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灾害防御论文范文

灾害防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灾害防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灾害防御论文

第1篇:灾害防御论文范文

1.1黄瓜的发芽期

一般情况下,在发芽期,对营养、水份、光照和温度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上述条件是否能够达到发芽期的要求,可以从植株的生长状态加以判断。这一时期植株的生长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发芽期的诸多外界条件都比叫适宜的话,植株的生长发育良好。幼苗的下胚轴离地距离大约为3~4cm,播种后的四天,会有张开角度约为75度的2片子叶,约5~6天完全展开呈水平状。2片子叶比较肥大,色泽浓绿,叶缘稍微向上卷起,呈匙形。

1.2黄瓜的幼苗期

花芽的分化期通常是指从真叶到5-6片叶的阶段,最好多分化为雌花。这一阶段,要加强对温度的控制,日温、夜温和低温应该分别在25℃、13~16℃和18~20℃左右。此外,雄花多在干旱条件下分化成,而湿润的土壤则有利于雌花的形成。为此,一定要保证充足的水份。在黄瓜的幼苗期,适配要恰当,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比例分配要合理,多施磷肥可降低雌花节位,多形成雌花;而钾能促进形成雄花,花芽期应适量施用钾肥。

1.3黄瓜的初花期

初花期通常是指从真叶5~6片定植开始,在经历第一雌花呈现、开放后,到第一瓜座住为止,大约25天的时间。初花期的花芽持续形成,花数也会不断增加。初花期的种植重点是就是要尽量增加叶面积,但繁茂要适度。栽培上既要促使根系加强,又要扩大叶面积,确保花芽的数目和质量,并使之座稳。

1.4结果期

在这一时期,主要是要注意及时采摘。否则,很有可能会导致养分快速消耗,出现化瓜和畸形黄瓜的现象,进而影响到黄瓜的产量和质量。

2黄瓜病害的防治

2.1霜霉病

2.1.1症状

霜霉病主要是对黄瓜叶片的危害。在霜霉病发病的初期,叶片的表面通常会呈现出淡绿色(或者黄色)、水浸状的小斑点,并渐渐扩大,直至变成黄褐色。在霜霉病发病的后期,叶背的病斑上会有黑色的霉状物出现,甚至连成一片,让整个叶片变成黄褐色,导致叶片干枯卷缩,最终死亡。

2.1.2防治措施

霜霉病的防治措施以农业措施、药剂防治为主。第一,关于霜霉病的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在品种的选用上尽量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或者是杂交的品种,要好通风与排湿工作,适量增施钾肥,以此加强植株的抵抗能力。第二,关于霜霉病的药剂防治措施,主要可以喷洒200倍液的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者浓度为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浓度为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几种药剂要交替使用。

2.2白粉病

2.2.1症状

白粉病不仅会对黄瓜的叶片产生危害,甚至也有可能会对叶柄和茎产生危害。在白粉病发病的初期,会有近圆形的、白色的小粉粒在叶面或者叶背产生,发展到中期,叶片的上面会布满白色的、粉末状的霉状物,发病的后期叶片病斑上产生黑褐色小粒点,最后叶片枯黄变脆。

2.2.2防治措施

第一,白粉病的农业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第二,白粉病的药剂防治。对于白粉病的防治,通常可以喷洒浓度为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浓度为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

2.3枯萎病

2.3.1症状

枯萎病通常在苗期发病,发病后,叶子会萎蔫下垂,幼苗的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严重时,幼苗枯黄而死,如果是在成株期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的叶片在白天会有萎蔫的现象,但早晨和晚上会恢复,数天后全株枯死,潮湿时茎部呈现出黄褐色纵裂,常有胶质状的物体流出,病部的表面有白色或粉红色的霉层生出,将病株剖析,可见褐色的维管束。

2.3.2防治措施

第一,在农业防治措施方面,可以采用黄瓜嫁接技术;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第二,在药剂防治方面,多可采用,每1m2苗床用8g、浓度为50%的多菌灵与适量的干细土配成药土处理床面;或者用500倍液、浓度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泡种子进行种子消毒;亦可采用浓度为10%的双效灵200倍液灌根。

3结语

第2篇:灾害防御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雷电防护;现状;措施;山东枣庄

abstractrur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ituation in zaohuang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n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ce for the safety of rural areas.

key wordsrural lightning protection;situation;countermeasure;zaozhuang shandong

枣庄是雷电活动和雷击灾害比较频繁的地区,且具有雷电活动频繁、活动期长、季节性强等特点,雷击主要集中春季和夏季,雷暴日数一般在23.5 d左右,雷暴初日一般在3月20日前后出现,终日一般在9月20日前后,属于多雷暴区。近几年,雷击灾害事故发生在农村的机率约占总雷电灾害数的3/4,雷击伤亡事故4/5以上发生在农村。因此,结合枣庄农村防雷实际,研究分析雷电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1农村防雷现状

1.1农村防雷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知识缺乏,房屋缺少防雷装置。有些农户在屋顶上放置了不锈钢水箱、太阳能热水器、普通电视天线、卫星天线等金属物,大部分没有作接地处理,这些金属成为雷电放电的对象,存在严重的雷击隐患。大部分房屋无防直击雷装置;电源线路、有线电视线路、电话线路等无防雷装置。

