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普惠金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借贷失衡导致资金外流
近几年来各大金融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更倾向于进行大额贷款而非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这导致了资金更易向高收益城镇或非农区流动,使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无法获得应有的资源,弱化了政府资金投入。这种非农化倾向所造成的金融服务与资金额度的不足与农村旺盛的金融需求相悖,造成了农村贷款难、融资难,金融业务低效率,金融资源无法有效分配,没有发挥资金集聚效应,形成了供给与发展相互阻碍的恶性循环,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与金融供给失衡。因此,促进贷款公平性和公开性,可以化解资金外流困境。
1.2金融主体匮乏,金融服务不足
金融主体单一始终是困扰农村金融创新的现象,其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单一和农户融资渠道单一两方面,金融产品单一表现为产品缺乏特色性的创新,业务品种缺乏,同质化明显,缺乏竞争力,如支付和结算工具单一。这样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迟缓,金融服务网点仅有存、取、转等基础业务,证券、理财产品、基金等业务尚属空白。融资渠道单一表现为金融机构选择单一,是由金融系统融资方式落后和融资规模小造成的,具体为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为农户所能选择的两种融资机构。这样降低了资金的利用率,也降低了金融机构融资效率,使需要资金的农户却无法获得资金。
1.3农村金融创新风险高
农村金融创新始终伴随着高风险的隐患,风险主要来源于农业自身特点与信用制度的缺失两方面。首先,农业具有的较长产业链、收入不确定性、季节性、产品相似性、低收益性、生产分散性和自然灾害不确定性等特性决定了农业自身在收益取得方面所具一定的隐患,并且交易成本和资本运用成本较高。当农业自身具有的特点无法及时与金融产品进行匹配时,这些特点会阻碍农业产业升级。其次,农村信用环境不良与信用制度缺失,无法约束借款人行为,增大了农村贷款的信用风险。风险分担机制的缺失降低了风险分散能力,削弱了金融创新的动力,并切断了持续性创新的保障。
1.4网点覆盖率低,民间融资兴盛
近些年,随着商业银行面向农村的业务拓展,针对基础服务网点的覆盖率在逐渐增加,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网点配置不足、密度不均等布局缺位,城乡布局断层等区域性失衡,网点金融功能不健全等现象。这些问题影响了存取款的便利性,限制了农户的储蓄行为,也限制了金融机构吸收资金的能力。为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农村辐射,各商业银行应推进空白区域的网点建设,建立农村服务整体布局网,发展普惠金融。正规金融机构在某些地区的缺位给予了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空间,而民间金融的活跃,大多有血缘亲友、地缘乡亲与业缘同事等关系相联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资金需求的压力,但因其缺乏法律保障与监督机制,并具有偏高的偿还利率,易出现非法或不规范经营行为而引起纠纷,加大了农户负担的金融风险,威胁金融市场的稳定。
2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2005年,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首先提出了“普惠金融”一词,其具体是指以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为主的金融服务需求方能够获得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普惠金融更适用于缓解农村所面临的金融排斥。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改革,营造以客户为中心,适度竞争,服务得当,持久发展的市场环境。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了金融领域,而造就了当代的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挖掘技术、信息通信技术、资信评价技术、移动支付及云计算技术为主体工具的互联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低,服务效率高、覆盖面广,使用便利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填补了金融领域空白,解决金融供需问题,打破垄断,引发市场竞争,推动我国金融服务更加国际化。现实的金融模式,往往会将传统金融在资金、网点、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和互联网金融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方面的长处相结合,推出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和工具。为搭建跨平台、跨行业、惠及农村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成为了大势所趋,因而也造就了适用于农村的互联网金融方式。两者互为补充,创造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契机。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六种形态,分别是金融互联网化、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大数据征信系统与网络贷款,P2P网络贷款,互联网货币与众筹融资。可见,金融信息化与电子化已成为未来农村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
3互联网金融提供农村金融基本服务研究
在我国农村金融环境逐渐完善,农户收入增加,城乡差距缩小,为金融普惠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基于此我国互联网普惠金融所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三类:
3.1基本金融业务伴随信息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网络证券、金融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的出现,打破金融业务依附物理网点的局限,打破了农业分散的阻碍,丰富了传统银行存取款、保险、期货等金融服务渠道。通过运用全新互联网金融工具,客户不仅可以完成基本金融业务,更可以通过移动支付终端进行金融产品的购买。这种突破使金融机构转向以市场为导向,提供基本金融业务服务的金融工具属于互联网金融中金融互联网化与移动支付这两类。金融互联网化是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在网点缺乏与业务不足区域,克服空间障碍,开展金融服务的方式创新。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农户更加便捷的接触金融服务,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支付终端与移动支付的构建,便利了农户进行互联网贸易时的支付行为,也使得小额支付服务得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支付体验。
3.2提供融资平台
互联网金融融资主要以贷款产品为主,主要形式为新型P2P网络贷款和众筹融资。首先,P2P网贷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个体间的资金借贷与资料互通,因此其倾向于以金融中介的模式服务中小企业。作为新兴事物P2P平台在2014年内上线1228家。其互联网平台的公开性,高效性和低廉性,增加了信息透明度和客户进行选择的可能性,降低了收集信息的成本,激发了闲置资金的流转,创造了全新的便捷互联网贷款方式。其次,众筹融资凭借其突破性与无地域限制等特性远超股权融资与天使投资,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拓宽了其融资渠道。但由于融资行为涉及到双方资信水平评估,因此信息质量对于融资项目尤为重要。大数据挖掘技术具有捕捉个人信息的优势,因此其在收集与分析借款人信用水平,辅助评估借款人信用,并决定是否进行借贷业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其增大了信息的对称性,打破了信息采集障碍,促进了信贷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大数据系统可以通过分析业务进行中的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及时限制借款人违约,降低违约风险与不良贷款率。因此线上融资业务逐步形成了大数据挖掘技术与互联网平合的经营模式,弥补了传统金融业务不足。而可以进行大数据采集的平台多为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我国目前最大的P2P小额信贷平台———宜信,是当代互联网融资机构的翘楚,其主要扮演中介平台,在彼此信任的两个个人间进行资金信贷业务。近些年,他们更是提出了未来五年的“谷雨战略”,计划通过自建服务网点、开辟农村金融平台、提升其征信能力与风控能力,来推动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相似的京东金融推出的金融白条与小额信贷等产品,阿里巴巴的蚂蚁微贷与投建村服务站的千县万村计划,正勤金融开发的惠农产品“e农贷”,翼龙贷推出的农业贷款,开鑫贷发行的惠农贷都是意图解决农户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
3.3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网商银行作为一家纯互联网银行,本着成为“网商首选的金融服务商”、“互联网银行的探索者”以及“普惠金融的实践者”的宗旨,在中国农村普惠金融领域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农村普惠金融变革恰逢其时
现今,中国自身经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几个层面:一是经济增长的模式发生了变化。过去,中国基本属于投资或者是出口拉动型的经济,金融主要服务于企业,因此企业金融比较多。二是出口本身也发生变化。之前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现在向中部转移的比较多一些。
在称之为“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已经从传统经济模式逐步转变为消费驱动型的经济模式。所谓消费驱动型经济,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消费。这里所指的消费,不仅包括城市地区的五六亿人口的消费,也包括农村地区的消费。而且消费最大的增量来自于农村,尤其是那些相对来说并不富裕的地区和人群,他们的消费边际效果才是最大的。如果将这一部分的人群消费调动起来,能够驱动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在上述经济环境下,网商银行以互联网银行模式在农村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是恰逢其时的。
农村普惠金融难点犹存
即便如此,目前普惠金融在中国还是任重道远的。正如央行副行长潘公胜 2015年在《普惠金融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论坛上提到的,要完善中国普惠金融的体系,应以发挥市场作用为主,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续道路。他提到的“可持续”的内涵是什么?我们的理解是,做普惠金融不仅仅是做公益,而是要在商业上具有可持续性,让普惠金融业务能够在市场上持续下去。
蚂蚁金服研究院最近有一个简要结论:关于全球的农村普惠金融探索,至今尚未出现一个可以在大范围之内进行推广的成功的模式。因为农村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单靠一类机构是无法胜任全部的金融需求的;另外,若技术发展不够或者缺乏技术革新的情况下,单靠传统金融的模式也难以满足复杂的农村需求。
普惠金融需要以合理的价格提供金融服务,是要维持金融服务机构财务上的可持续性,需要把金融服务机构在商业性和公益性找到完美的平衡点。如何达到这个平衡点,传统金融机构仍然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
第一,运营和教育成本高。传统金融机构拓展服务网络,往往通过增设物理网点,涉及的硬件、人员运营成本就非常高,而农村地区受到其自身经济发展的制约,单笔贷款的授信金额普遍不高,即便不计算风险成本,小额授信的成本往往难以被收益覆盖。同时让农村客户熟悉信贷的流程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复杂的金融术语与要求让一般农村用户理解,无疑需要付出较高的教育成本,整个教育过程也会相对漫长。
第二,信息不对称。由于历史原因,覆盖农村的渠道和网络不完善,农村居民普遍缺乏信贷渠道,城镇和农村的信贷档案建立的量的比例大致是4:1,农村信用档案缺失可见一斑,金融机构信贷服务缺乏开展的底层基础。
第三,收入难核实。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农业生产等活动,存在不稳定,不同年份之间的波动性非常大,确认农村客户的收入情况,需要高度的专业性和大量的经验积累。
第四,教育成本高。农村金融的普及覆盖不高,让农村客户熟悉信贷的流程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复杂的金融术语与要求让一般农村用户理解,无疑需要付出较高的教育成本,整个教育过程也会相对漫长。
网商银行农村普惠金融经验
网商银行是民营银行,也是纯互联网银行,主要采取“小存小贷”业务模式,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数据能力,着眼于解决长尾的金融需求,重点服务于广大的小微网商、个人创业者和普通消费者,特别是农村消费群体。
2015年开始,网商银行陆续试点推出“旺农贷”系列产品――面向农村客户的纯信用贷款,期限最长可达24个月,贷款额度最高50万,平均授信额度5万。目前该业务已覆盖河北、山东、黑龙江、云南、甘肃等17个省份65个县域下辖的村点,为农资农具下乡、农产品上行注入金融活水。这是网商银行首个针对农村客户推出的信贷类金融产品,也是网商银行这家纯互联网银行针对普惠金融的诸多难点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
