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考试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尝试
高效课堂被称作“效益最优化”的课堂,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就是指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小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全面的科学教育,即在保证小学生能够获得比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更多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培养与提高他们探究科学的能力,更可以让他们逐渐喜欢上科学教育,进而主动从事科学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探究性、科学创造性等多种能力,使他们明确认识到科学的价值与意义。下面,笔者从教师在备课中充分分析学情、以小组探究关注全体学生、以评价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三个层面,讨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方法。
一、在备课中充分分析学情
在传统的备课活动中,大多数的科学教师只关注某一单元的科学教学任务及如何增加一节课的信息容量,很少有教师会思考这些教学内容与方法是否有利于激发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教师都开始使用多媒体、PPT来展开科学教学,而许多教师由于有现成的教学课件,所以选择不备课直接套用,让小学生们越来越不喜欢学科学。可想而知,这种无法让小学生产生科学探究欲望的教学活动是无法实现高效的。那么,在小学科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在备课中充分分析学情,了解现在的小学生的兴趣所在,分析哪些内容能够引起其学习欲望,哪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其主动学科学,为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进展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形形的动物”这一课中,备课中,我认真分析了本班学情,为更具体的了解小学生们对动物的认识程度,还专门派发了一份“识动物调查报告”。通过这份调查报告,我发现,小学生们能够直接指认出在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比如小狗、小猫、小鸡等,也有一些小学生参观过动物园,见过猴子、大象、长颈鹿等,小学生们认识动物种类存在差异。而大多数小学生不了解不同的小动物之间有着哪些相似的特征,更不懂得区分动物种类。因此,在备课环节,我便将本课的探究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区分动物种类,并通过分析动物特征总结出六类动物的特征。而经由小学生自行总结出动物种类的教学活动,还可以使小学生初步树立分类思想,提高他们的分析、总结能力。
二、以小组探究关注全体学生
高效课堂之所以备受各界人士关注就是因为这种课堂教学除了关注科学优等生外,还十分关注中等生、后进生,并认为教师不应按照分数将小学生进行等级划分,而是应该关注每一个小学生的优点与潜能所在,充分发挥每个小学生的智能优势,使得每个小学生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之感,在科学探究中变得越来越自信。针对我国小学教育基本上呈现的“大班额”特点,教师要想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在科学领域获得发展,就应该合理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参与科学活动。在“怎样加快溶解”这一课中,我将4个小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展开学生小组科学实验。每个小组内的成员都有各自的智能特点,有的擅长观察与记录,有的善于调控整个小组的实验节奏,有的善于设计与提出创建,有的擅于总结分析,这便于小组成员之间实现高效分工合作。分好组后,我先提出一个问题:“请问如何才能加快肥皂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每个学生都要在小组内讨论。有的认为,将肥皂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可加快溶解速度;有的认为,不停地搅拌水,可加快溶解速度;有的认为,一直给水加热,可加快溶解速度等等。每个小学生提出的建议都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实验,落实自身的设想。之后,小组内要专门指派一个学生分别记录每个实现现象与数据,为最终的实验结论提供依据。同时,当小组得出结论后,还需指派一位“发言人”,简明扼要地表述本小组的实验过程与结论,在全班分享。这种科学实验能够让尽可能多的小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促使高效课堂的实现。
三、以评价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
每一个小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美,教师对他们所做出的鼓励性评价会让他们产生更深层、更持久的学习兴趣。而评价本应贯穿在每一轮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必然也会伴随着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行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评价的多元化与全面性,发挥评价的激励、肯定作用,避免挫伤小学生的自信心。在评价小学生的时候,我除了会依据科学考试成绩来评估小学生在某个时期的科学学习成果之外,还会专门根据“成长记录袋”中对小学生的学习成长的记录来判断小学生们的科学素养是否真正得以提高。就比如我们班有一个男生的动手能力很强,兴趣也十分广泛,不仅积极参与每一轮的科学实验活动,还十分善于在课下利用一些生活废旧物资来展开科学实验。这个学生也会常常提出一些十分新奇的问题,并且善于钻研。但是,这个小学生却并不善于记忆,在科学考试中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是,考试成绩较差并不代表这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较低,相反,我认为这个小学生所具有的勇于钻研、对科学充满好奇与求知欲,且善于利用生活物资、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表现更代表了他的科学素养水平较高。因此,在评价这个小学生的时候,我对这个小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给予了较高的赞扬,同时还会帮助他分析自己在考试中失败的原因,帮助他扬长避短,希望他越来越喜欢学科学。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小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小学生的发展,让小学生们学会用科学的眼光与方法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小学生一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徐志青.浅谈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2013(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策略分析
