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护理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调研报告在局领导“教育创强”方针指引下,为进一步掌握我县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总得质量和课程改革实验情况,了解教学实践中所取得得成绩和存在得问题,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我县课改实验作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根据中心领导得指示,二零零四年学度我对金星学校进行了教学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金星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总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在编教师56人,20个班级,中学生231人,小学生439人,学前班81人,总人数670人;全校近视率2%左右。
学校体育跑道181m,沙坑、单双杠各一,篮球场两个(无室内运动场地);实验室、仪器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内仅一架钢琴),少先队(团支部)活动室等各一个,其它教学器具等基本设备初步达标。
二、所取得成绩
近三年来,金星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全体教职工在校领导班子带领下重视人性化管理,实行教师量化考核,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积极营造“安全、健康、和谐”得人性化氛围,以“知礼、勤勉、奋进”为校训,认真落实“减负不减质”得根本宗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得成绩。
1、重视课改
①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和学科课程标准,并鼓动教师参加县“323”师训等各种学习活动,并进行理论实践。
②通过黑板报,编写“课改专栏”,定期宣传课改动态信息,交流课改教师得心得体会。
③定期开放“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宣传课改得目得意义,反馈学生得成长过程,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共同出谋划策。
④加强了课改实验得领导、管理和指导工作,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⑤规范了课改资料得建设和管理,并加强了教学指导工作,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用新课改得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2、教师得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
①教师主动参加课改,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和教学案例。如小学,很多教师通过自制卡片、教具、学具;如语文教师为提高识字量,不仅在书中,还在各种学习资料中培养学生主动识字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得能力,克服了由于教学资料不配套等不利因素给教学带来得麻烦。
②教师得教学手法发生变化。首先教师得理念变,才能使之方法变,把学习得主动权还给学生。组织、激励、引导等方法在不断改进,很多老师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如美术老师杨先红,在色彩课中结合唐诗、宋词,并利用情感和审美双重因素,使学生在乐中学,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传授给了学生,把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3、学生得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通过语数英等各学科现场观摩可以看出,课堂教学较之前传统课堂教学都有一定改进,使人感到了新课改后,课堂中得清新气息,学生得学习方式更为丰富,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趋势。“自主、合作、探究”已逐步成为学习得主要方式。如语文课,学生有大量得实践进行探究、思考、观察和分析及实践活动。却能根据学生得年龄特征因材施教,科学地满足了学生得好奇心和求知欲,合作学习给了学生更多参与和表达得机会,学生自主、自信、合作、探究得意识普遍增强。
4、教研氛围日接浓厚
人性化管理发挥教师原动力,全校上下形成合力,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特别是新课改以来,以“323”师训工程为载体,积极参加教科研组织得各种教研活动。
①教科研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听课、评课还去办了专题讲座研讨活动,对新课改得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及时得讨论和交流,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益匪浅。
②课题研究开始启动,经过半年多得实践探索,今年上报市级课题两个。
5、尝试构建促进学生发展得评价体系
大家都知道:评价得功能不仅仅是甄选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得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得能力。为此,该校在课改实践中,引导教师大胆改革评价内容和方式,采用“分项考试+等级评价+孤立评价+鼓励评语”得呈现方式,努力构建多元,评价内容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得评价体系。方法是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得交互互动。如语文分:识字写字(学生互评)、朗读、口语交际(教师家长参与),以鼓励为主用游戏形式纠正等等。
6、重视社会实践,师生共同参与
带出去请进来。一年以来,该校抱着新得“教学观”,与校外结合,进行一系列“走进新课程”、“与新课改工成长”活动,实行校际联合。
①初中部与荔港学校“联姻”,进行新课改教研活动。
②小学部与石浦中心校进行教学新课程教研活动;小学语文与新港小学进行教研活动。
③重视学生社会体验活动
a、拥军活动。初中新生军训、“八。一”节慰问石浦边防站、“端午节”送粽子,建立深厚得军民关系。
b、建立劳动基地。学校有专门开辟得花木基地供学生栽培、观察、分析、护理。
c、到申棱电梯厂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采访,写《申棱成长之路》在县市宣传口发表
d、请消防大队进行正常得安全教育,懂得自我保护,做到群众得预防灾害宣传员。
e、到敬老院去举行文艺联欢,做新时期敬老爱幼得好学生
f、每年去烈士墓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7、重视师资业务培训,教学成就显著
⑴教学质量是学校得生命线,培养一支“政治正、业务硬、教学勤”得师资队伍,始终是该校关切得问题,为此学校领导极力鼓励进修、学习以提高教师得教学能力。通过大家得共同努力,小学语文、数学合格率100%;初中语、数、外、政、自等平均合格率70~80%;三名教师参加中级研修班,一名教师参加学科骨干培训班。历年来教师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成绩显著:
①县教坛新秀评比:20**年度初中部自然、美术分获二等级。
②县教师基本功竞赛:美术二等奖,数学、自然三等奖,政治市三等奖。
③教学论文评比:小学数学县一等奖、市二等奖,初中数学、美术分获县二等奖,教学基本功案例分获县三等奖,体育优质课县二等奖。
⑵学生是教学得主体,教学得一切为了学生,学校在“以人为本”得宗旨下,近三年来所显现得成绩可想而知。
①中考:20**年考进象中3人,考入二中13人;
20**年考进象中2人,考入二中20人;
20**年考进象中4人,考入二中15人。
②各年统考相比,20**年尤为突出:
20**年第一学期初中一年级层全县中上水平,其中自然学科全县名列4、5、6;初中一年级政治,全县名列前5名。总之,小学合格率100%,中学合格率70%~80%。
③重视素质教育,各方面提高显著:
a、全县中学三模竞赛:全县第九名;
b、县学生艺术节舞台艺术表演:团体二等级;
c、县学生艺术节三独表演:1人二等奖;
d、县学生艺术节书画艺术现场赛:书法、绘画各获二、三等奖;
e、学生作文竞赛中:3人参加3人全获奖――其中市二等奖1人,县二等奖1名,县三等奖1名;
f、全县学生运动会:每届组队参赛,态度积极,重在参与;
g、县科技界:多篇科技论文获奖,获县科协好评。
三、存在主要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专职教师不足,老龄化现象严重。如:小学数学35岁以下2、3个人;12班级音乐教师专职只一人,小学美术12个班级居然无一人。体育专职也只一人。造成学科之间不平衡,给学校带来很大压力。
2、办学条件差:
教学用房不齐不足,没有专门美术室,没有专门家委会活动用房;雨天无法上体育课,多媒体教室只一个,如果各学科同时使用便无法进行,学前班扩班无教室,也无英语角等用房,艺术表演场地没有等一系列用房问题,亟待解决。
另外资金困难,很多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到“提襟见肘”得地步。办公经费、教辅资料、教学设备……难以兼顾。
3、缺乏与新课程相匹配得科学得操作性强得学校、教师、学生评估制度,这在很大程
度上阻碍了学校与广大教师参与课改实验得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
四、几点建议:
1、加强师资均衡配备得行政措施,加大师资培训得力度,与政府部门协调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必要得师资培训经费落实到位;另外是加强与教材出版部门得网上协调,有条件组织专家培训到县(与“323”师训建议)以便教师更好地领会教材得编写意图,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再是培训方式和内容可建议更为贴近农村学校实际,研究解决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减轻教师过重得教学负担,以提高教学效率。
