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劳动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 兼职 劳动法适用
1、在校大学生兼职的现状及成因
当今社会在校大学生兼职以及在兼职过程中与相对方发生纠纷的频率与日俱增。但在法制层面的尴尬是在校大学生是否能作为劳动者,适用劳动法仍存在争议,使得在校大学生的很多权益处于法律保护的盲区。在校大学生兼职期间权益受到侵害并且无法获得良好的充分的救济的现象屡见不鲜,诸如在校大学生兼职期间的报酬严重偏低甚至被比较随意的扣减,在求职的过程中被迫接受很多不合理要求,工作条件环境恶劣,时间长强度大等,以及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或者人身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很难受到充分的保护等等。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立法不够完备。1995年劳动部出台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该《意见》对在校大学生的劳动者地位进行了直接否认,使得在校大学生兼职无法适用劳动法。更加遗憾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也没有明确承认在校大学生的劳动者地位。还有就是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和维权能力。他们在兼职过程中几乎很少签订合同,更别说在合同中有队自己权益保护的有利条款。在权益在此过程中受到侵害以后也很少选择司法救济,据调查发生纠纷后维权的大概只有10%,这就更加降低了相关用人单位压榨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成本,使得在校大学生兼职期间的权益更加岌岌可危。当然这也与相关主管部门和高校在这些方面的介入和管理缺失有些关系。
2、在校大学生兼职适用劳动法的法律依据分析
由于时间和工作经验的限制在校大学生兼职的形态多为商品促销、餐饮类服务、散发广告单、家教等。其中家教也就是在校大学生被自然人雇请教授其子女相关的课业。这种法律关系从性质上说属于雇佣关系,应该属于合同法的管辖范围。但其他的兼职形态用人单位为非自然人,实质上是符合劳动法调整对象的范畴的,应该适用劳动法。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并未明确排除大学生兼职行为的适用。《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也没有相关的禁止性规定限制大学生的劳动关系主体身份。再者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也符合劳动法理论上适格劳动者的四标准,也就是年龄、体力、智力、行为自由。其次劳动部95《意见》中的规定有它特定的背景,当时的大学生就业包分配政策仍存在,如果把在校大学生的兼职被视为就业的话,学校就可以不分配工作了,就造成了就业权利的不公,可见初衷是旨在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并且《意见》中明确规定五类不适用劳动法的主体有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还有家庭保姆,但在校大学生并未在此之列。再者宪法规定了公民平等的劳动权,在校大学生作为公民的一个群体自然不应例外。最后其实《劳动合同法》第一条就已经开宗明义,要 “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而将在校大学生排除在劳动者的门外,在校大学生的兼职行为也不适用劳动法的做法恰恰与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的立法宗旨相悖。在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法律关系中,谁处于弱势地位再明显不过,因此将在校大学生纳入劳动法的调整保护范围也正符保护弱者的基本法理。
3、在校大学生兼职适用劳动法的可行性建议
将在校大学生一并纳入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可以增加用人单位的侵权成本,从而减少在校大学生兼职期间权利侵害的可能性。明确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中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可以说在劳动法律关系中至关重要。也是在校大学生兼职过程中自我保护的法律武器和重要凭证和依据。立法还应对违反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之法律责任做出具体化规定,明确双方的救济途径和程序。这样可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便捷有效有利的权益保护途径。和司法途径相比,劳动仲裁在解决劳动纠纷方面具有快速、经济等特点。一旦用人单位发生拖欠、克扣工资等侵权行为,大学生可以通过向当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而不至于被劳动仲裁委员会以大学生兼职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加以拒绝。同时立法的完善还有利于强化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劳动权益的保护。要将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纳入劳动监察部门和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工作范围,使得在校大学生的权益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与此同时,加强对中介市场的规范和管理甚至进行相关的立法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的保护也是重要一环。
事实上《劳动合同法》中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实现了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适用劳动法的类别定性。非全日制用工,也就是以小时计酬的,在同一个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特殊用工形式。非全日制用工情况下口头协议有效。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一个以上的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只要后订立的劳动合同未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实际履行即可。双方当事人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非全日制用工。终止非全日用工,用人单位不用向劳动者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上述的这些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法律特性其实和在校大学生的兼职行为几乎天衣无缝的完成了对接。
当然由于大学生兼职劳动身份确实有其特殊性,对应其特殊性在劳动法的适用上也应该有特殊的规定。比如在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方面,大可不必严格以普通劳动者的标准按照现行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及女职工生育保险等。但是实践中各大高校几乎无一例外都会依法为学生购买了相关医疗保险,而且大学生兼职多半是短期的而且有其不确定性。因此,除办理必要的工伤保险外,其余险种完全可由双方协商确定,大可不必一刀切的强行规定,这也将减轻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将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兼职机会。
总之,将在校大学生兼职的行为纳入到劳动法调整的范围内其合法权益才能得到切实根本的保障,大学生才能通过课外兼职获取更多的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这与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也是完全契合的。
关键词:劳动技术 教育 实践 情境 构思
一、当前小学劳动技术教育
