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培训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4月23日的小学数学新教师培训课中,我比以往都要投入。大概也由于一年的新教师培训学习即将结束,对自己在将近一年的教师成长历程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而感到兴奋,对此,心中怀有的那份对学习中收获的喜悦和师生间那份诚挚情谊的依依不舍之情便油然而生,自己倍感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和难得的聚会。
今天的课是一节必修课,由我班的班主任赵老师来主讲。他为了使我们年青教师能尽快成长起来,想法设法,付出了许多心血。瞧,他这一天就给我们带来了一堂别具一格的课堂教学课——“小学数学解题与现场即时讲题大比拼活动”。让在场的所有新教师都来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解题能力和讲题教学能力。课上,我发现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老师都是习惯用方程来解小学数学题,而自己也发现,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我们应当采用贴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就算是用了自己的方法来解决了题目,也要将它转化为小学生在现有有限认知能力的范围之内、可接受的程度上来。教师的可爱之处,也就在于能把自己懂得的知识也教会学生真正懂得,教给他们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时刻激励和提醒着每一位教师坚守好自己的教育阵地。
在其他同学上台即时讲题大比拼中,我发现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的必要性。语言在引导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比如,如何用贴近小学生的语言来提高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如何善于用巧妙的语言来提问和引导,提问时如何有效设疑、何时用设问、何时又要将讲解转化为自问自答方式等。赵老师都在学员们的教学课上一一给予指出,他指出,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将陈述性的语言转化为提问性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同时也体现出了“教师少讲,学生多说”,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教学模式上来。
教学之路上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自己的成长之路上又迎来了一次次“收获”,在此次的学习中,我又因“收获多多”为感到无比的快乐。
大家好!见到你们,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不仅因为这里有的曾是我的学生,而且也因为我也曾和你们一样年轻过,一样有着一个从事教师工作的开始,有着一个从新手到成熟的过程。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感到很高兴。虽然自己工作已十六多年,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要说经验谈不上来,教训却有不少,当然也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因此,我想从自己从教的所思、所想、所感以及教训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从教16多年来,我感到最欣慰的,不是我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我的课学生比较喜欢听,能够成为一个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在我心里,有一个定位:教师是我的根本,讲台是我的舞台,学生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虽然,现在我“一不留神”也当上了一个中层干部,但我始终认为,教书才是我的事业。因此,我总在思考着:该如何教好书?该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一名教师?我认为,最好的评判,便是学生的评判,只有学生欢迎、学生认可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只有追求学生的成功,才会有教师自己的成功。我的体会是:
1、平等、尊重、热爱学生。对此,我深有感触,在XX初中任教时有一位女生连续读了两年初三,都是在我所任教的班级,该生性格活泼,与我的关系也比较熟络,在一次课堂提问中,我提问了她一个问题,她回答不出,出于我与她较熟络的缘故,笑着无意中说了一句“你可是初四的学生了呀,这个问题还答不出”,我话刚落,只见那学生脸色一变,气咕咕的“唰”一声坐回座位,涨红着脸,一言不发,从此不再理我,对我的课也失去兴趣。我知道,我这不经意的一句笑话,深深地刺伤了那位女生的自尊心。这件事直到现在我都难以释怀并引以为戒。因此,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坚持与学生平等相处,热爱尊重关心学生。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也被迫关注那些学习差、纪律差的学生,那些学习一般、性格内向、默默无闻的学生往往在老师关注的视野之外,这些学生其实更渴望老师的关爱,往往一句不经意的问候,也会令他们激动不已。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一视同仁,在提拉学优生的同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予中层生,把更多的耐心和关爱给予后进生。正因为我把学生当人看,没有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因此,我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信任。
2、在学习上带给学生安全感的教师。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一个能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一般来说是一个博学多才、业务精湛的老师,是一个不仅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且又能带给学生丰富知识的老师,是一个让学生在学习上觉得放心、踏实的老师。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要想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认真备课,常备常新。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谋划。备课就好似工程师设计蓝图,蓝图设计得好不好,将直接决定建筑工程的质量。同样,老师备课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轻描淡写,应付式的备课,实质上是对工作不负责的表现,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虽然,我教XX已十六多年,对教学内容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随便拿起一本书上一节是没问题的,但在备课时,我总是习惯地在大量阅读参与有关参考书、资料书,回顾以前上课的成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时代的变化来备好每一节课。因为,教学内容虽然变化不大,但学生已经换了新一届学生,时代也在发展,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如果依然按照老教案上课,必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备课时,我总是力求常备常新,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我总是喜欢根据新的情况考虑能否采取更的方法来处理,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从而通过备课这一环节,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2)善于反思,勤于积累。在上完一节课后,我都习惯的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得失,那里做得好,那里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如果下节课再上同样的内容,又该采取什么更好的办法?这样,经过思考,到另一个班上同样内容,我就可以马上加以改进。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我们常常为寻找一个恰当的素材而大伤脑筋,有时回忆起某个好的例子想使用时,却怎么也找不到,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因此,在教学中、在阅读中、在浏览网页时,发现有好的素材、资料、典型的题目、解题的技巧、名言妙句等我都很注意收藏。特别是对于XX学科来说,它是一门涉及领域相当广泛的学科。因此,对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XX教师是一个“杂家”,上懂天文,下懂地理,见多识广。过去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必须有一杯水”,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教师仅有“一杯水”已远远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必须有一条常流常新的河”,不但流量要多,而且要清澈见底,即质要高。一个博学多才的老师往往会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作为一名XX教师,必须博览“杂书”,留意奇闻轶事,关注时代热点。文学、诗歌、歌曲、图片、漫画、数据、笑话、哲理、故事、幽默、视频、背景材料等都要关注。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分类整理、保存的好习惯,所积累的素材,便是你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库。积累多了,备课时就方便了。所谓厚积而薄发,你将会发现你在课堂上居然也能引经据点,旁征博引。
(3)研究教材,超越教材。教材为是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在过去,全国只有一本统编教材,一些教师误以为教学就是教教材。因此有的照本宣科,教学缺乏艺术性。知识当然要依靠一定的教材作为载体,教科书当然是用来教授知识的。但我们要教的是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而不是教科书本身。现在全国各地有很多种版本的思想政治教材,尤其是新课改在明年铺开,可能会更多种教材,是不是说,同一年级所学的知识内容各地不一样呢?如果是这样,那么高考以那个地方的教材为标准呢?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作为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如何才能用好教材,前提就是要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根据本地实际、学生情况、时展对教材进行再处理、再加工。其实,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就不是专家编写的教材,而是师悟教材。例子的选用、逻辑的处理、方法的选用,会因不同的人而不同。……我们必须明白,我们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可用不同的素材、手段、组织方式。…
(4)研究教法,超越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教法能够运用自如,就能达到一种收放自然的境界,也就是对教法的超越。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如对一些常识性的定论性的知识,传授法已足够,如果采用探讨法,既无必要,又显肤浅。而对于某些知识点,……。如对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要说明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不容易。因为学生会从现实中某些动物的表现,认为动物也有意识,把动物的本能与人的意识相混淆。最的方法是使学生在顿悟中内化理解。可用情景教学法,如:放映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巴浦洛夫曾做过的一个试验录像:将黑猩猩爱吃的水果摆在湖中的小船上,水果周围燃有烛火,船的旁边有一个木排,上面有贮水缸。同时训练黑猩猩学会拧开水笼头,拿杯子盛水去灭火。当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后,它发现附近水面的木排上有带龙头的贮水缸,但水缸与它所在之处相隔一段较宽的水面。(到此暂停,问,黑猩猩会如何灭火而吃到水果呢?)学生思考发表各种想法后,继续放映:只见黑猩猩用自己身边的短竹杆接成长杆,将长杆从自己这头搭到木排上,然后从长杆爬过去,打开贮水缸的水龙头,盛了一杯水再返回原地用这杯水灭了火,并吃到了美味的水果。至此,再引导学生思考:黑猩猩为什么会舍近求远呢?说明它没有水的综合性概念,没有抽象思维概括的能力,再聪明的黑猩猩,其智力水平仍属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而非意识。……这样,也许效果更好,学生才真正理解这一观点。但此外当然还会有更好的办法。