1.2农村学校防雷现状

对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建筑物防雷设施现状调查,大部分学校没有防雷设施,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无任何设施的比例达95%以上,城区学校虽然有防雷设施,但防雷设施达不到要求,存在很多问题。近年来大多数学校师生的避雷意识正逐年提高,但经费不足,部分建筑物虽然有直击雷防护装置,但防雷装置倒伏、断裂、锈蚀、脱焊现象普遍存在。有避雷设施的学校,也只不过在主教学楼顶立了避雷针,大部分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食堂等都没有安装避雷设施,部分建筑物上安装的防雷装置材料规格或安装位置、引下线间距、保护范围等不符合规范要求,校内无避雷带,计算机机房未安装防静电地板,几乎全部电教设备无任何防雷电电磁脉冲措施,一旦建筑物遭受雷击或学校附近有雷击现象发生,势必在电源线路上有雷电感应发生,将会对学校整个电教设备及微机造成损坏。

2农村雷电防御措施

2.1 加强农村防雷科普的宣传和雷电知识的普及教育

农村防雷宣传和雷电知识普及是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关键,其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成败。只有提高群众防雷意识,增强群众安装防雷装置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够真正做好农村的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应采取防雷宣传画、防雷公益图片、雷电灾害警示图片、防雷宣传幻灯片、防雷公益广告等形式,利用手机短信、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防雷宣传,以及在农村宣传车巡回宣传等方式开展大规模的防雷科普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预防雷电灾害知识[1]。

2.2建立严密的制度体系

农村防雷减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一套适应农村特点切实可行的防雷工作制度体系来保证农村防雷工作的健康发展[2]。应建立雷电灾情收集、调查和评估制度,建立农村防雷装置的检查制度,建立农村防雷工作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县、乡2级防雷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制度。

2.3加大对农村建筑物防雷建设的监管力度

对农村企业和个人新建扩建建筑物,要安装避雷设施,定期进行防雷检测。从源头上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政府可以对农村避雷设施建设进行一定程度的扶植,减少农民的负担,从而减少雷电伤亡的发生[3]。

2.4规范电力、电话、电视天线等线路的防雷措施

由于农村都是架空线路,雷击到线路上和线路上感应上雷电流的时候较多,直接安装浪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难以承受。一般情况下,线路在人户前套15 m长的钢管埋地引入或改15 m长的屏蔽线入户,并把屏蔽线两头接地,这样可以把线路感应的雷电流的大部分通过屏蔽层和钢管传入大地。电话线路入户时应将其绝缘子(例如通信蝶式绝缘子)的铁脚接地,电话线路也不宜采用木杆架设。需要架设电视天线时,一定要在它的旁边架设金属避雷针并保持3 m以上的安全距离,用避雷针来保护天线。否则当天线遭雷击时,不仅电视机将受损,还有可能伤及室内人员。

2.5做好雷电灾害的预警预报

山东省已初步建立由卫星、多普勒雷达、闪电定位仪、大气电场仪、自动气象站组成的立体雷电监测网,可以提前数小时预测到雷电的落区[4]。要加强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工作,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和提前预警时间,并借助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及时通知农民,让农民有针对性地提前作好雷电防御工作,从而有效地避免雷电灾害事故发生。

3结论

农村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只有全社会动员起来,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加大防雷减灾的宣传力度,以预防为主,排除防雷隐患,严格按照防雷安全规范去做,才能将农村雷电灾害降低到最小

4参考文献

[1] 刘 辉,郑细华,马强,等.龙川县农村防雷现状及预防对策[j].广东科技,2010(4):109.

[2] 洪展.探讨农村防雷措施[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2):185.

第3篇:灾害防御论文范文

关键词:暴雨,形成,危害,防御

 

暴雨是指在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常成阵性,强度很大,雨势倾盆。按其降水的强度又可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为“暴雨”;100~199.9毫米为“大暴雨”;200毫米及以上的称“特大暴雨”。

一、暴雨洪涝的形成

暴雨从云的形成到产生降水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简单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输入、强盛而持久的上升气流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水汽是形成降水的原料,没有它,云都难以形成,就更谈不上形成降水了。只有云中有足够的水汽,保证云粒不断增大,最终才能产生降水。当然,也只有云中有非常充足的水汽不断输入,补充和更新,才能产生暴雨。在我国,产生暴雨的水汽,来自于东南气流和西南气流。但是,当大气中有了水汽,仍不一定能形成降水,要伴有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要使大气中的水汽形成降水依赖于上升运动,要使云中水汽不断得到补充形成新的云粒也依赖于上升运动,同时要使云滴长到足够形成降水的大小前不从云中掉下来,也依赖于上升运动。一般当低层空气温度暖而潮湿,上层的空气冷而干燥时,致使大气层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大气中能量的释放,从而使空气产生对流,促使云的充分发展,产生暴雨。大气的运动和流水一样,常产生波动或涡旋,当两股来自不同方向或不同的温度、湿度的气流相遇时,就会产生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再加上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降水。在这些有波动的地区,常伴随气流运行出现上升运动,并产生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区集中的现象,形成暴雨中心。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暴雨常产生于积雨云和雨层云中。当大气中含有充足的水汽,并伴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云滴的凝华增长和冲并作用均很强烈,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形成暴雨。积雨云的云体的水平范围与铅直伸展的尺度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水平范围小,经过一个地方用不了多少时间,因而降水的起止很突然;另一个方面,由于积雨云中,水滴分布大小本来是不均匀的,再加上不同时间升降气流多变化,也使降水具有阵性。虽然积雨云的水平范围小,但多个积雨云排列起来,体积通常相当庞大,形成暴雨区。