在此之前,网商银行联合支付宝、第三方农业保险公司推出了全国第一个互联网气象指数保险――风力指数保险,为遭受台风“杜鹃”袭扰的农作物进行了及时赔付,成为2015年10月1日互联网保险新规施行以来首批进行理赔的互联网保险产品。截至2015年11月17日,风力指数保险线上投保人数约5万,已经为约3000名投保人进行了赔付,切实保证了投保人的利益,减少了天气灾害给客户带来的损失。
网商银行在探索互联网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也逐渐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心得,希望在未来与更多合作伙伴携手服务长尾客户提供借鉴:
首先,互联网+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减少教育成本。无论是互联网纯信用线上贷款实现客户纯线上申请、线上授信、线上签约,还是互联网农业保险,都是由客户通过手机无线端、动动手指就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激活与使用,让地域不再成为金融渗透到农村的障碍,最大程度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产品内容简单明了,傻瓜式的介绍与应用也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减少了客户的教育成本。
其次,本地化场景线下渠道,解决信息不对称。相比传统金融机构以及传统小额信贷的走出去寻找陌生客户,本地场景化线下渠道在贷前、贷中以及贷后都会对风险控制有很大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获客渠道更多是线下陌拜。这种模式在贷前极有可能会因为缺乏对客户的了解,无法判断实际贷款用途,导致对其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的误判,发放了一笔高风险贷款;贷中和贷后由于离客户有一定距离,无法第一时间发现预警信号,最后导致贷款无法收。
与之相比,旺农贷的本地化场景在农村淘宝上的体现就是:合伙人是当地人,对当地村民的口碑和家庭状况知根知底;贷款需求更多发生在“村淘点”的农资、农具、农机的购买,贷款到账直接线上下单购买,有效控制贷款用途;最后,合伙人与借款人的触点不仅仅发生在每月还款日,还在于每一次物流送达村点的时候,这些都是非场景化渠道无法比拟的。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也会看重他在本地化场景化线下渠道方面的能力。例如,我们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下属的中和农信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业务覆盖全国17个省份147个县,81%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网商银行未来将采用多种合作模式,携手更多的农村各类金融机构,打造服务农村客户的金融平台。
再有,大数据线上风控模型,交叉验证判定还款能力。网商银行基于大数据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风控模型,让在淘宝、天猫、1688以及阿里巴巴国际站上的小微企业主享受互联网金融带来的“310”体验(即3分钟申请、1秒钟到账、全流程0人工干预)。在过去几年中,已经为约60万家县域及乡镇农村小微企业提供了互联网化的经营性贷款,累计放贷1333多亿元。
这些数据和经验都将成为我们探索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数据模型。例如,前期我们在选择县域、村点的选择上,就会基于各地风险表现、电商平台虚假交易水平等数据模型进行筛选,开放优秀及信誉良好地区的农村业务;审批方面,村民在农村淘宝上购买的农资、消费品、关系圈等都可能成为我们授信依据,包括未来农产品上行之后,相信我们的授信依据将更加精准与有效;贷后我们也会通过一系列系统监控手段来进行系统自动化监控。
针对农村金融业务的政策建议
当今,中国从工业时代转型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代金融业的潮流和宠儿。中国的金融对内和对外改革仍在继续,随着人民币加入SDR 完成了对外改革这一里程碑的事件后,对内金融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十三五期间政府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普惠金融。2005 年联合国第一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后被世界银行积极推出。我国自小额信贷提出后,就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政府第一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目前,发展普惠金融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创新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是其根本所在。因为普惠金融实质上一个扶持弱势群体的金融体系,公平、正义的普及到一切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和地区。农村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所在,农业应作为其服务的主要产业,农民应成为其服务的主要群体,农村应成为普惠金融的根本。
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发展普惠金融,尤其是农村普惠金融,对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业发展需要普惠金融的支持
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部分,只有农村真正富裕了,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是建立在传统金融反思的基础上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实现更为公平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实现了公平正义
普惠金融的本意是为了让每一个人能享受到低成本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实现了经济上的人人平等。因此,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主要是针对那些难以享受到传统金融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在我国,农村相比城市弱势,农业相比工业弱势,农民相比城镇居民弱势。通过普惠金融,可以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了贫困人口的教育,生活和医疗条件,提升妇女儿童的权益。
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薄弱
农村普惠金融的对象主要为农村居民, 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性和自然环境的制约, 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的局限性和风险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很多金融机构踌躇不前,不敢踏入这片土地,进入这块市场。截止2014 年底,我国仍有1500 多个乡镇未有金融机构出现。即便有,仍是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少数金融机构为主力军。而这些少数金融组织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 自身能力的制约以及数量上和规模上的限制, 无法为数亿的农村居民提供高效满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导致农村居民融资模式单一,理财模式单一,降低了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 金融的便利性不足使得农户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制约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农村居民金融意识不足,信用环境差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导致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经济意识缺乏,金融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导致农户在接受金融知识普及, 操作金融工具方面的难度加大,不利于普惠金融的推行。同时,政府和乡镇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居民的信用意识引导,农村契约意识不足,信用环境较差,居民缺少风险防范意识。近几年,不少居民将自己辛苦得来的血汗钱投入到了无保障的民间借贷中,最终血本无归。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状况不对称是造成信贷供给不足和金融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分散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和居住环境在农村地区仍十分普遍。由于缺乏制度制约和畅通的信息来源,使得金融机构无法走进千家万户,无法掌握农村金融的需求状况,资产负债状况和信用状况。同时,信息不对称也容易导致成本的增加, 一方面金融机构不得不提高借贷的成本和监督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导致金融机构的谨慎性提高, 使得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同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违背了普惠金融的本意,阻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推进。
(四)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落后,覆盖率低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方式落后。广大农村地区仍是以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为主,即以营业网点为主,缺少互联网和POSE 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机器设备;二是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落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仍以办理存贷款和支付结算为主,其他产品和服务如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仍存在一定的空白。此外,农民选择的金融产品也大多与农业生产相关,而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
四、互联网金融时代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优势分析
(一)实现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很多的金融新产品被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而在城市金融产品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农村金融市场还是一片函带开垦的处女地,很多产品和服务还不完善,因此农村市场成了他们渴望进军的新市场,他们可以为农民和农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各类新型的产品和服务,惠及到每一位普惠金融的参与者。
(二)改善了农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者之间的最根本的矛盾就是金融信息不对称。农村客户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散性和收集的有限性使得传统的金融机构不仅无法对金融参与者的信息进行收集、监控和评估,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交易的成本。而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平台,可以将分散的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管理,不仅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将不对称的信息扁平化,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评判客户信用状况,有效地规避违约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互联网金融还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渠道和交易平台,方便了他们的投资理财的需求,鼓励和增加了农民的投资行为,使其脱贫致富,享受到了普惠金融带来的好处。
(三)有效地降低了农村金融的成本,提高了收益
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为基础开展业务,具有成本低,覆盖广,效率高等特点,而这与普惠金融强调的包容性和广覆盖是高度一致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是三农,即低收入的农民群体,农村企业以及小微企业等。他们希望得到公平合理的低成本服务,而这与传统金融企业的三大经营原则之一的盈利性原则是相互矛盾的。互联网金融主要依赖的是客户群的整体规模,即客户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单个的客户边际成本则非常低廉,这一客户群体中的每一位都能享受到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随着参与者人数的增多,收益不减反增。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办理渠道主要为广设营业网点,随着网点的增加,消耗了大量的成本,导致收益与成本不相符。
