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异型淋巴细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作者单位:563000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疱疹病毒是一较大的囊膜的双链DNA病毒,分为A群和B群两个亚群。凡在体外培养时,容易从细胞内释放营养液中的病毒为A群;病毒同细胞紧密结合,很难释放到营养液中的为B群。基因组结构由末端重复序列和内部重复序列组成,疱疹病毒基因可以整合于细胞的基因内,成为细胞DNA的一部分,形成长期潜伏感染状态,疱疹病毒潜伏感染与肿瘤发生有关,尤其与鼻咽癌密切相关,EB病毒属疱疹病毒4型,E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儿童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我国常见的幼儿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EB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病毒,70%淋巴细胞细胞增多,而且异型淋巴细胞明显增多[1],传单患者大部分鼻咽部含有EB病毒。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标本均来自本院确诊的病房患者和部分门诊患者,由护理人员抽取患者静脉血2~3 ml注入EDTAK2抗凝管中送检, 用水平离心机1500r/min离心10 min编号待测。男性30人,女性18人;年龄最小6月,最大13岁,平均年龄41岁,且均为临床上最后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8例,其中EB病毒DNA定量拷贝数>10×103(阳性)40例,异淋巴细胞>4%(阳性)22例。
12异淋巴细胞检测仪器、试剂及方法
异型淋巴细胞检测EDTAK2抗凝全血用SYSMEX2100血流流水线上自动推片机进行推片,自动瑞士染液染色的血片,由经验丰富的血液工作人员两人共阅片求出的均值作为最后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值(>4%为阳性)。
13EB病毒DNA定量检测仪器、试剂及方法
使用罗氏(LightCycler480)480PCR扩增分析仪,采用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试剂盒进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为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定量检测。质量控制:查看阴性,阳性及标准定值是否吻合决定此次检测情况。阴性质控品:增长曲线不呈“3”型曲线或Ct=30,阳性质控品:增长曲线呈“3”型线,且强阳性质控品定量参值在10×106~20×108范围,临界阳性质控品参考值在20×102~20×104IU/ml范围(参考值为仪器自动分析计算出的数值)。阳性定量参考品:全部阳性,且线性相关系数097≤∣r∣≤1。测定结果有效必须具备以上质控条件同时满足,否则结果无效,需重做实验。检测EB病毒DNA灵敏检测范围在102~107拷贝/ml之间。
14操作步骤
141异型淋巴细胞检测EDTAK2抗凝全血充分混匀20次后,用SYSMEX2100血液流水线上自动推片机进行推片,自动瑞氏染液染色的血片,由经验丰富的血液工作人员两人共阅血片的体尾部细胞分布均匀的部位,求出的均值作为最后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值(>4%为阳性)。
142EB病毒DNA的定量测定
1421DNA提取(标本处理区)①取15 ml灭菌离心管编号(与标本同号)。②取50 μl DNA提取液于15 ml灭菌离心管中, 细心提取血清与血细胞交界处的白细胞层,尽量吸完放入灭菌离心管中,充分吹打混匀约静置5 min。③振荡器剧烈振荡混匀5~10 s,置(100±1)℃恒温金属浴中孵育(10±1) min,12000r/min离心5 min备用。
1422试剂准备(试剂准备区)①从冰箱中取出EB病毒DNA检测试剂,室温解冻,取02 ml样品扩增八连管,按比例加入EB病毒DNAPCR反应液40 μl+Taq酶3 μl/人份至八连管中。②将加好试剂的扩增八连管放入试剂准备区和标本处理区之间的传递窗中。③加样:在标本处理区从传递窗中取出加好试剂的八连管于生物安全柜中加样,分别依次加入处理好的标本上清液2 μl,阴性质控品、临界阳性质控品和强阳性质控品后,盖上密封条密闭,8000 r/min离心数秒。④将处理好的样本放入标本处理区和扩增区之间的传递窗中,准备扩增。
1423样品扩增(PCR扩增区)①打开扩增区电脑及LightCycler480主机,查看反应条件是否吻合,否则重新设置。②从传递窗中取出准备好的样品扩增管,放入LightCycler480主机仪器扩增板内,再放进LightCycler480主机进行扩增。
2结果
21异型淋巴细胞>4%(阳性组)的22例,EB病毒DNA检测值>10×103(阳性组)标本40例,见表1。
22结果发现在临床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8例患者中,EB病毒DNA定量核酸检测阳性达833%,由于核酸检测速度快,使用EDTAK2抗凝全血采样方便,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有非常高的早期诊断价值,EDTAK2抗凝全血涂片查异型淋巴细胞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阳性率也高达458%(高于文献2所述[2]),此次研究发现EB病毒DNA定量核酸检测明显高于血涂片查异型淋巴细胞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统计方法处理t检验。
3讨论
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人员普遍易感,EB病毒(EBV)几乎与所有鼻咽癌有关; EB病毒(EBV)对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至关重要;EB病毒(EBV)还同Burkitt淋巴瘤、免疫损伤性患者的淋巴瘤有关; EB病毒(EBV)同时也可能与何杰金氏病(Hodgkinsdisease)、慢性疲劳综合征、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症等有关;检测EBV病毒的PCR(EBVDNA),PCR荧光定量技术可从少量标本中扩增检测出所需DNA,适用于多种不同标本的检测。为临床检测、普查EBV提供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
本次检测的均为临床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人员普遍易感。EB病毒(EBV)核酸检测对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至关重要, 本次是EDTAK2抗凝全血提白细胞层检测核酸检测,阳性率高达833%高于文献3中所述[3],而且具有采样方便,检测时间快;可能阳性率更高,非常高的早期诊断价值诊断价值。此次实验检测没有取鼻咽部分泌物进行核酸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大部分鼻咽部含有EB病毒,采样更方便,可能阳性率更高。
EB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病毒,7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淋巴细胞细胞增多,而且异型淋巴细胞也明显增多,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也是实验室辅助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方法,阳性率458%高于文献4中所述[4]。虽然不如核酸检测阳性率的临床意义大。但是对实验环境要求不高,适合于各级实验室,更适合于不具备条件开展PCR核酸检测的医院辅助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参考文献
[1]陈尚明,黄海英.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72例临床分析南通医学院学报,2009,29(4):305-307.
