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鸡兔同笼课件范文

鸡兔同笼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鸡兔同笼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鸡兔同笼课件

第1篇:鸡兔同笼课件范文

教学内容:鸡兔同笼

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画画数数的解法及其升华——假设法,并能用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该类问题。

过程与方法:掌握将画画数数解法抽象升华到假设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符号和数学建模意识,渗透对应思想、优化思想。

情感与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了解有关的数学史,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鸡兔同笼”问题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将画画数数的解题方法抽象升华为假设法及模型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提炼,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鸡和小兔吗?

生:喜欢。

师(放录像):我们先放一段有小鸡和小兔的录像,同学们观察一下一只鸡和一只兔子各有几个头、几个身子、几条腿,一样多吗?

生1:一只鸡有一个头,一个身子,两条腿;一只兔有一个头,一个身子,四条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两条腿。

师:很好!可鸡和兔子的腿长在哪里呢?

生1:长在身子上。

师:鸡和兔的身子都像什么图形?

生1:扁圆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鸡和兔的身子有相似性,都接近于扁圆(椭圆)形,也就是这种 ■ 形状。

【评析:引导学生对鸡兔的头、身子、腿的数量及对应关系进行观察,提炼出身子的形状,为后面画身子、画腿做了铺垫。这有别于大多数教学设计“用圆或椭圆表示头,在头上画腿”的不合情理的教学设计。】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件展示):一天傍晚,小明去王阿姨家串门,发现阿姨把养的鸡和兔关进了一个笼子里。他就问:“为啥关在一个笼子里?”阿姨说:“家里只有这一个笼子,晚上把它们关在一个笼子里睡觉好管理。”小明又问:“您养了多少只鸡,多少只兔?”阿姨说:“笼子里的鸡和兔共有8个头,20条腿,你就自己算算吧。”“啊!这也需要数学?”

师:是啊!生活中到处都要用到数学。为了方便,我们先结合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给它起个名字,然后帮帮小明吧。

生2:叫“笼子里的鸡兔问题”。

生3:名字太长,也没说明是同一个笼子。叫“鸡兔同笼”吧。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早就给它起了“鸡兔同笼”问题这个名字,既简短,又能反映其产生的背景。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问题)

【评析:教者从创设生活情景入手,既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使问题的引出水到渠成。】

三、诱导启发,主动探索

师:同学们都喜欢画画,看看能不能用画画数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当然,没有必要像美术课那样去画,只要简单地画出来,能体现题目中鸡和兔子的有关数量关系就行。可不知道各有几只,画多少个鸡头、兔头好呢?头的差异又比较大,难画,画错了改的时候也麻烦。怎么画好呢?

生4:一个头对应一个身子,身子都是扁圆形,先画身子,再画腿,确定了鸡和兔后再画头。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那就用 ■ 表示身子,用一道竖杠“|”表示一条腿试试吧。少画了补上好办,多画了擦掉麻烦,不多画当然最好。

(教师巡视,以便选择不同画法的学生回答)

师:我看到同学们都画完了,也都画对了,而且画法好多啊!有的先全画成鸡;有的先全画成兔;有的先画2只鸡,再画6只兔;有的先画5只鸡,再画3只兔;有的先画4只鸡,再画4只兔;有的按一只鸡一只兔的顺序画;有的按两只鸡两只兔的顺序画;等等。结果都是——

生(齐答):6只鸡,2只兔。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下面请三位同学把画的过程说出来。

生5:我先画了8个身子,再在身子下画腿。考虑到多画了还得擦掉,就把它们当鸡来画,在每个身子下画2条腿,数一数画了16条腿,比实际的20条腿少4条腿,需添上4条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两条腿,画的每只鸡上添2条腿就改成兔,4条腿添到了两只鸡上,所以兔有2只,鸡有6只。

师:这个同学很善于动脑,思路很清晰,表述得也很好。

生6:我也先画了8个身子,再在身子下画腿。我估计鸡应该多,就先在5个身子下画2条腿当鸡,在3个身子下画4条腿当兔,数一数画了22条腿,比20条腿多2条腿,就把画4条腿的一个身子擦掉了2条腿改成鸡,所以兔2只,鸡6只。

师:这个同学首先进行了估计,思路也很清晰,值得我们学习。

生7:我也先画了8个身子,再在身子下画腿。我喜欢兔,就先在每个身子下画4条腿当兔,数一数画了32条腿,比20条腿多12条腿,就每个擦去2条腿改成鸡,擦到第6个时就一共擦去了12条腿,所以6只鸡,2只兔。可惜我喜欢的兔太少了。

师:这个同学从喜欢的角度出发开始画,思路也很清晰,表述也很好。老师也给出了多种画法,就包含这三位同学的画法。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种画法,哪种最简单呢?(展示课件,让学生浏览)

