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专业分类范文

大学专业分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专业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专业分类

第1篇:大学专业分类范文

作者简介:郭敏(1984- ),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研究实习员,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的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学分制条件下民族类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现状分析”(JYX13008)。

1引言

2010年10月,新浪―南都以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2010级新生为网络虚拟调查对象所做的热点调查《大学新生,你想换专业吗?》显示,70.4%的调查参与者表示出非常强烈想换专业的意愿,而仅有8.5%的调查参与者表示不想更换专业。而调查参与者表示,想更换专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所学专业不好就业,二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如今他们的大学四年已然过去了,昔日的新生如今也走出了校园,离开他们的大学生活,那么转专业与否的问题对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今后的发展有无影响呢?

2转专业成因

美国“中国市场研究集团”创始人肖恩?赖因2010年3月23日在福布斯网站发表题为《中国最需要提高的领域》的文章,其中让学生能根据他们真正的兴趣选择专业被认为是最为迫切的[1]。早在2005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大学生转专业进行了明确规定,即“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继而自2006年起全国高校相继出台了转专业的相关文件,可以说转专业规定的出台是高校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健全,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就业率自然而然就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风向标[2]。随着转专业政策的放宽,申请转专业的大学生数量呈现出大幅上涨趋势,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的重视。但学生转专业往往具有一定盲目性,且对于新转入专业的学分设置、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往往不甚了解,那么在学分制条件下,民族类高校如何引导学生关注新转入专业的学分设置,并且帮助学生顺利走出因转专业而带来的学习及生活的瓶颈期,以及如何给转专业的学生就业或继续深造提供更多更细致的帮助,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3民族类高校开展转专业工作的意义

文中所研究的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可以作为民族类高校的典型代表,那么该校学生对所修读专业的满意程度及适应程度如何?目前学校制定的转专业相关文件及规定又是否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呢?

60余年来,中南民族大学已累计培养了11万余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同于其他综合性普通高校的是,民族类高校的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由于我国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相比其他学生可能面临语言、文化、基础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例如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的学生可能在汉语及英语里理解力及表达能力上稍逊于其他学生,朝鲜延边地区的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差,但使用朝鲜语非常流利和娴熟。根据实际情况,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既能够满足学生转入更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的要求,同时又能保证学校教学资源合理使用,该校于2011年7月颁布《中南民族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转专业及专业分流管理办法》,近一步将本科学生的转专业工作加以规范。

4转专业具体工作分析总结

4.1 2013级转专业工作抽样调查

2013级转专业工作完成以后,笔者抽取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经济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六个学院的转专业数据作为此次分析的采集样本,如表1。

表1转专业情况采样分析表

学院 总人数 申请转出人数 成功转出人数 申请转入人数 成功转入人数 成功转出比例 成功转入比例

计科 546 47 12 105 26 25.5% 24.8%

数统 266 64 33 8 2 51.6% 25.0%

文传 494 26 9 67 42 34.6% 62.9%

经济 728 46 16 274 57 34.8% 20.8%

民社 234 76 31 8 4 40.8% 50.0%

电信 397 13 5 56 20 38.5% 35.7%

生医 186 21 11 4 1 52.4% 25.0%

注:①总人数指转专业完成后各学院总人数;

②申请转出人数、成功转出人数、申请转入人数和成功转入人数均包含某学院内部转其他专业的人数。

以计算机科学学院为例,2013级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中超过三分之一人次申请转入经管类专业,根据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6%的学生认为经管类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工作环境好、收入较高,21%的学生因为家庭或父母工作的原因申请转入经管类专业,也有不到10%的学生属于“跟风”申请转专业的情况。申请转入的学生有65%申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自动化类两个专业,转入学生普遍认为,IT行业仍是当今社会就业面最广的行业,收入也较为可观,32%的学生是因为对软硬件技术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而申请转入的。但根据针对申请转入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学生进行约谈的结果显示,超过75%申请转入的学生对新专业了解太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比如,转入自动化类的多数学生不清楚自动化类从2013级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时会分成自动化和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两个专业。这类问题普遍存在与成功转专业的学生当中,这将为他们转入新专业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扰,甚至会成为他们转专业后无法适应新专业的隐患。

