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

表现母爱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表现母爱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表现母爱的诗句

第1篇: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

春天是绿色的,生机勃勃。我仿佛听到头顶的梧桐树张开所有的气孔呼吸着,我被深深地沉醉其中。

我在这春夜中独自欣赏。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天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地互相赞颂了”。这是《繁星》中的一句,也是我最喜欢的诗句之一。“冰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开拓者,“冰心”这个响亮、优美的名字,早在新文学的运动时期,就伴随着他的小说,闪耀在新文学坛上,波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经典”:我的经典阅读就是冰心的《繁星》《春水》。那一句句无不回荡在我的耳边,更烙印在我的心里。“玫瑰花的刺,是攀摘人的嗔恨,却是她自己的慰乐。或许这样她也不会太悲伤吧!她生得一身的芬芳妖艳的美就注定不会平凡,无法安定的度过一生,人们向往她的美总想拥有,所以攀摘。从不会问她愿意与否,我想那时红色玫瑰便会讨厌这一身的芬芳与妖娆,她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注定不能平凡安定的度过。但玫瑰却不向命运低头,她一身的刺便是她自我保护的盔甲,可终究躲不过被摘采的厄运。

“当流星飞走天空,可能有一秒时间的凝望,然而这一瞥光明,已经长久遗留在人的心怀里”。看到这我想起了一句话:“幸福如烟花般美丽,却短暂”或许有点不搭。流星就像幸福转瞬即逝,但在我们的心中那瞬间的美丽,早已刻入我们心田,就算是随着时光的洗礼也不会褪色,那是永恒的记忆,是美好的享受。

人生总有许多爱的人,好比如说“妈妈”,那是一个赋予你生命,给了你一切一切可能的人。在母亲眼里我们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小孩,是永远需要被她呵护的宝贝。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正如冰心所认为的“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在《繁星》《春水》中他把母爱视为最崇高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加以歌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或许我们不善言辞,不知该怎么向母亲表达我们的爱,而这一句则表达出了我们的心声。爱不仅是言语,更应该是行动。就算是帮妈妈倒杯水,这种微不足道的行为难道不是爱的表现么?

在冰心行云流水般的倾诉中,无不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征服了万千读者!

第2篇: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

——读《繁星·春水》有感

《繁星·春水》的内容是诗人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她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启发后,才整理起来的这本小诗集。

平时读惯文言文、现代文的我对诗的接触几乎没有过,所以今年暑假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的我不由地在书城里买了这本冰心的诗集。

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诗集,《繁星》的前几篇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青年人呵!为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这首诗展现冰心多愁善感的心情,她为青年人的前途而感到担忧,也衷心希望他们能够幸福、快乐地工作、学习。

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为了表现对母亲的颂扬,这首诗:“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阴蔽。”就是最好的见证。母亲,在冰心的心目中一直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纸船》这首小诗也体现出了母亲对冰心的影响,和冰心对母亲的爱。

第3篇: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

一、常识

1.《散步》:作者莫怀戚。

2.《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

3.《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4.《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家奖获得者。

5.《荷叶.母亲》:作者冰心。

6.《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著。

7.魏巍,散文作家、小说家,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

8.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在十九个月时因一次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9.丘吉尔,英国政治家,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11.《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3.《观沧海》选自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14.《次北固山下》作者唐朝诗人王湾。

15.《钱塘湖春行》作者唐朝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16.《天净沙•秋思》作者元朝戏曲作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二、背默

1.《论语》十二章

①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⑤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⑥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⑦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观沧海》•曹操

①《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次北固山下》•王湾

①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①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②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龟虽寿》•曹操

①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7.《过故人庄》•孟浩然

①描写友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②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夜雨寄北》•李商隐

①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病句

1.看动词

①XX同学数学成绩提高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的结果。

②语文老师实现了不仅能使学生语文成绩提高,还能使学生数学、英语成绩提高。

2.看介词(通过、经过、由于、使、让、从、在)

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的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3.看否定

为了避免成绩不退步,他报了补习班。

4.看两面

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5.看并列(和、且)

