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范文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第1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成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190-02

近年来,关于食物(品)本身的有毒问题、食品生产中的安全问题、污染问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等,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再度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食品安全问题上。

食品质量安全至今学术界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较为权威的是按照WTO在1996年的定义,即食品安全就是对食品按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保证。对其理解现在一般认为,食品质量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对人体有害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防止消费者受到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或者是指生产者所生产的食品符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要,并经权威部门认定,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用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产生损害的食品。

一、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是复杂的,包括从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到最终消费等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以及各个环节之间都会出现诸多因素可能导致食品出现安全问题。

1.食品原料生产中的不安全。首先,现代农业中农药、兽药、化肥和动植物激素等的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动植物食物中的化学品残留物过多。以蔬菜为例,菜农可能超量使用农药、激素与营养素,以避免病虫害,促进作物超常生长,这不仅使产品品质受到影响,而且化学品残留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其次,食品原料的生产过程还可能受到来自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污染而产生的间接污染,如水污染导致食源性疾患的发生、重金属超标等,海域的污染直接影响海产品的卫生质量。再次,生物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之一。

2.食品在加工环节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一方面,由不规范操作引起的,例如加工设备的不卫生,不严格按操作规范生产,加工助剂使用量不符合标准等;另一方面,由加工过程中的添加物引起的,如超标使用添加剂或添加非食品级色素、香味剂、防腐剂、保脆剂等。

3.包装容器对食品的污染。由于食物的包装直接接触食品,包装容器本身不符合食品要求也可能造成食品的不安全,尤其是一些农贸市场现在使用的几乎都是不允许盛装食品的塑料袋,其颜色越深,用废旧塑料制成的可能性越大,危害也越严重,其危害甚至比直接污染还严重。

4.生产经营者有意掺杂使假。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少数不法生产经营者为牟取暴利,不顾消费者的生命身体安危,人为地制造各种假冒伪劣食品。常见的情况有:用化学制剂对产品进行处理,以次充好,如用化学制剂处理虾仁、鱿鱼等干制海产品,奶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等事件;将已经变质的食品进行处理,冒充合格产品,如曾出现的将变质过期月饼馅再制后重新生产月饼;在没有实验和科学依据的情况下,故意人为制造出“新产品”,如市场上曾经出现的毒大米、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等即是人为加工处理而“制造”出来的,食用后会影响人体健康。

5.食品储藏、运输中的不安全。食品在储藏、运输中使污染物接触食品,或储藏不当导致食品变质,导致消费者食物中毒的事件已多次发生。

6.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不安全。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不安全有多种情况,有粗心将有毒、有害物误食引起的,也有保藏不当引起的,也有不懂各种食物合理搭配引起的等等。

二、食品质量安全的新特点

进入新世纪,食品安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危害范围扩大,任何一个国家的食物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消费者的健康,甚至发展成为国际性食品安全事件,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甚至国际争端。如中国出现的奶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事件,以及英国的疯牛病,法国的污水饲料事件,多国的禽流感爆发,可口可乐污染事件,欧洲的口蹄疫,以及具有多重抗药性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病在多国的流行等,都涉及到几个甚至数十个国家,给有关国家经济造成损害,甚至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

1.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重要因素。食源性疾病是引发食品安全的直接表现形式,其起因各异,突发性强,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不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增加保健体系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波及市场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利益。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食品加工处理不当或交叉污染,未能有效杀灭或破坏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或有害物,以致导致食用的不安全。

除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广泛性外,消费者中对食源性病原菌易感人群的增加、肉禽的需求量增加、致病菌菌株的突变等因素也是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升高的原因。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公共健康的杀手。

2.生物性和化学性物质的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愈来愈严重。有害微生物的污染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据WHO统计,在过去几十年,发达国家每年约有1/3的人由于进食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性有害因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食源性疾病。据监测,中国每年因食物和饮用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已近万分之五,占所有传染病发病率的1/4。即使如此,据专家预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为95%以上,中国目前掌握的食物中毒数据仅为中国实际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冰山一角”。

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更是后害无穷。食品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包括天然有毒物质(如霉菌毒素、龙葵素)、环境污染物(如汞、铅、二恶英)。各种食品添加剂、营养素(如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大量使用以及农药和兽药残留等的增加也带来不安全因素。环境中原始农药污染量是很低的,然而通过生物和食物链的富集后,各类食品中农药的残留浓度剧增。农药残留和其他永久性有机化学污染物质对免疫、内分泌及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置疑没有消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是一个目前在全球被广泛争议的议题。转基因作物究竟对人类、动物以及自然环境有没有影响,有些什么样的影响,目前没有任何国家的科学家能够给出定论。第五十三届世界卫生会议决议将转基因工程食品列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要求为判定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并建立重组DNA技术生产食品的致敏性评价方法。目前,WHO正在组织有关专家,并与其他国际组织协调开展有关活动,对传统的和转基因食品或食物成分的生产及安全食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创建国际上认可的用于评价新技

术安全性的方法和指南,建立包括对食品安全性、健康受益度、环境影响和社会经济效果等进行评价的基准体系。

三、应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措施

1.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应加快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尽决建立健全和改革食品安全法律和管理运作体系,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监管体系,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以及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的网络体系,中介及研究单位的推动体系等九大体系,以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

2.政府应开展或加强的工作。食品市场有着不同于其他产品市场的多个重要特征,这使得安全食品管理不同于一般消费品的管理。除依靠市场主体建立在维护自身利益基础上的自律规范外,食品安全管理更需要依靠政府超经济的强制力量来规范。横向管理体系以各种法律法规健全、组织执行机构配套、政府和企业逐步建立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预防性控制体系为特征。纵向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强调制度手段与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的组合。