暴雨洪涝灾害的标准因各地降水和地形的特点而有所不同。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我国是受暴雨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年从晚春到盛夏,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一场场暴雨,给我国造成上亿元的经济损失。随着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暴雨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增大。科技论文,危害。。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6个省份遭受暴雨洪涝灾害,累计农作物受灾6155千公顷,受灾人口9750万人,因灾死亡594人、失踪212人,倒塌房屋5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02亿元。科技论文,危害。。今年与2000年以来同期相比,洪涝灾害各主要统计指标均偏大,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偏多2倍,倒塌房屋偏多近五成。

二、暴雨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危害

暴雨洪涝灾害来得快,雨势猛,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不仅危害农作物、果树、林业和渔业,而且还冲毁农舍和工农业设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暴雨的危害主要有:

(1)拍打危害。由于暴雨降水强度大,雨势猛烈,即使没形成洪水,但若农作物在开花期连遭暴雨,使花药花粉连造破坏,即所谓“暴雨洗花”,造成虽抽穗开花,但不结实而枯死,使空壳率猛增,造成减产。暴雨的拍打还可使土壤表面板结,土壤的透气性变差,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2)渍涝危害。水既是农业的命,但多了也是病,就连水稻也不例外,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畅易引起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过长时间和水深的渍水,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还原性物质增加,使根系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加强了嫌气过程,产生有毒物质,使作物受害而减产。特别是高温季节,几场暴雨之后,便造成瓜果、蔬菜、芝麻等农作物烂根死亡,影响向农作物的产量。

(3)洪涝灾害。由暴雨引起的洪涝淹没作物,使作物新陈代谢难以正常进行而发生各种伤害。当然,受害程度,还随受涝时间长短,水层深浅,水温高低,水质混淆程度和农作物的生育期不同而不同。其抗洪能力生殖生长期又比营养生长期弱,而生殖生长期中,又以开花期最弱,其次是孕穗期。水温越高,水质越浑浊,洪涝危害程度越重。特别是特大暴雨由于降水强度很大,可致江河、湖泊水位暴涨,泛滥成灾,低洼地渍涝危害,造成陆地水土流失,甚至山洪暴发。科技论文,危害。。科技论文,危害。。洪水发生时,往往把农作物冲倒,甚至冲毁,土壤中的营养成分随水而流走,甚至把表层的肥沃土壤冲走,造成土壤贫瘠化、板结化。科技论文,危害。。此外雨多,湿度大,易诱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科技论文,危害。。

三、暴雨洪涝的防御措施

一般来说,战胜洪涝有以下措施:1、多种植、广种草,创造良性的农业生产环境,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塘坝,保持水土,改善排灌设备,增强调洪蓄洪能力;2、掌握当地气候规律,特别是洪涝的时间,地域分布和地形特点,调整耕作制度,作物布局等,尽量避免暴雨洪涝集中时段对农作物关键时期的危害,做到避灾保收。旱地梯田,每梯级的坡度最好不超过10度,以免加剧冲刷。3、要注意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及时做好防洪抗灾准备。检查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降低易淹鱼塘水位;汛期前和汛期中,对水利设施要加强检查和巡视。5、洪涝灾害即将出现之前,人畜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洪涝出现后,要及时组织排洪抢险,尽量减少冲淹面积和被渍时间。暴雨洪水退后,冲倒的作物要及时扶植,缺株及时补苗。冲入农田的碎石泥沙要清除,并注意防止病虫害发生。旱地作物若表土冲刷,根系外露时,要客土补充,并及时中耕,改善土壤通气状况,无论水旱作物,在遭受洪涝之后,都要及时追肥,促进根系生长。

参考文献:

[1]费秋英,古建泉,唐国芳等.应用气象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01-64.

[2]罗汉民,阎秉耀,吴诗敦等.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283-306.

[3]闫斌,陈绍清.气象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4]冯秀藻,陶炳炎。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5]彭安仁,葛寿恒,章世雄等.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第4篇:灾害防御论文范文

【关键词】 初中地理 灾害教育 地理教学

我国虽有部分学者对灾害教育作了一定的研究,但在灾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受升学率的影响,没有把灾害教育放在正确的位置,地理教学没有承担起唤起国民灾害意识的作用,没有在提高国民防灾减灾能力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今正值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试行阶段。

一 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现状不理想,地理教师经常忽视在教学中渗透灾害的内容,地理学科并没有在灾害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学科优势。本文通过对问卷及访谈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初中生的灾害意识薄弱。在以后的教育中,不仅仅在地理教育中,在其他学科的教育中都要加强对学生灾害意识渗透的教育。(2)初中生的灾害知识欠缺。由于灾害知识是高考很少涉及到的,受考试"指挥棒"的功利导向影响,导致教师及学生对此都不够重视,致使学生的灾害知识欠缺。(3)初中生的灾害自救互救技能不强。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是以课本为载体的讲授,很少有灾害模拟演习之类的实践性活动,致使学生的灾害技能只是"纸上谈兵"。(4)课堂中讲授灾害形式单一。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教师在课堂中对灾害的讲授很少,即使是讲了也只是照本宣科,枯燥无味。(5)教师本身的灾害素养较低。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地理教师一般都不具备丰富灾害知识及技能,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

