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们工业学校开设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目的是培养适应旅游-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熟练掌握旅游和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现代化旅游酒店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入学第一学期采用“宽基幢模式,以宽厚的文化基础和管理理论课作为发展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外语、计算机、礼仪礼宾、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等基础学科;第二学期则要分层次,在文化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的开设中,采用“倒三角型”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加强技能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安排前厅、客房及餐饮等部门的专业技能实习。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旅游酒店管理学科上的通才,并具备一定的技能,使学生在今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以适应动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的课程体系大致为二种。
1、以管理为主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经营管理的能力,尤其注重餐饮管理能力培养。酒店管理的主干学科是管理学,但又区别于普通管理类专业,更加突出对技能的考察。因此,开设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概论、餐饮、客房及前厅管理、旅游地理学等课程,使专业管理与管理学科有机地结合,熟悉酒店各部门、各环节管理方法模式,既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旅游管理概论:主要是有关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论述以及对有关分析方法的介绍。旅游地理学:主要学习中国地理及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世界各主要旅游国经济地理。餐饮服务与管理:主要学习餐饮组织、菜单计划、食品原料的采购供应等理论知识,使学生在餐饮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上有所提高。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主要讲授前台登记、前台服务、价格管理、客房服务管理、客房经营效益等理论问题及管理方法,使学生掌握前厅与客房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并能填制各种前厅报表。
2以技能为本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不同学期安排不同的实习,包括认知实习、前厅、客房及餐饮等部门的专业技能实习,使学生既要拥有精深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做到“穿上工装能操作,穿上西服能管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管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技能课的体现方式较多:如以前厅、餐厅、客房、康乐为主的操作课、技能理论课、社会实践课、岗位实习课等,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使两者都得以提高。餐饮服务技能:通过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技能训练,使他们能熟练掌握中西餐宴会的操作技能(重点是摆台、斟酒、上菜、分菜、托盘、餐巾折花),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岗位群的要求。客房技能:主要组织学生练习客房服务的各项技能,如清洁、保养及各种客房服务项目,重点是西式铺床,培养学生准确、迅捷地完成各项客房服务操作项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收入的增加,余暇时间的增多,以健康、文明、娱乐向上的旅游休闲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专业的兴起和发展,完全适应了这一发展趋势[1]。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必须同时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很快熟悉自己的工作环境,很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旅游和酒店管理两专业的学生就必须面对现实,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与旅游、酒店相关的体育知识,而以往的体育教学基本上没有考虑与旅游、酒店管理的关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前国内频繁举行大型国际体育运动会,国内外大量的运动员和游客来中国参赛、看比赛。体育旅游、体育观战已成为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主要内容,让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体育比赛的规则是十分重要的,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2体育旅游的自然资源及适宜开展的体育项目
2.1体育旅游的定义
体育旅游属于社会体育的一个产业分支,也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种旅游的一种,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竞技竞赛、刺激冒险、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施行旅游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在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2]。
2.2自然资源及适宜开展的体育项目
(1)平原适宜开展:赛车、赛马、风筝、热气球等。
(2)山地适宜开展:登山、攀岩、定向越野等。
(3)高原适宜开展:骑马、骑车穿越高原和民族传统项目。
(4)河流适宜开展:漂流、龙舟、划船、潜水、游泳。
(5)湖泊适宜开展:游泳、潜水、垂钓、划船、赛艇。
(6)海洋、海滩适宜开展:日光浴、冲浪、沙滩排球、足球。
(7)冰雪适宜开展:越野滑雪、跳台滑雪、花样滑雪等。
3从事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的体育教学内容
3.1从事酒店管理工作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
将来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学生,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可根据现有条件选择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排球、网球、体育舞蹈、围棋、太极,将游泳课尽量在体育课上开设。一般来说对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学生形体要求较高,特别是女生,应增加舞蹈和健美操,正确的基本身体姿势应该是颈部伸直,沉肩挺胸,直背收腹,收紧腿部及臀部,身体挺拔。要达到上述要求,在进行基本姿态的练习的基础上,应该练习体育舞蹈———交谊舞,使身体姿态在移动中得到巩固,还必须进行专项身体素质练习。
3.2从事旅游导游工作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
一、高职院校酒店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地位不同。
酒店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师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呈现和讲授,每节课时中的知识点密集,而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理想。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多为酒店一线服务部门,去酒店财务部门工作的毕业生比例相对较少,财务管理课程应关注学生在一线"督导级"岗位的财务管理能力如预算控制能力、报表解读能力等,酒店财务管理课程的设计应平衡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财务管理隶属管理学大类,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涉及到企业资金的筹集、投资、营运以及利润分配,比较接近运营实际,应用实践性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与会计专业的学生相比,缺乏经济学、基础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的铺垫和基础,直接在高年级管理提升类课程中接触酒店财务管理课程,难度比较大,感觉有些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部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财务管理中运算的部分比较担心,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课堂氛围比较难调动。
3、传统的讲授方式忽略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酒店财务管理课程传统的讲授方式,授课时间长,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短,学生被动学习,在课堂上缺少团队合作的机会。
二、沙盘模拟教学简介
沙盘模拟以沙盘为教学工具,对酒店的战略规划、资金控制、市场营销、运营组织、物资采购、财务核算等关键环节进行模拟。在沙盘模拟的授课过程中,每8人组成一个虚拟酒店,模拟4个会计期间的酒店经营,并在模拟经营过程中引入酒店间的竞争机制,使参与者全面把握酒店的运作过程,并对酒店财务管理的目标、过程和手段具备初步的认识。
