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

课堂教学的追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的追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的追求

第1篇: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

影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价值追求的因素

教师如果认为身在农村小学教学不能实现自身的理想与人生价值,感受不到工作的意义,无法认清自己的使命,把自己的职业视为谋生的方式[5],则这位教师就无法承认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具备某种价值,会出现前面我们提到的“价值追求空位”的问题。同理,如果作为评价者过度认可城市小学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则会降低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致使农村小学不得不向城市小学“学习”,造成“盲目效仿城市”的问题。(二)学校管理者对教育的理解与定位作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其对教育的理解与定位决定着学校将选择的教育目标与学校文化,如果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者不能正确理解教育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作用,把“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学生”作为本校教育的定位,以成绩和升学作为终极目的,那么在其管理下的课堂教学势必会盲目追求效率,而不顾学生的发展与学习体验,课堂教学有效性也会随之将“成绩或升学率的提高”作为价值追求。(三)现实差距与未来的不确定性现实中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使得许多人对农村的课堂教学存在悲观认识。的确,在物质条件、精神文明等方面,农村与城市有很大距离,这些距离影响了农村课堂教学的水平,也影响了改变这种状况的信心,即便有人能够高瞻远瞩,提出更为有意义的价值追求目标,也会因为未来的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然的价值追求

第2篇: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

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打造高效、简约的课堂,成为其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约化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现状 简约化 教学策略

随着义务教育的步伐越来越快,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化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趋势之一。而简约化教学要求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语文教学的简约化实质上是要求语文教学尽可能的简化一些形式,进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约化的优势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教育改革时期提出要简化小学语文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对学生要有全面的教育,特别是在拼音的学习上,要求学生可以准确写出来,不需要默写和听写,这样学生在识字方面就显得更加轻松,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在认字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笔画,在课文的教学方面开展更深的讨论,采取简约化的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标的实行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多样化的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

(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阅读内容,就需要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这时就需要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让内容更加简明扼要,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阶段,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内容,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多从他人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学会给学生分析、分类、比较甚至简化,这样就会让教学中繁冗复杂的内容变得更加简单,减少更多的干扰因素,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约化的策略

(一)内容上的简约化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语文教学内容越多越好,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时显得很是吃力,无法准确地把握文章主题,更无法把握学习的重点,使得学习效率特别低下,学习兴趣也下降很多。这时就需要教师合理控制语文课堂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简约化,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认真地解读教材,对文章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将文章内容变得更加精简。通过教师的精简处理,再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圈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当然,课本知识是有限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时,教师就可以简化文章内容,让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将文章内容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节省课堂时间,让学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开展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乌鸦喝水的方式,这时学生可以发挥任何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说出文章中的乌鸦喝水方式,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效率也会大幅提高。

(二)过程上的简约化

语文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有规律有顺序的引导学生去有条不紊地掌握教学重点内容,然而,现阶段很多教师过于急功近利,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大幅下跌,由此可见,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阻碍学生的学习,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多花精力,将课堂教学的目标变成一个有层次性的目标,突出语文教学重点,为学生节约更多时间去朗读课本、感悟人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热爱语文教学,愿意花更多时间去学习语文知识。

例如,在学习《卧薪尝胆》时,教师需要将整个教学过程加以简化,先让阅读文章内容,之后结合材料书更加深刻地认识文章中心内容,最后再熟读材料,领略文章特殊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思路,进而在今后自己的写作中加以借鉴,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这篇文章告诉学生在人生低谷时一定要激励自己,为伟大的抱负奉献自己的一生。

(三)目标上的简约化

目前,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存在教学目标虚化的严重现象,设定的目标特别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得不到落实,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开展拓展训练,却忽视学生最基础的课程,练字和识字工作,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这时,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目标的难度和指标仔细斟酌。语文素养的中心是语文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才能将教学目标变得更加直观,让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例如,在学习《郑成功》时,教师先给学生明确好这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文章内容,更好地体会郑成功当时下西洋时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真正可以体会当时主人翁的心理变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精神上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多播放一些背景音乐,展现郑成功是一位爱国主义勇士,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化,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教学方法的改善,以及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性,让学生可以第一时间感受到文章内容的核心思想,提高学生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更减轻学生不少学习压力,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兰婷. 让小学课堂回归简约之美――以《年、月、日》教学为例【J】. 教育科学论坛,2016(13)

