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道文化论文范文

茶道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道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茶道文化论文

第1篇:茶道文化论文范文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对“差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差生”的“差”是暂时的,正因为他们现在的学习成绩不很理想,才更需要老师的帮助。更何况在一个学校里的“差生”,到了另一个学校可能就是优秀学生,乃至尖子生。把“差生”转变成优秀学生,正是一个教师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需做好的关键一步。下面就我的经验和学识,谈几点看法:

一.讲清楚化学的学科特点,告诉“差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同时指导他先把最关键的知识在短期内补上,使他能够大致跟上现在的进度。

我们不能只讲一些什么复习呀、听讲呀、做作业呀、问老师呀……等大道理。面对化学没有学好的“差生”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他这一科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象还原反应,以及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相关计算等,是初中阶段出题的核心内容,有一个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几个弄不清楚,就可能沦为“差生”的行列。找准之后,先把关键的知识补上,补的时候要一对一地辅导学生学会自学,即自己找到相应的知识,自己钻研,不明白的多问老师。这时,为了给学生以信心,老师的教学要做相应的配合,如:知道这几个“差生”把某几个知识点补上了,就适当地针对这几个知识点来一次简单的阶段性测试,让他们也尝尝及格和得高分的喜悦。暗暗地、一步一步地证明他们已经跟上了老师的教学进度。正所谓“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的喜悦比失败的教训更能激励“差生”的进步。同时在辅导时一定要强调做题习惯的培养。实践证明:“差生”做不好计算型化学题的原因除了相关的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外,最致命的缺点是做题习惯不正确,不知道怎样把已知条件进行转化。

二.要明确告诉“差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这一方法学习,短期内,如三个星期或一个月就会有明显的进步。

要有相应的测试,测试成绩的提高是学习进步的主要标志(至少“差生”这样认为)。不要把验证进步的期限超过三个月,这样“差生”会觉得太久。测试之后一定要及时与“差生”共同分析错因,分析是知识点的问题还是做题习惯问题。

三.在课堂上多给“差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说题”。启发引导他们分析题目中每一句话的含义,说出解题的思路。从“说题”入手,揭开试题的神秘面纱。

教师说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同样,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鼓励他们说题,是短期内提高期成绩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招不只是对“差生”有益,几乎对所有的学生都有益。“差生”的考试成绩之所以差,大多是不会思考,面对一个题不知从何下手,有时虽然能写两步,但最终还是想偏了,结果得不到分,等考试后,老师一讲,他们大都有顿悟感,“噢!原来是这样!”但大都只停留在这一声感叹上,以为听懂了,就是会了。其实,你马上让他说一说解题思路,说一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他可能立马就说不完全。隔几天考试时,再把这道题拿来让他做,他又是“似曾相识”,却又做不出来,这就是“差生”的“一错再错”现象。“说题”的最大功效是把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示出来,把缺点也暴露出来,老师可以有的放失地进行当场辅导,辅导这一个,受益的是全班学生。在课堂上说题,一人说题众人听,其他人也能从中吸取教训或开拓思维。若是连续提问,比一比看谁说的更有条理,看谁说的更简练,还有一种竞赛的气氛。毕竟,这是从学生角度的思维,若是正确的,则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若不正确,可以当场纠正,解决一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时,“差生”可能会用“不会”为理由逃避“说题”,这时老师一定不能让他坐下,否则他永远也无法走出“差生”的怪圈。他说不会,是自卑心理在作怪。其实他是能说出一些的,只不过平时一直被无形的“差生”的阴影笼罩,会的也不自信了。这时可以换一种方式:就题目回答问题。老师当场引导他把题目最关键的部分回答出来,把一个题目分解成多个小问题,让他一一回答,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做评判(这样对已经会了的同学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裁判,即使会了也会有兴趣听下去的)。如:题目中要求计算的是物质的量浓度,就启发他说出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再问题目中关于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叙述,然后再逐步引导他把答案说出来。这样做可能会多浪费一些课堂时间,但是换来的是“差生”的勇气和走出自卑的喜悦,还是值得的。全国特级教师、教育家魏书生之所以成功,恐怕有一半是得益于此,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出“说题”这一名词,但他的确是做了类似的工作,在“差生”的转化上做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成绩。

四.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小本本”,记下自己不会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和“顿悟”到的“一句话知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知识是必需记在纸上再看一遍才能理解和掌握的,这是减少“一错再错”的最有效的方法,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时我想到了考试作弊成功者的窃喜。其实会作弊也是一种能力——姑且称之为“作弊能力”。作弊为正人君子和大多数人所不耻,但推敲一下考试作弊的手法也可以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一些启示:估计考试要考这一点而又不会,抄下来,带入考场,如果有,则抄……。而我们的“差生”呢?他甚至不知道某一知识点是必考的,会不会也不清楚,你问哪里不会?他随口答曰:“都不会!”这是典型的自卑者逃避现实的回答——越自卑越封闭,越封闭越落后,越落后越自卑,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这时,老师要耐心地,特别要和蔼可亲地启发学生怎样把不会的记下来,记在“小本本”上。“都不会”也每关系,从现在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先挑重点的,常用的记。这时,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把“记”定位在“作弊”上,就好比:明天就考这一点,你把它弄清楚了,记下来,以备考试前再复习一下。这里要强调一点:是“记”而不是“抄”。有同学说:“我好多都不会”,于是把课本上的、资料上的相关知识从头抄到尾,抄了很多,其实还不如去复印一份更好!这里所说的“记”,可分为两类6种:

第一类是在学习或复习课本知识和相关辅导材料时遇到的,包括4种情况:

①记下你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你认为容易忘的知识点。这一点因人而异。同一节内容,因为认知水平不同,需要记的内容就不同。但是大多会符合“英雄所见略同”的规律。在正常情况下,学生的认识与出题人的认识是相同的,即:学生认为重要的(学生的认识往往从老师那里来),就是要考试的。因为考试考的是重点,并且不回避常见题和做过的题。这正是有些人作弊成功的一个原因。作弊是可耻的,我们不屑为之,但是从作弊中我们可以提取出一种“作弊学习法”还是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作弊者明知不会,却不学,想不劳而获得高分,为考试纪律所不容;“作弊学习法”要求我们找到不会的,记下来,请教别人,把它学会。考试前再看一眼,不是作弊却与作弊有异曲同工之效。

②记下顿悟到的知识(大多是“一句话知识”)。有时,我们一直对某一类问题比较模糊,相关的题总是理不清思路。直到有一天看到或听到关于这方面的某一句论述后,感到豁然开朗,不由得脱口而出:“原来是这样啊!”这时,一定要及时将这一句话和相关的问题记下来,这是学习产生质的飞跃的重要时机。就好象作家、音乐家、科学家的灵感一样,当灵感闪现的时候,一定要把它捕捉到,迅速记下来。若不抓紧记下来,则顿悟到的知识会很快与你擦肩而过。白白错过了一次提高学习成绩的大好机会。下一次的这种顿悟,还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再次出现。这就好比玩游戏时,飘来一个“炸弹”,吃下后,火力猛增,才能顺利闯过这一关。若让“炸弹”飘走,可能无论如何这一关也闯不过去。有时老师就某个问题的讲解打了一个比喻,可能就是你闯关的“炸弹”,一定要及时记在“小本本”上。

③记下规律性的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顺序。这是记的重点,即使会了,也要整理一下。这是各类考试的热点。

④记下特殊的知识。可以说,考试一半是考规律,一半是考规律中的特例。规律好记,但特例就容易忘。如:非金属之间形成的离子化合物、氢氧化钙的溶解度等等。一定要特别注意。

第二类是在做题中总结出的知识(大多是做题的经验和教训),包括两种情况:

①记下多次做错的题型和相关的知识点。由于先入为主的影响,第一次做错了的题,后来便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虽然不是相同的题,但是题型一样,相关的知识和方法也一样。这是最致命的错误。这些题可能分散在好几章里,复习时,一定要把它们挑出来,记在“小本本”上的一个地方。这些题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考察某个知识点的。把这些题集中起来,就是对这一知识点最全面的复习。如果不记下来,今天碰见一个,不会;明天又碰见一个,不清楚。这样会造成一个假象,即:自己很多题都不会,逐渐地自信心就没有了,学习便开始退步。集中起来一对比,你会发现,错了这么多题,原因却只有一个,“一错再错”现象是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预防一错再错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考试前看一下自己曾多次错过的题,相当于考试前有认给你提个醒。但是,如果平时做题和复习时没有把这些题记下来,考试前也就没有什么可提醒的。自己哪些地方容易错,也不知道。这就是“差生”之所以差的最根本原因。学的不明不白,考试稀里糊涂。成绩当然就不理想。当然这时的记,可以采取另外的形式:不抄题,记题目的所在。原来曾经流行过“错题集”,要求把错了的题抄下来。实际上,典型的“错题集”只适合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对于“差生”来说,很难做好。因为需要抄在错题本上的题太多了。这时可以不抄题,只记下题目在哪里,相关的答案在哪里就可以了。

