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稽核范文

内部稽核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稽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部稽核

第1篇:内部稽核范文

一、当前我国证券公司内部稽核监督存在的问题

同发达国家的证券业相比,目前国内的证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制度方面的因素和管理方面的因素,使得各证券公司都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内部控制是内部稽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证券公司有效防范风险的关键。目前,国内各证券公司制定的内控体制存在的问题表现为:(l)重制度建设,轻执行落实。各证券公司都有一套内部管理制度文本,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时,制度的作用往往被淡化,于己有利就严格执行,于己不利就加以变通或回避,使得规章制度形同虚设。(2)重事后检查,轻事前防范。建立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用于严格管理证券经营活动过程,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然而有些管理人员重经营轻管理倾向严重,忽视了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或不安全隐患的防范与分析。(3)现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机制不健全。任何规章制度的实施都存在一个相互制约问题,之所以目前内部控制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缺乏制约。例如一项业务流程本应两三个人或部门顺序操作以互相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有一个人包办代替,形成制约机制失控,出现漏洞或弊端。

(二)稽核工作中存在的会计处理问题。在稽核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会计方面的问题较难处理。

1.证券业务的迅速拓展出现了一些现行制度无法解决或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属于特殊业务和特殊行业类的证券会计准则尚未出台)。以基金业务为例,基金投资领域宽广,投资组合复杂,无论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其业务特点明显不同于其他业务。《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中外合作基金管理办法》中对基金的会计处理也缺少具体规定,而套用现行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又不合适,监管比较困难。它如证券经纪业务、自营有价证券、交易所席位费、业务等的许多会计处理问题都缺乏统一规范。

2.应收帐款和帐外帐的问题。证券公司的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包含的项目很多很杂,除了规定的核算科目外,还有一些不好处理的或有问题的款项,都挂在这两个科目下,如客户保证金的空存空取,新股申购资金的冻结和解冻等。对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的稽核,除了要获取明细帐共和总帐核对外,还要分析挂帐的帐龄,必要时可向债务人函证。在资产类科目中,这两个科目及银行存款“飞帐”最容易隐藏问题,风险也最大。要把握资产质量,必须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稽核。

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设帐外帐,但事实上许多证券公司都有自己的小金库,这就给稽核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帐外收入的来源较多,如申购新股、对外融资的利息收入,开户费、销户费、远程传输费、撤单费、查询费,以及一些发行费结余分成回扣等等,对这些灰色收入,会计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具体会计科目和核算办法,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危害很大。

(三)内部稽核工作现状与其重要性不相适应。目前证券公司的内部稽核运作,缺乏系统的监督功能,这样就很难查出隐性问题,也就提不出根本性的改进性意见和建议。具体表现在:(l)内部稽核部门权威性不高。相对于业务经营部门,稽核部门应具有独立性、超脱性和权威性,这也是稽核部门有效履行职责,充分发挥效能的前提。(2)稽核监督工作存在盲点。只注重对营业部和分支机构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的监督,而未涉及到对公司总部有些业务部门的审计。(3)内部稽核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有的还停留在帐目基础上的稽核监督,末将重点转移到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及执行上,既不利于对经营活动进行事前监督分析,也不利于对经济效益、内控机制进行有效评估。(4)内部稽核手段落后。稽核方法单一,时效性差,大部分工作需要到现场并通过手工处理。随着证券公司规模的扩大,营业网点的不断增加,传统的稽核手段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5)内部稽核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复合型人才。目前稽核人员大多来自财务与业务部门,对电脑系统不熟悉,很难适应内部稽核现代化的要求;有些内部稽核人员缺乏内部审计经验,工作方法不当,与被稽核单位缺乏交流与合作,从而形成对立;有些稽核人员怕得罪人,工作敷衍了事,这些都影响了内部稽核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强化内部稽核监督,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针对内部稽核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完善证券公司内部稽核组织体制。首先,建立董事长(或公司总裁)领导下的总稽核负责制的领导体制,以提高内部稽核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同时,建立三级稽核制,实行垂直领导:即各营业总部及各分公司设立稽核部,对本级单位和上级单位双重负责;其下属营业部及孙公司的稽核工作实行兼职稽查员或稽核人员派驻制,并采取“分片联网,巡回稽核”的方式,集中稽核力量,用稽核整体优势弥补稽核员个人业务单一的劣势,从而达到增强稽核监控的能力。其次,形成组织领导、技术监控、稽核审计、监察处罚一体化的稽核监督机制。通过技术监控和非现场稽核来发现潜在风险,采用现场稽核、数据分析等方法找出风险的成因,明确责任和解决办法,依靠监察力量整治违规违纪行为。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授权审批机制。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具体详尽的控制资产风险的授权审批程序。其内容应包括:公司内各项业务的流程、流程涉及的岗位、岗位的权限责任、各项业务的审批金额权限、行使规定的权限必须满足的条件。授权的监督管理以及对越权行为的处罚措施等。而稽核部门应是监督该制度执行的职能机构,业务职能部门和各分支机构承担组织落实该制度实施的工作职责。

(二)建立和完善现代内部稽核工作机制。处于电子信息时代的内部稽核工作,必须依靠电脑来进行监督。因而证券公司应在开展非现场稽核的基础上逐级建立稽核预警系统,采用电脑等现代化手段为稽核提供技术保障,及时传递信息,提高非现场稽核频率和质量,为内部稽核提供预警。如利用财务软件的联网、同营业部平行清算的电子监控系统、公司公文系统及INTERNET等网络系统,加强与各部门及分支机构的联系,达到对经营管理、重要业务和风险环节的实时控制;在非现场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目标地深入下去进行现场稽查,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要积极探索符合证券公司发展趋势的稽核软件模式,设立合适的内部稽核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扩大稽核监督的覆盖面,增强稽核监督的渗透力:逐步把稽核重点从对业务的合规性、合法性转移到经济效益、资产风险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稽核监督上来;把现场稽核为主转移到以非现场稽核为主、现场稽核和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轨道上来;把目前的事后稽核转移到事中、事前稽核中来。

第2篇:内部稽核范文

关键词:内部稽核 企业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03-02

1 财务内部稽核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整体已形成市场化经济,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相互竞争。在此种经济环境中,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不能再盲目推进,而需要不断发现自身财务问题,不断提升和改进自身财务管理的漏洞,才能在提高公司财务管理实力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