第3篇: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 主体潜能 教学相长

英语教学不仅是知识性教学,更是一种语言教学,因而每一堂英语课都应当成为学好英语语言和知识,培养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和拓宽知识功能的综合性课程。在七年级英语Unit5 Topic1“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Section A教学中,我关注了这一问题,努力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一、贯彻课改理念,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基本实现本课程设想的初衷,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注意凸显创意,完成自然导入。以新颖的手段启发学生质疑,收到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究和发扬。教学中通过设计学生“迟到”与交通工具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探索的欲望;通过“迟到”的“紧张”,在情境创设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全局,营造了角色氛围;对“迟到”的质问,引发了对纪律的强调,也加强了守纪教育。

2.加强直观展示,促成情景交融。通过多媒体展示海陆空等多种交通工具,加强学生对实物知识的感观认识,通过公众人物活动中交通工具的使用,拓宽视野;扩大知识的纵横联系,使单一知识在多向思维中获得渗透和巩固;通过杰出人物杨利伟和“神舟五号”的引入,突出教学的时代性特色和亲切感,达到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目的。这种直观展示、情景交融的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实施德才并举,实现教学“三维”目标,这是本课教学中我较为满意的一环。

3.全程师生互动,挖掘主体潜能,“把主阵地让给学生”,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互动中发挥,在激发学生发挥最大潜能中完成,是本课教学构思的主体。在完成具体情境中交通工具的运用时,让学生自行设计旅游路线,使学生品尝求学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在执行各组对话训练时,充分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口语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做到不单纯为知识学习而学习,体现教学设想,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是探索教学新路较为可取的一步;在开展短时间小组讨论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效互动,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发现中总结,在总结中自悟,使知识与能力的形成能极大地融合。虽然最终的效果未待验证,但“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的功效,已为前辈大师所崇且至今不衰,应继续挖掘,在不断创新中不断进步。

二、体会相信教学相长,在过程教学中纠正不足,在实践与构想冲突中调整构思,充实理论,提前实现教学反思的优化。

1.通过课前预讲、预练,我修正了“迟到”时间,使角色引入与课堂教学在自然过渡中顺接,排除了最初构想中的时间冲突,使创意真正发挥了调动性功效。

2.通过教学对象学况了解和事先座谈,临时缩减分组数量,扩大小组讨论对象,营造激烈的讨论氛围,使课堂气氛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一度的高峰。

3.通过补设奖品,使设想中正常课程的师生互动浓烈度和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调动达到了,收到了比预期目标更高的效果。这种在预练中修改构思,在教学进程中调整手段,使实践检验理论的标准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升华,体现了“教学相长”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突进,也促使该课教学反思在提前的时段得到了推动。

三、博采众议反思,积极追求教学的最大完美,在收取反馈和自我检讨中发现不足,修正错误,扬起英语课改教学崭新的风帆。

1.本课教学的创意,并非来自本学科的独创,也非我预先的设想,而是由省级优质课例中“导入”过程的启发而触动的;本课教学构思的完成非个人独立完成的设计,而是由全体教研组老师、有经验的教学能者帮辅才得以完成的,“博采众议”使本课教学和我的教学教研能力获得极大的提高和进步,开课所获取的一定收效及取得的成功是分校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使我感受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真诚与朴实,让我感到了课改教研的紧迫和必要,让我尝到了集体教研的甜头,这是我原先的不足,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2.依据教学反馈,在充分相信学生之余,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尚存在对学生的学力水平的怀疑,从而引致教学中不敢最大限度地使用英语语言进行全程教学,使学科的知识品味在教学进程中得不到理想的贯彻,这是美中的瑕疵,也是今后教学的教训,它提醒我:“最大限度地相信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符合课改精神,才是对学生主体的最真诚的尊重。

3.在教学效果的调查中,尚有乏力的表现,在课末学生兴趣浓烈、意犹未尽之下,制造适当的悬念,激发学生今后更浓的学科兴趣,引导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诸多做法未得到应有的安排,这是我今后教学必须努力的一个方向。

纵观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全程,在课改理念引导教学方面,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方面,能主动求知,主动探究调整,努力优化教学进程;在课后反馈、追求完美方面,能自我检讨,虚心求正,博采众议,努力使自身教学素质、教学能力向更高的目标奋进,相信,今日一课的成败必将成为我一生教学旅程的导航灯与警示塔,引领我走向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4篇: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

一、追求有效的课堂提问

走进现在的课堂,我们会发现:教师的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琐碎的、细小的问题少了;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小了;不着边际,让学生不知所措的问题几乎绝迹了。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里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或许我们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做“万能钥匙”,不分时间和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兴趣索然,所见所思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地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如何设问,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就是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不断反诘和归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解答问题的正确结论的模范教师。作为现代教师,我们似乎应该自问: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设问需要进一步改进?

