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景物描写的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物描写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物描写的作文

第1篇:景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Lele is a fox small dogs, the aspect of color are all white, no other color is a little. Although dogs are color blind, but I don't think he is color-blind. Round discerning eyes, he is a little cockroach in one meter, which it can see clearly. For example: "that I'm eating bread, suddenly saw a cockroach ran out from under the cabinet, on the rest of the lele a saw a cockroach, immediately blunt come over, put it in the foot pads, he at the top of the cockroaches in lele also, with its sharp claws grasp cockroach to bits."

Lele like others to touch it. When I touch it head, two ears hang down, eyes closed, seems to be enjoying. As long as it a angry, keep call, you can touch it, like magic, lele mood immediately to calm down, don't angry.

Lele didn't eat rice, he will always follow you, with a miserable eyes looking at you, you don't have to give him to eat it up. Until you give him to eat, he can't follow you. Do you like had in its sleep, eat dog food to him.

Lele sleep appearance, also is varied. Just sleep time is bipod and approach, head on top. Who the time on all over the body. Is asleep after fall. Sleep is the body sideways.

“汪,汪,汪”听到这声音你就知道我是喜欢什么动物。大家会问,这只狗为什么叫做乐乐?我来向大家说明:“乐乐是邻居家的一只狗,因为总是来我家,我就把它当成自家的狗。他总活蹦乱跳,很活跃,天天的很快乐,所以我叫他做乐乐!”

乐乐是一只狐狸小型犬,外表的颜色全是白色的,没一丝是别的颜色。虽然狗是色盲,但是我觉得他一点也不是色盲。他长着圆溜溜雪亮的眼睛,就是一只小蟑螂在它一米之外,它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举个例子:“那次我在吃面包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只蟑螂从柜子下跑出来,趴在那休息的乐乐一见有只蟑螂,马上冲过来,把它脚上的肉垫中中他在蟑螂的上面,乐乐还用尖利的爪子,把蟑螂抓个粉身碎骨。”

乐乐喜欢别人摸它的头。当我摸它头的时候,两只耳朵垂下去,闭着眼睛,好像在享受着。只要它一生气,不停的叫的时候,你就摸它头,好像变魔术一样,立刻乐乐心情就平静下来了,就不生气了。

第2篇:景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一、由字到画,巧妙布局

写景文重要的是谋篇布局,按照顺序描写景物,便于读者发挥想象,融入文中的景物环境中。但中规中矩的描法,未免显得死板,缺乏艺术气息,吸引力不足。因此,在写景作文中,可适当借鉴绘画艺术中的构图技巧,从不同侧面来展现同一自然景物,提升作文的真实感。

(一)画面切换。整篇文章从布局来看,主线分明,以济南冬日的“温晴”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紧扣“山”、“水”两大主题绘制不同的画面,以展现不同侧面的济南冬景。如摇篮山景、雪后初晴、空灵水景三幅画面的切换,从布局上呈现出清晰的结构,先写山景,再写水景,秩序井然,层次分明,为读者呈现出立体的空间构图。一方面遵循了景物描写的空间转换规律,另一方面作者在描绘每幅画面时又融入了山水画的构图技巧,将宏大的背景与写实的近景相结合,如用“摇篮”来描绘济南的地理环境,写雪景细化到“山尖全白了”,写水景又写出了天水相接的美丽,使文章呈现出脉络清晰之感。

(二)详略得当。在整个自然景物中,不是每个景物每时每刻都需要用文字展现出来的,而是选取最能表现景物特色的景色和时间来描写。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以大观小”的取景方法,这是山水画中常见的构图方法。如用“摇篮”比喻冬日的济南,激发起读者的无限遐想,却没有直接描写济南四周的景色和地理环境,不仅形象具体,且使文章鲜活。

(三)色彩对比。在写景作文中,学生容易将重点放在景物上,往往忽略色彩的对比描绘。然而,写景作文缺乏了色彩,如同画面缺少了颜色,很难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力。作者以北方冬天的阴郁与济南冬日的艳阳高照相对比,在色彩上一暗一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不禁想象出两幅画面来:一幅灰雾惨淡,一幅和风煦日。这种“以色补形”的烘托技巧,在写景作文中较为常见,可突出整体画面的层次感。

在写景作文中,学生既运用的是文字,又免不了对景物的描写。因此表面上是抒写文字,实则是通过文字来展现内心的景色。在描写中可大胆运用拟人化的语言,赋予景物以生命力,使作文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二、由心到景,虚实结合