[2]陆丹,胡兴文,曾菊.儿童EB病毒感染与异型淋巴细胞相关性分析,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2):1732-1734.
【关键词】 透明细胞肉瘤;淋巴结;转移性;临床病理
Analysis of clinical pathology on two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lear cell sarcoma of lymph node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oints on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diagnosi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etastatic clear cell sarcoma of lymph node. Methods Observing clinical features of two patients 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metastatic clear cell sarcoma of lymph node, and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hist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from tumor tissue. ResultsThe inguinal lymph nodes metastatic tumor was positive in two patients. Tumor tissue that was separated nest and bundle of varying sizes by fibrous tissue consisted of polygonal cells with rich and transparent cytoplasm or spindle cells. There were some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hemorrhage and necrosis in tissue. Retrospective history, two patients underwent the lateral malleolus or above the knee tumor resection ever before one to one and half year. Both the groin mass were found six months ago. Vimentin, S-100, HMB-45 and Melan-A of tumor cells all were positive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 ConclusionIt is difficult to diagnose for metastatic clear cell sarcoma of lymph node. We should review history and focus on morphology with HE stain. Immunohistochemistry also is helpful.
【Key words】 Clear cell sarcoma; Lymph node; Metastatic; Clinical pathology
透明细胞肉瘤(CCS)是一种具有色素细胞分化的软组织肉瘤,好发于四肢末端,常与肌腱、腱膜有关,组织来源尚未确定。CCS较少见,约占软组织肉瘤的1%,可发生淋巴结转移。我们总结2例淋巴结转移性的透明细胞肉瘤,结合文献予以讨论。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病理科淋巴结转移性CCS2例。患者均为女性,一例56岁,左侧腹股沟肿物;一例38岁,左大腿肿物。2例均行肿物切除术。标本经10%中尔马林固定,沿肿物的最大径剖开,肿物实质取2~4个组织块,经脱水透明浸蜡,石蜡包埋,4~5 μm厚切片,常规HE染色,并做免疫组化标记,S-P法染色,所用单克隆抗体为HMB-45、Melan-A、S-100、Vimentin、CK(AE1/AE3)、EMA、CD34及actin,试剂均购自福建迈新生物有限公司。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一例患者发现左侧腹股沟肿物20余天,追溯病史患者一年前在外院行左足外踝关节下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血管外皮肉瘤;一例患者38岁,发现左大腿肿物一年,快速增大一月余,追溯病史患者一年半前曾行左膝盖上方肿物切除术,术后诊断不详。
2.2 大体检查 2例均送检灰白色结节,直径1.5~2.5 cm,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切面灰白、灰红色,实性。
2.3 镜下检查 2例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细胞呈巢状、片状或束状弥漫浸润,其间被细纤维结缔组织分隔,肿瘤细胞中等大小,胞浆透亮或略嗜酸性,可见嗜碱性或嗜双色性的大核仁。2例中均可见少量多核巨细胞,3~8个核排列在胞质周围。
2.4 免疫表型 2例弥漫性强阳性表达HMB-45、S-100及Vimentin,灶状表达Melan-A,不表达CK、EMA、actin及CD34。
3 讨论
淋巴结疾病一向是病理诊断的难点。淋巴结的恶性肿瘤以淋巴瘤及转移癌多见。一般情况下肉瘤多沿血道转移。透明细胞肉瘤的转移率高达60%~70%,最常转移的部位是淋巴结、肺脏和骨[1]。
3.1 临床病理特点 CCS又称为软组织恶性黑色素瘤,由Enzinger于1965年首次报道[2]。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年人,无明显的性别和种族差异,见于全身各部位,但常见于为四肢远端,也见于膝、大腿、头、颈。起病隐匿,往往无其他症状[3]。肿瘤位于深部软组织内,常与肌腱、筋膜粘连[4,5]。
3.2 组织发生 CCS的组织发生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CCS是来源于神经嵴的一种恶性肿瘤,依据是电镜下瘤细胞内含黑色素小体,S-100及HMB-45标记阳性,推测可能是胚胎发育中迁移到肌腱或腱膜中的黑色素细胞来源[6]。
3.3 诊断要点 本次讨论的两例患者均以淋巴结病变为首诊目的,首诊部位均无特异性,而追溯病史发现原发部位均为CCS经典的好发部位,足外踝下方的腱膜及膝关节上方的腱膜。镜下淋巴结内肿瘤组织具有典型的CCS的镜下表现,免疫表型亦支持。
3.4 鉴别诊断 本次讨论的两个病例应与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鉴别,首先应该追溯病史,原发的恶性黑色素瘤往往原发于皮肤,或与皮肤相连,镜下多形性明显,多有所谓的“四不象结构”。两者的免疫表型相似,无鉴别意义。其他需要鉴别的肿瘤主要有含有上皮样细胞成分的肉瘤,如滑膜肉瘤、纤维肉瘤、上皮样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上皮样肉瘤及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等。这些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小,而且通过免疫标记鉴别,这些肿瘤的HMB-45是阴性的。
参 考 文 献
[1]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2] Enzinger RM. Clear cell sarcoma of tendons and aponcuroses. Cancer, 1965,18:1163-6.
