天的实验教育很快结束了,我们开始步入初中生活的正规。记得你上的第一节课,便是强调“1+1>2”。依稀记得你反复强调,两个人团结起来做一件事,总比分开做得要好,要建立一个好的班级就得发挥这种团结精神。接着便谈了些你对古诗词的见解,你从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不同入手,从屈原的《离骚》说到曹操的《蒿里行》,从“路曼曼其修远兮”一直谈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从李太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一直说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从坡的“千古风流人物”一直说到易安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调或急或缓,语调或抑或扬,情绪或喜或悲,同学们都被你深深地感染了,这也在不知不觉间带走了我对你那莫名的敬畏。
与你相处的时间越长,越觉得你像个“孩子王”,浑身上下都透着“孩子气”。在你面前,我们不必像在别的老师面前那样拘束,不会担心自己说错话,不会被那严厉的眼神吓得不敢吭声。我们可以与你快乐地相处,哪怕哪个“调皮鬼”冷不防地叫你的绰号,你也只是瞪她一眼,看着她笑着跑开;哪怕双方偶尔发生些小矛盾,那些女生挑衅似的指责你的种种不足,甚至使出“撒手锏”时,你也只是苦笑着接受,用几句“好了”“行了”之类的话语匆匆了事。
在许多时候,你总能像个魔术师般带给我们许多欢乐。于是,中秋节,当住校生在宿舍里吃着月饼赏月时,你不愿意让他们忍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念之苦,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月饼、巧克力、小点心之类的食品,在同学们眼前晃动,任凭他们追着你要,围在你身旁,笑着,跳着,充满了快乐。于是,在同学们的嘴里,散发着月饼的香味,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期末考试后,你让所有的优秀学生来校填表格,但任务完成之后,你竟带着他们浩浩荡荡地向一家餐馆走去,说是“犒劳犒劳”。于是,同学们也毫不客气,你一杯“可乐”,我一个“鸡肉卷”地吃开了,不大一会儿,餐桌上便堆满了我们的“战利品”。你竟毫不心疼,挥动着手中的卡笑呵呵地说道:“不要紧,不要紧,我有卡呢,大家尽量选!”或许是你自己也“嘴馋”了吧,竟又为我们点了一堆食品。于是,又是一阵疯抢――你与我们抢可乐喝,看着可乐下了我们的肚,你却仍在笑;你狼吞虎咽地吃着鸡肉卷,不时抬头看我们一眼,鼓着嘴巴对我们说:“快吃啊!”餐厅的服务员路过,不禁羡慕地说道:“这是你们的老师?”“嗯,当然了!”我们骄傲地抢着说。直到后来的一节班会课上,你才向我们“哭诉”,为了“犒劳”我们而大“出血”。然而,过了一会儿,你竟又笑着说:“不过,那没什么,只要你们把书读好就行。今年,我决定投入更大的资金,预计增加一倍的人数!”呵呵,难道是你又“嘴馋”了?
在你的课堂上,没有“严肃”一词。每次你都会抛出“诱饵”。面对几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答案,我们常常就一个问题激烈地争论。你呢,大多数时候只是站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直到最后才示意结束,并做出点评。为了治班,你突破常规搞什么民主制,要大家“参政议政”,制订新班规什么的,大家情绪高昂,结果,却都中了你的计。在制订的新班规下,我们扣的分越来越多,没办法,大家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
鲁迅先生指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把学习融于游戏之中,学生才会乐学。“乐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减负”的需要,更是解决让学生“留得住”“学得好”的需要。它构建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相长”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它营造的是一个宽松、和谐、快乐、民主的学习氛围;它培养的是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学风。语文教学中的乐学,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课程的精心设计,独特创意和科学组织上,让学生做到在乐中有学,又在学中有乐。
一、内容选择注重乐学
1.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如“广告集锦”一课,学生收集的广告内容多,范围广,表演惟妙惟肖,编写生动形象,学习兴趣倍增。为自己的学校创作一则广告词时,学生更是跃跃欲试,大展身手。如“泸县四中,教师善教,学生乐学,读书的圣地,成才的摇篮”,“腾飞的骏马会把你带入理想之境。”“你选择四中,你很幸运;在四中学习,你很幸福。”……
2.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如“画像”一课,学生不仅能栩栩如生地给自己“画像”,而且还能抓住特点给同学和老师“画像”,如学生为我“画像”就抓住我胖的特点,用“圆”来概括――圆圆的脸,圆圆的眼睛,圆圆的嘴巴,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身体。走起路来,像一个上下跳动的皮球……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如“心理描写”一课时,当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听课时,突然叫一个学生到办公室去,学生都莫名其妙,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时老师才摊出底牌,在教室里的学生写去办公室同学的心理活动,老师再到办公室请那个同学把刚才的心理活动写出来。把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写得自然真实可感。
3.选择激发学生理想的内容。如“理想描绘”一课,要求学生在100字以内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为自己的未来编织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该班王贤婷同学的描绘令人激动:“我经常询问花儿,你为何那般鲜艳?我经常询问幼苗,你为何那样茁壮?我经常询问自己,你为何羽翼日渐丰满?有一天,我终于有了答案,那全是园丁的爱心奉献。于是我激情奔涌,立下誓言,我的未来就是成为人民教师中的一员!”学生的理想得到激励,学习兴趣也得到激发。
二、形式安排体现乐学
为了开阔视野,“新溪子半日游”,学生乐而忘返;为了丰富知识,“广告大观”“成语集锦”“古诗词背诵擂台赛”“书法比赛”活动,学生兴味盎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中秋赏月”,让学生心醉神怡;为了培养胆量和口才“中学生应不应该追求打扮”的辩论,“就班上纪律答记者问”让学生妙趣横生。这一系列活动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有单班的,也有多班的;有知识性的也有趣味性的。形式生动活泼,过程变化多样。
三、步骤实施突出乐学
语文课的步骤安排合理,结构紧凑,乐学就体现得充分。“广告大观”采用“师导――列举――学写――表达”的结构,把“导、动、练、说、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中学生应不应该追求打扮”的辩论,采用了“女生――男生”一辩,“学生――教师”二辩的步骤,做到师生同乐。
四、方法引导围绕乐学
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求知,在求知中形成能力。那么,在方式上就要一改过去教师“霸占”课堂,主宰知识“生杀”大权的“权威”形象,还课堂时空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安排教学过程独立地去审美辨伪。方式上学生可思可议、可疑可异、可问可言、可争可辩、可写可说、可扮可演,不求无过,只求乐学。如上完第二册第三单元后,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链锁”活动:第一步,给《蟋蟀在时报广场》写续篇,想象《骆驼寻宝记》中孔雀、金丝猴遇见寻宝归来的骆驼时的表情、心理等,根据《花》自编寓言故事;第二步以“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为题开展班级想象大赛;第三步以“想象世界”为内容自编一份手抄报。教师在方法上引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编辑能力得到充分的调动,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五、创新思想融入乐学
教学的开展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己任。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要敢于“突发奇想”,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越轨”。提倡学生走上讲台,提倡七嘴八舌,提倡异想天开,提倡大胆争辩。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从而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如上完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仿写几句关于乡愁的诗句,学生们跃跃欲试,不一会就写出很多令人心动的诗句如“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乡愁是一支忧伤的歌”,“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拓展,想象欲望被激发,诗句妙不可言,让人击掌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