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

第1篇: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制造技术是发展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是创造财富和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先进手段的基础。分析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并阐述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制造技术不断发展。从人类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从简单的手工制造到简易机床的出现,人们一直为搜寻更有效更迅捷的制造技术而努力。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一)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二)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特别注意产生最好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目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四)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的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五)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因此,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二、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一)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二)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

(三)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四)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三、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二)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

(三)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四)自动化。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和制造绿色化。

(五)绿色化。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四、结语

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在我国研究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第2篇: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086―2

先进制造技术AMT(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是传统制造技术在不断吸收机械、材料、电子、信息、能源和现代化管理等领域的成果上产生的,它被综合应用于产品的生产、设计、制造、检测、管理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它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而来的,保留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是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结合而产生的完整的技术群,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柔性制造单元(CAD/CAM),它是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

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柔性制造系统(FMS),它是以柔性制造单元加上自动或半自动物流输送组合而成的,但特点仍然是分布式生产过程。

第三阶段(20世纪80―90年代):集成阶段(CIMS),是以信息、工艺、物流、计算机集成控制为特点的。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智能集成制造系统阶段,是以设计智能化、单元加工过程智能化和系统整体管理智能化为特征的。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目前,每一个国家都处于全球化市场中,先进制造技术的竞争是面向全球的。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对该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市场的竞争力发挥着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制造技术的目标是要提高产品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以及竞争能力,同时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它不局限于制造工艺,而是覆盖了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加工和装配、销售、维修、服务,以及回收再生的全过程,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1)成形和加工技术日趋精密化。

(2)企业装备将以制造工艺、设备和工厂的柔性与可重构性作为显著特点。

(3)虚拟制造技术和网络制造技术将被广泛应用。

(4)机电产品和先进制造技术将把智能化、数字化作为发展方向。

(5)以提高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为目标的制造技术将超速发展。

(6)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21世纪的企业面临着要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的新课题。

(8)现代设计技术将成为21世纪制造业的重要特征。(现代技术的内涵即为:绿色产品设计技术、优良性能设计基础技术、竞争优势创建技术、全寿命周期设计技术。)

二、当前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精密化、绿色化、智能化、信息化、虚拟化将成为未来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

近几年,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融合,使得数字化成为制造业日益发展的趋势。数字化制造技术具有较多的优点,如使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能够对市场作出快速的响应,使生产成本得以降低;能够提高产品精度和可靠性;等等。数字化产品既方便、直观,又便于通过计算机控制产品,对信息进行处理和传递。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应用系统越来越离不开Internet技术,Internet技术是实现各种制造系统自动化的基础,是其重要的支撑平台。基于Web技术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数据交换转换系统等成为产品的主流。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将是基于网络制造的分布式网络化生产系统。因此,先进制造技术将把以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制造技术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二)智能化

智能化就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包括产品设计、制造、发货、支持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如生产设备的智能化,人与制造系统的融合及人在其中智能的充分发挥等。智能化能够使制造系统的自动化和柔性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生产系统的适应与判断能力更加完善。

(三)精密化

超高速切削、超精密加工技术以及发展新一代制造装备成为了加工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1.超精密加工技术

目前已进入纳米级加工时代,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分别达到了0.025μm和0.0045μm。超精切削厚度由目前的红外波段向可见光波段甚至更短波段近;超精加工机床向多功能模块化方向发展;超精加工材料由金属扩大到非金属。

2.超高速切削

目前,铝合金超高速切削的切削速度已超过1 600m/min,铸铁、超耐热镍合金、钛合金的速度分别为1 500m/min、300m/min和200m/min。超高速切削的发展已转移到一些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上。

3.新一代制造装备的发展

市场竞争和新的产品、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对新型加工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起着推动作用,如“并联桁架式结构数控机床”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采用六个轴长短的变化,以实现刀具相对于工件的加工位姿的变化,是对传统机床结构方案的突破。

(四)绿色化

由于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益严格,21世纪的制造业要以绿色制造为重要特征。与此相适应的,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也将是快速的。主要表现为:

1.绿色产品设计技术,既能够保证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环保和对人类健康无危害,又能保证低能耗和高资源利用率。

2.绿色制造技术,使整个制造的过程对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小,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量最少,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3.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再制造,它主要包括以设计产品和处理材料为主的生产系统工厂和以处理循环产品生命周期结束时的材料为主的恢复系统工厂。如汽车等产品的拆卸、回收技术和生态工厂的循环式制造技术。

(五)虚拟化

在制造业中,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即虚拟企业和虚拟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是在产品真正制出之前,先在虚拟制造环境中生成软产品原型进行试验,并且预测和评价其性能和可制造性。

三、未来先进制造技术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一)虚拟制造VM(virtual manufacturing)

VM技术的发展是以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技术为基础的。VM技术是在虚拟条件下模拟产品的设计、制造、测试、营销的全过程,并预测和评价有关技术数据和性能指标,从而使产品开发周期得以缩短,使制造过程得以优化。VM技术是工程设计的一次革命性的进步,它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如快速设计与快速原型、面向装配或制造的设计、产品维护、产品设计进入市场的并行处理和人员培训等领域。