写景作文需要心中有景,才能行诸笔端。相反,心中无景,为了描写而描写,景物也会显得呆板而毫无生机。在景物描写中,借用山水画的绘画风格也是颇为常见的手法,在作文中可谓行之有效,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入体验。要使读者感受到景物之美,首先要感动自己。《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运用亲身感受来写,通过唤起读者个人情感经历的方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文章开篇作者交代了自己的个人经历,从北平到伦敦,再到济南,呈现出了文章的真实感,使读者确信作者笔下的“济南冬景”的切身感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写景作文中,完全可借鉴这种描法,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起,从开篇就奠定全文求“真”求“实”的基调,用“印象”和“感受”来吸引读者,调动情绪,以产生情感共鸣。

(二)虚实结合。在写景作文中,对景物描写的真实性至关重要。比如本文中作者描写“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对真实景物的描摹如同绘画中的素描,是绘制一张画的基础。但仅写到此处还远远不够,未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因此务虚的写法也要运用。如本文中描写“温晴”阳光下的济南,作者用“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拟人手法,不仅使原有景物更加具体传神,还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再如“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赋予山以人性化特征,使景物立刻鲜活起来。可见,虚写是对实写的艺术加工,赋予景物以生命力。

在景物作文的写作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将个人情感赋予现实的景物,再以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在心中构想整个景物、景色,在现实景物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进而运用虚化的手法结合个人情感,用抽象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从写作效果来看,使固态的景物变得动态活跃,为景物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后,使文字更具有生命力。

第3篇:景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那么,究竟怎样观察描写景物呢?

一、观察描写景物要有重点

在我们面前,有山川树木、江河湖海、日月星辰、花鸟虫鱼、时序节令……这就需要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最好是选你自己感兴趣、感受最深的景物来观察描写,做到重点突出,形象鲜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善于观察。只要是有意义的,都可以去观察,去描写。也就是说,要想把景物写活,不能毫无选择地把可供描写的地方全都细腻、逼真地描绘出来,而必须抓住最能反映描写对象本质特征的地方,倾注全力加以刻画,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而保留其“特征”,突出“重点”,这样才能使被观察描写的景物的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例如朱自清笔下的景物之所以使人读后有特别亲切的感受,好像身临其境一样,关键在于他能准确抓住观察描写对象的特点,有主有次,从中辨出“新异的滋味”,获取“独特的秘密”。《绿》中描写的梅雨瀑,作者抓住其重点之处,从“分外的响声”,从“上面冲下来”,“作急剧的撞击”,水花“飞花碎玉般乱溅着”的直泻而下的气势,以及那飞溅的水花远望像“微雨似的纷纷落着”的多多白梅,近看像“点点随风飘散”的杨花似的姿态,着意点染了梅雨瀑所独具的雄奇与瑰丽。把读者带进一种轻柔而又神秘的艺术境界,体会到一种雄伟壮丽的“滋味”与“秘密”。

二、观察描写景物要细致

我们要写出一种景物的特点,做到有重点的同时,还要认真细致地去观察描绘。观察描写时要集中精力,不能东张西望,浮光掠影,要全面。不但要注意观察景物的全过程,而且要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必要时,还要对景物做某些方面法人精雕细刻,适当借助对比、比喻、拟人、摹状、摹声、摹色、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客观景物复杂斑斓的状貌,具体而细致地表现出来。朱自清主张“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例如:鲁迅的《故乡》一文开头的景物观察描写就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者从严冬的时令,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萧瑟的原野等等自然景物描绘起,生动地勾勒出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荒凉破败、凄惨不堪的景物,为下文写“我”与闰土相见的故事情节提供了典型环境和活动场所,也衬托出“我”寂寞、沉重、悲凉的心境。确实做到了观察描写有详有略,主次分明,细致具体。就拿树木来说,有的顶天立地,如白杨;有的盘龙卧虎,如倒槐;有的清翠挺拔,如松柏;有的弱不禁风,如垂柳;有的遍身荆棘,如刺槐。所以我们在观察描写景物时一定要注意抓住其主要特征,运用笔触进行细致地描绘,让景物富有与众不同的内在美。这样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景物就富有情趣,让人读来惟妙惟肖,心旷神怡,得到美得享受和陶冶。

三、观察描写景物要有顺序

我们观察描写任何景物,都要有个顺序。不能东看一眼,西看一眼,没有顺序,没有步骤,观察的事物也是凌乱模糊的。景物的观察描写,必须合乎自然的规律,不能强行造作,要按一定的顺序。有些同学观察描写景物,三心二意,浮光掠影,随眼看到,随心写来,这山望见那山高,结果让人读后乱七八糟,无头无尾。这也正是学生作文的一大通病——流水帐式。常见的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有以下几种:

1.按照空间方位,或定点环顾的顺序观察描写。即按照作者伫立观察的地点作为固定点,仰视俯察,远摄近取。例如《野景偶拾》一文的第六段,作者即采用了这种过程描写顺序,站在山梁上坐着放眼回顾——金红的太阳、天空、漳河水、公路……一一尽收眼底。或“移步换景”,随着作者的游踪,按照空间位置的转移观察描写景物。又如《颐和园》一文,作者就采用这种“移步换景”的记游顺序来观察描写景物的,突出表现了颐和园的古典建筑美、艺术美和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2.按照时间变化的顺序观察描写。即就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先后顺序来观察描写景物。例如:《海滨仲夏夜》一文从夕阳落山不久写起,逐步写出“夜色初现”“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月亮升得很高了”“夜深了”等不同时间的景物变化。又如《海上日出》一文,作者就是站在大海边,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时间顺序来观察描写海上日出的雄伟壮观景象的。

3.按照景物的类别观察描写。即在观察描写景物时,按景物的不同属性,将其分门别类。例如《春》一文就按照景物的类别,分为草、花、风、雨、人五种,分别抓住各自的不同特征,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鸟语花香的春天美图。

第4篇:景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作文写作;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115-02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石一岩,一水一鱼,本身毫无情感可言,一旦被妙笔生花的作家写成文章之后,便点石成金,成为含有特殊韵味并赋予一定象征性的意象了,有时更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众所周知,在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摹形传神、千载如生是我们对司马迁《史记》的褒奖,其实,在写景抒情类的文章中也要学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古人常用这种方法,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用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抒感,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人和事的深沉感慨。整首诗既有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全诗句句精彩,情景交融,妙绝千古。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接抒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那么,日常写作中如何才能做到情景交融呢?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运用这种方法写作,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日常的写作中,描绘景物往往离不开抒情。运用情景交融法,最主要的是抒发作者的感情。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或触景生情,或因情设景,但都必须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一、用眼观察,用心体悟周围的生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把文章写得景美情更美,就必须认真观察生活。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即使是同一事物,不同的人观察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因为观察生活的本质受每个人生活、知识、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高中生观察生活更需要一双慧眼,也就是在大家都熟悉的、平凡的生活现象中观察和捕捉别人没有甚至不能发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所以,观察生活时,要努力思考生活的本质和深刻的内涵,挖掘别人没有发现的道理,真正形成自己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要带着一颗能思考的“妙心”而来。为什么每个人对同一个场景的感受不尽相同呢?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个人阅历、人生观等实际情况不同,对事物的感知程度也有差异。既然如此,那么观察事物时怎样思考呢?一方面,要用美学的观点发掘事物的美。我们常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本着“自然、社会都是美的载体”的观念,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另一方面,要把握灵感闪现的机会。不然概括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思量的阶段;“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是寻寻觅觅的阶段;“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最终茅塞顿开的阶段。因此,只要灵感出现,就要及时记下来,付诸于文字。

二、一字一词总关情,要使用浓情的字词点染生活图景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的典故让我们知道古人在写景时尤善字斟句酌,至今还有许多句子值得我们学习。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古人炼字的结晶。那么,我们在写景的时候,不妨也学学古人,尽量选用最能表现景物特点的浓情字眼来描绘景物。

例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一文中,粗线条的绘景,不刻意追求用文字表达何种情感,努力刻画出鲜活的生活图景,在具体的画面中展现生活气息,以画面的色彩传递表达情感。郁达夫在文章中绘制了四幅色彩鲜明的图景:郊外散步图、江南雨景图、江南雪景图、旱冬图。所绘之景“历历在目”,绘出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社会生活图景。“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恩惠。”“北方的冬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作者以“恩惠”和“清福”点出自己对冬日江南的深情。描写江南雨景图之后,作者又饱含深情地说“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迷人”抒发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这种用精确的字词点染景色,寄情于江南,含不尽意与景色之中的手法尤令人称道。

三、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以景写情,以景衬情

观察是写景的前提,需要抓住写作对象的特征。什么是特征?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特征对于各种作文都很重要。写景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才能写出此景与彼景的不同之外。抓住特点就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善于捕捉和发现景物的特征,使所写的景物有特色。

景物的描写还要嵌入感情的烙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杜甫借景抒发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诗人借酒表达了慷慨悲壮的情怀和对残酷战争的厌恶之情。这些情景交融的写法,有烘托环境、渲染气氛和奠定基调的作用。在日常作文训练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精炼,忌冗长而无物;二要有意蕴,使人情有所感;三要做到景象与心境的契合,不能游离于外。

四、要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必须着力细节刻画,融情于景

练习情景交融的写法,下笔之前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由此决定写景材料的取舍、详略及顺序。例如,同是写登山,如果是为了表达“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美好的顶峰”这种精神,文章就应突出山路之险、困难之大、意志之坚及登峰后“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任何写景的文章,并不是单单为了写景。大凡写景的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表现喜怒哀乐。因此,写景时要根据写作需要,用细节展现景物之美,用细节展现情感之美,用细节展现语文之美。细节的展现,可以让纤细的景色与情感自然流露、宣泄,这是其他手法所不具备的。

