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

研究生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生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生学习计划

第1篇: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

一、改变学生“探”而不“究” 的现状,培养学生勤动脑的思维习惯

学生在实验室里都非常兴奋,但多数学生的兴趣只集中在一些有趣的现象上,很少冷静、仔细地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例如,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探究实验时,学生看到了燃烧发白光,倒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之后很少人思考,反应后生成了什么?为什么如此?等等。忙于实验而不注意分析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率高,新教材中对科学探究的内容叙述过于简单、缺少详细而明确的提问和引导造成的。比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是第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也是操作、装置比较复杂的一个实验,学生在实验前没有熟悉操作流程和操作要点,导致实验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以致操作失误或实验失败。

学生初做实验,喜欢明显现象;喜欢动,但思考少,这也是正常的。教师要从学生一开始学习化学实验就要注意引导启发,特别是要注意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通过实验对比引起学生对实验条件的重视。比如,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可同时设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的实验,然后提问:这三个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实验室选择哪两种药品制取二氧化碳比较好?教师通过适当补充设计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的问题,以逐步培养学生勤动脑的思维习惯。

二、排除实验中的干扰现象,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究

有些实验探究过程会出现课本描述之外的现象或者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效果不够理想的情况。多数学生还未形成对探究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的习惯,这些干扰现象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结论。例如,在金属性质的探究实验中,有一个铁钉与稀盐酸的实验,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所得溶液应该是浅绿色的,而实际上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浅绿色的溶液。干扰现象的产生有很多时候是实验设计本身造成的,学生不过是照方抓药、不用思考、分析,只关心实验结果和书本结论是否一致,很少注意条件变化的影响和对事物变化复杂性的认识。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注意用研究的态度对待实验,要让学生明白,实验是探究的手段,做实验不是目的。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各种情境鼓励学生认真带着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观察、对比分析来进行科学探究。这样,干扰现象引起的困惑或负作用不仅完全可以消除,还能使学生获得意外的收获,深化对问题的意识。因此,教师要把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作为很好的课程资源,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不能压制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三、转变过分重视实验技能训练的观念,重视培养学生实验科学素养

长期以来,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实验心理或心智技能的研究和训练,却相当忽视。诚然,实验技能是一个不应该忽视的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训练和考核上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它有利于学生手脑并用,不论实验仪器将来如何发展,实验技能总还是需要的。但是,过分强调实验技能训练,过分强调规范操作,而不注意培养学生顺利完成化学实验活动所需要的观察、设计、数据处理等心智技能,忽视实验在培养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学生实验思维就会被训练冲谈,只能机械地模仿学习,注意力和精力会被分散,这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乃至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必将大打折扣。所以实验教学应突出实验在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作用,而不应过分追求实验技能的训练。

作为化学教师应让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化学实验操作所要求的细致和精确,以及为此所注入的思考,长期以往将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在做任何工作时,只要事先进行认真的思考,才有可能提高成功的机会,它体现了科学作风和科学习惯的重要性。

实验探究作为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在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喜悦的同时,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素养,提供了新的平台。在今后的教学中会不断涌现新问题,萌发新误区,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和研究,转变新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化学实验走出误区,真正走向科学探究,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第2篇: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课堂 教学

随着教育革新的不断加深,“生活化”教育模式得以实现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样的,在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中,“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也应该受到重视,并且是把“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带到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育应该重视对人的培养,要立足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本文将从生活实际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发展四个角度出发,简要阐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的必要性,论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的应用策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分析探讨。

一、从生活中寻找例子,导入课堂教学

儿童心 理学 认为,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下面以 计算 机病毒这节课为例,说明如何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课堂学习。

一上课,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头痛,请学生给老师诊断。

学生:老师感冒了!

师:感冒是怎样引起的?

学生:流感病毒传染。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人感染了流感病毒会发烧、咳嗽,出现各种各样不好的反应,这个时候,就要去 医院 请医生帮忙。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的电脑是不是也会感染病毒呢?电脑感染了病毒以后是什么样的?会发烧、咳嗽吗?谁来给电脑看病呢?