(二)智能制造IM(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智能制造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是通过自动化技术、制造技术、系统工程和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交织和渗透形成的一门技术。智能设计、智能装配、智能加工、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调度与管理、智能测量与诊断等都属于智能制造技术的范畴。对于制造系统集成自动化和柔性自动化来说智能制造是其新发展,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智能传感与检测是智能制造的重点。

(三)纳米制造

20世纪出现了一种高新技术,即纳米技术。它的加工精度或尺寸为0.1nm―100nm。而纳米制造是纳米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而产生的,精密加工、超精加工、微细加工和超微细加工都属于纳米制造。常用的制造技术有聚焦离子束工艺等。

(四)绿色制造GM(green manufacturing)

绿色制造是一种现代制造模式,它综合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其目的是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做到对资源利用率最高,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并优化协调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绿色制造受到了全球制造业的关注,因为未来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制造,绿色制造已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内容,也是各国支持和优先发展的研究项目。

四、结论

我国将先进制造技术列入“九五”科技规划和15年科技发展规划中。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随之而来的日益加剧的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实际上是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竞争核心的。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我国不仅要迎接挑战,而且要抓住机遇,要不断地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发展先进制造技术,要在技术、机制、管理以及人才等方面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实现跻身世界制造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隆太等.先进制造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张平亮等.先进制造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冯.先进制造技术基础[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快速成形;金属模具;应用

目前,我国金属工业正处在迅猛发展的时期,大学金属模具的快速、低成本制造时决定金属制造业取得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快速成形技术(Rapid Prototyping)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种集计算机辅助设计、精密机械、数控、激光技术和材料科学为一体的全新制造技术。由于其高度柔性和快速性,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以快速成形为技术支撑的快速金属模具制造作为缩短产品开发时间及模具制作周期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制造业核心技术之一。

1.RP技术

快速成形技术又称快速原型制造(Rapid Prototyping Manufacturing,简称RPM)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基于材料堆积法的一种高新制造技术,被认为是近20年来制造领域的一个重大成果。它集机械工程、CAD、逆向工程技术、分层制造技术、数控技术、材料科学、激光技术于一身,可以自动、直接、快速、精确地将设计思想转变为具有一定功能的原型或直接制造零件,从而为零件原型制作、新设计思想的校验等方面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实现手段。即,快速成形技术就是利用三维CAD的数据,通过快速成型机,将一层层的材料堆积成实体原型。目前,快速成形的工艺方法已有几十种之多,其中主要工艺有四种基本类型:光固化成型法、分层实体制造法、选择性激光烧结法和熔融沉积制造法。

快速成形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制造原型所用的材料不限,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均可使用;(2)原型的复制性、互换性高;(3)制造工艺与制造原型的几何形状无关,在加工复杂曲面时更显优越;(4)加工周期短,成本低,成本与产品复杂程度无关,一般制造费用降低50%,加工周期节约70%以上;(5)高度技术集成,可实现了设计制造一体化。

2.RP技术在金属模具制造中的应用

基于RP 技术的金属模具制造技术的实质是用先进的精密热加工代替冷加工,大型快速原型制造系统本身也是一种复杂的NC加工设备, 它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模具制造的现状。该技术将NC加工技术从冷加工转移到热加工,以获得精密的“毛坯”即模具。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事实证明精密热加工使得“毛坯”精化,甚至制造出精密的零件,从而减少了对冷加工的技术要求,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RP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了计算机、数控、激光、新材料和CAD CAM等新技术而形成的一种基于离散堆积成形原理的直接从CAD三维模型设计到实际原型?觟零件加工的全新制造方法,是当代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RP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离散?觟堆积成形原理,三维形体在离散过程中被沿1至3个方向分解,生成形体的各个截面、截线和截点,称之为离散面、离散线和离散点,将这些离散体(面、线和点) 转换成实体,并将它们依照原先的顺序堆积还原成三维形体的实体形状。RP技术的特点是通过离散获得材料堆积的路径、顺序和方式,在数控系统控制下将材料逐层“迭加”起来形成三维实体,实现数字化成形, 三维CAD电子模型被沿Z向离散,生成一系列二维层面数据,再将分层后的数据进行处理,加入加工参数,生成数控代码,数控系统以平面加工方式顺序加工出每个层片并使它们堆积、粘接成形,构成三维物理实体。

3.具体方法研究

基于RP的快速金属模具制造技术分为间接方法和直接方法。金属模具间接快速制造目前主要有铸造、粉末烧结、电铸、熔射等方法。国内外在此方面已有许多研究及应用事例。直接快速制造金属模具方法在缩短制模周期、发挥材料性能、降低成本方面极具潜力,因而受到高度关注,其目标是直接快速制造耐久、尺寸及表面精度高、可用于工业化批量生产的金属模具,如SLS等方法。

3.1铸造制模法

铸造法最早实现与RP技术相结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国3D Systems公司的Quick Casting工艺,特点是采用SLA原型代替蜡模实现精密铸造。类似的还有采用FDM制造蜡模等。从理论上讲铸造法可以制造注塑模、冲压模、锻造模、压铸模等,但在大尺寸模具和简单形状模具制造方面不优于传统方法,且因铸造法本身的表面和尺寸精度不高,仍难以制造注塑模和压铸模等表面和尺寸精度要求高的金属模具。

