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游戏设计专业范文

游戏设计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游戏设计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游戏设计专业

第1篇:游戏设计专业范文

摘要:中国游戏正处于发展阶段,游戏专业制作人才紧缺,游戏专业教育相对薄弱。本文论述了通过对游戏行业的职业及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分析,明确了艺术院校游戏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并采用了从艺术设计及计算机软件应用、职业素质及技能等多方面设置游戏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游戏专业人才的目标。

关键字:游戏文化;游戏美工;游戏设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中国游戏产业的崛起,国内潜在的巨大市场,政府的大力支持,带来了新的商业机遇。游戏专业测评运营、游戏专业人才培训、手机游戏开发、网络游戏开发、TV游戏开发等游戏产业链中产生了全新的投资项目,游戏职业是数字娱乐领域最具潜力的职业。而在游戏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培养游戏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游戏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游戏行业的快速发展,各大专院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高等职业艺术学院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在培养市场急切需要的大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游戏设计能力的“应用型游戏艺术设计人才”方面起到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游戏行业的职业分析

“游戏”是一种具有特定行为模式,规则条件,身心娱乐及输赢胜负的一种现代娱乐形式。游戏开发是集游戏策划、游戏程序设计、游戏美工设计、游戏音效、游戏运营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产业。通过对游戏行业的职业分析,我们就能明确艺术院校游戏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游戏开发团队的职业划分为:

从职业结构分析来看,游戏开发制作是由多专业人才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的。

游戏策划是一个高素质职业。游戏策划者的主要任务为进行游戏框架设定、游戏数据调配和平衡、游戏策划管理、系统分析及软件规划等。他对职业的要求是应具备市场的调研能力,对系统工程的操作能力,对程序、美术、音乐的鉴赏能力,对游戏作品的分析能力,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及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

游戏程序设计是游戏设计的核心,主要任务为游戏引擎设计及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开发等。游戏程序设计者应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精通计算机图形学原理并具有较强的数学分析能力,还要有丰富的游戏开发经验。

游戏美工设计在游戏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游戏片头动画还是游戏,都离不开美工设计。游戏美工主要任务是根据策划的构想和要求进行游戏中的原画设计、模型设计及特效设计。游戏美工设计师应具有深厚的美术绘图能力、扎实的绘画功底、良好的色彩感觉及创新设计意识。还应熟练使用2D及3D等软件。

游戏音乐创作者主要任务是根据游戏风格制定游戏的音乐。游戏中配以令人感动的音乐或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声音来烘托游戏效果。

游戏测试与支持的工作是测试游戏的品质优劣、测试运行错误以及游戏的服务器承载量等。

综上分析,将游戏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总结出来,即游戏开发的三大要素。游戏的筋骨:游戏策划。游戏的血肉:计算机技术。游戏的服饰:美工与音效。充分发挥和整合这三个要素,是游戏制作成功的关键所在。

游戏开发人才需要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对于高职艺术院校游戏专业来说,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是培养游戏开发人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艺术类院校游戏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主导人类的思维模式分为两大类型:一为“理性思维”,是指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理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尽量地反映客观现实,并以此为基础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行为。“理性思维”往往被认为显示了一位科学工作者的思维模式。二为“感性思维”,是指丰富的想象力与表现能力。“感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人类的感性来反映主观和客观世界。“感性思维”一般是艺术工作者的意念特征。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基础,以“感性思维”方式来进行学习和创作,逻辑推理的能力显得不足,所以要艺术院校中培养出能懂艺术设计又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音乐等的综合应用人才是十分困难。从与国外艺术院校的交流情况来看,如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游戏动漫设计院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将培养游戏美工设计人才作为艺术学院游戏设计方向的主要培养目标。所以在游戏行业中,将游戏美工设计作为艺术院校游戏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分工和岗位群职业能力的要求。

游戏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游戏美工的开发和设计,重点放在游戏美工设计的专业能力培养上。我们将游戏的UI界面设计、游戏场景美工设计、游戏角色美工设计,游戏动作美工设计和工作流程等课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尽量地做到直接与产业接轨,更快的适应针对行业中的各种工作。

3游戏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

3.1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艺术设计能力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任何富有创造性的设计都必然渗透、交织和表现着美。设计与艺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启发。若没有深厚的美术基础,纯公式化的设计不会成为真正有创造力和感染力的作品,设计创造中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想象力。艺术设计的宗旨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赋予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在游戏美工设计中的审美、直觉和想象等思维特征都孕育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想象力,游戏美工设计的最基本的专业素质就是美术基础。游戏场景原画设定,游戏角色原画设定及角色造型等是游戏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对游戏美工的设计能力和造型能力,对形体感知理解能力以及对游戏场景及角彩的认知和应用色彩表现的能力,以提高美学修养。(学生作品图1)

3.2加强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训练

游戏设计更有赖于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游戏是通过绘画艺术来诉说故事,用计算机技术来表现故事的一种娱乐活动,它与计算机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计算机技术为艺术设计创造了新的视觉空间,游戏中的场景及角色都需要游戏美工设计人员通过计算机各类图形设计软件进行艺术设计。这要求游戏美工设计者不但具有良好的美术基础,还应具备各类计算机图形软件的应用能力,使游戏美工设计者成为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综合性人才。

3DS MAX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游戏制作软件。它可以制作出高质量的游戏角色、动画及场景,也可以设计出特殊效果,是目前大多数国内游戏设计公司使用的三维动画软件;Photoshop是用于游戏美工材质贴图处理的基本平面设计软件。在课程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这类计算机软件课程的课程设置,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

3.3提高职业素质,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

游戏设计是科学、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各款游戏的不断推出,电子游戏已经形成独特的游戏文化。一位好的游戏美工设计者不但具有良好的美工基础及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还必须了解玩家的心理及玩家的期望,使得绚丽的游戏场景画面及生动的游戏角色设计能够极大地吸引玩家,进而动心去玩这款游戏。所以在教学课程体系中也应设置如“游戏设计基本原理”、“游戏艺术设计概论”等课程,更好地了解玩家对游戏的所思所愿,使游戏场景及角色设计更贴近玩家心理需求。

游戏美工的任务是创造出游戏所有的视觉元素。目前游戏从网络游戏发展到次时代游戏,无论是游戏场景还是游戏玩家手中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复杂,任务也越来越重。游戏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游戏场景概念及设计、游戏角色概念及设计、游戏动画设计、游戏特效设计、游戏UI界面设计等课程。

游戏场景一般是指游戏角色之外的一切物体,游戏中的主体是游戏角色,它是玩家主要操控对象。游戏场景是围绕在角色周围与角色有关系的所有景物,是角色所处的生活场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环境。游戏场景概念及设计课程不仅仅是进行游戏场景各元素的美工制作,更重要的是注重游戏场景所在时空关系,游戏场景营造的情绪氛围等游戏场景设计的概念和思想,只有这样设计的场景才能营造出一个虚拟又接近于真实的游戏世界。(学生作品图2)

游戏角色就是在游戏中能够被玩家操控并具备全部或部分生命特征的生物形象。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玩家总是要扮演某个角色,角色是影响玩家带入感情的重要因素之一,游戏角色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征、属性特征、性格特征、角色背景。除此以外,在游戏场景中还有非玩家控制的角色NPC,这些NPC不仅可以和玩家交流,还可自己在某个特定场景中交互,目的就是营造一个气氛,使玩家更容易被带入到游戏中。在游戏角色设计的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游戏角色属性的设定,体现游戏角色在游戏中的生命特征,思想特征。让学生能充分理解游戏角色不仅仅是用3D和PS软件来制作游戏角色模型和合理的布线,而且要设计出具有生命的游戏角色。(学生作品图3)

