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

描写泰山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泰山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泰山的古诗

第1篇: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厚积薄发 拓展比较 凸显自我

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是一种唯美的艺术。诗情画意般的美好生活总是为人们陶醉向往。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当孩子们还在呀呀学语,口齿不清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大人的要求下,得意地背诵“床前明月光……”。可是在他们读了小学,上了中学以后,幼时的那种对古诗词的兴趣却与日俱减。他们只是因为考试有古诗词填空及鉴赏题,才硬着头皮去学去背。学生诗情失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重新寻回学生失落的诗情?于是笔者反思了当前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照本宣科,枯燥无味

很多教师视野狭窄,文化底蕴欠丰厚,完全埋没在琐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备课只是一味地啃教参、抠书本,面对除此以外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无法超越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自身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去激起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言简意丰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对作者、背景、解题、释词、译句等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课上得枯燥无味,学生兴味索然。

(二)一首一首,费时低效

教师教学古诗词,通常都是一首一首孤立进行的,每首古诗词之间似乎毫不相干,没有什么紧密联系,知识点被零星无序地分布于每首古诗词当中。因此,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有关古诗词的知识是零碎、杂乱,易混淆,一知半解的。教师这种就课文教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一览众山小”,学生的学习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然也就难免费时低效了。

(三)读读背背,阅读疲劳

自古以来,读和背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致使部分教师把学习古诗词的过程简化为单纯的背诵积累,学生缺少思维的积极参与,容易产生阅读疲劳。结果是学生机械重复地读,熟读了,会背了,默写起来别字多;背了这首,又忘了那首。殊不知古人读书,常作摇头晃脑之状,是入情入境的吟;而今人读书,是有口无心地念,其效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了。

二.改进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具体举措

基于上述对古诗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思考,我阅读了一些相关著作,并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以我正教的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古诗词方面的一些改进的做法:

(一)厚积薄发,课堂显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堂精彩的课的准备就是要阅读,每天不间断地阅读,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只有通过平时的广泛阅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智慧,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做到厚积而薄发,才能使课堂焕发光彩,彰显魅力。例如在对作者的认识时,笔者惯例的介绍是: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巩县,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这些资料随便的一本教辅资料上都有,虽然笔者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回答其中的知识点,然后自己再加以补充、课件呈现,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这也难怪,什么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诗史”、“诗圣”这些内容他们不是早就滚瓜烂熟了吗?

于是,笔者自问:除了这些我还了解杜甫的什么?我对杜甫的认识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吗?杜甫的父母是谁?他出身在一个怎样的家庭?他有兄妹吗?他自己又有几个孩子?他是怎样走上仕途的?他常跟哪些人来往?他和李白是好朋友吗?他也爱喝酒吗?……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虽然这些问题并不与教学有很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教师对这些回答了然于胸,并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适时适度的补充一二,那么,这无疑就会激起学生对作者更多的求知渴望,并会大大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后来我在上课之前先问学生:“杜甫和李白是好朋友吗?”这一问学生可傻了眼,大部分同学纷纷开始猜测。别怪学生不知道,我也是查资料才知道的,问了周围的同事们,他们也不知道。等到上课时,笔者声情并茂地介绍杜甫与李白的深厚友谊:天宝三年(744),考进士不第后一直游历四方的杜甫在洛阳与比他年长十一岁李白首次相识,两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把酒论诗,相携同游梁宋齐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第二年,他们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从未见面,但两颗伟大的心灵仍然心心相印,相互牵挂,且常有诗歌寄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杜甫对李白由衷的褒扬。《杜甫诗集》可以见到杜甫写给李白的赠诗多达十几首,可见他们至真至诚的情谊。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相遇,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一代文豪郭沫若在晚年还为此写了一本书――《李白与杜甫》。笔者在介绍完这些后并顺势推荐学生阅读此书。

这些资料是我阅读查找、搜集积累的,当我以这种拓展学生熟识素材中未知领域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杜甫与李白的深厚友谊时,无疑就在学生面前打开了诗人的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学生们倾听的十分入迷,表现了极大的好奇与兴趣,而且想更多地了解诗人。当然,笔者在下次教学认识杜甫时又会从有关杜甫绝非寻常的家世、杜甫走上仕途的途径等其它方面进行认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杜甫的兴趣,而且丰富了诗人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诗人其它诗歌的理解能力。