4.2 部分“双少”学生转专业个体分析

“双少”学生即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到语言及基础知识的困扰,导致他们无法适应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高校应提供特殊转专业通道,以满足这些学生的真正需求。根据三年跟踪调查显示,某2010级藏族学生因数学及英语等基础课程成绩无法满足工科专业的要求,于大二已沦落到退学边缘,后经学校协调转入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修读民族学专业,目前该生已修完民族学专业所有必修课及选修课的学分,目前正在认真准备毕业论文,他非常有信心能顺利毕业,并回到自己的家乡将所学知识为当地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另有2011级朝鲜族学生因无法胜任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学习而心灰意冷,甚至有退学的想法,后经多方努力转入外语学院学习朝鲜语,两年以来他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为学好本民族语言及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自豪感。

第2篇:大学专业分类范文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高校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一方面企业很难找到真正能胜任工作的优秀人才,招聘的成本相当高;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或无法就业。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2012年7月,对海口、三亚两地用人单位对管理类专业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要求的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选取三亚和海口大中型企事业、机关单位进行调查,调查的对象为用人单位的负责人,问卷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共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28份,有效回收率93.7%。

问卷内容为:(1)用人单位的基本状况;(2)用人单位对管理类大学毕业生招聘情况和满意度;(3)用人单位给予管理类大学毕业生报酬和待遇情况;(4)用人单位对管理类大学毕业生工作岗位和培训的安排情况;(5)您的建议和意见。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管理类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管理类大学毕业生求职人数一直在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对管理类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市场供需两旺;68.9%的单位负责人认为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一般。

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认为本科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职业教育依次为:承受压力的能力(53.96%)、责任心(44.5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44.51%)、行业背景知识(35.06%)、职业道德教育(31.40%)、职业礼仪培训(17.99%)、自我管理能力(40.24%)、学习能力(15.24%)、外语水平(3.96%)、大学期间担任社会工作的经历(12.5%)、其他(3.96%)。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能力素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很看重毕业生的责任心、团队精神、道德诚信、沟通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社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自我管理能力及学习能力,而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学习成绩、外语成绩、创新能力有所淡化。而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用人单位认为本科毕业生较欠缺的能力/素质排前五位的依次为:承受压力的能力、责任心、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精神,用人单位所看重的素质恰恰是毕业生所欠缺的,这造成了用人单位有众多职位空缺,却又有众多失业者的现象。

(二)用人单位招聘要求

用人单位在招聘标准方面提高的方面依次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65.85%),其次是专业能力、专业对口、学历层次等。这说明了大学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方面非常的薄弱,大学生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企业在阅读毕业生简历时重视社会活动经历,其次是专业,第三位的是毕业生自我评价。在面试过程中,企业对求职者的素质要求最看重的是表达能力(71.34%),其次是反应能力(60.36%)、精神面貌(52.74%)、专业水平(45.73%)、道德品质(43.90%),知识面(30.18%)。表达能力的欠缺是很多毕业生就业的拦路虎。

(三)报酬及待遇情况

用人单位对新招收的大学毕业生一般会安排在低层及中层偏低岗位,给予刚从业的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待遇水平大多数在1800-2500元,其次是1400-1800元,学历的高低依然对有工资待遇情况有所影响,但是决定作用下降,不同等级的毕业生相邻的档次(专科、本科、研究生)之间差额大多在300至600元之间,企业更加注重求职者的其他就业品质。不同专业的学生工资水平差异不大。

总之,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而不是成绩,所以,在学校教育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

三、建议

(一)对毕业生的建议

要尽早做好个人人生规划,并且做好职业规划,根据职业规划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加强培养责任心、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会抗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应变能力、办公软件的应用,注重提高礼仪,为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多参与团队、社团活动、在学校勤工助学等;多参加社会实践,做周末兼职,暑假工等,多接触社会,增加实践经验和积累社会经验。

(二)对高校的建议

1.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和合作,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应联合企业对在校生进行适应企业需求的基本能力培训。

2.帮助学生自我定位,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对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加以引导,让学生多了解行业知识背景、工作性质和内容,使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组织校园招聘会,使学生了解就业状况;开办模拟面试,提高学生面试能力。

3.举办各方面的讲座,例如:礼仪培训、职业规划、简历书写、面试技巧、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等;举办一些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承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增加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大学生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比如设计PBL讨论课,进行相关实验,包括市场营销沙盘模拟经营、企业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相互沟通、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88.