3.食品企业应开展和加强的工作。食品生产企业的经营行为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具有市场取向,从事生产经营的最大目标是获取利润最大化。因此,食品生产企业会采取各种正当或违法手段,来获取最大利润。同时,食品安全生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是企业自身发展、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等影响。食品生产企业从事食品生产是综合平衡企业、政府、消费者以及原料供应商的利益而作出的选择,因此,政府管制越严格,消费者越重视食品安全,企业就越倾向于生产安全食品。所以,政府责无旁贷地应加强对食品市场的管理,消费者也应有一定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作为食品供应的生产者,更应承担食品生产的安全责任,当然对企业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食品企业应从三个方面加强工作,以确保食品质量的安全。一是把好原料关,除了采用正常的原料并尽量提高原料质量,还要加强对原料进行检测,确保原料是符合要求的。二是把好生产过程关,除了严格按规范操作外,应建立更为有效的监管体系。当前与食品生产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很多,一般是以质量管理、风险分析、预防控制为特征。如TOc(全面质量管理)、QMs(质量管理体系)、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GMP(良好操作规范或良好生产规范)、GGP(农场良好生产实践指南)、GYP(畜禽场良好兽医兽药实践)、GDP(良好销售规范)、Qs(质量标准或质量体系)、SSOP(卫生操作规范)等。三是把好销售环节关,食品在销售环节的不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储藏保管不当或二次污染所引起,当然也不排除人为投毒。所以在销售环节,食品企业也要加强管理,避免不安全事故发生,如实施“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万江.食品安全生产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8-106.

[2]汪志君.阚 娟.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J].农产品加工,2005,(10):132-134.

[3]刘为军.潘家荣.丁文锋,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7,(5):73-80.

第2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的建立,旨在保证消费安全,并且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从1999年开始,农业部门便在全国范围内逐步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活动及工作,相继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然而,2010年先后发生的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中所存在的隐患及问题,同时也反映出了安全监测工作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目前的农产品质量要求与安全形势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有着很大差距。由此可见,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着尤为重要的社会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大体上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但是产品抽样数量与监测品种相当有限。1999年,我国实施了中药物残留监测于动物源性产品中;200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普刊开始实施;2001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启动,主要城市试点为北京、深圳、天津、伤害,开展畜产品“瘦肉精”和蔬菜中农药残留的监测;200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得以全面推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监控、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残留监控、兽药及兽药残联监控、农资打假监控、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控计划逐步实施;2004年,水产品安全例行监测实施。截止到目前为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农产品安全例行监测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普查等诸多监测计划初步形成。其中,监督抽查、例行监测、普查针对水产品、畜产品、蔬菜等农产品,在多个省市的超市、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等环节抽样检测,与此同时,其他监测计划针对主要农业投入品,比如化肥、农药、种子、兽药等,在销售与生产环节抽样检测。另外,农业部于2007年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后,共建成不少于500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建成不少于2000家的质检机构,基本上覆盖了主要的农产品检测参数,形成了系统化的检测检验体系,使得农业质检机构的检测水平和能力得以大大增强。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所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很多地区农检机构因受到专业人才缺乏、监测设备单一、分析时间长和试剂昂贵等因素的制约,造成监测能力和监测项目受限,所以,区县以下的监测机构均局限于兽药中盐酸克伦特诺以及农药残留中氨基尖酸脂类、有机磷的速测。在监测的过程当中,因仪器设备、检测设备的缺乏,导致检测误差的出现,误判现象屡见不鲜。

2.2 监督职能未充分发挥

对于农产品监测结果,农产品检测机构应当严格的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予以执法,保证监测结果能够有效的发挥应有作用,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尚且未明确农业行政执法的程序、机构、权限和队伍等,并且无法有效及时的处理农产品监测中所发现的问题,这便导致“弱监督、强检测”的不良局面出现。

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有效措施

3.1 要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详细的来讲,农业综合执法也就是以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将农业行政部门所具备的执法权相对集中起来,改变过去分散、多头的执法状况,以促进执法效率提高的一种组织形式。农业综合执法是规范农业执法主体的重要环节,能够提供组织上和体制上的可靠保障为农业执法,不仅切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并且还能够将农产品监督管理问题解决。要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予以组建,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法制工作机构,真正的落实经费、编制和人员,形成层次分明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明确综合执法机构的具体职能,统一调配各级农业执法机构的力量,从整体上提高农业执法实力,促使分散的执法得到全面整合。

3.2 要优化监测抽样,拓展抽样覆盖面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基本上能够凭靠质保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并且与县级质监站建设相结合,逐步将覆盖全国且独立的抽样网络构建起来,不仅有助于抽样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抽样质量的增强。所以,应当将稳定而又持续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起来,适当的拓展抽样数量、抽样范围。与此同时,应当结合实际生产状况、实际消费量、开展评估需要以及以往监测结果等,将每年监测的抽样数量及优先顺序等加以制定,取样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加工企业、农贸市场、生产基地和超市等,将监测的代表性大幅度提高。

4 结语

第3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范文

本期公布98批次监督抽检结果,涉及粮食加工品、调味品、饮料、饼干、罐头、酒类、糕点、豆制品、水果制品、速冻食品、畜内脏、肉制品和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等13大类。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个别项目不合格,其产品即判定为不合格产品。其中不合格样品5批次,分别为:

1.饼干1批次,山西好友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饼干霉菌超标。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2.畜内脏1批次,太原市万柏林区西矿街253号流村村南3号大棚1-6销售的山西滋生源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的猪肝检出沙丁胺醇。检验机构为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3.肉制品1批次,太原市小店区芙蓉酒楼销售的标称太原市晋源区芙蓉食品加工厂生产的卤猪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4.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1批次,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大同迎宾街店销售的标称二连浩特市金古源粮油有限公司生产的特香葵花仁油过氧化值超标。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5. 糕点1批次,万荣县易家生活购物广场销售的运城市鑫之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豆香锅巴(油炸类糕点)菌落总数超标。检验机构为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备注:

【霉菌】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霉菌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是一种微生物。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中霉菌超标,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霉菌污染或者生产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严、样品储运条件控制不当导致。

【沙丁胺醇】 沙丁胺醇是一种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是“瘦肉精”的一种,能够促进瘦肉生长,抑制肥肉生长。属禁止在畜禽养殖和食用农产品中添加的药物。有些人摄入沙丁胺醇,会出现恶心、头痛、头晕、心悸、手指震颤等副作用。剂量过大时,导致胸痛、头晕、持续严重头痛、严重高血压、持续恶心、呕吐、持续心率增快或心搏强烈、情绪烦躁不安等中毒现象。检出沙丁胺醇主要是在畜禽养殖中非法使用。

【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超标的原因可能由于a品的加工原料、包材受污染,或生产过程中产品受人员、生产设备、环境的污染,或者灭菌不彻底等原因导致。

【过氧化值】 过氧化值表示油脂被氧化的程度,过氧化值越高说明样品被氧化而变质的程度越大。造成过氧化值超标原因可能是企业使用油脂及其他原辅料质量不合格或原辅料、成品贮存条件不当,使油脂氧化加剧导致超标。

第4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范文

【摘要】本文针对河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造成的消极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要建立预防机制,尽力减少畜产品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尽一切可能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严把畜产品各个环节安全生产的质量大关;加大宣传,提高全社会畜产品安全意识。

【关键词】河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消极影响;对策建议

畜产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不仅迫切,而且十分关键和重要。河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畜产品的供应大省和消费大省,如果河南畜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问题,不仅会影响本省人民的身体健康、畜产品市场、畜牧业发展及贸易,还会波及全国,甚至会影响国家的声誉和形象。所以,加大对河南省畜产品质量问题的研究力度是确保畜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研究河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引起的消极影响及消除对策。

一、河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造成的消极影响

河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造成的消极影响主要指对社会居民身体健康、畜产品市场、畜牧业发展、畜产品贸易、国家形象及社会和谐安定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具体如下:

1、对社会居民健康的影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全为先”。畜产品安全已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近年来,食用畜产品兽药残留超标中毒、生鲜乳中违规添加三聚氰胺、瘦肉精事件、重金属超标、病死的畜禽以及动物的排泄物污染等一系列事件的出现,使得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这些都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大事件。

(1)兽药残留的影响。兽药残留问题是近几年随着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和国内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而显现出来的。由于技术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少养殖户滥用兽药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动物性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尤其是广大农村,由于文化程度低,养殖户对药物添加剂性能和使用的有关规定缺乏一定的了解,对药物残留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只知道使用配合饲料或饲料添加剂效果好,效益高,不知使用不当的危害性,盲目大量使用矿物添加剂,药物添加剂,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违禁添加剂造成矿物元素、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在动物产品中残留。此外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排除故意使用违禁药物,及其化合物的可能,这种情况是对动物产品生产最严重的威胁,不仅危及人体健康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病死畜禽的影响。由于我国各省畜牧部门对病死畜禽监管不力,从而导致病死畜禽进入肉品市场流通。垃圾猪、病死畜禽、注水畜禽等经不法商贩收购,在市场出售,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添加“瘦肉精”造成的危害更大。

(3)动物畜禽排泄物的影响。畜禽排泄物对畜禽本身及其产品和周围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4个方而。一是对空气的污染。二是对水质的污染。三是对土壤的污染。四是大量的粪便随处堆积,造成大量蚊虫滋生,成为传染源而传播疫病。这四主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健康。

2、对畜产品市场的影响

近几年来,国际国内相继发生了很多重大畜产品安全事件,如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及兽药残留等问题,对畜产品的消费和国际贸易市场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瘦肉精”及“畜产品出口受阻”等问题,也引起了我国政府和群众的高度关注。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会直接降低消费者对国产畜产品的质量信誉和消费信心,消费信心下降的直接后果就是减少消费行为,这样会引发国内畜产品市场的丢失。随着市场的萎缩,生产也必然萎缩,威胁企业生存,从而形成畜产品生产的恶性循环。“三鹿奶粉事件”引发国人对国产畜产品甚至其他产品的信任危机,而这种信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事情,它还会影响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影响畜牧经济的良性循环。

3、对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饲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畜产品生产成本相对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不愿意进口我国的畜产品。究其原因,就是畜产品质量不达标。我国没有建立完善的畜产品保障体系,畜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在国际市场上只有优势没有市场。畜产品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畜产品出口的首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的“瘦肉精”“、苏丹红”事件及亚洲I型口蹄疫、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兽药残留等严重畜产品事件给我们敲响了畜产品安全的警钟。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畜产品出口创汇的“瓶颈”。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如果畜产品不能保证质量安全就可能出现我国的畜产品出不去,国外的畜产品涌进来的被动局面,从而对我国畜产品安全形成威胁。

4、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是涉及千家万户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畜牧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人类健康,农民增产增收和社会稳定;它不仅影响到中国居民畜产品消费安全,而且也严重影响着中国畜产品国内贸易生产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它还直接威胁畜禽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对畜禽养殖的上下游产业均能产生影响。轻则使各产业成本增加、行业形象受损、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降,重则使各产业遭受沉重打击,甚至可能使一些产业类型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所以,抓好畜产品安全工作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关系到能否建立和谐社会。

