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松鼠教学设计范文

松鼠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松鼠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松鼠教学设计

第1篇:松鼠教学设计范文

1、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一部分是两位数减一位数,这两部分内容用一副情境图“采松果”中,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并能利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积极主动的探究,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等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如何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计数器。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冬天快到了,松鼠妈妈和宝宝要去准备储存过冬的食物,它们一块上山采松果。(课件出示)

二、探索新知

1、学生观察课件,提出问题:

(1):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它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小松鼠比大松鼠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2.预习反馈,探索计算方法:

(1) 根据提出的问题列算式。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课件出示)

(2) 怎样计算25+4

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 交流反馈:请小组长汇报自己小组内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算法演示和讲解。展台展示:学生用小棒演示算法,并提出自己的想法:生1:我用十个一捆的小棒2捆再加5个,就是25,然后再拿4根小棒,先算5+4=9 再算20+9,,生2:我是用计数器先拨25,再在个位上拨4就得29。

(4)再给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列算式,生25-4,怎样计算,同样用小棒来解决计算的问题,(展台展示)并回答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可以用小棒计算,也可以用计数器进行计算。)

三、深入练习,巩固新知

1.用所学的知识解决52页第1题和第2题。教师激发引导: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先提出数学问题,(师白板书写)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的知识解决吗?(独立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板演)

2. 反馈:师巡视检查。

3.试一试:(完成课本52页联系题),巡视检查并展示

四.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在计算时要注意把两位数先看作整十数加一位数,再计算。

第2篇:松鼠教学设计范文

一、“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

一般而言,“文本解读”大致有三个研究范畴,即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本文只探讨前两者。作者理论,即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就是要追溯作者创作时的本意,并尽可能地将其还原。要根据作者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就要全面、具体地掌握有关作者的资料,并以此作为解读作品的重要依据。文本理论,大致有两个重点。一是对文本形式的内部研究,即注重形式审美,探索和总结各种审美分析的手段和方法。二是对文本的细读,即对作品进行仔细阅读,通过对作品结构、修辞手法和语言张力等的分析,显示文本的语义。

二、“文本解读”的相关认识

通过了解“文本解读”理论,获得三点有关“文本解读”的认识。其一,针对特定文本,建立文体感。不同文本应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要先了解文本的体裁。例如,小学语文课本里涉及的文体有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说明文和议论文等,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阅读方法不同。其二,针对特定文本,读出特别之处。在特定的文本中,应读出其特别之处。为此,一方面应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另一方面要细读文本。其三,针对文本的选择和修改,进行推敲与思考。编者作为文本的“第一读者”,已对文本进行选择和修改,因此,每个文本所在的年段和年级、所在的单元以及所在单元中的位置排列,都具有一定意义。所以,在解读文本时,要注重对整个单元主题和文本之间关系的推敲和思考。

只有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才能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价值,把握文本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等,并对文本在单元中的定位有更清晰的认识。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才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三、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笔者结合实例从三方面予以说明。

1.明确文本定位

明确文本定位,即在阅读文本时,既要深入解读本单元主题,又要宏观把握文本在本组课文中所处的位置,还要明晰文本在本组教学中的作用。因为文本入选教材时,编者是按照一定的意图将其编排到同一单元中的,并已赋予文本特殊的位置和意,因此,越重视编者意图,就越能实现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走进西部”这一单元时,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个文本,而要找到它和单元主题的契合点。具体而言:《草原》一课介绍了西部的迷人风光和质朴民情;《丝绸之路》一课将西部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白杨》一课介绍了可敬的老一辈西部建设者;《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抒写了西部在新建设者的奉献中走向金色的未来。这四篇文章,纵向联系着西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横向联系着西部的文化、风俗、景观和民情。这一单元便是一张全面认识西部的“人文地图”,每个文本都是西部的一张独特“名片”,难怪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西部”。

2.进行全方位细读

在明确了文本的定位后,就要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细读。全方位细读,即从文本的题目开始,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教师应把文章细读多遍,每一遍重点关注文本的某一特征。具体而言,全方位细读包括五点。

(1)解读课题

文章的题目,有的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暗含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的体现文章的行文线索。所以,从题目入手开始解读,不失为解读的一个角度。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对于课题,教师应有自己的理解。

笔者是这样理解的:愿意给予的人是心中有爱的人,爱是给予的孪生姐妹。给予的快乐,在于不求回报,在于看到对方的欣喜与满足,自己从中得到快乐,所谓“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因此,给予是无私的,给予的快乐是从对方的快乐中体验到的。当然,在给予中,自己也收获着对方的微笑和感谢,这使人感到自身的价值——被需要、被爱的和被信赖。所以,给予的快乐是从自己内心当中得到的。