3.2粉末烧结法

3D Systems公司的Keltool工艺是在原型或硅胶模内注入金属粉末与结合剂的混合物,待其固化后脱模,经烧结、浸渗树脂或铜、锡等工序后获得模具。其优点类似粉末冶金法,使用材料限制少。不足之处是复制、烧结、浸渗等工序多,致使制模时间和成本的增加。采取添加微细球状粉末等措施,已使尺寸精度控制在0.3%以下。

东京大学中川威雄研究室开发的粉末注入Power Casting方法与前者的区别是,先将粉末注入硅胶模内,然后注入结合剂。经加压、烧结、渗铜等工序后得到不锈钢模具。该方法精度高于前者,但工艺繁杂,不适于制造大尺寸模具。

3.3 SLS方法

SLS的工艺大致是,用激光对基底上所铺的薄层粉末有选择地烧结,然后将新一层粉末铺在其上,进行下一层烧结。反复进行逐层烧结和层间烧结,最终将未被烧结的支撑部分去除就得到与CAD形体相对应的三维实体。由于得到的只是低密度的成形体,要提高密度需要烧结、浸渗等后处理工序,这就增加了制模时间和成本,同时因热变形易造成翘曲。目前该方法的制模精度大为改善,收缩率已由原来的1%降至0.2%以下。

4.总结

在我国已经在很多城市建立一批向企业提供快速成形技术的服务机构,并开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快速成形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使我国RP 技术的发展走上了专业化、市场化的轨道。在知识产权壁垒森严的今天,核心技术一旦落后将极大增加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难度。因此在开展快速成形技术研究,赶超该领域世界先进水平的同时,开发具有原创性的短流程高精度快速制模的新材料和新工艺,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RP核心技术尤为重要。开发短流程、高精度、低成本的大中型耐久金属模具的制造新工艺和材料是增强间接制模竞争力的关键;低成本的层积和表面光整技术的集成是提高直接法的尺寸及表面精度、材料适应性、实用性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Zhang Renji.Xu Da;Yan Yongnian Forming boundary model for rapid prototyping Manufacturing.1998.

[2]模具制造手册.编写组模具制造手册,1996.

第4篇: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

斯晓夫,美国管理学博士,终身职正教授。2008年至今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海外特聘院长、教授、博导。同时担任上海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斯晓夫博士是我国较早从事管理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之一。赴美后曾师从世界著名管理学家John B.Cullen。共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几十篇。目前是英文SSCI管理核心期刊――美国国家管理学会期刊(AMP)和管理研究期刊(JBR)编委。

提供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战略来指导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在大航海时代取得成功,这是职业管理学家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新沪商:斯教授,请您先介绍一下您的学术背景。

斯晓夫: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曾经师从上海交通大学杨锡山教授和上海工业大学胡钟京教授,两位恩师使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门学科。我在1991年与1996年取得MBA学位与管理学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国外几所著名的商学院任教和任职。2004年,作为MBA中心主任成功领导美国宾夕法尼亚布鲁斯堡大学管理学院MBA通过了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的资格认证。目前只有不到20%的美国管理学院通过了AACSB资格认证。

就学术研究来讲,我也经历了比较广的领域。出国前,我是上海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的讲师,从事的是在工业经济背景下的管理,到美国之后长期注意并研究成熟经济背景下的管理。回上海后我始终在思考,从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换过程中,从新兴经济到成熟经济的转换过程中,我国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应该怎样改变才是最有效的,并且成本(尤其是社会成本)是最低的。

新沪商:听说您还是一位优秀的财经专栏作家。

斯晓夫:不算是财经专栏作家。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的时候,当时香港有中国管理背景的教授并不多,因此我每个星期都为香港的报纸写文章,谈论我们国家的财经、管理教育的热点问题。前后发表过100多篇文章,主要是在《香港商报》上面。现在很久不写了。

管理学家的社会责任

新沪商:您担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海外特聘院长以来,说得最多的是“管理学家的职业精神”与“管理学家的社会责任”,这种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怎么体现?

斯晓夫:关于提倡管理学家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这并非标新立异,也不是自我标榜。因为管理的水平与社会进步直接相关。因此,作为一个管理学家的职业要求之一就是要从管理的层面来研究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当然,打铁须得自身硬,我认为中国大学的管理学者和教授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博士毕业后集中注意力做基础研究、学术研究,以论文的质量与数量来决定进入第二阶段的时间。从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中感悟和逐步建立一种管理学人的职业精神。在提升到副教授以后的第二阶段,管理学者和教授应该要找到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如何为社会做贡献的结合点,更多地尽到一个管理学家的社会责任。现在我们的管理学院,年轻老师在第一阶段花费太多的时间做盈利性的横向课题,它的好处是研究联系实际,以及经济上的回报。但问题是这种成长模式使我们的老师很难做出一些具有世界共享性的研究成果,也无法使我国的管理理论水平得到真正提高。这也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本管理研究期刊被列为世界SSCI期刊目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改革开放已有30年历程,客观地说,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已经过去,水深了,石头也不容易摸了。全球化以后,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收购行为一波接一波,这证明了中国企业已经进入了风险与回报并存的大航海时代。中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有一些好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有一批应对不确定性情景的战略高手,以及有一批经验丰富、擅长海战的舵手,他们必须适应在大海中的航行,清楚大航海时代的行进方向,明白大航海时代对于中国与中国经济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从而提供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战略来指导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在大航海时代取得成功,这是职业管理学家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大航海时代的定义和特征

新沪商:大航海时代的提法很有新趣,应该怎么去定义和理解这个概念?

