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试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教学设计是最主要的因素。教学设计从其学科形成的历史来看,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的基础上随着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教学设计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选取、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情境、师生互动和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教学评价与反馈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这种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能通过合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最终实现从“教”为设计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这种教学设计及开展本身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敢于突破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能够胜任角色的教学领导能力。不断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提高对教学活动的自我察觉能力,发现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案,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师信息化专业素养的策略
2.1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信息化社会化环境下,知识具有流动性、融合性,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启发者、合作者,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实现教学上的三个重心转移:从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从以知识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能力为重心;从以智力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非智力为重心。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首先应积极建设信息化课程资源,这也是实施整合的先决条件。我院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为省级精品课程,已完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等课程资源,试题库也正在筹备之中,这些资源的建设为整合提供了前提。根据临床生化检验这门课程的特点,我院进行了双语教学及临床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不断探索构建与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合的教学模式。在探索和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努力实现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结合,探索适合学生思维的学习方法。这对带教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途径。
2.2积极参与教师技术能力培训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必须依靠自身的学习、实践以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来实现。世界各发达国家为了发展信息化教育事业,都非常重视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投入大量经费。通过培训可大大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培训、研究、应用一体化的培训方式可将教师培训、科研和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实际教学问题入手,以共同建设为切入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建立实践共同体,这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三、小结
【关键词】信息素养;机械式训练;命令法;瓶颈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和作用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是鉴定普通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质量的水平考试,考核普通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也是检查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公平、公正程度的重要手段,更是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制度重建的重要内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是高等学校招生选拔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而且自2012开始我省便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总分挂钩,地位越显重要。
二、信息技术学科在高中的尴尬处境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提高信息素养,为国家培养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的合格公民,是高中阶段文化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信息技术被纳入我省学业水平考试范畴,与高中毕业证和高考总分挂钩,理应得到加强和重视才对。可是事与愿违,因为信息技术毕竟不是正宗的高考科目,课时得不到保证,甚至有的学校为了给其他学科让路,将信息技术课时一减再减。课时不足,教学任务重,学生差异大等客观因素给信息技术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追求考试合格率不得已会采取非常手段,在课时不够的情况下不得已会轻教材,不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能力的提高,而是专注考题训练,利用考试系统开发公司开发的练习系统反反复复的练,一遍一遍的练。这种机械式的训练方式导致的后果是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考试的机器。大部分学生学完、考完之后就基本上忘得一干二净。浪费了时间,学生却没有学到该学的知识,这显然与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不相吻合的,对学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肯定是不利的。
三、如何解决学习与考试的矛盾
要想改变信息技术尴尬的现状,即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又能起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我们必须改变大量上机练习的这种机械训练模式,把着力点放在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上。面对当前状况,要想来完成这一任务,首当其冲的是要突破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操作题的瓶颈,腾出更多时间讲授更多的学科知识和指导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提升学生操作技能与技巧能力。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本人认为要完成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操作题只需使用一招,便可实现。那就是采用:提取命令――寻找命令――点击执行。姑且把它称之为“命令法”。使用好“命令法”,可以把学生从机械式的训练中解脱出来,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教纲要求的内容,并能顺利完成考试任务。
四、采用“命令法”的完成学业水平考试操作题的策略
