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整个现代化的进程。梳理总结我国农业发展进程,成绩不容忽视,但从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来讲还不高,离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的差距。“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怎么走?如何实现现代农业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权威人士的详细解读下,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路径也逐渐清晰。
原农业部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尹成杰:现代农业怎么走出中国特色?
在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面临着新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影响的双重考验,一些国家和地区农业贸易、农业竞争、农业发展也受到区域组织和±也缘政治的影响。
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只有把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放在世界农业的大环境、大格局中来统筹考虑和妥善应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创新,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综观全球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是不相同的,路径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农情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这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科技水平、生产经营制度、农业功能定位等重大的要素来决定的。
实践中应该看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是多元化的,是多种多样的。分地区看,既有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核心的东北模式,也有走资本技术密集型和资源节约型道路的东部模式,还有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并重的中部模式。
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架构推进,我国农业、农村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化的重要时期。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几十年来改革发展农村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面临着日趋明显的五个制约,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在有些方面的矛盾也比较突出。
更加重要的是,我国农村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非常积极,随着“四化”同步推进,我国农村孕育着巨大的消费需求,而且农村的消费需求在不断优化和升级。
结合这些变化,我们对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发展理念的创新。农业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要牢固树立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把传统的农业理念转变到中央提出的发展理念上来,有了理念的创新才能真正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是要强化完善和创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对促进农业建设、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我们面对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新情况也遇到了新问题、新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强农、惠农政策亟待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亟待完善也亟待创新,特别建议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
围绕产量大县的政策创设,建议围绕支持产量大县和粮食主产区,率先补齐短板,率先调结构、转方式,率先实现城镇一体化,率先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出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来,不断丰富和优化强农、惠农政策的内涵和体系,特别是要减少运作环节,提高行策效率,防范跑冒滴漏和利益损失。
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现代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研发,积极推进农业互联网,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还要改革创新成果评价和推介制度,制定科技成果的评定标准和等级,强化科研单位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对接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四是加快调整和优化农业布局和结构。调结构、转方式、优布局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应加快调整农业布局和结构,关键是要明确调整的方向、目标和思路。
五是要加快推进农村制度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农业制度创新比科技创新更能激发活力和动力,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的权能。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综合方案对下一步农村的改革作出了部署,其中也提到,要出台和制定三权分置的办法,促进农村制度的改革和调整。
六是要加快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这是一项紧迫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归根到底就是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绿色农业的实践者、经营机制的创新者、农业资源的守护者、现代技术的先行者、共同致富的引领者。
七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农村2.7亿劳动力的转移,我们不仅要解决怎么种地的问题,还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培育新型的经营主体,还要培育新型的服务主体.我们现既要调动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八要创新农村金融保险制度.农民贷款难是多年困扰现代农业发展的难题.要从农村产权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创新出发,从根本上化解农村融资难题,特别是要继续完善农业的保险制度,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不只是政府补贴的单向政策行为,而是一项长期制度化的农业综合政治行为,特别是农业保险要进行创新。另外,农村金融服务一定要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经营项目的周期性和能够见到效益的周期性,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 。
原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司长、国经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高俊才:现代农业的一体两翼。
安全性和经济性是现代农业的一体两翼,只有两个翅膀平衡协调发展,才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
为什么这么说?举个例子,一些农民不知道种什么好,种什么怕什么不赚钱;一些城里人,不知道吃什么好’吃什么都怕有毒。这就说明消费者更关注安全性,农民更关注经济性,因此,政府既要关注安全性,又要关注经济性。
如何兼具安全性和经济性,需要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进一步给予重视,在政策建议上可概括为四个“更加”。
一是政策调控要更加重视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调整思维,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理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真正提高适应市场的要素,解决农业安全问题,这将是“十三五”甚至今后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可能比发达国家的难度更大。
二是更加重视规模化经营。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因为小生产既不能保证安全性,也不能提高效益,只有适度规模化经营,才能更好地把安全性和经济性统一起来。规模化的形式不一定要学习美国、欧洲的规模化形式,可以从我们国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不搞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
三是要更加重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凡事以人为本,猪牛羊、粮面、油菜都是人种养出来的,提髙种养农民的素质才能提髙产量和效益。要提高素质就要加强培训,德国、法国农民都是要发证的,农民的证书很严格,如果没有证书,是没有经营权的。韩国对农民和村官的培训,也比我们严格多了,用农药得有证书,如果没有证书用农药是违法的。我们今后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尤其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需要规模化经营,只有规模化经营才能提高安全和经济性。比如说用农药,要精准用药、精准用肥,如果化肥和农药使用不当,既提高了成本,也不能保证安全。
现代农业考核细则一一、高效设施农业(4分)
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完成当年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目标任务的得4分,完不成任务的按比例得分。
二、项目农业(10分):
在生产与辅助设施等固定资产总投资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基础上,符合下列标准之一并通过验收的按规定得分。
新(扩)建一个百亩以上(江安、兴凌、兴灶200亩以上)标准化钢架蔬菜大棚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得10分,每增加100亩加2分,最多加10分。
新建一个面积达500亩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得10分,每增加100亩加1分,最多加10分。
