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项目投资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编制项目的投资估算时,一般考虑三个方面:固定项目投资、其他费用、利息与流动资金。固定项目投资又分为动态与静态两部分,对这一投资的预算通常有四种估算方法。第一种指标估算法,即根据各种具体的指标,对工程进行的估算。以同类的工程项目作为参考,制定工程项目资金的指标,并根据项目独有的特征进行适当调整,最后做出预算。第二种是根据资金的周转率来估算。总投资金额等于年销售总额与资金周转率之比。即总投资金额=年销售总额/资金周转率第三种是根据生产规模指数的进行估算。用公式表示为C2=C1(Q2/Q1)nCf,其中C1与Q1分别表示的是同类项目的投资金额与生产规模;C2与Q2则分别表示将要投入建设的项目的投资金额与生产规模;Cf指综合调整系数,显示着不同时间、地点各类费用的波动;n代表的是生产规模指数,在0到1的区间内变动,可以等于或1。第四种方法是根据比例进行估算。用公式表示为C=E(1+f1p1+f2p2+…fnpn)+I,其中C表示将要投入建设的项目的投资金额;E则表示根据当时当地的物价对设备、材料等费用的综合;f1到fn表示由于时间变化,各种费用产生波动的综合调整系数;p1到pn表示项目工程费用在设备费用中所占的比例;I表示将要投入建设的项目会涉及到的其他费用。项目建设中的其他费用要根据国家对税率、汇率等方面的规定,依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估算编制。对利息与流动资金的估算一定要与专业的人员进行探讨,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建设期与投资计对建设期利息的多少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资金的投入与流动资金的确定都需要要经过经济技术人员的多方面比较与评估才能完成,经济技术人员是完善项目投资估算的依托。
二、注意事项
(一)费用预算是否合理
在对项目投资估算进行编制的过程中,要正确安排各种费用所占的项目投资比例,要有侧重点。通常设备材料的比重最大,要超过总投资的百分之五十,如果其中的进口设备较多,那么资金所占比例将会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建筑工程费与安装工程费的比重较少。因此能否有效控制投资资金的金额,把握好设备投资预算是关键,要注意市场价格的浮动变化,选择合理的设备投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项目投资的估算中还要包含一部分预备资金,打好提前量,避免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涨价等突发状况带来的资金紧张。尤其是工程较为复杂的项目,预备资金要适当的增加。
(二)参考数据是否有价值
估算的过程中常会找同类的工程项目估算进行参考,这时就要注意这些数据是否有参考价值。要考虑到参考数据的实效性与准确性,相差时间较长的工程项目预算,其参考价值就会小很多。另外,有些项目具有特殊性,如:拆迁改造,还建等,这其中的支出费用要超出普通的工程,因此计算时要避免重复与漏项。(三)地方法规、行情是否熟识近年来,建筑市场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很多企业对项目进行跨地区的承包建设。而地区间的法规、收费标准等不尽相同,企业对项目所在地的行情不了解,在项目编制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因此,承建单位一定要对项目所在地提前进行考察,根据当地的经济指标对工程展开投资估算,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
三、结语
第一,财政项目事前评审范围
财政项目事前评审范围包括:预算之内的各项建设、由政府组织的基金和融资和其他财政资金支出,除此之外,财政投资部门应根据相关下属部门的预算要求,确定并制定下一年的财政评审工作内容和评审重点。
第二,财政项目事前评审内容
根据《财政事前评审管理暂行规定》其相关内容包括:项目设计和项目设计的管理情况;项目的招标、预算、评审、结算;资金流通和资金使用等其他情况。
第三,财政项目事前评审程序
应遵循十项程序:①由相关部门传达评审任务并接受评审任务。②由财政项目投资部门制定合理合法的评审计划。③对前来招标单位进行初审,寻找合适的投资单位。④对招标单位所需投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基本情况。⑤对招标单位所需投资项目建设造价评审。⑥对招标单位的财政情况进行综合的审查。⑦对财政投资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⑧对财政投资项目的评审单位给予合理化建议。⑨根据相关部门的综合评审得出结论,对项目单位反馈意见。⑩在规定时间内将财政项目事前评审报告送达相关部门,如不能送达,应说明其原因。
第四,开展财政事前评审要求
财政项目事前评审机关在开展财政投资的同时应遵循:依法开展,应组织专业人士开展工作,确保评审的真实性和准群性。独立开展,对于政府进行评审的工作应一审到底,不可将所评审的项目再委托其他评审机构,发挥其职能部门的作用。及时全面,应从评审的内容和范围等各个方面对所要投资的项目进行全面评审,按照规定时间上交评审报告。禁止收费,按照国家规定不应收取任何费用,确保做到公正公平透明评审。档案保存,整个评审工作应全面、精确、真实的记录项目的评审过程,做好资料收集和保存工作。
二、优化财政项目事前评审的重要性
在以上论述中,我们了解了财政项目事前评审的重要性,而财政事前评审的自身意义决定了优化财政投资的重要性,其重要性于投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政项目事前评审工作是财政部门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评审财政投资职能的重要体现。它将财政部门从“被动买单”转向为“主动服务”,体现了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而优化财政项目事前评审的工作更是国家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二、财政投资是管理财政资金流动去向和资金支配的必然要求。健全财政体制关键是加强改革编制制度,建立有效的项目预算评价体系,对财政项目投资进行细致入微的审查。
第三、倡导清正廉明,加强防范腐败,对财政投资跟踪评审,坚持公正、客观、合理合法的观念解决财政矛盾,有效的防止现象发生。
三、优化财政项目事前评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财政项目在事前预算评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财政职能运用的效果,有待于优化财政项目事前预算的评审工作及相关管理制度。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财政投资管理体制上不全面,导致一部分财政投资不在其政府投资范围之内,而财政评审范围相对较窄,仅局限于预算内建设,对于公路桥梁等交通建设的评审则更是空空如也。
第二、目前,我国财政评审部门只是中央机关下达直属机构进行评审,不够健全,从广角度看尚未形成网状系统,权利职位未统一,没有体现职能部门的权利所在,评审队伍人员不固定,多为聘用制度,流动性大,大多为非专业人士,影响财政事前评审机构的职能发挥。
第三、对于财政项目投资的法律法规相对不健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建设各方利益不同,缺乏有效制约机制,严重影响事前评审工作的进程和效果。
四、优化财政预算项目事前评审的措施
(一)规范项目事前评审机制
建立财政投资事前评审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利用高科技手段将评审项目数据库与政策法规库、价格信息库、评审专家库、评审项目库等相关财政业务管理平台的信息系统相应对接。以实现经验共享、数据共用。以实现财政对项目资金运行全程跟踪管理,提高评审质量和效率。
(二)各个科室互相配合,明确分工
企业中各个科室需要协调配合,明确分工,创建预算评审标准,明确各个预算指标,落实好指导及监督项目的工作;各个部门的支出科室需要对上报的项目内容及形式进行审核,对项目实施初步筛选,把属于预算项目事前评估的内容交由预编部门处理。预算部门需要确保自身的独立性,利用监管部门选择的第三方中介组织人事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评审出项目的概算内容,并获得评审的结果。预编部门同预算部门一起进行探讨,结合社会上中介企业出具的预算评审结果,安排项目的年度预算额度。
