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

中小学学校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学校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学校管理

第1篇: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管理;和谐校园

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100 多位校长向全国发出“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的倡议。倡议提出:“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知荣明耻,共建和谐。”这充分表达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一、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有什么样的校长和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和教师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学校是一个培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场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客体主要是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长作为学校的独立法人代表,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者应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应具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将创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4.中小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争取外部系统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又一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决策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窗口。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认为人具有广泛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础之上。人本管理与传统的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的管理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以人的个性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以人为中心。这是一种敬畏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尊重员工的行为主体性,认为员工只有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个体行为主体权、强调人格独立、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促使员工在充分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得到发展。

管理的对象是人,应该由人出发,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选择、运用要讲辩证法,要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人为本的“参与+规范”的策略。因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质与重点是人的管理。要想实现管理的绩效,就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参与+规范”式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用参与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用规范来保证学校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四、“广大中小学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创建和谐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1.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重视校园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作用作有意无意的影响。”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通过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的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转化为儿童、青少年应该遵守的,并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构师生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诚实、信任、友谊、庄重、宽容和关爱。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环境育人,重在创设。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第2篇: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

【关键词】美国社区参与 公立中小学 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9-02

美国在相当短的一段时间内,就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历史教育学家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和美国社区的参与是离不开的。分别从美国社区参与其中的整体历史发展、参与的模式、参与的途径以及对我国有何借鉴方面进行初步的研究。

一、整体发展历程

美国教育在殖民时期是处于初步规模阶段,相对来讲实力还比较弱,因此当时的学校还是由地方管理的。独立战争之后随着美国教育制度不断得到了完善,并且也打破了传统社区控制教育的整体大局,虽然摆脱了社区的控制,但是在公立中小学管理过程中发现其实社区的参与对学校的管理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二次世界大战后地方居民控制公立学校的形式不复存在,因此学区对其影响也逐渐早减弱中,但是社区依然没有完全和公立学校脱轨,而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寻着自己和公立学校可以的一条道路。但是由于美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教育制度,教育被认为是各州人民的事务,五十多个州可以各自制定法律并且确定该州的公立学校制度,因此各州又把对公立学校的实际行政管理权交给了地方的社区。五十多个州有近乎十五万个学区,由各个社区选出的公民组成地区教育委员会监督各区的学校,因此公立学校基本上都是社区学校且必须得到当地公众的支持。因为公民直接投票决定他们愿意缴纳多少学校税。因此学校管理人员是由社区选出来的,所以这些学校必须体现当地居民的愿望和教育的需要。随着公立学校对财力物力等方面的匮乏其支持者都来自社区的时候,社区开始参与到公立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甚至有的时候会成为决策者。

二、主要模式和途径

美国的社区参与到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模式主要分为:学校主导和社区主导两种模式。其途径也是多样的。

1.社区参与的模式

社区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是从二十世纪末期兴起,参与活动自然是以社区为主要基地,并且社区的全部居民都要参与进来,强大的推动了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该模式主要是为学校提供了资源资金以及各方面的帮助,只是社区为主导的参与更加赋予社区中身份不是很显贵的草根居民更多的权力,让其共同决策共同携手参与到公立学校的管理模式中,并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一起合作将学业不是很理想的同学的成绩提高。这样的参与模式提高了公民的积极性,并且逐渐形成了监督公立中小学管理的社区组织。该模式对学校管理方面有很大的监督作用,正如其社区居民一直认为“没有健康的社区就没有健康的学校,没有健康的学校就没有健康的社区。”学校为主的参与模式主要是学校向社区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这样学校的教育资源用途不会被局限在校园中,同时也会让学校的学习资源得到丰富的利用,社区居民也会得到一些学校的熏陶,不仅让居民素质得到一个提高,思想上也增强了对公立学校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有助于提高学校的资源利用率。

2.社区参与的途径

美国社区参与到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的途径多种多样,首先是社区会参与到学校行政方面的管理实施中,其次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同时还会开办特许学校这样的新型学校。自然社区会举办一些活动,公立学校也会参与其中,并且会为社区提供师资力量以及专业的指导课程,让本来具有业余性质的社区教育类活动更加专业化和正规化。社区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对学校的制度改革创新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美国社区参与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联邦政府的《2000年美国教育目标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等法案的出台,无疑是为美国社区参与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通过上述分析,这样的社区参与模式对美国公立中小学学校的管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这样的社区组织在社会领域具有成功经验,为社区参与公立中小学学校管理提供了借鉴并且值得我国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姚丽霞.当代美国公立学校改革的社区参与[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Douglas K.Stevenson著.吕佩英、王恩铭译.美国人民生活与社会概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2:57-69.

[3]杨天平,孙孝花.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角色的嬗变[J].教育研究,2007,06:78-82.