(2)解读语句

文章的语句,需要细细解读、品味,以发现文本的精妙;文章的语句,需要细细推敲、思考,以揣摩作者的匠心。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纸船和风筝》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课文的2至5自然段。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

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细细解读、品味、推敲和思考上述四个自然段,笔者认为,至少蕴含四个信息。其一,科学常识的渗透。松鼠送纸船,小熊送风筝,是因为它们分别住在上游和下游。所以,松鼠送纸船,小熊送风筝,这非常科学。另外,文中的“纸船漂呀漂”“风筝乘着风,飘呀飘”,也印证了这一点。其二,松鼠和小熊都“乐坏了”。为什么?纸船里放的小松果是松鼠最爱吃的食物,风筝上挂的草莓是小熊最爱吃的食物。由此,学生深深感到松鼠和小熊都非常有诚意,想和对方成为朋友,所以把对方最喜欢的东西送给对方。其三,友好的语言表达。“祝你快乐”和“祝你幸福”,这友好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与朋友交往时的语言范例。其中,蕴含着本单元的主题——“学会交往”。其四,相似的构段格式。对松鼠和小熊的描写,其段落结构大致相同。

(3)解读结构

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作者布局谋篇方面的别具匠心,因此,文章的结构需要仔细揣摩、体会。解读文章结构的具体策略是:作者表达了什么主题,选择了怎样的材料,是如何精心组织的。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珍珠鸟》一课时,笔者在“文本解读”中认真考虑文章的结构特点。作者在文章开头点明: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然而,到文章结尾,作者和“小家伙”之间建立了感情,作者感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怕人”和“信赖”原本矛盾,但在作者笔下,竟十分妥帖,这得益于文章行云流水般的“起、承、转、合”。

起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埋下伏笔)

承 从“我把它挂在窗前”直到“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这是一对珍珠鸟从怕“我”到和“我”熟悉的过程。“三个月后”,由于作者“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使珍珠鸟有了安全感,所以它们的雏儿——“小家伙”敢试着出来活动。“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渐渐它胆子大了”,还会和“我”互动。

转 令作者和读者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天……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时,“小家伙”是那么信赖作者。

合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既是作者的感悟,又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与起始处遥相呼应,水到渠成,极为巧妙!

(4)解读作者

为了深入解读文章,往往需要解读文章的作者。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石灰吟》一课时,笔者在“文本解读”中精心地解读作者。《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由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所写,只有短短28个字,是一首具有“托物言志”特点的诗。通过阅读书籍(《明朝那些事儿》)和收集资料(以前在杭州于谦祠收集的一些资料),笔者梳理了于谦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关键点:一是少年立志,二是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三是承受不白之冤而死。值得注意的是,在抄家时,于谦作为朝中重臣,居然“家无余资”,在令抄家者震惊的同时,于谦“唯清风两袖”的伟大人格呈现在世人面前。总之,解读作者对解读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5)解读风格

“文本解读”还可从文章的语言风格入手,尤其是针对名家名篇。例如:《白鹅》一文中的反语,风趣、幽默,值得深入品味;《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的京腔京调,淋漓尽致地表现北京的风俗特点;《祖父的园子》一文中的原生态语言……凡此种种均是文章独特语言风格的写照。

3.“文本解读”的转化

第3篇:松鼠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物理课堂是我们物理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我们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物理知识外,我们还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带给学生什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物理课堂?以下几则是我在上课或听课时真实记录下来的,也许能给读者一些启迪。

一日上午,物理组内举行公开课,课题是《平抛运动》习题课,由组内一青年骨干教师执教。看得出这堂课老师作了充分准备,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例题的选取,还是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老师都下了功夫。课堂上老师不紧不慢,节奏掌握得很好,问题问得到位,学生积极讨论,老师善于点拔,课堂气氛很热烈,教学效果好。评课时组内老师都肯定这是一堂“十分成功”的课。特别是对其中一道例题的选取及问题的设计十分赞赏。这道例题是这样的:有一位猎人外出打猎,看到一棵树上有一只小松鼠,猎人水平瞄准,问小松鼠在下列哪种情形中会被打中?第一,小松鼠作自由落体运动;第二,小松鼠向前跳跃;第三,小松鼠向后跳跃;第四,小松鼠向上跳跃。课堂上学生异常热烈地争论在四种情形中哪一种小松鼠被打中,哪一种会逃离?就这几个物理问题的设计来看,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老师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小松鼠是鲜活的生命。