所谓稽核就是指稽查与复核。企业财务的内部稽核是企业自身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审核与复查工作,是一种内部的自我检查管理机制。企业财务的内部稽核制度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内部如果拥有完善的财务内部稽核机制,那么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或纠正会计日常工作中的差错,还可以警示和避免财会人员的、公饱私囊等行为的发生,从而全面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 企业开展稽核工作的目的分析

企业开展稽核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财务内部的控制工作,涉及到财务管理的工作非常广泛,甚至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企业自身进行分析和调整,以便适应当前的社会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企业财务稽核的工作能够很好地帮助企业实现对自身完善的过程,企业可以利用财务稽核工作认识自身发展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财务稽核水平的同时也保障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3 财务稽核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3.1 全面加强重视程度教育

要想使财务稽核工作落到实处,首先是人的主观思想的重视。在很多企业,往往对于企业内部的稽核工作敷衍了事,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财务稽核工作开展效率不高、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使财务稽核工作提高质量,要全面加强重视程度,在公司内部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要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将企业内部稽核当作公司的重要工作来完成,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2 组建技术过硬的稽核队伍

企业内部稽核对于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是企业提高自身战斗力的重要手段,要想提高企业内部稽核的质量,就必须有技术过硬的队伍。专业水平高、个人素好的稽核人员队伍是稽核工作建设的重点所在。因此,企业内部稽核工作涉及到各部分、各机构的工作,需要稽核人员对企业的工作流程有全面的了解、对财务专业工作有深入了解、熟练掌握财务稽核方法与技巧,这就需要不断培养提高稽核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企业内部稽核工作要想顺利开展,还需要做周密的稽核计划、按步实施、最终要提交稽核报告,整个过程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个团队的同共参与和实施。同时,初期还需要确定稽核规范、稽核原则、稽核流程、稽核步骤等,这些规范的制定也需要F队的配合。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稽核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

3.3 指导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于稽核人员持抵触情绪,认为其不了解一线的财务制度与流程、不了解实际情况等。而现实恰恰相反,经过专业培训的稽核人员是用专业的眼光来审核财会过程中的每一个数据,而部分会计人员一直秉承多年的工作习惯,很多时候是按惯例办事,因此,会出现业务不专业、不符合现代要求的问题。对于会计人员要经常进行业务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多交流的方式。走出去,即派本企业的人员外出学习,了解新法规、新规定;请进来,即请专业会计大师来企业指导;多交流即加强内部交流,尤其是稽核人员与会计人员的交流,稽核人员将稽核的规范、流程等定期向会计人员通报,并倾听会计人员的心声,适当时候修改稽核方案。

3.4 建立完善稽核制度

财务稽核工作的开展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组织实施方面需要企业挑选出合适的稽核人员,制定出详细的方案,通过不断的审核来明确出重点,及时的传递审核信息,提高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通过稽核工作的延伸来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

3.5 对各项财务稽核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于财务稽核工作可实施性的前提工作是需要企业具有周密的计划和方案,在财务稽核工作开展前,企业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方案的设计,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对要调查稽核的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充分的掌握资料,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抓住重点来开展财务稽核的工作,明确稽核工作的重点,在相关内容审核方面要缩小审核范围,提高财务稽核工作的效率。

3.6 实施专项财务稽核工作

企业要充分落实和利用外部检查的结果,积极的配合相关部门的审计工作,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认真分析相关部门对财务监督检查的结果,对未符合规定的方面进行整改,积极推动财务稽核成果的转化,企业要认真的分析总结,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积极的组织调研活动,不断的吸取总结经验,要有效的控制财务稽核的风险,确保财务稽核业务内容的有效进行,对财务稽核工作内容进行相关的测试,及时的汇报财务稽核的成果,确定财务稽核工作的方向,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财务稽核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结语

财务风险是企业发展中各类风险之一,而企业一旦发生财务风险,那么可能会给公司带来致命的伤害。由于缺乏内部稽核而造成的企业财务风险的案例在业务不胜枚举。企业正处实力雄厚的重要阶段,于是发展新业务,当新业务发展不顺利,需要资金支持时,公司的账上的数据一下就成了死账、呆账,拿不出钱来去开展新业务,甚至有的公司突然因此造成财务危机,出现大厦将倾的局面。企业内部财务稽核对于降低、甚至规避财务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财务稽核,使公司账目清晰,也使公司制定战略发展目标有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程千夫.通过财务稽核强化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J].时代农机,2015(3):82-83.

[2] 关晓丽.浅议财务稽核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6(10):57.

[3] 李登连.财务稽核在企业内部的应用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4(12):140-142.

[4] 徐俭宁,张艳军,王莉.关于强化企业财务稽核职能的分析[J].中国商贸,2014(5):38-39.

[5] 王正蓉.关于企业财务稽核相关问题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3):152,162.

[6] 刘华.刍议实现内控与财务稽核相结合的有效途径[J].现代商业,2013(11):192-193.

[7] 刘长梅.电力财务内部稽核的机制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9):130.

第3篇:内部稽核范文

关键词:内部稽核评价 财务风险 管控能力

一、关于企业内部财务稽核

1.什么是财务稽核。所谓财务稽核,是会计机构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的一种自我检查或审核。狭义的财务稽核主要是审核会计核算、会计基础工作及财务收支数据的合规性与合理性。广义的财务稽核还包括对预算管理工作的审核和对有关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稽核。财务稽核的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内部控制的完善和财务风险的控制有很大作用。

2.企业内部财务稽核的意义。一般情况下,财务稽核是在会计凭证入账前以及各种会计资料的生成时与会计核算工作同步进行的。通过稽核,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并调整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中的疏忽和失误,进而有效预防错误和舞弊,保障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当前企业财务稽核的现状。目前我国一部分企业没有完全建立起财务内部稽核制度,财务稽核仅限于狭义范围内,流于形式的盖章检查,稽核工作缺乏规范的制度,稽核岗位职责分配不明确,致使实际业务中出现各种问题。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够,在岗位分工上存在困难;二是管理者对稽核制度不够重视,有些领导和会计工作者的观点存在误区,认为既然审计机构每年都有例行的审计过程,会计部门对会计资料的稽核就失去了意义,这种误区对于企业会计稽核制度的建立和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很大阻碍。

二、怎样通过内部稽核评价机制提高财务风险管控能力

如何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 要提高企业对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就必须强化财务内部稽核制度,落实好财务稽核工作,建立有效的企业稽核评价机制。