①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②人们将反腐败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健全和建立反腐机制上。

四、名著阅读

《繁星》《春水》

(1)作者简介

冰心,原名为谢婉莹,籍贯福建福州长乐人。

(2)作品简介

《繁星•春水》是冰心早期的两部诗集:

①核心“爱的哲学”;

②主题“母爱”“童真”“自然”;

③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③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④语言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

(3)作品赏析

1.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赏析: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2.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赏析:最美的世界是充满纯真童趣的。

3.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赏析:这首诗歌集中表达了冰心诗歌主题,把母爱,自然、童真之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真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

4.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艳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赏析: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

5.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赏析: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是说“墙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

五、文言文阅读

《世说新语》两则

1.字词解释

①內集:家庭聚会。

②儿女:子侄辈。

③讲论文义:讲论,讲解讨论;文义,诗文。

④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⑥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⑦期行:期,约定。

⑧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⑨舍去:舍,丢下;去,离开。

⑩尊君在不(fǒu):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没有。

⑪相委而去: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⑫家君:对他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⑬引:拉。

⑭顾:回头看。

2.句子翻译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在正午。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④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⑤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⑥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课文理解

①《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②《咏雪》中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③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没有失礼: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论语》十二章

1.字词解释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6)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7)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8)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9)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0)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1)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3)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4)人不堪其忧:忍受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6)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7)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8)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19)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0)于我如浮云:对于

(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2)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3)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4)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5)不舍昼夜:舍弃

(26)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7)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8)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第4篇: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

摘要: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为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诗歌创作经历了由追寻爱情到讴歌母爱再到礼赞祖国河山的转变,她的创作境界也不断的提升,由此她的诗歌也走出了拉丁美洲,具有世界影响力,本文着力探索期诗歌创作的各个阶段的特征挖掘其诗歌创作的意义。

关键词: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爱情入诗;民族入诗

中图分类号:I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智利著名女诗人,她因“通过她母性的手,诗人赐给我们的是能够尝到泥土芬芳和满足心灵饥渴的甘露。由于她那富有强烈情感孕育而成的抒情诗作,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荣获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应该说米斯特拉尔作品中灼热炽烈的情感诉求,对自然美的崇拜,构成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特色。尽管20世纪中期是后现代诗歌创作的蓬勃发展期,但是米斯特拉尔的创作却没有被后现代诗歌所影响,相反的她对后现代创作技巧并不苟同,她认为诗歌应当是内心自然情感的流露,她的诗歌中对母爱的礼赞对故土深情的眷恋无不体现了她的创作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的契合相通之处。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出生于智利北部贫困孤寂的小镇,却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十四岁即开始发表诗作,二十五岁名扬智利,五十岁即有“全美洲的女儿”和“精神皇后”的美誉。她毕生从事文化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却依靠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学成才,成为优秀的教师,中学校长。后因她在拉丁美洲的巨大的影响力,她在四十五岁时进人智利外交界服务,先后出任过智利驻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美国等国的领事,最终出任智利驻联合国特使。随着米斯特拉尔人生历程的转变,她的创作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征。

一、爱情的绝望之歌

米斯特拉尔凭借其《死的十四行诗》而在智利文坛上声名鹊起。少女时代无疾而终的恋爱对于她的人生道路和诗歌创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17岁时,她认识了铁路工人罗梅内欧・乌尔塔,恋爱一开始是甜蜜的、芬芳的,带有醉人的味道:

自从你和我订下婚姻,世界变得多么美丽动人。

当我们靠着一棵带刺的树,相对无言,默默倾心。

爱情啊,像树上的刺儿一样,将我们穿在一起,用它的清馨!

但在她与罗梅内欧・乌尔塔相爱后不久,出现了第三者,乌尔塔见异思迁,疏远了米斯特拉尔,一首抒情《小曲》向我们展示了诗人激荡的心潮:

他和别的女人一起走过,我看见了他的身影。

路依然寂静,凤依然柔和:

可是我这双可怜的眼睛啊,却看见他们的身影!