[3]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4] Chung EB, Enzinger FM. M alignant melanoma of soft parts A reassessment of clear cell sarcoma.Am J Surg Pathol, 1983, 7:405-13.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
[中图分类号] R558+.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4(c)-083-0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免疫细胞介导的血小板凋亡等有关[1-2],但确切机制仍未完全明确。本文就淋巴细胞亚群与ITP发生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2月在本院血液科住院的ITP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1~14岁,平均(6.1±2.3)岁,诊断均符合文献标准[3]。将其分为:新诊断ITP组(诊断后3个月以内血小板减少)35例,持续性组(诊断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15例,慢性ITP组(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12个月)10例,所有患儿在采集标本1周内均未接受糖皮质激素等任何免疫相关治疗。对照组为30例为健康体检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1~11岁,平均(5.8±6.1)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实验各单抗及相应的同型对照及试剂盒均为由美国BD公司提供,流式细胞仪为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产品。Th/Ts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及NK细胞为抽取晨起空腹外周血2 ml,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分析计算CD19+、CD16+CD56+细胞百分率及CD4+/CD8+细胞比值。调节性T细胞检测为采集外周静脉血5 ml,送检并计算CD4+CD25+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数据资料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Th/Ts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检测结果
见表1。
2.2 CD4+CD25+T细胞和CD4+CD25+Foxp3+T细检测结果
见表2。
3 讨论
ITP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急性ITP为急性、自限过程,免疫状态好,随病原菌清除而恢复,不需要治疗,可自行恢复;慢性ITP为慢性病程,存在免疫失调和异常,细胞因子产生增强、淋巴细胞活性增加和特殊的自身抗体产生,需免疫治疗[4]。Cines DB等[5]认为,尽管B细胞产生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是ITP发病的直接原因,但T细胞异常导致B细胞激活可能是ITP真正的发病机制。
T淋巴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重要环节,按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将T细胞分成辅T细胞(Th)和抑制性T细胞(TS)。最新的研究表明,辅T细胞(Th)和抑制性T细胞(TS)中不是所有的CD4+CD25+T细胞均具有抑制自身免疫的功能,部分CD4+CD25+T细胞并不具有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CD4+CD25+T细胞发挥抑制自身免疫的功能需要达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基因的稳定持续和高水平表达,而其表达降低不仅使得CD4+CD25+T细胞调节丧失,还使得CD4+T细胞更易于分化为Th2细胞,从而诱发多种重大免疫相关性疾病,其中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生理病变进程密切相关[6]。
本研究结果显示,CD4+CD25+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4+CD25+Foxp3+T细胞/CD4+细胞在持续性ITP组和慢性ITP组降低,在新诊断ITP组CD4+CD25+Foxp3+T细胞/CD4+细胞降低,提示CD4+CD25+和CD4+CD25+Foxp3+Treg免疫调节功能异常是ITP发病的重要机制。故笔者认为,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失衡在儿童持续性和慢性ITP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ITP患儿,尤其儿童持续性和慢性ITP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桂英,钟立群,梁昌达,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水平检测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5):1179-1180.
[2]Provan D,Stasi R,Newland AC,et al.International consensus report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Blood,2010,115:168-186.
[3]杨仁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命名、定义与疗效评价的标准化[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9,30(3):215-216.
[4]吴海,廖钦晨,贺慧娟,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CD4+CD25+Foxp3++细胞的检测及意义[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25):90-94.
[5]Cines DB,McMillan R.Pathogenesis of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CurrOpin Hematol,2007,14(5):511-514.
【关键词】 反应性关节炎; T细胞亚群; NK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血清免疫球蛋白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lymphocyte subsets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serum immunoglobulin of patients with reactive arthritis (ReA)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CD3+T, CD4+T, CD8+T,CD16+56+NK, CD19+B positive rate (with flow cytometry) and serum IgG, IgA, IgM levels (with immunoturbidity) were measured in 56 patients with ReA and 53 normal control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ontrols, the percentage of CD4+T lymphocyte,CD4+/CD8+ratio and CD19+B cell percentag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Key words] reactive arthritis; T lymphocyte subsets; NK lymphocyte; B lymphocyte; serum immunoglobulin
反应性关节炎(reactive arthritis, ReA)是在关节外远端部位发生微生物感染后产生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其病因与病原体、免疫、遗传有关。该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其本质上都有抗原微生物侵入黏膜内,而且机体免疫防御系统存在功能紊乱[1]。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反应性关节炎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百分率,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A、IgG、IgM含量,观察ReA患者体内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指标的变化和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1.1.1 对象 病例来源于2007年9月至2009年10月我院免疫风湿科住院患者。诊断标准符合1990年公布的Amor诊断标准[2]。ReA患者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25~74岁,中位年龄53岁。正常对照组为53例本院健康体检者,男27例,女26例,年龄17~78岁。
1.1.2 试剂 试剂均由BD公司提供,包括:荧光抗体CD3percp/CD4FITC/CD8PE;CD3FITC/CD16+CD56+PE;CD19cy5;溶血素,鞘液等。免疫球蛋白试剂盒由BEHRING 公司提供。
1.2 方 法
1.2.1 标本采集 抽取病例组和对照组外周静脉血1 ml,注入EDTAK2抗凝管中,室温保存,在24 h内用于流式细胞仪检测;同时抽取4 ml静脉血注入真空采血管中,用于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
1.2.2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取50 μl上述抗凝血分别加入两个试管中,一管加入10 μl荧光抗体CD3percp/CD4FITC/CD8PE;另一管加入荧光抗体CD3FITC/CD16+CD56+PE和CD19cy5各10 μl,充分混匀后避光室温孵育20 min后,每管加入溶血素(1∶10稀释)1 ml,避光放置至透明后1 000 r/min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体,加入1 ml PBS洗涤细胞2次,最后加入500 μl PBS溶液混匀直接上流式细胞仪(德国PARTEC公司)检测。
1.2.3 免疫球蛋白检测 每个样本分离出血清,在特种蛋白分析仪(德国BEHRING公司)上测定血清中IgG 、IgA、IgM的含量。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处理数据,结果以±s表示, 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P
2 结 果
2.1 ReA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仪检测散点图
采用CD3+T为总T细胞,CD3+CD4+T细胞为辅T细胞,CD3+CD8+T为抑制性T细胞,CD3-CD16+CD56+为NK细胞,CD19+为B细胞。设门分析各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典型检测结果见图1。
a为FSC和SSC的散点图,R1区为淋巴细胞区;b为CD3和CD4的散点图,Q2区为辅T细胞(CD3+CD4+);c为CD3和CD8的散点图,QA2为抑制性T细胞(CD3+CD8+);d为CD4和CD8的散点图,QB4为CD4+T细胞,QB1为CD8+T细胞;e为CD3和CD19的散点图,Q4为B细胞(CD19+);f为CD16+56和CD3的散点图,QB1为NK细胞(CD3-CD16+56+)。