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操作。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面广:教师的提出的“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有计划学习,并合理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法,让学生正确评价学习的态度、方法、过程、结果,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不足,促使学生评价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

二、追求有效的合作学习

前不久,在我校举办的一次市青年教师小语优课评比中,几乎所有的课堂,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是“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显了,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也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但细细品味,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却不高: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那么,如何追求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合作学习呢?

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和空间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可以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就保证了每个人都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在参与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

2.精心选择合作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问题不太复杂,教师就可指名个别发言。然后加以点拨总结。但有的问题较难,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如文章的中心、童话故事的寓意等,学生对这些问题可能会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3.加强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时还会遇到一些障碍,出现合作学习中的“冷场现象”,教师应及时参与到学生中去,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其思维过程,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策略,让他们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争论与反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质和量。

三、追求有效的课堂激励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鼓掌声和“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的词语,一节课下来,往往掌声不断,赞声不绝。鼓励学生是对的,但不可人人都夸;奖励学生是行的,但不可人人都奖。

恰当地使用鼓励性语言、小奖品,让学生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有效方法。是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教育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是对学生一味地盲目肯定,不严格要求,甚至回避缺点,这样却会使学生形成不恰当的自我评价。如老师一声:“表扬他!”全体学生竖起大拇指唱着说:“棒!棒!你真棒!”一节课凡是表扬学生都这样表示,那学生或许会想。我究竟“棒”在哪里呢?我哪些地方最“棒”?哪些地方不“棒”呢?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

第5篇: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

【关键词】 有效课堂教学 探索 激发 兴趣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作为数学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更应合乎时代的要求,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青年教师更应成为这一改革的主力军。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很多。例如: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如何引进创新的课堂模式?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数学教育家冯克勤教授在题为《拨亮数学的火焰》科技杂谈中写道:“我们应当把怎样的教员看作是最优秀的?我想,倘若你使学生们都有一个好的分数,那只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员;但若学生们,哪怕只是班里的一小部分,在你的课上对数学着了迷,看到数学的火焰光彩夺目,那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员。”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怎样实现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我们的教法,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探索。

1 精心设计导入,激发探新兴趣

一节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新颖别致的导语设计,趣味横生的新课导入,对激发学生主动探新,维持持久的探新兴趣将产生重要作用。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在新教材第一册《直线》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演示了一根能伸长的教鞭和一根拉紧的细线,然后以低沉缓慢的语气向学生描绘:“这是一根神奇的线,它能向两方无限延伸以至无穷。同学们可以想象,它能穿过教室的墙壁、校园、田野、村庄,穿过高山、大海,以至茫茫的宇宙而到达无限远处。这根神奇的线就是直线。同学们有兴趣进一步探究它的有关知识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兴趣已被激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又如在《完全差公式》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幻灯片出示:速算以下各题:①352= ;②452= ;③1252=

;④1352= 。待学生想动笔进行运算时,我已从容地填上了答案。然后平静地说:“同学们,老师是心算这四题的,想知道老师计算的秘诀吗?”不用说,学生早被教师的计算速度吸引住了,个个瞪大眼睛想知道计算的秘诀。毫无疑问,这堂课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完成了教学内容,效果明显。

2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驱动学生自觉去探究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数学认知的良性循环,对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情境的创设,要依据课型与知识的不同而有所选择。一般来说,创设问题情境用的较多。有时可通过观察现象,演示教具,实际操作等来创设联系实际的现实情境;也可通过实验、猜想、发现、探究、类比等方法来创设思维情境;也可通过创设悬念、疑问、思索、议论来创设激疑情境;更有一些数学教师通过编制一些有趣的错误而创设谬误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我辩析、自我纠正,从而达到自我掌握的目的。

案例3:在学习《圆的概念》时,我这样引入,一些学生正在做投圈游戏,他们呈“一”字型排开,图1,这样的队形对每一个人公平吗?你认为他们应当排成什么样的队形?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结合自己的体会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原因是他们投圈的距离不相等。公平的的队形应该是站在以投圈点为圆心,一定距离为半径的同一个圆上,如图2。这样就使学生在游戏中理解了圆的本质特征。