数学是帮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基本常识、提高逻辑思维水平以及促进数学综合素质发展的核心学科,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小学数学对学生需掌握的知识水平相对于教师而言具有基础性、简易性特征,而小学生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初级阶段,在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性格特征上均未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教师必须以适当、科学且高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施教,在提高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其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笔者经过分析和思考,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1.提高相似内容的教学集中性,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构架
小学数学课程囊括了众多数学基础知识,其内容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在掌握与熟记方面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破传统的教学顺序和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重构并非对传统教材安排的否定,而是针对具体学生学习特点、认知风格以及性格爱好的具体教学战略。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作以下具体说明。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与加减法、乘除法有关的计算方法的章节集中起来;由于每个部分包含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在部分之下也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二次集中。比如,在“笔算乘法”一部分中,教师可遵循由易入难的教学规律首先对学生进行乘法表复习,在保证学生个位数间的乘法规律熟记度的基础上,逐步进行“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一位数与三位数的乘法”等内容的教学;在“一位数与多位数的乘法”部分中,还可进行“一位数与整十数、整百数的乘法”“一位数与复杂数的乘法”的三次重构;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进度进行教材内容的分级重构,以达到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效果。
2.适当采用重复策略,增加学生背、记学习环节的趣味性
由于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其认知思维能力并未稳定,此时,对小学生实行重复策略是较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重复策略指对学生进行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的重复,具体包括背诵、默写等传统方式。然而,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待该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存在认识误区,例如,重复策略只适合学生课后自学阶段、重复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低级方法、重复策略只能维持短时记忆等。
但科学实践证明,合理、科学地使用重复策略可有效帮助低年级学生维持一定水平的知识记忆,并通过特殊的、长期的作用形成认知模式,从而有助于小学生对复杂或分散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将“加减法规律”“钱的计算”以及“数字变化规律”等内容形成简单口诀,并要求学生进行背诵;教师可在课堂开展背诵比赛,让学生随机抽取背诵内容,在规定时间内背诵规律最多、最正确的学生为胜。另外,教师在使用重复策略时也应注意与练习相结合。
3.丰富教学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课程通常使用传统的分类考试考核方式,包括短期的章节考核、期中考试以及期末考试等。固定、死板的考核方式容易使小学生对学习形成畏惧心理,长期将令其产生倦怠,对促进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发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均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应在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后,采取丰富多样的考核方式,以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成效进行有效测评。
同样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教师在完成“元、角、分的加减计算”一章的教学后,可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比如,教师可首先准备不同面值的钱币,作为教学道具分发给学生,使不同的学生代表不同的面值;然后,教师随机说出一个金额,令学生通过加减法进行自由组合,新组合的面值和应等于教师的指令金额;教师在每一轮组合配对后进行记录,并在几轮后总结学生的活动成绩,其中准确率最高的学生为胜。通过此类的趣味性考核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和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
德国中小学生没有作业和考试压力
在德国,小孩满六岁可以进入小学。小学6年级毕业后(个别联邦州为4年级),学生根据自己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和成绩,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成绩好的学生进入文理中学(相当于中国的初高中一贯制重点中学),高中会考通过者,可直接就读大学。成绩略差的学生进入普通中学,毕业后大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少数经过补习,通过专门考试后,可就读应用技术大学。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姜锋长期从事德国教育问题研究,自己的孩子也在德国上中学。他用亲身体会向记者谈到德国学生的负担问题。
姜锋介绍说:在德国,小学生在1―3年级时基本没有家庭作业。德国人认为,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场所,家庭是孩子娱乐和成长的摇篮,因此,学校严格区别两者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在小学的初级阶段,要最大限度地给孩子以自由成长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小学是半日制,下午没有课,老师经常会组织学生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到野外郊游。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校很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开发小孩的想象力和创意。例如手工课就是德国小学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之一。可以用三句话总结小学1―3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享受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
到了4年级,学生的课程增加,学习任务加重。因为小学4年级后学生就要面临着“小升初”问题。在德国,小学升中学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平时测试成绩、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语文、数学、常识这三门课成绩优良的学生,才可能被推荐到文理中学上学。经过从小学1年级到3年级寓教于乐的阶段,4年级的学生已经懂得应该认真、刻苦学习的道理,老师也开始布置家庭作业。但学校对家庭作业完成与否并不进行严格检查,有时是老师课堂统一讲评,有时只是抽查批阅。平时学校进行笔头测试的时间为,低年级不超过15分钟,高年级不超过30分钟。在小学生阶段,学生学习负担轻,压力小,课余生活丰富,过得确实潇洒。姜锋的孩子有时在家额外多做些课外作业,但并不特别得到老师的嘉许。在德国人的育人观念中,孩子生长在什么年龄段,就应该做他相应的事。超前学习并不是什么好事。如有时间,应该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在长身体阶段,必须要有强壮的体魄,因此,在课余生活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锻炼身体,作业要给体育锻炼让路,这在德国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