图1 流式细胞仪检测Re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Fig 1 Lymphocyte subsets in peripheral blood with ReA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2.2 ReA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ReA患者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及CD19+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ReA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
ReA患者的血清IgG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b:P
3 讨 论
T细胞亚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尤其是辅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制约,产生适度的免疫应答,使之既能清除异物抗原,又不至于损伤自身组织。CD4+T细胞为辅助/诱导T细胞(Th/Ti),CD8+T细胞为抑制/杀伤细胞(Ts/CTL)。正常情况下CD4+和CD8+T细胞之间始终保持一恒定的比例,构成宿主细胞免疫调节的重要环节。CD4+与CD8+T细胞的平衡在抑制肿瘤、抗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3]。本组资料分析了56例反应性关节炎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发现ReA患者CD4+T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明显升高,CD3+和CD8+T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与文献报道的类风湿关节炎(RA)及强直性脊柱炎(AS)结果基本一致[4,5]。这些提示反应性关节炎患者辅T细胞数量增多,抑制性T细胞数量相对减少,导致Th细胞功能亢进,Ts细胞抑制功能相对不足,使T细胞的免疫调节网络失衡,引起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
免疫球蛋白是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是免疫细胞受到病原微生物等抗原刺激后产生的重要免疫分子。CD19+是B淋巴细胞膜表面标志,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进而介导体液免疫。本研究结果显示反应性关节炎患者CD19+B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血清IgG含量也升高。王喜英等[6]在类风湿关节炎中也有类似的报道。这些表明ReA患者的体液免疫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亢进,外周血中B细胞明显增多,免疫球蛋白表达失控,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导致免疫病理反应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
CD16+CD56+是NK细胞的标志物,表达的量可能与NK细胞的数量或功能有关。NK细胞作为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与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其他成分间存在广泛而复杂的相互关系,在机体免疫监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Ohtsuka等[7]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NK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较正常人低下。AzuzLiberman等[8]研究发现AS患者的NK细胞活性被抑制,NK细胞在AS发病机制中起作用。分析本组资料发现ReA患者与对照组相比,NK细胞数量明显降低,提示ReA患者的先天性免疫存在异常,而NK细胞对T、B细胞有协调作用,同时NK细胞还能抑制B细胞的活化,调节抗体的产生,NK细胞的活性降低可导致B细胞过度增殖,因此NK细胞也参与了ReA的发病过程。
综上所述,ReA患者体内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明显增高,B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升高,NK细胞数量明显降低。这些免疫指标显示ReA患者体内细胞免疫紊乱,体液免疫增强,天然免疫功能低下。故监测ReA患者外周血淋巴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对于我们寻找有效方法重建免疫平衡,调节患者体内免疫失衡状态,治疗反应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Rihl M, Klos A, Kler L, et al. Infection and musculoskeletal conditions: Reactive arthritis[J]. 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 2006, 20(6): 1119-1137.
[2] Amor B, Dougados M, Mijiyawa M. Criteria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ondylarthropathies [J]. Rev Rhum Mal Osteoartic, 1990, 57(2): 85-89.
[3] Hgqvist B, Hultman P. Effects of deviating the Th2response in murine mercuryinduced autoimmunity towards a Thlresponse[J]. Clin Exp Immunol, 2003, 134(2): 202-209.
[4] 周 晖,汪楚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及T亚群变化[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 20(6): 7-8.
[5] 张腊红,陈兆军,郑高明,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和免疫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7, 20(6): 582-584.
[6] 王喜英,毛少华,张小青,等. 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原医刊, 2008, 35(5): 33-34.
【摘要】 目的 检测胃癌细胞中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 1,Tiam1)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移行能力的关系,同时观察胃癌细胞在形态学方面的变化。方法 采用层黏连蛋白黏附法,由胃癌MKN45细胞株(M0)中筛选获得高(MH)、低(ML)黏附亚株。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iam1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以Boyden小室法测定M0、ML、MH细胞的体外侵袭、移行能力,并分析其与Tiam1表达间的关系,同时采用苏木精伊红及细胞骨架蛋白染色、扫描电镜技术观察胃癌细胞形态。结果 MH细胞的体外侵袭、移行能力及Tiam1表达均强于M0、ML细胞(P<0.05),且Tiam1表达与胃癌细胞体外侵袭、移行能力呈正相关(r=0.997和1.000);同时与M0、ML相比,MH胞体伸展,表面突起增多,片状伪足宽厚,丝状伪足细长而密集,异型性明显,且细胞骨架结构较紊乱,斑点状肌动蛋白小体增多。但M0、ML细胞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m1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促进胃癌细胞侵袭、移行。这或许是通过调整胃癌细胞骨架结构重组,增强其变形、游走能力而实现的。
【关键词】 胃癌;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 侵袭; 移行; 形态学
Correlation between invasion and migration ability of gastric cancer cells and Tiam 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 1 (Tiam1)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vasion and migration ability of gastric cancer cells, and observe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gastric cancer cells. Methods High adhesive subgroups (MH) and low adhesive subgroups (ML) were separated from MKN45 cell strain (M0) by laminin adhesion method in vitro. The expressions of Tiam1 in M0, ML and MH cell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invasion and migration ability of M0, ML and MH cells in vitro by Boyden chamb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vasion and migration ability of M0, ML, MH cells and expression of Tiam1 in M0, ML, MH cells was analyzed. Th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among M0, ML and MH cells were observed by hematoxylin eosin stain, cytoskeletal protein stain and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Results The invasion and migration ability and the expression of Tiam1 in MH cell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M0 and ML cells (P<0.05). The expression of Tiam1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vasion and migration ability of gastric cancer cells (r=0.997, 1.000). Compared with the M0 and ML cells, the MH cell bodies elongated with wide and thick lamellate pseudopodia, slender and intensive filamentous pseudopodia, more projections on the surface, derangement of cell skeleton and more dotlike actin bodi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0 and ML cells (P>0.05). Conclusions The high expression level of Tiam1 may promote the invasion and migration of gastric cancer cells through adjusting the cytoskeletal reconstruction and enhancing the deforming and migration ability of gastric cancer cells.