(四)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并未真正的为三农提供有效的金融产品,只是一味地强调农村金融的高风险,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投资。这种方法并不能促进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产品,比如P2P,众筹等,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可以满足农村和农民的各种需要,同时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提高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五、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策略
(一)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的信息化,推广互联网金融知识
随着我国城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深化, 农村的互联网金融进程依旧缓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年6 月的数据统计,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30.1%,而我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64.2%,远远超过了农村地区。二是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和信息渠道来源的狭窄, 我国广大农民对金融知识了解较少,对新型的金融模式更是闻所未闻,因此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广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迫在眉睫,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只有提高农户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和使用, 改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使互联网金融融入到千家万户,才能真正实现普惠金融。
(二)进一步创新互联网金融技术,环境普惠金融的矛盾
通过互联网金融, 利用云平台和大数据可以降低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供需矛盾,缓解普惠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从客户对资金需求的各个方面入手,降低信贷门槛,让有需求的客户能够进的容易,贷的安心。同时,推荐互联网金融,也缓解了农村信贷市场的高成本难题。通过推荐农村移动金融服务,试点建立直销银行,鼓励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可以快速地实现农村金融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金融;普惠化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理财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展起来,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对农村金融行为,对农村的理财产品进行开发,不断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使其健康发展,这对我国农村的建设和经济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农村的金融市场还比较缺乏活跃性,农民对于金融这个词比较陌生,因此,相关的金融机构应该还高度重视农村金融进行并且对农村金融进行创新,实现农村金融普惠化。
一、为什么要对农村金融行为进行转型?
1.满足农户在收入不断提高后的理财需求
根据对大量参考文献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已经在以高速度进行翻倍的增长,在农户的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他们的收入中所包含的可支配的收入比例就在增加,因此,他们就需要相关的金融机构在理财和金融方面能够建立更好的结构机制,来满足他们对理财不断扩大和增长的需求。但是金融机构在对市场的金融机构进行调整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农户的金融市场的理财潜力、社会主义型农村的建设等多方面分析,加快经营战略转移,对农村金融行为进行有效的观察和分析,对农村金融进行创新,来满足农户在金融理财方面的有效需求[1]。
2.使农户能够更好的应对通货膨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虽然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但是内生动力明显不足,这样整个国家的经济在复苏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阻碍。国内虽然在这方面要比国外呈现出较好的趋势,但是依旧不够稳固,在消费方面依旧表现出比较疲惫的现象。虽然国家富裕的资金大多都被存储在银行,但是通货膨胀一直都在持续,这就会导致整个存款利率甚至达到负值,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农户的利益,在现今阶段,股票市场也比较低迷不振,房地产也在面临着严重的竞争危机,这样老百姓就想在投资和理财的过程中获得保障,对于通货膨胀也就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抵抗欲望。
3.通过鼓励农户参与到正规的金融活动中来维护其利益
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农户受到了很多地理因素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获得更高水平的文化知识,这样就会对于法律和金融等知识认知薄弱,很多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常常会利用这点来坑蒙老百姓的汗水钱,农户在这种非正规的金融活动中面临着非常巨大的风险。而且,农户对于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是比较有限的,在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更不能够把握好市场运行规律和收益的最佳时机。为此,金融机构有必要对市场的风险进行优势上的比较,应该逐渐承担其金融责任,去不断满足农户在理财和金融方面的基本需求,能够为农户着想,为农户中的投资者提供更为合理的金融理财产品,和投资产品,减少农户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2]。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优缺点
1.“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优点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的网店比较多,其所涵盖的范围遍布了城乡,而且与l土有紧密的联系,这就可以使其在信息有更好的同步联系,且在对称性方面彰显出更为绝对的优势。除此之外,农村金融机构长期扎根,可以有效的赢得农户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在“互联网+”这种环境背景下,很多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去满足农户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农村的金融结构的规模相对来说都比较小,因此在经营上有较大的灵活性,这一特点对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非常重要,这样可以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灵活运用自如,在互联网的应用上取得一定的优势。最后,农村金融机构与其所服务的农户有着紧密的联系,也积累了很多的感情和忠诚度,在这种经济的发展中,就会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这一群体很容易被转化为优质客户[3]。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在互联网的环境背景下的重要和宝贵的资源。
2.“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缺点
首先,在“互联网+”为背景下发展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实际的应用和服务的过程中,更多的还要依赖整个信息系统和金额结构机具的支撑,只有信息系统健全,它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但是在实际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受到了很多资金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还不具备完整的信息系统,即便有也比较落后,这就会导致信息系统不能有效的统一,也就不能够对数据进行实施监控。而且,很多农村的金融机构也还没有开发出比较好的微信银行、网上贷款等系统平台,这也会对整个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其次,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所针对的服务对象更多的都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农户,农户们对于电子计算机和很多金融机构的专业型业务的认知度和掌握度还比较低,因此,整个金融机构在运行的过程中,很多复杂的操作程序就会限制农民对互联网金融办理需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再次,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农村金融机构与普通的金融机构相比,在设计和操作的过程时将便捷性作为首要设计目标,这就会导致在整个金融服务设计的时候缺乏创新思维[4],比较传统化形式化,这样不利于整个金融机构的发展。最后,互联网金融要求农村的金融机构人员要具备很多专业性更高的知识,要对互联网技术和相应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以及对风险如何进行有效的控制等等。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比较欠缺,管理模式较为落后,而且工作环境和工资都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这就会导致人才流动的比较频繁,年龄结构和创新能力比较落后,因此,如果想让农村金融机构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要在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给予一定的重视和关注。
三、“互联网+”时代下农村金融普惠化的转型路径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是“互联网+农村金融”。在这种模式的发展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充分的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灵活的办法在人才建设、产品建设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从而有效的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普惠化转型。
1.创新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大范围大数量的进入了农村的经济市场动荡中,面对这一形式,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进行设计和流程的创新和重组,对服务的质量的方式进行成功的转型和升级,实现“凤凰涅,浴火重生”。以经营模式为切入点,在市场的竞争中赢得绝对的优势。这就要求相关的金融机构必须加快推动发展模式的创新[5],认真学习和领会优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创新理念,并且积累先进的经验,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技术和思维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而且,在积累了经验的基础上,还要将理论进行实践上的落实,制定合理的企业战略方案,提高自身在竞争中的主动性。而且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动进行灵活的调整,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最后,相关的农村金融机构还要对其所服务的对象进行一些工作岗位和生活方式以及性格和习惯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统计,这样能够有效的把握客户的需求,从而在服务的过程中做到精准和快捷。