游戏美工设计中的UI界面是玩家与游戏之间的沟通渠道,这一点往往在教学中容易忽视。虽然游戏UI界面并不是游戏的内核,但只有通过游戏UI界面玩家才能够控制游戏,因此对游戏来说,UI界面决定了游戏的大部分内容。在游戏UI界面设计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从设计人性化界面设计、简化控制模式、避免游戏界面干扰游戏显示区域几个方面来考虑,更要注重UI界面具有一定的游戏风格,使玩家进入游戏界面就被带入游戏的氛围中。

游戏动作制作是游戏美工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角色的形象及行为特征是通过角色的动作来表达。目前实时动作捕捉仪给动作制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对于街舞和运动

类游戏动作制作应用实时动作捕捉仪真实地记录下每帧动作表现。但对于一般的非街舞和运动类游戏来说,应用计算机图形软件来调制游戏动作还是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中行走、奔跑、攻击等动作都有游戏的特殊表现。游戏动作应具有的游戏感,游戏角色动作要求自然协调,但又不同与真实行为,更不同与影视动画中的动作表现,这就是游戏感给游戏制作人的新思想。所以游戏动作设计课程不但要学习骨骼和蒙皮的技术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动作来表现游戏角色设定的属性特征。

游戏特效设计,每个游戏公司有不同的制作方法。但它与游戏引擎的功能密切相关,许多游戏引擎带有游戏特效编辑器,也有许多公司用三维设计软件结合他们自己开发的特效编辑器制作出精美的游戏特效。目前大多数游戏公司仍然用三维设计软件制作游戏特效。所以游戏特效制作课程以三维设计软件作为制作工具来进行游戏特效的制作。在教学中重点放在游戏特效设计、特效贴图的绘制及特效的基本动画。要结合游戏场景、游戏角色、游戏角色动作及剧情等来设计特效效果,并应用平面设计软件绘制特效贴图。

3.4与游戏公司紧密结合,加强游戏美工设计综合实训

游戏场景、角色、动作、特效等是游戏美工设计相互联系的有机体,是构成一款游戏的一件精美服饰。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游戏项目综合设计,可以提高学生游戏设计综合应用的能力。我们在游戏项目设计中,聘请游戏公司的资深美工设计担任课程的设计及指导教学工作,选用游戏公司现行或以往的游戏美工设计项目作为游戏美工设计综合实训内容,并与游戏公司联合办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到游戏公司的美工设计之中。

4结束语

游戏美术是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体,二者缺一不可。艺术是整个游戏的灵魂,是视觉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关键,也是大量创作内容所在。技术是基础,是整个游戏的载体。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把梦幻般的虚拟世界展现出来。游戏美术师游戏艺术的创造者,对知识结构与游戏艺术的理解将最终决定一个游戏美术师的发展道路。所以只有充分分析游戏设计人才的需求结构及职业,明确高职艺术院校游戏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向,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美术绘图能力、游戏艺术设计思想,并掌握游戏美工设计技能和方法的游戏美工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霆. 游戏艺术工厂[M]. 兵器工业出版社.

[2] 张涛. 3DS MAX 游戏美工设计风云[M]. 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

第2篇:游戏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游戏设计专业 以用促创 以创促研 以研带学 “产学研用”结合模式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娱乐休闲消费需求日益增加,游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同质化瓶颈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使得游戏产业对游戏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质量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产品创新是游戏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核心竞争力,行业企业和研发机构将越来越看重具备复合性、发展性、创新性、竞合性四大特征的高级游戏设计人才。

作为新兴学科专业,现阶段的游戏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僵化、不合理、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教学模式模糊摇摆,不能充分适应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等缺点。这也直接导致游戏开发企业、开发机构急需的合格设计人才严重短缺。从社会消费、产业经济的急迫需求以及专业学科健康良性发展的角度而言,游戏艺术创意设计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已刻不容缓。

如何培养具有高创造性、高适应性、高发展潜力,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竞合性,既拥有较强的产品创新与设计创意能力,又具有较强美术创作实践能力的游戏创意设计人才?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完善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索创新“产学研用”结合模式,促进学生实践、就业渠道和方式的拓展,这是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游戏设计专业一直在努力探究的课题。

通过整个学科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方式与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探索,游戏人才培养教学和管理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提高。专业教学实行“以用促创、以创促研、以研带学”的核心模式,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依托实验室平台及游戏研创基地,建立游戏作品“创意—制作—发行”平台,以用户、市场为导向,探索游戏艺术设计 “产学研用”结合模式。与相关的企业、机构进行了广泛合作,创新的的教学模式正在积极地推行并取得一定成效,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一、建立着重培养创新创意能力与创作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优化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体系规划中,前期以基础技能培养为主,后期以培养创新思维、专业艺术和技术结合的创作能力为主。细化基础课的内容设置,突出重点。根据专业特点梳理、优化了色彩素描等艺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运动规律、三维游戏美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重点,并强调了与后续设计课程的衔接关系,增强对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整合专业课(比如对游戏概念设计、游戏服装设计、游戏道具设计课程的整合),强化创作课,结合市场基本需求、用户体验需求和产品热点状况分析精心设计了七段创作课程,每段创作课程均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训练侧重点,比如横版过关游戏创作课程对场景设计、角色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要求和引导,塔防游戏创作课程对模式平衡的设计要求,与界面设计、特效设计课程的衔接等。充分利用创作课程来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和创造能力。

二、实施基于“以用促创、以创促研、以研带学”的游戏艺术设计专业核心教学模式

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根据游戏艺术设计学科发展实际,结合现代游戏产业现实需求以及适应未来互娱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基于“以用促创、以创促研、以研带学”的游戏艺术创意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及其在本科教学中的实施可能性,探索创作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实作训练课程的相互关系,分阶段、分层次、阶梯式同步引入产品创新研究性项目创作与商业项目级实作训练。以创促研、以研带学,以创新性游戏项目创作统摄和带动三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实作训练课)教学,用项目创作促进创新研究,提升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在创作课设置上,根据教学实践结果反馈,有效评估以创促研、以研带学模式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总体影响,按照游戏类型、难易程度、维度差异等指标逐步调整、分段,合理控制课程节奏,平衡创意性与商业性的要求,让项目创作课程与实作训练课、专业设计课进行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可以充分利用项目创作的研创特性来引导和强化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学习动力,改善常规实训课程模式下过多强调商业规范与策划限制所导致的主观控制性(创意)和设计系统性的不足,有效稀释实训内容的负面因素,改善和克服专业课程目的认知、专业知识结构认知方面的常见难题,带动学生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深化、强化和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学生既具有较强的游戏产品创新与设计创意能力,又具有较强的游戏美术创作实践能力。

同时,利用本专业建设的游戏研创平台及合作实训基地,实行“创作带动科研”的教学方针,以用户、市场为导向,将游戏创意制作的全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结合教师科研创作项目进行教学,加强了学生的实战训练,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2011年,四川美术学院基于以创促研、以研带学游戏艺术创意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游戏艺术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功获评重庆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三、结合游戏研创平台、游戏作品“创意—制作—发行”平台建设,实现创新“产学研用”结合模式