第3篇:大学专业分类范文

专业类别

美术类

音乐学

河南

235

328.1

湖北

236

297.6

湖南

227

324.6

山东

221

317.6

河北

231

安徽

229

查询地址:

扬州大学2012年省外美术类专业成绩查询

第4篇:大学专业分类范文

专业类别名称

合格线

省(市、自治区)

专业类别名称

合格线

河北

美术类

225

河南

美术类

223

舞蹈表演类

343

音乐学类

336

音乐舞蹈类

332

声乐表演类

251

播音类

279

服装表演类

257

编导类

140

舞蹈表演类

339

山西

美术类

224

播音类

275

音乐学类

312

编导类

146

器乐表演类

302

湖北

服装表演类

247

声乐表演类

237

音乐剧表演类

361

舞蹈表演类

345

播音类

282

音乐舞蹈类

318

编导类

140

播音类

279

湖南

音乐学类

321

编导类

143

理论作曲类

303

安徽

美术类

222

器乐表演类

325

影视表演类

248

声乐表演类

235

播音类

282

服装表演类

264

编导类

139

影视表演类

253

福建

美术类

226

舞蹈表演类

357

江西

美术类

228

音乐舞蹈类

337

音乐学类

313

音乐剧表演类

342

器乐表演类

305

播音类

281

声乐表演类

235

编导类

144

影视表演类

236

陕西

美术类

228

舞蹈表演类

364

服装表演类

231

音乐舞蹈类

320

影视表演类

249

山东

美术类

227

舞蹈表演类

374

音乐学类

316

音乐剧表演类

318

理论作曲类

176

播音类

271

器乐表演类

327

编导类

137

声乐表演类

241

甘肃

美术类

233

服装表演类

259

音乐学类

319

影视表演类

241

器乐表演类

318

舞蹈表演类

356

声乐表演类

242

音乐舞蹈类

324

舞蹈表演类

345

音乐剧表演类

339

音乐剧表演类

322

播音类

282

编导类

141

编导类

144

第5篇:大学专业分类范文

关键词:需求分析;英语能力;目标的需求;学习需求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需求分析是课程开发的一部分,通常需要在语言教学大纲制定之前进行(理查兹,2005,p.457)。需求分析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束定芳(2004,第19页)把需求分析对中国外语研究的重要作用总结为以下四点:①为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建立和外语课程设置提供基础数据;②为外语课程内容和实施提供依据;③为外语教学目标和外语教学方法的确立提供依据;④为现有外语课程考试和评价提供参考。需求分析对大学英语教学一样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教学资源,学生的入学水平不同,高校应该根据其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和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指导本校的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7)。这一要求的核心是进行需求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才有可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汪志嚅,2003)。外语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一直受到外语界普遍关注,也迫切的需要回答和解决。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并要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这才能确保大学英语教学真正的个性化。

需求分析研究在国外已经经历了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的确给外语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但直到目前,国内外在外语需求方面的调查研究方面要么是“强势”要么是“弱势”,没有将二者进行结合研究。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关于研究维度。目前,许多外语需求分析使用一维测量。少数使用二维的,很少有三维测量研究。该研究将结合弱势和强势需求分析,从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三个方面探讨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为高校艺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需求分析的定义及分类

需求分析(也称需求评估)是(在语言教学和语言项目设计)了解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需求,并根据轻重缓急的程度安排学习需求的过程。外语需求分析方法的通用分类:(1)根据教学过程的时间顺序分类:前瞻性需求分析,PSA:现状分析和评价需求分析。(2)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分类: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3)根据信息提供者分类(利益相关者):学习者需求分析、教师需求分析、管理者需求分析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需求分析;(4)根据分析的方法分类:定性需求分析和定量需求分析。定性分析一般是用于确定需求的性质,定量分析用于确定需求的程度和范围。目前,它们通常被结合在一起使用。结构化访谈、相关人员语言调查、问卷调查、测试通常适用于定量需求分析,非结构式访谈、课堂观察、从公众频道和政府文件等获得数据等属于定性分析。(5)根据需求分析的内容分类:“强式”需求分析、“弱式”需求分析和 “综合式”需求分析。“强式”的需求分析涉及需求分析的核心部分,如:目标情形、目标水平、学习难度;“弱式”需求分析是指偏离需求分析核心的研究内容,与某个领域有交叉,不是完全脱离。“综合”需求分析是“强式”和“弱式”需求分析的结合。