斯晓夫:大航海时代源于15世纪的海上探险,原本是一项危险而耗资巨大的工程,最初作为一种贵族活动受到一些欧洲王室成员的倡导。但是当探险队将他们发现的第一块陆地据为己有的时候,海上探险就与殖民扩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了有利可图的大事业。

第一个大航海时代在欧洲各国为瓜分殖民地不均而进行的连年混战中结束,但最终开启了在东西方对抗中长期处于劣势的西方从此开始对东方占据优势的新纪元。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再次发生了变化,竞争的内涵也产生了变化,在全球经济和高新科技的双重驱动下,大航海时代的企业竞争在比新大陆更加辽阔的领域进行。美国管理大师达・维尼1994年提出的亢奋竞争理论――也有翻译成“超优势竞争理论”或“动态竞争理论”的――很好地概括了大航海时代的核心特征。就是说,当今企业处在一种优势迅速崛起并迅速消失的竞争环境中,如果想长久地占有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核心科技、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否则,竞争优势就会断裂。从根本上说,核心科技、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是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企业生存环境。这个环境可能会因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变化,也可能因为高新科技的进步而变化,深谙亢奋竞争理论、保持最高效率的公司还会战略性地破坏现状,使自身从一个暂时优势迅速转移至另一个暂时优势,而超越原有的竞争模式,让竞争对手无从赶超。

大航海时代的成功要诀

新沪商:您的意思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之下,不得不进入了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成功的全球化企业到底有什么共同特性?

斯晓夫:确实如此。而且我认为,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应该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进入这个大航海时代。

在大航海时代,我们要从一些在相对长时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企业身上,学到它们的普适性成功要诀。我认为,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高新科技,全球化企业应该追逐三个方面的成功:经济上的成功、战略上的成功和组织学习上的成功,由于它们的重点不一样,因此这三个成功应该形成一个互补系统去共同支持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

先说经济成功。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最引人瞩目的成就,就是30年GDP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上取得成功的模式不是从农业到工业、从工业到城市这样一种比较普遍的模式,而是通过允许国外直接投资与引进国外技术的模式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这种模式使中国从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中得到了好处,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获得了经济上的成功。然而存在的问题也是严重的,一是出口带来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二是我们在市场交换资金与技术的计划中,失去了市场,虽然得到了国外的资金,但在很多领域并没有得到它们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我们的企业比较普遍地存在缺乏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的问题,但出口的急剧下降又迫使我们的企业必须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可见,中国企业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

其次,战略上的成功。中国要获得更持久的经济上的成功,必须要研究战略、运用战略于经济领域和商业实务,并且要取得战略上的成功。然而,我们做的很多事情似乎声音很大,譬如热衷于讨论V字型,L字型经济复苏模型,但却无法掩盖缺乏战略内涵的实质。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前不久说中国正试图以处理短周期的方案解决长周期的问题,“所做的都是短期的刺激计划,但不是根本上的改革”,中国经济在目前阶段对世界经济也没有巨大的影响力。

第三,组织学习的成功。组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动态匹配,这是经济或战略成功都都难以做到的。大航海时代企业外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与易变性决定了它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与成功都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产生了一批很好的产品,已经在国内打出了响亮的品牌,但在国际市场举步维艰,其根本原因是企业与环境不匹配。因此中国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在组织学习方面要艰苦努力的地方不少。

美国金融海啸缘起危机战略

新沪商:至今仍然有人认为金融海啸是美国人为制造的一场危机,而其中就隐藏着危机战略的运用。

斯晓夫:信不信由你!我们应该知道,危机对强者永远是机会,对弱者永远是灾难。美国在战略危机的设计和运用方面具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当美国发现情势已经发展到不能安稳地度过危机的时候,制作与策划新的危机往往是一种最有效的战略与变革。去年更早的时候,大量次贷问题暴露,美国人觉得这次银行的问题大了。为了挽救金融业与国家经济,美国人最终选择了出奇制胜的危机战略,他们利用更大的经济泡沫来对付眼前次贷问题引起的经济大泡沫,他们不是加税而是减税与退税,使金融海啸迅速蔓延全球。但是美国人相信他们可以对付这场危机,因为美国坚信自己是强者,它有军事力量、核心科技、优质人力资源与大学、成熟经济体系和足够的黄金储备。因此,相对很多国家而言,美国不那么害怕危机。

新沪商:听说您认真分析了美国的黄金储备问题,说来听听。

斯晓夫:这是一个战略的选择。中国前些年买了那么多美金资产,而不是黄金,现在中国的黄金储备量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这也是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不当造成的问题。

截止2008年9月的数据,美国国库黄金储备是8133.5吨,而中国是1054吨。如果按照两国的总人口数量平均一下,美国人均占有黄金量相当于中国的35倍左右。

尽管我国非常关注购买的美国国债是否会缩水,但是根据我的了解,美国学者在战略上做过严格的分析,表示美国不认为中国在目前阶段会大抛美元。所以,形成这种战略上的被动可以清楚地说明不管是企业战略,还是国家战略,中国都存在着一个战略制定和执行不够成熟的问题。

新沪商:中国企业在这个时代应该选择哪一种走出去的战略?