1.家长对劳动技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劳动实践的开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充分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在我国教育开展过程中日渐普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锻炼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始终是家长关注的焦点,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过程中,劳动技术教育面临着无法顺利开展的困境。结合现阶段我国小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生长环境可知,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较大,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度疼爱,家长不愿让孩子接触体力劳动,也为了有效避免孩子因操作不当而受伤。此外,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家长在面对劳动技术教育和学生成绩提高时,多数人选择后者,相比于劳动技术教育和体能锻炼,家长更为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放弃让孩子接收劳动技术教育这一念想。
2.学生对劳动技术教育兴趣不高
小学生尚未建立起自我意识,其行为的判定能力基本上都是依靠教师和家长的,因此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指导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面临升学压力,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小学生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学习成绩的提升,孩子想游戏玩乐的时候,家长便会以作业和成绩等因素限制孩子。小学生长此以往受到类似情景的影响,其内心便会逐渐建立起对娱乐劳动等活动的排斥情感,在这种情感作用下,面临劳动技术教育,学生表达出的情感多为冷漠和生疏,使得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无法顺利开展。
二、小学劳动技术课程优化措施
1.提高家长对劳动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
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小学生的日常评价以及态度对其心理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父母建立无障碍的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者是家长座谈会,针对目前家长对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加大向家长宣传劳动技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改变家长一味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观点,提高家长对培养孩子劳动技能的重视程度。当今社会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落实,传统以学生成绩为生命的教学观念逐渐被淘汰。许多名牌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会遭遇找工作难的问题。相反,即使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如果从小就锻炼出了良好的动手能力,也会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因此提高家长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有效开展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前提。
2.为孩子创设接受劳动技术教育的条件,提高其学习兴趣
学校和家庭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受教育环境,学校和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创设能够自我劳动的机会和情境。如在家庭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在学校中,教师要让孩子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农作物种植和家畜养殖知识,尤其是城市小学教育,强化城市小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其对劳动人民的尊重程度,还会提高其在日常生活中对粮食的珍惜程度,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避免铺张浪费。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校内小学生的生活环境特点,在保证小学生学好劳动技术课程内容之外,定期组织小学生去校外的工厂、超市等地实际参观,实地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劳动技术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以及完整的个性,在劳动技术教育中要充分尊重每位同学的个性差异。
3.科学评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对孩子们的劳动成果评价,不能只从结果来评判,要避免单纯观察学生的结业作品是否精致,教师和家长都要站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对孩子们的劳动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对于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合作表现、探究表现等,都要纳入考核范围,高效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促使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现全方位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阶段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强化小学劳动技术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多方面协调发展,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必须强化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视,重点开发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效性,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实践策略,充分发挥劳动技术学科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完成新课标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要求,全方位提高小学生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于慧颖.深化劳动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2(1)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都是队员们喜爱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和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务劳动;“我是小帮手”,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并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我是小大人”,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内容。还可以根据低年级的队员上进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竞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
2、加强家校联系,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爷爷、奶奶和父母不管怎样爱孩子,宠爱、溺爱,总之他们对孩子都很关心。这是教师、家长相同的地方,我们要从为孩子的将来为出发点,拉近家校联系,从而为家长接受老师的教育理念打下基础。学校要组织家长学校,定期做育儿理念讲座,有条件的可以请一些专家作专题讲座。