信息技术是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对计算机操作而言,尤其是软件应用领域里,很多操作是相似的。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步一步教会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不如教会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再加以实践,学生就会用已有的方法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要想花少量的时间掌握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操作题,首先我们应该清楚,考试操作题不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创作作品,而是在“半成品题”的基础上进行编辑、修改或者美化即可,试题中的“半成品”操作题的题目中或多或少给出了完成操作的命令或者是命令提示,这就为“命令法”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为了用好这一方法,实施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要用好“命令法”,首先应重基础,得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首先要将计算机是靠人为编写的程序指令来完成任务这一思想植根于学生的心目中。让学生学生知道,作为操作者,要想让计算机完成任务,只要能找到完成该任务的操作命令,并点击该命令执行就行了。学生只要深刻领悟这一思想,做题时学生就会努力的想:“完成该任务需要什么命令?这个命令在哪里?”有了这些,学生面对操作题就不在无从下手,甚至碰上新的问题也就不再等待老师手把手的教才敢去碰,他们便会主动去寻求命令来完成。
2、磨刀不误砍柴工
既然计算机操作是靠“命令”执行并完成的,因此,操作时必须弄清两点:一是执行任务的“命令”是什么?二是执行任务“命令”在哪里?弄懂这两点信息技术试题中的操作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所谓知道执行任务的“命令”,就是方法中所谓的“提取命令”,而要做好这一点并不难,因为现在的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操作题,不要求学生完整创作作品,而是在已有的文件基础上加以编辑、修改和美化,题目中直接或间接给出了操作命令,或操作提示,只需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便可提取出操作命令。例如:一关于Word应用考题中有这样一问题:为正文2、4、6、8、10这几个自然段设置“”形状的项目符号,该题中的关键词是“项目符号”,一就是需要学生提取出“项目符号”这一操作命令,提取出命令之后,学生就会去找寻该命令在哪里?”“找寻命令”是“命令法”中的关键步骤,一定要下足功夫,在引导学生去“找寻命令”时,一是要明确告诉学生,“命令”会在那些地方出现,比如“菜单栏”里,常用工具栏上,格式工具栏上,二是还必须给学生讲清具体的命令为什么要放在那里,也就是必须让学生弄清各命令的含义。以字处理软件(word2003)为例:新建、打开、关闭、保存、页面设置等命令之所以放在“文件”菜单里,原因是这些命令都是针对整个文件的,我们“新建”是建一个文件,“保存”是保存整个文件,而不是某些文本或是图片,我们“设置纸型”是设置的也是整个文件的所有页面,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页或是某几页,这样理解之后,学生在操作时,凡是针对整个“文件”操作的,“寻找命令”时,就会到“文件”菜单里去寻找,而不会漫无目的的去乱操作。再说“插入”菜单里的命令,为什么会放在“插入”菜单里,原因是字处理软件处理的主要对象是文字,而其他形式的内容皆以“对象”的形式插入到文档中的,因此,凡是提到“插入”什么什么到文档中,首先就要到“插入”菜单里去找寻。学生有这一意识之后,在操作时如果要插入诸如页码、图片、文本框、文件等等对象,便会首先到“插入”菜单中寻找相关命令来执行。给学生分析两三个菜单之后,剩下的菜单便指导学生去揣摩、去感悟,揣摩、感悟这些“命令”为什么要放在相应的菜单里,这样做题时学生会根据题目提示很快找寻到相应的命令完成相应的操作。通过近几年的尝试,只需要将“命令法”认真在一个软件加以运用,其他的操作题基本上不用怎么讲,学生通常便会独立完成,不用加班加点的练习,足以完成好考试操作题。这样就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腾出时间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内容。
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因此,很多人认为不管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考好试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不能忘记信息技术的教育使命,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做题的机器,考试的机器,使得学生学了、考了就忘,而是应该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信息技术环境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一机、人一人、互动系统、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整个校园与课堂环境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心得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新的教学瑰丽将在这个平台上产生。
我校抓住机遇、针对教育改革热点为了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实际出发、选择专业课题从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为学校的龙头课题选择本课题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发展信息化教育早已成为各个国家的战略之一、2000年10月26日、我国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域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题的整合、历史重任赋予了教育以全新的挑战。
2、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各学校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多种形式实现与互联网的联通、建设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信息技术、课程整治、网络教育三大热点领域也摆在了我们乡镇小学教师面前、近年来相应的教师培训、也使我校9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能自制课件、绝大部分教师会用多媒体手段上课到因特网和校园网上查询资料和学习。
3、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你不当今学习
策略的不足、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获得快乐的高效的、最佳效果学习。
二、研究目标
1、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初步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五环递进教学法。2、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格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3、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发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年级班组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惯、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面获得较大的突破。4、通过课题研究的有力推动者、丰富和完善本校的教学模式、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探求一种侧重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图、文、声、形的的特点,借助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
1、创设情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
需要的情境。如: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让学生带着一脸的灿烂和兴奋,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尝试教学借助多媒体出示尝试题,让学生直观感受教学就在身边,利用多媒体设置悬念,对学生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渴望得到答案,带着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自主学习、尝试练习、讨论,尽量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
3、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针对课堂教
学内容,设计符合儿童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的练习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