1.完善企业财务稽核工作规范和规章制度。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其行业规模、业务范围等明确其经营和财务风险,在不同的业务中确定关键控制点,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业务的流程,根据业务流程和具体控制点做出财务稽核工作规范。制定的稽核工作规范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充分结合各业务环节,从而发现并解决问题。企业还应建立并完善其财务稽核制度,具体包括一下几点:各岗位工作的稽核要求,稽核岗位的设置,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稽核工作的程序,以及报告的具体内容和格式等。财务稽核的工作要有规范的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做到专人专岗。在稽核工作进行时,要逐条落实好各项稽核制度,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

2.树立明确稽核工作计划和管理目标。企业要在年度工作开始时结合政府和上级企业的有关要求以及自身财务工作重点做出详细的稽核计划。计划应包括各工作的稽核面和深度以及稽核时间评价细则等具体方面要求。稽核工作应细化到财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指标。

在总体的稽核计划做好后,如果企业有基层单位,应结合各单位不同的工作把总体稽核目标进行分解。确定各个基层单位的具体计划目标,在年度工作开始时要和基层单位签订年度的稽核责任书。确定财务稽核计划和项目,以及稽核的内容和时间等,同时把年度稽核计划记录备案,并且定期进行稽核比对,及时发现不足及时调整计划,年末由企业依据稽核评价的细则对各单位稽核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综合考评结合起来。

经过把总的稽核计划进行分解。对各基层单位实施目标管理,最后实现企业的财务稽核工作整体的绩效评价,可以令使财务稽核管理工作有序进行,进而有效地保证了财务稽核管理制度的执行。

3.组建稽核工作网络提升工作效率。在我国,股份公司和国企的组成较为复杂,有时会有多个分(子)公司。在这些公司一般会建立多级稽核岗位。首先,公司会在总部建设总的稽核岗位。然后在分公司的下设单位总部设二级稽核岗管理下设单位的稽核人员,形成稽核工作的网络。这些岗位的作用在于及时发现并反映存在漏洞和效益流失的环节问题,达到在问题发生前规避风险的目的。

下级稽核人员至少每月应向上级稽核部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以实现信息的反馈,重大的业务情况必须详细报告稽核内容,风险问题以及是否稽核规范,以及问题情况和措施建议等。另一方面,总

核岗要定期写好财务的稽核报告,以确保稽核工作和日常工作有的效联系,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强化财务稽核监督工作。实际工作过程中为能够随时有效地监控稽核,公司可委派会计和监督人员进行监督,可设立监督记录簿,对日常稽核做好记录并完成考核工作,记录的事项应由会计部门的负责人或公司主要领导签字,这样做既可帮助领导者及时掌握情况以便改进计划,同时也有利于财税检查和审计监督工作。

5.善于总结工作成果,及时调整工作漏洞。稽核报告除可以使稽核单位整改提高,还可供公司的有关部门参考使用,使其可以对工作的成果进行总结分析。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修改完善制度调整漏洞并把个别问题纳入考核评价;对发现的偏差问题需尽快找出原因放映情况,采取相应解决方法及时纠正。

如果在稽核过程中发现有舞弊的行为,必须查清事实,保管好相关单据证明,及时向会计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反馈,必要时还可以直接把问题反映给上级的主管部门。

6.明确划分工作职责和奖惩措施。实事求是地对职责范围内失误和偏差进行调差分析,追究原因,对处于主观因素导致工作偏差的负责人或属于其他情况没有及时反映情况的人,都必须依据相关规定予以严格的处罚。如果在财务稽核制度中发现漏洞和薄弱环节仔细考虑分析,并对稽核制度和工作方法加以完善,使稽核评价得以在公司的内部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三、小结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稽核评价机制对于其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财务稽核工作的重要性,建立明确规范的稽核工作制度和目标计划,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的财务工作失误和偏差,使企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凌.如何建立财务内部稽核评价的有效机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年05期

第4篇:内部稽核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关系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1.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单位各级管理部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重要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和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内部控制作为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的内容:

(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具体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单位组织结构、管理者的职能和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和检查工作时所采用的控制措施、人事工作方针及其实施和影响本单位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1)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指单位建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和程序。有效的会计系统应当做到:

①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经济业务,及时并充分详细地描述经济业务,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经济业务作出适当的分类。

②计量经济业务的价值,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

③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以便将经济业务记录在适当的会计期间。

④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适当地表达经济业务和披露相关事项。

(4)控制程序

控制程序指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针和程序,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具体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批准权、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并有效防止舞弊、凭证和账单的设置和使用应保证业务和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财产及其记录的接触使用要有保护措施、对已登记的业务及其计价要进行复核等。

2.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由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的审计,是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监督部门,其目的是协调单位人员有效履行责任,监督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并对其做出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为了遵守国家财经法规,促进廉政建设,维护单位合法权益,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各部门、各行业都相继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

(1)建立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虽然存在着独立性不够充分的局限性,但它具有对本单位的情况比较熟悉,取证比较容易的优点,因而,容易收到审计效果。再者,我国幅员辽阔,被审单位众多,审计任务繁重,单靠外部审计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重要补充。最后,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广泛,包括财政,财务收支、财经法纪和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显而易见,建立内部审计是非常必要的。

(2)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其职能和国家审计一样,通过检查企业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性,以减少差错和失误,杜绝损失浪费,堵塞管理中的漏洞,保证经营方向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维护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对单位的经营情况、经济效果、经济效益进行评价、鉴证,为单位领导层决策提供依据,以利于改进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的职能可概括为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的职能。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执的问题。一般可归纳为以下两种论点:一种论点认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并存的。不存在谁包括谁的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由于管理的需要而建立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大控制系统。无论是内部会计控制,还是内部管理控制,都是作为管理手段而存在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而内部审计则是指部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监督机构,其目的是协助单位人员有效地履行职责,监督各项管理措施地执行并对其做出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内部审计在经济组织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其业务活动也具有一定的超脱性。就二者的关系,有以下观点:

1.两者相互渗透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属于环境控制要素范围,是单位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它按照内部控制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为其制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及要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标,协助单位最高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并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

2.两者相互促进

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协助单位上层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维护内部控制的建设。反过来,内部控制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更有助于扩大审计领域,加速现代审计方法的变革。

3.两者相互需要,缺一不可

内部审计需要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素质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决定审计的形式。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基础,审计就无法开展; 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会计、财务信息会出现失真,管理人员责任会不明确,管理会出现混乱现象等,不仅会加重内部审计工作量,而且会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同理,内部控制需要内部审计。没有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的评审和进一步完善强化内部控制的建议,内部控制也只能原地踏步,造成与现实不符,效果不佳,甚至形同虚设,或因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三、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参与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