第3篇: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

北京市学籍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提高基础教育科学管理水平,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学制、入学注册、学籍变动和信息安全等。本办法所指中小学校,包括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和专门教育学校。

第三条 本市中小学生学籍实行分级负责、市级统筹、区县管理、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学籍总量依据当年中小学校招生计划确定,学籍建立及变动情况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条 本市中小学生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建立全市统一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对接。本市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办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章 学 制

第五条 本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原则上小学学制为6年,初中学制为3年。分别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和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第六条 本市高中阶段学制原则上为3年。分别为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

第七条 经市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各区县可根据实际,在条件具备的学校适当开展学制改革实验。

第三章 入学与注册

第八条 本市中小学各学段招生实行计划管理。中小学校应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招生计划、招生办法接收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各区县招生规模总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区域内各高中学校招生计划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 本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实行免试入学。凡年满六周岁的本市户籍儿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完成小学教育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初中继续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小学、初中入学手续按照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当年的入学规定办理。

第十条 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持区县级以上医院(必要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开具的相关证明,在新学年开学后10个工作日内向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缓学期限一般为一学年。缓学期满仍不能就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缓学申请。

第十一条 本市户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可到特殊教育学校登记入学,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可申请到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

到特殊教育学校登记入学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还应到其户籍或居住地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义务教育学校登记信息,同时具有特殊教育学校学籍和户籍或居住地就近入学学校学籍。

第十二条 非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因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本市工作或者居住需要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按照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当年的招生规定办理入学手续。

第十三条 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须通过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录取后办理普通高中入学手续。

第十四条 持有下列证明的,按本市户籍学生对待:

(一)区县人力社保部门开具的《原北京下乡青年子女身份证明》;

(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台胞子女就读批准书》;

(三)全国博士后管理部门开具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子女介绍信》及其父或母的《进站函》;

(四)部队师(旅)级政治部开具的随军家属证明及现役军人证件;

(五)区县侨务部门开具的《华侨子女来京接受义务教育证明信》;

(六)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开具的《子女关系证明信》及其父(或母)本市常住户籍登记卡;

(七)市人力社保部门为其父(或母)签发的《北京市工作居住证》;

(八)其他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政策规定的证明。

第十五条 入学新生应按照规定时间到学校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注册,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持有关证明,在新学期开学后5个工作日内到学校办理延期注册手续。

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新生因故不能按期到学校办理入学注册又未办理延期注册手续的,由学校督促其入学,督促无效的由学生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责令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送学生入学。

高中新生未按期到录取学校办理入学注册又未办理延期注册手续的,除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外,视为自动放弃入学资格。

第十六条 新生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后,学校应当在新学期开学后10个工作日内为其建立学籍档案。普通高中应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为新生建立个人档案。

北京市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各学段招生入学系统确认的入学结果生成新生学籍信息,按照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规则生成学籍号,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第十七条 学生学籍档案内容包括:

(一)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

(二)学籍信息证明材料(户籍证明、转学申请、休学申请等);

(三)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

(四)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

(五)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

(六)享受资助信息。

学籍基础信息按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订格式采集。

第四章 考 勤

第十八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考勤制度。考勤按出勤、迟到、早退、病假、事假、旷课等项目记录。

第十九条 因故不能到校上课或不能参加学校其它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生,应当履行请假手续。对无正当理由未履行请假手续的缺勤学生,按旷课处理,并及时通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对旷课和经常迟到、早退的学生,学校应当向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及时了解情况,配合其监护人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其改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连续旷课一周仍不到校上课的,学校要告知其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责令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送学生到校上课,严禁出现辍学现象。

第二十条 在校学生应当于每学期开学后5个工作日内,到校办理报到注册手续。无正当理由未能按期报到注册又未履行请假手续的,按旷课处理。

第五章 转 学

第二十一条 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在本市内转学:

(一)学生户籍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在市内迁移,新户籍所在地不在原就读学校服务范围的;

(二)学生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实际居住地在市内变更,变更后的居住地不在原就读学校服务范围的;

(三)其他特殊原因确需转学的。

第二十二条 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本市内转学的,持户籍、居住地变更等相关证明材料,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发给学生转学联系表,学生持联系表到拟转入学校联系,转入校同意并签章后,回到原就读学校确认。经转出和转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予以办理转学手续及学籍信息变更,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接收有困难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对转入的学生,学校应当按其原就读年级安排插班。必要时可按其学业水平安排年级。

第二十三条 学生户籍由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迁入本市的,从境外到本市落户的,有本市户籍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就读的,需转入或转回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可参照第二十二条规定办理转学手续。

第二十四条 非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入到本市的,应参照非本市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入学规定提供相应的证明、证件,到居住地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学校联系就读。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予以办理转学手续,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接收有困难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对转入的学生,学校应当按其原就读年级安排插班。必要时可按其学业水平安排年级。

第二十五条 本市普通高中学生原则上不予转学。确有特殊原因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可在教学水平相当的同类学校之间申请转学。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予以办理转学手续及学籍信息变更。高中阶段不同类别的学校之间转学,参照办理。

学生户籍由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迁入本市的,从境外到本市落户的,有本市户籍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就读的,需转入或转回本市普通高中阶段就读,参照前款规定办理。同时,应提供原就读普通高中录取证明、已修高中阶段学业证明等相关材料。

第二十六条 在本市就读的学生转出到外省市的,需学生本人及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供接收学校的相关证明,经就读学校同意,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予以办理转学手续。学校应为转往外省市学生申请毕业证书提供学业考核证明。