(三)全面发挥好各个部门的管理自主性与积极性
最近几年,因为财政事前评审的加入,项目被做细做实了很多,明显增加了部门的财政申报通过概率。项目资金在审批期间遇到的问题相对减少,让各个部门给予审计从业者的配合与支持越来越多。创建项目部门与财政的良好沟通,提高项目管理、监督及实施单位对投资评审法规的知晓率,使项目的实施预案及预算内容更加精细,部门所编订的预算内容更加全面。财政项目的事前评审工作推动了部门财务水平的增强,推动了部门内部业务管理同财务管理的配合与衔接,较好的处理了部门业务同财务两张皮的情况,保证了项目预算,推动部门发展,更好的发挥项目预算事前评审的作用。
(四)创新事前评审方式
1、随着财政投资评审领域不断拓展,对评审干部的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购买服务提升事前评审层次,利用社会中介、行业专家等各方面资源,充实财政评审力量。
2、做好是“评”与“审”的有机结合,利用评审结论总结分析项目管理和专项支出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从组织上,制度上给出意见及建议。为财政管理提供决策和依据。
五、总结
2.在勘察设计阶段,设计单位缺乏投资控制意识。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但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是长期以来设计费的取费标准以投资额为基数,使得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略设计方案的经济性问题,几乎所有初步设计方案中的建设规模和项目投资额都超过了批准文件的设计要求。二是设计人员缺乏精心设计思想,设计保守造成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浪费;或者初步设计阶段考虑不周,致使某些方案与之后施工图方案有较大的出入,造成设计屡次变更,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投资追加。如我们在工程评审工作中发现某工程因设计单位未考虑工程所在地地质情况差而相应采取的地基加固处理措施,工程实施中通过设计变更,对路基采用水泥搅拌桩和对圆木桩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最终增加造价约600万元,仅此一项就占工程实际总造价16%。三是初步设计方案出来后的概算编制质量不高,概算不能真实地反映项目总投资的全貌,漏项、多列、重复计算的情况很多,有些因为设计本身不到位,造成某些子项人为估算,使得概算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失去了执行的刚性,不能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
3.项目工程实施阶段管理不够规范,缺乏对投资的有效控制。应该说,当项目进入实施阶段时,投资控制的任务主要落实在建设单位身上。但目前由于建设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和建设单位专业管理水平有限以及控制造价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等原因,导致对工程管理不善,引起工程造价的失控。
现有政府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是由项目使用单位提出建议书,经政府有关部门可行性研究通过后给予立项并安排资金,使用单位根据批准的有关文件,组建基建班子进行建设。在这种模式下,建设单位实际上与使用单位合二为一,产生的弊端就是,建设单位作为项目建成后的收益人,缺乏控制投资的内在动力机制,往往从满足自身需要出发,在施工过程中擅自变更合同内容,提高标准档次,出现“工程干了再说,资金不够可以向上争取”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的建设单位都是临时组建的基建班子,通常缺乏应有的建筑技术和工程经济等相关知识,不完全清楚投资规律和基本建设程序,不能掌握并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因此,难免出现各种管理不善的现象,比如在工程发包阶段,对招标文件的编制和合同的签定上,针对性不强,造成施工单位通过各种手段钻空子、扯皮;有些应招投标的工程没有经过招投标程序,违背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施工过程中,对联系单的签证把关不严等等问题,也是导致投资“三超”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4.政府相关部门对项目投资监管不够充分,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发改委、财政、建设、审计以及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上履行着各自不同的职责。发改委虽然在承担了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标准以及投资估算、概算的审批职责,但是对项目设计阶段、实施过程中超规模、超投资的问题没有有效的控制管理手段。财政部门自1994年起收回原委托建行代行的职能后,加强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预决算审核工作,但是由于事后决算的局限性,使得财政部门对投资的控制管理也陷于被动。近几年来,有关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加强了工程招投标管理,但是“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情况普遍,市场监管,责任追究机制尚未有效地建立起来。
近几年来,我市财政部门在加强项目管理,规范、有效、节约使用财政性建设资金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创造性的工作,对控制项目总投资起到了一起的作用。为了切实减少建设资金的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我市在试点的基础上,于2004年3月起在地方财力项目中全面实行直接拨付;2005年起,将直接拨付的范围又扩大到城区绿化建设专项资金安排的全部新开工项目和城市维护建设专项资金安排的部分新开工项目。2006年,市财政部门对直接拨付的工作规范作了进一步修订。从直接拨付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来看,取得的成效显著。除了减少财政建设资金的沉淀,增加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保证了财政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杜绝资金被截留挪用,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逐步完善财政部门对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等优势之外,直接拨付工作还有一个明显的成效就是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建设项目的规范化管理。由于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涉及到政府许多相关部门,因此政府投资项目要管好、管到位,仅靠某个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发改委、财政、建设、审计、监察以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来实现。
对此,笔者就进一步发挥财政部门作用,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控管谈一些想法。