诗人杜甫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笔者说为人师者若读书破万卷,则上课亦如有神了。以上仅以诗人杜甫之一角举隅笔者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使沉闷之课堂焕发生机,显课堂无穷之魅力的做法。教师至少应当对教科书中经常涉及的重要诗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社会交往、思想性格、主要作品等有统筹的认识,使自己的阅读积累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成千上万个接触点,并且经常自问我认识他们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吗?正如孟子所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二)拓展比较,课堂现活力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有鉴别,而学习古诗词总是离不开对诗词的鉴赏。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拓展相关的教学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怎样把这首诗与那首诗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由此及彼,求同求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学生在比较中明了诗词作品各自的个性特点,帮助记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认清事物的本质,认知古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达到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比较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是诗中的一个重点词语,也可以是诗中的某一句诗,但更多的是整首诗与诗之间的比较;既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是不同诗人的同题作品,但更多的是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的比较;既可以着眼于作品的内容基调,也可以着眼于作品的形式技巧,但更多的是从题材、体裁、背景、主旨、技巧、风格等多角度进行比较。比较阅读的素材应尽量以教科书以内的素材为主,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例如,笔者就对《望岳》进行了多角度的拓展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诗词作品内涵的领悟。

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比较。这两句话的题材是相同的,描写的都是泰山,但杜甫是在泰山脚下的感慨,而孔子是在泰山顶上的感慨。这两句话都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都赞颂了泰山的雄伟高大,都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意思。但主旨不同,孔子的话实际上是指人要用超越自我的崇高的心境来看待人世间的纷扰;而杜甫的话是想象自己不久登上最高峰的自豪感。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但笔者在教学时并不与其它两首《望岳》进行比较阅读,因为很明显,这样的比较阅读难度太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笔者把这首诗与本课中的另一首《春望》以及与本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进行比较阅读。

杜甫的《望岳》与《春望》的比较。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同,创作时间已相距十多年,其间经历了“安史之乱”,因此诗人抒发的感情也不相同。《望岳》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借景说理,由泰山的高峻挺拔、神奇秀丽入手,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感悟,触发理性的思考,具有哲理的思辨色彩。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这类写景说理诗,如《登鹳雀楼》、《题西林壁》、《观书有感》等。《春望》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借景抒情,由“山河在、草木深”的惨景,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悲己的人生感慨。

杜甫的《望岳》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比较。这两首诗创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二十多岁时第一次离开故乡的远行之作。其次,景象都十分壮丽。但是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杜诗重在述志,而李诗却重在思乡。

王维《使至塞上》与李白《送友人》的比较,陈与义《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比较,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刘禹锡《望洞庭》的比较,刘禹锡《秋词》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比较……可以比较的古诗词不胜枚举,经常地比较阅读,就可以做到温故知新了。

(三)凸显自我,课堂添动力

美国学者大卫・博金斯说:“我们并不缺少知识,我们非常缺的是运用知识,缺的是思考性学习。”反思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并不缺少背诵积累的知识,非常缺的是运用知识凸显自我。虽然学生背诵古诗词一些优美的诗句,但这些诗句似乎与学生的精神成长毫不相干,它们既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也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只是作为被记忆的知识在考试的填空题中发挥作用。笔者以为只有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把语言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工具,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审视,让学生体会到智慧创造的乐趣,课堂才会激发一种自我需要的驱动力。笔者就对《望岳》层层剖析,力求使文本与学生自我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内在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中的最后两句无疑是最为人们所传诵的,为什么呢?因为它道出了一切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共有的情怀,引起了人们的共鸣。那么学生对这两句话有什么领悟呢?只要努力战胜困难,就能攀登人生的高峰。这已经是标准答案了,很多老师需要的就是这种教条式回答。然而仔细想想,学生的这种回答与学生的自我触发还是相距较远,学生并不因此而变得勤奋。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高峰是各种各样的,那么诗人有没有努力登上他诗的高峰呢?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你有没有努力登上你学习的高峰呢?此时,学生们都面露愧色。这样,笔者通过挖掘文本与学生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助于文本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深层内涵的把握。

