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常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一校一品”现场展示
1.“忘情”的运动
12月13日上午在广州第一中学高中部,龙津小学的传统特色节目《龙腾狮舞》拉开了活动的序幕。洪亮的锣鼓声中,学生们动作轻盈娴熟,神情欢快大方;葵蓬小学的《花城新羽》令在场观众惊叹,160名学生在12块简便、易移动的羽毛球场上展示了羽毛球操和羽毛球实战动作,活动场地狭小,学生们却运动自如,现场掌声四起;林凤娥小学的《篮儿当自强》;共200名学生参与,他们手持彩色双球,展示运球、跳步、转身、坐地拍球、连续抛双球等动作,在娱乐中学习技术,在熟练中锻炼技能。流花中学的《奔跑吧!少年》校园定向展示,蒋光鼐纪念小学的《灿烂时刻》精选课课练,何香凝纪念学校的《活力香凝绳飞梦圆》跳绳,南塘大街小学的《大道至简》跆拳道,聚贤中学的《彩带飞扬》素质操,五眼桥小学的《通福武韵》武术及广州市第一中学、海中小学、龙溪小学带来的《逐梦少年》足球技巧展示让嘉宾们目不暇接。所有节目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充分创新,使学生们乐在其中。正如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赖天德先生强调的:“体育教学的多元化要在认知上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成果。”
2.多样的“运动”
12月13日下午,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的师生以安全教育实践为主题,进行了一场不同以往的安全技能实操演练。演练虚拟地震、火灾、落水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学生们训练有素、沉着应对,现场井然有序。老师们还使用独有的安全教育教具,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急速报警”“标识竞技”“快速避险”等实践培养。
3.和谐的运动
12月14日上午,坑口小学举行了首届全员运动会。全校学生表演的素质操,将体育基本的走、跑、跳、支撑等能力巧妙融入动作中。随着四年级学生100米弯道名次跑的开始,操场上逐渐沸腾起来;一年级的孩子们团结协作,组成一条可爱的“毛毛虫”向前移动;五年级的“夺冠高手”项目紧张、刺激,队员骑坐在同伴肩上,相互配合,抢夺对方的帽子。这时,学生们表现出来的正是体育学科独有的教育功能――益智健体。
这是一次空前的盛会,每位学生都上场3~5次。滚大球、穿越火线、抬小猪等18个比赛项目新颖奇特。绑腿前行比赛中,黄队三次摔倒三次爬起,场面感人。学生们通过竞赛去发展、塑造自己,使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前进,体育让生活充满可能。40×100米接力跑中,加油的孩子们追逐着选手,像风中的麦浪,一会儿涌向东面,一会儿移向西面。此刻,被汗水浸透的脸庞、家长与老师的助威、由衷而发的泪水都深深定格在所有人的心中。运动会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
4.有序的运动
12月14日13点50分,在百年名校――真光中学的400米跑道上,2000名学生列队奔跑。他们的队形变化多样有序,展示出团结和意志。该校的“校园足球”已经开展四十多年,这里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活动。高中优秀足球课例《足球射门综合练习》展示了学生们的球性和身体素质。学生们熟练的技术、默契的合作赢得了嘉宾们的掌声与喝彩。
5.体育教育的回归
12月14日下午,鹤洞小学名为“柔韧有愉”的大课间展示在校园举行。三年级和六年级共490名学生展示了劈叉、坐位体前屈、仰卧推起成桥、肩肘倒立、手倒立等柔韧性动作;一年级和二年级共240名学生表演柔韧操,展示了朝天蹬、前滚翻、后滚翻等动作。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表演了体操技能,包括侧手翻、跳箱、鱼跃前滚翻、蹦床、双杠、平衡木等。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表演了健身操。上述体操教学在鹤洞小学均有开展,着实令人赞叹。学生们的专项素质及身体协调能力突出,这证明在中小学恢复体操教学很有必要,对解决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危机大有益处。
在鹤洞小学的操场周围,设有整列的单杠、爬杆墙、大型脚架和小型吊环,这些都是属于孩子们的器具。每到课间或放学后,器械上都是精力无穷的孩子,这样的景象在30年前是比较常见的,但在近十几年却销声匿迹。一位日本思想家曾说过:“引进文明的外观比较容易,但是引进文明的精神则很难,引进文明的内在精神时,必须从最困难的着手,因为拥有文明的精神,文明的外观就会不请自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追求文明的外观,而忽略文明的精神,文明化的工作就一定会窒息,或者出现进一步退两步的周折和尴尬。”
联盟主席毛振明教授在解读中国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时,常与日本进行对比,因中日两国都是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日本学生的体质总体上比较平缓,没有大幅变化,只有小的波动,也会引起日本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在中国,学生体质连续30年呈现断崖式下滑。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发育是有敏感期的,即孩子在某一年龄段发展某些身体素质特别有效,一旦错过时机就再也无法获得相同的效果。如柔韧性的敏感期为5~9岁,并在20岁停止发展;而对力量素质而言,其敏感期大体上与青春期同步。所以青少年时期的锻炼不可替代。
6.回归的进程
12月16日,在“玉成君子,龙行天下”的深圳玉龙学校,长廊上摆放着孩子们和家长、老师共同制作的风味美食。以前,玉龙学校的孩子们畏惧体育运动,如今却满心欢喜地参与其中,正是联盟设计的有趣项目征服了孩子们的心。生活成就教育,教育创新生活,“体育大联盟”使体育教育回归本质。
二、研讨会纪实
在第九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研讨会上,首先回顾了本次展示活动,并播放了荔湾区教育局2016年度教育特色宣传视频。随后,副局长刘轶汇报荔湾区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通过专家引领、政府重视、队伍建设、特色发展形成了“一校一品”的格局,并借助冠名体育竞赛的形式,推动学校体育优质发展。鹤洞小学、坑口小学和林凤娥小学分别就体育工作经验做了交流。
联盟主席毛振明教授做了题为“论学校体育改革与联盟的使命”的报告。从体育的学科育人、实际案例、联盟的体育与育人三方面指出体育的意义和我国体育教育现存的问题,并介绍了联盟的工作思路。随后,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讲话。他肯定了广州荔湾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同时强调了体育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体育教学不只是体育技能的培养,还包括体育习惯、体育精神的培养,改革要遵循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坚持“立德树人”。
本学期,数学围绕着眼于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教学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学伊始,我便认真学习新课标,把握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我在重视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继续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德。
1、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的联系,探索规律
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
(教育整理diyifanwen.com)