进入中学后学习课程大幅增加。通常学生要上德语、数学、英语、拉丁语、化学、生物、地理、宗教、历史、音乐和体育等课程。前四门是主课,老师会针对主课内容留部分家庭作业。一般学生会在30~40分钟内做完一门功课的作业。中学生每天大约用两个小时做作业。如果每门课的作业都想得高分的话,还要加上复习、预习以及整理老师讲课内容的时间,这样要花大约3小时。德国中学没有期中和期末考试,也没有中考和高考。老师根据每学期4次闭卷课堂书面作业成绩、平时课堂提问和测验的综合水平评定得出学生的学期成绩。
死记硬背耗时而不实用
德国老师从来不给学生留过多、过繁的家庭作业,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假期和周末不留家庭作业,星期一不得安排考试。德国老师普遍认为,学生做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学会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一个概念或一种定律,学生懂了,会用就行。所以在测验时,如果学生解题思路正确,即使计算有误,老师也给予肯定。在德国的学生参加数学考试可以带计算器,参加物理考试可以带物理公式手册。大家觉得,在当今互联网高度发达,各项公式可以很方便地从网上或计算器等工具里获得,为什么还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呢。很多德国家长都认为,与其让孩子花大量时间去背诵条文,不如让他们学习更多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懂得如何可以随时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如何运用这些信息。因此,德国学生的作业虽不多,但他们阅读量很大。很少有德国家庭允许孩子晚上坐在电视机面前消磨时光,而是鼓励孩子们读书。姜锋认为,从表面上看,德国学生没有像中国学生有那么多作业要完成,也基本没有考试压力,但他们内在压力还是很大的。例如,德国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进行讨论。老师出题,学生要为此准备专题报告。这就促使学生须阅读大量书籍和资料,学会搜集、归纳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评价机制合理学生负担减轻
在德国孩子从小学入学到进入大学之前,只经历一次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考试,那就是高中结业的毕业考试。然而即便是这唯一的考试也并非是一考定终身。德国高中升大学的条件,除这次考试外,还要将两年内四个学期所有学科成绩计入毕业成绩的总评中,也就是说,即使一个学生在高中毕业考试中考砸了,只要他以前各门功课的测验和作业成绩不错,他也不至于功亏一篑。德国学生负担轻,压力小的另一个因素是,高中毕业考试的四门科目是由学生在规定课程内自己选定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强项,使自己的毕业考试成绩达到最佳水平。
相比中小学生,德国的老师十分辛苦。高中的老师每周授课时间为24小时,每位老师至少负责两门功课的教学,如语文兼社会学,拉丁文兼历史,数学兼物理,英文兼体育等等。因此德国老师要修两门主专业,并通过两个国家考试。
关键词:拒绝改错;单元测试;生问师答
“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秉持新课标理念,学校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不仅要展示“优秀生”的特长和优点,更重要的是发现“学困生”的错误,即:数学学习当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以此为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激励性评价,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平等地善待每一位学生,坚决反对以学生成绩、性别和外貌来区分学生。把学生的错误当做“资源”,挖掘其中蕴藏的“闪光点”,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没有个性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走出标准件式的“师问生答”的教育模式,走向多样的个性教育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
自科举制度诞生以来到今天的高考制度,考试作为“传统教学”主要的评价手段,已深深地根植于我国教育体制当中,“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已成为很多教师和学生的共识。学校的教学工作离开了考试就无法开展。因为,考试可以用来了解阶段教学的成果、存在的问题,所以就有了课堂小测验、单元测验、月考、期中检测、期末统考……十年的课程改革,丝毫没有动摇考试在教学中的地位,这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
剖析一下传统“阅卷”流程: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答试卷;教师按照标准答案进行阅卷,习惯上用“√和×”来判断正误;考后,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学生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错,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操作、学生看,“师问生答”的经典画面。这样的“评卷”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获取教学信息的最佳路径,但对学生而言,由于缺乏激励性,“学困生”面对鲜红的“×”,内心充满挫败感,学习数学的兴趣陡然下降,听不进老师的讲解,产生了畏难情绪,出现了一部分学生“拒绝改错”的现象……
一位心理学家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如何避免“拒绝改错”现象的发生以及“学困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课改以来,我大胆实践,反复总结经验教训,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即:学会等待。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破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用“?”代替“×”,在时间上“留白”,推迟考试评价,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小学生思考和交流,淡化“评价的总结性”功能,凸显“评价的形成性”功能,逐步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耐心地等待……
以单元测试为例,分准备、实施和档案袋评价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有三个环节,首先是命题和考试,其次是阅卷和统计,最后是利用Excel表格分析、获取考试信息。
二、实施阶段
以学生活动为主,由个人改错、小组协作和班级汇报三个环节组成。在班级汇报上,教师适时开通“知心信箱”,用来回答、点拨小学生合作讨论后仍存在的疑惑。
三、档案袋评价阶段
教师填写总成绩和以激励评价为主的“教师寄语”,学生自己编写的“错题集”入档,附家长建议。
教师充当的角色:
准备阶段:命题时,选择“常模参照测验”,了解每名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阅卷时,摈弃“×和√”,用“?”代替“×”,在问题处加注“点拨性话语”,在亮点处添加“激励性语句”;统计时,把“总成绩栏”空下来,只统计试卷中各大题的分数,利用Excel表格制成柱形统计图,登记出每个大题的“优胜者”予以公示表扬和鼓励,树立“榜样”。这样做,可以留给每个学生思索、探讨和交流的空间,改正“错误”的机会,避免“学困生”产生厌学和畏难的情绪,激发他们向自己的“错误”挑战,探究“错误”形成的原因,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的数学活动:
首先个人“改错”,面对测试卷当中的“?”——数学学习当中存在的“困难”,可以翻书、查资料进行纠正。如果自己不能独立完成,则可以进入下一环节“小组协作改错”,向该大题的“优胜者”寻求帮助。这种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灌输”的被动局面,对焕发小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在班级汇报上,教师通过“知心信箱”和小学生交朋友,每名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学困生”讲通过改错感受到的点滴进步,“优胜者”谈成功思考后带来的快乐体会,生生、师生互动交流,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真情对话,彼此分享着“改错活动”带来的幸福与欢乐……
数学活动结束时,老师宣布单元最终成绩:每名小学生经过自己努力改错后,得100分。——在课程改革的大屏幕上,定格着一幅美丽的轻松、愉快、师生和谐“生问师答”的数学学习活动的“崭新画面”!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深刻,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只有让学生思索错误,探究错误形成的原因,才会形成问题意识,产生解决问题的智慧,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小学生无所畏惧,勇敢地投入下一轮数学探究活动当中去……热爱数学,学会数学,最终会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数学问题……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给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做一个主动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勤于积累、敢于创新的教师,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交流、掌握数学、学会创造,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选择做教师,就选择了勤奋,选择了付出,选择了宽容,选择了终身学习,选择了承担点燃学生智慧的责任,选择了一切服务学生的事业!留心学生犯错误时生成的资源,学会等待,多留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智慧地去发现“问题”吧!播撒下创造的种子,“创新”的芳香将扑面而至!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程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是新与旧的简单交替,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行之有效,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能切实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变革。以我之见应进行如下的改革。
1 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分布
由于各国改革的步调不一致,对教材内容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不同,需要学习的年限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吸取众国之长,根据国情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改革,比如1978年的第三世界国家数学发展国际讨论会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等问题的研究结果就值得借鉴。
1.1 注重数学技能的培养。过去的教材内容繁琐,偏重抽象数学概念,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又出现过分强调现代化的弊病,大大削弱了对数学基本技能的要求。
为了切实加强学生对数学基本技能及基础知识的学习,解决学习分量过重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给予剔除或放入高年级学习。
1.2 注重学生能力,以实现教学现代化。计算器及计算机工具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知识结构复杂化和内容多样化,也促进了教育的蓬勃发展。仅靠单一的传授知识,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更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
只有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找规律,作总结,才能适应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2 对小学数学教法进行优化改进
有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仍采用传统刻板的教学方法,教学生死记硬背,这不利于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
传统方法中的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老去,难以跟上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节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若要切实搞好小学数学教育,为培养人才打好结实的基础,就应积极参与新课改。
3 对小学数学的考试制度应作相应调整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会出现更多的计算错误。文章分析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中年段;小学生;计算能力;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72-02
小学数学是一个普通小学生花费时间最长、份量最重的一门课程,小学数学计算的准确性成为困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的难题,特别是进入中高年级的一些小学生,其计算的准确率反而不如低年级的学生。在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观察中发现,小学数学考试试卷的计算量很大,并且由于计算不准确而造成学生在考试中的失分量会占到总失分量的一半以上。经过长时间的总结,笔者发现中年级阶段(四五年级)的学生因为没有掌握运算规则而出现的错误少之又少,大多数都是由于平常形成的计算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学生改掉不良习惯,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准确性,使得教学效率大幅提高。
一、学生计算准确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小学生计算准确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对相关运算法则的掌握不够熟练或是考试过程中的一时大意。这样的观念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围绕学生如何能够更加熟练的掌握运算法则进行教学的,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无法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度。
鉴于此,笔者对所授课两个班级的期中考试试卷中出现的计算错误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因运算法则掌握不熟练(即计算方法错误)而造成的错误只占全部错误的近20%(错误总数60个,计算方法错误11个),其余的八成错误都是由于不良的计算习惯、数字书写习惯造成的。这样的统计结果毫无疑问是让人震惊的!