二 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改进策略

2.1融入多媒体技术

心理学证明多方面的感觉刺激比单一感觉刺激效果更好。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集文字、视频、动画等于一体,在灾害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地震、火山、火灾、水灾等灾害的录像,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使学生感受到灾害强大的破坏力,对人民生命及财产方面造成的损失,并让学生进行反思。虽然可能整个一节课的时间同学们都在看视频,教师只是在部分地方做指导,但视频却把灾害发生的原因、发生的原理、灾害的前兆、灾害发生过程中的逃生方法一非常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在欢笑中学到了关于灾害方面的知识,并且印象非常深刻。还可以播放一些以灾害为题材的影片,如《2012》、《改变世界的6度》,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要比课堂上一板一眼讲授式教学的效果更好。

2.2开展灾害宣传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宣传工作是灾害防御工作的起动点。通过广泛的宣传,让每一个人积极参与投身到防灾抗灾工作中来。防灾抗灾是一项全民战略,若没有全社会、全民族的广泛参与,灾害防御和抗灾是不可想象的。初中生,在社会上已属于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要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深奥的灾害知识,转化为朴素生动的语言,向街坊四邻、妇孺老幼广为传播,要宣扬唯物论观点,破除灾害天定的迷信论。在学校里,学校可以利用广播进行宣传,每个班级可以创办有自己特色的黑板报。世界上每天都上演着灾害,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以及每个班级的黑板报像学生宣传这些时事新闻。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植树节"、"全国城市节水日"、"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干旱日"、"世界水日"等等,向广大群众宣传灾害教育,尽量使我国的灾害教育向其它国家的普及教育靠近。

2.3挖掘潜在的灾害地理教学资源

灾害地理教学结合国情、乡情。国情和乡情里包含丰富的灾害知识。国情教育让我们认识我国国土广大,山川壮丽,有多发性自然灾害;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利用不尽合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地区差异大等基本国情,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的优势和自然环境的不足,以及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国土整治和为抗灾、减灾所做出的成绩,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培养防灾减灾意识,并增强爱国主义,坚定与灾害抗争的信念。灾害地理教学结合时事、新闻、热点。每天世界上都上演着各类灾害,多灾多难的中国更是灾害不断:北京的沙尘暴、西南地区的旱灾、山西王家岭煤矿的漏水事件、新疆地区的雪灾、青海地区的地震等等,世界上更是时时有灾害事件的发生。每有重要的灾害新闻时,教师应及时给学生观看和讲解。不必担心它占去了课堂时间,这些鲜活的素材,加上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敏感性等特点,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其他任何的说教练习都来得深刻。

2.4加强教师的灾害素养

灾害教育课程目标能否实现,重要的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教师的灾害教育教学能力,地理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系到整个灾害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现在,针对地理教师的灾害知识与技能的专门培训很少进行,这很不利于灾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培训时应全面介绍灾害知识与防御的技能,使其深入了解各类灾害的形成机理、危害性以及应对策略与技能等,充分认识灾害意识教育对于全面提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存能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政府方面,要对地理教师的灾害培训予以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培训后地理教师应达到以下的要求:对灾害教育有基本的认识;要有灾害教育的意识;要有挖掘学科知识中灾害教育渗透点的能力;要有较强的灾害教育教学设计能力。培训考核合格后,可发教育结业证书,以作为教师综合业绩的依据。

本研究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现状进行考察,发现学生在防灾减灾意识、防灾减灾知识及技能方面水平都较低,地理教师的教学中也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授灾害内容是必要的。据此,笔者提出一些改进策略,为地理教学的一线教师提供教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廖贤富.我国新时期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9)

[2] 舒成强,翟有龙,蒋良群,舒秋贵.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灾害教育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02)

[3] 李景霞,张英.中学的灾害教育[J].城市与减灾.2008(02)

第5篇:灾害防御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创新思考

1 对节目内容进行丰富

电视天气预报虽然有着较强的时效性,但是时效性并不是考虑的唯一因素,还需要考虑天气预报节目的服务性、科学性以及宣传性等特点。电视天气预报不仅可以让观众对气象信息进行了解,还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窗口来营造气象部门独有的气象文化。

一是服务性,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应该充分体现让气象走向社会的宗旨,节目中对气象进行播报的过程中,可以紧密联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当前的社会热点以及人们关注的焦点充分融入进来,紧密联系所在地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让节目内容真正的服务于人民,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来。比如在驻马店市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中,除了基本的天气播报之外,也可以温馨提示大家在今天的温度中适合穿什么衣服,出门要记得带伞等等。

二是科学性,气象作为一门科学,需要保证观众通过本电视节目对气象科学的一些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要充分重视那些关系到当地气候特点的气象知识,让观众信任科学、尊重科学。比如驻马店在今年夏季一直出现高温天气,那么节目中就可以解释高温产生的原因;再如今年我国各个地方都出现了大雾,那么就可以解释一下出现大雾的原因