2.创新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平台,对金融的系统进行更有力的支撑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加快推广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数据的应用进行更为深层次的分析,这样才能提高整个金融机构的服务运行效率,提高管理的水平。首先,相关的金融机构要借助先进的技术对整个金融服务的链条进行有效的拓展,这样就能够创造出更为广泛和有实用性的交易平台。其次,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要善于借助电商和第三方支付通道,使各个信息系统的服务用户对整个数据的资源进行共享,并且充分利用。通过搭建一个这样的信息化共享平台,可以对金融市场的运行趋势和金额机构的客户需求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从而能够为金融机构的扩大提供了基础性数据[6]。最后,农村金融机构还要对金融机构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打造出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和服务为平台的的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从而可以使金融机构的服务更具有全方位和智能化等特点。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经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互联网+”时代下农村金融普惠化进行转型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这个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相关的人员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分析,使其_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耿传辉.中国农村土地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王德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3]杨芳.互联网金融及其监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4]李志成.吉林双阳农村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5.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小额贷款是专向低收入阶层提供的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以贫困或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并提供适合这一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服务。本文通过分析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小额保险+ 小额贷款”模式风险的情况,提出防范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小额保险+ 小额贷款”模式风险的策略。
关键词 :普惠金融;小额保险;小额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074-02
收稿日期:2015-02-10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青年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小额保险+ 小额信贷”模式风险防控研究。项目编号:2014WQ4。
作者简介:宋继华(1978-),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贸易;王思宇(1992-),女,黑龙江双鸭山人,本科。研究方向:会计。
一、普惠性小额信贷的界定
“普惠”意指使包括低收入阶层在内的全体居民都能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改进。“建立普惠经济部门以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也成为“2005 国际小额信贷年”的主题。普惠性金融体系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为大规模的贫困群体的金融需求扩展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规模);不断地拓展更贫困和更偏远地区的客户群体(深度);降低客户群体和金融服务提供者双方的成本( 成本—效益比)。
二、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小额保险+ 小额贷款模式风险分析
1. 小额贷款机构的内控机制不健全
普惠金融视角下小额贷款就是指单笔金额较小,这是小额贷款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所涉金额小,因此,也容易导致对其风险监管的忽视,反映在制度层面,即小额贷款机构的内控机制不健全。在农业小额贷款中,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同一地区生产经营品种的相似性、贷款于某一项目上的集中性。同时,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向当地金融机构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由要求贷款,使得小额贷款机构屈从于行政的压力,成为地方建设资金的贷款人。这不仅背离了设立小额贷款的初衷和理念,而且弱化了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原则,从客观上加大了小额贷款的经营风险。此外,在少数小额贷款机构中,存在单纯注重小额贷款的发放量、收益等硬性指标,并将其列入考核的内容,而在普惠金融视角下,粗放型的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都使得潜在的风险隐患加大。
2. 农业经济自然风险大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低
相较于拥有固定场所的工商业,农业生产没有固定的场所,靠天吃饭是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特征。农业生产受自然界的影响较大,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农业一旦受灾,后果比工商业所受到的自然灾害的影啊大得多。农业不能像工商业那样享有保险利益,因此,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利益损失将不能得到任何赔偿或补偿,从而使生产链断裂,最终将使得小额贷款机构不能回收贷款。农业经济的自然风险较大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其一,在农业自然再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无时无刻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其二,在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市场、价格、政策、汇率和利率等各种风险。相对于城市经济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而言,我国的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还非常低下。
3. 小额贷款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信用风险较高
当前,普惠金融视角下在相当一部分地区,部分农户对何为小额贷款并不知晓,甚至把它与扶贫款、救灾款等同起来,认为小额贷款是不用支付利息的,甚至是不用偿还的,于是产生“不贷白不贷”的心理。这种认识误差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部门的教育引导不力,金融机构的宣传教育不够。
4. 操作方面不当
操作风险,普惠金融视角下操作风险主要涉及小额贷款机构内部运行效率及效能方面的风险。以我国农信社的农户小额贷款为例,农信社在办理贷款时,需要履行调查摸底、确定贷款户数、资信评定、核定贷款数额、发放贷款、回收贷款等一系列的程序,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信用社机构、人员相对较少的限制,因而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发生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在个人贷款模式中,贷款技术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贷员对贷款流程的严格遵守和执行,因此信贷员在操作过程中的疏忽或失误,会导致贷款技术的实效,从而带来操作风险。
三、防控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小额保险+ 小额贷款模式风险的策略
1. 内部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控制
普惠金融视角下严格业务准入关,实现风险管理前移,防范于未然,做好前期调查取证工作,把后期风险的概念降到最低,这就要求银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控制准入条件。银行信贷员必须与客户进行实质性的接触,重点了解风险评估体系中的指标,如收入状况、还款意愿等。初步排除收入状况不佳,还款能力差、信用差的客户。其次,对客户进行诚信贷款宣传,强调现在整个个人或企业的信誉记录都记录在数据库里面,全国联网可查。再次,详细了解客户项目的特点,规避高风险项目的投资,尽量选择低风险项目。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严控风险,事无大小,不能因为是小额贷款就放松审批的过程、省略业务办理时的操作流程,对贷款受理、贷款调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款回收、贷款信息录入、贷款档案管理、贷后检查、贷款催收、资产保全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有效规避银行自身带来的操作风险。加强内部队伍建设,严惩违规行为,普惠金融视角下审计工作常规化,金融机构内部非常容易出问题,只有加大审查力度和加大惩罚力度,给贷款人员以压力,打消其侥幸心理,才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的几率。小额贷款时,往往会出现内部人员与贷款人员串通骗取贷款的情况。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执行力,普惠金融视角下需要落实其工作职责,严禁包庇和发现问题不上报等现象,如有发现,坚决进行问责和处罚。
2. 自然风险和政策风险的控制
普惠金融视角下应该成立农业自然灾害专项基金。政府每年都会有一笔用于农村财政支持的专项资金,建议可以考虑从其中划拨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自然灾害资金,弥补农户损失,特别是小额贷款的农户,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政府农业保险为主体,商业农业保险为辅的多层次保险体系,长期为农户提供自然灾害保险,提高其抗险能力。农业保险促进了银行农业小额贷款的力度,同时小额贷款也促使了农户参与农业保险,这样就构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相互促进,保证了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扫清障碍。
3.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防范信用风险
任何企业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就是资金,而解决资金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信用贷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样离不开资金的困扰,如何在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下改善农村信用环境,降低贷款信用风险,是我国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有很多地方开展了农民信誉记录登记,一方面促进了农村农民诚信意识的提高。另一发面,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农村信用评价体系,普惠金融视角下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当然,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现有的农村信用体系还是有效地降低了信用风险,保障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旨在宣传信用的重要性和相关金融知识,以小额贷款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当地村一级政府部门的联系,保证农户和企业信息准确性和客观性。还应以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收集用户信息,建立电子档案,实现农户和企业等信用信息网上共享,从而建立全省甚至全国联网的农村信用评估系统,有效防范贷款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贷款风险。规避农村小额贷款风险,降低贷款风险系数,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普惠金融视角下分散化放款,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建立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但同时要求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加强全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及时规范农村小额贷款行为,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和有效运转,建立农业保险和宏观调控保证农村小额贷款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晓山.“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理论研讨会”发言[J]. 经济研究导刊,2013,(3):412-413.
[2] 程恩江. 农村小额信贷模式风险防控[J]. 现代商业,2012,(6):73-75.
[3] 何嗣江. 普惠金融[J]. 宏观经济,2011,(6):54-57.
[4]孙若梅.普惠金融问题研究[J].财贸研究,2013(, 7):115-154.
