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原则范文

会计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原则

第1篇:会计原则范文

摘要:由于税务会计要以税法为导向,因此,体现税收原则的税收核算原则也就是税务会计原则。税务会计原则一般都隐含在税法中,它虽然远远不如(财务)会计原则那么明确、那么公认,但其刚性、其硬度,却要明显高于(财务)会计原则,纳税人一旦违反,就要受到税法等相关法律的惩处。文章对由税法主导的税务会计原则与投资人导向的财务会计原则进行了比较,从中可见两者的差异 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的差异,旨在探讨如何构建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模式。

关键词:比较;税务会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会计原则

Abstract: Because tax accounting must take the tax law as the guidance, therefore, manifests the tax revenue principle the tax revenue calculation principle is also tax accounting the principle. Tax accounting the principle conceals generally in the tax law, although it was inferior by far (finance) accountant the principle that is clear, that recognizes, but its rigidity, its degree of hardness, actually must be higher than (finance) obviously accountant the principle, once the taxpayer violates, must receive the tax law and so on related law the punishment. The article to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who the principle and the investor guided by tax law leadership's tax accounting the principle has carried on the comparison, obviously both's difference and produced reason. Research tax accounting the principle and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is the principle difference, how for the purpose of discussing constructs conforms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trend of development tax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s relational scheme. key word: Compared with; Tax accounting; Accountant principle;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Accountant principle 前言对《会计法》中的问题探讨

会计的三种收益观研究

第2篇:会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税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税务会计

一、税务会计原则

国家为了对纳税人展开实际、有效的税款征收,依税收原则,经税法而逐渐生成“税收核算原则”。若以纳税人层面而言,“税收核算、税务会计”两原则相等同。税务会计务必遵循财务会计原则,可其需依税法规定的条例与程序,故此,美国相关专家指出,IRC(美国收入法典)为联邦税收“最高法律”同时,亦为税务会计方法与理论,税务会计原则亦即隐藏于国内“收入法典”内。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所有国家,税务会计原则皆是隐于税法内,其明确度、公认度远不如财务会计原则,其硬度、刚性要高过财务会计原则,若有人违反,则必然受到相关惩治。

二、税务会计原则和财务会计原则相对比

(一)历史成本原则的对比

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认可要最属税法,针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在会计界求全责备之时,在企业会计体制、准则于某种状况下丢弃历史成本原则之时,税法始终坚守此原则,强调企业资产剥离历史成本之时,务必以相关资产所潜藏的损失与增值依税法相关规定的贴切手段体现与确认。例如企业股份体制改造时产生的资产评估增值,税法对会计要求相应账户的调整并不认同,依旧按原来账面的价值进行应税所得的计算;还有《企业会计制度》与“资产减值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要求进行全面计提减值准备,进而调整有关的资产原入账的价值,可税法除了对坏账展开限度性的承认,由于有违确定性原则,其他皆不认可。

税务法之所以对“历史成本原则”如此坚持,关键是税款征收为法律行为,务必有可靠边的凭证做为合法性的支撑。和公允值对比,“历史成本原则”的确于一些状况里无法切实地体现资产等要素价值,可是其具有极强的可靠性,于涉税诉讼里可给予给力依据,故此,税法普遍不会接受公允价值而抛掉历史成本,除去不存在“历史成本”时。可财务会计准则、体制于多处引入了现金流量现值与可收回金额等“公允价值概念”以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性及可靠性,此即会带来海量纳税调整事宜。

(二)相关性原则对比

“财务会计”相关性原则,意指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所展开的“决策”相关,即对其使用者进行重大决策时给予“真实、有效”的信息,对其重点主要强调的是“有用性”。“税务会计”在相关性原则上,则以政府征税为出发点,进行所得税核算时所重点强调的“税前扣除费用”务必需与同期收益相关,两者对比实质不同。

(三)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比

企业会计核算需依“权责发生制”为根本,可税法为“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依权责发生制,企业务必以经济活动中的“义务与权利”的发生作基础方可展开会计处理,此和税法确定“纳税义务”的原则相同,故此,整体而言对权责发生制税法还是认可的。此于所得税可以看出。此外,权责发生制导致大量会计估计,而税法对此持“保留态度”。权责发生制不益于税收保全之时,税法只能采取防范手段。

(四)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对比

财务会计的关键原则之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其主要内容是企业会计核算需依交易及事项的经济“现实与实质”展开,并非只依法律模式。一项事宜及交易实质和其法律模式及外在模式并非总是相同。于基本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内对此皆做出明确规定。于会计体制与准则内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多有呈现。

针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确切使用上,财务会计重点在于会计工作者职业判断的可靠性,可税法则要求务必具有确切的法律依据,不可仅凭估计,务必有据可依,税法对此项原则的解释重点强调“实质至上原则”,意在杜绝纳税人滥用“税法条款”。

(五)配比原则的对比

配比原则,是展开费用确认时的根本性原则,牵涉的主要有“职业判定”及“会计选取”等相关内容。对于“配比原则”在所得税法内还是较为认可的,纳税者所产生的费用需于其所应配比的当期展开“申报扣除”,纳税者在某纳税年度所需申报的扣除费用规避“提前及滞后”,针对税款流失问题税法亦做出相应制约手段。可于增值税问题,税法对“配比原则”不支持。增值税目标为“货物与应税劳务增值额”,其应为“货物、应税劳务”收支配比后的结果,可增值税征收是依发票扣税制而设计,进而把其征收控制于流通环节,由整体而言规避免对“财务会计”损益核算体系依赖性,亦因致使增值税“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

于税法内,税前扣除的“配比原则”其在内涵及应用结果上和“会计核算”相比存有极大差异。于会计核算里,为了对不同“地区、分部、产品”的经营成果分别进行核算,务必将“直接、间接、期间”等费用于不同“地区、产品及分部”展开科学有效的“分配、分类与及归集”。“配比原则”在税法内所反映此层面的同时,还需遵守“相关性原则”。税法内先需要对不同项目所享有的“税收待遇”进行区分后再展开分项及分类配比。