对此,笔者总结了造成学生准确率不高的几个原因。
1.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计算不够负责。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集中表现在字体不够工整,甚至很多学生的数学作业中0和6不分、1和7不分。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连一套完整的工具有没有,没有橡皮的学生就在作业上乱涂乱画,这样的态度是造成计算错误的直接原因。
2.学生对计算没有兴趣,看见计算题就泄气。很多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非常不喜欢数学和运算,甚至都到了讨厌的程度。当看到一个式子里面有那么多的加减乘除,他们就不自主的产生了放弃的想法。对计算题的畏惧感是学生产生计算错误的根本所在。
3.计算之后不检验。在对学生的监考及平常的辅导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得到计算结果后直接将检验的步骤省略掉。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本来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由于缺少检验的习惯,导致计算准确率不高;有些学生寄希望于家长和老师的检查,在家长或老师发现错误后再改正。不检验的习惯是学生计算准确度不高的辅助因素。
二、在实践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
根据对学生计算准确性不高的原因的分析,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有效提高学生计算准确性的方法,仅供参考。
1.引导学生产生对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公认的道理。在学生培养个人兴趣的道路上,教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的教育家迪斯多惠在一本书中曾经提到,传授本领是教学的目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学的艺术,而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让大多数人都能融入其中的教学情境,学生的主动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
针对不同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去主动引导,比如在课堂上讲一些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小故事或者一些数学家在计算方面的种种乐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例如,在对学生强调计算技巧重要性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讲解著名数学家高斯对“1+2+3+4+5+6+……+99+100”的创造性解答。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例子总是能使学生产生同数学家比高的心态,学生也因此对计算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当学生发现著名数学家对一些复杂计算能够进行简单处理时,学生也会想方设法的找出所遇到问题的最简便的解决方法,从而能够对问题进行更仔细认真的分析,养成细心的好习惯。当学生通过不断的思索解决了一些难题后,学生对计算的畏惧感就会消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索的习惯,从而真正对数学计算产生兴趣。
2.计算练习重质而不重量,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技巧。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多年,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中小学教育中,对数学的教学采用题海战术的教师仍不在少数。
众所周知,为加深课堂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练习是一个重要的手段,特别是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传统的数学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训练量越大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就越熟练,准确率也就越高。经过笔者对多年来教学的经验总结,学生做题量的多少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非常直接的联系,“题海”战术在很多时候都是不管用的,甚至会磨灭学生的创造力,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对练习的优化设计,笔者在此就谈谈亲身教学的实践经验。
(1)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计算的错误有很多都是因为口算过程的不准确,因此,加强口算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堂上的口算训练可以采用口算板、口算表等形式,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奖励手段,如一节课的口算准确度最高的学生可以获得一个笔记本的奖励。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改错习惯。学生良好改错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自身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错误进行总结,并且在课堂上对学生着重强调。学生自身也应有一个专门记录自己犯过错误的记错本,对常犯错误的总结记录,尽量做到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3.强调打草稿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检验意识。在进行复杂数学计算的过程中,仅用口算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养成打草稿的良好习惯。在笔者的教学中,笔者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准备一个完整的“草稿本”,当学生用完“草稿本”后将其上交,笔者会对其进行检查,对学生打草稿的状态进行总结,从而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针对学生不注重检验的问题,笔者从强调打草稿的重要性出发,草稿上记录着你当时计算的过程及思路,为检验提供了非常简便的途径,说明检验是一项非常容易完成的任务。例如,在一次考试后,笔者将学生草稿纸收上来,并对草稿和学生成绩进行关联分析后发现,草稿工整、完整的同学计算准确率明显要高很多。随后,笔者将这一发现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说明草稿是检验结果的捷径,如果学生想发现计算错误,草稿便是首选。
提高学生成绩最强有力的保障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所用方法应当摒弃传统的方法,采用同当代小学生相适应的措施。在笔者的亲身实践中,发现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技巧以及唤起学生的检验意识这三种方法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是最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沈柯亮.基于心理因素的小学生计算错例分析及干预策略[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6).
[2]张霞.探寻小学生计算能力弱化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新校园:理论版,2009,(10).
【关键词】游泳 小学生 教学方法 必要性
一、引言
