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范文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洞庭湖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

第1篇: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范文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⑤济:渡。⑥端居:安居。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孟浩然的诗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小樱桃读诗词:

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浩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浑然。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壮观,表现了一种恣肆、海纳百川的意境。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渺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该诗含蓄委婉,独标风韵。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因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

①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②浥:湿润,沾湿。③客舍:旅店。④柳色: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小樱桃读诗词: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前两句分别写明送别时间、地点和氛围。后两句说明了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琼浆玉液。这里面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青门柳

唐·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①青门:古长安东霸城门 ,俗称青门。

②青门柳:“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第2篇: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范文

解释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即“远”是“江湖”的定语,放在“江湖”的后面,即为定语后置,“之”在“江湖”和“远”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担忧他的君王。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范文

走进周庄,转过隔开新街的影壁,像倏然闯进一处梦。你不曾料到,刚刚漫步走过水泥沥青堆成的寻常街市,怎地一下子时光倒流百年?眼前这长街曲巷、黛瓦粉墙,古朴中透着似曾相识的亲切,那亲切又翳着一层久违的新鲜。你生怕踏破这梦境,双脚蹭在石板路上,竟不知该向哪里迈步。

疑惑间,衣带般绕来绕去的水巷过来牵着你的思绪,由不得你再去打捞记忆深处的印象。你只须循着水巷去寻找,三步两步,一挂高挑的拱桥不经意地倚在石条岸边,精致得如镂空的玉环。小心踏上拱桥,周庄顿时立在面前。街楼古屋参差,逶迤着,摩肩接踵地向你涌来,倒显得桥下的水流淌得如静止一般。如果时间有分量,这河水远比古屋旧巷来得沉重。眼下它只是沉沉地绿着,像一整匹长长的翠绸向前滑动,滑过河棚,滑过埠头,滑过家家户户堂前廊下,滑向田野,又流成一条喧腾的河……

——选自谢大光《走进周庄》

【技法解读】

不同地点,景物往往风格各异。在江南,放眼望去皆是小桥流水;在戈壁,跃入眼帘的则是千里黄沙。由此可见,写家乡之景,关键在于突出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中国江南水乡的周庄,值得描写与赞美的景物一定有许多,最让人留恋的是什么呢?自然是周庄之水、周庄之桥、周庄之巷。抓住景物的特点雕琢,描绘出来的画卷也便不同寻常了。

【运用范例】

家乡的美丽在哪里

湖南益师艺术实验学校 唐博文

我的家乡益阳,没有雄伟的泰山,也没有神奇的漓江;没有独特的张家界,也没有诱人的桃花源。我真想知道,家乡将她的美丽藏到了哪里?

奶奶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桃花江畔的那片竹海吗?”是啊,家乡不是有片广阔的竹林吗?放眼望去,不管是山上还是溪边,不管是河岸还是田边,不管是庭院里还是房屋边,处处长满了绿得令人心醉的竹子。阳光透过竹叶,斜照在清凉的地面,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片撒落在地上的碎银。听着奶奶的讲述,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欢乐的时光。爷爷自豪地对我说:“美丽的竹子,和桃花江一样有名啊,你可不能忘了它!”

妈妈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洞庭湖里的那片荷花吗?”是啊,家乡不是有片美丽的湖泊吗?那次,在妈妈的带领下,我第一次来到了洞庭湖,也第一次看到了荷花。小船在那一望无边的洞庭湖里穿行,大片碧绿的荷叶不时撞入我的眼帘。它们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像一个个翠绿的大圆盘,又像是一把把撑开的小雨伞,把清澈的湖水映得绿绿的……看着这美丽的荷叶,我也不由得跟妈妈一起,吟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

爸爸也笑着问我:“孩子,你难道忘记了会龙山上的那座古寺吗?”是啊,我怎么能忘记那个童年的乐园呢?在那里,我不仅坐上了过山车,还第一次见到了金碧辉煌的栖霞阁;我不仅坐上了观光椅,还第一次见到了充满神话的白鹿寺;我不仅坐上了飞天轮,还第一次见到了令人神往的立波亭……我清楚地记得栖霞阁上那副古迹斑斑的对联:“晋朝古刹,沧海桑田存胜境;明代浮云,青山绿水隐名僧。”当时,爸爸一边吟诵,一边与我说起了那些千年前的故事。我顿时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原来是那么的美丽而神奇。

我明白了,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原来都是如此的美丽!此时,我真想大声地对您说:如果我是诗人,一定要用最美的诗歌去赞美她;如果我是音乐家,一定要用最美的旋律去歌颂她——我美丽的家乡——益阳!

