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跌倒不良事件范文

跌倒不良事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跌倒不良事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跌倒不良事件

第1篇:跌倒不良事件范文

【关键词】 跌倒或坠床;危险分析;预防对策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鼓励临床各科室非惩罚性上报护理不良事件,是为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现将我院2009~2012年上报护理不良事件中患者跌倒或坠床共31例做一分析,旨在寻求有效的控制方法,寻求对策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跌倒或坠床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2012年度在我院32护理单元共发生跌倒或坠床护理不良事件31起,室内27起,室外4起,跌倒19起,坠床12起,造成患者损伤的18例,引起投诉7起,索赔3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2005~2011年度住院患者跌倒或坠床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包括患者发生跌倒或坠床患者的年龄、发生事件的时间段、地点、起因。跌倒或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分析、不良后果评估等。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资料 跌倒或坠床患者共31例,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4岁。

2.2 发生原因 ①跌倒:患者下床、穿衣、鞋过程中4例,夜间独自去卫生间途中6例,患者轮椅、医院配备座椅设施不完善跌倒2例,走廊内散步跌倒3例,私自外出跌倒1例。②坠床:陪护暂离、无使用床档6例,平车、担架转运中滑脱坠落3例,意识障碍躁动3例。

2.3 发生时间段 22:00~04:00之间11例,09:00~17:00之间12例,18:00~21:00之间8例。

2.4 不良后果评估 出现不良后果14例:面部青紫、擦伤3例,口唇软组织损伤1例,左肩关机脱位2例,头皮裂伤、眉骨撕裂伤3例,右上肢肱骨骨折3例,髋关节骨折2例;发生医疗纠纷5例,索赔3例。

3 讨论

3.1 跌倒或坠床可以造成严重损伤,其后果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成为住院患者中一个突出的健康问题。患者跌倒的危险与其年龄、疾病、自理能力、设施、用药、陪护、医护责任心等有密切关系。对患者的伤害严重,已经有了赔偿发生。统计中大部分老年患者的衣着和鞋子穿的不当,导致跌倒发生;老年病收住集中的科室发生率较高;部分患者遵医行为差发生率高。

3.2 科室管理因素 医院配置设施不符合相关规定,卫生间、座椅、扶手、轮椅、地面管理等潜在安全隐患没有引起管理者高度重视。在统计的31例中大多属于患者本身疾病、服用药物及跌倒史等危险因素有关联。

3.3 护理管理因素 夜间发生跌倒或坠床者较多,与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有很大关系。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在做,但是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方法,后期工作不到位。

4 对策

4.1 改善病区设施 病区床位设施合理,符合患者要求。卫生间统一配置防滑地垫,病床保证有床档,座椅经常检查、维修,方便患者使用。使用气垫床的患者防止床档过低造成坠床,应与陪护加强沟通,防止意外发生。

4.2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深入细致 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的有关防止跌倒或坠床护理安全健康教育及时跟进,并且要贯穿到住院期间的自始至终,要与患者及家属共同讲解,能充分认识到跌倒或坠床的危险性,才能更好防范此类事件发生。

4.3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护士人员不足也是构成护理安全隐患的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夜间往往是一个护士值班,护理任务多、繁杂、人少,最易出现护理安全。医院护理部应高度重视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合理调配、增加人力资源,以降低安全隐患发生。

住院患者跌倒或坠床是临床不良事件中发生率最高的事件之一,也是护理管理质量持续改进需要关注的重点,定期总结全院发生的不良事件,为临床各科室提供经验教训,有利于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有利于全面改进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参 考 文 献

第2篇:跌倒不良事件范文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患者安全

关注患者安全,共创医护患关系共赢局面,已是现代医疗护理服务追求的目标[1]。本文对某三级医院215例护理不良事件回顾性总结分析,探索三级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以应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三级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共上报215例护理不良事件。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15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发生率居前三位的不良事件类型、特点、原因以及不同工作时段、不同年资护士对其发生的影响。按照不良事件对患者损伤程度,依据香港医院管理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中的分级标准,把护理不良事件界定为0-Ⅵ级[2]。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采用频数、构成比等方法描述一般资料,统计方法包括X2检验。

2结果

2.1不良事件分类发生率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管路滑脱、给药错误、跌倒 见表1。

2.2对患者损伤程度 按照《不良事件管理办法》的分级标准,将患者损伤程度分为无损伤(0、Ⅰ级)、轻中度损伤(Ⅱ级、Ⅲ级),重度损伤(Ⅳ级、Ⅴ级、Ⅵ级),见表2。

2.3主要不良事件与患者损伤程度关系 见表3。

2.4工作时段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三个不同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2护士年资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不同年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三级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总体特点 本研究显示:三级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居前三位分别是管路滑脱,给药错误,跌倒。不同工作时段,不同年资的护士对不良事件发生有影响(P