知识由于得到运用而得到发展,笔者在古诗词教学别重视学生的主观性表达训练,经常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句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改写、扩写、引诗句入文,意境再创造,人物活动再现等训练,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中学生虽然不曾亲见泰山“阴阳割昏晓”之壮景,但一明一暗的景象却在生活中随时可见,“割”又是学生所熟悉的动作。因此笔者就让学生围绕这句话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想象描写。学生们开始静思默想,在经过自己的一番思维之后,不仅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运用,而且对这句话记得更牢,懂得更深。例如有一位学生描写如下:

晴空万里,阳光铺洒在巍峨高大的泰山南面,那奇形怪状的石头,挺拔多姿的松柏,呈现出一片明朗的色彩;而在茫茫无际的泰山北面,却是阴森昏暗,迷蒙一片,不见天日。为什么这泰山南北形成了一明一暗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呢?原来是泰山上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把阳光割断了。

综上所述,笔者从三个方面改进了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冷漠态度,寻回了学生失落的诗情。总之,教师要不遗余力地使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最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明选,沈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第2篇: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

意境一词,最早出现于《诗格》中,“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即作者在诗中所要描绘的客观景象;“情境”,即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境”,则是“物境”与“情境”的融合,即客观景象与主观情感的融合。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清代王夫之对此有十分精妙的阐释:“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根据意境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妙词佳句”,品味诗的意境美,从而使学生受到审美熏陶。

一、巧抓诗中“景句”,品味其意境的图画美

许多古诗都借景抒情,情寓景中,情景交融,既为人们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图画,又较好地衬托出作者的情感,形成一种独特的优美意境。所以,我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巧抓诗中“景句”,品味其意境的图画美。

王维的《使之塞上》一诗,作者于开元二十五年,在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胜吐蕃后,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一路上,作者心情十分愉快。当看到特有的北国风光时,作者欣然而作。

于是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在热情洋溢地交代本诗写作背景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并让学生找出写景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北国风光,再画出简笔画。学生在语言描述及其笔画时,都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从而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其意境奇特,气象博大,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描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伟,不愧为千古名句。

再如,脍炙人口的小令《秋思》,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而且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值得体会。为此,我在教学中先让一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小令中描写了几种景物?勾勒出一幅怎样的图画?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然后互说,并选代表上黑板勾画,一幅幅秋郊夕照图呈现在学生眼前:在秋的夕阳下,在栖息着乌鸦,缠着枯藤的老树旁的一条古道上,一位浪迹天涯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却不知走向何方。图的苍凉之情,哀愁的情调使学生俱生怜悯之情。

二、巧抓诗中“情句”,品味其意境的情操美

诗歌的意境不仅能让人感受到图画之美,而且能让人感到情操美,尤其是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能使情操得到直接陶冶。因而,我巧抓诗的“情句”,引导学生品味其意境的情操美。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使人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这是对学生进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最直接的“情句”。所以,我以这一“情句”为切入点,让学生感悟:如果你当时面对文天祥这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并决心为民族而捐躯这一感人情境时,你想说些什么,在今天你读到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你又有何感想?学生说,假如我当时在场,如果是他的同道,我一定会当即向文天祥表示,和他一样为民族大义而慷慨赴刑;如果是他的敌人,会对文天祥说,你是位真英雄,凭这一点,我要放了你。

同样,在学习夏完淳的诀别诗《别云间》时,为使学生从这首充满血泪的诗句中体会到一个与学生年龄相仿,年仅17岁的英雄对国家的一片丹心。我在引导学生领会诗意后,采用分别上台朗诵表演,其他同学评点的方法,反复让学生体会其意境,学生从朗诵与表演中深刻体会作者在诗中所寄寓的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的精神,陶冶了学生情操,增强了学生的民族精神与责任感。

三、巧抓诗中“妙词”,品味其意境的艺术美

古诗不仅语言精炼,而且构思精巧。有的诗,只要抓住犹如整个诗的眼睛的某一个“妙词”,即可把握全诗。

杜甫的《望岳》,虽然整个诗句中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处处围绕一个望字,从望的不同距离,分别构造出不同的意境。为此,我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及注释,初步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哪一个“妙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说它是全诗的“诗眼”?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发现题目中的“望”字是全诗的“诗眼”。全诗都紧扣这个“望”字,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远望泰山;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近望泰山;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仰望泰山;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凝望泰山。从研讨中,同学们对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册小”尤为赞叹,认为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而且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认为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心胸气魄。

学习此诗后,我又让学生应用本诗抓“妙词”,抓诗眼的方法学习《钱塘湖春行》,同学们在应用学法中发现,白居易的这首诗在构思上与《望岳》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以题目中的“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人的感受。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四、巧抓诗中“佳句”,品味其意境的哲理美