(六)谨慎性原则的对比

谨慎性原则于“财务会计”里,需当企业面临无法明确因素的状况下展开“职业判定”时,务必需持有应有的审慎态度,对各类风险及可能造成的损失需进行充分评估,此过程中要本着谨慎认真的态度,对“资产与收益”即不高估,对“负债及费用”亦不低估。

针对减值准备金的提取问题财务会计本着小心谨慎的原则对各项资产展开评估,可令企业中的虚资产转变为实,可于相应程度上对企业“虚盈实亏、制约短期活动”等的处理,益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提升。可其却违反了“据实扣除”的税务会计原则,税前扣除费用即为任何费用及损失务必确实发生过,不然若发生申报扣除即将补判定为偷税。企业计提活动中的各项资产的“减值准备”,为会计工作者们凭职业判定所给出的估计结果,其损失并未真实发生过,会计对此类风险所进行的估测,税法不予扣除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家税收无法为“纳税人”承担其自身的经营风险,税法重点强调的是于企业的相关资产中“真实发生”的具有实质性的“永久损害”时方可获得即时处理。如此规定,即益于税务管理,增进片管效益同时,亦杜绝了减值准备比率此硬性规定的不可确定性。于财务会计里,“实质重于形式与谨慎性”两项原则为会计要素“计量与确认”的关键的修正性原则。可于税务会计里,却为最不被认可、最不受欢迎的原则。税法不认可谨慎性原则,一口将其否定。其关键在于针对收入与费用上谨慎性原则处理不对称,当会计事宜存有无法确定期性因素时,谨慎性原则即要求多计费用而少计收入,若税法认可谨慎性原则,那么对企业应缴税款将会降低及滞后,此导致税务单位要替企业担当风险。

三、对税务会计原则和财务会计原则差异的分析

以上论述,“税、财”务会计原则两者存有诸多不同,有的是单一的“内容、名称”的不同,而有的是“内容不同而名称相同”。目标取决于“导向”,原则取决于“目标”又体现于“目标”。在目标上“税法和财务会计”不一致,故此两者在原则上亦不相同,存有差异是必然的,与两者根本目标不相违背状况下,怎样令两者之间的差异持有合理程度,为我们所需要思考的关键。国家正置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两类原则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怎样协调、如何构建两类原则之间的和谐,进而降低企业税收成本、体制转换成本与纳税风险等,为实际需解决的问题。

由税收“原则、主导”呈现出我国“税收核算原则”过分站在征管角度上考虑,呈现的并非是纳税者便利为基础、而是本着征收便利为原则,并非确保纳税者的税益、而是保障政府的收入,对纳税者的利益问题上则思虑的较少。当下,“法定主义标准”在我国税收活动中远未达成,和会计的“体制、准则”差异太大亦不规范,提升了纳税者的不可预期性。故此,亦不益于生成对比完整、明确、系统的“税务会计原则”,可“财务会计原则”已然是公认的较成熟的原则。新税制革新里,需最大化的吸纳财务会计原则,压缩差异。若想我国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的混合模式优点得以充分体现,那么两原则差异一定不能大。若当下的差异加大趋势无法迅速遏制,越来越多的纳税调整事项将给会计活动造成无尽的烦恼,将压缩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会计原则范文

赵莹(1964-),女,广东东莞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田跃新(1982-),男,安徽界首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谨慎性会计原则对财务报告的数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其进行研究不仅使财务报告使用者受益,还能为规范会计和资本市场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从谨慎性原则的定义、表征形式、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为出发点,总结国外在谨慎性原则方面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对国内潜在研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会计原则 谨慎性 文献综述

一、谨慎性原则定义与表征形式

关于谨慎性原则的较早定义,是美国学者Bliss提出的:“不预计盈利,但预计所有的损失(Bliss,1924)”。该定义较简单,而且仅强调谨慎性会计对盈利或利润表的影响,没有提及资产负债表要素。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第二号概念公告术语表中对谨慎性的描述则完整很多,不仅强调了对不确定性的保守处理,而且还对所影响的会计要素没有限定,是美国唯一正式的官方定义。其定义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保守反映,试图保证商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内在风险被充分地考虑。因此,在未来收到或支付两个估计的金额之间有同等的可能性时,谨慎性要求采用比较不乐观的估计数(FASB,1980)。”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会计谨慎性的解释相对具体,认为“谨慎性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所要求的估计时,在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虚计资产或盈利,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IASC,1989)”。我国2006年初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有关谨慎性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盈利、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财政部,2006)”,该定义比较接近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官方的定义出自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强调的是谨慎性在会计选择中的功能,学者的定义则比较趋向从谨慎性的后果出发,对谨慎性进行界定和表征,将谨慎性原则转化为可研究的变量。依表征变量的性质可将有关谨慎的定义分成两大类:以盈利为基础的定义和以资产为基础的定义。前者强调利润表,后者强调资产负债表。以盈利影响角度为基础的定义有:Smith和Skousen(1987)认为,谨慎性原则是在两种或更多的报告方法中进行选择时,应当选择使股东权益回报最小的方法。Wolk(1989)、Davidson(1985)、Stickney和Weil(1994)、Givoly和Hayn(2000)等认为,谨慎性原则是众多会计原则中的一个选择标准,该原则通过更慢地确认盈利、更快地确认费用、低计资产价值和高计负债价值,导致累计报告盈余的最小化。Basu(1997)对谨慎性的解释别具风格,为后来的谨慎性研究开辟了路径。Basu认为会计人员更容易将坏消息确认为损失,而需要获得更严格的证明将好消息确认为盈利,因而会计盈余反映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加及时,用这种不对称性来表征谨慎性。从资产角度进行的定义主要有:Feltham和Ohlson(1995)把谨慎性描述为:在长期内报告净资产少于其市值。Gjesdal(1999)区分了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认为如果所设定的投资账面价值使所产生的预期会计盈利率大于投资成本的内部盈利率,那么会计原则就是谨慎性的。Beaver和Ryan(2000)将谨慎性定义为市值和账面价值之间所产生的持续差异,此定义不同于由于应计会计的逐渐确认而导致的账面经济盈利和损失的临时差异。Pae等(2005)认为,会计盈余的谨慎性不仅可以定义为企业趋向于确认在盈余上的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加及时,而且也可以定义为低年初市净率的企业组合比高的年初市净率的企业组合相比,其盈余有较高的谨慎性,也即盈余对坏消息的敏感度与盈余对好消息的敏感度相比要大得多。盈余的谨慎性与市净率的这种负的关联是来自盈余的应计部分而不是经营现金流部分。在谨慎性会计的非官方定义中,Bliss(1924)、Basu(1997)的定义被引用的较多,但是目前还没有得到一致认可。