由于学生进入高年级,所以教材中更多地注意数学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材中有很多应用题的教学材料是反映自然科学和生产方面的,通过计算使学生不仅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也增加一些科学常识和生产常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具有应用广泛性的认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教学情境 探究意识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38-01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来源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新教学情境,能够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以生活为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创设出新颖、有创意的生活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是为了导入新课,更要引导学生围绕情境进行探究,这样才能体现出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课堂充满灵动和活力。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方向》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出生活中认识方向的情境,如太阳从东边升起,到西边落山;指南针指向南方,则对面是北方等,让学生初步认识了东西、南北是相对面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太阳一天中运行的轨迹,就可以知道中午太阳在南边,当面向太阳时,则左边为东,右边为西,从而建构起方位的空间观念。这样的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并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正确辨别出方向。在下一个环节学习认识地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画出学校的平面图,结果在展示时出现了不同的情况。通过学生的解释可知,不同的学生把“上”定为了不同的方向,所以出现了让人分不清位置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达成一致呢?这时教师就可以给出绘制地图的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样学生对于方向的认识就能达到一个全面认知的层次,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以常识为情境,诱导学生向纵深探究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常识性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帮助学生掌握这种常识性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将常识数学化。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常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探究未知世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时,教材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总结,这样在给出一个数字后学生就能快速地判断出它是谁的倍数。此外,其他数的倍数是否也有一定的律呢?比如4的倍数。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年、月、日》中平年、闰年的内容,列举出几个闰年的例子,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究4的倍数做好了准备。如学生举出闰年有2004年、2008年、1992年、1996年等,这时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就可以发现4的倍数单看末位没有规律,但是只要看后面的两位是不是4的倍数就可以得出该数是不是4的倍数。这个发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下继续探究7的倍数的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学生的探究向纵深化发展。
三、以旧知为情境,强化学生的探究精神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前后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教师应以旧知为情境,让学生在重新解读和分析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探究得出新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来发现,而不是包办代替,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加强,探究精神得以强化。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时,教师可以用已学过的长方形周长的求法来引导学生尝试求出圆的周长。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无法用尺子直接量出,那么怎样得出曲线的长度呢?在小组探究中,有的小组用细线绕圆一周,然后拉直测量出周长;有的小组将圆在纸上滚动一周,量出滚动的距离得出圆的周长。这些操作都体现了学生开展思考与探究,并用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接下来教师可以再让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而探究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关键词】数学;高效课堂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变成了“自立探究”。要求我们不单要教给孩子们常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把握常识的体例,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目前,全国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构建高效课堂,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合作帮扶为辅,贯穿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经过半学期的实验与尝试,我发现课堂讲的少了,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学生上课睡觉的没有了,主动的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学生多了,学生的成绩正在稳步上升,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 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课伊始,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同时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中,还要让学生感到身在其中,有一种学习新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但是,不要为创设情境而创设,切忌盲目的创设情景,应与三维目标有机的结合,不能脱离实际,要有目的性和真实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其实这个背景可以来源于生活,就是来源于数学本身。