3.2管路滑脱、给药错误、跌倒事件的特点及原因

3.2.1 64%的管路滑脱发生在18:00-8:00时段;94%的管路滑脱发生在

3.2.2 78.57%的给药错误发生在8:00-18:00时段;92.86%给药错误发生在

3.2.3 58.62%的跌倒发生在18:00-8:00时段;75.86%的跌倒发生的

3.3不良事件防范对策

3.3.1注重管理理念转变,加强不良事件管理 护理行业是高风险、高责任的服务行业,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使得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7],管理观念与管理方法的滞后则会使得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改进陷入恶性循环[8]。在不良事件管理中,护理管理者应更新观念,对不良事件实行无惩罚上报制度的管理,弱化苛责文化,鼓励未遂事件及无伤害事件上报,有助于提高不良事件的上报率,利用追踪方法学等质量工具构建管理长效机制,注重系统的持续改进,最终实现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理质量的目标。

3.2.2关注重点人群、重点时段管理 低年资护士是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强化对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培训。沈贻萍等[9]认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低年资护士培训,优化管理,培养其规范操作意识,并促使形成习惯,可有效降低相关差错发生,提升护理安全性。汪丽进等[10]报道,实行弹性排班是降低护理风险,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护理部在危重、急症患者较多科室配备数量足够的高职称、高学历、高年资护士,执行夜班双班制,与低年资护士一起上夜班,缓解低年资护士单独工作的压力。建立护士长二线值班制度,实行24 h负责,承担解决护士的业务求助责任,从而规避了非正班及节假日时间段因工作任务带来的护理安全隐患。

3.2.3关注对患者的损伤 在不良事件管理中,管理者不仅要关注不良事件发生的数量,也要关注对患者的损伤。表3显示几乎100%的跌倒及压疮烫伤事件对患者都会导致损伤,且41.38%跌倒事件导致患者重度损伤。这些损伤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的痛苦,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加强安全管理提示管理者不仅对护士有较高要求,还要规范护理操作流程、注重细节管理等多方面措施才能保障患者安全。

4结论

不良事件的发生反映了护理过程的不安全因素,本文分析了三级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的规律及特点,并从不同工作时段,不同年资护士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以应对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安全管理质量。其他因素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未做深入探讨,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美.屏障技术在门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2):44-46.

[2]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3]徐彬,嵇友菊,解满霞.82例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理杂志,2009,26(7A):59-60

[4]张亚玲.护理不良事件78例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23(12):93-94

[5]周英凤,杨红红,秦薇,等用药差错预防策略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9):83-86.

[6]陆秀文,徐红,楼建华.128起给药错误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63-66.

[7]梅荷珍.外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7,18(4):1688.

[8]刘庭芳.医疗安全必须防患于未然[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5):7-9

第3篇:跌倒不良事件范文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防坠床;跌倒;住院患者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戴明与上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PDCA循环的概念,其构思来源于信息犯规原理,通过计划(plan P)、实施(do D、检查(check C)以及处理(action A)4个阶段进行的规范化管理,以期达到全程互动、质量监控以及细节量化等高效管理目的,旨在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并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1]。而在住院患者风险因素分析中发现,患者住院期间坠床、跌倒可归类于突发不自主、非意愿性的改变,患者坠落或跌倒在地可导致骨折、软组织损伤等不良临床结局,同时也可对患者心理状态产生直接影响。现分析PDCA循环在预防住院患者坠床、跌倒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5年1月~12月坠床、跌倒风险的住院患者190例,男103例,女87例,年龄50~90岁,平均(72.5±8)岁。190例患者主要为脑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及其他疾病。

1.2方法 住院患者运用PDCA循环管理w系进行住院管理,首先进行住院患者坠床、跌倒风险因素分析,结合实际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现总结因素及护理方法如下:

1.2.1计划阶段 ①坠床、跌倒安全隐患原因分析:?K患者因素:如老年患者肢体活动能力较差,肢体偏瘫或残疾,体能相对较为虚弱,易出现头晕;或年龄较低机体尚未发育健全的人群;?L环境因素:如病房内或走廊内无扶手,病床旁无置物架,患者常需自行拿取物品、病房内或走廊内潮湿、光滑等;?M护理因素:其主要与病房护理人员匮乏、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有关,护士不能够有效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及准确的高位风险评估,家属陪护不能够提供专业、具有针对性的住院陪护,对跌倒、坠床的危害性认知不足,并且缺乏足够的预防意识,安全防范意识不足[2]。②制定防范措施:?K进行患者坠床、跌倒高危险评估。?L对预防坠床、跌倒不良事件相关知识培训。?M加强护患交流、宣教、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履行告知义务,减少危险性。?N加强对病房环境的管理。