(一)目标需求

目标需求指学习者在今后的目标情形下将使用英语的客观需要。它包括以下三个类型:必需、缺失和希望。必需主要是指学习者未来使用语言的客观需要。换句话说,为了在目标情况下有效地使用语言,目标需求即是学习者应该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接待员需要接待外宾,就要培养他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学会一些表达问候和帮助的方法 以及有关旅游、酒店及接待的英语词汇。比如:你好吗?旅途愉快吗?你想要单人间还是双人间呢?在中学阶段,学生往往不是很清楚他们使用英语的特定情境和使用英语的具体目的。但是大学生对这些比较清楚。缺失指学习者需要使用语言之间的客观需求和现有的语言水平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学习者需要学习的东西。希望与学习者希望学习的东西有关。事实上,它就是学习者的自身需求。

(二)学习需求

学习者为了达到客观目标需要有一个学习过程。这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学习需求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拥有的资格和他们需要做的事情。

三、研究设计

为了调查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真实状况,本研究随机抽取西部某高校两个班级的80名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李克特5级量表,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随机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目前的英语学习状况。

四、结果与讨论

本次研究共发出调查问卷80份,回收80份,其中有效问卷78份,问卷有效率97.5%。

收集数据被输入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一)目标需求

1. 用人单位对员工英语水平要求

40条招聘信息的40家企业的属性如表1所示。表2列出了企业对高职学生英语能力的不同要求。

表1 单位属性

Property Number

State-owned 20

private 20

2013和2014年招聘广告的40家企业中,有8家性明确要求所招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必须通过CET - 3,其余的单位对所招员工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要求很高,但没有对员工的英语水平没做要求。

表2 用人单位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

Number/percentage Requirements

Requirements to the English ability of enterprises 8/ 20 CET-3

32/ 80 No requirements

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版)(教育部,2004年),大学英语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一方面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另一方面,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西部某高校根据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设置了本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比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低得多。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设置为三个水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其一般要求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达到的;较高要求是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前都应该达到的;更高要求推荐给那些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它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最高水平要求,推荐研究生参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余杰,2010)。此外,在该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如果通过CET - 3,或者英语分数达到该校教务处划定的分数线,都可以顺利毕业。

3. 教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评价和期望

为了获取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真实信息,本研究访谈了为他们授课的7位大学英语教师。其中,有四名女教师和三名男教师。他们的平均大学英语教学年限为4年,其中最长的 教学10年,最短的教学1年。这说明他们大部分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根据与他们面对面的访谈,他们大多都愿意继续自己的教学,其中有一半以上认为他们只要搞好英语教学就行,没有必要在艺术专业领域钻研。6名教师(85%)认为在教学中最缺的就是恰当的教材,只有一个教师(14.3 %)认为他在教学中最需要的是好学生。教师们一致认为,对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口语在英语语言5项能力中最难。所以艺术专业的学生有在口语上遇到的困难比其他专业学生要大得多。在听力方面,近一半的老师认为学生在理解英文教学上有困难,另一半认为学生很难理解较长的英文描述。一般来说,教师认为学生口语的主要问题是表达难,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他们的想法。这是因为其词汇量有限以及英语基础知识比较差。在阅读方面,一些老师坚持认为学生在精读方面困难多。42.9 %教师认为学生在写作上的主要问题是难以构建整个句子。在翻译领域,教师认为学生因为词汇量缺乏,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短语和习惯用语的含义,对句子的结构和词句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好。

(二)学习需求和技能

附录3所示,艺术专业本科生高考英语分数比其它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要低的多。因此,他们一定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具体的英语能力需求。虽然他们的英语基础不好,但仍有22.7 %的学生愿意学好英语。在听力方面,学生经常不能理解较长的英语描述,这导致他们课堂上听不懂老师的英文讲授。原因是他们的基础还不是很扎实;在口语方面,学生认为它是最难的技能。学生经常发现当他们想说或被提问时,因为他们的词汇量有限而无话可说,或者说不出来。很多学生面对这种情况会产生焦虑情绪;在阅读中最难的是精读获取细节信息,泛读不算很难,寻读最简单。很多学生认为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很难;在写作中,最困难的是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句子的整体构建是艺术专业学生面临的另一难题。在翻译领域,意译比较复杂,比直译难的多。由于词汇量限制,68.0 %的学生经常难以理解常见的英语单词、短语和习惯用语。