2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教师可用小黑板或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便于学生知道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知道朝什么方向去努力。引导和鼓励在阅读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提出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不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吗?教会了学习方法,学生终身受益。我觉得目标出示应注意以下几点:(1) 目标的提出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以学生的语气出现。如:学会、记住、会运用等。避免出现比较空洞、抽象的语言。(2)目标应简洁、明确和具有针对性,分为知识目标、方法目标以及情感目标。(3) 出示目标之后,要让学生阅读,在读的过程中边思考边记忆,以便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学习目标学习。 学生在自学时,老师全班巡视,特别是学困生,悄声问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既让学生感到老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也使这部分学生在有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对那些优秀的学生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轻轻的一句“你真棒”,使这些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自学结果地肯定,也更能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这里的“多元”指的是师生、生生、组与组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调动课堂当中的多种因素,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刚才提出的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公开场合羞于表达或不善于表达,但面对同学时,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应有意识的让这些学生在同学们的互说互评之后将自己的意思在课堂上完正的表述出来,增强其自信心。也能充分的将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暴露出来,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向同桌或学习小组提出,由他人帮助解决。最后,学生遇到的问题仍旧解决不了的,向老师提出,师生共同解决。通过生生、师生多边而有效的对话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问题的答案,提升对文本的认识,以此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张扬个性的目的。
4 抓好训练检测这个环节
这一环节时围绕目标进行的,是有目的的。训练检测并不是考试学生,而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检测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出几道题让学生做一做,目的是将学生所学知识与方法通过检测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题目的选择需注意:(1)练习题的设计坡度要小,形式要多样化,如填空题、判断题、动手操作题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题型。前面的题要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无误的做出来,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后面的题可以是思考题或是选做题,以激发优等生更进一步学习的欲望。(2)设计检测题要紧学习目标,针对性强,既要考虑练习题的难易程度,还要考虑题量的大小。尽量避免重复性的练习题出现 。(3)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及时巡视,特别是要多关注学困生,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如果个别学生出错,单独讲解就可以了。出错比较典型或错的题比较集中时,要将错题板书到黑板上重点讲解。(4)反馈信息时,禁忌学生齐答答案,这样容易使某些学生人云亦云,教师不能发现个别学生的出错点。
5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
这一环节是留给教师创新的空间,可以作为调整课堂教学时间的缓冲阶段,可以是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使用“本节课你学会了那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知识感到困惑?”等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说一句完整的话,既了解了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是为了用。课堂上学生学会的知识和方法要能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防止学生“学”和“用’”两张皮的现象。如果课堂时间不够用可以在课堂上不处理。课堂上处理不了并不表示不处理了,课后教师要反思时间浪费在哪一个环节,并在课下要及时了解学生对这些题的解答及应用情况。教师在设计这些拓展习题时,要注意和学生身边的事或物紧密相连,
关键词:概念教学;实例引入;常识迁移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系统的基本元素,是构成数学理论的基础。而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概念引入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来引入,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这样的概念教学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一、通过实例引入
实例引入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的实例进行引入。如讲授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的分段函数时,由于分段函数的定义较抽象,学生掌握起来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在昌吉市乘坐的士付费为例引入这样一个情景例题:昌吉市出租车起步价5元(3 km内),超过3 km的,每公里1.2元。(1)试写出出租车费y(元)与路程x(公里)之间的关系。(2)计算当x=4时,y的值是多少?(3)若有一位同学从学校到家付费8.6元,试问该同学的家离学校有多远?通过本题的教学设计引入了分段函数的定义,使学生理解分段函数的意义,并初步掌握了分段函数函数值的分段求值及知道函数值如何求自变量的问题。
二、探索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加强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很多数学概念之间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有一些新概念是建立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是旧概念的延伸和发展,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引申、导出新概念,既可强化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而且利用这种方法引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讲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计算整数幂41=4,42=16,43=64,然后问学生分数幂4=?,4=?怎么算呢?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解决这个问题的动机,接下来再利用归纳总结的方法,由学生猜想正分数指数幂与根式的关系,从而引入了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具体讲授过程如下:我们知道=a2,(a≥0)=a3,=a2,=a3,那么通过以上几例的计算,你能猜想=?以此引入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a=(a>0,m,n∈N*,且n>1),并指导学生完成4=2,4=8)