斯晓夫:中国企业应该怎么走出去,“农村包围城市”应该是一种切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所谓“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指国家要大力支持让中小企业先走出去,逐步占领国际市场的农村地区,然后大企业走出去联合各方力量最终夺取城市的胜利。

创业教育应成为大学必须课

新沪商:说到中国中小企业创业激情不高涨,反映在大学毕业生身上是就业难,大部分大学生不愿意自己创业,是否请您谈谈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

斯晓夫:现在我国很多人在讨论“保八”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保增长跟保就业中间并不是相等的。现在中国的形势是出口出现负增长的时候,恰恰与此同时,进口也出现负增长。所以,哪怕就是今天看到出口跟进口都出现大幅度的衰退,我们的“保八”有可能还是达成的。但是,保证“八”,不一定能够保证就业,为什么呢?因为当出口跟进口都出现严重衰退的时候,就业会出现很大的麻烦,所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要这么看。因此在“保八”之余,如果关系到这个就业的话,我们就必须专门针对就业提出一些相对的对策。其中一个对策是创业教育。

在美国,创业教育现在是大学的必修课,怎么创业这是深入人心的。经过大学创业教育后,美国大学生具备怎么去创业、怎么寻找机会的兴趣与能力。与此相比,比如就在上海大学,老师要拖着学生去找工作。其实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并不是老师的工作。中国大学生在目前的社会体制下面,创业精神几乎是零。肯德基做成快餐商业模型,其过程中充满了创业与创新的交织。肯德基在中国这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反过来说,鸭子比鸡的味道好。但世界上有多少地方能够看到北京烤鸭的品牌呢?北京烤鸭的商业影响能够与肯德基相比吗?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美国的今天也许就是中国的明天。我们的创业者,虽然也知道创业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创业灵感。我问过学生,你到美国来,两个星期你做什么?他说找人谈谈,参观参观。我说你还不如多研究一下美国城市的电话黄页,你可以看到无数创业的小公司。如果是美国有的而中国没的,回国创业提供这种服务或产品,这也许就是创业的机会。如果你不做的话,就没有机会。我认为,中国的大学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的主修课并对社会开放,政府发培训券还财于民开展创业教育,它可以对社会就业问题产生很好的影响,又可以提高我国就业者素质。美国全社会失业率8%左右,这与他们的创业教育与学生的创业热情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应该选择先进制造业

新沪商:先进制造业在国外有没有明确的定义?

斯哓夫:关于先进制造业,国外并没有先进制造业这种说法或定义,在国内对先进制造业定义也不太清楚。一种说法是先进制造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的先进性;二是技术的先进性;三是管理的先进性。人、技术、管理是成功实施先进制造业的要素。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部分的代表。说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根据地,因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争之地。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先进制造业除了内容以外,还要有战略,它应该是全球化+质量+创新。其中,全球化是趋势,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三者需要齐头并进。

新沪商:为什么您认为先进制造业是目前中国乃至上海在大航海时代的切入口?

斯晓夫:中国企业在大航海时代追逐成功方向一定要对,方向不对,速度就失去意义。我国目前有太多的人爱讲GDP。其实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时中国的GDP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但那又有什么用呢?对GDP既要做经济层面上的分析,更要做战略层面上的分析。一个国家的GDP与核心科技、综合竞争力不匹配,意义是不大的。因此,我们的企业在大航海时代应该追求的是核心技术,其切入口应该是先进制造业。

我们看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业,它们在几十年前就曾经历了从组装至代工,从逆向开发到自主创新的一系列转变,最终凭借自身廉价的劳动力,精细化质量控制和节能环保的特性一举赢得了被欧美汽车列强霸占的国际市场。日本本土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例如丰田生产系统原来并不先进。后来用新的质量与过程管理系统,至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先进制造业称雄世界。现在的印度也在试图通过发展制造业来发展经济。目前欧美日制造业的萎缩,事实上给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而且是极好的机会,中国企业可以先进制造业来发展经济与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尤其是上海,企业基础很好,中央又批准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上海的发展战略之一。如果上海现在只搞服务业不搞制造业,肯定会出问题,再者,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也是不可分开来的。上海的各项条件与日、韩相近,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是首选之地。中国企业在这一波大航海时代的竞争,只要避免被外资热钱(可能有1万亿至2万亿美元)大量收购中国的制造业,控制中国的制造业,就有机会使我国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我国经济持续性发展在6%至8%以上,但不再是没有核心技术的“世界工厂”。

第5篇: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开始了根本性变革,各工业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对现代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提出了全新的制造模式。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控系统为传统的封闭式体系结构,CNC只能作为非智能的机床运动控制器。加工过程变量根据经验以固定参数形式事先设定,加工程序在实际加工前用手工方式或通过CAD/CAM及自动编程系统进行编制。CAD/CAM和CNC之间没有反馈控制环节,整个制造过程中CNC只是一个封闭式的开环执行机构。在复杂环境以及多变条件下,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组合、工件材料、主轴转速、进给速率、刀具轨迹、切削深度、步长、加工余量等加工参数,无法在现场环境下根据外部干扰和随机因素实时动态调整,更无法通过反馈控制环节随机修正CAD/CAM中的设定量,因而影响CNC的工作效率和产品加工质量。由此可见,传统CNC系统的这种固定程序控制模式和封闭式体系结构,限制了CNC向多变量智能化控制发展,己不适应日益复杂的制造过程,因此,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我们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