在随着素质教育及能力教育的全面推进的现代教育中,在小学阶段开展游泳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掌握这一基本生存技能的重要渠道,而且还顺应了素质教育、能力教育以及体育改革的要求。在许多发达国家为了保证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各级中小学都把游泳列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但国内众多小学的游泳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若干问题,如: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游泳技能不专业,教学方法不当,课时较少或安排不合理等。为此,研究小学开设游泳课程的必要性与探讨其教学方法就成为当前有意义的研究内容。
二、小学开设游泳课程的必要性
有资料显示:游泳运动是世界上最受人们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因其除了有很强的竞技和欣赏功能外,它的实用价值非常高,同时对于强身健体以及培养人的意志品质有独特的作用。但小学开设游泳课程,是否有必要,对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到底有哪些帮助,需要仔细分析。
(1)游泳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作用。游泳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锻炼,游泳可提升小学生的身体机能,游泳时心跳和呼吸比平时增加两倍,体力消耗要比平时多八倍。在游泳过程中,心脏和肺脏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都大大加强,经常游泳,对小学生增强心肺功能效果特别显著。有研究表明,儿童在经过两年系统游泳锻炼后,肺活量可提升74%,而仅进行陆上锻炼的儿童,肺活量只提高了23%。可见,游泳是提高呼吸系统机能的一项很有效的运动。
另外,游泳还可以增强肌肉的坚韧性和提高关节灵活性,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胃肠功能,健美身材,提高小学生体质,并有利于缓解当前中小学生体重超标问题。
(2)游泳对小学生意志锻炼与心理素质的提升作用。初学者由于身体失去固定支撑呈漂浮状态,呛水或溺水等情况,往往会产生恐惧心里。通过学习游泳,可以熟悉水性,消除怕水心理,进而掌握游泳技能。经常进行游泳锻炼,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意志,培养自信、果敢、坚毅、临危不惧等优良心理品质。
(3) 游泳对小学生而言是一项较适合的体育锻炼活动。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各种体育活动都有一定的风险性,相比而言,在进行游泳运动过程中,较不易出现运动损伤,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较为安全的体育锻炼,因此它是一项适合小学生锻炼的运动项目。
(4)有效降低小学生溺水事件的发生。据有关资料显示:暑假期间是发生溺水事故的高峰期,而且其中不少是小学生。由此可见游泳不但是一项单纯的体育运动,它还是一项生存技能。同时,由于小学生对危险的辨识能力较低,导致小学生是溺水事件的高危人群,为此也迫切要求小学开展游泳教学,并重视其教学效果。
三、小学游泳课程教学心得
本人作为退役国家级游泳运动员,退役后在温州实验小学从事体育教师工作,在长达6年的游泳课程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如下心得体会。
(1)第一节游泳课在教室内进行,目的是将游泳课的一些注意事项告知学生,其中有两项是特别重要的,一项就是请假制度。游泳课的请假制度相对于体育课要严一些,不仅请假条上要有家长的签字,也要有班主任的签字,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家长和班主任监督学生请假,同时也让班主任了解本班学生在游泳课上请假的情况。另一项内容是本学期游泳课的期末考核标准,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期末的考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建立学期目标,并朝这一目标努力。
(2)第一节水上课,先对学生进行水平测试,一方面是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便辅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自己的现有水平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根据上节课老师提供的期末评价标准,知道自己该往哪个目标去努力。
(3)为了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游泳课上学到东西,我将学生的游泳水平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熟练掌握蛙泳技术的同学,第二个层次是换气还不熟练的同学,第三个层次是还未接触过游泳的学生。第一个层次的学生主要任务是完善蛙泳技术,第二个层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会如何换气,第三层次学生的任务是熟悉水性(在水中憋气漂浮)。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每节课都布置各个层次的同学不同的练习任务,及注意事项。由于教学需要,我主要辅导第三层次的学生,因为未学过游泳的孩子因为不熟悉水性,对水会有一定的恐惧。而第一层次的学生我会选出几位管理能力较强学生当组长,带领自己的组员按照老师提出的动作要求和练习任务进行练习,并且挑选水平较高的学生对技术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我实施的是自主练习和互帮互助的练习。
(4)为了使学生学习得更快乐,我有时会组织憋气比赛,和水中漂浮比赛,将练习和比赛相结合,学生学起来就更积极主动了。
(5)鼓励学生在家长陪同下课后练习。
一周一次的游泳课,除去学生更衣、做操、老师布置任务这几个环节,学生下水练习的时间一般只有15至20分钟,而且这节课学的内容,隔了一周后学生又生疏了,又得复习。所以我觉得游泳课应该也要强调学生平时的练习,这样,学生就会进步更快。当然,叮嘱学生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在游泳馆进行练习。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下次上游泳课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强的展示技能心理,为此,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给予恰当的表扬,激发学生的游泳热情。
四、小结
作为一个近年来新增设的小学课程,游泳课程还需要不断完善提高其教学方法与内容,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点因材施教。教师也应该不断摸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尤其是注意教学效果。同时,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充分重视游泳教学,因为游泳教学对学生素质能力提升是其他体育教学内容无法比拟的,而且游泳技能的掌握可以大幅度降低小学生溺水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潘碧芳.厦门市中学生参加游泳运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2,(03).
[2]熊斗斗.探析中小学开展游泳运动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0,(50).
启功先生曾说,诗是长出来的;诗是嚷出来的;诗是仿出来的;诗是想出来的。生涯教育的研究也是同样的道理。即:生涯教育是长出来的;生涯教育是嚷出来的;生涯教育是仿出来的;生涯教育是想出来的。分述如下:
1、生涯教育是长出来的
长就是实践。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成为教育研究的课题。实践是研究的基础,生涯教育要有实践性、针对性,就是在中小学教育的实践中自然长出,教育实践是检验生涯教育的标准,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成果需要在新的教育实践中推广。