2、建议上级教育部门(有关部门)应尽快协助建立一个与课改相适应得教育教学评价机构。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重要性、主要内容以及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程序与方法;指出了护士学习理论知识在高校护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护理;高校;教育;健康
1 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程度总是在不断深化。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提出了人类健康的“三维观”――“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和精神的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的完满状态”。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有关文件中对这一定义又进行补充,认为健康应包括4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以及思想道德健康。健康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教育活动,本质上是种干预措施。
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应用学科,社会的需要以及专业自身的发展,使得护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护理学专业最受瞩目的学科之一。高校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它以校区医疗部门的护士为行为主体,以高校全体教职工及学生为服务对象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护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按教育场所可分为: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健康教育。按目标人群可分为:儿童护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护理健康教育,妇女护理健康教育,老年护理健康教育等;此外还有按教育目的或内容进行分类的方法。
2 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护理健康教育的人群特征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高校的教职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的压力较大,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教职工的健康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不久前,省教育工会对我省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报告显示,仅有不到10%的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20%的人身体有疾病,而其他70%的人均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意味着高校教师的平均健康状态处于一个相对危险的状态,一旦受某些不良因素影响,如:过度疲劳、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紧张、营养不良或心里不安等。均可引起疾病突发。这样不仅妨碍了个人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科建设和发展也有影响。护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与学,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从而使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通过有效利用现有的卫生保障资源,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防患于未然。因此对高校教职工进行护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
3 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上文提到的教职工健康状况调研显示,我省高校教职工一般从40岁开始就会出现心血管疾病。而消化系统的疾病更是从30岁以后就开始有明显增加。而且省内大部分高校教职工均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根据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对其进行相应的护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3.1 饮食指导:合理恰当的饮食将有助于疾病预防及康复。如高血压患者宜多吃富含钙、钾、纤维的食物,尽量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盐饮食,少饮或不饮酒。
3.2 心理指导:处于疾病状态和亚健康状态的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使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在生活中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否则长期的精神紧张,极易导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常。
3.3 作息指导:不宜短期过度劳累或者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保证每天至少6小时的睡眠时间,注意工作、锻炼、与睡眠的合理调配。
3.4 用药指导:对于那些身体有疾病的教师,要告戒他们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同时应讲清有些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严重时及时与医生和护士联系。
3.5 行为指导:护士应指导患者掌握一定的自我护理或保持健康的方法,这也是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4 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程序与方法
4.1 高校健康教育的开展步骤: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工作有别于以往的卫生知识宣教,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手段,而且成为一种护理和治疗手段。要实现这一目的,应正确应用护理程序。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与应用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一样,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步骤:
评估:系统地收集受教育者学习需求的资料和信息,进行一个总体评估。
诊断:对病人及其家属所需健康知识和帮助的判断。
计划:对将要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作出具体的安排。
实施:将计划中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
评价:对教育效果作出判断,必要时进行重新评估。
4.2 高校健康教育的开展手段: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譬如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咨询法、墙报法等等。其中护士在为教职工做护理操作时进行交流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机,其教育效果要远远高于专门时间进行说教。因为对方并不需要也不可能系统地学习护理知识,他们的学习往往来自于自身不适的需要。在与他们的接触特别是进行护理操作时,进行必要的讲解会使他们感到放心且得到安慰。因此,与教职工任何接触的时间都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好机会。当然,这并没有排除其它方法的可行性。
5 结语
我国的高校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各方各面的支持与合作。护士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教育者,其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是不可缺少的,不然就难以胜任或遭遇尴尬。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就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就必须不断地刻苦努力学习。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做好护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一个护士不但要成为称职的操作者,而且要成为优秀的教育者,对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工作,使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不仅得到身体方面的健康,还要获得健康知识上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刘亚新.整体护理中的医护配合[J].护理学杂志,1998,13(6):24-25
【关键词】社区护理;护士;健康教育;应用分析
健康教育即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的观念,减轻和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在社区护理过程中,护士与社区居民的联系最为密切,开展健康教育,护士是主要的承担者。为了解社区护理中健康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对湖北省赤壁市莼川社区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方法