第二十七条 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或依法免予刑事处罚,判处非监禁刑罚,判处刑罚宣告缓刑、假释的学生,学校和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教育;对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应当依据及时制止的原则,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或学校申请,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安排入专门学校(原工读学校)就读。

在专门学校学习的学生,其学籍由原学校保留。学生表现明显进步、并确实改正缺点的,本人提出申请,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可安排回原学校继续学习。

对于在校期间因刑事犯罪,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在刑满释放后仍未满18周岁且符合就学条件的,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校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其做好就学工作。

第二十八条 根据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儿童、青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从本市中小学校选调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到教育行政部门办理相应手续。

第二十九条 转学应在寒、暑假放假前一周或开学后一周内提出申请。转学手续办理一般不超过10个工作日。转学学生须随转相关学籍信息和档案,实行籍随人走。

第三十条 下列情形,不予转学: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以任何形式强迫学生转学。

(三)学生在受处分期间,不予办理转学手续。

(四)其他无正当理由的。

第六章 休学、复学

第三十一条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以休学:

(一)因病经诊断,需停课治疗休养占一学期总学时三分之一以上的;

(二)学生在一学期内连续请假(包括病、事假)时间超过一学期总学时三分之一仍不能到校上课的;

(三)因其他原因,需要休学的。

第三十二条 因病假办理休学手续须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区县级以上医院(必要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因事假办理休学手续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相关证明,向学校提交书面申请,经学校同意,发给休学证明。

第三十三条 休学期限不超过一年。学生休学期间保留学籍,不能办理转学手续。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的,应当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区县级以上医院(必要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诊断证明或其他相关证明向学校申请延长休学期,经学校同意,可继续休学。

第三十四条 学生休学期满或休学期间要求复学的,由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因病休学的还应当提交区县级以上医院(必要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认定治愈或认定可以正常学习的证明,经学校核准,即可复学。

学生休学期满,未提出延期休学申请,又不复学的,按旷课处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当及时督促学生复学,督促无效的由学生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责令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送学生复学。

学校对准予复学的学生,按其实际学业水平安排年级。

第七章 退 学

第三十五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满十八周岁,不宜在校继续学习的,应办理退学手续。

高中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办理退学手续:

(一)多次留级且年龄超过二十周岁,不宜在校继续学习的;

(二)一学期内连续旷课超过十五天或累计旷课四十五天,学校与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多次联系帮助教育无效的;

(三)休学期满,经学校与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联系仍未复学或超过复学时间一个月以上仍不办理继续休学申请的;

(四)学生本人及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申请退学的。

第三十六条 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退学条件的,由学校填写退学申请表,经学生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复核后,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由学校出具退学通知书送交本人。

符合高中学生退学条件的,由学校或本人填写退学申请表,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准予退学。学校出具退学通知书送交本人。

第八章 毕业、结业、肄业

第三十七条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升级、留级、跳级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学业成绩管理等有关规定执行,并在学籍档案中进行相应处理。

第三十八条 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并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学校编制毕业生名册,义务教育阶段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发给毕业证书;普通高中阶段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认,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发给毕业证书。

学生学习期满,未达到毕业要求,又不符合留级条件的,准予结业。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

送专门学校学习的学生毕(结)业,由保留其学籍的学校颁发毕(结)业证书。

退学学生和其他未完成学业终止学籍的学生,由学校发给其肄业证书。

第三十九条 初中学生毕(结)业后,学校应将未升入高级中等学校的学生毕(结)业材料,按规定时间移交给学生户籍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高中学生毕(结)业后,学校应将未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档案,按规定时间移交给学生户籍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退学和其他未完成学业终止学籍学生离校时,由学校将其材料和档案移交给学生户籍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第四十条 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规格式样,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普通高中毕业、结业、肄业证书须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验印。

毕业证书要有统一字号,义务教育阶段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普通高中阶段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学生毕业、结业、肄业证书遗失,可向原证书颁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核实后,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出具学历证明。

第九章 管理职责与信息安全

第四十一条 市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公室,统筹指导、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责任部门,统一管理辖区内中小学生学籍工作。中小学校具体负责学籍信息建立和日常学籍管理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设学籍管理员,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工作。

第四十二条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按照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及时采集、复核、更新和上报学生相关信息,确保学生基本信息和学籍变动信息准确、学籍变动手续完备。

第四十三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非经学籍主管部门书面批准,学籍信息一律不得向外提供,严防学籍信息外泄和滥用。

第四十四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相关人员责任:

(一)不为已接收符合条件学生建立学籍档案的;

(二)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籍或学籍档案的;

(三)不及时把学籍变动信息纳入学籍档案的;

(四)不及时报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的;

(五)接收学生不为其办理转学手续的;

(六)不按规定为学生转接学籍档案的;

(七)泄露或非法使用学生学籍信息的;

(八)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学校的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籍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六条 关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奖励处分、体质测试、健康检查等办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第四十七条 依据本学籍管理办法,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或完善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20xx年6月10日起施行。《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京教基〔20xx〕17号)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中有关事项的通知》(京教基二〔20xx〕1号)同时废止。