1.深化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前期管理工作,做好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非常重要,这个阶段的工作应站在一定的高度,结合整体规划及管理模式,从科学的角度充分论证分析该项目建议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拟建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在经济上是否合理有效,在社会上是否创造效益,在环境上是否允许等方面进行全系统的分析、论证,进行方案选优,合理地确定建设地点、建设规模,科学地确定建设标准,做好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编制与审查。项目一经批准,即作为建设项目总投资的计划控制数,不得任意突破,使其真正起到决策和控制的作用。目前,财政部门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不是很多,也不深入,主要以计划部门牵头为主。但随着财政项目管理工作的前置和深入,财政部门需要对项目估算和项目资金筹措进行事先审核和落实,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和项目立项的依据。此外在项目前期阶段,财政部门还应会同相关部门参与项目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的审查,重点对项目的设计规模、建设标准、经济合理性及设计深度等方面提出意见;严格推行限额设计制度,对于超过批准投资估算的设计,一律不予通过,退回设计单位重新设计,真正达到估算控制概算的目的。
2.根据财政支出改革的需要,建立项目预算评审制度。
目前,财政部门主要承担着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算进行审核,配合发改委对项目概算进行审核,而对项目预算的审查还处在管理上的缺位。项目预算是项目工程处于施工图设计阶段对项目投资额的测算,它是项目概算的进一步具体化。实践证明,只有在项目的预算环节精打细算,才能从源头上最有效地节约财政资金。财政部门应该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项目预算评审制度,一是将预算评审结果作为资金计划安排的依据;二是当评审后的项目预算超过已批准的概算时,能及时地对项目建设规模、标准进行调整,把投资严格控制在批准概算之内。
3.以进一步深化财政直接拨付制度改革为载体,加强参与项目的过程管理。
直接拨付工作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比如目前审核范围和审核标准还没有统一的问题;与建设单位的关系未完全理顺,如何调动建设单位积极性的问题;既要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证工作质量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有待于下一步直接拨付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相关配套制度的出台。
另一方面,财政部门通过直接拨付这项支出管理方式的改变,加强对财政性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包括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联系单的变更管理等等,并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应实行公开招投标的工程项目,未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采用邀请招标或未按法定程序招投标而直接与施工单位签定施工合同的,市财政部门应停止拨付其工程款项;各类招标文件、合同、补充协议等在送招投标管理机构备案前,须先报送市财政部门审核,未经审核,财政部门将不予拨付建设资金;对一些暂不能实施招投标的前期工程,应将相关预算事先报财政部门审核;对于因重大设计变更引起的大额联系单,必须由设计单位签字盖章,并经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确认后,事先报财政部门审核,对于可能引起项目投资超概(预)算或计划时,还要报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批准同意方可实施。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实物期权的几个影响因素,并从项目投资中的具体测度出发,推导出实物期权定价公式,然后利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对项目投资进行案例分析,体现出了实物期权方法的优势。
投资是指投入一定的成本以期望在未来获得一定报偿的行为、大部分的项日投资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如下三个基木特征:(1)投资部分或完全不可逆性。即项目实施后,一以市场发生不利变动或严重脱离预计发展趋势,企业不能完全收回投资的最初成本;(2)收益不确定性。未来的投资收益是不确定的,事先能做的只是评估投资收益较高或较低不同结果的概率;(3)时机可延迟性。投资者可以根抓当时的经济环境和未来的可能变化,选择最佳的项目实施时机,或者说,以现在投资,也可以等到将来某个有利时机再投资实施。
长期以来,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如净现值法(NPV)一直占据风险项目投资决策的核心地位,但是它没有认识到投资的三个基本特征,使得它在项目投资评价过程中的准确性受到质疑、针对净现伯法在评价项目出现经营柔性时存在的不足,Myer在1977年肖先指出,风险项目潜在的投资机会可视为另一种期权形式—实物期权(RealOptions)他认为拥有投资机会的企业相当于持有一种类似于金融看涨期权的选择权,即一个投资项目所创造的利润来自于两个方面:对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和对未来投资机会(增长机会)的选择,也就是说投资者拥有一种权利,即在未来以一定的价格取得或出售项实物资产的权利、实物期权是在金融期权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来的,它将金融期权定价理论应用于实物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和技术中、它是一种新型决策工具,与传统净现值法不同的是,实物期权理论考虑了未来情况的不确定性,考虑了延期期权的价值,投资者可根据当时的条件来决定是否投资,实物期权的这种特性使期权定价理论能更准确地反映投资方式灵活的方案的价值。
一、实物期权的定价理论
实物期权的定价理论完全是从金融期权定价理论中发展而来的,金融期权定价理论是实物期权定价理论的核心,与金融期权类似。影响实物期权价值的因素主要有目标的资产价格-执行价格-有效期限-波动率-无风险利率和红利支付,下面分析这六个因素在投资项目中的具体测度,进而推导出实物期权定价公式。
(一)标的资产价值。如果投资项目是可交易的,其标的资产就是投资项目本身!这一资产的当前价值就是生产该项目的产品所取得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和,它可以通过标准的资本预算分析获得,如果投资项目是不可交易的,那么就没有市场价格。理论上不可能找到一个可复制期权价格的证券组合,而通常情况下,投资项目是不可交易的,确定其市场价格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第一种方法是扩张法,就是用可交易的资产组合复制投资项目的期望现金流,这一资产组合的价值与投资项目的价值是相等的。因而可以作为标的资产价值,第二种方法是霍特林评价法,就是首先估计与投资项目相联系产品的市场潜力,以此产品价格作为标的资产价格,实际应用中常常采用投资项目的期望现金流作为标的资产价值,但是这种处理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期望现金流可能为负。
(二)执行价格。当投资公司对投资项目进行投资时,项目期权即被执行,那么对此项目进行投资的成本就等于期权的执行价格,一般情况下投资项目的执行价格是不可预测的。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随机的。因此用实物期权评价投资项目时常采用随机执行价格。
(三)有效期限。投资项目中的实物期权有效期限是随机的,因而决定合适的到期期限比较困难,不仅仅是期权到期的问题,还有项目到期的问题,当对投资项目的投入结束时,项目期权也就到期了,那么以后对项目投资的净现值为零。