我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解疑的欲求,获得解疑后的,能让学生真正融会贯通的方法。
(5)研究高考,超越高考
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中学就教什么,高考如何考,中学就怎么教,高考对中学教学具有相当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可如果不研究高考、不了解高考、不熟悉高考,绝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是不可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的。特别是近几年全国高考、XX(省)高考改革不断深入,改革力度很大。从3+2(99年开始)——3+2、3+综合并存(共有12个组合)(2002年开始,2004年只有6个组合)——3+文综或理综(2005年)。各科高考如政治科的考查范围、能力要求、难度、题型、题数、分值、赋分标准、出题的特点、赋分的标准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作为教师,既要课上得活跃,又要有实效,就必须针对高考的要求与特点来进行。现在在网上很容易就可以查找到近十多年来的高考试题,也有不少资料书专门研究分析近年来的高考情况。我把这些试题找来都一一认真做过、分析过,那一年、那一道题目考查那个知识点,我都比较清楚,我都在自己的教科书上标出来。每教学一个知识点,我都知道历年来高考考查情况,因此教起来便得心应手,紧扣高考。另外,我喜欢研究高考各种题型的出题特点,总结答题的一般规律。现在教提倡要给学生减负,要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上岸,学生要减负,老师必须加负,学生上岸,老师必须下海。老师下海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寻求科学的方法,然后授之以渔,教给他们捕鱼的技术、点石成金的方法。
3、养成高效率、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对工作的极端负责,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快速及时的工作效率,是一个老师应努力达到的,同时这样的一个老师也是学生大力欢迎的。平时,我们老师都埋怨一些同学不能按时交作业,或不愿意交测试卷。我想,这也不能完全怪学生,有时老师自己也有原因。我们有些老师不也是不能按时批改作业,及时发还学生吗?或是马马虎虎打一个“阅”字应付了事吗?我们都当过学生,每次作业、测试卷交上去后,都非常希望老师能及时批改、及时发还给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有时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能及时把试卷批改及时发还时学生那失望的表情。如我到XX中学后任教的第一届学生是97届文科班。由于在在工作中我特别注意提高工作效率,今天测完的试卷即使加班加点到深夜,我都把试卷改完并做好试卷分析,争取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发给学生并进行讲评,因为这个时候是学生最容易兴奋的时候,抓点这个关键进行讲评,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正因为我的高效率与认真,学生交缴作业和测试卷的积极性相当高涨,每一次测试没有学生不交试卷的,因为他们知道不过多久便会有反馈结果,从而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97年,这届学生参加高考,政治科的平均分比XX学校还要高一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对此,我也会有较深的体会。
4、贵有自知之明,不断进取。学生需要一个有自知之明的老师。无水无以成江河,无知无以成教师。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的。有一位学生写了一封信给一位老师(A老师),在信中,学生表示了对A老师继续深造、不断进取,满腹才华的欣赏,同时也谈到了对他们班一位任课老师(B老师)的看法,认为B老师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不求进取,这样的老师不是他们所崇拜的老师。A老师也把这封信给我看了,从中我看到学生多么希望自己的老师也在不断更新观念、增加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引领他们达到更高的层次。我个人起点低,但是我有自知之明。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知识有限,理论功底浅薄。因此,工作两年后,我马上参加了本科函授学习,2003年又攻读教育硕士,我很重视理论学习,阅读教育教学理论名著,一有机会便积极参加学术讲座。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越是深入学习,越是发现自己的无知。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和充足的心理学的素养,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者。总之,现代教师的知识结构类似于“长方体”的开放的复合型结构。其中“长”指所教学科的专业特长;“宽”指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宽;“高”指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素质高。这三方面的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构成了新时代背景下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容量。
5、塑造教师个人人格魅力
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rx·Weiber)认为权力的来源主要有三种类型:传统型、法制程序型和个人魅力型。真正能撼动人心并为别人所牢固接受的是个人魅力型权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所酿就的人格吸引力,它是教师的品德、才智、能力、情感、气质、言谈、举止等各方面的感染力的综合。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一是靠理论本身的魅力,即真理的力量,二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因此,要想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绝不能靠教师的自然权威,而要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所赋予的权力。我感到:良好的形象、言行一致、表面如一、执着的敬业精神、平等、民主的作风、尊重关心热爱学生、高超的教学艺术、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等教可以增添教师的个人魅力。
在我十六年的教学实践,总之,我觉得要做好一名教师,必须解决三种能力问题即动力、能力、精力。缺乏动力不想干,缺乏能力不会干,缺乏精神不能干。
教师寒假培训心得感悟
在寒假教师学习培训会上,我们听了山东潍坊教育局韩吉东局长给我们做的《合作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报告,韩局长分析了传统教学的现状,阐释了生本教育的内涵,研讨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次讲座对我的触动颇深、对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通过假期的培训,谈谈自己对生本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生本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生本教育的课堂,精彩的是学生,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拥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很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是那样的投入,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课前学到的知识等,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很多。总之,在生本的课堂上,所见到的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让课堂呈现出精彩,学生活起来了,快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二、生本课堂中,教师是课后的“引领者”
生本课堂主张教师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学生学习尽可能的自主。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是课堂的策划者,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在生本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下面三点:
1、设置好前置性作业,放手让学生预习。
生本教学的原则是“不学不教,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备而来”。这“有备”就是指提前做好预习作业,做好上课的准备。可见,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就尤为重要。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2、组织好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究。每组选出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任务分配等事务,组内成员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确实无法解决可以向教师提出,如问题具有普遍性,再由教师和全班同学交流,展开全班性的讨论,这样做真正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教师得到了解放。
生本课堂看似简单:1、布置前置性作业。2、小组讨论。3、全班讨论。4、教师点拨指导。可实际上,要想上好生本课,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点拨时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也就是“放”;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扬生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其实,这一点一拨,并不是太好把握。这需要教师有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学生,这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自己学,教师只起到帮学的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教师在什么时候帮,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还应该做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总之,通过学习韩局长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用生本课堂教育模式教学,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更深的发展。
教师寒假培训心得感悟
假期中,学校对这次培训活动做了精心的组织与安排,使得这次培训活动内容全面、详实、针对性较强。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明白,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能跟上时代潮流的老师,必须得经常地、不断地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的河流常流常新。现就个人在这次学习中的心得体会简明表述如下:
本次培训着重对我校的基本教学常规,尤其是期末进行检查的基本常规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如教务处张主任对开学后如何撰写教学计划、如何备课进行了详细地解读。特别是她讲到了教学计划的撰写必须要包括的五要素:学情分析、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 ,对开学后即将进行的教学计划的撰写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王姣和黄贤德分别对如何规范地批改语文和数学作业分别作了再学习解读。 尤其是对作文批改时各种批改符号的正确应用的讲解非常好。
还记得我上学时老师曾经说过的几句话,“学习重要;做事更重要;做人最重要”。我们小学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感染者学生。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技能,还应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更应该重视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一名教师的准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要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