[5] 黎和贵. 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小额贷款模式风险研究[J].科技管理,2013,(6):27-29.
关键词:金融规模; 金融效率; 城乡差距; 普惠金融
一、引言
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近年来,虽然国家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但农村金融与城市相比,在网点覆盖、风险控制等方面还是存在诸多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经济增长速度位于各省前列,政府支农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0805元,是1978年的70倍,但城乡收入差距依旧存在,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437倍。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起着核心作用,若不采取措施促进江苏农村金融发展,长期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二、文献综述
普惠金融体系是联合国在“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推出的新概念,是指一个能有效为社会所有阶层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随着它的发展,国内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研究日趋增加,但多集中于理论方面。
国内外对于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间关系有以下三种观点(1)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间存在倒U型关系。由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首先提出,认为金融发展初期,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随着金融的发展,贫富间差距逐渐缩小。(2)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刘亦文、胡宗义(2010)、王修华(2011)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支持该结论。(3)农村金融发展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冉光和等(2009),王征、鲁钊阳(2011)等通过实证分析,都得出农村金融发展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目前国内对于农村金融和城镇收入差距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但每个省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差异,故本文选取江苏省进行重点研究,希望能从普惠金融角度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三、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机理分析
从理论上讲,农村金融发展主要通过三种效应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一)门槛效应:指享受金融服务是有门槛(需支付一定成本)的,在金融抑制条件下,穷人没有能力支付这一成本而得不到金融服务,富人能享受金融服务从而进一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2)降低贫困效应:指通过在农村发展微型金融、提供小额信贷等服务,把农村低收入者纳入农村金融服务范围,同时农村金融发展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金融发展的排除效应。发展中国家总体金融资源是有限的,金融机构出于控制风险的权衡,会减少在农村开设分支机构,减少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造成农村地区缺乏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拉大城乡收入差距。
总的看来,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取决于这三种效应的共同作用。对于江苏省来说,农村金融发展到底是扩大还是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这需要进行实证分析。
四、实证分析
(一)指标构建和数据来源
金融发展既包括金融规模的扩张,又包括金融结构的优化和金融效率的提高。目前江苏农村居民在股票、债券等方面交易较少,主要是储蓄,所以本文暂不考虑金融结构,仅从农村金融规模与金融效率两方面来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构建以下指标:(1)城乡收入差距比率(IR):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来衡量。(2)农村金融发展规模(FS):采用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率(金融活动量/经济活动量)作为分析指标,比值越高,金融发展规模越大。张杰(1995)指出戈式指标完整表达式是(M2+L+S)/GNP,M2为货币存量,L为各类贷款,S为有价证券,鉴于农民有价证券较少以及数据的不可得性,故金融活动量用农村储蓄和农村贷款总和表示,经济活动量用江苏省历年地区生产总值表示。(3)农村金融发展效率(FE):本文用农村贷款和农村储蓄之比表示,此比值表示农村金融储蓄—投资转换率,此值越大表明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贷款速度越快,支农效率越高。
本文数据来自历年的《江苏统计年鉴》,对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缺失的2010、2011年数据,鉴于数据序列呈线性趋势,对缺失数据采用双指数平滑法进行了预测。
(二)单位根检验
本文运用ADF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下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可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略)。
(三)协整检验
本文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首先确定VAR模型的结构。
1、VAR模型滞后阶数P值的确定
确定最优滞后阶数既要考虑其能完整反映构建模型的动态特征,又要考虑模型的自由度。鉴于本文样本容量较小,故最大滞后阶数选3,由Eviews6.0输出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最佳滞后阶数为1。根据Eviews6.0输出结果构建VAR模型,得到城镇收入差距的自回归模型为:IR=0.8762*IR(-1)-0.204793*FE(-1)+2.951317*FS(-1)-0.223933
由于模型的AR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倒数都位于单位圆内,所以VAR(1)模型是稳定的。
2、协整检验
运用Johansen检验来验证其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上述结果表明三个变量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得到协整方程:
括号内为标准差,该方程表明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IR与农村金融规模FS正相关,和农村金融效率FV负相关,农村金融规模扩大对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远大于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IR和FS、FV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IR对FS和FV正向冲击的反应。
从图一看出,本期给江苏农村金融规模FS一个正向冲击后,城乡收入差距IR在前4期呈现较大正向反应,此后反应逐步减小,但整体来看,IR和FS间存在正向关系,江苏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从图二看出,本期给江苏农村金融效率FV一个正向冲击后,城乡收入差距IR在前4期呈现较大负向反应,此后反应逐渐减小,但整体来看,IR和FV间存在负向关系,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和协整分析的效果一致。
(五)实证结果原因分析
1、江苏省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虽不像全国那样明显,但依旧存在。农村金融规模从数量上看是扩大了,但由于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农村居民、乡镇企业贷款难的现象依旧存在,农村存款有很大部分流入城市,仅有较少部分用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再加上金融资源总体的有限性和资本的逐利性,金融资源会舍弃获利低、风险大的农村市场,流向城市,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现有信贷使用效率低下,大量农业信贷用于非生产领域,并没投入到农村生产中,这限制了资本再生能力,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2、江苏省农村金融效率提高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农村金融效率是指农村存款转化为农村贷款的速度,效率越高,表明转化速度越快。农村贷款是内生于农村的,主要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转化速度越快,则用于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就越多,越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五、普惠金融视角下发展江苏农村金融以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防范农村金融资产外流,扩大农村金融规模
实证部分得出农村金融规模扩大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主要由于农村金融资产的外流。要解决此问题要注重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的对接。
1、金融需求方面:(1)普及普惠金融知识,树立农户的普惠金融意识。根据不同的对象、针对他们不同需求宣传金融知识,如小额信贷、银行卡的使用等,鼓励有需求的农户找金融机构进行借贷。(2)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增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金融资产是具有逐利性的,应通过市场来防止农村金融资产外流,这要求加快农业改造,发展现代化农业。乡镇企业则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做大做强,增强对金融资产的吸引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2、金融供给方面:(1)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正规金融机构在偏远地区新设网点成本较高,故可以简化农村的支付结算体系,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ATM机等实行简易的存储信贷程序。(2)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建立小额信贷部门,强化支农责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可探索建立小额信贷部,提取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普惠服务基金,在注重盈利性和风险性的前提下提高支农力度。政策性银行可借鉴PKSF运行模式,和一些大型小额信贷公司合作,既可扩大服务范围,又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引导规范民间资本的发展。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改善江苏省农村金融环境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效率
江苏省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江苏省农村金融效率仍不是太高,所以需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效率。
1、积极引导规范小额信贷公司的运作。(1)解决小额信贷公司后续资金不足问题。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这极大限制了其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可把小额信贷公司转化为村镇银行,或对一些运作规范的小额信贷机构赋予其吸收存款功能,解决其后续资金不足问题。(2)建立完善小额信贷内部机制。建立完善的信贷前审核流程及贷款后调查流程,确保贷款能发放到有需要的农户手中;小额信贷公司自身应对客户诚信度进行分类评价,确保贷出的资金到期能有效收回,保证下次贷款时资金充裕度。
2、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1)强化农户、乡镇企业的信用观念。鉴于农村还存在信用缺失现象,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倾向于把资金转移出农村,所以要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农户及乡镇企业信用意识。同时建立信贷激励机制,对按时偿还贷款的个人和企业实行优惠贷款利率。(2)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农户贷款缺乏抵押品是其面临“贷款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建立抵押品替代机制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可以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放款模式,实行小组联保、零抵押。借此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冉光和,张金鑫,李敬.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重庆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9,10:48-52.
[2]刘亦文,胡宗义.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2:45-52.
[3]王修华,邱兆祥.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02:71-75.