我想起了清华大学曾经发生的“刘海洋事件”,想到了现实中很多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的事来,作为教育者,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啊!在教学过程中别忘了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啊!我们万万不能疏忽了最最重要的东西,有些东西会影响学生将来甚至一辈子。我们的教育要关注生命,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让学生有颗善良的心。但愿小松鼠别再被打中,更不要看到三次“惨死”在猎人的枪下。

有一次,我外出听观摩课,听了一堂物理课。老师演示实验非常成功,实验数据非常理想,学生回答没有不正确的,师生互动配合默契。老师最后问学生有没有问题了,学生回答没有了,老师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这时铃声就响了。

我总觉得这堂课不真实,因为实验太成功了,学生回答太正确了,时间又太恰到好处了。但愿这位老师没有弄虚作假。

其实,现在的一些课如评优课、课堂实录评比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作假现象。这些课让学生反复演练,学生什么时候回答,什么时候做什么,由谁回答,谁来做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数据不理想,老师不惜凑数掺假,最后给听课者上出一堂完美的课。

我在想,这种现象不能让其继续下去,因为它危害不小。老师作假,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渐移默化,时间长了,试想,我们的教育会培养出一批什么样的学生来?这些学生将来说不定会干出什么荒唐的事来,作起假来“青出于蓝胜于蓝”,那后果就大了。我们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教会学生几个物理原理,物理规律及物理公式,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尊重科学和规律,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才是有用之才,栋梁之才!

一天,科研部主任安排我去听一堂督导课(学校的课堂督导是不打招呼的),被督导听课的是一位刚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我和教研组的一位老教师一起踏进了教室的门。

青年教师有些紧张,脸开始发红。说今天这堂课我们讲评讲义,请同学们把《电磁感应》综合练习拿出来。于是,这位青年教师便开始讲起来,从选择题开始讲到实验题,最后讲到计算题,按照题号一题不漏地讲。我轻轻问坐在旁边的学生:“老师有没有把讲义收起来?”学生说:“没有。”难怪试卷上我看不到老师批阅的痕迹。因此,哪题学生错得多,哪题学生还有什么解法,老师无法知道。青年教师只好一道一道往下讲,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请学生来回答问题,甚至还出现两处科学性错误。该教师总算把课上完了,脸红了一节课,可能有点慌张或许还有些愧疚。

下课后,我就在办公室和这位青年教师进行了交流。我问:“学生的试卷有没有收上来批阅?”他说:“没来得及。”我又问:“没有批你心里没数,课怎么能上下去,这堂课你上得感觉如何?”他说:“上得不好,我不知道你们要来督导,如果知道我肯定会作好准备。”我说:“课不是上给学校领导看的,而是给学生上课,不管是否有人听课,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把每堂课上好,要对学生负责,学校把这个班学生交给你,就是希望你担当起责任来,对得起学生,对得起事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你这样的课,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学生会怎样对你评价?我们要做一名好老师,做一名有责任受欢迎的好教师。”最后,我告诉他如何上好讲评课,如何进行师生的互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表示一定要好好上课,上好每节课。

我在想,一个没有责任心的教师,肯定会误人子弟。一个没有好的工作态度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因此,我们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更要提升教师思想品质和敬业精神。

第4篇:松鼠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研活动 弊病 有效探索

常态的教研活动应是教师围绕学校教育工作特别是学科教学工作展开的一种学习与交流,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它能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对教研活动还是抱有很多期待。但它不同于运动式的教研活动,也有别于任务式的教研活动。而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学常态中,教研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它往往不能达到提高教师能力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目的,只是成了一项既定的研修任务而已,活动流于形式,教师也没有很高的积极性。

如何克服教研活动的弊端,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调查,寻――常态教研活动的“弊病”

笔者在工作过的三所学校里开展了问卷调查活动,搜集并整理了两百多份调查表,发现常态的教研活动还是存在很多弊病。

(一)重展示,轻研究,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缺乏问题意识

其实,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缺乏问题意识,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更是态度的问题。

比如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开展一次课堂展示活动,一位年轻的教师主动承担课堂教学的任务,认真备课、试教,最后面向全体成员展示她的劳动成果。结果其他老师并没有认真对待,而是模糊地评论一番,找出的也并非是其本质的问题,也没有给予合理的意见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只是隔靴抓痒而已。所谓的那些问题多数也是假问题、伪问题。这样的教研活动,就是重展示,轻研究,使得活动不能很好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重预设,轻生成,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对生成问题的应变能力