为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我还注意发掘古诗意境中富有哲理美的“佳句”进行品析,并将其巧妙地渗透在一定的情境中,从而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

教学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我没有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的哲理直接灌输或强加于学生,而是在学生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请联系时代背景及诗的上下句,探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包含的哲理,我们生活中应该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学生通过联系与品析而领悟:诗人在诗中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来开导自己,从而振作精神面向未来。同样,今天的学生也应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暂时的困难。

第3篇: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

例如:(2009年上海)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诗歌的前四句描绘出一幅________的画面。

解析:古诗词往往采用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等方式构思行文,一般是写景叙事在前,抒感在后,所以对作者所绘之景一定要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准确把握住景物景象的特征,这将有助于对作品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深秋空阔浩渺

二。情感美感的揣摩

例如: (2009年浙江金华)

送客诗

严 维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注释:严维:唐代诗人,浙江绍兴人,年轻时曾在金华安正书院习文。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金华具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诗词抒发的感情一般有感时伤怀、离别之情,友情、爱情,爱国思乡之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等等。做好此类题目,要抓住写景叙事的特点来揣摩诗人的情感态度和审美取向。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金华的赞美、热爱以及留恋之情。

三。意象意境的体味

例如:(2009年山东济宁)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双调]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曲中写了哪些秋景?

(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意境是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通常的意境特点有:恬淡自然、雄浑苍劲、孤独冷寂等等。对意象意境的积累和把握,对分析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都是大有裨益的。学会对意象、意境的准确把握,才能迅速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世界,进而解诗答题。

参考答案:(1)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2)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四。表达技巧的鉴赏

例如:(2009年贵州遵义)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问题: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解析:诗词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结构方面的伏笔照应等等。在诗词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抒情方式有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衬托、反衬)、用典、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常见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技巧在多数情形下并非单一使用,往往是综合地运用。具体做题时,我们应准确分析,灵活运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五。字词的品味

例如:(2009年浙江绍兴)

雨过山村

[唐]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问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解析:古典诗词语言简洁,很讲究炼字。注重对诗词语言特色的品味是诗词鉴赏较高的要求,对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要求很高。常见的语言特色有清新自然、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等。字词的品味题答题要点: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参考答案: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中看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六。名句的赏析

例如:(2009年湖北襄樊)阅读古诗《望岳》,回答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 样,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第4篇: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扩大,诗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更成为中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成为我们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古诗词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只有通过"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神韵。多读古诗词,能使学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境界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多读古诗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学形象,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1.1读懂意思,体会其节奏和韵律之美,进而体会其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掩饰不住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酣畅淋漓的"喜"让读者也喜笑颜开。再如《望岳》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把自己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志向与雄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而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描写大漠风光的壮美苍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感及戍边将士的爱国之情。

1.2抓关键词语。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之句,句中的"碧草"、"春色"、"黄鹂"等,都是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观赏;一个"空"字,点明了黄鹂的白白歌唱,这两个字表现出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情,因而春色也就不再是美好的了,所以就不能认为这两句写的是春天美景。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为"在天涯"而成为"断肠人",相思之苦跃然纸上。

1.3由表及里,领悟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读者可以从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逆知诗人内心的情绪。如宋人雷震有一首《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远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山村风光的小诗。远山夕阳倒映在水草青青、碧波荡漾的池塘里。归村的牧童横骑在牛背上,自由自在地吹着短笛,虽然无腔无调,却也别有情趣。细细品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全诗清新优美,生活气息浓,是一幅优美的山村晚景图。而在这幅图中蕴含着的,是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山村风光的热爱。

2.品味诗词,体验语言之美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炼,可谓字字珠玑。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使春天一下子变得鲜活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敲",刻画出僧人夜归的画面。又如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诗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写得勃勃生机,同时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

古诗词的语言经常是虚实结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化为人人尽知的滚滚江水,令人感到这个"愁"是无法承载的。或者动静结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还有雅俗结合的,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3.把握时代,走进作者心中

第5篇: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

例如:(2009年上海卷)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诗歌的前四句描绘出一幅___________的画面。

解析:古诗词往往采用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等方式构思行文,一般是写景叙事在前,抒感在后,所以对作者所绘之景一定要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准确把握住景物景象的特征,这将有助于对作品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深秋空阔浩渺