在这个例子中,我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接下来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但不用担心学生心不在焉,因为生动的导入已经提起了学生的兴致。由此可见,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 结合生活实际教学,掌握技术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是通过与教育诸要素相整合来完成的。通过课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等。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不只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而且是每一位在职教师应尽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应尽可能地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来促进教学,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资源来支持教学。例如,利用动画、影像、场景、音乐、对话等形式,把语文教学内容生动的演绎表现出来;在数学图形教学中重现图形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英语教学中设置对话场景等,使学生学的更加轻松投入,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地完成教学任务,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形成信息技术教育的氛围。

三、运用类比,使讲授深入浅出

类比作为人们所熟知的几种逻辑推理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尽管不能代替论证,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 规律 提供依托。同时, 教育 学当中提到,儿童记得最牢固的知识就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鉴于此,笔者认为,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意义的东西类比 计算 机当中的概念来进行讲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融合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规律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却容易忽视其中的规律,而简单的生活规律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如,在教学《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将简单的生活规律融合到实际教学中的。

第3篇: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成绩;分化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较明显,呈现出两极甚至多极分布的现象较为普遍。既有高考录取时二本分数线和三本分数线跨度大的客观原因,也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适配性、学生学习观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分化现象与普通高校相比更为突出。

(二)理论意义:①探究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成因与一般规律。②探究成绩分化的本质,为分类培养、分层教育等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分”的理论支撑。③提高独立学院整体人才培养质量,践行“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三)应用价值:大学期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决定着学生学业生涯的走向,还影响着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针对成绩分化主要成因与一般规律,形成有效解决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减缓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进程,减少或消除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差异度。

二、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

(一)当前研究现状:近些年,关于学生成绩分化问题的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对某一课程中的成绩分化表现的研究,在全课程中的表现的研究探索较少,尤其是独立学院全课程成绩分化的研究更少。有代表性的专家的观点有①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教授从学生学习观的内涵、学习观的形成因素及学习观对学习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学习观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②山西的张爱萍调研员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教材适切性评价研究,主要是针对当前教材多样化的现象,提出选择教材必须对教材的适切性进行综合评价,以及如何来评价等。③江苏省的徐健湖校长从教育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观的培养等方面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教育不能单靠课堂教育,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观有利于缓解成绩分化等观点。

(二)存在的不足:①刘儒德教授主要是在宏观的角度上剖析了学习观的价值与作用,而没有具体涉及到哪一个层面、哪一个学龄段学习观的特征。②张爱萍调研员的研究主要是提出选择教材必须对教材的适切性进行综合评价,及如何来评价等,并没有深入探析其它教学因素的适配性问题,也没有深入探讨其对学生学习成绩分化影响。③徐健湖校长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处于少年儿童阶段的小学生,因为儿童的学习观和学业情绪与大学生有较大差别,其研究不能推广到高等教育阶段。

(三)研究发展方向:①选择具体探讨某一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观的基本特征及培养策略,更加注重微观领域的实践操作研究。②既要探讨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适配性问题,又要通过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适配性研究,从中找出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成因。

三、荆州两所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了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两个独立学院的8个学生班级为标本,其中,本科班级4个,专科班级4个;大一班级4个,大二班级4个。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2份,其中,男生79份,女生213份。调查问卷共设置有15个问题,分为三个版块,一个是学习主体主观方面的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问题;一个是教学客体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问题;一个是客观环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问题。所有问题均为单项选择题。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调查问卷中所列举的15个因素中对学习成绩影响最大的排名前五的因素分别是:(1)良好的环境,共有250名学生选择有并且重要;(2)父母的关心,共有247名学生选择有并且重要;(3)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共有246名学生选择有并且重要;(4)上一阶段的学习,共有245名学生选择有并且重要;(5)平时嗜好,共有245名学生选择有并且重要。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调查问卷中所列举的15个因素中对学习成绩影响最弱的排名前五的因素分别是:(1)同学之间的相处关系,共有71名学生选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2)教材,共有68名学生选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3)学习动机,共有68名学生选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4)老师的教育方法,共有68名学生选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5)课堂教学方式,共有57名学生选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