二、谨慎性会计来源的理论解释

尽管谨慎性诞生较早,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其理论解释也在逐渐丰富。这些理论解释包括契约理论解释、股东诉讼解释、税收解释、政治成本解释等。

(一)契约理论解释 根据契约理论的解释,由于企业股东希望从企业得到必要的报酬,债权人关心企业能否到期归还债务,管理层则希望获得更高的工资和奖励,而企业的信息往往通过财务报告来体现,因而隐含在会计和财务报告中的道德风险和成本将大为增加。管理层更愿意采取乐观的行为,如在资产负债表中高估资产,在利润表中高估盈利和低估损失,牺牲债权人的利益来满足股东的要求,同时满足管理层对报酬的要求,而不是努力经营来实现经营项目的正的净现值来增加企业价值。而管理层的这一行为,只是建立在其对企业信息的占有量与其他契约成员不对称的基础上。会计原则的谨慎性要求降低了管理层采取乐观行为的可能性,并把运用谨慎性原则所带来的企业价值的增加,在企业各利益团体之间分配(Watts,2003)。

(二)税收解释 Shackelford和Shevlin(2001)认为,税款为企业提供了及时使对外报告的会计利润和应税利润相一致的动机,对于企业来讲,只要盈利就存在应税利润。延缓确认企业的应税利润、加速费用和损失的确认,都将减少当前税收的支付和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税款和已报告利润的联系也能产生财务报告的谨慎性。然而,这一解释对不少报告会计利润欺诈的公司例外,一些公司,如美国世通公司,就因为虚报利润导致已缴税款的返还,这种情况显然是对报告利润的考虑超过了对税收的考虑。

(三)股东诉讼解释 股东诉讼也是谨慎性的一种解释来源。如美国以1933年和1934年证券法为准绳的股东诉讼条款,明显地支持谨慎性原则。对企业和审计者来讲,由于高估净资产和盈利所产生的诉讼成本,远高于对它们的低估,而且更容易招致卖方的诉讼。通过使用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低估净资产,可以减少预期的诉讼成本,因而管理者和审计者会有更大的动因来实施谨慎的会计原则。这种解释说明了与审计者类似,企业也重视谨慎性原则的限制。这一解释受各国股东诉讼法律的影响较大,不具有普遍性。

(四)政治成本解释 会计和股票市场规范的制定者和修订者对政治成本的考虑,也是提供谨慎财务报告的动机。由于高估资产和盈利所造成的损失,在政治过程中比低估资产或盈利所放弃的盈利,更有价值和更引人注目,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者和修订者有其动因,从谨慎的会计和报告中受益。若企业高估净资产而不是低估净资产,标准的制定和规范者很可能面对更多批评,谨慎性原则因而减少了标准制定者和修订者所承受的政治成本。政治成本的这种非对称性,使得会计和市场规范的制定者和修订者重视谨慎性原则对管理层和其他团体的乐观报酬的限制(Watts,2003)。

三、谨慎性及其与其他变量关系的检验

(一)Feltham-Ohlson定价模型Feltham-Olhson(1995)建立了定价模型来模拟企业市值与反映企业财务、经营活动结果会计数据的相关程度。模型使用了众多参数,其中重要的变量有经营利润、利息收入、现金流和股利。在模型中,市值通常被假定等于未来期望股利的净现值,也等于面值加上未来期望非正常盈余的净现值,而非正常盈余等于会计盈余减去期初账面价值的利息费用。笔者根据该模型进行了分组分析:第一组用于探究价值和预期未来会计信息的关系;第二组用于探究价值和当前会计信息的关系;第三组用于检查对于市值和市值变化与同期会计盈余渐近关系的预期,以及面值与后期盈余关系的预期;第四组分析检查在借贷记账法下,会计的谨慎性是如何影响盈余和各部分资产的增加对价值的反应。Feltham-Olhson定价模型的检验结果是:无偏性会计导致营运资本最初投资的全部资本化,而谨慎性会计导致了部分投资的资本化和剩余部分的费用化。因此,谨慎性会计导致企业在经营的早期所获得的利润较低,在经营的后期则会获得更大的补偿性利润。Stober(1996)、Dechow等(1999)、Myers(1999)、Ahmed等(2000)进一步从Feltham-Olhson的定价模型出发,都发现了净资产被低估,并从各自的定价回归方程中得出了正的谨慎性参数。然而从时间系列的非正常盈余的回归模型中得出的却是负的谨慎性参数,这与其预测和契约理论相反。这种不一致可能是由于会计变量间关系的错误设定和缺少谨慎性与应计制理论指导下的强制性模型设定造成的。