(四)波动率。投资项目的风险分为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它们共同决定投资项目的波动率,技术风险减少投资项目的期权价值,市场风险增加投资项目的期权价值,投资项目的波动率难于度量,由于投资项目总是新项目,历史波动率难于计算,实践中常采用相关项目的历史数据作近似计算。已完成项目的历史数据可用来预测未来波动率,若通过扩张方法得到一复制证券组合,可利用这一证券组合的波动率近似项目的波动率。
(五)无风险利率。用实物期权方法评价项目时,因为项目的有限期限比较长,导致无风险利率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无风险利率可以用短期国债利率来衡量,不过要与期权的期限相对应。
(六)红利支付!红利支付数量和频率至关重要,支付数量分确定型和随机型两种,确定型包括离散支付和连续支付两种方式,支付频率是已知的或是随机的!实物期权的红利支付必须区分红利是支付给标的资产所有者还是期权所有者,通常情况下并不能精确预测项目现金流量的时间-频率和数量,可采用红利收益复制这种红利来近似处理。将项目投资中的这六个变量和金融期权的定价公式结合起来,可以推导出实物期权的定价公式为:
其中:A为项目现金流的现值I为项目的投资费用T为项目投资机会的持续时间!为项目价值的波动率r为无风险利率.N(x)为标准正态分布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即随机变量小于x的概率.
二、实物期权的应用
实物期权可用于对工业项目的建立和扩张,风险投资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投资等进行评估,本文通过下面的案例子将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和实物期权方法作了对比分析我们假设某企业准备进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制定了长远发展战略。在第1年年初企业计划投资1000万元购买一条生产线,经过一年的准备安装工作,于第2年年初开始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生产线到第6年年底报废,
净现值小于零,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认为S1生产线不值得投资,但是,该企业认为虽然生产线未必盈利,但是通过它可以抢占市场,宣传企业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以后企业产品的扩大再生产!大批量投放市场做准备,于是企业打算在第3年初投入3000万元再购买一条生产线,将和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生产线经过一年的安装调试准备后。于第4年年初投入生产,生产线到第8年年底报废.企业对生产线的生产和销售情况进行预测!预计产品的销售情况分为好、一般、差、每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及其平均每件产品所产生的资金现金流入流出情况见表2
整个投资项目的总净现值为负,按照传统的NPV方法认为该投资项目不可行,但是从实物期权定价理论的角度来看,高的波动率会导致高的期权价值。由于生产线的产品未来收益的波动率高达35.6%这样一个投资机会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其净现值仍有大于零的可能性,由于此机会是有价值的!只要公司抓住机会,适时投资就可实现战略性增长,现在我们可以把S2生产线这个投资机会视为一个期限为2年约定价格为3000万元,标的资产当前价格为:2948.191/=2229.256万元
净现值大于零,与传统的NPV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同,根据实物期权理论分析的结果是现在可以投资生产线进行生产。上例验证了实物期权理论在项目投资中的可行性,投资一个项目实际上相当于企业拥有了一个最佳时机选择权,企业可以在未来某一竞争领域内选择最佳时机要么扩张,要么放弃,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尽量减少投资费用,另外,实物期权本身所具有的非独占性和先占性特点决定了企业在进入一个新兴市场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市场时采用先发制人的策略,取得战略主动权和实现实物期权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阿维纳什·迪克西特,罗伯特·平迪克著,朱勇,等(译)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目的是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节约建设资金,发挥投资效益。前提是要在规定的建设规模下,满足投资项目质量、安全、工期等要求。
2)国家或铁路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建设项目规模和投资控制的依据,其中规定的投资估算就是建设项目投资法定限额。
3)制定目标要科学合理、资金运用适度从紧、投资项目强本简末、以节约投资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投资控制主要环节及控制要点
2.1预可行性研究阶段
预可行性研究文件是项目立项的依据,主要就是工程前期收集相关的工程资料,考虑社会、经济的宏观影响因素、调查物资的运量及对涉及工程的现场进行勘探,然后编制规划。搞好征地拆迁(含三电、地下管线迁改)数量及补偿标准调查,完成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文物保护、地质灾害、地震安全、压覆矿藏、防洪评价、通航论证等前期评估论证工作,避免影响线位变化,引起大的投资估算缺口。
2.2可行性研究阶段
1)研究目的
可行性研究文件是项目决策的依据。我国对于铁路中长期规划的要求是,一方面,综合考虑运输能力和运输质量,对物资的运量和运送费用进行规划;另一方面,在工程技术、经济影响、环保与节能、土地的运用效率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论证,采用初测资料进行基础性设计。在项目建设整个阶段中,可研阶段对投资控制的影响程度最高,可达到70%~90%。
2)控制要点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建设项目规模和投资控制的依据,是建设项目规模和投资控制的遵循守则。因此,建设单位要积极参与可研阶段的相关工作,做好投资控制相关工作。对于目前投资紧张的项目,绝大多数因前期工作做得不深造成的,因此要加强对前期工作的管理。要做好前期工作,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建设单位应尽早组建,以便及时介入可研阶段工作;二是必要时建设单位可聘请部分专家参与,加大可研阶段工作的参与力度;三是对可研阶段要全过程参与,对与投资控制密切相关的重大技术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征地拆迁费用标准、材料源和价格、大临工程设置、取弃土(砟)场设置和三电迁改工程数量调查等方面要全面参与,确保投资计划全面、准确。
2.3初步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是整个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龙头,初步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65%,做好初步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至关重要。
1)设计方案
(1)设计方案要满足对点、线的配套、布局的科学性、对建设和运营成本进行评估、建设理念要体现强本简末等,制定的设计方案要具有多样性,保证能够对方案进行比选。
(2)明确影响线路方案的外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建设铁路对外界环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其中涉及到立交桥的规划、民用住房和土地的征迁、电网的变更和改迁、重要水管、气管、油管的改移等,这些都需要人员进行现场的调查和实地勘察,以及对制定的方案进行实际的论证和进一步的设计,并且与地方政府和居民进行商谈并签订实施协议。