四、问卷调查的几点启示

(一)独立学院的教学内容要求与学生认知结构的适配性、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校教育主渠道的适配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较为重要的成因。在对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两个重要因素――学习观的分化和学业情绪分化等方面的研究来探析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独立学院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适配性调整的原则。对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目标、重难点等方面全方位的设计调整方案,以实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

(二)独立学院要培育具有特色的立体教育体系,建立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互动连动、整体推进的多渠道教育教学体系。主要通过促进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的衔接管理来完成对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成因的研究。研究教育渠道发展的多元互动立体化。研究多元立体化的教育渠道,突破原有的“学校课堂教育主渠道”的模式,包括建立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通过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观、学业情绪的培养,使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业情绪得到良性发展。最大程度地遏制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进程,减弱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差异度。研究良好的学习观的培养策略。研究如何在学习体验活动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观。研究良性学业情绪的培养策略。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研究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及如何保持学生适中焦虑度的策略。

结语:要把“教”与“学”的适配性研究作为探析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切入口,涉及分化的一些主要元素(学业情绪、学习观、学校教育主渠道)的积极方面,同时也这些元素的适配关系没有达到最优化的问题,建议调整它们的适配关系,优化组合,从而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

在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适配性问题中,要从整体层面设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模式是对独立学院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一个有益尝试。教育渠道的多元化发展理论,突显了目前学校教育乏力的现状,为寻找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力量的合力作了有益的探索。

学习观、学业情绪作为影响学习成绩分化的重要因素,要将学生自我成就感的培养纳入防止分化的视野。

此外,师生关系的适配性,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最终立足点要置于“人”的发展的问题上,要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思想。

参考文献:

第4篇: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进行应用,有效的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在信息化技术与生物教学进行整合过程中,主要是借助于多媒体网络,从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费教学资源,为生物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利用情境教学来努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培养其创新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加快个性化发展的步伐。

(一)创设情境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创设,这样学习在与现实情况下基本一致的情境下进行。

(二)自主探索

在具体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起到指导作用,学生应该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通过向学习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教会学生借助信息化技术来对社会和信息进行探索,从而达到认识社会和接受信息的目的。

(三)协作学习

成立学习小组,大家在一起进行协商、交流和讨论,从而使学生能够加深对问题理解,更好的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在当前有新课程教学中,更重视教与学的互动性,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补充,从而使师生能够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以便于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确保教学相长目标的实现。

(四)效果评价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确保第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教学中获得较好的成就感,因引可以提供多元化的评价,这样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评价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课程整合的目标

(一)教学目标多元化

根据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阶梯式、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达到基础性的均衡发展和个性化的特长发展、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这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有助于师生平等参与、真诚合作。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且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中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

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现代化,使生物教学跳出文字和教室,使学习成为兴趣,让学生成为主体。

(四)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就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或网上齐询,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代的探究型。

(五)教学结果创新化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生物课程学习的环境得到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得到培养。

三、高中生物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整合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考虑难易度、适宜性与趣味性,这样容易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意识,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要营造融洽平等的探究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和学生建立平等和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主探究的活动。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三)生物教学与信息化的整合,对教师来讲是一种考验

因为需要重新整理教学思路,然后面向学生进行授课。其中激励评价非常关键,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更应该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通过信息化的应用,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接受生物课程知识。

(四)因为信息化的应用,会受到网络自有特征的影响

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与辅助,在信息资源的引用方面要做到有的放矢,既能够满足生物教学的需求,同时又能够有效的控制网络带来的不利因素。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需要其制定明确的生物教学课程目标,并且对于网络信息的引用又能够恰到好处,实现信息化与生物教学的完美整合。