酒店的几个主要部门都集中在盘面上,包括战略中心、财务中心、市场营销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与成本控制中心。小组中8名学生分别担任酒店的首席执行官(CEO)、财务总监、市场营销总监、采购总监、运营总监、财务经理、销售经理、采购经理等8个职位。战略中心由酒店首席执行官整体把控,酒店年度和月度的重要决策在这里产生;财务中心还原酒店真实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流动过程,财务总监及财务经理主要负责资金预算、资金筹集以及酒店各项经营活动的会计核算;市场营销中心作为酒店的前线部门,市场总监及销售经理负责开拓市场、实现销售额;运营中心由运营总监负责,主要划分为餐饮部和房务部,餐饮部设中餐厅、西餐厅、宴会厅等,房务部设普通客房、行政楼层、套房等,模拟酒店主要经营部门的运营;采购与成本控制中心由采购总监和采购经理负责,主要工作职责是物品的采购与库存管理。
三、沙盘模拟在酒店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实践效果
1、增强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酒店管理沙盘模拟的课时中,学生经营属于自己团队的酒店,在竞争环境中各司其职,分析市场、制定战略决策、编制财务报表、进行运营管理,团队中资源合理配置,力求酒店的利益最大化。帮助学生从管理层的角度认识酒店,完成思路和角度的转换。
2、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沙盘模拟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竞争性,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互相博弈和竞争,这些特点更容易吸引大学生参与,在模拟运营中的竞争机制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团队明确酒店的经营目标后,会主动制定战略决策,遇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法,编制报表过程中亲自上阵体验,这样的过程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沙盘模拟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8人一组,每人担任不同角色,负责不同的分工,必须相互合作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完成运营。在模拟运营的过程中,规则并不局限,激发学生提出新的创意,在竞争中寻找新的获利机会。
四、沙盘模拟的教学反馈
课堂气氛活跃。沙盘模拟的体验性、参与性强,过程具有竞争性,担任重要岗位角色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其他岗位角色的学生也能够全程参与到模拟运营中,课堂上告别玩手机等不良习惯,课后自觉主动的完成工作任务。
过程考核,全面评价。沙盘模拟的考核方式为过程性考核,课堂表现、小组业绩、团队写作能力、岗位胜任能力都是沙盘模拟的考核标准,比传统考试和练习的考核方式更加全面的评价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接受度高。对参与课程的学生问卷测评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非常喜欢沙盘模拟这一类的实践操作课程,通过对模拟岗位的了解和实践,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一、综述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建立在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上,专门研究现代酒店经营管理活动规律的综合性应用专业。专业涉及到现代酒店服务、经营、管理等各层次以及现代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会展、康乐、营销、人力资源等各个业务领域。
在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产生虽然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已成为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中旅游管理专业下的一个重要的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广阔,随着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旅游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特别是中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尤其是四五星级酒店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的,在中国酒店管理领域有将近百万个管理职位空缺。即使在国外,高级酒店管理人才也一直非常紧缺。根据国家旅游局2007年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星级酒店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已有13378家星级酒店,比上一年增长了11.26%。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活动在中国的举行,中国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的同时要求也不断提高。
例如国际酒店集团洲际集团成立于1777年,是目前全球最大及网络分布最广的专业酒店管理集团,拥有洲际、皇冠假日、假日酒店等多个国际知名酒店品牌和超过60年国际酒店管理经验。它的一个项目:应届毕业生管理培训--梦想阶梯招聘对象,即国内及国外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的应届或历届学生的招聘和培训,其中招聘标准就有要求一定服务行业工作或实习经验,有基本的领导潜质并且热爱酒店行业。而国内锦江之星是国内知名的快捷酒店品牌,创立于1996年,公司从1997年在上海开创国内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锦江之星经济型酒店至今,始终以中国经济型酒店事业健康发展为己任,一直在为探索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方向不懈努力。其人才理念是德才兼备、人品第一,职业理念是让客人满意、向公司尽责,这些无不是在告诉我们其用人标准,为我们的就业目标引航。可见,无论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都会被需要,只要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
本科,大学本科的简称。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一般可获“学士”学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是在总体上与一般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同类专业水平相一致的自学考试专业类型。此类专业可分为分段式本科和一体式本科。专科一般指大学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的学历层次之一。区别于本科,大学专科教育主要由高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专(高等专科学校)承担,部分本科高校亦开设有专科。两者定义不同,且在酒店管理专业上的培养目标、目的和就业市场都有所不同。酒店管理本科培养适应酒店行业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本专业所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牢固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酒店管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酒店管理专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是为各类星级酒店、大型餐饮企业及其他涉外接待机构培养从事前厅接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会议康乐服务与管理的高级服务员和基层管理人才。酒店管理专科或高职学生毕业后,应具有适应以上相关岗位的社交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一线部门各岗位的对客服务能力、基层管理能力、产品销售能力和应变能力。开设本专科也是出于对当今酒店市场需求的考虑,可以说,培养酒店管理者的学校也是良苦用心。
众所周知,SEG是瑞士最大的酒店管理教育集团,每年在校生人数超过5500人。旗下五大酒店管理大学都享有较高知名度,而国内知名酒店管理专业院校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青岛大学旅游学院等,我校四川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也列入其中,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5星级以上及国际顶级酒店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理论素养和扎实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领导艺术、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熟悉现代星级,酒店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酒店管理高级职业经理人,以及在教学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而酒店管理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在全球都是一直很紧缺的。近年来,在国际人才市场上,酒店管理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可见学校既需要培养技术性的酒店人才,又需要培养创造性的酒店人才,以适应需求复杂、层次分明、日新月异的就业市场。
二、本专科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发展的差异
(一)岗位
现如今,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的就业生出现了两者情况。一是专科生却在酒店中、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一步一步地向前进;而本科生呢,毕业后却犯了选择恐惧症,“高不成、低不就”的毛病又来了,于是呢,要么在岗位上混时间、犯嘀咕,做起事来也没有了干劲,要么直接跨专业就业,当然,对于职业规划明确的同学来说,旅游、金融等也不失为好的选择。
(二)职位
毋庸置疑,本科肯定要比专科更吸引公司或单位眼球,本科的招生分数都比专科的高,从大学的起点上本科生就比大专生优秀,以分数论高下的环境下,高分的高中毕业生是比较优秀的,但这也是相对而言。加之本科生在管理和思维理念上较专科生更成熟和完善,因此,一般来说,本科生在一段时间后职位会相比同届专科生略高或有差距。
(三)薪酬