(三)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教学现状

多年以来,如何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一直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一般来说,艺术专业学生对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感兴趣。在英语基础和学习积极性方面,艺术专业和非艺术专业学生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设立英语课程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以符合他们对英语课程的认知特点。

五、教学改革的启示

在大学英语教学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的特殊性、认知倾向、个人特点、兴趣、学习策略等方面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已在许多方面引起错位,阻碍了他们的学习英语的进程。首先,英语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错位: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认知能力都达到了大学水平,但他们的英语水平远远落后。其次,兴趣需要和语言材料的错位:艺术专业学生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语言水平的提高有兴趣。但是,这种兴趣需求在目前以讲授普通英语知识的大学英语课堂里得不到满足。第三,学习策略的错位: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性格活泼不好静。他们的学习策略倾向亲自体验和参与,普通大学英语教材难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与创新过程的体验。

几千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这一教学理念对当今英语教学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都使用相同的教材,这是很不科学的,尽管学校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英语水平要求。另一个问题是,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无关,学生缺乏具有艺术专业特色的英语校本教材,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学者,从艺术类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结合其专业特点,编制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材料,以更好地满足艺术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专业分类范文

关键词: 宁夏理工学院 电气信息 大类招生 学生管理

一、大类招生简介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20余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内容和办学要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建立并得到完善,创新意识成为优秀人才的必备标志。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招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学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大类招生的优缺点

1.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的有利方面。

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有利于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可以使优秀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达到资源优化共享。同时有利于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人才,拓宽学生就业的专业口径,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2.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的不利方面。

大类培养注重基础教育的模式使专业知识的授课学时开始紧缩,不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便会出现泛而不精的现象。同时大类内专业“冷、热”不均衡,导致专业间不平衡的矛盾较突出。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多数学生存在随大流的心理,造成对个别专业太“热”的现象。因此,学院必须加大专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向学生介绍专业内容及专业发展方向,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

三、宁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原则和依据

根据宁夏理工学院2010级招生计划及教学计划安排,电气信息工程学院2010级实行大类招生,我院于第三学期学习结束后,实行专业分流,进入按专业培养阶段。按宁夏理工学院大类专业分流暂行规定的要求,经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专业分流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形成电气信息工程学院2010级本科生专业分流原则和依据。

1.分流的原则。

社会需要为原则,以学生为本,本着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专业,促进学风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志愿优先,成绩排序,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2.分流的依据。

分流工作实施的依据是志愿+综合测评成绩。

在分流工作中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学生志愿,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而学生综合测评成绩要考虑与所选专业相关的课程成绩及高考成绩、在校表现两部分。

四、大类招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及挑战

宁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自2010级开始实施电气信息大类招生以来,在强化基础教学、强化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实施大类招生,给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学生教育管理者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

1.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缺乏认识,专业认同感不强,导致学生进校后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在进校后一年半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接触的都是基础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但专业课程的后移必然减少专业学时,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专业教育,对应性减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渠道比较少,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比较渺茫,这也会影响到学生基础课学习的效果。

2.学生在重新选择专业时具有盲从性和跟风现象。

很多学生由于对专业课程的不了解和不关注导致专业分流时的盲目跟从。我院刚开始专业分流预报名时,195名同学中有180人选择电气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而选计算机科学和网络工程的只有不到十人,这就给专业分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利于专业方向、专业人才的培养。

3.学生分专业管理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辅导员在前一年半的工作中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宿舍分布、学习成绩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重新进行专业分配后,辅导员又要重新熟悉学生的宿舍、专业和班级等,工作难度加大。

4.分专业后新的班级凝聚力不足,学生对新分班级缺乏认同感。

大学生在前面一年半的学习生活中,通过集体生活和活动建立了对班级的认同感。在分专业之后,由于新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相互之间都不熟悉,在专业班级内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因此,学生难以对专业班级产生认同感,班级缺乏凝聚力,给班风学风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这种情况导致班级观念淡化,班级活动难以开展。

5.大类分流后宿舍管理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分专业后,原来行政班级的学生分散到不同的专业班级中,这对辅导员的管理工作非常不利,重新分配宿舍又面临一些顾虑,比如:重新分配宿舍就有重新适应和磨合的必要,对整体的稳定性管理来说风险比较大。宿舍重新分配是选择就近原则和还是随机原则,如何平衡其利弊,宿舍搬迁的问题是整个年级的大范围变迁,如何来完成。