等等。

三是时效性,时效性是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目前信息传播媒体发展迅速,要将其充分利用起来,如果没有了时效性,那么天气预报节目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时效性不仅仅是预报未来天气,还需要重点介绍那些可能出现的各种极端天气

现象。

四是宣传性,近些年来,开发出了越来越多的气象新产品,那么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作为公众服务的主要窗口,就需要对自身形象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在节目中介绍如果想获取更多的气象信息有哪些途径;其它气象指数预报提供的信息有哪些;如何对天气进行人工影响等等。

2 选取灵活多样的节目形式

在内容的安排方面:如果单单从播报的时间长度上来讲,电视天气预报栏目其实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微型栏目,但是却可以在这个小栏目里做出大文章。过去传统的播报模式都是将单位作为天(未来24小时),每天有着固定的内容和模式。那么就可以对此进行创新和改善,比如将时间单位作为周,在一周七天的节目中,分门别类的安排不同类型的内容,比如第一个板块是未来24小时的天气状况,第二个板块是未来发展趋势的天气预报,第三个板块是气象对各行各业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周末周边各个旅游景点的天气情况,并且将合理化的旅游建议提供给受众等等。这样每天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就有着不同的播出重点,节目不会显得无趣和冗杂,观众看到的内容每天都是新鲜的。在安排方面,如果内容有着较强的时效性,那么就在每天播出的板块内安排,如果内容是服务性和宣传性的,就可以循环播放。

在节目和广告的协调方面:广告收入是维持和发展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的主要经济来源,那么就需要在不影响到节目质量的基础上,即要提高社会效益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在节目中,可以采取声形并茂和视听结合的方式在节目中植入动态或静止等图像广告,并且在节目各个窗口之中插播广告;这样就能与《天气预报》栏目收视率高的优势有机结合,客户的不同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经济效益自然能够得到

提高。

3 采用生动有趣的表现手法

在节目名称的选择方面:上文已经提到可以对节目内容进行丰富,这样过去那种单一话题的模式就可以被打破,但是还需要选择一条主线,以此来保证丰富的节目内容可以井然有序。而节目名称就是很好的一个连贯线,要想增强节目的整体感,就需要选择统一特色的名称,然后结合不同的内容,选取差异化的名称。比如石家庄电视台就将聊天吧定义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名称,这样除了适应社会潮流之外,还将邀请的意思给充分体现了出来。

节目中的构图设计:在节目播出的全过程中,需要有一条不变的主色调,要使用主色或者是主色的同类色来设计图像,当然,对比色突出特别内容,也可以偶尔使用。如果某些地方只有单调的内容,就可以充分运用各种制作技术,来对图像层次进行增加,实虚搭配,动静结合,丰富图像,这样内容上的缺憾就可以被有效的弥补。另外,在构图设计过程中,还需要有机的结合预报内容和相关的广告。

4 提高地市天气预报栏目的广告效益

4.1 提高地市天气预报栏目的关注度 天气预报的广告效益和天气预报栏目的关注度分不开关系。广告客户通常会选择关注度高的电视栏目进行广告播报,因此地市级天气预报栏目只有努力提升自身实力,提高自身收视率,才有可能留住客户源。提升电视天气预报栏目关注度的措施在上文已经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4.2 找寻适合栏目特点的客户 天气预报栏目的广告不仅出现时间段且广告是无声的,这是利用天气预报栏目做广告的局限。通常这种播报广告的方式更适合提高企业知名度或形象。因此栏目组应当给结合这一特点,找寻和筛选符合这类要求的广告客户,从而拥有特定的广告客户源。

5 结语

众所周知,气象是科学的,但是如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过于严肃,就不容易吸引受众。针对这种情况,气象服务节目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手段,进行艺术加工,达到雅俗共享的目的。天气预报节目在我国电视荧屏上已经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长期以来,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就没有怎么发生过变化,在新时期,要想更好的吸引受众,就需要对提高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品位的思路进行创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扈海波,张艳莉. 暴雨灾害人员损失风险快速预评估模型开发及应用初探[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6第二届城市气象论坛――灾害・环境・影响・应对[C]. 2013

[2] 刘立成. 浅论新形势下气象影视与公共气象服务的若干关系[A]. 2006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暨湖北省第一届防雷论坛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 2006

[3] 栾健,肖稳安,王鹏,张国毅,马晓晨,王星,王迪.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雷电天气关注度研究[A]. 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1第十一届防雷减灾论坛[C]. 2013

[4] 张磊. 山西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对气象服务的提升[A]. 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3第三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公众、专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与应用[C]. 2013

第6篇:灾害防御论文范文

关键词:台风;内陆城;市台风预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P458.1+2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台风又称为热带气旋,它的破坏性很强,主要在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产生的气旋性涡旋,时常伴有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等恶劣天气[1]。由资料统计可以看出,台风产生于(副)热带海洋,所以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比较严重。总体来说,台风所带来的危害性由沿海向内陆具有降低的趋势。虽然台风对内陆城市带来的影响、危害并不像沿海地区那么重大,但如果完全忽略不予重视,也将酿成惨剧。