新(扩)建一个生态健康养殖猪场存栏4000头以上或年上市1万头以上;羊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场年存栏4万羽以上;肉鸡场存栏10万羽以上或年上市50万羽以上得10分。
在镇规划区内,新(扩)建一个连片钢架土池大棚温室养殖面积达到200亩以上或新建一个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水产养殖项目以及其它现代化养殖设施项目得10分。
新创建一个一村一品地域特色强,主导产业或生产规模占全村产业或农产品总规模50%以上,50%以上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有与本村主导产业或产品相适应的经济合作组织,有对接带动的龙头企业,农产品90%以上由合作组织销售的农业产业特色村得10分。
新引进培育一个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农渔业加工流通项目得10分。
三、三资投入农业(6分)
新增一个单体1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种养、加工、流通项目有一个得2分;新增一个单体投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种养、加工、流通项目有一个得4分;新增一个单体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种养、加工、流通项目有一个得6分
现代农业考核细则二为推进我镇现代农业进程,提高农业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特色化水平,根据市委20xx[3]号文件精神,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对20xx年全镇现代农业发展实行百分赛考核。具体办法如下:
一、考核内容
(一)高效(设施)农业60分
1、完成镇交高效农业(高效农业涵盖设施农业和设施渔业)任务的得基本分;完不成的每低10%扣6分。
2、本镇农业科技园为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凡引荐的设施农业项目原则上需进园区实施,引荐村与接收村同等享受考核记分。
3、新增设施渔业50亩以上或露地高效农业项目达200亩连片以上的可抵算该考核任务。
4、年内新建(扩建)年上市生猪5000头、1万头养殖场分别加10分、20分。新建(扩建)栏存蛋鸡2万羽(肉猪年上市5万羽)、山羊1000只以上或其它特种养殖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加1分。
(二)机械化插秧40分
1、插秧机购置20分。完成镇交新购乘坐式插秧机任务且每台当年新购机械插秧面积不少于200亩的得基本分,完不成的按比例计分。超额完成的,每超一台加5分。。
2、机插秧面积10分。完成镇交机插秧面积的得基本分,完不成的按比例计分。
3、示范方建设10分。每村必须完成一个连片500-1000亩以上的机插秧示范方任务。1000亩以上机插秧任务的村,示范方建设面积为500亩;1500亩以上机插秧任务的村,示范方建设面积为1000亩。完成任务的得基本分,完不成任务的不得分。
二、考核奖惩办法
1、高效(设施)农业凡完成任务的由市镇统一组织丈量验收享受市政府奖励。
2、新购置的插秧机(乘座式)除享受省、市补贴外,镇政府补贴每台20xx元,由农服中心统筹安排;新购机械2年内不得变卖,否则,将收回所有政府补贴。机插秧面积及示范方建设于6月底由镇组织验收。
3、新建(扩建)年上市生猪5000头、1万头养殖场,分别奖励承包者2万元、4万元,进镇农业园区分别奖励承包者4万元、8万元;新建(扩建)栏存蛋鸡2万羽(肉猪年上市5万羽)、山羊1000只以上或其它特种养殖具有规模养殖场奖励承包者1万元;同时奖励所在村(居)总支书记、村主任各5000元。
现代农业考核细则三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按照中、省、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以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实现我镇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农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10973元,农业良种化率达96%,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868吨,粮经复合型种植蔬菜发展达5500亩,生猪出栏达到35000头,小家禽出栏达到46万只,农民培训率达到95%以上。
三、考核办法
1、种植业
以市场为导向,力争达到一村一品一特色,积极组织专业合作社、种植能手,集中成片流转土地,与农户签订由农业局制定的正规的土地流转合同,以从事粮经复合种植,并支付一年以上的租金,报镇农经站审核存档,集中种植100300亩(含300亩)给予村级组织按每亩2.00元工作经费奖励。集中种植3001000亩(含1000亩)给予村级组织按每亩3.00元工作经费奖励。集中种植1000亩以上给予村级组织按每亩4.00元工作经费奖励。
2、养殖业
积极扶持现有畜牧业规范、规模发展,实施中央循环综合利用,配套建好沼气池,督促养殖大户搞好环境综合治理。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新建养殖场,并有存栏能繁母猪50头以上,存栏生猪300头以上的,存栏肉牛100头以上,家禽存栏1万只以上,给予村级组织1000元工作经费奖励。
3、种养专业合作组织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鼓励镇、村、组干部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组织,带领群众科学种养殖,对20xx年在民政注册新成立有的专业合作组织,并流转土地300亩以上,生猪养殖存栏300头以上,给予村级组织1000元工作经费奖励。
四、考核程序
1、申报备案,各村要在20xx年11月30日前对本村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详细总结材料上报镇人民政府(过期未报,视为放弃)。
Tim Malterer是美国的第四代农民,当他还是个孩子时就开始在他家的土地上劳作。他的很多农业知识来自他的父母,而他的父母则来自祖父母,这样代代相传下来。算起来,在他28岁时,Malterer已经有了20多年的实际耕作经验,他也从世代相传的这些农耕经验中受益匪浅。不过,他现在开始认识到在农耕知识方面计算机可能更有优势。 以物联网为基础,农业正在形成基于传感器和各种监控的生态系统。
去年,他在为自己的玉米施氮肥时,考虑了各种因素(包括降雨和土壤条件),准备每英亩施氮肥20~30磅,但他使用的The Climate公司一个名为Nitrogen Advisor(氮顾问)的分析工具推荐每英亩40~50磅。
“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接受这些工具的推荐。我们和我们父母掌握的那些直觉和实际经验只能算基础知识,而新的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方法。”他说。
有些地块上Malterer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有些土地上他会接受软件的建议。到了收获季节,采用了软件推荐量的土地产量明显要高一些。“这么做我们的前期投入要高些,但回报明显也更高。”他说。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使用复杂的IT系统来帮助他们耕作。他们采取先进的分析工具和复杂的软件,以更好地对农业生产进行规划和管理。他们甚至开始使用一些更尖端的技术,如卫星图像和无人驾驶飞机,不久机器人也将进入农业。
“我们看到大量的新技术进入农业领域,让农场得以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这一切就是在近几年内发生的。”The Climate公司(The Climate是农药和农业生物技术公司Monsanto的子公司)营销副总裁Anthony Osborne表示。
正如许多其他行业,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农业,使粮食生产更有效率,作物产量更高。同样重要的是,技术使农民以更环保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在农业领域,IT还有很大的机会来改变农场的经营和日常管理。”埃森哲提供精密农业服务的数字实践部门董事总经理Ankur Mathur如是说。
事关人类生存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持续走高,饥饿问题成为高悬在我们头上的一把利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利用各种IT技术来增加产量,同时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既有助于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满足人类所需,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
“IT技术的应用最直接的意义是确保粮食安全,这事关我们每一个人。”美国农业部国家食品和农业研究所所长桑尼拉马斯瓦米表示。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信息,到2050年地球要养活全球95亿人――这是一个常被引用的数字。然而,在人类对食物总量需求上升的同时,可耕作的农田和水的供应量都在下降,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更少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要保证全球人吃饱真的很难,不只是美国,在全球都一样。”拉马斯瓦米说,“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根本性的措施来提高粮食的产量,而且是在上述约束条件之下,此时技术就变得极为重要。”
Mathur说,粮食生产的计算机化是农业几千年来发生的最重要的技术革命之一,在之前是机械犁的发明。
应该说,这种技术革命早在几十年前当拖拉机制造商把计算机放进他们的设备就开始了。这些计算机不仅帮助农民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管理水平,同时也获得了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宝贵数据。随着计算机变得更加专业,并与GPS 技术相结合,农民们能够对他们的车辆行进路线进行精确控制,从而能在特定地点播下指定数量的植物种子。在收获的季节,农民可以收集每个地方庄稼的产量数据。
新技术的回报
34岁的Aaron Ault也是美国第四代农民。他在农场里长大,他在印第安纳州拥有约3000亩土地,种有玉米、大豆,还养了3000头牛。他亲眼目睹了IT革命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Aaron Ault还记得很多农民用一张作物产量图来记录各个地块的产量,这些信息很有趣,但多年来它没有多大的战略价值。
“这张图上会记录每个地块的产量,据此我们知道今年的收成如何,除此之外,这个图就没有其他的价值了。而今天通过与GPS结合,我们就可以确切知道各个地块的产量,从而优化明年的生产安排。”Aaron Ault介绍说。Aaron Ault是普渡大学OpenAg 技术和系统集团高级研究工程师,致力于将开源项目应用到农业。
显然,像其他行业一样,农业经营者学会了如何利用IT技术,并把它们与更新的其他技术结合来取得实际的回报。比如,农民正在和其他专业人士一样,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对所获取的那些数据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存储、组合和分析。这赋予他们新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同时也让他们在更精细的级别上来解决问题,比如他们的规划不只是就整个农场,而是可以具体到每亩甚至具体到某1平方米的土地。
这意味着农民可以根据土壤条件、水和其他因素详细规划他们种植什么、种多少以及种在哪里。他们还可以更有针对地使用的水、营养素和其他物质(如杀虫剂),从而减少浪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你开始看到大量颠覆性技术的人进入农业。”Ault说。