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酒店这个行业中更是如此。无论本科生和专科生都能依靠自己的体力或是脑力来获得相应的报酬,但当今社会,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普遍要比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薪酬更高,但也有另一个说法是目前我国多数人认为:我国存在脑体倒挂,即脑力劳动者的收入比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少。据据统计:1990年上海市大学教师的家庭收入不如上海的农民家庭收入,既使是教授的收入也只接近农民收入的79―100%。但在酒店行业中,一般来说,在一段时间后本科生会比专科生薪酬更高。
(四)前景
目前,旅游、酒店业已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产业,2002年我国入境旅游收入突破200亿美元,近20年来,年均增长达20%。从行业特性来看,酒店业尤其需要那些专业度高、综合能力强的中高级人才。这一点对于专科生来讲会更占优势,另外也有调查数据表明,那些语言能力强、具备全球化视野、接受过全球最先进的培训、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将尤其受到酒店的青睐,这就说出了本科生的优势所在。
三、本专科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发展差异的原因
(一)岗位差异原因
由于部分大学生认为本科就比专科牛,那肯定也认为就业要好于专科,因为身为本科毕业生意识里认为自己比专科优秀,所以自认为就要高专科生一等而不从事服务员的工作,于是就业面窄、就业难。其次:如果统一认识,酒店管理专业不论本科还是专科生,酒店职业生涯都是从基层做起,放下你那原本就不实际的优势而从事服务员的工作,那就业也一样好。毋庸置疑,本科肯定要比专科更吸引公司或单位眼球,本科的招生分数都比专科的高,从大学的起点上本科生就比大专生优秀,以分数论高下的环境下,高分的高中毕业生是比较优秀的
(二)职位差异原因
酒店管理本专科就业时主要都是从基层做起,但由于本科生在校教育中更倾向于管理知识和创新理念的培养,而专科生则倾向于基础技能和服务知识的学习,酒店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既需要复合型、协作型人才,也需要商务型、管理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一般来说,本科生在一段时间后职位会相比同届专科生略高或有差距。
(三)薪酬差异原因
据2014酒店薪酬与福利待遇管理中,其制度制度实行的准则: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支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优先”就强调了效率的重要性,既指专科生中兢兢业业者,又指本科生中脱俗创新者,只要是做的其中之一,薪酬都会较同岗位的人高一些。其制度努力实现的方向是按效分配,唯才是用、唯功是赏的薪酬分配原则,工资结构个人工资收入=职务岗位等级工资+工龄津贴+浮动效益工资,可见从长远来看,本科生凭借其略胜一筹的创造力和专业化知识素养,薪酬也会高过同届的专科生。
(四)前景差异原因
酒店行业作为我国服务业的一个支柱产业,具有较大的前景,市场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多种多样。其中要求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很多毕业生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管理知识,但对于业务知识涉及较少,由于理论多、实践少,因此无法快速胜任一线的服务工作。因此,专科生侧重与实践的学习就有助于其在岗位上很快适应,但相对的升迁和职位变动的可能性就小或周期较长。但是如果本科毕业生在学校能够熟练掌握一线服务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将会为毕业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具有管理和实践双重技能,也更容易得到提拔和发展。
(五)从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就业方向论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教育分置具有合理性
关键词: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
一、旅游酒店的发展史
在七八十年代,我们对酒店的认识仅是政府机构的“招待所”和一些小型的社会旅馆。随着经济发展,旅游业悄然兴起,兴起的同时有着对旅游酒店的需求,80年代末国家实施了《饭店管理公司暂行办法》,目的是扶植饭店、酒店公司的发展,但酒店的发展并不顺利,出现了行业萧条的景象。2000年之后迎来了繁荣,各旅游产业下的公司、连锁酒店、私营酒店、合资酒店如雨后春笋般节节攀升。人们的思想也发生改变,旅游不仅仅是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还有入境、出境。具体来说旅游已是国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就是这样的需求,也更加严苛的考验了旅游酒店的综合标准,它是标准的实体经济服务行业,伴随着客户的不断需求和各家酒店公司的竞争驱使下,酒店内部的掌控尤为重要。能否立足于当下迅速发展的经济和达到行业标准化服务体系,需要各酒店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谨慎前行。
二、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的定位
旅游酒店管理模式是大众化的,分层、分级、各部门各司所职。人力资源对各部门员工的流动、培训、管理、面试都逐一把关。旅游行业在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今天,客户对旅游酒店的选择也是精挑细选,那么服务行业内部的管理是需要系统、有序的操作。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企业的发展前景中资源管理起着核心的价值。在人力资源内在管理模式中从之前的传统管理模式中衍化成科技、互联网的新型人员管理模式。管理系统的变化可以分为从基础的人员档案、人员培训、实践操作转为新型市场经济旅游酒店的多角度实际操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需与时俱进,在经济社会进步的今天人力资源需要的更多是带动企业的运营,让企业的发展不掉队。
三、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旅游酒店管理模式分为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传统模式的运营管理多数企业一直沿用,传统模式基于行业的最开始,并没有被经济体制的改革淹没,传统的酒店管理模式属于静态管理从管控、激励、规章制度、人员安排、管理层是逐级管理,并以人力为中心。雇佣形式上单一,应聘资质不一。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旅游酒店在不断竞争和改革的方向中披荆斩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社会,驱动着企业从内部到外部的整改和总结,从内部抓住企业的创新机制正如现代资源管理模式与传统资源管理模式的区别所在。互联网的时代,客户的需求通过智能掌控便解决,在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减少了人员的安排,同时对员工的能力、素质也提升了一大截,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在筛选的过程中严格管理。多数客户通过互联网对酒店的测评显而易见,整理出测评结果,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重中之重,一个企业的前行与发展通过客户和网络媒介能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和态度是很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会局限企业内部的管理,可以参照国内外新型管理模式并能适应本企业的发展模式,一成不变就是没有改变,市场经济的严苛下,我们怎样冲出去与时俱进,首先从人力资源管理上传统模式会逐渐从企业模式中变革。新型管理模式在入住企业中需要内部的协调和引领,旅游酒店提供便捷的服务才是根本,科技领域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企业的变革、国家的前行、消费者的需求都已提速,在旅游产业繁华的背景下也提防着前进的速度,过慢则落后于别人,过快得占领科技网络创新的实体经济并能满足于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新型体制变革中改变了员工的思想、价值观、技能操作知识提升最主要的是工作效率和智能管理的结合。从外部来看是对客户群体的良好信誉与智能的体现,现代人是一种快速的生活节奏,人力资源要从外部掌握大部分客户群体的实质性需求是很关键的,通过普及内在员工的高效率、智能化操作,延伸到外部客户群体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互相资源整合利用,有创新思想,符合大众要求、掌握新形势下发展的方向,时刻管理内部,为员工提高基本知识理念、服务宗旨、正确的价值观。
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实践思考
旅游酒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也不断地在创新,通过不同的效仿、学习、实战、实际运作来配合新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的繁荣带动着旅游酒店的发展。旅游酒店的运营和发展不单单是利益的趋驶,要设立长远的发展目标,不拘于眼前的利益,对待消费者以标准化的模式和新型的服务体系。不断的实践、整改、汲取对企业发展有深远策略的方法,从传统模式晋级为现代智能服务模式,人力物力的改变、增强内部员工的心理素质、员工定期访谈、有学习时间、让内部员工得到知识的提升,整体的运营得到高效率的回报。抓基础、抓生产、酒店管理的创新要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外部的宣传亮点、实际客户的满意率,抓细节、抓问题、不断地解决与探索,才能摸索出酒店管理的实质性发展方向,旅游行业的数据每年不断创造新高,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市场的需求是大量的,需要酒店管理者、参与者有良好的互动和高度的评价,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正确的前行目标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53-03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简单机械