2012年4月,选取湖北省赤壁市莼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个服务站,每个服务站40名居民,总共2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年龄19~75岁,平均为(46.5±8.5)岁,每个社区中心男20例,女20例。此次的调查工具是“社区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应用分析调查问卷”,此问卷是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在专家指导基础上编制设计而成的。其效度为0.83,信度为0.88,内容均为选择题,包括:社区护理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存在的问题、医护人员态度等。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社区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方式级存在的问题
2.1“一对一”教育
“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是双向交流,针对性较强,容易发现健康问题,主要是对象是来就诊的居民和随访的患者。要创造出一个全面、独特新颖、先进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尽量通俗易懂、可信且带有趣味性,以吸引广大居民积极主动参加。首先,医务人员要收集大量详实的信息,把科学化的知识变成易理解的口语化,把已掌握的知识具体动作化、形象化,并且反复激励、反复强化。其次,医务人员要采用成功激励的方式开展社区的健康教育,把知识原理详细说透,从改变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分析健康对人生命延续的重大意义,让居民充分认识到人的最大财富就是健康,它是人的一切。最后,医务人员要把激励机制权威化,将社区医务人员的权威性树立起来,要多深入社区进行督促指导,让居民深刻感受到医务人员是百姓身体健康的引导者,以达到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的目的[2]。
2.2个别辅导
有针对性的个别健康教育,主要服务对象是不同的个体、生活方式、疾病程度、文化程度的患者,特别是对那些接受能力较差的患者,要进行多次反复强调的指导。但是此类健康指导活动因目前医务人员紧缺、活动场所小等现有条件的限制,参与人数相对较少,不能广泛开展。
2.3 随机性教育
随机性教育,主要是指医务人员在执行各项操作的时候,一边实施一边为就诊居民进行讲解。例如在发药时告诉患者这些药物的作用是什么、会有怎样的反应、要如何进行处理等;在输液时告诉患者药物有哪些作用,不要随便调整滴速,输液时有无身体不适等。
2.4 示范教育
示范教育,主要通过具体的行为为教育对象进行讲解。如通过医务人员的示范,患者之间的亲自实践,对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患者,医务人员要手把手地教,直到他们会自己操作;通过示范指导,使患者掌握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尿糖的测定技术。
2.5存在的问题
①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有限,大多数为年轻者,经验较缺乏,不能全面为居民解决难题;②现在的居民大多为工作奔波,没有时间和热情参加这样的健康教育活动;③活动条件的限制,没有足够医护人员、时间和场所。
3 结果
采用无记名方式,发放问卷200份,男100份,女100份,回收男99份,女98份,有效问卷男96份,女94份,有效率分别为男96%,女94%。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见表1。
4 讨论
当今社会,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理新观念的不断推广,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人们的健康教育以及护理知识的广泛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展社区护理的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得到社会各部门的支持,在资金、行政、管理上应给予保证,这是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其次要通过采取多种不同的社区健康教育形式,针对人群差异,如:儿童、少年、老人、妇女以及从事不同行业的人员,或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心理护理、精神疾病护理、康复、更年期等,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不同的健康问题,以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要求,让居民认清疾病的发生、发展,不再轻易相信一些宣传广告,而是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维护和保健,掌握合理膳食、合理用药的方法,并积极参加各种适合自己的活动。最后要加强对社区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要探讨如何收集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应该建立怎样的社区护理工作模式,建立哪些评价指标。同时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时,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的职业道德。为了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医生和护士都需要加强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我。除了专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外,还应该获取多学科、多系统的知识,如社会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
综上所述,社区健康教育是全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关键措施,也是医疗机构由单纯治疗服务向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变的重要手段。通过几年来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不仅给医疗机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有利于医务人员转变传统观念,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使之逐步适应当今社会“全科医学”的需求。同时也加强了医疗服务机构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公众对医疗服务机构的信任,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为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实践;护生;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23-0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抽样选取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学生500名作为研究对象,在选取研究对象时综合考虑了参与调研学生参加专业社会实践的频率、类别、年级等因素,以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及科学性。
在调查方法上,广泛查阅了相关资料,采用了自行设计的3组问卷:高职高专院校护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问卷、高职高专院校护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评价、高职高专院校护生职业素质培养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价、存在的问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护生职业态度、专业技能、沟通协调能力、人文关怀意识、责任感、爱心、个人意志品质、社交能力等方面提升的效果评价;护生对专业知识及运用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人文关怀意识、法律意识等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评价。通过随机抽查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9份,有效回收率为97.8%。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搜集整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社会实践对高职高专院校护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效果评价
(一)社会实践对强化高职高专护生职业意识的作用
职业意识即从业者在特定的职业环境影响和社会条件下,在专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从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社会实践对强化高职高专护生职业意识有很明显的效果。我们通过对抽样整体及参与活动的频率和内容多少分成一般群体和密集群体进行横向对比分析。
1.职业的热爱和认可度
高职高专护生社会实践对增进对职业的热爱和认可度情况调查表明,30.5%的同学选择很大,39.5%的同学认为较大,只有1%的学生认为无帮助。另通过t检验,活动密集群体与一般群体在社会实践对增进职业热爱和认可度方面有显著差异。护生在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和了解及社会对护理职业的评价和认可。
2.个人意志品质及责任感和爱心