行业领导者率先采用IT技术
在农业世界,一些世界知名的公司扮演了IT技术引领者的角色。
迪尔(Deere & Co.)有限公司是约翰・迪尔品牌机械的制造商。迪尔公司车载应用总经理Ron Zink介绍说,出于监控设备运行状况、方便维修的目的,迪尔公司在上世纪70 年代末期首次在其收割机和拖拉机上装备计算机。从那时开始,约翰迪尔的计算机系统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上世纪90 年代后期,迪尔在它所有的设备中配备了计算机系统,其中连接各个控制模块的数据总线为控制喷雾机、打包机、播种机创建了一个生态系统。
后来有一些新的技术公司加入进来,帮助农民实践今天所说的精准农业。迪尔公司的产品包括 AutoTrac GPS 辅助控制转向系统,它让设备操作员可以双手离开方向盘;JDLink,使机械设备可自动将地块上的数据上载到云端,同时允许农民把播种或施肥指令以及其他操作信息下载到机械设备中; Machine Sync,通过使用 GPS 数据在卫星照片生成地图,以提高种植、播种、喷涂和营养效果。
“精准农业是拖拉机问世以来最重要的技术进步,它不仅将成为制造行业的未来,而且也将成为未来世界食物供应行业的未来。”Zink说。
潜力巨大
在精准农业领域另一个熟悉的名字是Land O'Lakes公司。这家位于明尼苏达州的食品制造商是美国第二大采用会员制的农业合作社。公司副总裁、CIO Michael Macrie介绍说,Land O'Lakes的目标是提高产量,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
为此,Land O'Lakes于2010年开始涉足数字农业。公司开发和部署各种技术,用来帮助粮食生产者更有效、更低成本、同时更可持续地进行生产。今天, Land O'Lakes 提供的很多技术都涉及农业服务。例如,其R7精准农业工具分析大量的数据点,如种子的生长记录和卫星图像,以确定哪些种子在哪些地块生长得最好。
今年,Land O'Lakes还了R7地块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分析卫星图像来发现有问题的区域并将报警信息发送给农民。Macrie 解释说,该工具让种植者能及时发现他们以前通过步行或驾车难以发现的问题,因而管理范围可能达数千英亩。虽然农民也可以自己发现哪块土地出了问题,但这个系统会比人快得多,从而为农民尽早采取行动赢得时间。另外,R7地块监测系统还可以准确定位问题区域,从而避免了浪费。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帮助农民快速决策,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Macrie 说,其好处也是显著的。比如,这些地块每英亩能收获4000~4800加仑玉米,而美国平均水平才是1360加仑。
“还有更多的技术,包括更多计算能力,可以应用到农业中,其中的技术组合甚至要超过把人类送到月球的阿波罗航天器中所用的技术。”他说。
而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局面,是因为一些关键IT技术的进步,才让农民使用这些系统成为可能。其中一个是云计算,它允许农民和其他农业专家可以存储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来自各种数据源,例如农场、气象卫星、历史记录、土样、学术研究实验室和农业公司。
其他推动因素还包括高速互联网服务和移动技术的进步,它们让农民需要实时访问和共享数据时保持与数据源的连接,即使他们正在地头操作设备。
大数据和分析工具的崛起也是重要驱动力,现在的农民可以从收集的所有信息中获得实时洞察,其中GPS 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把数据和位置结合了起来。在此之上还有一些更新的技术,如装有摄像头的无人驾驶飞机和可以放置在土壤中或者放在一些植物中的传感器上。
未来,农民可能很快将使用机器人到田间进行巡检、除虫、除草,以及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农民。而把所有这些聚集到一起的关键技术就是新兴的物联网。像其他的行业一样,农业正在形成传感器和各种设备的生态系统,这些传感器和设备收集大量数据,并把这些数据传输给分析引擎进行分析,然后将结论传回给农民和农业机械设备。
这些新的农业技术在农作物的生产中使用得最多,但专家说,在其他行业,如畜牧业和渔业,先进的IT系统也在不同程度上被使用。
实际上,农业行业这些高科技的方法在全球各地都有使用,只是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农民可能有更多的硬件和应用程序可供选择,但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选择也在逐渐增多。部分原因在于互联网的触角延伸到更多的农村地区,同时移动服务的成本和其他相关技术的使用成本正在下降。
鳖虾稻高效生态种养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情况下,通过水生动物与物理防控的方法消灭稻田病虫害,清除杂草,同时水生动物的粪便给水稻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形成田面种稻,水体养鳖、虾、鱼等水生经济动物的共生互利生态系统,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实现稻田单位面积产量、稻田单位面积效益和产品质量三高。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是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的一条新路径。现将经验做一介绍。
1.场地选择 示范区地面开阔、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安静的地方,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稻田附近水体无污染。稻田底质以壤土为好,田底肥而不淤。
2.稻田建设 田间工程主要内容包括:
开挖田间沟。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供水产养殖动物活动、避暑、避旱和觅食的环形沟,环形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沟宽1.5~2.5米,沟深0.6~0.8米。
加高加宽田埂。利用挖环沟的泥土加宽、加高、加固田埂。高度在0.5米以上(高出稻田平面),埂面宽不少于1.5米,池堤坡度比为1∶1.5~2.0。
建立防逃设施。将石棉瓦或硬质钙塑板埋入田埂泥土中20~30米,露出地面高30~40厘米,然后每隔80~100厘米处用一木桩固定。稻田四角转弯处的防逃墙做成弧形,以防止鳖沿夹角攀爬外逃。
完善进、排水系统。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角设置。进水口建在稻田地势较高一侧的田埂上,排水口建在沟渠最低处,由PVC弯管控制水位。
晒台、饵料台设置。在田间沟中每隔10米左右设一个饵料台,台宽0.5米,长2米,饵料台长边一端搁置在埂上,另一端没入水中10厘米左右。饵料投在露出水面的饵料槽中。
移栽水生植物。围沟内栽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水草面积占渠道面积的30%左右。
3.水稻生产 水稻品种为扬两优6号、丰两优香1号,采取浅水栽插、宽窄行模式,栽插密度30厘米×15厘米。采用“二控一防技术”,即:一控肥,整个生长期不施肥;二控水,早搁田控苗,分蘖末期达到80%穗数苗时重搁;后期干湿灌溉,防止倒伏。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规模化;精细化
改革开放以来,以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标志,中国农业经历了一系列比较成功的发展时期。然而,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中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特征。农业脆弱的基础地位在中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暴露无遗。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07年,中国居民CPI上涨4.8%,涨幅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而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最主要原因。2008年,中国物价上涨的势头有增无减,仅2月份的CPI就达到8.4%,创下十二年来的新高。可以说,中国“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已经过去了。农业是食品加工工业的基础,深刻反思中国农业发展的不足,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更有利于中国农业抓住契机,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传统农业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农业发展理论以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为代表。应该说,这两大理论都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理论本身的缺陷,非常苛刻的理论应用前提,加上缺乏实践经验的必要总结和提炼,很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农业在经历一段短时期的繁荣之后再次陷入停滞,回到那种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以《二元经济论》为例,刘易斯最重要的假设就是农村存在隐性失业,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为负数。在对农业生产没有任何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加人工业化进程。当农村劳动力流出到一定程度时,农产品产量下降,价格上升,追求利润的动力将促使农民把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引进来,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然而,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不仅是刘易斯的假设站不住脚,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也过于简单。首先,正如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所指出的,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不是零,更不是负数,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其次,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几乎伴随着劳动力流出的开始而开始,并不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因为相对于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即使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上升。再次,农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利润,并不能肯定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来。因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其中许多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具有很长的生产周期。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足以扼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整体引进,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功败垂成。