为了保证同一专业学生具有本学科知识的基本水平,教育部对课程设置有一个基本的宏观要求。学校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教学对象和行业的具体情况,在课程设置中作相应调整。对于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酒店前台服务》《酒店管理系统操作》《客房服务》等是至关重要的课程,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顾客和旅游企业。但在中职教学管理中,旅游管理专业往往是直接套用国家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未能根据学生状况和旅游企业实际需求,加强上述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课程建设。课程设置简单机械,相关应用型学科课程开设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补充,导致毕业生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距甚远。
(二)教材编制重理论轻实践
职业教育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的科目和版本数已颇具规模,同一课程有时甚至有数十个版本,然而数量不能完全代表质量。由于未能突破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教材编制传统,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编写人员多为长期从事专业理论研究的学术专家,而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景区等行业一线员工很少参与,也未能吸纳熟悉中职生特点的一线教师共同参编,导致所编教材内容理论偏多,实践较少;传统内容较多,创新内容较少,旅游界中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没能体现在教材的内容编写中,更忽视了中职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教材不能反映企业对员工的专业需求,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专业能力培养方式陈旧
我国的中职教育是在原普高教育的模式基础上建立发展的,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引进渠道、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均沿袭普高模式。这造成中职培养模式中的课堂偏重于学科的理论性教学,忽视或较难接受应用型知识及技能的传授。由此带来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相对较少。在两至两年半的在校时间里,大量的教学是在传统的课堂中完成的,即使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客房服务》《餐饮服务》《酒店管理》和《导游英语》等,由于经费、场地、教学理念、教学习惯和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也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极少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半年到一年左右的企业实践,由于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岗位知识与技能,无法胜任较高层次的工作岗位,只能做些前台接待、礼仪迎宾、服务员等事务性工作,又往往缺少教师随班指导,学生最终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大批毕业生不能胜任企业高位需求。
(四)评估考核体系落后
目前,中职旅游教育的校企合作及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多半流于形式,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闭门造车。落后的教学管理必然生成落后的评价考核体系,再加上各校教学考核条件的限制,于是重理论知识评价,轻实践技能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的评价考核体系占据主导。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学生往往学习意愿低、学习风气差,很多中职生“平时不抓紧,考前突击忙”,这样的学生要么“高分低能”,甚或“低分低能”,既无法胜任旅游企业岗位能力的需求,也常常在旅游企业中表现出劳动纪律差和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
1.人才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面向旅游行业第一线岗位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素质和行为规范,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旅游企业管理相关环节,具有较强的导游服务能力、旅游企业服务能力、旅游景区管理能力、旅游市场开发能力,能从事旅游企业管理业务操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外向性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是指所培养的人达到什么质量的问题。通过社会需求调查和职业分析,旅游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
(1)素质结构。职业道德方面,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勤奋好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身体素质方面,掌握现代体育运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文体特长;身体健康、健美,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心理素质方面,具有教育部《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所规定的要求,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健全的意志品质;具有理智、真诚、坦荡的性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2)知识结构。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外语基本知识、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旅游管理基本知识。
(3)能力结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方面,在工作中,具有竞争和创新意识,有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是整个职业能力中的核心架构。此外,良好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是协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能力构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的必备要求;计算机操作能力、使用外语进行接待服务和业务沟通的能力都是职业核心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行业通用能力方面,第一,服务接待能力。对饭店服务的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法不仅要熟悉,更要学会在工作中熟练运用,并能运用服务技能和技巧,能够具备一定的基层管理能力。第二,人际沟通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普通话、英语、日语、韩语等准确、简练地向顾客介绍相关的服务信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在与顾客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妥善处理出现的各种情况,协调好客我关系;在日常酒店工作中,能协调好与各部门的人际关系等。第三,营销策划能力。能时刻把酒店全员营销意识和酒店形象意识放在首位,对酒店产品供应和顾客需求能做出及时的反应,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营销计划和营销策略。
职业特定能力方面,主要具备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厅服务、康乐服务等能力。
跨行业职业能力方面:能够适应岗位变化的,具有企业管理及生产现场管理的能力,并在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的基础能力。
3.主要职业证书。(1)基本职业证书:全国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合格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2)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下列职业资格证书中的1-2种:导游职业资格证书;中级餐饮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客房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茶艺师资格证书;人力资源师职业资格证书。
4.主要就业面向。(1)旅行社管理方向:旅行社导游服务岗位或旅游景点导游服务岗位;旅行社或旅游景区业务管理岗位;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2)酒店管理方向: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或客房服务与管理岗位;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岗位;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或人事管理岗位。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方向
根据我国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今后我国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方向。
1.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性。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包括为完成职业岗位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全部内容。如在设置外语课程时,可以减少甚至不开一般的大学英语,而代之以旅游英语;再比如可以开设旅游文学课程来代替通行的大学语文。总之,只有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职业性,才能体现出中职旅游的特色和生命力。