高职高专护生社会实践对个人意志品质的正向引导情况,68.5%的学生认为很大和较大,30%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对促进自身责任心和爱心方面,81%的学生认为很大和较大,只有0.5%的学生认为无帮助。同时,通过t检验,在个人意志品质方面从t检验得出P值为0.023
3.人文关怀意识及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高职高专护生社会实践对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及沟通能力方面调查情况如下,近80%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自我人文关怀和照顾意识,约60%的学生认为对沟通能力的提升作用明显。通过对高年级社会实践活动密集群体及低年级一般群体对比分析,在对沟通能力的提升一项上存在明显差异,密集群体高于一般群体。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在医疗服务及护患沟通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动作、对病情的解释等非技术性因素的影响也极为重要。虽然,通过临床实践,护生在人文关怀意识及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效果,而且大多数学意识到其重要性,但在临床实践中还需进一步加强。
4.职业仪表仪容及社交能力
对护生职业仪表仪容及社交能力的提升情况如下,76.5%的同学认为有较大的提升,68.5%的同学认为对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能力的改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高年级社会实践活动密集群体及低年级一般群体对比分析,在对职业仪表仪容的改善和规范方面,高年级活动密集群体略高于低年级一般群体。
(二)社会实践对提升高职高专护生职业能力的作用
职业能力指从业者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和对工作的驾驭能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力。一般是由从业者个性化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经过学习、训练等获得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决定,并与任职岗位融合后产生的,包括知识积累和能力储备两个重要方面。
1.对提升护生专业技能及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的作用
通过数据分析,近60%的护生认为社会实践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只有0.5%的学生认为无帮助;在提升护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方面,52%的护生认为作用明显,约46%的护生认为效果一般。由此,经常性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护生能快速、理性地适应临床环境,并与病人直接、有效沟通,从而第一时间传达病人的需求,有效弥补了课堂教育偏重于技能操作和理论指导而与临床环境脱节的缺陷。
2.护患沟通技巧及卫生宣教能力
通过数据分析,68.5%的护生认为社会实践对护生护患沟通技巧有促进作用,只有0.5%的学生认为无帮助;而就卫生宣教能力这一项做调查时,69%的护生认为有明显的提升,30.5%的护生选择效果一般;同时,社会实践活动对护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61%的护生认为能在活动中增进自身法律意识。护生能提高法律风险意识,利用法律保护病人并自我保护,这对于护生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当前护理教育急需改善和强化的课题之一。
三、强化社会实践对护生职业素质培养作用的策略分析
(一)构建科学的护生社会实践内容体系
1.完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要使护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更好的提升职业素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实践内容核心,学校可将教学计划内实践和教学计划外实践统一起来,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护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实施,按学生所在不同年级、专业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根据护理专业课程进展而不断深入,服务内容也呈循序渐进方式,形成多层次立体化模式,促进社会实践课程间的系统组合和优化,发挥实践育人的整体效应。
2.加强专业资深教师对护生社会实践的指导
在专业性实践活动中,指导老师是决定活动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老师的点拨指导、评价反馈能推动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应组织、鼓励资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对活动开展的专业性、实效性等方面给予指导。同时,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可组建由专业指导老师、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共同组成的团队,是护生社会实践团队的最优构建模式。该模式将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结合在一起,全面考虑团队成员的知识水平、交际能力、时间因素等,使团队中各成员真正实现角色互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低年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让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
3.进一步完善护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建设
评价体系建设是护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则是实现学校实践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采集护生社会实践信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护生社会实践的过程和效果及社会实践对护生职业素质的促进方面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改进与提高的方向和途径,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指导功能,总结经验,完善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实践基地对护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可通过定期座谈、活动效果评价表等形式进行;二是学校设立学生社会实践获学生素质教育学分制认定办公室,按参与活动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和学分认定;三是本人参与的专业社会实践心得或调研报告;四是校内外指导教师评价。
(二)坚持“三个结合”,积极探索护生社会实践的新形式和新思路
1.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加强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护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只有坚持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强化护生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活动才会有明显的效果,才会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护生可以运用知识去认知社会,将所学知识同社会现实进行验证,变理想为现实,变浮华为理性,培养其踏实的作风、严肃的学风,通过亲身的体验,对护理工作的性质、护理工作的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坚定了学习信心,进一步稳固职业思想,从内心树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同时,增强自身对基层国情、民情的了解,了解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加深对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2.坚持护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特色相结合
社会实践必须照顾到实践主体和实践对象的要求,即社会实践的主体感不感兴趣和有没有收益,实践的对象有没有接受实践主体行为的需求和市场。因此,社会实践必须突显专业特色,使实践主体和实践对象在活动中实现双赢。护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结合专业特点,通过深入基层为广大群众进行医疗服务、卫生常识的宣传等等,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了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从实效性上看,护生的每一次专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志愿护理服务、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社区义诊等都有专业教师的指导,解决实践中的疑难问题,使护生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职业素质,同时服务了当地群众,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顺秋,吴殿源.现代实用护理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27.
[2] 周作霞.护理实践的社会情境构建与实践探讨[J].护理研究,2010,24(1):76-77.