【亮点解读】

写家乡的文章太多,想写出特色不容易。从内容的选择上看,本文突出了地域特点,就益阳这座江南小城而言,百里竹林、万亩荷花、千年古寺,无疑代表了她的灵魂。从切入角度看,用长辈们的“三问”引出家乡的三幅美景,可谓独具匠心。同样写景,前两幅侧重描写,第三幅重在挖掘文化底蕴。不同笔墨交相辉映,家乡美景也就尽收笔端了。

【新题演练】

题目:心灵深处有一种声音。

要求:(1)以记叙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2)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行文流畅。

【审题指导】

审题时有几个方面不可忽视:一、“声音”是写作的主体。站在物的角度,可能是自然里美妙动人的声音;站在人的角度,可能是人物感人至深的话语。二、“一种”限制的是数量。也许值得我们写作的声音有很多,但在这篇作文里,重点写到的只能是一种。三、“心灵”突出的是情感。也就是说,不能只是叙说或描写某种声音,而应该写出这种“声音”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与震撼。

第4篇: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审美能力;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阵地,初中语文教材的美言佳句、如诗如画的意境,洋溢着美的韵律,初中语文教师要借助这些文辞优美的文本,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塑造心灵美,完善人性美,创造人生美,拓展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一、擦亮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说:“对于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初中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引导学生在品味中发现美、感受美。初中语文课本里,有很多文辞华美的篇章,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体味名言佳句,结合现实多方面耐心指导,进行审美渗透,提高其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意脉流动,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声调高低错落,语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具有音乐之美,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体会诗歌的意蕴美,感受诗歌的艺术美。用多媒体再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体验如诗如画的情境,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真切地感受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作家笔下的画面,例如,朱自清的名篇《春》的教学,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导入,向学生展示春意盎然的春天景象,学生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接着播放录音范读,眼前是百花争艳的春花图,耳边是欢快活泼的鸟鸣,在轻柔曼妙的音乐伴奏下,学生感受到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之美,身心陶醉在美的享受中,在轻松愉悦优美环境中陶冶情操。朱自清笔下的春花图,形象地勾画出春天万紫千红、百花齐放、争芳吐艳的美景,人们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童话世界,“闹”字静美的画面灵动起来,蜜蜂、蝴蝶的喧嚣,野花随风摇曳,成就一幅动态的立体春花图,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鲜艳的色彩,明快的节奏,激活了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的风姿,用心灵去体验课文中的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体验不同文章的艺术魅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欣赏美的能力。

二、激活学生鉴赏美的心灵

文本表达了作者的审美倾向,抒发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语文教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挖掘教材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鉴赏美,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思索,领会作品蕴含,例如,《岳阳楼记》的教学,春和景明的洞庭湖,阴雨霏霏的洞庭湖,引发作者不同的情感,“迁客骚人”立足于岳阳楼,阴晴两景使他们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作者中描述洞庭湖美景的同时,融入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最后升华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情,学生中体验华美文辞的同时,激发了爱国情愫,崇尚真善美,厌恶假恶丑,鲁迅的《故乡》一文,文中描写的杨二嫂从“豆腐西施”到“圆规”的变化,概括了杨二嫂的悲惨历程,闰土从“小英雄”到“木偶人”的巨大反差,反映了前后,中国农民受到的重重压迫,两个人物形象的变化,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收到入木三分的美感。

三、捕捉学生创造美的灵感

审美的目的在于创造美,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都是流传千古的绝唱,散发着无穷的韵味,古诗具有音乐特质,节奏感强,韵律和谐,通过丰富的美感、特有的旋律、变化的节奏塑造形象,精彩纷呈的古诗是前人留下的艺术瑰宝,传承着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诗中的形、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体味文章美的意境,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以“假如我是诗人”进入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画一幅画面:长江两岸,春暖花开,彩蝶翩翩,百花吐艳,滚滚波浪向东翻腾,一叶扁舟漂向水天相接的远方,消失在烟波浩渺的江面。学生借助想象,融入自己理解,创造出美的意境,学生领悟到作者融景色之美之中的情感,拓展美、创造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改写、续写、仿写训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歌颂祖国河山的壮丽,描绘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讴歌生活情趣,在感悟美的同时创造美。

总之,文学作品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愉悦的情感,激发人们内在的心理需求,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和智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品格,提升审美素养,达到体验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范文

与水的不解之缘

屈原爱水,而且屈原的爱水,影响了数千年来一代代读书人,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归宿与不变情节。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明代东林书院的高攀龙,近代的静安先生王国维等等,荡漾于胸中,都是二千年前屈原在江边披发行吟的影子;又都以投水自沉结束自身光明耿介的生命。陈寅恪先生在悼念静安先生王国维时,所作的诗句就是,“赢得大清干净水,年年呜咽说灵均”。“灵均”正是屈原自己对“原”字的美称、释义。在陈富恪先生的笔下,王国维先生的逝去,可与屈原“共三光而永光”。仁人志士有着跨越古今的心灵契合,当代著名学者舒乙,在讲述父亲老舍投水的往事时就说,冰心对此早有预判,她对舒乙说“我知道你爸,一定是跳河而死”,“他的作品里全写着呢,好人自杀的多,自杀跳河的多。”