(二)BaSU回归模型 如前所述,Basu(1997)把谨慎性定义为会计人员对确认好消息比坏消息需要更高程度的证明的趋势,即盈余反映坏消息比好消息更为迅速。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Basu建立了以下预测:一是盈余反映公开可得到的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加及时或具有同步的敏感度。二是公开可得的坏消息相对于好消息来讲,同期的盈余――市场回报关系比同期的现金流――市场回报关系相对更为紧密。三是未预期盈余的增加可能更为持久而未预期盈余的下降似乎更为短暂。最后的预测是,坏盈余消息相对好盈余消息来讲,单位未预期盈余的非正常市场回报(短时窗的盈余反映系数)更小。Basu分别建立了对应的回归方程来证明上述预测,该回归方程是其中被后来研究者引用最为广泛的模型。其公式:

Xit/Pit-1=α0+α1DRit-1+β0Rit+β1Rit*DRit-1 (1)

式中,Xit是i企业在t期间的每股盈利,Pit-1是该企业期初每股市价,Rit为在t期末前9个月至t期结束后的3个月间12个月的市场回报率,当Rit为负值时DRit-1等于1,当Rit非负时DRit-1等于0。这个回归方程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测量谨慎性的参数。首先,坏消息相对于好消息的增量反映用β1来表示,在谨慎性的报表中,β1应该为正值。其次,盈余对于坏消息的相对敏感度比赢余相对好消息的相对敏感度用(β0+β1)/β0。比率来表示,在谨慎性的报告中,这个比率应该大于1。最后,坏消息(负的市场回报)期间和好消息(正的市场回报)期间的回归方程的相对解释力度分别用它们各自所在期间的R2来评价,在谨慎性报告中,这一比率大于1。

Basu采用美国证券市场1963年~1990年间的所有企业年度的观察值,对其回归模型进行了检验,不仅证明了其预测,而且还发现盈余对同时期负的市场回报的敏感度,相对于盈余对同时期正的市场回报的敏感度在过去的近30年里不断增加,会计报告的谨慎性随时间不断增强。Basu的这种测量方法后来被广泛地应用在大量的关于会计谨慎性领域的研究中,包括企业间的谨慎性差异研究(Kwon,2002;Huijgen和Lubberink,2003),谨慎性随时间的变化研究(Givoly和Hayn,2000),谨慎性的会计季度间的波动性研究(Basu等,2001),谨慎性与审计工作和审计师法律责任披露关系的研究(Basu,1997;Basu等,2001;Hamilton等,2005),谨慎性对股东权益成本的影响(Francis等,2004),谨慎性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Beekes等,2003;Lain等,2005),谨慎性的国家间差异研究(Ball等,2003;Pope和Walker,1999),会计数字信息含量的趋势研究(Ryan和Zarowin,2003),盈余的谨慎性和市净率的关系研究(Rovchowdhury&Watts,2005;Pae等,2005)等。

(三)财务指标整体趋势分析 Givoly和Hayn(2000)研究了美国市场中896家企业在1950年-1998年间,ROA、ROE、销售净利率、企业亏损率、营业利润/总资产、息税前利润/总资产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变化趋势;累计总应计、累计经营应计、累计非经营应计的趋势;股东权益市值/账面价值的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变化趋势。发现它们与财务报告谨慎性的增加相一致。他们认为,尽管单个比率的分析结果都有片面之处,当将其作为整体去考虑时,仍然说明了美国在过去四十年里企业财务报告正变得越来越谨慎。

(四)Callen-Segal资产定价模型 Callen、Hope和Segal(2005)认为巴苏(1997)仍然没有解决股东权益回报和会计谨慎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巴苏的分析中存在以下基本问题,首先,正的(负的)市场回报对好(坏)消息来讲,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第二,信息的冲击不仅影响当期的盈余,也影响对未来盈余的预期。第三,巴苏没有计算随时间变化(预期)的折现率。第四,巴苏和其他研究者的实证分析主要基于直觉或特别的应计模型而不是依据均衡定价模型。他们借鉴在2004年开发的向量自回归资产定价模型,检验了谨慎性会计原则对股东市场回报的影响。结果发现谨慎性会计的非对称特征,使经过折现率修正后的未预期股东回报和盈余消息之间的凹性非线性关系增强。盈余消息是未预期盈余理论上正确的计量,其中盈余消息被定义为企业生命周期内当期盈余和未来盈余预期现值之和。此外,其分析结论还说明了GAAP对特殊项目的处理在修正的未预期所有者权益回报和特殊项目之间产生了准凹的和离散的关系。修正的未预期股票回报和盈余消息之间存在显著增加的凹性关系,尤其是修正的股东权益回报与负的盈余消息的正的相关性比正的盈余消息更强。

(五)Penman-Zhang C分值指标 Penman和Zhang(2002)在其研究中,采用C分值和Q分值指标来分别测量资产负债表里的

谨慎性程度和企业盈利质量,其中反映企业盈利质量的Q分值指标由反映谨慎性程度的C分值确定。其计算公式如下:

Cit=(INVresit+RDresit+ADVresit)/NOAresit (2)

Qit=Cit-(0.5Cit-1+0.5×Cit的行业中位数) (3)

式中i代表企业,t代表资产负债表的年度;NOAit代表净营运资本,等于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的账面价值;INVresit表示存货准备,RDresit表示研发资产准备,ADVresit表示品牌资产准备。Penman和Zhang利用C分值指标和Q分值指标,对美国1975年-1997年间近50000家企业的年度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谨慎性会计下,投资的增长降低了报告的盈余和会计回报率,产生没有记录的准备;投资减缓的企业释放这些准备,创造盈余和高的会计回报率。如果投资的变化是暂时的,那么当期盈余和会计回报率的升降也只是暂时的,导致低的盈利质量或者持续时间较短的盈余。使用构造C分值和Q分值,该研究发现了伴随谨慎性会计的投资变化的结果产生低质量的盈余。Q分值预测未来核心净营运资产盈利率怎样从现在的水平进行变化,所以Q分值提供了鉴别低质量盈余的分析工具。研究也表明在1976年~1997年间,在控制了常用的风险衡量指标和营运净资产的增长以及会计应计项目之后,依据质量分数所预测的扣除交易成本前的股票回报率不断增加。表明在样本期间,股票市场没有采用谨慎性会计来观测企业的盈余质量。