案例4: 在教学《概率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请两位学生上台,一人扮演街头摆摊骗局的甲,另一人扮演过客乙,其余同学做看客。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群众做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你可获得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你运气如何。”路人乙听了后念叨:“同时朝上或朝下,我们可得10元,输了我只给对方5元,嘿,有门!”这时下面有同学劝阻的,也有同学鼓励的,更有同学看热闹等着瞧的,结果一连投了五次,赢了一次,输了四次,吓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了。他禁不住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有趣的情境使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然后埋头计算,很快从概率的角度认定这个游戏不公平,是骗人的把戏。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式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了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有目的地设置的,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小品)活动或模拟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3 重视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兴趣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案例5:在折叠问题的本质探究中,我从长方形纸中折出一个正方形并展开探究来引入。

3.1 引入:利用手中的长方形纸片,进行如下操作并探究:如下图,快速且准确地折出一个正方形。(学生纷纷动手折一折)教师继续启发学生:请大家思考,得到的确定是正方形吗?如何验证。生1: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叠在一起,展开是一个正方形。生2:这个四边形有三个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所以是正方形。

3.2 操作并探究:如下图,将得的正方形ABCD沿AD、BC的中点M、N对折,得到折痕MN。再将点C折至点P的位置,折痕为BQ,连接PQ、BP。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设计设问题串)问题1:找出图中相等的量。学生根据折叠过程找出了所有的线段相等,角相等,图形的全等。问题2:探求∠PBC的度数。学生根据BP是BN的2倍,在直角三角形BPN中得到了∠PBC=60°。问题3:Q是否为CD的中点?通过计算,得出Q不是CD的中点。问题4:QP的延长线会不会经过点A?学生连接AP,有的用反证法说明ABP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PB不可能是直角,所以∠APQ不是平角,从而不会经过A点;有的求出了∠APB=75°,所以∠APQ不是平角,从而不会经过A点。看到学生激情高涨,我又设问:QP的延长线在线段AB上,还是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学生通过计算说明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问题5:求线段MP的长。问题6:PQR是否是特殊的三角形?问题7:求MP:PN的值是多少?MP:PR:RN又如何?问题8:聪明的你还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前面问题作铺垫,对于接下来的问题,学生不难解决。大家又积极地提出了以下问题:学生1:可证BR=PR。学生2:连接RC,可证四边形PRCQ是菱形。学生3:四边形RNCQ和四边形PMDQ是相似多边形吗?

反思:通过聚焦正方形折叠,对结论有浅入深地进行了有效探究。尤其是问题4和问题8,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应用了反证法,完全超出了老师的预料,而这种课堂的生成是那样的自然、美丽。说明在探究时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堂的效能才会显著。

案例6: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时,先引入这样一个情境问题:元旦文艺晚会时,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在A、B两个位置进行抢气球游戏,当老师把气球放在直线MN(如图)什么地方时,才对甲、乙两位同学公平?学生被这一现实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从而积极探索发现问题: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在哪里?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而,我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

4 巧设铺垫坡度,激发探究兴趣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末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表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引导宜巧设铺垫坡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

案例7:如《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这一节的“想一想”问题:已知一个正分数■(n>m>0),如果分子、分母同时增加1,这个分数增大呢,还是减少?如果m>n>0,结果又怎样?如何通过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巧设坡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个问题,并将它推广到一般性的结论呢?我是这样设计的:师问:m千克糖水中含有糖n千克,请问这种糖水中糖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生答:■。师问:在这种糖水中继续放入1千克糖,请问此时糖的质量分数又是多少?生答:■。师问:两种糖水哪种更甜?生答:后一种糖水更甜。师问:后一种糖水更甜意味着什么?生答:意味着■■。师问:结论正确。现在针对每种情况,假如分子、分母同加2,同加3,……同加k,结论会改变吗?请你证明一下。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完成了一般性的证明,即证明了:①m>n>0,k>0,■m>0,k>0,■>■。师问:针对上述事实,你能用语言将这个规律总结出来吗?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到:在真(假)分数中,分子、分母同加一个正数,所得新数比原数大(小)。师问:前面都是在分子、分母中同加一个正数,如果改为同减一个正数,请同学们课后去探究出相应的结论,并完成证明。

整个知识点的解决始终处于一种情绪高涨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学得主动,练得轻松,效果显著。

5 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拓展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大量习题中反复筛选出在思路和方法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题目,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探索,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实践证明,教师通过一定量的创新练习的设计,让学生课后去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结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创新意识的自觉形成。为此,教师可根据每节课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主动设计一些新颖、有创意的开放性问题给学生。