1.2.2实施阶段 ①由科室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坠床、跌倒风险评估方法,提高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能主动识别高风险住院患者并及时纠正、给予干预措施;②要保持病区内地面干净、干燥,病房内以及走廊处不得放置障碍物,保证病区光线充足,检查病区扶手是否牢固,并在患者易触及的地方安装呼叫器;③护理人员须在患者入院时结合《住院患者坠床、跌倒风险评估与防范记录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风评工作,对于≥4分的患者需在住院期间每7 d评估一次,并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变化、治疗方式等根据风险等级制定评估频率,住院期间需根据等级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管理措施;④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沟通,注意对患者心理需求的满足,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护理;⑤加强巡视,落实巡视制度,一级护理患者安排监护病房,24 h监护,二级护理患者每2 h巡视一次,夜间对高危患者巡视1次/h。主要包括:①引导患者熟悉病区环境,利于患者心理健康及病人角色的改变;②患者住院期间严禁穿戴不合适的鞋、衣物等,选用安全、可靠、合适的助行器协助患者活动;③要求陪护人员应随时陪伴,预防跌倒、坠床等事件的发生;④注意患者服药后情形,若感头晕、软弱无力时,确保其在床上休息,并请告知医护人员;⑤若患者意识不清楚或乱动时,为维护患者安全,需予以使用约束带;⑥至卫生间入厕时,陪伴请勿随意离开患者;⑦病房之医疗设备如有损坏或使用不便时(电灯等),请立即通知医护人员予以处理;⑧教导偏瘫患者应由健侧边的床缘上下床;⑨有高危跌倒病人的标识,必要时使用护栏。

1.2.3检查 ①护理人员需每日定时病房环境安全进行检查,要求地面干燥、干净,在外易发生跌倒、坠床等风险事件的地点设立安全警示,保障病房安全通道畅通,光线、卫生良好;②组织医院护理指控小组定期对护理服务以及跌倒、坠床相应风险事件的风险评估以及措施落实情况督导,若发现情况应及时给予处理;③定期评估病房内护理人员对防坠床、跌倒的预防知识是否掌握及知晓率,对发生的坠床、跌倒不良事件进行集中分析讨论,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与制度,并要求病区内的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学习。

1.2.4处理 检查调查结果中的住院患者坠床、跌倒危险因素并在每月集中讨论、分析鱼骨图,结合分析结果设计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进一步降低住院患者坠床、跌到时间的发生率,保障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身心健康安全,提升护士对住院患者安全的责任感以及防范意识。

2结果

本组调查研究采用PDCA循环模式对190例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管理工作,190例患者住院期间共发生跌倒、坠床风险事件4例,患者出院时评估可见患者及其家属对住院期间坠床、跌倒防范知识掌握程度均提升90%以上。

3讨论

在现代医学中PDCA循环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其作为一种具有较强目的性、完整计划性与系统性、高度评价作用的医疗管理体系[3],应用PDCA循环模式可有效提升住院患者护理管理效率,可有效预防患者坠床、跌倒的发生,提升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安全以及住院护理满意度,对降低医患、护患纠纷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190例患者发生坠床、跌倒事件4例,所以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住院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的对坠床、跌倒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增加了患者的安全,降低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及不良纠纷,是对住院患者预防坠床、跌倒事件非常有效的运用工具,提高了护士长科学管理水平,同时丰富了护士防范患者发生坠床、跌倒的能力及知识,降低发生率,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促进了护理服务的开展,是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

[2]詹婉群.防跌倒干预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应用的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5):661-663.

第4篇:跌倒不良事件范文

【关键词】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分析

跌倒是每个人一生中从幼儿到老年、健康到衰老都会出现的问题。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探究,发现跌倒是一种社会流行病,是环境、生理、病理和心理等因素结合作用的结果。

2000年8月~2009年7月,两家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老年病患发生跌倒事件共34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神经内科住院老年病患跌倒34例中,男21例,(占61.8%),女13例(占38.2%),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70.6岁。其中,急性脑血管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8例(占52.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例(占23.5%);帕金森病6例(占17.6%);血管性痴呆2例(占6.0%)。

1.2有关因素: 睡眠阻碍9例(占26.6%);心理因素8例(占23.5%);药物副作用6例(占17.6%);环境因素6例(占17.6%);排便5例(占14.7%)。

1.3跌倒结果: 头、面部轻度淤青8例;股、颈骨折2例;头皮裂伤2例;眉弓裂伤5例;其他17例无不良后果。

2 跌倒原因分析

2.1生理因素: 出于老年人肌肉萎缩,对钠、钾吸收减弱,促使肌张力缩减,肌肉弹性减少;致使机体衰退、身心作用退化、平衡失调、感觉减退。本组病例基本出现在老年病患中,96%的老年病患入院后急查血生化八项均有不同程度低钾血症。病患均有轻度全身无力、精神疲倦、胃纳差、恶心、步态不稳、反应缓慢等临床病症。