这次的学习内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校园的安全是实行教育教学的保障,时刻不能忘。在学校安全工作中,一定要明白安全无小事,处处是关键,时时要警惕。我们要努力营造了一个“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浓厚氛围,使我校的每一个角落不流一处死角。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好教育工作就是在为祖国的未来做贡献,我将更加努力,用心培养祖国的花朵。
教师寒假培训心得感悟
在本次学校组织的寒假教师培训学习中,我聆听了各位教育专家和名师的报告,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结交了一群优秀的同行朋友,一起探讨了不少疑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进一步认识到了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必要性。通过这次培训,感受颇深,收获颇丰,对教育教学工作又增加了许多新的认识。下面将我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更加坚定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念
要说这次培训中最让我们全体学员折服的是培训领导xxx、班主任xxx老师和各位授课老师强烈的敬业精神,他们不顾天气的炎热,严格遵守授课时间,用精彩的授课方式为我们讲解、示范、指导,表现出了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些无不让我们钦佩,并将时刻鞭策着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当我听了xxx的《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合作学习的理论、策略及操作模式》、《课堂观察诊断的理念、策略与技术》、《近三年中考试卷评析及复习教学建议》、《教师业务考试命题及阅卷》、匡锋老师的《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孔春生老师的《化学课程标准》解读、侯雄伟老师的《如何说课及说课比赛》、尹头华老师的《如何建立和使用教学资源库》、张鑫老师的《实验教学专题》等等的专题报告后,我更加深入地懂得了作为教师的责任,进一步明白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更加坚定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念,对自己的心态作了一个很好的调适,树立了新的正确的教育观,并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二、更深入地领略到了当教师的幸福
以前,每次只有看到自己所教的班级考试成绩出类拔萃时,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和自豪感;反之就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陈院长《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的讲座,让我更深入地领略了当教师的幸福,知道怎样去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怎样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怎样每天微笑着面对学生、面对自己、面对生活每一天!当然,这种微笑源于教师内在的“富有”,如果教师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广博的学识,没有坦荡的胸怀,面对学生时就不会有真切的富有感情的微笑。陈院长的这个讲座也使我懂得了要勇于面对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以良好的心态来勤奋工作,这样,每天就能感受工作生活中的乐趣和获得新的生活体验。
三、对教师的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师的教”而转,“一切以教学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同时也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符号。陈院长的《合作学习的理论、策略及操作模式》的讲座,使我真正认识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重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才是重点,因此教师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法指导者。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参与者,应当引领并配合学生去积极探讨和学习,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目的。
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也要由传统的被动的“添鸭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去探究与思考。过去的教学模式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必须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多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对《化学课程标准》和生物教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新课程为何特别注重研究创新?新课程新在哪?课堂中如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我并不完全明白诸如此类的问题。专家孔春生老师对《化学课程标准》的分析,让我深刻认识到《化学课程标准》不再是过去《化学教学大纲》那样重在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而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已做了具体的规定。在知识上应该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解认同生物学的原理(如:进化的观点、生物的遗传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等);在能力方面,应该具备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环境保护意识。应该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的人,加强学科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学生经历科学实践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惟一途径。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从各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精神。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教材安排了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且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摸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如何贯彻课标,落实课标要求,有一本好教材是第一步,直接的落实者就是我们的一线教师了。通过学习,我领悟到了教材版块的处理与课标的关系,但真正领悟新课程理念的时候,我们知道并非所有的版块都需要老师去讲解,很多的版块在学生的探究中自然就内化了,各个版块之间其实是相容的,老师完全可以进行整合,可以自由的处理,这样一来,我们就别再是讲教材,而是真正用教材了。
五、学习了先进的经验和方法
xxx老师就比较细致、全面的“如何说课及说课比赛”培训,让我受益匪浅。说实话,我还真的忘记了怎么去说课、该说些什么。这次候老师的培训无疑是雪中送碳,他不仅从理论知识上阐述了说课的含义,说课与备课的关系、说课与上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说课的方法和技巧,说课的内容、原则、技巧,而且联系具体的课例清楚地介绍了说课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每一个环节具体要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课中易犯的错误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都使我们对说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说课与上课、备课不同,需要我们结合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来阐述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路。说课包括了说课板,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这几个步骤。其中说教材包括说教材的编写特点,教学内容前后之前的联系,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等等。说教法和学法主要说清教学中选择了哪些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如何恰当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的,以及指导学生如何去写,结合理论依据谈谈对本课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说教学程序是说课中最重要的环节,介绍课堂教学的结构,要说清楚自己是通过哪些环节的设计来突破重难点的,重点介绍本节课设计得有特色的地方。在重新认识了说课的基础上,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与构思,对我们自身的提高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我们学校班额大,实验开展十分困难。教材中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多,尤其是七年级生物,学生分组实验多,按课时标准完成实验计划难度大。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只能将剩下的部分内容留给下一学期。
xx老师《实验教学专题》的讲座,明确介绍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引导我们如何利用并发挥设备器材的作用,让我深深地感到教法要结合实际,就地取材,灵活机动,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异。尹头华老师《如何建立和使用教学资源库》的讲座中,向我们介绍了有哪些资源,教学资源的含义、教学资源的获取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处理技巧等等,使我认识到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师资源库、如何建立资源库的程序与方法、如何解决资源库建设中的难题,还有匡锋老师对《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的讲座中,介绍了理念下的教法建议,要求贯彻一种理念,落实三维目标,提倡五个环节,怎样来创设情境,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和让学生自主观察,还有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五种教学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和确保学生成功率”,使我对教材和教法有了新的认识。
这次化学新课改培训,给了我许多思考和心得体会,并将我带入一个广阔的实验天地。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更新观念,改变教学策略,注意师生角色的转变,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注重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维上都能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我也清醒地认识到,专家与名师,之所以能成为专家与名师,是因为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恰当把握教学生成”,是与他们辛勤的付出、不断地积累总结分不开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是他们的写照。本次培训虽然时间较短,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课标解读和课程探讨等于一炉,既有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探讨,又有初中生物热点、难点问题的扫描与分析,令我们受益匪浅。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阳春三月,温暖的风吹打着脸庞,美好的一天从外出培训开始了。
宽阔的户外活动场地,温馨和谐的楼道文化,干净靓丽的教室,活力四射又不失耐心的老师,懂礼貌的小朋友……这是房寺镇中心幼儿园给我的第一印象。
一、重体验,重观察,发挥儿童想象力