又如:(2009年浙江嘉兴卷)

晓过鸳湖 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忱符,绿涨春芜样欲平。长水塘⑧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注释]查慎行(1650~1727),海宁人。鸳湖:嘉兴南湖。②芜:丛生的草。③长水塘:原嘉兴城外的一条河道,通南湖。④秀州:即嘉兴。

问题: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

参考答案: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

二、情感美感的揣摩

例如:(2009年浙江金华卷)

送客诗 严维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注释】严维:唐代诗人,浙江绍兴人,年轻时曾在金华安正书院习文。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金华具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诗词抒发的感情一般有感时伤怀、离别之情,友情、爱情,爱国思乡之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等等。做好此类题目,要抓住写景叙事的特点来揣摩诗人的情感态度和审美取向。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金华的赞美、热爱以及留恋之情。

又如:(2009年山东潍坊卷)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问题: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三、意象意境的体味

例如:(2009年山东济宁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双调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曲中写了哪些秋景?

(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沽、傲雪凌霜的意趣。意境是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通常意境的特点有:恬淡自然、雄浑苍劲、孤独冷寂,等等。对意象、意境的积累和把握,对分析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都是大有裨益的。学会对意象、意境的准确把握,才能迅速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世界,进而解诗答题。

参考答案:(1)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2)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又如:(2009年浙江温州卷)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1)凄清(孤寂、凄凉、清冷)。(2)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四、表达技巧的鉴赏

例如:(2009年贵州遵义卷)

如梦令李 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问题: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解析:诗词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结构方面的伏笔照应,等等。在诗词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抒情方式有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衬托、反衬)、用典、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常见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技巧在多数情形下并非单一使用,往往是综合运用。具体做题时,我们应准确分析,灵活运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又如:(2009年杭州市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 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参考答案:(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意思符合即可)(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五、宇词的品味

例如:(2009年浙江绍兴卷)

雨过山村 唐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特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闭看中庭栀子花。

问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解析:古典诗词语言简洁,很讲究炼字。注重对诗词语言特色的品味是诗词鉴赏较高的要求,对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要求很高。常见的语言特色有清新自然、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等。字词的品味题答题要点: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参考答案: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看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又如:(2009年陕西卷)

湖上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萧鼓几船归。

问题:说说诗中“乱”字的好处。

参考答案:“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六、名句的赏析

例如:(2009年湖北襄樊卷)阅读古诗《望岳》,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预,一览众山小。

(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___________的形象。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解析:古诗词中有许多名句或富含哲理、或饱含真情,由于它们文质兼美。含义丰富。所以广为传颂。对“名句的赏析”如撷英咀华,韵味无穷。具体做题时,要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主要特色去分析。

参考答案:(1)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2)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又如:(2009年山东淄博卷)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6篇: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语言艺术 策略

著名捷克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导情感的媒介,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特别是对普通教学中的语文教师而言,语言更是能够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特点及优势的聚集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语文学科是一门以言语性为主的学科,是培养学生言语形成和言语技能为主要立足点的学科,而具有‘言语性’特征的语文教学不能不因言语艺术而真正艺术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在专门论述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时说,你将在自己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与艺术结合起来,而且,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是掌握了语言艺术的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能创造语言艺术的人。

那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具有哪些策略呢?这是一个在语文界长期讨论的问题,而一直以来,也有很多语文教育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好的观点及建议,在此,我也就旧题新论,谈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策略。

一、教师语言要体现情感性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这两者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主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孩子们不仅用理智,而且用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他们深深感到词语的感彩,词语似乎变成了点燃思维火药的火花,在思维课上,孩子们不只是听,而且用感官去感知词语。……我感到我的工作中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充满了丰富的思想和创造精神的那些时刻,是词和思想在孩子的心灵中汇合成湍急的洪流的那些时刻。”苏霍姆林斯基道出了语言词汇的情感性不但给教师带来了幸福的时刻,而且给孩子创造了思维。这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师以启示:课堂的语言要带有丰富的情感才能使学生感动入情。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多数人都知道于漪是“情感派”语文教学名家,这无非是因为她在课堂上总是采用充满丰富情感的语言。她在教学《雨中登泰山》一文时这样导入:“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磅礴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的自豪感就会充满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律《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令人神往,只有攀登绝顶,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今天,我们学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为向导,带领我们去攀登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