4、归纳小结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本
课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使学生知识内化。
5、反馈回授课堂反馈与课堂评价往
往是不可分割的,在注意教学反馈的时候也要注意及时评价。小学生独立自我评价能力比较低,对刚学到的知识做出评价更是困难,根据这一特点,每节课最后,根据所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设计几道检测题,学生独立解决后,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课题组成员不断反复的进行整合实践,并在课题组或更大范围内进行研究和批判性思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整合课的设计,实施不断地改造。
2、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运用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式收集研究问题的资料,并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归纳,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3、通过典型的课例作全面而深入的
分析和研究,提炼相关成果。个例研究贯穿在其他的研究类型中,使研究成果更加有说服力。
4、测验法:通过进行教学测验的方法来分析比较学习的学习成绩,从而评价课题实验的效果。
五、课题管理
(一)、课题组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孙文波、董春霞。职责: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
课题组组长:杨晓东。职责:负责实验方案的撰写、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过程的具体指、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教师:梁启梅、李洪宝、赵文发、吕奎、裴志斌、宋晓辉、孙立新、王廷成、匙玉民、孔庆文、张洪瑞。
职责:参与实验过程、探索教学模式、收集整理实验资料。
(二)、课题管理措施
为了保证本课题实验的实效性,将这项长期工作开展好,制定如下措施:
1、课题组要根据总课题再设立子课
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电教处制定技术培训方案,负责资料库、课题网站的建设,并保证硬件的维护。
3、教研组将本课题研究与教研,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开展课堂研究实践,要求课题实验教师,认真上好课题实验课。
4、认真落实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每月召开一次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的课题实施情况会,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5、加强培训和交流学习,及时聘请专家指导,提高课题组成员的信息技术环境的构建与应用能力。
6、每位教师的教研情况纳入教师教学考研中,每学期评选教研积极分子予以表彰。
六、研究计划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好教案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众所周知,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吃透教材对于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理清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国家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在小学生中普及信息技术,所以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具有量大面广、操作性强、内容繁杂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确定并筛选出所有的知识点,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精准定位,即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在课堂教学中应达到什么层次,是“了解”、“理解”、“掌握”,还是“运用”,不妨列出一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点分布图”,并注明课堂教学中应达到的相应层次。例如:以“文件”概念为例,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要求小学生有感性认识,能够创建、复制、删除、移动等基本的操作;而在初中阶段,则要求讲清文件名的概念、文件的路径、文件的类型、文件的查找;高中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理解文件的组织、文件的结构,会读取一定格式的文件,理解文件规范化的重要意义。因此,理清、理顺各知识点的层次对于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关键的。
2.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理顺教材中的各种教学资料。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各教学单元都包括阅读性文本、课堂小练习、课后习题以及相应的演示或实验等,把这些教学内容根据密切相关的教学特征等特性进行有机整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都是有好处的。这样做可以使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具体、教材内容清晰明朗、学生的学习层次化。有时,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组,例如:《神奇的魔术棒》是“金山画王”的第一课,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应首先让小学生认识了解各种各样的画笔工具,然后认识魔术棒功能,其重点是画笔工具的使用,其次才是魔术棒的使用。然而在实际教学时,许多小学生却专注于魔术棒的使用,忽视了画笔工具的使用。为切实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对教学的内容、素材进行加工、调整,让学生使用各种画笔为“懒羊羊”设计窗帘,为自己喜爱的偶像设计窗帘,学生的创作热情必然空前高涨,同学们运用画笔工具设计出了各种各样富有艺术性的窗帘,最后再让学生使用“魔术棒”的神奇魔力对这些窗帘进行点缀。整个课堂充满乐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各种画笔工具的使用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的教案。备课时,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兴趣、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兴趣、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特点,对教材加以选择、裁剪、重组,努力创设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环境。其次,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知识的重难点、各章节单元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了如指掌,为有效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另外,在教学时,信息技术教师还需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教师自己的想法,融入自己的知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信息技术课才会显得灵活多样,符合小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以生为本,实施分组分层学习。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差异后,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再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学分层,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时候,对于基础好能力强的同学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扩展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中等的学生可采取“帮”学,上课时多对这些学生进行提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力争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教学内容;对于底层学生来说,则应采取“教学”、“诱学”,多讲解多演示,多个别辅导。二是练习分层,课堂上机操作练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新知识的巩固过程,更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反馈。操作练习的设计应灵活多样,通常分为基础性任务、提高性任务以及拓展性任务。基础性任务以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为主,所有学生都应该完成这项练习;提高性任务是以探索性任务为主,让有能力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引领以及与他人合作来完成; 拓展性任务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求学生对信息技术操作非常熟练并且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创造的能力。