根据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部控制活动的开始是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过程包括确立企业的目标,识别目标相关的风险,评估识别出风险的后果和可能性,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考虑适当的控制活动。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只有评估了风险点,才能设计有针对性的控制程序。大多数人认为全面的风险评估对于一个组织的成功已越来越重要。外部审计人员尽管具有丰富的衡量企业实现财务目标的盈利能力及企业流畅的经验,也有设计企业会计计量系统的经验,但他们对评估未来风险方面的经验不如内部审计人员,美国的研究结果表明了这一点。2001年,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内部审计促成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

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提供纠正错弊、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来促成良好控制环境的建立,进而有效的促进组织的控制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组织的经营环境在变化,自身在不断的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应适应这种变化并相应进行调整。在这种不断的调整过程中,内部审计的职责是发现管理中是否存在的错弊,因而着重于从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入手进行审计,这更容易发现其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改善的建议。

(2)组织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诸如内部审计参与合同的评审、工程预决算的审计、费用支出报销前的审签等,就是其例证。一旦公司内部审计成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内部审计本身作用发挥的程度,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制度运行各方面、各环节的参与度,就决定或至少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性程度。

(3)在企业执行分权分层管理的情况下,伴随分权,企业的部分财产相对独立地受托于企业内的分公司或部门使用。此时这些财产所有权属于企业,

而分公司或部门拥有这部分资产的经营权。为了了解这些分公司或部门履行经济责任或受托责任的情况,独立的内部审计会担当此职,行使监督职能,对其职责履行情况进行鉴证和评价使内部控制的组织保证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3.内部审计有效防止了内部控制失效

建立和完善现代组织中的监控机制,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能有效防止内部控制失效。

(1)在企业内部建立以内部审计为主线的监控机制,对组织运行的各个环节实现不同程度与方式的监控措施,将内部审计监督行为扩展到组织运营的具体业务中。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结合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专项审计等“查”的方式。在不同层次实施内部监控措施,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对防范和消解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就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该工作由内审部门牵头并结合其他相关部门来定期执行对内部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测评工作。对于能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应给予相应的处罚,并应与今后职务升迁挂钩。进而有效增强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四、总结语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不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需求,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使之运行有效,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力度,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才能有效促进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魏 方:论企业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25~26

[2]徐政旦 朱荣恩:现代审计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栾晓文: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关系浅探.2006.11.21

第5篇:内部稽核范文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很多企业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内部会计控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现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组织机构比较完整,一般企业都会设立比较完整的财务部进行资金管理。很多大型企业不仅有财务部还会设立审计部专门进行二次审核与监督。这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合理有序,会计组织机构合理完善。二是会计控制和计算流程合理。整个企业的采购、税金缴纳、人员工资的发放、销售所得等都得到仔细地清算。这些方面有效保证了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因为资金的不合理运用而出现各种损失。三是企业大都设立了审计部。这是进行会计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审计部门的工作主要是对财务部经手的的各项财务进行二次审核,及时对财务部出现的错误情况进行更正,并对严重财务问题进行调查和上报。虽然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最近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视度。这在很多企业都有表现,首先是职权不明。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领导对会计制度没有认真合理的认识。一些领导过于崇尚权力牢牢控制住资金运作权,这就完全没有发挥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作用。二是会计内部控制不合理。这是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一大硬伤。很多企业内部控制存在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预先管理缺乏、重资金轻人事素质和信息的情况。

二、改进措施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会计制度,为了更好的发挥这种机制的优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要提高负责人的认识。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确保内部会计制度的有效运行。作为整个单位的负责人一定要担负起领头羊的作用。不仅提高了自己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也要提高整个单位的意识。其次是加强整个系统的建设与控制。在内部会计控制中,会计系统控制处于核心的位置。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要加强对会计系统控制的建设。不论是从人员岗位分配、内部稽核制度、系统内牵制和会计档案管理等方面都要从整个系统的建设和完善的角度出发。

三、结束语

第6篇:内部稽核范文

(一)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规定的内部审计准则框架

IIA的职业实务框架(PPF)于1999年6月经IIA董事会正式批准。PPF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强制性指南、实务咨询和发展与实务支持。

1.强制性指南,是指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都必须使用的准则,它包括内部审计定义、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这是内部审计的职业基础。

2.实务咨询,是内部审计准则的第二个层次,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一个建设性的条款,目的是对新准则的解释和运用提供详细的建议;同时还包括一些新的信息,像IIA的内部审计准则公告(SIAS)和新近流行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关注项目、风险管理的细则、咨询准则、信息的安全准则等。

3.发展与实务支持,是指那些最近发展的实务,IIA往往以专题报告、研究报告、参考书籍、研讨会文集、教育培训项目等方式来推荐这些参考性意见。

在IIA所设计的PPF中,强制性指南属于第一层次,具有法定约束力。而在这一层次中,职业道德规范又居于最高地位;实务咨询为第二层次,具有指导性作用;发展与实务支持则是第三层次,仅供参考。

(二)中国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

1.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是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基本依据。

2.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以下简称具体准则)。具体准则是依据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循的具体规范。

3.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以下简称实务指南)。实务指南是依据基本准则、具本准则制定的,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提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的三个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基本准则,是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的第一层次,是内部审计准则的总纲,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法定约束力。基本准则、具体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执业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遵照执行。具体准则的权威性虽低于基本准则,但要高于实务指南,并有法定约束力;而实务指南是给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提供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不具有法定约束力和强制性,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当参照执行。

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未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但依照国际惯例,职业道德规范应作为内部审计准则框架的一部分,并在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中居于最高层次,具有法定约束力。

二、内部审计准则之比较

(一)结构比较

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分为六章共二十七条。第一章为总则,主要说明制定基本准则的目的与依据、内部审计的含义及本准则的适用范围;第二章为一般准则,是关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任职资格和执业条件的一般要求,主要说明什么人可以担当内部审计的职责;第三章为作业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实地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主要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如何做好审计工作;第四章为报告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出具审计报告的基本要求,主要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审计结果如何出具审计报告;第五章是内部管理,主要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如何进行内部管理,如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编制人力资源计划和财务预算,建立内部激励约束制度等;最后一章是附则,主要说明基本准则的与解释权及实施日期。