【Key words】 Gastric cancer; 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 1; Invasion; Migration; Morphology
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与其运动能力密不可分,而有效迁移行为的达成又来源于细胞内、 外调节因子对细胞骨架动力装置所赋予的驱动力以及细胞骨架成分介导黏附所提供锚定力间的协调运作。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 1,Tiam1)正是作为重要的细胞骨架结构调节因子, 而与肿瘤侵袭转移密切相关[1-3]。本实验通过检测Tiam1蛋白在具有不同侵袭、 移行能力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初步探讨了Tiam1表达与胃癌细胞侵袭、移行的关系,并对其细胞形态学结构基础进行了简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3 胃癌细胞中Tiam1蛋白检测
1.4 胃癌细胞体外侵袭、移行能力检测
1.5 胃癌细胞形态学观察
取对数生长期经胰蛋白酶消化的M0、ML和MH细胞,接种于预置有消毒盖玻片的6孔培养板中,待细胞贴壁生长至玻片面积的60%~80%时,取出盖玻片,分别进行HE染色、细胞骨架染色[5]和扫描电镜观察。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均数间差别多重比较的LSD检验,相关分析采用双变量间的Pearson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iam1在M0、ML、MH中的表达情况
2.2 M0、ML、MH体外侵袭、移行能力比较
MH细胞跨越Boyden小室滤膜网孔的体外移行能力及穿透包被有Matrigel基质的Boyden小室滤膜网孔的体外侵袭能力均高于M0、ML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M0和ML细胞间其体外移行及侵袭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胃癌细胞体外侵袭移行能力比较(略)
2.3 Tiam1蛋白表达与胃癌细胞体外侵袭、移行能力的相关性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iam1蛋白表达强度与胃癌细胞M0、ML和MH的体外移行及体外侵袭能力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7和1.000)。
2.4 M0、ML、MH的形态学差异
3 讨论
Tiam1是Dbl(diffuse Bcell lymphoma oncogene family)家族成员,可作为小G蛋白Rho的特异性鸟苷酸转换因子,促使其向活化状态转变,进而调节细胞骨架结构重组与形体极化,促进细胞运动和迁移[6]。通常Tiam1除在人大脑和组织中表达外,在其他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仅呈低度表达。近年的研究表明,Tiam1在T/B细胞淋巴瘤、黑色素瘤、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细胞中呈阳性表达,且与其侵袭转移密切相关[1-3]。
我们的研究已证实Tiam1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其侵袭转移等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7]。本实验则借助“层黏连蛋白黏附法”,由人胃低分化管状腺癌来源的MKN45细胞株(M0)中,筛选获得起源相同但表型有异的高、低黏附亚株(MH和ML)[4]。经Boyden小室检测发现, MH细胞的体外侵袭、 移行能力均强于M0、 ML细胞(P<0.05),但在M0、ML细胞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Tiam1蛋白在MH细胞中的表达也强于其在M0、ML细胞中的表达(P<0.05),但在M0、ML细胞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1步的相关分析显示,Tiam1 蛋白表达水平与M0、ML、MH细胞的体外侵袭、移行能力成正相关。上述结果提示,Tiam1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促进胃癌细胞侵袭、移行。
已知肿瘤细胞中常发生微管解聚、微丝束及其末端的膜黏着斑破坏,应力纤维网架结构紊乱,肌动蛋白聚集、重排,出现大量点状或短树根样的肌动蛋白小体,使胞体刚性降低,顺应性增强,易于在组织中变形、游走,且在高侵袭转移细胞的膜表面突起和伪足较多,更利于其运动与侵袭[8-9]。本实验中HE染色显示,MH细胞较M0、ML细胞异型性大,形态不规则更加明显。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MH细胞形体延展性好,胞膜表面突起或皱褶增多,片状伪足宽厚,丝状伪足长且密集。进1步经细胞骨架染色显示,MH细胞骨架结构较M0、ML细胞略显紊乱,肌动蛋白小体增多,使其形体顺应性增强,从而易于在组织中变形和游走。总之,所有这些胃癌细胞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可能恰好反映了其侵袭、移行等生物学行为的不同。
近期研究显示,Tiam1既可通过调节整合素α3β1介导的层黏连蛋白5分泌与沉积,进而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形体延展与移行[10],还可通过分子结构中PHnCCEx功能域与CD44V3单体耦联,介导肿瘤细胞与胞外基质成分透明质酸的结合,促进其侵袭、转移[11]。因此,有关Tiam1如何影响胃癌细胞侵袭移行及其形态学基础的相关机制,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4]陈向荣,任卫平,童菊芳,等.粘附法筛选胃癌细胞亚株.胃肠病学,2000,5(2):116-118,136.
[8]Lleonart ME, MartinDuque P, SanchezPrieto R, et al. Tumor heterogeneity: morphological, molecular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Histol Histopathol,2000,15(3):881-898.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液; 诊断
中图分类号 R6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4-0011-02
Prognostic Values of NL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ZHANG Ming,ZHOU Zhi-guo,HUANG Jin-ye.//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24):11-1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hanges and prognostic values of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e(NL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AP).Method:The data of 46 patients with AP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To analyze their changes of neutrophil, lymphocyte and NLR.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 curve was drawn and the area under curve(AUC) was compared.In addition,30 cases age-,gender-,body mass index(BMI)-matched healthy subjects(negative control group) were set up.Result:The NLR in AP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negativ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Acute pancreatitis;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e; Blood; Diagn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Health Center of Jiuli Town of Ganyu District in Lianyungang City,Lianyungang 2221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4.006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引起胰腺及周围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是普外科、消化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1]。临床上将急性胰腺炎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和重症急性胰腺(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MAP病情轻,治疗效果好,预后良好。SAP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2]。如能在治疗前对AP病情进行预先判断,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已有研究证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e,NLR)与AP病情有明显的相关性[3],但采用NLR对AP病情预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6例AP患者的临床资例,探讨NLR对AP病情的预测价值,旨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收治的46例AP住院患者,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21~67岁,平均(42.47±13.32)岁;病因为胆源性胰腺炎33例,酒精性胰腺炎13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制订的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4],发病时间在24 h以内,近期无严重感染,无血液系统疾病史,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及。另将同期年龄、性别与体重指数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阴性对照组,并证实近期无严重感染、无血液系统疾病及严重心肝肾疾病史;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68岁,平均(40.98±15.45)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以Ranson评分≥3分诊断为SAP[5],反之,则为MAP。