三、利用学生已会的知识或常识迁移,引起共鸣
课堂中回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经常能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将学生已会的知识或常识迁移到数学课堂。如在讲对数的定义时,我就利用人教版必修1课本60页的习题3,并适当地改编,从而引入对数的概念,具体讲授过程如下:
按复利计算利息的一种储蓄,本金为a元,每期利率为r,设本利和为y元,存期为x。(1)写出本利和y随存期x变化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存入本金1000元,每期利率为3.25%(课本是2.25%),试计算5期后的本利和是多少(精确到1元)?(3)问如果有一同学存1000元,要存多久本利和才能达到2000元(即翻一翻呢)?前两个题目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听人说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对此类问题并不陌生,因此解决起来问题不大,只是到了第三个问题,虽然本题所提的问题学生还是较为感兴趣的,且很多学生很想知道答案,并会乱猜,或估计,但都不得要领,此时,我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到本题的本质问题上来,即已知1.0325x=2,如何求x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了对数的定义。
四、运用从“设疑问难”到“引起悬念”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即运用从“设疑问难”到“引起悬念”,逐渐深化等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非常惊奇,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觉得学数学原来就是发现规律和方法,从而产生兴趣,进而才会觉得学数学概念并不难。
一、构建知识脉络
要学会构建知识脉络,数学概念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出发点,也是数学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掌握好代数中的数、式、不等式、方程、函数、三角比、统计和几何中的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分类,定义、性质和判定,并会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一些问题。
二、夯实数学基础
在复习过程中夯实数学基础,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出有关信息,选出组合信息,寻找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
三、建立病例档案
准备一本数学学习“病例卡”,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病因”开出“处方”,并且经常地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这样到中考时你的数学就没有什么“病例”了。我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定数量的数学习题,积累解题经验、总结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思想、催生解题灵感、掌握学习方法。
四、常用公式技巧
准确对经常使用的数学公式要理解来龙去脉,要进一步了解其推理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自行探究。对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实际经常用到的常识,也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例如:1-20的平方数;简单的勾股数;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高和边长的关系;30°、45°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样做,一定能更好地掌握公式并胜过做大量习题,而且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捕捉生活中的“元素”,挖掘教材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剖析具体的生活现象。从各种具体实例中,提炼出教学内涵,感受数学对自然和社会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序数对时,通过确定电影院中座位的位置和教室里座位的位置,让学生明确有序数对的含义和注意到了有序数对中的两个数是有顺序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有序数对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补充大量生动的实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际的积极意义。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具有逻辑性,在教材中它总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r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我们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充实到教材中去,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如在教学《同类项》时,我首先拿出了一小袋硬币,请同学们帮我数一数共有多少钱?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期望帮我的忙。在数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选择按照分类的数法最好,南此引导学生总结出在数学中,对于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一同类项。学生被这样的问题情境激起好奇心,激发了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某项知识后,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着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中,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是学习数学的根本。
因此,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东西。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在生活空间中解决问题,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收集生活常识,培养数学思维