笔者曾去兄弟县市的一所小学参加了主题为“基于预习的单篇阅读教学的内容重构与确定”的教研活动,在讨论教学内容的重构时,某区的一位男教师颇有自己的见解,他提出教学内容重构是否合理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指标:需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教师是否能够驾驭?应该说这是当场生成的极具价值的可供探讨的问题,主持人马上追问全体学员:怎么样的内容才是学生能够驾驭、学生能够接受的呢?会场马上沉默了,研讨也就此终结。可见教师缺乏对临时生成的教学问题的处理能力,而这往往会大大降低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三)重接受,轻参与,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缺乏主人翁意识

教师已经习惯于被培训,在常规的教研活动中往往采用专家讲、教师记录的接受模式。记得以前我们学校邀请某校的一位特级教师来校讲座,他在讲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尝试互动,时不时抛出几个可以研讨的问题邀请教师参与。在下面坐着的教师并没有表现出参与的热情,只是几位比较捧场的教师活跃在现场。不难看出这样的互动与传统的讲授模式还是没有根本性的区别。

(四)重模仿,轻创新,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缺乏打磨精神

近几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风格和流派精彩纷呈,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等各派名师在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展示中频频出现,深受很多一线教师的膜拜,于是语文课堂出现了“高仿版”。尤其是很多年轻教师激情有余,思考不足,简单采用“拿来主义”,不分析学生的学情,不考虑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风格,全盘端出。效果可想而知,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很难接地气,缺少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的课堂也是很难有效的。

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是“输血”型培训,而我期待的教研活动应该是能形成“造血”机制的活动。教研活动应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合理结构的知识资源,并促使每一位教师通过活动扩大自己的能力空间,能寻找到自己的增长点。这正是当前教研活动有效性改进的关键所在。

二、探索,找――有效教研活动之“良方”

针对教研活动的上述弊端,我们尝试着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常态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探索,以期突破瓶颈,让校本教研真正落地生根。

(一)问题意识的养成:研究主题与形式的针对性

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在教学活动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如果活动的组织者不从教师的教学困惑出发,或者是参与者没有要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激情,那么教研活动就好比是一场没有主角的假戏,要假戏真做还真的很难。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两层意思:一是研究主题是否针对教师的教学困惑;二是采用的形式是否能迎合教师的群体需求。

【案例1】

开学的第八周,语文教研大组向学校业务部门提交了一份新教师课堂教学打磨的活动方案。经过业务部门审核,该方案审批通过。具体方案如下:

新教师课堂教学打磨活动方案(节选)

一、申报项目名称:新教师一课多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二、申报项目教研组:高段语文教研组。

三、项目负责人:××老师。

四、现状分析:新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缺乏设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在课堂管理、应变和应对各项压力、处理特殊学生的问题、评价学生等方面缺乏实践经验,急需锻炼提高的实践机会。

五、活动目标:通过一课多磨活动,使新教师基本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备课常规,磨炼课堂调控能力,掌握评价学生的基本方法,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

六、主要对策措施:师傅全程参与指导,从前期文本的处理、课堂的架构、课后的反思到教学流程的再设计再改进。同一个文本,前后磨课三次。

七、活动步骤。

一磨:徒弟独立备课,师傅提出修改意见,徒弟进行二次备课,执教第一堂课。

二磨:第一堂n执教结束,师傅针对课堂行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正意见,徒弟进行三次备课,执教第二堂课。

三磨:师徒再次合作,完善教学设计,执教第三堂课,邀请本组成员全员参与听课。

任何一次教研活动,都应该在一定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而不是凭空产生的。能比较客观准确地描述出教研活动的现状分析、活动目标、对策措施,是教研活动策划的重点。

活动的目标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不要出现含含糊糊的情况。切记不要出现主题过大、找不到抓手的教研活动,不然,教师在活动中研讨话题难以集中,会出现泛泛而谈而不知所云的状况。比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等等,作为几天的研讨会议的主题都嫌大,更不要说是作为一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了,大得让教师摸不着头脑。

(二)应变能力的培养:着眼于问题聚焦

如在组织教师进行以“‘问题式教学’在基于预习的单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为主题教研活动中,需要逐步引导教师关注“课前质疑、课中解疑和课后导疑”。

【案例2】

第一次教研活动,笔者将自己上课的视频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播放给教师们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反馈预习情况,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经过归纳提炼出了以下问题:1.我家跑进来的是哪一种动物?2.还有别的动物跑进家里来吗?3.松鼠为什么会跑进家里来?4.松鼠跑进家来做了哪些事情?5.家里人是否喜欢这只松鼠?6.家里人为这位不速之客做了哪些事情?7.最后这只松鼠怎么了?8.如果松鼠跑进你的家里,你会做些什么呢?