2.以疑促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符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情境、启发并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它是以小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为前提的,为学生提供表达、讨论、质疑、探究的机会,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上,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为所有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在教师的指点下,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答问题总结提高”的过程。表现在学生身上为:问题要由学生提出,方法要由学生想出,答案要由学生找出。例如教学《输入文字》一课时,教师不妨布置学生输入汉字“历、史”,并以此来诱导小学生进行自主质疑:输入“li”、“shi”,在字词备选框中并没有出现他们想要的汉字,那怎么办?“历、史”这两个字到底怎么输入?学生在提出这样的质疑后,可通过查阅课本及彼此的讨论来找到最终的输入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紧扣生活,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情况来组织教学,帮助小学生理清、理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知识的正迁移作用,让小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已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理解掌握教学中应该掌握的新知识,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与愉悦。例如在讲授“文件”及“文件夹”时,教师可以以书包来作比喻,书包是用来放书的,书包就是文件夹,书就是文件,而大书包内可以放置小书包以及文具盒,那么这个小书包和文具盒就相当于子文件夹。再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这一课时,就可以把计算机主机打开,让学生近距离观看计算机主机内部构造,将课本插图与实物对比。通过这样打比方、实物对比等方法,将信息技术课程中一些深奥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十分轻松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中那些枯燥、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用好小助手,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深切感受到,要组织好、上好一堂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大多数是在机房里进行教学的,特别是刚开始上机操作时,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小学生喊教师解决问题的呼声此起彼伏,教师只能忙来忙去,经常是出了一身汗,刚把问题解决了,下课的铃声也响了,之后的教学也就一直重复这样的故事。这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了,更谈不上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因此,我们不妨大胆地采用“小助手”,采用让学生来辅导学生的办法,可以一个或几个人来辅助一组同学,对做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这样既让学生有了成就感,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为尽快进入教学状态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这也能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施有效评价、反思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或小测验来完成的,通常是定量的。这一过程注重的是具体的试题,它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来检测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考察的是课堂之后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这种评价侧重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则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1.课内评价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通过部分学生示范,对部分或全部学生作品进行分析讲解,对体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知识点的课堂练习在课内作出评价,并在课堂内对存在问题进行纠正,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最常见、最实用、最简单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问答”形式亦或是讲评的形式对某一个问题、某一个操作过程、个别学生的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剖析。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教室的广播教学功能让学生示范或者远程操作监控,将某一个或某一小组学生的作品、操作过程等演示给所有的学生,同时进行教师分析或请学生进行分析,也可以由作者本人进行剖析,让其他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完成的意图和创作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对全体学生提出明确的、更高的要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课外评价是对课内评价的有效补充。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好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些课外评价的形式已经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许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完成的作业也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表现形式也不再局限于黑板、纸张等,移动式学习已不再是梦想,这些极大地延伸了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的形式也随之出现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不少系统在做评价时,还给出“您做对了!”、“再试试!”、“你真棒!”、“还需努力噢!”等人性化的提示。例如,信息技术教师将学生的作业或作品放到学校网站上或专题作业网上展示、交流,配合BBS、电子邮件、网站投票系统、QQ等接受公众的评价与建议,真正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多样化,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总之,要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要及时总结、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寻找到更具价值的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最大限度地让小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岩峰.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学周刊,2012(7):29