1 台风对内路城市的危害

台风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的特点是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台风气象灾害的防御最为复杂,台风是在海上生成的,但会在沿海、内陆地区登陆,之后带来附加灾害。所以,并不是内陆地区就不会受到台风影响。

台风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但在登陆之后会进行释放。台风所蕴含的能量从它风能和降雨量可以看得出来。台风对内陆城市的破坏性主要是在强风、暴雨上体现。而风暴潮主要是强风与低气压作用在沿海地区,使得海水向海岸方向堆积,潮位增长,淹没城市,腐蚀海岸等。

台风在沿海地区登陆后,它仍然带着极多的湿暖空气,尤其在深入陆地后,与陆地上自有的冷空气相互结合,会造成更大的暴雨,甚至雷暴和龙卷风等天气,对于丘陵和山区地貌则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而平原地区的城镇地区会产生洪涝、积涝等,中小型水库、堤坝会产生溢坝、溃坝等气象灾害和衍生灾害。

2 影响内陆台风的特征分析

首先,通过数据统计得出的图像,我们了解到对内陆城市产生影响的台风活动会产生周期性,并且与气候的周期变化相吻合,但随着其他外界的影响会产生小幅波动。台风影响的时间发生在春末至秋初(最早发生在五月中旬,最晚发生在十月中下旬),主要集中在七月至九月;而台风发生的季节也恰恰影响了内陆城市的风雨分布比例,盛夏高温时节风占主导地位,其他时间雨占主导地位。

其次,台风的对内陆城市产生影响时,其大小与风暴中心的远近有关,也与内陆城市的环境场配制相关[2]。

最后,台风对内陆城市降水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地形差异,高处降水的增长幅度与系统降水成正比;另一方面与冷空气相关,冷空气不但使得降水量增加,还会激发对流系统的发生与增强。

3 对内陆城市的台风预警

台风预警对内陆城市的安全有着重要作用,而且随着数值预报的模式和技术以及综合探测体系在近来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台风预警方面在近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的进步,尤其是在台风路径预报方面。与沿海地区的预警相比,内陆地区并没有那么专业,整体上也是通过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的观测站为基础,对即将到来的台风进行实时监测,通过预测分别对台风登陆时间和级别进行预警通知。

台风的预警信号主要分为四个级别,以四种不同颜色进行区分,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风力从6级到12级以上逐级递增,相应的防御保护指南要求也逐渐增多。对于内陆地区的群众在收听到高级别的台风预警时,应尽量取消当下相应行程,避免外出活动,在安全的区域躲避。台风在内陆城市产生的强降雨会加剧路面车辆拥堵的情况,如果司机发现车内有积水出现免,则不应该再在车内滞留,果断弃车离开。当台风强度逐渐减弱直至停止,台风的预警信号便会解除,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转移内陆区域内地势较低、堤坝下游和干枯河床边缘的居民与滞留人员。

4 内陆城市台风预警的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产生的趋势有所增加,而且未来气象灾害的风险也逐渐变大。近几年,人们对台风预警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在不同方面不断完善,如天气的预报,信息的传播等。在我国国内,我们已经建成了国家级,区域气象中心和省级气象台站,以对台风进行预测。但在风雨预报方面,如台风带来的大风天气和暴雨等,还没有客观预报方法。与世界上台风预报较为发的国家相比,我们主要的进步空间在于异常台风的预报,其中包含路径异常进入内陆城市,在内陆城市中强度突变等问题,而且由于内陆城市并不经常受到台风带来的影响,所以会有风雨预报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低的问题,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这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4]。

在台风强度预报方面,由于对台风复杂性了解较少,对台风变强度变化的物理机制也不足,所以没有办法预测台风的强度。当台风强度预测的不准确时,我们就没有办法其所携带的能量大小是否会对除沿海城市以外的内陆城市产生影响。如果预测的强度远远超越实际,我们将在预防上面产生较大人力、物力的资源浪费;反之,由于准备的不够充足,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财物损失。综上,台风预警对内陆城市来说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更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5 结论

通过台风对内陆城市的预警,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台风对城市建筑物造成的灾害,人群安全疏散,防止土地盐渍化等灾害,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惨痛结果。因此,台风预警对内陆城市来说也极为重要。人们需要对以往数据的统计得出内陆城市所受台风影响的可能性,借助卫星和雷达的探测以完成科学可靠地台风预警,并且不断努力发展科技,以对台风信息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预测,使台风预警机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内陆城市台风紧急处置的重要依据[3]。

当然,对于事物我们应该多方面看待。从某个角度来说,台风对内陆城市,所带来的也不完全是灾害,它同时还可以缓解旱情的同时带来充沛的降水,以缓解酷暑;另一方面,充足的雨量,有助于水利发电,将其蕴含巨大能量为人类所用。我们只有通过对台风的准确预警以在准确的时机行事,最终让台风从灾害转为为我们所用的理想情形。

参考文献

[1] 马宗晋.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13-14;

[2] 黄玲琳,周之栩,朱红,李法然,陈世春.影响浙江内陆台风的特征分析[J].科技通报.Vol.23 No.6 Nov. 2007;