1.2 观察指标
收集AP患者入院时、第4天、第7天和阴性对照组体检时的血常规资料,根据其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值计算出NLR。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符合方差齐性、正态性分布);计数资料以例数(n)表示;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进行ROC曲线分析。检验水准α=0.05,P
2 结果
2.1 患者的预后情况
46例AP患者中,MAP35例,SAP11例。
2.2 入院时AP患者与阴性对照组的NLR比较
与阴性对照组(3.97±0.94)相比,AP组入院时NLR (9.67±3.16)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6,P
2.3 SAP组和MAP组患者NLR比较
与MAP组(5.69±1.64)相比,SAP组的NLR(15.42±5.94)水平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0,P
2.4 NLR预测AP病情的ROC曲线分析
以SAP组为阳性组,MAP组为阴性组,构建ROC曲线(图1)。由图1可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42(95%CI:0.709~0.956),面积标准误为0.063,以NLR值判断AP病情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值所对应的NLR值为截断点,即NLR值>12.38可预测AP病情。
图1 预测AP病情的ROC曲线
注:以灵敏度(Sensitivity)为纵轴,以1-特异度(1-Specificity)为横轴的ROC曲线,AUC为0.842(95%CI:0.709~0.956),面积标准误为0.063,以NLR预测AP病情有显著意义(P=0.001)
3 讨论
AP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复杂的炎症[6-7],是普外科、消化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AP发作时,胰腺腺泡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是炎症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8],因此,以往多将白细胞总数作为AP病情判定的指标,但白细胞总数易受理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不高,从而影响其对AP病情的判断。由于缺乏AP的早期判断指标,不能将SAP早期识别,及早干预,从而延误了SAP的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寻找更有效判定AP病情的指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已有研究证实,NLR较白细胞更能预测AP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及入院天数[3],因此有作者推测NLR能特异地反映各种AP患者的胰腺损伤及恢复过程,可作为预测AP患者胰腺损伤的可靠指标之一[9]。
本组资料显示,AP患者入院时NLR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根据病情变化SAP患者可出现高值持续时间较长且下降缓慢,而MAP患者出现持续时间较短且下降较快。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AP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在各种炎症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从而在A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0],而胰腺发生炎症时中性粒细胞可表达多种抗凋亡蛋白,从而延迟中性粒细胞凋亡[11-12]。因此,高值持续时间较短且下降较快表明胰腺损害轻微;高值持续时间较长且下降缓慢表明胰腺损害较重或发生了继发性损害,这类患者SAP发生率高。本组资料中,SAP患者入院时NLR显著高于未发生MAP组患者,提示NLR可预测SAP的发生,这为早期干预提供了客观依据。另外,作者通过ROC曲线对NLR在预测AP病情的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LR的AUC为0.842(95%CI:0.709~0.956),面积标准误为0.063,以NLR判断AP病情有统计学意义(P=0.001),NLR>12.38可预测SAP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向瑞清.体质指数、血清甘油三酯及C肽水平与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0):12-13.
[2]曲春雪.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20例原因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5):130.
[3] Azab B,Jaglall N,Atallah J P,et al.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as a predictor of adverse outcomes of acute pancreatitis[J].Pancreatology,2011,11(4):445-452.
[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73-775.
[5] Toouli J,Brooke-Smith M,Bassi C,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2,17(Suppl):S15-39.
[6]彭晟.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TNF-α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5):31-32.
[7]李绍军,张翠生,孙世杰,等.急性胰腺炎早期IL-6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8-10.
[8]余贤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胰腺炎严重性的预测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21(6):574-577.
[9]胡秦妮,张玉琴,邓芝云,等.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119-3121.
[10]李俊,刘震,李晓东,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探讨[J].四川医学,2009,30(3):301-303.
[11]朱树养,陈卫昌,蔡笃雄.重症急性胰腺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J].胰腺病学,2006,6(5):277-280.
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计生委2015年度科研计划课题项目(编号B2015-159);株洲市年度医疗卫生领域指导性计划(编号2014YW01)
复发性流产(RSA)是指妊娠20周前连续自然流产3次及3次以上者,是临床上常见的妊娠并发症。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约为1%~5%[1]。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因素很多,如遗传因素、子宫病变、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是较确定的原因[2]。另外,还有占50%左右的复发性流产,目前病因还没有明确,而其中40%~60%原因不明的复发性流产是由免疫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其中封闭抗体不足就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关键免疫因素。
现今,选择淋巴细胞免疫治疗该疾病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通常是采用丈夫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然而,有时受女方丈夫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其他因素影响,丈夫外周血不能用时这一治疗方法就受到了限制。本研究主要是采用丈夫以外的健康男性(第三方)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对患复发性流产女方进行主动免疫治疗,与采用丈夫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进行主动免疫治疗进行对比,观察其治疗效果。以寻求一种新的复发性流产的有效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在本院生殖中心门诊确诊的RSA患者114例,由于丈夫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其他因素影响只能采用丈夫以外的男性(第三方)外周血的56例,作为观察组。采用丈夫外周血的58例作为对照组。女方平均年龄29岁,平均自然流产5(3~8)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早期自然流产史≥2次;2)抗体ASAb、EmAb、ACA等自身抗体均阴性;3)内分泌检查正常,无黄体功能不足;4)封闭抗体(BA)阴性;5)双方行TORCH、衣原体、支原体等检查均为阴性;6)夫妇双方无家族遗传病史;7)男方分析正常;8)治疗前3个月未经过任何免疫治疗;9)夫妻双方对淋巴细胞主动免疫疗法有充分的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均排除生殖道畸形和形态学异常。