近年来,本专业规划中的游戏研创平台、游戏作品“创意—制作—发行”平台一直在持续建设、完善,建立了游戏体验实验室、交互实验室等。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合理利用新兴行业平台,在此基础上打造自身作品平台,实现“创意—制作—发行”一条龙的完整创意产业链条。通过“创作—制作—发行”平台的完善来实现“全球范围内发行师生创作作品”的目标,为师生创作作品提供发表、采用、获奖等多种成果呈现的平台。在分析国内外游戏行业前瞻需求的情况下,将前沿领域的设计需求和规范引入课堂创作,大量的学生在熟悉行业规范标准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在学习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的同时,独立地针对国内外创意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游戏产品市场进行游戏的创作与。这在国内院校的相关专业中尚属首次。

在这些平台的推动下,师生的创作作品在多个重要赛事、展会上获奖、展演,如学生的独立游戏作品《Magic beans campus》获游戏界顶级独立游戏开发大赛——2012第四届独立游戏节IGF(Independent Games Festival)学生组优秀奖(亚太区前三名中唯一中国大陆学生作品),还有多个游戏艺术设计作品获2012中国学院奖第二届游戏大赛二等奖、2012中国学院奖第二届数字绘画作品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这些成果反过来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使相当部分学生获得了业内很多知名用人单位的关注,得到了许多实习、就业、创业的机会,对学生实践、就业创业渠道和方式的拓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游戏研创平台、游戏作品“创意—制作—发行”平台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结合,形成通过“创作即实作”来实现“作品即产品”目标的创新“产学研用”结合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社会需求保持持续有效对接。

结语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四川美术学院游戏设计专业摸索出了一套系统、科学,能够与产业、社会需求保持持续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以用促创、以创促研、以研带学”的专业教学模式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在这一模式下,已建立了着重培养创新创意能力与创作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了完备、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游戏研创平台、游戏作品“创意—制作—发行”平台的持续推动作用也正日益彰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第3篇:游戏设计专业范文

一、顶岗实习简介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旅游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其特点是注重实践技能,工作经验越多,待遇越高,升职空间也越大。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提前走向社会,拓宽知识面,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实现学生由学校向社会的角色转变。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和第二学期):重视理论,夯实基础。在此阶段,主要强调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不仅熟悉专业而且热爱专业,注重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下一步技能的提高打好基础。第二阶段(第三和第四学期):强化技能,勤于实践。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服务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及动口能力。除了课堂及实训时间外,还有一些单位会主动和学校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些短期的实践机会,如各种文化节、旅游论坛等一些大型的活动。另外,有了第一阶段的理论知识作基础,院校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及寒暑假到酒店或旅行社实习。第三阶段(第五和第六学期):顶岗实习,寓学于工。将学生的学习课堂由学校变为实习单位,通过在旅行社或是饭店相应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顶岗实习的安排与设计

顶岗实习的安排与设计总体来讲是按照pdca循环来做,详情如下:

(一)p:计划阶段

为了实现实习工作的目标,首先制订顶岗实习计划。计划由专业主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专业特点去制订。旅游管理专业根据专业特点,一般实习时间为1年,有些院校安排在大三,实行“2+1”的模式,有些院校则安排在大二半年和大三半年。学生实习的时间也可根据实习单位的要求,实行弹性实习制度。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有些院校根据用人单位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派送到组委会指定签约单位,让学生亲身体验国际性的接待和管理工作。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岗位分为旅行社和酒店两个方向,旅行社方向主要有地接导游、全程陪同导游、计调等;酒店方向主要有酒店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礼仪、门童、行李员、前台服务员、商务中心服务员、大堂副理等岗位。

(二)d:执行阶段

1.考察。用人单位的选择上,主要选择一些国内外知名品牌的高星级酒店和主要旅行社,不管是主动与院校联系的单位还是院校方主动去联系的单位,作为学校都要先把所有的实习单位资料根据其资质和宣传资料进行初步筛选,选出几家有意向的单位后,派专业老师到用人单位去实地考察。主要考察其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员工食宿、安全性以及资质等,确认酒店实际情况是否和他们所介绍的相符,是否有实力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习环境。

2.宣讲。经过考察合格的,会让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派专人与学生见面,做酒店宣讲,把酒店的详细资料以及可提供的岗位及待遇等问题,告知学生,并可随时回答学生提问。宣讲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酒店情况,在所有宣讲过的单位中进行选择。通过酒店面试的,即可到该酒店去完成实习任务。

3.安排。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实习质量,便于管理,除有特殊原因外,原则上以系部安排为主,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不建议学生自主选择。系部安排主要是参加专业组织安排,实习学生需服从专业的安排和管理,参加实习供需见面本文由收集整理会,采取双向选择的形式,经实习单位录用后,根据专业和用人实习单位签署的实习协议,在双方确定的时间前往实习单位实习。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必须交给指导老师一份接收单位的接收函,告知学校其工作单位和岗位及负责人的联系电话,并要附上接收单位的资质证明(如营业执照等),交系里备案;同时还要交一份家属同意其自由实习的证明,并附上家属身份及联系电话,之后方可前往实习单位实习。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交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并加盖实习单位人事部门公章,保证实习时间和实习效果。

4.派送。按照分配好的学生,每个用人单位指定一名学生为负责人,并由专业老师带队,分别送到每个单位,落实好学生在用人单位的食、住、行,并做好学生实习初期的心理工作,及时与用人单位负责人沟通,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

(三)c:检查监督阶段

1.校方。成立由系主任、专业主任、辅导员和学生组成的领导小组。系主任负责实习的全面工作。专业主任直接指导实习中的各项具体工作。主要负责制订实习计划,落实实习

基地,与实习单位领导互相沟通,落实实习的具体事宜,全面细致地指导实习带队教师完成实习任务,及时向系主任汇报实习工作情况,围绕实习提出相应的改革意见。

给学生配备一定的指导老师,主要负责了解实习工作的基本内容与程序;指导实习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组织落实每名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及实习岗位,掌握每名实习学生的表现及完成实习任务的情况,并配合系领导小组定期到用人单位看望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实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可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qq群、微博等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沟通。

2.用人单位方面。一般由人事培训部主管领导负责、实习生所在部门经理、主管领班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指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岗位工作,并检查监督实习过程,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

3.学生方面。实习管理机构中,要吸收一定数量的有责任心的学生参加,主要是协助带队教师布置、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如考勤、传达上级指示、汇报实习情况等),是实习指导教师不可缺少的助手。根据每个实习单位学生数量多少的情况,由学生推选实习小组组长,一般是男生一名、女生一名,充当系部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的联络员和管理员的角色,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学校主管领导、带队指导教师要主动与实习单位领导和指导教师经常沟通信息、搞好配合,以保证实习任务的完成,提高实习质量。参加专业安排实习的学生,必须服从专业与实习单位所签署协议约定的管理制度,自觉遵守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安全操作制度和管理规章制度,如有违反,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后果者,将注销实习成绩。确因特殊情况,如身体健康等原因造成实习不能完成者,需提前7天向所在实习部门主管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获得同意后,由系领导与该单位负责人或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协商一致后方可离开。