关键词:普惠金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面板门槛模型;门槛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9-0058-05
普惠金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最初普惠金融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普惠金融的内涵、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以及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等方面。随着普惠金融指数测度体系的逐渐完善,许多学者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田杰和陶建平(2012)对我国2006―2009年1877个县(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从区域层面看区域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徐敏和张小林(2014)根据我国1985―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VAR模型对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发展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效果并不显著。李建伟等(2015)根据我国2004―2013年的相关数据,采用VEC模型分析,发现普惠金融特别是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降低城乡收入比。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活水平的差异,并不能反映城乡居民的福利差异。谢升峰和卢娟红(2014)从“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两个维度来衡量城乡居民福利差异。并根据我国2007―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测度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减小城乡居民福利差异,但在东中西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本文力图在以下方面有所贡献:第一,现有的实证研究成果是基于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和福利差异的影响存在线性关系,但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和福利差异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可能会呈现不同效果,本文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对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进行分析。第二,通过门槛区间的划分,将我国各区段的省份个数变化以及门槛区间的构成进行分析,对我国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福利的地区差异做出更为详细的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门槛效应检验
本文首先对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福利差异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的门槛效应进行检验。依次进行单一门槛、双重门槛和三重门槛的检验,门槛效应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三种门槛模型效果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应构建三重门槛模型进行分析。但第三个门槛估计值位于双重门槛模型两个门槛值之间,因此双重门槛模型即可有效描述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结构变化情况。本文根据两个门槛值将全国的31个省份划分为3个区段,其中将普惠金融指数满足[IFI]≤0.021的省份定义为低区段省份,将普惠金融指数满足0.0210.249的省份定义为高区段省份。
(二)门槛模型的估计
本文对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非线性双重面板门槛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当普惠金融指数处于不同区间范围时,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将呈现不同的效果。当普惠金融指数低于0.021时,普惠金融指数的回归系数为3.456,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当普惠金融指数处于0.021―0.249之间时,普惠金融指数的回归系数仍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系数大小由3.456显著减小为0.535;当普惠金融指数大于0.249时,普惠金融指数的回归系数更小,减小为0.155,并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当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处于第一个区间时,普惠金融的发展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为正且显著;当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位于第二个区间时,普惠金融的发展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效应仍为正,但与第一个区间相比,这种效果较小;当普惠金融位于第三个区间时,普惠金融的发展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效应为不显著的正效应。
综合三个阶段来看,从2008―2014年,普惠金融的发展拉大了城乡居民福利差异,但是这种效应不是线性的,而是存在一个双门槛效应的非线性特征,整体来看为逐步放缓的变化特征。这是由于当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的受益群体主要是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受益较少,普惠金融的发展会拉大城乡居民福利差异。随着普惠金融在城市发展的相对饱和,农村居民从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福利水平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增大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作用会逐渐减小。当普惠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农村居民从普惠金融发展中所能获取的收益能够达到城镇居民所获取的收益,因此当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较高时,对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影响并不显著。
从控制变量来看,财政支出[gov]的回归系数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是由于中国政府财政支出的城镇偏向性显著地提高了城镇居民福利水平,而对农村居民福利水平提升作用较小,从而拉大了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经济发展[lnpgdp]的系数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外开放[fdi]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城镇化率[city]的回归系数均为负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城镇化会减小城乡居民福利差异。
(三)门槛区间的构成和变化
2008―2014年普惠金融三个区间内的省份个数如图1所示。从各区间内省份个数的时间变化趋势可知:位于低区段的省份个数由2008年的8个下降为2014年的3个;位于中区段的省份个数从2008年到2014年几乎是平稳的变化趋势;位于高区段的省份个数由2008年的2个增加到2014年的3个。整体来看,2008―2014年普惠金融在三个区段内的省份数量变化不大,普惠金融从2008―2014年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从各区段内的省份个数比较来看:位于中区段的省份最多,占比达到了2/3以上;其次是位于低区段的省份个数;位于高区段的省份个数最少。由此可知,我国大多数地区位于低区段和中区段,其中位于中区段的省份个数最多,说明我国多数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拉大了城乡居民福利差异,只有少数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影响为不显著的正影响。以2014年为例,我们观察各区段省份所处的地区,可以发现2014年位于高区段的3个省份为北京、天津、上海。西部地区的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位于低区段,其余省份位于中区段。由此可推断我国只有少数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为不显著的正效应,大部分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仍然显著拉大了城乡居民福利差异。
(四)稳健性检验
上述分析表明了我国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但各变量大多呈现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变量过多容易影响模型估计结果的精确性,增加或减少某个控制变量都可能影响模型的估计结果。本文在上述门槛模型的基础上依次剔除其中的一个控制变量进行估计,用来检验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否存在稳健性,在门槛效应的检验结果中,本文发现剔除变量[lnpgdp]和[gov]的门槛效应接受了双门槛效应,而且门槛值与不剔除控制变量的门槛值相同,剔除变量[city]和[fdi]的门槛效应接受了单门槛效应,单一门槛值为0.249。各门槛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在原门槛模型中依次剔除控制变量[lnpgdp]、[gov]后,普惠金融指数的系数估计结果在量上有少许差别,但符号保持了一致性,这说明了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随着普惠金融指数的提高呈现逐步放缓的变化特征。剔除变量[city]和[fdi]的模型同样说明了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呈现逐步放缓的变化特征。上述结论说明本文的估计结果存在稳健性,不会因为增加或减少某个控制变量而使估计结果发生本质变化。
四、结论
本文根据2008―2014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对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进行考察,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福利差异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普惠金融发展初期,会拉大城乡居民福利差异。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其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会逐渐减弱。原因在于当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其受益群体主要是城镇居民,随着普惠金融在城市发展的相对饱和,农村居民从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
第二,普惠金融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在第一个门槛区间为显著正效应;在第二个门槛区间为正效应,但作用效果与第一个门槛区间相比较低;在第三个门槛区间为不显著的正效应。我国只有少数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影响城乡居民福利差异的效应为不显著的正效应,大部分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仍然显著拉大了城乡居民福利差异。
由以上结论可知,我国现阶段多数地区普惠金融的受益群体主要还是城镇居民,普惠金融的发展整体上拉大了城乡居民福利差异。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增加农村基础建设支持,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对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可给予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成本较高。业务散、成本高、利润薄是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阻力,也是长期我国金融机构在城镇覆盖率比较高、而在农村覆盖率较低的重要原因。给予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减免税等优惠政策以及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降低农村普惠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增加农村普惠金融机构的营业利润,从而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入驻农村。二是降低农村普惠金融准入门槛,加大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推进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小贷、网贷等,使普惠金融能够真正“普之城乡,惠之于民”。
参考文献:
[1]Hansen B E. 1999.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testing and inference[J].Boston College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volume 93(2).
[2]莫开伟.为银监会首设普惠金融部点赞[N].上海金融报,2015-01-30.
[3]田杰,陶建平.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对中国农户收入的影响――来自1877个县(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12,(2).
[4]徐敏,张小林.普惠制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4,(9).
[5]李建伟,李树生,胡斌.具有普惠金融内涵的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分配的失衡调整――基于VEC模型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1).