2.2疾病因素: 在该组统计病例中,出现跌倒事件导致病理性骨折者均是男性病患。如帕金森病病患,年龄72岁,由于吞咽困难半月多被入院,病患体型极为消瘦,四肢肌张力呈齿轮样增加,步态不稳,由于半夜下床小便时跌倒在床旁所致。本组探究病例中,病患产生临床症状有中枢性神经瘫痪、头晕、动作缓慢、反应迟缓、肌张力变化等。有些病患还伴有眼科病症,如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所产生的视觉阻碍。

这更为表明神经内科病症患者更易出现跌倒不良事件,致使病患在日常生活自理力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和控制。

2.3心理因素: 出于脑血管疾病出现临床病症较为急、快,让病患突然失去部分或完全日常生活自理力,定会导致病患心情焦虑、急躁。尽管瘫痪侧肢体肌力在2级左右,病患也会自己尝试从床上起床或下床运动。病患通常也会出现不同程度心情失落,随处觉得自己老而无用,力不从心,不服老的心态存在。这些状况在A型人格中体现最为显著,在性别中以男性病患为多。故病患发病后也不愿让家人或其他人帮助自己状况下极易出现跌倒。

2.4药物因素: 老年人跌倒次数与镇静药品运用有关。本组病例中,所有病患都服用4种或4种以上药物。当中,服用降血压药物有20例(占58.9%);服用镇静剂有8例(占23.5%);服用精神类药物有6例(占17.6%)。尤其是服用降血压、镇静剂、精神类药物病患,均会有不同程度药物不良反应产生。如产生低血压、头晕、尿频、夜尿增加等问题,以上状况让老年病患极易在夜间上厕所时或突然发生转变时出现跌倒状况。

2.5环境因素: 本组病例中跌倒在床旁16例(占47.1%);病区厕所10例(占29.4%);病室内通道8例(占23.5%)。出于地面不平坦,如地面有水迹不能及时清除,或有些家属把病患换掉衣物随便丢在床下,没有及时放入污衣袋;因老年人视觉改变对照明亮度有极高需要,要避免灯光不均匀或过强集中光线;现在病区内地板基本均是高级胶性地板,要求定期打蜡保护等,但在通亮过道上行走,极易让病患出现晕厥感受;厕所里马桶坐椅过低或没有扶手,厕所间门口设有阶梯结构的不足布局;床距不吻合规定水准、床头柜和床距过近(

2.6重视因素: 尽管在入院宣教时或日常生活护理工作中,护士向每位病患陪护者或家属已反复指出应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策略非常重要,但有些陪护者却总不在意,不予注意,带有侥幸心理的态度不配合和接受安全预防措施,如病患卧床休息不习惯加床档或忘记加床档;有些病患家属因家庭关系有矛盾、不和睦,不愿陪护病患;有些家属因工作时间关系或经济拮据,无法陪护病患;有时护士繁忙于护理操作而忘记把床档复位;最终致使患者跌倒事件出现。

3 结论

近几年,随病患安全目标监管年工作不断展开和改善,临床护理工作不再是简单病情查看、用药和心理护理,而在防止和降低住院老年病患跌倒工作方面也越来越得到注重和探究。怎样做好神经内科住院病患有效预防跌倒工作,降低和杜绝住院老年病患跌倒不良事件出现,这些均是医护人员需要积极注重和配合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肖春梅,周户林,李阳等.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的国外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康复,2002.4(6):1014

第5篇:跌倒不良事件范文

【关键词】 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97-01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包括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病人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医院的命脉和根本。加强护理风险和患者安全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为了保证患者的治疗护理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我科2012年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探讨如何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防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12年1-12月发生在我科的11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64岁-76岁,平均73岁。11名患者均意识清楚,2名患者有肢体偏瘫。

1.2 护理不良事件分类 跌倒8例,烫伤1例,导管脱落1例,坠床1例。

2 通过对不良事件的分类对比分析,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2.1 护患比例失调,护理人员忙于大量的治疗、护理工作,不能及时巡视病房,满足患者需要。

2.2 护士对患者的评估能力不足和沟通不良。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安全意识不强,对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非安全因素未及时干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发生在1-3年资护士9例,3-9年资护士2例,她们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业务能力差,缺少临床经验,对患者评估不全面,未及时进行动态的风险评估,对病人的入院宣教及康复训练指导不具体,不全面,不反复强调。

2.3 护士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差,对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职业的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操作不规范,观察不仔细,巡视不及时,交班流于形式。

2.4 监管不到位,护士长忙于日常事物工作,没有把安全管理放在重要位置,环节质量检查不仔细,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缺少事前控制,没有把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2.5 基础设施不完善 个别病床无护栏,大部分病房无座便器。病区内加床太多,病人太拥挤,行走不方便;加之病人下床活动时,过道上无扶手,也未提供拐杖。

3 防范对策

3.1 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尤其对新业务、新技术,人人参与,熟练掌握操作规程、护理常规及观察要点。对低年资护士应重点培训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护理风险案例分析。