6.大类分流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比例各专业表现不均。

因为大类分流是按照专业基础课程的成绩来择优录取的,所以分专业后导致大部分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聚集在同一班级,而部分挂科较多,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的学生也因此汇聚到一起,这就导致大类分流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比例各专业表现不均。而且部分同学会出现强烈的自暴自弃的苗头,班风学风有很明显的差距,对整体管理有一定的难度。

五、大类招生背景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结合宁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工作的实践,笔者总结了自己独特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有效地解决了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难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动力方面。

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进校以后实行统一平台模块授课培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具体专业的界限,增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面,但是由于接触专业的机会不多,导致学生对个别专业认同感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上述情况,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实行了“辅导员+专业班导师”的新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在大类培养平台的课程教育背景下,辅导员在重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开展新生的心理辅导和日常行政工作。专业班导师则针对学生专业认识不深、专业方向感模糊的情况,根据自己对本专业的较全面的掌握和了解给予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专业指导。

2.班级管理方面。

由于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实施,分专业后学生班级将出现入学时自然班级的消失、专业班级的重新组建。这种情况的出现将会带来学生干部的调整、变动,学生班级宿舍的重新组合,学生奖、贷、勤、助、免等方面的新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将给班级管理方面带来许多新问题。经过实践,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应该以新管理和教育方式解决新挑战,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班级重组中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选拔问题。

笔者作为2010级大类招生专业的辅导员,在未进行专业分流之初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在培养过程中发现具有管理能力和日常生活中热情度高、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同学,给予他们重点培养和锻炼的机会,待专业分流新班级产生后,这些同学便可以立马上任展开工作,为大家服务。

(2)班级重组中宿舍分配问题。

我院在实践过程中考虑到在分专业后,原来班级的同学将会分散到不同的专业班级中,学生们相互之间都不熟悉,难以融合为一个集体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导致班级观念淡化,班级活动难以开展。为了扩大同学们的社交范围,锻炼他们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培养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的能力,最后决定有计划地重新划分宿舍号和宿舍成员。

①将班委分插到每一个宿舍,便于整个班级的分散管理。

②将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与爱上网打游戏、学习有困难的学困生按照不同比例分配到同一宿舍,实行学习上“一帮一”甚至是“一带多”计划。

③将平时宿舍卫生保持干净的同学与宿舍卫生相当较差的同学分配到一起,便于相互监督,相互督促,保持宿舍卫生干净整洁。

④将班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分插到每一个宿舍,确保所有宿舍至少有一至两名党员同志或是入党积极分子,带动整体宿舍进步。

⑤与所有班委、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让他们带动宿舍、班级的所有同学共同进步,共建优秀班集体。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实施,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实践认为,有效利用网络平台、飞信、QQ群(每个新组建的班级都有一个QQ群)、博客等网络虚拟平台开展学生工作,可以使得学生工作的管理更进一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城,田苏宏.大类招生背景下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讨[J].知识经济,2009,(12).

第7篇:大学专业分类范文

关键词:大学物理;分类教学;分级教学

近几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迅速兴起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其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首要问题。而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改革又关系到整个地方本科院校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究。

一、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源问题。由于高校扩招,只要达到分数线,学生一般都可进入高校学习,因此不排除一些物理基础薄弱的同学进入物理专业的可能。其次,来自教育强省和重点高中的学生物理基础较好,而来自教育落后地区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物理基础较薄弱。由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上学习,老师采取折中方法授课,于是出现了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够”,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完”的现象,教学水平难以提高,也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学组织问题。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相对匮乏,大学物理教学基本由两个行政班级组成一个教学大班,教学效果欠佳,两级分化问题严重,要解决这一矛盾,有必要按学生入学实际水平组成不同层次的班级,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物理水平。

第三,教材问题。以湖南工学院为例,我校共37个本科专业,需开设大学物理课的专业有22个,都采用同一套“十二五规划”大学物理教材。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例题与习题并没有与所教专业建立密切的对应关系,不利于学生后期专业课的学习。此外,目前大学物理教材只注重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对现代科技与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很少涉及,教材中缺乏高质量的照片与插图,显得枯燥。