供血者筛查:在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前,对供血者进行常规检查,已排除疾病血行感染的潜在可能。同时对患者进行知情谈话,告知主动免疫治疗存在的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无菌条件下抽取患者丈夫或第三方男性外周血20mL,加入肝素钠10m、生理盐水10mL混匀,静置30min,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然后吸取富含淋巴细胞的白膜层,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洗涤2次,将淋巴细胞浓度调整为(20~40)×106mL-1,于患者前臂内侧分4~6点皮内注射,间隔3周注射1次(避开月经期),3次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结束后2周,复查封闭抗体,如果转阳者,鼓励患者尽快受孕,妊娠后再继续免疫治疗12~14周,B超检查提示胎儿正常则停止治疗。同时嘱咐患者妊娠后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疗程结束后未妊娠者,每3个月加强1次。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CD4+、CD25+、Tr 表达率进行比较,同时将妊娠超过12周者视为妊娠成功,比较两组妊娠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展开t检验和χ2检验,在P
2 实验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 CD4+、CD25+、Tr表达率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CD4+、CD25+、Tr表达率经统计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CD4+、CD25+、Tr表达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2.2 妊娠成功率
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妊娠成功率为 94.4%,对照组妊娠成功率为 93.1%。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复发性流产给患者本人以及家庭带来诸多生理以及心理上的问题。现阶段,针对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的流行病学、病因学、生殖免疫学等诸多研究为临床对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利的依据。然而,至今还未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方案[3]。经现代免疫学研究指出,人类胚胎的形成过程为一个同种半移植的过程,胎儿中来自父亲的那一半基因抗原针对孕妇而言为一种外来异物,所以会受到母体的明显排斥。在正常妊娠过程中,为了对抗排斥能够保证胚胎的继续生存,一般母体会产生封闭抗体现象,若是封闭抗体缺乏后,胚胎则会受到来自母体血中杀伤细胞的有力攻击, 最终引起流产的发生[4]。
主动免疫治疗的主要机制,是应用淋巴细胞诱发患者产生对妊娠起保护作用的阻断性抗体,即封闭抗体。当妻子再次受孕时这些封闭抗体就能识别胚胎来自配偶的抗原并与之结合继而产生封闭作用可使胚胎得到保护并生长发育从而有利于妊娠成功[5][6]。另外,主动免疫治疗还可提高妻子的免疫反应性使妻子体内的封闭抗体形成增多保护胎儿不易受母体免疫系统排斥。
主动免疫治疗可提高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再次妊娠成功率,其方法简单、有效且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然而,当受女方丈夫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其他因素影响,丈夫外周血不能用时这一治疗方法就受到了限制。本研究主要是采用丈夫以外的男性(第三方)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对患复发性流产女方进行主动免疫治疗,与采用健康的丈夫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进行主动免疫治疗相对比,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发现采用丈夫以外的男性(第三方)外周血(实验组)和采用丈夫外周血(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CD4+、CD25+、Tr表达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4 结论
综上所述,主动免疫治疗可提高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再次妊娠成功率,其方法简单、有效且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当受女方丈夫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其他因素影响,丈夫外周血不能用时,采用丈夫以外的健康男性(第三方)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对患复发性流产女方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同样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Kuon RJ,Wallwiener LM,Germeyer A,et al.Establishment of a standardized immunological diagnostic procedure in RM patients[J].J Reprod Immunol,2012,94( 1): 55.
[2]Rai R,Regan L.Recurrent miscarriage[J].Lancet,2006,368 ( 9535): 601-611.
[3] 林其德.复发性流产免疫学诊断和治疗共识[J].生殖医学.2008,2(17):1.
[4] 徐岚,张新能等.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与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2(5):349-351.
患儿,男,3岁,因双下肢无力3个月、发热伴右踝关节肿痛1天,于2009年7月10日入院。入院查体:T 38.7℃,R 30次/分,P 135次/分,BP 105/70mmHg,神志清,右踝关节处皮肤可见2处2cm×2cm~3cm×3cm色素沉着斑,右踝关节肿胀,有触痛,皮温高,咽无充血,心肺腹部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及,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肌力双上肢V级,双下肢IV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阴性。入院查血常规示:WBC 5.02×109/L,N 0.303,L 0.657,Hb 115g/L,PLT 119×109/L,血片染色检查可见少许幼稚细胞;肝功:ALT 110U/L,AST 70U/L;X-ray:右踝关节诸骨未见骨质异常,关节肿胀;MRI腰椎平扫未见异常;脑脊液检查均未见异常;EB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均阴性;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心磷脂抗体、ENA谱阴性。考虑脊髓病变,给予营养神经、保肝及抗感染治疗后6天,患儿体温正常,关节肿痛消失,但热退5天后又发热,体温最高达40℃,查血常规:WBC 3.4×109/L,L 0.785,Hb 103g/L,PLT 117×109/L;肝功:ALT 70U/L,AST 60U/L。以后患儿持续高热不退,血常规示三系进行性下降。于2009年7月24日、7月27日2次做骨穿经髂后上棘多次多部位穿刺均抽取困难,取材不佳,骨髓增生低下。均未见有核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第1次淋巴细胞占97%,均为成熟型,第2次有核细胞全为淋巴细胞,多为成熟型,少数有核染色质聚集不明显。28日查血常规:WBC 1.3×109/L,L 0.717,Hb 75g/L,PLT 74×109/L;于7月29日又行骨髓穿刺,骨髓像示:骨髓增生低下-活跃,兰状细胞多见,占50%~90%,有核细胞全为淋巴细胞,其中原幼细胞占47%,此类细胞胞体规则,多呈圆形,胞核凹凸不平,核染色质疏松,核仁不明显,浆量少,有细小颗粒。POX(-)。符合低增生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1]。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报告示:骨髓中异常细胞占43.67%,细胞分化较差,CD 34部分阳性,HLA-DR阳性。主要表达CD 10、CD 20、CD 19、CD 22、cCD 79a等B淋巴细胞免疫标志,CD 10/CD 19双阳性细胞占77.28%。支持急淋的诊断。患儿放弃治疗出院。
讨 论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临床少见,发生率占5%~10%,多见于中老年人,常无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类似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现。常以头晕、心悸、气短等贫血症状最为多见,皮肤黏膜常轻中度出血,少数以发热感染为临床特征,且以髓系多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极为少见,故易误诊,预后差,常合并感染致死[2]。本例患儿以关节无力入院,可能是患儿太小关节疼痛无法表达,表现为关节无力,无法站稳。且入院时三系正常,后出现发热及全血细胞进行性下降,应排除感染所致的全血细胞减少,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经多方面检查符合国内、国外Nagal等提出的低增生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AL)诊断标准[3]。
参考文献
1 张之男.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22-123.