(四)a:处理问题阶段

由于实习单位情况不同,提供条件不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不同的反映。实习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提出某些不满,如工资待遇、劳动强度、食宿条件等。因此,为了改善学生的实习条件,在安排实习的时候,应着重考虑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尽可能地选择各种条件相当的几家用人单位来招聘。在与用人单位沟通和协商时,尽量把给学生提供的条件谈为一致,从而解除学生的困扰。这样不断循环,会不断完善顶岗实习工作的安排和设计,来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

三、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地域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虽然很多,但是大都集中在北方,尤其是集中在北京较多,由于北京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所以,大多数学生在选择实习地点时会集中在北京。

但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酒店,以及南北方的差异,应积极大面积开拓实习基地,向南方一线城市如上海、深圳等地开拓实习基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学生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非常抢手,很多用人单位都到院校去联系实习生,并且给学生的待遇也是越来越高。前几年学生到北京去实习都要住地下室,而现在,几乎没有一家用人单位是住地下室。学生到了用人单位也非常受重视,因为用人单位的领导一般都很重视人才,愿意用大学生,愿意培养大学生,给自己留下人才。但是,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时间较长,所以有些学生因为导游证、专升本、资格证、计算机等考试急于返校,不能安心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对此,作为校方,应当尽量想办法让学生在前四个学期也就是实习前,解决这些考试的问题,提前告知学生实习任务,及实习时间和安排,方便学生做好自己的计划,并保证实习的顺利完成。

(三)薪酬

因为酒店不同,所以所能够提供的待遇、劳动强度、福利条件和食宿条件等不同,导致很多学生意见重重。如同样在北京实习,都是五星级酒店,但是给学生的工

资就不同,福利也不一样。中秋节时,有的企业给学生发了奖金还发了月饼礼盒,有的企业给学生每人发一块月饼,有的企业办了晚会,但也有企业什么都没有做。学生之间也互相通信,互相对比,所以就有了一些心理不平衡,导致产生各种抱怨。这就要求校方在安排实习时,尽量找同等级别的用人单位或者待遇接近的单位,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减少学生的投诉,在联系实习单位时,一定要和用人单位沟通好。

(四)技能

第4篇:游戏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网络工程;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崭新的专业。迄今为止,国内增设该专业的高校最多只有两届毕业生。与其他专业相比,相对不够成熟。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则办学经验不够成熟,二则课程体系不够成熟。而且,教育部也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因此,研究设计一套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计划,是摆在新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前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

在研究和制订专业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获取了很多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同时也查阅了大量的教改文章和有关资料。通过综合研究和分析发现,虽然课程设置各具特色,如加强实践教学,重视能力培养;强调通识教育,增加选修范围;厚基础、宽口径;基础教学平台加模块化课程等。但是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设置也缺乏目标性和方向性,甚至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不能有效地支持专业培养目标;

(2) 与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差不大,缺少专业竞争力。

(3)学生接触专业知识过晚,造成低年级学生感觉迷茫,学习没有目标和方向,难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4) 科目林立,课程内容重复和老化。突出表现在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

(5) 缺少团队意识、协作能力和领导才能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

(6) 过分强调和注重知识结构,很少研究和考虑学生的就业需要和认知过程。

那么,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认为,必须从培养目标入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那么,如何确定培养目标,以及如何根据培养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将对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专业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2专业培养目标模型

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依据学生应当具有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制定,专业知识结构是和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而专业技能又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因此,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就必须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培养目标。

显然,培养目标的定位至关重要。但我们认为专业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柔性的和动态可变的,并且是多元的。鉴此,我们建立了如下的专业培养目标模型:

专业培养目标=f(专业知识,技术发展,社会需求)

该模型反映出:专业培养目标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能够对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针对我校新招生的网络工程专业,我们一方面去全国很多高校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从事的职业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走访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各类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职业特点和技能要求。最后结合专业特点和网络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网络管理员、网络程序员、系统集成工程师和电信工程师。

3专业知识结构模型

专业培养目标可以细化为1~N个职业目标。不同的职业目标具有不同的专业技能要求。因此,这需要首先对职业目标作出选择,然后确定应当掌握的相应的职业技能。而某种专业技能的获得需要通过稳固、高效的知识结构作保障。我们建立的专业知识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种技能性知识的取得离不开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则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之上,而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又构筑在共同的公共基础知识平台之上。该模型的特点是:层次性强,功能清晰、明确。

4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

专业课程体系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在此基础上导出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教学和实验大纲,继而合理配置和优化教学资源,有效开展专业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所期望的培养目标。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如下:

(1) 尽早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目标规划的宣传和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和实训等环节使每位学生及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选课。使每位学生学习的目的清晰、明确,不再为自己的未来发展而迷茫,进而提升学习的兴趣、增加努力的程度。

(2) 在教学组织中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为原则,充分体现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以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他们的专业兴趣。

(3) 坚持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要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4) 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科学地处理好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注重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有机联系,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

(5)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留有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地、健康地发展。

哈佛大学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通过分析发现:就在于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为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我们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确保均衡性,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

5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特定的培养目标对专业技能具有特殊的要求。作为网络管理员需要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网络性能测试与优化,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与病毒防范等方面的技术和技能;作为系统集成工程师需要掌握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无线网、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和技能;作为电信工程师需要掌握程控交换机、电话网、广电网、移动通信等方面的技术和技能;作为网络程序员需要掌握套接字编程、网站设计、J2EE和.NET程序设计、C/S结构和B/S结构程序设计等方面的技术和技能。

专业技能性知识主要通过对应的专业成组课并辅以专业选修课来获得。而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公共基础知识则分别对应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公共基础课,经过反复设计和不断优化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按照以上模型和方法建立的面向专业培养目标(职业目标)的课程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专业培养目标明确;②对应的专业技能清晰;③专业基础平台非常雄厚;④课程的模块化特征非常明显。以此开展教学,将促使原来较为盲目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和更加高效,将使得所培养的人才获得更加有效与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具有更强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竞争力。

6总结

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具有不同的专业技能,不同的专业技能来源于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而符合社会需要、适应人才发展的专业知识结构则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作保证。相信,本文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模型和知识结构模型以及我们由此确定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对各高等院校制定专业培养计划和开展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雅斌. 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8):73-74.

[2] 黄荣亿. 采用专业目标倒推法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J]. 科教文汇,2007(7):130-131.

[3] 龚怡祖,陈万明. 大学课程体系构造与大学课程资源配置[J]. 高等教育研究,2005(1O):53-57.

[4] 王红梅,王涛. 对高校课程体系的理性思考[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47-49.