最后,考虑到经济开放的因素,农产品的进口足以阻止任何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利润的获得。因此,无论是二元经济理论还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它们都存在先天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农业发展中充分暴露了出来。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不仅全面铺开,其效应也已开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进口在全部进口总额中只占很小比重,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总体上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中国农业仍是一个低收入行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能力的限制。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维持着中国农业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的低收入使农村劳动力流出,极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对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造成了致命打击。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意味着农村较低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也意味着农村的低储蓄和低投资,意味着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投入都面临不可克服的现实困难。然而资金的缺乏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只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信用仍然能够弥补货币和实物资本的不足,但务农的低收入恰恰又让农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流失。现代农业需要的不是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而是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相当技术含量的高技术劳动者,这种劳动力在农村很奇缺。然而在农业劳动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仅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劳动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强壮体力的简单劳动力也离开农村,这意味着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是老、弱、病、残,他们无论在劳动力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可能胜任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价格偶然性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刺激,其结果不可能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简单追加。农产品销售的高价格最终对应着农产品生产的高成本,而不是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业利润,从而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务农的低收入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碍,城市工业化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则使传统农业维持的低水平均衡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受工业化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业化来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盘踞在农村,也就为传统农业的延续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总三、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必须以大批农业劳动力的退出为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领域作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新的就业领域只能来自农业内部,但它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在严格的意义上,按照刘易斯模式实现的现代农业应称为大田农业。新的就业领域是特种农业,也称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它在日本、东亚四小龙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特种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农产品,大田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产品。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产品而言,特种农产品异质性高、产品差别化程度大,大田农产品同质性高、几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种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田农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二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向,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主决定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在本国农业部门中的比重。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绝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适合西方的国情。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除以廉价的资本取代昂贵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选择,以机械化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农业现代化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后来的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都是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在特殊情形下完成的农业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充其量它只是告诉我们,通过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可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农业剩余产品。从这种意义上说,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讲述的是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情形下的农业现代化,这条道路对于有着严重过剩劳动力的中国农业是否适用值得商榷。相反,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其说它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不如说它为西方农业现代化理论补充了新的内容。因为就大田农业而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大田作物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就是改变劳动的投入方式,这是西方农业现代化首先从以资本替代劳动开始的首要原因,在机械化全面铺开之后,才有化学化、生物化等其他农业现代化技术。这种以节省劳动力为基本目的的农业现代化注定了其产品的劳动含量较低,农产品具有明显的资本密集型特征,但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不应局限于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满足。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在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具有可替代性的同时,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劳动的投入来弥补资本的不足,却无意识地把人们引导到一个农业现代化的全新空间,这就是特种农业的现代化,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果说大田作物满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特种农产品满足的就是人们特殊生活的需要。舒尔茨理论应用的结果是,如果要取得成功,只能是特种农业的出现和特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这也许是舒尔茨当初提出这一理论时所没有想到的。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盯紧农时农作物种植意向早知道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加强了价格监测工作,研究编制“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按时相关数据产品,编发农产品批发市场日报224期、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44期、最低收购价监测34期;围绕市场热点问题及时开展跟踪分析,及时向国务院办公厅上报《2016年主要“菜篮子”产品价格变化情况》《近期生猪蔬菜生产供应及价格总体形势》等信息。组织开展早稻、小麦、油菜籽、棉花和玉米的成本收益调查工作。为做好玉米临储制度改革,在辽宁开展督察调研,形成《关于辽宁省玉米收储及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同时调查会商形成《2016年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成本情况》,对东北地区玉米成本作了全面、详细的测算。紧密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紧盯关键农时,及时调度农作物种植意向和早稻、春小麦、夏粮及全年粮食生产情况。
数据共享首发中国农产品供需平衡表