1.从生活中选题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没有围墙”的学科,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小学生的活动集中在生活领域,他们的认知与社会相距较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促使小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如让小学生调查、询问家乡的名人趣事,展开社区服务活动,利用易拉罐制作美术品等,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服务精神以及环保意识。同时,依据已选题目展开实践活动,这会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活动的关系,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自由发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德育分析,并展开相应的德育教学,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
2.从“师范”中感染
小学生对教师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极强的反应,因此,在综合实践课中,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要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仪表,给学生提供无形的美的感染力,陶冶学生情操;做好实践教学准备,以充实而适应的材料,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活动环境,促使学生感受到实践与学习的快乐;加强与学生交流,积极对学生实践活动展开定向辅导,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促使学生从心里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体会到教师身上的责任感,进而刺激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文情感,规范学生的行为态度。
3.从内容中挖掘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超越学科框架的课程,其不具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却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因此,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所选教材的德育知识,并给以深化引导,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德育价值。如在一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哪些事情是属于自己职责之内的,如帮助妈妈做家务、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学会自己洗衣服等,以此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通过“洗衣服”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洗衣服的辛苦,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并让学生说出洗衣服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评述,引导学生了解妈妈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尊敬长辈的品质。通过洗衣服这件事,还可以向中国人民艰苦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过渡,给小学生讲故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并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伟人或是具有美好精神的故事,引发学生共鸣,刺激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好习惯。
4.从实践中获知
真知来自于实践。综合实践课程设计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将知识、技能以及德育融入到学生的亲身实践中,这就达到了解放学生肢体和思维的目的,进而刺激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多重价值以及精神。如通过展开社会调查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划分学生职能,当学生完成自身任务后,便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调查过程中,教师必定要求学生间团结协作,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团队责任心,提升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此外,调查实践需要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就促使学生对知识结构、技能要求等进行整合,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这就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从评价中深化
“我是最棒的”是每个小学生的心理意识,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对小学生进行积极性、情感性的评价。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表扬态度端正、作业认真的学生,以此刺激更多的学生模仿先进学生;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积极评价,以此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教师要以开放性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勤俭、文明、创新、责任、诚信等精神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以及爱国情怀。
小学综合实践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立足于课堂与生活、人与社会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要将德育渗透于综合实践课程中,必须把握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选材,并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价值,利用多种方式展开评价,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人文情感以及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 魏凤英.小学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J].宁夏教育,2010(6).
秉着“劳动最光荣”和“实践出真知”的精神,“五一”假期里,哈皮也没闲着,而是投身到稿件的海洋里。亲爱的“创粉”们,快来看看哈皮的劳动成果吧!偷偷告诉你们,勤劳的哈皮连下一期的主题都想好了――“六一”到了,你关注过同龄的孩子们吗?你参加过“手拉手”“结对子”活动吗?寒暑假里,你和你的“手拉手”“结对子”小伙伴“交换家庭”、体验生活了吗?赶快把你的体会写出来吧!来信请寄: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创新作文》编辑部 哈皮记者站(收) 邮编:530023
哈皮侦探虽然既不是福尔摩斯,也不是柯南,却也有敏锐的观察力,这不,足不出户的哈皮靠着各地小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又有了新发现:“我的老师为了教育同学们不要挥霍浪费,布置了一项‘作业’,让每个同学通过做家务来挣取100元钱。”于是,扫地、洗碗、倒垃圾成了许多小记者放学后愉快的“工作”。“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辛苦。”你瞧,小记者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充满爱的心呢!下面,请就跟随哈皮一起,从不同角度挖掘出更多的创意素材吧!