四、结束语

第5篇: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困难;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97-01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学校更多地倾向于综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高中化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近年来调查发现,一些高中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学习困难现象。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还会对高校人才的选择和培养造成一定阻碍。故而,相关的教学研究人员应从学生的学习困难出发找到导致学生认知困难的原因。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保证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认知有效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促进新课程改革稳步发展。

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1)学生的思维方式未转化。初升入高中的学生,其思维方式及学习经验依然停留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很大一部分学生停留在经验型层面,这种思维方式无法很好地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导致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此外,学生对于初中教师的讲课方式还存在很大程度的依赖性,而高中化学的学多以自学方式为主。这种学习方式的突然变化,导致部分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2)学科的性质。高中化学具有独特性,高中化学内容相较于初中更具系统化、理论化,且理论性越来越强、抽象程度越来越高。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繁多,体系分支烦琐,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这往往会影响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信心。高中化学知识既有规律性,也有特殊性,学生不能以偏概全,而经验式的学习思维会极大地制约学生对于知识认知结构的扩展,产生错误的认知。

(3)学科的认知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同。学生受初中阶段的影响,处于惯性的思维阶段,学习模式主要是机械性认知。这种认知模式存在呆板、僵硬的弊端,导致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难以进行变通式的思考。且高中化学知识点烦琐,理论众多,一些学生对化学知识无法形成合理的结构化体系,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二、解决学生化学学习困难问题的对策

(1)转化学生思维方式。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够从经验型转变为理论型。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和引导,教会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形成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而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完善。对于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在上课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学习官能团时,教师要让学生探讨官能团的类型、各自的作用及自己的理解等,在详细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有机物之间的衍生关系和转化方式。

(2)优化教学方式。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化学知识和资源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对整个化学学科的教学资源和结构进行整合,由此实现整个教学配置的优化,更好地保证化学教学资源的完整、系统和全面。此外,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化学知识网络结构,按照网络的组成来讲解,这样可以将化学知识点进行很好的衔接,更加突出化学教学中的主干部分。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化学习题解题思路的讲解,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学习有机化学时,教师要对苯、甲苯及苯酚等分子的结构和典型性质进行总结,注意总结过程中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可以主要从苯的结构简式开始讲解,对苯的氧化反应以及溴代反应等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形成一个更加系统化和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增强对苯、甲苯以及苯酚三者之间的对比理解。

(3)实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指的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方法及学习效果等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及指导性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思想上的优势,进而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指导。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较大,教师要注意多元化地进行教学,以保证化学学习的有效性。例如,乙烯的化学性质复杂,可以产生烷、醇、醛、卤代烃以及高聚物等物质,而醇、醛、酸和酯类化合物依次能够得到,所以可称为“一条线”。这种形象的引导,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更好地保证学生对有机化学规律的深入学习。

三、结束语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在高中化学教W过程中,教师要增强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干预,从思维、方式以及结构、教学理念等方面加以转变,帮助学生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范颖霏.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及其认知因素分析[J].亚太教育,2016(04).

[2]王玮.高中化学学习困难预防的认知诊断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第6篇: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 激发 兴趣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是一种生动、有效的研究方法,它是检验化学原理的客观标准,是促进化学学科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所以,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所在,是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化学奥秘兴趣的主要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1 将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基础

教师要坚持“实验为化学教学基础”的原则,将每个实验都落到实处。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试验方法和技巧。教师操作演示实验时,学生要认真观察,从视觉、嗅觉、听觉多方面来观察、感知实验过程的变化和反应的结果,对照课本的记述,思考实验的过程与课本的记录是否一致,进行深入的探究性学习。

对于操作实验的进行,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正确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及时记录下各种现象,进行科学的数据处理,进而获得实验结论。

通过观察实验的神奇反应或科学操作,让学生直接感受化学的奇妙和神秘,激发出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和探究能力。