2016年,农业部印发了《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生猪全产业链数据监测试点工作方案》,在北京和重庆启动了试点工作。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示范,印发了《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在全国21个省区开展试点,探索涉农数据共享、单品种大数据建设、市场化建设运营机制以及大数据应用的机制和模式。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数据指标体系的梳理和完善,初步完成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统计指标体系设计。
组织研建了中国农产品供需分析模型系统(CAPES),整合30多家行业协会和相关市场主体的力量,组建了“供需形势分析评估组”,建立了农产品供需形势“闭门”会商制度,从去年7月起,以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名义,每月定时、定点中国玉米、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5个品种的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熨平市场波动。
继续完善中国农业展望制度。于2016年4月20-21日召开2016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以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名义《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中文版和英文版,并派员参加FAOOECD《世界农业展望》的编制工作,初步形成了国内外联动的中国农业展望制度。
开展“镰刀弯”重点品种产销信息调研和。对“镰刀弯”地区调整种植结构的21个重点品种开展系统产销调研,调研结果将通过多种渠道于今年正月十五前对外。
在2015年启动第一批全产业链信息分析预警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试点品种扩展至马铃薯、花生、葵花籽、油菜籽、甜菜、糖料蔗,初步构建起覆盖14个品种、21个省(区、市)的全产业链信息分析预警团队。
价格形成立足保护农民“钱袋子”
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农业部积极参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协调机制相关工作,牵头负责研究测算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研判玉米市场供需、玉米产业发展和2017年东北春耕生产形势,研究推进养殖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并配合财政部等部门统筹安排2017年东北农业财政支持政策,并在玉米收储改革部门协调机制框架下,负责辽宁省的改革督导落实。密切关注东北玉米市场收购形势和农民卖粮情况,先后多次赴主产区开展调研,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送国务院领导参阅。目前,玉米收储改革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推进,改革总体进展顺利,玉米改革后2016年东北农民收入评估也正在委托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紧锣密鼓开展。
稳定和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进行客观评估,坚持稳定农民收益与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并重,在精心测算生产成本基础上,积极争取发改委、财政等部门连续三年稳定小麦最低收购价,连续三年基本稳定稻谷最低收购价。2016年早籼稻价格虽比2015年每斤略降2分钱,但主产区农民售价基本保持稳定,对农民收入影响不大,早稻面积还较2015年增加了30多万亩,农民种粮积极性基本稳定。
完善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试点。继续密切跟踪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基本就三年试点期结束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完善方向达成共识。同时,立足保护农民利益和产业效益,2016年经过努力争取,将棉花目标价格稳定在每吨18600元,将大豆目标价格稳定在4800元,棉花目标价格虽比2015年下降500元,但去年棉花亩种植成本同比下降50-100元,棉农收益能够保持基本稳定。
加法思维农业市场风险防范路径多
开展产销衔接试点。落实国务院有关部署,在河南延津县、永城市、滑县、临颍县、尉氏县开展小麦产销对接试点,在江西上高县开展水稻产销对接试点,鼓励生产者与加工厂等终端直接联系,开展订单销售,促进生产提质增效和产业融合发展。
开展“保险+期货”试点。支持辽宁、吉林、黑龙江开展玉米、大豆“保险+期货”试点,支持中国期货行业协会在大连开展了农业生产管理者期货知识培训,与证监会、保监会共同举办第五届风险论坛。在去年玉米市场环境下,参加“保险+期货”试点的辽宁、吉林种植户玉米价格最高能保到每斤0.80元,黑龙江大豆价格能保到每斤1.87元,不仅能保本,还有比较可观的盈利。推动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研究推动白糖、豆粕期权交易和棉纱期货。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与农业部信息中心合作开展生猪价格指数编制与,为开展生猪指数期货交易奠定基础。
拎稳菜篮子推出都市现代农业样板区
为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主体责任,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积极推动出台“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
2016年5月,印发《农业部关于开展鲜活农产品调控目录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选择上海、武汉、合肥、河南三门峡、成都、重庆璧山区等6个市(区)开展试点。
2016年4月27-28日,在北京举办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副总理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会议主题鲜明、节奏紧凑、内容充实、交流深入,初步建立起45个大中城市的直接交流机制,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
积极指导和支持各地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分别召开了都市现代农业专题会议。为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升发展质量,拟重点打造和推出一批都市现代农业样板区,目前正在制定样板区评价标准体系。开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已列入农业部2016年度重大问题调研课题,完成上报《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田头市场旺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更健全
全面启动8个田头市场示范点建设,同时对已启动的30个田头市场示范点建设情况、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评估。启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数据平台建设运行方案制定工作,形成《农产品批发市场大数据平台建设运行方案》,制定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大数据平台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平台建设工作。
与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物流短板促进有效投资和城乡居民消费的若干意见》,与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棉花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与商务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与交通运输部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稳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与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成立农业部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农产品流通标准工作推进机制,提出了标委会委员建议名单,起草了《农业部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表》,推动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体系建设。
直面“滞销卖难”积极开展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
农业部启动“农商互联”工作,与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农商互联”工作的通知》,探索建立“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农产品流通方式变革。把握重点,围绕脱贫攻坚重点工作,支持农产品市场协会组织批发市场经销商到扶贫地区与产地开展产销对接,在湖南湘西州、宁夏平罗和固原、新疆阿克苏和石河子分别举办了现场产销对接活动,开展了湖南道县农产品、恩施马铃薯、黑龙江年货大集、新疆农产品北京交易会、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展示推介等20余场农产品推介活动,加强京津冀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为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有效解决了产区农产品销售,对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开拓销售渠道,保障农民增收,解决销区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1.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推进。
一是农业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全省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650万亩,流转比例达到20.5%;全省专业种养大户3.54万户,其中种粮大户(集中连片100亩以上)1.32万户、经济作物种植大户(集中连片100亩以上)5783户、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年出栏500头以上)1.28万户、水产养殖户(精养池塘面积50亩以上)3621户。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增长。全省农民合作社总数2.51万家,新增6100家,成员12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4.1%;全省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6000家,经营耕地面积36.7万亩;全省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74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370家;全省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快速形成。在全国首创“综合建站”模式,公益性农技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正由自发的起步阶段向有序的壮大阶段转变,全省各类经营组织达到7万个,成员数65万人。四是农业内部改革快速推进。顺利完成了鄱阳湖区渔政管理体制由“省级垂直管理”调整为“县级属地管理”,湖区保持了和谐稳定发展;厅属农业场所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农垦系统改革成果继续巩固,农垦危房改造成为全国农垦系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江西农垦样板”,全年农垦生产总值182亿元,增长25%。