第5篇:游戏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 实践教学 优化 会计专业

一、引言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 年)》在会计人才队伍建设重大工程――应用型高级会计学科建设工程的要求中提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要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可见,高校在会计人才的培养方面,不仅要注重会计学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文通过对南北方高校对比分析,旨在分析我国会计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并对实践教学设置进行优化。

二、我国会计学科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南方高校5家,分别是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及宁波大学;北方高校5家,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燕山大学,共十份样本。其中,既包括211或985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也包括发展比较迅速的地方高校如燕山大学、宁波大学;既包括传统的财经学校,如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也包括工科背景浓郁的理工类高校,如同济大学、燕山大学。样本基本能够代表我国会计学科教学的中上等水平。

(二)样本分析

1.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中国人民大学等十所高校均设有实践课程,并相应公布了实践教学计划。各高校的实践环节包括:军训、会计专业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等,具体学分要求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北方高校对学生的总学分要求相对比较高,其平均值达到182.1,而南方高校相对较低,其平均值为164.5,可见,北方高校学习时间安排的较满,而南方高校更多的是将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从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南北方高校相差不多,基本上在15%左右,其中中国人民大学高一些,达到25%,而吉林大学最低,只有11.9%。从国际上来看,在会计学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均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学分的设置均占总学分的30%以上。对比来看,我国高校实践学分的比例明显偏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有限。

2.实践课程的学分结构。从实践课程需要完成的地点划分,可将实践环节划分为校内实践环节和校外实践环节,其中校内实践环节包括军训、专业实验(实训)、综合实验(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校外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各高校数据统计分析如表2。

从各高校开设实践课程结构来看,普遍存在校内实习比重比较大,校外实习比重较少的情况。而在英国,采用的是“三明治"教学方法,即“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体系,通过学校课堂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的方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近些年,高校扩招,尤其是文科专业的扩招给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燕山大学为例,2009-2012年会计专业各年招生的人数分别为340、318、320、310人,如此庞大的招生规模导致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校外实习环节难度激增。

3.实践课程开设情况。上述十所高校在实践课程的选择方面,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又体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或院校特色。

(1)公共实践课程。会计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必要的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因此,上述十所高校都设有公共的实践环节。在校内实习环节,均设有基础会计手工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校外实习环节,各个高校均安排1-2个月的实习环节,或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以上公共课程的设置,体现出各高校对会计实践环节达成的共识。实践环节是会计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2)特色实践课程。各高校在会计公共实践课程的基础上,也有着自身的特色。例如复旦大学和宁波大学通过设置课程模块,按照大类进行选课,然后把实践环节融合到各类模块中,先按照通才进行培养,然后再按照专才进行培养。中国海洋大学通过开展“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研究发展计划(ACSRDP),由系里出资资助完成并验收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燕山大学结合自身工科特色,设置工程技术概论课程,学生通过参观、手工实践方式熟悉工业企业的工艺流程,为成本核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财经院校,通过与其他学院联合,开展模拟炒股、ERP模拟沙盘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环节。

二、我国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实践学分所占比重较低

会计实践环节是联系理论与实际的纽带,是学生以后从事会计工作的桥梁。调查发现,实践环节各高校重视程度不一,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集中体现为: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安排的教学比例设置不够合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重视财务理论的讲授,忽视实践环节;个别院校存在实践环节集中进行,将知识点短时间内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能够吸收的知识有限等现象。

(二)校外实习单位不愿接收

从校内实习环节和校外实习环节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校内实践环节基本能占到实践环节课时的60%以上,这与校外实践环节不好安排有一定关系。企业出于信息保密的需要,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因此,现阶段,会计专业实习的主要单位为会计师事务所,但由于实习生没有会计岗位的工作经历,很难发现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事的多是抽抽凭证、抄抄数据等基础性的、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基础性工作,实习的目的和效率因此大打折扣。

(三)实验平台设施陈旧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14年间在校生较之1999年的400多万增长了4倍多。文科专业(包括会计)作为“投资少,见效快"的学科,成为各高校扩张的突破口。各高校先后开设了会计专业,但实践教学的经费明显投入不足,甚至个别高校仍然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导致实践教学严重落后于理论教学。

(四)实验师资缺乏,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师肩负着实验室建设、实验平台的搭建和教学任务的指导等工作。因此,实验教师应该受过良好的会计专业教育,并有一定年限的会计岗位从业经历。然而实际中,很多实验岗位的教师或是毕业后直接留校工作,或是学校为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配偶而安置,他们大都缺乏工作经验,长此以往,导致大家对实验教师认识上存在偏见,不愿从事该项工作,实验师资的素质急需提高。

三、我国会计学科实践教学优化思考

(一)制度层面:学校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学校在制度层面,特别是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重视,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的保障。一是提高实践课程比重。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会计学实践课程越来越受到各高校重视。因此,提高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丰富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缩短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已成为高校会计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调研的实际情况看,各高校会计学实践教师缺乏,很多实验课程的指导都是由专业教师来完成,专业教师由于实践知识匮乏,导致很多实践课程流于形式。为此,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实验指导教师,已成为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当务之急。三是构建会计学专业实践平台。学校应加大力度,打造完整健全的会计实验平台,使学生能够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手工实习与电算化实习相结合,为社会培养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

(二)业务层面:教师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笔者认为,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具体应包含表3所列的基本实践课程。各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应从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优化实践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1.校内实验实训子系统。校内实验实训子系统应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实务等模块。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作为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工作,应该设置相应比例的实践课,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成本核算要求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对工业企业会计的基本流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并相应开设成本会计实验。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实习基地,也是学生就业的一个方向,承担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因此,审计实务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是必须的。

2.校外实习子系统。校外实习子系统主要设置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两个环节。社会调查环节一般应安排在第二学年的暑期,目的是让学生对企业有个感性的认识,熟悉工业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为成本会计、审计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实习一般应安排在第七学期,在学生学完所有的专业课程之后设置该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有理性的认识,实习单位包括企业、事务所、银行等。

3.综合实训子系统。综合实训子系统一般应设置在第七学期,在学生学完所有的专业课程之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一个企业的财务岗位设置和财务岗位职责,通过企业财务系统的运转,熟悉企业的财务岗位设置、内部控制设置等相关专业知识。

(三)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建设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学生实践教学和学校科研成果推广为一体的实践基地。企业是实践教学的主战场,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建立足够数量的实习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吸引和聘请企业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实习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力量;另一方面,实习师生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职工技术培训、科技开发和科研等工作,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训基地,从而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路子。在此基础上,加强“产、学、研”建设,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孔冬.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0,(5).

第6篇:游戏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碎片化;游戏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13-03

一、引言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设备的基本普及,特别是无线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低头族”,聚会时离不开数字终端,一个人时更是如此。如今地铁、公交车上,甚至大街小巷上,人们手上都捧着手机、IPAD和掌上电脑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从微博、微信、微课程、微电影、微漫画到微生活、微公益,不知不觉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而“微时代”早被人们贴上了“碎片化”和“游戏化”的标签。与之相契合的是,在教育领域,幕课、微课也正以炙手可热、势如破竹的态势带来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变革[1]。

二、翻转课堂、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传统的教学过程包括知识传授、学生课堂听讲、知识内化三个阶段。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听懂后通过课后作业、实验或者实践来完成知识的内化。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的传授不再通过老师课堂上完成,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在课后完成,学生不必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进行学习,知识的内化则需要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小组协助等方式完成,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CLT)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 由此导致外在、内在和相关认知负荷[2]。教学内容枯燥、知识点繁多的课堂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荷,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在教学活动进行十几分钟的时候便开始涣散。灵活自主地针对某些具有较大学习价值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慢负荷学习,而学习的时间不长,这样的教学成为了广大学习者的理想学习模式。因此,采用微课“短小精悍、指向明确、资源多样、容易制造和获取的特点,把教材内容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和微课化,很好地解决了学习者提出的问题。

三、翻转课堂、微课体现出的碎片化和游戏化学习特征

1.碎片化学习灵活度高

总理在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中曾提到,“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在地铁里读书是一种现象,这话的本质其实就是让人们挤出时间来学习。碎片化学习的特征正好符合这种零散的、自主性的特点。