一、90%以上的小学生表示喜欢上科学课以及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他们认为动手的效果要好于单纯的课堂教学。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参加社会实践能提高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成长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在假期组织开展诸如学做家庭小主人、学做小导游、学做小记者、调查当地民俗、力所能及地帮助孤寡老人和“一对一”关心留守儿童等实践活动,小记者们的文章也就有了新的内容:《不一样的零花钱》《我给爸爸妈妈当导游》《非常假期》等。
二、由于场地、实践内容以及年龄等限制,小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难免遭遇到无场地、难操作、没时间保障等尴尬情况。许多假期社会实践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比如让学生调查市场上的新商品,学生最好能与生产方、消费者、销售方直接接触,但实际上商家往往拒绝小学生参与实践,总觉得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虚的、作秀的太多,务实的太少。许多商家宁愿花钱请大学生兼职,也不愿接待免费的小学生“义工”。这让许多小记者对社会实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打折”的爱心》《唉,帮倒忙了》《好心遭遇尴尬》等。
三、小学生实践活动内容大同小异,而社会实践课需要相对连续的一段时间,这样实践才能完整,体验也才能深刻。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一般是参观、体验、交朋友、走进社区宣传、调研活动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显然是参观、体验类活动,而调研类活动开展得比较少。许多学生一听是上课、调研,就感觉比较枯燥,立即放弃参加,但调研类活动恰恰是最能锻炼各项能力的。这种现象引发了小记者们的思考:《别让爱心迷了路》《下个假期怎么过》《吃一堑,长一智》等。
一、培养劳动兴趣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师要时刻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创设环境,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把劳动和学习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如:剪贴小动物,学会怎样用剪刀,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享受劳动喜悦,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收拾自己的房间,怎样收拾会显得既干净又整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可以组织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竞赛,让学生真正产生劳动的内在兴趣和需要。
结合节假日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如《五一长假我当家》《购物》《生活技能擂台赛》等,独特的活动给了孩子们全新的体验,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劳动习惯
1. 观察了解,培养劳动意识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长爱子心切,孩子的衣食住行,包括任何生活细节均由大人们统统包揽,从而“剥夺”了孩子们劳动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首先要从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入手,如给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在家中适当地和家人一起参与、分担一天中的劳动活动,使孩子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过程及其细节,比如“我帮妈妈扫地”“我为奶奶捶背”“我为自己洗衣”等等,或让学生观察家中的一些劳动工具,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形式和形象化的劳动环境的营造,激发孩子脑海里的劳动意识。也可组织参观活动,让他们亲临其境去了解农田建设及小区环境,观察和理解环卫工人的辛苦劳动,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了解工人农民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知道社会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并从中体味和享受来之不易的劳动快乐。
2. 安排岗位,培养劳动习惯
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光靠兴趣,光有新鲜感和劳动热情是不够的。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在班级中,要给每个学生安排固定的岗位,如课后黑板的擦拭,卫生角废纸的清空,及时捡起地上的废纸,班级门窗的关开等,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岗位,如工作细心的负责班级图书的整理。在岗位的分配中,可以采用承包制或竞标制,加上教师的及时检查,促进学生认真坚守自己的岗位。平常坚持学校清洁岗位制,学校每天早上固定10分钟清扫,学生一人一岗,从室内到室外,每个地方都落实到学生个人,逐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教师还可联系家长,让学生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前拿碗筷;每天晚饭后扫地、倒垃圾;每天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铺,折叠好被子。随着年龄的增大,还可以要求孩子学会整理房间,以养成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
3.经常召开以劳动教育、劳动竞赛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美德,它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以“劳动光荣”“我是妈妈的好帮
手”等为主题开展班队活动,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我们爱劳动”的评比表,定期评出班级“劳动之星”。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更深的劳动意义,还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
树立榜样体会劳动光荣,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无形的。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树立劳动榜样,引领学生向榜样学习,自觉参与劳动实践。首先要树立小学生中具有良好劳动习惯的典型,对于热爱劳动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让大家向他们学习,让榜样带动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自身首先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当好学生的带头人。指导学生劳动的方法,如种养一盆花,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花,提高学生的劳动技巧,以收到让学生耳濡目染,近朱者赤的效果。教师要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也成为孩子的表率,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应表现出积极并勇于承担家务的精神,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学习用品、洗袜子、一起打扫房间等,协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长应针对孩子非常喜欢和大人们一起参加劳动这一特点,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也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如大人带孩子去春季植树劳动,了解植树的好处,并给孩子示范怎样植树,孩子就会认真地照着样子和大人一起去做,会感到植树劳动很光荣。让孩子逐步地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通过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使同学们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锻炼意志,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嘉峪关市实验小学 甘肃劳动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可见劳动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劳动的意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劳动习惯。