2 利用实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激趣功能,借助化学实验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优势(如爆炸实验、焰色反应、喷泉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反应等),对学生的感觉器官产生冲击,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增加化学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下,少走弯路,提高实验操作的效率,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目的。

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组内讨论和小组交流,并互相进行实验和学习点评。比如,在学习“常见气体的制备和净化”时,为了优化实验效果,有的小组采用热毛巾捂热烧瓶内易溶气体,使氨气受热体积膨胀,经玻璃导管与烧杯内水接触而产生喷泉;有的小组采用密闭的废弃塑料饮料瓶代替敞口的烧杯,通过挤捏塑料饮料瓶使瓶内水位上升,接触烧瓶内易溶气体而产生喷泉;更有小组采用冷水浇注或用湿毛巾放于瓶底,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等等。

小组之间的互相交流点评,能促使学生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习探究兴趣,优化学习效果。

3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长时间坚持任何一项学习,都可能产生倦怠感。化学是一门探究微观世界发展、变化的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不可直接感受的特点。没有试验的辅助,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教师要借助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吸引所有学生都投身到化学学习活动之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实验来调节学生的情绪。当学生的情绪进入低谷或出现倦怠时,教师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化学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习的沉重感。比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内容时,教师先为学生演示一个实验:取两根铝条,一根不用砂纸打磨;一根用砂纸打磨。然后,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燃烧需要的时间、燃烧的状况有何不同。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自学,寻找答案。

这种从实验现象入手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取得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

4 借助多媒体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化学实验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还有部分化学实验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这类实验要么会浪费大量宝贵时间,要么会让教师提心吊胆。多媒体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的绝好途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有关实验的视频,既可以保证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时间、确保安全。比如,“焰色反应”看似简单的实验,往往会因为杂质而导致焰色难以保证,而多媒体播放专业的实验视频,能让学生看到各种标准的焰色。还有使用浓硫酸、浓盐酸的实验,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实验视频。一方面,可以保证实验效果和安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一步一步向学生讲解和分析,以优化教学效果。

5 借助各种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

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和运用。教师要善于解决生活中丰富的化学资源让学生进行各种小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发展。比如,常见的金属暴露在空气中都会出现氧化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金属制品氧化后的现象,并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各种金属氧化后生成物的不同。然后,探究防止金属氧化的独特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在每年的圣诞节,很多店铺会出售一种能生成白色结晶的圣诞树。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探究这些结晶的成分,并分析它对人体是否有害。这种从生活出发的探究性实验和学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实验是化学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重视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并借助各种手段促使实验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不断深入和开放。

参考文献:

[1]郑长龙,等.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心理过程。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不仅需要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配合,还必须要研究心理障碍因素,以下是对中学生学习化学中常见的思维障碍因素的诊断,并加以分析,以创造建立高效的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机制源。

相异构想指的是学生头脑中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成分,既包括对科学概念完全错误的理解,也包括片面的、不精确的理解,相异构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导致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异构想源自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个人经验,建构的错误知识网点,或对有关的学科知识由于记忆不清晰,加之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存在,造成的乱码现象,以致酿成错误的认识,从而产生对认识新事物造成了思维的阻抑和先期障碍。

课前,我从检查学生的学案中发现说法各异,事实表明,学生意念中的规律和概念,不少同学是错误的。就此,我作好了教学的充分的准备。在备课中,把学生的先期概念了解于心,在教学中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防止学生出现错误的现象。

思维定势,即习惯性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考虑研究问题时用已有的经验或固定的模式或思路去思考问题的倾向。它有一定的惯性和本能性,思维定势具有两重性。