二、大学物理分类分级模式的实现

当前已产生许多关于大学物理内容分块与学生分级的教学研究[1-3],但很少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研究及考虑新建地方院校。我校属于新建地方工科类院校,大部分专业是工科专业,都需开设大学物理,但各专业对物理知识的需求又各不相同,学分安排也不同。因此,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再对学生进行分级,最后通过教务处重新组班教学。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依据不同专业对大学物理知识的不同需求,选用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大学物理A》运用于材料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分两学期教学,共112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学;《大学物理B》运用于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讯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一学期教学,共8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学;《大学物理C》运用于安全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一学期教学,共8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力学、热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学;《大学物理D》运用于土木工程等专业,一学期教学,共8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力学、电磁学和光学。分类后,教师要结合不同专业后续课程进行教学,重点讲授与学生专业课程内容相关的物理知识,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分类。

(二)对学生分级

依据学生入学后的物理摸底成绩与第一学期期末高等数学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级,把《大学物理X》(X=A,B,C,D)分别分成I、II两个级别。对不同的级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I级要求学生具有相当扎实的中学物理基础与高等数学知识,不仅能从表面上接受物理定律及定理,还能独立完成其证明,知道每一个物理公式的来由及理论依据,主要是培养他们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II级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物理基础与高等数学知识,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原理、规律,能应用学过的原理、定理、公式解决与专业相关的问题。

三、分类分级教学模式取得的进展

在2013级与2014级中,我们采用了大学物理分类分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对教学结果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上主动配合老师,打破了之前沉闷的课堂,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及格率显著提高,并呈现出明显的正则分布图像;与物理相关的不同专业课老师反映,学生能把学过的物理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知识中;同时,在大学生物理竞赛、大学生力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加。这些充分说明了大学物理分类分级教学模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杨新建.工科院校大学物理分级教学模式探讨[J].物理通报,2015(3):29.

[2]魏相飞,吴兴举,袁好.应用示范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分级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1):68.

第8篇:大学专业分类范文

[关键词]高校 教学型教师 分类管理 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李锋(1980- ),男,安徽临泉人,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尹洁(1984- ),女,江西赣州人,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运行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13CGL069)、201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基金“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13SJB6300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73-02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水平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与职责,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最为关键。然而,由于我国高校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环节一直以“科研为先”,促使高校教师偏向发展科研、忽视教学。在现行体制下,为提高高校教师对教学的关注与重视,教师分类管理成为国内高等教育探索的方向。

一、高校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1.高校教师分类管理。高校教学型教师是根据高校教师分类管理而提出的。2010年5月,浙江大学正式出台《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对教师岗位实行分类管理,设置教学科研并重岗、研究为主岗、教学为主岗、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团队科研/教学岗等不同类别的教师岗位;①2013年浙江大学设立“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专门奖励长年坚持在本科生教学一线、并受到全校师生广泛认可的教师。2011年3月,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清华大学将实行教师分类管理,将教师合理划分为“科研类、教学类、教学科研兼具类”三类。其中教学型教师一般是指高校偏重教学或以教学为主的教师,以大学专业或者基础课程教学为其工作的主要内容,也进行适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以了解课程的前沿问题、研究热点、学术空白领域等,保证传授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2.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在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基础之上,是教师以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与成熟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②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高校教师个体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也有学者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及服务工作时,经由独立、合作、正式及非正式等进修、研究活动,引导自我反省与理解,增进教学、研究及服务等专业知识与精神,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个人自我实现,提升学校学术文化,达成学校教育目标,从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③。

本研究认为,高校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高校偏重教学或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知识结构、教学技能、教学态度等方面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与成长过程。

二、高校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结合高校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从知识背景、教学技能、教学态度、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属性拓展,系统性构建影响高校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从定量、定性两方面构建高校教学型教师教学能力评定指标体系。通过将影响因素集合与高校教学型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相结合,以发放调查问卷方式,识别影响高校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1.高校教学型教师教学能力评定指标体系。高校教学型教师教学能力较难以考核,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学成果也是高校绩效评价中的难题。本文将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来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定,定性方面主要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个人评价三个方面;定量方面主要包括年均教学工作量、教学改革成果、教学获奖情况三个方面。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定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实现对高校教学型教师教学能力的评定。