四、我国谨慎性研究的展望

(一)财务数据谨慎性的时间序列趋势 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会计规范就一直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1994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就明确规定企业会计核算必须遵守谨慎性会计原则。会计准则随后进行了不断的修正,尤其是在2001年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必须计提七项准备,谨慎性会计原则的要求也始终没变。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谨慎性有可能在不断增加,但能否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的中得出相同的结论却还有待研究。另外,会计信息欺诈和盈余操纵问题也是社会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两者是否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相互制衡的最终后果(对财务数据的最终影响)又是怎样。财务报告的谨慎性程度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财务报告过于谨慎将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而财务报告谨慎程度不足将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下降。以上方面的研究,将会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股票市场的规范者进行决策。

(二)审计责任和会计谨慎性的关系 Basu(1997)认为,审计者谨慎性的法律责任动机引起第四季度盈余从中间季度盈余开始系统延迟,他从回归方程得出的倾斜系数和R2在第四季度比中间的季度要高出大约8%,得出的这一结论和审计者反映在第四季度盈余中的谨慎性相一致。Hamilton等(2005)发现,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审计合伙人轮换增加了盈余确认的谨慎性,提高了盈利的质量。而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披露一直存在变化,对公司年报和季报的审计从无到有,并在不断地加强,因此,大量的证据表明审计所负担的法律责任也在加强。是否能从上司公司的实际财务数据分析中得出相同的结论也有待研究。

(三)行业间和企业间盈利的谨慎性比较 Chandra等(2004)考察了反映在美国很多技术企业财务报告中的盈余谨慎性的程度,通过对不同指标的分析,发现新技术企业的谨慎性程度更高,原因主要在于谨慎性会计原则对研发的费用化而不是股东的诉讼风险。Darrough和Ye(2005)认为企业平均会计利润下降的趋势体现在研发型公司中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利润差距,而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研发资金的费用化和会计应计项目的谨慎性会计。我国各个行业的财务报告的谨慎性程度是否相同,是否也导致了利润确认的差异都值得研究。

第4篇:会计原则范文

一、弱化的会计原则与虚假的会计信息在会计凭证中的表现

(一)在原始凭证中的表现

1、假业务真发票。一些会计主体内控制度不健全, 财务管理不得力,少数人合伙编造一些虚假的经济业务,从有关系的单位弄来真实的发票或收据,以少开多,以虚开实,虚报冒领,非法谋利。

2、废假发票。在买卖双方中, 卖方所出示的发票并不是经税务部门统一发放的发票,而是从风马牛不相及的部门或地方弄来的。这种发票大都是为倒卖走私小车或其它组装货而使用的过期作废的发票,或是非法印制的发票。

3、其他作假行为。一些会计主体在购买生活用品发放给职工时,故意要卖方将发票填写为办公用品或材料,虚列了生产成本。某些财会人员与单位领导串通一气,以招待费、差旅费或其他名目的凭据形式作假。

(二)记帐凭证中违反会计原则的行为

1、让虚假的原始凭证进入记帐程序。 会计人员根据虚假的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进行会计核算,必然要出现会计信息失真。

2、违反会计原则,篡改、变造、拆装记帐凭证。

3、年终调帐冲帐违反会计原则。 某些项目年初安排有计划有资金,到了年底,该项目资金并未动用,按规定应结转或上缴。而一些会计人员却将超支项目的支出数调入未动用的项目,使年报上栏栏有计划,项项有支出,使计划与实际不具有可比性。

二、会计原则弱化,易使会计帐簿与会计报表不一致

1、帐帐不符。一些会计主体在材料的采购、产品的入库出库、 固定资产的转换变卖所发生的价值变化中,由于没按会计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形成总帐与明细帐、实物帐与财务帐不符。

2、帐表不符。 某些地方官员的“数字”政绩和厂长经理们根据需要产生的“利润”,完全违反了原则,在会计报表上形成虚假的会计信息。

三、会计原则弱化,用大额现金办理收支业务更易使会计信息失真

近年来,银行间竞争激烈,放松了对现金的管理,不少企业直接使用大额现金办理收支业务。一般来说,用大额现金办理收支业务和虚假的原始凭证紧密相联,尤其是施工企业用工程计价单和收据结帐的业务中也使用大额现金办理收付,其中的更多,作假的可能性更大,套取现金更为便捷。

四、会计原则弱化下的会计核算易形成核算失真

如购小汽车,在发票上开大卡车或设备仪器等,以致实物与帐簿记载不符,形成固定资产帐上生产用的多,非生产用的少,而固定资产实物则正好相反,即生产用的少,非生产用的多。一些早已报废或丢失的固定资产,其实物形态已不存在,也照挂在帐上,不追查原因、挽回损失,也不按规定进行清理和处理。有些会计主体将国有资产转移到集体性质的第三产业,不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收取价款,而在单位帐上照挂着被转移出去的财产物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等。

第5篇:会计原则范文

谁在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USGAAP-USGenerally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被欧盟采纳,欧盟国家的上市公司将自2005年起使用该准则,除此之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为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提供了基础,譬如南非、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等。会计师在为欧盟公司及其联营公司、子公司做帐或者审计时,都会用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会计师在处理美国公司或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的帐务时,就会接触到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为约12,000家美国上市的公司制定的,亦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指定要求的。在美国有股票或者债券上市的外国公司并不需要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公布帐目,但是必须准备相关的调节表,为美国投资者提供详细信息,说明如果采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所报告的净利润和净资产会有何出入。

对于美国的非上市公司,虽然没有一般的归档要求,但是,有大约15,000家非上市公司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来准备帐目,有的是根据银行借款的要求行事,有的则是自愿的。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制定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更为广泛,它包括数百条准则、注释、观点和其他权威性的规定。