2.课程内容反映行业新应用,突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改革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的内容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保证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化。如开设旅游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课程。
3.服务地方旅游,增强课程设置的区域性。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来源和去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质。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各中职校应当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适当增加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要求和反映地区或区域旅游资源特征的教学内容,设置有关地方或区域性的旅游资源课程,因为很多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希望本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时能够比较熟悉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征、旅游企业经营的基本状况等。
三、结语
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课程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都处于核心地位,它决定了学校如何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因此,学校必须作更加深入、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实现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旅游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作出贡献。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a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WU Wei
(Zhenji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Zhenjiang 212011, Jiangsu Province)
一、研究的背景
能力本位教育是以提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以提高学习者岗位所需的实际工作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教育理念。该理念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之后传入北美洲、欧亚及大洋洲等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均以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作为基础,设计和安排职业教育的内容。能力本位教育以其独特的优点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重视,引领了全球高等职教教学发展进程,成为国际最为流行的一种职教改革思潮。关于职业能力的构成,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著名管理学家罗伯特・卡茨(Robert L. Katz)认为,职场中的人们尤其管理者,应具备三种基本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与技术技能。《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作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教学设计理应围绕着学生的概念、人际和技术技能的培养来进行。然而,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在教学设计时通常比较强调对学生进行技术操作能力的训练,较为忽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与决策管理等概念能力的培养,使得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仅掌握了前厅与客房服务中部分基础性的操作性技能,而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提升微弱,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正确认识和高质量就业。为实现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显得十分必要。
二、文献综述与概念模型
现有研究者认为,《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乃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行业客观需要和学生能力培养等不相匹配,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学者们分别从教学场地选择、教学方法选取、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关于教学场地的选择
余美珠、李应春(2011)等认为,应通过模拟实验室的应用,让学生在模拟操作过程中掌握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及技能。王小娟(2008)和赵豫西、练建华(2012)等学者则认为,《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对实践的要求十分高,传统的以教室为主要场地的授课平台不能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酒店的工作氛围、不能很好地体验酒店服务工作的性质与辛苦程度,抽象的学习也无法让学生对酒店运作加以系统了解。因此,将该门课程的授课场地由学校内的教室或实训室转移到酒店内部,实现完全实景教学,将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理论,并将理论切实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对于教学方法的选取
王飞(2013)、邓峰(2014)、杨问芝(2010)、沈蓓芬(2015)、徐秀平(2015)等认为,应在《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为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前将本门课程分为若干项目模块、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项目模块,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演练,最后教师对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与总结。张丹丹(2012)认为,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应在课程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利用酒店前厅与客房服务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启发学生解决酒店管理中的问题。此外,还可利用角色扮演及情景化教学法,增加课堂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转移与构建。李光宇(2011)重点阐述了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三)关于教学师资配备
王小娟(2008)认为,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部分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教学岗位,一般没有太多的行业工作背景,导致授课知识与酒店的实际所需脱节;另一部分教师之前虽有过相关行业工作经验,课堂上能够引用各种具体案例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但离开企业一段时间后,其实践经验不再适应当前酒店业发展现状。因此,怎样加强《前厅客房管理与服务》课程教学中师资力量,是提升教学效果、培养优质酒店管理人才的重要一环,而选派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到现场任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赵豫西(2012)也认为,组建一支由企业家和中青年教师共同组成的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让其担任前厅客房课程的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综上可知,当前学者们对于《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集中在教学方法的选取方面,部分学者关注到教学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对提升本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性。而本文认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教学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割裂出某一点来单独谈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基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涵括教学场地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师资的构建三个方面(见图1)。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前厅客房课程教学构想与实施