生8:第一种画法简单,没多画腿,省了擦的工夫。

师:以后我们解题时,既要善于探讨不同的方法,又要比较哪个方法更好,争取掌握最好的方法。

【评析:不同画法的展示及优劣比较,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渗透了数学优化思想。尤其是让学生把画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实际上是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展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以及方法的内化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抽象提炼,思维升华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第一种画法简单,我们一起把这种画画数数的过程边说边用算式来表示一下。

师(课件展示过程):把8个身子当鸡来画,在每个身子下画2条腿,数一数画了16条腿,可以列成——

生9:2×8=16(条)腿。

师:比实际的20条腿少4条腿,可以列成——

生10:20-16=4(条)腿。

师:一只兔比一只鸡多两条腿,可以列成——

生11:4-2=2(条)腿。

师:画的每只鸡上添2条腿就改成兔,4条腿添到了2只鸡上,所以兔有2只,鸡有6只。可以列成——

生12:4÷2=2(只)兔,8-2=6(只)鸡。

师:同学们真棒!写出画的过程太麻烦,我们把能用式子表示的语言替换下来,写成下面的解法。

解:全当做鸡,有2×8=16(条)腿,比实际少20-16=4(条)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腿,兔有4÷2=2(只),鸡有8-2=6(只)。

答:有6只鸡,2只兔。

师:同学们看,简单吧?

生:简单。

师:以后我们再解这类问题就没有必要真的去画,只要在自己大脑里展现画的过程,边说边写就行了。

【评析:首先,教者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从画法中提炼、抽象算式的做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把汉语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过程的展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转化的方法,为升入高年级解数学应用题奠定了基础。因为,解应用题的实质就是实现这两种语言的转化。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其次,教者在画画数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升华,呈现出了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过程。这一浑然天成的处理方式,既抓住了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又展现了假设法的实质就是画画数数解决问题的这一学前儿童都能掌握的方法,实现了两种方法的统一,有利于学生掌握。另外,假设法出而不点的处理方法还是很有新意的,既避免了不同方法的罗列,又避免了学生产生新的疑惑。】

师:同学们能仿照着老师写解法的过程,把第二和第三种画画数数的过程,边说边写吗?(课件展示画法及画图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让两个学生板演)

生13:写第二种。

解:5只当做鸡,3只当做兔,共有2×5+4×3=22(条)腿,比实际多22-20=2(条)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腿,所以多了2÷2=1(只)兔,兔有3-1=2(只),鸡有8-2=6(只)。

答:有6只鸡,2只兔。

生14:写第三种。

解:全当做兔,有4×8=32(条)腿,比实际多32-20=12(条)腿。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腿,鸡有12÷2=6(只),兔有8-6=2(只)。

答:有6只鸡,2只兔。

师:同学们都写得很好(课件展示这两个解法)。大家都掌握这个问题的解法了吗?

生(齐声答):掌握了。

【评析:教者首先示范,再让学生去抽象、提炼解法,既发挥了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优势,又可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尤其是三种不同假设法的展现,打破了大多数书籍、教学论文中只假设全是鸡或全是兔的做法。事实上,若鸡和兔共有n个头,可以假设有m(0≤m≤n)只鸡(兔)来解答。】

五、巩固拓展,建立模型

师:前面说过,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早就提出了鸡兔同笼问题。大约在1500年前,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就有一个这样的问题。(课件展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雉就是鸡,足就是脚,几何是指多少。用现代话来说是“现在有若干只鸡和兔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同学们帮古人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要边在大脑里画,边说边写解法。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交流自己的解法)

师:《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还漂洋过海传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如日本、俄罗斯等。人们又仿照它编出了“龟鹤问题”、“人狗问题”等,这说明了它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实,“鸡兔同笼”问题不是一个题,而是一类问题,画画数数的解题过程可作为一个模型用来解决很多类似的问题。

师(课件展示):这个问题就属于“鸡兔同笼”类问题。老师买了两种不同的圆珠笔共16支,一种每支3元,另一种每支5元,共花了62元。问两种圆珠笔各买了多少支?

生15:这里没有鸡和兔啊?

师:不要紧啊,我们可以把每支3元的圆珠笔当成“1个头,3条腿”的“怪鸡”,把每支5元的圆珠笔当成“1个头,5条腿”的“怪兔”。这样,16支变成了什么?62元变成了什么?

生16:16支变成了16个头,62元变成了62条腿。真有意思!

师:那就在大脑里想象画画数数的过程,边说边写,把解法写出来吧。可要灵活啊!

生17:全当做是3元的圆珠笔共花3×16=48(元),比实际少62-48=14(元)。1支5元的圆珠笔比1支3元的圆珠笔多花5-3=2(元),所以5元的圆珠笔有14÷2=7(支),3元的圆珠笔有16-7=9(支)。3元的圆珠笔有9支,5元的圆珠笔有7支。

师:大部分同学解的都很好,只是个别同学把圆珠笔真的写成了“怪鸡”、“怪兔”。我们说可以当做 “怪鸡”与“怪兔”,但不要机械地往上套啊!