不仅在老舍的作品里,屈原的作品里也有着“好人自杀的多,自杀跳河的多”的类似语句,他曾经夫子自道地写下,“虽不周於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彭咸,是一位殷朝贤达的大夫,以一代儒宗朱子的讲法,是“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后世所归纳的,在屈原的作品中,“香草美人”的譬喻为多,而实际上届原对“水”的描写,也极具象征意义。“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以流水逝去之疾,暗示年华老去之快;“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描写欲向心中一代圣主舜帝剖白陈词,也要借心爱的沅湘之水而到达;“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都勾勒着屈原伴着悠悠的流水,逍遥自若、闲适无比的心境。

心境宽广,大江浩茫。龙舟竞渡,在波澜壮阔的水面上,展示人文世界的精神与奇迹。屈原心里,有着对“水”清清白白的真挚喜爱,有着对“水”纯美善良的心灵共鸣。《九歌》中“湘夫人”的柔美多情,“河伯”的飞扬浩荡,《九章》“涉江”中忠诚高傲的自身形象,“抽思”中抑郁深沉的爱国忠臣,“怀沙”中超越生命的通达智慧,“渔父”中淡观人生的三阊大夫……都通过对水的描绘与状写,将这一个个形象衬托并呈现地栩栩如生。还有《天问》中从太古到“近世”,从传说到地点,关于“水”的种种设问,或许也只有天知晓了。

与龙的神灵相契

据说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齐聚江面,立即开始划船捞救,无奈一直行至洞庭湖上。却依然不见屈原的尸体。而当时又恰逢雨天,搜寻了一阵之后,人们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一起进入亭子避雨。可是当人们得知投水的是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进行打捞。他们争相划进茫茫八百里洞庭湖,寻找屈大夫的尸体。即使风狂雨骤,可是人们为了寄托哀思,依然在风浪之中、江雨之中,荡舟竞渡怀念逝去的三闾大夫,而这一壮观场面在后来就逐步发展成为龙舟文化。

一代文豪东坡居士苏轼曾经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然而谈到屈原,这位“东坡老仙”却只能说,“楚辞前无古,后无今。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入耳”。在屈原的文学作品中,对于“龙”的描写,称得上是异彩纷呈。《离骚》中“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麾蛟龙使粱津兮,诏西皇使涉予”,“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移”,这浪漫瑰奇的笔法,烘托出一份高远超迈的精神境界。遥想坡在他那传世名篇《赤壁赋》里,描绘“侣鱼虾而友麇鹿”的精神境界;北宋名士林逋隐居杭州,植梅放鹤而不娶无子,人称“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然而这一切又哪里比得上屈原集芙蓉以为裳,与飞龙相谐美?

近代学术大家饶宗颐先生。在谈《楚辞》中的“灵“字时曾说,“一般学人,太侧重巫术,视楚为祀信巫鬼之邦,实则楚已久沐中原文化,故有《楚书》一类之著述。至于屈原,经术更所精研,故首陈三后之纯粹。世目楚辞为巫系文学,余期期以为不可,故揭此一灵字与菩字相通,以见楚人沐周教之深,知者谅不河汉予言。” 屈原生长于楚地,自然受楚地文化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屈原也深受中原文明的影响,他十分熟悉中原传统的六艺之学。虽然后世,定调屈原为伟大的文学家或辞赋家。可是从汉代刘安、司马迁、粱朝刘勰、明朝汪瑗到当代饶宗颐先生对屈原的评价来看,不能忽视其经世致用的经学思想。

以此来看,屈原是与先秦诸子了无差别的人物。 以此为思想平台,考察屈原作品对“龙”的描绘,皆俱有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东皇太一》祭神至尊至敬,充分显示礼的精神;《湘君》《湘夫人》求而不得,哀而不伤。《大司命》人命有当,顺受其正,以及《少司命》为民而正。《山鬼》对真情的追求,《国殇》对百姓生死的关怀等。屈原之作品,由敬始,亦由敬终;由礼始,亦由礼终,其所关心的问题,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正因此,屈原对“龙”的敬意与认知,远远超过与后人的精神境界,也正因为屈原患君爱国的伟岸心灵。才让人们对之久久不忘深深缅怀。

第6篇: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范文

古诗文默写的主要考点有:古诗词中优美句子的默写运用,文言文中的优美句子、重点句子,与课文有关的古代名言警句的默写和运用,常考的通常是格言、警句、俗语、哲理语、中心句等。

古诗文默写的主要题型有:

1.识记型。采用填写上句或下句的方式,多考查古诗文中名句的背诵。

2.理解型。采用提示名篇、内容要点及作用等方式。既考查对整篇诗文的背诵,又考查对记诵内容的理解。

3.开放型。只提出一种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任意默写,答案不唯一。

4.运用型。根据情景内容填写古诗文名句,既考查记诵积累,又考查对学过的古诗文灵活运用的能力。

复习时,要重视积累,强化课内篇目特别是古诗文名句的记诵,重视课外卡片制作等学习方法。平时对要求默写的字、词、句正确规范地书写,抓住意蕴深刻、富含哲理、警策励志方面的名言警句,对其进行归类整合,强化记忆。