将学习内容分割后,每个碎片的学习时间变得更可控,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生活中琐碎的时间都能够被用来学习,提高了学员掌握学习时间的灵活度。据沪江“开心词场”应用的数据统计,学习者学习并记忆一个单词的时间是2分钟。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习者,分分秒秒都是宝贵的学习时间,可以计算一下,你在上班或上学途中,如果将原本用来打瞌睡、玩游戏、闲聊的时间用于手机背单词,你每天的词汇量将会增加,一年累积下来,词汇量必然大增,与此同时,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你可以根据知识点内容的多少、重要性,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达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

2.碎片化学习满足学习者需求

快节奏生活、大城市通勤路线拉长等,客观上令私人时间碎片化,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人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而一个人吃饭、赶路的机会却增多,导致不少年轻人只能抓紧碎片时间,通过数字终端进行学习。

3.碎片化学习针对性高

在系统化地学习完某一章节知识或者一门课程后,你总会发现有一些知识点还未被内化,存在很多疑虑,这时候将碎片化的知识信息进行收集,重点学习对自己更有帮助或者更有启发的那部分内容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学习时间较短,能保证注意力的集中、保持学习兴趣,这样知识的吸收率也更高。

4.游戏化学习激发学习者兴趣

微课的内容通常都是片段化、碎片化存在的、经过精心设计的学习组块片段,学习者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移动学习设备来获取这些微小的知识组块,并在一定的条件支持下完成对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和内化。再结合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给学习者带来比较高的沉浸度,更为重要的是努力为学习者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其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和学习体验。[3]

5.游戏化学习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

研究表明游戏具有激发人类行为内在动机的特质,它是一种能够吸引人们参与其中的活动,游戏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游戏者卷入其中[4]。当玩家闯关成功或者获得较好排名时,自信心和成就感会得到极大满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增长智慧、提高技能;在与其他玩家协作时,得到肯定和认同时,与人交往能力明显加强。可见,游戏具备了激发人类行为动机的要素。

四、翻转课堂、微课视野下的碎片化和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

1.理论模型

翻转课堂的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获得和知识内化的颠倒。[5]翻转课堂将知识的获得放在课前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者的能动性、独立性、个体差异性等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微课具备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较小以及使用方便等特点,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科学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本文结合碎片化和游戏化学习的优势,设计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图1)。

2.模式阐述

(1)课前准备

该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阶段组成。课前是学生利用教师分发的教学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由于在课前,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是分离的,所以通过学习社区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教师的课前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选择游戏内容以及布置任务三个环节;学生的课前任务是,选择游戏任务、探索与尝试、应用与挑战、反思以及最终进行学后归纳五个环节。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通过游戏化学习社区进行。

创设问题情境:游戏化学习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便是情境性,让学生沉浸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中完成学习,它有助于知识的获取和内化。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都会给设计者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学习内容是教学的核心,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教师结合学习者特征,根据学习内容可以确定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选择游戏内容:教师需要提前准备游戏的情境提供给学生,不管是虚拟的数字游戏环境,还是教师设计的模拟情境。都要引领学生产生沉浸的感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挑战欲望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思考性,能激发学习者兴趣,能提供协作学习、挑战性学习、竞争性学习的课堂情境,将教学内容与游戏化情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6]该阶段,教师需要做好学生完成游戏开始前的所有准备工作,然后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任务,或者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游戏。

探索与尝试:学生进入游戏化学习社区,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自行完成或在讨论区中与同学约好时间按教师分配的组员进行游戏任务。学生在游戏中通过探索、尝试进行闯关,成功通关者,获得奖励。失败时,可以向教师或同伴寻求一定次数的帮助,但使用帮助时相应的分数会减少,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达到知识的学习。

应用与挑战:这个部分难度提高,让学生在之前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复杂问题,将知识内容与解决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知识水平。这个过程需要告知学生有相应的奖励分,而且分值比上一环节要高,得到这一部分分值可以让自己的排名更靠前,激发学生的斗志,进一步完成此部分的知识应用。

学习归纳:该环节相当重要,是考查学生是否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反思,以便完成知识的巩固与经验总结,学生需要将这些总结在讨论区上。一方面供教师查看,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经验总结交流,达到协助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2)课中

该阶段是解决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促进知识的内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协作交流、提交作业、解疑答惑、问题解决与知识内化五个环节。

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游戏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讨论区向教师反馈,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课前游戏化学习中存在的疑问,总结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问题进行讨论。

协作交流:根据所选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中,选择同一类型的题目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小组人数不超过5人,小组在课堂上讨论、互动,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做出决策,选择合适的交互策略,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并鼓励小组之间通过竞赛等方式积极参与解决。[7]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重构他们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概念,完成知识内化。

提交作业:当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后,就可以将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社区提交到教师手中。教师收到作业后,对其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记录好学生的学习情况。

解疑答惑:在这个环节,教师的辅导是对某一类知识的辅导,而不是针对某一道题进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多数人存在的、且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进行集体辅导,对于部分或少数人存在的问题,采取小组或个别化辅导的方式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与知识内化:这个环节并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来实施,而是学生从课前游戏化学习到课中小组协助学习、总结发言、完成作业、教师归纳的过程,这个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当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心无疑虑的时候就表明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内化。

(3)课后

课后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反思、查缺补漏的阶段。教师应静心沉思,引导是否得当,学生的训练是否到位,考虑游戏的内容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在游戏的选择上还存在哪些问题。进行归类与取舍,积累效果较好的经验,找出效果差的原因,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制定下一计划时着重考虑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才能、自主学习的游戏内容。

知识总结:在课堂结束后,学生根据游戏的表现、解决问题能力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我总结,找出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进一步反思,对存在疑惑的知识点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视频进行学习,这个过程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为一轮的实施做好准备。

五、总结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快乐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很显然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要求。

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知识的生产与淘汰,正以十倍于过往的速度前进,全世界都在思考,传统教育体系该如何教导下一代,去面对一个完全无法‘准备’的未来。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翻转课堂、微课、游戏化学习应运而生,我们应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这些技术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结合,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单莹.从慕课、微课看碎片化和娱乐化学习[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

[2]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17-19.

[3]袁雨飞.移动商务、21世纪管理信息化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刘琳,游戏化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5.

[5]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9).

第7篇:游戏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幼师专业 顶岗实习 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8-01

我校学前专业始建于2002年,第一年就招收到200名学生。在生源逐年减少的形势下,近几年每年仍能至少招收三个班,是学校目前招生最好的专业。2012年6月,学校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学前专业为五个重点支持专业之一。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校第三年要完成顶岗实习的教育活动。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和积累,学前专业形成了一整套的实习实训方案,该方案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大亮点。

整个方案分为四大部分:一、校企合作;二、订单培养;三、制度保障:四、过程管理。

第一部分,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实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利用现有的师资和设备,根据企业对所需劳动力的指标要求,有计划地招收、培养企业后备劳动力,达到有指标地招,有目标地学,有专向技能地就业,避免了学校盲目招,企业找技工难的混乱局面。校企合作模式,等于让学生搭上了始发站直通终点站的高铁列车。幼儿园及早教机构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企业”,对教师的质量需求同样适用这一种培养模式。

我校学前专业与幼儿园、早教机构的合作具有如下几项具体内容:

第一,成立“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校、参加合作的幼儿园、早教机构、在幼教行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及学生家长代表组成。

第二,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

第三,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运行制度。

第四,签定“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与抚顺市幼儿园、市委幼儿园、爱儿坊幼儿园、沈阳爱婴教育机构等几十家单位签定了合作协议。