北京西城区的各所中学和朝阳区幸福村学区的11所小学从2009开始进行生涯教育实验,他们坚持不懈地实践总结,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区域推进,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在 2011年9月21日和11月17日,他们分别承办了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现场研讨会,并分别研制出中学和小学生涯教育读本与手册。北京幸福村学区在学区德育副校长田光华领导下,用两年时间编写出6本分年级小学生涯教育读本,成就了内地中小学生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由著名学者余国良和黄天中作序。由于是开创性的工作,编写之艰难恐非局外人所能想象,笔者作为顾问,对大纲和读本页进行多次修改补充。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说:“开展生涯教育是我校‘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通过生涯教育课程使学生逐步理解生涯的意义,初步掌握生涯规划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而形成自主独立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对自我、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在生活的历练中学会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体验感悟,激发学生发展的内驱力,让学生真正陈给自我发展的主人!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这个研究过程详细说,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质疑反思这样七步。
2、生涯教育是嚷出来的
嚷就是说话,包括讲座、研讨、争论、辨析。生涯教育理论通过研讨更加接近真理。研讨是生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在生涯教育中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将进一步强化,在研讨中教育者会注意建立严格的研究范式和操作规范。头脑风暴的规则是不批评别人,但研究表明:开展头脑风暴得到的想法远远少于同样数量的人独自工作时得到的想法数量。批评和辩论不但不会妨碍创意,反而会激发灵感,因为正义会鼓励人们更充分地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观点。美国西北大学的乌奇教授发现研究团队成员之间很陌生的话,合作不太成功;成员之间关系太熟,也不利于创新。最佳团队的成员之间熟悉情况中等,有老朋友,也有新来者,这种混合导致高效互动,他们有熟悉的结构可以仰仗,也能吸收新想法。
在这些年的教育研究中,实践者通过研讨交流,否定了下面一些似乎司空见惯、似是而非的说法:
——情商比智商重要,情商就是人情练达;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宣泄能够减少攻击性;
——生涯规划顶多就是找个职业;
——考试第十名比第一名更有出息;
——一切为了快乐,表扬比批评有用,能提高自信;
——考试是万恶之源,高分低能。
如第一条“情商比智商重要。”情商其实是情绪智力的不规范说法,情商也不可能比智商重要。情绪智力也是智力的一部分,说情商比智商重要,恰如说白菜比蔬菜重要一样的不知所云。人情练达也不能代表情绪智力,许多大科学家、大作家、大诗人,有时恰恰不善言辞,不会交际,钟南山、陈景润、钱锺书、袁隆平都是性情中人,而非人情练达者。人情练达的冯道是三朝元老;《红楼梦》中人情练达的王熙凤只能作出“一夜北风紧”一句打油诗。
如倒数第二条“表扬比批评有用”,表扬和批评都是评价手段,用好了都有效,用不好都是反效果。前几年“赏识教育”甚嚣尘上,“你真棒”、“我能行”满天飞,弄得教育部发文说教师可以用适当的方式批评学生。张燮林是乒乓球世界冠军,还是培养世界冠军最多的教练员。国际乒联将“优秀教练员特别荣誉奖”授予他,这个奖至今尚未颁发过第二次。听听张燮林怎么说的:“哄人恐怕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情,但批评却需要动脑子,批评者得一一列出理由,这样才能服人,批评就是为了让被批评的人明白其中的道理”。“被批评的确痛苦,但世界还会有什么事情比输掉比赛更痛苦的了?训练时的痛苦,是为了比赛时的不痛苦。”学生是受批评更痛苦,还是中考、高考失败更痛苦?不言而喻、一目了然。
如最后一条“考试是万恶之源,高分低能。”《北京晚报》资深评论员苏文洋说:“只要开了口子,再要堵住是很难的。现在一些人拼命地扒口子,唯恐公平考试的大堤塌得还不够快。那真是有钱的出钱,有权的使权,还有一帮马屁学者帮忙或帮闲,论证公平考试的种种弊端。我就想不通,不管怎么说,在当今社会风气下,考试比其他方式更能体现社会公平。”考试没那么大罪过,高分低能是伪命题。
《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有郭华“恰当定位:明确专家的职责”的文章,他说道:“某些以专职的教育思想生产者自居的学者则根本就不具备成为专家的基本资格,实际上他们经常是在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这些大话、空话、假话,不能提高中国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也难以真正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如果这些学者不去充当专家,其害处大不了是做了些无意义、无价值的研究,至多也只是浪费些科研经费、赚取些稿费。但是,一旦他们成为专家去指导实践,其危害就会波及教学实践:干扰教师的正常学决活动,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那些有关教育的歪论胡说、豪言壮语,在现实面前成了黑色幽默。春晚小品中,本山大叔把健康的范伟很快就给忽悠瘸了。经济生活中的忽悠固然可恨,教育领域中的忽悠更加可怕。这些年所谓“教育专家”南辕北辙的言论人们听得多了,不过只要人们自身稍具常识,一般不会随风起舞。3、生涯教育是仿出来的仿就是模仿。转贴于 国外和港台实践了几十年生涯教育,有许多成熟的理论完全可以借鉴。我们应该学习那些成功者的榜样,并总结自己的经验。要掌握理论,了解信息。
目前出版的中小学生涯教育有如下书籍可以参考:
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黄天中:《生涯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黄天中:《体验生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杨忠健:《生涯教育(高一)》,同心出版社2009年;
杨忠健:《生涯教育(高二)》,同心出版社2009年;
黄天中:《生涯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王曦:《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年;
黄天中、吴先红:《生涯规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杨忠健:《家长是孩子的人生规划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
朱勇哲、田光华:《生涯教育》(小学1-6年级),新世纪出版社2011年;
杨忠健:《贵州省初中学生实用技能生涯规划与就业常识》,同心出版社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年;
蔡晓东:《生涯教育(高中)》,商务印书馆2011年。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仿的时候要注意的。在生涯教育的进展中,重视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教育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会真正做到“学我者生”。
4、生涯教育是想出来的
想就是思考。在信息激增的今天,教育研究者如果缺乏冷静的思考就难有发现。心之官则思,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必然是深层次理性思维的产物。只有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艰辛探索,方可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丰硕收获。创新是生涯教育的关键。教育是复杂的,生涯教育是新生事物,但并非错综得超出了教育者的认识能力。教育复杂,却有可能源于简单的原理。
验证或建立生涯教育理论时,应尽量避免以下情况:
一是取样上把特殊当作正常,年龄、性别、经历、背景和能力个性不一的学生差异很大;
二是推论时以偏概全,将一个群体的情况外推时需要慎重;