痛苦、愤怒、羞辱、忧虑恐惧充斥着米斯特拉尔的内心,浓浓的爱转化成深深的怨恨和诅咒:

如果你不和我一起行走,上帝会叫你失去阳光;

会叫你没有水饮,如果水中不映着我的形象;

会叫你彻夜不眠,如果你不是枕在我的发辫上。

而乌尔塔不久以后也遭到新女友的抛弃,据米斯特拉尔自己后来回忆:在那之后五年当中,我们只见过一次面,彼此骑着车子,在回家的途中,他建议我俩再次一同回去,我拒绝了。后来乌尔塔自杀了,在乌尔塔的上衣袋里,珍藏着米斯特拉尔送给他的名信片。之后她悲哀、自责、懊悔,向上苍祈求:

我曾对上帝说:“有人把他引上了死亡的途径……

我不能向他呼喊,也不能随着运行!

倾覆他小船的是一阵黑色的暴风。

让他回到我的怀抱或让他年茂时丧生。

无疑乌尔塔的死对米斯特拉尔来说是一场不可承受之创伤性灾难,向上天诉求,无尽的思念和怅恨弥漫在诗歌的每个角落。毋庸置疑痛苦的失恋和恋人之死却极大的震撼了诗人,也重塑了米斯特拉尔的精神人格。诗集《绝望》是这段恋情的产物,作品充满哀怨的曲调,在爱情消逝之后漫长的岁月里,诗人时不时地怀想自己的情人,精美的爱情诗句源源不绝地从心底流出,恰如颁奖辞中所说:“一出日常生活中很平庸的悲剧失去了它的隐秘,却纳人了世界文学一部分。”, 她的第一部诗集《绝望》以敏感多情的笔触描绘了米斯特拉尔青年时代那段于她而言刻骨铭心的爱恋。诗集序言作者胡里奥・萨阿维德拉强调道:“她的诗歌的抒情性扎根于她经历过的悲剧和由此产生的感情之中。这不是用来为一种幸福的感觉服务而想象出来的产物。……它是诗,而不是人为加工的艺术。”

二、母爱的柔情之诗

当爱情带来的激情渐渐逝去后,随着其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和投入,原本对爱情的吟唱转变为对儿童、自然、母爱的颂扬。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其着力关注的焦点:

娘的宝贝要睡眠,娘的宝贝要睡眠,

红日西斜已下山;路上不闻人语喧;

闪光只有露雨珠,只有小溪在幽怨,

发白只有娘的脸。只有娘在儿身边。i

当孩子仍处在摇篮之中,母亲将其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如《小儿郎》、《入睡》、《摇篮》等,母亲极力倾其所有为孩子营造灿烂、温馨、安逸的环境。而当孩子长大后母亲又产生了忧虑:

倘若再长高,人们会指手画脚。

无论愚蠢的妇女,还是成群的青年,

都会到家里,将他吹捧夸耀;

但愿他对这些妖怪,瞧都不要瞧!

母亲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想要竭力为孩子撑起一片保护的天空,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孩子深深的爱。米斯特拉尔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已经不自觉渗入其骨髓。因此她为孩子们所写的、可以轮唱的诗篇于1924年在马德里汇编出版,题名为《柔情》。

三、磅礴的民族之颂

随着米斯特拉尔进人智利外交界服务,她先后出任过智利驻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美国等国的领事,视野的开阔,交游的广泛,时代的灾难,让她的目光从关注自我感情、教育工作渐渐转移到下层民众和被奴役被压迫的民族。主要表现在1954年发表的《葡萄压榨机》,其大多收录的是第二次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作品。她对侵略战争深恶痛绝,为世界和平事业奔走呼号,也让她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民族的热爱,对智利这片土地的忠诚更多的表现为对下层人民的关心,如《工人的手》:

粗硬的手啊,长满了皱纹鳞片,

像粪土一样黝黑,像烧焦了的蝾螈,

可它是多么美丽啊,举起时轻松,放松时疲倦。

与此同时在墨西哥从事的摆脱西班牙历史殖民文化的改革对她的触动很深。她深刻地意识到,一个民族要想真正在世界文化中立起来,必须创立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她身体力行,用诗描写自然和拉丁美洲的历史,她渴望从拉美独特的地理地貌环境中,从拉美独有的历史的传统中,找到本民族的精神源泉,故国的山川风物,民俗民情自然成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干枯的木棉》、《乌拉圭麦穗》等,这些作品都以深沉的笔触涉及了拉美这块神奇而又富饶的土地。

参考文献:

[1]段若川著,《米斯特拉尔――高山的女儿》,长春出版社,1997年。

第5篇: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 诵读 多角度品读 实践活动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共选现代诗20首,其中外国诗歌7首,另有散文诗8首。如此大规模的选编诗歌,充分体现了对诗歌教学的关注。但当询问学生有多少人喜欢诗歌时,赞同的声音寥寥无几。特别是对于中国的现代诗歌,许多学生都采取漠视的态度,教师在新诗的教学过程中也总是浮光掠影。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其一是中考的指挥棒在发挥作用。中考阅读从来不涉及现代诗歌的阅读理解,中考作文也明确规定写作时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其二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难点和盲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有的教师靠单纯的讲解和繁琐的板书来教学,有的老师则在词句和技法上过分纠缠,因此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经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失去了其原有的光彩和神韵。诗歌教学成了师生语文学习中的“鸡肋”。其三是新诗面临着诸如影视、网络、动漫等社会快餐文化的挑战。因此,教会学生欣赏新诗,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抒发内心情感,陶冶性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下是笔者对新诗教学中进行的粗浅认识,拿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真情诵读,透过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无数读者就是因为它传达了诗人真实的情感,艾青先生在他的《诗论》强调“诗人必须说真话”,因为“人人喜欢听真话,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摇撼人们的心”。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说到:读诗的功用“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要想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诵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诗歌是讲究音韵的语言的舞蹈,诵读具有移情作用,激发美感,引起群体效应,唤起内心视象,并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创造的情景交融的生活图景之中,感受意境美。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在教学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时,采取“范读-指导朗读-熟读成诵”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初学诗歌时,教师范读,师生一起走进诗人用生命谱写出的思乡愁绪中,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让学生对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接下来学生就自然地和着音乐吟诵起诗句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随着一遍遍的诵读逐渐加深。这时的朗读指导绝不是技巧的卖弄,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创造的情景交融的生活图景之中用心去感受那“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中所包裹着的诗人的赤子之心;那一句痛彻心扉的怅然若失的“后来啊”中生离死别的苦痛和酸楚;“这头”“那头”中那绵绵无期的拳拳之心。当熟读成诵时,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眷恋和挚爱便会对诵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在诵读中兼及领会诗的内容、体验诗的情感、把握诗的思路、品味诗的特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反复地诵读这些诗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语言更富有活力,使诗句的生命力跳跃出来。

二.多角度品读,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我们的文学和诗歌教学至今仍是偏重于‘意义’,而忽略了语言本身,或者说关注于某种思想‘结论’,而忽略了审美‘过程’本身。”(王家新《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期)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答出诗的“主题”,不如首先问他们究竟喜欢哪些比喻、句子或意象。

首先,在经典的诗篇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诗人善于突出对象的特征。如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写到祖国迎来了新生,连续用“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这样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希望和喷薄而出的力量。《乡愁》中余光中先生连续用“小小的”“矮矮的”“窄窄的”“浅浅的”等形容词来衬托情感的强烈。他们不约而同地突出了描写对象的一个不起眼的特征,然后将之表现为主要特征,从而达到具有震撼性的艺术效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这些意向的突出特征,会让他们惊叹于诗人巧妙的艺术构思和丰富的艺术联想。