【评析:教者通过对有关史料的介绍,在传承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于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另外,让学生感受问题的变式,使其解法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型,既渗透了建模思想,又有利于学生的灵活应用。】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生18:学习了“鸡兔同笼”问题,会解这类问题了。

师:这类问题难不难?

生:不难。

师:这可是五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才学的呀!

生:啊!

师:这说明只要我们勤动手、勤动脑,数学一点都不难。也说明同学们真棒(伸大拇指)!最后请同学们在大脑里再画一遍,嘴里默默地把过程再说一遍好吗?

生:好!

【评析:通过回顾总结,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再次巩固和内化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最后揭示该问题是五六年级所学知识,使学生树立了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自豪感。】

七、课后作业(略)

总评:“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有名的古算题。由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含量高,人们常常拿它来考察一个人的智力状况,也成了小学高年级奥数的经典题型,现已进入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教材。因此,让二年级的学生掌握这类问题的解法,是一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当我的学生刘慧进行课外实践,提出想给二年级学生讲这堂课时,我为她捏了一把汗。没想到的是,她的教学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还得到了任课教师的好评。总之,这是一堂出色的课,除了穿插的评析外,再指出以下几点。

1.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教学从画画数数入手,抽象与提炼解法时要求学生脑子里想象画法、边说边写,以及解法用语言与式子混合写出,没有只用算术表达式(含综合算式)等,均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思维发展水平。

2.引导到位,放收合理

本节课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结合得比较好,教师始终有效地掌控教学,没有大撒把,避免了自主探究流于热热闹闹的形式。

3.语言简练,亲和力强,不乏幽默感

第2篇:鸡兔同笼课件范文

关键词:数学语言;说数学;实践探究

1981年英国“学校数学调查委员会”向政府提交的《Cockcroft报告》提出了“数学交流”。报告指出,教数学的主要理由在于“数学提供了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交流是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数学交流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说数学”是数学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说数学”是指个体用口头表达自己对数学问题的具体认识、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学习的情感体会等数学学习活动。“说数学”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说数学”的案例探究

一般数学问题的解决“说数学”过程可概括为“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体会”。“说题意”就是要求学生在审题时,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加深对题意的理解。“说思路”就是要求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能够用一定的术语有理、有据、有层次地表达解题的思维过程。“说解法”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列出解题过程,然后分步说出每道算式分别代表什么。“说体会”就是让学生回顾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自己的情感体会。下面就人教版第十一册“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过程进行“说数学”的实践探究。

1. 说题意——弄清题意

片段一:

课件出示主题图和原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

生:这道题的意思是——现在,鸡和兔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师:是的,原题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师:数学家在研究一类问题时,往往会从简单的开始。今天我们就从简单的鸡兔同笼开始。

(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生:题目告诉了我们鸡和兔的头数共有8个,它们共有26只脚,求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师:那么在计算这个题目之前,我们一起来猜一猜,你认为鸡和兔各有几只?

生1:我认为兔有5只,鸡3只。

生2:兔有4只,鸡有4只。

生3:兔有3只,鸡有5只。

师:不管怎么猜,我们都应该抓住题中什么样的条件来猜?

生:应该抓住头数8个来猜。

师:是不是抓住这个条件,就一定可以猜对呢?

生:不是,还得考虑它们脚共有26只。

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题意或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 说思路——拟订计划

片段二:

师:下面谁愿意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1:我是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先设兔为x只,因为鸡兔共有8只,所以鸡就为(8-x)只,每只兔有4只脚,x只兔就有4x只脚,每只鸡有2只脚,(8-x)只就有2(8-x)只脚了,然后根据它们共有26只脚,把兔的脚跟鸡的脚加起来列一个方程,就可以解出x,也就是兔有几只了,然后再根据兔的只数就可以算出鸡的只数。

生2:我也是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的,我先设鸡为x只,然后兔就为(8-x)只,每只鸡有2只脚,x只鸡就有2x只脚,每只兔有4只脚,(8-x)只就有4(8-x)只脚了,然后也是根据它们共有26只脚,把鸡的脚跟兔的脚加起来列一个方程,就可以解出x,也就是有几只鸡,然后再根据鸡的只数再算出兔的只数。

师:真不错,你们都是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的,那么这道题有几个未知数的量?

生:这道题有两个未知数的量,一个是兔的只数,另一个是鸡的只数。

师:我们在列方程的时候,抓的是什么跟什么相等?

生:兔的脚的只数加上鸡的脚的只数就等于它们一共的脚的只数。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3:老师,我是用假设法解的,我先假设笼子里8只全是鸡,

师:说的真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思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然后将你的解题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有些学生虽然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但不一定能把思考过程说得清清楚楚。让学生说思路,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水平,比较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语言障碍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3. 说体会——回顾反思

片段四:

师:今天我们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用方程解题,用方程解题思路清晰,只要弄清题目,列出一个等式就可以了。

生2:我学会了用假设法解题,我觉得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很简单。

生3:老师,我掌握了列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生4:老师,起先我不懂,刚看了这几位同学的解题过程,我终于明白了,现在我也会做了。

数学本身是一种语言,一种简约的科学语言。许多学生难以学好数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数学语言障碍。“说数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运用能力,它体现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更是践行过程性评价理念的良好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说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要学数学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钟进均,朱维宗.从默会知识例析“说数学”[J].中学数学研究,2009(9).