二、消除河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消极影响的方法与措施

1、设立预防机制,尽力减少畜产品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要消除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消极影响,就要减少畜产品质量重大事件的发生。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及早发现,将疫情消灭在萌芽之中乃是疾病控制的上策。要抓好每年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对人员、车辆、物资专门安排,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有计划地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应急实战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够迅速反应出击,有效开展工作,彻底消灭疫情,从而确保畜产品源头安全。

为此,设立畜产品质量预防机制必不可少。设立预防机制首先要求成立预防领导小组,负责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防治工作。其次,坚持实施科学的免疫接种计划,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使畜禽不易患病,这是保证畜产品质量问题的首要选择。当疫情发生时,要求领导小组能在第一时间内,迅速掌握畜产品质量问题的动态,以便对问题的性质进行正确判断,从而为防止疫情蔓延做好准备工作。最后,要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防范基金、做好畜产品质量安全药品储备等工作,加强疫情预防准备,最大限度地减少畜产品质量问题的消极影响。

2、尽一切可能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当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件发生时,要尽一切可能把各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首先,要迅速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情况,掌握质量问题的动态,以便对问题的性质进行正确的判断,同时迅速向上级机关报告事件原由及进展情况。其次,紧急成立问题协调指挥中心、制定处理程序、筹集、贮备救援物资等。接着,及时把事件向社会公布,向媒体和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问题的相关信息,保持信息传播口径的一致,从而消除消费者对相关问题的疑虑,防止形成社会混乱。最后,要落实问题产品召回制度,一旦发现产品存在质量缺陷,监管部门和有关企业要迅速发出警告,无条件实施召回。

3、严把畜产品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质量大关

要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就必须完善对畜产品养殖、屠宰、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督,严把畜产品质量大关,抓好对畜产品供给链各个环节的管理,力争建立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体系。要按照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可以相互溯源的原则,建立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档案登记制度,确保全程质量控制信息的传递和可追溯性,形成互联互通的追溯信息平台。

对于畜产品养殖的个人和企业,要强化畜产品第一责任人意识,提高生产者的自律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对于监管畜产品质量的当地政府来说,要将畜产品养殖企业、生产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列入监控名单,实时跟踪监测,建立信用记录,定期公布其诚信状况,建立质量安全信用警示系统,并落实失信惩戒机制。

4、加大宣传,提高全社会畜产品安全意识

畜产品安全事关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社会和谐、畜牧业发展及畜产品贸易,是必须高度重视,长抓不解的质量工程。为此,要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意识到畜产品安全的重要性。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有8亿多农村人口,虽然我国人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要改变其传统观念,提高畜产品安全生产与消费意识就必须加强宣传和教育。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广大农户食用死畜禽现象还存在,另有一些养殖户把死畜禽变相出售给不法经营户,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畜产品安全意识,再者是消费观念,最后则是经济发展状况等。所以,加大对畜产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广大农户的畜产品安全养殖意识,提高他们对饲料、兽药、添加剂等的安全使用意识,同时也要学会安全消费意识。只有全社会关于畜产品的安全意识提高了,才会拒绝使用问题产品,使这类产品没有市场,没有立足之地,才能最终杜绝畜产品安全重大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婷,米耀荣,乔文军,方立文,李毓,马建文.畜禽产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畜牧兽医,2009.6.

[2]王长彬,文晓君.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畜牧兽医,2010.2.

[3]李卫国.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和对策.吉林农业,2010.11.

[4]王长彬,文晓君.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畜牧兽医,2010.2.

第5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范文

【关键词】 食品供应链 食品质量安全 薄弱环节 关键控制点

一、引言

食品安全是一个涉及养殖(种植)、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管理系统工程,由于资源有限的天然属性,仅仅单靠监管体系构建这种监管资源的简单扩张形式,根本无法做到全部满足其所有环节过程的安全保障问题对监管资源的需求。因此,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优化问题,首先应通过适当方法分析判别薄弱环节所在并精确定位,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河南是全国农产品产出、食品加工主要地区之一,加强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控制,对于全国食品生产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样本数据的选择与初步整理

1、样本数据的选择

本次研究的资料搜集以符合以下条件的新闻为数据源:(1)该新闻的来源为国内正规媒体关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的报道;(2)该新闻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3)该新闻的时间是2010至2013;(4)该新闻以曝光食品质量安全为主题。

2、样本数据的初步整理

根据上述确定关于样本数据选择的原则,本文实证分析数据主要来源:医源世界的食品安全模块的“安全快报”栏目、食品信息网、河南食品质量安全网以及其余权威媒体披露的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的与河南省有关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将所有事件汇总后剔除重复事件的基础上,并进一步根据相关权威报道进行资料补充后,得到的河南省相关食品安全事件原始数据来源统计如表1所示。

三、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及关键控制点分析

基于上述样本资料信息,以下本文将在分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因素基础上,重点分析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找出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控制点。

1、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是一个涉及养殖(种植)、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消费等多环节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因素,而每一个风险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必须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根据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阶段,食品供应链一般可划分为农产品产出(A)-农产品初加工(B)-食品深加工(C)-流通与销售/餐饮(D)-消费(E)五个环节。为此,本文将针对这5个供应链环节,从动作行为原因、要素原因、卫生原因三个方面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建立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果图如下图1所示。

2、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分析

基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果图,分别按照供应链环节、深层次原因两个维度对2010―2013年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进行归类处理,得到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原因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在表2中,最终的统计频次总和为141,大于有效事件数103。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有些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引致因素并非仅限于一个供应链环节,而是多个供应链环节都存在。比如食品添加剂导致的单一食品安全事件,其违规行为可能包含了初加工环节,也可能包含了深加工环节。