中学生思维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但是,他们极少或不可能经常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生活中的想象。如果教师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将其恰当引进课堂,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例如,我在教学《基本平面图形——线段》时,先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在墙面上钉一个木条至少需要几个钉?人们为什么不惜破坏花草而不愿从花坛边沿走路?通过这些生活常识,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问题,让学生展开调查,收集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最佳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维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应通过游戏、引导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三视罔”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取几块棱长是lOcm的正方体堆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来观察,然后由学生自己画出三视罔。经过操作、观察、思考的步骤,学生自己发现了三视图画法的规律,能准确地画出三视图。
关键词:数学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在讲授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
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大雁塔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四、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五、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关键词】 做数学;操作实验;合作探究;共享交流
弗赖登塔尔指出,“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留给学生的机会就是所谓的运用……这不可能是真正的数学……学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复制”,学生“所获得的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孤立的砖头”,而“数学的每次应用都是重新创造,这不可能通过学习现成数学来培养”,因此必须“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将现成的数学转换成做出来的数学”,“对学生和数学家应该同样看待,让他们拥有同样的权利,那就是通过再创造来学习数学”. 可见引导学生“做数学”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其实质是让学生对数学进行再创造,而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
1. 强化学生学习的行为、情感和认知
“做数学”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并不等于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更应该是“做数学”.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 从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 要全面提高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品质方面的素质,体验深层次的数学学习,就要让学生从行为、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投入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有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从学生熟悉的“时间”入手,提出:“8月份有31天,这个月一共有几小时?”鼓励学生先猜测大约是几小时,再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算法. 当学生用许多种方法算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所花时间、气力和计算的简单程度等来比较,从而得出笔算中用乘法竖式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通过这个“做数学”的过程,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简单的列式和计算,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思考、比较的数学思想以及问题解决多样化的策略;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化了学生认知.
笔者认为,强化学生学习的行为、情感和认知,应该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强化学习行为;二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多样化的策略;三是,将数学学习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四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数学知识;五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并在相互的讨论、争论、辩论中揭示知识规律,寻找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
2. 注重体验“数学化”
学生在“做”中得到的体验是经验,是常识,还不是数学. 因此,我们要逐步地抽象,提取与学习目标有关的本质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特征,再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表示出来,使之规范化、形式化,最后依据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使之成为规范化的数学知识. 如有教师教学“圆的认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时,在测量的基础上把数据列成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并用自己语言总结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进行总结:“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即d = 2r,r = ■d(d表示直径,r表示半径).”使经验和常识变成数学.
3. 尊重学生对思维方法的自主选择
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尊重是促进学生高效能地“做数学”的重要因素. 只要学生的思维正确,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我们就应该给予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有教师在教学方程时安排练习题:“r等于什么数时,3r - 9的值大于127?”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不等式,一般学生都是根据求方程的解的步骤,再用还原的方法求解. 3r = 12 + 9,3r = 21,r > 7. 这时教师并没有停留在这个答案上,而是让大家都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于是学生说出了许多解法,利用正迁移、推理等方法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因此,在“做数学”活动中,我们不能用单一的、局限的思维方式去限制学生,只有对学生思维和选择的尊重,注重创设一个环境,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做数学”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4. 注重激励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