第3篇:鸡兔同笼课件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建模思想 植树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这方面的做法:

一、《植树问题》模型的构建与运用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新课引入中,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如县城街道旁整齐的桂花树图片、摆花盆图片等,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这样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二)参与探究,主动建构数学模型

第一,大胆猜测,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找规律之前,我先设问:“猜猜要用多少棵树苗?你是怎么猜的?想知道自己答案对不对吗?”让学生产生要验证自己答案的欲望。

第二,动手实践探究,主动建构数学模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的、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小棒、磁片、实验表格等实验材料,让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自主发现“棵数=间隔数+1”这个规律。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经历猜测与验证、从直观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过程,学生在新知探索中充分体验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三)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植树问题》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画线段图、用学具摆一摆等活动,在汇报交流中找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然后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学以致用,让数学建模思想自然而然地渗透。如在课堂中老师说:“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与植树问题相似呢,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要在 米长的小路两边安装路灯,每隔 米装一个(两边都装),一共要装多少座?师:与植树问题相似吗?这道题怎么和刚才的植树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呢?也就是说可以把什么看成树?把什么看成间隔?师:一共要挂多少个灯笼?怎么列式计算?

课件出示: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你能算出每隔多少秒敲一下钟吗?师:我们一起来边听边思考!可以把什么看作“树”,什么看作“间隔”?那你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有多远?这道题怎么和刚才的植树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呢?也就是说可以把什么看成树?把什么看成间隔?

师:通过解决这三道题,我们不难发现,挂灯笼题、敲钟问题、排队问题,它们虽然不是植树,但其中隐含的规律和植树问题是相同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师:那生活中哪儿还有类似的现象呢?你们能举例吗?

这样就将植树问题的模型应用并不局限于植树的情境,而是广泛应用于具有同样数学结构的其他事件中。通过将植树问题引申到路灯、敲钟和排队,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学模型去看待类似的问题,感悟到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二、解决问题,拓展应用数学模型

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实际应用带来的快乐。解决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布置数学题作业,如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等;二是生活题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通过应用真正让数学走入生活,让数学走近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的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的形成,使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认识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智力系统。

如《鸡兔同笼》问题模型的拓展应用:从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鸡的只数=(头的总个数×4-脚的总只数)÷(4-2),兔的只数=(脚的总只数-头的总个数×2)÷(4-2)。通过这个数学模型,再让学生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

如设计如下两道题:

1.某旅行团队翻越一座全程20千米的山。上山每小时行3千米,下山时,每小时行4千米,全程共用了6小时。上山和下山的时间各是多少小时?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题中给出了两个未知数量的总和以及与这两个数量有关的一些特定的数量,如果用假设的方法,那么就类似于鸡兔同笼问题。假设都是上山,那么总路程是(6×3)千米,比实际路程少算了2千米,所以下山时间是z2÷(4-3){小时,上山时间是4小时。

2.李阿姨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香蕉用了11元,王阿姨买了同样价格的1千克苹果和2千克香蕉,用了6.5元。每千克苹果和香蕉各多少钱?

第4篇:鸡兔同笼课件范文

导在学生思维不全处(华应龙“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师:现在我们玩个游戏:抛瓶盖。如果正面朝上,你们赢;如果反面朝上,我赢。大家大胆地猜想一下:谁会赢!

生1:老师赢!

生2:我们赢!

师:观察一下瓶盖,想想踢毽子,你还同意自己刚才的观点吗?

生2:我觉得老师赢的可能性要大些。因为瓶盖的周围有一圈东西,所以它反面朝上落下的可能性要大些。就像毽子一样,毽子正面朝上落下的机会多些。

师:对了,因为瓶盖正反面的设计不一样,所以存在着不公平性。

师:那抛什么就均匀了?

生:硬币。

师:为什么?

生:四周都是圆乎乎的,没有毛边,正、反都是一样的。

生:虽然硬币的刻槽有差别,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且硬币直立的可能性很小。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感悟试验材料的同质、匀质影响着规则公平性,华老师从与学生玩游戏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体会到制定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是真实且有意义的。在猜测“抛瓶盖谁会赢”的教学环节中,面对学生不太准确的回答时,华老师不是简单的否定或告知,而是采用类比推理的形式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发现抛瓶盖和踢毽子之间的相似点:材料不同质、不匀质。接着学生经历一个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让游戏规则从“不公平”走向“公平”。这种“导在学生思维不全处”的即时引导艺术,教师是真正地以儿童立场的视角走向数学的深层次理解,不仅及时让错误消失在萌芽状态,还有效地让学生在质疑中得到肯定,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

导在学生思维争论处(张齐华“轴对称图形”)

师:信封里准备了5个图形,先大胆地猜猜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再折一折,比一比,验证下你的猜想。可以吗?