第2篇:茶道文化论文范文

平A1类交叉口优化设计应与交通组织设计、交通信号控制及交通标志、标线等管理设施设计同步进行。遵循人车分隔、机非分隔,各行其道的设计原则,根据交通流量和流向充分利用交叉口的时间和空间资源,妥善处理各交通流之间的干扰,以达到分离和控制交通流,使交叉口各交通流达到有序、安全、通畅。主要内容包括:车道功能划分,机动车进、出口道设计,交叉口内部区域优化设计,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设计以及交通信号控制、交通标志标线等管理设施设计。

2平A1类交叉口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以晋中市某现状道路平面交叉口(红线宽52m主干路与红线宽30m次干路相交的十字交叉口)为例,介绍交叉口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该交叉口为主、次干道平面相交信号控制十字形交叉口,是晋中市通往城区西部的主要交通要道,周边分布着吸引大量交通流量的办公楼、大型酒店等主要工作、消费场所。东西向主干路为三幅路型式,路段上为双向四车道,道路中央设有分隔栏,进口处一个左转进口车道和两个直行进口车道,右转机动车借用非机动车道右转。南北向次干路为两幅路型式,中间为中央绿化隔离带,进口处一个左转直行道,右转机动车借用非机动车道右转。经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交叉口未优化交通,交通指示信号灯采用二相位信号灯,同时控制直行与左转车道,造成交通混乱,致使左转机动车通行能力减小,右转机动车与同向行驶的非机动车冲突严重,易引发交通事故。南北方向次干道进口直行车道数少于出口车道数,造成路口通行能力下降。人行横道地面标线划分不合理,缺少行人二次过街设施。车辆和行人通过距离偏大,使得交叉口的信号周期变长,降低了各交通流的通过率。

3平A1类交叉口可进行的具体优化措施

为保证行车安全,在满足停车视距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设置交通岛可减少车辆停止线之间的距离,避免交叉口内车流游荡,造成车流秩序混乱。同时相应缩短人行横道长度,进而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平面交叉口的面积,可有效地缩短车辆和行人在路口的通行距离和通行时间。并采取展宽交叉口的措施,按照车流前进的方向划分左、右转专用车道,明确其行进轨迹,减少各个方向交通流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且结合信号灯控制,实现人车分离,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利用中央绿化分隔带交通岛作为安全岛,确保行人安全过街,并相应配套绿化景观效果,提高城市品位。依据现状交通流量,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对以上两种道路板块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并对交叉口进行了展宽设计。

3.1平A1类交叉口进出口车道设计

本工程东西向主干路现状为三幅路型式,设计为四幅路型式,中间为2m中央绿化分隔带,两侧各11m机动车道(双向六车道),5m绿化隔离带(在距交叉口出口道一侧缘石转弯半径终点100m处,设置了公交港湾式停靠站),5m非机动车道,4m人行道。将现状道路中央分隔栏改为2m宽中央绿化分隔带,用于分隔对向交通流,同时增添道路绿化景观效果,美化城市风貌;考虑车道数平衡问题,要求车辆尽快通过并离开交叉口,压缩进口道右侧绿化隔离带,将进口道分别拓宽增加一个车道,由现状两个直行道增加为三个直行道。本次设计为一个左转专用车道(3.25m),三个直行进口车道(3×3.25m),三个直行出口车道(3×3.5m)(直行车通行能力增加一倍),一个右转专用车道(4m)。南北向道路断面板块和现状道路一致,设计为中间3m中央绿化分隔带,两侧各11m机非共板道,2.5m人行道。本次设计为一个左转专用车道(3.25m),两个直行进口车道(3.5m),三个直行出口车道(3.25m+2×3.5m)(直行车通行能力增加两倍),一个右转专用车道(4m)。为减轻交叉口通行压力,在中央绿化分隔带距停车线120m处均做了断口,便于机动车提前调头使用(左转车通行能力相应增加30%)。通过交叉口展宽设计,增大了交通流通过交叉口的通行断面,增强了通行能力,使机动车能快速、顺畅安全地通过。

3.2平A1类交叉口内部区域优化设计

1)设置安全岛使停止线前移,能减少交叉通流可能产生冲突的路面面积,加快了车辆和行人在交叉口内通行速度,从而提高了道路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2)左转及右转车辆交通组织设计。a.进口道左转专用机动车道优化设计。处理好左转交通,增加专用左转车道是交叉口规划设计的重点。在城市已建的平A1类交叉口,可采用进口道中线偏移的方案;在新建扩建改建时可采用进口道展宽,压缩进口道中央分隔带宽度的方案。当高峰15min内每信号灯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两辆时宜设一条左转专用车道,达十辆时宜设两条左转专用车道,并把司机朋友非常喜欢的左转超前候驶区尽可能地延伸出去。本次设计在交叉口进口设置一条左转弯专用车道,并施划左转弯待转区,使左转弯车辆从直行交通流中分离出来,增加直行车道通行能力。合理组织左转车辆的交通,是保证交通安全,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非常有效的方法。b.提前右转弯优化设计。本次设计在进口道右侧绿化隔离带做了断口,便于机动车提前右转,按规范要求交叉口设计了展宽,利用安全岛在展宽进口道新增右转4m宽右转专用机动车道,便于右转机动车行驶顺畅,有效地缓解了直行车的通行压力,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交叉口的冲突点,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3.3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设计

目前,我市非机动车交通仍是广大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成为我市交通的一大特点,由原来单一的以人力为主的自行车发展到以电动车作为部分城市居民出行的代步工具,使得行车速度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由此势必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在交叉口停车线前拥挤堵塞时,其密度更大。基于以上原因,根据目前非机动车的交通特性,按照新的交通管理制度,在空间和时间资源方面对交叉口进行了优化设计。1)进口道右转专用非机动车道优化设计。进口道展宽开辟专门用于右转的3.5m宽非机动车道,真正实现机非分离,避免二者相互干扰,既提高了非机动车的通过效率,又减少了交通事故,大大改善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2)行人过街优化设计。在人行横道处利用绿化隔离带设置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并保留端部1m~2m的分隔带,对驻足的行人起保护作用,提高了通行的安全性。同时建立交通管制,在安全岛增设行人过街通行信号灯,可明确指示行人二次过街安全通行,规范行人交通后,保证了交叉口内的行车速度,从而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3)交通岛设计。本工程在交叉口内设置四个直角边均为15m三角形的交通岛,称为导流岛,可以起到诱导、分离交通流的作用。同时,利用导流岛作为街头绿化小品,提升了城市内涵3.4优化交通标志标线合理设置标志标线,明确路权,控制冲突点,为各方向交通流提供明确的行驶方向及路径,减少其之间的相互冲突及干扰,达到优化设计的意图。交通指示信号灯采用了多相位箭头信号灯,与完善的交通标志标线设施配合,驾驶员可预先判断行驶方向,增加行车安全度。根据监控实测机动车交通量资料,适当调整信号灯信号周期时长,控制早、中、晚高峰期,相应增加主干路信号灯“绿信比”。

4结语

第3篇:茶道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茶道精神;大学生;人文素养

一、茶道精神的内涵在人文素养中的体现

中国茶道的“四谛”:即“和、静、怡、真”。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内在的人文精神修养、精神素质和基本修养,以及从内在的素质精神外化出来的行为。可以说人文素养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思维与外在行为。茶道精神的品质渗透到个人的素养形成中,将会提高个人的情怀,增强个人认知,陶冶个人情操。1、茶道精神之“和”“和”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核心,是茶道的灵魂;在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关系上,儒、佛、道三家都是提倡“和为贵”,为人不露锋芒,处世无争,从当下大学生行为特点来看,很多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意识淡泊,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思想有待增强。2、茶道精神之“静”“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修身养性,追求自我,就需要专心一意,成思冥想,在我国社会风气十分浮躁的当下,不少的学生三心二意,既想考各种证,学好专业知识,又想兼职挣钱;既想获得各种奖励,又想不劳而获,成天无所事事,因此,培养学生专心志志的精神素养是很有必要的。3、茶道精神之“怡”“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在这里可以被理解为情趣、兴趣,主要体现为个体应注重培养自己健康的兴趣爱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从各主流媒体的反馈来看,由于情感的不可控性,大学生存在许多异常行为。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健康的兴趣爱好则是不容忽略的因素之一,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也是很重要的。4、茶道精神之“真”“真”是中国茶道的终级追求,在本文中主要指向真实。部分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助学金谎报家庭情况,为了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不惜花重金请人代考英语四级、毕业论文,弄虚作假,这样的习气不仅损害自己,也会影响他人,助长某些行业,扰乱社会秩序,三观有问题的学生走入社会以后,那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培养待人真心、说话真诚、心境真实的大学生很重要。