【关键词】日本;韩国;养老;空巢老人
一、日韩两国公共养老金制度
据日本政府近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4月1日到2014年3月31日,日本年满百岁的老年国民人数将突破5万人,预计达5.4397万人,连续43年刷新最高记录。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为极大限度地减少老龄化对日本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在几十年的发展探索中,通过制定一系列条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积累丰富的应对经验。在此之中,由国民养老保险及厚生养老年金构成的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发挥了较大成效。
按日本法律规定,凡年满20岁以上,65岁以下在日本居住的人都必须参加国民养老保险。厚生养老年金是在国民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设定的一种附加年金,强制性地要求工薪阶层必须加入,保费根据个体身份的不同,政府、企业、个人负担百分比各不相同。为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及国家财政情况带来的巨大压力,日本政府将原本定位60岁的临界年龄改为65岁。国民养老金具有普遍性、共济性、福利性等特征,虽中途遭遇诸多问题,养老金所占财政支出比例过大等。但经过一系列优化措施,对于日本国民而言,养老金待遇平均占老年人家庭收入的63%,可见这一制度已成为了日本老年人生活的重要保障。
日本这一公共养老金制度是向欧洲老龄化程度第一的德国养老保险制度学习并加以根据自身国情改进而来。而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则在近年来也紧跟日本的步伐建立了相应的养老金制度。韩国的养老金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军人、公务员、私立学校教职人员为对象发放的养老金,另一类则是以一般国民劳动人员为对象而发放的国民养老金。韩国的养老金制度虽然相对于日本而言起步较晚,但迄今为止未遭受严重考验,这与充分借鉴日本在发展公共养老基金制度的同时结合自身国情加以完善的做法不无关系。
二、日韩两国老人护理模式
2000年4月开始,日本政府开始实施老人护理制度。日本的老人护理制度具有系统化、细致化、责任明晰化等特征。老人福利政策均有相关法律保障。如日本政府1982 年出台的《老人保健法》中明文规定老人定期体检,及之后颁布的《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社会福祉法》,《健康增进法》等,都使老年人的养老、护理、保健等相关福利政策逐渐得以完善并向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在日本,大约75%的老人都拥有自己居住环境稳定舒适的住所,其余一部分老人租住在国营或地方政府提供租赁服务的高级公寓里,另一部分老人便居住在民营或自家所有的房屋或政府专门为老年人供给的房屋里,住房问题基本都能得以解决。
韩国护理模式中较为突出的是老人福利设施,包括老人疗养设施、养老设施及老人福利会馆等,政府表示今后拟通过给予减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大企业集团对养老设施项目进行投资,办收费养老院等,同时大力鼓励优秀企业会社或大学生团体等平日里进行爱老扶老的志愿者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韩国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大学生都曾于学生时期在养老机构中进行过时间长短不等的志愿者服务。一般来说探望者事先有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辅导,使他们懂得老人的心理诉求,并主动愿意成为老人身边的一个好的倾听者。探望者一般除谈心聊天外,也与老人一起做些老人们喜欢或需要的事情,如一起下棋打牌、看电视、聊天或一起做手工等娱乐活动。
三、给我国养老事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一)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均衡
日本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但在养老金制定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严重拖拽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将能够获取养老金参与养老保险的公民年龄由60岁上调至65岁,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巨大资金缺口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我国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相当明显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明显,各地区经济情况不同。在大力弘扬尊老爱老,发展社会福利的同时,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具体结合我国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已于199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法》,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标志着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和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法律层面上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的空白。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同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人口过亿的国家,需要对老年人权益保护工作更加重视,将诸多难点的解决办法落入实际并加以解决。这就要求需要出台更多更细致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养老方法并不断完善养老制度。
(三)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社会风尚
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对老年群体的关心,深发动,光宣传,努力弘扬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促养老之风,树社会文明。大力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做与老龄人口相关的慈善事业,并通过相关教育媒体宣传等途径鼓励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到老年福利机构做志愿者服务等。
老龄化人群作为社会中相对脆弱的团体存在着,老龄化现象是当今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代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养老问题逐渐突出,需要社会与个人的全力配合,鼎力解决。
参考文献
[1] 梁宏志,张士斌.中日韩公共养老金制度及其改革比较研究――基于覆盖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视角[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
[2] 杨淑娥.日本养老方式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学刊,2011,3.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现状
1.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相对单一
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高校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经过30年的发展,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得到改进,但运行模式和活动类型基本固化为“主题式”和“模块式”实践为主。无论是“主题式”还是“模块式”,大多数高校主要采取的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组织方式,将大部分资源投在少数队伍中,这种“精英实践”的做法导致学生参与面不广,实践内容局限。
2.社会实践的延续性和整体性较差
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寒暑假由团委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绝大部分院校都缺乏合理安排和组织实施,整体流于形式。寒暑假集中的团委社会实践,则往往局限于“全面动员———计划组织———具体开展———总结表彰”的固定流程,实践活动阶段性特征明显,社会实践缺少整体性和和延续性。历年的实践活动大同小异,各实践团队和具体项目都相对独立,缺少内在逻辑性和关联度。
3.社会实践的教育资源和保障不足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项参与人数众多、涉及面较广的复杂教育工作,主要由各高校的团委负责具体落实,在指导师资、经费保障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教育资源整合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在实践内容设计、实践地点选择和实践行程安排上受到一定限制。实践活动的协调管理和资源整合局限,可持续性发展空间不足。因此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真正参与其中,制定相应的制度,进一步协调管理和整合资源。
二、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
1.课程化建设是实践活动到实践教学的过渡,体现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号召,努力在实践活动到实践教学的转型道路上不断探索,并不断丰富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社会实践课程化发展,有益于实践教学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深化、拓展和延伸,同时有益于以课程的形式整合和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实践育人的整体效应,体现了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时代需求和必然趋势。
2.课程化建设是实践教学到实践教育的提升,促进实践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十以来,多次提出要组织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从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实施载体,只有推进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建设,以课程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系统化,才能提升实践教学真正的育人功能,达到实践教育科学、有序的最终效果。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1.建立全程化课程内容和目标体系,实现全员化育人
课程化建设首要任务就是根据实践活动主体的差异性,构建分层推进的课程目标体系。具体来说,一年级以思想教育为主,实践课程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完成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适应和过渡;二年级以专业养成为主,实践课程目标是指导大学生提高技能熟悉度和专业认可度,同时加深社会活动的参与度,以更深入地看待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三年级以社会服务为主,实践课程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专业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精神;四年级以就业服务为主,实践课程目标是通过专业实习见习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思想,提升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社会实践课程目标体现的全程化特点也要求在实施对象上做到全员化,即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均可以加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2.创新“三三三”课程组织,实现形式立体化、全覆盖