以上例子不仅体现了教师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而且体现了教师的情感教育作用。这也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指的:“语言的真正任务不是要描述事物,而是要激发人类的情感,它们并非只是传递观念或思想,而是要促使人们去行动。”

二、教师语言要体现幽默性

近十几年来,现代教学论一直在探讨如何把“苦学”变成“乐学”的问题,竭力主张教师要善于“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学”。于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为诸多教师的至理名言,这里也就是涉及教学的趣味性的问题。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美国儿童读物作家锡德・佛莱施曼指出,教师要想在讲台上大讲特讲五十分钟而不引起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厌烦心理,这实在太困难了。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幽默性、戏剧性的调节手法,借以缓冲一下单调和沉闷空气的压力,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放松一下神经。他还说,如果幽默被引进课堂中,儿童们就会活跃起来,他们会学得更快、记得更牢。美国著名大众心理学家特鲁・赫伯也指出,学生渴望教师把枯燥的学问讲得妙趣横生。“据有关中外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其中一条就是‘喜欢说话生动有趣富于幽默感’”。

例1:

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草》一课时,在巩固阶段创设了“背课”给家人听的情景。于老师先后扮演了妈妈、爷爷、奶奶三个角色。下面就是“背”给“奶奶”听的一个片段: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草》给你听好吗?

师: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啊?

生:(一愣)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可第二年又长出来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离离”就是很茂盛的样子。这句话是讲草原上的草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众人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是干枯,荣是茂盛,这句话是说一年里,春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哦!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

由上可见,幽默的魅力,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缓解紧张的情绪,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于老师轻松、幽默的教学语言表现了他“乐教”的态度,“乐教”才能真正促成学生“乐学”,所以现代教学过程应是“乐教”与“乐学”的和谐共振。

三、教师语言要体现风格化

“教师的教学语言既需要具有学科共同性的,纯正的语言形态,又需要有个人风格性的灵动的言语情态”。这句话要求语文教师既要具有规范性的、正确性的、教育性的语言,又要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风格是因人而异的,教师的个性不同,其教学语言的风格就会不一样。而且,“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个性对个性的影响,所以要求教学语言应体现出教师的精神力量与个性特点”。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独立个性特点的个体,语文教师也是如此,不应该成为机械的知识传声器,盲目地模仿别人,套用现成的语言。而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语言风格。正所谓“言为心声”,“言如其人”。名震全国的语文教学名家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三人风格各异的教学语言就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例2:

《茶花赋》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这些美好的感情就会充盈我们的胸际。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史,有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

例2的语言词采丰华,情真意切,宛如诗画,是于漪老师的语言。于漪老师以抒情的语言风格领先,她善于借用古诗,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整齐的韵律和悦耳的声音,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情感语言,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心灵,满足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例3:

师:……(拿几张报纸)这是一本书吗?

生:不是,是报纸。

师:为什么它不是书?

生:因为少。

生:一堆报纸也不能叫书。书是有封面的,报纸没有封面。

师:(拿一练习本)这不是也有封面吗?但就不叫书。

生: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

师:对!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这是书的定义。现在你们给教科书下个定义。

生:教科书是用于教学的装订成册的著作。

……

例3的语言凝练硬朗,深邃缜密,循序渐进,是钱梦龙老师的语言。钱梦龙老师以诱导的语言风格著称,他善于创设教材中没有的语域,忽而迂回曲折,山重水复,忽而又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在“顿悟”的效益中,使学生的求异心理得到满足。

例4:

师:(读《范进中举》节选)同学们听两遍,讨论一下。然后回答。

生:……

师:答得比较正确,我没什么补充的了。我再给同学们读一段,大家分析一下。

师:(读《红岩》节选)回答时先举出哪些是细节描写,然后分析刻画了什么。

生:……

师:大家必须记住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写,用这种写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咱们试一试,分组写一段细节描写的文字。……

……

例4的语言平易中和,干脆利落,似如商讨,是魏书生老师的语言。魏书生老师以商量的语言风格取胜,他善于“平等式”地与学生交谈讲课,常常以亲切的、真诚的、自然的语言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以上三者的教学语言风格虽是各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不同的教学语言风格给予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应,语文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著名作家孙犁在《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中开首便说:“作家想在作品里表达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根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这句话可作为所有语文教师一生的良言。杜甫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想,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具有他们这样的信念与情怀,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这也是新世纪优秀语文教师所应有的长远追求。