其次,诗歌的节奏美是诗歌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诗歌真正的节奏之美在于情感的表露,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无论什么样的形式,都能够把情感淋漓尽致地渲泻出来。我们或者在诗的开头就能感受到情感的冲击,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鸟儿“嘶哑”着喉咙歌唱那片养育他的土地。或者在诗的结尾体会到情感的爆发,例如流沙河的《理想》中“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这些均与诗歌的节奏有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节奏美,通过尝试让学生改变诗歌的句式,改变诗歌的结构顺序,让学生体会诗歌不同句式、不同结构表情达意的区别。或者将诗句改变原有的分行,还原成完整的句式,让学生感受到诗中节奏的变化,敏锐地捕捉到诗歌的节奏与抒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改变诗句内部的语序,不同诗句的语序以及全诗的结构让学生体会诗人的独特匠心。如《我爱这土地》中结尾处可比较陈述句式和设问句式的表达效果。我们教诗,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感受力。

再次,要引导学生关注诗的语言本身,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中国古人讲“眼见佳句分外明”,我们教诗,就是要唤起学生的这种敏感,并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通过“换、调、增、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字词,揣摩语言妙处,让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培养语感,从而消除文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张力。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中的形容词“残损”、动词“摸索”副词“已、只、该”,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妙处。体会这些词语中作者所蕴含的悲愤之情。“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中两处比喻带给读者温情、美好的感受,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实践提高——新诗教学的延伸环节

从仿写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让学生练习仿写,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有学生在题为《我爱这蓝天》的诗中写到“假如我是一朵小花,∕我也会竭尽全力地怒放:∕为这头顶晴朗的广远的蓝天,∕为这身旁欢快的清澈的溪流,∕为这晨曦中洋洋洒洒的阳光,∕和顽皮可爱的青春蓬勃的孩童……∕——然后,我凋零了,∕芳香在空气中却历久弥新。∕为什么我的芬芳如此甜蜜?∕因为我对这蓝天爱的真诚……”此后学余光中的《乡愁》,也试着让学生以“母爱、友情、童年”等为主题仿写,学生也都兴趣盎然,写出了真挚动人的诗句。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让学生多欣赏新诗。可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举行新诗朗诵会,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喜欢的新诗并朗诵。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鉴赏能力、文学审美能力。新诗的教学中也可有意拓展阅读作者相关的其它诗歌作品,还可和学生一起赏析流行歌曲的歌词。有效的拓展延伸和实践活动将新诗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

第6篇: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家 童心 冰心

儿童文学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面既有童话、寓言,也有儿童诗、儿童散文,还有幻想小说和动漫卡通等,形式多样,内容繁多。这些专为少年儿童创作和传播的文学作品,满足了他们成长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启发少年儿童心智、塑造少年儿童信念的重要责任。

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儿童文学界名家辈出,既有冰心、叶圣陶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也有曹文轩、郑渊洁等中生代实力作家,更有杨红樱、王一梅等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共同支撑起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大厦,也为初中语文课本贡献了很多优秀的篇章。

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立足儿童,代言儿童,观察儿童的行为,激发儿童的想法,以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那么,什么是“童心”呢?儿童文学作家的“童心”对其创作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就以冰心为例,探究一下儿童文学作家的“童心”。

一、冰心“童心”的本质内涵

冰心,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现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崇尚“爱的哲学”,以“母爱、自然、童真”作为主旋律创作了大量带有“爱心”和“童心”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散文集《寄小读者》、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等。冰心非常喜欢小孩子,她总是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体悟人生,致力于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有着非常普遍又独到的“童心”。

“童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小孩子的天真纯朴的心;儿童具有童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保持童心实属不易,在作品中展现童心更是难事了。然而,冰心却一如既往的在她的作品中蕴藏童心,使她的作品与众不同。冰心的“童心”并非单是小孩子的淘气与可爱,而是以她本人特有的、孩童般的纯美之爱心并将其提升到更广的生活领域和更高的思想高度。

冰心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心”是她观察事物、感受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一般说来,小孩子会因为不懂得、好奇而把细小的事物看得很重要、很大,相同的,冰心也会放大生活的细节,并在这种细节中发现生活的美。这样一来,冰心的童心就与金庸笔下的“老顽童”一类人的童心有了很大的区别。

对冰心而言,“童心”是她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的永不停歇的追求,“童心”是她对弱小的无私援助、对真情的无私奉献,“童心”是她对丑陋的极端鄙视、对万物的无比怜爱。冰心的“童心”总是像冰那么透彻,渗透着真善美,像梦那样五彩缤纷,充满着想象。冰心把“童心”看得弥足珍贵,她认为:“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