3.2 进行护理的规范化整顿,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专业知识培训,沟通技巧的培训,配制更多的护士、定期考核。

3.3 加强护理安全监控机制,科室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对科室护理安全进行检查。

3.4 对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安全教育,由责任护士负责反复告知患者及家属跌倒发生的诱因、危害及防范措施。告知书一式二份,护士、患者或家属签名,一份交患者,一份入病历。

3.5 对危重、年龄≥70岁、有跌倒史及躁动等病人,入院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床旁挂警示标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且重点交接班。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对高危病人安全措施执行情况。

3.6 将病房内没有护栏的病床安装护栏,规范病人开水瓶放置的位置,为每个病房提供座便器;告知病人下床活动时,不要穿拖鞋,一定要有人陪同。

3.7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弹性排班,加强重点人员、重点时间段的环节质量控制,确保安全,提供护理质量。

4 结 论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科的护理安全管理初见成效,护理差错事件明显减少,护士的风险管理意识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机制处于良好、有序的运行中。

参考文献

第6篇:跌倒不良事件范文

关键词:精神病;护理干预;跌倒

医院安全事件中患者跌倒是较为常见的,大多数国家临床护理质量控制工作中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作为评判标准。精神病患者需要在封闭的场所内长时间生活,由于其精神症状相对特殊,且需要经常使用抗精神药物,容易导致出现跌倒等护理不良事件[1]。本文对我科收治的精神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均来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到我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184例,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互相符合;男患者、女患者分别为100例、84例,年龄为41~82岁,平均年龄为(62.32±5.1)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能够积极参与防跌倒指导与教育的工作中;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92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研究对象通过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相关护理对策体现如下。

1.2.1评估跌倒因素 护理人员在妥善安排患者入院后,通过我科自编的表格调查容易导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以调查结果确定患者是否容易出现跌倒等安全事件。

1.2.2控制病情 护理人员应该重视观察病情,如患者在治疗时出现躁动、兴奋等情况,要立即遵医嘱采用药物控制。对药物治疗禁忌症、不良反应进行全面了解,一旦患者用药后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要立即告知医生采取措施处理,同时实施心理指导、对症护理,为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1.2.3重视陪护 若患者年龄超过65岁,应鼓励家人在身旁陪护,使患者治疗期间的安全感得以增加。通过合理应用家庭支持系统,能够使患者感受到受人照顾以及情感支持,与治疗活动、护理活动全面配合,对恢复病情有一定的帮助[2]。若患者在住院期间无人陪护,在其上厕所时护理人员应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让患者感受到温暖。

1.2.4确保环境安全性 通过配置通风设置、安装照明工具、合理布置厕所等方式来确保患者住院环境的安全性。护理人员要注意维持干燥清洁的地面,如发现地面存在水渍,要立即拖干且垫上防滑垫[3]。住院环境的设置要全面体现人性化,尽可能达到安全无障碍的要求。

1.2.5加大巡视力度 护理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责任心,根据医院规章制度的要求积极到病房巡视,对患者的病情给予严格观察。重点护理可能出现跌倒危险的患者,加强该类型患者的巡视工作,一旦出现问题,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应对,避免出现意外的情况。

1.2.6加强安全教育 ①精神病患者在晚上需要大剂量的服用药物,告知其在服药前如厕,夜间尽量不要过多的饮水,避免夜间如厕时出现护理意外事件;②为患者选择合适的病服,防止患者由于病服不合适在活动时受到牵绊而跌倒[4];③多次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跌倒预防教育的相关知识,采用书面的形式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预防跌倒、跌倒后果、跌倒危险因素等方面的知识,以期引起患者注意。

1.3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以率(%)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若P

2 结果

观察组跌倒发生率为6.52%,对照组跌倒发生率为23.91%,观察组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对照组中23例跌倒,跌倒发生率为23.91%。观察组6例跌倒,跌倒发生率为6.52%。对比之下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0,χ2=10.7839)。

3 讨论

跌倒会导致患者出现骨折和脱臼、软组织损伤、脑部损伤等后果,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5-6]。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为其营造良好、安全的住院环境,且重点防护意识障碍、行动受限等高危人群,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跌倒情况得以有效控制。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仅有6例患者因自身原因发生跌倒,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病房护理的效果[7-8]。

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在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多观察、多巡视、多问候、多关心,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可促进跌倒及其他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使患者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方.个体化护理干预对预防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效果分析[A].上海市护理学会.第二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上海市护理学会:2014:1.

[2]朱萍.护理干预对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24(18):117-118.

[3]张丽,甄秀红,张佩燕.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3):2999-3001.

[4]王传玲,高芳,刘翠香.护理干预对降低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02(09):92-93.

[5]宋美秀,徐秀琴,杨运方.对38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护理效果的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11):107-108.

[6]陶筱琴,端木欣荣,屠丽君,等.护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10(09):898-899.