一、培养劳动兴趣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师要时刻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创设环境,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把劳动和学习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如:剪贴小动物,学会怎样用剪刀,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享受劳动喜悦,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收拾自己的房间,怎样收拾会显得既干净又整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可以组织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竞赛,让学生真正产生劳动的内在兴趣和需要。
结合节假日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如《五一长假我当家》《购物》《生活技能擂台赛》等,独特的活动给了孩子们全新的体验,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劳动习惯
1. 观察了解,培养劳动意识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长爱子心切,孩子的衣食住行,包括任何生活细节均由大人们统统包揽,从而“剥夺”了孩子们劳动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首先要从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入手,如给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在家中适当地和家人一起参与、分担一天中的劳动活动,使孩子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过程及其细节,比如“我帮妈妈扫地”“我为奶奶捶背”“我为自己洗衣”等等,或让学生观察家中的一些劳动工具,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形式和形象化的劳动环境的营造,激发孩子脑海里的劳动意识。也可组织参观活动,让他们亲临其境去了解农田建设及小区环境,观察和理解环卫工人的辛苦劳动,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了解工人农民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知道社会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并从中体味和享受来之不易的劳动快乐。
2. 安排岗位,培养劳动习惯
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光靠兴趣,光有新鲜感和劳动热情是不够的。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在班级中,要给每个学生安排固定的岗位,如课后黑板的擦拭,卫生角废纸的清空,及时捡起地上的废纸,班级门窗的关开等,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岗位,如工作细心的负责班级图书的整理。在岗位的分配中,可以采用承包制或竞标制,加上教师的及时检查,促进学生认真坚守自己的岗位。平常坚持学校清洁岗位制,学校每天早上固定10分钟清扫,学生一人一岗,从室内到室外,每个地方都落实到学生个人,逐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教师还可联系家长,让学生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前拿碗筷;每天晚饭后扫地、倒垃圾;每天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铺,折叠好被子。随着年龄的增大,还可以要求孩子学会整理房间,以养成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
3.经常召开以劳动教育、劳动竞赛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美德,它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以“劳动光荣”“我是妈妈的好帮
手”等为主题开展班队活动,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我们爱劳动”的评比表,定期评出班级“劳动之星”。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更深的劳动意义,还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
树立榜样体会劳动光荣,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无形的。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树立劳动榜样,引领学生向榜样学习,自觉参与劳动实践。首先要树立小学生中具有良好劳动习惯的典型,对于热爱劳动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让大家向他们学习,让榜样带动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自身首先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当好学生的带头人。指导学生劳动的方法,如种养一盆花,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花,提高学生的劳动技巧,以收到让学生耳濡目染,近朱者赤的效果。教师要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也成为孩子的表率,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应表现出积极并勇于承担家务的精神,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学习用品、洗袜子、一起打扫房间等,协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长应针对孩子非常喜欢和大人们一起参加劳动这一特点,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也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如大人带孩子去春季植树劳动,了解植树的好处,并给孩子示范怎样植树,孩子就会认真地照着样子和大人一起去做,会感到植树劳动很光荣。让孩子逐步地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关键词:思想品德;价值观;小学教育
如今科技高速发展,人类的技术进步非常快,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自身的道德文化,道德文化的教育不可忽视。小学生处在教育的启蒙阶段,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黄金时期。思想品德课程能教育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的思想价值观,从小培养优良的社会品德对其一生都有深刻影响,所以在小学生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意义重大。那么对小学生应该如何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小学生的价值观,注意寻找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也就十分的重要。
1、正确引导
小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要提高小学生对道德的认识是重中之重,老师在平时对小学生进行正确而又适度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美好的事物应提出赞扬,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做好的事情是值得大家去表扬的。同样对于那些不好的要提出批评。树立好学生的是非观、价值观。同时还要让学生培养诚实守信的品德,这些都是学生以后拥有良好的社会美德的基础。小学生是纯洁的,他们的心灵如同白纸一般,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多的是来自身边的人对他们的影响。老师对他们的影响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老师的思想举动对学生的影响就如同在白纸上写字泼墨一样。要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施教,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塑造。所以老师有一个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好的认知事物的是非,对树立学生优良的社会美德起重要作用。在小学这个思想道德启蒙教育的非常时期进行正确塑造尤为重要。