因此,冰心的“童心”就是用孩童般的真善美之心去观察、体悟和表达世界。

二、冰心“童心”在作品中的体现

冰心将她独特的“童心”运用到作品中,创造了众多独特的意象,这些意象连缀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意象系统。在这个文学意象系统中,有她童年生活的一切,有她的父亲、母亲、兄弟,也有她所观察、感受和体验到的大海、月亮、鲜花。

冰心向往稚拙之美、单纯之美和阴柔之美,她热爱儿童,讴歌自己的金色童年,那是对“童心”最好的诠释。在她的诗集《春水》、《繁星》中,她不仅尽情地展示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而且用优美的笔触写出儿童的情态美、心灵美,把纯洁如洗的情感和大自然的非凡仪态奉献给可爱的孩子们,使孩子们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以下,我们就来分析几首小诗,从中发现冰心“童心”的独特运用和显现。

《雨后》:“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溅起多高……”作为儿童诗,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充满儿童情趣,对儿童心理把握得恰到好处。既然是孩子,他们心里一定喜欢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地玩个痛快。但是作为哥哥,他又知道应该照顾妹妹;作为女孩子,她又知道应该爱惜裙子,可他们却又都渴望在泥水里痛快地摔上一跤。两个孩子言语与表情的矛盾,行动与心理的矛盾,自然巧妙地表现出来。所以这首诗童趣盎然,令人玩味不已。

《别踩了这朵花》:“小朋友,//你看,//你的脚边,//一朵小小的黄花。//我们大家绕着它走,//别踩了这朵花!”冰心提醒小朋友注意脚边一朵小小的黄花,绕着它走,别踩了它。然后以童话般的笔法写它怎么样由一颗小小的蒲公英种子,变成了一朵小小的黄花。这首诗赞美了平凡的伟大,告诉小朋友要爱惜每一个弱小的生命,保护身边一点一滴的美。诗句形象生动,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

第7篇: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好古诗文最有效的途径。诵读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的课题研究活动。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对古诗诵读教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下面就结合古诗文的教学案例,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读,读准字音,感悟诗韵

由于几千年的时空距离,造成了古诗文与现代学生之间的隔膜。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首先就要把诗句读准、读通,初步感悟诗的韵味。

对小学生来说,主要的方法就是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在自读时做到不错字、不少字、不多字,吐字清晰,字字响亮;同时要抓准韵脚,读好诗韵。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 jiàn ,如果读成平音“jiān”,就会影响朗读的和谐效果。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则读得轻一些,这样才能产生和谐应对的韵味效果。同时,朗读时有的字音要适当拉长一些,以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诵读,感悟诗情,读出情味

感悟诗情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反复诵读,在读中强调字词的轻重舒缓、语调的抑扬顿挫,一遍一遍地读出古诗文的情意和韵味。

1.重音

一首诗的重音处理得好不好,能直接说明读者是否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一般来说,高音响亮,多用于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幽沉,则用来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在朗读《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一句时,重音应落在“密密缝”和“迟迟归”上。这样的重音处理,能让人仿佛听到母亲的声声叮咛,看到母亲慈爱的面容,体味到诗句所表达出的浓浓母爱。

2.语调

诵读时要根据诗文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缓、上升,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如《望天门山》的“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天门”读得平缓,“中断”开始上升,“楚江开”达到顶点,“开”更重。通过指导、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学生就能体会到楚江不顾一切冲破阻碍的气势。

3.节奏

古诗文诵读节奏一般按音节或按语意划分。例如,“花落知多少”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花落/知/多少”;依意义可划分为“花落/知多少”。总的来说,诗歌中按音节划分节奏的居多。

另外,诵读的节奏要根据全篇基调而定。基调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基调欢快的,可用快节奏。例如,《春日》中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诵读时,节奏可以稍快,重音要放在“新”上,语调上扬,这样诗的感情也就读出来了。