……

视频戛然而止,借着学生自主提炼出的问题,笔者顺势问教师:学生自主提炼预习时留下的问题需要注意什么?经过讨论,形成了多元的解读:质疑时提炼的关键性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有针对性、有探讨性。总而言之,要去伪存真,要杜绝“假问题唱主角”的现象。

在开展教研活动的时候,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应该经常抛出一些让教师没有办法准备的问题,现场生成并现场解决。这样经常性地进行“问题聚焦”式训练,能快速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三)主人翁意识的觉醒:提高活动过程的可参与性

有效的教研活动,应该是能调动很多参与者的积极性。负责人策划教研活动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有效性。要求在策划活动时不仅仅局限于对事务性工作的安排上,而是要把重心放在对每个教研组成员的发展空间的营造上,使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各有所长,各有所需,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

【案例3】

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

一、研修主题:基于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内容重构与确定。

二、参加人员:校内培优工程语文学科成员。

四、磨课活动具体分工情况。

1.该项目总负责人:余××老师。

2.拟定项目具体方案及通知:余××老师。

3.上课教师:周××、骆××。

4.议课评课负责人:余××老师。

5.相关表格的设计、下发、整理(签到表、评课表):金××老师。

6.活动场地的安排与布置:朱××老师。

7.拍照及通讯报道的撰写及报送:孟××老师。

这样的教研活动在策划的过程中,就是有以“参与者”为中心的意识,让组内的教师都有事可做。有些是事务性工作,比如负责各类表格的设计与发放,活动场地的安排与布置;有些是思考性任务,比如负责上课、评课,以团队的形式组织教师进行实战演练等。整个活动使参与者经历后能充分意识到在参与过程中解决了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

(四)打磨精神的培育:注重后续研究的持续性

教研活动,就像学生参加课堂学习一样,不可能说结束就结束,它没有绝对的起点和终点。它的目标达成是要教师在参与活动中通过打磨,积累经验后才会在无形中提升。

后续工作包括对本次活动的评价、活动结束后撰写的心得体悟、完成相关的作业等,作为组织活动的策划者都要用心关注,它是活动效果接近真实的反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活动的改进意见往往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案例4】

列举一例活动后的“花絮”――活动结束后教师的活动感言选摘。

“项目经理人”感言:

评课开始了,我忐忑不安,生怕评课现场寂然无声,出现令人尴尬的冷场。作为“项目经理人”,我刚想张口,准备班门弄斧。出乎意料的是,学校老教师抢先发言,对本堂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紧接着,团队成员纷纷就共同关注的细节展开了讨论,那红红的脸颊,那响亮的嗓门,那专注的眼神,不正是人们常说的“积极探讨”吗?大家都怀揣研究的心走进课堂,走进评课的现场,我沉醉其中,被一种浓浓的探究之情包围着,别样的幸福荡漾心头。

两天以后,各“包工头”纷纷将评课稿、签名表、几个磨课的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材料送到了我的手上,活动的通讯报道也挂在了校园网上,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惬意”。天哪!同样是教研活动,回想以前的我总会因此而奔波、劳累,还是顾此失彼。没想到的是仅仅因为模式发生了变化,第一次作为“项目经理人”的我,虽然也注入了很多的心血,却让我少了很多的后顾之忧,真是让我享受了一番“坐享渔翁之利”的感受。这都是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实行项目承包责任制给我带来的“福音”啊。

磨课教师感言:

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这么多的资深教师一次、两次、三次地听我执教,并屡次给我提出好的教学建议,让我从中收获了很多很多:在反复磨课中,我发现识字教学远没有我想象的读读写写那么简单;从一类字到二类字,有不同的要求,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读音的落实、字形的掌握再到字义的理解,需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一旦识字学词环节草草过场,必定给自己的课堂埋下一颗定时炸弹――课文读不顺,文不顺则意不达。课堂如断线的风筝,直往上飘,出现浮空不扎实的现象。因此,第一课时,我们的重点应放在识字学词、课文的初步把握上,这是我磨课最大的感受。只有学会教第一课时,才有可能在第二课时精彩呈现……

第5篇:松鼠教学设计范文

一、新课标对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的能力要求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语文口语交际提出了总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二、目前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

虽然每个语文园地中都安排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应该教育的原因,所以没有得到老师们的重视,以至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循序渐进地提高,造成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也不懂得用心聆听别人的观点,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口头语言表达用词单一、匮乏。