二、茶道精神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中国茶道清神是茶的自然属性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所形成的独特精华。茶道精神涵盖了人们对道德修养的向往,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提高人的人文素质。这些精神的传承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是尤为重要的。1、帮助大学生提高礼仪素养在世风及自由之风盛行的当下,人们很多时候都很随意,很多的大学生更是自我,与老师见面不打招呼;老师走访寝室不让座,无动于衷;与同学交往中,我行我素,经常自我为中心等等,这样的状况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然而中国茶道中有着丰富的礼仪讲究,这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如敬茶礼,是中国古老的礼仪传统。在敬茶礼中,首先必须净手,这是对客人最起码的尊重;其次要净杯,确保茶具的整洁、干净;最后以“凤凰三点头”的手法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中国家庭对到家做客的人都是以茶相迎,表示友好、欢迎,这样的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及个人素养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2、帮助大学生修心养性我国的茶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人们可以通过了解茶文化,提高对生活的感知,从而升华他们的心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茶道精神的传承,对学生的认知都会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对那些存在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一些消极现象的学生来说,更是要加强引导、教育,转变思想,净化心灵。茶道的核心就是品德上的升华,茶道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是不谋而合,既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也能让学生修心养性。3、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养茶道中的茶艺,有着严格的讲究。茶艺演示就是一个高雅艺术形态的展示,人们会随着无形的肢体语言的表达而提升思想境界,修习茶艺是有利于人的综合素养提升。无论是演示者,还是观赏者,茶艺表现的韵律都会植入人心,学校经常开展茶艺表演活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扩大更多更好的与他人相处的机会,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三、茶道精神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提升渠道

茶道精神在大学生素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学校是大学生素养提升的基地,学校教育任道而重远,学校可以从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学校把茶文化类型的课程设置为公选课,鼓励学生选课茶道精神对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开设与茶文化相关的公共选修课,鼓励学生积极参选课程。安排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授课,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茶道精神,茶道精神和茶文化的精髓通过课堂学习而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受到茶道精神的影响后,提高认识、调整心态,以积极、健康、和谐的态度支面对学习各生活。2、学校组织开展与茶艺演义活动,丰富业余生活除了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学校定期开展茶艺演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茶艺通过严格的规律促使人们以高尚文雅的方式表现思想和文化修养,通过细小的动作,把人的身份、修养从行为上表现出来,演示者气定神闲,进退有度,观赏者会心领悟、如沐春风。茶艺演示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生活情趣,在操作或欣赏茶艺演示的过程中,其心绪会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人生得到丰富,生活得到美化,认知得到改变,从而提升人的内在修养。3、学校组织开展茶疗养生讲座,鼓励学生饮茶茶在中医有很多的功效:安神、明目、益思、下气、消食、醒酒、减肥、清热解毒、去痰、通便、益气、降血脂、降血压、抗癌、抗衰老等等,所以,学校可开展品茶与养生方面的讲座,让更多学生了解到茶的功效,鼓励带动更多的学生饮茶,养成良好的习惯,即强身健体,又提高生活品质,增添生活情趣。4、学校组织开展茶文化主题班会,加深学生认知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知识,茶的礼仪,茶道精神等是学生增长见识的重要内容,学校组织开展“学茶识,知茶艺,习茶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茶知识,知茶艺,习茶德,普及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提升自己淡泊清尚的气度,增强空灵虚静的心境,达修身养性、品人生百味之目的。

第4篇:茶道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茶艺 中职学生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176-02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已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容、深刻思想内涵的动态的综合体系。它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思维轨迹把人们崇尚的道德情操、人们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不仅可以修身怡情、陶冶情操,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增长人文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艺作为一门生活艺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茶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成为时兴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将茶艺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了常规教学中。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茶艺教师,个人认为这门课要教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茶叶的起源、分类、加工、冲泡技能等茶艺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茶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以茶育人”的目的。以下是我对中职学校开设茶艺课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几点认识。

一 茶艺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待人处事,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种素质,其核心是要求行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百行德为首”,道德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职教育由于其培养目标和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中国茶艺提倡茶人精神,以茶喻人,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范增平先生将茶人的精神归纳为四点:(1)理性的思考,作为一个茶人凡事能做理性的思考,有所为、有所不为;(2)沉着的修养,坚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无畏精神;(3)坚毅的信仰,能择善固执,不畏讥怕谗,明是非、辨善恶,众善奉行,诸恶莫做;(4)正义的行为,为追求真理,只问是非、善恶,不计利害得失,只要是合乎社会正义,符合大众公平的道理,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职学生无疑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茶艺课的学习,及对茶道思想的领悟,可自省、可审己。茶礼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了敬老爱幼,懂得了礼仪;茶事的活动使学生更加和睦相处了;茶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体验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泡茶训练也使学生养成了凡事自己动手,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

二 茶艺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跨越了哲学、美学、文学、民俗及文化艺术等门类,融汇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精髓,综合了插花、音乐、陶瓷、书画、装饰、建筑、表演等领域,可谓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茶艺教学中,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通过内容丰富的各式茶艺、茶诗、音乐和茶画等形式呈现出来,吸引着学生,在欣赏和实践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人文知识,同时使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使学生感受到自信、满足和成就感。

三 茶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茶艺是指在传统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它包括泡茶的技能、品茶的艺术,以及在行茶过程中以茶为媒介去沟通自然、内省自性、完善自我的心理体验。茶艺活动以人为核心,茶艺审美以人为首。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对人之美有仪表、风度、语言等要求。仪表美是形体、服饰、发型美的综合;风度美是礼仪周全、举止端庄;语言美是用语规范、待人诚恳。

在茶艺课上,学生通过观看茶艺表演视频,学习科学的茶叶冲泡方法、礼仪规范,在备具、涤器、投茶、冲泡、奉茶、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中国茶道所讲究的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宁静幽雅的品茗环境、袅袅的茶香、甘醇的茶味,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潜移默化中,学生陶冶了情操,训练了得体的着装、常见的礼仪、规范的言语,形成良好的仪容仪表、礼仪和言语习惯,逐渐提升了个人的审美情趣。

四 茶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中职学校是直接面对用人单位的职业教育单位。现代用人单位需要的不只是直接可用的技术人才,“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已成为人员使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其以后的成才尤为重要。

茶艺是一项协作性很强的活动,尤其在茶艺表演中表现得更突出。茶艺表演是在泡茶技艺的基础上,对泡茶的各项程序进行艺术加工,将生活中的泡茶技艺上升为一种表演艺术,使人们得到一种美的熏陶。茶艺表演一般情况下要三人同台合作,即主泡手、助泡手、解说员。主泡手负责泡茶,助泡手协助主泡手,负责焚香、赏茶、敬茶等,解说员负责各项泡茶程序的解说。在整个过程当中,要求主泡手、助泡手和解说员有良好的协调与配合,不能因为个体的独立而破坏整体的和谐之美。而在不同的场合以及泡茶任务的搭配中,有时候要求某些学生承担主泡手的任务,有时候又要求学生承担解说员或助泡手的任务,角色的变化意味着学生必须与他人紧密合作。因此茶艺表演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总之,茶艺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泡茶、品茶等基本知识技能,更应重视其素质教育的功能。庄晚芳教授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培养的一种仪式。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未来,茶艺教学中需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中职学生。

参考文献

[1]林治编著.中国茶道[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2]庄晚芳.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

第5篇:茶道文化论文范文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讲师。

马来西亚吉隆坡慈济大学社会教育推广中心.茶道讲师。

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宿舍村华文学会.茶道讲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茶道讲师。