国际上现有的典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瑞士洛桑模式、美国康奈尔模式、澳大利亚模式和日本模式,这几种模式中都特别注重实践教学场地和师资力量的建设,注重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一)能力思维下的教学场地选择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院等为国际公认的成功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院校,这些院校均注重教学基地的情景化,即学校与酒店的有机融合,部分院校甚至以店为校,让学生能全方位感受酒店文化氛围,在实践中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与管理经验相联系。鉴于我国旅游酒店管理相关院校当前的现实情况,比较难做到店校合一,因此,利用学生实习期的相关酒店资源进行课程教学显得颇为重要。此外,前厅和客房相关管理与操作知识教学对实物的依赖性较强,并非通过教师抽象地讲解学生就能掌握,而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安排在酒店实习期进行,能更直观地向学生呈现前厅及客房的工作规则及管理知识,更快速有效地让学生实现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的概念技能与操作技能的融合。
此外,实习酒店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场地,也是教学中重要的素材来源,酒店文化极大地影响着实习学生的能力培养。所以,选择具有良好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的酒店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和课程教学实施场所,将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能力目标下的教学组织形式
能力本位下的课程教学组织,通常是指课程的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辅导与课程评价等都应围绕着学生的能力培养来进行。为更好实现《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能力教学目标,先要了解该门课程教学的具体能力要求(见表1)。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对学生的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辅助素材的准备,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考核方式的设计。从我国现有的酒店实习方式来看,学生通常在酒店进行定岗式顶岗实习,即学生进入酒店后会被固定在某一岗位上工作直至实习结束。定岗式顶岗实习方式决定了学生只会对酒店某一固定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与所需技能比较熟悉,对其他工作岗位知识知之甚少。此外,高校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通常被安排在低端工作岗位,很少能接触酒店管理性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基于以上现实,教师在对《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应侧重“管理”相关的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的教学,而对于前厅和客房操作技能的学习,则可通过同伴协助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方式上,应以学生为主导,采取情景教学、角色扮演为主的项目导向方式,教师在整个课堂中仅起组织、引导作用。在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选择上,除对学生的技术技能进行考核,更应突出对学生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的考核。
2、课程实施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能力教学实施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首先是前厅与客房部的操作技能培养,该部分的教学主要采取小组任务式情景教学模式。即先将前厅常见的操作性工作分为客房预定、入住登记、离店结账、礼宾服务、应求服务5个任务模块,将客房部的常见操作性工作分为客房清扫、客房设施设备管理、客房安全管理3个任务模块,再将这8个任务模块分配给相应工作岗位的学生,由他们通过情景剧、场景再现等方式,将岗位相关操作知识传授给其他没有相关岗位工作经验的同学。在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中,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情景剧设计等进行指导,并对各岗位的接待流程知识及重点环节进行总结完善与提醒。其次是人际技能的培养,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总结3个以上酒店实习期间的人际沟通事例,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事例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出酒店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过程中正确的对客沟通与上下级员工间沟通的技巧。最后是对学生概念技能的培养,因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极少有进入管理层学习的机会,所以更需要发挥授课教师在学生概念技能培养中的作用。授课教师一般要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形象生动地了解酒店客房价格制定、控制及调整的方法,掌握酒店员工招聘、培训、激励的方式,授课教师还可适当邀请学生实习酒店中富有管理经验的人员给学生讲解酒店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3、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主要是教师通过邮件、QQ讨论群、微信群等方式,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答疑解惑支持和必要的课程知识支持。由于酒店授课环境的特殊性,学生需要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完成学业学习,而在工作之余,学生不一定有心力对前厅客房服务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每周可选择一个近期发生的前厅与客房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在约定的网络交流群中与学生进行探讨,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对该论题发表观点,周末时授课教师再对该论题进行点评、总结。同时,教师可把授课内容和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分享到网络交流群中,以方便满足学生再次学习需要。
4、课程评价
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方式是一种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评价,考评的因子包含了对学生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的评价,评价方法主要为3600评价法。其中,学生的技术技能分数由其岗位主管、授课教师、同班学生共同给出,主要考核学生对岗位流程的熟悉情况、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情况;人际技能分数主要由学生所在部门的领导和同事共同给出,主要考核其对客沟通技巧、跟上下级和同级间关系的处理能力;概念技能分由授课教师评定,主要依据学生在情景剧、课堂讨论、每周议题中的表现和最后考核卷的成绩来给定等级。通过这种全方位课程等级评定方式,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拓宽其未来的职业上升空间。
(三)能力视野下的师资队伍构建
优秀的师资是确保课程教学顺利实现的基石,具有丰富酒店实践经验和丰富理论知识的授课教师,是《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高效实施的重要因子。然而,现行许多高校酒店专业教师很难做到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完美结合,通常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但缺乏酒店管理实践经验。为弥补单个教师在综合知识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授课的教师不应局限于单个的人,而应是一个团队,该团队是一个以授课教师为核心,涵括酒店的部门经理、学生实习期的岗位师傅团,乃至学生实习中的同伴的团队;另一方面,为了让授课教师能全面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更好地胜任教学任务,在获得实习酒店同意的前提下,可让授课教师随同学生一起进驻酒店相应岗位进行顶岗工作。
四、结论
关键词: 国外旅游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 教育改革策略
近20年来,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同时,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趋势更为明显,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有更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对我国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对国外知名旅游类学院或高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查询、分析,尤其是对康奈尔大学、罗森酒店管理学院、普渡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4所高校的教学模式与国内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结合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方向划分过细
多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本科教育统一为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酒店管理专业增补为目录外专业,2011年设为正式本科专业。多年来,为了与我国旅游行业对口,旅游管理专业划分了细化的专业方向,涉及: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物业管理、旅游交通管理、商务旅游与会展等不同方向。每一个方向都设有专门的专业课程和知识技能培训方案,但又统归于旅游管理大专业[1]。由于目前我国旅游教育的综合水平、师资力量尚处于较低水平,且英语、政治等基础课程占用了大量的学时,少量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学时用于分配到如此多的专业方向之中,人为地分散了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培养的学生往往对于每一个方向只能了解一点皮毛,无法深入,特别是技能,到企业就业必须从头学起。