【能力训练】

一、识记型默写

(一)请你根据上下句默写出相应的诗句。

1. ,铜雀春深锁二乔。

2.问渠那得清如许, 。

3.知汝远来应有意, 。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5.山河破碎风飘絮, 。

6.求之不得, 。

7.飞来山上千寻塔, 。

8.几处早莺争暖树, 。

9.惶恐滩头说惶恐, 。

10. ,五十弦翻塞外声。

11. ?归雁洛阳边。

12.相见时难别亦难, 。

13. ,天光云影共徘徊。

14.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二)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甲光向日金鳞开。

2. ,芳草萋萋鹦鹉洲。

3. ,浅草才能没马蹄。

4. ,铁马冰河入梦来。

5. ,病树前头万木春。

6.世事洞明皆学问, 。

7.共看明月应垂泪, 。

8.两岸猿声啼不住, 。

9. , ,山河表里潼关路。

10.不畏浮云遮望眼, 。

11.牧人驱犊返, 。

12. ,孤帆天际看。好峰随处改, 。

13.行到水穷处, 。

14.因思杜陵梦, 。

二、理解型默写

(一)理解诗文手法,进行正确默写。

1.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 ,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2.《望岳》中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 。

3.《使至塞上》中诗人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 , 。

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5.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生动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词句是 ,

6.《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 , 。

7.《钱塘湖春行》中运用了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诗句是

, 。

8.《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十年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诗句是: , 。

9.《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 。

10.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景写冬景的诗句是

, 。

11.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两句诗是: , 。

12.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以比喻写愁绪的两句诗是: , 。

1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诗人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 : , 。

14.《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悲凉孤寂心情的诗句是: , 。

(二)比较默写。

1.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在《别董大》中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两句诗句是: , 。

2.李白《把酒问月》中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从这句中脱胎而来的诗句是:

, 。

3.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孟子》阐述这一观点的语句是: , 。

4.诗圣杜甫“侧身天地更怀君,独立苍茫自忧民”的两句诗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句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6. 请写出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具有相同哲理的诗句:

, 。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8.《天净沙·秋思》中与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 , 。

9.《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义相反的语句是 , 。

10.《红楼梦》中有句诗:“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中与之文意相近的句子是: ,

11.《夜雨寄北》中诗人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对未来相逢的设想,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除表达与亲人不能相聚的思念之情外,更能宕开一笔,用“ , ”的词句来表达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12.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的“ , ”也道出了类似的生死观。

1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三)根据诗文内容默写。

1.《论诗》中表达诗人赵翼期盼文坛盛世的诗句是:

, 。

2.《归园田居》中画龙点睛的语句是: ,

3.表达豪迈乐观之情,引用《秋词》中的诗句应是:

, 。

4.李商隐《无题》“相见时能别亦难”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

, 。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

; 。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诗人前路艰难,归家无期的处境是: ? 。

7.《观沧海》中最能体现诗人博怀的诗句是 ,

; , 。

8.《观书有感》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是 ? 。

9.《次北固山下》中写诗人思念故乡的诗句是 ?

。含有“以新代旧”哲理的诗句是 ,

10.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题的一句:

11.《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诗人民族气节和生死观的诗句是:

? 。

12.《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之“大观”的句子是:

13.《雁门太守行》中表明战士以死报效君主坚定决心的句子是:

, 。

14.李白的《行路难》中表现作者执著抱负与坚定信念的句子:

, 。

15.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中伤花惜时的两句是:

, 。

三、运用型默写

1.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像《〈论语〉十则》中所说的“ , ”,那么,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2.建设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由此,我们想到《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

3.《诗经·关雎》表达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慕、爱恋之情,其中被我们常用来形容美貌女子的诗句是: ,

4.2011年8月15日,卡马乔在中国男足陷入低谷之际,出任国家男足主教练,可谓“ , ”,需要有相当的勇气与胆略。(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语句填空)

5. 教师节到了,你送给老师最好的对联是: ,

。(用李商隐《无题》句)

6. “扑朔迷离”常用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这个成语的源头句是: , 。

7.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来题景,它是由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颔联“ , ”衍化而来。

8 .有的干部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的一句名言“ ”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9.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积极应对,攻坚克难,表现出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这可以用王安石《登飞来峰》 中的诗句来形容:

, 。

10.读完莫泊桑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不由得使人想起《陋室铭》中的两句话:“ , 。”有这么多大腕级作家朋友的福楼拜,真是让人羡慕啊!