[关键词] 益肾康颗粒;慢性移植肾肾病;T淋巴细胞亚群
[中图分类号] R6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a)-0107-03
肾移植受者出现的排斥反应、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次是服用免疫抑制剂造成的肝肾功能损害,其结局是引起慢性移植肾肾病(CAN),往往造成移植肾失功,严重影响移植者/肾的长期存活。因此,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尤为重要,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在于调节患者的免疫状态,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能够反应机体的免疫状态。本研究采用中药益肾康颗粒(由积雪草、川芎、生白芍等组成)治疗CAN,并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明确益肾康颗粒对CAN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8月~2012年3月门诊及住院CAN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4例,女36例,平均年龄41.2岁。将120例患者分为益肾康大剂量组(益肾康组)、标准免疫抑制剂治疗组(对照组)。益肾康组79例,男57例,女22例,平均年龄41.3岁,肾移植术后6~81个月;对照组41例,男28例,女13例,平均年龄40.6岁,术后6.5~7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用药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入组标准:①年龄18~60岁的肾移植患者,且在6个月后发生血肌酐(Cr)异常升高,复查仍证实133 μmol/L
排除标准:①临床表现和病理穿刺符合急性排斥反应;②急性CsA或FK506中毒;③彩超排除尿路梗阻以及肾动脉狭窄等病变所致的肾功能损害;④血Cr>400 μmol/L;⑤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⑥因各种原因不合作,不能坚持用药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常规应用CsA或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强的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益肾康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肾康颗粒30 g/d,共治疗12周。对照组除不给予益肾康颗粒外,其余治疗及疗程均与治疗组相同。两组治疗期间未加入任何对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不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根据病情变化及血药浓度情况进行动态调整CsA、FK506等免疫抑制剂用量,按时记录各项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周后,两组病例均抽静脉血2 mL,EDTA抗凝,外周血CD3+、CD4+、CD8+细胞亚群的检测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应用美国BD公司Cell Quest软件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计数,计算出每例CD4+/CD8+的比例,血液生化、血常规、CSA/FK506血浓度、尿常规,每人每次填写自制观察项目登记表,以利统计。治疗过程中详细观察、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各项指标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较低,其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CD3+、CD4+、CD8+计数及CD4+/CD8+的比例比较,益肾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虽有上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对照组比较,益肾康组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益肾康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第4、8、12周间比较,益肾康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 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l例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诉腹胀、食欲减退,但程度较轻,未见肝功能异常者,不影响治疗。其余患者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CAN的临床特征为进行性移植肾功能减退,伴有高血压、蛋白尿;组织学上将移植肾呈现出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等特点的各种非特异性病理改变定义为CAN[1]。免疫学和非免疫学因素均能引起CAN,而CAN的最终结局是导致移植肾功能衰竭而回归透析,是影响移植肾远期功能的重要因素[2]。排斥和感染是肾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通常会诱发CAN,而抗排斥和感染是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CD3+、CD4+、CD8+细胞是具有重要功能的T淋巴细胞亚群,可以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状态;CD4+/CD8+比值为免疫调节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细胞免疫调节功能[3]。因此,T细胞亚群是反应机体免疫状态的敏感指标。
近年来,中药制剂逐步应用到CAN的治疗[4],但目前尚缺乏中医药在CAN治疗中的系统研究。益肾康颗粒由积雪草、川芎、生白芍等组成,为我院张翥教授的经验名方,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蛋白尿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中取得较满意效果。现代药理表明,方中生白芍具有双向调节免疫、抗炎、抗应激、镇痛、保肝等作用,现已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5];川芎可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及抗纤维化,抑制肾系膜细胞增殖,并有效提高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等作用[6],其提取物川芎嗪可显著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7];积雪草提取物对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显著抑制G0/G1期细胞向S和G2/M期转化,并能降低细胞内Ca2+水平,抑制白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转录和表达,从而阻滞淋巴细胞进入S期,起到免疫抑制的作用[8];有研究提示,积雪草能够抑制间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c,ECM)和成纤维细胞生成,防止粘连发生,缓解粘连形成[9]。既往研究证实[10-12],益肾康颗粒中的主要组分积雪草可降低单侧输尿管结扎大鼠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并可通过直接抑制体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维持骨形成蛋白(BMP-7)的表达,减轻肾小管间质的损伤,发挥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益肾康颗粒的上述药理作用是治疗CAN和影响CAN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理论基础。益肾康颗粒是复合制剂,药物之间具有协同和拮抗的作用,发挥了多种成分、多个靶点作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着机体的免疫状态。
本组资料显示,在常规免疫抑制治疗的情况下,益肾康组CD3+、CD4+、CD8+计数及CD4+/CD8+的比例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且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说明益肾康颗粒可以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提高机体的免疫状态,减少肾移植术后的感染机会,从而对抗排斥治疗和感染的矛盾起到关键调节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诱发CAN发生的危险因素,改善移植肾的长期预后,并减少感染的发生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因此,益肾康颗粒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为防治CAN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然而,益肾康颗粒调节CAN患者免疫状态的机制尚需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Colvin RB. 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 [J]. N Engl J Med,2003,349(24):2288-2290.
[2] Womer KL,Vella JP,Sayegh MH. Chronic allograft dysfunction:mechanisms and approaches to therapy [J]. Semin Nephrol,2000,20(2):126-147.
[3] 赵宏图,孙晓慧,李梦娟,等.慢性荨麻疹患者特异性IgE和T淋巴细胞检测[J].天津医药,2005,33(9):558-559.
[4] 金钟大,陈江华.中医药在肾移植临床中的应用及实验研究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7):558-560.
[5] ,栗占国.白芍总苷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J].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11):687-690.
[6] 阮建平,温国贤,付康才,等.川芎嗪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少尿的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6,3(8):33-34.
[7] 张涛,赵蕊,柳朝阳,等.川芎嗪对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7):1658-1659.
[8] 龚静青,李菁,朱伟杰.积雪草提取物对脾淋巴细胞周期及细胞内游离钙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27(4):739-742.
[9] 潘姝,利天增,李叶扬,等.积雪草苷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复建外科杂志,2004,18(4):291-294.
[10] 张翥,赵丽,王斌,等.积雪草颗粒对单侧输尿管结扎大鼠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2):118-120.
[11] 张翥,王锁刚,王斌,等.积雪草颗粒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医研究,2009,22(7):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