社会实践课程的全程化目标要求在课程组织上,既要做到综合训练和专业训练相结合,又要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和提升,具体实现形式上可依托“三个课堂”、抓好“三个时段”、搭建“三级网络”。“三个课堂”主要是指课程形式上,通过第一课堂的集中授课,完成社会实践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理论、实践活动基本方法和原理、实践项目构成和管理、调研报告撰写等内容的理论教学。第二课堂主要是结合日常专业课程,完成课外实践、见习实习,强化专业知识掌握和技能操作。第三课堂主要指新媒体时期的网络课堂,即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拓展实践场地及宣传空间,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式实践,创新实践形式。“三个时段”主要是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要综合立体利用时间,具体抓好寒暑假、双休日以及特殊活动日这三个时段。寒暑假时间较长,适合开展大规模、大面积的研究型、考察型集中社会实践活动;双休日适合开展社会实践前期课堂教学,或者开展调研类、服务类的分散实践活动;特殊活动日指公众节假日或纪念日如志愿者服务日、学雷锋纪念日等,开展切合日期主题的校内外宣讲型、服务型实践活动,可在校内外形成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达到思想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双重效果。针对高校学生数多,指导教师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社会实践课程化在具体组织实施上要做好“学校———学院———团支部”三级网络的搭建工作。学校层面由学校团委和教务处主要牵头,负责实践主题确定以及整体规划协调;学院层面由分团委负责,主要承担宣传发动、团队组建协调以及考核表彰等工作;而班团支部层面则由班主任和团支书主要负责,开展具体实践活动,同时承担材料收集、成绩核定等工作。校———院———班三级网络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能有效确保社会实践课程实施对象全覆盖,同时实施过程有序规范,效果有保障。
3.优化“三位一体”师资队伍,整合教学资源
社会实践课程化要求构建“三位一体”的全员化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广义上“三位一体”指“高校———社会———家庭”,高校是主体,开展具体和专业化指导;社会是依托,包含实践单位的社会责任、新闻媒体的文化宣传导向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协助作用;家庭是支撑,主要在家庭实践的生活保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狭义的社会实践课程教师,指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实践单位”三位一体的师资,取长补短,协同指导。学校思政教师,作为各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和直接负责人,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权威,在实践活动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及总结表彰等环节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专业教师因具备扎实的理论背景和知识技能,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绝对的专业威信,在学生社会实践团队项目申报、调研报告撰写等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实践单位和基地,则在场地保障、岗位提供以及服务对象联系等环节中发挥作用,共同纳入师资队伍,可以更好地协调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落实,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过渡。
4.完善过程性和多样性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
推进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就必须以高等教育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课程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首先要体现过程性原则,即在评定成绩时,既兼顾学生在社会实践课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实践强度和服务时间等现实表现,也考察学生实践结束后上交的宣传报道、活动总结、调查报告等相关材料和成果。还可配合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或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记载本》等,由学生自行记载参与社会课程和相关活动情况,并在毕业前予以学分认定,真正将社会实践课程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其次,在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上体现多样性。综合采用实践基地指导教师、校内专职教师和学生三方评价机制。采用自评、互评、兼职教师评定、实践活动对象评定等途径,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交叉结合,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兼顾,科学合理地体现多种评价的综合运用,并定期对课程评价结果进行反馈,不断完善课程的具体组织和考核,加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5.确保课程化建设的教学管理与制度保障
一、扎实的业务知识,为个人理财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200年7月,北京市分行进入dcc上线前的最后准备阶段。由于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一线工作,加上工作认真细致、表现出色,我被派往上海学习dcc业务。在上海学习期间,我克服时间短任务重等困难,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熟练的掌握了系统的操作和管理,为上线后vip客户的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行后我作为小教员,对全北京市分行一线柜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dcc个人业务操作培训,为我行dcc系统的成功上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和许多一线网点的所长柜员加强了联系,而且对我行目前网点资源和现状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客户经常会夸奖我不仅产品知识丰富,而且对网点情况和办理业务时会遇到的问题也是心中有数,处理起来游刃有余,买我推荐的产品心里踏实。
二、网点营销凸显个人能力,个人理财带动存款增长
dcc上线后,由于我对个人理财工作的热爱和我个人的要求,我来到世纪城储蓄所,担任了我行第一任大堂经理。当时的世纪城储蓄所刚成立不久,在世纪城小区影响还不是很大,特别是周边早已有中行、农行、光大等银行,存款形式并不是很好。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对周边的调查研究发现,世纪城小区是一个新兴的高档社区,有潜力的优质客户较多。于是我决定从存款源头入手,大力发展vip客户。首先我在网点内制作张贴了乐当家理财的宣传海报,介绍了成为我行vip客户可享受到的差别化服务。同时,我积极与小区物业联系协商,在每栋楼的固定宣传栏里张贴我行最新的产品宣传海报。并在去年年初的时候在世纪城中心位置,联合出纳、卡部、房信等部门搞了一次大型的社区营销活动,反响热烈。通过这些措施,建行理财在世纪城迅速扩大了影响,树立了形象。随之而来的是存款业务量激增。
我在高兴之余又在考虑新的问题。现在客户有了,如何留住客户?只有*提高服务质量。我在和所长商量后决定在所里开展争做明星柜员活动,在大堂悬挂起“社区银行,您的银行”横幅,大力开展家园文化建设,使每个来网点办业务的客户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工作中我以身作则,对客户总是面带微笑,热情服务,对客户的问题耐心讲解,百问不厌。对待vip客户服务细致入微,站在客户的角度讲解产品的特点及功能,深受客户的好评,和许多vip大客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我的不懈努力,世纪城储蓄所的vip数量和存款余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我去的第一个季度里,vip客户新增49人,人民币储蓄存款新增4277万元,外币储蓄存款新增203万美元。当年世纪城储蓄所网点综合贡献度分行排名第二,并获得青年文明号和北京市先进班组称号,成为分行系统内的明星网点。我也多次获得领导和客户的表扬,并调入支行理财中心任客户经理。
三、纵观全局,积累知识,个人魅力吸引高端客户
在理财中心工作之初,为做到心中有数,我对我行十五个营业网点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我的实际工作经验,撰写了一份关于我行现有网点资源、状况及大堂经理设置的调研报告。从网点的位置、周边资源、员工状况、客户层次及业务量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每个网点目前的经营状况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为我行后期大堂经理岗位的设置及网点改造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在担任客户经理的过程中,我更加体会到较强的理论知识对一名客户经理来说十分重要。于是我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了关于经济学、心理学等对我工作有帮助的书籍,报考了基金、保险等从业资格考试,并在自学cfp(注册理财策划师)的相关课程。通过我理论知识的不断加深,我给客户介绍起产品来更加专业,更加游刃有余了。客户对我也更加信赖,经常会有客户称我为专家,并介绍朋友来向我咨询产品,听取我的意见。我的形象也就代表着理财中心的形象,随着慕名而来的客户越来越多,理财中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曾听建行系统外的同行称赞我行的理财中心如何专业。虽然有了一点点成绩,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因为我知道学海无涯,不进则退的道理。我会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坚持下去。
去年我参加并参与策划、组织了多次大型营销活动。如三次大型高档社区营销活动、在梅地亚会议中心举办的8.18大型客户答谢会等。我还多次深入一些高薪企业,进行理财讲座。在这些活动中我通过对建行理财理念的宣传和产品的营销提高了我行乐当家理财品牌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特别是在8.18大客户答谢会上,我题为“建行理财助您成功”的主题演讲,反响热烈。会后有多家企业的领导前来咨询我行的理财产品和服务,并推荐了多名优质客户成为了我行忠实的vip客户。
四、客户维护重方法,小投入大产出成效显著
在维护大客户方面,我以感情为纽带,产品为工具,十分注意客户关系的维护。凡事都从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注意细节。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我得知一名vip客户的父亲病重的情况后,主动前去看望并多次打电话问候。客户很感动,在她父亲去世后,将父亲近100万元的遗产全部转存在了我行。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到目前为止,我负责维护的vip客户超过500人,其中存款500万以上的客户十余人,存款过亿。
家政服务业主要是指卫生清洁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婴幼儿看护、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养老服务、病人看护、护理孕妇和产妇、家务管理等以家庭成员为服务对象的行业,它是由家政服务员、雇主、家政公司三个方面形成,他们构成了家政服务市场的供给、需求与桥梁的三个方面。
一、我区家政服务业的现状
目前,我区有x家正式注册成立的家政服务部。最早成立的是三替服务社。成立于xxxx年,因为处于区中心,经营状况良好。但店主看好搞家政这一行业,于xxxx年转入xx市成立家政公司。其余一家成立于xxxx年,三家成立于xxxx年,一家成立于于xxxx年,这x家注册的家政服务社由于各方面原因,都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随着我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成功再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机会较多,家政服务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且相对于我区妇女来讲,思想不够解放,大都也没有意识真正走出来。通过调查也了解到,我区绝大多数用户都要求家政服务员必须是知根知底的本地人,在对人的品行上有一定要求。现在,每天通过电话、经朋友介绍等方式寻找做家政人员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家政服务行业在我区正成为有一定潜力需求的市场。