第7篇:跌倒不良事件范文

【关键词】 思诺思;用药指导;安全意识;防范

思诺思是第三代催眠药唑吡坦片, 是第一个非苯二氮类安眠药, 化学结构属于咪唑吡啶类, 是酒石酸唑吡坦, 与安定等苯二氮类安眠药相比, 具有成瘾性小的优点, 通过选择性地与中枢神经系统的ω1-受体亚型的结合, 产生药理作用。该药吸收快, 起效迅速, 口服生物利用度为70%, 口服后0.5~2 h血药浓度达峰值, 作用可维持6 h[1]。因此在临床中用于治疗偶发性、暂时性失眠症情况下的严重失眠, 但部分患者因药物副作用而服药后下床、行走时发生跌倒, 这也是对护理工作的警示, 如何通过护理防范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12月45例使用思诺思药物的患者进行观察, 其中男19例、女26例, 年龄36~86岁之间。

1. 2 防范措施

1. 2. 1 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思诺思使用后可发生眩晕等副作用致跌倒, 每个护理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将对其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影响病情, 分析跌倒的原因,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严格交接班, 床头挂防跌倒的警示标示, 同时护士应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融洽的关系, 使他们对护理人员充满信任, 积极配合护理, 以防范于未然。

1. 2. 2 加强健康宣教, 提高危机意识 反复对患者及家属宣教服用药物时最好上床服用, 以防药物在患者上床前起作用而引起跌倒[2], 少喝水, 尽量减少下床次数, 穿防滑合脚鞋, 选择合身的衣裤, 告诉患者在起身、上下床、夜间小便、低头弯腰拾物等动作时一定要慢、稳, 以免发生意外。对一些行动不便的患者, 建议在床边放置一小便器就近小便, 减少因多次到卫生间小便而跌倒的可能。起床要遵循起床三部曲:醒过来不要马上起床, 应在床上躺半分钟、坐半分钟、两条腿下垂在床沿再等半分钟后再起床, 防止脑缺血引起跌倒[3]。

1. 2. 3 加强病房管理, 提供安全住院环境 ①保持地面清洁、干燥、无水迹;厕所、浴室放防滑垫。②马桶高度适宜, 卫生间、病区设置固定把手, 方便患者起坐、行走。 ③室内各种设施摆放合理, 床周不堆物, 不随意搬动物品, 并留有足够空间, 病床轮子固定、高度适中, 便于患者上下床, 必要时床栏保护[4]。④呼叫器放于患者随手可取的位置, 并教会其使用。

1. 2. 4 指导用药,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护士应掌握药物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并做好药物疗效、不良反应的观察, 加强巡视。如患者服药后自感不适或观察到患者有异常变化, 立即搀扶到床上再做进一步处理。老年人对药物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 易引起不良反应, 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用, 减少用药量及药物种类, 避免因不良反应叠加而导致跌倒。

1. 2. 5 及时评估、反馈 对发生跌倒的患者应及时评估伤情, 给予及时检查、治疗, 按安全管理逐级上报, 并如实记录, 认真分析原因, 制定防范对策, 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2 结果

45例患者中仅有5例出现跌倒, 均为65岁以上, 4例为女性, 1例为男性, 均为基本生活能力自理的老年人, 只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伤, 未造成骨折等严重后果。

3 讨论

思诺思作为一催眠、镇静药, 具有口服吸收快、不良反应小、入睡时间短、半夜醒次数减少、做梦减少等优点, 而广泛应用临床, 但其不良反应为服药后少数患者出现眩晕、嗜睡、记忆减退等症状, 特别是老年人服药期间, 起夜时及刚起床时要小心防跌倒。在使用该药前后做好相应的防范, 能有效的防止药物副作用对患者造成的危害。5例跌倒患者中均为年老体弱、视力减退的老年患者, 有3例因起床后自觉头晕、头痛, 而站立不稳而跌倒;2例患者因上厕所时无人搀扶、又无设扶手、下肢突感无力而致跌倒。因此用药前做好宣教, 让患者及家属明白可能发生跌倒及其产生的不良后果,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同时建议对于老年患者服药后如果要起床应该有人陪伴, 单独起床或行走则增加发生意外的可能;病房厕所应设立扶手;遵循起床三部曲[4];患者床头要有防跌倒标识, 同时做好交接班工作, 经常巡视。这样能有效减少跌倒发生, 为患者住院期间提供安全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树兵, 邱中民.第三代催眠药-唑吡坦(思诺思).西南军医, 2005, 7(3):17.

[2] 姜欣芝, 顾雪峰.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当代护士, 2011(7):137-138.

[3] 周菊.住院病人常见意外事件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3):194.