生:可以。

师:下面每个同学选择最有把握的图形,说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再简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只要右边的三角形剪下来,拼在左边的三角形下面,它就成了一个长方形。变成长方形之后,它左右两边就相同了,它就叫轴对称图形。

师:挺有道理。哪位同学有不同意见?

生:因为对折之后两边的图形没有完全重合,所以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想跟你握一下手。握手不是表示赞同你的观点,而是你给我们课堂创造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师:两种观点,怎么办?(学生举手,教师了解情况)认为是的同学亮出你的观点,认为不是的再次亮出你的观点。你认为它不是,理由是什么?

生1:我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对折后,它没有完全重合,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只是面积相同,而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意思是把它剪成长方形后只是面积相等,但是图形的一些性质可能发生变化,是这样吗?

生:剪切后它不再是平行四边形而是长方形,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发言中有闪光的地方,也有一些小问题。先说你的问题好吗?平行四边形割成长方形后,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但是你的发言当中可贵的一点是:你的意思是我们探讨的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不是改装以后的其他图形的特性,是这意思吗?

师:如果我们就认为是指定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你还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如果单讲这个平行四边形的话,不能裁剪了,就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的退让,让我们又进一步接近了真理,谢谢!我发现正反两方的同学其实都有非常好的观点,但是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上的时候,请问这个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是。

…………

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及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看问题的视角或许不够清晰、没有条理,或许是片面、不够规范。在猜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环节中,学生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把平行四边形拼剪成长方形后,是轴对称图形;另一种认为平行四边形对折后没有完全重合,不是轴对称图形。此时张老师机智地组织双方展开辩论,采用“你的意思是不是……”来修正学生的儿童化语言,又启发性地把问题根源聚焦到“这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就很容易发现自己错误是转移思考对象了,再思考改装后长方形的特征。这种“导在学生思维争论处”的即时引导艺术,学生在教师“无痕”的引导下经历自悟自得,自己去捕捉知识的重点,既使知识得到强化落实,又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思辨能力。

导在学生思维困惑处(许卫兵“鸡兔同笼”)

(师出示:今有鸡兔同笼,上有8头,下有22足。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生:鸡有2条腿,兔有4条腿,我假设让鸡抬起1条腿,让兔抬起2条腿,那么就只剩下11条腿在地上。而兔还剩2条腿在地上,它的总腿数比总头数多出的个数就是兔的只数,那么有11-8=3只兔,推算出5只鸡。

师:听明白了吗?没明白,先把算式记下来。(板书:兔22÷2-8=3只,鸡8-3=5只)

师:这种方法很简单,先放在这里。刚才两位同学都是把两种动物假设成一种,这是这种解题方法的核心。

…………

师:大家想想古人会怎么做呢?我们来看看(出示:腿数÷2-头数=兔数;头数-兔数=鸡数)这位同学的想法回到古人时候了,刚才他解释时大家没听清楚,一会儿你抬腿,一会儿他抬腿,有人能解释清楚吗?

生:他的意思是鸡抬起1条腿,鸡还剩1条腿,鸡的腿数和只数是相等的;兔抬起2条腿,那么兔的只数是腿数的 。腿数总共加起来要比它的头数多几个,就有几只兔。

师:听明白了吗?没明白。看来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不容易听懂。数学家给我们带来了解释,有一位叫波利亚的数学家讲了个童话故事:有一天草地上兔和鸡正在玩耍,鸡突发奇想,说:“我会金鸡独立。”兔说:“我会兔子作揖呢!”兔也抬起2条腿,你们想想草地上的头数变了吗?(没有)腿数呢?(变了)怎么变了?

生:每只鸡少了1条腿,每只兔少了2条腿。

师:也就是站在地上的腿变成了原来的?

生: 。

师:除以2就是站在地上的腿变成原来的一半。再比比站在地上的腿数和头数,它比头数还多吧,为什么?

生:兔2只腿站在地上。

师:我们来看看多在哪里?每只兔多出了1条腿,所以腿比头还多。那么每多1条腿就多1只兔子,再把头数减去,剩下的就是多了的兔子。明白了吗?(大部分学生点点头)

师:大家觉得古人的方法怎么样?

生:很简单但难理解。

第5篇:鸡兔同笼课件范文

数学教学信息技术网络互动一、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数学教学融合 

电子白板替代了黑板成为课堂教学新的交互平台,实现双向的“对话”和“互动”。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通过注解、编辑、存储、回放、放大、探照灯、绘图等各种功能进行教学互动,学生获得了参与实践的机会,学习兴趣浓厚,踊跃参与其中。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和生成性,解放了教师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面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教师和学生直接在电子白板展示出来。《数学广角——搭配》通过喜羊羊历险引起学生兴趣,解决问题。喜羊羊需要开启城堡大门,通过放大镜寻找大门密码的提示要求,然后学生用学具尝试搭配,在总结搭配方法时,我们用克隆拖拽的功能,让学生把尝试的搭配展示在电子白板上,使学生在互动中掌握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方法,并且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二、睿课堂与数学教学融合 