11.广州亚运会以《论语》所说“ ,

”迎来了亚洲各国的朋友。

四、开放型默写(除第5题外,都需注明作者和标题)

1.请写出两句古代诗词中写“山”的诗句。(必须带山名)

2.古代的诗人很喜欢写柳,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再写出两句写柳的诗句。

(1)

(2)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在诗人笔下多姿多彩,请再写出不同的三句。

(1)

(2)

(3)

4.古诗词中有关亲情的名句灿若繁星,请你写出两句。

(1)

(2)

5.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 ,

”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 , ”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 , 。”

6.如画的残阳,常映入古诗文中。试写出两句,供大家欣赏。

(1)

(2)

7.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诗的世界姹紫嫣红。请写出三个涉及颜色描写的古诗句。(要求:出处应各不相同)

(1)

(2)

(3)

8.美国NCC对问题的歪曲报道,再一次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人们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请你写出两句相关的爱国名言、诗句或歌词。

(1)

(2)

9.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 ”,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烽火连三月, ”,运用夸张,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 ”,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10.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两句与“雪”有关的完整的诗句。再写出两句与“大海”有关的完整诗句。

11.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描写了边塞的悲凉,相应的句子是 , 。

12.“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请写出古诗词中表现人们“辛勤劳动”的一联诗句:

13.古诗词中有很多关心民生疾苦的句子,请写出其中的一联。

14.调动你的积累,从古诗词中撷取一联描写塞外风光的名句。

15.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枫丹露白,冰封雪飘。这四季更替的美景,使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请你从熟悉的古诗词(曲)中,写出描写某一季节景物的连续的两句,并标明作者或题目。

句子: , 。

作者或题目:

16.请写出古诗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7.请写出古诗文中体现农村和谐生活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8.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9.古诗词中常借“鸟”来写景抒情,请你写出一个这样的句子:

2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人生哲理的佳句,读来耐人寻味。请按下列提示各写出两句。(课内外不限,要求上下句相连,意思完整)

对待生死:

对待别离:

第7篇: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范文

一、词意相似,意味不同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诗人非常重视遣词炼字之妙。有的诗句往往著一奇字而境界全出,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思绪万千。如韦庄的《菩萨蛮·其二》词意浅显,但情感却稍显复杂,尤其末二句,一反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乡而愁绪满怀之常情,偏偏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此二句所反映出来的情感以及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的关系,我主要抓住“莫”字让学生细细体会,并用“不”字与它进行了替换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不”与“莫”虽都有否定意味,但“不”就是不,而“莫”为不要、不能,含有着殷殷叮嘱劝留的口吻,这一劝留,不仅见出江南的美好,更可见出游子未尝忘怀的故乡之思,以及游子那有家难归的无可奈何之情。这样通过抓住关键词替换比较,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也便豁然贯通。

二、句有类似,主旨各异

古诗词短小凝练,虽然篇幅众多,主旨各异,但常常会在不同诗篇中出现相似的诗句。如果没有辨析清楚,就容易将两诗混淆,不利于记诵。如课本中杜甫《蜀相》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与陆游《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类似。往届学生在背诵默写时就常将两联记混。所以再教这两首诗时,笔者干脆将他们放在一起,让学生重点比较这两联的异同。结合诗境,经过揣摩、点拨,学生了解到虽然两联都以“出师”开头,都用了诸葛亮之典,但“出师未捷”作者重在对诸葛亮“出师一表”之后功业未成的叹惋,表达千百年来如自己一般的“英雄”壮志未酬的痛苦。“出师一表”作者重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这样通过对类似句的比较,学生不仅在背诵默写中再没将两句记混,而且对两首诗的主旨也有了更深的领悟。

三、内容相似,手法有别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数量不胜枚举,但就其内容而言,不外乎咏物、怀古、思乡、怀人、山水田园、边塞等,很多诗虽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内容常有相似之处。如学生在了解了李贺《李凭箜篌引》的内容后,自然地想到了必修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那段精彩的音乐描写,有学生还不由自主地背诵了起来。我便顺势引导学生对两首诗的描写技法和各自的艺术风格作了比较。明确了白诗侧重现实,多用比喻,着重写乐曲的艺术境界。李诗则侧重奇特的想象,多用夸张,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果。两诗虽然手法有异,侧重点不同,但都将那不可触摸的音乐表现得具体可感,不愧为“摹写声音至文”。学生不由地赞叹起作品的手法之妙,作者的才情之高。

四、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同一诗人,生活境遇发生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其创作,最典型的如李煜、李清照,一个由南唐后主沦为阶下囚,一个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因此在赏析李清照《一剪梅》时,笔者让学生将此词与必修4学过的《声声慢》作了比较。写于南渡前的《一剪梅》是作者写给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这份相思之愁不过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确如作者自己所言,不过是一种“闲愁”。而《声声慢》写于南渡后,北宋灭亡,丈夫病死,作者只身逃难,这时的愁已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国家兴亡交织在一起之愁,真可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使是“相识”的雁,《一剪梅》中还能“云中寄锦书”,有望“月满西楼”,而《声声慢》中却已是“雁过也”,徒留人“正伤心”。比一比,两词的“愁情”差异便凸显了出来,学生也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五、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文如其人,其异如面。”即是相同的题材,不同的诗人去写,仍会呈现出不同的情调和风格,透出诗人不同的个性。极具代表的是唐代诗歌创作领域的两大珠峰李白和杜甫。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笔者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把本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了比较。两诗同写了登岳阳楼之感,但面对同样宽阔宏伟的洞庭湖时,杜甫是“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关注现实,时刻不忘身世国事,以致“凭轩涕泗流”。李白则“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注重夸张想象,心情轻松欢快,以致“天上接行杯”“吹人舞袖回”,飘飘似仙,带人进入一个似真似梦的迷人境界。一个“诗圣”,一个“诗仙”;一个沉郁顿挫,一个飘逸豪放。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各具的艺术魅力便在比较中更加彰显。