幼儿的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体验。现代幼儿教育呼唤体验教育,充分发挥幼儿自我发展的能动作用,让幼儿通过实践来认识、体验周围事物与自己生活的关系。观察是认识的基础,《石头缝中的春天》是孩子观察的成果。
在这次的培训中,一位老师为了让孩子们画出迎春花,首先是带着孩子们来到迎春花前,细细地体验阳光下、微风中摇摆的迎春花,孩子们细心地观察,观察它的枝、叶、花,闻闻它的气味,听听枝干摇摆时发出的沙沙声。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说迎春花的枝像羊角,另一个说迎春花的枝像大象的鼻子。感觉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虽然孩子们观察到的是同一棵迎春花,但在绘画的过程中,每一个孩子画得都不一样。看到他们那样认真投入地绘画,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二、守纪律,保安全,养成好习惯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即使是幼儿,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在某些方面遵守纪律,那么就会减少很多浅层次的伤害,孩子们的安全就会多一层防护。
走入大班的教室,首先听到的就是纯音乐《铃儿响叮当》,孩子们跟着音乐有节奏地拍手,有秩序地喝水,上厕所,洗手,一切都是那样的有条不紊。我想,这一切都源于老师已经帮助孩子们养成了好习惯。好习惯塑造好品格,具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学业上也不会太差。
安全重于泰山。幼儿园的头等大事就是安全工作,做好安全工作是保证入园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一、新课导入新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位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把学生的兴趣激发了,才是一节好课的开始。象朱小丽的《认识钟面》这节课,从学生生活中最熟悉地方入手。她问同学们;“你们每天早晨用什么来提醒你们上学呀!”顿时,同学们个个举手,人人发言。随机就引出了《认识钟面》这课。同学们就有兴趣开始新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层层递进,层次清晰明了,凸显了“五为”的教学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三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认知、探索、自主发展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操作、探求、思考、发现、归纳,理解,主动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
2.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三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包括引导、指导、劝导等。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及情感,正确地引导了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象我校方军老师的《线与角的认识》这课,整节课体现了教师的导,在学生观察、动手、想象中掌握和认识了什么是直线、线段、射线和角。
3.以教材为主源。三位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源于教材。他们的教学目标、内容、知识传授的广度和深度都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然后延伸到生活当中去,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课堂。
4.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同时,在“主体”和“主导”上都把思维训练融入课堂教学结构之中。
5.以提高师生素质为主旨。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身心素质、审美能力及劳动技能的训练。
三、娴熟的说课、忠恳的点评,是点拨、传授教法的宗旨
下午,省特级教师朱小丽、魏小英和张振武小学方军教师重点说出了他们这节课的教材内容、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和反思。既给了我们一个好的方法,又给了我们一个好的学习模式。虽后县教育局阎家胜主任请朱小丽、魏小英这两位特级教师对我校方军《线与角的认识》这课进行点评。他们的点拨与传授不仅是对一个老师的指导而是对我们在位近两百多名数学教师的指点迷津。既肯定了上课教师的成功之处,又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这不但是对教者的点拨和指正,更是对看课者的辅导和培训。听了专家的点评,参加培训的教师们,啧啧称赞:专家就是专家,抓得住要害,说到了点子上。这样的点评起到了培训和提高的目的。
四、精彩的报告,是解决困惑、疑难的妙方
我们听了专家朱小丽的精彩报告后,接着由在场教师们根据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或困惑:一是感到棘手的是学生的两极分化问题。二是教材上已删减了的内容而课堂练习上又现了的问题。三是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课堂教学等。专家都一一给了解决问题的秘方。如,对班上学生两极分化问题,她分析得非常具体真实,特别是对少部分留守生,先从心理上分析,给他们足够的信心、关心和爱心,还精辟地阐述了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给了教师所提问题的指点帮助及给解决问题方法。我认为,这样和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使在坐的教师们大开眼界,既是给教师们一顿丰富的“精神大餐”又是给教师们的一剂治疗“顽疾”的秘方。
五、创新教后学后反思 提升自身水平和课堂效能
一、参与式教师培训的涵义
参与式教师培训是用参与式方法进行的教师培训活动,它是体验式培训的一种,它强调通过培训者与参与者间多向互动的方式,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直观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参与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在参与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形成个人与职业持续发展的能力、态度以及价值观。
授受式教师培训是通过培训者的讲授并辅之以参观、讨论等形式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某种基本知识或技能的培训方式。参与式教师培训是在对授受式教师培训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师培训形式。它一改授受式教师培训忽视成人学习者的主体性与个体资源的做法,让教师从游离于培训活动状态转而成为培训活动的主体;它一改教师培训中重“教”轻“学”的倾向,要求培训者和参与者共同承担学习任务,共同承担责任,双向互动。参与式教师培训与以往教师培训相比,最大特点就在于强调参与,这种“参与”不仅意味着一种物理的“在场”,更指心智的“在场”;“参与”意味着个体在身体、认知、情感、思想等方面卷入群体活动,并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互动的状态;“参与”意味着活动中的个体在“体验”、在“互动”、在“反思”,意味着一种主动自发的、平等的、互动的,而非被动的、被给予的、有物资条件驱使的卷入,所以参与者在培训中是否参与成为区分授受式教师培训与参与式教师培训的重要分水岭。
二、参与式教师培训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
在我国的教师培训中,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和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的争论是由来已久的。早期的教师培训由于受到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科学主义取向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科学主义取向”将科学技术所提供的自然界的演化图景当作终极的实在图景,并上升到本质高度的主张和信念。受其影响人类的知识也被看作是由观念、法则、概念、定理等根据一定的逻辑而形成的结构,追求体系化、逻辑化的结论成为各门学科的目标。授受式教师培训由于受到科学主义取向(工具性价值取向)的影响,表现为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特征,追求抽象、概括、原理性的理论、原则以及实用的技术,假设只要教师了解了培训中的知识、理论、原则,就会形成现实所需要的教育信念和思维方式,并能有效地将之应用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相对于授受式教师培训中科学主义价值取向而言,参与式教师培训彰显的是教师培训的另一种价值取向即人本主义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的参与式教师培训将教师视为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个体,并将实现其主体价值视为培训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在培训中,“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与体现成为培训的关注焦点。正是由于人本主义取向的教师培训对参与者主体的尊重与关注,它也被称为“主体性价值取向”。在参与式教师培训中,个体间的差异不再被视为培训的障碍,而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巨大的、潜在的资源。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目标也不再是归一和同一的,多样的、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成为参与教师培训的目标。
从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维度来看,由于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包括教师培训)都极为强调个体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献身精神。长期以来,教师培训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较强的社会价值取向,更多地强调教师培训与教师个体对人类文化的传递、延续及发展的作用,忽视教师的主体需求与主体价值的追求。以主体性价值为基本取向的参与式教师培训以创造和实现主体性价值为基本的信念和原则,追求的是教师个人与职业的持续发展,假设教师成长和发展是亲身体验、感悟和反思的结果,而不是对抽象的理论和程序化的技能的学习的结果,教师的成长应当经由体验、感悟、反思来实现。参与式教师培训以促进教师个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来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参与式教师培训追求的是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共存,是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统一。
三、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功能
就我国教师培训的具体功能而言,可以大致分为两类:补充和转型。授受式教师培训是重在补充(更新或扩展),是补充型培训;而参与式教师培训则是指向于观念的转变和重塑的,是转型型培训。
补充型教师培训,是针对知识而言的,侧重的是理性和结构,注重参训人员的知识在数量上的增加和积累,注重技能的增强以及原有的关于教育教学的认知结构的丰富。这种培训形式直接指向于培训的数量目标,倾向于改变教师知识的量,教师内隐的、深层次的、支配其实际教学行为的个人理念没有改变。这种培训之后我们经常可能看到,培训中学到的观念或相应的方法,常常是“时过境迁”便“完璧归赵”,难以对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行为产生切实的指导作用。
而参与式教师培训则是从知能到观念的全方位的培训,侧重的是发展。它不仅着眼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的丰富和完善、技能的增强,它更注重让教师形成用于重构教育教学知识经验体系的科学理念,更注重教师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相对于补充型教师培训的量的目标,参与式教师培训重在观念变革,是指向于质变的。以转变观念为目标的参与式教师培训强调以参与式培训本身来帮助教师体验并树立关注学生、关注发展的思想。参与式教师培训认为,教师亲身体验参与的乐趣、参与的障碍、参与中的需求(希望得到帮助与支持),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同时也是促使教师教育理念发生变革的有效途径。
四、参与式教师培训方式的适用范围
参与式教师培训在当前的教师培训中有其独到的功用、独特的价值,但这并非是说这种培训方式就是万能的,它也有一定的条件和要求。
授受式教师培训,比较适合于短时间内需要了解或知道大量信息时使用,适合于低层次(识记、了解)的学习;而参与式教师培训则比较适合于领会、掌握和综合运用等高层次的学习,它需要受训者本身的反思与重构。授受式教师培训适用于时间短且相对集中的情况,一般培训人数可以较多,而参与式教师培训,因为比较注重参与教师的体验、交流与反思,所以在时间上应相对较为宽松为宜,一般而言,它只适用于小规模的培训,人数在30-50人为宜。就场地与设备而言,授受式教师需要有相应的场地与设备;而参与式教师培训则可以相对灵活地使用场地,发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优势。