睿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极大的改变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这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非常有益,为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工具。 

通过平板电脑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使我们感受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模式给教学带来的变化;学生实时将自己的作业拍照、上传,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都会及时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和同伴的学习情况。“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教师通过“睿课堂”向学生发送“鸡兔同笼”的图片问题,引起学生解题的兴趣。学生们有的在纸上演算,算完用平板电脑照下来,上传到资源库;有的直接在电脑上演算。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演算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教师随机抽取学生的演算方法进行总结,最后大家看到虽然方法不同,但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进而归纳出列表法、作图法、假设法。并借助“鸡兔同笼”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观察物体》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上面形状的观察,老师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拼图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将物体拼搭,根据需要还要进行旋转,在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观察到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教师还将2~4名学生的作品进行对比,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用不同颜色不同的角度拼搭,体验在探究图形变化中感受乐趣,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 

“数”的抽象性,使人难以掌控,多采用例题分析,反复讲解,多做习题的方法使学生们理解和运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融合,可以制作有趣的教学网站,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解决数学疑问,从中亲身感受“数”的变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课,百分数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而且某种物质占整体的百分之多少是很抽象的,我们拿实物进行教学,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测量物质的百分比,用切蛋糕的方法虽直观,但对数值大的百分数就不实际了。现在我们在专题网站上把生活中的百分数实物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问题,这些生活中的东西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不是一种物质构成,都是一种物质融合在另一种物质中,我们就顺着学生的问题进行探究,计算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饮料中各种微量元素占总体的百分之几等等)。学生们在运算中就会交流,算这个数有什么用,我们并不经常用啊?但网站中的大量生活实例,会让他们发现生活中有这么多不被我们重视的物质,分量很小,起的作用很大,因此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孩子们回家到处找有百分数的东西,也会给家长们讲这里含什么物质,是百分之多少。由于借助了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生动有趣,学生轻松愉快。 

信息技术使数学的教学和学习更加直观、具体、形象、简洁,合理地进行使用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科融合,转变了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讨提供了可能,培养了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提升了掌握和分析信息的素养,学会了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第6篇:鸡兔同笼课件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让数学走进生活,通过数学教学活动让学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鼓励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创新力的发展,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内驱力。

一、通过情境教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这决定了小学数学生活情境的创设要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捕捉精彩镜头,再配置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生活味,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新课程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巫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也扩大了。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通过活动教学,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最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往往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找出算法。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体验成功和失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鼓励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策略多样化。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策略,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分析、解决问题。承认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使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使他们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完善解题策略。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应予以充分肯定,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充分尊重学生,做到既评价知识技能,又评价情感。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鸡兔同笼,上有8个头,下有26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教师可让学生先尝试猜一猜,引导学生从“0只鸡8只兔、1只鸡7只兔、…7只鸡1只兔、8只鸡0只兔”列表举例所有可能的情况,并进行一一检验,得到问题的结果。而有的学生先假定4只鸡、4只兔,然后再调整,最后求出鸡3只兔5只。还有的学生先画8个圆圈代表头,给每一个圆圈配2条腿,这样就用了16条腿,然后把余下的10条腿2条2条地添上,添完为止,最后得到3只鸡5只兔。还有的学生用假设法,假设兔子学鸡走路,即都是鸡则有16条腿,少了10条腿,原因是有5只兔学鸡走路造成的;还可假设鸡学兔子走路,即都是兔子则有32条腿,多了6条腿,原因是有3只鸡学兔子走路造成的。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第7篇:鸡兔同笼课件范文

[关键词] 留白艺术;思维;探究

追求“无为处皆成妙境”的一种空灵意境,通过无限遐想享受书画之美。其实,“留白”是一切艺术共有的表现手法,数学教学的“留白”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课改初期许多教师大多追求课堂的“热闹”,认为那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随着课改十多年的积淀,数学课堂须回归理性,追寻学生思维的发展,因而教学中“留白”至关重要。

一、教学“留白”的作用与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留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出问题等方式留下“空白”,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开展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利用自己的思维活动填补知识空白。

教学“留白”是一种教学策略。“留白”不是避而不谈、避重就轻,而是铺垫与蓄势,注重疏密调节,动静搭配。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留白”能使学生拥有“完全投入数学活动的机会”,给学生在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留足能让学生自由思考的余地,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完整经历一个学习数学的过程,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学生的思维活力也就是在教学“留白”中迸发出来的。

二、教学“留白”的方法策略

“留白”首先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预设功底,“布白”要从全局出发,精心设计。如何精于“留白的布局谋篇”,笔者认为可以从课堂的几个环节入手:

(一)导学“留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学是课堂中良好的开端,至关重要。导学的关键是吸引学生,激发兴趣。我们要依据教材内容和教材的特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导学中来,有意给教材的知R蒙上一层神秘面纱,让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当然,这里的“留白”需要把握好尺度,留得恰到好处,才能起到聚焦课堂的作用。留下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思考和疑问参与到课堂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一课时,笔者是这样预设“留白”的: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面积,现在一个长方形由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由九个小正方形拼成。请同学们猜猜看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谁的面积大?