2、注重实践
作为小学生,他们还只是孩子,心智还不够成熟。接触事物少,缺乏对于事物的分辨能力,但是他们对于新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老师可以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来进行教育,给学生讲一些能够提升他们道德品质修养的故事,让他们以之为榜样的去学习。这些故事可以来自周围的人,也可以是英雄人物等。用讲故事的方法给学生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学习榜样所体现出来的道德精神。多给学生们讲一些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故事能够保持他们对这方面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老人摔倒了,应不应该扶?”、“公交车上,看见老人,应不应该让座”等这些社会现象充分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去,让学生进行探讨,再利用政治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学生见义勇为的良好品质,将政治知识与社会事件充分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明,文明需要智慧,智慧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在智慧知识发展的同时,劳动也是必不可少,因为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劳动。现在社会对劳动者产生轻视的大有人在,所以得让学生从小就培养起尊重劳动者的美德。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劳动,知道劳动的重要性,然后可以带领学生们走进一些工厂去感受、体验劳动者的艰辛,了解他们为社会建设所付出的汗水,知道劳动对社会的贡献。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劳动,认识劳动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劳动是光荣的,是值得大家去学习尊重的。从课堂教育延伸到社区亲身体会,让孩子们走进社区,去做一些帮助他人的事情,提升学生荣誉感。让他们对于这些事物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可以让他们从小的事情中感受到亲自动手的快乐。
3、爱国情怀
在培养小学生自身品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国是立家之本。老师要鼓励小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比如让它们平时多看看新闻,看课外书,看一些报纸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国家。老师可以时常的让学生们进行交流,让他们相互了解到别人的理解跟看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这样的交流学习方式也能对他们思想道德的提高起到辅助作用。让学生们学习维护祖国、热爱祖国的的课程,让他们知道作为华夏子孙应该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自豪感。
对于宣传强烈爱国情怀的课文可以作为重点在课堂上讲解,应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并在课前从网上或者书籍里面围绕爱国的主题搜集一些资料,或寻找爱国主义的故事题材。在学课文之前选一两个学生,让他们讲述一下搜集的故事内容以及他们体会。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唱一些抒发爱国情怀的歌曲,如《红旗飘飘》和《歌唱祖国》等。让他们处于这种比较强烈的爱国主义氛围之中,能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使孩子们的爱国思想深深的种在心里。
4、结束语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教育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也有很多。但是作为一个思想品德教育的老师,我们应该拥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从自身做起,培养好小学生的道德意识跟情操。教学要以课堂为主,同时还要善于利用社会中好的形象进行实际例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我们可以适当的组织一些活动,让小学生观看宣传爱国主义的影片,唱一些爱国主义的歌。在进行升旗仪式时要让学生大声的跟着唱国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积极参加大扫除等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一点一滴培养出学生真、善、美的意识,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打下基础,让小学生们以后能全面发展,从而成为祖国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定华.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5.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体验式教学;开展意义
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促使学生形成音乐学习兴趣。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多种感官感受音乐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因而,文章针对小学音乐欣赏之体验式教学展开分析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中体验式教学的开展意义分析
1.改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推进教学方式多样化
小学生的年龄尚幼,其对生活和学习也都充满了好奇和渴望,音乐欣赏课程既是小学课程中的基本课程,也是学生们较为感兴趣的课程,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当前的小学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方式陈旧,课堂呆板生硬,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低下,甚至一些学生开始逃避音乐欣赏课程。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小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喜欢的歌曲教师不愿意创新和尝试,而是严格依照教材开展音乐欣赏课程,欣赏课程已经严重限制了学生音乐体验的提升。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很难对音乐课程产生渴望之情。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小学音乐课程更多地从学生体验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和素质培养角度出发,从多个方面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满足,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既提升了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音乐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发展,又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欣赏课程之中,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音乐教学认知。