2.农业转型升级全面加快。
一是生产向标准化转变。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9.6%,提高0.4个百分点,未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重大动物疫情;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100个,新增413个。二是经营向产业化转变。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3269.2亿元,增长21.1%;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4%;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取得进展,在保企业85家,在保余额6.37亿元。三是支撑向科技化转变。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6%,基本实现了关键技术全覆盖;早稻集中育秧面积24万亩,增加16.3万亩;“12316”信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农业信息化稳步推进。四是销售向市场化转变。在上海、深圳、南宁、武汉等地成功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展销会;全省农产品出口10亿美元,增长31.6%,争取省以上农业项目资金107.2亿元,农业招商实际进资145.5亿元,均创历史新高;休闲农业迅猛发展,新增休闲农庄1500家,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5个。
3.农业系统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创新开展了以大宣讲、大调研、大试点、大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创新服务年”活动,持续深化“十百千万”活动,转变了干部作风,推动了农业发展;全面完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有关渔业专题的深化研究工作,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创造了条件和经验;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日趋完善,依法行政工作迈出新步伐;大力推进农业场所和国有垦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实危房改造资金14.55亿元。
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今年农业工作
今年是农业农村改革年。结合我省实际,今年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秀美为目标,始终坚持“一个统领”,抓住“三个关键”,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早日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保证和有力支撑。一个统领:就是用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统领农业工作全局,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三个关键:一是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着力推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力和活力,解决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二是以市场化的理念、工业化的办法,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是以铁的手腕,着力推动干部作风转变,为现代农业建设搞好服务,确保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改革和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力争粮食总产425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农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油料120万吨、蔬菜1250万吨、水果430万吨、茶叶5万吨、肉类354万吨、禽蛋59.5万吨、鲜奶14万吨、水产品249万吨,均保持一定幅度增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900亿元;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植物疫情,努力确保农业用种安全。围绕上述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1.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一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今年每个设区市至少要选择1个县开展整县试点,积累经验,总结推广,逐步推开,力争年内全省完成大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工作。二要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力争全省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到900万亩,流转比例达到28.3%。三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发展专业种养大户,力争达到4.1万户;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力争家庭农场达到2万家;提升发展农民合作社,力争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3万家,成员160万户。四要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培育各类经营组织,力争经营组织达到10万个,同时切实抓好全省10个县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
2.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
一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十大行动,确保江西粮食主产区地位不动摇,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二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茶叶、棉花四大主导产业;扩大城郊蔬菜、设施蔬菜、特色蔬菜以及优质水果、特色水果、名优茶叶生产规模;统筹抓好花卉、中药材、蚕桑等特色产业。三要提升发展畜牧业。提升生猪发展质量,扩大家禽产业规模,突破草食家畜发展;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升畜禽屠宰加工水平,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四要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稳定发展大宗水产品,重点发展特色水产和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养殖;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强化渔政管理和执法,推动现代渔业建设。
3.着力加快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一要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中连片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产业带。二要推动农业园区发展升级。大力实施“百县百园”工程,整合各类涉农投资及项目,重点支持示范园区建设。三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力争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2%;力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50家,并新增1~2家上市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公司;抓好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千亿目标计划”及四特酒公司“超百亿目标计划”的跟踪服务。四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升级。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以规模化沼气集中供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为依托,推进能源生态村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一斤石灰一斤粮”、绿色植保农药减量等适用技术;推进畜禽规模清洁生产、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行“测水投料、查菌配药”渔业健康养殖模式,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同时,要推动休闲农业升级,引导休闲农业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发展。
4.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动植物保护、标准化养殖场等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以上。二要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快水稻、茶叶、生猪、大宗淡水鱼4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与推广,力争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三要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确保农业用种安全,力争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四要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力争农机装备总动力超过4700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以上。五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好农村“三资”(资源、资产、资本)监管、农业政务、农业行政执法监察等电子平台,推进农业信息化。六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力争全省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达到5000人以上。