关键词;普惠金融;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河北省小微企业集群融资增信机制及发展路径研究”(2015040217),主持人:孟娜娜;2015年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普惠金融视角下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SZ151158),主持人:孟娜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论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问题――基于普惠金融视角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9日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和合作化,调动农民创业与创新的积极性,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然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金融供求失衡问题却使得其很难获得充足、有效的金融动力支持。而普惠金融的本质则是让所有的经济主体可以平等地享受丰富、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让所有经济主体的合理金融服务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因此,通过普惠金融创新为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失衡问题,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有效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并有效推动其实现稳健发展。
一、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在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也在不断扩张。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农村专业合作社依法注册数量达到3.8万家以上。但是金融支持不足成为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提升竞争力实力的关键因素。
(一)金融供给主体较少且单一。作为国民经济领域的薄弱环节,“三农”问题很难依靠市场机制实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主要表现在金融供给主体的相对缺乏。(1)政策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尽管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经营范围经过多次调整,但是还是以粮棉油的收购信贷业务为主,针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规模非常小;(2)商业性金融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国有控股四大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作为农村商业性金融的主要供给方,一直以来却存在着严重的“虹吸效应”,导致其在农村地区吸收的储蓄存款规模和发放的涉农贷款规模严重不平衡;(3)合作金融异化发展,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产生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由于合作性本质弱化,导致其很难满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除此之外,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监管体系不健全以及盲目商业化运营等原因造成违规行为频发,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带来隐患。
(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问题的制约。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且准入“零门槛”,导致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极不规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近年来其成立数量和发展规模迅速扩张,但具备规范组织结构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却相对较少。(1)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金融需求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不同个体、不同形式以及不同地区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量差距较大;(2)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效抵押物匮乏。尽管“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启动以及《关于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的推出,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探索新型抵押担保方式提供了可运作空间,但其在农村地区的普遍有效施行还需要一系列的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持。
(三)涉农金融服务、产品不足且缺乏创新。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行为的多样化特点带来其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1)金融产品结构性不足。除存款、贷款、汇兑等基础性金融产品需求之外,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银行卡、电子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保险以及债券等个性化、差异化金融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2)银行网点功能性较差。涉农银行网点主要提供基础性金融产品和服务,很难满足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功能性薄弱;(3)以需求为导向的金融服务匮乏。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金融需求体现为借款需求占主要位置、便利性需求不断提高、保障性需求较为普遍以及投资类需求不断增强等特征。
(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以及资金的快速流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1)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信用环境较差。鉴于抵押物不足,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必须依赖其成员的资信评估。由于农户自身经营的特殊性,导致其信用信息和信用档案的特殊性,因此单纯依赖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信用信息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资信评估很难满足市场要求;(2)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尽管支付结算手段多样化趋势明显,但是由于农村金融生态制约导致新支付结算方式的宣传力度不足以及可接受群体规模总体较小。除此之外,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部分机构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低,导致很难满足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需求。
(五)涉农担保体系和涉农保险体系不健全
1、当前农业担保机构主要包括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商业性农业担保机构、农业担保合作社以及互助担保组织等。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的风险特性以及金融供给体制的局限性,农业担保机构在支持涉农企业和农户融资过程中,所发挥的风险分担以及增信作用面临一定局限性。2015年8月,农业部、银监会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创新金融与财政协同支农机制,以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重点,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以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融资困境。
2、农业保险有助于参保农户和涉农企业防范农业风险,开展灾害补偿,并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商业性农业保险为辅的农业保险体系,但是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相对较小,推进程度也比较低,总体发展程度相对滞后。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逐步凸显,从而制约了农业保险的有效推广与发展。
二、普惠金融支持河北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路径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固有的内在缺陷导致其可获得的金融服务远远低于其实际需求。如何弥补金融供求的缺口,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开展普惠金融,利用普惠金融的“普惠”特性为其提供长久、有效的金融动力支持。
(一)加强涉农普惠型金融主体建设
1、重视开发性金融在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开发性金融能够通过有效的资金支持,将政府与市场连接,通过搭建新型涉农融资平台,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构建支撑“三农”发展的信用链和融资链,形成有序的政策性融资体系和长效的融资循环机制。
2、提高商业银行的农村普惠金融参与度。商业银行是普惠金融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拥有资金总量庞大和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显著优势。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发展涉农小额贷款、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信用合作、参与或者普惠金融项目基金等方式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3、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农村普惠金融建设的主体地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网点众多,拥有人缘和地缘多重优势,具备发展普惠金融的先决条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应该强化商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商业化可持续性原则下,紧贴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通过贷款联动存款模式,积极总结“两权”贷款试点经验,创新普惠金融产品,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的金融服务。
4、支持社会资本多渠道进入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优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逐步实现县域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加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信息化建设,在完善实体网点功能性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TM等金融服务,进而促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二)推动涉农普惠金融创新与发展
1、强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普惠制建设。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信用合作+专业合作”模式,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量身订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2、以手机客户端为载体,互联网为媒介,积极拓展移动金融。移动金融作为取代传统银行卡业务的有效手段,可以实现以移动支付为出发点,搭建农商平台,创新农村普惠信贷模式,形成数字化信贷生态圈,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3、积极开发创新担保贷款。随着农民宅基地和耕地确权顺利开展,“两权”贷款将成为农村普惠金融贷款担保创新的重点内容。“两权”贷款将有效盘活农民“沉睡”资产,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提供可行性解决方案。除此之外,积极拓展“数据质押”贷款(例如纳税流水质押贷款)、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等创新担保方式贷款融资产品。
(三)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1、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促进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首先,提高商业银行参与农村征信的积极性,并依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信用涉农合作经济组织开辟绿色信贷通道,促进农村信用体系成果转化;其次,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村信用中介机构发展,完善农户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用信息收集、信用评定和资产评估,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征信成本。除此之外,加强农村信用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的法制化建设。
2、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首先,整合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部门资源,联合组织开展农户和涉农合作经济组织多元化的,尤其是非现金(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银行卡和票据等)支付结算的知识宣传和普及;其次,增加助农取款点设置,丰富助农取款业务内涵,叠加跨行转账、公共事业缴费等功能性业务,完善助农取款点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第三,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完善信用社支付结算体系,拓展支付结算网络的农村覆盖范围,畅通支付结算渠道。
(四)构建多层次普惠涉农担保体系和保险体系
1、完善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强化涉农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第一,推动农业政策性担保机构发展,并发挥其政策性导向,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长足有效的融资担保服务,重点开展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创新担保业务形式;第二,积极推动商业性担保机构发展,强调其规范化、商业化运作,在突出强调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对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系列融资担保服务;第三,多部门合作,加强农业担保机构监管,并建立包括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以及涉农企业(包括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主体的风险分担机制。
2、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商业性保险为辅推动农业保险发展,促进农业保险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首先,建立多元化主体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既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又包括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其次,根据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设计产量保险、价格保险、信贷保证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通过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的同时,又能满足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融资需求。
三、结论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专业化农业生产企业)适应了农村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需要,成为河北省农村经济微观参与主体的发展趋势。然而,严重的金融资源配置不均导致的金融供求失衡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联合国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活动中,首次提出普惠金融概念。此后的十余年间,发展普惠金融成便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项重要金融实践。在我国,普惠金融就是为城乡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提高全体成员的金融可获性。因此,普惠金融能够实现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一系列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其全方位的金融需求,提高其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并低其获得融资支持的成本。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学忠.国外金融支持农村合作组织的经验与借鉴[J].农村金融研究,2009.10.
[2]曹军新.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功能的异化与综合治理――基于农村金融整体改革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4.