从安然(Enron)事件可以看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以原则为基础的,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由规则驱动的。事实上,二者都是以原则作为基础,也同时用规则来阐述原则。但是,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有更多的例外情况,用黑白分明的界线加以区分。所涉范畴更广,例如,对林产、电影、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有特别的准则。所以,比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些准则更长,更复杂,更全面。

毫不惊讶地,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反应了国家的关注和影响。比如,美国国会因为担心对新经济启动带来影响,阻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实施有关股权支付(包括行政人员的认股权)的准则。与之相对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因为必须在不同的国家使用,为适应国家标准的不同(尤其是美国和英国)而提供更多选择。黑白分明的界线和对注释与原则的广泛规定反映出,在一个董事与审计师极容易被不满的投资者的环境,准则有必要十分明确。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有何不同

二者的不同表现在准则的细节上。在进行2005年度转变的准备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修改了现行的一些准则,并为股权支付和企业合并制定了新的准则。许多改变都减少了其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差异。修改后仍然存在而需要调节的差异包括:

·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成本: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如果满足可收回的条件,应该将其计为无形资产,而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下,大多数情况要被注销。

·资产减值:美国公认会计原则首先将资产未折现的现金流量和帐面价值作比较,以确定资产的减值;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用的是已折现现金流量,对长期资产而言,这将造成极大的不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中,减值作为一个新的成本基础,不可以逆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却不是这样。

·存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允许使用后进先出法,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允许。

·分部报告: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更加灵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在两个基础上进行分部报告(按业务的范畴或经营的地理区域)。

·在合并报表中对子公司的定义: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基本原则遵循多数股份拥有权的大前提,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要求是获得经济利益的控制权。对于特定目的的实体的处理不相同。

·企业合并:就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公布了新的融合准则,对于研发,并构中重组,少数股权的处理仍然不同。

国际会计准则中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处理方式,其中一些选择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不相容。包括:

·物业、工厂和设备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允许重新估值,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中不允许。

·合资企业: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只允许以权益方式建立合资企业,国际会计准则允许比例合并。

·投资物业:在美国,这些物业要按照折旧历史成本计入帐册,国际会计准则却可以使用公允价值(即按照市场价值,市场价值的变化计入年度利润)。

·建设的借贷成本:在美国,利息和相关成本必须资本化,国际会计准则允许利息成本在发生时注销。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否会融合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签署的诺沃克(Norwalk)协议,致力于会计准则的融合,并取得了了切实的进展。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消除了企业合并处理方面大部分的差异。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就股权支付的标准提出建议,该建议与新的国际会计准则相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双方共同提出了短期融合改变建议,以消除现有的差异。其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改变是关于中止业务、待处置资产和或有负债等的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改变是关于会计政策变化和负债分类的准则。

第6篇:会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 会计原则 客观性 重要性 实质重于形式 量化分析

一、会计原则的变革概况

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新基本准则将“一般原则”更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侧重于体现会计的目标,突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计量属性。将原“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并为“可比性”原则。新增“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二、几个会计原则的量化分析与研究举例

1.客观性原则的量化分析

客观性是选择计量程序的依据,我们要选择客观性强的计量程序。以往的会计原则均是文字说明为主,较少用变量进行解释。下面将进行量化分析:

(1) 客观性公式

式中:n~参照组的计量次数

~第i个计量报告的数量

~xi的均值

客观性V就是计量报告数量xi的离散程度。一般来说,在产生两个量度分布的会计计量方法中进行选择时,离差越小的方法越客观。

(2)可靠性公式

会计人员使用客观性原则来选择计量程序是为了确保计量程序最大程度的可靠性,因此使用可靠性来代替客观性更为合理。

式中:~推断值

对可靠性R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会计人员应当在客观性和引起可靠性水平偏差之间找到可接受的平衡点,此平衡点是在被计量的推断值x*得到一致认可的情况下才可能找到。

以上是对客观性原则的量化分析,它可以使我们会计人员对于客观性原则直观合理地进行定量分析,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分析举例

新准则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实践发展的要求。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信息,只有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才能谈得上其他会计理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较易发生掩盖经济实质,虚假反映交易本质的行为,因此本文将着重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举例分析。非货币换的“商业实质”即: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例1,判断举例

甲企业用存货与乙企业生产设备交换:

存货流动性强,变现快;设备较长时间才能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两者产生现金流量的时间相差较大,具商业实质。

甲企业用未到期的国库券与乙企业的房屋交换后再出租:

国库券利息可定期获得,无风险,而房屋租金要依赖于承租人的财务和信用状况,风险较大,两者产生现金流量的风险相差较大,具商业实质。

例2,综合举例

甲公司用库存商品――家具与乙公司库存商品――电脑进行交换。家具账面价值16万元,公允价值13.5万元,电脑账面价值13万元,公允价值13.5万元。换入资产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其入账价值。

甲公司分录:

借:库存商品――电脑135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950

营业外支出 25000

贷:库存商品――家具16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2950

乙公司分录:

借:库存商品――家具135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950

贷:库存商品――电脑13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2950

营业外收入 5000

家具和电脑在未来现金流量时间上相差较大,具商业实质。由于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是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确定,则产生营业外收支;如使用历史成本核算,则不会产生营业外收支,差额进换入资产的入帐价值。

实质重于形式的核算原则留给会计人员更多职业判断的余地。会计人员面临着如何运用职业判断,对会计业务进行恰当处理和客观公允地揭示问题,按实质而非形式反映会计信息。

3.重要性原则的衡量方法

(1)规模方法。指某项目与其他相关变量的相对大小。如某交易或事项的当期金额或对未来影响不少于税后净收益的10%~15%,则认为是此项目是重要的;如交易或事项的当期金额或潜在的效果占税后净收益的5%~10%之间,其重要性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2)变化标准方法。是对两个会计期间中项目的趋势或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估。需考虑项目的性质,如是否收益确定的决定因素,是否不经常或非常项目,是否或有事项,是否以现有事实和环境来确定等。