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音乐素养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作为被动的听者,仅仅调动听觉去体验音乐,这样的音乐欣赏课程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热情,反而抑制了学生音乐感情的产生,甚至导致学生开始对音乐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体验式教学从学生的体验出发,重视对学生感受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体验音乐之美,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审美体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在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更加主动地调动身心感官,积极地投入到音乐欣赏课程中。另外,学生在独特的音乐欣赏体验中能够产生积极的审美欲望,从而让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逐步绽放自己,展示自我,利用音乐表达自我,与音乐产生共鸣,从而将音乐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并从根本上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二、小学音乐欣赏之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小学音乐欣赏之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路径有很多,包括: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行视觉体验;创设音乐欣赏情境,引导学生深入音乐意境等等。接下来,笔者将针对上述提到的几点,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
1.学习音乐欣赏课程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要为学生提供教学素材,还需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提起兴趣,对音乐产生好奇心理,并逐步参与到音乐欣赏课程中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如果单纯利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抵抗心理,从而不愿参与到音乐欣赏课程之中,而如果教师能够创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情境,让学生从情境入手,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积极情绪,为学生创设丰富活泼的场景,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体验音乐的美感,必然能够让学生产生极强的好奇心理,也更加愿意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们欣赏《大家来劳动》歌曲时,要充分注意到小学生爱劳动,渴望得到教师重视的特征,让学生通过劳动场景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并形成劳动光荣、劳动最美的理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意愿,先为学生编制视频短片或者为学生播放一个以劳动为主题的动画短片如《仓鼠乐园》等,让学生对劳动活动产生兴趣,然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领取一个劳动任务,并逐步引导学生从劳动过程中感悟歌曲产生的灵感。如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引导:教师问学生“劳动时大家能听到什么声音呢?”“扫地声是怎样的?洒水声是怎样的?”等等,然后逐步将劳动中的场景代入歌曲中,使歌曲的欣赏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劳动体验过程,从而形成热爱劳动、热爱歌曲的学习氛围。
2.鼓励学生尝试编创,促进学生参与教学
虽然小学生尚不具备歌曲创作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能通过简单的声音模仿和编排进行音乐思维和音乐欣赏。教师可以利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音乐编创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创作、自由编排,或者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器材进行音乐模仿,为学生提供编创的体验,从而促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发挥自身主动性,进行创造性思维,主动进行探索,自觉提升自身的音乐水平。例如,教师通过音乐节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音乐素材,开展主题音乐活动,比如“妈妈之歌”主题音乐欣赏活动,让学生进行音乐素材搜集,通过将有关妈妈的音乐进行收集和整理,让学生自主进行演唱和编排,从而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的机会。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找出自己比较熟悉的生活物品,并利用这些生活物品自行编排曲目,事先确定好音乐的节奏,并进行小组训练,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演奏自制的乐器,从而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音乐、欣赏音乐,提升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中的参与性。
3.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充分体验音乐实践魅力
音乐作品的美感不仅表现在音乐的韵律美上,还蕴藏在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之美上,因此,要引导小学生体验音乐之美就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体验,既要让学生从音乐知识教学中学习到基础的乐理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体味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并逐步感受作者作词作曲的意图。教师可以利用体验法让学生从课堂活动或者课外活动中感受音乐创造的实践魅力,从实践中感悟音乐,利用音乐欣赏与生活实践的相互渗透,从而引导学生真正地学会欣赏音乐、欣赏生活。例如,在学习《春晓》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春季的早晨进行公园游玩活动,让学生体会春天不同生物的变化,让学生听一听鸟叫,看一看游鱼,欣赏一下小草冒出新芽的美丽,体会一下春风拂面的感受,然后在公园中播放《春晓》之歌,让学生通过春天带来的美感感受音乐中孕育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再如,在学习《打花巴掌》之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游戏中体会童年的乐趣,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游戏中体会生活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进行游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4.引导学生敢于想象,促使学生沉浸体验
教师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自由地进行想象,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知音乐中蕴含的情绪。教师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通过语言诱导学生自由发挥,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沉浸在音乐创造的意境之中,体会音乐背后的故事和体验。例如,在欣赏《卖报歌》时,教师要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述聂耳创作音乐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卖报小孩的生活遭遇,引导学生了解穷苦小孩的生活压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卖报小孩对美好未来的期望之情。教师利用深情的故事为学生欣赏学习歌曲奠定基调,从而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充分想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编排、自己表演,从而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形成同情和理解之心。
5.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行视觉体验