中小学新教师培训是提高新教师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障。由于师训组织者的专业性不足、对新教师培训的内涵理解偏狭等原因,使得其在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蓝结对”师徒化、培训模式“师本化”、组织形式丰富化、效果评估全面化将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中小学新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改进
新教师,也称新手教师、新任教师,一般指入职三年以内的教师。这是新教师开始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适应期,也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为新手教师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有助于促进其专业发展,缩短职业适应期。在课改大环境下,对于传播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教学模式、方法,提升学校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实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教师培训的内涵
中小学新教师的培训决定着其今后的素质水平与发展潜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又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质量。诚然,新教师培训应该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首先,新教师培训对新教师是一种内求而非外加的学习活动,其必须建立在新教师实际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真实地观照到新教师的发展内求,站在新教师的立场上思考新教师培训的运作,实现一线教师自下而上的内心自觉,才能达成新教师培训的真正目的。其次,新教师培训要面对新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所面临的问题。组织者开展的任何培训活动均须立足于新教师的实际需求。新教师培训内容须适当减少形而上的教育理论,以贴近新教师的教学实际为主。新教师难以胜任复杂沉重的教学任务,如果得不到具有操作性的帮扶、指导,很容易自暴自弃,产生职业倦怠、消极抵抗等问题,不利于其成长,更有损教学品质。再次,新教师培训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导向。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1]。所以,实现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只是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还要关照到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新教师培训的任一环节中必须以教师的这种广义的专业发展为核心,以是否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标考量培训的效度。缺失这种导向性,一则新教师培训所学不能为其所用,甚至造成误导,致使其丧失自身的教学风格;二则造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内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失去新教师培训的意义。
二、中小学新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教师培训作为提高新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重要路径,在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四个主要环节,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1.目标:内涵窄化,难于落实
长期以来,新教师培训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被窄化,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只侧重专业知识与技能,忽视了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等的培养。而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与意识才是其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培训时缺少这种动力的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将难以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此外,新教师培训之后的继续跟进、职业规划的监督指导不及时,他们在执行规划时便常常陷入迷茫。新教师初入职场,对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不甚清晰,难以做出具体科学的发展规划。目标规划若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必然会减弱它的可执行性。在遵循规划执行教学工作时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督导,也将难以从本质上改正自身的缺陷与不足。
2.内容:轻视实践,漠视差异
培训内容是新教师专业成长所需汲取的关键营养,理应设置最合理的成分,但在实践当中却明显失调。一方面,注重理论传授,轻视实践指导。新教师培训内容多是依据培训组织者的经验总结,聘请的有些教育专家、学者缺乏与教育教学实际运作的接触,难以将艰深晦涩的教育学理论嫁接到教学实践之中,为新教师提供最切实有效的指导。而且在培训中缺乏对新教师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指导,新教师即便经过培训也不能察觉自身的问题所在。另一方面,漠视差异,追求整齐划一。不能对新教师的学历背景、知识结构、教学方式进行详细的考察,选择适切的内容来“因材施教”,一味追求效率却减弱了效果。同质化的培训内容难以适应异质化的教师多方位、多层次需求,不能调动起新教师的培训热情与主动性。
3.方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
培训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培训效果。大部分地区的培训授课为大班主题讲座、课题汇报等形式,这种新教师培训的主流渠道使得培训过程单调枯燥,缺乏生气。大规模的讲座式培训限制了新教师与培训者的互动交流。在培训过程中新教师难免觉得枯燥乏味,主体性受到抑制,培训内容的理解与内化是新教师主动构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加油”、“充电”,失去积极主动性可能造成厌烦情绪、懈怠心理等不良影响,学习效果自然十分有限。现代教育技术所特有的超越时空限制、促进相互交流、个别化学习等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区域中小学校的新教师培训在方式、手段上过于陈旧。新教师对远程培训、个别指导、座谈研讨、合作探究等新形式的呼声日益高涨,单一的集中培训面对新形势已显得格格不入。
4.评价:偏重形式,偏离本质
当前的新教师培训评估主要集中在对培训活动的过程性材料的考核,而较少去关注新教师真正的内在改变,偏重形式材料,偏离培训本质。入职新教师适应单纯的教学工作本来就已经非常吃力,如果再强加一些没有实际价值的形式材料,会让他们因疲于应付考核而忽略自身素质的提升。培训之后的新教师部分技能与知识可能是内隐的,效果难以在纸上呈现,因为培训需要留给新教师一定的时间去反复思考、认真总结,最终内化为自身具备的素质。缺少导师、教研组对新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观察,最终给出的评价难免偏颇。
三、中小学新教师培训的改进
随着学校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各学校对新入职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立足新课改的现实场域与新教师的培训需求,完善新教师培训的各个环节,以新教师培训促新教师专业发展,以师资队伍现代化促教育现代化,亟待对当前新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
1.青蓝结对师徒化,给予新教师以稳定持续的操作性帮扶
开展师徒结对制的培训模式是现代新教师培训的大趋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新教师师徒化培训的理想期许。首先,拓展师徒帮带的内涵。现代意义上的师徒结对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形式。因此,师徒结对也应该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校内师徒帮带,让新教师与本校骨干教师共同组织业务结对,使新教师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与指导;其二是校外安排学科导师,为新教师提供更宽广的平台、更优质的资源,实现长远发展。其次,制定清晰具体的新教师成长规划。新教师对自己的成长路径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需要优秀资深教师与其共同制定一份符合自己的发展规划。最后,给予新教师切实的反馈。新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需要得到及时的指导与反馈,唯此才能内化为自己稳定的教学经验,倘若长久搁置必然造成其发展的隐患。此外,培训专家与学科导师应定期下校调研,通过听课观课、座谈研讨了解新教师的计划执行、教学困惑、目标达成、其他需求等情况,给予指导性意见。
2.培训模式“师本化”,建立教师本位的培训体系
在课堂教学生本化的教育大潮之下,新教师培训需要一种“师本化”的培训体系。在培训中要把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一个核心位置。首先,深入调研,明确新教师的基本需求,并依照提出的需求调整培训方案,如加强学科培训、增加互动交流机会、时间安排上尽量集中等,使新教师培训更加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更能体现培训活动的人性化,更好地服务于新教师专业成长。其次,培训活动课程化。将贴近新教师教学实际的培训主题固定下来,定期开设培训课程,尤其要设置激发教师自我发展需求与意识的课程,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到自觉的水平。编著开发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教材,提高培训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在新教师上岗之前就为他们发放培训课程表,提高其规划的执行效果。并且下发培训反馈表,对培训效果进行调查,为不断调整培训课程内容提供依据。最后,三级联动,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高校、区域当局、中小学校合作培养的模式。“有些国家(美国、英国)的试用期培训既作为新任教师的入门培训,同时也是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正式的学历教育。另一些国家(日、澳、中国)则是单纯的非学历性的新教师指导或培训。”[2]这种非学历性的新教师指导在我国表现为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两者的相对分离,致使新教师陷于适应教师岗位的尴尬境地。因此,亟需整合教师培养过程,建立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在职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
3.组织形式丰富化,基于培训内容选择适切的培训方式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日益多样的背景下,新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也就有了丰富多样的要求。按培训内容的性质与组织形式的集约化程度可将新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分为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任何培训形式都适宜于相应的培训内容,我们排斥的只是单一的形式。集中培训主要是主题讲座,面向的是各个学科的所有新教师,多是关于“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师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上好一堂课”等通识性的主题。这种形式尽管不能迅速提高新手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但极易操作,效率较高,可以为每个新教师提供对教师共性要求的指导,充分利用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率。集中培训需要注意的一是建设包括一线名师、教研员、高校教授在内的多层次的专家团队;二是为培训对象创造充分表达自己意见、阐明自己困惑的机会,使培训效果最大化。分散培训,比如座谈交流、课例研讨等,针对的是个别学科。新教师与专家教师可以充分有效地互动,为新教师创造沟通互动的机会,切实解决新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的培训方式针对的是不同的培训内容,绝不可坚持单一的培训方式或内容与方式的失调混搭。打破单一的集中讲座培训状态,积极开发创新新教师比较欢迎和认可的诸如观摩教学、课例研讨、远程指导、教学竞赛、新老教师交流座谈会等培训形式。