(二)课程设置偏离行业需求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缺乏对旅游行业的深度的调研和分析,在讨论课程设置时也没有经验丰富的旅游业界人士参与。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更改手续烦琐,可以更改的课程数量较少,且教学计划修订周期较长,使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课程的设置长期与业界的需求脱节。
此外,我国大约70%旅游高等教育是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1]。在制订教学计划和设置课程方面,受原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较大,因人设课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从地理专业转向旅游教育的,在课程设置中偏向地理类课程;从历史专业转向旅游教育的,则以史学课课程为主,导致教学与实际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脱节。
(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专业发展迅速,近年来,高素质旅游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多数高校的旅游师资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实践经验有限。同时,我国本科高校教师岗位有限,教学评估对教师的学历有较高的要求,一般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而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多为应届毕业生,缺乏旅游实践经验。有丰富旅游实践经验的旅游从业人士很难跨越学历限制,进入高校师资队伍。这在一定程度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二、国外高校旅游类专业教学、管理模式介绍
(一)专业设置
国外没有旅游管理这个专业,而是设置了接待业管理、休闲学、酒店管理、会展专业、餐饮管理等专业。从专业名称来看,我国的旅游管理更偏向于培养旅游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人才,而国外则偏向培养高素质的服务类人才。
国外高校旅游类专业在大学前两年不确定专业,而是学习服务业的基本知识,实习后再进一步确定专业。这样可以先让学生在服务行业实践、体验后再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更有利于学生科学评估自己的优劣势,选择自己喜好、专长的专业方向。
(二)教学设施建设
国外旅游类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教学酒店,且教室及教师办公地点按高星级酒店的标准来进行装修、布置,让学生和教师每天在实战的环境下工作、学习。习惯成自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养成了专业型的工作、生活习惯。教学酒店多采用双重管理,院长(老总)必须要对教学负责,同时要对教学酒店负责,且必须自负盈亏。
(三)课程教学
1.重视通识教育和沟通知识教育
美国的大学所有本科都是120学分且除专业课程外,强调通识教学模块和沟通基础模块。通识教学包括企业运营管理类、管理的组织行为类、人力资源管理类、财务会计类、参与管理类模块。近年来,通识教育逐步重视信息类、法律类的知识教育。沟通知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2.重视实践教学
国外教学计划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原则,深化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在时间分配上,其实习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教师现场指导,把理论贯穿到实习中去。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酒店管理学院的办学模式主要是以综合性大学为依托,根据旅游专业综合性很强的实际特征,在课程设置上、学时分配上既注重基础理论又突出特色。他们要求其本科生在大学4年内必须完成800学时的实习,并尊重学生的意愿,允许广泛选择,掌握一技之长,力求全面发展,把广泛精深的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3.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国外的课程很少采用考试的模式测验学生学习效果,而是多采用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论文要求非常高,要有第一手的数据,且必须是实地调研和认真思考的,多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学生首先自由选择组建团队,无法组建团队的同学要么重修课程,要么经任课教师同意剩余同学共同组建成一个团队。团队需要提交论文报告,并进行宣读、答疑,如不通过,整个团队成绩会受到影响,甚至全部重修课程。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学生上课的方式多样,学生可选择face to face mode(聊天模式)、fix model(教室授课形式)、video model(视频形式)中的任何一种,课程通过内部网络在教室和图书馆直播,学生可用移动终端(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共享教学资源。
(四)实践教学
1.3段式实习模式
罗森酒店管理学院采用3段式的旅游实践教学流程,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初级-中级-高级实习过程,实习流程必须依次进行,且遵循理论-实习-理论的教学流程。实习过程必须达到1000小时[3]。其中初级实习只需从事服务业的相关工作,例如洗盘子、传菜等都可以。中级实习必须从事服务业中管理岗位或重要技术岗位的工作,如酒店的前台、旅行社的计调等。高级实习要求学生必须从事部门经理、主管及以上管理岗位工作。此外,实习单位必须学生自己找,学校不进行安排,只负责宣传,且学生的实习必须是带薪实习。
2.专人负责型实习管理模式
实践教学采用专人负责制,每个专业一般有2-3名专业实习带队老师,全程对学生实习进行跟踪,负责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与管理。
3.实用型方案策划模式
在毕业论文方面,本科生不需写毕业论文,而是针对某一个旅游企业,做一个能高度融合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的project(策划方案),如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项目开发、主题活动等方面的方案,并进行答辩或试用。
三、对国内旅游管理教育的启示
(一)明确专业定位
将专业的管理人才的定位转向高素质服务人员的定位,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人才。在旅游教育中,应加强通识知识、沟通知识、信息知识、法律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在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掌握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强烈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好的与人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耐受力、较好的身心素质等。由于旅游人才属于涉外型的人才,因此要把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二)弱化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虽增加了学生的“专”和“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和知识面,禁锢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而,需要在取消专业方向的基础上科学设置课程,减少固定课程的比例,增设活动课和选修课。
(三)优化课程设置
要特别注意协调好专业课、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旅游是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实际经验,大部分专业课和技能课应考虑减少课堂讲授,通过搞好实践调查和增加模拟教学的途径实现教学目的。
同时,适当调整拓展课程体系,增加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的比重。将大量不成熟的课程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同时加强课外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可以考虑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压力,并通过适当的选修课丰富教学内容。
(四)强化实践环节
争取建立自己的教学酒店,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办公地点按星级酒店的标准进行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设施,构建情境化的教学环境,培养师生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质。
对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配置,减少单次实习的时间,增加实习的次数和类型,且要求每次实习的岗位有轮换,实行理论―实习―理论的交错教学模式,以较好地实现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
(五)争取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外旅游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协作办学,吸纳国外的优秀教学模式和先进办学经验,共享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在旅游院校培训师资队伍和学生队伍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创造政策扶持的有利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彭青,谢旭东,程露悬.改革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提升旅游高等教育水平.旅游学刊,2003,(S1):155-158.
[2]代志鹏.国际旅游教育与研究述评.怀化学院学报,2007,26,(2):130-131.