第7篇:灾害防御论文范文

一、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

1、对外开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年初,*气象科普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在今年世界气象日、全省科技活动月、全国科普日等重大活动期间,市气象科普教育地全面对外开放。平日看似神秘的大气探测基地和气象台,成了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学生们探索大气科学奥秘的乐园。科普展厅内摆放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人工增雨、防雷知识、12121气象咨询电话内容等宣传资料,投影厅播放的有关天气、气候知识的科普宣传片,以及山顶上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新一代高空探测系统——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DZZ1—2型自动气象站等多种现代气象探测仪器,让参观的人们陶醉在气象知识的海洋里。*年上半共接受青少年和市民群众1800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实用又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受到了广大市民和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2、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气象科普知识

我们积极与当地主要新闻单位联系,邀请市电视台、市电台、*日报社等多家媒体,采用新闻、专题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气象科技服务内容,宣传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就,宣传气象工作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6月20日,我们配合市科协,以“了解雷电知识增强防雷意识”为题,在*日报出版了一期《科普之窗》,从雷电是什么、防雷知识、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安装防雷装置应找哪个部门等方面全面介绍了雷电防御知识,让气象知识和气象服务惠及千家万户,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3、积极开展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

根据省气象局、省气象学会和市科协关于“科技进步活动月”的总体部署,市气象学会全方位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在“科技进步活动月”期间,*大气探测基地和市气象台向社会开放,并配合市科技局和市科协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展览等一系列宣传活动。我们订购了中国局和省局制作的《气象与生活》《防雷避险手册》等宣传小册子800多本,气象预警宣传单、气象灾害防护指引宣传单等3000多份以及小礼品一批,于5月22日和6月12日,在市人民广场和平冈镇沙头垅小学和市第十小学开展的宣传活动中派发,大力宣传气象和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防御等科学知识,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组织开展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

1、举办专题知识讲座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结合世界气象日主题,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3月16日,我们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邀请我省著名的气象专家吴兑先生为《漠江讲坛》作专题讲座。来自全市各界的数百名领导干部、科技工作者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第一会议室聆听了吴兑先生的专题讲座——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吴兑先生在报告中紧密结合我省和*的实际情况,利用大量的电子图表和数据,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国民经济产生的诸多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陈芝岳副市长在主持讲座时指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轻气象灾害给社会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气象部门的工作,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他要求各级领导和广大社会公众要一如既往地关心气象、理解气象、支持气象,进一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使气象工作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人天和谐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召开学术研讨会和座谈会

3月23日,我们邀请市科协、双捷水文站、闸坡海洋站、*盐场气象站、*合山机场气象站等单位领导和气象、水文科技工作者,在市气象局召开纪念世界气象日气象学术研讨会和学会工作座谈会。《增温背景下两阳地区降水和地表干湿年际变化初步分析》等八篇技术论文在会上交流。市气象局局长阮世林、市科协副主席蔡庆等领导为纪念3.23世界气象日活动作重要讲话。

4月13日,市三防、水文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一行12人到*大气探测基地参观,并在市气象台与我们进行了座谈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加强部门合作、联防与互动,共同做好预警信号宣传和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为以后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科研与课题开发,提升工作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8篇:灾害防御论文范文

2004年,大地震引发的印尼海啸夺去十几个国家至少22万人的生命。就在人们对那场灾难还心有余悸的时候,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历史上规模罕见的地震和海啸,随后引发的核电站事故使日本面临空前的灾难。就目前而言,科学上对于地震与海啸发生的关系仍有许多未知数,海啸预警依然面临极大挑战。什么样的地震才会引发海啸?海啸到底能不能预测?遇到地震和海啸我们应该如何避险?本刊搜集和推荐了一些与地震、海啸有关的网络资源,希望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加了解它们。

太平洋海啸博物馆

太平洋海啸博物馆网站专门面向中小学生开设专区,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常见问题。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海啸发生的原理和预警系统的工作方式,学习有关的词汇,阅读论文,查询权威数据,进行在线测试等。此外网站还介绍了博物馆开展的有关项目,海啸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图片、视频等。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或付费下载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的地震灾害在线学习部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提供有关的课程、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源。网站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设计了不同的教育资源。为儿童提供地震的历史知识、基本科学原理、在线游戏、动画演示、图片资料、避险方法和在线提问等内容。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各种与地震有关的新闻资料、教学计划、图片、影片、动画等内容。网站的每个教育资源均标注了所属类型和适用人群等信息,非常方便使用。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幼儿园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或免费下载

中国数字科技馆

这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的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公益性科普服务平台。致力于汇集挂图、图书、论文各类科普资源素材,为社会各界进行科普创作提供帮助和服务。其中包含有关地震与海啸的内容,如地震与海啸发生的科学原理、图示解析、动画演示等,以及有关的历史资料。此外,网站还设计了小游戏,通过互动性的体验让参与者了解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教师也可以使用网站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语言:中文

试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或免费注册后下载

中国科普博览地震虚拟展馆

中国科普博览网站以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为基本信息资源,内容包括天、地、生、数、理、化等各个学科。地震虚拟展馆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宣传中心和北京市地震局。网站包括颤动的大地、探索地震的奥妙、地震来了怎么办、唐山地震自救二十例、地震历史文物、现代地震研究等6个主要板块,除了介绍地震的基本原理、主要现象、自救方式等常规科普信息之外,还将最新的地震研究成果编辑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片和动画,使之成为青少年课外学习的好去处,也同时为成年人继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语言:中文