[2]张荣.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及应对策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7):93~94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安全;防火墙;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1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技术是构建计算机信息安全体系中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快,全球的信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基于网络中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互联网的开放性等特点,网络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因此,针对网络的脆弱性以及其面对的威胁,做好安全措施能够保证网络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以及保密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体来说,计算机网络面临的主要风险主要可以分为对信息的威胁以及对设备的威胁这两种,而这些威胁因素大部分来自于人为恶意的攻击、人为失误以及网络软件中存在的漏洞。
为了抵御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威胁,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安全以及访问控制这两个方面制订应对策略。具体的保护措施有:
1.1 入网访问控制。这能够给网络的访问进行第一层访问的控制,一般来说,主要作用在于对哪些用户可以获取网络资、入网多长时间以及通过哪一台入网等进行控制。
1.2 网络权限的控制。这种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网络不受非法操作的威胁,在具体的工作中,用户组以及用户将会被授予一定权限。
1.3 网络监测以及锁定控制。管理员将对网络进行监控,而且服务器会对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情况进行记录。另外,针对非法访问,服务器会通过文字、图形以及声音等形式进行报警,而且当某一账户的非法访问到达一定程度时,将自动的被锁定。
1.4 网络的端口以及节点控制。在服务器的端口中,一般是使用自动回呼设备以及调至解调器进行保护,而且利用加密的形式对节点身份进行识别。其中,自动回呼设备可以有效地防止假冒合法用户的情况,而静默调节器则主要用于对黑客的攻击行为进行防范。另外,针对服务器以及用户端,网络还可以利用身份验证、信息加密、防火墙控制、数字签名技术、入侵检测技术、VPN技术、智能卡技术以及VLAN技术来实现对其保护。
2 数据库安全
2.1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安全是在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控制及管理之下的,而DBMS的建立又是以操作系统为基础的,数据资源属于操作系统管理的资源,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有效的保护有利于保证数据库安全。一般来说,DBMS给数据库提供帮助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用户授权;避免没有授权的用户使用系统以及统计数据的安全性。
2.2 访问控制。这是在保护数据库安全过程中较为基础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有效地控制用户对数据库中各种资源的访问,比如对表、视窗、各种目录等进行授权。
2.3 数据加密。这种措施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不法分子在数据库中进行数据窃取等活动。下文还将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3 密码技术
密码技术是保证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主要包括密码的设、密钥的管理、密码的分析以及验证技术等。在我们进行数据加密的过程中,都会存在着相应的加密方法,而这些加密的方法也就是加密算法。
加密技术不只是用来保证通信的安全性,也是当前其他一些安全机制的基础部分,不客气的说,它是网络安全的基石。在我们通过密码技术来保证信息安全的过程中,会根据加解密钥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称密钥加密技术以及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其中,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又可以称作私钥加密,这主要是因为在其加密以及解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密钥是相同的而且是保密的。而非对称密钥技术则被我们称之为公开密钥加密技术。一般来说,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相对于对称加密技术来说,主要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用户可以对密钥进行公开的发放,使所有需要的用户都可以得到这些密钥。不过,除非用户属于合法用户且拥有私有密钥,否则将无法解开密文,这就很好的解决了存在于对称加密方法中密钥发放代价非常严重的问题。
其次,对于非对称密钥加密系统而言,用户是可以将公钥事先公布出来的,这就使其能够被用于数字签名以及身份鉴别等用途。
当然,这一技术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算法非常复杂,而且加密数据的速度比较慢。但整体而言,依然属于一种能够有效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手段。当前,使用较多的公开密钥算法主要是RSA算法。
4 防火墙技术
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保障中,防火墙技术要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技术。一般来说,为了确保防火墙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我们要使防火墙对全部经过其的Internet的信息都进行检查,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被授权的数据才可以通过防火墙,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但是,在这种技术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防火墙一旦被迂回的绕过或者被攻击突破,则不再能够发挥出任何的作用。
当前,针对防火墙的实现的技术,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过滤技术、技术以及状态监视技术,其中,过滤技术属于基于网络层的防火墙技术,而技术则和技术有着较大的不同,至于状态监视技术则是当前最有效的防火墙技术,它不仅集中了前二者的很多优点,还可以检测网络通信的各层。
一般来说,按照防火墙的结构,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包过滤防火墙、双宿主主机防火墙以及屏蔽主机网关防火墙,以下将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4.1 包过滤防火墙。这种防火墙也就是过滤路由器,它是最为简单,也是最为基本的一种防火墙,在一般的路由器上就可以对其进行实现,当然也能够在基于主机的路由器上应用这种防火墙。
4.2 双宿主主机防火墙。对于双宿主主机防火墙,在实现的过程中一般是通过较为特殊主机的。在这个主机中,具备两个网络接口,这两个网络接口是不一样的,一个用来连接外部的网络,而另一个则是对内部的网络进行保护以及运行服务器,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其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是不利用包过滤规则的,而是通过在两个网络之间进行网关的设置将IP层之间的传输隔断。因此,在这种防火墙中,两个网络中的主机是不可以进行直接通信的,如果要通信则需要利用应用层服务或者应用层数据共享来实现。
4.3 屏蔽主机网关防火墙。这种防火墙主要的组成包括一台堡垒主机以及一台过滤路由器。其具体的工作原理是在内部网络上进行堡垒主机的配置,而过滤路由器则放置于外部网络以及内部网络之间,这样就使得外部的网络只可以对堡垒主机进行访问,而不可以对内部网络中的其他主机进行访问。内部主机在通信的时候要先经过堡垒主机,并由堡垒主机决定其是否可以访问外部的网络,也就是说在这种防火墙设置中,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唯一的通道就是堡垒主机。
5 结语
当前,计算机在飞速的发展,各种信息安全隐患也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要想使计算机更好的为我们工作服务,那么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只有我们不断地进步,才能真正的确保计算机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周春霞.剖析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及防范措施[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1,5.