课件中出示图形,学生恍然大悟。接下去再学习“面积单位”,标准统一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学生有自己的思维习惯,许多时候是有思维定式的,如以上的教学中学生习惯性地认为9个小正方形肯定大于6个小正方形,忽略了小正方形大小标准是否统一,从起初的异口同声到一脸不解,再到恍然大悟,学生以“留白”获取到知识。导学的“留白”,主要通过设置疑问,造成学生思维上的认知冲突,给学生留有思维和知识上的“空白”,从而激起学生通过学习来填补“空白”的求知欲,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二)探究“留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稍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知识原野的窗子。”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下,我们要有意识地把某些数学知识给学生,给予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再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究。这种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从本质上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亲身探究、实践,然后获得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活动经验。

如教学“鸡兔同笼”时,解决鸡兔同笼的方法其实很多,各种版本的教材各自侧重点不同,综合考量、提问,给学生的思维很大“空白”。

教师出示“孙子算经”中的原题是: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师:读一读,你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教师出示合作学习要求: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作业纸上,并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方法。

小组长把不同的方法贴在合作学习单上,准备汇报。

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通过假设后腿的变化,来计算鸡和兔的只数。

教学中,教师只是做了简单的引导,其他都是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事实证明,这种上课效果明显提高。

(三)评价“留白”,拓展学生开放性思维

新课标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最喜欢的角色还是导演。当学生按照自己设定的教案倾情演绎,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意图或者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发展时,许多教师的态度是立即肯定,急于表扬。而这样的肯定和表扬是有漏洞的,会造成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得不到培养。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圆的周长计算方法掌握不是很难,关键是理清半径、直径与圆周长之间的关系,计算也多是运用公式展开。可一到求半圆的周长时(如图6),问题就显现了。

[图6][C=12.56cm][C÷2=πr][12.56÷2=6.28cm][d=C÷3.14cm]

师:刚才我们计算出这个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现在我们把这个圆从中间切开,每个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生:老师,6.28厘米!

师:同意的举手!(学生纷纷举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有几个学生持不同意见)

生:老师我觉得应该是10.28厘米。

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争论……

生1: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那么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12.56÷2=6.28厘米。

生2:不同意,你们的想法是错的。半圆的周长就是沿半圆走一圈,6.28厘米是这条曲线的长度,半圆还要加上这条直径的长度。

在这里,教师只是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暂时不做评价,便引来了学生之间激烈的争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找到了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经历了计算方法的构建过程,并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 总结“留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好的导入加上精彩的结尾,是一堂好课的标志。课堂小结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要使结尾有深度、有效果,教师可以在课的结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和升华前面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可提出一个或几个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一节课的学习,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可以增强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好奇心以及参与的意识,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教学列出如图7三阶魔方、D8四阶魔方所示,提出问题:把一个正方形表面涂上颜色,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各有几个?

在解决三阶魔方和四阶魔方的问题后,课的结尾教师追问:“如果出现六阶魔方、十阶魔方呢,你能快速写出来吗?是不是有规律呢?”(接着要求课后写一则数学日记。)

以上片断看似在提问题,其实是教师通过对两个问题的对比,已经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暗示给学生,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课后可以从正方体的顶点、棱、面和体积四个方面去探究,这些方法就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有了手段保障;而“写一则数学日记”则保证了探究的结果。显然,这样的结束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留给课外。这样的收尾,能让我们感受到:虽然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不停止,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

(五)练习“留白”,提升学生思维深度

练习“留白”的创设,学生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调动,避免了练习作业的单调和枯燥。除了对已学知识的一个固化,同时更能挖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本真思想。除了能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更能使学生个性彰显出来。

题2:圆的周长是20厘米,如果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计算图中涂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第8篇:鸡兔同笼课件范文

一是精彩、巧妙地导入激趣。优秀的课堂导入能调节气氛,有利于良好课堂情趣的创设,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新课时,巧创情境,可以使学生以一种饱满的情绪期待课程的进行,为整个课堂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教“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比”,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你们知道人的身体上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1……这些生动的例子,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是生动、活泼的游戏激趣。好奇、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往往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尤其对游戏特别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情趣。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在教完口算方法后,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开始,笔者设计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看谁能又对又快找出得数。当帷幔徐徐拉开,黑板上出现了一棵翠绿的苹果树,上面结满了又大又红的写有数字的苹果。这时的学生除了惊叹外,都高举小手,希望能被提问到。当学生的口算能力熟练时,便设计口算接力的游戏,让学生全员参与。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变枯燥的口算练习为有趣的竞赛。这样,他们不仅学得轻松,也学得愉快。