中国.福建.漳州.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客座讲师。

茶网主笔。

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每月专栏作者。

马来西亚光明日报每周专栏“茶人的第三只眼”作者。

著作:《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编著《约会中国茶》(合编)。

西班牙

喝茶要到喝咖啡的地方,马德里市内露天咖啡座顺带供应茶,吃Tapas(Tapas是西班牙饮食国粹,常是一碟菜配块面包)的小酒馆也有茶,都是袋泡红茶,呈现方式要视那里格局大小以及收费而定,较高者用瓷茶杯托组、茶匙,上桌时茶包已在杯里,热水浸泡着,味道浸好了把茶包取出放杯托边缘,餐桌上有糖瓶、奶罐,要调味的话自己加入茶中,用茶匙搅拌后喝。

较大众化的便是一个没有打开的茶包置杯外,用纸杯盛装热水,一起交给买茶者,买茶者自己打开茶包投入热水里,糖和奶粉是纸包装条状形的,撕开倒入茶中调味。

为何侍应生不将茶包直接放入热水中才供应客人呢?一说喝茶者可自己拿捏浸泡时间,但也有可能为了节省人力。

马德里有正式吃下午茶的茶室,比如有家名为Living in London,有30种以上茶叶供选择,它特别强调“late-afternoon”即“很迟的下午”,表示它依照英式传统下午四时才开始,2人1顿的英式下午茶收费20欧元,包括茶叶有“Chelsea”红茶,二层点心架上有温热司空饼、奶脂牛油、果酱、三文治、羊角面包与曲奇饼。但这种茶室似是为了应付游客所需,本地人去消费的极少。马德里的火车站可找到茶店,店里除了红茶,也有几饼普洱。大众喝葡萄酒的习惯较多于喝茶。

葡萄牙

葡萄牙是欧洲茶文化滥觞之地,葡萄牙天主教神父Jasper de Cruz于1560年在中国传教时曾写过有关茶的信回家,这是欧洲最早记载茶的文字,也是最初饮茶的资讯传播与开发期。那时葡萄牙人与远东的贸易路线是这样,他们从澳门获得中国茶叶运到里斯本,然后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运到法国、荷兰等国家。及后1662年葡萄牙公主Catherine of Braganza of Portugal与当时英国国王Charles II结婚,从娘家带去很多茶叶陪嫁,更是英国下午茶形式形成的重要契机,但拥有悠久历史不代表现在的葡萄牙茶风蓬勃。

里斯本、巴塞隆拉市内没有什么专门喝茶的茶室,想要喝茶的话,小酒馆或咖啡座有供应袋泡红茶,或在家里自己泡来喝,市内有商店可找到精美的有柄瓷杯及杯托组,和置放已经泡过水的茶包小瓷碟。

用餐后一般有“咖啡或茶”提供的习惯这里并不通行,餐厅通常从头到尾喝葡萄酒。倒是无论大小旅馆的欧陆式早餐天天都有“咖啡或茶”的陪伴,普遍用Lipton品牌,各种风味的红茶,一包包排列整齐,一排排盛装在一个木盒子里,精致可爱。

有家豪华酒店在葡萄牙马德拉岛上名为Reid’s Palace,有真正英式下午茶提供,消费的多是游客,在传统的休息室和露台上进行,有很好的瓷器与茶叶,有精致的如手指般大小的三文治、司空饼和蛋糕,每人收费32.50欧元。特别请求来喝茶的客人:请注意,为了让我们的下午茶精致而隆重地进行,我们恭敬地请您穿着正式服装。请避免穿着短裤或运动服。

荷兰

Dr. Thomas Short于1730年在伦敦发表的论文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初(17世纪初)是用一种名叫Sage的药草与中国交换茶叶,一磅的Sage药草换三磅茶叶。

荷兰是欧洲地域最先做起茶叶贸易的,茶叶昂贵罕有,与姜、糖一样成为新的香料品项,要从药剂师手上才能购得,直至1675年,茶叶才变成荷兰食品商店里的常见食品。

荷兰人率先在旅馆附属的餐厅提供茶、简便茶具及热水装备给住客,让他们可以提着在旅馆附属露天小酒馆的花园里泡茶喝,算是欧洲地域喝茶先锋。

后来由于种种政治与经济因素,1826年间,荷兰在当时荷属东印度群岛(即印尼)开辟茶园种植茶树生产自己的茶叶,到了1892年,荷兰大部分茶叶进口自印尼,是欧洲地区除了英国在印度以外,另一个自制自供自给茶叶,改变茶业生态的地方。

如今阿姆斯特丹仍然遗留着强烈的茶文化痕迹,街上的精致生活用品店可找到一些旧瓷,有柄茶杯及杯托组。街道上很多商店的橱窗也用茶壶(瓷质或铝质)做装饰。离市中心火车站不远处有个爱茶者开的店,一层卖茶叶,都用日本收藏过来的老茶桶装茶叶,还有一块用来展示旧茶具的空间,供客人参观。

如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部变作了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校舍,往日用于运载茶叶的帆船则陈列在该市帆船博物馆。这些都变作一段段历史或一个个古董,供陈列用而已。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茶的爱好与需求的感情似乎已经消失。在识途老马的带领下,可找到一两家精巧优雅的小咖啡馆,下午时分供应咖啡或午茶与点心,往往很温馨,像走入朋友的家聊天的样子,但是不是在“喝茶”对于他们已经不重要了,他们注重的是聚会。

一般在街上可买到的茶,就是一个纸杯装热水,另备一个未开封的茶包。

直布罗陀

可在咖啡座点茶喝,多以有柄白瓷茶杯及杯托组呈现,奶罐糖罐摆在桌上,如有需要自行加入调味。

比利时

比利时一般大众并不热衷喝茶。它出产巧克力,故此在布鲁塞尔城有家酒店名Hotel Amigo,在他们的酒吧,每天下午3时至5时半供应下午茶配套,以茶与巧克力为伍制造新风格来吸引游客,茶叶:Mariage Frères混合红茶,茶点:巧克力慕斯,馅饼,布魯塞爾威化烤饼,speculoos曲奇饼、三文治,茶以外还加上热巧克力,每位19.90欧元,如再加一杯葡萄酒或香槟,每位29.50欧元。当地Neuhaus巧克力品牌曾出品以茉莉花茶、普洱茶、荔枝红茶调入巧克力作为新口味巧克力。

第6篇:茶道文化论文范文

摘要: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来影响他们和引导他们,从而高校学工部所开展的一系列思政教育活动,则可以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下来影响和引导学生。进而,这应构成了教育界所关注的思政教育领域。茶文化在这里的辅导作用包括:缓解大学生的心绪、滋润大学生的心性、规范大学生的习惯。实施方案,则可以围绕着:反思思政教育的现状、整合茶文化显性元素、扶持大学生社团活动、形成茶文化学习氛围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茶文化;思政教育;辅导作用;高校

高校思政工作主要从两条渠道来开展,即课堂教学和高校学工部所开展的相关活动。从目前的相关文献中可以知晓,不少作者都聚焦于高校政治理论教学,试图通过教改的方式来破解高校思政教育困境。不难发现,许多教改成果已经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了。但在这里笔者也需要强调,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来影响他们和引导他们,从而高校学工部所开展的一系列思政教育活动,则可以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下来影响和引导学生。进而,这也就构成了笔者所关注的思政教育领域。经验表明,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时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载体上,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魅力来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为此,探讨茶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辅导作用,便成为改进当前思政教育模式的议题之一。

1高校思政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聚焦高校学工部所开展的思政教育活动,当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1思政教育的仪式感过强

本文聚焦高校学工部在思政工作中的实施效果,那么从调研的结果来看,思政教育的仪式感过强。学工部在开展思政工作时,往往根据高校党委指示并结合中央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以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等形式来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尽管上述形式能够在校园中营造出一定的思想文化,但活动的群体指向性决定其更加重视思政教育的仪式性,这种仪式性能够被外界所观察到,从而也就能成为考察学工部工作绩效的评价对象。

1.2思政教育的个体性较弱

上文已经提到,学工部在思政工作开展上存在着群体指向,即主要关注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以及校园文化氛围。诚然,这种工作目的指向能够感染和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但却难以量化到大学生个体身上,这样就容易导致思政工作难以形成落地效应。之所以强调这项问题归因于,当前存在于部分大学中的逃课现象、行为失范现象等,都需要借助思政工作的个体指向,这样才能做到工作上的有的放矢。但现实表明,思政教育在针对上述问题还显得力度不够。

1.3思政教育的植根性不足

这里的植根性主要指向,思政教育应与大学生的切实需要相结合,如职业素养的构建、职业观的塑造等。但反观学工部所开展的思政工作,其主要以抓意识形态建设为主线,这样就与大学生当前的切实需要不相适应。另外,在活跃大学生文化生活上,学工部也会以各种文艺表现的形式来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但这种工作方向仍未能切入到职业素养所需具备的关键要件。