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明白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职业的专业性,而且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以及利用视频、录音、投影等电教设施开展教学。所以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密切联系,信息技术今后将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在这次培训中,我深深的体会到:
一、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
通过此次培训,我更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网络研修,好处多多。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我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可以说网页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我和众多教师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教育、教学本身的需要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应该是全面系统的学科本位知识。以往,我只是研读一些与历史有关的资料,习惯于积累一点一滴的知识素材。现在,有培训页了。在这里所有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科学系统,有标可依,有律可循,学习起来方便至极。这个学习页面的课程设置,突现了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特色。在这个学习页面上,通过老师引领,帮助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我对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帮助我认识并掌握了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
三、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提升了现代教育技能的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未来教育应溶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最新的信息技术,致力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数据,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充份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加以综合分析达到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水平。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网络;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80-01
网络是我们生活学习最便利的助手,我国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且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目标做出来明确的规定。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有目的地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可帮助学生高效地接受和利用网络。
一、任务驱动,培养信息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巧妙地穿插到任务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同时增强自身的成就感,培养学习兴趣。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利用网络的能力,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为学生讲解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一课时,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而是首先给学生发放一些计算机系统的图片,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查找相关信息来认识图片上的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大概的功能,并且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任何的困难要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争取更快更好地完成。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就图片展开了积极的讨论,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以及自己在课本上查找的相关知识,最终对计算机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带领学生去机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硬件,在看到计算机后学生都能很快地说出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之间存在的竞争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同时在学生自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
二、有效整合,升华信息意识
如今的社会信息横流,想要掌握事物的主动权就必须先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具备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对于学生而言即具有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且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其他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的学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升华信息意识。
比如,我在讲解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画方形和圆形”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要求学生总结用笔纸画方和画圆的方法和技巧。因为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经接触过这些简单图形的画法,因此学生很快就完成了。随后我让学生运用计算机中的画图工具来画图,并且就这两种方法所用时间进行比较。学生刚开始用计算机画图时用的时间要更长一些,但是熟练之后就能够快速地完成。在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工具后,我让学生自由发挥,参考美术老师的要求,用简单的图形拼成美丽的图形。让学生结合其他学科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可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功能。
通过将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但促进了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效地充实、完善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同时使学生更加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使学生的信息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结合网络,优化信息道德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每天都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电子科技潮流之中。由于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容易沉迷于网络的世界,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网络道德的养成。
比如,我在讲解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网络文明小公民”这一课时,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在使用网络获取更多资源的同时,做到安全、健康上网。教学开展过程中,我为学生增加了计算机病毒和常用杀毒软件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杀毒软件进行电脑的垃圾清理和病毒查杀,保证学生日常上网能在健康文明的环境中进行。除此之外,我还带领学生学习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了解一些文明上网的规则,要求学生在日常上网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文明上网。
通过为学生讲解文明上网的重要性,学生明确了做一个文明小网民的目标,纷纷表示在以后使用网络的时候,严格要求自己,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弘扬网络道德精神。可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对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形成的重要性。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数学教学,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可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并通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知信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不断实践,笔者认为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数学课堂更加完美。