例如,《江南的冬景》一文中,透过细节表达情趣。作者抓住江南冬天的细节详细描写,如冬至过后,树叶不至于脱尽,清晨老翁小孩仍要在屋外隙地曝背谈天。写出了江南冬天的暖和。细致观察,源于喜爱之深,景如在眼前,情自现其中。

五、要移“神”换景,在描写中注意变换描写角度,使描写主体化

第5篇:景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描写;反复渲染;巧妙扣题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4-0036-03[作者简介]钱萍(1974―),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教师,中学一级。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在文章中运用自然环境渲染,向来被古往今来名家所重视。从古代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当代散文,名家能巧用环境点染,使之更好地为主旨服务。环境描写是人物活动变化的背景,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作者巧妙机智地寄托情感、揭示主旨的一种手段。它能很好地增强艺术效果,凸现文章的艺术魅力。

翻阅中考满分作文,大部分优秀考生能撷取生活中的景物,巧妙穿插在行文中,使文章文采斐然。在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如能巧妙利用环境描写,能丰富文章内涵,渲染文章意蕴,烘托人物形象,使文章具体可感,耐人品味。那么如何在记叙文中巧设环境描写,使文章妙笔生花?笔者最近在市级作文公开课上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收获颇丰。

一、回顾课内经典,归纳其妙用

语文课本都是经过编委精心选择的,有很多优秀作品是供学生写作的范文,教师要善于总结写作技巧,开掘学生创作灵感的源头。在作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名家名篇中汲取养分,读中取法,读中学写。因此,笔者引导学生重温经典小说和叙事文章中的环境渲染的典范,探求环境描写的作用。如《故乡》的开头运用阴冷的风、苍黄的天、远近横着的荒村,勾勒出故乡冬天荒凉、萧条、破败、了无生气的景象,渲染了凄苦、悲惨的气氛,烘托了“我”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中国农村萧条、破败的现实,为下文故乡人的变化作了铺垫。结尾描写理想中美丽的故乡,是为了表达“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台阶》中有一地方写家门前的柳枝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专注的目光,烘托了父亲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朴实农民。《我的叔叔于勒》写一家人在旅行的路上,为了渲染于勒会给全家带来好运而产生愉快的心情,巧设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而在于勒成为穷水手后,一家心情失望沮丧,就巧设了“天边仿佛有一块紫色的阴影从海边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通过两处环境描写的对比,烘托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继而可以总结成环境描写作用的“三字经”:渲气氛,衬心情。明时令,点背景。作铺垫, 推情节。塑形象,凸主题。学生在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中感受环境描写的妙处。

善于运用经典课文的示范作用,扎扎实实地用好、用足语文课本,符合陶行知先生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符合“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如何学。”的思想精髓。从课内经典文章的回顾总结,到课外美文妙法的探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到寻幽探胜的效果。

二、集聚各种资源, 探寻其妙法

了解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如何运用才是关键。笔者引导学生从优秀习作、教师范文、课外名家美文中选取巧设的环境示例,归类整理;集聚各种资源,归类探寻运用景物描写的妙法。

(一)巧用修辞,使景物摇曳生姿

如:南通市中考满分优秀习作《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开头“月牙儿才罢晚妆,盈盈地跃上枝头。皎洁的月光静静地钻进屋子,倾泻了一地。晚风犹如母亲的手,轻柔地吹开一屋月色,也撩开我记忆深处那永远的回忆。”巧用拟人、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营造了一个宁静温馨的气氛,引出对母亲的回忆。再如:笔者的散文《昨夜,慈母又入梦》开头是这样写的:“窗外,细雨霏霏,如烟似织;一只小鸟跃于杨柳树上,细枝便用温柔接纳它的雀跃。记忆苍莽,弥漫开来,飘落了几许揪心的怀念。昨夜,慈母又入梦。” 此文章中笔者巧设霏霏的细雨,营造了雨天怀人的气氛,而选取柳枝接纳鸟儿雀跃,象征了鸟儿是树的花朵,儿女永远是母亲心田上的百合花。巧用这些景物触发怀念,巧妙扣题。