表2横列的统计结果表明,河南省食品安全质量问题最多的三个环节,也就是薄弱环节依次是:食品深加工环节(C-69)、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D-37)、农产品初加工环节(B-27)。其中,食品深加工环节的问题明显多余其他两个环节。表2纵列的统计结果表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致因素中较为突出的薄弱点是:添加有害投入物(b2-58)、劣质原料(b1-16)、人员环境不卫生(c1-15)、食品变质(c2-16)。其中添加有害投入物是最主要的本质原因,其发生频率远远高于其他问题。

3、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分析

基于以上统计分析,河南省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三个薄弱环节是食品深加工环节、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农产品初加工环节,我们利用排列图进行直观描绘。排列图是将引起质量问题的相关因素按作用大小顺序排列,通过作累计百分比曲线,识别相关因素中的“关键的少数”,从而确定关键因素的一种直观图形,因此又称为主次因素分析图。基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原因统计结果,进一步得到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排列图如下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河南省食品的关键控制点是加工环节的有害添加剂(36%)、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的食物变质(11%)、食品深加工环节的劣质材料(10%)、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的人员环境不卫生(9%)。

(1)加工环节的有害添加剂(36%):纵观河南省2010―2013年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有害添加剂的使用最易引发重大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其不仅影响了河南省的食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造成了人员的重大伤亡。其原因主要因为在加工环节,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单一用量少、难以识别,此外在加工过程中企业保密度高,加工同一种食品时使用多品种食品添加剂,造成其在行业内的监管标准难以制定,给监管带了了极大的不便。食品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易受市场需求、成本压力影响而产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和处罚力度又不足以迫使企业改变。

(2)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的食物变质和人员环境卫生问题(20%):一方面,因为流通、销售、餐饮分布广泛,种类复杂多变使得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的约束力有限,加之该环节人员流动性强,对食源性病原菌认知上的匮乏,造成劣质食品未被发现继而进入消费环节。另一方面消费者往往对食品信息了解不够,也缺乏了解食品信息的渠道,与企业或餐饮业主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主或餐饮业主受到利益的驱动可以轻易地隐匿食品信息或利用不良信息来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损害消费者的正当利益。

(3)食品深加工环节的劣质材料(10%):该环节此类问题多发是因为加工后的劣质食品与安全食品肉眼难以分辨,检测困难,企业本身缺乏健康的、以信用为核心的认知和通过长期博弈积累利润的共识,加之监管部门惩罚力度不够,也催生了企业的侥幸心理。

4、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对策

针对上文关于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键控制点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1)关于农产品初加工和食品深加工环节的有毒添加剂频繁出现的监管问题,首先应该对有毒或不合规添加剂的生产、流通和销售行为进行打击力度,从源头上遏制有毒或不合规添加剂的市场泛滥;其次,应通过改进抽样方法、加大抽样规模、频率等措施,努力提升食品添加剂的监管水平和效率;最后,进一步加大对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尤其是有毒投入物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甚至形成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行为的威慑和警示作用,从而弱化甚至消除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行为的利益动机。

(2)关于流通与销售/餐饮环节的食物变质和人员环境卫生监管问题,首先是政府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卫生环境的抽查力度;其次,鉴于此种食品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具有搜寻性和经验性的经济学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来实现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控制,这就需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多渠道多方位建立消费者举报平台,并制定相应的消费者举报奖惩机制和制度,充分发挥消费者监督和举报职能。

(3)关于食品深加工环节的劣质材料监管问题,首先应针对企业本身缺乏健康的、以信用为核心的认知现状,建立食品可追溯体制和食品企业经营者的诚信档案,将食品安全信用记录和责任人身份信息相互关联,对于严重违法者一律不准许再踏入食品行业,并加大经济处罚和刑事责任处罚力度;其次,针对此类问题难以通过肉眼迅速、简单被识别的特征,应加大此类问题检测设备设施的投入和应用。

四、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以质为先”,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应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其薄弱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河南是全国农产品产出、食品加工主要地区之一,对河南省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得到实际的参考和应用,并推进微观层面关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策略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注:本文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630015),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基础研究计划(14A630009)。)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安玉发、张文胜: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J].经济问题探索,2013(6).

[2] 李红:中国食品供应链风险及关键控制点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2(5).

[3] 刘畅、张浩、安玉发: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本质原因及关键控制点研究――基于1460个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4] 梁工谦:质量管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第6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范文

关键词: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311-2

0 引言

现阶段,随着物价的不断攀升,不法商贩想从物价上涨中谋取私利,食品质量安全形势更加严峻。质量安全问题是关乎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三聚氰胺的危害众人皆知,如何真正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就需要企业自身质量安全部门技术的提高和管理的准确到位,保证食品出厂的质量。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愈发重要。“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的好坏必将影响到居民的身心健康。综上所述,研究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1 质量安全控制的概述

质量安全控制顾名思义是指对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的程序,进行符合国家标准的检测,并对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进行剔除。

食品质量安全是指从农产品的采购到食品出厂一系列的程序,符合国家标准的生产,无危害居民身心健康的标准。

在世界上的大多发达的国家和组织已经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体系,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盟等。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发现其存在以下的共同点。

1.1 各国普遍制定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法律法规

上述发达国家均制定了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最大程度地降低因为食源性疫病发生的危险;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强调食品质量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强调公众的广泛参与。

1.2 各个国家建立了从农场的产品采购到餐桌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各发达国家重视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安全卫生的控制问题,对从农场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以减少因为食品的不安全问题带来的事故。

1.3 对食品及其原料中农药残留及放射性污染的监控

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离不开技术,而且技术手段越先进,食品质量安全的程度就越高。通过对食品以及原料中农药和放射性物质的检测,最大程度的保障居民的所食用食品的安全。

1.4 强制性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在食品生产过程建立实施HACCP管理体系

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推动食品(包括水产品和畜产品)的HACCP体系,并逐渐的将其法律化。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法典委员会也推行HACCP体系为食品生产方面的世界性的指导纲要。