三是观察时不求精确,需要历史地、全面地、客观低了解情况;
四是实验时产生实验者效应,或实验时缺乏控制比较,实验结果就难说有意义;
五是研究者认知上固执己见,就容易偏颇。
2011、2012年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生涯规划专题辅导课程开发与实验》项目:
——调查国内外及北京青少年生涯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结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先进经验并表彰;
——制定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指导纲要;
——编写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手册;
——学习理论,进行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实验研究;
——召开现场会推广中小学生涯教育先进经验;
——完成北京中小学生涯教育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关键词】信息技术 现状分析 应对策略 善于引导 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67
当今社会发展以信息化为主流,信息化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也成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可以让他们提早接触这种操作性强,运用性广的新技能,让他们具备查找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也使他们更早地开阔眼界与时代接轨。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不纳入学生考试的行列,使得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一、教学现状
(一)一瞬间新鲜感
小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出现往往只有一瞬间的好奇,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他们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激动兴奋之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在话下。他们特别喜欢上信息课,在他们眼里,信息技术就是玩儿电脑,而电脑可以上网聊天,可以打游戏,这个时候,他们会有浓厚的兴趣。可时间一长,随着课程的深入,后面的理论知识艰深晦涩并且需要理解记忆,因此,他们便会觉得无聊乏味,觉得信息技术没什么可学的。在这种学生抱着玩儿一玩儿的心理支配下,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教学结果也显得并不理想。
(二)教师教学方法欠缺
教学结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导是息息相关的。从教师层面来讲,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片面来源于教师没有恰当精准的导入课程,没有向学生讲解清楚信息技术的具体作用,以及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虽说小学生对新事物只存在一秒的新鲜感,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带动学生积极性,没有抓住学生眼球的亮点,没有兴趣,这门课也就如同虚设。因此,教师的专业程度,教学水平的高低以及教学方法不当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
(三)家庭环境影响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这些高科技的东西。毕竟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没有足够的钱给孩子买一些高科技的东西,所以接触的少,学起来也就异常艰难。再加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不纳入考试范围,家长不重视,学生自然也就不放在眼里;甚至认为这就是一门玩儿电脑的休闲娱乐课。
(四)小学生活泼好动,难以约束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懵懂玩闹,活泼好动的年纪,他们身上带着孩子的天性,难以在一张凳子上呆到下课。这就造成了老师的负担,既要看好孩子保证他们的安全,又要实施课堂教学,工作变得复杂又困难;特别是在机房上操作课的时候,孩子们老喜欢东看看,西摸摸,机房重地,难免存在安全隐患。这就导致了课堂纪律性、组织性差,成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题。
二、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端正态度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在充分了解这门课的前提下对信息技术展开学习。尤其是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因为此门课程不纳入考试就忽略其重要性,就开始毫无章法的粗略教学。严格要求自己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小学生孩子心性强,如若不严格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恐怕很难开展,教师的严格要求亦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实际操作性强,因此上机的时间较多,严格要求学生也是对他们的良好约束。
(二)善于导入课程
对教师来说,在上课之前导入学习内容也是一门技术。一个有技巧的好的导入是一个好的开端,开篇点题,不怕学生没有听课的兴趣。在上《键盘指法练习》这一内容的时候,如果我们直接向学生传授如何按键的理论要点的话,我估计是没有几个学生会认真听的。这个时候我们不如想些有趣的东西又和小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进行本章节的课前导入,就好比说,小学生大多都喜欢玩游戏和看动画片,我们不如跟他们聊聊这些话题,键盘联系就跟打地鼠和种白菜一样,一坑一个;可以想象,这个时候,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就已经很好的调动了。
(三)培养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亦是如此。而如何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我们必须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平常都爱好接触些什么;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增添他们喜欢的元素,设计一些他们喜欢的活动,如此一来,对小学生信息技术兴趣的培养指日可待。
(四)课堂约束,赏罚措施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好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定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持课堂秩序。由于孩子的特殊性,我们可以设立一些赏罚制度,通过奖励和稍加惩戒的方式来对他们加以约束。这个道理就好比小学生得小红花一样,做得好就奖励一朵小红花,做得不好就扣一朵小红花;相信,没有学生是不喜欢得小红花,不喜欢奖励的。因此,这种赏罚制度会极大的激发他们的求胜欲,教师的教学工作方能顺利展开。
(五)设立兴趣小组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仅仅只有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给学生安排课后练习,但小学生大都不喜欢做作业,因此我们教师只有另想办法。比如,我们可以设立兴趣小组,布置团队作业,一个人的作业他们不喜欢做,那么团队作业就不同了,他们可以相互协作,有了团队意识,操作起来也就轻松了许多。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老师也能够稍微省省心,效果也会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