案例8:在学习《工程问题》时,为提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建构新知识的能力,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课外活动时,李老师来教室布置作业,有一道题只写了“学校需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就因临时有事暂时离开了教室,留下的残缺题你能帮他补齐吗?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总结出几种问题的类型,比如:①两人合作需几天完成;②一人先做几天再和另一个人合作,需几天完成?③两人先合作再一人离开,几天完成?④若徒弟先做一天,然后师徒两人合作完成,制作费用共500元,问每人各得报酬多少元?⑤若徒弟先做一天,然后师徒合作一天,由于师傅有事离开,剩下的由徒弟完成,还需几天?问题由浅入深,充分反映了同学们思维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方式不但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还要适应他们的认识结构。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把解题过程、步骤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只给一些提示性的引导,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来学习新知识。

6 提高自身素质,激发求知兴趣

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前提。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方法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不同。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就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数学学科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能认真做好预、复习,课堂上学生则学得轻松有趣,学得灵活,学得好;教学不当,则学生学得吃力,学得枯燥,甚至厌学,最终导致弃学。

案例9:章建跃在温州会议上强调:如何更快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内涵很丰富,但我这里强调的是教师自己的数学理解水平问题。应当说,当前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教师自己的数学理解不到位有很大关系,有些老师自己不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对于哪些是重点、核心心中无数,以致教学中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得不到应有重视,而细枝末节的东西却让学生反复训练;也有的老师以自己所教班级学生好为借口,“深挖洞,广拓展”,无限地扩张内容、拔高要求。殊不知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达到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效果,反而还会因为过分追究细枝末节而扰乱了学生的思路,陷于具体细节不能自拔,最终干扰了学生的数学理解。因此,提高教学的关键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数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和符合时展的要求。①数学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以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教育手段,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过程,全面实现数学教育教学目标。②数学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人们常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总之,博学多能的数学教师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全面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课堂教学达到最有效化。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多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切实抛弃教学中包办过多、机械演练、刻意模仿的传统教法,努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托尔斯泰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标,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借新教材课程改革东风,潜心钻研教材教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为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提供强有力的课堂教学保证。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沈松乾.课堂提问的到位.数学教学.华东师大,2001(4)

第6篇: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

关键词:有效数学课堂;优化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几年,面对这场改革,我们曾追随过、投入过、迷惘过、幸福过,现在我们都从初始时的“狂热”进入了冷静的反思阶段,尤其对课堂教学这一块,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下面谈谈我对如何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的一些思考。

一、解读教材是追求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1.从接受的层面,用什么教材是强制的,没有选择的自由

无论选择“人教社”教材,还是“北师大”、“江苏版”教材,都各有很多优点,也有些许争论,所以无论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都需要教师在具体使用时处理得当,使其发挥最优化作用。

2.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

在教学中,鼓励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上起课来就越简单、得心应手。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编写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解学生、读懂学生是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永恒主题,是教学经验积累的结果。读懂教材相对容易些,读懂学生却需要更多的教学智慧。有些公开课为什么那么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既读懂了学生又读懂了教材!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同样是影响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无论是制定教学计划,还是设计教学过程,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目标先行,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天马行空,教师则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二、优化教学策略是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计划付诸实施,让学生既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又得到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要达到这样的有效教学,优化教学策略是关键。

1.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教学课必定是经过充分准备的,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目标的有效、内容的有效和教法的有效。

2.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思考源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以前大家一想起情境的创设,都会联想到“生活情境”“童话情境”等,似乎离开了现实生活和童话故事,就不称其为情境,这种想法是有失偏颇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真实、有效、有意义的课堂情境的创设。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情境,应该为数学教学服务,有些课可以直接从旧知识引入,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为童话而童话”,这样做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捷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2)合理组织、自主探究,开展有效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学习时间。可是,目前一些数学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究”,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因此,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3)处理生成与预设关系

预设是课前静态的计划和设计,生成是在执行计划和设计中出现的动态的事实。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高质量的充分的教学预设,就不可能会有十分精彩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等重要。当然,对出于教师预料之外的生成,课堂也许会稍有混乱,但也可能会因此而精彩。面对动态的生成,教师应宽容地接纳、理智地驾御,在不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教学机智,恰如其分地灵活引导,展示出动态生成的艺术,达到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4)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3.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依据课程的需要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7篇: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

一、适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三维目标去设定我们一堂课的标准,但在预设目标的时候,不能机械地去套用标准。应该结合每堂课的具体内容,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然后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其中。三维目标不是三维分立,而是三维统一。当然,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的目标,不是某一节课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在每一节课中有机地渗透。现在常见的问题是,有些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有些老师要求学生默读时,既没有明确的目标,又缺少方法的指导。