第8篇: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范文

一、从古诗词关键词语的角度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非常强调炼字,尤其是古诗名家,总是力求字字珠玑,给人耳目一新而又意蕴丰厚的感觉。在赏析这些诗歌时,要注意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而带动全诗的全面理解。

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是裂开的意思,“浮”为飘浮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湖泊东南大地分裂成东南两块,日月星辰宛如在湖水上日夜飘浮。此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这首诗写出了湖山之胜、登楼的喜悦,也写出了诗人的孤身漂泊之感和家国多难的悲哀境界沉雄悲壮。

二、从古诗词表现的画面角度赏析

古诗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这些诗歌的某些诗句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画面,凸显出鲜明的图画美。近几年,各地中考也非常关注这些诗歌的赏析考查,一般题型是描述这些诗句所表现的图画。在赏析这些特点的诗歌时,要注意研究诗句这种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赏析。

例如,2009年镇江市中考试卷,第7题就属于这方面的考查。试题的内容如下:阅读杜牧的《江南春》,完成7―8题。第7题的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诗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杜牧的《江南春》原文是这样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描写景物的字词,理解字词的内涵,并于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具体拓展相关的景物,还原诗歌所描述的具体画面。

具体到这个题目,诗的前两句中涉及景物的字词有很多,我们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千里”极言江南土地平旷,辽阔千里。“莺啼”,黄莺的鸣叫,莺是江南的一种鸟,通常指黄莺。学生可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什么样的黄莺,怎样鸣叫,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填补诗句留下的空白。怎样的黄莺呢?可以说美丽的黄莺。怎样鸣叫呢?综合诗歌的整个内容,写的是江南美丽动人的春景,可说欢快地鸣叫。说得更生动形象一点,可说成快乐地歌唱,这样采用了拟人手法,语言表现力更强。“绿映红”是什么呢?绿的是树或叶,红的是花,可想象成丛丛绿树,朵朵红花,掩映成趣。“水村”指临水的村庄,“山郭”是倚山的城郭。“酒旗”指酒店迎客的彩旗,“风”是刮风。只要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就可以这样来描述诗的前两句表现的画面:“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客的酒旗在风中招展。”这样采取先分后合,展开联想想象,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对应的画面就容易多了。

三、从蕴含哲理角度赏析

我国是诗的国度,唐宋诗歌是我国诗歌发展史的辉煌阶段,这两个历史阶段的诗歌非常重视趣与理在诗歌中的体现,这方面名家辈出。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不少诗句不仅意蕴深厚,而且饱含哲理。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杜牧的《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万木春”;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9篇: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画面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69-04

一、小学古诗教学现状分析

古诗词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谨,魅力无限,但因为历史久远难以考证,古今的情绪表达存在差异性,而小学生的生活体验较为浅显,加上对教师的基本素养要求较高,所以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现今的古诗教学已经摒弃了过去的“填鸭式”的“一讲到底”的方式,但还存在以下一些现象:

1.“放任自流”式。课改后,以诵读为主的古诗课堂教学成为主流。尤其是低段小学的古诗教学,只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古诗中的生字,正确读出古诗,至于对古诗情意的感悟则不作要求,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完全放弃了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引导作用,还冠以“重诵读,淡理解”的理由,其实是“只诵读,无理解”,对课文的插图等辅助资源视而不见,将“由画入诗,诗画结合”浅显易懂的方法白白丢弃。

2.“高谈阔论”式。有的教师对古诗词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习惯性地把学生当成听众,把自己对古诗的解读强加给学生,全然不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没有让学生真正从文字中想象画面、体悟情感,忽略了“诗画结合,情境交融”这一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3.“体会思想”式。古诗教学大多数有“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一目标。教师在设计时关注意境的体验,但总是把意境绝对化地引向思想感情的体会。即使有情景交融的渗透,也是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不能够让学生深刻领悟“情源于景,景触”的二者统一的体系。渐渐的,学生也就不再去勾画古诗所反映的画面,只是由一种单一的文字思维来理解思想感情,而丧失了利用图画构建的形象思维来理解的能力,这样不仅仅局限了作者的作品原意,更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扼杀。

二、对古诗教学中画面感的培养的认识起源

宋朝张舜民有诗句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诗与画具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1]但是,画是视觉艺术,可见之;诗是语言艺术,可“感”之。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2]因此,读诗、品诗,不应该只停留在文字的猜测与分析解读这样单一化的理解方式上面,应该把诗歌还原到其“诗画一体”的多元化构造与赏析的层面上来。