重要性原则能够指导会计人员提供较为精确的与报表使用者最相关的报告。

三、结论

新准则中的会计原则发生了一些变更,反映了国家会计政策的改革方向。会计人员应把握会计政策的变更方向,领会变更的意图,更好地在实务中执行。

本文对三个会计原则的研究可供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更好地把握尺度,记录会计事项更真实可靠,反映内容更重要的会计信息,提供使用者更有用的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1]朱学义教授:“会计理论研究”课程讲义

[2]企业会计准则.2006 P2

[3]郑庆华 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M].2006,P5-6

[4]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会计理论[M].2004:5,P173-175

第7篇:会计原则范文

【关键词】 会计原则;教育成本;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比较注重社会效益。然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各高校要积极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但是,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只有遵循特定的会计原则才能控制教育成本、改善内部管理,才能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为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应按照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进行。由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主体非经营性活动基本不核算成本基础之上的,所以有些会计原则与核算成本的要求产生了冲突。为了保证教育成本核算的质量,高等学校在遵循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大部分会计原则基础上,还须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对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时存在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处理原则,对预算资金的收支处理按照收付实现制处理,对经营活动收入和支出的处理按权责发生制进行。那么什么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呢?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编的《会计》(2005)一书中对权责发生制的界定:“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依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个基本前提来正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归属,并运用一些诸如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项目来记录由此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

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在现金收付的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用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企业经营活动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而其损益的记录又要分期进行,每期的损益计算理应反映所有属于本期的真实经营业绩,收付实现制显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此,权责发生制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高等学校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假设:高等学校会计核算要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里国家预算资金的运动,以本期实际收到和实际支出的资金作为核算的数据,准确地反映报告期的预算经费收支情况,以检查国家预算中有关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收付实现制并没有准确反映学校的收支情况,导致账面的资产和负债与实际不符。例如高等学校学生欠缴的学费不在账面反映。目前学生欠费额相当大,少计了学校资产。另外,固定资产一次性全部计入支出,导致当期支出数额庞大,并且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同时通过固定基金核算的固定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的价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维持固定资产的再生产,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脱节。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经济交易与流转发生背离的情况非常普遍,以信用为基础的现代结算方式种类繁多,各种应收未收、应付未付、预提和待摊的交易与经济事项和现金流转的背离程度相当大。要准确反映和核算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采用企业成本核算中普遍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成为一种必然。采用权责发生制是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收支配比的需要。它不仅有助于进行正确核算教育成本,而且能如实反映高等学校在教育经济活动中的权利和责任。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是投入在先,使用在后。对这些固定资产通过“累计折旧”会计科目来核算。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净值。另外,对银行贷款利息的偿还和欠发工资等这类负债,在收付实现制下只在偿还时才计入账簿,低估了财务风险,而在权责发生制下每月都要计入账簿,可以全面反映高等学校的债务状况和各期教育成本水平。

二、收益成本配合原则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又称配比原则,它要求费用与其相关收益相匹配,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匹配、相比较。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或产出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配比原则是根据收入或产出和费用的内在联系,要求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为取得收入或产出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的确认要求,用于利润确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带来一定的收入,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有利得必有所费,所费是为了所得,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利润正是所得比较所费的结果。收益成本配合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受益原则承认得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并非所有费用与收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须按照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有因果联系的直接成本费用和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成本费用。直接费用与收入进行直接配比来确定本期损益;间接费用则通过判断而采用适当合理的标准,首先在各个产品和各期收入之间进行分摊,然后用收入成本配合来确定损益。

在实际工作中收益成本配合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合,将收入或产出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合,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同时期的成本费用相配合。例如为培养教育学专业学生所发生的支出不能计入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本中去,把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在计算成本时剔除。本学期购买的教学用品支出不能计入下学期中去。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规定:“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支出与相关的收入应当配比”,并没有对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收益成本配合原则进行规定。但是在核算教育成本时采用这一核算原则,能够准确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准确计算出一个时期或某一项教育产品成本。高等学校各项成本的计量必须在确定成本对象之后合理、准确地应用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将教育的费用与教育的收益相配合、将科研的费用与新知识的产出或技术改进相配合。

三、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又称“收益支出”,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发生时,都应记入当年有关成本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指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涉及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支出,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与收益性支出相对称的。它是指单位发生其效益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构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支出。

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后者先记作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当期费用,多计了资产价值,虚增利润;反之,则多计了当期费用,少计了资产价值,虚减利润。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凡是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并在产生效益的几个会计期间内均衡地摊销,分别计入几个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但是目前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没有对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进行区分。依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标准,可以确定事业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基本建设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而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单位支出根据配比原则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成本。要准确核算教育成本,就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支出中,也存在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要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也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四、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反映。这条原则是事业单位会计特有的一条准则,它只存在于事业单位会计。这是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区别于一般企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类专项资金和专用基金,应当根据指定用途使用,不能挪作他用。专款专用原则对于高等学校的资金使用权限固然有所削弱,但却是出资者对其资金使用的一种约束和控制,是对高等学校不要求投资回报的资金使用的一种要求,是出资者权利的体现。

在资金投入主体较多,投入项目较多的高等学校,必须按资金取得时规定的不同用途使用资金,专款专用并专设账户;会计报表应单独反映其取得、使用情况,从而保证专用资金的使用效果。“专款专用”原则是预算会计特有的会计原则,充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按出资人意愿使用资金的思想。高等学校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此项原则,保证国家利益的顺利实现。

权责发生制原则、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会计主体,正确地核算收入和成本,是高等学校核算教育成本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郭睿.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04).