试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适用人群:教师、学生及公众

资源使用:在线使用

中国地震科普网

该网站由中国地震局主办、中国地震防御中心承办,以“探索地震科学奥秘,学习防震减灾知识”为宗旨。主页设有“防震知识”、“影像中心”、“地震事业”、“科普文苑”、“减灾纵谈”、“地震百科”、“疑难解答”、“在线帮助”、“信息动态”、“最新震情”等10大板块。除了基本的地震知识和震情播报之外,还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地震科普,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影像中心”浏览科教片、资料片等,也可以在“疑难问答”板块进行提问并且留下邮箱收取答复。

语言:中文

试用年级:幼儿园至高中

第9篇:灾害防御论文范文

Abstract: How to reduce the damage brought by storm surge blaster could not be ignor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citi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reducing the damage of storm surge based on web service is put forward. System design, system model and system application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could promote the coastal cities to a significant level during the storm surge blaster.

关键词: 风暴潮;决策支持系统;Web服务;模型库

Key words: storm surge;decision support system;web service;model library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14-01

0引言

风暴潮是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大大高于平常潮位的现象。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中,我国的风暴潮灾害最频繁、最严重,几乎遍及整个中国沿海。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1949~2007年共发生黄色以上级别的风暴潮280次(台风风暴潮217次,温带风暴潮63次),橙色以上级别的130次(其风风暴潮118次,温带风暴潮12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风加强,风暴潮灾害明显加重,东海区在四个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中上升趋势最明显。

如何预防和抵御风暴潮灾害带来的损失已经成为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提供有效的风暴潮灾害辅助决策系统势在必行。

1风暴潮灾害辅助决策系统模型

1.1 研究背景风暴潮灾害辅助决策的系统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带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对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的跟踪,能够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并有助于保证研究内容具有相应的先进性。

在风暴潮灾害辅助决策中,设计风暴潮洪灾避难系统,必须有合理的计划和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交通设施进行基于空间分析的最优疏散路径选择;进行风暴潮风险评估,损失率关系是灾害损失评估的关键,而参考其他地区风暴潮灾害损失率的关系,要求两地的经济水平及类型是基本类似的,当前还找不到可供移植的损失率,所以必须建立适于本地特点的灾害损失关系。虽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具有可借鉴的作用,但由于风暴潮灾害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实现带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具体分析区域性特点来适合具体区域的使用尤为重要。

在已有的决策支持系统中,模型库是静态的,多为离线建立,不能满足动态性决策。当决策系统包含的模型较多、相关因子和参数较为复杂,在实际问题判断时,选择一个合适的参考模型基本上是不现实的。

知识获取是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建造和维护的瓶颈,人力、环境和监测等不确定因素将诱发数据格式不匹配、数据不完整和数据噪声大,相对于传统的知识约简和知识获取方法,需要采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领域的最新技术,克服传统专家经验的片面性,提高领域知识的分类精度和完备性。虽然国内外人工智能学者已提出了若干知识发现与表示的实用技术,但受行业差异性的限制,多数表示方法很难直接运用风暴潮灾害辅助决策这一特定领域。

1.2 系统设计风暴潮灾害辅助决策系统模型应根据海洋局采集的实时的各种海洋数据,结合已有的知识库,方法库及模型库,进行融合,对风暴潮灾害进行辅助决策支持,最终给出优化的解决方案,完成灾害辅助决策任务。在这个系统中,融合了各种无序成长、高度自治和复杂多样的网络资源,如何实现资源共享与服务协同工作是关键所在。

1.3 系统模型该系统中涉及知识库、方法库、模型库和实时数据库。重点是研究知识库、方法库和模型库协同机制的构建和管理技术,以及三库协同模式下模型、方法、知识的表达方法等关键技术。在此系统中,采用服务聚类和web服务组合技术,整合风暴潮灾害的知识库、方法库和模型库,建立全局的服务视图。在信息集成和协同服务的基础上,快速形成及时有效的风暴潮灾害辅助决策,以此提高模型、方法和知识的有效表达能力,增强模型、方法和知识相互调用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更好地为风暴潮灾害辅助决策系统提供资源服务。

在本系统中主要包括:①风暴潮灾害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三库协同资源系统的构件化体系结构和构建技术;②风暴潮灾害模型库系统中模型文件库、模型字典库和模型参数库的自学习自适应表示和动态构建;③方法库中方法程序库、方法字典库和方法参数库的构成,以及方法匹配的自适应性算法;④风暴潮灾害相关知识的自动、半自动有效获取技术;⑤网络环境下基于多知识融合知识表示和多粒度可视化知识表示的风暴潮灾害新型知识表示方法。

2系统应用及总结

使用Web服务组合技术在整合资源方面的优势,建立统一、标准和共享的资源管理模式,实现知识库,方法库,模型库及实时数据库的协同工作,突出资源的自主协同和主动服务,给出风暴潮灾害辅助决策的最优化。

上海为台风多发地带,上海临港新城位于上海市防御台风灾害的前沿阵地,其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为风暴潮灾害。将研究应用于上海临港新城风暴潮灾害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此灾害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的建立,结合先进的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3D显示技术和模糊决策技术等手段,为城市管理部门进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1]赵黎明.灾害管理系统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