三、实施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这几年对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的研究,本人认为,口语交际必须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效果虽然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只要长期坚持,以“新”激发课堂气氛,以“活”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一)创设情境,乐于参与

在低年级口语交际中,常见的现象有:语序混乱、声音细小、言不对题、说话结巴等。此外,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不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形成解决问题的愿望,产生感同身受的情绪,从而使学生从无话可说变成有话可说,从不想敢说变成我想说,从不愿说变成我要说。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看图说话》:一天,小白兔正在散步,小松鼠急急忙忙向它跑来……我让学生观察小松鼠的表情,抓住“急急忙忙”这个词,来让学生戴上小松鼠的头饰来表演。有的学生形神兼备地演出了小松鼠的心急模样,有的学生还表现了小松鼠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神色慌张等神态呢。

(二)实现口语交际主体的互动性

1.课堂角色地位的变换。低年级学生大多胆小、声音轻、说话不规范、怕说错话、怕老师批评、怕被笑话、好动、听话不专心。很多同学在训练中有的想说又不敢说,有的想说又说不清楚。所以,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以正面的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说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听众、朋友,与他们一起讨论,一起聊天,让学生乐意和自己交流。

2.创设角色表演的机会。小学生天性好玩,让他们表演,既能发挥他们的才干,又能很快促使他们进入交际情境。如《我们去“旅游”》,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组成“旅游团”,轮流当“导游”,其他同学当“游客”。“小导游”按要求向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游客”可以随时向“导游”提问题,“导游”要耐心解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乐在其中,从而达到口头表达以及交际的效果。教师也可参与角色的扮演之中,加强示范、指导的作用。

3.采用多种形式的互动。我们可以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在动态的交际中反复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如《应该听谁的》,通过阅读短文《骑驴》,让学生思考“老爷爷应该听谁的”。通过分组协作,让学生充分讨论“要是我遇到这种事,会怎样做”。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让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三)个性张扬,各抒己见

我们要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主动权,鼓励学生自创交流方式,促进他们在口语交际中张扬个性。我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便于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环节,创设师生交流、同桌间交流、小组内交流、跟你想交流的人同学交流等交际情景,放手让学生自由表达。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所谓“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因此我结合学校阅读活动组织学生认真参与阅读,定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展示、交流,以此丰富学生语言,提高交H技巧。经过一年多的强化训练,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增强了,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善于聆听别人的见解,有自己的主观认识,会分析别人的观点,不再人云亦云。学生口语交际的个性化发展有所体现。

(四)妙语连珠,合理评价

在低年级口语交际训练中,我们深深领会到了互动与评价的重要作用。课堂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师评生、生评生、生自评的局面。

1.教师要善于对学生使用发展性评价。要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评价。对潜能生要多多鼓励,对尖子生应给予更高的暗示,提高要求,对性格特殊的学生要采取适合其性格特点的评价,使其易于接受等等。

2.充分发挥学生互评的作用。在互评中,引导学生看到同学的优点,给同学以鼓励。在跟同学的观点有不同看法时,要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6篇:松鼠教学设计范文

朗读教学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充满情感、富有韵律、声音响亮、吐字清晰的课文朗读,实现教师所制定的相关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于相关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教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它指出教师在小学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应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正确、流利并充满感情的朗读。但是现阶段我国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并不能真正通过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相应的语言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该积极对提升朗读教学水平的策略进行探索,真正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现阶段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背诵能力,忽视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低段语文因其教学受众的特征具有显著的“小”特色,主要表现为学生年龄小、阅历少、知识储备相对薄弱。但是现阶段我国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急于求成,教学的实际速度明显超越了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在学生还不能够对课文进行流利的朗读时,教师就开始对课文的思想情感重点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加以背诵,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功用的发挥,使该阶段的低段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性逐渐丧失。

(二)脱离语文教学的核心,忽视了对学生语感体验的培养

语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在理论层面空洞地进行,而应该与朗读教学相结合通过对学生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而对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来说,学生对语言、语感的学习需要教师为其设计一系列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课文朗读中实现对课文思想与情感的体验。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并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通篇的阅读,而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课文字词句的讲解上,虽然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却没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也没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体验。

(三)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为学生设置足够的阅读时间

在当前小学阶段的低段语文教学中,几乎完全忽视了朗读教学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应用到对知识点的反复教学和讲解上,只为阅读教学设置了有限的教学时间,这就造成学生无法对课文形成透彻的认识,对文章内容也没有进行深入的领会,不仅是对语言教学的限制,也对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局限。