所谓“画面感”,从作者的角度讲就是用语言文字描述一个画面,通过一定方式的描述营造出一个意境,达到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同身受的效果。从读者的角度讲就是阅读语言文字,眼前能出现与文字意境相符的栩栩如生的画面。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古诗的画面美。画面感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1.画意帮助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师用课文的插图、媒体的图片、自己的涂鸦,或欣赏,或勾画,或创作,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境之中,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引导他们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2.画意促进诵读。对于古诗所反映的图画的勾画,更能够便于学生记忆古诗内容。单一的文字形式记忆,似乎不足以辅助学生记忆内容,多一种辅助的手段,学生的记忆效果和速度都可获得显著的提升。

3.画意丰富练笔。抓住诗歌中的画面氛围,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形成鲜活灵动的诗歌形象。以此为基础,古诗中巧妙的练笔环节能起到“可视性”的作用,使笔下的语言生动形象、丰富感人。

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应关注“画面感”的培养,还古诗以“诗画一体”的本来面目,也还古诗教学诗画相融的本真境界。

三、古诗教学中画面感的培养策略

(一)多种创设,营造画面感

情境是富有形象感,充满感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诗的动人韵味。在古诗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利用创设的学习情境与古诗内容相配呈现,给学生提供形成画面的诸多因素,营造想象、呈现画面的氛围。

1.图景描摹,创设形象画面。板画简单易操作,师生都能共同参与,且形象直观。如教学《登鹳雀楼》时,利用板画就收到较好的效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教师边叙述诗句的意思边板画“连绵起伏的群山”和“落日”。“黄河入海流”请学生板画,并即时点评波浪要画得远些,因为是“入海流”;波浪要画出“滚滚”之势,因为黄河水势汹涌。此时,教师用媒体出示黄河的图片,用“汹涌澎湃、奔腾不息、滔滔不绝”等词语来形容,学生自然而然地懂了诗意,置身于远眺黄河的雄伟壮阔的意境中,为理解后两行诗作好铺垫,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课堂上,把品赏到的意境情味画出来,充满了审美乐趣,闪耀着创造性的生命火花。

2.媒体介入,联想生动画面。古诗教学时借助计算机,融声、光、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缩短了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实际距离,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写景古诗,如《望庐山瀑布》,若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如果把瀑布的水势、声音通过画面或视频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立即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就不言而喻地在学生心目中扎下了根。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的营造,能克服时空限制,有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反复推敲、理解语言文字的妙处,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内心思想。

3.实物展示,形成立体画面。教学中,有部分古诗可以运用尝试情境进行教学,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动向,调动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唤起学生的经验积累来同化新知识。如学习《题西林壁》时,为更明了地理解诗中所隐含的道理,教师用纸板做几座小山固定在一起,上课时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然后描述自己看到的小山是什么样的,进而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从不同角度来看事物,得到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望洞庭》中的“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比喻意境仅靠插图很难找到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带一个水晶圆盘和一个黛青色的海螺,把实物的展示和课文的插图联系起来,形成立体的可感画面,月夜洞庭湖面的意境就能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了。

4.模拟表演,还原生活画面。对于有人物活动,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教师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用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理解难点。如学《小儿垂钓》时,教师请学生表演问路人和垂钓小儿的动作。当扮演小儿的学生上台时,请他对自己的外貌、动作根据诗句作一番定位:头发要蓬乱,坐姿要随意,神态要专注。当扮演路人的学生上台时,离小儿的位置要远些。特别是路人“借问”时,小儿“招手”的动作更是值得探究,学生往往会在“挥手”“摆手”“招手”几个动作之间混淆。这样的活动寓教于乐,表演中突破理解难点,领悟小儿意图,表演中创作了有声有色的精彩画面。这些形式多样的表演创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根据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的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或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或运用事物演示情境,或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或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或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让诗词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目见其形中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最终获得审美体验,受到思想教育。

(二)多向感悟,丰富画面感

体悟既是学习古诗的过程,又是学习古诗的方法,包括联想、涵咏、揣摩、品论、对话等多种手段。在多向的体悟中,学生将开展个性的多元的解读,而针对古诗呈现的画面也将逐渐走向多元,走向丰富。

1.紧扣诗眼,想象画面。诗眼是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所以,课堂中不妨紧扣诗眼,挖掘古诗内涵,进一步想象画面意境。如《元日》的诗眼是“暖”,抓住“暖”展开想象:“暖”从何处来?从“放鞭炮的快乐”中来,从“长大一岁的快乐”中来,从“徐徐的春风”中送来,从“屠苏酒中微醉的感觉”中来,从“曈曈日”的希望中来,从辞旧迎新的祥和氛围中来……在这样的想象中,《元日》所表达的画面越来越丰富,学生对新年的感受也越来越扩大。

2.品味词句,勾勒画面。古诗中的许多关键词包含丰富的意象,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游子吟》的“密密缝”简简单单三个字转化为这样的画面:昏黄的油灯下,两眼昏花的老母亲,执着一支细细的银针,一针又一针,一线又一线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夜已深,人已静,但母亲没有顾得上为自己捶捶酸麻的脊背,揉揉发涩的双眼,一针一线缝啊缝……试想,此情此景,怎不让人顿悟到一份深深的母爱呢?