由IIA的最新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SPPIA)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提出内部审计的定义,该准则的适用范围,制订准则的目的,并简要介绍了准则的三个组成部分:1.属性准则,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特征;2.工作准则,说明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确立了衡量内部审计业绩的质量标准;3.实施准则,是属性准则和工作准则在特定类型审计中的具体体现。上述的属性准则和工作准则应用于一般的内部审计服务,而实施准则则是针对特殊的审计业务或项目。此外,导言中还提到了准则的制订机构是IIA的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该委员会制定准则的简要过程及努力等。第二部分是属性准则,确定了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所要具备的特征,覆盖了4个主题:1.目的,权力和责任;2.独立性与客观性;3.专业胜任能力与适当的职业关注;4.质量保证和改进。第三部分是工作准则,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指南,并提供衡量业绩的质量标准,可划分为7个主题:1.管理内部审计工作;2.工作的性质;3.业务计划;4.执行业务;5.交流结果;6.追踪过程;7.管理当局对风险的态度。第四部分是执行准则,是为某项特定的属性准则或工作准则的应用提供具体指南,涵盖内部审计的鉴证与咨询服务。第五部分为术语,对该准则中使用的若干词汇进行定义和说明。

从整体上比较我国的基本准则与SPPIA,可以认为SPPIA规定得更详细具体,而且充分反映了国际内部审计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其内容十分丰富,实际上包括了我国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大部分内容。

(二)基本内容的比较

1.内部审计的定义。我国基本准则是这样定义内部审计的: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SPPIA规定: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与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估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比较上述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二者对内部审计的目标、基本职能、性质等方面的理解有较大差异,这也恰恰体现了中外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和水平。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已完成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的过渡,并开始向风险导向审计、战略审计转变,它们重视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内部审计的目标也从服务于管理当局发展为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而我国仍处于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过渡的阶段,所以内部审计的职能仍局限于监督和评价的传统职能,审计的重点是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审计目标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准则的适用范围。《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适用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全过程;适用于各类组织,无论组织是否以盈利为目的,也无论组织规模大小和组织形式如何。

SPPIA导言中确定的适用范围是:适用于各种法律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而不论该组织的目的、规模及结构如何;适用于组织内部或组织外部的审计人员。

显而易见,若从地域范围上看,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当然只适用于中国领土范围内的组织,不具有国际性;而SPPIA则具有国际性,适用于各种法律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但若撇开地域因素,二者具有一致性,都是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SPPIA导言中还提到:适用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审计人员,这实际上向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内部审计的主体是谁?依据SPPIA的理解,组织外部的审计人员也可充当内部审计主体,即可由组织外部的专业机构或人员提供内部审计服务。这正是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并进而从理论上拓展内部审计主体范围的最好写照,而我国则仅仅是在近两年才开始探讨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并且仍只限于理论上的争论,尚未付诸实践。

3.目的、权力和责任。我国基本准则中对于内部审计的目的,没有专门规定,只在内部审计定义中提及。关于责任,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表明内部审计对于建立质量控制制度、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负有责任。SPPIA的属性准则中首先提出了这一问题,规定内部审计的目的、权力和责任应正式写入IIA,并与准则一道由董事会通过。

4.独立性与客观性。我国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SPPIA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工作应该是独立的,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的范围、实施业务和提交结果方面不受任何干扰。客观性是指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即内部审计师应该有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并避免利害冲突。不仅如此,SPPIA还规定,如果独立或客观性实质上受到损害或看起来受到了损害,应将损害的细节向有关方披露。SPPIA认为,损害内部审计独立或客观性的情形有:①内部审计师应该避免评价自己以前负责主持的特定的经营活动,如果审计人员为自己在以前年度负责的一项业务提供鉴证服务,那么便可以认为客观性受到了损害;②对由总审计师负责的职能进行鉴证时,应该由内部审计以外的另一方进行监督;③内部审计师可以为曾负责过的经营活动提供咨询服务;④如果内部审计师提供咨询服务会对独立或客观性产生潜在损害的话,那么,内部审计在承接业务前应向客户说明。

很显然,我国的准则对独立与客观性的规定比较笼统和抽象,只是提到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独立性,什么是客观性,也没有对损害独立性或客观性的情形予以列举,更没有说明发生损害情形后应如何披露。而SPPIA则从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含义出发,列举了损害独立性或客观性的几种可能情况并规定必须向有关方进行充分披露。独立与客观性在SPPIA中不算什么新概念,但他们却提供了特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微妙平衡。该准则虽然试图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在所有鉴证业务上不受干扰,但是总审计师的报告责任却可以是十分灵活的,以适应组织的不同形式和规模。

5.专业胜任能力与应有的职业关注。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我国的基本准则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由此可见,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必要学识。包括必须具备会计、审计及其他有关专门知识,这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②业务能力。内部审计人员要圆满完成任务,必须具备必要的业务能力,业务能力是要通过审计工作的实践逐步提高的。③熟悉情况。内部审计人员理应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熟悉本组织的情况也是内部审计人员优于外部审计人员的地方。④专业训练。由于审计理论日益更新,审计环境渐趋复杂,审计方法也不断进步,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接受后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实践,以保证其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⑤交际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我国基本准则中也提到应有的职业关注,即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而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对应有的职业关注是这样规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合理使用职业判断。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业务时应具备一丝不苟的责任感,并保持应有的慎重态度。

SPPIA对专业胜任能力的解释是: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拥有知识、技能和其它必需的能力以履行自己的责任。在专业胜任能力方面,SPPIA提出了几项具体要求,包括:①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知识、技能或执行全部或部分业务所需的其它能力,那么总审计师应该获得应有的建议和帮助;②内部审计师应有足够的知识鉴别舞弊的证据,但并不是要求其具有以发现和调查欺诈为主要职责的审计师所具有的所有专业知识;③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知识、技能或执行全部或部分业务所需的其它能力,总审计师就应该减少咨询业务或获得应有的建议和帮助。总之,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拥有必要的能力,以职业的方式完成约定的目标,包括在鉴证业务中识别欺诈,但不应对发现所有欺诈承担责任。