(3)在对路基设计和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高填深挖,对于临河和临山的地区要防止滑坡、落石、泥石流等险情的发生,及时做好风险的防范;对地质条件差、水文情况复杂地段的铁路的设计和布局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作出修改和比选,保证建设的铁路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
(4)对建设的铁路用地规划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积极优化设计方案,尽量降低用地规模和拆迁数量,从而减少工程投资费用。
2)施工组织设计
(1)施工组织设计就是对工程工期的安排要合理、对铺轨基地和箱梁预制场设置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难点工程路段的施工方案设计要细致、对站前站后工程统筹与接口的难点设计要进行深入研究。
(2)加强对材料供应基础资料的收集,使料源能够满足设计需求。对物质材料供应要及时,主要有混凝土、土石方、钢材、建造器材、设备选型、人员配套等进行实地的勘察和调研。
(3)工程建设的时候总会涉及到临时用地,因为其特殊性,必须加强对临时用地的审核优化,尤其是针对一些特殊的临时用地,比如:制梁厂、取弃土场、弃砟场等的设计,尽量减少对临时用地的占用规模。
(4)对大型临时设施要进行深入细致调查,并落实;对大型临时设施数量设置方案进行合理分析,对工程单价和费用进行系统的评估。
2.4施工图设计阶段
在进行施工图设计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工程实施和验收的依据,要根据上级部门对设计草案的批复和回馈意见,进行全面的编制和修改,并且为了让工程的具体施工人员能够看懂这些设计图纸,要为所设计的施工图配备相应的图表和设计说明,并且详细说明施工注意事项和要求。对注意的事项和安全施工措施也要加以强调,在工程施工的前期阶段最好要求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商谈,对不明确的地方要及时对照,以免施工人员领会错设计人员的意图,造成施工事故损失。
2.5工程招标阶段
1)在满足招标内容基本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合理设定潜在投标人的合格条件,包括资质等级、技术能力、业绩和财务能力等要求。
2)优化配置适应招标项目需求的大型临时设施数量和规模,提高临时设施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或增建、扩建,减少临时工程建设成本。
3)制定合理总工期和分阶段工期目标,以及与其匹配的劳动力、物资和投资使用计划,避免资源浪费,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4)招标仅是择优选择承包方的手段,而合同是约束承包方全面兑现投标承诺的保证。根据项目确定的管理思路,通过细化合同条款,约束承包方行为,督促承包方全面履行其合同义务。在细化合同条款方面,主要有质量、安全、进度、验工计价、索赔、违约、计划、变更设计、文物保护、水土保持管理等内容。
2.6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实施阶段控制投资的主体是项目建设单位,对实施过程中增加或减少投资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
1)征地拆迁投资控制
重点是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和落实外部协议的实施,并控制征地拆迁补偿等施工准备费用支出。对部分项目由建设单位负责的军事设施、工矿企业等特殊拆迁,要委托评估机构及时对资产进行评估,确定征地拆迁价款。合资铁路由地方负责征地拆迁工作的,要及时督促地方政府完成征地拆迁手续确认,第三方审价单位及早介入,审价完毕后及时办理验工计价。对征地拆迁超出初步设计批复概算的,要阶段性完成征地拆迁概算报批工作,避免因征地拆迁超概严重,导致最后无法下达投资计划,影响其他工程进展。
2)变更设计管理
变更设计管理是项目实施阶段投资控制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建设单位对发生的变更设计要及时组织现场勘察,确定技术方案,组织设计单位编制变更设计文件。
3)价差调整投资控制
对于建设周期较长的铁路建设项目,施工期的价差调整也是实施阶段投资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铁路建设项目基本执行的是信息价法。甲供物资设备按采购价据实进行调整,部分其他材料按经规院定额所公布的信息价进行调整。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对价差进行清理并经第三方审价后报审批机关审批。
4)清理概算总盘子
对初步设计批复概算进行清理,包括已招标工程、甲供物资设备的招标结余,未招标工程、甲供物资设备的招标结余,基本预备费,纳入预备费管理的施工图审核优化结余等。这样对于整个建设项目的投资情况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便于建设过程中的投资控制。
2.7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后,铁路建设项目一般要编制清理概算文件和办理末次验工计价,并据此办理竣工决算。
1)清理概算
项目建成收尾销号时,在批复规模内建设单位组织编制项目清理概算文件报铁路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清理概算超出批准概算时,应与鉴修概算进行详细对照分析、说明原因、落实责任,提出处置意见,随项目清理概算文件一并报铁路上级主管部门审查。项目清理概算批复后作为建设单位办理末次验工计价和编制项目工程决算的依据。审查批复后的清理概算是项目投资的最终限额。
2)末次验工计价和竣工决算
项目清理概算批复后,建设单位及时依据合同约定和批复概算,依法合规地办理末次验工计价、竣工决算和固定资产移交工作。
3结语
1.1项目立项存在论证不充分、审批不科学的问题
资料显示,从影响程度上说,立项决策与工程设计两个环节,对于最终项目投资费用的影响比例达90%以上。由此,从重要性上看,前期准备对于项目整体的投资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处于利益的考虑,项目单位往往急功近利或者疲于应付,使得项目短期内反复改造,造成浪费。另外,部分单位由于前期不重视,使得施工中相应的设计图纸频繁变化,导致项目投资难以掌控。而更有甚者,为了争取项目,有的单位在开始故意压缩投资预算,等待项目获批后再要求追加投资。诸如此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建项目建设等过程中,因为论证不充分,审批不科学等问题,为项目的最终决策留下了隐患。
1.2项目监管存在监管不充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计划、财政、建设、审计以及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上履行着各自不同的职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相关部门对项目投资监管不够充分,统一、协调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一方面,计划部门在职责上对于项目规模、投资预算、施工建设的规范与标准等负有责任,然而实际过程中,很多项目存在着超预算、超规模的问题,对此,计划部门却没有形成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从职能上,财政部门对于政府投资项目从预决算的角度,实施了审核,然而不可回避的是,这类审核多数都是事后审核,由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3项目设计存在控制意识缺位的问题
从程序上说,完成项目投资决策之后,工程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不过,在实际过程中,项目工程设计却存在不少问题。其一,由于在制作项目设计方案时,设计费的收取依据投资额,这类收取基数的标准则会使得设计单位或者人员,处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对于建设规模与投资额的制定上往往与实际相距甚远。其二,由于精细管理思维的缺乏或者由于前期考虑不周,设计人员前期设计不到位所带来的问题往往都会由项目最终来买单,最终导致方案频繁变更,从而带来投资追加。其三,由于在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大多采用的是概算,如果质量不高,则会产生漏项、重复计项等问题,更严重的或许会存在认为估算的问题,最终给设计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大打折扣。