(二)运用多种感官,使景物生动传神

欧阳修有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就让景物具有立体感,栩栩如生,使读者身临其境。

例如学生优秀习作《断章里的声音》开头这样写道:“阳春三月,桃红柳绿,燕子呢喃。她手捧一本诗集,亭亭站在我们的中间。书香携着花香迎面扑来,她柔和而轻快的声音久久不绝。”开头设置了一系列背景式的 “广写”画面,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营造了明丽轻快的景物,烘托了语文老师朗诵的诗意盎然。丁立梅《小扇轻摇的时光》中间有一段内容是这样设置景物的:“我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来的蒲扇,慢慢摇。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恍惚间,月下有小女孩,手执小扇,追着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试想一想,此起彼伏的蝉鸣、静静绽放的南瓜花、洒满小院的月色、忽明忽暗的流萤、忽闪忽闪的星星,这是一幅幅多么优美的画面。作者巧妙动静结合的写法,运用多感官、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胜境中温馨和谐宁静的气氛渲染得神韵透彻,烘托了“我”愉悦的心情,引发了下文“我”对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亲相守的时光。

(三)反复渲染,使景物蕴含象征

渲染式景物描写,就是通过寄寓深刻含义的景物的描写,引起某些联想,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以突出人物形象,使读者深受感染。凡渲染的地方,应是文脉进展的关键之处,如情节的逆转,人物的突变,气氛的变化等地方。如秦文君《一个走运的人》中巧用香樟树作为线索,反复渲染,刻画形象。文中的景物串联如下:

“(开头)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

(中间)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

(结尾)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作者巧妙运用香樟树的历经沧桑、香远益清、苍劲挺立的特征与下肢瘫痪的女子顽强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很好地交融在一起,运用象征手法升华了文章主旨。需要强调的是,在行文中还要注意运用景物首尾呼应、巧妙扣题,如《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习作例文中是这样设置景物的:“(开头)细碎的阳光,滑过我的指尖,伴随着那纷飞的、淡粉的花瓣,盈满我的心房,那一刻,笔者的世界春暖花开……(结尾) 那一刻,看到纷飞的、美丽的桃花,看到它们幸福地在枝头绽放生命,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作者用花儿纷飞这个特写镜头巧妙地进行首尾呼应,结构严密。同时又很好地扣住了题目《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笔者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编了一首写景技巧的七字歌诀:“景物描写方法多,如何运用有技巧。多种感官绘环境,巧用修辞语生动。对比象征和虚实,同一景物反复现。景物变化烘心情,凸显主旨意蕴深。”对于如何在文中呈现景物描写,笔者也做了一个总结:方式一,创造情境,开头用环境点染;方式二,塑造形象,细节用环境亮色;方式三,巧妙串联,情节用环境推动;方式四,卒章显志,结尾用环境升华。当然,记叙文中写景的方法很多,笔者总结的方法只是最常用的几种。需要友情提醒一下:景物精当,要用得恰到好处;不宜过多,两到三处;不宜过长,两三行为宜;要为突显主旨服务。

乡村风景、乡村生活题材丰富,笔者在一次作文训练时,要求学生于文题中巧设乡村景物,通过景物刻画人物,点明中心,效果甚佳。学生有很多拟题十分出彩:《悠悠菜花香》《阳光下的布鞋》《蚕豆花畔》《油菜花韵》《暗香盈袖》《云水之谣》《雾里看花》《桂花下的等待》《夏日的歌谣》(鸣蝉)《栀子花开》《火树红花》《白藤萝,春日梦》《掌心的阳光》《樱花飞舞》《锄头生花》《红薯飘香》《行走在春天里的列车》《葡萄架下》《糕香里的爱》《开在心田上的花》《豆墨花香》等,在美妙的意境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学生走进乡村生活,感受风土人情,体现人间真爱,感悟人生哲理。寓作文于乡村生活中,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的一个思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描写景物时,巧用修辞、调动多种感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运用象征等手法,会使作文亮丽起来;结构上注意首尾呼应、巧妙扣题、用景物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会在文字中涂抹出一幅幅色彩斑斓、别具匠心、情景交融的风景图画。生命如花,人生似景,让我们在写作中韵写景共记叙一色,美文与高分齐飞!

参考文献:

第6篇:景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写作训练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15

做事总是有方法可循的,叙事性散文的写作也不例外,我想结合平时的训练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审清题目要求

现在的作文大都是命题型作文,在写作文之前,学生首先要审清题目的含义。

1.抓住关键词

抓关键词就是要学生抓题目中的重点词语来审题。例 “又是一个新起点”,“又”“新起点”是两个关键词。“又”说明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新起点”是基于此次事件自己对于未来的目标来说的。

通过关键词,大概理出写作思路:首先,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生活;其次,经过深入思考后,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再次,经过此事件,自己的思想水平有哪些提高,精神上如何引领自己成长等等。