关键词:酒店;员工满意度;激励机制
酒店员工满意度是酒店员工对自身工作特征的认知评价,将实际获得的价值和自身的期望值相比较后的差值,对工作各方面满足与否的态度和情绪反映,它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出酒店员工的工作态度。通过对酒店员工满意度的调查,有利于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及时地发现可能存在于酒店管理中的问题。酒店员工的服务态度、言行举止都会毫无保留地体现在对顾客提供服务,并且对顾客的满意度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一过程也是酒店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酒店能否提供给酒店员工满意的工作的待遇,是员工能否积极对待顾客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酒店管理者而言提高酒店员工满意度,是保持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
一、酒店员工满意度对酒店的意义
担任顾客与酒店之间沟通任务的酒店员工是整个酒店服务利益链上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提高了酒店员工的满意度,给予了他们与工作相应的各项待遇。酒店员工就会积极努力的工作,为顾客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是服务价值最大化。这样一来,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必然会使顾客感到满意。随之而来的顾客忠诚度也就会提高。而酒店的盈利主要就是靠顾客的忠诚、长期稳定的合作。由此可见,想要获得长期稳定客源、丰厚的利润就必须提高酒店员工的满意度,使服务价值发挥至最大化。
二、酒店员工满意度的现状
大多数酒店员工对酒店的工作环境满意度较低。对酒店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是员工是否愿意继续工作重要原因之一。令人满意的酒店环境会明显提高酒店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且,良好的工作环境往往会使员工的心情愉悦,在对客服务时表现出良好的亲和力。
酒店员工对酒店工作本身的满意度低。酒店大多数的职位都是比较单一的服务性的基层工作岗位。管理层的工作岗位数量相对较少,所以酒店员工能获得晋升的机会较小。酒店员工由于是直接面对顾客,常常受到顾客的斥责和投诉,所以酒店员工很少感受工作带来的快乐。因此,很难对酒店员工产生长久的吸引力。
酒店员工对酒店工作的报酬满意度低。如对酒店福利制度、工资水平不满等。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对酒店业的福利政策和薪酬待遇不满意而跳槽的员工超过半数。
酒店员工对个人发展的满意度低。大多数酒店没有为其员工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和晋升空间。当一个员工想要拓宽和提升自己的发展前景时,他会对所在的酒店进行评估,评估这个酒店是否适合自己以后的发展。如果他所在的酒店不能为他提供相当的发展空间,他会毫不犹豫的离开,去选择更适合他发展并且有完善的培训、晋升机制的酒店或是离开酒店行业进入其他更适合其发展的行业中。
三、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
(一)为员工提供系统的培训
通过增强对酒店员工全面系统的培训,使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树立信心。酒店应建立全面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在强调对员工服务技巧、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重视对酒店员工服务态度的培训。对酒店员工服务基本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已然成为星级酒店员工服务培训的必修课程。通过对酒店员工系统的培训,使员工能够有良好的与顾客沟通的能力、提高员工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敏感意识、以服务为宗旨的意识等。通过酒店培训而成为有良好服务意识的高素质员工会对酒店的满意度大幅提高,并对酒店怀以感恩之情。
(二)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
对酒店员工来说,他们希望能有一个舒适开放的工作环境,希望酒店的员工与管理者有一个平等沟通的平台。而酒店员工对酒店的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薪资体系满意度不高,很大程度是因为酒店缺乏畅通的沟通机制。总的来说,管理者与普通员工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是最为有效的沟通方式。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许多较成熟的酒店则侧重于繁杂的文书系统,缺乏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极易造成酒店员工与酒店管理者的人际关系紧张。
(三)重视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酒店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培训课程,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规划目标。同时,为其提供相应的发展平台,使酒店优秀员工的特长及发展方向符合酒店发展的需求。管理者通过帮助酒店员工制定恰当的个人发展计划,给予酒店员工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可以促进酒店员工和酒店的一起发展,也使得员工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四)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
在很多酒店中,员工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与工作时间、劳动强度不成比例。这也是酒店员工对酒店满意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酒店的薪酬体系对酒店员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能获得多少报酬是他们最为关切的问题。薪酬体系,大体由直接报酬、间接报酬和非金钱性报酬三个部分组成。
1、直接报酬激励
直接报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资和奖金。这是每个月酒店员工所固定可以拿到的基本报酬,也是酒店员工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和生活保障。较高而又相对稳定的工资是酒店员工工作热情的基本保证,也是酒店员工愿意为酒店工作的基本因素。
2、间接报酬激励
间接报酬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酒店对内实行内部价,酒店员工及其家属在酒店消费即可享受内部优惠。提高酒店员工的福利待遇有利于留住员工,减少优秀的员工因不满福利待遇而离开。提供酒店员工的福利待遇还能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提高酒店员工的福利待遇是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法。
3、非金钱报酬激励
非金钱的报酬多指在精神上的激励,如收到领导的表扬和赏识,授予表现优秀的员工一些荣誉称号等。以职位晋升为目标对员工进行激励;对员工工作表现突出时应给予及时的表扬,让员工感到领导对自己的努力的肯定;在召开酒店内部会议时,应让员工代表参与发言,对酒店的运营模式、规章制度、酒店环境的改造等建言献策,提高员工在酒店的存在感;对酒店员工进行评优评先,鼓励员工之间进行良性竞争,用荣誉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五)构建合理的酒店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形象和企业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酒店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增强酒店员工的凝聚意识,对酒店员工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和导向功能。首先应形成符合酒店的价值观念,酒店的运营机制、顾客群体以及酒店的宗旨都应明确,并获得酒店员工的一致认同。只有获得了酒店员工的一致拥护,员工才会真正理解酒店文化,并且对这种价值观念加以贯彻实施。其次,酒店决策者要对酒店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实现发展目标的详细计划。这样可以增强员工对酒店的信心,激励员工为酒店的发展做出努力。最后,倡导将员工真正视为酒店发展不可分割的一份子,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做到为员工谋福利,切实关心每一位员工的生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志仁.中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研究[J].企业家天2008,(4).
[2] 左磐石,文新跃.论心理契约与酒店员工满意度[J].商场现代化,2007,(18).
[3] 李柯,钟定国.员工满意度模型的构建及其管理[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4,(4).
[4] 梁慧敏.跨国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观状分析与借鉴[J].科技经济市场,2006,(4).
[5] 郑海燕.关于酒店员工流动率过高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7).
[6] 王希锁,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的灵魂[J ]现代企业教育,2004 (9)
[7] 陈伟,酒店文化的力量--对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思考[J ]江苏商论,200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