二、提升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以课堂教学需要为依据,为朗读教学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是学生学习需求在课堂上最真实的反应,以课堂教学需要为朗读教学设计的依据,能够极大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使教学设计真正符合当前小学生朗读学习的实际发展需要,切实提升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整体水平。例如在对苏教版一年级语文课程《小蝌蚪找妈妈》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在这一类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希望通过多媒体对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故事进行视频观看,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课堂需要在教学中引入相应的视频,让学生对故事进行生动的了解后,模仿视频中配音人员的朗读特色,从而进行朗读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让学生对实际朗读的过程进行体验

语文朗读教学的重点问题是要将低段语文实验教材作为教学基础,通过朗读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小学是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必须将体验性朗读教学当做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感悟语言之美,从而培养其对朗读的热情和爱好,为其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文《纸船和风筝》主要讲述了小熊和小松鼠通过纸船结为朋友的故事,文章轻松欢快。教师在对这一内容进行朗读教学时可以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配以轻松欢快的音乐,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朗读艺术的韵律美,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朗读的理解。

(三)对朗读要求进行合理设置,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朗读机会

朗读要求是朗读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对课堂朗读教学进行设计时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朗读方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亲身参与到朗读实践中,通过教学体验增强其对朗读技巧的掌握和感悟,提升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水平。例如在对苏教版一年级语文课程《小壁虎借尾巴》一文进行课堂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朗读要求设计,让学生充分体验语言朗读的美感。而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全篇的朗读,再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分段朗读或是让男生和女生分别朗读文中的奇偶句等,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

结语:

第7篇:松鼠教学设计范文

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开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变得尤为重要。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特点及现状分析,之后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巧,以期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巧

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体验,不断的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技巧,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特点

新课程理念下,教育部对各学科教育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也都开始转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出整合性、互动性、开放性特点,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第一,整合性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能力的运用,强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新教学大纲做到了多样教学目标的整合,体现出小学语文课堂的整合性。第二,互动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实现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第三,开放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单一化,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开展,在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向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巧

1.营造愉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学生学好一门学科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才能主动的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当然小学语文也不例外,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们乐学、好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游戏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中,在游戏的同时学习到语文知识,真正地实现寓教于乐。其次,注重学生求知兴趣和积极性的引导,对于课上学生的小动作、溜号等现象教师要积极的引导,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受到负面的影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起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使学生对学习充满自信心,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必然是高效的。

2.运用新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运用新颖的教学设计必然会带来不一样的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效果。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就要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全面性、综合性,设计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练习,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再局限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形成有效的语文课堂学习。如在学习“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利用手工课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这样方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在教学中选择几名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小马、老牛、小松鼠和老马进行课文对话。再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们尝试着将课文改写成一首诗歌,也可以画一幅家乡秋季的景色,同时配一段优美的文字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的内涵,有效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运用多种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教师对自己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在之后的教学中改进和完善,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舞台。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多元化的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主进行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的作用,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不能单一局限在测验中,要多方面相结合,可以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与测试成绩相结合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准。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极为关键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教学准备到实施再到最后的反思,都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行为,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技巧,真正地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军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巧探析[J].写作,2016,(08):88-90.

第8篇:松鼠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学生;美术兴趣;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56-01

1.引导学生欣赏美、理解美,进而最终能够创造美

对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传统绘画、雕塑作品的欣赏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对现代绘画艺术的欣赏可以增进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美术教学中的技法训练则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如讲《生活与设计》这一节时,谈到服装设计,我特别联系了中学生的服装设计——“衣服是无声的语言,它随时向别人传递着你的身份、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信息。同学们正处在充满活力的学生时代,因此,服装应当能体现出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而耳环、戒指、美容化妆等成人的打扮暂时还不适合同学们。不是有人说,青春就是最好的化妆吗?”同学们笑了起来,下课后,原来佩带饰物的同学悄悄把饰物摘了下来。

2.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此外,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不同学习领域,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领域,有其不同的目标取向,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可接受性。

