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唐睢不辱使命范文

唐睢不辱使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唐睢不辱使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唐睢不辱使命

第1篇:唐睢不辱使命范文

(一)知识训练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学法指导

1.在诵读中,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排演课本剧,培养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古代服饰,《我的一九一九》电影光盘。

师生互动设计

1.排练课本剧。

2.讲故事比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疏通和整体把握上,初步领悟《战国策》说理周密、笔锋犀利的语言风格。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三)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前2K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ă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ăo挠náo谕yù

3.同学反复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方法:从第一个同学起,读错时,该生坐下,下一个同学接着读,最后读完全文统计读书人数,以人数少者为优胜。)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疏通文意后,可以排演小话剧《唐雎舌战秦王》。第一课时做准备工作,主要任务是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为此我们有如下问题等待解决。

(1)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第2-3段为第二部分,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第4段为第三部分,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2)对疑难词句的辨析。

①五百里之地:方圆五百里的地方。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副词,表示希望,命令等语气,此句意思是: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

③虽然:这里是“虽说如此,但是……”与现代汉语里的“虽然”不一样。

④错意:错,通“措”。翻译为:打他的主意。

⑤色挠:是说秦王被唐雎所逼,气焰受挫,面色沮丧。

⑥长跪而谢之:秦王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

(四)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唐雎舌战秦王》,然后选择演员表演一下,大家看怎么样?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编号。(教师随时指导)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活动安排旨在完成素质教育目标1和2。

(二)整体感知(略)

(三)教学过程

课本剧

教师指点:第一场秦王要与安陵君“易安陵”,只派个人传句话来。故事开头就暗示着秦王恃强凌弱的蛮横态度。读时注意把握语气;第二场秦王口称“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后来传话的口气却很强硬,分明想并吞。安陵君虽然对秦王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秦王碰了钉子,不高兴,就进一步说明秦王换地是假,吞并是真。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对于秦王的虎狼之威,唐雎镇定自若,成竹在胸,当秦王妄图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来慑服唐雎时,唐雎安安详详地回答了一句“臣未尝闻也”。接着又提出“布衣之怒”的威力来对抗秦王。读时,注意表现出唐雎的沉着、机智、敏捷。

第一场

[安陵国]

秦国使者(傲慢地):我们国君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

安陵君(为难地):我应该谢谢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

[使者回到秦国,向秦王禀报,秦王大怒,消息传到安陵国,安陵君怕得罪秦国,派唐雎出使秦国。]

第二场

[秦国朝廷]

秦王(怒气冲冲地):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为什么不听从我?况且秦国灭亡韩国灭亡魏国,可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但是他违抗我的愿望,岂不是小看我吗?

唐雎(凛然地):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到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直视秦王):小臣不曾听说过。

秦王(威胁地):天子一发怒,将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

唐雎:大王曾听说平民发怒吗?

秦王(不屑地):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正色地):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不是说志士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老鹰在殿堂上搏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的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在啊。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上得很活跃,同学们在编写剧本过程中,不仅把握住了人物形象,而且还在某些地方加进了自己的创新。在《战国策》中有许多故事都值得一读,在“士”阶层,除了唐雎不辱使命外,还有蔺相如、毛遂、晏子等人。他们都智勇双全,为国家利益,不畏,以弱抗强,最后获胜。我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战国策》里还有许多成语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寓意深刻,也希望同学们读一读。

(五)布置作业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2.说说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2)而君遂寡人,轻寡人与?

(3)岂直五百里哉?

(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5)与臣而将四矣。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找出本文和《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说说它们各自的使用场合。

答案:

1.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1)呢(质问的语气)。

(2)吗(质问的语气)这两个语气助词,不仅表现秦王一股骄横的语意,而且有问罪责难的意思。

(3)岂……哉,哉是“呢”的意思,有反诘语气,写出了唐雎的凛然正气。

(4)吗,说明不是普通的疑问,而是恫吓。

(5)了,含有既激愤又警告的语气。

(6)罢了,活画出秦王轻蔑的语气。

3.《唐雎不辱使命》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寡人、吾、君、公、臣、先生。

《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夫子,子,臣,我。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经过两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今天我们再上一节综合复习课,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跟踪检查课,主要任务是检缺补漏,巩固素质教育目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同学们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从字、词、句子以及听说方面都进行训练,整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

(三)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2.把学生们搜集来的故事当堂交流。

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等,教师可进行补充,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利用幻灯片在银幕上打出短文内容),内容如下。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予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参考:吴王打算攻打楚国,警告他左右的臣子说:“有胆敢劝阻我伐楚的,就处死!”有一个年轻的侍从官想劝阻却又不敢,就藏着弹丸,带着弹子,来到后花园里转游,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有三个早晨都像这样。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讨苦吃把衣服弄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说:“后花园里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爬在高枝上悲伤的叫唤,喝着露水,并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曲起身子,弯起了前肢,正要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正面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子、弹弓在它的下面。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的身后边潜有祸患。”吴王听了说:“太好啦!”

于是放弃了他出兵的计划。

简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作为成语已经被人们传布很久,其中道理也早已被人所接受。但是,“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的人现在不是还很多吗?不是还有一些人步螳螂之后尘吗?