2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食品事故屡禁不止,各种食品事故频频发生。从近年来食品监管部门对我国食品质量抽查情况统计看,常见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有:农产品中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禽、畜、水产品中的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重金属污染;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企业使用化工原料作为食品的添加剂;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

食品生产加工是个连续的复杂过程,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可能源自农作物,食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以及消费者自己的加工环节,即“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流通环节构成了影响食品安全的基本因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2.1 食品生产企业缺失道德底线,缺乏社会责任感

有一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片面追求自身的利润而忽视食品质量安全卫生的控制,单方面的追求利润,不管社会的责任感。

通过购买劣质的原材料,不重视产品生产设备的卫生条件,不购置质量稳定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忽视对质检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卫生培训等,造成后果就是:原材料质量差,生产环境卫生状况差,卫生质量控制水平低,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差;食品使用者可能因此而影响自身的健康。

2.2 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的不健全

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多个部门多头管理,职能的多重交叉,权利和责任的不统一,地方政府管理不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药品与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农业部门、质检部门、工商部门、 卫生部门等都依据各自不同的标准对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监管。

地方政府部门的监管不作为表现为地方性的保护主义,由于各个地方政府有权制定自己地域的质量安全卫生标准,而地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都是由地方财政供给,使其更可能只关注本地区的发展而不是国家的整体利益。各个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很可能造成跨地区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从食品生产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现存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在实施和运行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企业不注重原材料的加工过程中质量的控制,导致后续生产的产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企业员工缺乏食品安全卫生的基本意识、生产过程中质检人员监督不到位等等。

2.3 农业生产的环境受到企业生产的污染,造成农产品污染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如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违规使用农药,滥用植物激素都可能造成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一方面,工业的发展让农村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工业“三废”、城市垃圾和废弃物,造成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中,使得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卫生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农民喷洒化学农药也降低了源头产品的安全性。有相关的数据显示,每万头猪每年排泄物中就含有机砷类残留物一吨,这些有毒的“有机肥”常常是未经任何处理,就被用以旆肥、或排入溪流,造成环境的污染。

3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构想

针对现在的国际情况,我国应尽快的建立起自己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只有建立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才能有效地遏制现存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食品卫生安全评估制度,食品市场的准入制度,统一、完善的食品检测、抽查制度,统一的信息制度以及各个方面统一协调制度。

食品卫生安全评估制度主要是在国家相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相关部门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一段时期重点食品的安全卫生状况、影响食品污染物危害水平进行评价,结合食品监督和检测的结果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或者食品安全评价指数。运用评估措施和结果确定管理的重点,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监督执法或抽查计划,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等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主要从食品主体者的生产经营资格,食品的质量安全资格和生产经营者的信用三个方面进行制度的规划,确保食品安全。

统一、完善的食品检测和抽查制度是指我国建立统一的检验、检测标准,便于食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通过高科技的技术建立起完善的检测技术,及时发现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应重点对化学性、生物性的安全问题进行检测和检验,将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第三方监督检查制度由省级食品安全委员会指定企业、政府职能部门以外的相对中立第三方对企业生产、部门颁证、监督抽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此作为企业诚信、公务员忠于职守的考核依据。

统一的信息制度指运用现代互联网的及时及时、准确、全面的食品质量安全的信息,让人们真正了解存在的问题。对消费者举报次数较多,案件统计、分析质量安全差,监测、监督抽查和食品安全评估结果不好,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结论等实行统一信息。

各方统一协调制度是指各个地方机构和部门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下,统一协调对跨地域、跨行业的事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上述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必将有利于维护我国各种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我国居民的饮食安全。但是在实际中可能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还需要一些制度上的完善。

4 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法;重视宣传教育,提高社会食品安全意识。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规,所以现在要对我国存在的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进一步完善以《食品安全法》为主的法律和法规。

4.1 对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有效地宣传

保护和宣传守法经营的企业;做好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管理工作,防止极少数新闻媒体通过对个别问题的不真实的报道误导消费者;健全群众性质的监督网,做好食品质量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认识和积极性。

4.2 加快在食品加工行业推行HACCP体系

按照在国际上通行的规则,根据检验检疫监督管理的总体要求,严格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管,明确相关方的权责,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信息透明公开,鼓励公众参加监督,共同提高我国食品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水平。

4.3 开展对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加大对新型检测技术与方法的研究

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对食品安全污染的问题开张治理,为摸清家底和评价控制措施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曹峰,赵荣兴.关于世界主要国家HACCP应用动态的概述[J].现代渔业信息,1997,12.

[2] 王滨.GMP和HACCP在我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1999,15.

[3] 张志宽.构建食品安全控制体系[J].中外企业文化, 2005,04.

第7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构成要素;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R15;D9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2

一、引言

食品质量安全一直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政府也一直努力通过加强监管来降低食品质量安全的发生率。其中最典型的做法就是,《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及调整,相应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模式不断变迁。地方政府也被要求承担更多的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和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学者指出政府这种单中心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难以达到效果,需要向多中心的食品质量安全治理模式演进(秦利等,2009)。在这个多中心的治理模式中,政府、市场、行业协会、公众都应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有效的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治理(张峻豪,2014)。目前,大量的文献,对公众的食品消费安全维护及监管参与行为进行了研究,但对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较少。基于此,本文对于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描述其的形成机制。