关于应有的职业关注,SPPIA的解释是:内部审计师应该保持合理的谨慎态度和应有的关注,应有的职业关注并不意味着无过失。内部审计人员运用应有的职业关注时要考虑:①达到约定目标所需要的工作程度:②当实施鉴证程序时,事情的复杂性、实质性和重要性;③风险管理、控制及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④重大差错、不正当行为或不遵循的可能性;⑤与潜在利益相关的鉴证成本。内部审计师应对可能影响目标、经营或资源的重大风险保持警觉,但应有的职业关注并不要求所有重大风险都能被识别出来。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咨询业务期间运用应有的职业关注要考虑:①客户的需要和期望,包括业务的性质、时间安排与结果的交流;②完成目标所需工作的相对复杂性和程度;③与潜在利益相关的咨询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准则中将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正式提出来,并视为专业胜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与以前不重视内部审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不注重内部审计师与董事会、管理当局的人际协调关系的状况相比,有了重大突破。SPPIA也十分重视内部审计师的交际能力,并认为这是发挥内部审计师“高参”和“助手”作用、实现内部审计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而言,SPPIA对内部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关注规定得更为具体、细致。

总之,无论是专业胜任能力还是应有的职业关注,内部审计师都应该通过职业后续教育来提高自己的学识、技能和其它能力。

6.质量保证和改进方案。我国的基本准则中对于如何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提到: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建立内部激励约束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其工作业绩。此外,《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中较详细地谈到了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如何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督导人员实施督导的内容包括:①应确保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责任,并且有完成审计项目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②应确保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营问题,制定可行的审计方案;③应确认审计人员按批准后的审计方案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并针对新发现的重要问题修订审计方案;④应复核审计人员所编制工作底稿的质量;⑤应确认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⑥应确认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⑦对被审单位提出的异议,应进行核实复查,并及时给予答复;⑧应确认审计目标实现的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⑨应确认审计人员是否遵循审计准则的情况。

SPPIA规定:总审计师应该制订和保持一种涉及内部审计活动方方面面的质量保证和改进方案,并连续监控其效果。这项方案旨在帮助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并保证内部审计活动遵照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执行。这一过程要求:①对内部审计活动进行定期的自我评估,审查其业绩;定期由组织外部的独立审计师进行评估,至少每5年一次;②总审计师应将外部评估的结果报告给董事会;③当内部审计师的活动符合准则规定时,应对他们业务活动遵守了SPPIA的情况加以鼓励;④当内部审计活动未遵守SPPIA和职业道德规范,且这种不遵守影响到内部审计业务的总体范围或经营时,应该向高级管理者和董事会进行披露。

比较我国准则与SPPIA关于如何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加强监督指导的规定,可以发现其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要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在监督评价的内容方面有些也是一致的,如“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等,但在有些内容上则存在差异,且要求也各不相同。我国的基本准则实质上是要求对整个审计过程,从选定人员、制订审计方案到实施业务、审计报告等各个具体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督导,因而更加具体,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而SPPIA则侧重于从整体效果上进行保证和监督,更重视结果而非过程。最大的不同在于:SPPIA要求对不遵循准则的情况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者披露,我国准则中无此项规定。

三、小结

限于篇幅,笔者只对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所涉及到的内容与SPPIA的“属性准则”中的对应部分作了一些粗浅的比较。比较的目的是发现差异,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力图借鉴和吸收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精髓,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提升我国内部审计的职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Z].北京:2003.

[2]The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TheProfesionalPracticesFramework.InternationalStandardsfortheProfessionalParcticeofInternalAuditing.

[3]DavidH.SinasonandDonaldE.TidrickNewStandardforInternalAuditing,InternalAuditing,MarchApril2001.

第7篇:内部稽核范文

摘要 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集团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在国家《会计法》的要求之下,高度重视内部会计核算工作,通过会计核算工作掌握企业发展的重点、需要纠正的偏差以及需要关注的经营方向,在预先设想、过程管控和结果评估三个环节上下大力,保证内部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系统性和操作性,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企业集团 内部会计核算 办法设计

一、加强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的重要意义

企业集团的内部会计核算是资金流动的一个实际反映,它以货币作为计量手段,对未发生、正在进行或者已完成的经济行为进行核算,正确、及时反映经济效益的一种即时表现形式,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必要内容。那么内部会计核算对于企业集团的建设、发展、壮大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的内涵。从企业的经济行为来看,内部核算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作用,即前期预算、过程监督和事后评估。利用有效的会计手段把业务活动与企业的既定目标联系起来,是落实工作的基本依据,通过层层落实、层层评估、层层反馈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前期预算是将资源合理分配,通过细化、讨论、推演等过程,使之具备可操作性、可控性以及目标可视性,确保企业运营上下一条线;过程监督是按照各个责任对象的岗位、能力以及需要明确其要实现的目标,加强对企业集团运营环节的控制,是最重要的一环;事后评估也称业绩评价,是对前期预算成果与企业目标实现的一个反映,其最大的作用是便于企业集团及时调整战略目标及部署。

(二)实施内部会计核算的必要性。为了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和运营绩效,往往会采取层次比较分明的管理格局,固定岗位、固定人员、固定责任,利用“分权化”的方式来适应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另外,为了确定各级责任,会计主体也会进行分级核算,按照各级责任进行分解,对核算方法、报告流程、财务编码以及报表体系进行统一,以节省会计成本。如果内部会计核算不规范,那么必然会造成财务报告流程增长、速度变慢、数据失真,各级责任人工作绩效失管、失控、失当,各自为战,无法起到支持企业集团上层决策和战略调整作用,所以严格、规范、高效的内部会计核算是企业的命脉,是企业集团发展的根本。

(三)如何提高各级对会计核算基本认识。作为企业集团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各级管理者怎样才能够提高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认识呢?一是要转变观念,形成氛围。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相关人员认识,明确各级责任要求,形成管理控制体系,营造人人懂核算、事事算成本、时时讲绩效的氛围;二是转变职能,加强管控。虽然会计核算人员主要工作是记帐、支付、评估、报告等。但要看到,其管理作用往往大于其实际工作,对于资金的事前指向、事中控制发挥作用极大,特别是对于运营中的纠偏、推动作用更是不可估量;三是完善制度,确保安全。必须建立完善的审批、监督、审计制度,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对大额度、超指标、超范围的开支实施有效控制,确保企业资金、物资安全。

二、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

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是以会计信息的方式体现出来的,以财务报表或者报告的形式上报给使用者,为制定政策、调整方向、改变战略提供依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做到八个原则,为我们的会计核算工作指出了具体的方向。结合工作实际,我个人认为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工作要做到五个基本要求:

(一)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做到真实可靠。正确的前提才能确保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所以会计核算数据正确才能够保证领导决策和其他后续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个要求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以真实发生的交易或者行为进行汇总,实施会计确认、计算和上报,这是全体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只要一个人、一个数据或者一个环节发生错误,就会导致整个计算结果错误。