第8篇:跌倒不良事件范文

[关键词] 细节管理;血液内科;防跌倒;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b)-0133-02

跌倒是住院患者常见的不良事件。据报道,每年每例住院患者会发生1.4次跌倒[1]。有研究显示,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或正在把住院患者跌倒率作为临床护理质量控制的一项指标[2-3],《中国2009年患者安全目标》将防范和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列入其中。血液内科患者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跌倒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本研究回顾了2011年1~12月在血液内科发生的6例跌倒病例事件,护理人员对存在的问题及跌倒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工作中注重细节管理,把血液内科患者高危跌倒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12月本科血液病住院患者73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54例,女377例,年龄5~84岁(平均47.8岁),急性白血病283例,慢性白血病5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69例,淋巴瘤56例,多发性骨髓病67例,过敏性紫癜45例,贫血待查70例,其他83例。将2012年1~12月本科血液病住院患者796例作为干预组,其中,男391例,女405例;年龄3~86岁(平均49.1岁),急性白血病312例,慢性白血病7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65例,淋巴瘤83例,多发性骨髓病59例,过敏性紫癜56例,贫血待查61例,其他89例。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患者防跌倒的护理方法,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防跌倒标识等。干预组采用如下细节管理办法:

1.2.1 全面动态评估 自2012年1月起正式启用入院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对所有新入院和转科患者2 h内由责任护士进行危险因素评估,以确定患者跌倒的风险因素值。评估项目为表格式评分制。评分项目:年龄> 65岁或< 10岁(1分)、认知异常(1分)、视觉异常(1分),体能包括头昏、乏力、白红蛋白≤ 90 g/L(4分)、精神状态为躁动躁狂(4分)、行为能力(1分),药物包括利尿剂、镇痛剂、降压药、降糖药、化疗(1分),总分值13分。责任护士对每位患者进行量化评分,跌倒危险因子总分≥4分者筛选为高危跌倒/坠床患者。对高危患者护士做好健康宣教,交待防跌倒注意事项,并在护理记录上体现,床尾挂醒目“防跌倒/坠床”警示标志,做好交接班。高危患者需每周评估2次,待病情稳定,总分

1.2.2 改善住院环境 病室保持整洁,照明充足,物品摆放有序,病床高度合适,配有床栏,将传呼器放于患者枕旁,地面平坦、干燥、无水迹。走廊通畅,不堆杂物,设有扶手;厕所浴室应使用防滑地砖,设有扶手。厕所应有坐式便器,防止患者蹲下站立时晕倒。

1.2.3 提高护士安全意识 护士是预防患者跌倒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重视在职人员培训,使每位护士自觉建立安全信念和意识,熟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和核心制度,掌握安全知识和跌倒评估及预防的相关技能,能辨别高危人群,熟悉运用护理干预技能。

1.2.4 重视健康宣教 护士应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疾病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对于化疗患者护士应详细讲述化疗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化疗后的营养指导。对贫血卧床患者做到醒后30 s再起床,起床后30 s再站立,站立后30 s再行走[5],如厕或行走时最好有人搀扶。防跌倒健康教育要贯穿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增加患者及家属的自我安全意识。

1.2.5 加强督查力度 科室组建安全管理小组,每周检查在院有跌倒风险患者的护理质量,检查内容包括跌倒评估完成情况及评估是否与病情相符,跌倒护理措施是否执行及时有效,患者及家属对跌倒相关知识知晓度与配合情况。记录检查结果,将发现的跌倒隐患及时上报护士长,并组织科室全体护士讨论,给出督导纠正,强化预防跌倒的观念,规范跌倒护理措施。

1.2.6 增进护患沟通 当患者被确定存在高危跌倒因素时,护士必须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与患者及家属交谈、沟通,详细交待预防措施,使其明白患者目前所处的状态及需要家属配合的内容。通过沟通能有效改善护患关系,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1.2.7 安全意识 护理人员对预防患者跌倒不重视,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没有加强这方面的意识,以致缺乏对血液内科患者的安全保护意识。

2 结果

对照组住院患者发生6例跌倒,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35~83岁,其中,38~50岁1例,51~60岁1例,61~70岁2例,71~83岁2例;白班(8∶00~18∶00)4例,前半夜(18∶00~24∶00)1例,后半夜(24︰00~8︰00)1例。3例如厕起身时跌倒,1例走路时滑倒,1例绊到仪器电线跌倒,1例起床穿鞋时跌倒。2例无任何损伤,2例手臂软组织受损,1例右股骨颈骨折,1例造成颅内出血。干预组对住院患者实施了细节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无一例跌倒事件。

3 讨论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负担,也可能给医院带来纠纷。防范住院患者跌倒是医院护理质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6],也是评价医院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血液病是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主要治疗手段是激素和化疗,长期的患病和治疗,身体日渐虚弱,极易发生跌倒。本研究回顾2011年1~12月6例住院患者跌倒事件,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年龄

每年有1/3的65岁以上老年人,1/2的80岁以上老年人都经历过跌倒事件[7],与老年人体质虚弱、感觉平衡及应急能力低下、活动能力差、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感觉迟缓、反应差等有关。