学籍的基本内容正如公民要有国籍、党员要有党籍、军人要有军籍一样,一个学生,也要有作为某校学生的学籍。一旦大学生按规定获得了某所高校的学籍,就享有使用该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学历证书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遵守学校管理制度,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刻苦学习,遵守学生行为规范的义务。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取消学籍。冒名顶替取得学籍并获得证书者,一经查实,追回证书,并在教育部指定的学历证书查询网站上撤销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信息。

第4篇: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

摘 要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与学校发展来说相当关键。其中组织文化并没有明文规定,只是对各级领导与教师的行为与心理,产生一种无形的规范与约束作用。本文针对中小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组织文化作着重分析与探讨,同时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探索之路。

关键词 中小学 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文化

在中小学校中,组织文化作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人本管理的关键,对“人”的理解由“社会人”“经济人”“工具人”,转变为“文化人”,管理模式以人性为前提。组织文化不仅是中小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关键分析,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管理思想与哲学理论,而且组织文化并不是凭空出现的,经过不断发展,影响教师的价值观念,且逐步形成。

一、中小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组织文化特点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组织机构,以教育为核心,任何中小学校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组织文化,是学校经过历史长河的积累与沉淀,可有效提升学校的号召力与竞争力,也可能影响学校的发展和创新;组织文化也需会让学校在短时期内获得成功,但不利于长远发展。一所优秀的中小学校,总是在积极关注组织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种动态变化,通过对管理策略的优化与改进,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主动创设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组织文化氛围,为本校的未来发展最好准备工作。在中小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其所表现的组织文化特点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从价值观出发招聘教师,可促进他们价值观和组织文化观的有机统一;合理搭配教师,构建以老带新、学科备课、年级组的互动与横向网络,是为他们之间的沟通互动构建平台。另外,并不是所有的管理策略都是有益的,在薪酬管理方面,有的中小学校对教师行为进行调节,充分发挥教学水平,虽然能够提升学生的成绩,但是却不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学校可根据当前的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进行微调,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培养正面向上的组织文化。

二、中小学校在不同阶段对组织文化的不同需求

在中小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针对组织文化的建设,由于每所学生所处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尽相同,在学生生源、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有所差异,其建设组织文化的方法与模式也会存在差异,并不是所有的构建模式可以通用。以任务为取向的中小学校管理者,无论是在非常有利情境还是非常不利情境下开展管理活动,都是让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有利;而以关系为取向的中小学校管理者,则在介于两种情境之间的中等有利情境中,管理工作会更加有效。因此,不同学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对组织文化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学校领导需根据自身学校的学生质量、教师素质和学校硬件设施的具体情况,构建不同的组织文化。不过,在形成自身中小学校的文化特色或特征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关键,关心和尊重教师是前提,想方设法培训和激励他们是极为重要的组织文化。同时,中小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教师,领导在建设组织文化时,需充分关心和尊重他们,尊重教师的工作状态,切实考虑其工作现状,尽可能获得他们的支持与赞同。

三、中小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本校的组织文化

以人为本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础原则,也是中小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原则,领导需注重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建设优秀的组织文化,激发整体教师参与工作的主动性,从而形成一个一起成长的管理团队,保障学校的发展。针对中小学校这种知识型的教育组织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组织文化更为重要,需尊重教师的基本需求。教师作为学校发展与生存的关键,是主要支撑者,也是他们利益最可靠、最现实的维护者,保护教师利益,就是在保护学校利益,在物质关怀方面,除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之外,还需适当调整薪酬管理。同时,尊重教师的精神需求,沟通、民主和公平是核心,沟通是中小学校实现人力资源民主管理的前提,工作能力得到他人的鼓励与认可,拥有良好的工作伙伴与群体,其来源都是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教师参与中小学校的民主管理,可及时了解本校的政务动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不仅能够使教师得到信任与尊重,还能参与学校管理。中小学校对教师工作进行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组织文化的基本要求,公平一般体现在评价机制、任务分配和表现机会等。

四、结语

在中小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构建组织文化,领导需坚持人性化管理理念。组织文化并不是实质性内容,但是它活跃在中小学校中,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只有通过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组织文化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程晋宽.学校组织文化研究视野下的学校效能改进[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1.

第5篇: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财务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但大多数学校校长往往只注重教学管理,忽视财务管理;此外,由于大多数学校校长不了解相关的财务制度,报账会计又慑于“校长负责制”而放弃原则,造成学校财务管理缺乏规范,存在极大的随意性,资金使用混乱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如何强化学校领导的财务意识、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已成为提高中小学学校管理水平的迫切问题。

一、中小学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结算中心”监督力度不够

按照财政部、教育部联合颁布的《中小学财务制度》中的要求:不具备单独设置财务机构的学校实行“集中管理、分校核算”的体制,即在一定区域内设置中心财务机构,集中统一管理财务活动,学校设报账员,在校长领导下管理财务活动,统一向中心财务机构报账。教育结算中心正是在这一政策要求下应运而生的,在一定程度上讲,这确实是一个相对科学的管理机制,但是,由于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育结算中心不能直接涉入中小学内部的经济活动管理,因此,中小学资金使用较为自由,加之校务公开多流于形式,所以资金使用不合理现象频频出现。