第五,制定规划,及时总结。

第二部分。订单培养

学校自2007年以来不断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先后以爱儿坊幼儿园、爱童幼儿园、翻乐园幼儿园、亿婴宝贝亲子机构、沈阳爱婴教育机构等单位冠名,招收定向班。这些定向冠名班均由学校和幼儿园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计划。

第一,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培养方案,共同研究课程设置,共同选择课程内容。如:沈阳爱婴经过与我校反复研讨,将蒙氏、奥尔夫音乐、亲子等特色课程植入教学,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学到最新的早教知识,同时也提升了就业技能,此举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第三年顶岗实习初始,爱婴冠名班全班学生一次性被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全部聘走。

第二,共同制定招生培养计划。学校根据爱童幼儿园对师资的特殊要求,有所侧重地招收符合条件的新生。2009年,招收一名有体育运动特长的男生;2010年,招收五名家庭特困的女生,修完学校规定的课程之外出资保送到北师大学习蒙氏课程。现在,这五名学生因为按计划接受培训并较全面地掌握了蒙氏课程,已经提前一年(顶岗实习期间)走到蒙氏全日班老师的岗位,成为幼儿园骨干教师,不仅为幼儿园提高了创收,自己也增加了收入,

第三,安排幼儿园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带动学生切身感受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特色课程。幼儿园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她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学校老师无法做到的,因此,顶岗实习正是弥补课堂上的不足,由幼儿园教师将本园的办园特色课程在生动的幼儿园里传授,学生们接受起来会事半功倍,

实践证明,订单园所所提供的实习场所、内容、形式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幼儿园工作的适应程度,为其顺畅就业铺就了一条绿色通道。

第三部分,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际锻炼,更重要的是自身权益能够得到维护,学校与幼儿园共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制定和完善了有关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

《教育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学校保险教育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抚顺市学前教育发展三年纲要》

《抚顺一职专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抚顺一职专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校企顶岗实习工作职责》

《高三班主任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学生顶岗实习手册》

《一职专学生顶岗实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实习学生规避风险指南》

《幼儿园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制度》

《幼儿园顶岗实习学生劳动保护制度》

《顶岗实习班主任管理记录》

《顶岗实习专业教师指导记录》

《顶岗实习评优活动标准与规则》

依据以上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法制法规,严格执行学校和幼儿园对于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顶岗实习工作得以顺利和有成效地完成。

第四部分,过程管理

学校和幼儿园共同成立了学生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双方均有专人负责对学生实习全过程的管理。学校招生就业科牵头,教务科、学生科参与;幼儿园也指派专人负责接收、指导、管理、评价学生实习工作。学校还建立班主任专职管理实习学生制度,并对班主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招生就业科根据校长办公会及“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议,详细拟订出“顶岗实习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流程图略)学生实习前,专业部、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分别对学生进行岗位职责及安全教育。学生实习期间,专业指导教师、班主任通过定期查访及随机抽查的方式实地检查指导。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群、分片包组等方式保持与幼儿园和学生的沟通,既注重了情感的交流,也完成了专业的指导。这些方法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及时总结实习感受,解决并处理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突发事件。其间,要求教师做好实习检查记录,学生认真填写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专业部、班主任及学生均形成总结并进行并反馈企业满意度调查表。

实习过程的管理,归根结底是要以制度为保障,顺利完成顶岗实习所要完成的教育任务,为学生平稳就业奠定基础。它是学校为社会服务整个链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顶岗实习的特殊性在于学生以学生身份参加社会工作,离开课堂进行社会劳动。他们身边没有了模拟实训室,没有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代之以更多的是责任、效益、竞争、安全等不容忽视的概念。如何在学生转换角色的时候都有一个华丽转身,是我们负责实习工作的老师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第“十三五”期间,全国评出1000所中等教育示范校,无论在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给予了极大的倾斜和扶持。顶岗实习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因此,有效做好中职幼师专业顶岗实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创新职业指导》

第8篇:游戏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旅游伦理教育 课程设计

1.引言

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培养出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伦理道德问题: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缺乏服务意识、信用危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伦理素质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旅游伦理素质的养成在于高校。

而从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学科设置来看,都比较侧重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而在学生的伦理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因此,本文从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伦理教育的角度,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2.旅游伦理教育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旅游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重视旅游伦理教育和研究。国外对旅游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观念教育和行为规范。Sharp Paine(1991)认为通过逻辑分析、推断反思和对道德决策模式的合理评价等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训练,个体在旅游实践时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Hay和Foley(1998)曾构造了一个以伦理为基础的六步教育模型。Tribe(2002)提出了两个根本原则基础,以作为培养学生强有力的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同时还提出了三个主要的教育形式: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和工作安置。Klonoski(2003)认为高校旅游伦理教育必须以哲学为基础,同时呼吁加强观念意识教育。

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国内旅游伦理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对旅游者伦理的研究,而对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较少。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关于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的成果仅有:王志明[1]探讨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夏赞才等[2]呼吁应将旅游伦理教育引入到旅游高等教育中来,王屏[3]提出了高校旅游伦理教育实现的路径,张晓磊[4]提出了旅游伦理教育的主客体、旅游伦理教育的特征、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因此,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研究无论是内容还是实现途径都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伦理认知状况

我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一些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以及通过网络形式对已毕业大学生就伦理认知、伦理行为等问题进行了伦理认知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伦理认知还了解不够,由于伦理认知不够,从而影响日后伦理行为的缺失。

(1)旅游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公德教育缺失。

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伦理道德的缺失。在被调查者中,存在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产生损坏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不尊重当地文化等的行为,如在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乱涂乱画、践踏草地等行为。这类不文明行为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调。同时,在旅游交往过程中,存在公共生活道德、交通秩序、礼仪规范等社会公德的缺失。

对旅游管理者来说,也存在旅游伦理道德观匮乏的现象,如经营者盲目建设对景观污染和文物古迹的破坏;没有保护好旅游地文化,导致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正在或已经在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被逐渐同化,使得旅游目的地的社会传统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迫切需要培养着这种生态伦理观,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成为一种伦理意识。

(2)专业认同度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调剂到旅游专业的,因而,入学后有调离本专业的现象。从学生的专业兴趣来看,调查结果显示:43%的学生“比较感兴趣”,48%的学生“不太感兴趣”,9%的学生“完全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选择从事服务行业的态度。在对“你是否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调查中,35%的学生“比较愿意”,42%的学生“一般”,20%的学生“不太愿意”,3%的学生“完全不愿意”。一个人对其所学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其择业的态度,所以很多毕业生对于选择到旅游企业就业存在很大的顾虑。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性质认识不清,就业信心较为缺失、缺乏服务意识的现象。

(3)经济伦理缺失,信用危机严重。

在旅游行业中,经济伦理主要表现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和管理者所具备的互利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对经济伦理并不了解,更没有意识到经济伦理的缺失对信用危机的影响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在对“是否有自己创业的打算”的调查中,有15%的学生表示有“强烈的创业意向”,11%的学生表示有“打算”。在这些学生中,问及在今后的创业中如何进行经营时,有很多学生表示会夸大广告宣传,维护企业利益。如果进入旅行社行业,33%的同学表示会有意识地在带团过程中缩短游客的旅游时间,而延长游客购物时间。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经济伦理,出现不道德行为等现象。