据对市妇联“xxxx”等服务中心咨询,各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经过最初的积极授课、培训等方式直到最后自愿成为家政服务员的妇女越来越多,她们主要由城镇下岗女性和农村失地女性组成,诚实善良、吃苦耐劳是她们的优势。因此,从总体上看,家政服务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新型行业,家政服务业也是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妇女劳动力再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目前家政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家政服务业还没有产业化。
人们还没有从塑造一个新兴产业的角度来看待家政服务业,家政服务业还不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正式职业,因此市场管理就有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家政服务员、雇主、家政公司三方的权益也得不到很好的维护。
二是旧观念的影响依旧影响择业观。
家政服务业作为从传统“保姆”发展起来的新行业,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从事家政服务职业,受“侍侯人低人一等”等旧观念的影响,被社会上一些人看不起,有些没有得到用人家庭应有的尊重,也使一些劳动者特别是下岗职工产生自卑感,不愿去从事这项工作。
三是家政服务员素质亟待提高。
不少家政服务员自身素质较低,有的接受文化教育少,有的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过培训,服务质量低,甚至出现事故;有的还在职业道德上出现问题等等。
四是家政市场亟待规范。
我区家政服务业零零散散,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服务质量也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市场价格不统一。据调查,一些家政服务中介机构较零散、不规范,缺乏后续服务。在介绍人员质量和保证家庭安全等方面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家政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发展家政服务业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我区家政服务业目前情况,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我区家政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应为:以促进劳动者就业和满足用户需求为宗旨,以政府扶持和典型示范为引导,以政府办公益型和社会办效益型相结合,鼓励妇女组织、企业或个人成立家政企业,待有一定的市场和规模后,再进一步走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道路。
(一)认识我区发展家政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我区经济发展。
当前,我区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务消费在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家庭对社会家政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服务层次将进一步提升,家务劳动的社会化、产业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家务劳动正逐渐转化为现实的gdp,将日益彰显对我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有利于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区家政服务业虽然已有五六年的发展,但出于多方面原因还未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只有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岗位,使人民群众充分就业,实现最广大群众的安居乐业,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明确扶持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1、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家政服务业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扶持、树立一批管理先进、服务一流的家政服务业先进典型,提高家政服务业的社会地位,引导家政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家政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特别要向农村妇女、下岗女工宣传就业形势,动员她们自觉摒弃家政服务“低人一等”、“伺候人”等陈腐观念,积极参与家政服务活动,鼓励她们到家政服务领域寻找就业岗位,实现再就业。
2、家政服务业具有部分公益性,初始阶段仅靠企业自身发展远远是不够的,政府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我区的家政服务社大多数靠自身的力量来发展,不具备规模,只是联系到活后找几个人来做就可以了,还未完全走上产业化、社会化的道路。政府应当根据家政服务业的特点实行税收政策扶持,制定促进我区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财政政策并根据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加以落实。
3、加强家政服务业的规范化建设。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扶持建立家政服务业员培训基地,开展家政服务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我区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快发展我区中、高级家政服务员队伍,并逐步实现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家政服务的经营者应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家庭服务合同,坚持员工上岗前的培训、体检制度,及时接处消费者的投诉,严禁采取欺诈手段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我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98.6万人,占全市人口21%,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5%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高龄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我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医养融合发展对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一)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在辖区内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康档案,对孤寡老人实行免挂号费、降低检查治疗费等优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2008年以来,组织多轮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周期免费体检率达83.29%。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我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签约服务。目前,政府举办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6.7%。全市6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组建健康管理团队342个,覆盖912个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8304场次。二是开展居家老人医疗紧急救助活动。2012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市养老服务平台,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为服务主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开展医疗定点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签订服务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全市以健康扬州社区行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以及有关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乡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今年仅市专业照料协会就组织社区健康咨询服务活动4场,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专业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9家,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72家,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办养老机构8家,老年公寓等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数29820张,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08%。社会办养老机构19所,床位2284张。全市有护理型床位1843张,占床位总数的6.2%。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医养支撑辐射能力强。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颐和养老康复中心,通过与东方医院合作,在全国首创金拐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亲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务模式、ABC管理模式、GOT运行模式四大专属模式,实现示范引导、专业推广、辐射社区的作用。二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分类保障。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通过与苏北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完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为老人开展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紧急救护、体格检查、健康管理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重点收治自理和仅需基础护理服务的对象。三是农村敬老院基础医疗覆盖广。我市72家农村敬老院,均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敬老院与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治机制,确保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作为医疗的重要补充。2013年,通过市慈善总会的资助,对城区685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投保爱老无忧意外保险。四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我局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扬大医学院联合开展初级护理员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92名。全市养老护理员822名,其中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620名(初级592名,中级20名,高级8名),持证上岗率达75%以上,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
(三)加快医养融合医养融合政策创制