会计结算中心人员对学校的财务行为只以服务为主,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对学校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缺乏监督,再加上会计结算中心人员的专业素质存在差异,有的会计不能熟练掌握《会计法》、《审计法》等财会法规,在办理学校业务的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经济活动要符合“授权、批准、执行、记录、复核”等互相牵制的程序,不能向学校校长或报账员解释经济活动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因此要解决目前学校中存在的财务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教育结算中心的会计控制制度。

(二)学校缺乏预算管理

由于公办中小学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很多学校形成“多给多用、少给少用、给多少用多少”的局面。所以,中小学校长基本上没有预算意识,收支没有计划,学校在财务管理上是走一步算一步,既不按拨款项目收入的性质用途坚持收支来源配比原则,也不按有关规定和具体标准落实到每一个支出的具体项目。

预算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办中小学虽然不是企业,但也应像民办学校那样进行成本核算,公办中小学办学成本核算是指中小学获得性收入(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和自主收费)除以学校在籍生所得到的生均开支。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学校的时候不仅要评价教育质量,还要评价学校的办学成本,从而得出学校的办学效益,从单一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过渡到评价学校办学效益,是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必由之路。因为有了成本核算,学校才会产生预算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学校的财务活动。

(三)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固定资产占据着中小学学校资产价值总额中的绝大部分,它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固定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科学有效地搞好固定资产的管理,保证其具有安全和良好的使用状态,创造美好的环境,对教育教学会有很大促进作用。

公办中小学资产管理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等。在学校领导的意识中,往往只将现金看作财务管理的对象,忽视对固定资产管理。属于动产的固定资产,根本没有设置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核算,购置时根本没有入账,形成大量账外资产,更谈不上报废、减少时调整相关资产项目;属不动产的房屋建筑物完工后,既没有办理竣工决算,也不进行验收就开始使用,没有及时增加固定资产;由于没有严格的执行标准,许多由于价值低、易损耗,够不上固定资产的物品,则作为固定资产入账;财产清查不定期;账项调整不及时、不准确。

总之,会计核算、管理不规范,导致固定资产价值在账面上无法真实反映,账实不符,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二、改进中小学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财务管理的制度

目前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会计制度不健全,甚至根本没有财务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有的学校虽说有制度,也只是流于形式,真正按制度、按规章办事的不多,随意性较大。可见,要加强财务管理,规范会计行为,制订制度是重要的,但严格按制度办事更为重要。

要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结合公办中小学和县区教育结算中心的内部管理的实际,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学校报账员和集中结算会计员岗位职责制度和考核,明确责任和权限;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和财务处理程序制度,财务机构内部要做到钱、账分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建立收支审批和稽核制度,明确审批和稽核的权限、程序、责任;建立公物入库验收和财产清查制度,明确校舍财产物资管理人员,并明确其责任。遇到大笔开支,可召开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必要时,可召开教职工大会,讨论决定支付情况

目前必须建立健全的制度与规定有:预算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固定资产台账制度、票据审批及管理制度、结算及转账制度、专款专用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收费许可证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审计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当然建立和完善这些制度最好遵循“由粗到细”的原则。

(二)合理预算严格执行

教育结算中心和结合学校实际需要和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为中小学编制预算。预算编制应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事业性支出主要是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预算编制批准后,学校就应当控制各项支出,防止各项支出的损失浪费,要及时按有关规定设置经费控制账,并对其开支及时进行登录,防止超预算用款。同时学校应定期、不定期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保证预算顺利完成。中小学报账员必须承担预算管理的责任,校长要树立综合预算管理观念,实行以预算为轴心的财务运行机制,使预算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使预算真正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办学效益。

(三)重视资产管理防止隐性资产流失

针对固定资产建立如财产物资请购计划,审批、采购、领用、报废等制度。对学校固定资产的购置,要有计划,适时购进,保证供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学校资产如课桌椅、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处于开放的、不断循环的周转之中,易损易失,有一定的管理难度。

因此,资产配置后,财务部门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岗位责任制,配备专职实物保管员,负责各类校产验收、入库、保管、领发。建立固定资产等专用账簿,对资产进行入册登记,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防止今买明丢。要在后勤部门内设立专管人员,每年对账物进行一次清查核对,层层控制,互相监督,责任到人,以保证教学及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加强监督保障实施

光有整套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一定就能解决目前学校财务管理中的混乱问题,关键是监督,以防有关规章制度变成“一纸空文”。对于学校财务监督的途径有两点:

一是校内的监督,即通过学校自身在实施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所在,并且做出相应的处理。

第6篇: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管理观念 规章制度 中学学校

前言

学校作为培养和塑造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的管理观念不仅会影响学校的管理水平,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尤其是中学,是学生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其影响更大。因此中学学校应高度重视自身管理观念的转变,跟上时展的脚步,不断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估制度保障初中教学的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进步。