三、吟诵,走入诗魂,读出意味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意思是说一首诗的情感、韵味以及深刻的含义,要通过吟诵才能得以准确地表达出来。这里的“读”指的就是吟诵。只有在反复地吟诵中,才能读好语调、读出感情、品出韵味,浮现出诗的意蕴。因此,教师要苦练诵读基本功,必要时也可以编古诗词为歌而唱,如此课堂教学就能熠熠生辉。

1.引读

如教学《赠汪伦》时,可以这样引读:

师:今天,李白就要离开那风光如画的桃花潭了,就要离开那风趣幽默、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了。此时,他——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李白在船上等了又等,还是不见汪伦的身影——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人生自古伤别离!就要出发了!李白在船上望眼欲穿,却迟迟不见汪伦来送别——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

这样的层层引读,师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振的感觉,为深入领悟古诗意境做好铺垫。

2.赏读

在精彩的图像和优美的音乐中诵读诗文,能更深刻地感悟文意、品味诗意。赏读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意、诗意配上相应的图片或影像,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悟诗的意蕴,品读体味诗的意境。

如有位老师在执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将课题以书法形式写出来,引起学生兴趣;教学时播放影像,再现送别场景,激发学生情感;朗诵时,配以《送别》古筝曲,引起学生共鸣。正是这种了无痕迹的“赏”,将学生带进了送别诗的意境之中。

3.展读

展读就是将同一作者的诗或同一题材的诗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比较中品味、总结,真正体味诗歌的巨大魅力。

例如,在教学《春日》后,可引导学生拓展诵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在“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品味春的活力;诵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品味早春的气息;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感受春天柳树嫩绿飘摇的风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欣赏到诗人的妙笔,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能给人带来的不同的感受。 同时,还能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对比中强化了记忆,丰富了积累,更好地激发学生读背古诗文的兴趣。

第8篇: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

一、促使小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特征

1. 交融性特征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道德、伦理、艺术、科技等多种方面,可以说是思想性、工具性和实践性的综合体,并以此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知识网络,课本中选取的作品都可堪称经典之作,精彩篇章使人目不暇接。但是在鳞次栉比的作品中,在纵览全局的情况下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发现很多文章在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等方面具有交融之处,使学生感觉到纷繁的文章却往往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再见了,亲人》与《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两篇文章都是写送别的,虽然在时代背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人物设置、情感表达等方面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就这两篇文章的主题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只有最可爱的人,才是最值得尊敬、怀念的人。”学生从比较出发,自然而然地找出交融作品中的特征。

2. 发散性特征

横向性比较阅读。这种比较阅读不但包括同一作品中人物的比较,还包括不同作品人物的比较。如《将相和》中的廉颇与蔺相如、秦王与赵王,在比较中更能凸显人物的鲜明特点。又如《丰碑》中的军需处长与《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都展现出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通过这两篇作品的比较阅读,能够使小学生对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纵向性比较阅读。这种比较阅读可以从情感方面比较,如“山水情”(老舍《趵突泉》),“故乡情”(王鲁彦《我爱故乡的杨梅》)等。又如哲学思考方面的比较,从哲学思想方面比较,如《揠苗助长》的主观与客观,《惊弓之鸟》的原因和结果,《守株待兔》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掩耳盗铃》事物是客观存在等等。

3. 互补性特征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章内容主旨表达、内容剪裁、写法技巧等方面的不同进行比较阅读,能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形成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体系。如《温暖》与《一夜的工作》都是对这一人物进行叙述,但因为两篇文章在主题方面的差异,导致选材有所不同。《温暖》写经过一夜工作后的,在人民大会堂门口对一位普通清洁工进行亲切问候的感人情景,歌颂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一夜的工作》主要写作者陪同审阅稿子,见到一夜的工作情况,歌颂简朴的生活作风、忘我的工作精神。这两篇文章情节的共通,时间结构的顺承,学生在阅读之后,头脑中对的原有印象进行自然的叠加,主题讲述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比较阅读便能反映出的人格力量。