2茶文化在应对问题时的作用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茶文化的作用:

2.1缓解大学生的心绪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相互交织也相互竞争,而这些思潮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校园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不可能对此一无所知。因此,各种思潮相互碰撞而使得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焦躁的心理特征。再者,就业压力逐年高企,这就直接使大学生陷入到了焦虑的情绪之中。针对这一现状,茶文化所蕴含的“雅、淡、思”的思想内涵,便可以通过作用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而缓解他们的焦躁和焦虑的心绪。

2.2滋润大学生的心性

高校目前的思政教育并不关注学生的心性修养问题,从而就在教育中无视了学生的“人性”特质。事实上,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心性修养,这将极大的助力他们在接人待物上的心态,以及面对挫折和挑战时的态度。从思政教育的植根性来看,上述职业素养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为此,茶文化中的品茶、赏茶等项目,便能较好的滋润大学生的心性,使他们在体验中逐步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感悟和反思来理性的认识身处的社会环境。

2.3规范大学生的习惯

规范大学生的习惯,关键在于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以及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操守。不难看出,这对于他们走向社会是极为重要的。那么茶文化在这里的作用表现是怎样的呢。很显然,茶文化中的茶道活动则可以在有形的操作流程中,和无形的思想感悟中,培养大学生的上述习惯。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做的作用分析表明,高校学工部应充分挖掘茶文化在充实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以一种创新的姿态来面对今后的工作难题。

3高校思政教育引入茶文化的思路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引入茶文化的思路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3.1解构茶文化蕴含的要件

高校学工部所开展的思政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就为引入茶文化教学提供了便利。但茶文化所蕴含的内涵和内容博大精深,所以这里需要根据思政教育需要来进行提炼和解构。从上文所指出的三大作用出发,需要着重考察品茶、赏茶、茶道等要件对思政教育的推进功能。而且,在解构茶文化要件时还需要思考的是,这些要件在教学转换中能够较为容易的去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实中支撑学工部的思政教育活动。

3.2创立茶文化引入的载体

在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下,仍然需要考虑创立茶文化引入的载体问题。具体来说,载体便是以怎样的组织来承接茶文化教学。这里需要重视的问题是,茶文化作用于大学生应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不能以演示和模仿的短期效应来影响大学生。这就意味着,所开展的茶文化教学需要延伸到他们的校园生活之中。那么承接茶文化教学的载体,便可以选择大学生社团。另外,学工部又直接领导大学生社团的活动,所以这就进一步支撑了以上结论。

3.3营造学习茶文化的氛围

在引入茶文化教学上,还需要营造出学习氛围来。这里的氛围可以被看做是激励机制,能够激励大学生在业余生活中主动去品茶和赏茶,在有条件的地方则可以参与茶道活动。那么如何来营造这种学习氛围呢。从学工部的职能范围入手,可以举行有关茶文化的征文和主题活动,从而激发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社团活动来给予跟进,继续推动学习活动的开展。

4实施方案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反思思政教育的现状

高校学工部门承担着思政教育职能,而且从其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来看,其应具有比课堂教学更好的教育效果。但在高校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当下,现行的思政教育模式或许需要得到改观,改观的重点在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应从过去重视意识形态教育,转变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则应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为着力点。可见,学工部工作人员应与思政教师一同,理清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实现途径。

4.2整合茶文化显性元素

上文已经指出,需要将茶文化中的“雅、淡、思”的思想元素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去,进而就需要整合茶文化的显性元素。具体而言,需要将品茶、赏茶、茶道等文化元素在恰当的平台上进行展示,并促使学生能从中获得精神层面的启示和感悟,最终来调试自身的内心世界。整合的方式包括,学工部可以与高校专业院系合作,借助专业院系的实训场地来进行展示和体验。另外,茶道作为富含精神内涵的活动,则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的方式来传递出去。

4.3扶持大学生社团活动

大学生社团活动直接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也是能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重要载体。为此,学工部需要扶持与茶文化传播相联系的学生社团的活动。扶持的主要方式包括:第一,学工部派专人担任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进而能完善社团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管理;第二,出面邀请茶文化专家或德育专家,开设茶文化与职业素养相关的讲座;第三,帮助社团协调活动的场地。通过这样三个方面的扶持,便能延伸思政教育维度。

4.4形成茶文化学习氛围

形成茶文化学习氛围的方式包括:第一,在校园网站上茶文化与职业素质养成相关的文章,使得在校学生能理性看待茶文化的作用;第二,以院系为单位组建茶文化兴趣小组,搭建本系学生的茶文化学习平台;第三,借助学生社团的职能作用,向在校学生发放茶文化宣传单。

5问题的拓展

这里再结合课堂教学,来谈谈实现茶文化辅导功能的作用途径:

5.1增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意识

在具体的强化中,应将人本主义思想引入到他们对教学方法的改造中来。当然,主要是通过集体教学研究的方式,来加强教师之间的心得体会的交流,并也可以此为契机进行课题研究。

5.2改变教师权威式的教学姿态

改变教师权威式的教学姿态,而以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感染学生则是人本思想所要求的。不难体会,多个行政班一同上课,学生个体必然受到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也难免存在逃课的动机,当然部分学生确实请假另有事情安排。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与教师拉近距离。最终,通过行为规范引导就能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6小结

本文认为,高校学工部所开展的一系列思政教育活动,可以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下来影响和引导学生,这应构成了教育界所关注的思政教育领域。茶文化在这里的辅导作用包括:缓解大学生的心绪、滋润大学生的心性、规范大学生的习惯。最后的实施方案为反思思政教育的现状、整合茶文化显性元素、扶持大学生社团活动、形成茶文化学习氛围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巫明川,王中正.手机上网与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以温州地区大学生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4-35.

[2]武丽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谢文平,陆书建.关于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2.

[4]周卉.双向互动的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理论导报,2010(12):43-44.

第7篇:茶道文化论文范文

7月18日,“荼香千年一陈钢收藏唐宋茶器展”在位于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开幕,并延续展出一个月。本次展览共展出164件(套)茶器,以唐宋时期为主。珍贵的唐宋茶鳆、茶臼,首次亮相的茶筹等展品,得到众多文物和茶博专家的高度评价。

本次展览文物均来自宁波收藏家陈钢先生,品种丰富的器具,加上陈钢先生专业而详实的解读,让兴于唐盛于宋的古老茶文化在我们面前鲜活生动起来,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画卷也在此徐徐展现。

陈钢先生好收藏10多年,由瓷器开始,后专注于茶具,渐成痴迷,并逐渐以搜罗完整系列的唐宋茶器为目标。其茶具材质多样,除各个窑口的陶瓷茶具外,金银、铜铁、石质、漆器,凡在历史上曾经充当过茶具的,他均悉心收集,并对之认真研究及解读,还在《收藏家》等专业杂志发表了研究茶具的论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唐宋两代风格各异

此次展出,浓缩了陈钢先生多年收藏和研究的精华。走进展厅,成套系的唐宋茶器让观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千百年前古人的生活习俗和当时的时代气息。唐文化相对开放、外向,表现在茶器上,则是色调热烈、大气雍容;宋文化相对封闭、内敛、表现在茶器上,则是色调淡雅、细腻丰满、忧患气息浓厚。

有观者议论说:“宋代的茶具跟日本茶道用的茶具差不多,难道是从日本学的?”对此,陈钢先生解释:“的确很相似,不过相反,是日本传承了很多我们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习俗。”从16~17世纪的日式直碗和陈钢先生收集的13~14世纪宋元直碗身上,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血脉关系了。

古时茶馆代币券初亮相

除了展出,此次陈钢先生还特别向茶博物馆无偿捐赠其中的39件(套)唐宋茶器精品。器型丰富,涵盖了唐宋煮茶、点茶时所用的典型茶具,如茶、茶臼、执壶、茶盏、茶匙等,特别是茶、茶臼等文物填补了茶博馆藏缺项与空白。专家对其中的103枚茶筹评价很高,茶筹是茶馆或茶庄用来计算薪资的凭证,留存至今不多,显得特别珍贵。

有些专家认为,这曾是茶馆向客人收取茶钱的凭证,上面写有茶馆商号和茶名,作用相当于现在的代币券,或一些会所的储值会员卡,中国茶筹的历史也由此向前推至清代至民国初年。

“筹,本是算具。古代没有计算器,一般用竹木削制成筹来进行运算。有了茶筹,茶馆的掌柜不用算盘就可以结算出茶钱了。”陈钢介绍说,每枚茶筹长约十厘米,成圆柱形。根据茶价的不同,茶筹被涂上不同的颜色,用以区分。“这些茶筹,从数量上看,有可能是成套的。”茶筹存世稀少,以成套出现的更是十分难得。