4.效果评价科学化,保证评价人员、内容的合理性
培训评估工作对新教师的学习、工作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所以对培训效果的评价考核务必保证科学化。首先是评价者的科学配置,“研训一体”。评价工作需要培训科与教研室的精诚合作。培训组织者与教研员、学科导师一同下校监督考核,将培训评价工作落到实处,执行有理有据。因为前者并不具备新教师成长的专业知识,但是却掌握着整个培训的过程性材料,教研员与学科导师具备学科专业知识,也了解新教师的具体教学情况,可以提出有效指导却不了解培训过程中的考勤、参与度等,两者相互合作能对新教师做出更科学合理的评价。其次是考察内容的科学选择,“质量结合”。重视新教师培训的量化考核固然重要,但新教师培训之后许多的内在改变不能外显为考核指标。此外,还可以打造网络平台,加强展示交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各学校新教师提供网上交流展示的机会。在网络平台开辟新教师培训板块,文件公告、展示学校培训动态、发表培训感悟等,为新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将新教师们撰写的培训感悟择优在教育网的相应版面,激发教师自我参与、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形成并完善推动教师自我提高的激励机制。新教师培训的价值与意义逐渐得到教师、学校、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国家的广泛重视。《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3]。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培训机构应立足于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创新中小学教师入职教育多元、高效、灵活的培训模式,使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时期教师的职业要求,从而提升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质量,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作者:蔡其全 王智星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山东青岛市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7).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覆盖我市教师全员,涉及面广,层次复杂。原来分设中小幼三个教师培训中心,分别挂靠两个市属大学,头绪多,条块分割,每年教师培训工作缺乏系统规划;职能不明,责任不清,已与高速发展的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需求不相适应。后经市教育局广泛调研、论证,通过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实施职能归口,终于成立了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通过委局的统一领导和教师工作处的具体指导,统一协调与管理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心成立后,注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强化市级培训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规范区级培训的立项审批制度,还组织开展全市教师培训工作的运行与交流。这样,全市教师培训工作有序运转,市级教师培训项目逐步形成特色,区级培训异彩纷呈,既有效推动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又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二、深入一线做调研,按需立项接地气
开展按需施训是落实“以师为本”的培训理念的集中体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不同,城乡及不同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也不同,因此,只有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培训,才是有效且能赢得教师欢迎的培训。每年进行市级培训项目设置之前,市局教师工作处会同市继教中心认真开展培训前的项目调研,坚持与一线教师、教育行政管理者和师训管理者座谈、交流,以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在坚持我市教师培训的连续性的基础上,科学、整体地规划教师培训项目,努力做到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结合,短期培训与长线培训互补,理论学习与实践研修兼顾,力求项目设计针对我市教师实际,最终提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指导。教师培训项目根据教师的需求而设定,深受参训教师的欢迎。特别是近年来,每年市级项目参训教师近15000人次,参训率接近100%。由于项目设置和培训内容能吸引教师,所以参训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三、课程设计精品化,资源整合优质化
教师培训,即给教师专业的引领和发现、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只有做好教师培训,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市场化运作项目招标,优质培训成效显著
从2009年开始,市级教师培训实行项目外包,即通过公开招标,广泛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整体规划,基本实现了“项目专业设计、政府公开招标、资质机构承办、区校两级协同、市级整体管控”的操作模式。通过招标信息的,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被引入武汉的教师培训活动中。这样,教师便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例如,常青第一学校的刘佳老师这样说:“我有幸来到位于首都北京的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由武汉市教育局组织的首届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研修班的学习。虽然11月的北京秋风瑟瑟,满地落叶,让我这个一直生活在南方的人感到无比寒冷,但培训课程如火如荼,专家高屋建瓴的讲座以及特级教师理论结合实践的剖析,不仅让我从理论高度了解到新时期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更让我从实践角度理解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这次培训学习对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既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又使我获得新的感悟,还令我明白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2.开发本地优质资源,锻造精品课程
我们注重本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并组织名特优教师集体研讨,以形成适合武汉教育发展现实的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市一线教师的优质资源库,旨在向全市教师培训基地推出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师资,以丰富教师培训的内容,最终适应教师专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各区也在积极行动,采取“内强队伍、外联优质基地”的策略,通过内修外习的方式,打造骨干队伍,提升区域教师的整体水平。
四、优化培训打基础,立足基地抓争创
1.认真学习文件,建立市级标准
教师培训基地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全市大力推进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服务与支撑作用。
2.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研训一体化”
各区级教师培训机构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完善机构、规范管理、创新模式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使教师培训基地基本成为本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集散地。例如,武昌区、洪山区积极开展“研训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整合区内教育资源,实现目标融合、内容兼容和过程协调,以突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特点,基本形成区域性教科研、中小学教研以及教师培训一体化的“大研训”格局。又如,新洲区教师培训中心根据区局教育规划的总体目标,强化自身建设,努力把培训中心建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服务中心、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中心和品牌中心。总之,教师培训中心首先要发展自己,然后引领教师发展,最终带动学校发展。
3.争创达标建设,以便强基固本
2011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重启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给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各区级教师培训基地对照教师司的评估标准,深化机构内部改革,既抓硬件的达标,又重软件工程的建设。例如,武昌区教培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内挖潜力,外学经验,不断提升“研训一体化”的工作实效性,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并经专家组评估考核,一次性通过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的认定,是继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后又一个国家级示范基地,有力推进了区域教育的发展。此外,我市还创建市级教师培训示范基地3个,市级教师培训合格基地7个,为全市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跟踪考核查实效,学分管理网络化
1.出台管理规范,促进培训多样化
为了有效保障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教育局出台了《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就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业务管理以及学分考核细则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具体有四点。其一,完善管理体制。在五年的不断探索中,逐步完善、落实三级管理、三级培训和三级考核,使全市教师继教工作层层有人抓,层层有活动,层层有督导,层层有考核与评价,努力使继续教育工作不留死角,全方位运转。其二,更新培训理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培训理念,充分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以师为本”的观念,关注教师的需求与发展,并在继续教育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他们有选择权,使他们由继续教育的顺从者向专业化发展的践行者转变,最终不断开创教师继续教育丰富多彩的新局面。其三,改变培训模式。注重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校本研修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紧密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创新思路,改变培训方式、方法,突出教师的“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和发展性”原则;积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优势,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员听;教师写,学员记”的被动接受的培训模式,把交流、研讨、辩论、沙龙以及合作学习与名校访学等方式引入培训课堂,使培训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师的灵感、智慧、创造力以及新思想、新思路在互动和碰撞中生成、升华。其四,创新考核方式。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教师是否按时完成学习内容,更在于教师的个人成长,也就是说,教师继续教育既要重视结果考核,又要重视过程考核,还要强调训后的实践。2009年,参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开展训后实践研修开始实施,为此,市教育局了《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师市级集中培训后期实践研修工作的通知》,通过研修将培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发挥培训的效益,更引导教师注重反思,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最终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2.实行网络管理,提高学习效益