参考文献:

[1]林惠生.让语文教学在科学中走向艺术[J].中学语文,2005,(3).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第7篇: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多种背诵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让不喜欢背诵的学生喜欢背诵,让喜欢背诵的学生更爱背诵。

一、角色记忆法

角色背诵法并不是简单地分角色而已,而是通过教师言简意赅地对文本角色进行分析,让学生爱作家所爱、恨作家所恨,为高效背诵奠定基础。

如在背诵《氓》之前,笔者先分析人物性格:“氓在求婚时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渐衰,爱情随风而逝,氓无情地抛弃了妻子。这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家伙。而女主人公却是一位勤劳善良又不失坚强的劳动妇女。”经过这样点拨后再提出背诵要求,女同学显得很积极,流露出对女主角的深切同情和对男主角的无比愤恨,背书声音理直气壮,好像把在座的男同学当成了氓,并要为女主角鸣不平!男同学先是一脸无奈地看着女同学,忽然转过神来,也把所有的女同学当作女主人公,对着女同学大声地背起来。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背诵情绪高涨,气氛热烈。之后,笔者还让男女同学来一次角色反串,背诵效果格外好。

又如《寡人之于国也》一课,因为文中对话较多,笔者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背诵。课文从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的疑问开始,接着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提出应对“民不加多”的根本措施,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笔者稍点拨了一下课文,再着重分析梁惠王和孟子两个角色,学生不再盲目羡慕高高在上的君主,而是由喜欢梁惠王转移到喜欢孟子。因为在那离乱痛苦的时代,贪婪和残暴主宰着这个世界。看到的,是战场上的厮杀,荒原上的尸骨;听到的是侵略的铁蹄声、百姓的……孟子为了苍生社稷于诸侯之间奔走呼告,建言献策,如果他没有高超的论辩艺术、深邃的政治思想和心怀天下苍生的满腔热忱是不会让君主接纳自己的政治思想的!是孟子的机敏和雄辩打动了梁惠王,也是孟子身上的那股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和论辩艺术打动了学生!这样,他们在背诵中融入了对角色的爱憎情感,背诵效率大大提高。

再如背诵《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一段:“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笔者先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使学生充分认识荆轲的忠信、执着、刚强、浑身充满正义感的侠义性格和高渐离豪放洒脱、讲义气的个性后,再让学生上台表现荆轲和高渐离的动作和语言,学生显得特别积极。

角色记忆法,彰显个性,民主开放,学生在背诵时气氛活跃,轻松有趣,比较适合背诵故事性强或以描写人物为主的古诗文。

二、绘画记忆法

一首首优美的诗就是一幅幅优美的画,背诵赏析古诗文也是引导学生去欣赏画。教师要为学生背诵古诗文营造有趣、新鲜、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他们陶醉在画卷中。对于教材选录的许多名篇佳作,笔者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后面一幅幅意境深远的黑白画配图。在教学生背诵诗歌的时候,笔者往往是从欣赏画面开始的。如上课时,笔者说的第一句话改变以往“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的惯例,代之于“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以充分利用教材为提供的丰富素材,带领学生从画中走进入文本。这样,背诵就容易得多了。但是,教材中还有很多要求背诵的古诗文没有插图,怎么办?笔者仍然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诗人寄托的感情,从而达到迅速背诵的目的。根据结构特点,诗文一般分为前后两部分,而前半部分大都描写景物:有的清新明丽,如石上清泉、山间明月;有的萧条悲凉,如凄风冷雨、断桥残月;有的雄浑壮观,犹如奔腾的黄河、巍峨的泰山;也有的虚无缥缈,不可触摸,犹如梦中驼铃、天上人间……把诗歌变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不是人人能做好的,所以,笔者对学生说:“不求绘画有多专业,水平有多高,只求不脱离诗歌内容,不遗漏意象,能画出一点诗意就不简单了!”课堂上,不论是擅长绘画的还是不擅长绘画的,一个个都认真描摹。有的画得快,将自己的作品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比较起来;有的画得慢,但仍不放弃,一边对照诗歌一边勾勾画画,生怕少画一个内容;有的对自己的画不满意,重新又画……课堂上总会传来欢快的笑声。笔者就趁此机会选出好的作品让大家欣赏、评价,不少学生在课堂绘画的过程中就能背诵诗歌!