1.4项目招投标没有完全纳入招投标管理
由于一些项目的时限、专业性及项目本身大小等原因,部分项目未进行公开招投标;部分项目仅对主体建筑采取招标,而对附属设施如围墙、道路、绿化等附属工程未进行公开招投标,缺乏竞争性,对设备和材料不通过政府采购,消弱了对项目投资的有效监控。有的项目采取议标、邀请招标等,使招标活动流于形式,加之投标施工企业有时采取抬标、串标、围标的做法,使投标单价难以形成规范的市场竞争力。
1.5项目实施与管理存在规范性欠缺的问题
项目实施阶段,从工作角度,项目建设单位对于投资控制起着主要作用。而实际情况往往是,由于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人员专业性等诸多原因,往往使得工程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工程造价失控的问题屡屡出现。一方面,由于建设单位是项目建成后的受益者,从利益的权衡角度,其本身就缺乏内部监控的动力。由此,现实中经常会出现合同擅自变更的问题。另一方面,从组织的角度,多数建设单位都是临时组建的,对于建筑技术、工程经济等专业知识往往较为欠缺,对于基建程序与投资规律等不甚了解,更难以掌握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这为管理不善埋下了隐患。此外,在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中,同样存在竣工结算审查涵盖范围不全的问题。例如,有的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后不是积极报送工程竣工结算审查资料,而是绕圈子,找路子,逃避竣工结算审查。
2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改进对策
2.1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建立科学的项目决策审批制度
一是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行全系统的分析、论证,进行方案选优,合理确定建设地点、建设规模,科学确定建设标准,做好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编制与审查;二是加快建立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储备库,执行严格的可行性审批制度;三是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加强财政监督力度,针对建设项目投资失控,损失浪费的普遍现象,财政部门运用专业评审手段,适时开展绩效评价,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总结和改进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2.2加大项目设计方案的科学审查,实行限额设计制度
财政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参与项目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的审查,重点对项目的设计规模、建设标准、经济合理性及设计深度等方面提出意见;严格推行限额设计制度,对于超过批准投资估算的设计,一律不予通过,退回设计单位重新设计,真正达到估算控制概算的目的;加强项目预算评审制度,当评审后的项目预算超过已批准的概算时,及时提出对项目建设规模、标准进行调整的建议,把投资严格控制在批准概算之内。
2.3实施工程招投标管理
依据政府采购法,将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畴,由财政部门统一招投标管理,规范招投标行为。与此同时,从规范招投标行为的角度,可以帮助建设单位签订好施工合同。
2.4推行项目代建制,同时加大资金拨付审查力度
1.项目设计阶段
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决定了项目的效益高低和投资成败。有关资料显示,设计阶段的控制管理虽然不到全部投资额的10%,但却可以影响75%以上的控制结果,而施工阶段仅影响25%。可以说,设计是控制项目成本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项目的设计阶段,要合理应用工程价值原理,对项目结构、材料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和优化,并严控标准和规模,避免高估冒算和设计概算失控。
2.项目施工阶段
尽管设计阶段是影响成本控制的最关键因素,但是仍然不能忽视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施工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严格执行和落实设计方案,不得随意更改原设计方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失控。如若根据施工实际确需变更方案,需要在更改方案之前进行严谨的工程造价分析,只有在一定的造价增减范围内才可以通过方案变更,避免超出总投资额,确保投资盈利。
3.项目验收阶段
工程项目的验收阶段是控制投资成本的最后防线。在工程竣工之后,仍须进行决算审计、投资绩效审计等工作,并依据审计结果,对项目设计、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等相关单位进行考核评价,针对造价损失较为严重的问题应当追究相应责任。
二、工程项目投资成本失控的原因分析
1.设计变更引起成本失控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施工实际需要而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变更,以使方案能够更加符合工程实际。但是在设计变更的过程中就已经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预算,引起成本失控。
2.缺乏成本规划
项目成本控制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成本规划,包括成本的计划、跟踪和诊断等环节内容。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项目成本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以及其他直接费用、其他间接费用等。其中,占比最高的部分是直接费用中关于人力、机械设备、工程材料等费用,约占总造价额的一半以上,需要对这部分成本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严控成本。
3.权责关系不明
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很多环节和内容,如果缺少相应的体制规范和约束,难免会造成成本失控的现象。当前,我国已出台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规定了项目经理是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同样担负相关责任,但在具体实践中,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性,引起一定的管理混乱,导致成本失控现象的发生。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由于工程质量不达标而导致返工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带来了经济损失,而在出现重大问题时,由于管理体制对责任人的划分不明确,往往无法找到问题责任人,从而在无形中放纵了成本增加。