201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大力鼓励养老医养融合发展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为助推我市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经费补助办法》和《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补助办法》。办法对市区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市财政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对市区已开业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依据实际入住老年人数按全护理、半护理、自理、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补贴。两项具体的惠民举措对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和鼓励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同时,也为各县(市、区)出台养老机构补助办法提供了参考依据。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卫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扬州市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扬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对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作出明确的部署。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保障能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医养融合制约因素较多
我市在推进医养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缺乏医保支持政策。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老年人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二是医疗护理能力欠缺。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三是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民政部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中4-5张床位就需要1名护理人员来推算,全市约2.9万张床位,至少需要5800名护理人员,而我市99所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5:1,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护理员总数的70%以上,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也造成就业吸引力有限。
(二)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庞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医养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一是机构养老供养对象结构性失衡。养老机构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愿意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愿意接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会上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机构养老之外。通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结果和我市调研的实际来看,养老机构在收住对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只愿意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其中城区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不愿意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身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入住条件。二是专业老年护理院的缺失。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江苏省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万人,以此推算,我市约有失能老人2.3万人,而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仅为1843张,可见我市失能老年人医养型养老需要巨大。老年护理院作为以护理服务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具备对长期需要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的能力,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和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康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护理院苏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无锡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具备养老机构性质。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三是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合理。一为医养融合护理型床位缺失较多,全市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6.2%,与省政府要求到2015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为部分地区高档豪华的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收费相对较高,入住率较低,而适合广大普通老年人,特别是寄养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却排队难进,一床难求。四是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在全市2.9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庞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艰难
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填补空缺的角色,也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8%,与省政府要求到2015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护理型床位所占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约,租赁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又难以符合规划、消防、审批的要求。二是对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仅以对养老机构的省级资助为例,2008年2012年,省对按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床位15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助标准为3万元,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仅补助0.3万元。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为每张3000元,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镇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优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社会办养老机构获优惠供地很难实现。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扬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做好重点医养融合发展的工作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为此,我市应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财政投入为推手、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动互补、覆盖城乡的社会医养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手段、统筹规划,夯实居家社区医养融合基础
一是提升居家医养能力。大力推广智慧社区建设,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视频诊断等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周到的远程健康服务。在便民服务进万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的诊疗、护理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在其中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筑牢社区医养融合基础;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按照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
(二)结对合作、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
今年,我局将与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重点鼓励建设或转型老年护理院发展。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完成567工程即: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医养型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收住全护理、半护理老年人占总人数70%以上的养老机构应具有基础医疗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需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推进医养融合良性循坏发展。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鼓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逐步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继续加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贴。
(三)加大投入、积极融资,夯实医养服务基础
一是积极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39号)中对自建产权用房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政策。二是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给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投入资本金、直接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四)搭建平台、延伸保险,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扬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设立办法》的出台,联合财政、卫生、国土、工商、金融、安监及消防等职能部门,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根据权限分级职责,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问题,切实降低准入门槛,触发医养融合发展的鲶鱼效应。二是鼓励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针对机构身份定位问题,可在发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业定性,仿照企业运作模式融资入股、收益分红、扩张规模等,对其经费尚有少量缺口的,银行给予小额贷款,待其进入成长发展期开始归还贷款。三是拓展爱老无忧保险计划延伸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个人自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养老人办理护理保险或意外保险,分释社会办养老机构风险。四是发挥社会福利协会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办医养型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