3.讲完故事后,做一组综合能力训练题,试题可以制成幻灯片,课上放映试题如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弗()敢__长()者__错()意__怫()然__免冠徒跣()()____以头抢()地__休祲()__缟()素__色挠()__

(2)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②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③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④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⑤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1)fú不敢。zhăng忠诚厚重的人,也指年高有德行的人。cuò放在心上。fú发怒的样子。guānxiăn摘下帽子,光着两脚。qiāng撞地。jìn吉祥和凶险。găo穿丧服。náo屈服的神色。

(2)①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②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③“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④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⑤“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第2篇:唐睢不辱使命范文

第一,设计导语――引趣。

有道是: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足见课堂导语的重要性。导语就是开场白,导语设计即是导课的艺术。好的导语往往能渲染出一种气氛。烘托出一种情境。精心设计的导语更能一下吸引学生,激起他们的求知欲,给人一种新鲜感。怎样设计导语呢?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诗句名言、相关故事、相关问题、抒情独白、设置悬念、看图绘画、谜语对联、即兴表演等方式,如小品演员一上场就先拌出一个包袱,吊起观众的兴趣。老师上课也不妨先来点“包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一开头就感到有趣可学,心随课“动”。例如说明文和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不受学生的欢迎,其原因就在于枯燥无味。如《中国石拱桥》可先提出一个什么是桥的问题引入讨论归纲纳导入新课,《死海不死》可用文中的一个故事导入新课,其他科普说明文可从当今的科技发展切入新课。我相信充满情趣的导语势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课堂幽默――点趣。

语文是交际工具。事实证明生活中具有幽默感的人是最受欢迎的。语文教师除了应有点幽默的语言艺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课堂语言大有讲究,幽默机智的语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有增添课堂情趣。教师在课堂上适时一幽,妙语成趣,犹如注入一剂兴奋剂,定受学生欢迎。课堂中的幽默从哪里来?它来自生活积累,来自于书籍阅读,来自于课堂机智。但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状态,不能是低俗的搞笑。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在《实话实说》栏目中的幽默风趣我很欣赏,他既能自然地引出观众的话来,又能恰当地幽默一下。还有相声表演用的“插科打诨”的技巧,我们不妨借用一点到课堂上来,让课堂充满笑声。总之,语文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幽默艺术。

第三,课堂延伸――增趣。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课堂只是“小语文”,课堂仅是“小课堂”,课本只是个例子,社会生活才是“大语文大课堂”。限于小天地,难免生厌。但若将课本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趣,特别是联系生活体会,情感体验,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课堂不再枯燥,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例如说明文的教学,学生一般不感兴趣,教学时可以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常用的说明书,可以带他们实地参观增强感性认识,甚至可以把课堂也搬到室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他们肯定会感到有意思。学习《中国石拱桥》可否先组织学生参观几座石拱桥;学习《春》,可否让学生到室外身临其境?诸如此类,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既能延伸课堂,又能拓展知识,课堂应不会单调了吧。

第四,穿插活动――插趣。

语文课不是一味地说教传授知识而已,必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有机地穿插语文活动,丰富课堂内容,让课堂“活”起来,诸如讲故事、演讲赛、辩论会、猜谜语、做实验、编课本剧、情景模拟等。例如文言文教学,许多学生都感到枯燥难学。如能根据内容,以适应的活动形式来补充课堂,效果会更好些。在文言文教学中,多数要求培养语感,这自然就离不开朗读教学。教学中可设计角色朗读,赛读赛背,模拟对话,编课本剧等形式丰富课堂。《公输》可设计角色表演朗读,《唐睢不辱使命》可设计课本剧表演使学生觉得文言文不再乏味。

第3篇:唐睢不辱使命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众所周知,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它需要打“持久战”。我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对知识面的拓展和对知识的积累,比如背古诗、背成语、背名言警句。去年,我在八年级进行了一年的古诗背诵实验,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三首课外古诗。最初,学生感到枯燥,积极性不高,我想,应该想些办法让他们主动去背。于是,我组织开展了阶段性“赛诗”活动。我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媒体开展了一次古诗文知识大赛。学生由原来的冷淡、不以为然,变得兴趣浓厚,有同学向文言文挑战,竟能一口气背下《三峡》。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学习的“好之者”。

二、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

教师往往在备课时设置许多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对于究竟解决些什么问题感到很糊涂,教师在学生没有疑问的地方花费了大量时间,而学生真正的疑问却没有得以解决。所以,我认为教师不应该包揽学生的一切,应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我在教学新课前,总要问学生在预习时有哪些疑问,然后在把握框架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可由学生自行讨论解答。对于学生的独到见解一定要充分肯定,鼓励学生敢于向教材、老师、权威挑战,大胆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三、善于举一反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观点,学习要经常复习,温习旧的知识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新的知识。“温故”之所以能够“知新”,是因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些已有的知识,主要是有关知识的概念、原理,构成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以这些知识作为迁移的基础,才能使自己在学习新知识时,思维活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唐睢不辱使命》一文时,由于本课主要采用对话描写的形式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就让学生也采用对话描写的形式写两个人(可以是老师、同学、父母等),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体现“双主”地位,引导学生“发现”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的两个方面看: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就不成为教学。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双主”调和,师生互动,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课堂上应是“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又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万能的,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作用无论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阅读课文、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分析讨论、限时写作、自评互评等,让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凡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抓住教与学中的兴奋点对话,帮助学生不断去“发现”,使课堂上有尽可能多的精彩生成,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质疑的习惯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