2.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1高精度、高速度的发展趋势

尽管十多年前就出现高精度高速度的趋势,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高精度、高速度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目前正在向着精度和速度的极限发展。

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日本先端技术研究会将其列为5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将其确定为21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秒/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

2.25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

采用5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5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3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5轴联动加工可比3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5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3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5轴联动机床的发展。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5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5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含5面加工机床)的发展。

2.3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为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的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国家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研究,数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所谓开放式数控系统就是数控系统的开发可以在统一的运行平台上,面向机床厂家和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数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诀窍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牌产品。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规范、通信规范、配置规范、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网络化数控装备是近两年国际著名机床博览会的一个新亮点。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国内外一些著名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制造公司都在近两年推出了相关的新概念和样机,反映了数控机床加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3.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数控技术重视,它的发展越发迅速。文中简要陈述当前的发展趋势,另外数控技术的正不断走向集成化,并行化,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立新.浅谈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J].赤峰学院学报.2007.

[2]董淳.数控系统技术发展的新趋势[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06.

[3]张亚力.简述数控发展的新趋势[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5.

[4]陈芳.数控技术的发展和途径[J].科技资讯.2008.

第6篇: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建于1953年,伴随着共和国机械工业的成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走过了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现已成为华中科技大学规模,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

早期工作主要针对大批量生产自动线和各类专用机床。70年代,在我国首次自行研制出立式和卧式加工中心。80年代,开始将信息技术引入传统的制造业并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研究力量。在CAD/CAM、柔性自动化、精密加工以及数控方面开始艰苦的创业。90年代,本学科在制造业信息化、激光加工自动化、大型医疗装备方面的研究富有成效,尤其是在数控技术和制造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天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总产值已超过5亿元,在数控和CAM/CAM/CAPP方面当属中国高校之最。进入21世纪后,本学科在数字制造、电子制造、微纳制造、工业工程等交叉学科领域开展了诸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并成为国内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排头兵。考试了kaoshil.com

目前,本学科已经形成了具有活力的学科方向及实力强且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建立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基础平台,形成了学、研、产协调发展的态势,主要研究方向及其特色与前景如下:

1.数控技术与系统

此方向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内处于水平,研究成果已转化成有相当规模的产业,年产值超过5亿元。现正在开发研究新一代的智能的、网络化的数控系统。

2.先进装备及其技术

结合国家支柱产业、国防、医疗等行业对关键装备的需求,研制实用高水平装备;参与企业重大关键装备或重型机床的数控化改造;研制数值化基础部件、先进功能部件及新型数字化装备。

3.制造业信息化技术

此方向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内处于前列,在CAD/CAM/CAPP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其中CAD和CAPP所占国内市场超过70%。在数字化样机、虚拟设计、多学科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水平。

4.数字化制造

面向能源、运载、国防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在数字制造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并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承担了以我校为首席的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研究工作具有国内水平。

5.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以设计为主线,以机械、汽车等为载体,在机电系统动力学、动态、热态设计理论与方法、智能设计、优化设计、振动噪声及其控制、系统动力学与性能仿真、NVH分析与控制、测试与主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具有特色。

6.液压气动技术

紧密结合国防需求,开展海、淡水液压系统及其元件的研发及电液比例、伺服系统与控制技术的研究;以FESTO气动中心为基地,开展气动伺服技术的基础理论、新型气动元件、电液/电-气伺服技术的研究。作为非国防口院校,此方向持续得到军方重大项目及基地建设的支持。

7.测试技术与无损检测

开展测量原理、实用仪器和自动检测装备以及评定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组建了教育部制造技术国际标准研究中心,开展GPS标准计量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针对输油、储油及大型工程中安检的需求,开展数字化无损检测的理论研究和实用装备开发,实现了学、研、产良性循环发展。

本学科较之国内同类学科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学术队伍:五位院士领衔,一批中青年骨干,包括长江学者9人,杰出青年基金4人,总装备部先进制造领域专家组组长1人,国家863先进制造领域专家组成员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学科基地: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制造技术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学术地位: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民口军口973项目牵头单位

·学术成就:奖励(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三篇

获得了国际SME大学奖

·学科产业:研究开发促进规模产业的形成(华中数控、天喻信息、天喻软件、开目软件)

学院在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先后与美、英、德、日、韩、俄、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多所大学、研发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办学和合作研究关系,为引进和培养一流的国际型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奠定了基础。近十年来,学院承担并完成国家和企业的科研项目近千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0余项。1999年以机械学院为核心的华中科技大学CIMS中心,荣获了国际制造工程师(SME)颁发的大学奖。今天的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它是国内高校同行中有竞争力的学院之一。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生含直博生、硕博连读生、提前攻博生和统考生,其中2014年博士硕博连读比例约为45%,直博比例约为25%。

登陆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网站:mse.hust.edu.cn,点击“导师风采”栏目可查询所有导师信息。