三是直观、形象的电教激趣。电教媒体融声、图、文、数据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地感知信息,使一些抽象陌生的数学文字变成可感知的具体形象。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有趣动画:很多美丽的大公鸡和不同颜色的兔子在草地上来回不停地跑,画面上看到的是满地的脚,还能听到咯咯咯的鸡叫。学生看了动画自然会哈哈大笑。此时教师出示条件和问题:这里有鸡和兔50只,它们的脚却有108只,这是为什么?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学生很快就被这个问题吸引并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去了。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积极思维,既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强化了思维能力,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是激烈、精彩的讨论激趣。讨论能集思广益,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材某些疑难点适时组织学生讨论,积极营造一种轻松、民主、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如学生在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提出了乘以“相同的数”为何要0除外?相同的数可以是小数吗?通过讨论,学生对分数的性质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9篇:鸡兔同笼课件范文

关键词:自我需求;思维品质;情感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6-0122-02

新课改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课堂充满了生命力。而人的本质是一种生命存在,促进生命的整体发展是新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遵循人的生命的特点,即生命的自由成长,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打造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使教育完成以“知识为本”向“生命为本”的转变,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对如何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一、关注学生自我需求的发展

1.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新课改应该充分满足学生这种自我表现自我需求的需要,努力创设一个更加自由的课堂环境,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计算7+6=?时,笔者的做法是,先放手让学生做,再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1 :我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生2 :把7分成3和4,6+4=10,10+3=13,

生3 :我把7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就是13。

生4 :我是摆学具的方法,先摆7个,再摆6个,一共13个。

……

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对于一个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有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最重要的是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比较,并最终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技巧,增强探究的能力。为此,教师并没有说出哪种方法比较好,而是让学生自己相互说一说每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再指明:我们进行探究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就给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索的平台,使不同的学生都通过自主探究,获得了充分的学习体验,在体验中学会比较,在比较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得到提高。

2.学习内容动态生成。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鲜活的生命个体,生命的本质就在于自由成长。新课改就非常准确地把握了生命这一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自由成长,彻彻底底地把学生发展的轨迹看成是一个动态变化和生成的过程。

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导入时,课前预设的是:让学生用绕、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的圆片后,再用课件出示圆,学生知道不能用绕、滚的方法得到它的周长,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想探索是不是有更普遍的求圆周长的方法。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讨论后得到各式各样的结论。这时,笔得并没有压抑学生的思维,而是 “将计就计”设计了两个问题:“那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最有效呢?”与“对于这个公式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呢?”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同时在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得到解决,学生的身心也就得到愉悦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保持自主探索的热情。

二、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新课改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情。在这样探索知识的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勇气,锤炼和提升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个性品质。例如教学《鸡兔同笼》,教师先出示这样的一道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5个头,从下面数,有14只脚。鸡兔各有多少只?题目一出现,学生就破口而出,鸡3只兔2只,有几个还在窃窃私语,这道题目太简单了。于是,笔者顺势反问: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学生沉默了一下,说是列表举例得出来的。然后,就让学生通过列表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列表很快就得出:笼子里有3只鸡2只兔。紧接着,让学生讨论:如果有37个头,104只脚呢? 马上就有学生表示列表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如果鸡兔没有同笼,笼子里全是鸡会有多少脚?

生1:每只鸡2个脚,37乘以2,是74只脚。

生2:这样就比同笼时少了30只脚。

生3:每只兔比鸡多2只脚,把1只鸡换成1只兔就会多2只脚了。这样,我们换15只就能多出30只脚了。所以兔是15只!

生4:我们也可以看成全是兔,脚就多了,把兔换成鸡就能使脚的个数减少了,也可以算出鸡兔各有多少只。我们可以说它是“从不同笼到同笼”。

只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往往会展现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总结:假设全是鸡,再换成兔,那先算出来的就是兔;假设全是兔的话,再换成鸡,那先算出来的就是鸡。

本次活动通过一次次的师生交流,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也正因为在全班互动,师生的思维和情感在相互碰撞,碰撞出了点点火花,以至于后来那精辟的“从不同笼到同笼”将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也提升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关注学生情感品质的发展

叶澜教授指出:“必须使教育目标不仅反映时代的要求,而且顾及生命的整体的各个层次和方面,使教育是对整个人的健全发展,而不是只关注某一方面的畸形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从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能,而是全面健康发展。比如在《平移与旋转》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艺术家运用平移和旋转创作的美丽图案,再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这些图案美吗?你们能否也利用平移和旋转,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或者贴一贴,创作出美丽的图案作为礼物送给你们的亲人呢?”这样,显性的是数学问题,隐性的却是渗透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道德观。

新教材中有许多隐含价值观的数学活动内容,比如环保问题、感恩他人等。教师只有在课堂中把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和数学活动结合起来,向学生渗透一些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才有可能得以有效地发展,情感品质才能有效到得到培养。

我们要用新的理念打造新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彻底改变学生的课堂生活,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舞台。教师应以“生命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情感品质,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加强对话和交流,弘扬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富奕超.儿童个性发展与品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谢达生.新课标下的教学互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