要杜绝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必须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维训练,尤其对相近的概念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区分清楚内涵和外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比较是最有效的手段;同时要教育学生遇事不能绝对化、特别以偏概全,往往要犯科学性错误,经常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性中有特殊性的规律,是克服或消除思维定势消极作用的有效途径。如在高三的复习中,我以学案的形式总结了几十条例外的常见规律,让学生去阅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人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是经过大脑不断的编码和提码的过程,编码即接纳新知识,经过一系列思维加工,经过同化、顺应才认可并储存的结构化、系列化、高度有序化的知识。提码即在解决问题时对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相关经验进行的检索和对号提取并加以运用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存在着思维的运转是否快速和有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大脑储存的知识容量、知识的有序性、记忆的清晰程度,思维方式和情景的刺激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接受化学知识时,要把琐碎、杂乱的化学事物、化学实验、规律、原理同化、储存,必须只有把化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有序化、形成网络密集性模块,才能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成为有效的知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时的机制敏感性。

鉴此,在教学中只有帮助这些同学进行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个性化辅导,尤其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个人独有的品质倾向性、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尤其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弱点、常犯的错误,和课堂有效活动的交往局限性,只有帮助学生改变生活习惯、思维习惯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高原期。心理学研究证明,人走出高原期还会有较快的发展。

第8篇: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功利化学习;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高等教育水平也有一定的提升。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目前,相当数量的学生,其学习动机越来越单调,很多学生的学习功利化倾向严重。他们认为学习就只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可以感知的利益,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这种趋势极大的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损害了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功利化学习涵义

“功利”这一概念在我们主流意识形态中一直是贬义存在的。现代意义上的功利主义主要指的是利益。将不同阶级的功利主义定义为不同阶级的利益追求。人们所追求的“功利”指的是人们所追求的“利益”。[1]

功利化追求本身没有太多的错误,但是功利化过度却会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功利化学习倾向的危害

1.只重视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学习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包括求知、探索、学习、考核、重复等过程。但是如果学生功利化学习倾向过于严重,则很容易只重视考核过程,忽略其他过程。现实中,一些功利化倾向严重的学生,其逃课现象严重,不重视知识的积累,很多知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掌握精髓。这样最终导致,学生纵然考试勉强通过,但是专业知识架构,专业素养等都未建立起来。这样的学生将来走出学校,很难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

2.作假,作弊猖獗。学生功利化学习倾向严重,过于重视考试结果,但是平时又忽略知识的全面积累。为了能通过考试,往往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考试作弊现象猖獗,一些高科技产品也助长了这种气焰。这样对别的同学不公平,同时也会给作假的学生带来很坏的影响。如果作弊被发现,其学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即使不被发现,这样的事情也可能会让学生觉得作假没有代价,将来进入社会,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危害。

3.思维狭隘,价值观扭曲。功利化学习一个直接的结果是导致学生思维狭隘,价值观扭曲。学生只重视表面的成绩,不重视实际的才学;只重视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事物,不重视社会真善美的建立。长久下来,会腐蚀个人价值,也会腐蚀社会的基石。

三、功利化学习产生的原因

那么功利化学习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及和大量学生交谈,发现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教育制度存在一些瑕疵,亟待改善。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行多年的改革,除了学生数量有巨大的提升之外,教育制度上还是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素质教育一直未能深入的进行下去。虽然我们已经喊了多年的口号,但是,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的素质教育并不成功。直到现在,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还是主要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学生不得不将学业成绩奉为圭臬。学校将优秀评比,奖助学金等都一味的和成绩挂钩,或者是占的比例过大,学生为了自己能取得一定的利益,纷纷产生功利化学习的倾向。所以我们的教育制度需要一定的改善。

2.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压力过大。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是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人口众多。且由于扩招导致每年有大批的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为了自己将来进入社会能有一份好的职业和薪水,许多学生就只学习和自己就业有关的知识,或者是很早就只准备公务员考试的科目,而一些表面效果不显著的课程等,学生却不愿意接触。这样导致很多学生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

3.传统不良文化作祟。我们国家的历史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产生很多优秀的思想,但是,很多文化糟粕也延续到现在。功利性文化在我国封建时期达到鼎盛,目前在很多人脑海中仍是根深蒂固[2]。很多人受此影响,学习时总是想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过于功利化的思想导致学生思维狭隘,难以胸怀天下。