“茶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们会组织专家对它的年代、作用等展开研究,希望借此还原出清、民国时代的茶楼风貌,再现市井文化。”中国茶叶博物馆副馆长朱珠珍表示。

再现宋代最流行的点茶

在开幕式上,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茶艺师还通过茶艺表演,再现了宋代最流行的沏茶法――“点茶”。有了详尽的“点茶法”的展示,理解这些名目繁多的茶器的用途就更直观了。

第8篇:茶道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现今随着很多高校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也随之提高,但是与之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还没有形成。教课教师、教学辅导员以及行政管理员是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关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论文在当前文献数据库中可谓是随处可见,而关于高校人类资源管理的文献却少之又少,所以很多高校面对学校的行政管理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始终一成不变。因此,基于茶文化建设视角下,如何才能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茶文化建设成为了我国各大高校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茶文化助力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定位

很多高校都是由人事部门和各学院共同实施对教师队伍的人力资源管理,且由各院系来承担培养和提高教师能力的主要责任。对于帮助各院系管理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茶文化则有很大的帮助,具体表现如以下几个方面:

1.1茶文化中的欣赏性功能定位

众所周知,茶文化具有欣赏性,这种欣赏性是一种显性文化,是从对事物的欣赏向对人对欣赏对一种过渡,更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欣赏。因此,在高校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应该借鉴茶文化的欣赏性,舍弃传统的“我向思维”使师资被动的驱使,而是以欣赏的态度正视和鼓励教师的首创和实践的能力,使各位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到教改中来,并提升自身的能力,从而将高校在建设师资队伍道路上的难题逐个击破。

1.2茶文化中的恬适性功能定位

我国的茶文化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是茶文化的两个主要构成元素。显性文化主要表现在它的欣赏性,而隐性文化元素则主要体现在主体的精神领域方面,这种隐性文化也是茶文化的恬适性的主要元素。将茶文化的这种恬适性应用在高校的师资教改和培养当中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教师提供一个恬适的环境,使教师在这种恬适的环境中身心愉悦,从而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教改工作,并不断完善自身能力。

1.3茶文化中的程序性功能定位

懂得茶文化的人应该知道在品茶的过程中,应该遵守茶道中的每个步骤,在茶道中可以看到茶文化的程序性,反映了事物内在的规律和秩序。茶文化的程序性具体到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就是与对采取各种措施以后培养的效果相比,更多的去关注培养和建设的方式方法。通过茶文化的程序性的融入,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现在急功近利对培养方式进行反思,充分体会茶文化对精神,将师资培养的工作以多样的方式进行下去。

2.高校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当然,目前我国高校的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体制有些地方与现在的教育发展体系不适应的地方。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的师资队伍一直处于以“身份管理”为主的管理制度环境中,这是一种封闭的、静态的状态,忽略师资的本质,过于注重形式,忽略教师的自身能力,过于重视学历,从而造成一种人员只进不出、待遇只高不低和职务只上不下的现象普遍存在于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中。这种管理体制缺少一些可以激励师资的措施,对高校的师资培养并没有取得有效的成果,这也是造成高校教学师资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一直以来,我国的在教育体制上实现行评职称终身制,这种体制使一些评上职称的教师没有了危机感,缺乏竞争,评上职称以后就有一种“船到码头”的感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特别是一些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教师,知识面和学术水平都比较单一和老化。职称和学历仍然是我国高校在对学校整体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评估标准,但是,当今世界的高速发展则使职称和学历作为衡量标准远远不够,如果一直安于现状,不与时俱进追求新知识的话,那么必然会被淘汰。所以与职称和学历相比,教师的教学能力、学习能力和知识内涵多衡量教师对整体素质有更重要的作用。而且,职称的评选只是对某一学科的要求,从而使各学科之间相互分离,难以相互渗透,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要求高校课程体系要全面发展,培养全能型人才,职称的评选显然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有一些不适用。所以,年限制、不同层次等级的职称评选制度打破了终身制的单一性,增强了不同层次职称的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符合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职称评选机制虽然是以教师教学工作为基础的,但是,由于评选的考核方法单一,只注重对教学工作量考核却忽略了对教学质量的考核,所以很多高校仍然缺少更加合理公正的评选机制。正是由于缺乏合理的、公正的评选机制,这样就造成高校教师评优评选中存在诸多问题,大大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考核机制和不断完善学校的职称评选机制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茶文化建设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根据对上述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茶文化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形成问题导向下运用模式

茶文化的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形式也比较多样,其中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即茶文化的欣赏性、恬适性和程序性)对于茶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都非常重要。问题导向性的运用模式是茶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一种有效模式。当前我国高校中缺少创新性的教改模式,而且教师的话语权比较弱,教师对教改的参与也比较消极,所以充分发掘和应用茶文化的各种特性于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认识到当前管理机制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开展和完成教改工作,同时以问题导向性的模式充分利用茶文化的特点来解决在开展教改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2建立优化人事管理的细则

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需基于知行统一的大前提。高校优化师资,提升管理能力应建立在在茶文化的启发与熏陶的基础之上。文章前半部分提及许多高校都是从原有的中职学校升级而来,所以这些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必然会带有中职院校的行事风格。因此,在高校优化人事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摒弃原有的管理机制与管理方式,用一种刚性制度规制与弹性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来全面替换。其次,高校管理过程中需直接面对一线教师、助教人员、行政管理人员这三者间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关系。因此,优化绩效奖励与工资发放制度成为了新时代高校管理方式的必然需求。

3.3定期开设茶文化专题讲座

据笔者目前了解到的高校当前所施行的师资培养流程,各院系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来选派老师参加培训,参加的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写相关总结并提交书面材料。然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考核的过程中可以知道其实各教学院系才是真正影响教师绩效的部门,所以经常开设教学院系的茶文化讲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对于高校发展而言,定期或者不定期开设茶文化专题讲座,既能够有利于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也有助于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为高校取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4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倡导饮茶,增强团队与协作精神

我国的茶文化时一种大众文化,是一种以茶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主要是在一些茶馆、茶楼等场所开设一些关于茶叶和茶文化的活动,例如茶文化交流会、茶叶展销会和茶文化节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并为其提供一个可以自我管理、服务和教育的平台。现今“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和“以茶敬客”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通过对茶文化对了解和学习,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且还可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本文对茶文化建设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的讨论,将茶文化融入人力资源管理中,充分发挥茶文化的欣赏性、恬适性和程序性,不断完善和发展管理体制,满足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刚性和弹性相济的要求,使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铨.茶文化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6,38(4):296-297.

[2]关云飞,陈晓红.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2009,(04):83-87.

第9篇:茶道文化论文范文

2.汉字教学的目的。所谓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代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汉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讲清现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认读汉字,书写汉字,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书面语;当然,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同时必然也在接触和学习汉字文化,毫无疑问,这是汉字教学自然产生的客观效果,无须刻意追求。必须特别强调,汉字是语素文字,一个学生掌握汉字数量的多少,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的高低,而且也是学好汉语书面语的关键。

3.汉字教学的现状。现代汉字教学,应该贴近教学对象的实际。我们的教学对象可分两类:一类是既不懂汉语又不识汉字、在语系上和文字体系上跟汉语汉字完全不同的欧美等国学生;另一类是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韩国学生。后者虽然认识一些常用汉字,但不会说汉语,而且日语和韩语在语系上跟汉语没有亲属关系。比较起来,日本学生和韩国学生学习汉字相对比较容易,因为,日本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会日本常用汉字1945个,韩国学生也会1800个韩国常用汉字,撇开读音不谈,这对他们学习汉语词汇会有一定帮助。不过,由于日本和韩国汉字的字义在借用汉字时跟中国汉字在内涵和外延上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很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负面效用,有名的例子是:日本的“手纸”相当于汉语的“信”,汉语的“点心”则相当于韩国的“午饭”。从学习汉字的角度,汉字文化圈的学生肯定要比汉字文化圈外的学生容易得多,但是必须指出,三个国家的汉字分别记录的是三种不同的语言,因而日本、韩国学生在学习中国汉字时都应该把汉字当作外语外文来学习,不这样是学不好汉语的。事实上,也许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日本和韩国学生并没有因为认得汉字的优势而一定比欧美学生学得更好,特别是口头表达方面。