4.成本控制意识欠缺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不应该仅仅是项目造价人员关注的问题,而是与每一位项目工作者密不可分,但是通常情况下,项目经理关注的重点是工程质量和工期进度,施工人员关心的是工资、奖金何时发放,技术人员将精力主要用于攻克技术难题,虽然项目人员的工作内容都涉及成本控制实践,然而却缺乏一种统一的成本控制意识,经常会出现由于工作失职而带来的成本失控问题。只有项目全员树立统一的成本控制意识,在各自岗位上担责发力,才能有效助推成本控制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工程项目造价降低的有效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工程成本控制要抓住设计的源头关键,在设计方案上下足功夫。要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防止施工进程冲突,尽可能地设计提前竣工,减少人力、物力的成本。对于施工难度相对较大的环节,要反复测算,做好专门方案,防止工程返工带来的成本损失。
2.合理降低工程采购成本
采购是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行为,也是成本控制中的重要部分。在降低工程采购成本的过程中,要专门成立采购部,对采购人员进行全面岗前培训和成本控制意识教育。租赁使用频次较低的机械以降低成本;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购置低价高质的产品;做好每一笔支出记录,以便后期核算。
3.严控工程消耗成本
在控制消耗成本的过程中,要量化材料使用,在合同中标注各施工阶段的消耗量,如有超出,将由施工班组自行承担。同时,充分协调各部门工作人员,一同统计核算材料用量,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度。当然,消耗成本也不能过度控制,否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4.增强全员成本控制意识
强化员工成本控制意识,一是要做好员工培训教育,树立主动控制成本的意识;二是要合理薪酬管理,权责一致,对于成本损耗严重的情况要进行相应惩戒,促使员工形成成本控制的行动自觉;三是要开展成本控制竞赛,通过比对各班组的消耗情况,互相交流分享控制经验,凝成全员成本控制的动力。
四、结束语
作为现代项目决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工作方法,可行性研究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规范和稳定的内容和程序,并作为强制性方法在项目决策中推行,但是,在现今的大多数项目当中,可行性研究并没有起到如上所述的作用,甚至有些项目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可行性研究,或者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并不符合要求。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编制工作方面
编制一份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成立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可行性研究小组,做大量的基础工作,针对项目搜集大量的、可靠的、及时的资料,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和内容。基础工作是否认真细致,搜集的资料是否完整可靠,直接关系到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质量。然而很多项目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并没有这样做,只是随意地凭借现有的资料和主观推断,编制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敷衍了事,这样的可行性研究过程不规范、依据不充分、内容不全面、分析不深入,根本无法起到可行性研究应有的作用。
2.内容方面
很多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不全面,经常缺少建筑节能,环境评价,风险分析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一些特殊的项目,缺乏对关键环节的论证、分析,甚至由于项目本身的问题,单纯为了追求利益而有意避开对不合理、不可行的环节的研究,如:有些项目的实施在节能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却缺少节能篇章;有些项目的实施对于周围环境有明显的影响,却不谈或轻描淡写环境保护内容;有些项目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很大,却缺少或根本没有风险分析的内容;有些项目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很密切,却没有社会评价的内容。除此之外,有些项目在设计、施工、融资等方面缺乏多方案的比选,即使有几个方案,也是只起陪衬作用,形同虚设。
3.评价指标方面
在很多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评价指标数目很少,而且不成系统,如在财务评价当中,对于盈利能力的分析,只有财务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等指标,而没有财务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利润率等指标;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只选用有利于项目开展的指标,而对不利于项目的指标则忽略或放弃,如财务评价中只有对盈利能力的分析,而没有偿债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分析;根本无法真正对项目是否可行作出判断;而有的指标使用的不恰当或已经过时,却还在使用,如一些计算期相对较长的项目,在财务评价中,运用一些静态指标,计算出来的结果是很不准确的,不能在现实条件下对项目是否可行作出有效判断。
4.投资单位方面
现在,有很多投资单位还缺乏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意识,而有的投资单位根本不重视或片面重视可行性研究,他们作可行性研究只是为了“走过场”,或是只提供给某些相关方面看的,如贷款机构、投资方等等,因此他们重视可行性论证,而忽视不可行性分析;重视技术评价,而忽视经济评价,重视财务评价,而忽视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等。其实,上述造成上述几方面问题的主观原因,很多都是由投资单位引起的。
除上述几方面之外,还有一些个别原因,如可行性研究单位顺从投资单位的意愿,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单位把关不严,可行性研究的相关单位之间搞关系等,致使可行性研究报告缺乏独立性、公正性、公开性、客观性。
二、可行性研究的改进对策
中国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存在于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因此,为使可行性研究工作从这种窘境中解脱出来,就必须从相关的各个角度着手,加强制度建设和实施、增强可行性研究意识,培养相关技术人才,确立正确的指导理念等,使可行性研究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投资项目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投资责任制和项目管理责任制,强化投资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按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要求规范投资行为,不断增强投资者的市场意识和风险认识,增强其对投资效果负责的自觉性,把可行性研究工作摆到项目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来。
2.建立和完善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制度和评估决策制度。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和不断完善可行性研究工作规范和不同类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标准,要求投资单位和报告编制单位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并严格施行;同时以可行性研究过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评价及人员的综合素质等为依据,对编制单位进行评审,作为评定编制单位的资质、等级的主要因素。