3.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3.1 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前总是有一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是有这么一些教师这么做,但我们不难想象长久这样下去,呆板的教学方法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与之相对比,美国学生学习美术,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用“心”参与,真实地表现自我修改。使青少年学生的猎奇心理和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很高。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如用多媒体,开设手工制作。),使教学活动保持新颖性,从而持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学习与教学环境的有效设计。教学环境设计的科学性是直接反映出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学环境设计不光要考虑教材,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兴趣、评价能力等都要做到相近的了解,难度太大学生学习兴趣会逐渐降低,太过容易学生又学不到新知识、新技能,同样是无效学习。比如:我在《梅竹精神》一课中讲课堂设计成为一个竞赛形式,通过抢答、问答等形式并能得到比赛积分,对梅竹的优点品质、技法步骤等基础知识展示给学生,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最后再评选出优秀的梅竹作品,让学生感觉是在“玩”,在不知不觉中就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梅竹的基本绘画技巧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体现了有效性学习的核心——愿意学、轻松地学、有兴趣学。

4.运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陷于枯燥乏味,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例如,上《图案基础--写生变化》一课,在讲解“变化”的几种方法过程中,我同时在投影上用彩笔画出简化的鱼、兔子,几何化的松鼠、青蛙,夸张的小猪、梅花等,这些简练的图案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每画完一个图案,学生们就不由自主地说出“松鼠”、“青蛙”、“小猪”等等,课堂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讲添加法时,在鱼身上添加莲花,在梅花上添加喜鹊,再问学生有什么寓意,学生经过思考,可回答出“连年有余”、“喜上眉梢”的寓意。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但掌握了“变化”的几种方法,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9篇:松鼠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5页例2、练习十二的第1、2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是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小棒20根,三角形20个,4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在课间的时候听到两位学生的一段对话,我把这段话记下来了。

(1)课件出示:

小红说;“我有3本故事书。”

小兰说:“我的故事书的本书是你的4倍。”

你们知道小兰有多少本故事书吗?(12本)你是怎样想的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3本的4倍就是3乘4等于12本。

生2:小兰的故事书本数是小红的4倍,也就是说小兰有4个3本那么多,也就是4个3,是12本。

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你们想不想做一做?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教师出示:第一行

弟二行

师问:有几个?(4个) 有几个?(12个) 是的几倍?让学生看图思考。教师作适当引导。

(2)学生4人一组自由讨论。然后进行交流汇报。

生1:因为有3个的数量那么多。(是3倍)

生2:12里面有3个4。(是3倍)

生3:因为里面有3个的数量。(是3倍)

(3)老师归纳总结:要求三角是圆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板书;12÷4=3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2.用小木棒摆飞机

⑴实物台展示老师用小木棒摆的飞机。数一数,老师摆一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5根)

⑵学生拿出小棒自己动手摆飞机。

⑶你摆了几架飞机?(有2架、3架、4架)

3.进一步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⑴请一位摆了两架飞机的同学到实物展示台上去摆。

①摆两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这个同学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为什么?

③小组交流。

④反馈评价: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怎么想的?

生1:看出来的。

生2:这个同学摆两架飞机用了2个5根,是老师的2倍。

⑵小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⑴请摆了3架飞机的同学到实物展示台上去摆。

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①这个同学摆3架飞机用了多少根小棒?②3架飞机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

⑶口答第一个问题。

⑷解决第二个问题。

①独立思考,尝试解决。②小组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 为什么这样解决?③反馈评价: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怎么想的?

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求15是3的几倍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④15÷5=3

师:这里1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3呢?注意: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3后面不要写倍字。

5.还有小朋友摆了4架飞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列算式解答

①独立解答。

②汇报交流。我提的问题是…… 列式是……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下面我们来做练习吧。

6.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54页的“做一做”

⑴先让学生第一行摆4个。⑵再让学生用在第二行摆的三角形是第一行的倍数。⑶你摆的的个数是的几倍?⑷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是谁和4比。

7.小结

今天我们所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所以用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2.选择正确答案,用手势表示出来。

A. 操场上有6个学生打乒乓球,48个学生做游戏。做游戏的学生是打乒乓球的几倍?⑴6+48 ⑵48×6 ⑶48÷6

B. 晓燕剪了6颗黄五星,剪的红五星是黄五星的3倍,她剪了多少颗红五星?⑴6×3 ⑵6÷3 ⑶3×6

3.数学游戏。(图略)动物王国开运动会,许多小动物都参加了,其中有12只大象、10只小能、3只小松鼠、两只老虎、42只小猴、6只梅花鹿,在比赛之前,狮子大王给他们出了几道题,请小朋友帮他们算一算,好不好?

A. 小熊的只数是老虎的( )倍。

B. 大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 )倍?算式是( )。

C. 42÷6=7表示( )是( )的( )倍。

D. 梅花鹿的只数是( )的3倍。

E.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吗?

四、总结评价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评一评,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

五、完成《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问题

12 ÷4=3 例2: 10÷5=2

15÷5=3

20÷5=4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