5.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300个,新增300个。二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确保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条件。三要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大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查处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四要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深入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和统防统治,有效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畜禽屠宰监管,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
6.积极推进市场开拓和农业对外开放。
一要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会场经济(如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系列展销会等);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如国家级赣南脐橙专业市场等);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如电子商务、连锁直销、农超对接等)。二要强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围绕“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的主题,逐步培育一批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牌农产品。三要努力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推进农业招大引强,力争省以上农业项目资金110亿元,农业招商引资额150亿元以上;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力争农产品出口10.6亿美元。
7.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模式;构建
一、构建循环型生态农业是发展兰州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不同,兰州有90%的土地和近一半的人口在农村。然而,2006年兰州农民人均收入2898元(仅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0.8%),低于当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3587元的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在倒数第二位。农村经济的落后已成为制约兰州经济发展的藩篱。目前,兰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矛盾:
(一)农业发展中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兰州土地总面积1.308万平方公里,全市耕地总面积31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2%,其中水浇地11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6.6%,其余大部分是旱地和山旱地。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面积的土壤侵蚀,以及随着兰州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而导致的对河谷盆地中水浇地、菜地、果园等优质土地的大量侵占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
(二)农产品种类的多样性与产业化程度低的矛盾明显
石质山地,黄土梁峁、丘陵和盆地,河谷川阶地等多地貌特征和日照充足,冷热分明,日温差较大,年降水量少,气候差异明显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兰州农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和品质的优良性,具有产业化经营的潜在优势。然而,技术和市场信息闭塞,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农产品加工尤其是深加工能力较弱,使兰州农业的产业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为城市经济服务功能的增强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的矛盾凸显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兰州农业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新鲜、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服务功能不断强化。然而,以劳动力的高投入和土地的超常利用为特征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使兰州农村经济投入与产出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兰州低产田(每亩少于150公斤)面积超过70%左右。兰州农业劳动力占全市劳动力的36%左右,而农业产值仅占全市GDP总量的3.5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不适应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的要求,农业经济服务于城市需要的功能受到极大地制约。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矛盾加剧
兰州被山体包围的盆地特征,以及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机械、电力为主体的传统工业结构,使兰州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冬季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仅影响了市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城市云量的增加也使日照时数明显减少,对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黄河兰州段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迅猛增加,严重影响了城市和农业用水的质量;工业废弃物的超标排放,使兰州市部分地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过高;城郊农业中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使兰州市5区内土壤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如雁滩乡均家滩土壤中DDT含量为对照点的40倍;农业中大量使用的塑料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影响了土壤的通透性,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也增加了经济活动的成本。
基于此,实现兰州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利用兰州都市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和城市经济的产业和技术优势,构筑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这一模式,能把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使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产业之间的经济活动组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不仅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利用,而且使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外部不经济行为降至最低,从而有效地克服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两大障碍,为消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环境与发展的尖锐冲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二、兰州市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路径
结合兰州农业发展的现状,兰州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建设可以通过三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加以推进。
(一)兰州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初级形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1、生活垃圾收集体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目前,兰州农村的生活垃圾尚无进行集中处置的场所,也无法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物质内部循环。今后兰州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应形成垃圾运输车、垃圾房和垃圾处理站三位一体的垃圾处理模式。为每个住户分发不同颜色(绿色、红色和黑色)为标志的小型垃圾桶,分别收集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从源头上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然后,在主干道两侧设置垃圾房,内设垃圾分类收集箱,由垃圾运输车定期运至垃圾处理站。垃圾处理站集中收集后,对有机垃圾运输至村内建设的高温堆肥处理站,与畜禽粪便一起进行堆肥处理。无机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集中收集后由兰州市相关部门进行统一处理。
2、畜禽粪尿的资源化利用模式。目前,兰州大多数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水治理设施,畜禽污水及废弃物任意排放,严重污染环境。据统计,一个饲养10万只鸡的养鸡场,每天产鸡粪可达10吨,年产鸡粪达3600多吨。1个千头猪场日排泄粪尿达6吨,年排泄粪尿达2500吨。这些粪尿若处理不当,将成为一个极大的环境污染源。兰州畜禽粪便和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畜禽粪便高温堆肥处理。高温堆肥处理是利用混合机将固体畜禽粪便和添加物质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在有氧条件下,借助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使堆料能自行升温、发酵、除臭、降水,在短期内达到腐熟。在堆肥过程中,根据需要还可以加入一定量的氮、磷、钾肥,以生产多种作物需要的专用复合肥,用于粮食、蔬菜、林果等农作物的生产,改善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少用或不用化肥,使农产品成为安全、放心的有机食品。二是畜禽废水厌氧发酵。每家每户建立小型沼气发酵池,对畜禽污水进行厌氧发酵。制取沼气是一种操作简单、经济性高的畜禽粪尿处置利用方式。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供居民使用,其沼液和沼渣还可以加工为有机肥料。据统计,一个10万只规模的养鸡场,收集其鸡粪进行厌氧发酵,每年产的沼气作为燃料可相当于232吨的标准燃煤。