[关键词]浙江;普惠金融;银行网点;发展格局;影响因素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022
2016年1月15日,我国首个普惠金融的国家战略规划《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标志着我国普惠金融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十二五”期间,浙江金融业主动服务新常态下的浙江经济,为其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一方面,银行业规模扩张速度由高速回归平稳,资产总量稳步增长,资产负债总量增速持续回升。另一方面,浙江省金融业在普惠金融推进工作过程也进行了强有力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浙江省普惠金融总体发展状况
11浙江省金融业发展现状
2015年,浙江省金融业成功应对国内国际金融发展的若干复杂多样的问题和挑战,全年金融业实现了增加值30489亿元,相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23%。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余额11913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476亿元,同比增长了97%,提高37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余额115311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230亿元,同比增长了99%,提高35个百分点。在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中,短期贷款下降2%,中长期贷款增长66%,票据融资增长881%。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为6292亿元,其中以股票、债券融资为主的直接融资比重为322%,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1808亿元,比年初增加了41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7%,比上一年上升了041个百分点。
中小法人机构风险储备相对充足。截至2015年年末,浙江省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77%,比上一年提高了03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仍处较高水平,为25436%。
12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问题
尽管浙江省金融业平稳快速发展,但是浙江省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问题,问题的焦点并不是普惠金融需求方的金融服务需求不足,而是在普惠金融的“供给侧”存在短缺。
一方面,小微企业、农民及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或者由于信用不足或者由于收入较低,往往不被银行等传统的金融机构视为重点服务对象;另一方面,浙江各地农村地区虽然均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物理网点,但是由于经济、人口、地理等因素,导致金融机构在这些地区或者网点覆盖率低,或者提供的金融服务过于单一,使得农民无法享受到更加丰富便捷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等。
因此,分析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空间布局,探讨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浙江省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空间格局
要改变浙江省普惠金融的发展局面,银行网点是很好的切入口,传统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渠道就是银行网点,所以银行网点合理布局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业绩,也关系到浙江省普惠金融能否全面推进实施。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于2013年在G20框架下制定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是反映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其中3个维度19个指标体系中,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维度的覆盖率指标是其中权重最大的指标。因此本文选取浙江省各地区银行网点为研究对象,根据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详细数据,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浙江省69个市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分布状况和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物理网点密度,以此反映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状况。
本研究所涉及的金融机构网点数和人口数等数据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浙江省政府网站、浙江银监局网站、统计信息网、各地政府网站、《浙江省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公报资料》《2014年中国金融运行报告》《2014年浙江省金融运行报告》《2015年浙江省统计年鉴》《2015年浙江省各市统计年鉴》等搜集得到。
截至2015年年末,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25971万个,县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物理网点12012个,浙江省全省69个市县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
银行网点在浙江省不同城市间数量有所不同,反映出浙江省各城市银行业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银行网点数量超过1000个的地区有3个,其中杭州市、宁波市和温州市的银行网点数排在第1、2、3位。银行网点数量在500~1000个的有6个,为慈溪市、义乌市、余姚市、绍兴市、湖州市和金华市。银行网点数量低于50个的县域有8个,分别是洞头县(50个)、云和县(49个)、三门县(47个)、景宁县(46个)、嵊泗县(35个)、兰溪市(32个)、磐安县(23个)和庆元县(10个)。其他地区银行网点的数量均在50~500个。
鉴于浙江省各地之间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以及人口密度等方面的差异较大,本文选取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物理密度代表各地区银行业发展水平,来进一步分析探究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状况。本文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物理密度是以每十万人银行网点的数量计算。研究发现,浙江省各地区银行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并具有明显的高值与低值集聚。其中绍兴市、温州市、宁波市、杭州市和义乌市位于浙江省银行业发展高水平区,前4位地区银行网点密度均超过100。银行网点密度低于20的地区为浙江省银行业发展的低水平区,有10个县市,分别是缙云县、平阳县、泰顺县、温岭市、东阳市、磐安县、三门县、临海市、庆元县和兰溪市。
3影响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上文分析,可以发现以银行业为代表的浙江省金融行业发展呈现地区发展不均衡状态,而影响浙江省金融服务均衡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城镇化率、居民收入等关联因素,也有直接因素。直接因素从普惠金融参与方展开分析,其中,供给方是指银行等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从金融业规模、效率和产品的多样性来分析影响因素;国际上普惠金融的需求方指需要金融产品服务的多群体,包括个人、家庭和企业,但是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及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监督方主要指政府等行政监管机构以及起到监督作用的社会大众等。
31关联因素
311城镇化率
“十二五”期间,随着浙江省逐步推进国家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率水平也不断提高,2014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477%,浙江省城镇化率为6296%,浙江省各地区的城镇化率也各不相同(见表1)。城镇化率排前3位的杭州、宁波和温州地区也与前文的银行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基本吻合。
312居民收入
从经济学角度看,研究者普遍认为经济不均衡会导致金融业也出现不均衡,而经济不均衡等通常可以通过收入不均衡来表现。从2014年浙江省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表2)看,排在“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前三位的分别是丽水市、金华市和温州市,而这三个地区同时也是前文探讨的银行业发展水平冷热不均较为明显的地级市,侧面印证了居民收入对银行业水平有一定程度影响。
32直接因素
321供给方因素
(1)金融业总体规模差异
金融总体规模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规模上,而普惠金融服务重要指标“可得性”除了服务覆盖率外还可以从信贷可得性反映。从表3的存贷款规模来看,浙江省各地区存贷款规模差距明显,反映出各地区不同的金融可得性。表3浙江省2014年各地区金融业规模统计单位:亿元地区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金融机构年末(2)金融产品结构差异
浙江省地区的农村金融产品目前仅仅局限于银行和保险,与之相反,城市金融类别和品种纷繁复杂。不但有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以及租赁和期货等,还有网络金融、PEVC等新型金融衍生产品;从金融服务上看,也存在较大区别,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大都集中在存、贷、汇,而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则是更为丰富的金融服务,包括理财、按揭、贷款、新型支付、代收代付、资产托管等。
(3)金融服务质量差异
由于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及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这些群体由于各种原因,在提出贷款申请时,像银行业这样的传统金融机构无法及时、全面把握风险,容易在融资容量的评估上出现困难,导致申请人贷款失败。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出现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方面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全面掌握其经营成本、盈利情况和经营风险等详细金融能力评估内容;另一方面,这类主体在融资信用和贷款规划方面更倾向于大数额、短周期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详细了解经营主体的经营情况或全面评估抵押品,导致金融服务周期长。其他部分金融机构若能够进行较快的评估,伴之而来的高风险、高融资成本又使得普惠金融的需求方无法负担。这些因素导致不同地区、不同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进而在总体上影响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
322需求方因素
(1)主观因素
普惠金融发展需要两方共同发力,但由于普惠金融的需求方在性别、年龄、薪酬水平、教育背景以及行为偏好等方面各不相同,比如教育背景不同导致其对金融知识程度各不相同;比如收入水平、行为偏好等影响金融服务的决策等,这些都是影响普惠金融全面推进的主观因素。
(2)客观因素
普惠金融的需求方的需求复杂多样,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户数量增加快、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出现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信息不对称的客观情况。而传统金融机构又由于获取贷款方的信息不对称,为降低风险要求贷款方提供较高的抵押物,直接或间接的提供了获取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323监督方因素
(1)政策因素
从整体上看,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政策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劣势。这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不无关系,也致使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平衡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进而使浙江省城乡金融体系处于两种不同的政策框架体系。
具体来看,目前,惠农、支农法律法规还明显不够健全、政策支持力度还不足。各地政府对进入到农村金融市场、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税收优惠、利率补贴、存款准备金等方面的优惠激励政策还未配套到位。
(2)保障因素
从目前浙江省普惠金融试点改革成效来看,不论是温州市的金融综合改革、丽水市的农村金融改革,还是台州小微金融改革等,都是政府出面引导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与担保机制。而其他地区由于普惠金融的供给方动力不足,不足以支撑金融机构主动建立完善的农村市场信用体系,而各级地方政府的农村地区信用建设工作也未很好地满足需求。这些监管机构的政策导向将影响普惠金融整体发展水平。除此之外,经济、文化、社会和技术等因素也对浙江省普惠金融的发展产生影响。
根据上文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空间格局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各级政府应切实做好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工作。作为普惠金融的监督方,政府部门应加快完善适应普惠金融发展的法制规范和监管体系,建立政策法规制定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使得金融机构承担起区域经济发展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切实保障农村经济发展;要发挥政策激励引导作用,促进金融资源向普惠金融倾斜,尽可能保证地区金融均衡发展;以政府主导构建信用担保体系;通过国际交流学习提高浙江省普惠金融的国际化水平;通过知识扫盲、扶贫信贷等专项工程实施金融普及工作.
银行等金融机构应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普惠金融保障制度。作为普惠金融的供给方,应开发因地制宜的金融产品、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主动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供给与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主动健全农村地区信用体系,推进农村金融业较快发展。
小微企业和个体应加强自律管理。作为普惠金融需求方,首先要做到诚信经营与借贷,不断积累完善信用记录;其次要规范管理,严格规范信贷资金管理和使用;最后要定期及时向金融服务供给方披露真实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Z].国发〔2015〕74号,2016-01-15
[2]中国金融年鉴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金融年鉴2014年[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3]何德旭,苗文龙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J].财贸经济,2015(3):5-16
[4]郭兴平基于电子化金融服务创新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J].财贸经济,2010(3):13-20
[5]吴金龙互联网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J].浙江金融,2015(12):20-24
[6]肖翔,洪欣普惠金融指数的编制研究[J].武汉金融,2014(9):7-11
[7]蒋天颖,史亚男宁波市物流企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5,35(10):13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