一、转变中学学校管理观念的必要性

中学学校的管理观念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水平,中学学校转变学校管理观念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管理与学校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校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落后,学校也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使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保障初中学生能够在这种新的管理环境下不断提升自我,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1],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还有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

二、中学学校管理观念转变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管理制度的建立。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中学学校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通过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对学校管理人员和教职工的日常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2]。通过对教师的整体考核,能够规范教师的言行和职业操守,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因此,学校应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二)与时俱进,引进先进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航标,学习的办学理念会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有效提高中学学校管理的效率,就必须以先进办学理念作为指导,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校的管理工作。先进的办学理念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保障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正常进行,还有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由于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部分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缺乏先进性和科学性,必然会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3],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质量。

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很多中学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转变学校管理观念的重要性,都开始尝试根据学校发展状况建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在这些办学理念中,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以德治校、科研兴校以及质量强校等[4],从这些办学理念来看,各有侧重点,有的学校是以德育为重点,有的学校是以教学质量、教学科研等为重点。所以办学理念的确定首先应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次还应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学校师资力量、学校发展状况等来确定,保障办学理念符合学校的发展需要。中学学校校长在确定学校办学理念时,还可以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选择例如关爱孩子之类比较人性化的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以适应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学校的发展进步。

(三)完善中学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教学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因而课程管理也是学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学校课程的安排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各项教学活动能否正常开展,还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效果。所以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中学学校课程的安排与管理,以先进教学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对各项课程的教学进行优化搭配,充分发挥出各项教学的优势和作用,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5],促进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的综合水平。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估制度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综合素养会影响到学校的综合实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进步,所以对教师进行考核与管理也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学学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成果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考评,了解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和作用,对教师的考评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合理的教学评估不仅能够更有力地说服他人,挖掘学校优秀教学人才,还能吸引高水平人才投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来,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另外,对学校教学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做到赏罚分明,对于在学校工作中积极认真且不断在提升完善自己的人员应对给予鼓励与奖励,对于不负责任和敷衍了事的人员应进行批评和惩罚,更好地留住学校优秀人才。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学学校必须转变学校管理观念,树立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学考核与管理制度,重视对优秀教师的培养,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忠东.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20):9.

[2]周国宏.新课标体系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创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1(05):112-113.

[3]陈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英语教师,2015,08(10):17-21+30.

第7篇: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校;固定资产;问题;对策

固定资产是保障学校教学、行政办公、生活后勤等工作的物质基础。全面规范和加强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对于维护学校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学校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促进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目前,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相关人员职责不清、会计核算不准确等问题,极大影响了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亟待引起各方高度重视。随着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学校固定资产不断增加,如何管好、用好、用活固定资产已成为中小学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一、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一是基建资产游离大账。目前,对中小学基本建设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管理,大多是以办理固定资产竣工决算和交付使用手续为时间点。但由于基本建设周期较长、工程手续复杂等多种原因,导致项目建成使用与资产入账时间不一致。不少已进入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也没有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竣工决算和交付使用手续。因此,形成了事实上的账外资产,使得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严重不符,负债不清,监管不力。

二是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在实务操作中,不少学校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后长期保持不变,未计提折旧。按一般常识,一项固定资产购入后,其价值会随着使用、磨损、市场竞争、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逐渐磨损、减损。其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历史成本早已不相对称。因而,固定资产账面值无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及现值。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是固定资产划分有误。目前在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着财产物资与固定资产两不分的状况。有的是不应纳入固定资产范围的列入,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相符。如将部分低值易耗品纳入固定资产登记管理。有的则是把应纳入固定资产范围的不列入,如学校房舍的装修、改造,投入多,已超维修工程界线,按规定应增加为固定资产,学校去将此视作维修工程直接列支。

二、加强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规范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体系。建议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参照政府采购目录,规范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体系,把学校固定资产分类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采用权责发生制,按照相关要求,分资产类别计入固定资产原值、计提累计折旧,确保固定资产的净值真实、准确;固定资产折旧采用按照不同类别资产对应的折旧年限进行会计处理;基建账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外,还应至少按月将基建账数据并入单位“大账”,即至少按月根据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在“大账”中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

二是要严格划分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在实务操作中,要具体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划分标准。凡是使用时间不到一年或容易损耗(如玻璃制品)的物品都为低值易耗品。凡是以学校名义购置的、自制的、接受捐赠的、接受调拨的财物,符合固定资产计价要求的,都应列为固定资产。在会计核算方法中,建议增加“低值易耗品”和“教学用品”两个科目,“低值易耗品”科目主要用以核算中小学校的各种材料物资,如燃料、大宗办公用品等各种低值易耗品;“教学用品”科目主要用以专门核算教学用品等消耗物资。