四、解决功利化学习倾向过重的方法

面对以上原因,我们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学生教育,解决功利化学习倾向过重的现实。

1.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学校应当强化学生的思政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应该将思想品德教育列为必修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观。在物质追求之外,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追求。

2.强化学生学习过程教育。学校应该积极注重的改进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改变当前一切以考试结果衡量学生的方式。在日常的课程中,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努力程度、团队精神等各方面因素;同时,老师应当严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不得出现向考生划出题范围等情况;另外,老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尝试新颖的教学方式,改变当前课堂说教的形式,组织例如集体讨论、集体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培养学生。

3.培养学生求学择业新思维[3]。学生功利化倾向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在这方面,学校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择业引导。就业固然是我们每个学生都要面对的一个重要事情,但是现在社会更加重视一个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如果学生过于沉迷于单一的课程,或者是考试成绩,那么纵使毕业,其个人综合素质也是很难胜任工作的。例外,教师应该扩散学生的就业思维,目前社会,就业、公务员、出国、创业等,有很多的路可以走。在校期间应该全面的学习,慢慢的探索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将来真正的走上社会时也会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为教育者,学生就如我们孩子一样,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好他们。一个大部分学生学习功利性倾向过重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畸形的社会,为人师表,我们应当立即行动起来,正视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雪峰,肖锋.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的社会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03).

[2]沈森宏.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研析[J].中国――东盟博览,2011(04).

第9篇:研究生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 数学思维障碍 相关致因 转化路径

长期以来,高中数学被认为是一门高思维密度与高难度的连续持久性精神活动,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到相关数理逻辑方面的思维判断方法,尝试多维度地思考与解决问题。然而,通过自身与他人的经历,不难发现时常学生自己认为自身对于相应数学知识已经驾轻就熟了,包括老师也会通过一些课堂互动与观察得到这样的认识,但是总会出现诸多学生难以运用知识自如解决问题的状况。这并不是相对应的知识储备问题,只是在将方法与灵活多变的问题串联上出现了错位,显露出来的数学思维障碍有着严重的弊病。只有立足问题,切实创新与思辨解决策略才能保证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不断取得进步。

一、高中数学学习思维障碍的诱因

1.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缺失。

追根溯源,长期的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学生早已沉淀出了固有的浅显数理思维,客观来看也是在于九年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见所识内容的思维深度不大。站在学生群体角度,多是由于简单接受了教师的旧有教育模式与方略的影响,老师们习惯于一手包办,为学生整理出数学知识框架与相应要略。而学生作为受众,也无意识之中接受了这样一种套路――拿来主义,一味关注数学考试题型与解题模版,被动的学习习惯长期以来制约了学生在数理逻辑与思考探究上的更多可能。学生一旦养成了思想上的惰性,不激发自我的独立思考与探究能力,就只会刻板模仿,每当出现了新的知识与问题时,不要说举一反三,就是连基本的自信也会被直接消磨。

2.单一的数学思维形式与定式维度的制约不容小觑。

针对数学概念与相关定理定义的认知简单的认知为高中数学学习带来极大阻碍,学生群体倘若仅仅记住相关概念与定义,然而在深层次上缺乏了对数学原理的深究与体会,尤其是在抽象化具体的过程中欠缺经验,难以掌握知识的推理与本质,更难以实现运用具体知识体系解决难题的最终目的。譬如,在给出一个具体的证明题之后,选出一些学生进行自我解答,对解题套路进行分析。其中显现出诸多端倪,解题思路单一,视角维度颇受已学套路模版的制约。定向式的思维方法有利有弊,一定程度上帮助引导式的教学,也会使得学生抓住既有经验不放,学生习惯了以轻松的模式套路处理数学问题,可是每当灵活多样的解题策略出现时就会显现出知识与运用的脱节,数学教学的初衷是立足于学生潜力与思想的激发,而不是培养一批刻板的书呆子。