当然,学习繁富复杂的汉字,对于年过20的欧美学生而言也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若要记忆更是苦不堪言。据我所知,国内大多数学校都比较重视汉字教学,作出了较好的安排。在初级阶段有的学校还专门开设了汉字课,布置汉字书写练习。到了中级阶段,则把汉字教学置于课文教学之中,汉字教学与汉语词汇教学同步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汉字教学与汉语词汇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汉字的字义;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也会产生弊端,以词汇教学取代汉字教学。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把注意力放在课文的阅读与理解上面,关注的是词语和语法教学,汉字只是作为一个词汇单位教给学生,这样很容易忽视汉字的教学。所以,有人说,所谓汉字教学只是初级阶段才有,到了中级之后就不知不觉地被取消了,很难说还有严格意义上的对外汉字教学。我认为,汉字教学应该贯彻基础汉语教学阶段的全过程。当学生看到“美不胜收”时,首先是查看英语翻译:So many beautiful things that one simply can't take the mall in.或者more beauty tha one can't takein. 他们是从英语翻译来了解该成语的含义,却不大理会这一成语四个汉字的字形、读音和字义。他们通常从图形上认读汉字,摄取汉字的形体图像,疏于记忆,如果教师不作特别强调和提示,学生们很难分辨汉字的部件和笔画,因此写起来常常丢三落四。通常的情况是,各校一年级学习汉语的人数很多,但许多人浅尝辄止,遇有困难就半途而废。“经过十年寒窗生活以后,只剩下极少数的学生攀登硕士或博士的高峰。”(柯彼德,1997)据我所知,即使这些佼佼者,他们的毕业论文几乎很少是用汉语写就的,通常是用自己的母语。他们的汉语说得很流利,但是他们中一些人在阅读、特别在书写方面依然存在许多困难,离所谓“语言通”“文化通”和“中国通”还有相当的距离,“最明显的原因是汉字的难关”。(柯彼德,1997)他们对汉字往往缺乏审断能力,不能分辨“浃、挟、狭、铗,挡、档、裆,买、卖、实,没、设,讷、纳、呐、衲,募、幕、蓦、慕、暮,卷、券”等等,所以动起笔来常常出错;打出来的文字也错得离奇。这就是当前的汉字教学情况。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理论层面上,有人从本体论出发,认为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符号是可以跟本体分离的。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美国结构主义者John De Francis,他主编的《初级汉语读本》《中级汉语读本》《高级汉语读本》就分为拼音本和汉字本两种。他主张先教会话,后教汉字,对于那些只想学习会话单项技能的人也可以不教汉字。这种看法和做法曾流行于欧美。这种看法也深深地影响着欧美学生,他们普遍地存在着重口语、轻汉字、重阅读、轻书写的倾向。从哲学层面上说,我以为语言先于文字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某种语言一旦拥有了文字,文字对语言的反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像汉字这样的语素文字对汉语的反作用尤其明显,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是汉字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词语,保留了古代圣贤的语录,保留了古代优秀的诗词歌赋、格言成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格式,并把它们中的一些成分原封不动地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汉字与汉语简直难解难分。一个外国学生,如果真的要学好汉语,成为汉语方面的高级人才,我想,不学习、掌握汉字简直是不可能的,把汉语学习跟汉字学习对立起来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事实上,汉字已经成为汉语特定的组成部分,学习汉字就是学习汉语;若要学好汉语,必须得学习汉字。

在操作层面上,有人从同源论出发,认为汉字就是汉文化,在教汉字时往往大讲汉字的源流嬗变、文化考察、风俗探源、书法艺术欣赏等等。如果如此理解汉字教学,人们就可以这样讲授“茶”字:“茶”在《说文·草部》中为“荼”:“荼,苦荼也,从草余声。同都切。”据大徐本注:“此即今之茶字。”然后引证《广韵》:“宅如切,平麻澄。”再论“茶”字三种写法“茶、梌、荼”,根据《唐陆羽〈茶经·一之源〉》注解:从草,当作“茶”,其字出自《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梌”,其字出自《本草》;草木并,当作“荼”,其字出自《尔雅》。再解释“茶”的民俗含义:“旧时订婚聘礼的代称。如三茶六礼,受茶。”明陈耀文《天中记·茶》:“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清平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行什么财礼?下什么茶?”再讲茶的种类,茶的功能,茶具、茶道等等。讲者用心良苦,努力在弘扬汉字文化,听者如坠入云雾之中,一无所获。难道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代汉字教学吗?当然不是。正确的方法是,讲清“茶”的形、音、义,告诉学生“茶”字的用法和写法。还有,教师可以通过组词练习,比如“红茶、绿茶、新茶、陈茶,茶馆、茶道、茶点”等,并且隔三差五地考考学生们记住了没有。事情就这么简单!

我认为,只有在理念上和操作上取得一致的看法,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代汉字教学,才能实现汉字教学的目标。

4.现代汉字不同于古代汉字。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应该定位于现代汉字。现代汉字虽是古代汉字的发展,但是经隶变后的汉字形体已经由圆而直,大幅度地丧失了以形示义的功能,汉字已逐渐脱离了图画的意味,变成了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这是汉字成熟的标志。传统的“六书”理论虽与现代文字学有相通之处,但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汉字的分析。同样的术语有的名同字异。比如,“六书”中的象形字“日、月、山、水、手、心、子、女、弓、矢、刀、戈、户、舟”等在现代汉字中已不再具有象形的特质,变成了记号字。“日”字在“晴、明、旦、昏、晒、晖、晨、暗”中只是意符。“六书”中的指示字,如“凹、凸、丫、一、二、三”在现代汉字中却已成了象形字。在简化字中又出现了许多新会意字,如“宝、笔、尘、粜、籴、泪、灭、灶”等等。古代汉字中的所谓形声字,如“江、河、打、布、刻、蛇、霜、逃、醉”等在现代汉字中已变成半意符、半记号字。在“六书”中有些形声字已与今义不同,如“骗”:《集韵》匹羡切。《字略》:“骗,跃上马也。”现指“欺骗”意。“特”,《说文解字》:“特,朴特,牛父也。从牛寺声,徒得切。”“牛父”即“公牛”,现指“特别,特殊”义,意符和声符均发生变化,成了合体记号字。汉字教学,虽然古今不能截然分开,但在观念上必须区分古今汉字。

5.对外汉字的教学内容。汉字教学是实用科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汉字知识,但并不是把这些知识统统都要倒给学生。一方面要加强现代汉字本身的研究,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用于汉字教学之中;一方面也要研究汉字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实际,选中切合学生学习汉字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反复讲练,形象而直观地分层级进行汉字教学。

首先,讲清现代汉字的性质。汉字是语素文字,而非拼音文字。一个汉字均由形、音、义三个部分组成。形、音可以变化,但基本字义一般不变。如:“女”,《说文解字》:“妇人也,象形。王育说。凡女之属皆从女,尼吕切。”现代汉字“女”字形由篆而隶而楷,但基本字义不变。很多由“女”组成的合体字仅《说文》就有“姓、娶、婚、妻、姑、妹”等244个。“女”作为基本语素,可组成多字结,前置如“女儿、女方、女工、女皇、女人、女色、女士、女强人”等等,“女”也可后置,如“处女、闺女、、美女、少女”等等。记住一个“女”,就可以认知由“女”组成的合成字以及跟“女”有关词语的意义,由此可见,记忆构字能力很强的独体字,对于学习汉语和汉字是何等重要!

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有3500个。对外汉语教学根据实际对3500个常用汉字作了适当的微调,按照《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规定:甲级汉字800个,乙级汉字804个,丙级汉字500+11个,丁级汉字2864+41,共计2905个,可以据此编写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和教学测试。至于是否要把2905个汉字再分成“复用式掌握”或者“领会式掌握”,这是可以而且应该研究的。

其次,解析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现代汉字整字可分为独体字和合成字两种。“六书”中的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都是合体字。现代汉字中的独体字多半来自古代象形字和指示字。前者如“人、手、水、火、日、月、禾、田、井、虫、止”等,后者如“甘、方、七、八、上、下、本、末”;有些合成字是经简化后而进入独体字,如“龙、专、门、书、卫”等。现代汉字的合成字多数来自古代会意字和形声字:前者如“休、林、男、旅、盖、析”等,后者如“芽、理、简、案、沐、际、盛”等;少数来自古代象形字和指事字:前者如“燕、鱼、泉、阜”,后者如“亦”。(苏培成,1994,pp.70)应该让学生知道,独体字既是常用汉字,又是构成合成字的部件,组字能力很强,必须牢牢记住。解析合体字可以理性地了解汉字的构造原理,领悟汉字的理据性,从而掌握记忆和书写汉字的诀窍。应该指出,在造字过程中,“有的字有理据,有的字没有理据,有的字有部分理据。有的在造的时候就没有理据,有的字本来有理据,在发展过程中失去理据。”(苏培成,1994,pp.81)所以,应该特别强调,记忆汉字不能没有诀窍,也不能没有方法,但是最基本的方法只有一个字:记!这一点应该向没有背诵习惯的欧美学生反复说明,反复强调!