2.高校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结合高校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构建高效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模型。在微观方面,主要包括教师个人知识背景、教学技能及教学态度,其中个人知识背景包括:学历、学位、第一学位获得学校级别、进修情况、毕业学科与现属学科一致性、年龄、职称等;教学技能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教学态度包括个人抱负、对待教育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等。宏观方面主要是指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学校绩效评定政策、职称评定政策、学校类型、学科特点等。

3.高校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本研究在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中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对学校教学型教师④发放及回收调查问卷,使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从影响高校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

首先,学历高、第一学位获得学校级别高对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学历高、第一学位获得学校级别高的教师教学能力等级相对比较高,高学历教师能够把握教学改革及科学研究的前沿,知识更新速度快,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其科研素质同样对教学能力产生正向影响,促进其专业发展的进程。其次,绩效评定政策、职称评定政策对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学校绩效评定政策、职称评定政策偏科研不看重教学的总体思路,严重影响了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在绩效考核评价环节,教师只需完成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好坏无法在绩效考核时体现,削弱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职称评定时科研优先的导向,引导教师始终把科研放在比教学更重要的位置,影响教学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再次,学校类型、学科特点对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基础学科的教师更容易向教学型教师方向发展。在理论性较强、与社会需求应用不直接联系的学科及在三大职能中人才培养占主导地位的高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受到一定限制,向教学型人才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最后,教师对待教育、学生的态度对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在职称级别比较高的教师中,教师对待教育及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教学能力,在职称级别不太高的教师队伍中,教师对待教育的态度及个人抱负会影响其教学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高校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对策

从高校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入手,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高校需在教师分类管理政策、人才引进与培养、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引导教师向教学型方向发展,提高教学型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扩充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职业初期和发展期的高校教师,都存在专业发展方向选择的问题。学校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收入分配等政策都是影响教师选择专业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针对教学型教师的专业发展,高校首先应当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思想,强调不同类别的教师只是分工不同;其次绩效考核须强调科研业绩与教学业绩的同等重要性,协调教学与科研失衡的现实矛盾,制定适合的绩效考评体系,保证教师分类管理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合理性⑤;在职称评定政策方面,对教学型教师,弱化科研要求,强化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突出地位,保证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能够获得职称晋升的同等地位,引导教师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2.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强化高校教师准入制,学校在人才引进与培养过程中,注重吸收高水平学校毕业生,对新引进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系统的岗前培训;结合发展性评价方法,将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通过考评及时诊断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3.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教师对教育、学生的态度受个人抱负、师德水平及自身素质影响较大,学校应当引导教师个人发展远景与学校发展战略相结合,帮助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发展规划,树立教师正确的教学与科研态度,从人生价值与社会地位两方面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促进教师致力于从事教学并出色完成。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教师素质,培养教师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教师明确意识到只有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满足学生和自身的需求,从而产生向教学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欲望和积极性。

[注释]

①朱晓芸,徐晓忠.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推动教师职业分类发展――以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实践为例[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2(4):1.

②朱新卓.本真的教育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J].高等教育研究,2007(9):43.

③李秀美,刘玉静,袁娜.教学学术视角下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5.

第9篇:大学专业分类范文

分类指导是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要求由于艺术类专业相对较低的入学门槛,使学生生源质量与同层次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存在差距,学习情况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另一方面,艺术类学生因专业特殊性,教学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学生个性的特殊性,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信心上凸显出与其他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另外,就艺术类这一大类学生而言,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主观努力程度和个人先天禀赋等等诸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同类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思维方式、理解能力等方面也会有差异。不同类型学生的客观存在,造成学生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研究缩小和解决差异的策略和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才能达到全面进步、共同提高的育人目标。

艺术类大学生分类指导的原则

在学生自主意识的艺术表达学习过程中增强艺术道德素质的熔炼,从而让他们成为具有积极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体。教育者的主导性原则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同一专业学生群体在不同学习发展阶段的差异也不尽一致,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性。教育者应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提出不同的近期或远景发展要求。根据教育教学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灵活地调控教育教学安排,使各类学生在教育者的直接指导下得到的帮助。教育目标的保底性原则所谓保底性原则,即通过教育教学使学习发展较慢的学生最终达到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尽管入校后,同一批次学生的文化基础有强弱之分,艺术天赋有高低之别,学习发展有速度之差,但只要学生愿意学习,教育者应当对所有层次的学生,尤其是低层次的学生科学施教,使他们掌握、学会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

艺术类大学生分类指导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