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有极高的再利用价值。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综合利用技术,兰州农村每年产生的大量作物秸秆,常常被废弃于田间地头、场院房头或被露天焚烧,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污染了环境。因此,建立农作物秸秆和生活垃圾、人畜禽粪尿的混合堆肥模式将有效地解决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其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二)兰州循环型生态农业的中级形式――农业内部循环模式
兰州生态农业的内部循环依其社会化程度的不同,可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1、农户庭院经济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户庭院经济型生态农业是以农户家庭及其承包的土地为基本生产单位而建立起来的微型生态农业系统。这一模式,以构建农户内部种植-养殖-农户生活循环链为主,使单个农户农业经济的整个过程形成一种闭合的小循环。其具体操作是,每家每户均建大棚利用太阳能养猪养鸡、种植蔬菜,以人畜粪便作原料发酵生产沼气用于燃料,沼渣作肥料又用于种植,从而形成集温室、畜舍、厕所、沼气“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的能源供应,改善农民的卫生和生活环境,又可以减少农作物和蔬菜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促进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其循环流程如图2所示:
2、产业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产业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以农户承包的山场、田地为基地,使农、林、牧、副、渔各业通过生态经济原理形成产业链,并通过专业分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较大规模的农业内部产业化经营系统。其循环物流系统如图3:
种植业中的小麦加工物可用作饲养畜禽的饲料;麦秸和人畜粪便用作原料发酵生产沼气,为农户提供高效、洁净的能源;沼渣不仅保存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包含丰富的氨基酸,B族维生素、各种水解酶、生长素,并杀灭了病菌,可直接用于作物肥料,不产生二次污染,而且经厌氧发酵后,微生物代谢作用所产生的植物抗逆性激素、抗菌素等有益物质,还可用于提高抗逆性和防治植物病虫害,可减少农药施用量的70%-80%,降低农药残留,实现农产品优质高效和无公害。农畜产品可直接进入市场交易,或进入加工企业加工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制成品销售。
(三)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的高级形式――循环经济园区模式
循环经济园区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系统把包括工业、农业、畜牧业在内不同的生产者(企业)联接起来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互利共生网络,使得这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通过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实现不同产业间物质和能量的逐级传递、最大利用和闭合循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减少整个体系向系统外废物的排放量,甚至达到零排放。以兰州市西固区循环经济园区的设计为例:
西固区位于兰州市西部,工业企业密集,已拥有各类企业1000多家,现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电力、轻纺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13个门类的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近1/2。西固区又有着种植蔬菜和瓜果的优良的土地和气候条件,拥有粮食、蔬菜、油料、果树、瓜类等五大类特色鲜明的农作物资源,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在优势。西固循环经济发展园区的试点和建设,必须突出石油加工产业链延伸,形成集石化-建材-现代农业为一体化的产业链,通过能源的合理和梯级使用,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使园区各产业形成循环和联动发展,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其建设模式的设计见图4。
西固石化企业的冷凝水可为居民提供高温蒸汽用于取暖,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也有利于减少空气污染;暖气供应产生的低温循环热水可以用作绿色农业生态园中的大棚蔬菜生产使用,不但降低大棚蔬菜的生产成本,又可以引入热带地区的作物,增加蔬菜新品种;余热还可用来养殖热带鱼类,为市场提供比较丰富的水产资源;石化企业产生的煤灰渣可为水泥厂所用生产水泥;林果业和蔬菜大棚中的次品果实和叶秆用于加工畜禽饲料;畜禽粪便加工为鱼场饲料;鱼场清理出来的污泥又用作饲料还田;农畜渔产品可直接进入市场销售,也可经农副产品加工后进入市场。
三、构建兰州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对策
(一)政府要做好培育和试点工作,有步骤地推进兰州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首先,要做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前期规划。集合诸多领域和产业的专家,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建立相关的农业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综合实施,以达到少走弯路,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制定有关生态农业建设投入、考核、协调、补偿、投融资等相关的配套政策,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发展导向,为生态农业区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最后,引导科技人员在农村进行试点和示范作用,让农民从实践中真正获益,调动其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二)以促进生产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与保障机制
一是在发展初期政府必须加大对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投入,由市、县、乡(镇)共同出资,设立生态农业专项资金,或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开发生态农业;二是搞好各项服务工作,拓宽农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渠道,使经济主体成为循环型生态农业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生活成本、资源成本降低而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的最大受益者;三是借鉴国外“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对农村环境污染行为征税,使污染排放者支付较高的额外的环境成本,促使其转变观念,主动地将生产纳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轨道。
(三)加大兰州农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兰州农业经济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特色”做文章,打破传统的种植结构,引导农民建立旨在为城市服务的集种植业、畜牧业、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一体的多元经济结构,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依托大项目,建设好农业大基地。同时以财政、税收、技术支持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进入循环体系的初始成本,鼓励创办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加快农业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生态农业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因此开发经济效益好、可操作性强、技术转化成本低的农业高新技术是生态农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这就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积极开展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参与的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体制,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和转化的力度,提高科技供给的效率和质量,为兰州特色农业产品品种改良和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
(五)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市场拓展能力
一是要运用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系,促使相对分散却具有生产关联性的各个产业形成产业链,建立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切实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作为一个整体面对市场,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鼓励和扶持成立各种合作社、专业协会、研究会、行会等不同类型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好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利润平衡及保障问题,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三是加快农产品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布局规划和建设,为农产品商品化提供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1、邓海弟,贺永泉.兰州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2、赵平.浅议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及其调控措施[J].辽宁畜牧兽医,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