转贴于 第三,剖析汉字的部件。部件也叫字根、字元、字素、字形,是汉字基本结构单位。独体字只有一个部件,合体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地、和、对、好、动、园”等是两个部件,“想、娶、树、坐、渠、谢”是三个部件,“营、韶、筐”等是四个部件,“燥、赢、膏”等是五个部件,“麓、臂”等是六个部件,“憨、鳞”等是七个部件,“齉”是八个部件。部件与部件的组合是分层进行的,不是一次组合而成。如:附图(略)“韶”的部件是“立、日、刀、口”,这些可称为末级部件。末级部件一般都可以成为独体字。由此可见,剖析一个字的部件对于认知汉字的构造和正确地书写汉字都是很有帮助的。

第四,讲授现代汉字的笔画。笔画是构造汉字的线条,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现代汉语通用字中最小的汉字只有一画,如“一、乙”等,最多的是36画,如“齉”字。其中以9画字居多,10画和11画次之。如果把提归入横,捺归入点,钩归入折,汉字基本笔形有五类:横,竖,撇,点,折;并有26个派生笔形。(参见苏培成,1994,pp.59)我认为应该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先后顺序,要求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笔顺:1.先横后竖:十、干、丰;2.先撇后捺:八、人、入;3.先上后下:三、京、高;4.先左后右:川、衍、做;5.先外后内:月、匀、同;6.先中间后两边:小、水、办;7.先进去后关门:回、目、国。教授汉字时,教师始终应该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训练,反复默写,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这对学生将会受益无穷!

6.汉字教学的方法。国家汉办颁布的《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大纲,而是一种规范性的水平大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汉字等级大纲》需要另订汉字教学计划。母语的汉字教学与对外汉字教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学习者已会说汉语后再学汉字,其教学顺序是从字词,学字难和学词易是对立的也是互补的;后者是学习者既不会汉语也不识汉字,其教学顺序则相反,是从词字,学汉字和学词是同步进行的。(参见刘英林等,1995,pp.19)因此,绝大多数学校的对外汉语教材都是把汉语的词汇教学和汉字教学结合在一起,同步进行。我以为这是很好的方法;我只是担心,如果安排不妥,只注意词汇教学,就会影响汉字的掌握。汉字教学的方法值得研究。要加强科学性和计划性,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首先,应该制定汉字教学计划,把《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所列的甲级字、乙级字、丙级字和丁级字具体化,也就是要制定一个怎样分别实现上述各级字目标的具体规划。具体要求是:列出一份汉字教学计划,列出汉字教学点,确定每一课应教的重点汉字,并将这些汉字醒目地印在课本的显著位置。就像John De Francis在他主编的《初级汉语读本》(汉字本)等教材中所做的那样,每一课都用方框列出一组汉字,放在课文的右上角,以供学生读写、记忆。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这些汉字。

其次,在这份汉字教学计划中,应该分层次地列出构字能力很强的独体字和常用合体字,精选例字,用现代汉字学的理论,精当地解析这些例字的字形(部件、笔画、笔形和笔顺)、构造(意符、声符、记号及其变体)和理据,以利学生认知和记忆。据本人统计,在甲级800个字中,有独体字137个,约占5.7%。如“八、白、百、半、办、包、本、必、不、布、才、长、厂、丁、车、成、大、单、当、刀、电、东、儿、二、发、反、方、飞、丰、夫、干、个、工、广、互、户、几、己、见、斤、火、九、开、口、乐、立、力、了、六、录、写、买、毛、么、门、米、母、内、年、牛、农、女、片、平、七、其、气、千、目、求、去、人、日、三、色、上、少、声、生、十、史、示、事、手、术、束、水、四、太、无、头、万、为、文、五、午、西、习、系、下、先、小、辛、羊、也、页、业、一、衣、已、以、义、永、尤、有、友、右、鱼、元、月、云、再、在、占、正、之、中、主、子、自、走、足、左”。这些独体字,一般使用频率很高,构字能力也很强。比如,学会了“木”与“白”,就很容易理解“柏”:“木”是意符,“白”是声符,也容易理解“材”“杆”等等,具有认知意义。在解释汉字字义时,不宜把一个字的所有义项一古脑儿全教给学生,因为他们领会不了,应该分层地进行,先教基本的常用义,再教派生义,用逐步积累、不断加深的方法,让学生最终掌握一个汉字的主要义项和基本用法。实践证明:解析汉字的部件及其意符和声符对于理解和记忆合体字都是有效的方法。

第三,分析现代汉字的结构也是学习和记忆汉字的有效方法。统计表明,现代汉字的构成方法主要是形声字,约占90%,会意次之,象形极少。这跟《说文解字》相似:《说文》共收9353个小篆,其中形声字7967个,约占85%。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形声字教学上面。由于语言的变化,现代汉语的形声字有三种情况:1.狭义形声字,如“湖、榆、恼、疤、搬、苞、枫、陲、俘、荷、狮、铜、谓、锌、洲、株、砖、肤、护、惊、态、钟、桩、油、娶、驷”等;2.广义形声字,如“江、河”;3.半意符半记号字,如“缺、刻、蛇、霜、逃、醉、灿、础、灯、炉、拥”等。除狭义形声字外,学习者都需要特别记忆,避免字读半边的类推错误。从现代汉字学的观点,由于篆书隶化而楷,古代的象形字已变为独体记号字,如“日、月、山、水、手、心、子、女、弓、矢、刀、戈、户、舟”等,如能适当作些溯源分析,有助于了解这些字符的涵义,可能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但不宜离题万里。我不赞成在讲现代汉字时,过分渲染汉字的象形特征,因为这不是现代汉字的本质,也不符合事实,即使在《说文》中也只有象形字364个,仅占3.8%。在教学中,偶而也可采用“戏说汉字”的办法,使人一笑也是效果,但是不能成为析字的主要方法。因为它既不能揭示汉字的构造规律,也无助于理性地认知汉字、记忆汉字。

第四,对比结构异同,区别易淆之字。汉语是一个庞大的字符集。汉字是语素文字,不同的汉字表示不同的语素,不同语素则用不同的汉字来区别。汉字的方块形体限制了汉字的构造,一个汉字与另一个汉字只能靠部件、笔画、横竖、长短、位置等来加以区别,这就给汉字造成纷繁复杂的局面。初学者常常不易分辨。从字形方面分析,常见易淆的情况有:多横少点:亨享,兔免;上长下短:未末,士、土;左同右异:扰、拢,伧、伦;左异右同:课、棵、裸;上同下异:暮、幕,简、筒;下同上异:籍、藉;外同内异:遣、遗,圆、圜;左右相同,中间有别:辨、辩、瓣。从字义方面分析,因理据和用法而引起的混淆有:字义理解不准:(国)事、(国)是;很、狠;用法分辨不清:作(法)、做(法),分(子)、份(子)等等。从书写方面分析,容易出错的是:笔画增损,笔形失准,笔顺颠倒,部件易位,偏旁窜乱,间架不匀,以及由于形似、音近或义近导致写错别字。(石定果,1997)由于打印不便,恕不一一例举。经验表明,当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汉字,在认读或书写时出现混淆或错误时,教师如能进行结构、字义和用法方面的对比,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总之,对外汉字教学,对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和书写汉字都至为重要。应该重视对外汉字教学,应该编制一份对外汉字教学大纲,详列汉字教学点;应该讲究汉字教学方法;应该编写一套能够体现《汉语水平·汉字等级大纲》的教材。这应该成为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目标。

【参考文献】

[1]石定果《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孟柱忆《韩国汉语教学的特点和问题》,同[1]。

[3]白乐桑《汉语教材中的文、语领土之争:是合并,还是自主,抑或分离?》,同[1]。

[4]柯彼德《汉字文化和汉字教学》,同[1]。

[5]安子介《汉字的再认识》,《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6]卢绍昌《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新尝试》,同[5]。

[7]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杜智群《形近易误字八百组》,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9]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

[10]刘志基《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1]钟秋生《华文教育错误字辨析》,新加坡华文研究会,1990。

[12]陈仁凤、陈阿宝《一千高频度汉字的解析及教学构想》,《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1期。

[13]刘英林等《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