2010年,市继教中心积极筹建武汉教师教育网(以下简称“教师教育网”)。2011年3月,教师教育网建成开通,全市在职教师个人专业业务档案及继续教育信息全部实行网络管理。意义有五个:一是教师个人可随时登录教师教育网查询个人专业发展信息及继续教育学分;二是市区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可通过教师教育网了解全市和区域教师继续教育的完成情况;三是为制订教师继续教育年度及短期规划提供可靠数据,方便学校管理和市区考核,以提高工作效率;四是网页开通的“继教管理”“继教动态”“继教研究”和“培训心声”等栏目,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并扩大了对我市教师继续教育的宣传,不仅营造良好的教师培训氛围,更增强教师个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五是网页开通的“师路心语”栏目,既加强与教师的实时互动,倾听教师的培训心声,又广泛采集教师的培训需求,为教师培训计划的制订提供有力支持,使培训更适应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最终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效益。
六、转变培训观念,推动继续教育
委局领导高度重视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作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将教师培训工作作为绩效考核目标,从人员、经费和制度上给予充分保障。具体有三点。其一,经费到位。每年市教育局拨出专项经费2000万元支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以打造各区及各学科的“领头雁”。其二,指导及时。委局主要领导须听取各方意见,以宏观指导每年的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设置工作,并从教育政策、委局中心工作以及全市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审核年度工作方案。三是积极参与。分管领导经常参与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研讨会,并深入培训一线,以充分了解一线教师培训的现实需求,及时解决培训中的问题,最终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行。
1.创出特色,树立品牌,助推发展
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创出特色,树立品牌,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大培训”格局
在汉阳区,每年局领导牵头,组织召开“诸葛亮”专题工作会,集思广益,共同商议培训大计(论证培训项目、研讨培训主题、选择培训内容、推荐培训师资和确定培训方案),以使全区形成各方关心培训、共同实施培训的“大培训”格局。
(2)落实保障机制,划拨专门款项
在江夏区,既坚决落实保障机制,又拨专款对培训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还出台了《区教育局关于落实市区两级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以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圆满完成。在江岸区,坚持将每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信息刊登在局周安排上,以体现行政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推动力。
(3)加强工作保障,实施“双线”管理在蔡甸区,2012年既出台了《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和《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管理办法》,又实施“行政线”和“业务线”的“双线”管理模式。局师训科、区教师进修学校、区
教研室、各乡镇教育总支以及各中小学分级负责,层层签订责任状,时时加强过程管理,事事纳入绩效目标;同时,区教育局加强工作保障力度。
(4)努力打造平台,促进内涵发展
区教育局按照办学标准,加强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保证培训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例如,东西湖区基于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围绕内涵提升、区域协同、全员参与、整合优化和校本导航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内容,精心策划和严密组织各项培训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
2.注重宣传,资源共享,有效促进
良好的舆论导向有利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推进,因此,我们注重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宣传,实时信息传递、优质项目推介和创新模式等都是我们宣传的内容。通过宣传,可形成良好的氛围,并激发全市教师对培训的热情,以提升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1)加强舆论导向
2009年,《中国教育报》以“培训教师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武汉市2009年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侧记
(一)”和“让教师培训成为教师最大的‘福利’——武汉市2009年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侧记(二)”为题,报道武汉的教师培训工作,从教师培训是政府的责任到让培训成为教师最大的“福利”,既体现武汉市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担当,又达成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促进教育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的共识。2010年,《中国教育报》以“让更多优秀教师迅速成长——武汉市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辐射效应”为题,专版介绍我市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及工作成效,于是,武汉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影响力逐渐形成。2011年,《中国教育报》以“教师培训交流‘撬动’城乡教育天平——武汉打造十万‘魅力’教师纪实”为题,全方位回顾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以强调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的共识。
(2)促进资源共享
我们通过教师教育网,及时传递有关我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信息,以使教师有更广泛的学习渠道。例如,我市与《成才》杂志社联合,编辑出版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专刊,有力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3)促进区域交流
我市各区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专刊,加强了区内和区际之间的交流。例如:武昌教育培训中心的《教育改革与探索》提出“促进‘研训一体’”的理念,既服务基础教育,又呈现区域教师研训活动的实情实景;江岸区创编的《江岸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园地,既立足江岸教育,又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设“政策法规”“教师培训”“支教援教”“校长论坛”“名师风采”“园丁心曲”“他山之石”和“读者信箱”等栏目,旨在交流教师教育经验,探讨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教师教育问题,传播教师教育信息,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硚口区推出的《师道研究》、蔡甸区编发的《师训简讯》等都从不同侧面深入探讨了区域内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旨在推动教师培训从盲目走向有序。
3.均衡发展,以师为本,符合需求
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是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以师为本”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宗旨,让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走进教师的心灵,符合教师需求,特别是向农村边远薄弱学校倾斜,使教师继续教育真正成为边远薄弱学校教师的最大福利。“以师为本”,即最大限度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并为这一发展提供支持,使教师在培训中提升素养和增强能力。“以师为本”体现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旨在尊重教师,发展教师,最终增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具体有四点。
(1)一线调研
每年市教育局在设置培训项目前,都会在一线调研(既调研培训的方向,又调研课程的需求),以最大限度满足教师的需求,使教师有机会表达专业发展的愿望。之后,教育局根据教师的需求和愿望,科学设置每个年度的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并及时向教师继续教育单位反馈教师的课程需求和发展愿望,力争在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为教师提供精品课程和优良师资。
(2)突出过程
教师继续教育过程应凸显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报告式的培训模式,让参训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加强参训教师信息的反馈,以开展项目中期评估,及时调整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最终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
(3)重视项目
每次市级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完成后,都坚持对全体参训教师开展无记名问卷调查,既总结项目的实施情况,又为日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最终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的改革。
(4)均衡发展
我市教育具有多元结构,且发展不均衡。由于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关注农村和针对薄弱地区成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另外,针对农村和薄弱地区的专项培训,既要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要解决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以推进农村及薄弱地区的教育向前发展,最终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4.创新模式,坚持研修,提升效能
要提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要在创新中收获经验,并坚持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后的实践研修。
(1)模式创新