2.由表及里,抓引申义

许多作文不能简单看题目表面上的意思,往往要深入理解它的深层含义。

(1)比喻类:比喻类作文,作者可以试着把题目还原成比喻的形式,例如“……像……”等,以此来判断是否为比喻类的作文。这类作文大都需要学生根据本体进行引申,然后进行构思写作。例如作文《酸酸的泡菜》,这当然不是让学生写“泡菜”,而是从“泡菜”这一事物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心理感受及追求等,只有把本体和喻体结合起来,才能提升文章的思维空间。

(2)象征类:此类文章,不仅要看字面意思,还要理解它所要阐释的深层含义。例如作文“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灿烂”,难道文章仅仅要写“乌云阳光”吗?看到“乌云阳光”,你会想到什么呢?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乌云”象征自己经历的困难挫折等等,而“阳光”则象征经历过坎坷的生命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挖掘出文章的象征意义,文章读起来才会更有味道。

二、训练联想和想象

丰富的想像力能使作文文采飞扬,学生的思维放飞驰骋,如何训练呢?

1.明确联想和想象的含义

何为“联想”?何为“想象”?只有在明确了它的含义后,才能更好地应用它,才能更好地启发思维。

2.基于词语的联想和想象

(1)基于词语的联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些词语进行相关、相近、对比等关系的联想。例如,看到“双休日”这个词,就会想到周末、作业、老师、兴趣班、游戏、公园等;提到“春天”,会想到河水解冻、春暖花开、柳树发芽、万物萌生等;体悟深刻的同学还会想到春天是一年的开始,要明确目标,树立理想,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等。

(2)基于词语的想象

对于此类的训练,学生可由一个或几个词展开合理的想象,由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可以想到现实中不存在的。例如 “南瓜”一词,有的同学想到形状、颜色等词,还有的同学会想象自己能像灰姑娘一样,坐上南瓜车到自己向往的地方旅行。

3.基于语句的联想和想象

词语的联想和想象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我们开始扩展到对于语句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1)比拟修辞:这类修辞在本体的基础上,加入作者的联想和想象,把原有的事物写得生动形象,使人读之兴趣盎然。例如:树枝晃动起来。采用拟人的手法,我们可以扩展为:树枝左右摇晃起来,他扭动着身子,挥舞着身上的绿色绸带,又像在不停地向行人挥手。

(2)比喻修辞:就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可感,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远望山峦,层层叠叠。可以扩展为:远望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像绿色的绸幕镶嵌在远处的天边。加入了联想和想象后,句子是不是变美些了呢?

(3)夸张修辞:恰当地运用夸张,既能使自己的语句非常生动,又可以暗示一定的心理。例如:这时狂风大作,乌云渐渐布满天空,只见天空越来越暗,乌云越来越低,像一只巨大的口袋扑向我们。这是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化快,又伴有人们对此种天气的些许恐惧心理。

4.基于场景的联想和想象

语句的联想和想象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我们开始扩展到对场景的训练。

云起云落、夕阳西下,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面对不同的场景,孩子们会有无穷无尽的想法,就此,我们可以分类进行训练。例如景物描写、劳动场景、学习生活、运动竞技场等。

三、开头和结尾训练

1.内容上首尾点题

我班的学生作文基础都不太好,我在训练作文时,让大部分学生尽量开头结尾都要点题,假如开头不适合点题的话,那么结尾一定要点题。

例如:“母爱,感动”一文,学生的作文开头是:“夜深了,我久久还未入眠,起身眺望窗外,树影婆娑,月光透过树的缝隙照射到地上,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然后转入对事件的描写。我觉得可以对开头再作一下补充:“在这寂静的夜晚,母亲对我的关爱,幸福的、感动的思绪不禁涌上心头……”“景为情设”,写景的目的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补上一笔抒情,既点了题,又能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意境更美了。

2.结构上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会使得整篇文章结构紧密、完整,布局合理。例如,在“就这样慢慢长大”一文中,一位学生的开头是“时光悄然而逝,如白驹过隙,我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长大了”;结尾是 “现在,我已是一名初中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懂得了许多,就这样我慢慢地成长,慢慢地收获” ,而结尾中的“成长,收获”就是对开头的照应和对长大的回答。

3.语言上生动优美

通常在语言上的修饰,我们一般采用修辞手法,把一些平实的语言比喻化、拟人化等。例如“秋天到了,小麦黄了”,学生可以试着修改,如:“一块块麦田组成一片金色的海洋,在微风的吹拂下,麦浪掀起层层涟漪,像海面上的微波在不停地晃动。”这样的句子是不是生动了许多?