教师应研读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提出适合的要求。教师要不断追求教育的合理性,常常追问自己“我这样安排教学符合课程标准吗”“这样安排教学符合学生掌握知识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吗”“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吗”“我为什么要达到这一目标”等问题,并将这些观念运用到教学中去。

二、适当:教学方法要适当,采取恰当的方式,提出合适的要求

教师要深钻教材,把教材放到学生的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去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要知道,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衡量教学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教学变成没问题,让学生“没问题”地走出教室。其实知识的价值就在于问题的存在,过去的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问题”。

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做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课堂提问是学生和教师的双向活动,就教师而言,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就学生而言,应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课文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师生共同探讨,进而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不能解决的教师应通过梳理逐步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我在讲授《小摄影师》一课时,就设计了一组这方面的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可以读懂,哪些地方弄不明白,请分别做上记号,并说一说。”这个问题一提出,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分钟过后:

生1:我读懂的地方是:看见人行道上有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

师:你读懂了这个小男孩的年龄。

生1:我不懂的是:“列宁格勒”是什么意思?

生2:我读懂了“打量”这个词的意思是“仔细看”,不懂的是“摆弄”“吩咐”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要见小男孩?(直切中心)

生4:高尔基为什么大声喊“孩子回来”?

生5:小男孩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6:小男孩还会回来吗?

师:这个学生很善动脑筋,涉及到课文外的问题。(及时鼓励)

生7:小男孩为什么会哭着走了?

生8:小男孩“摆弄”的是高尔基还是照相机?(学生笑,老师则给以肯定,很好!)

师:以上这些问题,有谁能帮助解决的吗?

生9:“列宁格勒”是地名。

生10:“哭着走了”是小男孩为自己的粗心后悔。

师:还剩下5个问题,你们认为应先解决哪个问题,后解决哪个问题?请大家把它编上序号,我们就按序号授课……(尊重学生的意见,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难看出,在新课的导入上设计的一组问题,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争先恐后地质疑解难,而老师则抓住学生最费解或最想了解的问题梳理成序,并以此为授课线索进行教学,改变了那种把教学过程看作执行教案过程的错误观念,改变了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结构,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不让学生质疑,如何引导学生质疑,看起来是一个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问题,其实是一个观念问题。这意味着教师应重新确立自己的课堂地位和工作角度,教师应开始退出课堂主角,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

2.课堂上还要注意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课堂上既要有动,还要有静,要动静结合,放收适度,动的时候动而不乱,静的时候不显得沉闷,做到动而有序,不躁不乱。如学习《自选商场》一课时,我把课文中的物品名称打印后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购物”,并说说自己是如何认识并记住这个物品名称的,带领大家识字。随后,我扮演购物者,请学生根据我的需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食品,给我“送货上门”,了解物品的分类。接着,我请学生拿出自己事先收集的包装盒、包装袋等材料,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展示,扩大识字源。最后,我又安排了一个自由“购物”的活动,请学生走出座位去“选购”自己认识的“物品”。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生活方式活动中,不仅学习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还交流认识了自己在生活中自主习得的字,在展示自我,品尝成功喜悦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主动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实施多元化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应是多元化的,而不要仅限于对朗读的评价上。要通过评价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不只是提高朗读水平。评价时不仅是评优劣,还应该评对事物是非观念的认识。仅停留在“你真棒”“你不错”“你真聪明”的层次上是不行的,应分层次、重引导,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可采用生评生、生评师、师评生、竞赛评等。

三、适时:抓住合适的时机,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第8篇: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

一、教材――理解与重建

首先,要做教材的鉴赏者,会鉴赏才能创新。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鼓励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要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不要把握教材意图。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层次出发点意图,有着较高的导向作用,形象地说,它一颦一笑,牵引着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所以,我以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其次,要做教材的开发者。要学会利用教材的引领拓宽教师的开发空间,进行合理的、适度的、准确地开发,可以重组知识性教材,迁移学法;开发体验性内容,开发开放性内容,拓宽知识。在教材中合理地寻找生长点,我们的课堂,又将是怎样一番动人的景象!