3.建立和完善对可行性研究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由相关部门组织,定期对可行性研究人员的业务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程序、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方法,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程序、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方法及内容、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相关软件应用。同时加强对可行性研究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培养树立严于律己、客观公正、独立负责、质量第一等观念。
4.制定和完善可行性研究工作监理制度。同项目的设计、施工及监理等阶段一样,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也要进行监理,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适合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监理制度和相关实施措施,通过采取强制和鼓励措施,促使投资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可行性研究单位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由投资单位委托监理单位对可行性研究工作进行全程监理,要求不符合规范的工作环节重新进行,不符合标准的报告重新编制。
5.不断研究和完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和评价指标。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和评价指标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并影响可行性研究对于投资决策的作用。因此,方法和评价指标的不断完善不仅可以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情况的描述和预测的真实程度,而且会通过有效的工作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从而为项目提高了效益,同时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资源。
6.以技术生态理念指导可行性研究。技术生态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复杂的“社会—技术—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根据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其这种匹配组合与其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生态机制,在系统范围内获取最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由于技术本身就存在生态的问题,这就要求可行性研究中的评价,不仅要体现利益最大化原则,还要求评价系统建立在技术生态系统的架构之下,体现可持续发展观,并最终做到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区域发展与全球未来相统一,结构合理与功能优化相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勇,陈延辉.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建筑经济,2007.
[2]刘凯.浅谈当前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建筑经济与管理,2006.
[关键词]项目投资决策风险净现值法
一、净现值法的基本原理
净现值法是运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方案优劣的决策方法。根据NPV公式,当净现值为正数,即贴现后现金流入量大于贴现后现金流出量,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方案可行;否则,项目不可行。
二、运用净现值法进行项目投资决策的实例
经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某公司欲租用一条生产线用于生产新款休闲鞋,其租用支出为1000000,租期为10年,租金要求一次性付清。生产线每年的维护费用为100000,假设每年这条生产线可生产休闲鞋为50000双,日前平均批发价为30元/双,平均生产成本为25元/双,且较为稳定,必要报酬率为10%,不考虑所得税对项目现金流的影响,公司实行零存货管理制度。每双鞋的未来现金流量为5元(30元-25元),根据净现值计算公式,该新生产线项目的NPV为:
NPV=(30-25)×50000×(P/A,10%,10)-1000000-100000×(P/A,10%,10)=1536150-1000000-614460=-78310。
NPV为负,说明此项目不可性。然而这样的决策并非完全正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但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价要不断上涨,故而生产休闲鞋的成本会提高,由于品牌的效应逐渐突现,休闲鞋的出售价格会上升,同时,由于生产线的老化,生产能力有所下降。因而,假设休闲鞋的成本在第五年开始上升到30元/双,其批发价格也上升到了40元/双,生产线每年能生产休闲鞋为35000双,此时该新生产线项目的NPV为:
NPV=(30-25)×50000×(P/A,10%,5)+(40-30)×35000×(P/A,10%,5)×(P/F,10%,5)-1000000-100000×(P/A,10%,10)=947700+823797.70-1000000-614460=157037.7。
NPV为负,说明此项目具有可行性。
三、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净现值法对项目投资的评价与分析,可以看出:项目投资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项目现金净流量的高低。正是由于项目现金净流量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不相符,也就是说现金净流量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不同的决策效果,这也使得决策者做出不合理的项目投资选择,形成了项目投资的决策风险。具体而言,本案例项目投资决策风险形成的原因在于:成本现金流、出售收入现金流和生产能力现金流的非持续稳定性和难预测性。
对于成本现金流的稳定性主要由成本控制方法和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所决定,成本控制方法的健全性和完善性,以及供应商的谈判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成本现金流的稳定性,最终决定了未来成本现金流变动的可能性大小。成本控制方法(包括产品的废品损失管理,产品的保管仓储及运输)越不健全,对于产品的加工,保管和运输成本变动就越大,对于产品的加工,保管和运输成本的估计就越不合理,项目投资的决策受到的影响就越大,未来的项目投资决策风险也就越大。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越弱,就越不拥有原材料供货谈判中的话语权,就越不能掌控产品原材料的购买支出,供应商提高购买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样使项目投资的决策受到的影响就越大,未来的项目投资决策风险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