二、小学生语文比较阅读能力提升的技巧

1. 看重篇章主题进行比较

小学生大多对于阅读内容的故事更感兴趣,而涉及到提炼并揭示文章主题,很多学生都会感到困惑。我们可以运用比较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同类作品中挖掘主题,让学生逐渐掌握揭示阅读材料主题的方法,进而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如学生在写父爱、母爱这类题材的作文时,往往泛泛而谈,缺乏深入、感人的材料实例,针对于此,教师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加以解决。教师可选择《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学会看病》等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多样化的父爱与母爱表现形式,从而打开学生作文选材的思路,在阅读能力提升的同时有益于写作。

第9篇: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思维启迪 放飞生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59

一、引言

新一轮的课改在贵州全面铺开,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师都对自己的执教方式进行了改革。可以说,现如今的语文课堂历经了一次颠覆性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已显得“黯然神伤”,分组讨论、学生执教、表演模拟、辩论竞技等教学形式一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繁华散尽,一切趋于平静之后,这堂语文课真正能够留给学生多少值得回味咀嚼的东西,这才是值得语文教师深深思考的。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并不只是追求形式的热闹、表面的繁华、应景式的表演,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吃透课改理念的精髓,在平等、互动、灵活的基础上,在语文教学的常态中寻求突破,即在“庸常中突围”。把方法单一、索然寡味的语文课堂转换为“融情设境,情感共鸣”的新课堂模式;把“照搬故纸堆”、因循守旧的课文传授转换为个性鲜明、饱含哲思、喷薄情感的文本解读;把一讲到底、大包大揽的课堂授课转换为思维碰撞、灵动生成的生命课堂。一堂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有碰撞与生成、激情与趣味的语文课才是符合新课改理念要求的语文课。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这一问题。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1.用“疑”驱动学生的求知欲。

要想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我们要用“疑”来引导学生学习。《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就要求我们设计问题时将有难度的综合性问题与细节性的局部问题结合起来,使课堂提问主次分明,先后有序,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坡度或者梯度,由浅人深,层层设疑,曲径通幽。例如《项链》这一课,旨在揭示我们严肃的思考:一个社会的风气,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对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意义的影响是何等巨大、何等深刻!围绕这个中心,我层层设疑: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有哪些?从这些心理描写可以看出玛蒂尔德有什么性格特点?她的那些梦想是凭空臆想,还是现实社会风气的折射?佛来思节夫人是个怎样的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如何?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通过层层设疑,小说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越来越清晰,达到了曲径通幽的效果。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现实教学中,不少高中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表现为只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及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对于课本之外的事物缺乏思考,对教师的观点、讲解亦无任何异议,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在惰性思维中逐渐消失了。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一是要告诉学生何为正确的学习动机,即并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进行灵活运用,且这一过程离不开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三个阶段;二是要利用一些名人事例来激励学生,如用的诗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来感染学生,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来激励学生;三是要明确提出问题对于端正学习动机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有问题并不是丢脸的表现,而是勤于思考、认真学习的表现,对于善于提问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表彰与鼓励。

3.创设“有问”的新型教学模式。

想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环境,让学生有问题问。第一,要注重课前的温故,预习,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可能与新知识发生矛盾,才可能产生问题,因此,温故、预习是产生问题的前提,温故、预习的越充分,产生的问题就越多;第二,巧用对比,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小说

4.深刻理解文章内涵。

新课程教材中有很多很好的文章,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其中,理解文章的内涵。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问题的设置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果问题设置得恰当、巧妙,就能创设出合适的情境,吸引学生陕速进入角色,直接触摸到作者的思想,感受出作者的悲喜,从而产生共鸣,顺利完成对课文的解读。例如《合欢树》这一课,由人及树,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你的记忆中,你做过让你的母亲伤心的事没有?母亲的反应如何?你后悔过没有?你想对你的母亲说些什么?学生们娓娓道来,由母爱这个话题进入作者的世界,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理解了母爱的真正内涵。

三、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的教学中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它如同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学生兴趣和智慧的大门。加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重点层层设疑,适时提问,从中展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彰显教师的教学魅力,从而奏出最美妙和谐的乐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