二、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内涵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学者都认为公众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不应该被当作无知者,而应该让他们参与其中。公众(Pubilc)一词本身就代表一个由个人与组织组成的集合的含义,在公众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个人部分可以很明确的指出是公民或居民,组织部分则可以分为协会组织、消费者维权组织等。公众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合法性与内涵,首次得到承认与描述是在我国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之中。在2015年的进一步完善的《食品安全法》中,第九、十、十二、一百一十三等条款,对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媒体、个人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中的权利进行了界定。同时,《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意味着公众参与包括了消费者个人、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媒体等不同的部分的参与。能力是完成一项任务或项目的素质,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就是个人与组织能够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之中的素质,其内涵实际上包括了食品质量安全个人参与能力与食品质量安全组织参与能力,其中尤其以后者为重要部分。

三、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构成要素

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能力主体、能力客体、能力环境等三个部分。

1.能力主体

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的能力主体是指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中的公众,如上所述,包括了个人和组织。在食品安全公众参与的研究中,个人的参与实际上受到关注,在实证研究中,个人的食品安全关注度、认知度和参与意愿三个因素被认为是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最主要内容。这意味着,公众实际上主要被个人代表,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个人在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面前,显得很无知,而个人的集合由于不是一个组织概念,尽管规模巨大但参与效果一样不佳。因此,实际上公众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的主体是组织,而组织参与能力的大小,应该是衡量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主要因素,可以看到,组织参与是一个积极的反映,组织性也给公众在参与中带有更大的谈判能力。

2.能力客体

一般来说,客体是实践主体作用的对象,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客体就是指主体能够用以借助的来完成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行为的工具。这些工具大致包括:(1)知识与信息。这些知识包括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知识,以及与消费者关于食品消费权益维护相关的知识与信息。(2)规则。其包括了那些由政府部门下达的,有利于公众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的非法律性条文与规章制度。以及消费者进行诉讼的相关规则。(3)正式法律。公众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的与途径需要由正式的法律条文来确定,而消费者的权益也需要正式法律来确定。(4)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懂得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曝光,以及对这些问题形成关注,甚至是公共舆论压力。而媒体也通过相关新闻的公布来引导舆论的导向。

3.能力环境

居民是否愿意和时候能有效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参与能力相关的各种环境条件。这些环境包括了:(1)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一个外生变量,由规章制度与正式法律组成,其是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的能力主体行为的基础条件。(2)技术环境。技术进步可以使得居民更方便的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之中,正是这些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传递渠道,利益表达渠道。(3)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的能力嵌入的一个最深层背景。中国古人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传统,可能导致难以形成有效地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4)市场环境。如果存在强大的第三方监督机制配合市场机制一起发生作用的话,市场中能够通过声誉机制的形成,起到良好的抑制食品不安全的作用。(5)社会组织环境。社会组织的存在实际上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秩序的行程,这种社会秩序可以完善市场机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形成机制

基于对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内涵与构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并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公众的认知、关注度及参与意愿,还应该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因此本文希望全面分析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形成机制。

1.个人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形成机制

个人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指个体通过一系列相关行为,达成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的可能性和效果,这个可能性和效果越大,参与能力就越高,反之亦然。一般来看,个人实际实现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的途径有三个:(1)个人信息获取与传递。这是指居民个人能够积极的获取到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并愿意通过宣传的方式与其他居民进行分享,通过提升消费者知识储备来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目前,互联网与新媒体成为个人知识获取和传递的主要方式。(2)个人消费权维护。消费者会有维护自身权利的动力,在相关法律和规则的保障下,消费者会进行维权行为。但居民个人在进行这种维权行为时,要受到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环境的制约。好的环境意味着消费者维权成本下降,相反,维权成本就高。当成本过高时,消费者会选择放弃。而这种放弃行为有可能是在维权行为之前发生的。(3)个人举报激励。政府为激励消费者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的社会监督之中,有时候会采用社会举报奖励机制。但面对极其分散化的食品产业特征,这种举报激励制度很难有效治理路边摊中的食品不安全问题。而对于大企业来说,个人也很难去获取其违规的证据,这时个人往往借助媒体的力量,向媒体举报。

2.组织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形成机制

组织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督之中的途径大致有两条:(1)组织成为个人维权的共同呼吁者,例如组成消费者协会,以组织名义进行维权行为。组织的实力大于个人,相较于个人更能实现维权的目的。因此,组织的参与能力更强。但这条路径上组织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形成,取决于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政策,以及政府部门是否愿意与消费者协会进行合作。换句话说,消费者组织在参与中还是极为依赖于政府。(2)组织成为社会信誉机制的推动者,通过市场来形成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的能力。这种能力形成的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政府的依赖,组织作为第三方治理的主体,通过强化市场上食品销售的信誉机制,通过质量信号来实现淘汰劣质食品的目的。这种组织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其形成依然取决于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培育程度,以及组织能够形成的社会信誉秩序的程度。

综上,本文首先从个人与组织组成的公众概念入手,全面的分析了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内涵,指出组织参与能力才是这个内涵中的主体部分。其次本文分析了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三个构成部分:能力主体、能力客体和能力环境。并在之前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指出了个人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形成机制和个人食品质量安全公众参与能力的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秦利,王青松,佟光霁.基于多中心合作治理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9(3).

[2]汤宝金.食品安全管制中的公众参与现状的调查分析[J].管理论坛,2010(4).

[3]高秦伟.科学民主化: 食品安全规制中的公众参与[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5).

[4]谭志哲.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之公众参与:借鉴与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2012(3).

[5]丁鹏,王淑娟.公众参与下的食品安全规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6]张峻豪.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及其模式变迁:一个产权理论的分析框架[J].宏观质量研究,2014(1).