学生也可以进行分组练习,组内每人出一句,其余同学修改,然后在班级中交流展示,比一比谁修改得好,让学生互相取取其长而补其短。

四、提升细节刻画

细节描写会为文章增色,对此,我们可以多加练习训练。

1.景物描写

作文中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人物、渲染气氛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文中的景物描写不可小觑。

(1)景物描写要匹配人物心理。“景为情生”,环境的描写与文中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景物描写要符合作文的要求。如果作文的开头是:“天空越来越暗,乌云也越来越多,窗外的树木随着大风的袭击疯狂地摇动他的身躯,好像随时都可能被狂风吞噬。”这时的景物描写一般对应人物的心情应该是“焦急或焦灼不安”,而不应该是人物喜笑颜开或心情万分高兴。

(2)景物描写要细致生动。景物描写需要学生提升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走在田间小路上,我闻到泥土的气息,看到了草叶上有露珠。”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句子细腻生动,提升句子的美感以及可读性。可以修改成:“漫步在田间小路上,路边田野里的泥土微微润湿,青草夹杂着泥土的气息一阵阵扑面而来,偶尔会传来路边野花的香味。深秋的早晨,只见草叶上晃动着圆圆的露珠,晶莹剔透像一粒粒小水晶。”

2.外貌描写

(1)外貌描写要匹配人物形象。外貌描写可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窥见人物的一些性格特点。描写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等,观察要仔细,要能为文章的主题服务。不能把“一双孔武有力的双手”用来形容颤巍巍的老人和天真可爱的孩童,只能用来形容健壮的中年人。

(2)升格外貌描写。可以采用扩写的手法升格外貌描写。例如,“父亲的双手很粗糙、长满厚厚的老茧,手指上还有裂口”,我们可以进行升格练习,通过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展示父亲的双手。可以升格为:“我看到了父亲的双手,黝黑、干裂、粗糙,在我接住包裹与父亲双手接触的刹那间,父亲手上的裂皮刮过我白皙的双手,让我感觉有些许疼痛,父亲那摊开的手掌上,长满厚厚的老茧。”让学生把对父亲双手的描写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会更有感染力。

3.动作描写

在一些文章中,为了表现主题,需要对人物的动作进行一些细部刻画,细心观察,分解人物的动作,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

例如校运会上,“只见运动员双脚用力蹬地,身子往前倾斜,随着‘砰’的一声枪响,运动员们个个像离弦之箭,挥动着有力的双臂往前奔跑”。这样的画面把运动员矫健的身姿和拼搏的精神很好地刻画出来了。所以,在动作的刻画上,先引导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分解动作,然后再辅之以必要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完美。

4.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不在多或少,而在于使用得是否恰当,能否为文章的主题更好地服务。例如《背影》中:“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一句平淡无奇的语言彰显的却是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语言虽然简短,却符合文章表达主题的需要。这就告诉我们,在作文中,人物语言的出现要根据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作者需要考虑斟酌,不可任意而为。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语言描写,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学生对作文人物语言的写作水平。

5.心理描写

不少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把握不好,我为此设计了一些场景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例如:上课铃声急促地响了起来,老师拿着这次考试的试卷匆忙进来,我心里不停地在想。学生先自主填写人物的场景心理,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慢慢提升自己的心理描写能力。然后再设计一些其他场景来进行心理描写训练,慢慢提高。

第7篇:景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一、注意写景层次

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应遵循这个规律。只有选择恰当的写景层次,文章才能条理清楚,层次井然。常用的写景的层次有以下三种:

其一,要注意总体和局部的关系。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很好地处理了从总体到局部的问题。首先鸟瞰全城的全貌,然后饱览一城山色、雪后初晴,再把读者领到垂柳边,领略济南清丽秀美的景色。

其二,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如,沈从文的《边城》中对酉水景色的描写“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由低到高,层次井然,脉络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其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描写“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就是由近及远,由近处的荷塘写到荷塘四面的树,由树写到远山,层层推进,一目了然。

二、善用写景技巧

1.妙用修辞法。景物描写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能让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能把文章描写的景物变得更加形象。如,高考佳作《美丽的月牙泉》中“四面环山温柔地拥着一弯新月,她是这样清澈宁静,是这样深情婉约。分明是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却因何在大漠瞩望千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现出月牙泉的婉约迷人。

2.动静互衬法。也就是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反衬“林”的清静,以“鸟鸣”反衬“山”的空幽,有声反而收到比无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另外,像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句运用了动静对照的手法,在一“关”一“出”的动静冲突中,凸显出春光难锁,溢出园外的蓬勃的生命激情。

3.虚实相间法。景物的描写,有实有虚,实景的描绘是必要的,但不止是摹貌,还要传神,就需要加以想象,用虚写的手法。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种想象的笔法,使景致更丰富,更传神,更具人情味。

4.对比映衬法。就是充分运用对比、烘托手法来描写景物。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写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特异的地方,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描写,以南国之秋“来得慢,来得润,显得淡”的特点,反衬出北国之秋更为醇厚、浓烈的味道。