3.抽象的思维能力在高中生身上难以体现。

相当部分的学生已具备一定能力处理较直观的数学题目,而另外一些较高难度的抽象数学题目就相对而言不易找到切合的着手点。这都是直接或间接表露出学生对于相关数学方面思考态度与能力的欠缺,在对应的数字与文字间思维转换的阻碍突出。由此看来,抽象思维的培养是至为关键的,若对于抽象思维的锻炼置之不理,则必然导致高中数学学习流于形式并且欠缺内在的本质,当数学学习匮乏了本质的自我思维,那也就失去了高中数学学习的深层次意义。

二、高中数学学习思维转化的路径探析

1.从基础上强化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思维与习惯。

着力于拓展学生在数学上的素养及多维度思索潜力。这给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学时适时放手学生养成适合自己的有益学习方法,学生在清楚地掌握数学相关概念的产生与解决思路的基础上,做到清晰透彻思量,更多地通过老师鼓励和自身主动进行高中数学知识的框架整理与构建,继而真正实现连接贯通高中数学新旧知识点的初衷。只有建立在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上,才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尝试并掌握相关高中数学知识框架下的数学实际题目的多维度思考与解答,由此将这种数学题目考察的意图和真正目的驾轻就熟,应对各类数学问题便能够做到迎刃而解。某种程度上来说,要养成数学学习的好习惯亟待老师在此方向上的指导,无论是在意识上还是在行动上都鼓舞高中生做学习的主人翁,凭借多种路径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学生储备的数理基础知识上,强化其中的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思维的转换能力。

2.拓展高中学生数理的多维化思考,激发抽象思维潜力,带动新时代高中数学学习多思维化的进一步形成。

在相关教学与学习中,老师与学生二者都需要最好相关事务,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待强化,学生可以借助于合作性学习、竞争性学习多种路径增加自己的个体思维强度与厚度,学生之间思想智慧的火花碰撞更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通常数学题型呈现形式丰富多样,包含了各类文字与数字信息,符号化下的数学内涵解决与作答无一例外需要抽象化思维,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理解题意,甚至于是由某一点条件的限制能将题目的问题脉络梳理清晰,经常进行此类图文间转化与思维拓展便能在一定意义上打破既有观念与模式的束缚,所以思维过程中也就不知不觉让思维日益敏捷。长此以往,抽象思维也就内化为高中生学习数学过程下的内在素质与能力,最终对于数理逻辑维度的拓展增益颇多。

3.适当数学题型的典型讲解大有裨益。

具有自然科学性特点的高中数学,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囊括大量的例题式、典型化的做题训练。毫无疑问,教师在这番引导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地位与意义,以教材文本性知识为基石,继而凭借诸类习题拓展教学面,潜移默化地指引学生尝试多维度思考,更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对于大多数高中生而言,数学学习多是作为高考的跳板,但是数学学习最根本的是教会学生建构数学学习的思维与具体运用实力。因此,大量基础习题训练的前提条件是拥有扎实的数理知识基础。不得忽视的是老师们教授知识时避免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需要兼顾教学的实际效果。与此同时也要在相关题例选择上更好地体现出这些重要数理概念与定义,譬如一题多解的和易错难解点的题集训练。通过了反复练习与思考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其中打开思路,突破难点,更可以进一步攻克数学学习的思维障碍,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素养与学习效用。

总而言之,表露在当下高中生数学学习方面的数学思维障碍是较常见的荆棘,这其中缘由囊括了传统旧有的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了高中学生作为学习数学的主体在自身思维定向上的拓展不足的因素。由此看来,老师们结合新时代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必不可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是数理创造性思维转化的内在动力,逐步完善与发展才能实现高中生数学学习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陈付强.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J].南方论刊,2013(8):6-10.

[2]邸自站.浅议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