(二)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能够细化操作。数据本身就是工作的具体反映,它包括对过去工作的总结、现在工作的预测和未来工作的评估,所以操作性是会计核算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体现,每一项数据反映的是一项工作、每一个变化说明工作的进展情况,如果数据不是递进关系,说明中间环节出现了跨度或者某一项工作的运行没有考虑全面,其操作性就会降低。

(三)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高度谨慎。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原则,我们常称之为稳健原则。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不应过高估计收益或者过低估计负债,以保证数据提供的真实可靠。绝不能出现弄虚作假、跑冒滴漏、瞒报少报的情况,真正将“慎”字贯彻到底。在整个统计和复核过程中,要采取相同的编码或者统计方法,确保不因为方式方法问题而导致的误差出现。

(四)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能够相互比较。会计核算信息必须具备可比性,企业集团的决策者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年份、不同部门的数据对比来确定企业或者部门的盈亏,所以企业集团必须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方法一致、计算合理、简单明了。对于其他企业的数据提供,也必须依照本企业的统计方法进行了重新统计,再形成信息报告,从而确保对比的正确性。

(五)会计核算工作必须严格职业操守。对于企业集团而言,会计核算部门不仅仅是一个数据中心、资料中心、审计中心,更是一个重要的保密中心。会计核算工作当中的信息直接反映的是企业的工作重点、财务现况、经营方向和资金流动状况,在企业集团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它的存在往往处于重要地位。从世界五百强企业来看,自身信息的防护以及对其他企业信息的掌握,是确保在经济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

三、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运行模式的不断革新,经济主体的不断变化,各个企业集团,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内部核算管控的重要性,进而在思想上、制度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会计核算工作,使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资产审计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模式化,整个企业集团财务部门,从上到下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络,每个人、每个部门都是网上的“结点”。各个会计核算部门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运作,从而确保不出现遗漏,为集团公司总部提供全方位、高清晰、大容量的信息,使企业集团能够掌握第一手盈亏资料、部门的工作绩效以及人员的工作回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虽然,各企业集团都能够高度重视内部核算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导致内部会计核算流于形式。从我们国家来看,计划经济影响较为深远,特别是在一些从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企业中,影响就更加明显。部分中、小企业认为企业经营业务少,帐目单一,不需要建立内部会计核算制度;部分企业任人唯亲,用“内部人”掌控会计核算部门;还有部分企业,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随便建立起一个核算部门,用于应付检查。它们在经营方式上没有把企业当作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认为反正收、支两条线,只要平衡了就是合理了,随意性较大,导致企业集团内部核算制度混乱,不明白业务的人占了业务要求高的位置,具体业务人员代替计算机操作人员成了打字员,所有人都成了资金的监督员与巡视员,从而出现了挤占成本、虚报数据、会计失真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决算的正确性,严重的话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审计不力,导致内部会计核算出现漏洞。内部会计审计机构是会计核算的具体监督部门,他的作用相当于财务民主组,是内部会计核算制度的制衡机制,主要是督促相关人员遵守财务核算制度;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督促企业守法经营;逐步完善内部核算制度;保护资产不发生流失。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往往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审计部门什么时候审计、审计什么内容由部分人说了算、审计部门负责人及员工由管理部门直接任命、审计工作不按照审计制度落实等问题随处可见,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就成了形式主义,也成了部分企业集团的“障目之叶”,导致发现不了问题、发现问题无权处理、有了问题不敢上报。从而使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失管,造成会计核算自己说了算,往往出了大问题才会大吃一惊。

(三)监督失效,导致内部会计核算较为随意。民主监督是企业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部门工作绩效、对个人业绩评估、对资金的流动使用、对目标的定位实现等都可以采取民主监督的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群众“意见箱”成了摆设,监督部门成了实权“打手”,对职权内监督内容缺乏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管。有的企业侧重于事后监督,结果已经形成,除了追究责任,改变不了任何东西;有的企业监督流于形式,监督纠查一般性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检查与督导;有的企业监督对会计核算一带而过,以不懂业务为由“略过”,无法实施监督;有的企业监督在事前发现了问题,以容易影响领导大的政策方向为由不予提出,导致发生严重后果。只有在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中加以审计和评估,才能保证会计核算控制的有效性,才能够避免发生损失。

(四)制度不健全,导致内部会计核算难以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人人遵章守制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进入市场经济后,为了统一内部会计核算标准,形成统一的流程、编码,提高企业集团的运行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制度执行往往不够好,导致部分职能弱化。从目前来,企业集团层面较多,除总部财务部外,还有二线、三线甚至更远的会计核算人员,越小、越远的个体,往往核算越集中,有的一、两个人就负责一个地方的工作。那么,就算采取“实报实销”的方式,也会出现把关领导、会计、出纳“两职一身”的情况,财务管理职能就会降低;有的财务管理部门采取“事前请示”的方法,管理越集中,审批程序就越繁琐,时间就越长,等批示下来了,可能商机也错过了。所以如何在一线人员的思想中灌输好会计核算意识,如何督导他们履行财务制度,是一个管理问题,更是一个企业文化问题。

四、完善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的具体办法及措施

随着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深化,各个企业集团的会计核算都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由于受陆续出台的会计准则的约束,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在运用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工作、实施过程监督时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也有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员工作随意。因此,为提高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要将具体的规范要求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制定适合自己本企业的财务政策、会计评估方法,提高资金流动速度、减少跑冒环节、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保证会计核算工作有效进行。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财务制度主要包括计量验收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产清查制度等,必须要严格加以落实。在实施过程中,要抓住几个环节:一是抓好培训的环节。要对财务人员及相关领导,进行会计核算常识培训,对于企业集团其他人员进行一般性培训。使财务人员做到精通本职的、使相关领导做到掌握常识的、使一般员工做到了解相关的;二是抓住联动的环节。企业集团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往往不是一个部门或者某个人员的工作,而是以工作阶段或者工作重点为“结点”,必须要确保每次核算要全员参与、全时跟踪、全程指导,确保形成合力;三是抓住追责的环节。会计核算有其严肃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必须要明确相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实行“连带责任”和“一票否决”,确保会计核算高效、及时。

(二)实施有效的内部监督。企业集团必须在内部监管上下功夫,这是确保各部门务实高效完成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实施内部稽核。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自我检查和审核,指定专人对相关帐证进行复核、检查,防止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二是健全审计机制。实行执行、决策、监督“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可以根据其职能要求决定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的隶属关系,但要保证其进行监督的权威性和超然地位;三是发挥员工监督作用。员工是企业集团的主体,他们既是建设者,又是企业的主人,要利用“意见箱”、“热线电话”以及员工大会等形式,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接受意见反馈;四是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必须保证在经济活动实施过程中,一项工作的全过程不能由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负责,不相容职务应当相互分离,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原始记帐凭证、相关印鉴的保管等业务应分工负责,互相牵制。