1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学生的兴趣是由外界信息的刺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由于数学内容本身枯燥无味,加上初中生的生理特点,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而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时间一长,学生极易产生疲倦,注意力就会不集中,从而学习效率下降。然而兴趣并不是学生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信息的新颖性、独创性、需求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静结合、形象直观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能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屏幕上的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给学生耳目一新的震撼,引起学生强烈的注意力。如用计算机把生活中的数学情景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事实的数学规律。与黑板上静止的粉笔字和呆板的图形相比,其优越性可想而知。
如学习“角的大小”时,学生认为两边越长的角就越大,原因在于学生对“角”的概念没有正确的理解。学生固执地认为两边越长角就越大,没有理解“角是由一个顶点加两条边组成的,角的两边可以无限延长,因此在角的两边叉开的角度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任意延长两边的长度而不会改变角的度数的大小。”利用Flash制作出针孔照相机成像原理,展示远景和近景成像时角度的变化,视角不变时光线的延伸和缩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作图,很快得出了结论。通过情景展示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这时学生会找到三角板上有直角,数学课本封面上有直角,也会找到课桌面上有直角,这三个角都是直角。让学生放到一起比一比,他们就会正确理解“角的大小”,“角是由一个顶点加两条边组成的,角的两边可以无限延长,因此在角的两边叉开的角度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任意延长两边的长度而不会改变角的度数的大小”。这样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往往使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数学理论,突破教学重难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信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大大增加课堂容量,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如在章节复习时,既要展示知识框架,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还要安排必要的例题分析和大量的课堂练习,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乱作一团,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若把知识框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把一些练习题的图形提前制成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住“题眼”,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就很好地突破知识的重难点,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多媒体信息技术还能增大教学密度,来增大课堂容量,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接收到更多更有生活情趣的练习题。这样一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而且使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得到熏陶和培养。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习题训练。如关于追击问题,传统教学方法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而学生对死板单调的线段没有兴趣。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问题设计成情景动画,使线段实现移动、定格、闪烁、色彩变化,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将问题实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这样就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练习题型单一、枯燥的问题,使学生厌烦练习的现象得以改变。学生很快就能画出“线段图”,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并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遇、追击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还锻炼了分析问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无味,对于学生而言一些教学重点很难掌握,这就形成了数学教学的难点。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多媒体信息技术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在讲“平移和旋转”这一节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用教具进行比划演示,这很难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准确旋转。若用多媒体课件,就很容易展示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通过欣赏多媒体课件,认识到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观看“在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列车”“正在被吊起的重物”“自动扶梯上的货物”的动画或慢镜头后,再用不同颜色线条展示出变化前后物体的位置和大小,就很容易得出物体由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后的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得出物体上不同部位移动的方向相同,移动的距离相等等结论。学生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很容易认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通过对现实问题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后,就会提炼出平面图形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发现与总结平移和旋转的性质,从而较好地展开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就轻松理解了图形平移与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善于从实际问题中观察和发现规律,把握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进而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件内容介绍:
在本课件中,设计了三个实验问题:
一、实验室制取乙稀发生装置的相关问题
二、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乙稀的相关问题
三、实验室制取乙稀副反应中的各气体的验证
(二)、制作过程的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利用信息技术软件(AUTHORWARE)的优势,在题与题之间设有按钮,可以"任意互动,任意切换",每个题中又包括"实验问题"、"组装仪器"、"合理答案"等内容,每个内容之间也有互动,切换。学生可以任意进入任何一个内容,进行联系、自学或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软件的互动功能。软件使用简单方便。根据不同的目的,设计为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版是教师上课时用的,其中在合理答案之前设有密码,即合理答案学生不易轻易打开,目的是让学生多动脑筋自己解决。学生版没有密码,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合理解释,获得教师未在现场的各种合理解释。为了上课方便,教师在版中,进入课件时,每位学生所在的机器的号码或姓名,以便教师在找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时将该同学的思路和解答呈现于每位同学面前,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学生回答或输入各种答案时,将有各种各样的提示或鼓励话语。对于试剂的假如顺序采用目标"区域响应"采用拖动的形式,正确就放在你所放的位置,错误就返回到原来的位置,提示"再来"或者给予"提示"。这样可以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并能够深入地思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大约度恩能够里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现教学三高。(即高质量、高效率、高密度)。
做完之后,学生还可以返回到你没学好或没明白的内容重新操作,重新巩固刚才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