对于教材,我们应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和合理的开发重建,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学生――关注与顺应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

1.教学起点更关注学生的认知困惑。每次学是有起点的。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但是,笔者认为,仅有上述这些认识,还不足以创设课堂实践层面的精彩。因为,撇开数学知识自身的逻辑性不谈,单就学生来说,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不确定的,是难以捉摸的,而且,不同的执教者往往对此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关键是,能否动态地、准确地把握学生认知上的困惑与矛盾。

2.顺应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教学的智慧选择。人们常说,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灵活地作出判断、调整和处理非常重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明显标志。正所谓,施教之功贵在顺其自然,妙在因势利导。

3.选择恰当的数学活动形式。目前,一些数学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操作、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操作、验证就不会“发现”。我们不否定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且也适应当前教学实际的观念、模式,但我们更应该对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内在原理进行深入探究,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

三、生成――引发与调整

1.在预设中引发生成。如今的课堂毕竟与十年前有了许多不同,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得到了凸现,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一成不变的简单预设,教学中“生成”问题已经成为热点话题。有效的课堂,我们显然无法回避“有效生成”的问题,但是,“生成”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就算生成?我认为这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前者可能更重要。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料之内的生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

2.“据学而教”,慎重选择、调整。数学教学中的生成有其特殊的要求与判断标准。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未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这样的“尺”,源于我们对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深刻地把握。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利用调整寻找恰当的平衡。

第9篇: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

首先我觉得教育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有形有神的生活,因为它占有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是我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不可置否。

既然教育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活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它犹如"民以食为天"那么的普通而又不可缺少。所以我有时候会想到我们的教学就是饭桌上的菜肴,每天烹饪,每天取食。然后我又想到了我们教师就犹如那一个个家庭主妇,操持琐碎家务,有意识的负责任的主妇会做得到位,聪明的主妇做得更巧妙,更漂亮一点。课堂教学并不抽象,它存活与生活中,它才会有轮廓,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概念。那怎么做到课堂教学的真实和高效呢?真实和高效应该是相应而生。课堂教学离不开生活,课堂,学生,教师,教材以及各类的课堂小活动。怎么追求真实高效的课堂教学呢?

1 教育需要顺着孩子的天性,才会真实

我在教师茶座中看到这么一个故事:一只百足虫正静静地在草地间爬行,被一只小青蛙看见了,小青蛙惊讶不已,乖乖!长了那么多只脚,还走得那么整齐和平稳!于是小青蛙说:"请问,你行走时是先迈出哪只脚呢?"百足虫顿觉困惑:奇怪呀,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呵,自己怎么从来就没有在意过呢?在这个念头的控制下,这只百足虫开始刻意地摆弄起自己的步态来,结果筋疲力尽却寸步难行,从此再也找不回以前的那份轻松自在了……现在的基础教育在众多老师和家长的过于关心和好心下,使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艰难生存,而有智慧的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他们有独立的个体,希望我们不要因为我们的教育和教学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也不要让我们的过强过严的教育和教学造成孩子们的困顿,禁锢了本该有的很多创新和梦想的心灵。理解和尊重学生,让我们像打磨钻石一样地打造学生。

2 让学生学会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教育启发思考,学会思考才能开启教育的大门。才可见它的高效性。

我10岁的孩子曾经和我先生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爸爸,为什么数学要学习这么无聊的'追及问题', 我在前面走,你在后面追,问什么时候你能追上我?""你说的很有道理,老师在编这个题目的时候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可是如果我们知道宇宙各大天体会什么时候大碰撞,而我们不可能去宇宙中进行实践性地测量,怎么办?那我们就可以运用你们老师所讲到的追及问题来解决这个宇宙天体变化了,知道了以后,我们聪明的人类就可以想出办法来,就像我们在上海科技馆看的那个影片,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让它们稍稍偏离一点轨道,那就撞不上了,擦肩而过的遗憾却赢得了宇宙的安宁,地球的和平。"

所以我有时候也在想,我们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让孩子们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去学会思考,我们还要给有思考有思想的学生一个交代,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个问题,我们会得到以后什么的收获,我们可以解决实际与抽象纽带关系的什么深奥的问题,我想我们在做一些似乎无聊和累赘的学习的时候,会让孩子们带着一种无限和崇高的想象,就像为了了解宇宙大碰撞,拯救人类一样。我们传授知识不是故弄玄虚,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有多能,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接受教育者积累知识,积累智慧,积累能力。