三、长于抒感

写景常常为抒情创造条件,通过写景来抒情,是写景散文的根本特点。常见的抒情方式有:

1.直抒胸臆。即作者在一段景物描写后,通过议论,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时也在文章开头,在奠定基调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第一段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8篇:景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本学期本人主要指导学生用片段作文来装扮大作文。那么,如何用平时写的小片段来装扮大作文,使大作文变得靓丽起来呢?具体方法如下。

一、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装扮作文

1.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做题记或后记,简洁淡雅

如,有个学生在写《我生命中的芳香》时,用了平时仿写的对比句“淡淡的芳香,浓浓的爱。”来作题记。又如,有学生用“生命如花,芳香四溢……”来作题记。

用对比句、比喻句来做题记,显得简洁淡雅。这样的优雅句子能随手拈来,如果不是平时常作仿写小练笔,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2.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做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使文章有诗意,也有深意

如,有个学生在《飘进心中的那股香》的作文中这样开头:冬天过了,春天开出了簇簇桃花,满林都是桃花香;春天过了,夏天送来了朵朵荷花,满池溢满荷花香;夏天过了,秋天捧出了丛丛,满院飘着香;秋天过了,冬天绽放支支梅花,满街散漫梅花香。生活犹如一朵花,散发奇异的芳香,为生命带来芬芳,向心中飘进一股芳香。

该作文的结尾为:我的生活很幸福,是因为有绵绵的毛衣香,振奋人心的墨水香,沁人心脾的手纸香……飘入我心中,为我的生命增添了芳香。

这个学生很聪明,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上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仿写句子,这样既点明了主旨,又使文章有了诗意。

3.用仿写修辞的句子在文章中间做每个小片段的引言,使结构清晰;也可做每个片段的结语,主题更深刻

如,在写题为《怎么能忘却,那未了情》时,有学生就是用三个反问式的排比句来做正文中的三个片段的引言,又用三个肯定式的排比句来做三个小片段的结语。

片段一:怎么能忘却,那一瓶花露水?(引言)

……

母亲多细心,一瓶花露水就透出了她对我的爱(结语)

片段二:怎么能忘却,那一把遮阳伞?(引言)

……

母亲多执着,顶着烈日为我送伞(结语)

片段三:怎么能忘却,那一个牵挂?(引言)

……

母亲多伟大,为我受伤也毫无怨言(结语)

如此的引言和结语不是使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清晰可见吗?而且用三个排比句来做结语,也使文章主题更为深刻了。

二、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装扮作文,使文章衬情于境,情景交融,富有诗意

1.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来做题记或后记、做文章开头或结尾

如,有学生在《暗香弥散》中开头为:“在那条布满荆棘的路上,总有一股暗暗的、淡淡的芳香伴随我左右,每心跳一次,它就会在空气中弥散,缠绵……”这样的开头既能点题,又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

2.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在文章中间作为每个小片段的引言

如,有学生在写《让我走远看着你》中有关父亲的三件事时,在写每件事之前都是用环境描写的句子为开头:(1)清晨,熹微的阳光被玻璃折射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无助地落在窗前……(2)正午,炽热的阳光毫不留情地洒向大地,像是要烧毁一切东西……(3)夜晚,星星缀满了那黑色的帷幕,是那么安详,那么柔和……

这样的安排,让读者一眼看出是按时间顺序来写文章的,思路清晰,同时,也有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作用。

3.在文章中插入环境描写的片段,达到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作用

第9篇:景物描写的作文范文

我们向同学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现在就来写一写。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如果不想写去过的地方,写想去的地方也可以。

【习作指导】

小朋友,你一定去过好多地方,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带你远游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草原森林、海滨小岛……同伴和你玩过家乡的山涧小溪、果园田野、竹林菜园、高楼大厦……你心里还想着去好多地方。这些地方都是这次作文的材料,你只要从中选一处美丽好玩的还使你流连忘返的地方来写,一定能把这次作文写好。

作文时,你如果还能注意以下几点,那么,你写的地方就能更吸引读者。

首先,要抓住所选地方景物的特点。景物的特点就是这一景物与其他景物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时节和地点,特点也是不同的。比如花坛里的花不同,特点也不同――月季艳丽多姿,桂花十里飘香;又如不同地方的水,特点也不同――海水波涛汹涌,湖水波光粼粼;还有不同时节的风,特点也不同――春风和煦,夏风炽热,秋风萧萧,冬风凛冽,这些就是特点。

要发现所选地方景物的特点,你就得细心观察,用心体会――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看看、听听、闻闻、摸摸、走走、问问,从形态、质地、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方面去认识景物,发现景物与众不同的、特有的东西。这样,作文时才能鲜明、准确地写出不同景物的特点,才能让笔下的“地方”避免一般化,让读者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