第8篇:会计原则范文

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新会计准则中的这一规定被称为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由于经济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由于经济活动存在不确定因素,在会计实务处理上会产生较多风险。如果会计实务不能够保持足够的谨慎,这些风险就会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性,从而增加企业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风险。谨慎性原则的作用就是降低企业经济风险,增强企业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对风险和损失要有足够的谨慎意识。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要尽可能选择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做出合理预期,既不要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要低估负债或费用。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这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谨慎,能够让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保持足够的警惕,回避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对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产生的一种稳健的反应。虽然谨慎性原则对于降低由于会计信息质量不准确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以及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使得谨慎性原则可能会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发生冲突。

(一)谨慎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冲突。客观性原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而谨慎性原则却强调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显然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例如,按照客观性原则的要求,对于可能发生而尚未发生的费用,是不应当进行会计确认的。但是,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却可以对这些费用进行确认。

(二)谨慎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冲突。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而谨慎性原则却强调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可以少计资产或者可能发生的收益,但不可少计负债或者可能发生的损失。这明显与相关性原则相冲突。

(三)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原则冲突。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 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然而谨慎性原则却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因而会与可比性原则发生冲突。例如,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末计量时,同一品种存货在不同时期会随着市价而波动,其计价基础也不断发生变化。当本期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时,需按成本进行期末计量;当某期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又要按可变现净值进行期末计量。这样一来,便破坏了会计计量口径的可比性原则,使纵向可比性无从体现。所以,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原则冲突。

三、如何协调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

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决定了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必要性,而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局限性又使得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之间的冲突不能从根本上避免。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在会计实务中协调地应用会计基本原则。

(一)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减少谨慎性原则产生的主观

臆断性。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对于具体经济环境因素的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臆断性。这种判断体现在具体的会计信息处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产生了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可能与应用其他相关会计原则产生的会计信息发生冲突。因此,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时间、范围和程序,使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对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以及可比性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在应用中产生的冲突。

(二)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可以有效地减少谨慎性原则会与其他相关会计基本原则发生冲突可能性。这是因为,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与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的主观判断有关。由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带有随意性,从而就增加了谨慎性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因此,对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前提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减少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谨慎原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原则的冲突,达到协调应用会计基本原则的目的。

第9篇:会计原则范文

关键字:谨慎性原则会计谨慎

一、绪论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会计领域的地位勿庸质疑,本文将从其概念、运用、其实施的必要性和在我国会计发展中的正确应用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论述,肯定谨慎性原则在会计理论中的地位无法替代。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概述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

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

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企业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谨慎性原则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谨慎稳健的内容。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3.1提取坏帐准备在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赊销行为是企业开展销售业务的主要方式,由此引起的一部份应收帐款无法收回在所难免,客观存在的,于是形成了坏账。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转销法。另一种是备抵法,虽然考虑应收帐款中可能的坏帐损失风险,通过计损坏帐准备,防止了利润虚增,资产虚增,符合谨慎性原则。但根据近年的实际情况看,企业按千分之3~5的比率提取坏帐准备,由于准备额过低,坏帐准备金额明显不足,未能达到谨慎核算的目的。因此,新制度规定应收帐款按备抵法取坏帐准备的提取比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公司自行确定,同时规定对期末应收票据、预收帐款、其他应收款等都应列入风险管理中,这样使企业更加谨慎地反映其财务状况,不限制估计坏帐损失的方法,让其象成本核算那样自行选择适合的核算方法,固定下来,按提取比例提取,超支者报批或督促企业加强管理,从根本上减少坏帐的发生。

3.2加速折旧

总的来说,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生产的内在要求,为此现行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其中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第一、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第二、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无形损耗,使得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价值应在短期限内收回等等。因此,允许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中选定一种方法,是完全必要的。

3.3低估存货

由于受到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企业以前购进的存货的价值可能低于当前市价,造成企业面临潜在的存货损失。这时,可通过低估存货损失,高计产品当期销售成本,从而减少当期利润的办法来得到补偿。其具体方法有:第一是当企业的产品发生滞销时,为了抵偿存货报废发生损失对企业的消极影响,或者防止商品因大批削价而影响经营利润,企业可以提取削价准备。第二是在市场物价持续上涨时,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发出或领用的存货进行计价,低估存货成本。后进先出法的优点是领用或发出的存货成本最接近当时的市价,不仅可以使存货的价值得到完全的补偿,而且由此计算出来的盈亏最体现当时的实际水平。

3.4收入确认与谨慎性原则

收入准则对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的确定规定了以下原则:(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的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以上四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确认收入,任何一条件没有满足,既使收到贷款也不确认收入。这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四、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正确使用

4.1充分认识谨慎性原则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则

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手中掌握着大量的金钱和帐务,同时受着外界或这或那的诱惑,并且会计人员的决策将关系到整个企业或者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会计人员首先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谨慎性原则,正确认识和使用谨慎性原则。与此同时,企业或公司领导应该重视对会计人员谨慎性的培养和重视,既要做好谨慎性培养的工作也不能过度谨慎。

4.2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可操作性比较强,如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是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资产减值谁备数额起决定作用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会计人员实施谨慎性原则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可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出一些行业规范性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会计人员的实践行为。

4.3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上体—会计人员。所以企业应抓好内部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将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应能够掌握如何适度地运用好谨慎性原则,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做到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努力配合企业决策者的工作,使企业既能防御未来的风险,又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4.4加强审计监督

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4.5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判断会导致其对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体规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在线

五、结语

在对会计谨慎性原则理论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中的运用,全面地总结了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个方面事务中的运用,并给出了多项合理地措施。

参考文献:

[1]孙宝成.对稳健原则在我国应用的思考.会计研究,1995,3

[2]黄凯红.稳健原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实际应用.会计研究,1999,7

[3]陈一江.稳健原则和会计中的不确定性.会计研究,1998,4

[4]赵连卿.浅析稳健原则及对其发展的思考.上海会计,2001,11

[5]杨晴.稳健原则与配比性:会计准则中的两难.四川会计,2001,11

[6]陈玮.充分应用稳健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一份稳健原则问卷调查表的启示.会计研究,1995,3

[7]马晓华.论稳健会计原则在商业银行财务政策中的有效运用.金融会计,2001.12

[8]唐国云.解决稳健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的对策.会计研究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