在听了这段对话后,我在平时的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中,我请求我的学生不仅仅在这个练习的训练中,修身养性,学会耐心和镇定,而且我着意提醒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弥补了我们没有时间去看报纸的遗憾,同时在文章中得到许多的信息,包括人文地理,历史故事,人物传记,风俗习惯,还有人类的思想情感。在这种"高海拔"的教学中,让学生们看得更多,看得更久远,更有成就感。我感触于现代原子物理学家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的重视,他曾对他的一位非常用功的学生说,"你一天到晚做实验,那什么时候用于思考。思维总是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最终一无所终。"在教学中思考,在思考中教学,随学生们而思考,让学生们思考,在思考的空间中我们才能碰撞出火花,心领神会,在不断的思考中我们才能作到领悟,才可能有活跃的,创新的想法出现。思考所带来的遐想和想象的价值远远超过我们所教授的课本知识。

3 教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能寓教于乐

当我们以温暖,开放,热情的幸福情怀踏入教室的时候,就会给孩子们一种幸福,一种愉悦。我们会自然联想到我们节目的演播大厅,教师(主持人)和学生(演员,包括群众演员)相融相和,兴趣盎然,在这儿我们学到了我们未知的事物,我们也运用了已学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在这个大课堂中我们运用了互助探究,协助共同完成一个一个的任务,也同时看到了竞争和存在的危机感。寓教于乐让老师多一份自信和从容,也让学生多一分新鲜和快乐。制造宽松而又有张有弛的课堂是调节好学生和教师关系的一个必要因素,也是获得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也许有人会问,我没办法找到我要设置的场景和情形,我觉得一个教育人必须设身于生活中,我们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来自生活,天地如此开阔,我们身边的景物,我们身边人的故事,报纸,电台,电视上的各类节目,世界各地的文化流传,都是我们教学上绝妙的资料,我们只是有选择地,聪明地搬用到我们需要的地方。我曾有一次让兴趣小组的同学编排了"在孤岛上的奇遇",有绘画能力的同学就在黑板上画了海上的一座孤岛,然后他们自己编写,排演,后来他们说如身临其境。再后来就可以借用多媒体了。

4 教师对待课堂教学的正确观念

教学是每天的菜肴,可以偶尔有顿大餐,但不可能在每顿饭上用胡萝卜刻花。它需要你每天能尽力地去变点花样,让学生的视觉和嗅觉,味觉都能生动起来。学生在课堂上眉飞色舞时就是效果产生之时。真正面对每天做一桌饭菜的挑战,那才是真实的体会,你不可能像上公开课一样地大幅度地去做,毕竟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自然都是每天必上的课,就像每天我们要吃饭。我喜欢把课堂教学比做做"家常小菜",那我必须了解孩子们的口味,我的能力和精力,材料的准备都是我必须考虑到的。饭菜的花样就犹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入味就必须加技巧,但我们在平常有很多的限制,比如说多媒体坏了,图片找不到了,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经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只有一个蛋和胡萝卜,香菜作为菜的原料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变花样呢(这是当年我的一位朋友问我的一个问题)?(1)胡萝卜切碎丁,蒸蛋羹,撒一些香菜末;(2)胡萝卜切片,香菜和胡萝卜片铺盘底,煎蛋在上;(3)荷包蛋,胡萝卜条加几株小香菜做背景;(4)香菜炒蛋,胡萝卜榨汁做饮料;(5)煮熟蛋,剥壳,捣碎,香油拌蛋末和香菜,外加胡萝卜榨汁。五天料一样,视觉效果不一样,口味有一点点不同,但那是真实的。我们的每天必修的课堂教学就是像主妇在厨房里做出的一道道菜,偶尔还缺少很多材料下,也需要拼拼凑凑,在顾及孩子的温饱问题之后,还要考虑营养问题。

5 能让课堂教学更高效的办法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积极的心态,不仅做一个幸福有责任心的主妇,在课堂教学中是个有幸福灵魂的主心骨,引导者,让学生们享受到你的微笑的力量,简单的心态,温暖而快乐的书香味,做一个拥有幸福人生的教师才能更加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当我们目中有人时,还要做到"心中有书",这是一位学科老师最基本要做到的,对于原生态的书我们首先要尊重,然后要有理性地分析和选择剪裁教材,使之变为你个性化的设计教材,教材是你必须亲密接触的,与之深入交流的一位朋友,你的认知和对它的改变才能不会让你自己淹没在众人的共性中。成功的老师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有趣有效,有声有色,有模有样,有人说:老师要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它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它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行为,让它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个性,让它犹如泉涌;修炼自己的气质,让它超凡脱俗等等。一个拥有个人魅力的老师更有人缘,更有向心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耳朵,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跳起来,那么才会有效果,才有互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