3.赏析修辞,描述画面。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如《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诗中把“黑云”比作“翻墨”,把“白雨”比作“跳珠”,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墨水打翻的气势和急雨跳跃的景象,体会墨水般的乌云瞬间弥漫天空的迅猛和夏天特有的大又急的雨。

4.关注留白,再创画面。古诗语言精炼,总能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品读时就需要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这些“留白”。《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儿童奔跑着捕蝶的心情怎么样?发现蝴蝶时的满心欢喜,扑抓蝴蝶时的紧张担心,差点捕得时的兴奋,丢失目标时的懊恼,分辨蝴蝶菜花时的急切……再现情境,你能看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展开想象,用上“现代”的语言,让诗意的语言尽情展现美丽的春色图。画面的再创让学生们再现课文情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深化了诗的意境,使诗境丰满,境入人心。

(三)多维表达,呈现画面感

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更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把文字、画面、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融入教学中,多种感官感受,多种形式表达,多元呈现画面的美感,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愉悦学生的心灵。

1.作画题诗,体会画面更清晰。既然诗歌是由诗与画共同构成的,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该充分利用“诗画合体”的美感,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好的概述。如《山行》《宿新市徐公店》等都能用画笔描绘意境,使脑海中呈现的画面清晰可见。“情源于景,景触”,学生能构建图画,丰富作品意象,更是一种创造能力的体现。

2.诵读吟唱,表现画面更丰富。诵读吟唱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形式多样的方法能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想象画面意境,领会诗人情感。如配《阳关三叠》学唱《送元二使安西》,用《明月几时有》的旋律手舞足蹈地唱《村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还能插入剧本的形式表现。根据对古诗的领悟选音乐、唱古曲、吟诗句、配手势、辅体态、编舞蹈、创剧本等丰富的表现方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情感的共鸣。精彩纷呈的古诗词诵读表演,把古诗所蕴含的画面表现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

3.练笔创作,理解画面更深刻。(1)灵活引用,画面更丰富。如,上描写春景的作文课时,我们就多提出了一个习作目标“适当运用描写春景的古诗句”。学生们果然思绪飞扬,“春色满园关不住”“万紫千红总是春”“千里莺啼绿映红”都运用得极为合适。在生动形象的描写中融入诗句的吟诵来表情达意,不仅为作文增光添彩,且让原诗句所呈现的画面更丰富。(2)挖掘内涵,画面更细致。《清平乐·村居》“醉里吴音相媚好”中的“媚”字把一对远离战乱、安享天伦的老夫妻酒后的亲昵和安逸写得淋漓尽致,可谓全词之“眼”。那么他们正亲切和善地交谈些什么呢?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结合全词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老翁和老媪的对话。形象的文字描述,使这幅“和美村居图”表达的意蕴更加细腻。(3)捕捉形象,画面更传神。教师应捕捉诗歌中的形象,抓住诗歌中的画面和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形成鲜活灵动的诗歌形象,从中品味诗歌意境。此时,若用想象写话代替词语解释、串讲句意,让学生书写脑海中的优美意象,更能让学生融入诗情诗境。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所见》,一首极易理解的诗歌按理应放在低年级教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定要设计“写”的训练。教师可作尝试: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展开想象,具体描写其外貌、“骑牛”“唱歌”“闭口立”的动作、神态、心理以及夏日树林的美景,把作者所见的情形写得动静结合、生动传神。(4)探寻传说,画面更生动。许多古诗在创作背景、内容等方面有着生动的典故、优美的传说。教学中插入与之相联系的典故,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而且往往也会形成练笔的最佳时机。如《寻隐者不遇》,学生对贾岛有所了解,可根据诗中的空白补充想象作者与童子间的对话,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心情,也可以创作一个生动有趣的“文包诗”故事。(5)模仿结构,画面更有趣。积累的古诗,有时可以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供学生去改一改,用一用,写一写。如描写春景的作文,除了引用相关古诗句外,也可以模仿《村居》《江南春》《绝句》改写或仿写。学生积极动脑,一首首小诗酝酿而生:路过公园围墙时写“春色满园关不住,几枝桃花出墙来”。描写校园春景时写“儿童上学早到来,忙趁春光勤读书”。此外,还有“两只山雀鸣枝头,一群天鹅戏水中”等。学生的诗很稚嫩,但何尝不是教学的成功体现呢?古诗原有的画面在学生的笔下显得更有童趣。

潜入古诗,细细推敲诗中的每一个字蕴涵的丰富的写作内涵,挖掘其深层思想,巧妙在“读写风景绝佳处”练笔,更能凸显古诗画面的意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