我市努力改变授课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授课方法,注重引导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参与教学互动。例如,班主任培训采用任务驱动、协同合作、主动竞争和有效激励等方法,围绕班级管理和班主任专业成长等问题,探寻班纪班风的建设、特别学生的应对、班队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班级叙事的撰写(用教育情景剧)以及班级教育游戏的开展,然后由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进行自我展示,最后由专家点评。这样,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便在自主学习与快乐分享中相互促进,进而获得共同成长的体验。又如,江夏区实验小学的教师罗彩虹说:“这五天的培训真是痛并快乐着,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因为担心第二天的展示。虽然展示的结果与自己的期望还有距离,但在展示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无穷的快乐和诸多的感悟!就拿今天的分区交流来说,东西湖的教师的情景表演惟妙惟肖,生动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新洲区的教师列举了自己班级的案例,使大家意识到,班主任的工作不仅是走近学生,更要深入学生的家庭;蔡甸区的教师展示的‘复杂环境下的科学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成长,平朴无华,打动人心;在初中化学骨干教师的继续教育中,他们从改变学习方式开始,制定、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评价机制,并围绕培训内容,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让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亲身体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感受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杜威的“做中学”理念。总之,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受到教师的热烈欢迎,并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师继续教育文化。
(2)后期研修
【关键词】小学新教师;培训需求与方式;调查与思考
一、问卷调查情况与数据分析
近几年来,厦门市湖里区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区委区政府采取新建、扩建校舍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就学问题,致使办学规模扩大,师资需求量加大。2012年至2014年,我区补充的小学新教师达292人,仅2014年就有104人。因此,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就成为了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2015年1月7日至9日,我们以“培训需求、培训评价与期望”三个问题为版块设计问卷,利用网络平台,发放96份问卷,同时以小学片区为单位,分别召开了五场的片区座谈会,广泛开展“基于需求,行动而发”的新教师培训问卷调查活动。随后,综合各项数据分析与意见,进行相应的归整与梳理,提出建议,从而进一步改进、完善新教师培训工作。问卷数据分析如下:
1.职业的认同:职业的认同是新教师自觉、自醒成长的元动力,也是教师成长能得以持久的恒动力。新教师培训中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培训方式的设计,都需得关注他们内心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与归属,须得了解他们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内心感受。调查数据显示,入职半年来,自身的收入、业务水平、培训成长分别位居他们最满意的前三位。可见,新教师对自身业务的提高、培训是有期待的,在收入不低于同龄人的情况下,拥有培训的机会,拥有一技之长是这批年轻人对教师职业认同与归属的重要原因。
2.对培训学习的认识:刚走出象牙塔的新教师们对岗前培训以及后续的一系列培训究竟持何态度?我们设置了如下四题“对于学习,您的态度如何?您常有想要培训的想法吗?您认为培训与工作的关联程度如何?培训授课后您进行过如下哪些活动?”调查中,83位新教师认为需要经常学习,常有想要培训想法的新教师有54人,认为培训对工作很有帮助的21人,认为有帮助的56人;培训后会自觉撰写后记、体会、自我评价的约占31.25%。
通过以上四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新教师对入职后的学习培训是怀揣一定的期望与愿景的,“经常想要培训学习”与“有时想要培训学习”基本平分秋色;对“培训与工作的关联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他们之间分化较大。同时,这些新教师又不失有需要时再学习的“及时主义”与“拿来主义”,培训授课后的自我完善、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比较不够,更多的是依靠外力的推动、行政式的检查,以教学后记、体会的形式来进行后续的学习与提升,深入阅读、思考、实践、研究的极少。
3.培训的课程设置:在问卷调查中,有73人认为培训内容应用程度应加强,有36人认为影响培训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培训内容和教材。可见,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培训取得应有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座谈会中,我们也发现这些新教师在入职的第一年中最迫切、最急需的培训课程与我们的经验是有出入的。究竟哪方面的课程最能解其燃眉之急?调查数据显示:新教师认为在“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方面目前较欠缺的方面依次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设计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最急需的培训内容是“教材的解读、处理、课堂教学的实施、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些方面。
纵观平时的调研,这些新教师在历经省考、教学能力面试等招考环节中虽然也极尽全力熟悉教材,但更多的是一种应试,是纸上谈兵,回到真正的课堂,他们往往生搬硬套,目中无“生”,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学生习得过程的指导与学习效果的落实等等皆与模拟的片断教学大相径庭,这种落差往往造成他们入职后的巨大落差。因此,教材解读、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工作成了他们课堂教学工作的的巨大障碍,令他们焦头烂额,身心疲惫。以下的这组数据更是得以验证:75人认为在本学期的培训中需要增加班主任工作策略与方法的培训;65人认为需要增加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培训课程。座谈会上更是绝大多数新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工作、教材解读类的内容版块提出强烈的培训意愿。
4.培训的授课形式:影响培训效果因素众多,但众多因素中,培训的授课形式同样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重中之重。调查中,36人认为影响培训效果最大的是形式, 占调查总人数的37.5%;他们最喜欢的培训方式依次为教学观摩、实践指导、案例分析、名师引领、研讨交流;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依次为集中研讨培训、有指导性的自学。正如调查所得,新教师这一群体,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喜欢时尚新潮,喜欢新鲜事物,表现欲强,由此他们期待培训内容能贴近他们所需,期待培训形式能灵活、多样、能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与实践指导、案例分析、观摩研讨、同行交流、名师引领有机融合,而不仅仅是“你来讲我来听”。
二、反思与建议
回顾近几年的市、区新教师培训,所依循的多是市、区、校的培训惯例与实施路径:市、区两级在岗前培训多设置师德、法律法规、班主任、专业成长这几个版块的培训内容,大家似乎已将这样的安排视为常规,视为惯例,少有思考。然而,通过这次的问卷以及座谈会,我们不得不反思:在新教师对实际的教育教学认知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时,这些培训究竟能对他们起到多少作用?若希望上述版块的培训内容能对新教师成长起到实质的促进作用,我们又该做如何调整,才能让培训落地,效益增值,让新教师的成长看得见呢?
1.顶层科学设计,区校合力夯实培训。区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各区新教师培训实施的主体,一方面须通过对群体动态及需求的调研,对区级培训方案进行科学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须对培训内容进行层级分解,将几个版块的培训内容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实施层面予以一定的细化指导,从而明确区、校各自的培训职责与培训内容,将区级层面的通识培训与校本培训有机融合,力求区级引领,校本落实巩固,区、校联动,点面结合,层层推进,形成合力,助推新教师成长。
2.立足群体需求,丰富创新培训形式。①实践课程激活培训:增加新教师培训中的实践课程势在必行,各种教学技能类的培训,必须改变“你讲我听”的旧窠,寻找好的培训师,妥善合理安排各项后勤工作,将实践演练融入培训,让人人写起来、画起来、说起来、评起来,让他们在培训中学、培训中做、培训中感悟、培训中提高技能,体验成长。
②网络微课助推培训:新教师成长中面临种种困惑,且困惑常源于极小、极琐碎的问题,尤其是班级管理工作。如在日常的调研、跟踪中,我们发现新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面临许多具体的小问题。为此,我们将此类小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列出了十个班级管理小问题:“如何指导学生早读、午休;如何在QQ上回答家长刁钻的问题;如何培养小干部;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做好值日生工作”等,而后利用本区优秀教师资源,让有经验的优秀班主任将他们有效的做法制作成五分钟微课,供新教师在群上学习。这样的网络微课培训,既源于他们的问题需求,又免去了他们的路途奔波,很好地实现了微课培训的“短、平、快”之效。
③多元带教创新培训: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师带徒模式的局限性突显,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对这一传统模式进行革新。问卷调查中,96人中得到区级指导教师指导次数超过5次的有48人,2至3次的有29人,1次的有19人。这组数足见之间的差异分布不均,也足以反映光靠传统的“一带一”师带徒模式是很难适应大批量新教师成长的需求。我们可借鉴认知教练模式,开辟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如设置区级学科带教工作室、学校带教工作室、片区同伴学习联盟等多重学习体系,形成“模仿―反思探究―发展提升”循环递进的学习链,盘活片区资源,建立新教师学习共同体,引导新教师在模仿中学,在课堂中实践,在同伴互助中探讨,在自我的反思、觉醒中提升,从而有效提高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认知技能。
3.汲取成功经验,拓宽培训视野。借鉴教育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进行适当的本土培植,既解决我区新教师培训的局限性,又有助于拓宽培训视野,提升我区的教师培训工作品质与内涵。
在培训制度规范化方面――上海市从2012年起推行的《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意见(试行)》,对见习期内的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的规范化、浸润式培训。期间编制由“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等四个模块构成的《上海市中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包》,具体内容包括备课、上课、设计作业、编制考试、评价学生、教研活动、学生访谈、家访等十八个要点,每个要点都有具体的目标要求、培训方法、完成过程和结果记录。上海见习新教师规范化培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机制,对帮助新教师强化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尽快胜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培训形式方面――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引进企业培训元素,借助变化的组织方式、时间安排和活动设计,从2008年开始,已经实行了6年的新教师岗前5天封闭体验式培训课程体系,开创了一种独特、新颖、让年轻教师特别喜欢而且能受到“刺激”的培训模式,目前其影响力已经辐射到广东、浙江、湖北、内蒙古、江苏等10多个省区。龙岗区教师培训学校校长刘静波说:“贯穿在龙岗新教师培训中的理念是活生生的,其定位是激发激情,树立理想,融入团队,学会规划,挑战潜能,转换角色,掌握常规,学会管理,勇于担当,懂得感恩,收获快乐,找到朋友――看上去很原则,但直指新教师的需求。”这样的培训不仅仅给学员以知识和技能,更给他们以快乐和感动;这样的培训使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实在的效果,从而让传统的新教师培训变了模样。综上所举,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培训形式,都有不少可借鉴的做法,需要的是我们能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学以致用。
一个地区的教育程度最终落在课堂上,落在教师的专业水平上。新教师是我区教师队伍的塔基,创新机制,夯实塔基,促进新教师岗位成长,使之成为优质资源为我所用,进而实现我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