第7篇: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

作为中心负责人的林忠钦,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荣获“2003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荣誉称号,并获得“2003年中国汽车工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通用汽车公司汽车工业优秀人才奖”等诸多奖项。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车身制造技术中心在林忠钦教授的带领下,坚持“产学研”结合,与国内外主要汽车和材料企业、工具制造行业进行了紧密合作,形成了国内外具有特色的车身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基地。近年来完成了国家、上海市和企业50余项重要科研攻关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SCI,EI收录70余篇),开发5套自主版权软件,在制造质量控制、汽车轻量化、汽车数字化开发技术上取得重要成果,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中心近几年来还分获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000年“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技术”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基于数值仿真的冲压件制造质量控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汽车覆盖件精益成形技术”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5年“轿车覆盖件精益成形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心参与的“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生产及使用技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数据驱动的多品种规模定制产品的制造质量控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心围绕制造质量控制、材料应用研究、轻量化和数字化开发,形成了制造质量控制,薄板冲压成形技术,车身设计与结构分析,整车开发技术等研究方向。并与上海科委、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建立了多个合作研究机构,主要包括:上海市数字化汽车车身工程重点实验室、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车身制造技术卫星实验室、上海交大-宝钢汽车板使用技术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PACE中心。是ANSYS软件技术支持中心、AUTOFORM软件技术支持中心、DYNAFORM 软件应用支持中心。拥有整车坐标测量机 CMM、便携式坐标测量机(PCMM)、汽车多功能实时动态仿真试验台、柔性测量夹具系统、焊接装配实验平台系统、焊接机器人、Servo gun伺服焊枪、可变压边力冲压机、液压胀形压力机、振动/噪声测试仪、MTS材料实验机等试验设备。

第8篇: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制造成本法 成本计算

作业成本法被引入我国,它有着制造成本计算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但是,作业成本法始终未能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作业成本法的最新理论、核算流程及应用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比较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联系和区别,得出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具体表现在:

一、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核算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核算

(1)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即基于作业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

(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本法的原理,简单地讲,就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本依据。这种理论提出分配间接费用应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把间接费用的分配与发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

(3)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

作业成本计算流程分为八个步骤,其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①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成本。

②确认和计量耗用资源的作业。

③计量作业成本。

④选择成本动因,即选择驱动成本发生的因素。

⑤汇集成本库。

⑥计算成本(库)分配率。

2. 制造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核算

(1)制造成本法的概念

制造成本法是指企业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分配和归集与生产经营有着最直接和最密切关系的费用,(即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而将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和关系不密切的费用,(即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直接计入企业当期损益从当期收益中扣除。

(2)制造成本法下工业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核算及其应用

会计制度设置了“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作为成本类科目,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汇集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属直接材料、直接工资等制造成本,直接通过“生产成本”科目计入产品(包括自制工具、设备)成本的有关项目,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现金”“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科目;辅助生产成本应于月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给各受益部门;为生产产品和劳务提供而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间接费用,通过“制造费用”科目进行归集,月末,再按一定方法分配计入有关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在制造成本法下,企业仍需根据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自制半成品以及完工产品的成本中都不包含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直接列入当期损益,从而简化成本核算。

二、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联系与区别

1.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相互联系

(1)作业成本法是责任成本与制造成本计算方法的结合。

(2)计算的目的相同。二者都是以计算产品成本为目的。

(3)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相同。

2.作业成本法与制造成本法的主要区别

(1)制造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差异的比较

①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在制造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就经济内容来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

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支出,都被应计入生产成本。

②信息准确性的差异。

制造成本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辅助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以一种平均线性方式的分配到各产品,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是一种“绝对不准确”(absolute inaccuracy)的信息。

作业成本法在分配间接费用时,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③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差异。

制造成本法下的管理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前向后推的生产系统。即生产从原材料开始进入第一生产工序,第一工序完工后的半成品转入到第二生产工序,依次类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终形成完工产品,从而传统的成本质量管理一般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半成品和完工产品的质量检测上,出现问题,及时修补或剔除。

作业成本法下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为适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 Production System,简称JIT),它与传统生产不同,是由后向前拉的一种逆推似的生产系统,企业的生产程序环环相扣,衔接非常紧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业减少了存货带来的费用。

④分配基准特性的差异。

制造成本法主要采用单一的人工工时等财务变量为分配基准,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财务变量,因而丧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机会。

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基础是多元的,不但强调如人工工时、机械工时、生产批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等财务变量,也强调如工艺变更指令、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等非财务变量。采用多元分配基准,提高了产品与其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增加“顾客价值”。

(2)制造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局限性的比较

制造成本法存在三个不可避免的缺陷。

第一是成本信息失真。科技的进步,导致资金的密集和直接人工工时的减少。如果仍然采用制造成本计算方法中的直接人工标准来分配数倍、甚至数十倍高于自己的制造费用,必将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第二是对成本事前控制乏力。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60%~80%是在产品设计阶段确定的,一旦投入生产,降低成本的空间就不大了。此外,对于新产品的设计费用,如果仍然按照制造成本计算方法,让标准化的产品负担这部分费用,势必扭曲新产品、非标准产品成本的信息,导致产品组织及资源配置决策失误。

第三是成本信息相关性弱化。制造成本法无法计算与产品无关的成本,导致了相关性的弱化。根据不相关的成本信息极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作业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

1.制造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

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 决定了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模式。长期以来, 我国的生产制造技术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很多企业仍然使用比较原始的生产制造技术,现代化程度不高,企业工作中心多,相对的作业中心也多,因此今天看来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制造成本法有利于生产部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分清经济责任,便于企业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加强对产品成本的控制以及对各相关部门业绩的考核,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目的。