4.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的内容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明确提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有助于热情周到的接待”,也“应当鼓励把旅游者交流的价值以及这种交流产生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利益和风险引入教育课程”[5]。最新研究认为旅游伦理教育是建设旅游伦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6],加强旅游伦理教育、培育人们的旅游道德意识是旅游伦理建设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在旅游业中扮演着两种角色:旅游消费者和旅游职业人。作为旅游消费者,开展和加强旅游伦理教育可以使其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旅游职业人,开展和强化旅游伦理教育可以使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循一定的旅游伦理道德,规范其行为。因此,高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这一关键群体实施专业伦理教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它最终体现的是专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伦理素质。

因此,我认为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1)基础伦理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伦理知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知识。这一层次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德伦理和交往伦理,如遵守社会公共卫生秩序、确保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懂得交通秩序,等等。

(2)核心伦理知识。

核心伦理知识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独特的伦理知识。这一层次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如具有互利的精神、竞争的意识、职业的忠诚、诚信的品德,等等。

在这一层次中,需要综合多学科、多层面知识的教育内容,将伦理学、职业社会学等领域中的核心知识纳入专业伦理知识结构中,加强旅游伦理知识教育。因此,在这一层面中,需要把旅游伦理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1]。核心伦理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生态伦理知识、旅游经济伦理知识、旅游审美伦理知识、旅游职业伦理知识,等等。

(3)延伸伦理知识。

延伸伦理知识是在基础伦理知识和核心伦理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伦理素质的最终体现,通过延伸伦理知识的不断渗透学习,使学生树立持久的伦理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这一层次的知识主要是通过逐渐渗透的方式来获取,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因而,在教学形式主要表现为注重日常活动,加强实践教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增加各种类型的案例来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实习环节,每个学期都设置一定时间的实习环节,但需要改变传统实习中对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考核,增加对学生伦理方面的培养。在实习内容上,大一、大二可以超越旅游行业的实习,大三、大四需要在旅游业所涉及的各个行业中轮流实习。

5.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构想

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内容的具体实施需要通过设置课程体系来实现。我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伦理道德的认知现状,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图1 旅游伦理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本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采用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的方法。显性课程就是指通过一些课程的设置来明显的、确切地告知大学生伦理知识,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伦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职业道德》等课程的开设,如图1所示。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判断技能,改变或增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隐性课程也就是指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专业教育实践和教育界过着必不可少的、直接有效的组成部分,如图1右边所示,这部分可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显性课程中隐含教育因素;第二,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建设诚信校园,学校、院系根据专业特点优化专业学习环境,如建设园林化校园、围绕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等,从而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树立职业尊严、提升职业自豪感;第三,创造自由、安全的新型师生关系,给同学创造轻松氛围,加强表现机会;第四,密切学校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增加实习机会,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职业氛围,养成服务意识。

6.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伦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多方面的配合。但是,作为专业伦理教育,首先应从学校教育入手。因此,本文将旅游伦理教育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并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旅游伦理角度进行了重新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志明.高校旅游伦理教育的内容探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2):136-140.

[2]夏赞才,任燕.旅游伦理:旅游高等教育中重大缺失.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2):122-127.

[3]王屏.中国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伦理精神培养初探.理论月刊,2009,(3):105-107.

[4]张晓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伦理教育研究.知识经济,2009,(2):125-126.

[5]夏赞才.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旅游学刊,2000,(3):71-74.

[6]韩玲.浅议旅游伦理教育.道德与文明,2005,(4):67-71.

第9篇:游戏设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实训基地 实习监控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问题的分析

1.1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

旅游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旅游类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安排,要体现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国外先进的旅游职业院校,如瑞士洛桑旅游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实训教学模式是“前台后室”即将教室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为教室和讲台,后半部分为实训操作室。学生学做合一,每个流程、每道工序都要求学生反复操练,直到技能娴熟才能毕业。然而据相关调查,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校内实训场所普遍存在条件差、功能有限、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效对接等问;校外实习基地又因种种原因导致稳定性不够,合作不紧密,严重影响实习效果。由此可见,如何规划和建设好旅游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创新旅游实习监控管理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1.2实习监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首先从企业方面来讲,星级酒店从节约成本,保证实习员工及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出发,希望学校成批地、不间断地派遣实习生,一般要求采取集中实习模式,而单个的旅行社或景区(点)规模小,接纳的实习生人数相对较少,且旅行社不接收没有取得导游证的学生,一般只能采取分散见习或实习的模式;其次从学校方面来讲,为了便于管理和保证实习质量,学校强烈要求或鼓励采取集中实习模式,但由于上述单个旅行社、景区(点)对实习生需要少,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只能采取分散型实习模式,这就加大了实习管理和监控的难度。第三,从学生方面来讲,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集中实习有人身安全保障和经济保障,同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社会关系,自己无法落实实习单位,而愿意采取集中实习模式。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与实习监控的创新举措

2.1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举措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保证认知认会的基础训练。旅游管理专业认知认会的基础训练一般应在校内实习基地完成。其认知认会能力主要包括导游讲解与服务技能,旅行社计调、外联、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等技能技巧。酒店管理专业认知认会能力主要包括,前厅服务和管理、客房服务、中西餐饮摆台、会议会务设计与安排、酒吧宴会服务、插花、调酒与茶艺、酒店产品开发与营销等技能技巧。这些专业的技能技巧必须依托专门的校内实训基地或实训环境进行多个循环的实训操作才能熟练地掌握。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必须满足适岗应岗的素质拓展训练。为达到素质拓展技能训练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旅行社、景区(点)签订双方互惠互利的实习、实训协议,根据旅游黄金时段的特点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分期分批组织学生进行岗位见习或顶岗实习。酒店管理专业必须与涉外星级酒店签订实习协议,组织学生进行岗位见习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上述实训课程也可以直接搬到旅行社或酒店进行现场授课。

2.2加强实习教学监控管理的新举措

严格规范实习教学各环节、高职旅游类专业是实线性很强的专业,严格按制度规范、落实实习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实习教学环节的监控管理。为加强对旅游类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使学习教学环节管理更加规范,学校首先应建立健全一整套有效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文件和教学文件。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带队教师应根据实习地点的不同,实行定点定人跟踪管理,制订实习工作计划。在实习结束时进行实结。实习指导教师要按照实习教学大纲、岗位见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指导书的要求,认真组织学习教学的全过程,为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做好制度保障。

创新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按照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主要的做法有以下三种:

(1)尊重企业的需求,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训方式。对于到涉外星级酒店实习的学生,在严格考察、选定实习点的基础上,签订实习合同,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严格采取集中见习、实习模式;对于到旅行社实习的持证学生而言,也可采取上述方法;对于没有取得导游证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到景区实习。

(2)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实训模式,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确定,企业派出指导教师免费给学生上课并安排顶岗实习,负责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3)与旅行社企业共营共管,在共同参与中加强实习合作。旅行社可聘请有实际带团经验的、已经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培训并取得旅行社总经理资格证的系领导或教研室主任担任旅行社副总经理等职务,参与旅行社的经营管理,并聘请部分教师参与旅行社的员工培训指导,组织有证的学生参与带团、跟团和踩线活动,优秀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与旅行社管理人员一起开发设计新的旅游产品。

3总结

加强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对旅游类专业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保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产学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合,更加强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以达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静.高职旅游酒店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构想[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