小学生对鲜艳活泼的画面具有较强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利用音乐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从画面中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从视觉感受中体验歌曲,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促使学生进行联想。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欣赏音乐视频之外,还需要结合思维引导和模仿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音乐,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例如,在欣赏《兽王》歌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狮子王》等动画剧作,让学生从动画中感受到动物所具有的生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动物模仿,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动物的体态和声音进行模仿表演,也可以通过绘画等方式,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动物,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利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开展音乐欣赏课程,既能够
改革当前的音乐教学现状,也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认知。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方法需要首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尽量遵循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利用多样化的体验方式,从思维、行动上引导学生,使学生从音乐中感受生活、体味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经历,拓展学生的思维认知,让学生逐步深入到音乐学习过程中,发展自身的音乐爱好,主动调动自身感官对音乐背后的情感进行体验和感悟。
参考文献:
[1]陈艳.音乐的栖居灵动的课堂:浅谈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J].北方音乐,2013(5).
[2]王莉娜.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倾听”习惯的培养[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6).
[3]陶晓丹.提倡课前聆听: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黄河之声,2013(11).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目标;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150-01
一、引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联系社会,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它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为资源,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与思维训练、科技制作、科学探索、创造科技和综合能力为活动形式,无论哪一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直接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二、综合实践课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活动资料》是根据课程改革基本精神,突出了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组织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活动资料》在活动形式上包含五个系列:思维训练系列,科技制作系列,科学探索系列,创造科技系列和综合能力系列。这五种活动形式,无论是哪一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这样使学生能够在直接与具体事物接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同时还能让学生直接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遵循了创造发明的一般规律,能够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提升综合实践课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1、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也是提倡与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它前提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而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则是全新意义上的结合。从内容看,“主题”是从生活、社会实际中产生的,是发生在学生生活中事情或现象。从过程看,实现“主题”规定的目标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实验操作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让学生围绕主题,去参加社会实践,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各种感受和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就是社会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形成技能,在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参与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2、在社区体验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家庭、社会是活生生的课堂,学生自我服务内容在家庭中体现得最充分,父母的家务劳动或一技之长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家庭里的这些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其隐性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服务的过程就是能力提高、领悟劳动价值的过程,并以此达到学生关心他人,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学校围墙的束缚,走出学校建立起学校社区二位一体的综合教育园区,在服务于社会之时,不断开发社会教育资源,有利于资源共享。
3、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发展探究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阶段的发明创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把创造教育渗透于生活性活动之中,是一切教育根本目的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到学生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由于发明创造学习内容的重新整合、综合,学生在完成某一主题时,或是观察记录,或是动手实践操作、制作,或是尝试实验。在一定的意义上,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营造活动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综合实践课开展的国策和能够在,如果学生仅有探究的兴趣,而缺乏探究的能力,那么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在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探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在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探究能力发展,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钟秀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