(2)制造成本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企业的潜亏问题。

2.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可适用性

从ABC产生的根据、时代背景和上述调查分析中,可能会很自然地觉得:ABC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高科技制造环境。而我国不少制造企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我国企业在目前应用ABC条件还不太成熟。笔者认为,ABC虽然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是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在个别先进制造业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部门可以先行实施,将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竞争力的增强,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从长期看,ABC还会反作用于其科技环境,促进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技术革命加速发展,进而产生了越来越多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提供了日益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ABC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或一般企业的某个部门是可以率先推行、逐步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刘月霞: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7

[2]继良:国外作业成本法推行情况的调查综述.会计研究.2007年4月第81页

[3]乐艳芬:成本管理会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平心 张枫 于洪涛:传统成本法问题研究[J]西安交通大会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第9篇:先进制造技术的论文范文

Abstract For the surfa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which content is rich combining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so there is some teaching difficulties. In this paper, surfa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was opened at material 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n Chengdu University. It is discussed about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strengthen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raining. At the meet of social demand,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for "surface engineering" course,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odel.

Key words surfa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ation; innovation culture model

0 前言

人类很早就掌握了表面技术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从最原始的使用树叶来抵御寒冷到古代的干将莫邪打造的宝剑,使表面的渗碳技术发挥到极致。在漫长的人类发展中,中国人为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表面工程技术的需求和改进日益凸显。现代,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表面工程技术走向太空,因为没有抗高温的涂层技术,载人飞船不可能穿过大气层安全返航;没有抗辐射的薄膜技术,太阳能电池不可能在太空正常工作。20世纪80年代,电子、信息、海洋、航天、先进制造等高科技的急剧发展和对传统工业改造的迫切需要,表面工程技术将成为21世纪工业发展的主导关键技术。仅材料表面失效,如腐蚀一项年损失就超过水灾、火灾、地震和台风飓风加上恐怖分子所造成的损失之和。

因此,提高表面技术的应用技能,掌握瞬息万变的材料表面处理,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减少能源的损耗及维护成本,是本门课程在教学中核心所在。

1 明确表面工程的特点,加强教学改革

表面工程技术按照工艺特点,可分为13类,每一类里又包含很多的不同工艺方法,如图1所示,涉及的表面技术领域有机械、电子、汽车与船舶、航空航天、能源动力、生物医疗器械等。表面工程技术是交叉的多学科新兴技术,它与材料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跨越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对教材的内容要求就更加高,但目前教材更新内容较慢,单一的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对本学科的掌握,且这门课程在我们学校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中,课时仅有32学时,对于课程内容的扩展和学时的减少形成明显反差,满足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领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本课程的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课程要增加学生对本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必须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对各种工艺在实际中的应用研究,解决表面工程技术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1 表面工程技术工艺方法

2 注重基本原理,提高实践教学

课时的减少,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结合教师的实践生产研究,在课堂上扩大同学的知识视野,采用“虚实结合”的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即尽管学生不能亲自实践学习,但是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实践讲解,举实例形式,通过经验教学,如具体的工艺流程及参数的改进,提高表面处理技术等,当然这种经验,来自教师的课下实践总结及参观考察等。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多选修些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及实践教学,如本学院的汽车产业人才培养中心及实训技能培训中心,了解和本专业相关的实践专业知识,推进质量工程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特色。同时,学院也引进了“双师型”教师,即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素质、高学历人才,材料成型与工程专业也向企业聘用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学院兼职教授,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当前实践教学的能力短板。

3 拓宽专业范围,强调多学科融合

表面工程技术是材料加工工程系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的一门专业课程,现有的教材多偏向于理论系统知识及基本原理,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上较少。为了拓宽专业知识范围,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入最新的相关科研论文介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理念,在讲述表面技术的同时,也自然会涉及到相关的新材料、新方法、物理化学原理及机理探讨,达到更深层次的教学效果。如讲气相沉积技术教学内容时,介绍磁控溅射技术,以“磁控溅射-热处理两步法制备Cr2AlC图层及力学性能”,一文为例,从材料的角度讲述Cr-C化合物涂层的优点及用途,加入Al后可改善涂层的耐磨性等,形成了三元相结构,更加提高材料的抗高温性和抗腐蚀性能。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材料的综合性能及优缺点,同时也进一步复习了三元结构相图,进而引入表面工程技术,从前人的研究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存在的不足,如沉积层薄、沉积速度高、工艺复杂、大面积处理难度大等缺点,进行了技术的改进及参数的选择,对图层的硬度及弹性模量进行了分析,了解表面分析及性能测试,也会激发学生对测试仪器的兴趣。因此,通过对具体科技论文的讲授,让学生了解了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加深了对整体专业性的把握,为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 全面实施质量工程,推进表面工程的改革和创新

成都大学在各学科发展中,注重交叉融合,以材料学中表面工程技术为代表,建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以表面分析及测试技术为平台,向多学科辐射,包括环境污水治理、临床医学、制造技术、数字信息化模拟等,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建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加强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在不断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下,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从“专业对口”转变为特色和“广泛适应”。同时,努力探索并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和完善双学位、主辅修制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创建有利条件。

5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