3.2 环境

大多数的住院患者跌倒发生于地面潮湿、光线不足、狭窄的过道。住院病房的硬件设施,如不适宜的家具及卫生设施,患者不合身的病人服,以及易滑倒的鞋;浴室或过道缺少扶手而引起跌倒[8]。

3.3 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贫血患者血红蛋白低,血液的携氧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头昏、心慌、体力不支,引起跌倒;白血病患者出现脑转移时,表现为意识改变,定向力差导致跌倒;多数患者由于长期的激素治疗,骨质疏松更加明显,下床活动不当或活动幅度过大均有可能导致跌倒,引起病理性骨折[9]。

3.4 药物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引起跌倒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液内科大部分是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大便次数增多,需经常上厕所;神经毒性反应引起肢体麻木,肌肉功能系统紊乱而引起肌肉无力;化疗后进食少而发生低血糖反应;另外,有些患者化疗期间使用镇静催眠药后,引起嗜睡、头晕、共济失调等而引起跌倒。

实施防跌倒细节管理加强了护士的安全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对高危患者给予有效的保护措施,为预防患者跌倒提供了保障。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及时对患者实施安全教肓,增进了护患沟通,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成磊,胡雁,吴金珠.《住院患者跌倒预防临床实践指南》的设计和初步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67-269.

[2] Pearaon A,Wiechula R,Court A,et al.The JBI model of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J].JBI Reports,2005, 3(8):207-215.

[3] 徐建鸿.预防住院病人跌倒的最新护理实证[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1,17(7):38-39.

[4] 文朝阳,钟慧仪.癌症患者与疲劳[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67-768.

[5] 库洪安,詹燕,于淑芬.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 37(2):143-144.

[6] 陈月娟,王荣,余小萍.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与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5,5(5):56-58.

[7] 钱黄静,张丽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7):58-59.

[8] 宋江丹.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及护理[J].中国医药研究与临床,2004,4(2):81-83.

第9篇:跌倒不良事件范文

关键词:跌倒;风险管理;精神科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66-01

精神科患者由于体质差、行动缓慢、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等原因而易发生意外跌倒,除此之外,患者较差的自我保护能力也加重其跌倒的风险及危害[1],所以对精神科住院病人进行必要的防跌倒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风险管理是指对客观存在或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的过程,风险管理使可能出现的偏差在事前就得到避免,是一种能有效降低损失而带有预防性的管理模式[2]。保障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是精神科首要关注内容也是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风险管理被应用于护理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将结合我院10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探讨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针对此次研究,我们选取在2010年4月至2012年11月间于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将样本个体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为避免相互干扰而导致研究结果不准确,将两组患者分别置于两个相似环境的病区。所选患者病种均以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强迫症、酒精性精神障碍等为主。样本一般资料统计见表一。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安全护理措施,观察组除采用常规安全护理管理外还采用了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比较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跌倒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防跌倒风险护理具体方法为:①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及时评估患者潜在的跌倒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以使跌倒风险因素降为最低;②加强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使其明确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③对有冲动攻击行为及有跌倒风险的患者,可使用护理袖带保护及限制上肢和(或)下肢,采取必要的保护性隔离,保护和隔离时间为1~3d,必要时重新给予保护和隔离[3]。④护理人员要提高护理风险意识,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及时告知患者和就家属需要注意的问题。⑤保护患者隐私,尊重知情权,告知其和家属治疗风险、药物不良反应等。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护理,评价指标为:①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4]评估病情,护理人员可通过观察与交谈相结合的方法,于护理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BPRS评定:无为0分、可疑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偏重度为4分、重度为5分,共六级进行评分。②统计3个月内患者意外跌倒发生情况。③家属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中统计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当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2.结果

观察组跌倒事件发生率为零,低于对照组的10.0%(5/50);观察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92.0%大于对照组的80.0%,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跌倒是住院患者常见的伤害事件,有报道称[5],精神病患者的跌倒率为9.5%,患者由于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出现冲动行为而意外跌倒经常发生,除此之外,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血压过低、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成为导致精神科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精神病患者常表现为思维、情感、感知、行为等异常,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将发生意外跌倒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提前预知并处理导致精神科病人跌倒的因素,可有效地降低患者住院期间跌倒的发生率。精神科患者因其特殊性,更需要得到科学、严谨、人性化的护理管理,同时护理人员也要有危险意识,对危险因素做到先知道、先告知、先预防,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增强人性化服务,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跌倒发生率为零,明显低于对照组;采用风险管理还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护理,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观察组干预前后的BPRS评分改变明显且由于对照组。

综上可得,通过对精神科住院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可以确保了患者的安全,有效地降低院内跌倒发生率,对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顺利开展其他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翠娇,高镇松等.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应用效果[J].临床护理杂志,2013年2月第12卷第1期:59-60

[2]钟海平,王意兰等.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年7月第33卷第7期:818-820.

[3]蔡秀英.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年第19卷第11期:26-2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