三是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有关制度。对于中小学学校资产管理,应以实现学校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为目标,以“政府统筹谋划,财政精细管理,部门有效使用”的思路,通过建章立制、规范流程,明确责任、考核评价,制定和完善中小学校管理制度,构建起对资产从入口到出口全过程管理的资产管理体系。按照“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主要职责和责任人。中小学校是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单位,单位负责人承担主体责体。中小学校分管后勤的领导承担具体责任,中小学校财务人员承担监督责任,中小学校同时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绩效管理考核考评之中。要建立固定资产验收、入库、交接、清理等制度,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和报废处理制度等。要从严把关,从严程管理,从严监督,切实增加固定资产购置的计划性、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防止重复购置、闲置浪费。要把好“三关”,即采购关、验收关、保管关。固定资产入库必须由采购员、保管员、使用单位三方当场验收,坚决杜绝以次充好,以劣当优,以假当真,确保入库的是优质固定资产。定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严格资产处置制度。做到“家底”清楚,账、卡、物相符,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处理。

总之,加强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稳健保值增值也是值得中小学资产负责人深思的课题,学校资产管理牵涉面大,使用者的特殊性导致管理难度大,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努力。我相信,只要大家思想上进一步重视,认识上进一步提高,工作上进一步创新,行动上进一步务实,一定能做好固定资产管理这篇大文章,确保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保值性,活力性。建立健全并执行资产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登记、损失赔偿和资产统计的报告制度,并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通过资产基础工作的规范化,逐步将中小学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学校管理;教师管理

教师管理工作属于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同时,教师管理也属于学校组织、协调、布置和控制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它是学校管理者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应的标准,并且采取多种方法,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来管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从而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由此可见,教师管理属于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任务。

1教师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经济的振兴与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想做好教育工作是需要多方面工作共同参与的,其中,教师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肩负着国民基础教育使命的中小学教师。教师的重担不仅与祖国未来的发展命运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决定着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师不仅在学校工作当中起着核心作用,而且也属于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的角色,无论是在教育内容、方法以及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习、锻炼以及生理心理发展方面均起着主导作用。另外,教师还决定着学校是否能够有效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因此,学校管理人员一定要千方百计的维护和巩固教师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应该具有的主导责任,提高教师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管理属于学校管理的重点任务之一,加强管理教师队伍,既能够提高教师的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教师编制与教师结构属于教师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教师编制与教师结构的规律,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培养、任用、调整和补充工作的开展,而且也可以将教师的聪明才智与群体优势发挥出来,由此可见,加强教师管理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2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部分教师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形势下职业道德出现了缺失的现象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不仅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且也对人们的“三观”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比方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在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基于此,教师当中存在着收受学生家长的财物、收取补课费以及利用业余时间去推销商品而获取利润的不良行为。另外,有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思想出现涣散,然而,一些领导只重视抓业务工作,却忽视了思想和道德管理方面的工作。

2.2教师的学历结构偏低,文化素质仍需提高

学历结构能够反映出一所学校教师接受教育的正规程度、知识水准、学术水平与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知识开始逐渐涌现,并且书本知识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因此,学生们的求知欲变得越来越强,知识面需要不断拓宽。基于此,教师仅仅依靠自身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然而,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不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并且我国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由此可见,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2.3部分领导者自身素质较低,对教师管理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在开展学校工作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者和教师之间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情况,从而不利于教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体现如下:首先,由于领导者对个别教师存在成见或者是偏见,因此,在布置工作的过程中较易从主观意识出发,做不到一视同仁,这势必会导致领导者和教师之间出现隔阂或者是矛盾。其次,部分领导者贪图一己之私,任人唯亲,因人设岗,这会导致教师间的心理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从而打消了其工作积极性。再次,奖惩措施,就广大教职工而言,奖惩属于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然而,有些领导者却未能做到公平处理,因此,导致两者之间产生了不良的人际关系。最后,个别领导者未能正视教职工所提出的的批评和建议;缺乏领导风范和容人的气度;唯我是从,并且利用权力来压制教师;另外,一些领导对本身的言谈举止也未能做到加以注意,从而严重的破坏了自身的整体形象,使教职工对其望而生畏。

3教师管理的方法

3.1加强重视教师的思想管理工作

首先,应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本着集体主义原则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使教师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培养教师热衷于党的教育事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大公无私的美德。其次,加培养与提高教师的职业责任;在家庭教育中起到指导作用,为学生家长负责;团结一致,对教师集体负责;行为规范,对社会负责。

3.2领导以身作则

一般来讲,“身教”要比“言传”发挥的作用大一些,其身正,不令而行;一味的说教,不如树立起好的榜样,这属于教师管理的重点所在。要想做好教师管理工作,领导一定要在思想政治觉悟、工作作风、态度、纪律制度、待人接物、生活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性格特征方面严于律己,起到表率的作用。要求教师应该做到的自身必须要先做到,领导所起到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身教”重于“言教”和无声胜有声的指令。

3.3全面了解教师心理,化弊为利

作为学校的领导不仅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而且也需要对教师的心理进行研究,按照特定的时空环境,取长补短,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如果教师对自身的努力成果无法形成积极的感受,长时间看不见自身的成绩,就比较容易产生失落和失望的情绪,从而打消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领导必须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建立符合教师实际情况的目标,引导教师学会进行正确的对比,善于从生活当中的各个角度去挖掘自身的长处与优点,把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做,而不只是一种职业,并且必须在工作的过程中充满激情和信心。