教材中有很多诗歌,如《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咏怀古迹》(其三)、《阁夜》、《旅夜抒怀》、《蜀相》、《书愤》、《夜归鹿门歌》、《登岳阳楼》、《蜀道难》、《扬州慢》、《念奴娇・赤壁怀古》、《虞美人》、《归园田居》、《苏幕遮》、《水龙吟》、《永遇乐》等,都适合用此方法帮助学生快速背诵。

三、有奖激励法

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课堂上可多开展有奖背诵活动,营造背诵氛围,让学生感到背诵的快乐,比如开展个人背诵比赛、男女同学背诵比赛、小组背诵比赛等活动。

如《滕王阁序》《陈情表》这类文章,笔者就是采用个人背诵和集体背诵的活动形式实施教学的,并且每次活动都评比出“背诵之星”和“进步之星”。物质奖励法提高了学生的背诵兴致。奖品不限大小,可以是一颗糖、一支笔、一本小书等等。实践证明,任何奖励都会调动学生背书的热情。

第8篇: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折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去接近自然,感受自然。以水为例,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常常使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因为它是那样的变幻多端,那样富有生气。李白笔下的“水”多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尺,惟尽长江天际流”;王维笔下的“水”多清新秀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笔下的“水”,美丽如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此外,那些名山秀岳、辽阔草原、迷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这里,老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文中,自然成了诗人抒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无“海”,则不能抒发作者“吞吐日月”、一统江山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

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健康的人格、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壮丽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达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皆忘”的人生境界。“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第9篇:描写泰山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传统诗词;高中语文教学;精神渗透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课堂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语文教学中古诗文为传统文化的植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早在远古时代孔子就把诗教引为学生必修的六门主科之一,指出诗有“兴、观、群、怨”等多种功能;历代教育家也十分重视诗教。可以说,在古诗文教学中以传统文化育人,对促进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将大有裨益。我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应充分发挥古诗文教学“立德、启智、怡情”的教化功能,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以此来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

一、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凸显道德教育,增强学生心灵世界的厚度

司马光说:“才是德之资,德是才之帅。”优秀的道德品质对人的一生都起着统帅的作用,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在古诗文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把传统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源头活水,从而真正实现我们所贯彻的素质教育的目标。

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作出“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表达了自已洁身自爱、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直抒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我们应引导学生去体会那种俯仰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以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古诗文的优势,收集整理相关诗作,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题学习活动。如屈原的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低吟;顾炎武的一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呼;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爱国豪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报国之慨……我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去感悟、去交流这些经典名句,让诗人的人品和诗情激荡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被诗人、伟人的爱国热忱、献身精神所感染、所激励,一颗颗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了他们纯真的心灵里,“由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座右铭。以诗词为德育载体,宛如春风化雨般于“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不自觉地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以传统文化启智,开掘学生心灵世界的深度

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融合了古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的文学形式的表现,“诗关乎情,亦关乎智”。古人用形象、生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着深刻的道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诗句清晰明朗地表述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原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说明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形象地诠释了“变”与“不变”的哲理。在古诗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

1.引导学生去感受诗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让学生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如《山居秋暝》,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践,利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来唤起学生内心的视象,全方位地调动起感官,将诗中的景、物、情变成可以“看到”“闻到”“感触到”的客观景象,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美好画面,然后启发学生用美好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达到“情之于中,形之于声”的境界,从而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2.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诗歌中的意象极为丰富,甚至同一意象会有不同的感情抒发,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最佳的研究素材。以最常见的“水”为例,我引导学生收集与“水”有关的诗句进行辨析,在合作探究中,学生能够发现李白笔下的“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王维笔下的“水”清新秀丽,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笔下的“水”大气深沉,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些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开启了他们的智慧,也给了他们以全新的阅读体验。

在学生“独特体验”的形成和深化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的积累,习惯方法得到了有效的改进,心智和精神得到了最有效的充实。

三、以传统文化怡情,拓展学生心灵世界的广度

文学教育是种审美教育,说到底其又是重情感教育。情感是生命的源泉。文学教育重感性,重直觉,重形象思维,就人的培养而言,离开情感的熏陶,生命就不再激情、张扬,人就不会再有灵性和创造力,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智育了。在语文教学的传统中,审美教育一直若隐若现地存在着。《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