第8篇:内部稽核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治理 委托 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控制由来已久,先后经历了内部牵连、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纵观内部控制发展史,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便是COSO委员会的成立及其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出现》。COSO在此研究报告中将内部控制解释为由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营运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规的遵守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只能为实现以上3个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非“有效保证”。而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指在一定的控制环境下,管理当局依据一定的理念和一定的程序对单位的重要经济活动及重要环节进行监管的过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也得到不断的发展。根据我国财政部在2001年6月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对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指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目前,我们对会计控制的认识在这一概念上又有所发展。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会计控制还包括另一层含义即企业管理当局主要是董事会、总经理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济进行控制,以保证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然而曾是现代内部控制制度发源地的美国出现的安然、施乐、世通等公司的特大财务欺诈案以及我国最早统一实施内控制度的银行系统出现的携款外逃、挪用公款等现象充分有力地说明了内部控制不仅没有提供“合理保证”甚至没有提供“基本保证”。作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仍是公司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案情,此类欺诈案无不与董事、经理等高管人员有密切联系。这就使我们不能再单从内部会计控制上找原因,还应该深入的透视公司的内部治理机构本身的缺陷以及内部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两者之间相脱节的区域。

一、现阶段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公司治理结构源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由此产生的关系问题,它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在大众性公司股权过度分散,中小股东缺乏参与公司管理的权力,从而减弱了对经理层的监控力度,出现了“强管理者弱所有者”的经营者控制公司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公司治理结构。它是股东、董事会和总经理之间责权利合理配置的一种机制,其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1、公司治理结构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治理结构中,治理的主体通常是股东、董事会和以CEO为代表的管理层。按照治理主体在公治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司治理结构先后经历了由经理层中心主义到股东会中心主义再到董事会中心主义三个发展阶段。在以经理层为中心的治理结构中,经理层掌握着控制权,虽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由出资者承担全部的剩余风险,权利和责任显然是不对称的,因而股东们收回控制权开始了以股东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在此结构中,股东集经营权和控制权于一身虽兼顾了股东们的公平,却不利于经营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这两种形式的治理结构都没能解决股东和经理层的权责利的有效配置问题。因而便开始了到目前为止仍占据主导地位的“以董事会为中心”的第三代公司治理结构。

2、从委托一理论解释“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结构出现的必然性

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体现了契约控制权的授权过程——股东除保留诸如选择董事、审计师、发行新股等剩余控制权外,将其他的契约控制权包括决策控制权和决策经营权授给下一层。假如没有董事会,便直接授予给经理层。而经理层和股东的目标常常是冲突的:对于经理层人员更多的看中的中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体现在会计信息上如为夸大受托经营成果,掩盖经营损失而提前确认收入、不足额提取费用,为拥有大量的“自由现金流”通过保留公司盈余来扩大规模。除了货币收入外,经理往往还追求金钱消费,如豪华办公室、漂亮秘书等:而股东则追求公司资本市场价值最大化,他们不仅期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其利益方向倾斜。如贯彻谨慎性原则,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等。从经济人假设角度讲,经理有积极性利用自己的控制权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在职消费,这在客观上便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即产生了引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成本问题。

解决此间题的方法是设计监督和约束利益冲突双方一组契约。公司的董事会作为联结出资者和经营者的桥梁,为股权资本出资者和经理人员的职业合同提供了合理保障。在“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结构中,董事会代表股东的利益、接受股东的委托、有效的监督控制并激励经理层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运行中,由于董事会自身的不规范使得“董事会中心主义”治理结构行在缺陷,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实质近似于“经理层中心主义”治理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9篇:内部稽核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引言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通过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农产品加工及销售联合等方式,将单个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竞争主体,融入到市场经济当中,从而实现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它有助于农户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竞争,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科技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壮大我国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首先应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实运行中却不容乐观。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1.管理者思想陈旧保守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的影响,我国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合作组织负责人行政干预会计工作,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大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学习不够,知识掌握不多,认识上还存在差距。另外,不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重视不足,即使制订了一些相关制度,但基本上为会计管理或财务管理的部门性制度,甚至和业务脱离,和具体实施差距较大。

2.外部监督措施缺位

内部控制重在执行,有的组织虽然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得较为完善,但由于外部监督环境不到位,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以至于很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会计造假行为。如有的合作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开设银行账户和私设小金库,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合作组织甚至发生负责人卷巨额公款外逃的现象。失去了外部监督的权利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行政机关、金融系统等等,几乎年年都有蛀虫发生,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家、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3.内部审计弱化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及前提,是影响控制制度正常运作的环境因素,也是内部控制的宏观因素。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普遍存在着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和经济监督机制,财务管理十分混乱。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制约,收支上又有随意性,支出不合理的超预算等问题层出不穷,,弄虚作假等违纪现象难以查处。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只设立审计部,并且审计部多数是由董事会、监事会或者主管财务副总经理领导,而且多数审计人员都是领导的“好帮手”。

4.组织规模过小

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不到10人的占相当大的比例,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也谈不上按照国际、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组织生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要求,带动力也不强。

因此,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而言,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三、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1.提高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的管理水平

经营管理者在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行为和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组织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关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内部控制的随意性往往会限制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发展。管理者有积极的态度和高水平的管理理念,无疑可以极大的有利于控制环境的优化。

2.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合作组织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3.强化内部审计作用

审计部,设置应高于其他部门,以加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同时,其职能也应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上,建立全程监控防线,在财会部门常规性核算基础上,对各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争取找到一条适合组织发展的内部审计方法。此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配备内审人员时,不但要配备懂得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的人员,而且还要配备掌握企业管理、公共关系以及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的人员,从而优化内审人员结构。

4.加强组织规模建设

要改变组织规模过小的状况,首先,政府应当根据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用产业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创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采取灵活的方式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融通问题;尤其是金融部门应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三是财政、工商、税务、计划、国土、交通、技术监督等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办、经营、发展排忧解难,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总之,不管采用何种内部控制方法,不管如何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都应确立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从我国《农村合作机构内控指引》的规定看,建立健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减少工作差错,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维护财经纪律、经营秩序,防止或抑制营私舞弊行为发生以及事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