3.4严格要求教师并给予其热情帮助

采取“科学+感情”的关系管理方法,完善制度约束力(重点突出“严”字);健全考核评比方法(重点突出“考”字);执行全员聘任制度(重点突出“活”字),在硬件管理方面尽量做到科学公平,在软件管理方面加大感情投资;了解、尊重、关怀、支持,并且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政治方面力求做到平等公正,作风上民主公平,业务上协助支持,思想上交流协调,精神上活泼生动,从而构建一个宁静祥和、拼搏进取的和谐校园环境。

3.5提倡民主,依靠教师全心全意办好学校

通常情况下,在开展学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针对教师所提出的意见和问题,学校能采纳或解决的就尽量采纳或予以解决,如果无法加以解决就应该及时给予解释说明。这样教师会感到自己所提出的意见被受到了尊重。从而促使教师敢于和善于说真话,有利于大家形成一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校中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通过教师自己“立法”,自己“守法”,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校领导应该全心全意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工作和需要,同教职工共同商议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常同他们交心和谈心,使教师和领导之间形成一种朋友关系,从而可以促进教师积极配合好领导共同开展学校管理工作。

3.6提高领导者素质,重视工作方法的运用

由于提高领导者的素质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因此,应该建立一支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业心较强、工作认真踏实和业务熟练的学校领导班子。同时,一定要加强重视校领导班子的团结,班子的团结既属于学校工作的主线,同时也属于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所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互相支持、尊重和配合,从而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还需要加强改善领导作风,注意工作方法的运用。并且校领导要经常听课和进行课堂调研,深入教学一线。只有全面了解和熟悉业务,才可以较好的领导业务,只有在一线指挥战斗中稳扎落实,才有利于带动所有教师群策群力,从而完成学校的管理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学校工作的主体,在学生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学校的教育情况和学生的质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学校管理工作,一定要加强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做好教师管理工作,可以规范教师的行为,从而有利于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的现代化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华.乡镇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专业管理的相关研究[D].延边大学,2014.

[2]李红.S市职业中专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调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

[3]高小芳.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中学教师管理策略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15.

第9篇: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后勤管理;保障服务

一、保障化管理

学校后勤管理部门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先行者与保障者。“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的先行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动上的超前性,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后勤工作先行到位而开始的;二是观念上的超前性,是指后勤管理人员要树立创新意识、品牌意识、时代意识。

学校后勤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一所学校的创新发展首先是从后勤工作开始的,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适应师生的不同需求。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管理方法,强化管理措施,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做到全面、细致、有序的供养管理工作,为学校全体师生提供无形的情感保障。为教育教学推波助澜,成为学校和谐发展的坚强后盾。

二、服务化管理

经济是物质的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办任何事情都是办不成的,学校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光靠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远远满足不了办学经费。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小学学校自身的自然优势和条件来发展学校校园经济,创造经济效益,同时改善办学条件。

所谓学校的自然优势条件,是指学校的学农基地和实践场所。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农特产品等有经济价值的经济作物。转向社会市场,增加学校经济收入。开展学校经济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为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奠定了经济基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向社会市场转变。要明确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经济效益服从并服务于社会效益的原则。学校后勤管理人员要管好家、管好财。拓宽思路,转变思想观念。既要有经济头脑,又要有经营头脑,懂技术,会管理,掌握市场信息,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周密计划,严格核算,加强经济管理。

三、科学化管理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与后勤管理部门的安全分不开。如果说不重视安全防范工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其后果可想而知。安全集中体现在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两方面。后勤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定时、定期对学校的教学楼、宿舍、食堂、运动器材、实验室以及消防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重要隐患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做好检查记录。对学校各个部门的水、电、煤气、锅炉等设施要有专人负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决杜绝事故发生。学校实验室的药品要坚持“双人领发”制度,医务室的药品要强化管理。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学生饮食饮水卫生管理,谨防食物中毒,注意流行病、传染病预防。

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也是学校后勤管理的重要任务,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应加大安全防范保卫工作提高防范意识,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注意防偷盗、防失窃。外来闲杂人员进入校门要严格检查登记。一般情况不允许进入,如有必要可与学校的有关部门联系,经允许后再进入。另外,要特别防范醉酒和行为不当的人员进入校门。

四、环境管理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环境因素在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学校,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暗示性、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行“无言之教”。因此,学校要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融校园、家园、花园、乐园为一体,集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于一身,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营造“一草一木能说话,一砖一瓦可育人”的环境氛围,以此影响、熏陶、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创建“绿色校园”,保护校园环境,是中小学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创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美化校园环境的首要任务。学校要把校园园林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把环境教育、绿色教育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把绿化美化宣传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内容列入学校文明建设工作之中。

五、信息化管理

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学校后勤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学校管理把后勤工作长期以来定位于保障性的层面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数字化的后勤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并被人们认可。学校后勤工作数字化,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利用计算机技术,改变传统的后勤管理和服务的手段、方式,以规范后勤行为,实现后勤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使后勤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推进后勤工作的数字化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后勤工作科学化的需要。

总之,学校后勤管理的规范与创新工作仅依靠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多个方面的配合和努力以及长抓不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