第8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化验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8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57-02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屡牵扯人心,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毒豆芽、苏丹红、墨汁粉条等等无不惊世骇俗,让人心惊。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我国也从2013从立法上对食品安全问题设以明确的规定和刑罚。我们并不希望制裁,而是希望在问题的源头,危险就被控制住,因此加强食品质量检测势在必行。

1我国食品质量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1供应渠道混乱由于地域习惯和民俗习惯,造成了我国拥有丰富的饮食习惯,其中不仅包括在食用方面,也包括对食物的采购。目前,我国的主要食品市场渠道和形态是:主食市场、生鲜食品和食品原料市场、副食市场。这就使我国食品的供应链十分复杂,为食品质量检测增加了难度,也出现了一部分的监管盲点。

1.2不规范的食品生产工厂我国传统的食品生产工厂中,中小企业约占90%,这就导致食品的生产规范难以统一和符合国家标准。小型食品生产企业、小食摊、小作坊、准家庭式制作和现代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并存的现实状况,因为利益和意识等因素的影响,降低了食品加工者对食品质量的要求标准。

1.3食品添加剂的滥用添加剂的过分使用主要是在果脯蜜饯类,该类食品总体超标率达27.7%,其中,苯甲酸的作用是防腐,但是若摄入过多的苯甲酸就会对肝脏、肾脏造成破坏,严重者会出现病理性变化。

1.4微生物的污染微生物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冷冻饮品。该类饮品中微生物总体不合格率高达38.5%,其中主要问题是微生物引起的菌类超标。菌类超标容易导致食用者患传染病和腹泻等。更严重微生物污染会引起霉菌毒素的产生,该毒素会导致食用者肠胃不适和损害肝脏。

2食品安全检测问题出现的原因

2.1监管不力,审查不严一些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提高业绩,对一些企业的审批采取一种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放松对食品加工企业的审核条件,因此,就出现了一批以假冒伪劣产品为主的食品企业,这是政府的审查不严。

在监管方面,大量没有正式营业执照的企业仍然存在,,置监审机构于不顾,罔顾国家法律。由于监管部门的不力,就不能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危害的产生。

2.2检测人员专业素养的缺乏目前,有部分地方的质量检测人员并没有进行过食品质量检验的相关培训。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质量检测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哪种食品需要检测,需要检测哪些项目都不太确定,造成物力、人力的浪费。也同时为食品安全又多加了一层隐患。

2.3检测技术落后迄今为止,我国的相关检测部门仍然不能拿出准确的检测标准,包括检测数据,有害物质的成分表、检测根据、临检危险值等,虽然在2013年从立法上给予食品安全问题的刑罚,但是至今仍然没有法定的检测机构和检测方法。这不得不让人们忧心不已。

2.4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缺失1996年云南省会泽市工业酒精勾兑假洒案导致157人致残36人死亡,2008年毒饺子事件,地沟油事件,2003年的老鼠肉充当羊肉的事件,种种食品安全事件比比皆是,触目惊心。但是,各地政府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上以及应急处理上缺乏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这直接放大了食品安全问题的破坏性和负面影响,也会让国民对政府失去信心。

3对食品问题检测的探究

3.1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政府的审批力度务必严格化,透明化。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完整的、合格的生产许可证,这样才能切实保证食品企业产品的质量。监管方面,一是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二是要对监督流程标准化、严格化,三是对于企业的监审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不能监测一年,放羊十年。

3.2法律体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一是完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二是建立控制标准,三是避免生产食品的环境污染,四是加大打击力度,五是完善市场管理机制。

3.3规范检测工作和流程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要求,制定严格的规范和明确的检验流程,对食品样品的检测不仅要按照程序进行,还要将检测结果透明化。

3.4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当前,政府迫切需要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积极开展食品的流通、生产加工风险监控,通过分析食品安全信息,初步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控制,尽可能的避免食品安全问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给国民制造的恐慌。在事故发生初期,政府要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的发展境况,并将后续处理透明化,加大对假售假者的力度。同时,可对现有监管体系进行梳理,明确监管责任,理顺执法监管体系。此外,应统一食品安全标准,提高检测技术,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

4结束语

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一直是政府和国民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已形成四级检测体系,食品质量检测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立法上也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刑罚标准,但是问题仍然存在,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从根本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还给国民一个安全、干净的饮食环境。

参考文献

[1]汤滨,黄娟.食品质量检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10,(07).

[2]何文斌.如何保证食品质量检验的准确性[J].中国电子商务,2010,(9):300.

第9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范文

这次会议是经县政府研究确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认真研究部署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刚才**同志传达了县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就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整顿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有较大提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每年都部署安排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积极组织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去年国务院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对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能进行调整和理顺后,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进一步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效果比较明显,全县食品质量安全总体状况有所改观。

据统计,截至9月底,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监管的食品生产企业,全县已有**家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获证的企业,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必备生产条件有很大改善,绝大部分企业生产的食品,其质量安全是有保证的。从质监部门XX年上半年食品监督抽查的情况看,平均抽查合格率为80%,比XX年同期平均抽检合格率75%有所上升,总体来看,我县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

(二)我县食品质量安全仍然存在亟待解决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食品加工企业整体质量水平仍然不高。尤其是一些小型企业和家庭式小作坊企业的食品质量抽查合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是:企业负责人的质量意识差,没有很好的树立“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

二是分散在农村、城乡结合部、乡镇的食品小作坊,量大面广,且生产工艺落后,加工设备简陋,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对食品质量安全构成较大威胁,据质监部门的初步统计,全县的40余家熟肉加工作坊,“三证”齐全的不足30%,露天经营现象在各个乡镇均有存在而且非常严重。

三是部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不按标准组织生产、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质监部门近段时间查处的食品案件中,熟肉制品加工中使用“日落黄”,烧鸡加工中使用“亚硝酸盐”,豆腐及豆腐皮中添加“吊白块”,蒸馒头过程中使用“硫磺”的情况均有发现。

四是新情况带来新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转基因、添加剂、激素、植物生长剂等新技术的应用,造成潜在或现实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有的还需要各个监管部门长时间的认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